教育考察(共12篇)
教育考察 篇1
一、社会教育概念界定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总结, 又是组成判断的基本单位。概念明确, 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也是人们讨论问题、交流思想的基础和前提。要研究社会教育问题, 从事社会教育工作, 就必须从明确社会教育的概念入手。
(一) 中国内地学者对社会教育的界定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给社会教育下了如下的定义:社会教育是指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教育。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实施不同性质的社会教育。
《教育大辞典》中将社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指旨在有意识的培养人, 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 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则主要指狭义的社会教育, 它面对整个社会, 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为目标。
以上两种表述, 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中国内地学者对社会教育的界定, 王冬桦在《社会教育学概论》里, 将国内学者的观点主要总结为:
1.社会教育是整个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 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社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及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进行的教育。
2.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 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
3.社会教育的广狭两义说。广狭两义说可以说是目前中国内地比较流行的一种, 它把广义的社会教育视为整个社会中所存在的一切形式的教育,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言的‘教育’, 而把狭义的社会教育则定义为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
(二) 台湾学者有关社会教育的界定
1.社会教育即是教育全体。
认为社会教育要以社会全民为对象, 以社会生活为范围, 以社会整体发展为目的。常道直说:“社会教育是增进社会全民教育程度, 使其资质改善, 生活改良, 以达到整个社会教育化, 整个教育社会化的教育。”马宗荣认为:“国家公共团体或私人, 为社会全民资质的向上, 以社会全体为客体, 使影响及于社会全体的教育, 叫做社会教育。”熊光义说:“社会教育乃是就人类共同生活环境中所组织之社会文化影响的积极设施, 有计划的辅助社会全民, 充实自己, 增进人类全体的生活, 促进社会全面向上的历程。”
2.社会教育即是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活动。
孙邦正认为, 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事业和设施。郑明东教授则定义为:“社会教育乃普通学校以外的各项教育事业和设施。以改善一般国民生活, 提高社会文化水准, 充实建国力量, 实现立国理想的教育。”
3.社会教育的广狭两义说。
即认为社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社会教育, 系指一切具有发展社会文化的作用的活动, 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是指正式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 全体国民为施教对象, 以提高一般国民文化水准为目标。
(三) 世界其他国家社会教育的界定
1.美国的社会教育。
在美国是没有“社会教育”这一词的, 但有关社会教育的活动是存在的, 这种活动一般称之为“成人教育”或“校外教育”。
2.英国的社会教育。
在英国, 实际上也无“社会教育”这一名词, 有关社会教育的活动被称做“扩充教育”, 有时也称之为“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
3.法国的社会教育。
法国有“社会教育”这一名词, 但也有“通俗教育”“补充教育”“继续教育”“扩充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名词, 看来法国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是丰富多彩的。
4.德国的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活动在德国也是很丰富的, 形式也是多样的。但一般称之为“民众教育”“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
5.日本的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在日本的解释多种多样, 各不相同, 现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 (l) 江幡龟寿在《社会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指出:“所谓社会教育就是教育人使其具有更强烈、更深刻的社会性, 加深个体的社会意识, 养成为社会服务的思想、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社会亲和的感情等, 以培养能为国家、社会生活的提高和进步作贡献的那样的人, 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学校以外的教育, 总的来说都要使其教育内容大幅度地社会化。” (2) 上田学在《教育行政要说》一书中说, “社会教育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在广泛的社会中所进行的有意图, 无意图的教育。”岸本幸次朗在《社会教育》一书中对社会教育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教育包括无意图的教育职能和有意图的教育职能, 狭义的社会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以外的有意图、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3) 各种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社会教育, 这里只举一例。如《文部省设置法》第2条第72页:“社会教育, 是指公民教育, 青少年教育, 妇女教育, 职工教育等面向社会一般成员的教育, 为提高生活而进行的职业教育、科学教育、运动竞赛、文化娱乐, 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所开展的活动。”
(四) 本文的界定
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 它在人类教育史上早已存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它的内容和形式不尽一致, 名称当然也就不同了。在各个不同的国家, 社会教育名词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 但这并不影响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的客观存在性。在教育发展的初期, 社会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 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传承人类文明, 传递生活经验, 尽管当时它的计划性、组织性、目的性不那么十分明显。
概括以上论点, 本文认为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种形式之一, 是指在除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其他任何场所里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 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和社会成员间有意识、有组织和有目的影响人的成长和学习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符合一定社会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文化习俗和法律法规。本文研究的正是这一概念中的社会教育, 并不分广义狭义之说, 而是把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独立形态去探讨。
二、社会教育的产生
社会教育的产生问题如同社会教育的概念界定一样, 至今在教育学术界未达成一致意见。有的人认为, 社会教育的出现是在近代, 认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倡导者是蔡元培, 他们认为, 社会教育产生于民国初 (即1912年) , “社会教育”一词是由日本传来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社会教育的产生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悠久, 自从有了人类, 社会教育这种活动就出现了。还有第三种观点, 那就是把社会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的学者们, 他们承认广义的社会教育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 而狭义的社会教育则是近代以“社会教育”一词在中国开始使用为标志。本文主张, 把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独立形式, 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等对待, 不分广义和狭义。有些人之所以将社会教育分为广义狭义两种, 只是基于“社会教育”一词出现的时间而言的, 把“教育”等同于“社会教育”, 认为人类初期的教育即为社会教育, 后渐被分化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我认为, 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就拿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而我国现有的教育史著作却几乎一律地主张在“学校”一词未出现之前, 事实上的学校已经存在, 只不过其名称不是“学校”而已。按此逻辑, 社会教育的出现并不能依“社会教育”这一词语出现的时间为唯一根据, 而要根据客观历史事实。社会教育这种活动在我国古代就已经丰富多彩, 且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的社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松散的、无计划的、无严密组织的, 但我们不能就此否认它的存在, 正是由于这种初期的社会教育, 经由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 才成为我们今天所称的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 教育的唯一形式便是社会教育, 人们在群居生活和共同生产劳动中, 靠社会教育来传授生活经验, 延续人类文明, 推动社会进步, 考古发现表明, 这时的人们已经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 团结互助进行集体采集和狩猎活动, 知道怎样去协调集体生活, 怎样与猛兽及自然界的各种威胁作斗争, 这些知识的获得都依赖社会教育来完成, 这应为社会教育的萌芽。
三、社会教育的历史演进
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 奴隶制的出现, 就产生了学校, 学校教育的作用日益显现, 社会教育被进一步分化。但这并没有影响社会教育的存在, 社会教育并未消失, 相反, 它的作用愈加突出, 无论是对普通平民还是对王公贵族。如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西周, 特别注重社会教化, 这种社会教化亦即社会教育。尤其是周公的社会教化思想, 曾对西周王室成员和劳动人民产生过重要影响, 他倡导的“采风问俗”“移风易俗”和“治国化民”的社会教育思想在当时取得了“治国平天下”的效果, 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到春秋战国时期, 虽然社会纷争, 局势动荡, 但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 出现了学术上的“百家争鸣”局面, 虽然各家的观点不尽一致, 但他们却有共同的理想, 即追求社会安定。尤其像孔子, 他十分注重社会教育, 强调理想人格的培养需要安定的社会,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这一点。战国时期的各国也都重视社会教育, 并且社会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很丰富。秦汉时期, 经历了许多战乱, 却出现了数次繁荣, 这些繁荣皆与当时的社会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到宋元明时期, 理学的兴起, 则对整个中国社会起了巨大的影响作用, 此时的社会教育思想也很丰富。从清朝开始, 社会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纷纷开展起来。但总的来看, 自西周至清末, 社会教育的实践和社会教育思想虽说非常丰富, 但就社会教育的制度层面看, 还处于相对无序、组织不严、制度不完整的状态。
自民国始, 我国教育部始设社会教育司, 专司社会教育一事, 从此, 社会教育可以说走上了正轨, 这一时期, 是社会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社会教育从实践、思想、理论、制度等诸方面有了较大进展, 涌现出了一大批社会教育家, 如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等。1912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伊始, 作为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鉴于欧洲各国社会教育的发达, 而我国年长失学者占大多数, 主张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晏阳初试图从医治中国的愚、贫、弱、私四大病症, 采用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种教育形式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共教育。陶行知运用生活教育的大教育观, 将整个社会作为学校, 把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 进行实验, 大力推行社会教育。
1927年以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结合中国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实际需要, 通过夜校、半日学校、识字学校、补习学校等多种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社会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设社会教育司主管社会教育工作, 各地纷纷建立社会教育机构, 完善社会教育设施, 使社会教育活动蓬勃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到今天, 我们党和政府仍然十分重视社会教育, 视其为教育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社会教育的作用
(一) 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出发点。儿童最初获得知识技能, 养成习惯, 形成道德和价值观念等, 一般源于家庭生活, 而儿童社会化的完成需要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从家庭、社会的对应、相关和同质上, 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二者是基本一致的, 但社会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它会通过一定的形式提出教育目的、行为标准, 希望社会成员能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当前, 学校教育缺乏创造性, 不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 而由于社会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 既能发展能力, 又能巩固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和技巧, 从而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成效。
(二) 增强公民意识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均受教育时间相对较少, 平均素质较低, 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情况, 仅靠发展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实践证明, 大力发展社会教育是一种有效途径, 社会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劳动技能、推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积极作用。社会教育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后, 进一步培养公民的社会意识、民主观念、法制意识、效率观念、创新精神、人口意识和环境观念等, 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思维品质、高尚的道德境界, 从而, 更好的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 推进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思想主张, 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 而不是仅局限于青少年时期;教育也不只限于学校, 而是扩及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终身学习体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 是永无止境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无止境的, 不论是个体的人, 还是“类”意义上的人都是如此。
我国有着悠久的社会教育传统。系统考查社会教育的发展历史, 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教育发展的全貌, 为我国现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启示;有助于我们树立大教育观;有助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和联动。
参考文献
[1]王雷.关于社会教育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 .
[2]王雷.“社会教育”传入中国考略[J].河北师大学报 (教科版) , 2000, (4) .
[3]王冬桦, 王非主编.社会教育学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4]杨晓波编著.台湾社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9.
[5]梁忠义著.当代日本社会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教育考察 篇2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
艺术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让每一个社会人得到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既是构建和谐、健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重要的标志。艺术教育应该充分重视每一个生命的自主和谐发展,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为每一个愿意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本的保证,包括有智力障碍或肢体障碍的人在内,同样应该得到关爱,获得艺术教育的公平权利。我们在英国伦敦一所小学看到,有语言障碍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分别由专门指定的教师在专用房间里进行个别辅导,有的在搭积木,有的在练习吹号,有的在制作手工艺品。教师辅导十分耐心,学生也非常认真,并能主动大方地向客人介绍自己。我们中国虽然越来越重视学校艺术教育的普及包括对残疾学生的普及教育,但无论从认识和理念还是政策措施上都与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
二、培养创造能力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艺术教育以潜移默化感染的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对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于人的这种潜在影响是其他教育所难以替代的。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才华得到发挥,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想和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价值。英意两国教育界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英国文化委员会从1999年开始,启动了一个投入资金7000万英镑的项目——“创造与合作工程”。该工程旨在通过综合艺术教育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提高。该项目重点帮助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寻找改革的机遇,促进教育发展。目前已经在英格兰的37个不发达地区推进。在我国,鼓励和提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近年才开始的探索,而且只是在发达地区的重点学校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点,目前在广大农村学校的工作重点是努力使学校办学的软硬件水平尽快达标,学习欧洲发达国家这样推动以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的改革目标。
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艺术教育的宗旨
四、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氛围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基础
我们看到两国学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设施的建设和器材的配备,在校园内学生艺术展示可以说无处不在。英意两国的教育官员和学校校长都认为,艺术教育必须具有必备的物质基础和和谐的环境。艺术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我展示、自我欣赏和自我实现,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情感的慰藉,是精神世界的自我观照。艺术也有竞争,但是艺术的竞争更注重的是才华的展露,而不应该是功利的得失。艺术审美具有超功利的性质,所以,艺术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让艺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教育的接受者能够在良好的条件下和宽松优美的环境中,满足审美的需要。目前在我国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条件还不能算是良好,在广大农村学校应当承认条件还相当简陋,甚至不能满足开展艺术教育的基本需要。北京市政府为改善农村学校的艺术教育环境和条件,在2006年市政府为百姓办的实事中拨专款2500万元用于购置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教学器材,为尽快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早日把北京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各区县、各学校不断加大重视和支持的力度,早日形成艺术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五、注重艺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育人作用
很多艺术形式(如合唱、合奏、艺术设计等)都要求参与者的集体配合、共同协作,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艺术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精神、协调能力能够获得感性的体验和有效的训练。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这种过程,而不是最后结论性的评判。英国文化委员会“创造与合作工程”项目的主持者认为,艺术教育的过程就是感悟、想象、获得灵感的过程,也是思考、发现、合作的过程,还是培养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过程。同时,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没有一蹴而就的神话,不论是音乐美术,还是其它艺术教育,一种艺术技能的养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汗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训练意志力、提高动手能力的最好途径。艺术教育更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结果。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意大利中小学艺术课程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而是由学校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自行选用教材;小学和初中毕业不用分数的形式给学生作出结论,而是由教师给出一个描述的评语。初中要求每个学生学一样乐器,但并不提出任何水平的要求。我国目前也正在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课外艺术活动的推广工作,应当参考借鉴意英两国的这些艺术教育理念和做法,更加重视艺术教育在学生德育中的地位和育人作用。而不是一定要通过比赛和获奖来使艺术教育得到承认。在我们国家,现在往往也只是通过举办一些比赛和展览来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缺乏踏踏实实地进行学校艺术教育基本建设、提高广大中小学校艺术教育水平的实干精神和做法,因此也造成目前我们有些学生(当然背后是家长)是以升学为目的来参与艺术演出或创作的,更有甚者为达到获奖目的还不惜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这与我们开展艺术教育的宗旨就完全背道而驰了。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有些领导和校长就是这种认识和做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反思和好好向欧洲同行们学习了。
意英两国政府和学校还举办定期或不定期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意大利每年5月份举办以高中生为对象的音乐节,每年确定一个不同的主题,各地通过选拔,遴选优秀节目到首都演出,演出地点就在教育部的机关大院里。参加演出者由国家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进行多元化的学校艺术教育运作模式是必然趋势
从两国的政策制定和导向上看,都特别重视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和普及性。通过课程设置,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普及艺术教育,让每个孩子从小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欣赏艺术的习惯,具有初步的艺术审美修养,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学以后,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发展方向。例如意大利实行的8年义务教育(小学5年、初中3年)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均开设艺术类课程。小学对课时数量没有硬性的规定,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以便学校根据各自情况作出更好的安排。初中每年开设66-99课时(平均每周2课时),留有较大的弹性空间。普通高中(5年制)实行分科教学,对艺术课程不作统一规定。而英国在学生14岁(初中毕业)后则对艺术教育不再做统一要求,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选择自己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我国许多学校的校本课程改革中都有各种各样很有特色的艺术课程新模式,但仍然仅限于那些重视艺术教育的校长们所在的学校,多数学校仍然是在实行较为统一死板的固定教学模式,大纲一致、教材统一、教法陈旧、质量不高、效果不好,而且缺乏地域和学校特色,说到底,这些学校是不是在从事教育,更谈不上改革,是在应付,在混日子。
七、艺术教育师资应当注重发挥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意大利对初中艺术教师有明确的学历规定,要求持有专业艺术院校的毕业文凭(3年),并且要通过专门的师资资格培训(2年),对小学艺术教师则无特别的艺术学历要求。英国很多学校都聘请社会上的艺术家担任学校的艺术教育辅导工作,其中有的就是在校学生的家长。这种聘请一般不发生费用的问题,因为国家已经给予艺术家经费上的支持,而这种支持本身就要求艺术家每年必须为学校提供一定的服务。如果必须发生费用的问题,则由学校向有关的基金会提出申请,通常给艺术家的报酬是一次200-300英镑。不过,很多艺术家并不是为了获取这份报酬而到学校的,因为他们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教学相关的收获,可以从孩子们那里获取丰富的创作灵感的启发。北京市已经非常好地开发利用了艺术教育社会资源,几千名在京社会艺术专家活跃在北京的大中小学校,为提高北京市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作出了极其突出的贡献。但如何向发达国家学习,更有机的、更科学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水平仍然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加强的课题。
八、加强政府协调、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是学校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意大利国家教育部过去曾设有一个专管艺术教育的部门,现在该部门已经并入学校教育司,以便把艺术教育纳入整个学校教育,统一协调、管理。英国则由英国文化委员会承担教育对外交流活动以及包括艺术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项目的开发和实施。该委员会是一个由政府拨款(每年4000万英镑)、非营利性的组织,已成立71年。目前有总部人员760名,海外雇员7500名。
意大利和英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数量众多、馆藏丰富的各类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成为取之不竭的艺术教育资源。两国均明确规定这些场馆要免费对学生开放。两国中小学校充分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艺术教育。考察团在意大利和英国的博物馆,经常看到一群群小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兴味浓厚地进行参观。长期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濡染,自然有益于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趣味。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4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国校外教育要加强与校内教育的结合,并规定学校每周要有半天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教育活动。对此我们北京市如何加强政策引导,使首都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真正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的财富,还需要作出长期艰巨的努力。
九、重视职业化的艺术教育
十、加强沟通与交流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推进手段
中日小学教育对比考察 篇3
笔者在日留学期间,于东京学艺大学附属小学进行了两次见学与交流活动。通过和该校四年级小学生的交流,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小学与日本小学,以及两国小学生的不同之处。本稿基于笔者在日本小学的实际体验及通过日本网站搜索到的信息,就中日小学校的异同点展开论述。
日本全国的中小学校全部基于日本文部省所制定方针进行教育活动,而中国因为地域广阔,地域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较大,因而根据学校的不同教育制度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稿基于笔者自身的教育经验,以笔者所居住的区域(京津冀地区)为代表进行论述。
2考察
2.1学校科目及课程时间
日本小学校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是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所制定的。小学生一、二年级教学科目包括国语(日文)、算数、生活(包含理科及社会学科)、音乐、图工(绘画及手工作业)、体育、道德、特别活动(年级会等)。小学生三、四年级的课程中,取消生活科目,取而代之增加理科、社会、综合学习的课程。小学生五、六年级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增加家庭课(料理、裁缝等)。小学的放学时间根据工作日不同而变化,但大多数小学校最晚放学时间不会超过下午三点半。
中国小学所开设的课程是由每个学校依据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实力等自行定制。尽管也包括体育、音乐、美术等培养能力素质的课程,但语文、数学、英语(多数学校从四年级开始开设)等应试类科目所占的比例最重。就中国小学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而言,低年级的学生最低也会保证7个小时的课时,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时间也会相应加长。中国小学的上学时间为早上8点开始(根据学校不同具体时间会有相应变化)第一节课程。放学时间基本保证在下午四点半以前。
2.2学校活动
在日本小学里,会为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专门开设特别活动,即利用正常课时所进行的社团活动(club activity)。例如,插图漫画、雕塑造型、电脑、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料理、手工、游戏、软式足球、科学、舞蹈等,每月开设一次或一次以上。
中国的小学目前也为学生开设了大量培养兴趣爱好,发展身心健康,全面提高素质的课内课外活动。除此之外,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活动还包括课间时间的眼保健操、长跑、扫除等等。同时,相较于日本小学生,中国的小学生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课业负担,因而放学后学校往往不会开设社团活动,想要在运动或者艺术方面拓展能力的学生大多会通过家庭教师或专门学校学习等方式接受专业的指导。
2.3学校餐食
日本对于中小学校提高的饮食要求十分严格。日本小学为学生提供的餐食基本上都是在学习自身的食堂制成。由专门的营养师根据小学生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及所需支付的费用严格计算,制定每日的供食菜单。日本中小学校的学习就餐制度,不仅重视学生的营养,同时注重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的培养。并且学习制定有午餐轮流分配制度,由学生自己分发餐食,通过这一活动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的教育目的。学生全员午餐结束后,要求小学生自己完成垃圾回收及餐具的回收整理。从小培养自律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并将这种美德向全社会传播开来。
同日本不同,中国只在部分小学设有午餐制度。设有午餐制度的学校往往由老师或食堂专门人员分发餐食。在进食过程中,注重小学生的饮食纪律及浪费问题,从小培养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美德。然而关于学校食堂的营养问题及食品安全问题等近年来负面新闻频出,引发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2.4师生关系
在年级主任、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这一点,中日小学也有较大差异。就印象而言,中国的老师常常会扮演具有威慑力的严师的形象,小学生往往对老师的指令十分听从。这一点不仅与中国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有关,也与父母或是学校方面都希望教师以严肃认真的姿态教授课程的心理预期有一定的关系。而在课余生活中则多以慈师的形象,在生活成长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
日本小学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中国更为轻松,尽管日本因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长幼有序尊敬师长的氛围也十分浓厚,但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师生间更倾向于一种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更多的起一种引导的作用,在小学这至关重要的六年时间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总结及今后的课题
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国情及社会常识,因此自然而然学习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制度也大有不同。笔者以这次在日本小学的见学为契机,加深了对日本小学的制度及教育方式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无论是社会国家还是家庭都对儿童教育极其重视。中国现代教育较之日本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启蒙教育及小学教育方面,相比于发达国家在理念及方式上依然较为落后。儿童是国家的基础,是国家的希望所在,我们应参考日本教育制度的长处,不断推进我国小学教育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冰,周爱光.《日本中小学校的供食制度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第5期
作者简介:
高等书法教育现状考察 篇4
总体来看:一是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79年浙江美术学院招收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从80年代中期开始, 欧阳中石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致力于高等书法教育的建设和发展, 1985年设立书法教育专业, 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立我国第一个书法艺术教育博士点, 并于1999年招收书法专业博士后。随后,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也相继建立了书法博士点,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也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与此同时非学历教育日趋多样化, 不同形式的进修班、研究生班、课程班、访问学者等为众多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二是办学规模扩大, 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高等院校日益增多。依据2007年全国各院校书法专业本科招生简章, 综合类高校有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河南大学、暨南大学、三峡大学、聊城大学6所;师范类院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15所;美术 (艺术) 类院校有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10所;理工类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不同的学校模式下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教学理念、体系和方法。以课程设置为例, 综合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从书法的特殊性出发, 强调书法的文化学术氛围。如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开设中国书法史、中国美术史、书法文献学、书法文化、书法方法论、古文字学以及诗词格律等课程, 以“书法与中国文化”为核心, 把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而艺术院校则强调“书法的空间创造”, 重视技法训练和艺术实践, 如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书法课程内容更多涉及书法实践、碑帖临摹、篆刻史、书画鉴定以及国画技法等, 关注创作技法、创作思维的培养, 大体上形成书法文化与书法艺术两种格局, 以目前高等书法学科建设的发展态势看, 这种格局短时间内不会发生质的改变。
二、问题反思
中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已经建立起了从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较为完整的、一体化的教育层次和学科体系, 在此意义层面上的书法教育俨然是一门独立的专业或学科。然而, 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委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 却没有书法的一席之地。毋庸讳言, 书法学科与美术、音乐、戏剧等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 仍然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 与哲学、历史、文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相比更是差距甚远, 书法与以上学科存在不可剥离的依附关系。诚然这种密切关系显示出传统书法的包容性, 但是在传统知识逐渐纳入现代学术范畴并寻求对话的格局中, 却暴露出书法缺乏整体学科知识建构的弊端。
翻阅近20年来我国所有书法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论文我们发现选题中除了包括书法史、书法理论的方向外, 更是跨及美学、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等学科的边缘性选题, 纯粹以书法本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仅占很少比例, 虽然涉及书迹、书家、书史、书论等方面的研究课题也很多, 但由于书法学科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关研究成果积累不够, 从导师指导到学生写作都有一定困难。特别是按照现行学位论文审查标准, 更很难达到较高的等级要求。
三、解决思路
首先, 建设高素质的学科梯队。加强书法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具备高素质的学科研究梯队
第一, 确保师资队伍总量和质量, 积极拓展教师来源渠道, 尽量避免学术上近亲繁殖, 优化教师的学缘结构。建立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开展校际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联合性的学术研究机构等, 使教研人员得以多层次、跨学科的学习,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理论方法。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开展书法以及文史哲等相关讲座、研讨班、教育理论学习班、教育技术培训班等,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第二, 建立年龄、学历、职称合理的学科梯队层次结构。年龄结构坚持老、中、青相结合的原则。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导师团制, 以具有精深的理论素质和研究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建立有系统、有层次的学术梯队, 实现研究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第三, 进行跨学科团队建设。以重点科研项目为平台, 相关学科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 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研究群体, 进行书法考古学、书法文献学、书法批评史、书法生态学、书法心理学等在书法学科前沿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的多维研究, 提高协作攻关的能力, 促进学术创新和交叉研究成果的涌现, 使传统的书法学科在当代高等教育的体系下更加完善。
其次, 正确处理书法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书法学科与艺术学 (音乐、美术) 相关学科的关系, 这是最直接、最切近的关系。二是书法学科与艺术学之外的哲学、历史、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方面书法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整体性发展必须援引其他相关学科的力量支撑, 所谓“学者欲能书, 当得通人以为师”。因此以客观审视的态度、多元共生的观念和开放的跨学科的眼光看待书法学科建设, 是目前高等书法教育的关键。同样的知识背景、学术背景, 单一的认知模式, 使其问题意识、注意力方向被常识所限制, 造成视界狭隘、教学封闭和学术资源匮乏的不良局面, 应当从相关的学科中摄取、借用、移植相关的概念、范畴、理论、原理及研究方法, 以书法学研究为主体, 逐步形成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开拓学科视野, 研究原有学科边界上的“遗漏问题”或无法包容的“新增问题”, 这是由书法学科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决定的。
另一方面跨学科的交流对话、相互渗透, 必须以书法自身的特性、独立性为基点和出发点, 避免“泛学科化”即不恰当的扩大‘研究’的外延, 学科研究的“泛化”现象会使本来就不甚清晰的高等书法教育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变得愈发模糊, 使本来就存在的理论上的“先天不足”愈发难以救治;避免简单地不加区分地由艺术学直接演绎成书法学的研究方式, 应当根据书法学科本身研究的对象和领域确定其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使书法学科体系的内部结构在渐趋合理的同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 这既是走向开放与综合的现代人文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国家学科建设的一种现实需要。
再次, 加强高等书法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理论体系健全与否是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根本标志。其中包括:制度化的学科语言、明确的学科边界、被同行学者所认可的独特的研究范式以及高水准、高层次的研究成果等。书法学科的理论体系至少应包涵基本原理论、实践论、历史论、方法论四大部分。基本理论研究是学科基点, 回答“书法是什么”及“书法学是什么”这两个最基本问题, 由基本命题扩展出相关的概念及范畴, 是一种哲学化的思考。再由原理论直接导向实践研究, 亦可以说是关于书论的研究, 书写实践的理论, 阐述书写活动过程中人和作品之间创作体系、阐释体系和评价体系。史论研究探讨书法自身的历史现象与规律, 以古察今, 古为今用, 从而体现其社会意义。方法论研究则有助于增进对书法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体系进行反思, 促进研究者准确了解和把握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动向。
目前, 从书法理论研究的内容来看, 在研究对象、理论基础、方法论等相关方向都已取得进展, 无论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逐渐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理论体系, 为进一步借鉴、吸收、运用乃至最后超越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 建立完善理论体系必须遵循学术标准和规范, 从学科史和学术传统的角度, 认识和领会书法学科的伦理精神与基本规范。书法学界由于受“技法至上”的影响, 缺失严格的学术规范教育, 因此各高校书法专业要加强对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 力求熟练掌握学术研究基本规范、学术研究方法规范、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与图书编撰规范、学术引文尤其是图片征引方式标注的规范, 形成严肃科学的学术氛围, 推动学科建设的深入发展。
摘要: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和教学水平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诸如学科定位、研究体制、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 已经逐步成为制约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在理清其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学科建设、理论发展、教师培养等具体问题, 对于促进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现状分析,问题反思,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沙孟海.高等书法教程.中国书法.1992.
[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8.
[3]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教育考察报告 篇5
大埔小学创办于1952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显得更加年轻有活力。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万多m2,五幢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万多m2;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800多人;拥有130多位业务精干,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学校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培育了三位“全国优秀教师”;三位“特级教师”。学校各教学功能室配备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学校成绩 学校在各级党、政领导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怀下,坚持以“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的新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大埔县名符其实的小学教育窗口学校。学校荣誉像一颗颗璀灿明珠,镶嵌在学校史册。正是带着对大埔小学教育的仰慕,于5月4日走进了大埔小学。
本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小学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与管理,通过认真学习、思考,理性借鉴他们先进的办学方法和管理经验,以提高本校的管理绩效。通过听取学校领导的经验介绍和参观校园,获得的总体印象是:全校教师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陶行知“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准则,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促发展”是学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走“以研促教、科研兴校”之路。思想措施真实透明,管理行为扎扎实实,一切工作重在落实。
(一)重视过程,狠抓细节,全力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1、定位准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优秀,不愁生源,不忧质量。教师质量决定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正是因为对教师有如此的定位,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他们都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管理的重要的位置上来抓。汪美群老师参加梅州市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现场上课获一等奖,并代表梅州市参加广东省小语实验教材教学交流活动,现场执教三年级《听声音写一段话》习作指导与讲评获优秀课例奖。
2、措施得力。扎实开展校本培训,以学代培,以研代培,以课代培,在教学中学习,在教学中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调整、提高,为打造青年教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收到显著效果。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四个最”的培养目标,即“最为团结,最为吃苦,最为敬业,最为奉献”。围绕这一奋斗目标,主要实施了这样一些极具创意、极有特色的管理行为:(1)对青年教师的业务培养推行“帮、压、促”的政策。所谓“帮”,是指结对子指定师傅帮,备课组活动环境帮,平时同科教师都有义务帮。所谓“压”,就是施加压力,规定,新教师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必须上过关课(即汇报课、研究课和公开课),根据过关课的情况,以不超过60%的总控量择优选聘。所谓“促”,就是促进,对于优秀青年教师,学校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教学竞赛,为他们创造条件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学术交流,选聘他们参与课题研究。(2)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开展为期两周的整风运动。第一周由政教处组织学生整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召开家长会,使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做人道德得到不断的提升。第二周由年级领导、备课组长和教研组长对全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全员评价,包括课堂教学、请假出勤、学生反映、工作态度和协作精神等各个方面;对于表现不好的教师,或跟踪听课、加强监控,或降级使用,或调换岗位,旨在敦促教师丰富专业情意,提高专业能力。(3)讲究团队精神。他们认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产生智慧,团结就是效率;并提出了团队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衡量标准——组织活动是否群策群力、集中群体智慧,活动是否通力合作、步调一致等。因此,他们下大气力狠抓集体备课的落实、集体攻关的实效,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经验交流、优质课观摩和教师素质比赛等活动,使现有的教师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学校正在进行教育部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课题:“21世纪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广东省小语会科研课题:“小学习作教学审美化研究”;“广东省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市级“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结合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语文科、数学科先后结合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优秀课比赛活动,各年级教研组分别选派两位教师参加上课和评课比赛。(4)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好纠错纠偏工作。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养成纠错纠偏的习惯,督促其对已纠正过的题点作3天后、7天后、一月后三次复查。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也要有这样的纠错本,并且还要有眉批;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可以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又为自己的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二)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全力提高教育教学成绩
他们为了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而每一项都能切中时要,非常务实。
1、两个评估小组制度。为了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成立了教学和德育两个评估小组。
教学评估小组由四名成员组成,即教务主任和语数外三科教研组长。小组主要职责是对全校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每周星期二、三、四听三节课,通过设计电脑程序、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被查对象;提前两节课通知被查对象和其他听课教师(年级领导与同学科无课教师)。
德育评估小组。每周抽听两节主题班会,提前一周告知,使之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然后由德育处将被查者的活动设计材料打印出来,提前发给每位班主任,以便于相互借鉴,实现校本资源的共享。
2、周前会制度。学校每周召开一次周前会,时间安排在周日晚上(两课时)。它是学校干预年级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
会议主要议程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前安排一名教师演讲,话题自定(一般以教育教学为主),材料自组。旨在增进教师之间和干群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教师展风采提供平台,为优秀的教师提供扬名的时机。这一颇具创意的设计,既能体现出文化治校的特点,又充分显示出文化治校的巨大优势。二是由主管校长对教学评估小组所听的三节课进行集中点评,点评顺序依据评分结果由高到低,点评时就课说课,客观公正,不留情面,收到彰显先进,鞭策后进,警醒他人的促教效果。此举体现出制度治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使得所有一线教师不敢有丝毫的掉以轻心,人人精益求精,悉心教学;从而使中老年教师极易出现的职业倦怠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三是对前一周工作的得失进行总结,对下一周的工作作具体部署,提出具体要求,以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英国中小学教育考察笔记 篇6
中小学老师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
他们工作规范严谨,很有计划性,有条不紊,态度认真,开朗自信,讲求实效。他们工作很辛苦。中学老师一般每周20~25节,几乎每节都有课,很忙碌,我们很难找到一个他们比较空闲的时段来谈话,他们经常是一边干活,一边和我们交谈。小学老师实行包班制,更辛苦。但他们普遍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感到happy,感到enjoy。我们在Coundon Court school见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Dave·seedhouse,他负责一个叫做Inclusion Project(全纳教育)的项目,就是全方位辅导学习特困生以及心理、行为等有严重偏差的学生,一个人负责16个人(14女2男),要辅导他们英、数、科学、心理等科目,每天每节都有课,他自己也觉得累、难,然而就是喜欢这个工作,因而乐此不疲。
高效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管理信息化,法律化,制度化,人性化,目标化,具体化。广泛利用信息化管理,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如网络学习、家校联合)和社区资源,学校的各种资源利用率高(如华威大学高效地利用教室和运动中心,图书馆阅览室电脑房24小时开放),不铺张浪费,物尽其用。英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很完善,强调对教师、学生人权的保护(如师生受到不公平对待,老师负担过重、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可以上告法院提请赔偿和提前退休)。管理制度非常具体,细化到每一张纸张的使用管理,每个人的职责明晰,我们见不到一个闲人,大家各司其责,忙而不乱。管理的目标设定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位,教育管理机构根据每个学校不同情况给予适当定位,不搞一刀切,不任意拔高(如教育管理机构会根据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比例、贫困学生比例及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比例的多少制定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目标定位也比较恰当,使学校、师生普遍有压力,但压力不大。学校实行严格制度下的人性化管理,对教得不够好的老师以帮教为主,很少有惩罚措施或解雇;对教得好的老师予以奖励提拔(奖励分为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提升职位和职责等)。对学生的管理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每个学校都有一套完备的奖罚制度,在严格规章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学校的各种资料收集齐全,各部门、各科室、各位教职工平时都按学校要求做好对教育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有效利用,在我们去的几所学校都能要到我们所需的资料。学校管理层一般都比较精干,没有中间层,职责明确,精力集中于教育教学上。副校长每周要上7~13节课,另外还有听课任务,很忙。但学校的会议非常少,开会时间短而有效,很好地利用职员休息室(staff room)开碰头会,每天早上和休息时间大家都来这里喝咖啡(有事说事,没事喝咖啡);部门会议由主管领导负责,其他领导及与之无直接关联的人员一般不必参加。教师集中精力于教学,其他事务由教辅人员和管理层负责,每个学校都有一支强有力的教辅队伍。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目标任务十分具体明确,每一个计划都制订得慎密详实,科学可行,计划一旦制订就不折不扣执行,很少有改变的时候。
教育教学理念
自始至终体现平等自由的价值观。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不分种族、贫富、健康与否,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尊重学生差异性发展规律,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服务。
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Coundon Court School KS3 周课程安排表:
15门课程里,英语、数学和科学是核心学科,历史、地理、技术与设计、现代语言、体育、音乐、艺术是基础学科。其中技艺型课程有6门,占40%。课程设置合理实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和实际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音乐课主要包括听觉欣赏、作曲和表演。
艺术课主要包括视觉艺术。
体育:主要有橄榄球、篮球、无挡板篮球、英式足球、曲棍球、板球、棒球、网球、游泳及田径、体操等项目;另外还有很多的课外活动爱好小组。
技术与设计课:木头、金属、塑料、布料、厨房设施、电子仪器、各种机器设备等材料和设施装备了8个大教室,俨然一个个车间。学校聘请工程师来授课(工程师经过一年的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方能上岗),传授给学生生活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非常实用。我们在BlueCoat学校听了一节技术课,面包师傅教授学生如何做面包,从如何选购面粉到制作面包的每道工序,最后到将制成品如何包装保存一一讲授,边讲边操作,直至学生完全掌握。作业就是回家制作面包,家长打分签字。
有的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年级和阶段开设了经济、商业研究、媒体研究、旅游与休闲等科目作为选修课。
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许多的Club,即各种兴趣爱好小组。BlueCoat就有50多个Club。每个兴趣小组有计划,有目标,有资金,有场地,有时间保证,有专人负责,有检查评估,绝不是做样子。英国政府规定,学校必须分年级和阶段安排一些活动,包括学生个人的活动、班组的活动以及全校的活动(包括校内校外乃至国际国内的活动)。
日课程时间安排表:
学校办公室开门时间:8:30(am) 关门时间:16:30(pm)
学生上学晚,放学早,上课的内容少,难度低,课时量少,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在课堂上老师不强调学生去掌握多少量和多么难的基础知识,强调的是知识广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张扬,重视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最终是否感到Happy和Enjoyment。我听了7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还在教学生一位数和两位数的加减法。7年级的一节科学课讲的是生物的内容——花的结构,老师拿来一束花,学生围住老师听和观察,然后回到座位画示意图,将花的几个组成部分画出,最后是课堂巩固练习。课堂的容量只及我们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课时至少少2倍,难度也是成倍降低,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正确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基本见不到上课睡觉、思想开小差的现象。我们同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他们一致认为在学校学习是快乐的。有两位准备明年参加A-Level考试,他们也觉得学习压力不大,比较轻松。
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
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
英国学校每一科目、每一阶段、每一学年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着重点都在于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例如:设计和技术科目要求达到的目标按程度低到高分为八级。第一级(Level1)最简单:学生能认识熟悉的产品的特性并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将他们的一些想法应用于实践。他们能用图片和文字来描述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他们能解释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在必要的帮助下使用工具和材料。能以简单的方式谈论他们自己的和别人的作品并描述一种产品是如何工作的。
第五级(Level 5),这是Key Stage 3,即初中毕业时最起码要达到的目标。学生能汲取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他们通过汲取信息,作出决定和制作模型来清楚地阐明他们的思想。能利用他们对所熟悉的产品的理解交流看法。他们工作有详细的计划,并能根据工作进度作出适当的修改。他们能利用一系列工具、材料、设备、元件进行工作,工作的过程比较精确。他们检验自己的产品,能表明他们明白根据客观情形来进行设计,而且也注意到了资源的限制。他们能对自己的产品和他们所利用的信息源作出评估。
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英国实行小班制教学,分层教学搞得好,特殊教育卓有成效。每班一般只有20~25人,最多不超过35人。初中从8年级开始整个年级打乱进行分层。读写困难或心理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由专门的教师或教师助理(Senco)负责教育和管理(一个老师只负责少数几个学生)。真正作到了因材施教。
教育考察 篇7
在英国高校交流考察的过程中, 我细细地品味, 漫漫地思考, 感触颇深。21世纪的英国高等教育在历经近千年以后更加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对扩招12年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既具有趋向示意又具有借鉴意义。
1 理念与特点
大学应当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更加注重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作贡献,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建于1875年, 是一所有着1.6万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校长帕梅拉·吉利思女士在介绍学校之时, 首先谈到的就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大学对社会需要的贡献, 为此学校长期研判世界和国家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长期关注社会和自然重大命题的研究趋势, 学校与全球顶尖级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重视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勾连, 特别关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 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文视为己任, 课程设置和课程质量与之相结合。面对社会急需的环境治理和安全风险管理设置专业。为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将护理等相关专业上升到生命、健康和社区的综合平面进行办学。坚持有教无类, 无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贫富、来自哪里, 都可以将其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密德萨斯大学将非学历学位培训教育上升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 与国内外企业广泛开展培训合作以支持人类的继续教育, 直接针对企业培训对象的需要设计课程, 以期达到企业获得更加优秀的员工, 学校获得更多的学生, 学生获得更多的才能的三重目标, 学校因此三度获得“英国女王高等继续教育奖”。大学的社会贡献还表现在大学与当地社会相生相长, 牛津完全是一个大学城, 38个学院散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城校一体, 分不清是牛津大学还是牛津城。考文垂大学没有围墙, 学校楼房都在顶部标识着Coventry University, 二年级以后的学生散布在城里的各个角落, 可以提供为学生务工的岗位多是学生在打工, 你会在城市里无时无刻感受到学校的存在, 大学文化在城市文化中成为重要风景, 在有形无形之中为城市的内涵提升了品味, 大学与社会的融合交织颇为显著。
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在嬗变的人类社会今天, 适应和顺应社会与自然变化的能力尤显重要, 知识再多也只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而能力载体才是基础和根本, 内容永远是游弋和变换的。一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 从来也没有直接运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而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是支撑人生不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去建功立业的真正基础, 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揭示的这个道理, 因此爱因斯坦才说: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 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我没有听到英国高校同行讲这个道理, 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在这样做, 而且做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结果。走进大学的门就走进了社会实践的门, 英国大学把学生当成成人不是当成孩子, 要求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自我发展, 自主管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在校实践以求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学校不为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提供住宿, 而且在外租房居住比住学生公寓便宜得多。大学每年四个假期, 特别是暑假长达3个月,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英国的大学生普遍都打工, 留学生更是如此, 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打两份工。课堂教学一般周课时只安排了三到四天, 其余的时间则由学生去查找资料去相互讨论去独立思考去自行消化。自然科学更多地采取实证方式开展实验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多的采取无结论的讨论式教学, 标准答案则由学生到实践中去因时因地因条件而确认。职业教育突出从模拟实践到岗位实践的实训实习, 加大对教学实践考核的权重。英国高等教育一贯倡导引导式教学, 导师制就是英国高等教育创造的精华, 博导硕导制度就此走向了全世界。密德萨斯大学甚至还设计了培养学生社会管理能力的办学制度, 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全部通过竞争产生, 当选的学生干部延长学制一年, 中断学习专门从事学校的学生工作, 负责组织管理学生的全部在校活动和场馆, 学校则付给每人年薪1.9万英磅, 一年后移交下一轮竞争优胜者再接续读书, 毕业时将这一实践经历记入履历, 很受社会欢迎, 学生非常看重这个经历, 积极争取在竞争中胜出。
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第三个特点。英国自身的岛国背景和几百年全球走向背景是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原因, 而当代“地球村”的形成更加促进了这一发展趋势, 其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组成基本上都是国际性的, 师资构成也是设置标准全球招聘, 师资中华裔也不少。据英国文化教育处介绍, 在英国的留学生总数已达45.6万且呈增长态势, 这些留学生既来自欧盟国家和原英联邦国家, 也来自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目前以印度和中国最多, 印度为鼓励学生留学, 政府实施了向出国留学生提供贷款资助的政策。在英留学生以学习商科和工程类居多, 这与英国的重商重工历史悠久相关联。2006年启动的英国首相行动计划的教育部分, 重点亦在教育的国际化。英国教育的国际化是既走出去又引进来, 伍斯特大学校长尼克松先生和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吉利思女士都反复强调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方向, 很多校长都谈到为了教育的国际合作, 仅到中国的就从10多次到30多次不等。英国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 设计了高中毕业后预科入学, 高中毕业后达标入学, 专科后一年升本, 本科后一年取得研究生或硕士学历学位等教育服务项目, 只要解决了语言 (雅斯6分至7分) 和学费, 英国留学的大门是敞开的, 但是不要将留学和留居移民联系在一起。英国高校还大量承接国外培训项目, 为世界各国人员培训提供支持, 语言不过关也可以, 借助现场翻译进行。学校同时还为学成的学生提供国际职业资质认证以开辟职业前景。英国大学同时注重走出去, 一是与世界各国的高校开展广泛合作交流, 合作的领域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二是直接在国外举办分校区, 密德萨斯大学在毛里求斯、印度、菲律宾、阿联酋办有分校区, 迪拜校区就有上千学生。学校同时开办国际网络教育, 36500名学生中有9500人在国外上网络课程。跨国学习已经伴随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 跨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寻求高质量的教育外, 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 提升理念, 接受跨文化经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英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上学就是跟今后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在一起上学, 跨文化经历和外语一道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英国高等教育的第四个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跨学科培养和综合学科培养。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她先后获得工科学士、教育学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医学硕士和博士, 同时担任了皇家艺术学会院士、公共健康院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士, 格拉斯哥皇家内外科医学院院士, 集工科、医学、艺术、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一体。在专科、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的梯次教育中, 跨学科学习相当普遍。在学科人才培养上, 则结合社会需要强化相关学科的延伸与集合。密德萨斯大学的补充医学在西医基础上加学中医基础、印度医学基础, 在西草药的基础上加学中国草药和印度草药。鉴于西药和西成药副作用较大, 西欧和英国气候湿润, 患腰肩疼痛等风湿类慢性病较多, 特别是中老年人, 所以提倡用西医西药治疗急性病, 用中医和世界各国草药治疗慢性病和康复保健, 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也随之跟进。
概言之, 英国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 将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知识占有量放在第一位;将适应社会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考试和读书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将适应更加广阔的领域乃至国际化竞争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狭窄区域和单一行业职业岗位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大众化以后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但宽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总是需要的, 往往视野影响理念, 理念影响决策, 决策影响实践, 而实践的优劣则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2 思考与启发
穿行在大不列颠岛的土地上, 除了其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特点外, 总觉得在那片国土上还有一些东西在影响支持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明显感觉到的至少有三点。
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同在。在英国的城镇, 形态化的历史总是无处不在, 并非只有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和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件藏品, 也不是只有1824年创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和她展示的2300幅精美画作, 足迹所到之处, 古建筑、古教堂、古城堡、古雕塑, 甚至古墓碑比比皆是, 而且都保护得很好, 哪怕是残垣断壁也在保护之列, 维护得清清爽爽, 干干净净。一个牛津大学或者牛津城, 基本上全在古建筑之中, 城市中心还保留着一块墓地, 随便一个古老建筑的门洞上就悬挂着一个学院的校牌。在曼彻斯特, 上百年的罗马式建筑和工业革命早期的厂房库房与现代建筑浑然一体, 人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难免会引发历史与现实的遐思。在卡莱尔, 读着一个仅有14周大的孩子在16世纪因瘟疫离世的墓碑, 俯首看着镌刻有1558年印迹的铺路石板, 伫足在1540年修建的教堂示意图前, 你会想到什么, 形态历史远比记录历史直观丰满得多, 而且将形态历史和现实景况放在一块, 你会从历史想到现在, 你会从历史的状况想到现实的景况, 它会引发你的对比, 引发你的历史性反思。其结果是引发差异性思维与比较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它不但训练了你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你的思维品质, 还教你现在应该怎么去做。空间的延展可以引发思考的宽度, 而历史的久远可以引发思考的长度, 这就需要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敬仰。如果一个城市只有现代形态而没有历史形态, 或者只能到书上网络上电视上去寻找历史, 或者要专门安排远足到某个点上去体味历史, 至少在常态中引发思维上是存在缺陷的。万州就有一个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同在的地方, 那就是西山钟楼和体育馆的相携, 从不同角度伫足赏读, 你会自然去梳理万州的百年历史以细品今天的变迁, 只是可惜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共存。英国的自然生态状况良好, 英格兰的典雅秀丽, 苏格兰的苍劲豪迈, 特别是苏格兰的广袤牧场, 绿茵的草地, 慵懒的奶牛和羔羊, 就是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还有让浪漫诗人济慈感悟为“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年龄、财富”的温德米尔湖, 展现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置身其中你会用更加宽广更加深邃的视角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思考人类在地球生存过程中应有的实践行为, 思考人类界定的科学发展方式和前景, 应该说置身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之中, 对提高人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综合素质不无裨益。我在想, 牛顿当年常常习惯躺在苹果树下的草坪上思考问题, 应该和那里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 他的三大成就, 微积分、万有引力和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家乡的自然与宁静之中孕育成形的。莎士比亚能够在52年的短暂人生中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 应该和他出生成长的斯特拉福小镇及旁边缓缓流动的埃文河密切相关, 你到了哪里就会真切地感受到。
三是宁静与激情的相容。英国是一个发展周期较长的国家, 因此也是一个相对稳态发展的国家, 所到之处能够感受到英国人在生活中的宁静、安详和绅士般的按部就班, 但是他们也不乏激情, 比如在工作中比如在文体活动时, 在文化教育处, 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 在伍斯特大学, 校长也好, 国际教育处负责人也好, 总是激情般地介绍着他们的事业, 甚至手舞足蹈起来, 真感慨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我们在伦敦时刚好住在温布利体育场旁边, 2011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刚好在此举行, 球迷的那般激情弥漫在整个伦敦。在激情的另一面展示着宁静, 你可以在希斯罗机场的通关等候队伍中看到捧着一本书安静阅读的人, 也可以看到依身在牛津大街墙边决不理睬喧闹阅读的人, 还有咖啡小屋里坐着冥思的人。人在宁静和激情的转换之中, 可以替代许多的浮躁与寂寞的情绪。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情绪更多的要么是浮躁和烦躁, 要么是寂寞和孤独, 很难想象还有多少宁静用于读书和思考, 还有多少激情用于事业和生活, 何况人的幸福往往蕴含于激情点缀的宁静安详之中。
教育考察 篇8
一、运动是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多元文化社会, 尊重个性, 崇尚自由。美国和加拿大又是非常讲究平等的社会, 宪法规定了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在尊重个性和争取平等之间取得平衡, 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教育的一大难题。美国和加拿大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 不同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因此, 需要合适的教育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潜能。发展学生特长、扬长促短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好选择。美国和加拿大的教育比较注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 重视发展特有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这些都给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 也是运动成为生活组成部分的社会基础。
1. 教育重特长, 跑步进名校
在加州州立大学圣伯纳蒂诺分校交流考察时, 该校中国项目代表林旭先生介绍到美国教育如何重视学生个性、兴趣培养时, 经常会列举一些有关体育运动特长生在大学入学录取时, 一些名牌大学都会主动联络他们并提供奖学金等优惠条件。其中, 有一位学生就是因为非常喜爱长跑, 并在这项运动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而得到了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2. 制度加自觉, 课外时间多
美国和加拿大都是高度法制社会, 人们对于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学校教育同样如此。在与洛杉矶阿凯迪亚高中交流时, 当我们询问学校运动队训练、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情况时, 发现有两点是保证学生能够参加运动的前提条件:一是有运动的时间, 学校虽然没有统一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但是学校下午2点50分放学, 给学生留出了充裕的时间;二是严格执行制度, 通过对阿凯迪亚高中下午最后一节 (第六节) 体育课的观摩发现, 参加这节课的学生类似运动员, 项目包括游泳、篮球、足球、田径、棒球、网球等, 这些项目可以每天利用这节课进行训练, 但如果不是某个项目的竞赛周期, 就不能利用下课以后的时间继续训练。
3. 设施人性化, 满足差异性
洛杉矶阿凯迪亚高中是一所当地较好的公立高中, 规模比较大, 一个年级有920多名学生, 体育场馆多而实用, 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该校的体育馆。这个馆的大小从外面看和我国很多重点高中的体育馆差不多 (或较小) , 但进到里面就会发现非常宽敞, 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安装了很多球架, 球场端线处墙上用软材料进行了保护, 座位都是活动的并隐蔽在墙内, 从而更加讲究实用。这样的体育馆可以同时开展许多项目, 除了中间开展篮球活动外, 周边可以满足排球、羽毛球、板球等多项运动, 充分体现了人性化, 满足了差异性。
4. 锻炼自发性, 竞技民间化 (商业化)
在考察期间, 随处可见跑步、骑车锻炼身体的年轻人, 尤其是双休日, 所经过的社区公共运动场所都是踢美式足球、打高尔夫球的身影。我们询问了两位来自中国内地的高中女生“在美国、加拿大与国内时的感受”, 两位女生都不约而同地回答说参加体育锻炼是完全自发的, 会和同伴在课后去游泳、打球等, 因为有这个时间和条件 (场地设施) 。本次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了解美国中学生体育联赛的制度和运作方式。对此, 在阿凯迪亚高中交流时我们了解到, 美国校际体育竞赛是一个被称为FIR的民间组织负责的, 由这个组织负责整个州中学的各运动项目比赛安排, 每个学校有一名体育教师管理者专门负责这项工作, 该教师无教学任务, 承担选拔运动员、监管运动员资格、安排训练、争取赞助、联络有关比赛等任务, 因此校际间的比赛是有民间组织承担的, 参赛的费用基本上也是学校负担, 学生只是会承担一些交通费用。学校也是主动地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水平相近的级别参加比赛。
二、体育课程百分百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圣伯纳蒂诺分校属于南加州的洛杉矶县, 有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 受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 采取了两项措施:减薪和不招生。加州政府公立大学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的加州州立大学 (CSU) , 该大学以普及为主, 本科教育质量较高;有23个校区, 45万名学生, 46000多名教师。另一个系统是加州大学 (UC) , 属于研究性大学, 有9个校区, 华人间竞争很激烈。大学无规定体育课, 采用学分制激励学生选择体育, 如一般一学期8个学分, 大的学科为一门3个学分, 这样选好两门大学科后只剩下2个学分, 无法再选择大学科, 这2个学分只能通过体育、艺术等小学科来取得。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学制是4年, 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美国为2年, 加拿大为1年, 每周4节~5节体育课, 不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 没有学校运动会。
1. 执行课程标准自主性强
1995年, 美国健康、体育、娱乐与舞蹈联合会 (AAHPERD) 与全国教育目标委员会一起出版了体育的全国标准——《走向未来:全国体育标准, 内容和评价指南》。在美国学校体育的历史上, 制定全国体育课程标准是从未有过的事情。但是, 该次国家标准的制定, 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 (包括体育) 开始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 而是仍然保持教育分权制的特点, 其国家体育标准自然也呈现出独特性, 表现为该标准不具有法定约束力, 只是一个指南, 没有规定各州或学区的体育课程内容。各州有权确立自己的课程标准, 学区和学校则有权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阿凯迪亚高中并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和州标准中规定的课时, 原因是经济问题——没有经费开课。学校现在两周400分钟锻炼时间, 约每周4天, 这是毕业要求, 4年高中只要求两年体育教学, 当然也可以多于两年。
2. 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地位平等
美国和加拿大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 大学毕业生要想当中小学教师, 必须到大学的教育学院或教师培训机构学习两年的专业课程, 拿到专业合格证书。美国和加拿大的小学普遍实行包班制, 即两个教师上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 到了初二实行分科教学。美国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35个小时, 每天7小时, 要上6节课, 其中1节为准备课。表面上看工作量比中国教师大得多,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只负责认真备课, 把课上好, 学生的安全、午餐、活动、课外辅导都有专人负责, 不用他们负责, 班级学生数也较少, 一般30人左右。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成为教师的立足之本, 因此, 多数教师非常敬业, 刻苦钻研专业知识, 自己准备教材、负责评价, 向每个学生负责。体育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员, 在工作时间、待遇方面没有任何区别。
3. 教学硬件充足、实用
洛杉矶阿凯迪亚高中的教学硬件包括1个400米塑胶标准田径场、10个网球场、2个排球场、1个棒球场、1个体育馆、1个室外游泳池等。印象深刻的是, 这些场地既标准又实用, 比如上文提到的体育馆内的布置简洁实用 (在此不再赘述) , 室外棒球场除了有一块标准的场地外, 在外场的弧线处设置了20多个小型带网的球门, 专门作为练习击球技术的场所, 同时还有一个全封闭的击球练习场, 这样既可以满足专业训练要求, 又有大量满足普通学习者需要的场地, 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相比浙江省许多重点高中的场馆建设, 在标准化程度上水平相当, 但在适应实际教学需要上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4. 课堂教学重视技能掌握
在阿凯迪亚高中, 除了听取学区负责人和学校领导的介绍以外, 我们还听取了2节不同类型的体育课。一节是普修课, 教学对象是选修体育的学生;一节是上文提到的类似我们运动队训练的课外兴趣小组。在普修课中, 有排球、网球、棒球、综合球 (集网球、板球等技术于一体, 任课教师自创) 4个班级同时在上课, 每班学生数在30人~50人, 全部穿着统一的运动短装 (气温大概不到20°C) , 教学组织方式类似我国现在高中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约一个月换一个学习项目, 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多项运动技能, 而对学生来讲则能够较系统地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 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在课堂上, 可以看到教师基本都采用传授式、练习式教学方法, 学生就是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 认真地练习技术:如, 两个场地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进行排球教学比赛;4个学生在一个场地上自主练习对打 (网球) ;50个学生四列横队两两在进行对打练习 (综合球) ;至于棒球, 学生则分为4人~5人的小组练习击球技术, 下课后也没看到学生集体做放松运动, 教师只是组织个别学生回收器材。在课堂中, 学生练习得非常投入, 练习时间也很充足。
5. 选课制度是固有的思维
美加两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自控与交往等基本生活能力。虽然, 在高中4年期间, 其中, 体育课程美国2年、加拿大1年, 学生面临着选择, 但因为学生从小就面临各种各样不断的选择, 所以他们对自己的事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已经养成了习惯, 成为一种基本能力。正如杜威学院顾问Ji m Sebatian先生介绍的那样, 学生一般在11年级就选定今后升入不同类型大学的不同课程, 选定后到12年级一般不允许改变, 如要改变也有相应的措施, 如学分转换法, 即将原学习的课程所得学分以一半计算。此外, 由于进入社会后专科生找工作比较容易, 这也促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选课环境。而反观我国高中现在的选项教学, 实施的困难之一就是部分学生选项不稳定给教学带来了不便, 所以, 美加两国这种选择意识培养加相应措施跟进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高度职业化的顶级联赛是特长教育的平台之一
美国N B A职业篮球联赛不仅是中国CBA篮球联赛的榜样和模仿对象, 同时也一直受到中国广大球迷包括众多的学生群体的喜爱和痴迷。这不单单是因为有姚明、易建联等中国球星的加入, 在情感上引起了中国人的喜爱, 更重要的是NBA职业篮球联赛高度职业化带给我们在文化上的启示和冲击。在本次考察中, 有机会亲临现场感受了这种文化——观看了洛杉矶湖人队主场对芝加哥公牛队的常规赛。当走进非常向往的, 但仅是通过各种媒体接触过的洛杉矶可容纳18997人的斯台普斯球馆 (STAPLES Center) 时, 不得不承认NBA既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 又是一个美国文化的集合体。从一进入赛场到比赛结束出来, 可以看到NBA、球赛、唱国歌、拉拉队、KISS ME、好莱坞明星这些美国文化的经典表现, 看一场比赛, 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细节, 感受到美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所有人都兴奋不已, 美国本来就不是一个矜持的国度, NBA更加点燃了美国人的疯狂, 连我们也一起跟着“疯狂”了一把。这样的职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四、美加两国之行的启示
美加两国的社会体制、文化背景、教育体制等和我国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 虽然是管中窥豹, 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现与大家分享如下。
1. 重新审视教学和竞赛的关系
美加两国的同行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理念:竞技是非教育范畴, 学生想在某项运动上争取发展, 需要家长去解决, 比如找俱乐部, 学校体育教学不是单纯为竞技体育服务的。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往往是为竞技服务的, 体育教师在教学以外承担着带队竞赛的任务, 有竞赛必定有锦标, 而且这些锦标又是学校考核体育教师的主要指标, 因此导致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 由此出现了“上课放羊、训练卖力”的景象, 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获得良好的体育教育, 影响了运动习惯的养成, 最终也影响了竞技的发展。
2. 逐步推进体育教师专职化
阿凯迪亚高中有8位体育教师, 其中1位是负责人, 实际承担教学任务的是7位。2位教师因为年龄较大临近退休而没有承担学校运动队教练的职务, 其余5位同时又是学校各运动队的兼职教练, 在学校的工作非常专业, 而且除了教学任务不需要承担其他工作。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学校中除了要承担体育课教学任务外, 还要承担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各种校内竞赛组织、运动队训练等, 并且工资待遇不但不能平等反而要比文化课教师少, 让其用心投入教学肯定要打折扣。所以, 我们或许也可以将体育教学之外的任务交由专门的人员负责, 使体育教师专职化。
3. 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家长双方共同的事情
运动伤害事故一直困扰着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某些项目的正常开展, 器械体操、足球等容易出现运动伤害的项目都被教师所放弃, 甚至许多学校拆除了体操器械。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的功能无限扩大, 本不应该由学校、教师承担的责任都要学校教育来承受。而在美加两国, 对于教育, 则明确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事, 比如加拿大的学科课程标准中就规定了家长应该做什么, 加上高度的法制社会和自觉遵守规章的习惯, 根本不会出现类似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出现的事件。因此, 我们应该倡导这种理念, 特别是社会舆论导向要正确, 大力提倡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事。
4. 各类竞赛组织民间化
德国高等教育考察浅思 篇9
此次考考察和调研了7所大学, 分别是纽伦堡大学、洪堡大学、莱比锡大学、波鸿大学、克里菲尔德技术应用大学、科隆大学、波恩大学, 并在克利菲尔德的应用技术大学等大学进行了交流。
参观考察了1家企业是德国海瑞克股份公司 (盾构机生产商) 。
考察培训期间共参加专题培训会及座谈会5次。
二、考察成果
通过本次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培训考察, 围绕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德国高等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方面, 主要从高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三个层次进行浅思。
1. 高校行政管理。
通过对德国高等学校的考察, 了解到其高校管理的一些特点。第一, 管理模式的系统化和流程化。政府不再直接干涉德国大学内部的学术和行政权力, 而是通过监理会参与大学的经济管理和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自身发展的一个流程, 避免了行政对高校发展的过度干预, 保证高校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有秩序的进行。第二, 高校经费来源的主体化和使用的严格化。高等院校是按照州法律设立的, 基本的经费拨款来自于州财政, 学校通过与部分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取得很少一部分收入外, 还有少部分学费。这就是说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主要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支出, 这就为高校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前提保障, 保证高校真正的发挥其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职能。在经费的使用方面, 学校的自主权很小。政府对教育单位的预算方案事先严格审核, 按具体项目批准下达, 事中不随意干预;学校必须严格按批准的分项预算使用, 相互之间不能挪用。
2. 教育教学管理。
在德国的教育教学管理中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基于专业需要的基础课的基础化设置;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化倾向;注重文理工学科的相互渗透, 开设交叉学科。这种注重把用人单位的需要融入学校课程设置模式, 可以更好的将学校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第二, 教学的组织与课程教学。德国大学全日制高校每年分为两个学期, 即冬季和夏季学期。课程一般没有固定教材, 只有参考书目, 课堂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有三种基本授课形式:讲座课、讨论课和练习课。第三, 实践教学与实习。在德国的学习计划制订过程中, 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训练和实践的机会, 要求在企业做毕业论文。这种模式非常注重实践中的教与学, 能将理论有效的与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工作的实际能力。
3. 学生教育管理。
第一, 在德国的学生教育管理中, 主要从环境、法律和信仰三个方面进行育人。第二, 在学生事务管理中, 学生事务学生自己管, 校方主要管录取、注册、考试、发毕业证或开除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三, 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贫困生工作中, 如果父母收入低, 可以领取助学金,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政府担保进行贷款, 由政府作为担保人保证贷款学生毕业后赚钱还款, 如果学生没能力还贷, 政府负责还款, 这样就充分解除了银行贷款后的后顾之忧。第四, 在学生就业方面。德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依靠自身力量, 政府的直接干预较少。对于那些需要较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高技术企业来说, 企业通常会选择与相关大学建立联系, 并通过老师的推荐来挑选合适的人才。
三、考察成效
1. 行政管理成效。
第一, 结合在德国高校行政管理的经验, 高校在基层院 (系) 的发展过程中, 更多的是提供一些指导性和建设性意见, 逐步保证基层院 (系) 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进行独立、自主的管理, 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 提倡求是精神。第二,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责任教育。充分尊重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是学校主体这一概念,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校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 鼓励和培养师生员工爱校、护校、强校的责任意识。第三, 加大了对学校经费支出的控制力度, 实行更加严格的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 提倡和实行节约办学, 真心实意的为广大教职工谋福利。第四, 引入以绩效为基础的政府拨款模式。在不改变其基本模式框架的情况下引入竞争机制, 逐步实行拨款与教学科研实绩挂钩, 以增加拨款的弹性。
2. 教学管理成效。
第一, 开展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社会评价机制, 加大学生参与学校教授和教学质量的评估, 更加注重学校教学督导团在教学管理中的督导作用。第二, 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 在实验班开展教学方法研究试点, 本学期实行每月一次试点班教学例会, 及时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以观摩教学、示范教学的形式逐步推广。第三, 实行“宽进严出”的入学制度以及完全学分制和淘汰制, 每学期淘汰率在2%~3%;毕业设计末位淘汰制, 从而更好的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第四, 加大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基层院 (系) 结合自己的实际和特色, 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实践和学习实践, 鼓励更多的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 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五, 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潜能和创新思维, 扩大国际交流规模。
3. 学生教育管理成效。
第一, 深入基层院 (系) , 到学生中去进行宣讲, 力争使学生对德国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得到更加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第二,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召开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 大力宣传依法办学, 依法做人的理念, 提升学生各种行为的规范性,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三,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自主能力比较差, 要逐步打破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性。第四,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引入德国学生教育的“双元制”培养模式, 让学生早早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考察思考
1. 开拓之行。
学校的中层干部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 如何使学校的中层干部适应学校发展和教育形势发展需要, 更好的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提升学校形象, 这也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希望在上级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 加强对外国际交流, 将高校干部赴境外培训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持续下去。
2. 坚持和发展之行。
学校是汇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基地, 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贡献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 高校组织处级干部赴德国培训, 目的是为了学校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取其精髓, 为我所用, 从而更好的促进我校科学、和谐发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武装高校干部师生。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以高水平的学科及学科带头人支撑高水平大学发展;在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同时, 注重特色优势建设, 立足实际, 扬长避短, 办出特色、风格、品牌;在重视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 面向经济、社会建设, 实现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
摘要:在高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满足学校国际化办学层次提高的需求, 开阔中层领导干部的国际化视野, 主要从德国高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教育管理三个层次进行浅思, 得出考察成效形之思考。
关键词: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管理,德国
参考文献
[1]潘迎华.论19世纪德国的教育改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9, (8) .
[2]卢庆武.浅谈高等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 1983, (3) .
[3]曾宁波.试论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 1993, (6) .
新加坡音乐教育考察 篇10
特殊地理位置的新加坡, 注重发展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合作关系, 同时因其在历史、经济上与西方有着紧密联系的缘故, 形成了它包容性强、多元的音乐文化特征。根植于中国传统汉文化而又兼容其他种族的多元文化, 正是新加坡音乐文化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一、新加坡官方专业音乐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新加坡政府在经济步入正轨后, 开始重视文化艺术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现有的五所专业艺术院校:南洋艺术学院音乐系——唯一的国立大专艺术学院; 国立大学杨修桃音乐学院——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国立教育学院——唯一的师范学院;拉萨尔艺术学院——民办政府资助的艺术学院;新加坡艺术学校——第一所艺术中学。以上五所专业艺术院校主要借鉴和采用的是西方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从笔者掌握的资料和了解的情况而言, 目前, 无论从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团队、教学设备等方面来看, 以上专业艺术院校代表着新加坡官方音乐教育的办学水平, 笔者作了如下总结:
(一) 专业设置系统化
由于新加坡在历史上一直为英国殖民地, 其教育体制是在原英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与完善起来的, 因此它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相通;同时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大多数的国家, 所以它的教育又有着浓厚的东方色彩。官方办学开设的专业基本都包括西洋乐 (管弦乐、钢琴) 和作曲, 某些院校增设有民乐与声乐专业。官方办学在专业设置上的特点在于, 专业设置多元化, 与国际名校的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专业学习上系统发展的可能性。音乐教育专业的开设, 使得学生成为既能独立演奏的表演者, 又能从事某种专业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制四年的音乐学士学位 (Bachelor of Music (Honors) Degree) 课程与学制二年的音乐研究生文凭 (Graduate Diploma in Music Performance) 课程使专业设置成为一个系统、科学的发展整体。
(二) 入学考试严格化和学分制
官办专业艺术院校一年分春、秋两季入学考试, 每季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报考。对于海外学生的报考, 首先要进行的就是严格的入学资格审核, 包括专业要求和语言要求。资格审核通过后, 才能获取入学考试资格。入学后采取学分制。
(三) 师资团队国际化
官办艺术学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 主课教师均为来自美国比博地音乐学院 (Peabody Institute) 等世界知名音乐学的教授以及在新加坡交响乐团任职的管弦乐各部首席, 也聘请的是来自英国、美国、法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一些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师资团队的国际化与政府的积极介入、长远规划是分不开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曾在1997年提出:“从全世界搜罗人才对新加坡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特殊国情的新加坡国小民少, 完全依靠本地人才来推动艺术发展是远不够的。政府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 把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吸引优秀海外人才来新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了新加坡政府的一项可持续发展政策, 依赖优秀的人力资源和知识创新来推动本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四) 办学规模和教学设备
艺术学院全部设立在新加坡的市区中心, 与滨海艺术中心、维多利亚音乐厅、国家图书馆、博物馆等新加坡著名建筑物毗邻。南洋艺术学院的新校区是旧校区的三倍大, 其演奏厅“Lee Foundation Theatre”拥有380余个座位, 供教学使用的40余架钢琴中, 三角钢琴20余架。国立杨秀桃音乐学院占地面积19300平方米, 其中包括拥有600余个座位的演奏厅, 可容纳150余人的室内乐、独奏音乐厅, 能容纳80余人的小演奏厅以及8间可容纳30-40人的讲座课室等。此外, 各学院的图书馆藏书是一大特色和优势, 光国外期刊就达近百种, 这些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国外学术动态提供了积极、良好的窗口, 同时也为他们毕业后直接赴国外深造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 政府推出了“环球校园” (Global School House) 计划, 旨在使新加坡发展成为全球首要的教育服务枢纽。政府的这一举措使得一些国外知名大学纷纷开始在新加坡设立分校, 同时一些名校开始与新加坡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其中音乐院校包括中国中央音乐学院 (The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 英国公开大学 (Open University) , 英国威尔斯大学 (University of Wales) 等。与国际名校联合办学, 对提高新加坡的音乐教育水平和引进世界一流的教育师资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之逐步成为能提供优质音乐教育资源的国际都市。
(五) 授课模式多样化
官办院校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也是其特点之一。各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 授课方式分为:专业课、小组课、基础理论课、学术 (专题) 讨论课、排练课以及实习等。专业课 (Professional course) 、小组课 (Group lesson) 、基础理论课 (Fundamental subjects) 、学术 (专题) 讨论课 (Special discuss course) 、排练课 (Class concert) 、实习 (Fieldwork) 。其中小组课是专为视唱、练耳、乐理、和声、复调、曲式等专业基础课而开设的授课形式。基础理论课是针对音乐史学、音乐心理学而设立的授课形式。学术讨论课是一门由教 授选定主题的专题讨论及辩论, 问题极为广泛, 师生围坐一起, 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出发, 老师只是一个主持者。通常一节课拟定一至两个主题, 先由每个学生选择一个主题作三十分钟左右的陈述, 提出自己的观点, 其他学生参与讨论。
二、新加坡社会音乐教育
新加坡私立音乐学校相对优于专业音乐院校, 发展更为繁荣。早在三、四十年代, 在新加坡已经存在了多间售卖西洋乐器的琴行, 以调律维修钢琴与销售进口乐器为主, 经营者也多为外国人以及南下的中国人。建国后,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政府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推动, 一些私人乐器行开始增设音乐培训课程, 从最初的简陋的几间课室, 仅提供钢琴、小提琴几种单一课程的培训班, 逐步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的音乐教育机构, 政府所设的民众俱乐部, 民间各华人会馆也都相继开设各类培训班, 同时也吸引了外国的一些音乐教育机构来新开设教育分校。据笔者了解, 2005年, 新加坡拥有私人音乐学校达107余间2, 至2007年已超过150余间3, 仅2004年报考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的考生就达21950人4。私立琴行与私立音乐学校的逐年增多, 这种竞争不断加大的情形, 对教学质量、师资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环境设施上的不断翻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新加坡众多的各种私立音乐学校中, 有一些是由民间音乐团体创办的, 但绝大多数是乐器商行的一种联合体, 即各类乐器商行通过办音乐学校来获得一个稳定的乐器销售渠道, 同时也用来提高其商行的社会知名度。这类业余的音乐培训学校除紧邻繁华的商业区开设外, 还常在各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段和政府组屋区开设分校, 以便利于学生的学习。来各类音乐培训学校就学的对象, 除了以学龄前儿童和青少年为主, 其他一族就是年轻人和中年的家庭主妇太太。这些太太们, 在工作和操持家庭事务之余, 选择一门自己喜好的乐器来学习, 以达到充实自己生活和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根据新加坡人对所学音乐专业 (含声乐、器乐) 的选择做个排序的话, 分别是:钢琴、小提琴、吉他和其他 (包括电子键盘、管弦乐器、声乐等) 。不难看出, 在西洋乐器的选择上, 钢琴的确是占据了首选之位。以新加坡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级 (通常30人计) 为例, 学钢琴的人数约为5-12人, 占到全班人数的15%-40%;学小提琴的人数约为3-5人, 约占全班人数的10%-15%;吉他的在学人数与小提琴基本相近 ;在民族乐器的选择上, 选学古筝的人教多, 其次是琵琶、二胡等, 其他类别乐器的学习人数则不到10%。之所以学钢琴的人数名列前茅,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加坡家庭有能力购买钢琴并开始进行学习;二是因为鉴于钢琴是所有乐器的基础, 在新加坡, 父母们在开启学龄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前都会让孩子先学习1-2年的钢琴, 以打下扎实的基础和理论;三是新加坡开放型的人才策略, 吸引来了本国、亚洲 (中国四川、东北等地区居多) 乃至欧美国家的一些毕业生, 特别是在政府文化强国和钢琴热后, 构成了新加坡的钢琴教师队伍和遍布各岛的琴行和钢琴教学点, 其中, 雅马哈音乐学校 (Yamaha Music School) 和歌德音乐学校是新加坡专业针对各个不同年龄的人群进行钢琴和小提琴教学颇有名气的两大私立音乐培训机构。
(一) 歌德音乐学校 (Cristofori Music School)
歌德音乐学校的前身是新加坡歌德乐器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0年,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乐器公司之一, 公司下属的歌德音乐学校, 总共有25间音乐教学分校遍布新加坡各岛。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多名, 学生近15000人, 以为建立一个优雅的新加坡社会而努力耕耘为宗旨, 最高宗旨是努力实现亚洲的文艺复兴社会, 成为了新加坡最大的音乐培训学校之一。
1.办学宗旨和课程设置
歌德音乐学校强调, 人类的基础, 由“脑” (Mental) 、“心” (Emotion) 、“身” (Physical) 、“灵” (Spiritual) 四个方面的自然原则构成, 亦即成功的因素。在歌德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则提出了全人的教育源于三个方面:学术性技巧 (Academic Skills- Mental) 、学习技巧 (Learning Skills-Emotion) 、对学习过程的认知 (Awareness of How I Learn) , 即全人教育的体现是让学生先掌握音乐的学术知识, 再通过表演及发表会将所学的内化为个人的知识。学校设置了五大类课程, 分别是:小小莫扎特音乐班、钢琴课程、小提琴课程、吉他课程和其他音乐课程。其中小小莫扎特音乐班是歌德音乐学校采用的由“Dr.E.L.Lancaster”编著的小组音乐课程, 这是个专为3岁至5岁的儿童设计的音乐课程, 旨在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早期启蒙音乐教育;钢琴和小提琴教学面向社会各个年龄阶层, 主要是中小学生及幼、儿童;吉他教学的主要服务人群是成人, 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其他音乐课程则包含了成人钢琴、小组钢琴、流行音乐钢琴、管风琴、休闲吉他及音乐理论等。为了增强在学儿童的音乐感、兴趣性、表演性、愉悦性、创意性及学生相互 之间的交流, 歌德学校从2000年开始特别设置了小组创意音乐课 (GIL- Group Interactive Lesson ) , 实行每学期以一堂附有音乐主题的互动课取代一堂一对一的传统器乐教学方式, 每一学期的互动课学习重点各有特色却又相辅相成, 让在学儿童在互动中建立自信力, 学习创意的思维, 积极的态度, 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及培养健全的人格。除此之外, 歌德音乐学校每年还开设了四大音乐盛会, 分别是:歌德钢琴比赛∕歌德钢琴艺术节;歌德创意大擂台;歌德学生演奏会暨颁奖典礼和歌德教师音乐会。
2. 严格的考级制度
新加坡沿袭的是英式教育体制, 所以在各类艺术培训机构中, 均以英国皇家考级制度 (Associated Board Royal School of Music) 作为教学及考核的标准, 简称ABRSM。它起源于英国,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由皇家音乐学院 (Royal Academy of Music) 校长Alexander MacKenzie爵士和皇家音乐学校 (Royal College of Music) 主任George Grove爵士共同创建于1889年, 至今100余年。他们的目标是联合两家院校, 建立一个考试机构, “以音乐教育发展这一无私动机为激励, ……真正刺激人们追求高水准的成就和目标”。这一机构最初仅被命名为“联合委员会”, 目的是为人们提供除了私立考试机构以外的另一种公正权威的选择, 当时的私立考试机构被广泛认为是受利益所驱的机构, 而联合委员会的目标则是为了促进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和考试。英皇考级科目设有键盘、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器, 声乐、应用音乐、器乐合奏、合唱以及乐理。考试包括笔试、演奏、视唱练耳、视奏等多种形式。其中演奏和乐理考试由易到难分为1-8级。乐理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任意级别的考试, 当通过乐理5级后, 考生就有资格报考6级或者以上更高的任何级别的业余演奏考试, 而报考演奏1-5级的考生则无需通过任何乐理考试。联合委员会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音乐考试机构, 全球每年参加考试人数达63万人次, 已成为了历史最悠久、全世界规模最庞大、最具权威性的国际认可的音乐程度鉴定考试之一。
3. 师资队伍专业化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成功保证, 在课程教材的开发,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目标的实现及检验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加坡的艺术培训机构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要求非常高。如本岛两大最有声誉的私立艺术培训学校——歌德音乐学校和雅马哈音乐学校, 均采取在全世界范围内重金聘请高学历、高水平教师的人才策略, 并设有专门的师资招聘、考核制度及每周一次的专业的师资培训课程。根据笔者接触的情况来看, 目前, 歌德教师中50% 为外籍教师, 除了西洋乐器的教师有少数是新加坡自己学院培养的毕业生, 其余均为外聘的。而从事民族乐器教学的师资绝大部分则是从我们国内的大专院校和音乐团体聘请来的。此外,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歌德教师音乐会”及教学奖励制度, 通过每学期一次的音乐会, 创造了不同国籍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培养了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水平。虽说这类音乐培训学校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开设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 它们也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推动了新加坡业余音乐教育的发展与蓬勃。
4. 特色
在新加坡开始专门学习乐器之前, 开设有一项特殊的音乐基础课程, 我们一般称之为CMC (Children Music Course) 课程。这类课程都是由2-4个年龄相仿的孩子, 以小组方式, 由家长陪同, 有1-2位老师带领着以游戏或互动的方式进行启蒙音乐教育。在新加坡受欢迎的课程有雅马哈音乐学校的儿童音乐课程, 科思达教育集团引用的铃木音乐教学体系课程以及歌德学校采用的Dr.E.L.Lancaster编著的“小小莫扎特”音乐班课程等。这类课程提供了幼、儿童早期接触不同种类音乐及乐器的机会, 同时也增进了与其他同龄学生的互动, 在团队生活中学习读谱及键盘演奏。这类音乐课程大体相似又各有其特色:雅马哈音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科思达教育集团 (Crestar Education Group) 引用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的启蒙课程, 它注重儿童早期教育和创立良好的学习环境;歌德音乐学校的“小小莫扎特“音乐班课程旨在让儿童们跟随课程中的主角贝多芬熊、莫扎特鼠的神奇音乐之旅自然而充满乐趣的学习音乐。此外, 这类课程的开设还解决了父母对于学龄前幼童学习音乐的一些疑虑, 如孩子是否对音乐感兴趣和有天赋?究竟该让孩子选择什么样的乐器等等, 同时也为父母们提供一些借鉴和预备。在CMC课程之后, 孩子就有了音乐的最基础的概念, 父母们就可以开始选择乐器的学习了。这类儿童启蒙音乐课程的目的不是仅培养少数天才, 而是让大批的儿童通过学习音乐丰富生活, 欣赏和喜爱音乐, 提高全民的音乐素养。
三、结论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共存、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文化的国家。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建立不同音乐文化价值观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将新加坡音乐教育考察之旅, 用以对照和思考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 启发与思考作如下总结:
首先, 新加坡政府的积极介入、长远规划和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考量和举措, 对新加坡的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其次, 新加坡的音乐教育课程是以多元文化音乐为基础的。从私立音乐学校的早期音乐启蒙教育开始, 他们就把多元文化和音乐的内容传达给孩子, 让孩子通过音乐去了解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与习俗, 从而从小培养他们对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与认同, 为其今后形成多元文化的音乐价值观打下基础。我国同样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 是否也需要各民族之间相互的文化尊重与认同?文化价值对音乐教育提供一种引导, 这种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价值观也是我们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目前亟待建立的。
再次, 新加坡注重因材施教, 多元文化课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课程以及形式多样化的中英双语音乐教学课堂, 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最后, 新加坡的音乐教育虽然已近普及化发展但仍有若干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政府重视发展音乐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时间还比较短, 全盘西化的教育体制还缺乏本土根基; 沿用西方基本乐理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体系和音乐教育的课程基础, 这就使得学生们从小接触到的多是西方的音乐, 从而忽略了自己本土的、传统的音乐文化。现今在以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重视之际, 新加坡拥有多元种族的优势, 应该尝试着根据各民族的音乐特点, 将音乐教学与本地音乐文化紧密联系。对照中国的音乐教育体系, 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 即: 由于近现代西方音乐学院教学体制的植入, 以中国音乐为主干的教育体系被忽略。中新两国, 类似的音乐文化背景注定了其相互之间学习、借鉴的可能性与必需性。
参考文献
[1]杜亚雄.多元的新加坡音乐传统[P].音乐周报, 2006.
教育考察 篇11
培训考察团在澳期间,了解了澳大利亚的政治体制、教育制度、尤其是成人的继续教育事业,走访了西澳大利亚劳动教育就业部、南澳大利亚劳动教育就业署;与科文大学、科廷大学、西澳警官大学、南澳富林德斯大学、南澳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学院、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协会、澳大利亚雅思培训中心等部门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参观考察了西澳和南澳的议会、最高法院、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和悉尼奥运村等。澳大利政府的三级运行体制;澳大利亚终身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不间断性、标准化的特点;以及澳大利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都给培训考察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学习,大家对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体系有了新的认识,也给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带来很多有价值的启示。澳大利亚法律法规对全民终身教育的保护,使教育培训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间已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也为澳大利亚政府的全民人力资源开发的国策夯实了基础,加之澳大利亚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使得它的终身教育体系显示了巨大的活力和勃勃生机,这势必为澳大利亚的长远发展带来持续的动力。
通过培训考察,全团同志有很大的收获,概括如下:
一、澳大利亚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框架的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澳大利亚政体运行分三级体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对全民教育坚决保护和积极支持。在澳大利亚全国的公务员队伍中,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从事教育培训工作。全国的36所大学,政府出资办34所,2所为私立大学。三级政府在教育培训上既分工又合作,联邦政府指定国家培训机构,对所有行业的培训教育制定标准、教育大纲和职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培训教育机构则按国家标准和认证体系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实施和操作;国立大学、州立大学和私立大学,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有着畅通的接口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共享和利用。在教育的整体构架上,逐渐形成了开放的、弹性的、灵活的、不间断的、标准化的和富有人性的培训教育体系。
(一)开放性——即面向所有澳大利亚人的教育体系,同时积极向世界出口教育资源
澳大利亚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几个方面,教育门类齐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对所有的人都是开放的,义务教育结束后,人们进入社会工作,在此之后,你可以在一生中的任何一个阶段回到学校读书;所有的教育资源是对全社会开放的,你可以在几小时内,拿到澳大利亚的任何一家图书馆馆藏的书籍;国家的标准是对所有人一样的,不管你在任何地方学习,不管你的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在国家制定的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国民教育、私立教育、政府培训、企业培训是互相开放、互相承认的,你不管在哪里拿到的证书,到其他地方都有效。澳大利亚的教育产业,已经形成了出口市场,中国是它最大的输出国之一。
(二)灵活性——即弹性的、可变化的、多选择的、课程科目设置不断随社会的发展改变的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的灵活性是澳大利亚教育区别于其他国家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互相灵活转换,可以阶段性地选择和切人,可以在本专业继续深造,也可以转换专业去学习新的技能;教育的提供者有政府、注册教育机构和私人,你可以自由地去选择;不受年龄、职业、职务的限制,所有的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参加终身教育;教育培训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在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完全脱产培训,也可以阶段性脱产学习,可以在岗位上培训,也可以参加流动培训,可以参加拿文凭的培训,也可以参加不拿文凭的培训;培训项目的开发和确定也有灵活性,培训机构与政府、行业经常共同调研培训需求,对哪怕只有一两个人的小型企业,也会把培训送上门,随时随地开发出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
(三)不间断、可选择的人性化教育体系——即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可以自由进入学校学习,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人性化特点
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永远处于主动的选择之中,尤其是成年人,对教育的选择就更加主动。对任何人来说,教育都是终身的,是不会停止的。在一间培训商务推销师的课堂里,我们就看到了20岁的女孩和50多岁的妇女在学习同样的课程。西澳警官大学的校长,大约有50岁,他并没有渎过硕士学位,但目前正在科文大学攻读在职博士,这是学校根据他的经历和水平为他订做的专门课程。在澳大利亚,此类情况很普遍,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不间断的继续教育,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人性化特色,用澳大利亚人自己的话说,“这是真正意义的继续教育”。
(四)标准化——即全国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了澳大利亚教育的严肃性和真正意义的标准化
澳大利亚所有的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宽进严出,进门是敞开的,但出门的标准对任何人都一样严格。而这个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每隔3年根据发展调整修正一次。澳大利亚政府对教育的规范,体现在对教育标准的制定和对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上。政府要求在教育的操作上,企业、协会、学校协调起来,共同形成合力。他们的教育实践证明了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国家的标准是开放的,但所有人在同一个标准面前是平等的,在不同的地方上同样的课程,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企业可以放心地使用在不同地方培训出来的人。象教育培训这样规范的运行,在其他行业和部门也随处可见,澳大利亚是一个规范意识很强的国家,例如:在对培训者能力导向培训教育项目上,不仅仅是通常概念的培训,还包括了设立培训的标准、实施过程、按既定标准评估学员能力等内容,以统一规范的课程按照既定的标准培训培训者。这种能力标准是教育机构和行业部门共同制定的。 二、几点思考 在开阔视野,了解澳大利亚终身教育特点的同时,如何结合我国的继续教育实际,取他人之优势,发展自己,也是全团同志思考的问题。大家认为,学习澳大利亚在终身教育上的优势,不仅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方式方法,更要学习现代培训教育观念,将真正意义的终身教育观点,引入国内继续教育管理及操作实践中。比起澳大利亚的终身教育的发展,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的主要看法是:
(一)树立新的培训教育理念,鼓励和支持国民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发展国力的最重要国策之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上,还显得说得多,做得少。终身教育的观念在澳大利亚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然和平常的事情;而在我国,往往是从事继续教育工作的同志,才有比较先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但是,光靠这些同志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都深入了解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才能逐渐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加速我们人力资源开发的速度和步伐。
(二)国内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立法执法工作,急需加强
西方许多国家终身教育的成功经验,往往都是法律法规的保障,澳大利亚的情况也是如此。随着我国加入WTO,全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的法律意识会逐渐增强,这对我们加快继续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保障全社会公民继续教育的权利,无疑是有利契机。我们要抓紧这个机会,尽快出台继续教育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全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
(三)加强各有关部门、行业、社会团体、学校、企业在培训教育上的协调与合作,充分利用和共享我们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培训教育需求
澳大利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全方位协作,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为了保证人们的学习需要,澳大利亚政府、学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会携手分工,只要能帮助人们学习,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服务。而在我国,目前还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权利垄断和利益竞争。这种情形非但不能加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反而给人们的学习带来重重的麻烦和阻碍。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个问题,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工作中,研究如何把全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何在继续教育的工作中,加强部门、行业、学校、施教机构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祖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
(四)建立各行业、各类岗位的培训教育国家标准并严格执行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考察 篇12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为了实施与推进科教兴国战略, 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劳动者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国家发展职业教育,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教育制度。
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对授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
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为其提供能满足经济发展, 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远程职业教育为此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符合我国国情, 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教育模式, 它缓解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校园环境匮乏, 设备条件供不应求的矛盾, 缩小了我国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最初的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进入了网络教育阶段。
远程职业教育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 远程职业教育的应用与发展到了传统教育模式, 是新时期重要的教育手段。
本文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 并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学内容方式, 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确定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 形成了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政策框架, 使远程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快速发展, 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我国远程职业教育共享信息资源, 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利用技术与教育相融合的优势, 促进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跨时空共享, 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各地区教育观念滞后, 课程资源缺乏, 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 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全面普及。
二、远程职业教育共享和优秀教育资源的作用日益突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在现实实体教育中存在着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 优秀教师短缺等问题。这在远程教育中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再不会因为优秀的教育资源与自己无关而懊恼, 只要自身有信心, 有求知欲优秀的老师也会与你面对面, 而且对你的提问, 网络会将全国各地的朋友的最优秀的答案呈现在你的面前, 真正做到人与人的直接对话。
三、远程职业教育的开放特性, 使更多的学习者受益。职业教育的特性在于学习者要学习实用性更强的知识, 教育的发展证明, 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风向标, 不断促使学习者职业上有更大的进步。这些都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以学校教育为场所, 进行集中学习, 追求学历文凭的单一模式。新形势下, 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势必须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就显得更加突出, 它面向更多的学习者, 适应更多学习者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远程职业教育以网络技术的优势, 席卷全球, 踏实学习这门没有了学校围墙的限制, 不再为追求学历, 不再为学习而学习。远程职业教育将优秀的职业教育资源传输到祖国各地, 传输到每个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身边。
四、远程职业教育促进了自主学习, 推动了国家积极倡导的全民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变以往学校教育的被动学习为在远程职业教育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学习者们对职业教育的信息资源需求千差万别。不同的学习者, 学习目的, 学习地点, 学习方式, 知识技能对学习的组织者提出更高、更广泛的要求。远程职业教育的核心特性在于教师和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为学习者自主学习, 巩固和掌握知识提供了开放和互动的学习平台。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随意性, 使学习者终身学习成为可能。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 将更多、更实用的知识传输给更广泛、更多学习有迫切需求的人, 全民教育得到更广泛地开展, 学习型社会正在逐步形成。
五、远程职业教育科学性地、综合性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 在实践中推动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即:政府指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 分类推进。政府的教育部门对全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行统一归口管理, 负责制定全国远程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制定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素质的决定》中指出, “积极开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学, 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抓好教育卫星电视和播放网点的建设, 基本建成全国电化教育网络, 覆盖大多数乡镇和边远地区。”
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将整合的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优秀的教师, 把知识传授给广大的学习者。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 各个学校各自为政, 闭门造车, 把自身的优质资源只传授给本校的学习者, 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中, 各个学校都在搜集、整理知识, 通过通信网络将学校内部的优质教学资源传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 年龄迥异、民族不同, 却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习者们。“知识就是力量”,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完善, 我国各级政府及各界有识之士, 越来越多行业、企业及各级社会组织,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下, 积极参与研发, 共建共享, 共同发展。
远程职业教育是浩大的知识工程体系, 虽然建设成本高, 技术要求严格, 但社会需求量极大。相信在国家政府、企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 远程职业教育的总体框架会建设得更加完善, 远程职业教育必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 实时教学系统、在线答疑等系统工程的开发, 使远程职业教育的交互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交互学习中, 智能化的学习工具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功效。智能化的课件工具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想法、感兴趣的内容等都能够及时地进行记录, 并能够进行错题归类, 错题详讲, 同类知识举一反三, 真正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远程职业教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使远程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问题得到缓解, 群策群力完善技术开发, 解决了组织管理等现实问题, 使教学质量越发完备。
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经历了萌芽, 发展和腾飞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课程表现形式以文本形式为主。处于萌芽阶段的远程职业教育对于大多数人还十分陌生。到了2004年,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进入了发展阶段, 课程的表现形式从简单的文本形式, 进化到“音频+文本”, “音视频+文本”, 再到三分屏形式。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互联网的功能提升, 使得宽带, 光纤进入了千家万户, 学习者可以自由下载学习课程, 随时随地学习。数百万的考生, 如会计, 医学, 建筑, 法律, 人事类等领域的考试, 通过远程职业教育进行温课和备考。
《教育规划纲要》确立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提出了到2020年,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
社会的发展, 强国梦想的实现, 需要创新人才、信息人才, 有各类专业知识的、不同领域的人才。教育终身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提高课程的种类和丰富的教学空间, 是教育机构和资金来源多样化。
联合办学模式, 使各级研发者、组织者、实施者互相吸取经验, 取长补短, 丰富学习资源, 更好地提高和完善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
开放的教育网络, 构建成终身学习体系,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形成开放式教学网络,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我国幅员辽阔, 全国各地的经济及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远程职业教育正在平稳有序地在各地实施。
本文通过对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的考察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 建设符合中国国情, 国家公共网络教育平台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提高教育化、信息化水平, 促使教育的资源共享, 使学习者随时随地地接受职业教育, 不断完善自身的从业水准。使学习新知识, 新技能, 更加快捷、便利。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在电脑、手机普及的情况下, 越发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远程职业教育现状是形式相对单一, 如何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化, 内容更加新颖化是我们应当探索的, 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教育考察】推荐阅读:
永德县教育考察团到县城幼参观考察学前教育05-13
教育学习考察报告08-17
的培养教育考察材料10-28
台湾基础教育考察记05-14
矿区基础艺术教育考察07-30
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08-02
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10-06
德国小学教育考察记10-09
赴日本考察教育的启示06-14
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度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