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考察

2024-08-06

知识考察(共5篇)

知识考察 篇1

知识产权制度, 是保护发明创造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 为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它在促进科技进步方面,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纵向角度, 对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作些回顾与展望。

一、商标保护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1982年8月, 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 为保护知识产权迈出坚实的一步。

1993年2月, 《商标法》进行第一次修改, 涉及的内容主要是, 把服务商标纳入《商标法》保护范围, 限制用地名作为商标注册, 简化商标注册的申请手续, 增加有关商标使用许可的规定使其更具体, 把注册商标的争议期限由一年延长到五年。另外, 为防止通过弄虚作假骗得商标注册, 增加了一款撤销欺骗性注册商标的规定。

2001年10月, 《商标法》进行第二次修改, 涉及的内容主要有:把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列入《商标法》保护范围, 确定三维立体形式的标志可以作为商标, 完善注册商标的禁止规定, 充实有关内容, 使其与国际公约趋向一致。增加驰名商标保护条款。在注册商标申请方面, 参照国际通行做法, 增加优先权的规定。健全司法审查制度, 删去商标评审委员会作为终审机构的规定, 增加可向法院起诉的条文, 提高对商标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 增加商标侵权赔偿数额, 使其足以弥补权利人的损失, 增加临时措施方面的规定, 防止商标侵权证据灭失。

进一步健全商标保护制度的展望:目前, 《商标法》正在进行第三次修改, 就总体情况来说, 它将更加接近商标国际立法的发展趋势。 (1) 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加强商标制度建设, 抓紧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商标政策体系, 着力创新商标注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分类指导和支持企业实施商标战略, 加大对商标权利人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扩大商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 缩短商标注册时间, 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完善商标法的保护对象。今后, 可能会把商标法的保护对象, 扩大到商业标志即商业商标或销售商标、推销商标, 以及某些特殊标志。 (4) 提高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创新日常监管方式, 建立和完善驰名商标的长效监管机制。广泛推广驰名商标授权经营制度, 大力整顿商品零售市场。加强对驰名商标印制行为的监管, 从源头上遏制商标侵权假冒行为。 (5) 支持企业培育和使用自主商标。引导企业丰富商标内涵, 增加商标附加值, 提高商标知名度, 争创驰名商标。要鼓励企业走出国门, 在外国获得商标注册, 进而维护在国际市场的商标权益, 通过赢得国际竞争创建名牌。 (6) 引导企业进行商标国际注册。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商标国际注册知识, 引导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自主商标, 同时积极开展商标国际注册活动, 促使中国企业自主商标商品的出口比例逐步提高。 (7) 建立商标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商标行政保护网络健全、上下联系迅速、操作程序简便等优势, 采取有效措施, 创建商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并将其纳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中。

二、专利保护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1984年3月, 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1992年9月, 《专利法》进行第一次修改,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扩大保护范围, 把药品、化学物质, 以及食品、饮料和调味品等纳入保护对象之内;延长专利权期限, 把发明专利权期限由十五年延长到二十年, 把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由五年延长为十年;增加对进口专利产品的保护规定, 以便消除外国专利权人存在的疑虑;扩大方法专利保护的内容, 使之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修改对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的条件, 使其与国际条约相协调;增设本国优先权, 促使发明创造更加完美;把原来的授权前异议程序, 改为授权后的行政撤销程序。

2000年8月, 《专利法》进行第二次修改, 涉及的内容主要有:通过修改与改革要求不相符的各种规定, 确保国有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拥有完整的专利权。通过改进职务发明的界定标准, 明确职务发明的奖励措施, 进一步完善职务发明的规定。通过增加“许诺销售”规定、起诉前临时保护措施、引起争议的诉讼时效、侵权赔偿额计算规定等条文, 增强司法和行政执法保护专利的作用。通过简化转让专利权的手续, 取消撤销程序简化流程, 放宽提交已在外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审查资料, 明确提交专利国际申请的规定, 完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终审程序, 完善专利权无效诉讼程序等, 促使专利审批与维权程序更加高效、合理。通过规范专利管理机构名称, 要求专利行政部门及时审结案件, 加强专利行政部门的廉政制度建设等, 促使专利行政执法体制更加健全。

2008年12月, 《专利法》进行第三次修改, 涉及以下主要内容:通过充实立法宗旨, 提高专利授权标准, 简化向外国申请专利的程序, 增强专利保护中的自主创新导向。通过赋予外观设计专利权人许诺销售权, 增加诉前证据保全规定, 加大侵权行为打击力度, 进一步加强专利保护措施。通过加快共有专利技术的开发应用, 防止恶意利用专利阻碍技术进步, 增加必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情形, 促进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另外, 根据《修改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议定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的规定, 增加和充实了有关内容。

进一步健全专利保护制度的展望: (1) 修改专利法实施条例。充实对专利申请文件的形式要求, 细化对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的条件规定, 健全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奖酬制度, 增加有关鼓励专利权运用的规定, 推进专利行政执法制度建设等。 (2) 落实专利法有关强制许可的修改内容。阐明新增强制许可的程序, 并对其申请、审查、决定以及强制许可使用费的裁决、强制许可的终止等具体操作环节作出详细规定。 (3) 修改《专利行政执法办法》。第三次修改的专利法, 增加了有关专利行政执法调查取证手段的规定, 新的专利法实施条例想必也会充实有关细则。据此,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需要相应进行修改, 并进一步将有关规定细化,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4) 制定和完善专利侵权判定标准。今后, 随着专利司法和行政执法工作的不断推进, 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的原则、方式和适用程序, 还将进一步修改、充实, 使之更加切实可行。 (5) 增强专利审查的综合能力。以提高专利授权的稳定性和社会满意度为目标, 完善专利审查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专利审查业务运行的控制机制, 推动专利审查业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 全面提升专利审查的水平。 (6) 提高专利代理行业的服务水平。针对当前专利代理行业发展的需要, 制定专利代理行业发展规划, 明确目标, 统筹安排, 有计划、分步骤提升这一行业的服务水平, 拓展其服务领域。加强专利代理人培养, 发挥专利代理行业协会的作用。 (7) 稳步推进专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制定和实施全国专利信息化整体规划, 逐步建立国家专利数据中心、区域专利信息服务中心和地方专利信息服务网点等三级专利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8) 完善专利文献信息的服务功能。加强专利信息收集、存储和传送设备、数据资源、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 稳步提高专利文献的信息化水平, 保证专利检索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

三、著作权保护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1990年9月, 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2001年10月, 《著作权法》进行了一次修改, 涉及内容大体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根据各方面达成的共识, 对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加以具体化, 确定共有12项内含权利, 并界定它们各自的基本内涵。通过增加保护数据库与保护版式设计的内容, 充实《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依据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 修改“合理使用”作品的情形。通过增加著作权集体管理的规定, 增加许可教材使用他人作品的规定, 增加著作权转让的规定, 增加侵权人赔偿损失的具体规定, 增加保护著作权的临时措施, 增加侵权人举证责任的规定, 修改广播电视组织播放录音制品的权利规定, 补充对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侵权行为行政处罚的规定等, 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著作权法》的内容。

2001年12月, 中国依据《著作权法》, 制定《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其目的是, 保护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的权益, 鼓励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2004年12月, 中国依据《著作权法》, 制定《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 目的是为了规范著作权集体管理活动, 便于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行使权利和使用者使用作品。

2006年5月, 中国依据《著作权法》, 制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目的在于:保护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等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进一步健全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展望: (1) 修改完善著作权法律法规。继续开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调研准备工作, 尽快充实有关条款。抓紧修改《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复制管理办法》、《作品自愿登记暂行办法》等法规。加快起草制定《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条例》、《手机媒体管理办法》、《互联网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教科书法定许可付酬办法》、《数字印刷管理办法》等。 (2) 着力提高著作权司法、执法水平。加强对著作权案件的审判工作, 有效应对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对著作权保护的挑战。加强保护著作权的日常执法工作, 发挥司法保护著作权的主导作用, 强化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相协调和衔接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海关执法力度, 打击跨境著作权违法犯罪行为。 (3) 健全著作权运行和管理机制。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促进部际之间著作权保护的统筹协调工作。加强著作权与公安、电信部门的联动模式, 建立快速有效的打击互联网盗版的协作机制。建立包括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继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 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4) 促进著作权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著作权质押、作品登记和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加强著作权行业协会活动, 推进著作权中介组织发展, 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度。开展全国著作权代理人培训活动, 培养著作权交易人才, 为发展中国著作权代理机构和规范著作权代理人资格打好基础。健全著作权运用的市场机制, 加强著作权贸易的基础建设, 繁荣著作权交易活动。 (5) 推进著作权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国著作权保护制度, 要尽可能与国际条约接轨, 构筑有利于著作权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平台。同时, 继续保持和发展在著作权领域已建立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 通过多种形式拓展交流与合作的方式和范围, 提升交流与合作的层次。

四、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1996年7月, 中国制定《特殊标志管理条例》, 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特殊标志的管理, 推动文化、体育、科学研究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的发展, 保护特殊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1997年3月, 中国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目的是为了保护植物新品种权, 鼓励培育和使用植物新品种, 促进农业、林业的发展。

2001年3月, 中国发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主要目的在于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 鼓励集成电路技术创新。

2002年1月, 中国发布《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 旨在加强对奥林匹克标志的保护, 保障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奥林匹克运动的尊严。

2003年11月, 中国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 目的是为了实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 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 维护公共利益。

2004年10月, 中国公布《世界博览会标志保护条例》, 目的在于:加强对世界博览会标志的保护, 维护世界博览会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 中国通过修订《科技进步法》, 提出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分清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关系, 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制度。还通过颁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明确规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重点, 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环境, 着力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其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展望:其中主要工作是, 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进程。抓紧起草《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依法完善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制度, 构建合理的遗传资源获取与利益分享机制。研究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 研究制定《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条例》, 制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 加强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发布《植物品种命名规则》, 开展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调研工作;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执法, 及时查处植物新品种侵权和假冒等违法行为。抓紧出版《中药新药审查标准指南》, 制定《药品标准管理办法》, 完善药品标准管理体系;制定推行药品质量主控文档制度, 加强对企业核心秘密的保护;继续实施中医药传统知识特殊保护政策试点项目。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 起草反垄断民事诉讼程序问题的司法解释, 完善有关商业秘密保护的规定, 同时研究起草商业秘密保护指导规则。坚决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建立有效的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移送制度。推进落实《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 研究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相关实施细则, 进一步规范和保障科技成果及其知识产权的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做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 在口岸进出口环节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严厉打击侵权产品非法进出口等违法行为, 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 促进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还要加强研究知识产权滥用问题, 针对滥用知识产权行为, 加强与外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交涉。

参考文献

[1]刘敏学.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R].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1992-12-22.

[2]王众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R].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 2000-12-22.

[3]高卢麟.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R].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1992-06-23.

[4]姜颖.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R].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 2000-04-25.

[5]田力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R].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2008-08-25.

[6]石宗源.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正案 (草案) 》的说明[R].在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2000-12-22.

[7]张明龙.经济学新问题求解[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186-194.

[8]S.Restivo, Science, Society, and Values, Toward a Sociology of Objectivity, Bethlehem:Lehigh University Press, 1994:76-80.

[9]G.T.Seaborg, A Scientific Speaks Out,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n Science, Society and Change,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Pte.Ltd., 1996:377-386.

知识考察 篇2

一、考察时间 6 月 11 日至 6 月 25 日,大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察任务。考察组事前要通知考生考察的具体时间、考察步骤、参与谈话人员以及需要提前准备好的各种材料。

二、考察步骤及内容 (一)个别谈话、谈话范围:

应届本科的谈话范围:高校学生管理部门的有关人员、院(系)党组织负责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同学等分别进行谈话,了解其平时表现情况。

应届硕士的谈话范围: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部门的有关同志,指导老师,班干部,其他知情人员。

三支一扶考生:志愿服务地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及有关同志,户籍所在地派出所、村(居)委会领导及有关同志谈话。对服务期满后有具体工作单位的,还要与单位领导及有关同志谈话(不少于 5 人)。

需提前通知以上人员做好准备。

2、、谈话内容:

应届本科的谈话内容:①政治表现。能否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能否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爱党爱国,有理想抱负和家国情怀,甘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是中共党员的,要认真核实党员身份;了解掌握在校期间是否受过党纪政纪处分。②学习成绩、任职情况、获奖情况及爱好特长等。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是否良好,有多少不及格门次,获得学历、学位情况,有哪些爱好和特长等。③社会活动情况。在校期间,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参加或组织过何种社会活动等,重点了解有无参与邪教、涉外组织等情况。④性格特点,为人处事,团队意识,心理健康情况等。

应届硕士的谈话内容:除对本科生规定的内容外,还要着重考察以下内容:①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主要考察在所学专业领域达到的最高水平,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主要考察是否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科学决策、开拓创新能力等。着重了解考生的性格特点、团结意识、组织协调能力,是否适合从事领导工作,具体适合哪方面的领导工作,有无违纪违法记录,存在哪些不足和问题等。

三支一扶的谈话内容:①政治表现。能否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能否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否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党爱国,有理想抱负和家国情怀,甘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是中共党员的,要认真核实党员身份。②身份的核实,学习和志愿服务经历情况是否与报名登记表一致(全日制学历是否经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证)。③志愿服务期间

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④受奖惩情况,遵纪守法情况,计划生育情况等。⑤性格特点,为人处事,团队意识,心理健康情况等。

(二)考察组成员与考生见面

具体程序为:先听取考察对象的个人情况介绍,选取三道题目(附后)让考生作答,观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思维方式。再向考生介绍选调生及基层工作有关情况,征求了解考察对象来大事成为一名选调生的决心(要询问考生 愿不愿意来 大事 发展,给他们讲清楚选调生 在录用单位的最低服务年限为 3 3 年,在本省辖市内最低 服务期限为 5 5,年,期间 不得调离、借调离开基层),对犹豫不决的考生限定时间答复,对放弃考生要求写出放弃声明,本人要签名,摁手印;考生本人明确表态愿意到基层工作后,由考生填写 服务基层承诺书,本人要签名,摁手印。最后注意将应届考生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收回。个别学校的就业协议书只有电子档,在网上签协议,对这部分应届考生一定要问清本人是否真愿意来大事当选调生,避免招录名额的浪费。

(三)查阅档案

(要注意与报名登记表认真核对,有无 作弊或隐瞒)

应届本科:调阅考生档案,了解学习成绩、奖惩情况,核实报考资格、个人信息和《2019 年省选调生考察鉴定表(一)》的有关内容,填写档案审核登记表(应届考生用表)。

应届硕士:调阅考生档案,包括人事档案,发表的论文,在学习、科研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荣誉证书、资质证书,奖惩情况等,核实报考资格、个人信息和《2019 年省选调生考察鉴定表(一)》的有关内容,填写档案审核登记表(应届考生用表)。

三支一扶:调阅考生档案,了解任职经历和学习工作、奖惩情况,核实其他有关信息,特别是要对报考资格条件进行认真核实和《2019 年省选调生考察鉴定表(二)》的有关内容,填写档案审核登记表(三支一扶考生用表)。

(四)

形成考察材料

应届 生 :要逐人形成考察材料,800 字左右。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政治表现;二是主要特点,包括学习成绩及其专业特长、组织协调能力、为人处事、团结协作和性格特点等;三是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考察材料须注明考察组成员姓名。

应届毕业生考察中发现考生存在以下情况的,原则上不予录用:①在校期间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学术不端和道德品行问题的;②党员身份存疑的;③报考资格或个人其他信息不实、有意作弊或隐瞒的;④学习成绩中有 4 门次及以上不及格记录的;⑤不能按时取得学历、学位或不能按时毕业的;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⑦不宜录用的其他情况。

三支一扶:要逐人形成考察材料,800 字左右。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政治表现;二是主要特点,包括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道德品质、团结协作和性格特点,获奖惩情况等。三是发

现的问题和存在的缺点与不足等有关内容。考察材料须注明考察组成员姓名。

服务农村基层高校毕业生考察中发现考生存在以下情况的,原则上不予录用:①政治素质、能力水平和品行性格不适宜录用为省选调生的;②党员身份存疑,报考资格或个人其他信息不实、有意作弊或隐瞒的;③受过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④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⑤服务农村基层期间有离岗、脱岗情况,不能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⑥不宜录用的其他情况。

三、考察组需带回的材料清单 (一)需要提前通知考生准备的材料

1、无违法违纪记录证明(应届毕业生由院系或学校出具,三支一扶考生由公安部门出具); 2、获得的荣誉证书、资质证书、发表论文等复印件(须比对原件); 3、已婚考生计生证明(应届生由学校或户籍所在地计生部门出具,同时要求配偶工作所在单位或户籍所在地出具计生证明;三支一扶考生由单位或或户籍所在地计生部门出具,同时要求配偶工作所在单位或户籍所在地出具计生证明); 4、应届毕业生需出具在校学习成绩单复印件并加盖学校教务处章; 5、应届毕业生是学生干部的,须提供担任班长、院系或学

校学生干部(一年以上,不含班级委员)的证明或任命文件,并加盖院(系)或学校公章; 6、由考生填写《2019 年省选调生考察鉴定表》(一式三份,注意提醒考生 A4 纸正反两面打印); 7、考察人选个人总结纸质附电子版(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学习生活、参加社会活动、奖惩、主要特点及不足等情况)。

8、考察人选 4 张 1 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与《2019 年省选调生报名登记表》同底版,附电子版); 9、档案审核登记表纸质附电子版(审查完毕后,考察组审查人要注意签字)。

10、考察人选现实表现材料纸质附电子版,内容包括主要特点(需有事例支撑)及不足。

(以上材料 除照片 均须提供三份,第 第 1 1、6 6、9 9 项 电子版要提前传给考生,其他项要提前电话通知到考生做好相关材料 准备 ;第 1 1、3 3、4 4、5 5、6 6、9 9 项 须 提供 原件 一式 三 份,不得复印。

。))

(二)需要当天准备的材料

1、谈话原始记录一份; 2、考察人选服务承诺书(本人摁手印); 3、应届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 4、档案审核登记表纸质附电子版(需提前通知档案管理部门,找到本人档案资料,联系好考察时查阅时间);

5、考生放弃声明书一式一份(如有需要)。

(三)需要考察结束交的材料

1、综合考察报告一式一份附电子版; 2、考察材料一式一份附电子版。

四、考察工作纪律 各位组长要切实负起责任,带领考察组成员严格按照方案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殉私情。如果发现有考察不实或违反组织人事工作纪律的情况,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附件

考生面谈题目

1、古人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结合基层选调工作,谈谈你的看法。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讲话时提出,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你是怎么理解的?(三支一扶)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讲话时提出,奋斗是青春的底色,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应届生)

知识考察 篇3

美学的学科命名指主体对美学进行学科本位的理解, 是主体对于美学学科“起名”的过程和行为。因为学科命名代表了该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与对象, 所以其中带有强烈的本体论色彩, 通过对学科本体的认识来论证学科的独立性。因此美学的学科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美学本体存在的固化体现。审美主体是美学存在的重要一极, 主体的认识总是在变化中寻找动态平衡, 美学的学科命名也表现出动静交融的整体趋势。“使用导致了命名的动态变化, 而理解的一致性又迫使命名的这种动态变化不能超过一定的极限, 使其尽量呈现凝固状态。”[2]美学学科命名的动静辩证体现出美学的本体论认识不断变化, 为本体论的知识形态考察提供了可能性, “本体美学, 是从我们自身亲切的感受体会, 来开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也同时开拓我们内在心灵的思考与意志能力。”[3]美学的学科命名为主体提供了本体论变迁的固化理解, 在这种理解中美学本体论作为知识形态不断深化, 逐渐成熟。

一、感性学:学科独立性体现

哲学的整体思考孕育了美学的产生, 美学在主体“知”与“意”的思辨中寻找到了属于自我的“情”的空间, 由情生发而出的感性就成为美学早期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鲍姆嘉通用“Ästhetik”命名他发现的这片情感空白, 将理性的哲学认知引入到“情”的感性花园之中, 开始了对感性主宰的情感进行哲学分析, 而“‘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4]美学诞生之初的感性学命名将感性作为美学存在的独立意义体现, 旗帜鲜明地用感性将美学与母体哲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感性因此成为美学研究的本体, 不断言说着自身的独立存在。

情感因为其感性特质在哲学世界中一度被边缘化, 与论证严密的理性思维相比, 情感曾经自惭形秽。审美判断恰恰“出自某种精神情感的判断”[5], 美学所研究的情感“既不是知性的一条认识原则, 也不是意志的一条实践原则。”[6]它在二者基础上产生, 但又游离于知与意之外, 顽强地存在着。美学探索着感性作用下的情感的理论研究意义, 对美学的感性命名科学地把握了审美活动的主情特征, “美是在陶醉中展开出来的。美本身乃是那个把我们置入陶醉感之中的东西。”[7]审美以感性为基础, 感性使主体认识到美的存在, 审美意识的高度发展刺激了审美活动的发生。情感中感性的认识方法扩展了哲学研究的外沿, 丰富了哲学研究的内涵, 使主体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 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 而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 他认为感性认识也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8]感性认识是主体认识世界的有机组成, 它的存在开启了以审美活动为代表的另一片天空, 以感性认识为对象的美学思考理应获得科学研究的意义和资格。

二、美学:学科对象化表达

当美学研究逐渐展开, 脱去稚嫩之后的美学不再满足于对认识方式的把握, 整体学科开始了审美认识的世界本体探索。美学研究的范围在外在世界的融入下不断扩展, 美学的本体意义复杂化、多元化, 感性此时成为美学研究的方法论之一, 其对美学本体的代表意义被削弱, 美学的学科命名逐渐由感性学过渡到美学。美学即研究美的学科, 其中美属于对象化存在, 美是独立的, 是美学关注外在世界的典型概括, 美学研究美, 美学研究以美本身和呈现美的对象两个维度发展着学科对象化, 美学将美本身视为研究客体, 也同时研究呈现美的对象, 美学研究表现出鲜明的客体对象化倾向。

首先, 在“美学”的命名中美本身是主体审美意识的显现对象,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9]由于美学的感性认识方式, 主体审美意识的有效传达需要将抽象的逻辑思辨转化为美本身, 主体借助于认识美进入美学研究之中。“美学”的偏正结构命名, 体现了美的名词性存在, 美成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围绕“美学”衍生出了“社会美”、“自然美”及“艺术美”等一系列美本身的特殊化表现, “美”在“美学”中是寄托主体意识的外在表象, 自成一体, 在各种环境中作为研究客体出现。

其次, “美学”的命名蕴含着美的对象化与对象审美化的双向运动。当美成为一个名词被普及的同时, 美出现了形容词的功用, “美”之物成为美学学科对象化的有机组成, 审美感性通过“美”之物来完成, “在美里这种感性存在只是看作概念的客观存在与客体性相, ”[10]美体现在对象的审美特征之中。美的形态研究进入到美学研究视阈, 悲剧、崇高等形态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朗加纳斯的《论崇高》中走出, 在美学的关注中焕发出审美的光芒。

三、美感学:学科主体化表现

在“美学”命名中, 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象之美, 主体认为客观对象本身的美是固定的, 主体意识的作用只在于发现, 美的形式说大行其道。主体热衷于从形式的角度总结美的客体, 对应不同的审美效果。主体在客体化美学研究之中处于从属地位, 其审美活动只是对象感染下的被动反应。关注人性发展的哲学转向以及心理学的长足进步, 人类对于自我的主体认识不断发展, 发展后的主体拥有了高度的自主权和主观能动性, 高度自觉的主体反观审美, 发现“审美是对于一对象之无利害关心的欣赏。”[11]欣赏是主体特有的精神活动, 无利害关心则是主体进行审美的必要准备, 对象只是主体内在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 美与不美主要取决主体的“欣赏”。审美对象在美学研究中从支配地位走向了从属地位, 主体不再是审美活动中的摆设, 而是审美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 美学本体从对象转向主体, 美学的命名也从“美学”扩展为“美感学”, 成为一门主要研究审美感受的学科。主体成为美的本体表达, 美被认知为主体的一种特殊感受。

当主体成为美的本质, 对象之美就不再具有独立的言说意义, 只能通过“美感”来传递“美”的信息, “美”的形容词性逐渐增强, 关于“美”的形容演化为对象之于的适用性。“美是一对象中的合目的性之形式, 其为一对象中的合目的性之形式是只当‘它离开一目的之表象而在此对象中被觉知’时始然。”[12]美感学中美与主体感受息息相关, 美的对象与主体美感是审美活动一体两面的论述。主体的感觉决定了对象的美, 所谓对象之美不过是对象刺激下主体审美感受的释放, 是美感在对象身上的投射。美感专属于主体, 对象自身是无法“自美”的, 美需要主体的关注。

美感学的命名是“美”的静态化命名方式向“审美”的动态化命名方式转变的必然产物, 在美感学中, 对美做以主体中心的动态化理解尤为重要。“一方面, 美之学其核心, 在于‘感’, 另一方面, 这感又不是一般的生理、心理之感, 而是感到美的美感。”[13]主体所产生的美感取代单纯论美而成为美学的本体意义, 美感学的命名将美学研究集中在主体的审美感受中, 主体的美感是美学研究的基础和根源所在。美学学科的主体化倾向也在美感学的命名中找到了适宜的研究环境和生长土壤。

四、实用美学:后现代本体意义的解构

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将美学研究拉下了学科研究的圣坛, 回归了审美的平凡本体, 美学研究不再是对于美的经典歌颂, 更多则是对美的现实呼唤。美的本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争执已久, 却在后现代思潮中被架空, “美的本质的问题是一个假问题。”[14]面对美学研究的逐渐式微, 后现代主义下的美学学科命名已不再执着于深究美的本体基础, 将柏拉图“美是难的”的命题抛给了实践。既然言说有困难, 那就直接拿来应用, 诸如“建筑美学”、“音乐美学”等实用美学的命名方式呼啸而来打散了美学的纯粹命名。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影响下, 将美学研究渗透进各个具体的研究领域, 使用美, 回避美的本体思考。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 普遍的生活成为美的主题, 美还原为生活的本来面目, 被认为是美的本体。“本体”一词的命名本来含有对生活的抽象理解意义, 然后只要对生活做抽象画的解释, 就已经与美的展现大相径庭, 因此美的本体在后现代看来就属于一个虚构命题, 但美的现象在生活又比比皆是, 有力地证明着美学本身的存在, 因此美学研究在后现代语境中选择了搁置本体研究走向实用研究的别样发展道路。实用美学的命名不拘泥于“美是什么?”、“美在哪里?”这样的抽象命题, 转而对美进行空间化的展开, 考察具体空间下美的发展变化, 思考空间与美学的内在关系, 成为研究美的应用的学科。美学的使用功能在实用美学的依托下成为美学研究的主流, 也成为后现代美学研究的所谓“本体”。

美学的学科命名在美学的漫长发展中代表着不同阶段的本体意义, 这些命名为美学研究源源不断地灌注着新的生命力, 支撑着美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命名“是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5]美学的学科命名是主体研究美学、发展美学的理论链条, 美学在不断地命名中超越既有认识阶段, 开拓崭新研究领域, 逐级完成自身的发展与进步。美学的学科命名在阐释本体意义的同时蕴含着美学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

知识考察 篇4

院领导: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法院工作中的应用,根据院办公会精神,6月16日-17日,由吴振副院长带队,我院审务中心、信息中心以及业务庭有关人员共5人组成考察组,赴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考察学习该院的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都中院信息化建设情况

成都中院信息化建设坚持“全面支撑、建以致用、人本服务、互联共享”的工作理念,以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开发应用为关键,以全网覆盖为目标,着眼于建设科技型、智能化法院,不断深化信息化技术在法院工作中的应用,取得了管理刚性规范、司法决策科学、法官工作减负、质效持续提升的效果。

(一)突出审判权运行机制的信息化支撑

1、搭建审判运行平台,刚性规范权责运行。建设法官办案系统,实行诉讼信息材料的网上同步录入、诉讼电子档案的网上同步生成、案件办理的全网运行、办案流程的动态监控。建设院庭长监督指导系统,根据审判工作规律,依照梳理确定的171项院庭长监督指导职责,建立起点、线、面三维度的双向网上审判监督指导机制,既实现了监督指导有依据、权力有监督,管到位、不越权,又实现了对管理者管理质效的监管,做到了管理者的被管理。

2、搭建执行工作平台,分权制衡层级管理。建设应用执行办案综合系统,开发执行流程管理、分段执行控制、层级监管、案款台账、评估拍卖、强制执行措施管理等子系统,实行案件分段集约执行,分类层级管理审批,流程节点自动控制,重点环节专门监督,实现了执行权运行的分权制衡、流程控制、层级管理。

3、搭建案件评估评查平台,科学引导审执行为。建设案件质效综合评估系统,设置指标量化的数学模型,通过电脑自动提取办案系统的诉讼电子档案信息,自动生成各类审判工作的质效评估值。建设案件质量评查系统,依托网上办案所形成的电子卷宗,将评查内容和评查标准嵌入,实行案件质量的网上评查,智能生成质评结果。

4、搭建司法公开网络平台,主动接受全面监督。全面推进立案、裁判文书(递进公开诉讼证据资料)等6类审判执行信息面向社会的公开和对当事人的点对点审执信息公开,形成成都法院特色的审判公开6+1体系。按照最高法院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新要求,整合资源,升级改造,建立了全市法院司法公开网,实现审判流程、裁判文书、执行信息公开外,还独具特色公开立案排期、庭审视频、鉴定拍卖、证据资料等审判信息。

(二)同步推进司法政务和队伍管理信息化支撑

1、打造办公自动化平台。开发运用并不断完善办文自动化系统,全市法院各种公文的拟制、审核、签署、发布和公文的收发、传阅均通过网络进行。建成行政事务运行系统,实现了行政事务网上办理、记载和行政业绩评价考核的网上自动生成,外部来文可经领导批示后自动转为行政事务进行网上跟踪办理。针对审判委员会、院长办公会、党组会流程和特点,开发会务软件,从会前材料上传、会中审议记录,到会后决议决定的签发与传阅,全面实现无纸化网上流转并召开会议。

2、打造政务管理平台。开发目标考核系统,共享审判运行和法官业绩评价等系统数据,确保了目标考核规范、透明、高效。研发督查督办系统,即时动态管理督办案件和事项完成情况。建成行政后勤事务管理系统,规范车辆、财务和固定资产管理,管控物资采购、办公用品发放和设备编配,增强了后勤事务管理的透明度。

3、打造队伍管理平台。适应法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要求,以动态真实客观的数据和信息记录法官、合议庭的现实表现;以审判业绩为核心,从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法官个人考核评价;从审判质效、审判组织管理、案件合议质量等五个方面智能生成合议庭整体绩效。全面构建了由人事信息系统、法官业绩评价系统、审判合议庭绩效考评系统、行政人员业绩评价系统等7个子系统构成的全员覆盖、上下联动、互通共享的信息化队伍管理、服务体系。

(三)持续夯实提升信息化发展基础

1、连通纵横基础网络。加强法院广域网和各法院局域网建设,联通全省政法专网,建成成都法院网、司法公开网等4个互联网站。构筑了向上与省法院,向下与基层法院和派出人民法庭,横向与党政各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信息数据资源共享、高清视频会议互联的纵横向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建成功能强大、预防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为信息化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2、集成统一门户平台。建立成都法院办案办公集中统一门户,将所有应用系统按照“办公办事、审判执行、人事政工、纪检党建、后勤保障”等分类排布;将所有系统中需要审签、办理的事项汇集,按照“待签、待办、待阅”三大板块集中处理;将所有系统功能模块化,法官及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身岗位的不同,个性化创建便于操作的常用功能。通过系统的分类排布、事项的集中处理、常用功能的个性化设置,为法官及工作人员便捷应用信息化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撑。

3、建设信息资源中心。在全面实现网上办案、办公、办事和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在全国法院较早地建设了标准统一、储存规范、容量充足、数据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心,配套建设了决策智能支持系统,法官办案智能辅助系统(比案推简),为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全面的智能支持,为法官及工作人员办公办案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智能支撑。

总体而言,成都中院以支撑审判权运行机制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痕迹不可销、程序不可越、规则不可违”的特点,实现了审判权运行机制、队伍管理、司法政务等工作从传统向现代化方式的根本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审判质效持续提升、司法为民便捷高效、服务大局科学有据。、法官工作得以减负、司法成本不断下降五个方面。

二、诉讼服务建设情况

成都中院搭建司法为民服务平台,促进诉讼便民利民。为确保“一心多点,全域覆盖,联网运行,就近服务”的诉讼服务中心体系发挥有效作用,配套开发诉讼服务中心软件,实现诉讼服务中心前台和法官办案平台的无缝对接。突破仅在诉讼服务领域提供服务的局限,以 线上线下立体化全天侯诉讼服务网络为统领,以服务群众为核心,全面整合诉讼服务、非诉服务、诉调对接和法治宣传“四项职能”,通过实实在在的47项措施,构建多渠道、一站式、综合性、多元化、全天候、立体式的司法服务网络体系。

1.硬件处理。将传统诉讼服务和审判辅助事务统一于“诉讼服务中心”大厅即服务前台,以“全程透明、集约办理、分流引导、便捷高效”为工作标准。设置方便当事人的服务窗口,就近原则完成所需服务。服务名称上体现当事人主义,如“文书领取”“递交材料”等名字替代“文书送达”等,从当事人的角度讲事,而不是法院的角度。

108项诉讼服务事务从审判剥离,打包推向前台,走向集中。通过事务剥离,让审判后台真正专心专业于审判,达到合议庭去事务化。引入社会化专项服务,如邮政送达工作让邮政专人派驻法院;外出送达专人统一处理;公告送达与报社专口对接。

2.服务理念。以当事人为中心,审判与服务前后台剥离,服务专项化并引入社会化服务。

线上:家门口的法庭,“实体店”—“连锁店”—“便利店”。成都中院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实体店”、法庭诉讼服务点“连锁店”、社区诉讼服务站“便利店”为载体,改变以往只在诉讼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诉讼服务的做法,增加整合非诉服务、诉调对接和法治宣传职能,设立调解室、心理咨询室、志愿者服务岗,提供检察官和律师来院工作场所,公示108项程序性事务办理时限。线下:指尖上的法庭,“网店”式服务。除线下“实体店”服务外,成都中院整合线上服务,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传统通信结合,打造“1234”终端服务,即一端、两微、三网、四公开,整合成都法院网司法公开网、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等互联网网络,以及APP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12368院长公开电话、公开信箱、公开邮箱、公开短信等院长四公开平台,打通“最后0.5公里”,真正将司法服务送到“家”,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准。

3.质量保障。统一归口,确保47项工作落地。

一是统一体系。全市法院形成统一的诉讼服务三级体系,即以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基点、法庭诉讼服务点为支点、诉讼服务站为终端,其中诉讼服务点运行108项职能,诉讼服务点运行55项职能,社区诉讼服务站运行14项职能,拉开层级,满足不同群众的诉讼需求。

二是统一平台。全市所有法院均以成都法院网上诉讼服务中心为平台,“两微一端”的诉讼服务也是通过这个平台提供支撑,形成线上线下立体化诉讼服务网络。

三是统一牵头。明确以诉讼服务为办公室为“总口袋”,具体细化47项工作措施的牵头领导、责任部门。

四是统一实施。整合工作由成都中院部署,全市两级法院整体推进。为了检测诉讼服务的效果,成都中院还以第三方测评的方式,每月进行神秘人调查、评查,形成报告在内网上进行公布。

三、成都中院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成都中院信息化建设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他们的经验可总结为六句话:“制度构建是前提、同步录入是基础、人机合一是关键、领导带头是根本、技术转化是难点、复合人才是保障。”

1、制度构建是前提。软件是制度规范的客观反映,成都中院始终坚持制度先行,精心设计制度规范,以制度规范为依托制定软件开发需求方案,实现制度决定软件,软件源于制度。探索构建审判权运行机制以来,先后出台了核心制度和辅助制度50余个,配套软件开发38个,确保了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始终在规范、有序、可控的前提下进行。

2、同步录入是基础。诉讼信息、案件材料网上同步生成是实现案件全过程监管的前提和基础。成都中院坚持伴随案件进展同步录入各类信息、上传各类材料,实现了案卷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同步生成,为管理者按照审判运行制度规定监督了解案件创造了条件,为实现案件全程管理打下了基础。

3、人机合一是关键。信息化能否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不在“建设”在“应用”。只有真正实现人机合一,应用好信息化建设成果,使法官及工作人员在应用中尝到甜头,才能增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动力,形成信息化建设应用的良好发展态势。成都中院坚持建用结合,以信息化的有效应用检验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以良好的应用效果促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要我用”为“我要用”的根本转变,信息化工作面临的难点也历经了由“推进难”到“维护保障压力大”的根本转变。

4、领导带头是根本。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改变传统习惯的系统工程,有效推进的关键不在“下面”在“上面”。没有法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难以取得实效。一直以来,成都中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在资金、机构、人才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一把手亲自督促督查,法院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带头应用,公文网上签、案件网上管、事务网上督,带动和促进了信息化的深度应用。

5、技术转化是难点。信息化建设应用的难点不在“技术”在“政务与技术的转换”。为有效破解这一瓶颈难题,2010年,成都中院较早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处,依托处级在编信息化部门的中枢作用,对内协调组织相关应用职能部门,提出与制度深度契合的软件需求方案,对外联系协调软件开发公司,精准把握制度精髓,将制度规范转化为“贴身管用”的软件。

6、复合人才是保障。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成都中院历来十分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既注重培养锻造复合型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还着力提升院领导的信息化战略发展眼光。信息化工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善于决策指方向、身体力行重推动的院领导班子和一支懂信息技术、懂审判、懂管理、善协调的信息化工作复合型人才队伍。

三、我院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院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成都中院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问题:

1、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目前我院与萝岗区人民法院合用审判大楼,大部分基础设施还是两院合用,如网络设备、立案大厅、电子公告大屏等,虽采用了技术手段进行隔离管理,但仍存在诸多隐患,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审判系统亟待调整。审判系统在审级设置上还没有将广州市基层法院的二审案件的上级法院完全理顺,具体存在问题:一是广州市基层法院知识产权二审案件,上诉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诉讼费的网上缴纳还存在问题。二是广州市基层法院一审的电子文书无法同步上传到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审判业务系统,致使二审案件法官不能同步调阅一审案件的相关电子文书,给案件审理带来诸多不便。

3、中心机房亟待建设。由于法院刚成立,许多基础建设还需要时间,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还没有到位,部分基础的信息化设备如中心机房、核心服务器、网络设备的采购需走政府采购的流程,各项建设还需要上级法院和政府采购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4、技术人才亟待培养。信息时代人才就是主要生产力。法院各类信息系统的建立必然需要相应的人才来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培养一批技术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同时开展信息系统的使用培训工作,加强对法官、书记员等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考核制度。

四、我院信息化建设和诉讼服务建设工作设想

成都中院信息化的成功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从解决现实面临问题出发,在适用省法院系统的基础上开拓提升,以升级审判核心业务系统为突破口,学习借鉴成都中院的先进经验;同时充分发挥自 身优势和创造性,在相关领域突破领先,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在建院初期的一两年内建成先进、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系统。整个工作紧紧围绕为法官服务、为群众服务和为管理服务这三条主线开展核心业务系统升级建设,以及其他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完善工作,构建三大体系、建立三大机制,着力强化信息化系统功能的易用性与实用性,力求以准确、及时和丰富的信息量支撑审判管理与司法公开工作。

(一)理顺信息化工作脉络,集中力量升级审务信息化核心业务系统。为确保在省院系统基础上进行升级,建设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首先在省院系统现有功能的基础上,解决省院系统和广州中院系统的无缝对接问题;其次在省院系统上进行改进研发,提升系统功能;第三,进行新系统的适时适度研发并与省院系统衔接;第四,同时进行我院自有系统和设施的落实与改进。

(二)构建司法公开诉讼服务信息资源平台体系,全面助推科学工作机制的建立。借鉴成都中院诉讼服务的先进经验,建议我院建立诉讼服务中心,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作为我院内设的机构运作,建立相应的工作规范。实体诉讼服务与网上诉讼服务建设要齐头并进,力争年内初见成效。以我院外网网站和省院相关系统为基础,适度研发相衔接的应用系统,以司法公开为目标,建立高度整合的诉讼服务中心云平台。与省院12368系统对接的我院电话版诉讼服务中心,即融合云平台信息的“12368系统”; web版诉讼服务中心云平台,作为诉讼服务主体平台;开发诉讼服务中心云平台手机版,在方便的基础 上体现时代信息化;实现自媒体平台与各诉讼服务平台的融合协调,数据共享。

(三)找准近期工作重点,着力推进以下几项任务。一是实现上诉案件纸质卷宗和电子档案同步移送。该项工作首先要解决省院系统与中院系统的衔接技术,建议技术上由信息中心与省院、广州中院沟通解决,解决完成后具体落实建议由立案庭牵头推进,争取从2016年1月起实现。二是实现当事人可凭案件密码(优化方案为二维码)查询到案件所有的节点信息。建议由审务中心牵头推进,争取从2015年7月起实现。三是通过规范流程节点倒逼提高质效。建议由审管中心牵头调研,提出具体方案,争取从2015年8月起实现。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开拓我院司法服务新纪元。在以上诉讼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之上,面向知产法院三足鼎立局面下的更大突破目标,建议我院在以下几项工作上继续开拓创新:立足国际、促进交流的信息化建设,开发英文版和繁体版外网网站;鉴于知识产权法院管辖范围与职责,我们建议建立现代化的远程立案、审判系统建设;基于我院作为知识产权专业型法院,要建设体现知识产权专业性的业内云平台,方便检索、查询、管理、认证等功能;建立互动型媒体资源库促进业务研讨氛围,在知产法院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彰显我院在审判业务和理论思潮上的功能和地位。

知识考察 篇5

有专家把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专业知识是指教师在所教学科领域应达到的标准,即国家规定的教师学历标准和在专业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的能力;专业精神是指以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和敬业奉献、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为特征的人格风范。本文着重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对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考察。衡量教师专业知识的标准包括学历标准,职称以及科学研究的能力等。而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标准则包括教育基本原理、教学方法设计等教学执行力和体现教师的专业创新素养的教育创新力,意即师生沟通、学习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现状

目前,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共设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这三个专业,教师的专业化现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专业知识方面

C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现有专职教师7名,专业背景比较多元,有5人分别来自经济学和社会学,有2人为社会保障专业博士毕业。在学历结构上,有博士3名、硕士4名;在职称结构上,副教授5名,讲师2名。7名教师均有作为主持人的在研项目或已完成的省级科研项目至少1项,1人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该专业教师共有著作4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多篇。

C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6名,学历结构上,博士与在读博士4名,硕士2名;职称结构上,教授3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该专业有国家级科研立项3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7项。有专著4部,译著1部。有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多篇,其中1篇论文分别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转载。

(二)专业能力方面

教学执行力对于一个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执行力上,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教学方法多数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形式。有部分教师有社会兼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师生沟通能力上,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多数在本科教学上较少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属任务型教学。课上传授完教学内容,课下并没有予以反馈。而在研究生教学上,相对来说会好一些,但也仅是在课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并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探讨教学方法问题。

三、C 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不足

对C大学教师专业化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情况整体上来说不容乐观,与真正达到教师专业化的水平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首先,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中存在知识更新较慢的现象。从发表的论文及所做课题上来看,年龄在3040岁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教学经验积累上略有不足,承担科技项目较少。此外,年领层次较低的教师普遍拥有博士学位,部分硕士学位教师经验有余,但缺乏学术积累。其次,多数教师学历教育的专业与从教专业不符,导致学而不专。

第一,据调研,存在师资培训与讲座等偏向工科方向。第二,教师没能够很好的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存在对教学敷衍了事的现象。甚至有些青年教师仅仅是传递知识,而非传授。第三,对学生的科学评价能力较弱,存在人情分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缺乏一套完整的科学评价学生的体系。第四,缺乏专业学科领域系统的培训,虽科研具备一定的水平,但具深度不具教学广度。第五,科研与教学矛盾。公共管理学科教师更倾向需要较为完整的一段时间来进行科研,从而会对整体教学安排产生影响。

四、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为完善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根据对C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考察,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其一,学校开辟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化路径,主动建立与完善指导、培训、评价三个体系。研究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脱口而出,课由心生。能够消化吸收所讲授的知识,能够讲出问题的来龙去脉,做到详略得当、收放自如、融会贯通。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产、学、研相结合。

其二,强化高校录用师资标准原则。虽为文科类专业,但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或所学专业与所授之课完全相符,避免学而不专的源头发生。

其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提升专业素养,包括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两方面的扩充,亦需高校将所建各项平台落到实处,使公共管理学科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利用起教师教学中心,从文科教师的角度着重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

上一篇:电力工程专业研究计划下一篇:轮毂电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