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

2024-10-06

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精选5篇)

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 篇1

5月下旬, 我随中国光华科技基金教育交流考察团前往英国开展中英高校之间的交流考察, 先后到了伦敦、伯明翰、曼彻斯彻、格拉斯哥、牛津、卡莱尔、考文垂、伍斯特等城市, 考察了伍斯特大学、牛津大学、考文垂大学、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密德萨斯大学等高校, 拜访了英国文化教育处, 代表重庆三峡医专与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和密德萨斯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建立起学校之间在中医和护理等领域开展校际交流、互派师资、人员培训、学科建设、联合办学的长期合作关系。

在英国高校交流考察的过程中, 我细细地品味, 漫漫地思考, 感触颇深。21世纪的英国高等教育在历经近千年以后更加呈现出大众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对扩招12年以后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既具有趋向示意又具有借鉴意义。

1 理念与特点

大学应当担当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更加注重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作贡献,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建于1875年, 是一所有着1.6万名学生的综合性大学, 学校校长帕梅拉·吉利思女士在介绍学校之时, 首先谈到的就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和大学对社会需要的贡献, 为此学校长期研判世界和国家的人力资源需求趋势, 长期关注社会和自然重大命题的研究趋势, 学校与全球顶尖级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重视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勾连, 特别关注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 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人文视为己任, 课程设置和课程质量与之相结合。面对社会急需的环境治理和安全风险管理设置专业。为顺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将护理等相关专业上升到生命、健康和社区的综合平面进行办学。坚持有教无类, 无论学生的社会背景、家庭贫富、来自哪里, 都可以将其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密德萨斯大学将非学历学位培训教育上升为现代大学的重要功能, 与国内外企业广泛开展培训合作以支持人类的继续教育, 直接针对企业培训对象的需要设计课程, 以期达到企业获得更加优秀的员工, 学校获得更多的学生, 学生获得更多的才能的三重目标, 学校因此三度获得“英国女王高等继续教育奖”。大学的社会贡献还表现在大学与当地社会相生相长, 牛津完全是一个大学城, 38个学院散落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城校一体, 分不清是牛津大学还是牛津城。考文垂大学没有围墙, 学校楼房都在顶部标识着Coventry University, 二年级以后的学生散布在城里的各个角落, 可以提供为学生务工的岗位多是学生在打工, 你会在城市里无时无刻感受到学校的存在, 大学文化在城市文化中成为重要风景, 在有形无形之中为城市的内涵提升了品味, 大学与社会的融合交织颇为显著。

更加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在嬗变的人类社会今天, 适应和顺应社会与自然变化的能力尤显重要, 知识再多也只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内容, 而能力载体才是基础和根本, 内容永远是游弋和变换的。一个大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之后, 从来也没有直接运用到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而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才是支撑人生不断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去建功立业的真正基础, 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揭示的这个道理, 因此爱因斯坦才说:应该把独立思考和综合判断能力放在首位, 而不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能力。我没有听到英国高校同行讲这个道理, 但是他们实实在在地在这样做, 而且做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结果。走进大学的门就走进了社会实践的门, 英国大学把学生当成成人不是当成孩子, 要求学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自我发展, 自主管理,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在校实践以求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学校不为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提供住宿, 而且在外租房居住比住学生公寓便宜得多。大学每年四个假期, 特别是暑假长达3个月, 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英国的大学生普遍都打工, 留学生更是如此, 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打两份工。课堂教学一般周课时只安排了三到四天, 其余的时间则由学生去查找资料去相互讨论去独立思考去自行消化。自然科学更多地采取实证方式开展实验教学。人文社会科学则更多的采取无结论的讨论式教学, 标准答案则由学生到实践中去因时因地因条件而确认。职业教育突出从模拟实践到岗位实践的实训实习, 加大对教学实践考核的权重。英国高等教育一贯倡导引导式教学, 导师制就是英国高等教育创造的精华, 博导硕导制度就此走向了全世界。密德萨斯大学甚至还设计了培养学生社会管理能力的办学制度, 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全部通过竞争产生, 当选的学生干部延长学制一年, 中断学习专门从事学校的学生工作, 负责组织管理学生的全部在校活动和场馆, 学校则付给每人年薪1.9万英磅, 一年后移交下一轮竞争优胜者再接续读书, 毕业时将这一实践经历记入履历, 很受社会欢迎, 学生非常看重这个经历, 积极争取在竞争中胜出。

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是第三个特点。英国自身的岛国背景和几百年全球走向背景是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原因, 而当代“地球村”的形成更加促进了这一发展趋势, 其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组成基本上都是国际性的, 师资构成也是设置标准全球招聘, 师资中华裔也不少。据英国文化教育处介绍, 在英国的留学生总数已达45.6万且呈增长态势, 这些留学生既来自欧盟国家和原英联邦国家, 也来自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目前以印度和中国最多, 印度为鼓励学生留学, 政府实施了向出国留学生提供贷款资助的政策。在英留学生以学习商科和工程类居多, 这与英国的重商重工历史悠久相关联。2006年启动的英国首相行动计划的教育部分, 重点亦在教育的国际化。英国教育的国际化是既走出去又引进来, 伍斯特大学校长尼克松先生和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吉利思女士都反复强调学校办学的国际化方向, 很多校长都谈到为了教育的国际合作, 仅到中国的就从10多次到30多次不等。英国为了吸引海外留学生, 设计了高中毕业后预科入学, 高中毕业后达标入学, 专科后一年升本, 本科后一年取得研究生或硕士学历学位等教育服务项目, 只要解决了语言 (雅斯6分至7分) 和学费, 英国留学的大门是敞开的, 但是不要将留学和留居移民联系在一起。英国高校还大量承接国外培训项目, 为世界各国人员培训提供支持, 语言不过关也可以, 借助现场翻译进行。学校同时还为学成的学生提供国际职业资质认证以开辟职业前景。英国大学同时注重走出去, 一是与世界各国的高校开展广泛合作交流, 合作的领域涵盖了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二是直接在国外举办分校区, 密德萨斯大学在毛里求斯、印度、菲律宾、阿联酋办有分校区, 迪拜校区就有上千学生。学校同时开办国际网络教育, 36500名学生中有9500人在国外上网络课程。跨国学习已经伴随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高等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 跨国学习的学生除了寻求高质量的教育外, 更重要的是开拓视野, 提升理念, 接受跨文化经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英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学生在一起上学就是跟今后的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在一起上学, 跨文化经历和外语一道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基本素质。

英国高等教育的第四个特点是重视学生的跨学科培养和综合学科培养。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校长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她先后获得工科学士、教育学研究生学历和教育学硕士、医学硕士和博士, 同时担任了皇家艺术学会院士、公共健康院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士, 格拉斯哥皇家内外科医学院院士, 集工科、医学、艺术、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一体。在专科、本科和硕博研究生的梯次教育中, 跨学科学习相当普遍。在学科人才培养上, 则结合社会需要强化相关学科的延伸与集合。密德萨斯大学的补充医学在西医基础上加学中医基础、印度医学基础, 在西草药的基础上加学中国草药和印度草药。鉴于西药和西成药副作用较大, 西欧和英国气候湿润, 患腰肩疼痛等风湿类慢性病较多, 特别是中老年人, 所以提倡用西医西药治疗急性病, 用中医和世界各国草药治疗慢性病和康复保健, 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也随之跟进。

概言之, 英国高等教育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 将思维与实践的能力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知识占有量放在第一位;将适应社会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考试和读书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将适应更加广阔的领域乃至国际化竞争的素质放在第一位, 而不是将适应狭窄区域和单一行业职业岗位的素质放在第一位。大众化以后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可能并不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但宽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总是需要的, 往往视野影响理念, 理念影响决策, 决策影响实践, 而实践的优劣则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2 思考与启发

穿行在大不列颠岛的土地上, 除了其高等教育的理念和特点外, 总觉得在那片国土上还有一些东西在影响支持着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明显感觉到的至少有三点。

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同在。在英国的城镇, 形态化的历史总是无处不在, 并非只有1753年创建的大英博物馆和其间来自世界各地的600多万件藏品, 也不是只有1824年创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和她展示的2300幅精美画作, 足迹所到之处, 古建筑、古教堂、古城堡、古雕塑, 甚至古墓碑比比皆是, 而且都保护得很好, 哪怕是残垣断壁也在保护之列, 维护得清清爽爽, 干干净净。一个牛津大学或者牛津城, 基本上全在古建筑之中, 城市中心还保留着一块墓地, 随便一个古老建筑的门洞上就悬挂着一个学院的校牌。在曼彻斯特, 上百年的罗马式建筑和工业革命早期的厂房库房与现代建筑浑然一体, 人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难免会引发历史与现实的遐思。在卡莱尔, 读着一个仅有14周大的孩子在16世纪因瘟疫离世的墓碑, 俯首看着镌刻有1558年印迹的铺路石板, 伫足在1540年修建的教堂示意图前, 你会想到什么, 形态历史远比记录历史直观丰满得多, 而且将形态历史和现实景况放在一块, 你会从历史想到现在, 你会从历史的状况想到现实的景况, 它会引发你的对比, 引发你的历史性反思。其结果是引发差异性思维与比较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它不但训练了你的思维能力, 提高了你的思维品质, 还教你现在应该怎么去做。空间的延展可以引发思考的宽度, 而历史的久远可以引发思考的长度, 这就需要人们对历史遗存的敬仰。如果一个城市只有现代形态而没有历史形态, 或者只能到书上网络上电视上去寻找历史, 或者要专门安排远足到某个点上去体味历史, 至少在常态中引发思维上是存在缺陷的。万州就有一个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同在的地方, 那就是西山钟楼和体育馆的相携, 从不同角度伫足赏读, 你会自然去梳理万州的百年历史以细品今天的变迁, 只是可惜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二是社会与自然的共存。英国的自然生态状况良好, 英格兰的典雅秀丽, 苏格兰的苍劲豪迈, 特别是苏格兰的广袤牧场, 绿茵的草地, 慵懒的奶牛和羔羊, 就是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还有让浪漫诗人济慈感悟为“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年龄、财富”的温德米尔湖, 展现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置身其中你会用更加宽广更加深邃的视角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思考人类在地球生存过程中应有的实践行为, 思考人类界定的科学发展方式和前景, 应该说置身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之中, 对提高人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的综合素质不无裨益。我在想, 牛顿当年常常习惯躺在苹果树下的草坪上思考问题, 应该和那里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 他的三大成就, 微积分、万有引力和光学分析的思想都是在家乡的自然与宁静之中孕育成形的。莎士比亚能够在52年的短暂人生中创作出那么多优秀作品, 应该和他出生成长的斯特拉福小镇及旁边缓缓流动的埃文河密切相关, 你到了哪里就会真切地感受到。

三是宁静与激情的相容。英国是一个发展周期较长的国家, 因此也是一个相对稳态发展的国家, 所到之处能够感受到英国人在生活中的宁静、安详和绅士般的按部就班, 但是他们也不乏激情, 比如在工作中比如在文体活动时, 在文化教育处, 在格拉斯哥苏格兰大学, 在伍斯特大学, 校长也好, 国际教育处负责人也好, 总是激情般地介绍着他们的事业, 甚至手舞足蹈起来, 真感慨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我们在伦敦时刚好住在温布利体育场旁边, 2011年欧洲冠军联赛决赛刚好在此举行, 球迷的那般激情弥漫在整个伦敦。在激情的另一面展示着宁静, 你可以在希斯罗机场的通关等候队伍中看到捧着一本书安静阅读的人, 也可以看到依身在牛津大街墙边决不理睬喧闹阅读的人, 还有咖啡小屋里坐着冥思的人。人在宁静和激情的转换之中, 可以替代许多的浮躁与寂寞的情绪。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情绪更多的要么是浮躁和烦躁, 要么是寂寞和孤独, 很难想象还有多少宁静用于读书和思考, 还有多少激情用于事业和生活, 何况人的幸福往往蕴含于激情点缀的宁静安详之中。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位于中国西部, 位于重庆以农村为主的两翼地区, 位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 位于库区腹地的中心城市万州。从时间上看, 她续存于中国社会从不全面小康走向全面小康及至初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续存于重庆实现中国西部经济中心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进程, 续存于三峡库区社会后续发展和万州重建后再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处在这个时空中的医学高等学校, 如何担当起面向辐射区域的社会责任, 任何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目标, 英国高等教育和英国社会的表象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 篇2

作者:过骏

2006年9月23日至10月15日,本人有幸成为省国外教育考察团的一员,参加了在英国曼彻斯特的考察和培训。培训采取专题演讲、主题研讨、实地考察、问答交流、撰写报告等形式,对英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小学办学、社会教育机构和政府对教育的管理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

一、英国基础教育概况

作为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所有3至16岁的少年儿童实施了14年的义务教育。其中,较为特别的是他们把幼儿3年和小学6年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实行一体化办学。初中3年、高中2年。国家对11岁、14岁和17岁的中小学生实行三次全国性统考,由国家统一制卷、统一考试、统一阅考。全国性的统考主要是一种水平等级考试,实行等级制。各校成绩在网上公布并排名。

英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一般规模较小,班级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学校在校生人数多在150—500人之间,走的是精品化的均衡教育之路,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相差无几。学校采取的也是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地方教育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倾注人力、物力、财力,集中精力开发社区教育资源,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服务与支持。

在学习考察中,我们看到英国的学校在实践着这样的理念:“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学生,更是一个个家庭,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一切都可以改变,这里是孩子们一生到过的最好的地方。”

在英国的基础教育中,一个不能少的理念体现在对于学生个体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不仅指向弱势群体的失缺,同时也指向发展有潜力、智力发展超常的学生。不仅指向本民族,同时也指向了所有需要享受教育的各种肤色的孩子。他们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仅曼彻斯特就有讲140多种语言的学生。在我考察的披莫其林小学的350名学生就来自25个国家,讲16种语言。这种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家庭差异往往给教育带来诸多挑战,也正基于此,英国政府提出了全纳教育,倡导“一个不能少”的教育理念,并切实通过系统的工作实现了对学校的切实支持与有效帮助。

在英国,国家对教育的领导更多体现为一种支持,对教育的管理更多表现为一种服务。政府为学校服务,学校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政府在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确保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化。给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政府不干预学校的用人和经费使用权。倡导全员性的服务。政府为学校的规划、教师培训、新技术维护、教学方法改进、家庭教育改善、特殊学生的辅导提供服务场所。

英国小学教室的布置和幼儿园基本相同,总是撂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许多图书也摆放在书架上,学生随时可以翻阅。每个教室都配有一台计算机,供学生听音乐、玩游戏和画画。教学环境自然和谐、有家的感觉,又有学习的氛围。

同时,英国政府的社会化学习资源在教育中实现了高度共享。在全国各地,政府投资兴建了100多个城市学习中心,社区所有的俱乐部、体育场、图书馆、科学馆、博物馆均免费向学生开放,英国政府还在每所城市建有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供中小学生开展户外活动用。

独具特色的教师配备。在英国的小学和幼儿园,每个班级都配有一名教师和助教,实行包班教学。教师实行包班制,几乎承担所有学科教学任务。除规模较大的学校配有音乐、戏剧等少数学科的专任教师外,一般学校的教师实行包班制,承担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戏剧等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教师大学本科毕业,经过一年的师范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后即可任教。助教经过短期培训,没有教师资格证,不可以上课,可协助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淘汰率为3—5%。

高效有序的分层教学。学校对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其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班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规模较大的学校是按班进行分层教学,规模较小的学校是按组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别。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校进行检测,学习能力较强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申请到高班或高组学习,学习能力有所下降或学习成绩有所逐步的学生,可申请到中班或中组、低班或低组学习。通过这样的不断调整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让每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

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英国,师生关系非常和谐。校长在领着我们参观校园时,有时会遇到顽皮学生,他们直呼校长的名字,并和校长开玩笑,校长也很高兴地和他们说笑,老师更是如此。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相对比较自由,他们也像中国小学生一样需要举手示意,但回答问题时,无需站着,仍然坐在座位上。

二、英国基础教育的不足

1、家长期望值低,学生进取心不强。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较好,失业人员每周可得到政府80英镑的生活补助费。这些足以保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因此,许多家长,特别是英国殖民地国家的移民,更是乐于享用政府的生活补助金,不愿去工作,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安于现状。

2、单亲家庭子女较多,不利于教育。由于英国人婚育观念淡薄,许多人不结婚就同居生子,如果不如意,很快就会分手,对孩子尽责很少,单亲子女在英国有些城市高达50%。这给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教师工作时间较长,负担过重。由于实行包班制,教师从早晨进校到下午离校,一天都守在班里,没有休息的时间。加之上课没有现成的教材和教参,教师要利用双休日选编教学内容,压力很大,负担很重。

三、中英基础教育比较

(一)中英教育相同之处

1.理念相同;2.办学目标相似;3.教师同样敬业;4.教育条件都呈上升趋势;5.教学评价、教师培养、学校差异、舆论监督大同小异

其实中英教育的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教育的基本的乃至前沿①理念还是基本相同的,如“健康的标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孩子等同重要”„„。

②办学的目标也比较相似,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两国③教师同样的敬业,现阶段都因面临学生安全、健康、教学质量提高,自身发展等问题而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中英学校④教育条件都呈提升趋势,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英国学校教育评估的基本目标、方法(和国内一样英国的学校评估也分作校外人员评估和学校自我评估两大类)、步骤和国内的相差无几(听课、访谈、问卷等)。另外在⑤教学评价、教师培养等方面也是大同小异。包括学校差异、舆论监督等矛盾也都惊人的一致。(媒体:英国媒体是什么都能说的,可以说女王、布莱尔的负面消息,也可以片面报道学校,只要觉得很有卖点,中国的媒体也是如此)。

思考:这种比较后得出的“相同”,至少能减少我们原先对国外教育的一些误解,更客观地审视自己身边的、现实的教育。

(二)中英教育差异及思考

1.教育观念;2.孩子;3.教学设施环境;4.教学形式;5.教学内容;6.教师;7.教师培

训者; 8.学校教育评估

当然,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1.在有些教育观念,尤其对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上英国人和我们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英国,大家普遍认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比学习内容更重要,学生以外的所有一切都是其次的。他们认为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是重要的,教师完全可以容忍学生对自己教授的东西不感兴趣而做其它事,哪怕这个孩子的这门科目成绩暂时还不理想也无所谓。在国内这是不可思议的。教师会以高度的责任感督促每个孩子“天天有进步”,否则难以向所有人交代。

思考:到底我们的教育要向谁交代?

2.相比国内的孩子英国孩子更幸福。学习时间短,“每个孩子都同等重要”,在校期间享受“家庭式的关爱”。

思考:对教育功能的定位要与时俱进。

3.教学设施环境方面,英国学校安全实用体现学生的价值追求,国内追求标准超前体现办学者的价值取向。

英国:安全:英国门,地面,分区活动

设施的使用上:室场兼用,教室大小,空地面供认数、游戏

教室布置:学生作品,作业,体现个性与交流

中国:校门,我校教室信息化生机比1:2.7,以创建为目标动力,思考:办学目标应立足学生更好地结合各界需求。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

4.英国学校的教学形式更灵活,国内学校的教学形式更稳定。在英国只有小班教学,学生获得直接指导帮助的机会和质量比起四五十个人的班级学生要更多更好。其实英国学校里的孩子因国籍、种族、家庭环境,自身学习态度等原因,学生的层次跨度比国内的还要大。小组合作、个别辅导、不拘模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授课采用包班制,助教协助教学。英国人可能比较多的是把教学看作是技术,追求学得怎样。国内因教育资源的原因,多数学校还没有条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因而分层次的,为学生量体裁衣式的教学是很难施行的,尽管我们也完全知道这种方式效果会更好,也只能采取效率更高的,照顾面更广的教学形式。中国教学是艺术,追求最优优化的教,中国教师参加通识培训、公开教学、评优活动所耗费的时间偏多。

思考:小班化教学是必由之路,在学校内部积极创设条件。包班和分科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可以相互借鉴。——国内小学低年段可以向幼儿园靠。分科教学更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助教合作式授课方式值得尝试的。

5.中英两国学校教学内容的差异是非常大的。英国学校通常是模块式的,以知识点为主的教学。学生没有课本,一般只是在课上发给相关的讲义、作业卷、和辅助材料,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习得来源于课后自学,相比中国孩子,他们有机会通过上网,参观图书馆、博物馆和其它具有教育功能的公共设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获取更广泛的,与生活联系更紧密,也更有用的东西。国内的教学凭借主要是课本,在课后和校外的延伸性、拓展性学习方面,中国的孩子显然是比较匮乏的,这并不是靠教育主管部门倡导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就够的,毕竟两国的教育制度、评价标准、保障措施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思考:期待发展性评价,真正着眼学生的一生的发展。国内高考制度也在调整,人才选拔方式必将改变。

6.英国教师知识面比较宽,而国内的教师显得更专业。英国的小学教师大多为本科学历,拥有较专业和广泛的的学科知识,以适应包揽某个班级所有学科教学任务的需要。国内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现在也在朝高学历、高素质方向发展了,但是由于培养方式的不同和固

有定势等因素的作用,往往只能胜任较少的学科教学任务(尽管他们并不缺乏潜力),而不是英国教师的11~12门学科。在英国教师是没有办公室的,一个教师一天到晚就是和这个班级的孩子打交道,更容易全面地了解评价和帮助学生,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国内学校教师上课是“车轮大战”,教师分别在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组织教学活动,因为“专业对口”,教学的科学性是高了,工作效率也比英国的教师更高。但是对于学习主体而言,这种高效有可能不是他们最需要的,对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影响也是有限的。

思考:大专学历在江苏发达地区已成为小学教师的基本学历,本科、研究生也不在少数,但须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改善教学的出发点应从适应学生需求开始。

7教师培训者的授课风格迥然不同。英国导师的讲课很简短,较多的时间是学员们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解疑小结和拓展提高。而中国专家学者讲课往往滔滔不绝,内容丰富、语言组织严密,但和教小学生一样缺乏对学习主体的需求的研究与调动。这些天接触的英国教授、学者和校长,一般都不习惯将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和盘托出,更多信息的获得来自于我们的主动提问。他们好像并不善于很严密的地将问题解释完整、具体,所以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和理解得比较深刻,我们学会了追问,经常会“打破沙锅”,“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阐述我们感兴趣的话题。

思考:学习是探索,是主动发现,而不是简单接受。

8.英国的教育评估抓住了关键。

他们有一个独立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机构实施评估职能,对督导规则的执行比较严格,如“回避制度”,“公示制度”等,力求公正公开。对督导结果的解释、处理和使用立足于促进学校发展。

思考:改进对评估结果的解释、处理和使用。改变对业绩的态度。

通过对两国教育的比较,我发现在中英教育很多方面其实无所谓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中英两国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教育体制、社会保障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教育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总的来说,各自的选择还是合理的,现实的,也是成功的。对于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我们而言,还是坚信“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06.10.25

英国科学园区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篇3

摘要:英国科学园区的产生和发展是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独立市场化经营,与大学良性互动,政府支持以及网络化建设的特点,从中可以获得对我国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启示: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依托大学优势学科,强化园区特色,构建区域创新网络。

关键词:英国科学园区;技术转移;孵化器;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062.3;G40-05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6.008

大学科学园区①是高水平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园区运动在世界各地方兴未艾。英国是世界范围内科学园区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以剑桥科学园为代表的英国科学园区,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被视为联系科学与经济的最佳模式[1-2],成为很多国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当前,我国大学科学园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借鉴国外科学园区的发展经验十分必要。本文从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入手,探索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英国科学园区产生的历史动因

英国是欧洲科学园区的发祥地,成立于1970年的剑桥科学园是英国和欧洲历史最为悠久的科学园区。1969年,担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莫特教授富有远见地提出,要充分发挥剑桥大学雄厚的科学基础和创新优势,通过建设科学园区规划以研发为基础的企业,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与企业界的广泛联系。受此启发,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1970年创办了剑桥大学科学园,吸引了众多中小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入驻。同期,地处苏格兰的赫里欧•瓦特大学也成立了自己的科学园。但是其他大学并未及时跟进,科学园区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期,科学园区开始快速发展,园区的数量在较短几年内得到了迅猛增加。这次科学园区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是英国政治、经济和高等教育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大学寻找办学经费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直接起因是英国政府实施的私有化政策。英国大学几乎都是公立大学,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外部资源三个渠道。其中政府拨款是战后大学预算的主要来源,由大学拨款委员会执行,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力。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以后,实施私有化政策,为了减少公共开支,大幅度削减了对大学的财政支持。据统计,1981-1982年和1983-1984年两个年度大学经费减少了13%,约在1.3至1.8亿英镑[3]。新的政策导致大学办学经费紧缺,大量优秀人才流失。为了解决资金困难,提高教师待遇,大学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寻找更多的资金替代来源。其中,成立科学园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出租房屋和咨询服务便是大学获取外部资金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阿斯顿科学园负责人坦言,科学园自身是国家政策鼓励大学与企业合作来挖掘自身潜力寻找财源的产物[4]。曼彻斯特科学园董事会主席艾伦也认为,早期科学园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是为大学谋取更多的利益[5]。这样,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通过为企业服务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便成为科学园区成立和发展的最初目标。

(二)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需要

英国科学园区快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则是英国经济的衰退和来自美国的启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摇篮,英国有着强大的科学传统,是仅次于美国的科学强国。然而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综合国力严重受挫,经济持续衰退,传统产业衰落,失业人口剧增,政府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从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依托大学兴办科学园区,是一条刺激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于是开始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计划,促使大学与企业界之间主动合作。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科学园区的潜在价值逐渐得到各方的重视。通过科学园区载体,大学可以获得与企业合作研发的资金投入和成立学术衍生企业的空间,企业可以共享大学的基础设施,获得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而政府从中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产业调整的发展机遇。基于上述背景,科学园区的建设目标从单纯的大学获得资金支持,逐渐上升到整个社会的层面,即促进学术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研发联系和技术转移;吸引外来企业,激发新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创造就业机会,重建当地经济;为投资者带来商业回报[6]。高水平大学的品牌效应,科学园与大学之间的地域临近性和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则成为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科技成果实现转化的需要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科学园区是促进大学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有效途径。英国大学具有强大的科学基础,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大学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转化;同时英国企业界自身的研发投入又远低于国外的竞争对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水平与和速度与美日德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企业迫切需要从大学获得直接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由于大学成果往往偏重于理论和基础研究,很难满足企业在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吸收能力,处于巨大经济压力之中的中小企业来讲,大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实用。因此大学创造的科学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工艺技术之间,需要一个技术转移的过程。技术转移对于英国来讲尤为重要,因为英国被公认为是善于科学研究而在科技商业应用方面很糟糕的典型[7]。创建英国科学园区,反映出英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观点:为纯科学研究向生产技术的转化提供一个具有催化作用的孵化器环境[8]。科学园区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以帮助那些缺乏市场运作经验和创业资金的研究人员,将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初步完成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企业在园区内进一步发展成熟,最终走向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

二、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

据英国科学园区协会的统计数据[9],截至2005年底,科学园区协会共有77个会员(含11个准会员),进驻园区的企业3 006家,提供67 878个就业岗位。入驻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研发、新产品设计、咨询和支持服务,四个最大的产业部门依次是计算机通信产业、咨询产业、生物相关产业和支持服务产业。54%的园内企业有独立单一场地,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科技密集企业,平均人数22.5人,其中超过50%的企业规模不超过5人,60%以上的经营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科学园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小型科技企业集聚地。总结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特点。

(一)大学与科学园区良性互动

英国科学园区的典型特征是每一个科学园区与一所或几所大学都建有正式的联系。大学在科学园区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科学园区本身就是大学投资或部分投资建设的,相当比例的企业是大学教师或校友兴办的,因此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血缘亲近关系。科学园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信息资源、图书资料和先进的实验设施,而且可以优先得到具有开发价值的科研成果和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大学成立专门负责与企业联系的办公机构,与科学园区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和指导科研人员在科学园创业,制定宽松灵活的政策和条件,如提供一定启动资金,保护个人知识产权,校内职务和工作不受影响等等,使得那些具有研究成果的教师愿意到科学园区兴办企业。有些大学要求明确要求学生到科学园区实习一段时间,感受科学园的创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培养知识转化为产品的兴趣,为未来就业和创业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科学园区内公司根据产业发展动向,及时向大学反馈信息,帮助大学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和研究方向,有的企业之间在学校内建立校内企业实验室。正因为科学园区能够从大学及时获得具有发展前景的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才保持了科学园的勃勃生机。而借助于科学园区,大学的创新优势也得以充分体现。如剑桥科学园发挥剑桥大学在物理和生命科学的优势,形成专业性强的企业集聚效应,知识通过科学园溢出和扩散,逐渐发展成为以大学优势学科为创新源头的特色产业集群,并辐射到整个英国东南地区。

(二)科学园区独立市场化运作

英国没有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全面负责科学园的具体事务,1984年成立的民间机构英国科学园协会,作为全英科学园区信息交流中心和内外联系的窗口,在科学园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科学园区一般是由地方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私人投资者联合创办,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进行自主经营。事实上科学园区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盈利是园区生存的必要条件。科学园区主要向园区入住企业提供包括基础设施以及与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联的科技支撑服务,包括帮助园区内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建立正式的业务联系,对企业在筹集资金、技术转让、经营技术等方面进行咨询、培训和服务等。由于科学园区分散在知识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各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划,因此,无论是建园模式还是管理结构,以及园区的发展目标、方向、重点,都各有特点,没有固定模式可循。各个科学园区主要结合本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来发展和形成具有特色的园区主导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科学园区一般以振兴地方经济为目标,但是入驻园区的企业并不限于本地区的企业或高校。创业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或地区,都可以在园区落户,并享受一视同仁的政策待遇,从而吸引了不少欧洲大陆、美国企业来科学园区入驻,园区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三)中央和地方政府全力支持

建设科学园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同样如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引导协调,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园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是科学园区建设和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科学园区在初期阶段,一般会得到地方政府的宏观政策指导和土地优惠支持。特别是政府与大学合办的科学园区,可以借助于高水平大学的良好声誉和相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往往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予一定的支持。尽管英国没有制定专门针对科学园区的政策,但是在促进产学合作以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框架中,科学园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机遇。1999年英国贸工部成立小企业服务机构,2004年政府实行新的税款扣减政策,降低小企业税率,提高研发税务补贴比率,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经费,众多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从中受益。同时,英国政府通过设立教学公司计划、联系计划、大学挑战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等,以及鼓励诸如“天使基金”的风险投资参与科技创业,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金筹集渠道。另外,政府改变以往英国技术集团统一经营政府资助项目所产生科技成果的做法,鼓励大学和成果持有者自行转化并从中受益,极大地调动了大学和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扶持型的政策为大学科学园区的兴起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但是在大学科学园区管理和决策的具体事务上,各级政府很少直接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四)科学园区重视网络化建设

英国早期的科学园区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孵化器的角色,帮助大学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然而仅靠科学园区的力量无法解决妨碍大学成果商业化的关键问题,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痼疾依然存在,促进产学合作和技术转移的作用遭到质疑,英国科学园区甚至被视为“高科技幻想”[7,10]。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园区的核心理念开始发生变化。除了继续加强与大学、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科技中介、科技风险投资的作用得到重视。科学园区作为枢纽促进各个节点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具有协同创新效应的网络。园区通过建设以非正式联系为特征的实践社群,营造集体学习、合作竞争的创新文化,提高鉴别、获取和共享新知识的能力。同时,嵌入在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有助于企业优先获得创新资源,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一个园区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网络,而园区网络又是面向所在区域、全英和国际全面开放的体系,与其他园区结网形成多个层次,范围更广的合作网络,呈现柔性结构和开放性的特征。以曼彻斯特科学园为例,它不仅帮助企业与曼彻斯特大学和曼彻斯特都市大学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而且积极组织和参与曼彻斯特中心园区和北部校园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转。同时,充分发挥品牌优势,与欧美和亚洲的科学园区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为外国企业来英国投资创业提供全方位的软着陆服务。如2005年,曼彻斯特科学园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共同建设中英科技园项目,互相为对方企业提供对等的优惠条件,为两国中小科技企业的技术交流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英国科学园区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历史始于1988年成立的东北大学科技园。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建有69个国家大学科学园区,分布在31个城市,依托109家高校[11]。大学科学园区紧密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业人才为己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园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管理体制不顺,投融资体制不完善,重复建设和缺乏特色,研发与市场脱节以及专业创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科学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园区绩效的具体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渐凸显,亟需通过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加以解决[12-13]。而英国发展科学园区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园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政府和大学适度参与,保证科学园区的市场化运作

英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来源于政府的经济压力,而英国科学园区的繁荣则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基础建设和产业政策所提供的优惠和支持。尽管科学园区是政府政策的产物,但是科学园区的经营和管理则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施市场化运作模式,政府很少直接干预,这一点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当前仍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生产要素市场不够健全,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和运作离不开政府的协调和支持,因而政府对于科学园区的规划、评估和管理十分必要。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政府支持园区建设并不意味全面参与园区管理。科学园区是以提供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而盈利的企业,政府面对复杂的技术创新管理和高科技企业管理缺乏经验和快速反应的机制,政府直接参与具体事务管理,就会限制入驻企业的发展自由和创新活力。因此,要求政府适度参与,退出具体微观事务的管理,工作重心由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通过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文化、法律法规,包括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渠道和风险投机机制,促进技术转移、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以及面向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基金资助和税收优惠政策,为科学园区和中小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样,主办大学作为主要投资方,并通常派出管理者,但是在科学园区的经营上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园区运作规律,不能够照搬学校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式进行管理。创办和经营一个企业,需要很多资源和能力,包括资金筹集、营销能力、营销渠道、风险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等,而这些能力往往是大学研究人员所缺乏的。大学要意识到自身的主要作用是为科学园区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所要的基础设施,输送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而不是直接参与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之中。

(二)发挥大学学科优势,强化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

英国科学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兴办科学园区,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水平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智力优势和品牌优势。而科学园区的产业特色也往往建立在主办大学优势学科的基础之上,美国硅谷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走向一体化的背景下,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需要建立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统一的大创新观[14]。高水平大学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所具有的学科优势,有利于产生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孵化知识密集型高新企业。据统计,2002-2006年期间我国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80项,占总数的57.97%,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82项,占总数的64.57%,获得科技进步奖321项,占获奖总数的37.59%,2006年高达50.35%[15]。这些数据客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大学在知识生产和原始创新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一些大学科学园区紧密依靠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如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的光电子产业、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的新材料、机械制造和环保工程产业,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的油气开发和化工产业,无不得益于依托大学的优势学科。特色就是科学园区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特色就是科学园区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要充分考虑到所依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各自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和所在行业技术创新的重大需求,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科学园区,加速园区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反过来,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科学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变化。知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科学发现已经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和市场变得更加紧密,地域临近性也不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以科学驱动和市场拉动为代表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创新主体参与的集成创新和网络创新[16]。英国科学园区的经验表明,传统的孵化器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科学园的核心理念正在发生变革,创新网络正在成为科学园区新的角色。大学的科学推动,企业的市场拉动,以及政府的政策促进,共同促进以科学园区为中心的创新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科学园区作为创新网络,实质上是特定的社会网络、专业网络和商业网络在大学周围的集聚,实现具有地域特征的集体学习、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活动[10]。以科学园区为载体,大学和企业之间在互动学习中快速转移知识,研发活动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科研成果有效转化而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同时,大学也从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诀窍和创业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园区的枢纽作用,大学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与金融组织和科技中介等服务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将传统的技术转移为整合研究、开发和市场的集成创新过程,将传统的孵化器转变成为官产学研密切合作实现协同效应的创新网络。这是大学科学园区获得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不断调整自身角色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正是英国科学园区能够保持强大生命力并在国际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之所在,也是我国科学园区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英国一般称为科学园区,中国则一般称为大学科技园,二者属同一个概念。

[参考文献]

[1]余晓.英国大学科技园区发展现状、趋势及相关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7):36-38.

[2]刘云,董建龙.英国科学与技术[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91-99.

[3]易红郡.英国大学与产业界之间的“伙伴关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1):71-77.

[4]Guy I.A Look at Aston Science Park[J].Technovation,1996(5): 217-218.

[5]Allen J.Partnership in practice: a history of the fir-st twenty years of Manchester Science Park[M].Manchester:MSP,2004:4.

[6]Quintas P W,Massey D,D.Academic-industry Lin-ks and Innovation:Questioning the Science Park Model[J].Technovation,1992(12):161-175.

[7]Massey D,Quintas P,Wield D.High-tech Fantasies:Science Parks in Society,Science and Space[M].London: Routledge,1992:250.

[8]Westhead P,Storey D J.An Assessment of Firms Located on and Off Science Parks in the United Kingdom[M].London:HMSO,1994:189-193.

[9]UKSPA.Annual Statistics 2006[R].Birmingham: UKSPA,2007:2-14.

[10]王大洲.关于大学科学园的一个网络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4(2): 164-16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69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及依托高校[EB/OL].(2009-04-27)[2009-08-09].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72/info1240803227649272.htm.

[12]迟宝旭.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借鉴[J].科技与管理,2005(1):118-122.

[13]李荫榕,关士续.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问题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4(4):122-126.

[14]吴永忠.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发展[J].自然辩证法,2005(9):69-72.

[15]何先美.2002-2006年高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统计与分析[J].中国科技奖励,2007(5): 62-65.

[16]Rothwell R.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4(1): 7-31.

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 篇4

一、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小学的全科教育

1.英国教育学制

英国的学制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学前教育(0~5岁),其中0~3岁为早期教育,以家庭为主,政府鼓励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提供经济资助,医院免费提供育儿咨询和指导:即孕产妇怀孕3个月后到出生后一年免费医疗,儿童享受未来基金账户福利补助;3~5岁可入幼儿园,也可入学前班。

第二阶段义务教育(5~16岁),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为1、2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0门,即英语、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和设计、音乐、信息和交流技术、设计技术、历史、地理。第2阶段为3、4、5、6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1门,即在第1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宗教。第3阶段为7、8、9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4门,即在第2阶段的基础上增加了公民权益和义务、性教育、职业生涯。第4阶段为10、11年级,学习的课程有10门,即英语、数学、科学、体育、公民权益和义务、信息和交流技术、性教育、职业生涯、宗教、工作实践,还有选修课程艺术、设计和工艺、人文、外语,每个学生至少学一门。

第三个阶段为延续教育,16~18岁,这一阶段学生可申请大学参加A-E V E L考试,也可以去参加职业教育,获取NVQ职业教育证书。

第四阶段为高等教育,18岁以上。

2.英国小学的全科教学

英国的小学实行的是全科教学。所谓“全科教学”,就是一名教师在一个班级兼任多门学科。它和我们所说的“包班制”是截然不同的,除了英语、数学有单独的教学时间,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将学科知识专题化、情节化、故事化。一般一个学习主题会安排1~2周的时间,很多主题的选择都与学生们的生活相关。在主题学习中学校会安排一些访客参与,比如司机、警察,会让学生坐到驾驶室里去感受一下。在教室里会划分出不同的区域,让学生做不同的活动。比如写作区、故事区、角色扮演区。各个年级都有角色扮演区,如消防员、医生、教师等,甚至让学生学习怎么洗车、学习帮助他人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有的主题学习最后会让学生自己写一份邀请信(学习应用文格式),请家长前来参观。参观后,把学生的作品进行拍卖。如果有的学生家庭比较困难,买不起,可以由其他家长多买几幅,以后作为生日礼物进行赠送,或是由学校作为礼物赠送。学校的收入完全公开透明,并把所有收入都作为慈善。一部分是捐给慈善机构,一部分捐赠给友好学校。这些慈善机构完全都是由学生们自己做决定。英国每年有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就是学生们穿着睡衣,学生们及大人会梳成怪异的头发来收集善款,然后来帮助英国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所有的这些,让学生的视野从身边拓展到更大的世界,为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合格的人打下基础。

英国的小学课堂基本采用分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如,在一次参观时我们看到教室里正在上课的学生站在桌子上回答问题,立刻引发了我们的兴趣,原来是教师设置了一个数学口算的挑战环节,每小组推出一位代表可站在课桌上进行挑战,课堂热闹非凡,学生热情高涨、生动活动,学生们享受着学习的快乐。

英国的小学校长告诉我们,全科教师的职责是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学生的潜能,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英国有个很好的传统,当全科教师发现了某个学生的潜能,

不论是体育、科学还是艺术,如果本校无法提供额外培养,就到校外邀请专业人士免费辅导。“足球天才”鲁尼,当年就就读于普通学校,当教师发现他有足球天赋后,学校为他请来职业球队教练定期作“课外辅导”,将他的足球潜力无限发挥。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全科的、综合的课程形式更适合儿童,因此全科教学是以人为本,着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3.博物馆教学——让历史变得鲜活

所谓“博物馆教学”就是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借助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这是英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的博物馆不仅免费向学生开放,而且还专门为教学需要设计展馆,安排讲解员兼教育秘书,这些秘书负责和教师联络,并参与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由此博物馆便具有了教室的功能。我们在英国各大博物馆参观时随处可见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组学习的场景。在培训中,我们感受了一堂“博物馆教学”。这次我们观摩的地点是曼彻斯特大学博物馆。曼彻斯特博物馆为英国最重要、最具价值的博物馆之一,涵盖了自然科学、考古等各方面的收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对了解人类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来到“材料陈列馆”时,学生们正在上课,一个班级被分成四个小组,每组7~8名学生,每组确定一个主题。我们跟随的这个学习小组的主题是“材料”,这些材料有天然的、人工的;有古埃及的石器,也有当今的手机原件……它们的形态、硬度、质感、作用等都各不相同。我们看到一位教师和8名学生在活跃着:两位学生在观看冶炼金属的视频;两位女生在一边握着石头

小模具一边交谈着;四个学生则坐着摆弄小木乃伊石器。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对话:

师:猜猜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用的?

生1:保护自己的武器。

师:这非常有可能。

生2:可能是刻东西的工具。

生3:挖东西用的。(教师没有评价)

师:为什么考古学家要把它们放在博物馆里?

生1:让我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生2:给我们线索,可以分析以前的故事。

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东西,还原故事,修正故事……

这节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课堂是可以这样大的,课程是可以这样设置的,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二、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让体育走向大众

英国是新型的、多样化的福利型国家,物质不再是人们的唯一追求,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与心理享受。英国政府在公共体育设施上投入的力度非常大,并在政策上保证居民拥有公平的机会参与社区体育活动,因此政府很早就提出了“Sports for All”的理念,意思是每个人都参与体育运动。在培训中我们发现这一理念已深入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心中: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跑步锻炼的人群,而且身着黄色背心,有很强的安全意识;每个社区体育设施齐全,在宽阔的绿地上,踢足球等健身的人们比比皆是;每天无论是下班后的上班族还是放学后的学生们纷纷去参加各类体育俱乐部;据给我们做导游的英国籍华人介绍,她的孩子从小就参加了当地的体操俱乐部,11岁时已经是他们区的少儿体操冠军,她的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医生,业余时间去担任体操教练。在英国每个人至少有一项体育爱好,而且很多都成为了自己的第二职业。她还介绍,她家装修房子时帮忙粉刷墙壁的工人是全英泰拳冠军,真让我们不可思议。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这次培训期间到曼彻斯特的老特拉福德球场,观看了红魔曼联对剑桥联队的比赛,近8万人的球场座无虚席,感受了浓浓的足球文化,队员精湛高超的球技,默契的配合,球迷的热情,掀起的人浪,令人震撼。来看球的观众以年轻人居多,还有三四岁的孩子,甚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三、让每个孩子都有存在的价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英国学校都采用“全纳教育”,政府致力于每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尤其强调满足弱势少儿的特殊教育需求。患有生理、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有权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对于身体、智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入学之前,通过当地政府与社区等确认名单),家长、教师、校长、董事会、教育官员一起决定是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确认的特殊学生,必须要与家长进行沟通,并由学校、家长和学生一起制订一份“帮助学习计划”。家长和学生都不会认为受到歧视或是感到自卑。在参观的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辅导一个或几个学生。在一所学校,当我们和学生们排队用午餐时,一个坐着轮椅车的学生也在队伍中,当排到他时,教师才协助拿餐盘,一切都那么自然。一起用餐时校长告诉我们,这些学生也要排队,要让他们经历这个过程,不要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每年大约可以把25%的问题生转化成合格学生。

“每个学生都重要”的政策处处体现。英国学校的硬件设施都非常好,即使是经济条件较一般的社区学校,每个班都配有电子白板及相应的软件。班级容量不超过30名学生。每个教室里,我们都能看到一册册的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学习档案里的内容有主教教师和教学助理为每个学生制订的个体教学计划,学生个性化的作业设计,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的详细记录。在英国如何评价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检查标准围绕两件事来设定:一是学习;二是学习进度。一个班级有能力不同的学生,要保证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进步。在查看学生作业时,每一组学生显现学习过程变好,每一科都有进步,这个教师就是出色的教师。在英国看哪个学校好,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给每一位学生创造适合他发展的机会,给学生机会多的学校就是好学校。一个好的学校可以开到150多门校本课程,甚至500门以上。可以专门为一个学生开设一门课程,聘请教师。所有的这些,体现了英国的学校想方设法地为学生们提供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的理念!

四、让优秀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特别重视师资建设

英国专家调查发现,学校教育需要:

1.选拔最适合的人当老师。2.发展成为最有效的指导者。3.要保证这个教育系统,向每个学生尽可能提供最好的指导。这三项是不分国籍的,只有做到这三点,学校教育才能够持续发展并取得成效。其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最好的教师,给教师很好的培训,教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就提高了。鉴于以上调查结论,英国开始重视师资建设,一方面将优秀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加强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到1973年教师培训成为一门课程。1984年政府引进CIT组织,对教师进行基础教育培训。1994年用CATE机构,更强调到实际中去。1980年开始,要当教师还要拿到本科学位。对原有小学教师要求在四年内拿到本科学位。中学教师还需要另加一年研究生课程。1998年开始,经过20年的时间,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额达到了53%,2010年时候,63%的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所有教师要拿到教育学研究证书,教师会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小学里进行实际培训或教学。政府通过市场对教师的需求,设立奖学金,吸引稀罕学科以及成绩好的学生加入到教师队伍来。通过各种渠道的培训,学校教师任课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附:英国教师教学标准(共八条)和教师的职业责任(共三条)

英国教师教学标准(共八条):

1.设置能够鼓舞、激励学生和让对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的高期望。

2.能够让学生有良好的进度和成果。

3.老师要能很好地阐述各学科知识和整个课程知识。

4.对课程有很好的设计结构。

5.根据学生的强项和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6.做出准确而富有成效的评估。

7.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以保证学生拥有一个良好安全的学习环境。

8.实现更广泛的职业责任。

教师的职业责任(共三条):

1.在专业上,教师应该肩负起公众的信任,不论在校内校外,都要保持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行为。

2.教师对学校的校风、政策和行事方式有充分的和专业的考虑,在学校,要维持高出勤率,并且要准时。

3.教师必须理解并且时刻遵守这个法定框架。

五、让阅读陪伴终生—贯穿终生学习的理念

参观的五所学校教室四周、走廊上,都有一排排的书架,放着一本本大大小小、厚厚薄薄、红橙黄绿的书。每一个教室,都有5层左右的平板,能让学生们自主阅览。学校还有一个小型图书室兼阅览室,桌凳色彩艳丽,组合摆放,在各种形状的书架、书柜上面放满了书,地上非常干净,学生们也可坐在地上读书。

英语课上阅读的篇目、练习的内容等都由教师自主选择与设计。开学初,教师会制订一份非常详细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教学计划。学生阅读的内容既有故事,又有诗歌、戏剧,还有说明文等。如阅读诗歌一栏,在课文水平目标上就作了如下的描述:阅读著名诗人的一些诗作,能够分辨出他们诗中关于文体及内容的与众不同;比较诗的文体,运用的形式及诗的主题,对深层次意思有所发掘;考虑全韵律、半韵律、内在韵律和其他音节段落的影响,调查和收集关于词语运用、形式及含义的不同例子等等。

英国的小学生一般没有什么书面家庭作业,唯一的家庭作业就是读书。为此,学校还专门设计了学生阅读记录本和家长练习本。教师、家长从读到写都在评价。学校还开设家长工作坊,指导家长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和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为家长编制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提供给家长参考,这种方式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英国科学教育考察有感 篇5

——英国幼儿教育考察见闻及启示

陈 福

按教育部“教育家培养计划”要求,以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周晓燕为团长的“全国优秀小学校长高级研究班第二批赴英国培训团”一行18人,于3月11日—31日,赴英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期间,我除了完成基础教育的考察内容之外,还重点对幼儿教育进行了详细的了解。现将学习见闻与体会做简要介绍。

一、英国幼儿教育概况 1.政府高度重视

从1996年4月起,每年投资80亿英镑以保证每名适龄儿童每天免费享受近3小时的早期教育;1999年,颁布了“确保开始”指南。幼儿园可以凭在园幼儿的花名册直接去当地政府领取教育基金。政府每学期给每个孩子发放450英镑教育金,连续发放三学期。在Leesons幼儿园我们看到幼儿在享受免费的间食,可选择牛奶或水果。在教育部以下设立了“资格课程设计管理委员会”和“教育标准办公室,分别负责课程设臵和评估办学情况,有效促进了教学和办学的质量。英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为其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物质保障。

2.社区大力支持

社区给幼儿园以强力支持为英国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主要做法是:政府官员、社区负责人、社区知名人士参与到社区教育机构中,发挥优势支持幼教事业。建立“社区玩具图书馆”,不仅把0-5岁的儿童作为服务对象,而且还把幼儿家长纳入到教育活动中。其任务一是负责提供足够数量的玩具、图书,供社区的家长、孩子们借用。二是组织指导家长、幼儿随时来馆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手工制作、游戏、亲子舞会、外出参观郊游等。三是负责培训家长。

3.社会资源共享

我们所到之处都有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工业博物馆、船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而且都是免费向孩子开放。孩子们随时可以进入参观,有静物,有电脑、模型、实物等演示,甚至还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这当中所包含的教育元素是十分丰富和多元的,孩子们在情景中、在实践中学习,教育作用大,效果好。由于外出活动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所以各个学前教育机构不仅在注册时要求家长签字表示同意让孩子外出活动,而且在每次外出活动之前还请家长签字以示同意。此外,学前教育机构还注意控制外出活动的规模和师幼比率。

4.家庭密切参与 家庭参与儿童在园活动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英国政府规定,从1996年起,凡将子女送到公立幼儿园的家长,都应与学校签订合同,承诺与校方合作教育子女,家长和学校双方都要承担各自的义务,方式主要有:参加例行的家长—教师见面会,家长代表列席学校发展的一般性会议,家长参与儿童在园的各种活动;家长作为校董事会成员或志愿者为学校提供服务;对孩子提供合理的建议和管束;家长学习有关幼教知识等。我们参观几所学校的幼儿园时都有家长在,或咨询、或参加培训。在大街上、商店里、公交车上以及其它公共场所,随时可见年轻的父母用童车推着孩子的身影。这说明,英国的家长参与孩子教育、参与学校教育已形成常规。

5.建立托幼机构

英国的托幼机构形式多样,侧重于保育的托幼机构主要是托儿所,以0~5岁幼儿为教育对象,由卫生部门管辖;侧重于教育的托幼机构有保育学校(幼儿园)、保育班、幼儿班等,保育学校和保育班以3~4岁幼儿为教育对象,幼儿班以3~5岁幼儿为教育对象,它们都由教育部门管辖。其他托幼机构,如公立的混合型幼教中心、国小附设预收班和私立的亲子团体、联合托儿中心、家庭开办的保育机构、学前教育中心、学前游戏小组等,也都在为家长提供不同形式的幼儿教育与保育服务。

6.培养师资队伍

保教人员有两种,教师和保育员。教师的训练是非常正规的,志愿做教师的学生要在高等院校学习4年,学习的课程主要有:教师语言、儿童游戏活动、儿童认知发展等十余门幼教专业课程,得到教育学土学位以后,在学前教育机构试教1年,获得教师资格。保育员的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学生在专科院校学习2年,接受儿童身体保育训练、社会教育、智力开发等课程学习。参加的教育实践活动时间较多,约占总学时的40%;毕业后才可在学前教育园所中工作。大多数保育员还要通过资格考试,得到了证书后上岗。还重视对保教人员的在职提高,鼓励他们到幼教短期培训班中进修,修完学前教育联合会开设的课程,参加各种学前教育会议、学术交流活动。

二、英国幼儿教学的特点 1.独特的户外游戏场

在所到过的幼儿园,操场不大,绝对干净,踩上去舒适,远处广袤的草坪、茂密的树木、葱郁的种植园地配以曲幽的休闲道让孩子随时可以走进大自然,精巧的沙坑、沙水配上各类小动物模型给孩子创设了一片自由想象玩乐的天地,还有各种各样锻炼孩子攀爬、平衡、走跑等各方面能力的小自行车、小跑车、攀登架、钻山洞、滑梯等。操场上还用不同颜色的色块、数字等设计一些富有游戏性的图案,孩子们随时可以游戏。环境随处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我们参观中,老师领着孩子在草地上玩游戏,孩子们开心极了。这里是孩子们快乐的海洋。

2.快乐的区域活动室

活动室开辟了类别丰富的活动内容,如纯天然的沙土、玩水区,有半截墙面全是磁铁、玩具柜中列满孩子数学、科学探索或是其他科目活动材料的操作区,有孩子自由躺、坐的玩 乐区,有图书阅读区,有电脑阅览区,有摆满颜料的美工区,有娃娃家小天地……,这些区域布臵小巧温馨,且都在孩子的视线内,孩子随时可拿可取,随时可以到各个区参与并互动交往。区角的活动内容是由材料体现的,一般以低结构多功能的材料为主,材料虽普通而又常见,但它引领孩子参与挑战的愿望和享受选择材料的自由。很多材料没有固定功能,也没有老师设定的玩法,而由孩子根据自己的构思对材料变换着方法使用。材料种类没有固定搭配,也不局限于在某个区角内使用,在同一个室内,孩子可以跨区域选择材料进行活动。游戏类型不受区域功能暗示,孩子可以在任何区、室用任何材料进行装扮性的角色游戏或建构性的创游活动,随意性特别强。材料的摆放也有指定位臵,但前提一定是要方便幼儿收放。每一面墙上,每一个角落都贴满了孩子们的得意之作,每一个角落都被充分利用到极致,所有的布臵都从幼儿的兴趣和特点出发,基本是围绕每个阶段的教育主题内容去创设的。正如英国保教人员告诉我们,环境是儿童发展的第三位老师。

3.丰富的实践材料

在每所幼儿园的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无论是哪个班,都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班投放不同材质的材料供幼儿去触摸:0~1岁:会提供一些细沙,鼓励孩子用手去摸,从中让幼儿感受到一些变化。2~3岁:会提供各种常见的颜料,使幼儿用身体去感知色彩的变化;提供一些不同大小螺丝粉,让他们感受大小及不同形状;在其基础上,增添不同形状、大小的瓶子,让幼儿的感知得到进一步发展。4~5岁:提供的材料就更具有挑战性了,如用面粉加一点糨糊,让幼儿用手指或用过的笔在上面画画或学写数字,为日后的书写打好基础。又如收集一些栗子或在大盆装的沙子里掺入一些不同大小颜色的扣子,通过看看、摸摸、想想、找找等多种感官,提高感知水平。在Bedonwell幼儿园,我们的看到几个孩子在用这些材料做比萨、水果沙拉等。让孩子们自主体验,孩子得到了驾驭材料的能力,得到了探索和创造的无限空间。活动气氛宽松、自由、活泼、和谐,那种常见的“排排坐、老师讲、幼儿听”的景象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4.个性的主题设计

英国的“课程指南”中强调“幼儿是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速度学习的”,“实践工作者必须理解幼儿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件事情,以及幼儿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间取得进步”。因此,英国幼儿教师关注每一个幼儿,为每一个幼儿设计“课程”。在Pell hill school我们看到在一层很大活动空间中,被自然的划分出几个活动区域,学生有在电脑上学习认读字母的、有一个老师单独辅导一个孩子数学的、有家长陪着孩子玩捏橡皮泥的……幼儿或是一个、两个、三个不等,分别在做自己的事。老师告诉我们,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模式都是独特的,政府制订的“大纲”仅仅是为教师的工作指引了一个方向,真正有专业水平的教师,是能够按照每个孩子的“图式”去设计课程的。在英国的幼儿园里,我们随处可见的是教师在幼儿活动的现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记录、拍照、录像……在幼儿园的教室里,我们信手拈来的是孩子们的成长档案、观察记录、资料照片。

5.全面的家庭指导

1988年颁布的教育法,从法律上保证了父母更多的参与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和儿童的学习,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组织中要有父母代表,地方教育机构要为父母提供培训课程,以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学前教育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对家庭进行指导,这方面与我国的幼儿园管理很相似。如建立父母联系卡片、创设父母屋、设立布告栏、举办家庭教育讲座、邀请家长参观、成立邻里互助小组、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家长委员会的重要职能是为学校筹款,如通过组织游行、秋季时装表演、夏季家庭迪斯科舞蹈会、万圣节舞蹈会、圣诞欢歌艺会等来募捐、集资。

三、英国幼儿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考察期间,英国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英国幼儿园的孩子快乐阳光的生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享受一些启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

启示一,大力宣传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定阶段。发展学前教育对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作用。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我们要自觉增强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解决目前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矛盾。

启示二,英国幼儿园重视游戏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使幼儿在园里愉快地游戏、学习和发展,这同样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应该努力的目标之一。“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观念在我国幼教领域已经广为传播,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偏差。如,如何从时间上保证幼儿一日活动大部分是游戏活动;如何在游戏活动中明确和控制好教师干预的程度,如何用教师智慧的双眼去仔细地观察,从中发现引导儿童学习发展的教育契机,从而提供适宜的支持与指导,与幼儿和谐地互动和交往,使幼儿的身心处于积极主动、愉快的状态,而不应该使游戏成为教师指挥、命令和导演,幼儿只是跟随教师指挥棒转的活动。

启示三,尊重每一个幼儿个体是英国幼儿教育的另一特征,这是我们幼儿教育走向民主化的重要目标。尊重幼儿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但要在实践中还应该有强烈的意识,它涉及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各个方面。如,学会了解和尊重幼儿的意见和观点,而不是以教师的所思所想、主观判断取代之;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已有经验,根据它和幼儿的学习兴趣来设计课程,而不是从教科书出发制定教学计划;给予幼儿真正的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选择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论每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如何,所有幼儿都必须做同样的事情;发现每个幼儿的优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启示四,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家园关系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幼儿入园后,家长仍然是幼儿最亲近、交往最频繁的对象。虽然大部分家长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科学知识,但是他们却是最了解幼儿、最关心幼儿发展的人。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平等和合作。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应该更多地与家长交流,家长要以多种形式参与到教育中来,共同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上一篇:基础建设工程下一篇: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