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医疗体制(精选9篇)
英国医疗体制 篇1
自1948年建立以来,英国国民医疗保健体制(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以下简称NHS)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公立医疗服务体系。NHS是典型的全民福利型医疗体制模式,其核心价值及原则是:提供全面可及的,基于患者需求而不是其支付能力的免费的医疗服务。居住在英国的合法居民,除了支付一些处方费,眼科、牙科的费用之外,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之际,研究英国的医疗保健体制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NHS的体系及内容
1.1 NHS建立了两级结构的医疗服务体系
(1)初级卫生保健体系:
即门诊服务,这个体系是NHS的主体,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病的治疗、健康宣传、社会预防、家庭护理,甚至一些特殊的保健服务如戒毒与戒酒。门诊服务由全科医师(General Practitioner,GP)提供,全科医师在NHS的体系中充当“看门人”的作用,90%的人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接受诊断和治疗,不需转诊到二级机构。
(2)二级保健体系:
有不到10%的服务转到医院服务系统。可选择的保健服务有NHS计划中的专科医疗服务或者手术服务,患者通常经由初级卫生保健或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人士转诊而来。二级医疗保健服务是由综合性急性病NHS托拉斯(大约200个)、小规模的社区医院(大约400个)和高度专业化的三级医院提供。[1]
1.2 NHS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民保健法规定,英国所有的合法居民享有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但是牙科手术、视力检查和配眼镜要收费,对医生所开的每种药都要付处方费,下列人群可以免交处方费:为住院中患者所必须的药剂,为治疗性病所必须时,16岁以下或19岁以下的学生、孕妇或产后一年以内者,男子65岁、女子60岁以上老人,必须持续性治疗的癫痫、恶性贫血等患者,无人扶助无法外出的身体残疾者,失业或拿救济金的对象及其抚养者,因军务引起的疾病与残疾的治疗。[2]
2 NHS的优点及缺陷探析
任何卫生体制都不是完美的。英国的国民医疗保健体制较好地实现了公平,但卫生机构的效率始终不尽人意。
2.1 依靠政府的力量,确保卫生领域的公平性
英国卫生法认为:医疗资源是人人必需的生存资源,而非少数人显示特权的奢侈消费品。[3]英国国民保健体制为全民提供免费医疗,依靠政府的力量,确保卫生领域的公平性。
2.1.1 低投入、高回报,是实现卫生领域公平性目标的前提
纵观世界,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已成为困扰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007年美国的卫生总费用占了GDP的15.7%,位于世界的最高水平,但人群的健康状况并不是世界一流的,且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不能享受基本医疗保险的庇护,显示其公平性不尽人意。事实说明,卫生领域的低投入、高回报有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表1显示的是几个典型的以国家卫生服务保障制度为主体的国家的卫生费用及健康情况,我们可以从表1中看出,英国的卫生费用占GDP的比例与其他国家相比是最低的,仅为 8.4%,而人群的健康状况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大。英国的卫生服务体系符合“低投入,高回报”的要求,为实现卫生领域公平性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版《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09 and 2010》
2.1.2 坚持预防为主的社会医疗原则,是实现卫生领域公平性的核心
英国的卫生体制显示了“预防为主”的重要地位。预防能够减少疾病慢性病、传染病的发生,节约医疗费用。英国的“预防为主”的原则得以实现,与其成熟的社区有密切关系,预防走进社区,“家庭医生”遍布全国各大城市、乡村,通过这些有组织的健康干预,能够及时的预防、筛检疾病,促进健康。在城市,基本上步行20分钟就可以找到“家庭诊所”,这种模式,使社区和大医院的卫生资源各尽其用,既经济又能解决大部分人的医疗需求,具有“覆盖面广”和“基本免费”的特点,有助于实现公平性。
为了让基础服务更普及更有效率,让预防工作更好的发挥效用,NHS建立起直拨电话服务系统(NHS Direct),只要拨打电话,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任何健康服务以及咨询。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服务也发展到网络上。2009年其网络访问用户达到一亿八千万人,平均每月一千五百万人。如此便捷的电话网络健康服务,可以大大降低人们看医生的次数,也使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
2.1.3 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手段,是实现卫生领域公平性的有效经济手段
NHS的支付方式是按人头付费。英国的NHS制度以按人头付费给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资金持有者著称,通常采取签订合同的方式,要求全科医生提供合同要求的初级保健、专科门诊服务等,并按注册的人口数量支付“人头费”。[4]这种激励机制,可以使医生为了增加自己的盈余而非常注重预防保健工作,尽可能的在社区解决疾病。同时为了避免医生减少服务量或降低服务质量,英国政府允许民众可以在一定时期更换家庭医生的注册。医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才能留住注册民众,继而保证人头费不会流失。
2.1.4 以政府投入为主,是实现卫生领域公平性的有力保证
英国的医疗经费主要来源有三个部分:首先是中央财政的拨款,约占全部国民保健费用的80%以上;其次是由人们缴纳的国民保险费与NHS的服务收入组成,如私人病床服务收费;另外还有看病处方费。由表2可以看出,英国的卫生费用比重中,个人支出的比例是很少的,不到20%。以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投入为主,有以下优点:①可持续性强②可及性好③公平性高。相比之下,我国个人负担的卫生费用却非常重,2007年我国个人支出的比例高达55.3%,是英国的三倍多。如此一来,与公平目标悖离,增加患疾病家庭的经济负担,因病致贫,不利于全民覆盖目标的实现。
资料来源:世界卫生组织,英文版《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10》
2.2 NHS的缺陷探析
NHS所达到的社会公平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容忽视。
2.2.1 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医院节约成本至上
英国人口6000多万,而NHS雇员已超过170万人[5]。卫生世界组织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07年英国政府健康支出的比例占政府支出的比例从14.3%上升到15.6%。系统庞大带来巨大的卫生投入以及政府的财政负担,大多数医院财政赤字严重,医院为了节省成本,降低服务水平,忽视病人最基本的需求,设备陈旧,医院卫生不合格。据英国医疗质量委员会的2009年年度报告显示,英国近半数医院未能达到英国国民卫生保健制定的核心卫生标准[6]。有的医院甚至把符合政府目标及节省成本看得比照顾病人更重要,造成无辜病人枉死。
2.2.2 卫生机构效率低下,候诊时间过长
卫生机构缺乏活力,设备、人手配置不足,医疗、医护人员效率低下。医院就诊供求矛盾大,门诊要排长队等候,住院治疗更慢,一般要等几个月,有的地区甚至在一年以上。据英国皇家医学会调查,需要住院的慢性病人中有65%的病人至少要等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入院,30%的病人需要等半年,5%的病人需要等一年半以上[7]。有些人难以忍受超长时间的等候,甚至转而去国外就医,政府因此放宽了出国就医病人的限制,缓解国内压力。但是,出国就医并不是所有人都负担得起,大多数人还是得忍受着漫长的排队过程。
2.2.3 卫生人员结构不合理,增长比例不平衡
在2007年的“中国改革步入30年”国际研讨会上,英国国际政策网络卫生项目主任菲利普·史蒂文斯介绍,从1999年到2005年,NHS的医生的人数增加了88.8%,管理人员增加了62.2%,所以管理人人员的增长是医生和护士增长速度的三倍[8]。2000年有统计显示,英国2/3的注册护士年龄在40岁以上,其中有7.3万名护士的年龄在50到55岁之间。护士行业非常紧缺,NHS秘书长Beverly Malone指出英国护士人数增长比例的失衡将来会危及英国病人的生命。
3 NHS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国民保险体制保证了人们的基本医疗需求,而发展过程中的桎梏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借鉴:
3.1 重视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是最好的良药”,英国的二级体系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部分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亚健康问题,提前衰老,提前生病,提前死亡成为普遍现象,英国模式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要开展更广泛、更深入、更有实效的预防工作,让群众了解更多卫生知识,引起人们更大的关注,增强预防意识,并学会和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预防疾病的方法,比有病才求医更能节约卫生资源。
3.2 改革支付方式,逐步取消“以药养医”现象
“以药养医”对“看病贵”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或许,我国不能完全照搬英国的按人头付费制度,但改革支付方式,建立有效的医疗服务价格约束机制,逐步取消“以药养医”势在必行。从国际经验看,支付制度不能实行完全的按病种付费,未来的医疗支付制度的趋势是以提高医疗付费质量为前提,以推行按住院天数,按病种等多种打包方式为主,最终发展成为住院病人以按病种付费为主,其他多种付费并存的局面。
3.3 培养技术精湛的社区医疗队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至关重要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有利于有效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目前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培养技术精湛的社区医疗对于健全社区卫生的服务网络至关重要。中国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又是极为低下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利用离退休的医护人员作为技术中坚,加上经过培训的大批专业护理师,推行一种低额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还可以解决大批的就业问题[9]。我们每年有大批医护人员从岗位上退下来,他们经验丰富,却无用武之地,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鼓励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给予相应待遇。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医学,如中医、针灸、推拿等优势和特色,走进社区,进一步推动传统医学的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0]
3.4 建立独立机构监管公立医院, 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
英国的公立医院程序严格,有着独立的专业机构对医院的各种能力制定标准和考核、监督。例如,在1999年成立国家临床质量管理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Clinical Excellence,NICE),主要负责根据已有证据评价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临床和费用效率,并转化为全国性的指导性建议;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Commission for Health Improvement,CHI),2004年该机构改革转变为卫生服务委员会(Healthcare Commission),主要负责英格兰所有的国家卫生服务机构和其他私立医院的绩效。卫生部还于2001年9月引进医院星级评审制度,定期对医院进行考核评级。为了配合NHS基础托拉斯的构建,设立了NHS基础托拉斯监管者(NHS Foundation Trusts Regulator)对其进行专门的管制[11]。2009年又设立了独立的医疗质量委员会(The Care Quality Commission,CQC)监管所有公立和非公立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特别是加强对医疗相关性感染的质量监督和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公立医院的管理上职责不清,政事、管办合一,出现监管缺位、执法不严、准入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只有管办分离,有独立的机构对其监管,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3.5 利用信息化的有效手段,提供方便的卫生服务
造成我国“看病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不管是大病还是小病,都往大医院就诊,如果有些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专业咨询、专业指导就可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就可能有所缓解。如何使人们获得更便捷的健康服务?英国的直拨电话服务系统,对我们应该有所启迪。
3.6 扩大筹资渠道,打破政府垄断
英国的筹资渠道单一,除了政府投入就是私人支出,社会资本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这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是明显不足的。中国不能效仿英国模式,也不能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服务模式。我国马上进入老龄化国家,更多慢性病,老年病将会考验我们的医疗服务。应该更广泛的扩大筹资渠道,减少垄断,赋予患者更多的选择权。
参考文献
[1]饶克勤,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55.
[2]孙晓明.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体制与保险制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39.
[3]黄清华.医药经济报.:医改的公平性与中国卫生法[EB/OL].(2009-01-08)[2011-02-23].http://www.yyjjb.com.cn/html/2009-01/08/content_83207.htm.
[4]任苒,黄志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框架与策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32.
[5]NHS官方网站:http://www.nhs.uk/nhsengland/Pages/NHSEn-gland.aspx.
[6]Sam Lister.Half of hospitals do not fully meet core care standards,saysregulator[EB/OL].(2009-10-15)[2010-12-15].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life_and_style/health/article6875344.ece.
[7]周绿林,李绍华.医疗保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36-237.
[8]中国改革论坛.英国国际政策网络卫生项目主任菲利普.史蒂文斯:全民医保制度与中国的改革[EB/OL].(2007-11-22)[2010-12-15].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12&id=148330&star=1&page=1.
[9]崔寅.中国记者观察外国医疗保障制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3.
[10]赵蔚.英国医疗模式及对我国医改的借鉴作用[J].科技资讯,2009,37(18):211.
[11]黄丞,张录法.困局与突围-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87.
英国医疗体制 篇2
陈春杰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300多年的经验,每年死亡人数在170人左右。其中,2010年生产安全事故共计死亡167人,其中农业死亡34人、建筑业死亡50人、制造业死亡27人、服务业死亡47人、废物及循环再造业死亡9人。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在0.6以下,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应英国高德英中培训有限公司邀请,我参加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风险管理与隐患排查”培训团,于2011年7月19日-8月9日赴英国开展了为期21天的“风险管理与隐患排查”培训。在培训期间,听专家讲授了英国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也在提问交流中提出了很多体制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回国后也参考了一些安监系统出国考察人员的有关报告,查阅引用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竺逸、周志俊先生发表在《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8年8月第2l卷第4期的《英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模式》的一些介绍。力求弄清楚英国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是如何管理、如何做,哪些人来做,尝试理出英国安全管理体系。鉴于水平所限,时间有限,加之一些情况是提问得知,会有一些理解偏差之处。
根据我的学习了解,英国的安全与健康工作体制可以概括为HSE 和地方政府监管服务、雇主全面负责、社会科研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化支撑保障、工会职工代表监督、全民积极 参与。
1.HSC、HSE和地方政府监管和服务。英国中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是安全与健康委员会(HSC)和安全与健康执行局(HSE)。在职业安全与健康方面负总责的是国务大臣。国务大臣按法律规定, 组建安全与健康委员会, 并委任安全与健康委员会主席及其成员;有权决定和更改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安全与健康执行局的职权和决议;有权制定各种条例。一些大臣就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和安全与健康执行局各方面的活动向国会负责。
HSC领导班子有10名成员, 由雇主组织、雇员组织和地方当局的代表以及其他适合人员组成。职能是确保工作中的人们的安全、健康及福利;帮助人们避免因工作受到对健康和安全的危害;组织和进行安全与健康领域的研究;促进培训工作;提供信患和咨询服务;评价安全与健康法规的适用性, 向政府提供新的或修放的法规及执法规则的建议。HSC设有有毒物质、危险病、危险物质原体、基因修饰、职业卫生、核设施安全、电离辐射等专题指导委员会,有农业、铸造业、卫生服务业、印刷业、建筑业、橡胶业、深井采矿业、纺织品业、教育服务业、石油业、纸张和木板、铁路业工业指导委员会、探险活动、制陶业等工业指导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行业的安全健康工作。此外,我们还了解到,英国防火与救援委员会由250名委员组成(全国有57000人从事防火 2 与救援工作,其中85%是消防队员),救援工作包括火灾、道路交通和危化品引起的各类事故。
HSE由3名官员组成领导班子, 其中1名为主席, 经大臣批准, 由HSC任命, 其他成员由HSC和HSE主席协商后, 经大臣批准, 由HSC任命。HSE设有核安全处。危险设施处,该处包括4个分部:沿海分部, 对从事潜水和近海油和气工业活动的工人 及公众在安全与健康上的风险进行控制。特殊工业分部, 对从事瓦斯储存和运输、采矿和炸 药工业活动的工人及公众在安全与健康方面的风险进行控制。化学工业分部, 对从事化工生产和储存工业活动的工人及其公众在安全与健康方面的风险进行控制。中心分部, 对危险的病原体和遗传修改生物体对工人以及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的风险进行控制。皇家铁路监察员,该处参与铁路领域的安全检查、审计和评估;事故调查;处理申诉等。还有制定政策组。现场执行处,负责现场执法检查。
鉴于HSC负责监督HSE的工作, 并有权将任何职能授予安全与健康执行局,以下我们提到HSE将用于安全与健康委员会和安全与健康执行局(HSE)
HSE于1974年英国出台《职业安全与卫生法》(Health and Safety at Work Act)后成立。该机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机构最高长官由首相任命,对议会负责。该机构不是政府部门,但政府每年要拨付经费,属于不是政府的政府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该机构人员大致4000人,包 括政府部门拥有制定政策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律师、监察员以及科学家、技术人员和医学专家。其经费近年来大致每年由政府拨付经费2亿英镑,同时自己创收1亿英镑。具有保护公众权益,维护法律,对各类企业有安全监察权,停产权,处罚权及建议权,通常是对规模较大、危险较高行业检查力度也较大,参与各类事故调查。
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法律和议会规定实行地方监管。根据我们的询问,HSE负责工厂以及高危企业的监管。一 般的商场、餐饮、办公场所安全由地方政府负责。
HSE具有现场检查权。由现场执行处负责。该处是HSE最大的一个执行监察处, 总部设在布特尔。主要负责提供有关法律的建议和指导;监察工何场所;调查事故和处理申诉;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现场执行处由七个地区分部、一个全国建筑分部、中心专家分部和总部组成。七个分部是:苏格兰分部;约克郡和东北部分部;西北分部;英国中部地区分部;威尔士和西部分部;伦敦和东南分部;伦敦附近各郡分部。工作重点是对高危行业、工厂等的安全管理。该机构对高危行业企业的检查次数会比较多。发现违法行为,可以依法要求企业停产,可以要求企业到HSE提供自己守法的证明,可以对违法企业进行起诉,由法院给予处罚。根据提问得知,HSE所检查后的企业,如果到时候出了事故之后,HSE是不是要承担责任,老师回答,到目前为止尽管有议论,但还没有听说HSE承担责任。此外,如果企业出了事故,除了HSE 到场调查事故,警察署也会派警察到场。
HSE在承担监管职责的同时,也开展为企业的服务。其中,一些服务要收取费用。我们在提问中得知,HSE的网站中,一些标准、指导书能够免费下载,但也有一些需要付费。同时我们了解到,目前英国因为金融危机,政府部门都在削减预算,HSE的财政拨款也有压缩。以前他们有一个免费的咨询热线,现在因为经费原因已经停止了。英国安全委员会一个专家介绍,因为经费原因,有可能HSE以后在执法检查、提出技术建议或许会采取措施弥补经费不足。
此外,英国的商会拥有贸易数据库,向公司提供信息和建议及培训机会。英国的地方企业委员会根据标准提供培训、信息以及评估,为企业提供卫生安全标准规定的业务及服务。英国的公民指导局能够帮助公民履行权力和义务,提供相关服务信息,大部分服务是免费的。
2.科研中介机构专业化支撑保障。英国的民间组织和中介机构也是英国职业卫生安全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英国服务安全生产的科研服务机构很多。英国有1000多家行业协会与HSE合作。HSE每年拥有500多项科研项目,科研费用大约在3400万英镑左右。每年出版次年的研究战略研究展望,邀请有关单位和机构据此提出科研方案和参与竞标,凡中标者均能得到执行局的科研经费。从事职业安全与健康科学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安全与健康研究院、大学、研究理事会、企业及私营公司和欧盟科研项目组等等。英国的安全科研服务机构在为HSE和地方政府服务的同时,同时为企业提供经济担保、保险、隐患排查、安全培训、风险分析评估、政策咨询、产品质量认证、安全等级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在风险评估方面,中介机构有比较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案。并根据安全评估的目的,做出相应的报告。例如为了企业正常生产,应对可能的事故灾害带来的风险,中介组织可以提供从生产环节的隐患排查、设备的安全评估、人员的资质认证、保险与再保险、产品的质量认证、安全认证、环境影响认证、应急预案编制等服务。企业的雇员,需要经过相应岗位技能和专业的安全培训,在这方面,小企业通常是交由专业的中介公司来完成。中介公司雇佣不同领域的经验丰富的专家为企业提供服务。为企业设计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灵活的培训形式,取得切实有效的培训效果。
我们所拜访的英国菲利克斯健康安全公司、英国安全委员会、特许环境健康研究院、Marsh风险管理集团、AquaTerra高危行业安全公司都称他们的机构是公益性的慈善机构,他们和HSE或者地方政府都有良好的合作,同时开展安全培训、法律服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风险评估等盈利,但作为公益性慈善机构,其盈利必须用于公益性安全健康业务的发展。我们所拜访的几家机构,有的人数10几人,但每年盈利可观。我们询问时,英国菲利克斯健康安全公司没有透露盈利情况,但介绍他们的专家为企业服务日薪为500英磅。英国安全委员会讲他们是一个小机构,有120多人,但每年盈利能达到上千万英镑。
英国安全委员会专家介绍,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不一定具备专业的法律水平和能力,如果聘请这些机构推行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安全评估等,可保障安全。并且HSE对一些企业推行了这些标准体系、评估,将会比较放心。企业一旦被HSE调查约谈或者起诉时,采用了某些标准体系或者经过有关公司的评估也能说明雇主重视安全生产,采取了行动。
此外,在英国,还有大量的志愿者组织。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方面,我们与英国海事与海防安全总署(Maritime and Coastguard Agency)官员进行了座谈,该部门负责人Pete Thomson先生介绍,他们除了拥有正式工作人员外,在全国还有数千名志愿者报名参加,他们每年要根据志愿者所报名服务的工作,开展大约一周的培训,一旦他们需要,这些志愿者将会参与到应急工作中来。
3.雇主全面负责。安全生产的所有责任压在雇主身上。英国主要采取的是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促使雇主高度重视安全。一是经济手段。如设立工伤事故税,其税率为工资总额的0.5%-2.5%,企业发生事故,政府将酌情对其增收工伤事故税。如果发生了死亡事故,国家法律会要求企业和雇主支出很大的财力和物力,有的企业会因此而破产倒闭。此外,如果有人受到伤害,可以通过国家有关安全与健康服务 机构,要求企业进行经济赔偿或补偿,身体受到伤害的,可以取得免费治疗的权利。英国非常注重经济手段搞好安全工作。小企业安全工作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英国政府和安全与健康委员会、苏格兰安全与健康执行局及威尔士议会共同制定了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主要包括: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并完善安全与健康法规;通过英格兰新的“小企业服务”和苏格兰及威尔士的类似机构以及建立补偿方案,更有效的约束小企业;二是法律手段。英国法律强化雇主的安全责任,企业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最低标准。但在英国的安全健康法律很多,我们拜访英国安全委员会的时候曾在HSE政策研究部门工作的专家Neal Stone拿出了一本和《现代汉语词典》那么厚的蓝皮书,介绍这都是安全健康方面的法律规定。他同时说一般的小企业主不可能都掌握,这些小企业更多地是执行操作性强的作业指导书。但在英国,雇主不能以自己不懂法为借口来进行辩解。雇主要么自己懂安全法律及标准体系,要么聘请科技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在风险排查、隐患管理等方面雇主如果有能力自己做,如果没有能力会聘请有关的安全服务机构进行指导、咨询、审计、建立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等。总之要达到法律要求,法律规定的标准是最低标准,有责任感的企业和雇主同时追求更高的标准。雇主一旦没有达到法律规定,将会被责令停产、整改,甚至被HSE起诉,遭受处罚,甚至有可能入狱。顾主必须对生产中造成的雇员受伤害承担责任。如果伤害罪名成立,顾主还可 能受到法律的追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检查,促使顾主加强对安全的投入,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对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视。三是信誉手段。英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企业商誉尤其是大企业商誉具有很高的价值。英国又是一个高度重视人权包括健康安全权的社会,企业安全工作对企业信誉有重要影响。在英国,如果企业没有达到职业安全体系认证,就没有响亮的牌子,会视为在安全方面并不是非常可靠的,有些企业就不会与其签订合同。如果出了事故,要上HSE的网站黑名单,严重损失商誉。企业宁愿对安全多投入,提高安全程度,也不愿发生事故。如不能保障安全,宁愿退出也不冒险生产经营。
4.工会、职工代表监督。英国要求建立工会、雇主与政府三方协调同意机制。许多工会设有安全与健康部门, 向其成员提供信息与指导, 许多服务是免费的。提供的服务包括:当工会成员因工致伤、患病, 或上下班途中受伤等原因, 提出赔偿要求时, 工会提供法律帮助;回答成员的安全与健康方面的问题;对安全代表提供培训及信息;对噪声和石棉等具体项目提供信息指导;出版杂志;进行调查及研究。维护职工的安全权益。英国法律规定企业必须要有职工代表参与安全工作。英国企业工会组织中有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在保障工人健康权益、安全生产权益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企业的安全工作处于职工的监督中,职工的安全诉求 9 能够得到及时表达和重视;规定凡是雇员在5人以上的企业,都要出具安全方面的文件,列明安全方面的风险以及措施,由雇主签字,同时在HSE备案。一旦发生违法行为,HSE就会对照这些文件,要求企业提供证据看企业是否达到了要求,从而使企业处于规范有据的监督之下。
5.全民积极参与。根据介绍和了解,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分管防火、交通、住房和事故救援等事务,于1999年3月30日宣布:要重振安全与健康。英政府为此专门制订并公布了“重振安全与健康战略声明”,把安全与健康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这一重大举措有力地强化了全民的安全意识。英国普及风险意识教育,包括从2000年开始修改苏格兰和威尔士全国学校课程,在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中加入职业风险教育。英国对青少年的安全教育比较重视,主要通过事故模拟、游戏、网站等寓教于乐和易于青少年接受的方式进行。英国由HSE发起,每年于10月份开展一次全国性 “安全与健康周” 活动,目前已经扩展到欧洲。活动主要邀请从事职业安全与健康的有关人员参加,特别是安全与健康组织、工会和雇主协会、公司、经理、雇员和员工中心安全代表参加,每年一个主题,提高公众的安全与健康意识。在防火教育方面,他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校和社区,重点向普通民众宣传防火的知识和方法。英国有专门的“防火大学”,模拟各种火灾事故进行教育和宣传,“防火大学”还利用网络开设学习课程,进行防火、灭火的普及教育。英国 政府每 年拿出300万英镑做预防火灾的专项电视公益广告,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体现了全民行动,全民参与,潜移默化地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在英国,安全工作做得很细致,我们所住的宾馆,防火门非常多,并且在显著位臵表明“防火门,保持畅通”等字样,有的地方宾馆每周要有一次防火演练。即使在汽车修理厂,也划分好哪些是行人区,并标志有黄线,里面有人的行走的图案。英国是一个交通大国,2000多英镑就能购买一辆小轿车,普通英国公民一个月工资就能购买车。我们在英国看到,几乎家家院子里都会停放一到两辆小轿车。英国对旅行客车的管理非常严格,规定驾驶员一天的工作时间绝对不准超过10小时,200公里以上的路程途中必须休息一次。旅行客车上装有限速装臵和行车记录仪,在高速公路上车速也不能超过100公里/小时,行车的所有情况都被刻录在记录仪上,随时接受检查。在交通管制上实行“人车相会,行人优先”的法则,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们在英国看到,其马路上有一种用手触摸的标志,当行人需要穿越马路时,用手摁一下上面的按钮,红黄蓝信号灯就会按照行人优先的原则,一般在3分钟内,将行人穿越方向的信号灯变成绿色,将车通行方向的灯变成红色。在英国,我们看到所有骑自行车的人都戴着安全头盔。
英国医疗体制 篇3
1 HNS体制内容
1.1 NHS体制的两个组成体系
NHS是由两个基本的保健体系所组成的, 即一级保健体系和二级保健体系。其中一级保健体系是指门诊、初级医疗救治, 这个一级医疗体系主要针对的人群有常见病人群、吸毒酗酒人群、轻微病症人群, 其医疗服务的内容有诊断与治疗常见病, 为医疗保健服务做宣传工作, 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预防社会性疾病、传染病, 实现家庭保健要求等, 据统计在英国有90%的病症人群在一级医疗阶段就可以被治愈, 不需要进行二级治疗[1]。那么什么是二级保健体制, 二级医疗系统也可被认为是医院医疗救助系统, 主要负责专业的医护服务和手术, 提供此类专业医疗服务的场所一般为大型医院、小型医院、社区医院、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私立医院, 此类医疗服务主要针对的人群是一级治疗难以治愈的那百分之十重症患者。
1.2 NHS体制内容
NHS医疗体制是基于英国宪法的服务精神而定的, 要求在英国居住的每一个合法的英国居民有享受英国政府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权利, NHS体制中的医疗服务内容多数是免费的, 但是像视力检查、配镜费用、牙科治疗的费用是需要自己支付的, 不过法律也规定了一些人群不用支付这些费用, 如16岁或19岁以下的青少年、孕妇、产后不足1年者、65岁以上男人、60岁以上的女人等。
2 NHS体制存在的优点及缺点
2.1 NHS的优点
根据英国卫生法律规定, 人人都享有医疗保健资源的权利。法律为NHS提供了良好的支持和保护政策, 确保NHS体制可实现全民平等。
2.2 NHS的缺点
其一、全面医保的实现为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目前为止, 英国的总人口已经达到6 000多万人, 其中服务NHS体制的工作人员就超过了170万, 如此失衡的比例难怪英国政府会吃不消了, 为了减少NHS的人员开支, 英国政府开始想办法减少体制内人员的数量, 可是此而节约下来的费用是远远不够补足NHS的巨大开销的, 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医院的资金供应跟不上, 医院之中的医疗设备无法得到更新, 医院建设得不到发展, 使英国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 甚至有为了减少医疗开销忽略病人病情的状况, 这些是与宪法精神相违背的[2]。其二、医院的供给资金跟不上、医疗设备老旧、医院人手不足等情况的出现不仅使医救工作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 而且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之中也使得医疗人员呈现出消极怠工, 工作不积极、不热情的状态, 使全国的医疗体系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中。由此而引发的医疗服务问题屡见不鲜, 单单就说就诊难这一个问题, 在英国就连患上常见病去门诊看病有时候都要等上1 d的时间, 就更不用说急病需住院的情况, 短则3、5个月, 有些小地方甚至要等上1年的时间, 可见政府经济压力给NHS体制的运转和建设都带了不小的影响[3]。其三、NHS医疗体制的另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人员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 自1999—2005年间, NHS体制内的医生人数增长率为88%, 医疗体制的管理层人数增长率为62%, 这个数字结果表明NHS体制中管理层人员的增长速度竟然是医疗人员增长速度的3倍, 这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组成人员增长比例, 另外一点, NHS体制内的护士资源严重缺失, 在2008年时英国曾对NHS医疗体制内的护士组成结构进行了统计, 其结果表明护士群体的2/3的年龄在40岁以上, 其中接近7万护士的年龄在50岁左右, NHS体制内严重缺少新鲜护士资源和行业内的活力状态[4]。
3 NHS医疗体制给我政府带来的启示
3.1 提高医疗预防制度
在英国二级保健医疗体制的纲要中有这样一句话, 预防胜于治疗, 体现出NHS体制对疾病的预防重视要远远高于对疾病的治疗重视, 这句话刚刚好可以用在我国。据我国目前的人群健康形式来看, 人们的疾病预防观念不强, 社会中一半以上的人权处于亚健康状态、提前老衰状态, 我国整体人民体制水平偏低。要想从跟上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得提高对疾病的预防和宣传工作, 在医院方面, 做好对健康重要性的宣传工作, 提高自身基础疾病的救助能力和开展有效的个人健康指导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预防疾病对个人要求, 为自己制定一份健身计划, 增加自身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少用抗生素, 合理饮食, 培养自己的健康生活规律, 人是医疗医疗救助的对象, 只有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了、对疾病预防的意识增强了, 我国整体的居民体制才能有所提升[5]。
3.2 扭转“以药养医”的现象
目前, 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存在这医院药价高, 造成许多患者怕看病、难看病的情况, 我国的医保改革体制虽然不可能完全照抄NHS体制, 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其方法, 比如按病情种类定费用, 以住院天数定费用等。NHS体制中医疗费用收取的方式是按照人头为标准逐人收费, 但限于我国基本情况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改变医院医药费用的收取方式, 使药费与其他费用合并到一起, 按病种确定治疗费用的方式却可以借鉴, 一来可以加快我国全民医保建设的脚步, 二来可以从根上治一治我国医院的高药价病。
3.3 提高医疗队伍质量
从NHS体制中得来经验, 我们必须强化医疗队伍的素质。就我国现下的具体情况来看, 我国主要的医疗人力资源主要集中各大医院之中, 这就使所有患者都集中在大医院之中, 造成了排队时间长、医生得不到休息、医院的床位不够、患者的得不到及时就医等等诸多看病难的情况出现。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NHS体制, 建立完善的社区医疗环境。虽然我国已有社区医疗制度, 但从具体情况来看, 社区医疗设施不全、不新, 社区医疗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社区医疗环境差, 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社区医疗环境的发展。积极鼓励退休医护人员投身社区医疗中, 培养社区医生, 建设更好、更完善的社区医疗环境才能使患者信社区医疗的质量, 爱到社区去看病, 从而坚定大医院的就医压力。
4 总结
NHS体制表象下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说明全民医保工作的落实情况还不到位、制度还不完善, 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对我国全面医保的建设工作用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摘要:英国的国民医疗体制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国立全民医疗保健体系, 英国国民医疗体制对国际医疗体制的建设工作起到典范、引导作用, 但我们不能一概的认为这种体制就是完善的、健全的,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 该体制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医疗机构的效率不高, 建设经费跟不上要求, 医疗保健体制仍存在诸多缺陷等。
关键词:英国国民医疗体制,我国医疗体制,启示
参考文献
[1]刘德吉.国外社区医疗服务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9) :548-552.
[2]郑晓曼, 王小丽.英国国民医疗保健体制 (NHS) 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12) :254-260.
[3] Alexander S.preker and April Harding (sds) , Innovations in Health Service Delivery:The Corporatization (ed.) Public-Hospitals [M].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1.
[4] Reich Michael (e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for Public Health [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英国医疗体制 篇4
摘要]管理体制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其合理有效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决 定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文章通过对英国学前教育主要政策及法律中关于管理体制的相关规
定的分析,认为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及其立法主要有以下突出特征:强化中央政府对学前
教育发展的领导与管理职能;凸显地方当局在儿童教育和保育中的地位与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
责与权力,注重绩效管理;打破部门间组织性障碍,推动和促进部门间的协作与整合。这些对我国学前
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立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律 在一国教育制度中,教育管理体制占有突出地
位,发挥着“龙头”作用。[1]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 接影响或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 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 接或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 的联系。[2]教育管理体制也可简称为教育体制,它 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 管理制度,主要是教育内部的领导制度、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及其相互关系,涉及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 划分、人员的任用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 施,也涉及教育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 式。[3]相应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则是指学前教育 管理部门,包括中央、地方及其他教育机构间的相 互关系、职能权限、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上讲,学前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国 家及地方学前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方针等,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 计划、组织、引导、监督和评估,并协调有关部门的 关系等,以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英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本国学前教育 事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和颁布许多相关的法律与政 策报告,如《儿童法》(1989、2004)、《儿童保育法》(2006)[4]、《每个儿童都重要》绿皮书(2003)[5]以及 《儿童保育十年战略》(2004)[6]等为其学前教育事 业发展提供政策与法律保障,以此来加强和改善本 国儿童的教育与保育质量,确保每个儿童潜能的发 挥及其健康发展。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其核心内容 之一即是改革本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其目的是从 现代公共管理的视角不断认识和改进政府对学前 教育的领导、组织、协调与干预,强化中央政府对学 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导职能,加强地方政府在学前
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责任,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力,推进部门间的协作与整合,其中不
乏许多值得我们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立法 中学习和借鉴的内容与特点。
一、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在英国,由于受长期教育传统的影响,人们普遍 认为对儿童的保育和教育主要是父母的责任,再加 上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因此英国 的学前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相应的管 理体系和职能薄弱,机构和部门之间缺乏整合与协 调,不能有效地为本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一)各级政府学前教育管理权责不清,管理绩 效较低
英国是一个强调地方分权的国家,加之长期以 来对学前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从中央到地 方各级政府在对学前教育进行管理时,缺乏一套简 洁、明确、适当、高效的组织体系。在国家层面上缺 乏对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计划、财政来源和监督体 制等系统、清晰的组织与制度安排,由此也导致了 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职能权限不清,组织管理比 较混乱。许多地方儿童服务的分类体系或交叉重 叠,或流于形式。此外,由于不同部门对儿童管理的 责任分散或交叠,[7]导致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在 部门之间共享,使儿童得不到及时的相应的服务。(二)学前教育与保育分离,部门之间沟通与合 作不畅
英国托幼机构的发展有多种不同的源流,加上 其行政管理的特殊性,英国托幼机构的性质、类型 多样,且长期以来分裂并行为教育和保育两个不同 的服务体系。在管理的归属上,为出生到3岁幼儿 提供的托儿服务由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招收3~5 岁幼儿的托幼机构则由教育部门管理,[8]此外,在 国家和地方层级都由不同的部门管辖。这一体制上 的分裂导致在许多情况下部门之间以及学前教育 机构和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不协调。除此 之外,上文所提到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学前教育职 责、权限的模糊以及信息机制的薄弱与不完善也使 得教育与保育分离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三)儿童权益保障机制薄弱,呼吁加强政府职责 由于在学前儿童的保育和教育方面,英国各级 政府及相关部门之间责任不清,儿童权益保障机制 薄弱,儿童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良好保障,甚至在 不少情况下被损害。近些年来,英国社会问题越来 越严重,贫困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其教育、保 育、卫生、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也愈益突出。2003年由兰姆爵士(Lord Laming)提交给英国政府 的调查报告(The Victoria Climbie Inquiry Report)便 充分证实了这一问题,并引起上至英国首相下至普 通民众的惊诧与忧虑[9],改善学前儿童安全、健康 成长与发展的环境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
二、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及其立 法的主要特点
(一)强化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领 导与管理职能
英国具有地方分权的传统,地方政府在教育方
面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力。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 颁布是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转折点,它大大地 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教育领导权限,[10]此后,中央政 府在对教育事业的宏观规划和调控中发挥着越来 越大的作用。英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是教育与技 能部(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DfES), 它负责制定学前教育相关政策,颁布法令,制定发 展规划等,并由教育大臣(the Secretary of State)直 接负责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在1989年和2004 年的《儿童法》中,均规定了其主要职能,包括对地 方儿童服务当局履行的具体职责以及早期教育机 构的运转、管理和儿童权益保障等制定规章、进行 指导和监督检查等。此外,在2006年《儿童保育法》 中,第1~13条均明确规定了地方当局及相关部门 在履行其各项职责时必须接受来自国务大臣的监 督和指导。在中央层面有专人负责对学前教育事业 发展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法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 监督指导等,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全国的学前教育事 业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11]而且有助于促使各级政 府努力履行相应的职责,并对学前教育机构的健康 运转和儿童发展基本权益的保障发挥积极的促进 作用。
为确保每个儿童都在生命的早期拥有生命中
最佳的开端机会,减少妇女参加工作后带来的后顾 之忧,并且使家庭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与选择,同 时为消除社会贫困,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贡 献,自1998年以来,英国政府积极鼓励并扶持“国 家儿童保育战略”(National Childcare Strategy)和 “确保开端”(Sure Start)项目,除了制定、明确项目发 展目标、规划、开展方针之外,还投入了大量财政以 加强、扩充和改善对儿童和家庭的服务,中央政府
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此外,《儿童保育十年战略》(2004)、《每个儿童都重
要》绿皮书(2003),以及多部与学前儿童及教育相 关法律的制定无不彰示着英国中央政府在加强自 身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宏观指导、规划、组织领导 与协调方面的职责,[12]值得我国借鉴。(二)凸显地方当局在儿童教育和保育中的地 位与责任
在英国,地方教育当局一直拥有较大的自治
权,主要按照本地区的需要对当地的教育进行管理 和监督,对地方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 然中央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呈增强的趋势,但地方当 局在教育管理与发展中的地位仍然不容忽视,在英 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立法的过程中其地位 与责任得到了进一步凸显。2004年《儿童法》第52 条明确规定英国地方当局有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 成长及提高教育成就的职责。2006年《儿童保育 法》在第1~13条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当局在学前教 育管理方面的总体职能和具体职能,前者指地方当 局要在改善学前儿童教育与保育、促进每一个儿童 健康成长,减少儿童在接受保育、教育、健康等服务 上的不平等等方面承担起责任;后者则主要包括制 定具体计划,并负责总体组织与协调,确保向家长 和儿童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早期服务;确保为工作的 家长提供充足的儿童早期服务;对儿童早期服务项 目、实施及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向家长提供 早期服务的信息、建议和援助并建立一定的服务机 制;向儿童早期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建议和培训等。对地方政府教育职能的规定是国家对政府承 担学前教育发展责任在地方一级的进一步延伸和 明确,它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在中央的指 导、监督之下实施具体管理,确保国家发展学前教 育事业的政策意志得以贯彻落实,而且有助于在统 一的领导下发挥地方管理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充分 展现地方特色与优势。
(三)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与权力,注重绩效管理 英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教育与技
能部在学前儿童社会服务、保育教育、家庭政策以 及儿童和家庭支持与咨询服务等方面的责任。为促 进年幼儿童的教育及健康,2006年《儿童保育法》 第39条规定,教育大臣必须负责向提供早期服务 的学前教育机构明确儿童学习、发展的要求及保育 要求,确保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能满足儿童成长 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并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 基础。为确保在国家和地方层面改善儿童的发展状 况,英国政府设立儿童服务指导(Director of Children’s Services)的职位,负责地方当局的儿童 教育和社会服务,并在教育与技能部设立儿童、青 年与家庭部长(Minister for Children,Young People and Families)的职位,以在地方政府间协调政策, 支持和促进其合作。此外,还规定在地方上设立地 方儿童保护委员会(Local Safeguarding Children Boards),专门负责对儿童权益的保护。关于学前教 育机构及其质量的监督机制,1999年8月,英国政 府宣布要整合幼儿教育与保育法规为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由专设的教育标准办公室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主管,专门负责制 定全国统一的托幼机构学前教育服务质量规范以 及注册和督导检查工作标准等,从2001年9月开 始,所有的托幼机构都要接受教育标准办公室的视 导监督。
明确相关部门在学前教育和儿童服务中的职 能,有助于儿童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并获得更高
质量的教育和相应的服务。[13]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 率,改善管理绩效,2003年英国《每个儿童都重要》 绿皮书一方面提出要改善学前教育相关部门之间 的信息分享机制,并努力消除妨碍建立这一机制的 法律障碍、技术障碍和体制性障碍等,还提出地方 当局及其合作者在建立地方信息分享机制的过程 中要起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绿皮书提出要制定一 个有效的评估框架,目的是要获得有关儿童成长、教育和服务的关键信息,并减少部门间工作的重 复,努力使相关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具有针对 性、有效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 需要。这一改革策略的提出,符合现代社会中教育 管理追求高效率、高质量以及民主化、科学化的发 展趋势,有助于英国学前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四)打破部门间组织性障碍,推动和促进部门 间的协作与整合
当前,打破部门间的壁垒,消除现有的组织性
障碍,进行新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已经成为英国和国 际上许多国家与地区的共同趋势。英国一些地方当 局已经将儿童的社会服务和教育融合,成立了儿 童、学校和家庭部(Minister for Children,School and Families)。针对长期以来英国学前教育领域中保育 和教育在体制上分裂的状况,近年英国政府推出了 将两者整合或推进“保教一体化”的新政策。这在
2003年教育绿皮书、2004年《儿童法》以及2006年
《儿童保育法》等相关报告和法律规定中均有体现,其中《儿童保育法》第4条明确规定了地方当局要
协调各相关部门合作的职责,“第一次为整合的儿 童早期服务提供了法律支持”。
在中央一级管理上,主要由英国教育与技能部 负责全国的学前教育事务,在其他可能对儿童产生 影响的事务上,政府其他部门如卫生部,财政部,环 境、食品与农业部,文化部和工商部等十几个部门 共同继续发挥作用,中央政府负责领导并加强其协 调合作,并确保其更好的整合。为达到这一目标, 2003年绿皮书提出在教育与技能部建立“标准设 立与调控机制”(standard setting mechanism),负责 制定不同部门需要满足的基本标准,并设立联合的 监督与检查团对各部门的工作及部门间的协调合 作进行评估,设立干预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各部门的 行为表现等,消除影响服务有效性的障碍并减少相 关的行政性负担。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在各种服 务中确保儿童优先,制定清晰的与儿童相关各部门 的操作标准,使其行为目标、计划、资金来源、经济 责任及其他各方面指标明确化、合理化、制度化,建 立起整合的儿童服务监督指导框架,推动地方各部 门间的协作。
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及留学政策 篇5
英国高等教育规模及学制
英国高等院校目前共有九十多所大学、123所学院、五十所高等教育学院。英国的大学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均有学位授予权, 可自主设置不同课程, 并根据开设课程授予各级学位。英国白金汉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Buckingham) 是英国唯一私立大学 (独立大学) , 其他大学均为公立大学。
高等教育分为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学制包括大学国际预科课程一年;高等教育文凭 (HND) 2—3年 (包括一年业内实习或海外实习) ;本科学制为3—4年, 包括课程学习、毕业论文, 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研究生阶段为1—2年, 包括课程学习和专业研究, 答辩通过可获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阶段为2—3年, 包括专题研究、论文工作, 答辩通过后可获得博士学位。
英国大学一年分为三个学期, 即11月—12月中旬为第一学期, 1月中旬—3月底为第二学期, 4月底—6月底为第三学期。英国大学的假期分三阶段, 即圣诞节 (Christmas day) —新年 (New Year) 假期4周, 4月份复活节 (Easter) 假期4周, 暑假假期两个月, 全年总计假期约十七周。
英国高等教育文凭结构
英国高等教育文凭体系的设置非常科学和完善, 学生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多种选择。英国教育体系的广泛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科目。目前, 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英国全日制大学学历有以下几种:1.国际预科课程;2.高等教育文凭HND (Higher National Diploma) ;3.本科学位;4.硕士学位。
国际预科课程学制是一年, 目的是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准备即将在一所英国大学里开始的学位课程学习, 其对象主要是国际学生。高等教育文凭 (HND) 是两年制的职业高等教育课程, 相当于学位的第一阶段。本科学位是英国最流行的课程, 本科学位是学术性课程。本科学位通常有如下几种:1) BA:Bachelor of Arts文学士;2) BSC:Bachelor of Science理学士;3) LLB:Bachelor of Law法学士;4) BMUS:Bachelor of Music音乐学士;5) BCOM:Bachelor of Commerce商学士;6) BENG:Bachelor of Engineering工学士。硕士学位是完成本科学习之后, 需要通过申请并学习一门完全不同的学科后方可获得的学位, 如工学硕士、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或教育学硕士学位。
英国大学学位是分等级的, 一等荣誉 (First Class Honours常称为一等, 平均分在70分以上) ;二等一级荣誉 (Second Class Honours, Upper Division, 平均分在60-69) ;二等二级荣誉 (Second Class Honours, Lower Division, 平均分在50-59) ;三等荣誉学位 (Third Class Honours, 平均分在40-49) 。普通学位 (Pass or Ordinary Degree, 平均分=40分) 。如果想攻读研究生课程, 一般要求学位等级在二等一级以上。
英国留学政策
在前几年, 英国制定若干有利于国际留学生的优惠政策。从2009年起, 英国政府规定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在英国可以获得两年工作签证, 从而造成留学生目前是长期停留在英国的最大外国人群体。此外, 计划将本科学位由三年改为两年, 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的课程计划, 增大了留学生的学习压力, 当然也减轻了留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英国学士学位的速成效应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自2011年开始, 关于留学生毕业签证政策发生了新变化。为了控制移民人数和国内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英国政府计划提高留学生签证门槛并取消原有的毕业生两年工作签证 (Post Study Work) , 数万名中国留学生将被迫回国, 当然也包括其他国际学生。这无疑严重影响国际学生留学英国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英国政府还将对国际留学生申请的语言水平要求从雅思 (IELTS) 3.5分—4.5分, 提高到雅思5分—6.5分。英国政府的理由是近几年英国吸引来的学生并不是最优秀的人才。政府希望能够吸收优秀的学生来英国求学, 而不是为了来英国找工作或是定居而留学的。
目前, 每年在英国的国际留学生总数量约30万人, 美国的留学生数量最多, 其次是中国大陆和香港, 其他依次是德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英国接收国际留学生的学费收入也逐年增加, 英国将海外留学生收入作为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补充。据统计, 仅中国在英国留学生至少10万人, 每年学费总计约10亿英镑, 此外生活费总计约10亿英镑, 亲属探亲费用5亿英镑, 续签证费约1亿英镑, 总计消费约26—30亿英镑 (合人民币260—300亿元) 。英国移民局发言人透露, 每年在英国的国际留学生达到30万人, 留学生每年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为85亿英镑 (合人民币850亿元) 。英国总人口约6000万, 可见, 接收国际留学生为英国经济带来的收入是国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 国际留学生在英国是非常受欢迎的。当然, 在英国, 也有多种奖学金制度, 如英华奖—中国学生特别奖学金、苏格兰国际奖学金、英国高等院校奖学金等, 优秀学生均可以申请。
英国教育制度的弊端
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及教育水平是世界一流的, 能有机会去英国留学是幸运的, 也是令人羡慕的, 但是, 我们也要认清英国高等教育的形式及现状。由于英国的高等教育学制短, 本科生学制三年,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一年, 此外还有语言基础及环境生活等问题, 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所能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 这种速成的高等教育体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体制存在差异。其实对于接受教育的普通学习者来说, 并非是学制越短越好, 只是留学成本降低而已。此外政府取消了留学生本科毕业后可以获得两年的工作签证的优惠政策, 导致毕业生在英国的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违背了中国留学生希望毕业后留在英国就业的美好愿望。这些都让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去英国留学的优点及弊端, 必须引起中国留学生的重视。
美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更是中国留学生向往的高等学府。当然, 中国留学生也应该重新认识英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及学制、留学政策以及对留学生毕业政策的变化, 正确选择自己接受教育的方向。由于我国每年去英国留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 每年为英国经济收入增加至少30亿英镑 (合约300亿人民币) ,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目前教育现状是经费短缺、教育资源贫乏, 而我国留英学生为英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 这是我国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及教育水平是当务之急。
英国医疗体制 篇6
职业年金在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其养老金福利体系“三支柱”中的第二支柱, 曾为该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企业年金的安全运行, 英国构建了复杂而庞大的监管体系。
一、英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概况
英国职业养老金的监管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设立的未参加人员登记办公室。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 如今, 英国建立了在欧洲最完善的私人养老金监管体制。
英国养老金监管的基本原则包括:清晰、公平、无误导;开放、透明;避免利益冲突;金融咨询保持独立性。英国职业养老金包括确定受益型、确定缴费型和二者混合型。对待遇确定型 (DB) 和缴费确定型 (DC) 的投资计划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模式:DB计划通常采取资产负债管理方式, 通过构建管理的金融资产组合和费率调整, 实现计划的良性运行;DC计划主要强调对基金管理人的审慎监管。①
英国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强调以信托为主, 1961年出台的《信托投资法》是最基本的监管法律。在《信托法》的基础上, 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现了对养老金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指导和监督。
英国的职业养老金的监管体系由核心监管体系和辅助性监管体系组成。在核心监管体系中, 养老金监管局联合供款局、议会、金融服务局、税务局等其他监督机构共同参与企业年金的监管, 设立年金监管委员会协调核心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 监管手段和策略的实施。而辅助性监管体系则包括仲裁机制和申诉机制, 分别负责专业仲裁和反映民情民意。
二、英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的特点
1. 高度的法制化
英国对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体现了高度的法制化特征, 在法律保障下, 其职业养老金计划的监管顺利运行。在《信托法》之后, 1973年, 英国政府又颁布《社会安全法》, 正式引入职业年金的概念, 成立职业年金局, 负责监督管理。1986年, 出台《金融服务法案》, 对信息披露作出规定, 1995年和1999年通过《年金法》和《福利改革和年金法案》, 对受托人的资格认定做出了规定。《1973年社会保障法案》、《1995年养老金法案》和《2004年养老金法案》是三部特别针对养老金计划的监管的法案。
2. 积极的事前监管模式
养老金监管局采取积极主动基于风险的事前监管方式, 加强对计划发起人、受托人和其他相关人士的培训指导, 要求受托人具备对养老金托管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并且熟悉规则及计划中将要接触的各种事务。同时, 为了防范风险, 监管当局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信息, 根据职业养老金计划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高低和风险事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的大小, 采取积极干涉、主动监视、基于情报的行动和针对具体计划的最小行动四种监管方式。可以采取积极的行动来中止和解散养老金计划, 并给予相关违规人员最高5万英镑的罚款。
3. 专门的监管机构
英国的“养老金监管局”, 是企业年金监管专业部门, 下设三个部, 14个处, 是一个单独设置的行业监管和机构审批的实体部门。监管局拥有了非常广泛的监管职能。根据《2004年养老金法案》的规定, 养老金监管局的主要权力包括:向养老金计划及其利益相关人提供“信息、教育和帮助”;当发生违背法律规定、行动准则或保证等行为时, 发布“整改通知”, 或对违规行为负有 (部分或全部) 责任者发布“第三方通知”;在必要时要求计划终止;在收到抗议、举报和其他呈报事项时, 开展调查并给予指导等。
4. 发达的社会监督力量
英国在职业养老金计划进行监管中, 充分发挥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 例如核心监管机构中的职业年金咨询局, 负责对纠纷进行调解和处理, 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另外, 其企业年金基金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诸如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和精算机构、新闻媒体等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5. 透明的基金运作
《金融服务法案》规定受托人要向养老金监管局、税务局呈交有关计划的各种报告和文件规定, 还必须向委托人披露有关计划的各方面情况, 包括每日估值, 每年定期公布财务报表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有关企业年金的披露和报告的要求, 一方面旨在保证计划运行和管理的透明度, 使委托人清楚的了解养老金计划为他们提供的权益和利益, 从而使他们能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就其养老金储蓄、投资和处理作出正确的决定。另一方面, 还旨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职业年金遵守法规的各项要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监察。
三、英国企业年金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1. 完善监督的法律环境, 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还处在培育期, 商业寿险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 纷纷以各自不同的金融产品来提供年金业务。然而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企业年金监管法案。就现有的《企业年金基金监督管理办法 (修订草案) 》而言, 在资金来源、基金经办、投资运营等方面还存在规定不明确的地方。我国年金的监管主要依靠行政机关的政策文件指导, 强制性不够。法律法规空白导致企业年金运营机构的财务管理薄弱, 以及对财政审计部门查处的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企业年金监管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具体而言, 以立法机关制定监督法律法规为先导, 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为条件, 然后政府部门通过政策文件的形式再逐步组织实施,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对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2. 转变监管理念, 建立基于风险的监管模式
一直以来, 监管工作多是就监管谈监管, 即简单地制定规章制度, 消极等待计划违法行为的呈报, 然后罚款了事。这种被动反应式监管, 不利于及时化解年金基金风险, 维护委托人的权益。
年金监管主体要转变监管理念, 树立主动监管意识, 开发一整套完善的事前识别, 事中处理, 事后评估和预警的企业年金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监管当局和养老金计划受托人之间不是仅仅是监管与被监管的关系, 还有伙伴合作关系, 加强和受托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向委托人和其他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咨询和建议。通过事前积极地监管, 达到提高甄别风险的效率, 节约监管资源和维护消费者信心的目的。
3. 提高监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设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为企业年金监督的具体经办机构, 但该监管机构仅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一个直接管理部门, 独立性不强而且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 缺乏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年金基金的投资成本及运营收益的预算等方面的人才。
借鉴英国经验, 可以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等各监管机构内部设立独立的年金监管部门, 引进管理、金融、财政方面的人才, 专门负责对年金业务的管理, 不断扩大和强化监管队伍, 逐渐使企业年金监管专业化, 保障企业年金的安全运营。
4. 完善落实有效的监管协同机制
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背景下, 各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沟通, 虽然相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一些监管法规, 但规定比较分散、统一性不够, 致使实际操作中的权责划分不清, 存在监管盲区以及监管重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 也存在协作和沟通效率低下等问题。我国还没有建立真正包括财务、税务、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企业年金协同监管的机制。
信托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年金运营管理, 涉及银行、证券、信托等多元主体, 因此企业年金的监管需要多个监管部门共同参与、相互协作。从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监管体系的各个监管主体的职责看, 人保部应发挥主导监管部门的功能, 扮演年金业务规则的制订者、业务的推动者的角色。企业年金业务的投资管理、托管等方面应由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业务监管平台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完成监管, 除此之外, 建议成立“企业年金监管局”, 对“三会”的业务进行综合监管, 并成立企业年金管理联席会议, 并由分管金融工作的副总理或国务委员担任会议主席,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实现信息共享, 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具体见下图:
5. 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独立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所提供的市场情报, 在企业年金计划发展过程中, 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 中介机构信誉问题等问题, 我国的中介机构还难以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监管责任主要是由各类企业年金经办机构承担。账户管理、投资管理以及基金资产的保管, 都缺乏社会监督。可以增设一些非政府部门的、辅助性的咨询机构, 发挥学术研究机构、各类金融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 共同提高我国对企业年金制度的监管水平。
6. 提高监管技术以及加强信息披露
建立和完善企业年金管理信息系统, 引进精算技术, 对企业年金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匹配方面信息进行汇总、公布、风险分析。另外, 企业年金资产安全离不开充分、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 提出要定期向职工公开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的相关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 但是对于如何公开、公开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的内容没有进行规范。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自愿性, 企业与参与年金计划的员工之间, 企业与年金基金管理受托人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
信息披露是企业年金公信力的基础, 它能够保障受益人和其他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制定《企业年金信息公开实施办法》, 雇主企业要披露职工薪酬中为职工缴纳的企业年金费用的情况, 以及企业年金运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情况;受托人需要披露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情况;第三方中介机构所提供的市场情报, 也应向社会发布。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渠道, 发挥网站在公开中的主渠道作用, 并丰富信息公开内容。
7. 定期更新监管体系, 实现动态监管
企业年金监管环境日益复杂, 企业年金风险变幻莫测, 为提高控制金融风险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 必须确立边发展边规范, 通过规范来促发展的思路。监管当局应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适当地调整其机构设置, 改变其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 最大程度地保护受益人的权益。
参考文献
[1].胡继晔.英国养老金:挑战、改革与监管.中国社会保障.2011 (10) .
[2].邓大松, 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郑秉文, 孙守纪.英国职业年金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欧洲研究.2008 (2) .
[4].巴署松.基于风险的企业年金框架的构建.海南金融.2006 (9) .
英国医疗体制 篇7
伯明翰大学位于英国工业革命发源地、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市, 始建于十九世纪中叶。现设有8个院系, 分别是艺术与社会科学系, 商务与贸易系, 工程技术系, 社会科学系, 法律系, 教育学系, 医疗学及牙科学系和自然科学系。冶金与材料系隶属于伯明翰大学工程学院, 于伯大建校前成立, 为英国早期的工业革命培养了大批冶金与材料方面的人才。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材料学家柯俊先后于三、四十年代毕业于该校, 获得博士学位。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 在该校学习工作过的中国学生学者有千人之多。由于中国人聪颖好学, 刻苦勤奋, 得到英国教育、科学研究等各界的好评。从某种程度上讲, 伯大材料系与IRC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与中国学生学者的贡献与努力是分不开的。八十年代末国际高技术领域竞争日趋激烈, 英国教育界一改传统的偏重基础理论的宝塔式教学模式, 由政府与企业界共同投资, 选择一些重点大学里国际领先的学科, 建立了一批“综合研究中心”。材料科学方面的IRC, 总投资3000万英镑 (约合4亿元人民币) , 由当时的首相撒切尔夫人剪彩, 于1989年成立。成立三十年来, IRC已形成了一个实力相当强大的高水平材料科学教学与研究中心, 曾被英国教育基金会评为五星级教学科研单位。
2学制与学位设置
伯明翰大学冶金材料系学位与学制设置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 该系学士学位学制为3年, 硕士学位学制为1年, 博士学位学制是在硕士学位或学士学位加1年资格论文基础上, 再加2年博士论文研究工作。
英国设立工学学士学位的目的, 是为工业界培养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人员;硕士学位是培养更高一级的、兼有专业与管理两方面知识的管理与决策人员;博士学位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员, 或企事业单位及其所属各部门的负责人。
与欧美大学类似, 伯大每学年由9月初开始, 到第二年6月初结束。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 每学期10周左右。学期间有4周寒假, 2周春假及3个月的暑假。表面看, 三个假期合起来长达近20周, 但寒假、春假学生要认真复习课程或写专题综述, 准备开学后的考试或考核。三个月的暑假除了复习、适当休息、社会实践或打工之外, 有些学生还参加各种短训班或学校开设的各种暑期课。
材料系第1学年的教学内容着重于材料学科所必需的数学、电脑、外语等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第1学年结束时, 学生可在冶金与材料两个专业方向间申请自由转学。
第2学年开始系统地进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2学年结束时, 学生被安排在企业进行10周的有薪教学实践, 使学生有机会直接了解各种材料在实际中是如何处理或应用的。
第3学年开始时学生须做出选择:是继续读学士课程, 以便在第3学年完成学士学位后就业, 还是立即转入硕士学位课程, 以便在第4学年结束后获得硕士学位。学生若要转入硕士学位课程, 需由本人提出申请, 择优录取。
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 在第4学年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后, 可毕业参加工作;或仍按本人申请择优录取方式, 转入2年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以便获得博士学位。对已获取学士学位的学生 (包括在职人员) , 仍有机会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若仅想获得硕士学位, 只要参加1年的硕士课程的学习即可;若想获取博士学位, 则必须先做一年博士资格论文, 通过后即可转入2年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由此可见, 英国大学的学制大大短于我国。一般三年可获得学士学位, 四年可获得硕士学位, 六年可获得博士学位。各层次毕业生的学制与专业方向的管理也较为灵活, 专业方向之间、学位之间可以适当地转换与组合, 为学生提供了十分方便的选择机会。
虽然英国大学系以下不设专业, 但一般都设置了不同的学位类别及其与之配套的课程模块, 供学生选择。伯大材料系设置的学位有:冶金学学士、材料科学与技术学士 (或硕士) 、机械与材料工程学士 (或硕士) 、材料工程硕士、冶金与材料学博士等。
伯大材料系与IRC联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高素质的教学研究队伍, 配套齐全的实验仪器与设备, 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成为培养大量博士生的可靠保证。博士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从样品制备、仪器设备的使用到材料性能的测试, 均由博士生自己操作。一般没有安排博士生的课堂教学, 只是每隔1-2周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
3课程设置
除学制学位设置的灵活性外, 课程设置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其显著特点是, 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别, 设计了若干组必修与选修课程模块, 供学生选择。这里仅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硕士课程模块为例, 介绍一下该系课程设置的大致情况, 如表1所示。
*学士学位适用 ◆硕士学位适用
由表1可知, 与我国同类专业相比有明显的差异。首先, 二者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我国材料专业四年本科生课程大致按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四个层次纵向设置。伯大材料系则按照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加工、材料性能、材料应用等若干个线条横向设置, 基础知识被分散在相关专业课中分别加以介绍。综合分析, 按照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显得较为薄弱, 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则显得更有针对性、更为实用, 从而有可能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办学效益, 更有利于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
除数学、外语、计算机外, 其所设课程中多数为专业基础或专业课, 而且专业课涉及面很广。例如金属学课, 便将各种金属材料均分门别类地加以介绍;再如材料性能课, 则对材料的物理、化学等各种性能同时加以讨论。由于材料科学基本上还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除课堂教学外, 伯大材料系在教学安排中, 实验、现场教学、有偿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相当大, 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动手方面的能力。
在选修课的设置方面, 针对不同的教学方向, 系里设计了若干组学位课程模块, 供学生选择。学生的选修范围, 主要表现在对哪一组课程模块的兴趣上。实际上, 除外语课外学生对某一具体课程, 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
为适应培养高级管理与决策人员的需要, 在有限的硕士学位课程中, 有3门课程涉及管理学与公关学。提倡学生除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良好的管理与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 设置的课程总数不是很多, 除实习、实验及论文外, 学士学位课程总数为15门左右。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也不是很多, 一般不超过40学时, 大多在两学期内完成。
4比较与启示
由于中英两国大学本科在学制、学期、课程设置与学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两国学生完成本科学业所需要的总学时数也有着较大的区别, 其大致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 我国本科生完成学业所需要的总学时数约为英国本科生的2-3倍。英国的本科生教学只开设十几门课, 而且一门课十几、二十学时很正常。我们的本科生四年一般要学习近三十门课程, 一门课, 动辄八十到一百学时, 四、五十学时的算小课。付出了数倍的劳动, 却不能说我们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就比人家高, 其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伯大材料系现有教职工41人, 其中教授12人, 3人是英国皇家科学院或皇家工程院院士。在担负本科生与硕士生的教学及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外, 每位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研究工作, 且均属材料科学领域前沿性的、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课题。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英国教师上课没有一定之规, 介绍完重点、难点后, 允许学生随便提问, 自由讨论。同时, 教师授课也没有固定的教材, 通常课后留一些参考书, 由学生自己到图书馆去查阅。而我们的课堂上, 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 没有学生提问与讨论的机会。我们的教材, 一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 越编越厚, 且与相邻课程的教材内容大量地重复;有的甚至严重落后于工厂现场。课堂教学方法、教科书的编写与参考书的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亦是造成教学上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
优越的教学辅助设施。英国高效率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图书馆、实验室与计算中心的优质服务与建设功不可没。图书馆藏书丰富、服务热情周到, 各种声、光、电等现代手段一应俱全。实验室与计算中心一年365天, 每天24小时开放。英国学生从小就培养查阅文献及自己动手使用或修理各种设备的能力。优异的硬件环境与科学的管理方式, 又在相当程度上把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知识殿堂。
注重实践, 灵活高效, 学以致用, 是英国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20多位教师的系, 能够设置10余种学位和与之配套的教学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转换, 其灵活高效可见一斑。伯大材料系是靠钢铁材料发展起来的, 然而近20年来, 有色合金、精细陶瓷、高分子、复合材料、电子显微分析、管理与公关、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大量新课引入到现有教学体系中, 学制与总学时数却并没有增加。现在该系专教钢铁材料或仍搞这方面研究的教师已经寥寥无几。可见, 不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彻底改造, 这样大的变化是难以实现的。
虽然我们也强调学以致用的观点, 但若忽视办学效率与效益, 导致的仍将是学非所用。认为大学里学的很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 却很少有教师愿意把所教课程的学时数减下来, 也没有哪个教研室为增加新课而舍得将原有课程砍掉一些。结果是旧课没减下来, 新课又加了上去, 课程像雪球一样, 越滚越多, 学时越来越膨胀。
由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硬件方面的, 也有软件方面的。二者间最大的差异则在于, 是否重视与解决投入与产出的办学效率与效益问题。教育改革的问题千头万绪, 指导思想的转变最为关键。对我们来说, 在目前条件下, 裁减旧课, 压缩学时, 增加新课, 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 避免学非所用, 提高办学效率, 是切实可行。在这方面, 伯大材料系的学位与学制设置的灵活性与科学性, 或许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能有所启发。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国伯明翰大学材料系与我国同类专业的学位、学制与课程设置等教学体制进行比较, 指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可采用压缩学时、增加新课, 提高办学效率。
关键词:伯明翰大学,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1]“A CENTENNIAL HISTORY OF THE LIABRARY OF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BOOK REVIEW) "[J], Glasgow, Eric.Li-braryHistory, Nov2000, Vol.16, p163
英国《1858年医疗法案》评析 篇8
一、立法的背景
近代早期的英国,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推进, 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大, 但是由于行医人数有限, 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需要。在这样一种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 当时医疗行业的结构非常混乱, 准入性比较宽泛。行医群体中存在大量的非正规医生, 拥有行医执照的人数量很少。正如某位学者所说:“当时英国有不同的执照颁发机构, 他们没有统一的标准, 彼此的权利相互冲突。医生有的有大学文凭, 有的没有, 有的有营业执照, 有的没有, 有的两者兼有, 有的什么资历也没有。医学教学也很混乱, 有人接受古典大学教育, 研读希腊、拉丁课本……骗子、江湖医生、卖药的小贩都可以自由的行医, 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禁止他们这样做。”[1]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行医人员群体间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是当时有许多没有受过系统医学知识培训的人在施行医术, 系统的医学培训制度不完善, 医生群体的组织结构非常混乱;第二是在彼此充满竞争和冲突的利益格局下, 缺乏一个统一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机制和进行资格认证的权威机构。针对这两个问题, 英国议会通过了《1858年医疗法案》。
二、法案的内容
《1858年医疗法案》于1858年8月2日在英国议会通过, 所列条文55条, 附表3张。法案总则开宗明义的指出了其目的:“本法旨在规范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管理。”[2]法案规定, 成立“医学教学与注册总理事会” (General Council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Registration) , 成员一共六名, 由全国各地大学的医学专家轮流当值, 总任期不超过五年, 负责英国的医疗教育和从业人员的登记注册事宜。法案规定由获得授权的医学院在理事会的指派下制定医学考试和学习课程, 而委员会则有权利提出其缺陷并要求修改。为了树立较高的行业标准, 法案还规定理事会成员必须定期召开会议, 并且明确规定了登记员的职责。除此之外, 还授权英格兰皇家外科医生学院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举办牙医考试和颁发牙医资格证的权力, 细化了医生群体的职业分工。这一系列关键举措对英国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程序做了详细的规定, 完善了医疗行业的资格认证制度和行业准入机制。而为了防止理事会的行政腐败, 法案规定由专门的财务官负责其资金运转, 并且规定枢密院有权吊销理事会颁发的资格认证书。法案还针对人为伪造资格证、虚假陈述以通过资格认证、冒名顶替等作弊行径做了处罚规定, 在医疗行业内部树立了较高的道德准则。法案还宣布将出版《大英药典》 (British Pharmacopoeia) , 使得医学知识更广泛的在大众中传播和普及。但是法案的最后却默认化学药剂师和贩卖药品的商人为合法职业, 并规定其原有的各项权益不受影响, 这就对行业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法案的意义和局限性
有学者认为, 法案对于整个医疗行业职业化的整合是失败的。第一, 该法案未能打破传统的“三分法” (内科医生位于医生群体的顶层, 外科医生和药剂师次之) , 该法案把不同的医疗职业加以划分, 当医疗职业被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别的同时, 其行业准入标准相应的降低了,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也未能得到全面的培养。直到《1886年医疗法案修正案》 (Medical Amendment Act of 1886) 才规定:所有的医学院毕业生都必须获得外科、内科、产科的资质认证。而法国医疗行业则早在1794年就形成了内外科的联合统一。[3]第二, 该法案未能使得获得资格认证的行医人员获得行业垄断, 不具备资质的行医者 (如化学药剂师、贩卖药品的商人) 依然可以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着大量的非正规行医者, 这就对行业秩序产生了不良影响。[4]但是从长远来看, 法案基本上取得了成功, 达到了其维护公共利益的目标。其成立的医学总理事会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全国范围行医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威机构, 为整个医学教育系统确立了较高的教学标准和较为严格的考试制度, 与此同时建立了针对行医人员的资格认证和监管制度, 促进了医学界的利益和医疗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秀荣.《近现代英国政府的医疗立法及其影响》.世界历史, 2008年第6期.
[2]关于《1858年医疗法案》的全文.详见http://www.legislation.gov.uk/ukpga/Vict/21-22/90.
[3]M.Ramsey, Professional and Popular Medicine in France, 1770-1830.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123.
英国医疗保障的政府与市场定位 篇9
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足居民提供多方面、高质量的保障需求, 对于实现医疗风险管控、提升服务效率、完善健康管理以及推进医疗改革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相对高福利的基本医疗体系下, 英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日趋成熟, 覆盖人群高达12% ;而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下, 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并未真正发挥其保障作用, 发展极为缓慢。本文在分析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结构的基础上, 对其健康保险市场中政府和保险公司的行为进行研究。
1 英国医疗保障体系
英国是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的典型代表, 采用全民公费医疗主导型模式, 以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National Health System, NHS) 为主导, 社会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为辅助。如表1 所示,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社会医疗救助和私人医疗保险各司其职, 为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保障。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2013年Health Insurance Market Intelligence年报及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整理得出。
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于1948年, 是全世界最大的政府办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所有英国合法居民都有权享受基本上免费的NHS服务。所谓“基本上免费”是指居民还需承担一部分与医疗相关的不在NHS免费范围内的费用, 例如NHS的处方费、牙医费用、眼医费用和就医路费等。
社会医疗救助体系的主要救济人群是老年人、身体欠佳者、享受政府津贴者、税收抵免者和低收入者。救助内容主要包括在NHS免费范围外救助对象自担的费用, 遵循“有能力承担费用者必须自担, 没有能力承担者可获得救助”的原则。对于特定人群提交的救助申请, 政府会对其生活状况和医疗需求进行调查, 根据相关规定来确定其享受救助的资格, 在考虑救助人群的支付能力时, 除了收入标准外, 还考虑居民健康状况及家庭结构, 以确保公平。
私人医疗保险又称商业健康保险, 其存在主要用于满足公民对医疗服务的不同层次的需求。2012 年, 商业健康保险的被保险人人数占总人口的6.31%。英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普通的商业健康保险。对投保患者在私人医院诊断、手术以及住院费用进行保障, 免去了投保患者在NHS服务体系中可能面临的等候时间。与其他保险类型一样, 保险费的拟定因人而异, 主要根据投保患者的年龄、预期赔偿数额、家庭保障以及职业等方面。二是重大疾病保险。此类保险一般包括癌症、心脏病、中风、器官移植手术或重度残疾等。赔偿方式多为一次性支付, 数额一般为数万英镑。三是永久性或长期医疗保险。用于保护失能患者的基本财产。保险公司负责确保患者在不需要变卖房产的情况下, 为其支付全部或部分的私人护理费用。
2 政府与市场的定位
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已覆盖全民, 从表面上看,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但如表2 所示, 1990 年到2012 年, 英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中投保人的数量长期保持在400 万人以上, 商业健康保险被保险人人群占英国总人数的比例维持在6% ~ 7%。据Laing& Buisson统计, 2010 年, 6.39%的英国人以个人或团体形式自主选择私人健康保险, 且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覆盖的人数达到720 万 (包括投保人的家属) , 约占人口总数的11%, 而1979 年这一数字仅为300万。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 保障体系既不可由政府大包大揽, 也不适合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竞争, 关键在于要厘清定位, 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 实现社保与商保的共同发展。
2.1 政府
2.1.1 界定保障范围。 虽然NHS体系提供近乎免费的保障, 但仍要求某些治疗项目费用由居民自担, 例如处方费、牙医费用、眼医费用和就医路费等。法规的界定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提供了发展空间, 同时也间接地将商业健康保险的投保人群定位在收入较高者, 增加了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的高收入客户资源。
2.1.2 限制保障程度。由于医疗保障覆盖面广, 囊括项目较为全面, 并且费用大多由政府和医院包揽, 患者在病情不确定的情况下, 往往会选择多于自身所需的治疗项目, 造成资源浪费。对此, 英国法定医疗保险机构设立了相关限制性规定。1980 年, 政府开始降低一部分社会医疗保障项目的津贴标准。1980-1981 年, 患者的短期津贴减少了5%, 1982 年1 月, 与收入相联系的疾病短期津贴被取消。 (高连克, 2005) 保障程度的降低旨在对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改革, 由政府包揽费用转向个人与政府共担费用, 增强居民个人在体系中的权责意识。保障程度的降低既为政府医疗保障的财政赤字解压, 也增进了民众对更高保障的需要, 进而刺激了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量。
2.1.3 推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是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环境形成的。1980 年以前, 公立医院只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 一般不设门诊部。作为政府的预算单位, 公立医院的开支由政府实施全额预算管理。在这样的体制下, 医疗卫生部门资源浪费、人浮于事、服务较差。针对市场经济下实行计划管理的医疗卫生部门, 政府引入了“内部市场化”改革措施。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机制, 将原有的“政府包揽购买和提供服务”改为“政府购买, 服务竞争”。自此以后, 英国152 个按地区设置的初级卫生保健基金 (Primary Care Trust, PCT) 作为最大的医疗服务购买者, 掌握着75% 的NHS预算资金 (2004年) , 居国民健康服务系统的核心。为提升PCT的购买能力和管理水平, 政府于2007 年在PCT中全面推广“服务外包”模式 (Framework for procuring External Support for Commissioners, FESC) , 旨在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深化改革。英国保柏、美国安泰等14 家公司通过竞标加入英国政府的外包服务采购计划。其中, 安泰、联合健保、恒诺、保柏等4 家公司能够提供全部的管理服务。
2.2 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2.2.1 利用寿险产品优势。商业保险包括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 其中寿险的优势尤为明显, 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一是人寿保险专属于保险受益人自身的权利, 大于债权, 所以债权人无权要求受益人以保险给付偿付债务。二是寿险保单不计入应征遗产税之内, 成为富人避税的有力工具之一。与国内环境不同, 国外对遗产收取的税额最高可达50%, 如英国实行“总遗产税制”, 针对死者的遗产以及死亡日期前7 年内的赠予资产收税, 对遗产总额按40% 统一收税。三是由于寿险保单具有内在价值, 部分重大疾病患者可通过保单贴现获得投资机构的资金, 以解决自身紧急的财务困难。四是商业保险不仅为投保人提供保障, 还为投保人的家人提供经济支持, 在被保险人身故后延续服务, 而公共保障仅仅针对个人。
2.2.2准确市场定位。占据市场, 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客户的准确定位。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有需求才有供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正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 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对客户进行定位。
首先, 最初的需求源于NHS体系的低效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 普惠于民的NHS体系暴露的低效率问题使公众开始转向私营医疗服务, 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 英国政府开始鼓励私人医疗保健业务, 试图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由于私人医院为居民提供专科医疗服务, 医疗设施、医疗技术和医疗环境较好, 随之而来的费用也相对昂贵, 此时, 商业健康保险则为投保人群支付了高端医疗服务费用。自此以后, 商业健康保险将其客户定位在收入较高的人群。
其次, 考虑到市场划分为个人和团体两类, 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两类业务进行了不同的需求分析。一方面, 团体健康保险多数来自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安排。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主要根据团体费率与团体签订保单;另一方面, 个人健康保险源于自身的需求, 保险公司主要从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任职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 通过多角度分析做好个险市场的客户定位。从年龄角度分析, 根据家庭成员追踪调查 (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BHPS) , 个人购买健康保险的人群中, 年龄在16 到24 岁的人群购买率最低, 55 到64 岁的人群购买率最高。对市场的分析使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更加了解市场潜在客户, 不仅对最可能购买人群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 还可以对购买较少人群通过优惠等方式刺激消费。同时, 分析结果同样可以运用于销售环境, 增加保单销售的成功率。
2.2.3 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英国保柏公司 (BUPA) 、安盛医疗保险公司 (AXA PPP) 、英杰华集团 (Aviva) 以及保诚健康保险 (Pru Health) 是英国四大商业健康保险公司, 占据90% 的英国健康险市场。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方式主要在迎合消费者所需的同时, 通过健康管理服务引导并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首先, 公司根据客户需求设计各种健康保险计划, 提供重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牙科保险等一系列健康保险产品, 甚至可以为癌症、、心脏病患者量身定制医疗保险计划。。其次, 通过自有医疗机构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 公司可掌握丰富的客户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对保险产品进行相应调整。再次, 公司针对不同市场提供不同方式的健康管理服务。对于投保个人, 公司通过免费体检、牙医保健、吸毒及酗酒检查等方式对其进行服务, 对于投保企业, 公司则从职业健康教育、压力管理等方面结合投保企业行业特征, , 为员工提供福利性质的健康管理服务。因此, 健康管理服务本着“预防、、缓解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原则, 从根本上解决了客户健康、医疗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