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材(精选12篇)
美国教材 篇1
这套名为TREASURES的《阅读与语言艺术》教材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等均被采用, 是美国著名的麦格劳·希尔公司开发并出版的学校课程教材系列之一, 供学前班至小学1~6年级学生使用, 与之配套的还有教师的教参和学生使用的练习手册等, 这套教材具有几个特色。
1. 色彩美———不可抵挡的吸引力。
当《阅读与语言艺术》进入教师和学生的眼帘时, 教师和学生立刻被整套全本满幅彩色的画面所吸引———难道课本这么严肃的东西, 也可以这样的花花绿绿吗?然而的确是的, 所有年级的课本每一页都是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彩色, 鲜亮而丰富, 宛然一套五彩斑斓的儿童书。
2. 厚度大———提供海量阅读素材。
这套教材, 作为课本, 其厚度让人吃了一惊——任何一年的教学内容, 从页码上看一般都有800多页, 只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不同, 页面中所含文字的数量不断增加。低年龄阶段, 更多以画面为主, 文字短、少;随着学段的上升, 课本上的文字逐渐增多、加密。
3. 选材广———呈现原汁原味。
仅仅翻阅每册课本的目录, 就会有令人吃惊的发现, 这样大量课文的选材来源, 是如此之丰富、广泛。这套教材充分地显示了在课文选材上的自由度, 其课文的体裁、题材极其丰富多样,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并且许多课文都是儿童文学获奖作品。
4. 故事真———贴近现实生活。
阅读这套教材的内容时, 总是被课文中那些或长或短的故事、场景所感染, 一个接一个的“故事”, 让学生轻松地阅读, 并快乐地联想。加上富有表现力的童话、绘本故事、诗歌等, 课本的世界变得活泼、生动。
5. 结构明———指引探索学科内涵。
这套教材基本的结构是单元化的, 即把一个学年中的课文分为几个主题单元, 每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根据其题材或体裁的不同, 又在学生的语言、阅读和文学学习要求中各有侧重, 但每个单元内部基本都按照“词汇”、“理解”、“写作”三个角度进行, 每篇课文都会列出需要知道的词汇, 给出一个引导阅读的问题。
6. 联系多———学科整合与渗透。
这套教材中不同年龄段教材的主题单元, 都按照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和特点的逻辑顺序编排, 每一个单元中都有若干相关而有侧重的主题, 每个主题中又有2~3篇课文。仅仅从单元的题目就可以看出, 除去该语文教材在学科上的学习要求, 其内容所涉及或涵盖的领域多样, 其传达的价值观、理念和态度渗透其中, “学科整合”、“学科育德”的想法无不鲜明而直接。
美国教材 篇2
摘要
针对美国社区学生的汉语学习的特点,我们运用了一些新的认知理论,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在教学中,尽量简洁,并充分突出图像的作用,为教学提供双重编码。这样可以使语言认知更具有直观性、具象性,加快认知和学习过程,可以在使用时提供除语言编码这一提醒途径之外的更具象的提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母语干扰,并增加学生开口的动机。
社区汉语教学模式
一、美国社区学生的特点
二、社区汉语的教学要求
三、美国社区汉语的教学模式
四、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
五、这一教学原则和模式下的教材模式的原则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设置与启示 篇3
类型多样,作用鲜明
美国高中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学》中,每个章节都配有“实验室或家庭实验室”板块,并且在每一章节开头,都有一个导航实验。其中,“实验室或家庭实验室”这一板块设置,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对相关内容的探究。导航实验的设置主要让学生把握本章节的学习方向。
在《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共有实验124个,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现实意义,均是通过实验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事象进行探究,激发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事物及其地理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并且,每种地理实验在教科书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如每章都设有一个探索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用以介绍本章概要,易激发学生对本章地理学习内容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全面学习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从美国高中地理教科书实验设置可以看出,编者很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地理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开展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这种设置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对地理内容学习的网络体系。
体现关怀,注重科学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中很多实验都包含安全警示这一项,如在“制作晶体模型”实验中,就直接提示,明矾溶液能引起皮肤过敏,第一次倒入培养皿时会很热,如果溅到皮肤,要立刻用冷水清洗;实验的过程中要一直戴安全手套和系围裙。类似的安全警示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整套教材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美国高中地理教材一直倡导一种理念: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与实验。所以实验设置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求实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如在地学实验中,主要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和结论与应用等环节。其中实验准备这个环节又包含问题、实验器材、目标、数据记录表以及安全警示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目标这一项中,明确指出了具体的学习程度,如确定、描述、推断以及应用等行为动词。这就有利于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掌握学习内容。实现实验的科学化设计上应着重考虑三方面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是否紧扣课标内容标准、是否有利于地理实验综合效果实现。首先,实验设置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要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学生之间的协作或者教师的启发引导便可以得出结论。其次,注意课标中的内容标准:学习的内容是理性还是感性,对学习内容所用的行为动词如何要求。最后,还要考虑地理实验综合效果。地理实验设置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贴近生活,高于生活
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地球科学·人类的生存环境》一书中,“评估防晒霜效果”“穿什么”“拥挤的世界”等实验,以及在美国中学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自流井是如何工作的”“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等实验都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类实验设计不仅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而且可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需要特别强调,实验材料尽可能简单易得;安全须知要结合实验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必要提醒;实验分析尽量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尽可能让学生设置图表分析;在实验结论与实验的应用环节,问题设置要有层次性、递进性,体现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对学习内容的迁移。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美国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实验的设置与数学、生物、物理、化学、语文、历史以及信息技术等科目密切相关,很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这一特性。如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一书中所设计的技能实验部分,就是以数学为基础,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分析。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可涉猎其他科目,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加综合的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完整而联系的思维方式。
启示
我国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一共3本:必修地理1(偏重自然地理知识)、必修地理2(偏重人文地理知识)、必修地理3(偏重区域可持续知识)。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地理实验设置共涉及模拟热力环流小实验、制作三圈环流模型观察实验、模拟山前洪积扇形成小实验,主要特点如下。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必修课程“活动建议”板块明确提出地理操作实验的活动只有一个: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地理观察实验有两个:天象观察、地质地貌等野外观察。地理教材是以课标为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实验的数量直接影响教材中实验的设定。
实验设置不能满足学生操作能力要求,实验过于简单,不能很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外,教材中地理实验的设计,在实验步骤上不很完备。地理实验设置忽视地理图表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图像运用技能的培养。
美国语文教材“学材化”的探索 篇4
一、适应个别差异,设置不同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大量的移民现象使得美国的教室中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学力各异,学生的需求也丰富多彩。编制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科书是实现教材学材化的主要标准,但教科书必须满足同一年级层次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水平,不可能在教材内容和言语实践活动方面难易分明。这两套教材在满足学生个别差异方面作了力所能及的探索,表现在要求学生达到共同水准的基础上,提供多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的活动,如多媒体活动、 为生活学习活动、跨学科活动、批判性观察活动等。 这些形形色色的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生活,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满足各自的特殊需求。如在“成长时代”的单元主题下创设两个情境,第一个是头脑风暴:大多数故事的主人公都面临着要解决的问题。和同伴一起列出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中主人公成长时代面临的问题。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如果其中的一个主人公向你咨询,你会如何回答。第二个是根据经历勾画:用卡通片勾画出一件你这个年龄阶段最艰难的事情,再画一幅显示出你这个年龄阶段最美好的事情,并为卡通写出对话或解说词。这种情境最大的好处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言语活动和思想驰骋的依托,更为重要的是消除了学生与课文、生活世界和文本世界的隔膜, 当然具体生活化的情境也为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另外,还有一些以卡通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课文相关内容,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智力含量较高的探索活动,充分体验想象、质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愉悦。每单元的单元起点“在引起儿童注意、尝试或意识到之前,已经被教材引诱了;而且,儿童已经掌握了使用自身已有的最基本的知识、经验、技术去解决课题与问题;并且,作业和推理的结果,最终使儿童感受到发现的惊异,在他面前展示事物的新侧面。”[3]
这些拓展性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允许学生采取多种方式,单独、伙伴合作或者小组合作去完成。针对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资源, 教科书还注明了相关的网页链接,提供多种素材让学生选择。在每单元结束时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在本单元的表现,并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定下目标。另外,每篇课文后的文学反应分析题按照回忆、解释和拓展三个层级递进的形式编制也是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丰富多彩的助学内容
这两套教科书的助读材料多种多样,如主题探索、读前准备、注释、醒目的符号系统和色彩鲜艳的彩图、相关的链接等,学生借助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困难就会降低到最低程度。主题探索在每单元阅读课文前呈现,通常包括主题导语、起点、主题计划三部分。主题导语通常有4~5句话,前一两句高屋建瓴地统揽全单元,概述主要内容;后面的两句提出本单元的思考和行动任务。如六年级(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第一单元“找到归属”的单元主题导语是:在本单元你会遇到一些面临新情景的人们,他们为找到合适的位置奋力挣扎、拼搏,读这些文章会帮助你处理生活中的困境,选择一篇文章分析人们如何摆脱困境,找到归属。起点主要是寻找生活世界和课文世界的切入点,以此为契机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它通常以假设和虚拟的形式,架设生活世界和课文世界的桥梁,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想象中走进课文世界。同样在 “找到归属”的单元主题下创设了两个情境:一定的卡通片很滑稽,因为人们在上面可以找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假设你是一个新来者,画一个鱼缸,中间写上自己的名字,假设这幅图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个细节,你感觉缸中的其他人怎么样,你猜测其他人如何看你。在这段话后呈现一个精美的鱼缸,图下还配有文字“:看那个新来的家伙,我不相信他。”第二个情境是自己的归属:思考一个你感觉像家的地方,是什么使你有这种感觉,一定的人还是物,小组一起分享一幅图片,指出重要的人或物。
读前准备是助读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认识作者、阅读聚焦、背景信息和词汇预习几部分,它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架设文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唤起学生的阅读心向和阅读期待;二是扫清阅读课文过程中的障碍。读前准备涵盖了阅读的一些知识技能,这种知识和技巧的介入,作为阅读过程的知识支撑,“让学生在阅读中 ‘亲历’,指导他们展开‘过程’,在过程中去感受、体验、思考、领悟”,“以充分调动和发挥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由此而学会阅读,使阅读真正成为读的‘实践活动’”。[4]
认识作者以作者的独白和编者的客观陈述相结合,阐述文章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最后两句以斜体字的形式介绍作者的出生地及小说的发表时间。阅读聚焦由读者反映、快速写作、建立目标三部分组成,它通常结合课文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要求学生快速写下自己的内心体验,旨在引导学生的阅读心向。如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循环》的阅读聚焦:你曾经做过的最艰巨的体力劳动是什么,什么使它如此的艰难,你感觉如何?写下这件工作的一些细节和你的感受;阅读 《循环》,找出一项工作如何影响一个孩子和他的家庭。这样的阅读聚焦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 知识储备、社会阅历、情感状态等个性化因素,对学生即将走进的文本世界有一种参考框架和经验背景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潜伏的能动的阅读欲望,形成对课文的阅读期待和预想。背景信息精确地陈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并以“你知道吗”的形式陈述课文中有关事实的背景。词汇预习主要是生词,理解课文的关键词,每个词都注出音标、标明词性、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并注明在课文中出现的页数。 背景信息和词汇预习主要是一些陈述性知识,提示要注意的语言项目。注释以脚注的形式出现,主要有两类,一是外来词,例如从拉丁语和法语借来的词,这类词随文集中在一起;另一类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词,在外来词底下同样以脚注的形式出现,这些词主要是词汇预习中出现的词,有重复之显,同时也反映了这些词在理解课文时的重要地位。媒体链接类似于先行组织者,在课文之前呈现。
助读系统中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参考部分,对于本书中出现的知识、能力训练点提供同类教科书中更加详细的阐释。这部分内容容量较大,在六年级的这册书中有143页,占全书总数的四分之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点可以到此处去查阅。除了这些文本的材料,教科书还提供了同步的网上链接和在线指导,声色像俱全的网络资源不仅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作为辅助材料,使教科书的学材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注重技能形成过程,加强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美国母语教材学材化的另一表现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来加强技能、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一次听说、写作训练和单元探索活动都设计了一系列清楚、细致、连贯、严密、系统的可操作性步骤。学生在这些步骤的牵引下,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同化了技能,掌握了规律,获得了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还以旁白的形式呈现有关的策略和指导,使听说读写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技能与策略的过程,因为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 思考方法等元认知能力。语文知识也突破了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一贯分类,知识大都按照“陈述—程序”结合型呈现,也有的学者把它称为“描述—程序”型知识。总的来说是以陈述性知识为起点,以 “陈述—程序”性知识为核心,以策略性知识为最终目的。知识的呈现通常以课文中某一点为支点,以知识短文的形式进行阐释,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明晰的概念,然后设计一系列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步步操作,最后以活动的形式巩固学习的成果。
四、提供评估标准和反馈校正内容
提供评估标准和反馈校正的内容,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找出差距,对症下药,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它是评价教材学材化的另一指标《。读者的选择》在致同学后紧接着呈现了该州语言艺术学习标准,涵盖了听说读写的目标、策略和运用,它犹如指路灯,学生的学习都要围绕着学习标准进行。在写作训练中呈现写作训练后应该达到的要求,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此过程中还呈现修改标准、校正条例、学生作品示范。条例和标准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作品示范则缩短了写作主体和示范者之间的差距,为学生提供了参照。反馈校正部分内容有单元评估和建立新的目标;至于单元后的评估,可以看作是对本单元内容的一次回顾和总结,先是对本单元主题的反应和分析,其次是评价自己的工作,树立下单元学习的新目标,最后是反思和存入档案。 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过程,并呈现自己的活动成果,具有鲜明的评价反思性。每单元还有阅读分析和测试。这些评估、标准和反馈校正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时牢记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成果,并促使他们重新回顾学习过程,找出差距,建立新目标,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通过现代媒体和跨学科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文本的教材虽然是教科书的主要形式,但文本教科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却是发达国家母语教材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便利学生学习,体现教材学材化的另一特点。这套教科书中不仅充满了多媒体的学习材料,而且要求学习者学会使用和制作这些多媒体课件以协助完成学习活动。在每单元的单元探索中专门设有多媒体活动。这些拍摄影片、制作电视节目和多媒体课件、建立自己的网页等多媒体活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笼罩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氛围之中。单元探索中的跨学科活动,则要求学生用天文、地理、生物、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去完成跨学科问题。需要说明的是,这套教科书的跨学科活动并不是把某项活动设计成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大杂烩,而是每次只针对一个学科,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如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在读课文时标出每个故事发生的国家、城市或州的名称并贴上标签;第五单元要求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运动员,用统计图的方式勾画出他在一个赛季为自己的球队所做的贡献。重点只对一个学科的跨学科活动,学生完成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美国教材 篇5
财务会计(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是财经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技能性强的专业课程。Charles T.Horngren 等人编写的财务会计教材在设计理念、内容编排、教材网络资源支持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财务会计教材的设计理念分析
美国大学的教材设计理念普遍是:Only by truelymastering a certain knowledge, can you realize how to use it(只有真正掌握某一门知识,你才能知道如何使用它)。美国财务会计教材设计理念遵循“学为主,教为辅”的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选择发生于真实公司的案例,强调使用和分析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论述最为通行的会计原则和实务。Charles T.Horngren 等人编写的财务会计教材充分体现了上述理念,该教材首先介绍简单的概念,在学生能够理解的前提下再介绍更为复杂些的概念,并且为每个阶段的学生提供恰当而且真实公司发生的案例,其目标是让学生们具备理解和解释现实企业财务报表的能力。这种学习导向式的教材编写模式,能充分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与我国财务会计教材普遍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注重培养学生“储备知识”的模式,形成极大反差。
二、财务会计教材内容设计分析
财务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之一是让学习者将会计原则和技术运用于实务,学会编制财务报表和结合现实世界的会计环境来使用会计信息。财务会计课程的目标大体与国内一致,但美国财务会计内容设计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财务会计教材内容十分注重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 Charles T.Horngren 等人编写的财务会计教材为例,该教材的每一章节都有安排取自证券市场真实公司的案例、反映财经热点的财经热线专栏等现实经济生活资料。由于该教材充分利用取自证券市场方面的丰富背景资料,通过生动的案例解析会计理论和准则,使读者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美国公司是如何应用公认会计原则的。
1.该教材每章开篇都有真实公司的核心案例,每一案例均设计多个问题,其案例设计的问题,能有效引起学生对真实经济生活的思索。比如该书第一章“会计:商业语言”的核心案例是拥有遍布全球、超过 7000 家咖啡店的星巴克公司。教材开篇就利用星巴克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指出“学完本书之后,就可以轻松愉快地阅读星巴克和其他公司的财务报告了,并且能够运用报告对公司的财务健康情况进行评估”。该案例后面提出了如下问题:当我们开始财务会计世界的旅行时,我们要探索像星巴克这样的公司是根据什么管理公司财务活动的?而投资者又是如何使用这些会计信息去更好地了解星巴克的?带着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该章内容,这比教师平铺直叙直接告诉学生抽象的会计原则要生动得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且贯穿整本教材。Charles T.Horngren 等人编写的会计教材在每一章开头对发生于真实公司案例的恰当引用,引领着读者跟循国际知名公司的商业步伐,而饶有兴趣地进入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
2.该教材每章都安排有多个财经热线的栏目,反映现实世界的财经热点,大大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财经热线栏目可以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国内和国际知名企业的运营情况,接触当今世界重大的现实经济事件。比如第一章“会计:商业语言”的财经热线栏目设计了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年度报告与因特网、职业道德、会计和举报人等财经内容,在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财经热线栏目中指出,会计结果会影响股票的价格,大部分的财务分析都依赖于公司的财务报告连同其他信息来解释股票价格的变动趋势,这使学生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就进入了一个悬念,即会计结果是如何影响股票价格的。教材安排反映财经热点问题的财经热线栏目,对商界一线相关报道的适时插入,有效提升了解释数字的会计教材的可读性,生动诠释了会计信息之于商业环境的有用性。
(二)财务会计教材强调财务报表的分析和实际应用。Charles T.Horngren 等人编写的教材每一章都安排有讲解财务报表,使学生可以认真思考如何使用他们正在学习的信息,以便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企业的财务现状与预期。同时该教材的每一章结束部分都安排有财务报表难题的分析和解释,每一组难题都包括财务报表研究、星巴克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利用因特网分析其他企业的财务报表。同时教材利用星巴克公司年报,演示了财务报表分析的诸多方法,教材每章结尾的思考题都要求学生分析星巴克公司的财务结果。通过贯穿该书的对同一真实公司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获得对其运营情况的全面掌握。这些直接取材于知名公司的.真实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得学生通过讨论充分认识到什么是会计方法及其对资本市场有怎样的影响,这比干巴巴解释准则相关条文、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作者在教材中也指出学生们不能孤立地去理解财务报表,相反学生们必须在企业的具体商业环境中去认识所有这些财务报表,且有必要理解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所反映的应计制会计和了解现金流量表所反映的现金的重要性。
(三)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Charles T.Horngren等人编写的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该教材开篇就先让学生看到真正的“鱼”(真实公司的财务报表),然后再分析如何去“渔”(分析财务报表结构、方法等),紧接着让学生按照自身的经验去重构知识。比如该教材的第一章“会计:商业语言”中,就先介绍了资产负债表,并提供了真实公司星巴克 年资产负债表的信息,利用典型的资产负债表交易分析如何影响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结果;再如该教材的第二章“计量收益以评价业绩”中介绍了利润表,并提供了摩托罗拉公司 年度的利润表,分析了收益如何影响现实公司业绩和价值。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让学生见到真正的“鱼”之后,从第三章“记录交易”开始,给学生介绍如何去“渔”。让学生先知道结果,再去探索结果的形成过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学习的规律。
(四)职业道德贯穿教材始终。Charles T.Horngren 等人将职业道德全程融入教材。例如该教材第一章“会计:商业语言”中,设计了有关职业道德的阐述,展示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有关的独立性与正直性方面的准则,并安排了职业道德、会计和举报人的财经热线专栏,详细描述了美国世通公司和安然公司发生的会计丑闻,并指出像会计这样的职业行为中,道德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该教材第二章“计量收益以评价业绩” 中,设计了道德规范、折旧和收益方面的论述,列举了 2002 年安然、世通和其他公司的领导层操纵净收益的案例,其中安然额外确认收入,而世通则瞒报必要的费用。该论述指出计量收益可能使会计人员处于道德上进退两难的窘境,明显的不道德行为很容易避免,然而由于道德标准和会计准则往往给个人的理解和判断留下很大空间,当在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临界地带采取行动面临巨大的压力时,或者当两个道德标准发生冲突时,就产生了最难以解决的道德问题,净收益对于管理业绩的衡量太重要了,所以有时管理者会给会计人员施加压力以期不适当高报收入或低报费用。作者在计量收益以评价业绩论述结尾处指出,当出现管理当局企图操纵净收益这类情况时,会计人员必须坚持自己的判断。可见该教材对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全程关注,不仅对会计实务而且对会计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财务会计教材的网络资源库分析
一个成功的会计课程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一本写得非常好的教材,今天的教室需要投入教师和一整套的教学解决方案。Charles T.Horngren 等人编写的财务会计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形成了立体的资源库,该资源库包括教师的补充资料即在线和技术资料(Prentice Hall 资料中心)和学生的补充资料即 Prentice Hall 进阶辅导中心。其教师的资料中心所提供的资料包括教师手册、测试题库(含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练习题、综合题、简答题、关键思考写作题等等,每一试题项目都同相应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具有相应的难度,并提供相应的参考答案)、PC/MAC 测试题编制软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预安装了最新试题库的所有试题,它使得使用者可以手动随意浏览试题库的试题并随意编制试卷)、幻灯片(全面系统设计的幻灯片为演示关键章节的概念提供帮助)、章节末尾的 EXCEL 模板和解决方案,以及用于书写在黑板上的测试题库和 WebCT 格式资料等;其学生的补充资料 Prentice Hall 进阶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出色的在线资源中心,利用 PH 在线家庭作业,学生能够随时在网络上练习教师教给他们的东西,作业难点题可以自动进行分级,可以从几百个题中进行选择用以编制新的作业、小测试或者试题,进阶辅导可以知道个别学生和全班学生的成绩并且可以将数据输出到课程申请管理站。由于 Charles T.Horngren等人编写的财务会计教材有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大大延伸了传统教材的内容,极大突破了传统教材资料不易更新、信息滞后的缺陷,提高了教学资源的新鲜度,极大方便了学生知识的更新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美国财务会计教材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目前国内财务会计教材严格按照六大会计要素,围绕会计确认、计量、报告来编写,强调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的传道授业,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由于学生之前没有见过真正的“鱼”,这种情况下教学生如何去“渔”,最终也许学生钓上来的不是“鱼”而是“蛤蟆”。Charles T.Horngren 等人编写的财务会计教材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启示:启示之一是教材的编写理念遵循了建构主义,强调学为主、教为辅,有利于每位学生按自身的经验和经历去重构知识模块;启示之二是教材的案例取自于现实真实的公司,我国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已取得高度的发展,真实公司的发生的会计审计案例已经非常多,但是目前取自中国证券市场真实公司案例的会计教材尚不多见;启示之三是职业道德全程融入教材,CharlesT.Horngren 教材开篇就指出,作为一个学生,必须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发展方向,这种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财务会计教材的做法,不仅对会计实务而且对会计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启示之四是教材的编排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先见过真正的“鱼”,再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渔”,这种结果导向型的编排非常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启示之五是融财务报表分析于会计教材中,harles T.Horngren 要求学生将会计作为提高他们对经济事件理解力的一种工具,一笔交易完成后,须解决“我们会变得更富有还是更贫穷”以及“关于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些报表将会告诉我们什么”之类的问题;启示之六是建立教材的立体网络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一整套教学解决方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T. 霍恩格伦,加里·L.桑顿,等. 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 郑垚,周丽萍. 中美高校中级会计教材比较[J]. 财会月刊,,(6).
[3] 程博. 财务会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现况述评 篇6
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的竞争非常激烈。近30年全美约2000家出版社出版了近90000种中小学教材,然而行业垄断的趋势却很明显。1942年统治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的主要有28家出版公司,至1995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有8家实力雄厚的出版公司及它们的13个子公司。而到2001年,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居统治地位的只有5家出版公司的9个主要的子公司(见下表),其市场份额却占整个市场的70%左右。
美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增长迅速。1992~2000年美国中小学教材销售额的年增长率为8.1%,超过美国整个出版业销售额的年增长率(5.2%)。2000年美国中小学教材销售额达38.8亿美元,2002年约为41.9亿,2003年约为42.9亿,2006年达62亿(参见表二),而且还在保持增长的态势。这种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美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二、政府用于中小学教育的支出增加,相应地,在中小学教材方面的支出也有较大增长。三、中小学教育新评估标准的实施。近年美国越来越重视中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这极大刺激了标准测试类教材的出版。
美国教材 篇7
课程教材可能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随着新标准的推出,人们对“与共同核心一致的”课程教材是否与标准一致持怀疑态度。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摩根·波利科夫博士在美国《教育研究》52 卷第6 期中发表了《数学课本与共同核心标准一致吗?》一文,对四年级数学课本首次进行了调查分析。 四年级数学课本是唯一广泛使用的统一教材,能够用来评估课程教材是否与标准保持一致。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实质性偏差。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标准教材,四年级数学课本显示出过分强调过程和记忆等缺点。调查结果对出版社宣称其教材与标准相一致提出怀疑,并激发有关教材一致性的进一步研究。
美国教材 篇8
一、教材的类型
美国教材为全一册,包括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和生态学四个单元,单元下再分20个章节,且教材配套CD-ROM、网络平台等多种媒体资源,是集书本、光盘、网络为一体的新型多媒体教材。学生购买书本的同时需要在网络平台上激活自己预付费用的账户,接下来的学习中,该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与教学内容和进度配套的辅助资源,如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物学信息补充、配套的章节练习题、实验探究平台等。配套的光盘中也有许多与教材相关的文献资料,使教师能够开展多种多样的囊括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范围,同时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和兴趣[1]。
中国教材依据教材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其中必修三册,是高中阶段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选修三册,学生根据文理分科进行适当的选择性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包括了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三个单元,下设19个章节。教材也提供相应的网络资源,但由于国内教育及网络普及程度等种种原因,利用率较低。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主,教师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或信息,教学活动一般也只在课堂开展,难以拓展至课外时间,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狭窄,信息量较少。
中美两种教材在类型上的差异,是由于两国长久以来的文化差异导致的。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使得美国的文化有着其特独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他们崇尚的是一种“放羊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上课非常轻松,随意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可以去学习或者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与问题。美国教材针对学生的这种需求而设计,他们可以凭自己的喜好去获取感兴趣的资料,没有任何约束,这使得他们的思维大多天马行空,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而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道的思维使得我们的学生在上课时必须坐的端正笔直,不能随意开口提问,以显示出对老师的尊重。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一般都实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填鸭式”教育,课堂上讲过的知识就是自己必须掌握的,使用题海战术的中国学生非常辛苦,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考虑自己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同时,美国的网络化教育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他们强大的网络技术和互联网优势是网络化教育强有力的后援。而我国的网络教育才处在起步阶段,这使得我们的教材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
二、教材的编排
我们对美国教材和中国教材的编排做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美国教材首先对于如何订购与本教材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做了相应的讲解,然后对教材的作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教材的绪论大致介绍了当今社会对于“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以及生物学的地位、学习生物学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简单介绍了整本书所涵盖的内容并在结束时提到了作者编著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对于读者的希望。前言通篇都围绕着生物这一话题,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让人读了之后感觉到生物是一门很有趣、很先进、容易掌握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前言之后是《如何使用这本书》,是对教材以及配套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进行了详细介绍的一篇说明性文字,在说明过程中,插入了大量的教材截图,让人看起来一目了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即使是在家自学,也能够获得与在学校同样的效果。
中国教材,以必修一为例。教材的绪论没有用简单的前言,而是以科学家访谈的形式,体现了编者对于绪论的重视,希望可以通过绪论增加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用与邹承鲁院士的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治学、做研究应该具备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激励作用,由于谈话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就为教师的教学留下空间[2],所以访谈录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发挥性。但由于所选取的内容“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成就,在这里又一次提出来,感觉我们的研究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辉煌上,让学生无法感受到我国生物科技的飞速发展。通篇读完,让人觉得生物知识很陈旧、更新很慢,学习生物的过程又很艰难、很辛苦,从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兴趣。我们认为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中国新的生物科技成就,以展现出我国在生物方面的先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教材的编排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美国教材的这种编排是由于其教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美国教材是集课本、光盘、网络于一体的一种多媒体教材,所以在初次使用该教材时,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对读者进行指导。而该教材面向的群体不仅仅是学校学生,也有社会人士,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使用说明来指导读者如何使用该教材。在美国,并没有关于使用教材的统一标准,选择哪一本作为教材完全是由任课老师自己决定,这样的机制导致美国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该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而中国的教材,一般是由上级部门统一指定,由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出版的,因而更强调知识的严谨性、准确度。
三、教材的内容
美国教材文字量多、信息量大。平均每个章节的文字量要比中国教材多好几倍。造成这种文字量的巨大差异是由于两国教材对选取内容的侧重点不同。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的本质其实是编者在教学资源选择和编制的理念、价值目标认同方面存在差异造成的[3]。
1.教材语言风格
中学阶段的生物学更偏向于描述性学科。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和数据,能更形象、生动的呈现内容,还会有很好的启发性,增加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风格上,国内外教材差别较大。
美国教材的语言生动活波、富有情趣。在每一章节开始前,都有一个简短的引言,运用一连串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配合插图和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要了解更多。例如,在“CHAPTER 2:Essential Chemistry for Biology”的引言中写到“在美国东部的雨水的酸度比醋还要大;你体重的65%来自于身体内的氧原子;由于表面张力,有些昆虫可以在水面行走;一个人一天可以产生超过三加仑的汗水;多维生素药丸中铁的含量相当于一辆火车或者轮船……”[4]此外,对于那些微观、抽象的生物命题,美国教材运用了反问、类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情感丰富的语言,像与读者对话一样亲切的语气进行描述,使人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对于科学成就和生命奇迹的赞美和惊叹。把一个抽象的过程,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熟识的事件,语言生动而形象,富有启发性,使人在不知不觉间掌握了原本复杂而精细的原理或者机制。
相较之下,中国教材更加注重知识的准确性,语言上简洁、干练、不繁琐[5],表现出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在教材中运用了适量的比拟、反问等修辞手法,以方便或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但不过分表达作者的情绪,使教材带有一种冷静、凝重的客观性。
2.知识的完整性
美国教材在对任何一个生命过程的描述中,都会保持其知识体系的独立完整。从问题的初始到结束,所涉及到的知识都会完整无缺的给予,不会因为以下问题导致知识上出现断层或断裂。
(1)不以学科分割知识
美国教材在涉及到学科交叉性知识时,不会以学科界限分割知识间的联系,而是根据具体篇章、具体内容的特殊需要,有目的、有侧重地将其他学科知识引入到生物知识体系中来[3],使之成为教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又对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元素和化合物”中,教材用大量的篇幅和多种图示详细介绍了原子的结构、电子的排布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原子,并且对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和原理也作了详尽地解说,从而为后面从水的极性出发介绍水的结构、水维持生命的属性、水的凝聚力等做了系统的铺垫。在“光反应:将太阳能转化成光能”中,教材引入了物理上太阳光的性质和色素的化学构成等方面的知识,对光反应的原理和机制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使学生透彻理解光反应如何产生ATP和NADPH。
而中国教材在学科交叉时,采取的则是学科本位的态度,对于非本学科的知识,大多采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理方式。即便引用,也是象征性引用,并没有起到真正传授知识的作用。在篇幅以及内容上都与美国教材有一定的差距,例如,细胞化学在整套书中只有寥寥数笔。尽管中国教材在这一点上努力做出改变,增加了“学科交叉”栏目,但实际上却并没有达到不同学科的真正融合,更像是将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罗列在旁边,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如何与生物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却不做过多的解释和说明。
(2)机理性知识的阐述
美国教材重视机理性知识的传授,详细地对机理进行阐述、迁移和扩充,强调机理的重要性是美国教材编制的理念。但由于机理性知识大多较为抽象,在讲解过程中具有难度大、理性强、不容易被接受等特点,为此美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惜耗费大量笔墨,跨越学科间的障碍,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制作视频动画、实例图示、显微照片、实物模型等辅助资源,一切都为了机理性知识的阐述服务。更重要的是,美国教材常常将那些抽象、深奥的机理转变成生活中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方便学生理解,再对知识进行迁移,使学生加深印象。例如,在讲解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理时,制作的“跳豆”模型(图1),从图示就能直观的明白酶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样的讲解,不仅容易理解,也方便学生记忆。美国教材强调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也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
相较之下,中国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们往往只重视选择结论性的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是什么”,对结论的形成过程往往省略或者简化处理。比如,同样介绍酶的催化功能,教材只说了酶能降低反应活化能,却没有说酶为什么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怎么降低反应活化能。对于卡尔文循环,教材只用“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被[H]还原”一句话取代。对于“为什么”、“怎么发生”这样机理性、过程性知识的阐述都是简单的带过,不做深层次的解释和说明。这样编写教材优点是结论突出,过程简单,方便学生的记忆;不足就是无法使学生形成真正的、深入的理解,对于结论背后的原理也不能完全掌握,无法做到活学活用。
3.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生物学的灵魂,生物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6]。通过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中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态度和创新能力。
各个国家的课程标准决定该国的教材编写。美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探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时会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某些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从事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6]。中国的课程标准要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7]”的目标。从两国课标可以看出,虽然两国都提倡科学探究,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美国侧重于探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而我国倾向于实验技能的培养。
美国教材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并没有单独列出科学探究的栏目,而是将科学探究的精神融入贯穿整本教材。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在思维上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每个章节的开始总是有一段“Overview”,以启发性的谈话方式将学生带入与本章节有关的问题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材附有大量的课下活动和实验,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在网络或者实践中完成,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与他人分享,畅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反观中国教材,体现科学探究思维方面做得不够全面,教材中尽管也加入了问题探讨、讨论、实验等环节,但由于目前国内生物课课时较少,对问题的讨论往往只是“点到为止”,教师并未做过多、过深的引导,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很多实验内容更是只能“纸上谈兵”,只是大概地讲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并不会让学生真正动手操作,也就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虽然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增加了许多新的栏目,加入了大量彩色照片和示意图,教材的丰富度和可读性大大提高,并且融入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更加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无疑都是我国教材的进步。但是与美国教材相比,我国人教版在资源选择方面,总体上趋向记忆,而不是思维[8]。
四、对我国教材编制的启示
1.语言的丰富度有待提升
针对中学生物描述性强的学科特征,语言的重要性是不容忽略的。我国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多用第二人称进行陈述,结合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这样可以大大提升教材本身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我国教材突出结果和结论,简化过程和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学生记忆和对知识点的掌握。但这样的掌握其实只是“知其然”,想要真正地“知其所以然”还是要对结论背后的原理和过程做详细解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我国教材对此也在不断做出修改,增加探究性课程的比例。但由于课时和大班教学等原因,使得我们的探究性课程“名存实亡”。我们必须要重视探究性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安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平衡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熊国勇.美国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网络教学活动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33).
[2]龚大杰,杨国锋.对物种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绪论”的比较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2(11).
[3]孙仲平,唐晓燕.中外高中生物教材资源选择与编制的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4]Neil A.Campbell,Jane B.Reece.Essential Biology[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Benjamin Cummings,2001.
[5]赵璐,李高峰.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学科”的比较[J].中学生物学,2012(28).
[6]颜晓佳,李韶山.中美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板块的比较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2(28).
[7]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美国教材 篇9
关键词: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启示
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不仅是学生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重要途径, 更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维模式的重要领域。江苏省特级教师王铁源在 《中外母语教材训练系统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我国教材的练习系统在思维能力方面还必须借鉴其他国家教材成功的经验[1]。鉴于美国小学母语教育对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视, 本文选取美国最新原版小学英语教材Reading Wonders为分析样本, 这套教材按照美国首部全国统一课程标准CCSS ( Common Core State Stand- ards) 编写, 由Mc Graw - Hill公司出版。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传统选文式教材编排模式, 突出综合训练式教材的优势, 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能够对我国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中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编制有所启迪。
一、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目标的落实
( 一) 合理分配目标, 关注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主体。
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只有合理分配知识目标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目标, 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做长期规划。首先, 在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中合理分配知识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目标, 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共同进步。知识学习的过程同样是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 知识的学习能够保证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方向, 为创新思维活动奠定基础。其次, 在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中合理分配知识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目标, 能够促使教师主动提炼教材练习系统中的创新思维因素, 方便教师把知识、思维和方法共同融进教学中, 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最后, 在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中合理分配知识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目标, 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需在激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方面下功夫, 必须摒弃填鸭式灌输知识以及搞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 树立以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 二) 精细规划练习目标, 形成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序列。
在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中落实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 还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发展特点精细规划具体目标和要求, 保证学生在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中能够不断感受到挑战性, 冲击原有思维模式,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材编者应深入研究使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形成有规律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序列,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 英语) 》中听说领域的目标, 从 “理解及参与合作”和 “展示观点和知识”两个维度罗列了六条具体的操作要求, 每个目标都和教材内容对应, 而且具体到学习活动中的每个细节。我国小学阶段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也需要这样精细地去规划, 并在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中切实得到体现, 采用小步走、多层次的序列方法, 使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与操作目标一一对应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内容的明确
( 一) 增加思维内容, 集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在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中专门设置思维训练部分, 集中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小学母语教师在练习系统中直接传授创新思维知识与方法, 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系。我国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追求母语基本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的渗透, 较少出现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 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练习由 “语文与生活”、 “诵读与积累”、 “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四个部分组成, 并没有突出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而美国小学母语教材却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合理地增加了思维训练的内容。比如四年级第一单元第一周中 “阅读策略”练习结合课文增加了 “Make Predictions ( 做预测) ”的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线索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系统思维。由此,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并非与母语知识相对立, 只要处理得当, 照样能自然地融入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中, 使创新思维知识与母语知识互相配合、渗透与补充。
( 二) 结合学科知识, 潜含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主要训练学生母语运用能力,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与练习系统学科知识并非冲突, 可以在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的学科知识训练中包含创新思维训练内容。我国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过于注重知识训练, 忽视方法引导, 导致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不足。例如同样有关 “合作”的课文: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学会合作》的练习:
“1.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 仿写一段话, 并用上 “总之”。
2. 为了说明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 作者举了两个事例, 只举一个够不够? 为什么?”
美国Reading Wonders教材五年级第三单元第四周 《Teamwork》 的练习:
“1. 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事故现场, 外地人是如何与急救员们共同合作的?”
2. 别人曾如何帮你实现目标的? 解释一下你们是如何共同面对挑战的?”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我国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单纯强调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对合作精神的内涵以及思维训练并没有过多考虑。 而美国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把注意力集中在合作精神的理解以及实际应用中,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自我反思,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合作精神的同时, 训练了学生的问题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设计的关注
( 一) 巧用问题, 体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快乐。
我国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问题的设计过于关注知识和答题技巧的训练, 这种情况在新课改之后有了很大改善, 但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设计仍主要集中在 “6W”策略的使用上, 题型较为单一, 仍需在练习的 “问题” 上下功夫, 帮助学生摆脱题海战术, 让学生感受创新思维所带来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体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快乐。例如我国苏教版和美国Reading Wonders教材练习系统中运用 “想象”策略设计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如下:
“以 ‘乔依醒来……’为开头, 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 我国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爱之链》)
“列出课文37页描述性的词和短语, 这些词和短语要有助于你想象约翰知道萨拉在帮助查尔斯之后的反应, 读的时候, 记得使用想象策略。” ( 美国Reading Wonders教材六年级第一单元第二周 《自由的鼓声 ( Drumbeat of Freedom) 》)
通过比较, 可以看出我国创新思维能力训练问题设计较为笼统, 且脱离学生的实际, 让学生无从下手; 而美国的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却分步骤进行, 引导学生完成一步思考之后随即引发更深的思考, 使学生更清楚该如何进行想象。
( 二) 联合启发, 加大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深度。
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决定着创新思维训练的方式, 从而影响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小学母语教材练习完成的方式很多, 主要包括反思式、问答式、讨论式、发现式、实验式等, 练习系统如果仅用一种方式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泛味, 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讨论式训练是Reading Wonders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运用较多的方式, 可分为学生一对一合作讨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讨论三种。例如导入练习 “大创意 ( The Big Idea) ” 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班级讨论;“课文阅读理解练习” 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而 “单词练习”需要学生一对一深入交流的方式完成练习。我国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也可以借鉴这些方式, 采用多种策略设计问题以丰富练习完成的方式, 联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深度。
四、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评价的转变
( 一) 引导自我评价, 尊重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差异。
小学母语教材中传统的练习方式多从教师出发, 从权威的视角给予学生一定的评判。但是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属于隐含在知识训练背后的深层次活动, 归根结底属于学生自身意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变化。传统的小学母语练习评价方式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接受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状态。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性质决定其本身就具备自我考察的功能, 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中既应是评价的主体, 也应是评价的客体, 他们需把自身的创新思维意识活动作为对象, 对自己的能力、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价性的认识。因此, 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自我评价是重要环节, 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设计需要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只需发挥导向作用, 引导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 论证自己的对错, 帮助学生不断自我制约、自我完善。
( 二) 关注交流评价, 重视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过程。
交流评价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母语教材的练习系统中, 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评价, 可以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展开多向评价, 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参与意识, 融洽人际关系, 开阔创新思维视野。教师在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交流评价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合理进行交流评价, 适时给予鼓励, 避免争端, 维持好课堂秩序。例如, Reading Wonders教材练习系统 “大创意 ( The Big Idea) ” 的创新思维训练过程, 在练习引出话题之后, 需要学生头脑风暴式地讨论, 教师需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技巧以及评价方式, 学生可以质疑其他人的想法, 也可以不断为自己的想法辩证, 而不设定对与错的标准, 通过这个练习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因此, 交流评价是小学母语教材练习系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柳士镇, 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243.
[2]俞明雅.小学语文教材“能力训练”的编制研究——以人教版练习系统为样本[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3]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9, 20.
[4]卫金灿.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4.
[5]Mc Graw-Hill.Mcgraw-Hill Reading Wonders (Grade1-Grade 6) [M].New York:The Mc Graw-Hill Companies, 2014.
美国教材 篇1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困扰着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好帮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欲通过对美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研究来探索 :到底美国的小学教材有何特点? 其在编写过程中能否达到“螺旋上升式”的教材编写要求?
笔者认为,从1989年美国出台《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历经1991年《数学教学专业标准》,1995年《学校数学教育的评估标准》,再到2000年《原则和标准》的正式出版,美国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美国数学教育改革走过的风雨历程或能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我国对教材的研究和评价已日趋成熟,但由于各国各地区在不断进行着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优化,故对教材的研究始终是一个富有探索空间的领域。
在《原则和标准》中,将数学教育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 :数与运算、代数、几何、度量、数据分析与概率、问题解决、推理与证明、交流、关联和表征,共十个大类。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我国2011版新课标为隐性参考对象,从其中选取“数与运算”这一部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期望能对我国小学数学教科书的相关部分改革有所启示。
在我国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许多专家和学者也对东西方的数学课程教材设计怀有极高的研究热情,这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较全面的参考和指引。
二、CM版教材中“数与运算”内容的教材编写概述
美国大多数州的学制为“五三四制”,即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原则和标准》中根据美国的学制也对“数与运算”做出明确的具体要求 :1理解数、表征的方法、数量关系及数系 ;2理解运算的意义及各运算间的联系 ;3熟练地计算并进行合理的估算。也就是说,数与运算既包含对数的认识,分类和性质,同时也包括数和算数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算。在CM版教材中,每一册书都将数感(Number Sense)作为第一章,足以见得数感在儿童最初接触数学中所应占有的重要地位。我国将数感纳入到课程标准是在2001年,但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之中却没有像CM版的教科书一样,在目录上很明确地将其标识出来,当做一个基础的章节来学习。数学的学习是儿童生活经验的延伸和提高。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该时期的儿童在认知结构上已经发生很大的重组和改造,具有一定的思维弹性,对质量守恒概念图1目录中用红色标识出的“代数学”的掌握也已趋近成熟和稳定。CM版教材在内容的比例安排上符合儿童的认识和思维水平发展的特征,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思维和创新意识。
仅次于“数与运算”的是代数,这是因为代数的基本概念和模型的学习是跟数与运算的学习密不可分的。在该版教材的目录上,都明确的将教材中涉及到代数内容的部分标注出来(如图1)。
数和数的运算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它的学习重点在于 :发展数感、理解数和运算以及进行熟练的算数运用。其中,“发展数感”是CM版教材中“数与运算”部分在教材编写中应重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数的理解。包含对自然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在对自然数的理解中主要为对1000以内的数的理解,并在理解数的表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感。以Grade1Chapter1的Patterns and Number Sense(模式和数感)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
CM版教材运用“数苹果”的方式开门见山的引入0~10的数字表征。其既呈现“苹果”这一具体的物象,同时直观地列出各数间的大小关系,便于学生感受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产生0到10之间是逐次递增的数字逻辑(如图2)。
数学符号的学习,是学生打开数学学习大门的至关重要的一把钥匙。除要理解自然数的意义外,也要掌握数的认、读、写的方式。因此,笔者将我国人教版(2011版)与CM版在数的书写的教材表现上进行了对比(如图3)。
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在于 :(1)有具体实物呈现 ;(2)数字的表征都给出书写的表格,要求书写规范 ;(3)给出范例描摹。不同在于 :(1)取图 :人教版采用乡村生活的情境,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而CM版采用的是与导入中相同的实物,有利于建立量和表征之间的联系 ;(2)人教版是顺序书写,CM版的采用的是乱序书写 ;(3)前者循序渐进地体现由具体的实物到图形到点数再到抽象的数字符号的过程,在数字符号的下方还有对应的珠子。笔者认为,该配图再现出思维的发展进程,便于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但是排版不够直观 ;(4)人教版呈现多个的示范数字,便于学生在书写时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而CM版则只给出1个范例,给学生以展现自我个性的空间。总之,两版教科书在数的书写的教材展现上各有所长。
与自然数的学习区别较大的是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理解。该部分主要集中于中高年级。主要原因是,这类数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基本的“自然数”的学习之上。对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也是层层递进。在Grade2中,对于分数的学习在于掌握分数的书写方法,要求掌握“1/2到1/12”的简单分数,并能够进行大小判断。而Grade3对分数的学习着重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对“单位1”概念的初步感知和灵活的运用(包括同分母的加减运算和与小数的转换)。Grade4逐渐侧重于分数的通分、约分等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以及运算。
“单位1”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不容易理解的抽象概念。故该书安排在Grade3,其引入“Models(模型)”来帮助学生掌握“单位1”的概念(如图4)。并且,在例题中也分别用三角形、四边形等来代表。由于其基本采用的是“规—例”的知识呈现方式,不够直观和明显,我认为类似于此的概念应当使用更加具体形象的图示来呈现,这样才更适应学生的认知情况。
2. 位值和估算。数的理解和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对位值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CM版教科书中有以上的三章是着重于对“位值”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Estimate(估算)一词最早出现是在Grade1 Chapter8,其以Key Vocabulary(关键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学生掌握位值之间的关系之后的巩固练习中,有一题为“Estimateabout how many. Circle the answer. (估算并选择答案)”此题结合估算能力的考察,并引入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在对100以内的数的学习中,其重点除了在与对个位(ones)和十位(tens)的意义的理解外,还在于整十的估算(estimating with groups of ten)。如要求以10为一个群组来画圈,并估计总共有多少(如图5)。
由位值的意义学习到100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的内容安排来说,其充分考虑上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做到“位值”知识的承前启后。承前体现在本章的最开始巩固数的位值关系,是对Grade1 Chapter13: Place Value(位值)一章的回忆和深化,夯实基础。启后体现在为Grade3 Chapter1:Place Value andNumber Sense(位值和数感)的学习做出铺垫。对100以内数的估算和比较实际上蕴含的就是位值和数感之间的关系。有了本章的学习,在Grade3的学习会更加有条不紊,有利于之后对三位数的学习。
3. 运算与数感。该部分是“数与运算”知识内容的核心部分,主要将其细化为对运算的理解和对运算的熟练化。运算的学习划分为四部分 :整数加减法的学习、整数乘除法的学习、分数和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分数和小数乘除法的学习。以下是以年级为划分,从以上四个部分的角度和对运算的理解以及对运算的熟练化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Grade1】
整数加减法理解,主要通过图示来建立。图6为Grade1 Chapter2在对数的理解的呈现过程,先看图编故事,并用球来表示螃蟹的数量关系。接着引入部分整体板,让学生理解“Part(加数)”和“Whole(和)”的意义。最后用骰子抽象到加法等式和竖式的书写(加法的逆运算——减法,与之同理)。
在对运算策略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强调运算定律的学习和“一题多解”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运算,并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对12以内的数的计算中其主要呈现的方法有 :数数法(counton 1,2 or3)、数轴法(use a number line toadd)、倍数法(doubles)。在对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策略学习中,重点强调同一结果的不同运算过程和倍数法。
【Grade2】
Grade2在知识的编排上趁热打铁,首先进行加减法运算策略的教学。其重点为交换律,在加/减法的运算策略中,呈现了数轴数数法(count on to add/count back tosubtract);倍数法(doubles/use doubles tosubtract)例如 :6+6=12、5+5=10 ;近似倍数法(near doubles)例如 :6+6=12+(doubles)6+7=13(doubles plus1) 6+5=11(doublesminus1);凑10法(make 10)。变式练习采用 :三个数相加如何进行简便运算,其中暗含加法结合律的使用。
对于运算的理解,教材在编排时选择的对象为 :整十数的相加(add tens);凑整为十法(regroup ones to tens),如 :27+5=20+10+2=32 ;只加十位或个位(counton tens and ones),如26+3=29、26+30=56。对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强调对运算结果的估算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之前进行估算,以此来提升学生数感和对数量关系的把握。在乘法概念的学习中,其由平均分(equal groups)引入,进而建立起乘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重温加法(repeatedaddition),最后以“数组(Arrays)”这一乘法模型来进行乘法的运算过程演示,同时教授乘法交换律。紧随其后的是除法概念的学习,在该部分的学习中,其主要是在除法与减法之间建立联系,之后通过平均分(find equalshare)和与同班进行平均分(equal groupswith remainders)两个环节,加深对除法的理解,同时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也为下一章节学习分数做出良好的准备。在本章中并没有出现“九九乘法表”。
【Grade3】
第三册的学习重点为加减法的熟练应用和乘除法运算的进一步理解和熟练应用。
加法的学习重点在运算定律的学习和多位数加法的和的估算。本册书的核心概念中提出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运算定律模型,同时提出计算最优化数学思想 ;再以具体的情境为题,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重要的是涉及到对多位数加法的和的估算(将加数化为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运算);贯穿在其中的一节是专门解决钱的加法问题(addmoney);最后是较大数的加法(add greaternumbers),也是整部书中四位数的运算第一次被提到。而对于减法的学习,其重点在加减法竖式的验算和多位数减法的差的估算。对乘法概念的理解和Grade1一样,采用“数组”的形式进行,并加入对乘法的应用。依序学习一位数乘以0~10的结果,总结一个10以内的数乘以0~10的结果,并用“乘法表”表示出来,该部分也涉及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学习。反之,对于除法的学习和应用,其主要是以“平均分”为抓手,力求采取多种计算方法来进行运算,并采取引入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来加深学生对“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的理解。主要采用的模型是数轴,在整章的学习中涵盖以1~9为除数的除法的计算。
【Grade4】
本册书的学习的重点明显由加减法转向乘除法,对于数感的学习也由“数”转向“运算”,内容涉及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法,重难点是借位减法。对于分数和小数的学习,本册书分别用两个独立的章节。分数学习方面,教材着重强调“单位1”的概念,并用多种例子来呈现(如图7)。
同时,对于通分和约分的学习把握“等值”这一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教材也将带分数的书写和计算编入,并突出通过数的大小的比较来培训学生的数感。在该部分的练习题中还穿插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计算。本书最为重要的是对乘除法的学习,集中于对一位、两位乘数或除数的学习。在准备阶段,其运用数轴和区域图的模型来进行乘法的理解和计算的引入(如图8),接着便是大量的巩固练习。在这基础之上,用“乘法表”强调乘法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借用大量的问题解决题来强化对乘除法的应用。学习上,也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更倾向于对计算值的估算的学习和对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从Grade4中可以明显的体会到,CM版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反复的练习和巩固,以及在问题解决中学会用多种方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并选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向学生渗透“最优化”的数学思想。
【Grade5】
本册书的重点内容在于分数和小数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以及分数和小数直接的转换,还加入对百分数的理解和运用,但在运算部分并不做较高要求。
在小数的加减法中,其主要运用数轴和位值的数学模型学习数的大小比较、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将小数加减法运用到问题中解决 ;对于小数和分数的关系,主要通过将分数条和数轴相对应的方式将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强化对通分和约分的理解、对非正常分数(带分数)进行介绍、最重要的是对分数和小数的互换进行重点的练习。本章的学习中,异分母分数(含带分数)的相加减是一个重难点,图9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模型,通过分数条和通分的方法来计算 ;同样的,对于分数与小数的乘除法,其主要也是采用引入模型的方法来教学,之后运用大量的例习题来巩固运用。并且在分数和小数乘除法的学习过程中,重点强调计算过程中对计算结果估计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在“数与运算”部分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下几个特点 :1内容选取上 :对数的理解选择常见的万以内的自然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运算主要针对数的加减运算和乘除运算 ;2强调对数的整体感知、对数的性质的理解、不同数的不同使用场所、数与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教材编排中,倾向于学生位值的理解、对数大小的比较和估算在数的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4数的运算的学习,也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由整数到分数、小数,由加减法到乘除法,由1位数之间的计算到多位数的计算 ;5大量运用数轴、矩阵、分数条等数学模型,加深对数的理解和对运算的掌握,强调对运算结果估算的重要性 ;6计算过程中,强调对结果的估算。
CM版教材的编写重点在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上。虽然应用类的题目所占比重并不很高,但是“问题解决三部曲”模块很好地弥补了这一漏洞,甚至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开放性问题的比重也很小,但Grade3Grade5每一章都至少有一道开放性题目。足以见得,开放性题目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单纯的从运算的角度来说,该教材对一步运算和无运算十分重视,对二步及以上的运算要求极低,从这个角度来说,CM版教材对运算的难度略低于我国。笔者还发现,各个章节中的无运算的题目中,除了对概念的考察之外,重要的是对“估算”技能的考察,在习题的编写过重中也十分重视对“数感”的培养。
四、CM版教材编写的总体特点概述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在CM版严格按照《原则和标准》的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理解水平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编排,并且相同维度的学习内容在不同年级都有出现(详见附录一)。例如,Grade2-Grade4中都有“Fractions(分数)”。显而易见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所学的内容和难度逐步提升,根据各阶段儿童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提出不同的标准,从而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趋势,符合布鲁纳“螺旋式课程编写”的思想。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拓展深化,能够更有效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CM版教材的习题类型丰富多样,正式课文中的例题和随堂练习的图片丰富,用色鲜亮。课后的检测练习中则是以题目为主,配图较少,色调以简单的绿色、或黑白灰为主。整体上将授课内容和练习模块明显的区分出来,对比鲜明。教材很重视“数感”的培养和提升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问题解决的技能。
CM版教材的编排虽然整体框架结构复杂,但逻辑清晰,模块分明。最重要特征在于顺序性、整体性、协调性。而顺序性不仅仅体现在其知识内容再选取过程的循序渐进上,同时也体现在其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布局。整个章节的环节安排环环相扣,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通过对CM版教材编写特点的分析与总结,笔者体会到 :一本精心编写的教材就是一本不会说话的老师,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具。当下,“教师与教科书”的关系已经超出传统的教师仅仅用教科书教书的含义,更多的是将教科书作为教学资源,综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效且高效的教学。不可否认的,教科书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教育资源匮乏的边远地区,教课书甚至成为唯一的教育资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心怀感恩的对待我们手中的教材,尽己所能的去认识它,读懂它,运用它。这样才能让无声的教材有声,让知识成为力量!
美国地理教材中的爱国教育分析 篇11
【摘要】爱国教育是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目的之一,通过比较中美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淡水资源部分,采用心理学研究方法,从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和归属感三个维度对其爱国教育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美国初中地理教材的爱国教育效果相对较为明显,这一结论不仅能够帮助我国改善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为我国地理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爱国教育 美国初中地理教材 心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302);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项目(2014-18);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121-0328)
The analysis of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of the geography textbooks in America
——"Water on the Earth - freshwater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Abstract】Patriotic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purposes of teaching geography. It i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freshwater resources se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and cognitive law,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re importa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From the analysis resul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ffect of the American patriotic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is relatively obvious. This conclusion will not only help improving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but also provide important advice to the design and writing of our geography textbooks.
【Key Words】Patriotic education; the geography textbooks of junior high school of America;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35-03
爱国教育是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受到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地理教育不仅是考试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科学探索者》作为美国权威的地理教材,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地理教育中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及其应用心理学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当前我国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尚不理想,如何进一步改善值得我们思考。通过分析美国初中地理教材《地球上的水》,探讨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对心理学应用的特点,为我国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美地理教材比较
1.在教材内容方面,两国地理教材有重复的知识点,如都讲到了“淡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水利工程”以及“节约用水”,但是也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点,如我国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淡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和“河流径流量变化”是美国地理教材中所未涉及的,而美国地理教材《科学探索者—地球上的水》中所介绍的“水的供应与需求”“饮用水”以及“淡水污染”这些内容也是我国地理教材中未介绍的。从知识点的数量上来说,美国地理教材《地球上的水》的知识点更多,涉及的知识面更广,难度更大。从内容的侧重点来说,我国教材在讲淡水资源时,主要从水利工程和节约用水两方面入手,强调人力改造对淡水资源的影响,对自然规律的探讨较少,而美国地理教材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自然规律,然后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再进行人力改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表1)
2.在教材设计方面,我国湘教版地理教材共设置了四个课后活动,其中,“设计一个节水标志”和“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为实践性活动,其余两个为理论性问题,探究性学习部分相对较少。(如表3)而美国地理教材在第二章淡水资源部分一共设置了六个操作性实验,以“设计、制作污水处理系统”的实验导入提出问题,并以该实验为线索贯穿整章内容,每一节又分别设置一个小实验,分别从平衡水的供应与需求、处理饮用水、解决水污染、预防洪水与干旱以及水力发电五个方面介绍淡水资源。(如表2)
3.在教材思想方面,我国湘教版地理教材在每章甚至每节都有大量名词解释,而且照片插入较少,注重学生事实性知识的积累,而美国地理教材《地球上的水》“寓教于娱乐”的思想贯穿整书,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三位目标的达成,全书无一名词解释,并插入大量生动图片,所选用的纪实性图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地理现象与过程的示意图表达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尤其是较多插入了美国本土图片,如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水资源缺乏的图片、美国灌溉技术发展的图片等。
二、美国地理教材中的爱国教育
1.符合认知规律,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既是学生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又是一种理性认知活动,而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构建的,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信息活动、意志活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感觉、知觉、情绪体验、实践等认知活动来进行。
我国的初中地理教材在讲水资源时,没有设置任何探索实践活动,更加注重描述性知识的传授,在讲节约用水时,仅插入了一张日常节水方法图片阐述具体节水操作方法。而《地球上的水—淡水资源》设置了许多实践活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讲节约用水时,插入大量节水图片,对学生进行视觉冲击,产生感性认识,同时还进行处理污水的活动,通过参与较复杂的污水处理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感知污水处理的具体过程,同时也能亲身体会到净化水的来之不易,增加学生的情绪体验,萌生节约和爱护水资源的信念,深刻体会到国家在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坚定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此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插入和设置了丰富的图片和探究活动,善于运用学生的感觉、知觉、情绪体验和实践等认识活动来进行教育,通过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再向信念阶段发展,从而养成学生的爱国主义品质。
2.适应心理特点,传输爱国思想
只有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才能使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具针对性。初中生的感知能力快速发展,记忆能力也渐入佳境,抽象逻辑已明显占据了优势。同时,也迎来了其“危机期”,生理逐渐成熟,而心理发育相对缓慢,极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我国地理教材在讲水资源时有大量名词解释,而且照片插入减少,相对较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美国地理教材《地球上的水》善于选择学生爱听的内容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讲“水的供应和需求”时(见书48页),具体介绍了古往今来农民为农作物寻找水源的不同方式,并配有图像,由最初的引溪水、湖水灌溉农田到现在的滴灌,以这种用图片讲故事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了美国在农业灌溉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中学生因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含蓄进行。该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了学生爱听的内容并插入大量学生爱看的图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出了较好的暗示作用。
3.找到归属感,激发爱国情
寻求归属感是人的天性。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说,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缺失性需要没有充分满足而引起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这样既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国地理教材在讲淡水资源时,插入了少量的数据图片和中国简略地图,没有插入中国本土景观图片,较易使学生对我国淡水资源实况形成模糊的认识。而美国地理教材在每一节内容中,都能看到大量美国本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如在讲地表水这一节内容时,插入了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域的图片(见书19页),图中可以清楚看出该河流经五大州,五大州的饮用水、灌溉水等用途都依靠它,然后在该河的发源地附了一张当地河流水量充足的图片,在该河的入海口处又附了一张当地河水所剩无几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可以明显地意识到美国用水需求量之巨大以及由此产生的水资源缺乏问题,让学生对美国的国情有更深刻的了解,引起学生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对其生活环境产生些许危机感,引导学生树立节水意识。之后在讲如何节约用水时,又插入了美国本土滴灌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图片(见书49页),有效缓解了美国的供水困难,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其生活环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还能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内心深处都有找寻归属感的需要,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该首先帮学生找到其安全感和归属感,此教材以许多美国本土的国情为例来导入学习,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的需要,继而使其在心里悠然产生爱国之情。
三、结论
初中学生在认知能力、心理需要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地理学科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营地,其教材设计与编写能否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通过分析美国地理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对心理学的应用特点,为我国地理教材的设计与编写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1.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种理性认知活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用人的感觉、知觉、情绪体验等感性的认知活动来进行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初中地理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有关地理知识的故事情节和探索性活动,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记忆深刻并产生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地理知识的记忆。
2.与美国的初中地理教材相比,我国初中地理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表述的形式比较单一。初中学生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在教材中多插入生动有趣的图片和学生爱听的内容,如卡通人物、自然景观、夸张漫画、地理故事等,这样可避免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爱国思想。
3.初中学生有对归属感的心理需要。我国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我国本土的地理图片、案例较少,不利于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对归属感的获取。因此,我们可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我国本土地理景观图片和我国当前所取得的建设、科技等方面成就的图片、事例,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大好山河,了解我国当前所取得的成就,悠然而生爱国之情。
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受到地理教材编写和设计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的影响,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充分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相结合,积极向他国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有益成果,使我国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京京.浅析美国初中地理教材特色与启示——以《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为例[J].地理教学,2015,(2):29—31.
[2]颜永荣.心理学视角下爱国主义分层研究[J].社会,2010,(7):228
[3]陈远刚.浅谈“暗示效应”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效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7,(2):77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4—106
[5]义务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73—78
[6] Michael Padilla. Science Explorer: Water on the Earth [M]. Pearson, 2011:46-91
作者简介:
巩莉(1992-),女,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地理教育方面学习与研究.
通讯作者:
美国教材 篇12
●电子教材的概念和优势
目前, 关于电子教材的定义众说纷纭, 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些学者认为,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利用电子多媒体技术编辑开发制作的, 通过现代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或专用阅读器进行阅读使用, 通过多感官刺激进行识记, 主客体互动的电子出版物, 统称电子教材。”[2]学者李林等[3]认为, “电子教材又称数字教材、电子教科书, 是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开发的教学系统。它把电子教材、学习资源、虚拟教具、学习服务、学习终端等几个方面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教学系统来满足无所不在的学习需要, 支持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反复使用, 而且具有及时性、共享性、开放性、动态性、交互性特点。”还有些学者则认为, “电子教材是基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具备教学交互功能及系统化知识体系的教学软件。”[4]尽管关于电子教材的定义目前尚没有严格的定义, 但是电子教材的优势却是显而易见的。
与纸质教材相比, 电子教材具有如下优势:第一, 相对于传统教材的一成不变, 电子教材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率;第二, 电子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提供相关的网络资料和链接, 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第三, 与传统教材相比, 电子教材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 降低了教材制作及再版的成本, 而且有利于环境保护。
●美国精品电子书的优势分析
1.针对电子书使用者需求设计, 风格定位准确
开发任何一本电子书之前,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受众, 这也是美国精品电子书成功的要素之一。定位好受众人群、年龄特点、偏爱喜好等要素,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 少儿类的电子书设计应迎合孩子那种活泼可爱的风格, 界面色彩可以适当丰富些, 多增加交流互动的元素, 使得孩子可以在娱乐中获取知识, 如电子书The Beatles Yellow Submarine就是针对孩子设计的, 从图1所示可以看出其风格特点, 能够有效抓住孩子的心理。
2.交互媒体的应用, 增强电子书趣味性
美国的电子教材中运用的交互设计十分有新意, 常借助ibooks author提供的Wigdet (交互媒体) , 如画廊、媒体资源、测验题、Keynote、交互图像、3D图像等。例如, 图2所示为电子书Life onEarth中的一页, 图中左下角部分属于视频讲解部分, 而右边在讲解细胞核内的DNA仅仅围绕核小体的时候, 采用的是3D图像, 学习者可以通过手指, 自由转动这个图像, 从各个方位都能看清楚, 这样有利于学习者对于内容的理解。
3.合理选择与构建电子书内容
美国很多电子书选择了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者熟悉的素材, 内容涉及广泛。这些素材不仅对学习者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拓宽了学习者的知识视野, 丰富和提升了学习者的经验。此外, 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很强, 很多美国的电子书籍在电子市场中是收费的, 只可以免费下到样张, 而且很多电子书购买后只可以在一个移动平台上看, 不支持多点共享。
4.界面布局、色彩搭配和谐统一
美国很多电子书籍的界面设计让人感觉很舒服。究其原因, 首先是因为美国电子书的设计达到了视觉简化的效果, 尽量减少了那些分散注意力且与电子书核心思想无关的内容, 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其次, 很好地把握了整本教材的布局风格, 使其各种编排要素在结构及色彩上保持一致, 做到了界面布局的和谐统一。以Life on Earth一书为例, 书的内容主要与生物有关, 因而全书采用绿色为主色调, 清晰自然地表达了书的主题, 而且每页合理搭配了媒体元素, 有效点缀且不复杂。
5.交流互动环节完善
美国电子书中的很多互动设计都能够激发学习者极大的学习兴趣。例如, 图3所示为电子书The Beatles Yellow Submarine中的一页, 在平板电脑上, 我们可以看到小蝴蝶是在飞的, 画面很富有动态性。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可以用手指拖拽蝴蝶, 自行选择它所要放置的位置, 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此外, 国外很多电子书中加入了测试题、匹配题等互动环节, 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我检测, 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6.以制作成本为基础, 达到效果最优化
在美国, 电子书是根据书的开发成本和受众对象进行设计的, 一些文学类的图书, 设计就比较简单;而儿童读物的设计就会相对复杂, 交互元素和界面安排都很丰富。可以看出, 电子书的设计不能按照一个模式, 要根据制作成本和受众对象, 力争在成本预算内制作出最高质量的电子书。
●我国电子教材制作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无扩充
目前, 很多国内的电子教材只是单纯地将纸质版教材转换成了电子版, 在转换过程中并没有经过教学设计, 这样使得电子教材失去了其优势。电子教材和普通的电子书不同, 电子书可以是小说、文学名著等, 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设计和增加拓展内容, 但是教材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需要充实各种资料, 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2.版式设计缺乏创新
国内的电子教材很多都是纯文字的, 以白底黑字的形式呈现。版式的设计千篇一律, 内容页面几乎采用统一的模式, 章节之间差别甚小, 这样的设计使读者不能清晰地感受到章节之间的关系, 导致思路不清晰。
3.缺少交互设计
对于电子教材而言, 交互设计可以算是其最有利的元素。但是国内电子教材中有关交互的设计相对匮乏, 这样无法突出电子教材的优势, 很多教材只是配上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图片, 与其有关的视频音频都相对较少, 交互媒体元素更加匮乏。
4.色彩搭配不和谐
目前我国一些电子教材主色调的选择不能体现教学内容和特点, 与教学内容不符, 甚至没有主色调, 这样很难突出教材的中心主题。此外, 有些电子教材界面背景的选择与教学内容不符, 或者与教材内容反差小, 妨碍了学习者接受教学信息;背景色跳跃太大, 又造成了学习者的视觉疲劳。
●美国精品电子书对我国电子教材制作的启示
1.打破纸质教材传统形式, 挖掘兴趣
美国精品电子书籍的最大优势就是形式新颖, 给使用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 我国在进行电子教材开发的过程中, 应该抓住教材自身特点, 由教材编排者对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使教材的重难点清晰可见, 增加电子教材的趣味性。
2.针对教材的学习对象, 设计合适的教材形式
我国在电子教材开发制作时, 首先应做好定位, 也就是该教材设计针对的学习对象。如果电子教材是针对儿童设计的, 就应该增强其趣味性, 如多加入一些交互设计, 适当插入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 将版面风格设计得活泼可爱一些, 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如果电子教材是针对高校学生设计的, 就要重视教材的实用性, 多加入一些知识性的内容,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添加拓展阅读, 以丰富教材内容。
3.利用交互设计, 增加电子教材趣味性
所谓的交互设计, 就是在电子教材中插入动画、演示文稿、3D图像、测试题等内容, 这样可以丰富教材内容, 激发兴趣。例如, 在生物教材中讲解细胞的分裂时, 可以插入相应的细胞分裂动画, 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细胞分裂的完整过程, 有利于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教材中可以设计针对教材内容的测试题, 并使学生进行自我检测之后就能看到正确答案和相应的解释,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针对学习者阅读习惯进行设计
设计电子教材要在确保提供足够信息量的同时还要注意简明、清晰。通常一个平面的上部和中上部被称为“最佳视域”, 应将主要教学内容, 如课程标题、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都放在这个位置上, 来吸引学习者注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 还要注意界面的“留白”, 留白有助于缓解学习疲劳, 还能够给学习者想象的空间。
5.有效利用电子教材的优势元素进行设计
电子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最大区别就是可以让教材动起来, 并且发出声音。因此, 在制作电子教材时有效地插入视音频, 将会为其润色不少。例如, 在讲解语文教材里古诗词的时候, 如果插入与之相对应的视频故事,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更加容易理解诗词内容;在英语教材中, 插入相应的课文或者单词的音频, 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英语内容的记忆程度。此外, 还可以在教材中增加相应的网络内容链接, 使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去学习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拓展内容, 这样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6.开发中国特色电子教材, 切勿过分模仿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我国的学生可能无法适应国外教材的编排方式及特点, 如果草率地将国外电子教材的特点应用于国内电子教材开发中, 只会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事倍功半。因此, 我们开发电子教材过程中, 需要针对我国学生的实际特点, 结合教师的授课习惯, 再融合国外电子教材的有利因素, 做到张弛有度, 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结束语
教材作为文化知识传承的工具和载体, 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虽然基于我国现在的国情, 电子教材还不能够完全取代纸质教材, 但是目前已经有部分教育发达地区开始推广和使用电子教材。因此, 我国应在合理地借鉴国外电子书籍成功特色的同时, 结合自身特点, 力争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电子教材。
参考文献
[1]Governor’s Priorities fo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Digital textbooks[DB/OL].http://www.ose.ca.gov/ei/#textbooks, 2010-10-26.
[2]闫兵.职业教育电子教材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 2005, 1 (7) :69-73.
[3]李林, 王冬, 覃文圣, 等.论电子教材取代纸质教材发展趋势的必然性[J].中国信息界, 2011 (5) :42-44.
【美国教材】推荐阅读:
美国科学教材10-24
美国allen interactions之e-Learning教材发展理念─从教学设计与学习动机激励角度分析01-16
美国的宪法和美国11-20
美国英语和美国文化01-19
聋校语文教材电子教材10-23
美国电影体现出的美国精神07-03
如何理解教材用好教材07-09
教材改革观念变革与教材开发10-24
美国留学 美国私立高中青睐哪些学生?11-24
美国形象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