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机制

2024-07-29

美国机制(精选12篇)

美国机制 篇1

美国作为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最多的国家, 高度重视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制定并实施能效标准, 除了推行强制的标准, 还提倡自愿的节能标识。国家制定整体节能法案, 各州因地制宜, 循序渐进地制定各类节能政策和制度。

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 美国联邦政府或州政府制定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要求电力供应商在所供应的电力中必须包括一定量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该制度的实施可以通过三个基本途径: (1) 自行可再生能源发电; (2) 从其他供应商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 (3) 购买可再生能源认证。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可再生能源认证的实施和推广促进了美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美国的节能量认证是在能效配额制度下提出的, 能效配额制度与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原理和总体设计相似。美国的节能量认证制度与可再生能源认证制度类似, 要求能源供应商在对规定时期内须完成目标节能量, 并针对目标完成情况采取相应奖惩措施。节能量认证与可再生能源认证一样既是完成相应制度的一种机制, 同时相应证书也是一种可以交易的市场化商品。对美国节能量认证机制的特点、设计框架、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1 能效配额制度

能效配额制度 (EEPS) 是由州政府或联邦政府制定的, 要求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商通过采取能效措施部分满足其对能源的增长需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于1999年在美国率先实行了能效配额制度。

1.1 EEPS目标

能效配额制度是一项要求能源供应机构满足节能目标的制度, 即要求指定机构在规定时期必须完成一定的节能量。所提议的节能量目标是建立在对州范围获得显著节能量的各种证明性研究和已经实施EEPS的州的实际节能量的基础上的。节能量目标的制定是能效配额制度实施的关键。

美国新出台的节能法令S.548提议的联邦能效配额制度要建立一个国家的节能量目标, 要求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商到2020年累计减少15%的电力和1 0%的天然气。表1列出了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商每年须完成的节能量目标。由于初期采取的节能措施会在较长的义务期内持续节能, 所以节能量目标是从小量逐渐增加的, 整个制度是一个累计的概念。

在国家和各州EEPS政策下, 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商必须在2 01 1年前获得一定的节能量以完成长期的目标。能源供应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节能量: (1) 帮助终端用户实施节能项目获得节能量, 包括出台新建筑规范和设备能效标准; (2) 改进其自身能源供应系统以提高能效; (3) 从其他机构或第三方能效服务机构购买节能量认证。为了在EEPS体系下实施节能量认证机制, 需要考虑制定的节能量目标在完成时要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样才会为ESC交易创造市场。如果目标太容易实现, 交易引入带来的收益则不大。

1.2 EEPS项目

节能量目标的完成需要能源供应商及相关机构实施节能项目。节能项目一般分为三类:升级型、改造型、加热或冷却措施和负荷管理。具体包括:暖通空调系统升级;锅炉、电机和空调改造;绿色照明、地源热泵或太阳能热水器等。一些项目根据分类还可能包括可再生能源项目。各个州的EEPS在定义项目合格性时针对自身能源和产业情况会有所差别。

能源供应商根据客户的地理位置、预算和技术类型实施并管理能效项目, 帮助客户降低能耗。项目通常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客户确认哪些能效措施具有最大的效果, 通常会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节能项目合同, 让其提供专业的节能技术服务。此外, 高能效设备如空调、热水器、炉子和照明设备及家用或商用建筑翻新等项目实施会得到财政补贴。

2 节能量认证机制

为了增加能效措施的效果, 美国很多年前就曾提出了节能量的产生、认证和交易的概念, 正是由于美国最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州开始大规模实施能效配额制度, 大大增加了节能量认证 (E n e r g y S a v in g s C e r t i f i c a t e, E S C) 交易的机会。“节能量认证”也称“白色标签”, 是由权威机构经过测量和确认的一定单位的节能量。该认证是独立、可交易的商品, 且代表着对相应节能量的所有权。为了与可再生能源认证相兼容, ESC大多也以兆瓦时为单位。

2.1 ESC设计因素

为了实施EEPS的义务制度, 对能效项目管理者和公众建立长期的市场信心, 设计完整的ESC体系需要考虑诸多因素:

2.1.1 获得真实、可测的节能量

满足这个因素需要考虑下列问题:

(1) 授权可信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由于ESCs体系相对较新, 报告、跟踪和结算通常由负责项目设计的机构承担。这种自我管理的方法虽然可以潜在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但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承载着很大的风险。应该授权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做相应的认证才能满足市场的公正性要求。

(2) 所有ESC项目必须满足额外性条件。

(3) 建立严格的M&V (Mea sure m ent and Verification) 规程。

(4) 规定ESC签发和保证期限。对于给定项目的ESC可以在固定年限内随实际节能量变化每年重新签发, 也可以提前签发全周期内的ESC。周期的长度可以采取“一刀切”的方法, 如最大5年或10年的周期, 也可对个别特殊类型的项目单独定义。

(5) 制定未达标项目的惩罚措施。美国的EE PS政策中没有一般性地包括未达标的惩罚措施, 即未达标的节能量每MWh应该罚多少钱。因此对于已经使用ESC机制的州, 该惩罚措施可以帮助义务机构明确不达标的成本。由于各能效措施成本和价值相差较大, 该参数的确定存在困难。

(6) 建立完善的认证和跟踪程序, 避免E S C重复认证。

(7) 分析节能量的真实性问题, 即E S C带来的边际效应。

(8) 制定E S C的储蓄规则。例如, 卖者在规定的销售期或拍卖期内不能找到期望的买主或销售价格时需要考虑。

2.1.2 改进ESC跟踪和报告系统

通常, 使用自动的网络ESC跟踪系统对于控制管理成本很重要。这种跟踪系统流水注册、报告, 可以使重复认证的风险降到最小。自动系统的使用确保每一个ESC由一个独特的序列号确认。自动网络的跟踪系统可以为认证机构有效生成报告, 有助于认证过程。目前在美国ESC跟踪软件的基本参数和需求已经具备, 仅需政府或相关机构许可根据需要做具体改进。但是, 将项目M&V数据收集、确认并输入到跟踪系统则成本很高, 特别是当数据须手动输入时, 由于各项目的节能量数据可能由不同的认证机构认证, 同样非常难操作。

2.1.3 打开非义务机构的市场

ESC的实施,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决定哪些机构在义务体系下负有义务, 哪些机构可以参与交易。理论上, 越多的机构参与交易, 增加能效项目基数、降低成本的可能性越大, 但是, 引入大量的机构会增加管理的复杂性, 增加成本, 并对确保M&V规程的实施提出了挑战。同时, 扩大参与也可能增加引入非额外性项目的机会。

除此以外, 还需考虑以公平的方式为节能量项目投资方和服务方提供ESC所有制;确保交易规则和市场信息的透明度;考虑使ESC与REC和碳减排市场有机结合;尽早规划市场间、地区间和国家间交易模式。

2.2 ESC机构

ESC是EEPS政策下的一个创新机制, 关键是由可信、独立的机构认证ESCs以建立一个长期健康的市场, 这对于服从市场和自愿市场有效结合是必要的。目前美国还只有如Sterling Planet公司、N e u W i n g E n e r g y等个别机构在做E S C认证工作。

Sterling Planet是引领美国ESC市场的私人营利机构, 成立于2000年, 引领美国可再生能源认证和节能量认证市场。该公司测量认证技术采用基于先进数学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数的计算机技术, 精确度可以达到99.9%。Sterling Planet公司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任意州的用户投资能效, 并为来自E S C义务市场和自愿市场的交易双方建立服务平台。Neuwing Energy是一家能源和投资解决公司, 致力于能效、可再生能源和低碳市场。

2.3 ESC优点

采用ESC机制不仅为EEPS政策的执行开辟了有效的市场途径。主要还具有以下优点。

(1) 可以提供申明节能量的严格的框架;

(2) 作为可信的交易工具补偿完成节能量目标所花费的交易成本;

(3) 在一些情况下, ESC体系为节能项目提供激励并促进能效;

(4) 可以为一些低收入耗能部门和回收期厂的能效项目吸引投资。

此外, EEPS制度的建立和ESC机制的实施将节能服务公司 (ESCO) 引领到EEPS义务市场中, 充分发挥了ESCO在能效项目和技术方面独特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在很多情况下, ESCO的参与可以使得能效项目以最低的成本得以实施。

2.4 ESC发展障碍

ESC机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 在美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实施, 特别是在自愿市场。主要是由于发展ESC交易机制非常复杂, 涉及因素较多:

2.4.1 实施成本较高

实施R EC的机制所需的数据可以直接通过仪表获得, 成本较低。ESC机制实施的较高成本包括实施能效过程中涉及到相关机构的组织成本;签发、跟踪和确认ESCs的认证成本;制定M&V标准确保市场公正性的测量成本。此外, 交易成本包括实施交易的直接成本, 如谈判、交易等。因此在设计具体的ESC项目时, 应尽量考虑成本与结果的平衡, 以确保市场的长期发展。

2.4.2 M&V规程不完善

ESC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的最大问题是, 针对各种技术和项目条件建立明确统一的节能量测量和确认规程。节能量M&V不是一个直接的测量过程, 需要考虑具体项目的能耗基准和参考期, 即明确能效项目实施前的能耗状况。建立一套可行的M&V规程是E S C交易体系的长期成功发展的关键。虽ESC的实施可以参考一些已经在能效上发展起来的M&V如国际节能量测量和认证规程 (IPMVP) , 但是具体实施由于ESC市场将扩大至单独的公用机构或州之外, 需要M&V标准协调各级权限;ESC的大力发展将会包括更多更广的能效措施, 需要涵盖范围更广的M&V;更多的机构将会参与到能效项目的实施中, 需要具体的M&V简易操作。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更加广泛和详细的M&V规程。

2.4.3 跟踪体系

跟踪系统是ESC交易项目成功实施的障碍。当交易允许后, 有必要跟踪ESC所有权链避免重复出现节能量认证。在未来的交易体系中, 还需要将ESC、REC和碳减排结合跟踪以避免混淆和重复效果。

2.4.4 可信性

确保节能量是真实的和额外的对于自愿E S C市场的成功是重要的。节能量的测量必须是真实、可证的。

2.4.5 期限界定

ESC交易项目必须确定项目实施的期限, 在规定期限内必须获得相应的节能量并收回前期的投资。超过实施年限的E S C项目将会导致更高的EEP S服从成本。为了避免短期投资能效获得利益, 一些项目规定了较长的ESC期限, 这样哪些投资回收期较长的项目也可以公平竞争。延长ESC期限可以激励那些不具备成本竞争优势的项目增加融资, 促进整体的额外性水平。

以上所列是目前美国实施ESC机制所遇到的主要障碍。

3 节能量认证效果

2007年5月时, 美国有8个州实施了EEPS政策, 到2008年10月, 在美国已经有15个州制定了长期EEPS政策 (11个单独制定了EEPS节电量政策, 另外4个州与RPS结合制定了节电政策) , 且有康涅狄格州、内华达州、宾夕法尼亚州和密歇根州四个州已经引入了ESC机制。其中康涅狄格州由于解除了电力管制, ESC发展速速较快, 且是唯一一个交易活跃的州。各州也相应取得了一定的节能量。

美国能效经济委员会 (A CE EE) 估计截止到2 0 2 0年, E E P S的实施会减少1 1 7, 0 0 0 M W (相当于年发电能力300MW的390个发电厂的发电量) 的能源需求;二氧化碳减排量估计为2.6亿t, 相当于4 8 0 0万辆汽车从公路上消失1年;增加2 2.2万个就业机会。同时, 能源消费者将会节省1680亿美元, 成本效益比率达到3:1。

4 节能量认证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的节能量认证制度是在可再生能源认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先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和可再生能源认证机制对于能效配额制度和和节能量认证的实施奠定了政策和市场基础, 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在能效配额制度下, 节能量认证的初步实行已经证明了其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节能量认证的成本高、第三方机构认证制度仍未建立及节能量测量和确认方法复杂, 使得节能量认证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

美国的节能量认证机制的工作对我国加强节能工作, 建立自己的节能量认证体系具有启示作用:

(1) 加强节能政策的研究工作, 如借鉴美国的能效配额制度合理对能源供应商和消费者分配节能目标;

(2) 不断完善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 建立并完善节能量交易体系和配套措施;

(3) 加强节能市场的监管工作, 明确各节能参与群体在市场中的责、权、利;

(4) 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在节能认证中参与、策划和测量确认的重要作用, 建立由第三方实施, 政府机构监管的公平公正体系。

摘要:节能量认证是各国节能事业推进和节能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美国可再生能源认证为背景, 介绍美国的能效配额制度和节能量认证机制, 重点分析节能量认证机制的设计、优点、发展障碍和认证机构, 为我国的节能量认证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能效配额制度,节能量认证,能效措施

美国机制 篇2

——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

吕淑青1 ,问筱平2 , 秦兴方2*

(1.扬州大学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江苏 扬州 225009;2.扬州大学 人文社科处,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美国高等教育水平之所以在世界领先,其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关键因素,而美国大学教师资源的优质、优秀,又是与其有一套运行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分不开的。这不仅包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而且考核机制科学且富有特色。对于中国高校来说,美国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美 大学教师 评价机制 考核机制

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与IDP教育集团全球首发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名公布的数据,全世界高校前200名内,美国占据75所大学而稳占团体第一。其中,前10名大学中美国就占据了7席。究其原因,除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育、高等教育体系非常健全等因素外,其优秀的教师资源是关键因素。本文部分作者通过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佛乐敦大学等不同层次的高校的考察、调研发现,美国大学教师资源的优质、优秀,是与其有一套运行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分不开的。这不仅包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而且考核机制科学且富有特色。结合中国国情和高校的具体实际,学习借鉴美国大学教师评价机制,对于建设高水平大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大学教师的评价体系

美国大学对教师的评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重点是比较分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权威一致。在20世纪50年代到 *作者简介: 吕淑青(1974—),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管理与研究;问筱平(1974—),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综合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研究; 秦兴方(1965—),男,江苏常州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教授,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研究。

60年代,则侧重于教师个人素质的评价,即主要判断教师是否具有从事优秀教学活动所要求的个性特征。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评价重点转向教师的行为,尽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师评价的重点会有所差别,但评价的内容大多涵盖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

教学评价,在美国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美国大学中,教学被看作是每一位教师的最高职责,尤其在州立大学和社区大学,教学的地位更为突出。在美国,任何教授都必须从事课堂教学,而且一些本科生的基础课往往是由名教授来担任。在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包括课时量和学生评价两个部分。课时量是和本系其他教授相比而论的,属于数量评价。学生评价由主要是质量评价,一般在每一学期结束的两周前进行,根据校方统一给定的题目,一般有十几项,每项答分从5到0分,由学生无记名打分,然后由校方统一进行数据分析,得分将被存入该教师的档案,作为教师未来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科研评价,主要是对大学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考察。由于科研关系到学校的质量,声誉和排名,所以高校对科研都相当的重视。教师的科研评价主要包括:一是教师本年度获得的科研基金,包括主持项目的名称、基金数额、基金来源和基金的起至日期。二是本年度申报的各类基金情况,包括申报的项目名称、申请部门、金额、本人的贡献和申请结果。三是本年度撰写和发表的论著、论文情况,包括书的章节、正式期刊的文章(含发表的和在审的)和会议文献等。四是在国内外专业会议上被邀请做特邀报告和自己发表报告的情况。

社会服务,关系到高校的显示度,所以也是高校评价大学教师的重要内容。美国大学对教师社会服务的评价较为全面,一般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教师对本系、学院和学校的服务性贡献,包括参加各种专业会议、职称或学位评定,主办学术讲座,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或开展社会活动等。第二类是教师对专业学会、专业期刊等方面的贡献,包括组织会议,学术带头和促进学科发展,从事专业期刊的编辑、审稿,制定发展规划或计划,参与国内外重大基金的评审等。这些活动都体现着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第三类为社区、企业、政府提供的专业服务或科研成果的转化。

美国的大学教师一般每年都要按照上述评价体系,对自己在过去一年的业绩进行一次书面汇报,并提供相关方面的佐证材料,包括本年度在相关方面的获奖情况以及该奖的重要性和被承认程度。系主任在审阅教师的书面报告和佐证材料后,需要对该教师写出书面评语,然后交学院备案。通常情况下,系主任会根据 2

按照材料情况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的结果并进行综合评估,将教师分为若干类别或等级。例如,分为“非常好”、“好”、“一般”和“不合格”四个等级。也有一些高校则进行相对模糊的评价,如在教学科研并重型的高校将教师评价结果分为以下四类:A类:对教学和课程发展有突出贡献但研究属于中等平均水平者;B类:教学和课程发展属中等平均水平但具有杰出的科研能力者;C类: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均属中等平均水平者;D类:教学和课程发展以及科研都具有杰出贡献者。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结果存在疑义,可以向学院院长甚至学校主管校长提出复议申请,并由相关方面教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进行仲裁。如果教师由于评价不公导致自己的权益受损,可以向学校工会提出保护自己权益的申请,并由工会与相关方面沟通,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

二、美国大学教师考核机制的特点

尽管目前美国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大同小异,但由于美国大学数量庞大,而且办学层次多样,所以,在实践中,不同的大学对教师考核的重点和具体要求有所差别,形成了以下鲜明的特点。

首先,考核重点因校制宜。美国大学教师的评价与考核的差异,主要与大学的办学层次有关。在美国目前4400多所大学中,层次最高的是约290所综合性大学或研究性大学,这类大学颁授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学位,科学研究具有突出地位,学校不仅拥有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而且设有以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研究生院,所以,这一层次的大学更加注重教师的科研业绩,然后才是教学水平。第二层次的大学是四年制大学(约760所)和提供硕士学位的大学(约700所),其中四年制大学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理学院或文科学院,另一类是独立的专科学院。这一层次的大学十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考核,而科研考核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第三层次的大学是两年制的社区学院(约2650所),这些学院分成两类:一类为过渡性文理课程,相当于4年制大学的头两年,学生习毕业后可申请转入4年制大学继续深造;另一类为终止性职业技术课程,此类课程一般是本地区社会所急需的,课程设臵和授课方式都比较灵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社区学院颁授的学位是准学士学位。所以,社区学院对教师的考核更加重视教学和社会服务,而科研则是第三位的。我们考察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就是一个典型的第二层次的高校,所以其教师的考核评价的重点是教学,然后才是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考核。

其次,考核得分质量至上。以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教学考核中不仅要考核是否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考核都是是否提供“有效教学”,即教师是否实现了所授课题预定的教学目标,即学生达到何种水平,这一水平可以是知识性的,也可以是技能性的(沟通、演讲、写作等)。实际考核中,重点是看教师是否积极地参与课程开发?是否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东西?是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是否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并给予帮助?因此,在教学考核中,学校和教师都十分看重学生的评价。在科研考核中,项目与成果数量仅仅是参考,质量更为重要。在科研项目方面,即使未能立项,但只要评价结果很好,也被认定为贡献;在学术期刊档次和论文质量方面,SCI或SSCI来源期刊并不是唯一标准,期刊的拒稿率、论文本身的引用率和同行评价是判断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即使论文没有发表,但受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专门邀请进行主题演讲的论文,或在学术会议上得到同行专家高度评价的论文,也被视为高质量论文;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是否将学生带进课题组,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在科研考核中,考虑到学科之间的差异,对于艺术、历史等特殊学科,由相关学院和系科自行制定教师科研业绩考核办法。

第三,考核频次因人而异。大学对教师的考核是非常严肃的工作,教师也非常看重考核结果。但在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考核的频次和作用有所不同。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教师一旦被学校录用,需要经历5-6年担任助教和助理教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教师每年都要接受考核,但一般第2、4、6年进行“全测评”,即由最基层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至学校层面的教务长(分管校长)评价,而第3、5年进行“半测评”,即从最基层评价至院长评价。教师在试用期满并经过评定获得终身教授资格,同时成为副教授后,一般需要经过六年时间才能成为正教授。在这六年时间中,教师考核的频次和形式与前面基本相同。在教师进入大学的前十二年时间中,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只是判断教师是否具备担任终身教授或正教授资格的依据,而且更关键是,学校将评价或考核的过程看作是帮助教师成长的过程。在教师成为正教授后,考核频次大大降低,一般5-7年作一次评价或考核,考核的重点主要是科研和社会服务,而且教授也不需要提供太多的数量材料,关键是要提供证明学术或服务水平的材料。

第四,考核程序规范公正。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每年考核时,教师根据考核要求提供书面汇报和佐证材料后,首先在系科内部同行之间进行测评,然后将测评结果交系主任签字后由学院终身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进行评价,再 4

经院长签字后交教务长(分管校长)审核并进行评价,如果同行评价与学院教授委员会意见不一,或教务长(分管校长)认为有必要,可以召开评审委员会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将以纸质的形式告知教师本人。如果教师对相关评价结果存在疑义,可以提供新的佐证材料,向系科、学院直到学校评审委员会提出复议。一旦考核结果确定,将作为教师年度工作最重要的依据归档。

最后,考核结果的约束与激励功能并济。与美国其它高校类似,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教师各年度的考核结果也是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而且,由于坚持“非升即走”的原则,即教师在试用期满后不能晋升为终身教授便须离校另谋出路,这就大大强化了考核结果对教师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性。而且,大学教师在晋升终身教授前,或在副教授期间考核特别优秀,也可以不受年限的限制,提出破格晋升终身教授或正教授的申请,这又大大增强了考核的激励功能。由于教师一旦获得终身教授资格,便取得了在退休前在该校任教的权利,学校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并经过正式的程序不得予以解雇,但学校无法预料该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或学科的发展前景,因此,学校在决定教师的终身聘任时非常慎重,对教师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前的考核评价也非常严格,考核结果的约束力也很强。而一旦取得终身教授资格,考核的约束力相对弱化。如果教师在一个教师在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后“跳槽”,则其在进入另一所学校后则需要重新申请终身教授资格。由于流动的机会成本很大,所以,美国大学教师在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前的流动性很大,而在取得终身教授资格后的流动性很小。许多教授从博士毕业进校直至退休,都一直呆在某校。

三、对改进我国大学教师评价的启示

在我国高校,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也是常态化的工作之一。应该说,中国大学教师的评价或考核也富有自己的特色,但无论是从评价体系的设臵、考核过程的组织,还是从考核结果的功效来看,还有值得完善之处。美国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评价体系设臵必须体现大学功能或使命。在我国现行大学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中,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重点,但社会服务基本被排除在外,包括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农科、工科、医科、商科等,在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和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很少考虑教师为社会服务所作的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导致我国高校教师理论与实践脱节,特别是一些教师漠视社会工作的重要原因。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一样,是大学的四大功能之一,理应成为教师尤其是大学中应用性学科、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应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将之纳入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之中,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绩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教师考核的实质是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实现程度。在我国,大学教师的年度工作考核,大多是对教师工作完成情况尤其是教学科研能力或水平的一种评价,但在美国大学教师的考核中,处处体现着教师以学生为本理念实现程度的评价。例如,教学考核中“有效教学”的考核完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科研考核中将是否把学生带入课题组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社会服务考核中将辅导学生撰写论文或开展社会活动纳入指标体系,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学被赋予的功能或使命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使命。因此,对大学教师的工作评价理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展开。在这方面,美国大学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教师评价考核要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我国大学评价存在着“千校一面”的倾向,在一个大学内部,对学院和教师的评价或考核也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在这方面,美国大学分类指导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也就是,在大学层面,每个大学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确定教师评价或考核的重点;在学院层面,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学科特点(如艺术、历史等通识学科),科学设臵考核方式;在教师层面,根据教师成长的阶段,选择切实可行的考核频次和考核重点,等等。由此,使教师考核不仅起到一般的总结作用,而且真正起到帮助教师成长的作用。

第四,教师业绩考核的关键点是工作质量。我国大学教师考核中重数量而轻质量、重期刊档次而轻论文论著本身创造性、重校内工作轻校外服务的情况较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大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美国大学教师考核中,在考核教师能否完成一定工作量的前提下,教学考核中特别注重“有效教学”特别是注重课程开发、科研考核中特别注重创造性工作而淡化期刊档次、社会服务中特别注重学术界影响等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

第五,考核过程充分体现教授主导的作用。我国大学考核中行政导向的色彩比较浓,教师考核的最终结果通常是在一定比例下由系主任或院长们协商或投票产生的,其公正性经常受到质疑。在美国的大学教师考核中,系教授委员会、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校评审委员会对教师考核结果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也被美国大学作为教授治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大学教师考核中发挥教授的主导作用,在很大程 6

度上保证了考核结果的公正性,同时又避免了系主任或院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这为改进我国大学教师的考核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最后,强化考核结果与教师工资、职称晋升的挂钩。在我国,教师年度工作考核与职称晋升有一定的联系,但与教师的工资联系不大。因此,教师考核结果的约束性不大,激励功能也不足。而在美国,大学教师非常注重自己的考核结果,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自己的职称晋升,而且与自己的薪酬有直接的联系。这样,考核机制既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也具有较好的激励功能。对于我国大学来说,在科学设臵教师评价体系和完善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如何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是大学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创新中需要着力思考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蔡敏.美国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2007(6):88-91.[2]堪启标.美国有效教师研究述评[J].集美大学学报,2006(6):42-46.[3]高洁,蔡敏.美国教育评价的元评价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7(6):21-24.[4]唐善梅、裴育.美国教师评价研究对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制度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9):127-129.U.S.University Facul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ts Implications —— Citing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 as an Example

Lv Shuqing1 ,Wen Xiaoping2 , Qin Xingfang2

(1.Yangzhou University, General Office of College of Civi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iangsu, Yangzhou, 225009;2.Yangzhou University, Office for Humanity Studies, Jiangsu, Yangzhou, 225009)Abstract: The key reas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enjoys world’s leading higher education is its faculty resource, whose excellent quality is inseparable with a well-functioning faculty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the universities.This requires tha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with scientific natur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U.S.university faculty evaluation system has valuable references.Key Words: China-US University Faculty Evaluation Mechanism Assessment Mechanism 作者简介:吕淑青(1974—),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管理与研究;问筱平(1974—),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综合科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与研究; 秦兴方(1965 7

美国学前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 篇3

一、政府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1.联邦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目前,联邦政府的早期教育项目都是以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主要由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和教育部实施。由于涉及到拨款,联邦政府希望钱花出去能保证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会对项目的准入、续签及质量作出要求,这些在相关的法律中会有专门的条款予以规定。以“启蒙计划”为例,《启蒙法案》的第641款第42条规定了确认项目机构的有关标准以及项目续签的要求,第641款第42条规定了对启蒙计划项目以及执行机构的监管标准,使项目的质量保障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1)项目机构准入。根据《启蒙法案》的规定,批准“启蒙计划”项目机构的权利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申请参加项目的机构都必须要经过公开竞争,最终胜出并获得授权的机构将以5年为一个阶段接受联邦政府的资助,依据相关规定开展早期儿童教育。对申请机构的考察标准包括相关执业经验和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应包括教职员工聘用准备情况、师生比、预算与财务计划、教学课程、教学办法、家长与家庭参与办法、特殊教育儿童方案、项目自我质量控制机制等17个方面、53个具体的考察点。但总体来说,准入标准的重点是放在该机构是否能够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有效、全面、协调一致的早期儿童发展教育服务。

(2)项目机构续签制度。在“启蒙计划”项目机构获得授权的5年期满后,该机构必须向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申请续签。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在审核项目机构续签资格时主要关注5个方面的情况:机构的年度预算与财务状况;项目是否达到《启蒙法案》规定的标准;年度审计结果;课堂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启蒙法案》规定的要求;项目报告。项目机构通过审核后将获得续签资格,继续接受资助,开展“启蒙计划”早期教育项目。

(3)质量检查制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必须对“启蒙计划”项目机构进行质量检查。相关规定包括:所有项目机构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质量检查;新获得授权的机构在执行项目满一年时必须接受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组织的质量检查;如果发现项目机构有违规现象,必须在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作出该机构违规的决定后的6个月内,或在征求部长同意的情况下的12个月内,对违规机构进行复查;卫生与公共服务部可以不定期,在不通知项目机构的情况下组织质量抽查。

(4)质量检查标准。“启蒙计划”项目质量检查标准涵盖范围很全面,共有5个部分,16个分项,具体如下:

1.总则

1.1目标与范围

1.2生效时间

1.3定义

2.早期儿童发展与健康服务

2.1儿童健康与发展服务

2.2教育与早期儿童发展

2.3儿童健康与安全

2.4儿童营养

2.5儿童心理健康

3.机构与家庭和社区的伙伴关系

3.1与家庭的伙伴关系

3.2与社区的伙伴关系

4.项目设计与管理

4.1项目治理

4.2管理制度与程序

4.3人力资源管理

4.4设施、资料与设备

5.项目执行与改进

5.1不足与质量改进计划

5.2违规处理

2.州政府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美国各州公立学前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50个州+华盛顿特区中,只有40个州+华盛顿特区设有公立学前教育项目。在已经设立公立学前教育项目的州和特区中,州政府的投入和学生入学率的差异也非常大。华盛顿特区的学前教育生均经费达14,690美元,最低的如南卡罗来那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生均经费都在1 300美元以下。公立学前教育入学率最高的华盛顿特区4岁儿童和3岁儿童的入学率分别达94%和80%,而罗德岛州4岁和3岁儿童公立学前教育入学率分别为1%和0%。由于投入的不同,各州的监管力度也相应有很大差异。重视学前教育的州,在投入大量资金开办教育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较为完善的质量保障措施。

以华盛顿特区为例,特区政府对学前教育项目主要采取执照颁发、执照延期、质量检查等多种手段来实施质量保障。

(1)执照颁发与延期。任何开展学前教育项目的机构都必须经过特区政府的审批,获得执照后才可以开展相关教育项目。执照颁发由州政府的州教育学监办公室早期教育处负责。执照分为两类:儿童发展中心执照和家庭儿童发展服务执照。执照审核内容包括:举办者、组织结构与管理;儿童监管;设备与资料的状况;教育纪律情况;师生比;户内与户外环境情况;教职工资质和培训情况;犯罪记录调查;所提供的食品及菜单。

除此以外,早期教育申请机构需要取得场地商用许可或住宅商用许可、环境无铅证书、消防证书,如果注册为商业机构则须提供一封良好声誉推荐信,和12个月内参加州教育学监办公室的儿童教育培训的证书。申请机构必须遵守华盛顿特区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卫生、建筑物与防火要求以及无铅检测等要求。如果开展学前教育的机构是由政府管理或使用的是政府的场地,则不用再申请执照。

执照到期的机构必须要提出延期申请,各项审核通过后才可以继续开展早期教育。

(2)检查与评估。州教育学监办公室针对早期教育质量有两项评估:学前入学测试(Kindergarten Entry Assessulent,KEA)和质量评级与提高系统(Quality Rating Improvement System,QRIS)。

美国的国民教育起点是kindergarten,招收5岁儿童,相当于中国的学前班。因此,学前教育质量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毕业学生是否做好了进入国民教育的准备。学前入学测试(KEA)主要检验儿童是否已经在语言和认知、数学思维、社会和情感发展、科学探索、社会研究、学习和健康策略等领域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在学前阶段顺利参与和完成各项活动。一般在开学后45天内从华盛顿公立学校和华盛顿公立特许学校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测试。

质量评级与提高系统(QRIS)的主要目的是运用全特区的有关数据检验全特区的学前教育质量,确定质量薄弱校并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区所有的学前教育项目都必须接受QRIS评估。QRIS除了采用认证机构的数据外,也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评估。QRIS评估的标准主要有6个方面:项目管理、学习环境、课堂管理、家庭参与、教职工资质以及执照要求遵守情况。

(3)制定教育标准和教学活动指导方针。为了使各学前教育机构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标准可依,切实帮助他们保障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州教育学监办公室组织专家制定了两个指导性文件:《华盛顿特区早期教育通用核心标准》(District of Columbia Common Core Early Learning Standards)和《学前教育标准和教学活动》。前者为学前教育的不同阶段在不同领域规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后者则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范例。本文主要简单介绍前者。

《华盛顿特区早期教育通用核心标准》包括9个领域,34条标准。这9个领域分别是:学习和逻辑思考的方法;交流与语言发展;读写能力;数学;科学探索;社会研究;艺术;社会一情感发展;身体发展/健康与安全。

9个领域下的34条标准对每个年龄段都作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提供了观测点。例如,学习和逻辑思考的方法领域中的第三条——能够灵活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对不同年龄段的要求是:婴儿阶段(0~1岁),刚刚出现(emerging);幼儿阶段(1~2岁),能够观察他人解决问题并进行模仿,如观察教师与其他小朋友玩捉迷藏并加入到游戏中;2岁时,会运用尝试—错误策略,请求帮助,如站到小凳子上去够高处的玩具,够不到的话就去找老师帮忙;3~4岁时,不用试遍所有的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改变策略,如一次抱不了3个球时会去找小车来运送;学前教育结束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提出跟同伴一起合作的活动,如对其他小朋友说“我们一起用这个盒子做一辆汽车吧”。

有些领域,如科学探索、社会研究等,可能对0~3岁的儿童都不做要求,而有的仅在学前教育结束时提出一些要求,并提供观测点。

二、民间教育质量保障办法

一般说来,开办学前教育项目必须获得州政府的批准,取得营业执照,这是政府在入口上对学前教育质量采取的保障措施。但是除此以外,不是所有的州都能够对所有的学前教育开展足够的、长期的、过程性的质量保障措施。为了维护教育质量,一些民间团体对早期教育机构进行了质量认证,而家长和社会也可以根据一个教育机构是否通过认证来判断它的质量是否合格。

开展早期教育认证的是不同领域的由早期教育机构组成的行业性组织,主要有全国儿童教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早期教育领导者协会/全国认证协会(Association for Early Learning Leaders/National Accreditation Association for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全国早期儿童项目认证协会(National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Accreditation)、全国课后项目认证协会(National After School Association)和全国家庭儿童保育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Family Child Care)。不同的早期教育项目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一家认证机构接受认证即可。

全国儿童教育协会成立于1926年,是美国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幼儿教育组织。它的职能很广泛,认证只是其中的一项职能。目前,全国经过它认证的学前教育项目有6883个。它不仅认证学前教育项目,也认证学前教育副学士学位项目,同时还负责认证全国优质教育研究生项目,承担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认证工作的一部分。现以其学前教育项目的认证办法和认证标准为例,介绍美国学前教育项目的民间认证。

1.初次认证

首次申请认证的学前教育项目,必须通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申请加入/自我审查。提交申请加入协会的表格,缴纳费用,并根据协会提供的自审办法对项目进行评估,提出质量提高办法,并就项目参加认证的过程制订时间表。申请参加认证项目在本步骤将项目自身情况与认证标准统一起来。

第二阶段,认证申请/自评。提交项目认证申请,缴纳费用,确定第三阶段的截止日期,依据协会提供的自评办法准备相应材料,证明项目是否达到协会认证的10项标准;准备材料,证明项目具备认证申请资格;完成项目认证资格的相关表格。

第三阶段,认证申请资格。申请认证项目,提交认证申请资格相关材料,缴纳费用,通过资格审查后,将收到协会的通知。项目实施自己提出的质量提升措施,准备接受现场考察。

第四阶段,达到标准/维持标准。协会派出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听课、核实项目提供的自评材料,确定项目是否达到了认证标准。通过认证后,项目必须在一年后提交年度报告,证明项目一直满足认证标准的要求,要连续提交4年,即认证的有效期为5年。

2.认证延续

如果学前教育项目通过了初次认证,并连续4年按时提交年度报告,就可以在提交第四次的年度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提出认证延续申请。在提交了认证延续申请并缴纳费用后,认证机构审核并通过材料后就会在6个月内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通过的项目可以继续使用经过协会认证的标识,有效期为5年。

3.认证标准

全国儿童教育协会的认证标准共有10项,如下所述。

(1)人际关系。项目必须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建立起正面友好的关系,帮助儿童建立自我价值感和群体归属感,培养儿童的群体责任感,使其积极为社区做贡献。

(2)课程。项目的课程必须与其目标一致,促进儿童在社会、情感、身体、语言和认知等领域的健康发展。

(3)教学。项目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应适应儿童的发展,符合文化特点和语言规律,教学效果良好,能够促进儿童通过参加课程不断学习和发展。

(4)儿童进展评价。项目应通过系统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评价手段了解儿童的进步情况,并应与儿童家庭进行互动,充分考虑儿童所在文化环境的特点。评价结果应为促进儿童发展、提升教学和项目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5)健康。项目应着力促进儿童的营养与健康,保护儿童与员工免受疾病和伤害的困扰。

(6)教师。项目应聘用具备相应教育资质、知识和敬业精神的教师,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支持学生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和利益。

(7)家庭。项目与每一位学生的家庭都应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支持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应根据各家庭成员特点、使用语言和文化水平调整与其的关系。

(8)社区关系。项目能够与儿童所在的社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完成项目目标。

(9)环境。项目能够提供健康、安全、维护良好、适合儿童发展的室内和室外环境,包括能够辅助儿童和员工学习与发展的设施、设备及相关资料。

(10)领导与管理。项目能够有效实施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维护员工队伍的稳定,做好人事、财务和项目管理工作,为儿童、家长和员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三、特点与启示

虽然美国的学前教育发展在各州之间很不平衡,但从联邦政府、做得较好的州以及民间机构的质量保障做法中,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各质量保障体系各司其职,各有重点,相互补充

美国的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依据的是相关立法,其目的是保障项目的拨款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因而它的重点放在对申请项目机构的准入和续签上,重点考察项目机构自身是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项目的任务,重视项目的财务管理、合法性和规范性,以及项目是否还承担了其他联邦学前教育项目。它的缺陷是仅对自己的项目负责,没有考虑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保障。

州政府的质量保障系统,尤其是在学前教育做得较好的州,则相对比较全面。由于是自己办,不仅要保障纳税人的钱花得合法、有效,还要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K-12国民教育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州政府不仅严格审批、把住执照颁发关,而且对教育教学规范、标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还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并通过不同的测试来检查学前教育的实际成效。它的优点很明显,严格、全面、操作性强,由于只针对本州,所以地域性强,标准比较整齐划一,充分体现了本州的教育特点和教育方针。缺点是对公立学前教育约束性较强,而对其他私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约束性则相对较弱。

民间的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则弥补了联邦和州政府的质量保障体系的不足。首先,它覆盖范围广,面向本领域的全部教育机构。虽然学前教育机构是自愿参加,但由于没有得到认证,就不容易得到社会认可,所以教育机构,尤其是私立教育机构的参与积极性很强。其次,它分类指导,按照学前教育机构、家庭保育、课后教育等不同的项目类型,项目机构组成了不同的组织,根据本领域的特点开展质量保障活动。最后,它制定了本领域项目运作公认的标准,从管理、财务、教学、教师、社区关系等各方面对项目的质量标准作出了规定,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需要补充的是,公立学前教育机构因为由政府拨款,并接受政府监督,加上认证是收费服务,他们参与认证的积极性很低。

我国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中也应重视顶层设计,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体系,使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专业质量保障机构之间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教育部负责确定整体的政策与方向,地方教育部门做好学前教育机构入口和本地区的机构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质量保障机构的力量,保障具体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等各方面的质量。

2.各质量保障体系间相互参考借鉴,避免矛盾

虽然美国的联邦、州、民间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保障方法和手段也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基本理念和理论原则是基本一致的,这样就能尽量保证教育机构工作原则的一致性,避免令出多头,无所适从。关于教育质量保障,联邦立法中明确规定,要组建专家小组,其中包括质量保障专家,讨论确定相关程序和标准;州政府则明确表示会遵守联邦标准,参考民间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标准,如华盛顿早期教育通用标准在前言中就明确说明,它的制定原理和理念都是和全国儿童教育协会(NAEYC)的相关原则是一致的,在质量评级与提高系统(QRIS)中也采用认证机构的数据;民间机构的质量保障活动则必须遵守法律,如《启蒙法》等有关质量保障的规定。

我国构建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应该注重内部机制的畅通,既要保证各地方突出自身特色,办出优势,办出水平,又要保证质量标准的大框架、基本原则一致,从而保障全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美国高校科研机制探究及启示 篇4

一、美国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及应用

美国高等院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四个层面 :联邦政府拨款、州及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投资、社会捐助。与我国政府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同,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分别针对不同的研究层级进行拨款。简而言之,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的拨款主要涉及基础科研层面,而州政府拨款主要针对应用科研领域,地方政府拨款则主要与企业对接,应用于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推广阶段。美国政府分层级的拨款模式符合科研项目从研发阶段到市场化阶段的发展规律,能够使高校对政府财政拨款的利用率实现最大化,给我省的科研经费的划拨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研成果的产生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研成果商业化等几个重要阶段。而基础研究阶段的科研特点为 :研发耗时长、投入经费大、市场收效慢等,因此在美国基础研究的任务主要由研究型高校承担,由于基础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单靠高校自己的运营能力无法支撑,而较长的研发周期又不能迅速产生市场收益,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没有实质性动力,仅靠企业捐赠等公益性投入根本无法弥补高校基础研究的巨大资金缺口,而美国州政府及地方政府虽然对基础研究有所倾斜,但有限于地区的财政收入差异,绝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经费无法完全通过地方政府满足。因此,如何解决横亘在市场效益与学术价值之间的机制性矛盾成为摆在美国联邦政府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主要问题。美国联邦政府敏锐察觉了这一矛盾,并通过立法有效弥补了这一矛盾。

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莫里尔法案》,明确了联邦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支持模式与支持力度。自此,美国科研发展结束了自由放任的发展道路,政府主导的科研模式逐渐形成。美国联邦政府也成为研究型高校获取基础性研发资金的重要来源,有效解决了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基础性科研经费短缺的问题,为美国20世纪科技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科研成果的应用研究阶段是基础研究与市场需求的重要连接点,美国的应用型研究主要由高等院校与企业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由于应用型研究的研究成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市场收益,这与企业的市场行为及逐利本质相契合,因此企业对应用研究具有与生俱来的动力。这使得企业界成为高校应用研究的主要资金来源,美国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形式更加多元也更为密切。企业会以科研项目承包方式或校企科研合作、共同开发的模式有效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与产品竞争力。此外,州政府与地方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致力于地方应用型科研的发展,因此对高校的应用型科研也会给予很大的财政支持。

因此,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与企业投资成为美国高校应用型科研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科研成果的市场化阶段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收益的最后阶段,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重要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忽视该阶段的重要价值,导致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不高,科研成果不能有效应用于市场从而产生市场价值。美国州政府及地方政府则十分重视对该阶段科研成果的支持力度,州政府及地方政府会采取科研项目招标的模式,引用竞争机制将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有效连接起来,并给予很大力度的财政支持,从而有效盘活了高校的智力资本与企业资本。

二、美国高校科研评估机制

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拨款主要通过各科研基金会划拨,联邦政府的财政拨款经过国会审批后会直接划拨到科研基金会,科研基金会通过同行评议制度从高校科研基金申报者中遴选出优秀的研究人员及研究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同行评议制度是评价高校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的重要制度安排,主要运行机制是按照一定的学术标准组成同行评议机构,该机构主要由遵循统一规范的学术理论体系的科学家组成,并对申报科研基金的科研项目及研究者的学术水平进行规范化的程序审核,最终确定科研经费划拨方向。该制度有利规避了非学术因素 :如关系网络、政府干预等对学术公信力的影响。同行评议一般采取集体化的民主评议机制,评议结果往往由民主投票产生,这有效规避了学术评议中的个人主观因素(如学术偏好、研究倾向、情感因素等)对评议结果的影响,民主决策机制将科学研究的共同标准置于个人标准之上,从而保障了评议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尽管同行评议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了评议结果的客观性,但经过长期发展也逐渐凸显出一些重要问题。例如,同行评审专家与参评者可能存在私人关系,同行评审专家在学术核心领域能达成高度一致,但对学科边缘领域或交叉学科领域则存在重大分歧或学术盲点。针对上述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创建了独立于同行评议之外的评估制度,建立独立专家库,而评估专家由来自美国本土50个州及海外学术精英团队组成,对同行评议的结果具有审核权及否决权,而美国国会同时授权美国审计署会将各大基金会的科研基金分配状况进行审核,并定期向国会提交审查报告。这种双轨化的评估体系及政府监管机制确保了科研经费分配的学术性及公正性,充分发挥了政府对高校科研的财政支持效力,使政府的科研经费得到了最高效的应用。

三、启示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科研发展的经验,首先通过立法明确了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支持义务,使得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能够依照法律对高校的科研项目进行经费支持。美国政府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的大幅度提升是由一系列法案予以保障的,美国在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具有不同侧重点的法案明确了联邦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与方向。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提出明确了联邦政府对高校科研发展的责任义务 ;冷战时期,美国国会又通过一系列立法将联邦政府的科研投入由军事领域转移到航空航天、空间教育等领域,确保其科研经费的投入能够惠及到更广大的国民 ;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明确了科研对其经济发展的促进推动作用,联邦历届政府开始逐步提高科研经费在政府支出的比重,而高校作为美国科研发展的支柱之一,成为最大受益者。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美国联邦政府的经验,将科研发展纳入法制化、常规化的轨道。通过多层次、立体式的法律体系保障中央政府能够加大对高校科研的经费投入力度,并保障政府的科研经费运用能够收到法律制度的监督与保护。其次,我国高校虽然能够获得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科研经费支持,但高校对其利用效率并不高,绝大多数科研人员存在‘重关系不重成果’的思维误区,使得科研经费并没有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产生,对科研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因此,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的同行评议制度,通过建立具有独立决策权及审批权的学术委员会来决定科研经费的划拨方向,从而确保科研经费对科研项目的促进力得到充分发挥。再次,我国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模式主要停留在实习就业、咨询培训等基础层面,在科研层面高校并未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使得高校的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应用于社会,企业也不能充分引进高校的智力资源进行产品创新。因此,我国高校应与企业界建立更加持久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科研资金开发应用型科研项目,从而使高校科研走出象牙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摘要:美国作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科研强国,其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其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美国高等院校作为重要科研机构,为美国的科研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探究美国高校科研机制的优势,发掘其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对提升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机制 篇5

朱明杰

国有企业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提高国有企业效率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分析、借鉴国外的国有企业管理机制是我们研究国企改革常用的思路。

美国国有企业分别为联邦、州和市镇各级所有。国有企业往往通过政府机构来管理,因此,在美国,许多人将其称为政府企业。为与我国约定俗成的概念相衔接,估且还称之为国有企业。

美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联邦的第一个国有企业是19世纪40年代在华盛顿建立的国家博物馆。这个国有企业从“立项”、“建设”到“运营”,都富有传奇色彩。1826年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史密森(James smithson,1765~1829年),以遗嘱形式把他一生积蓄的55万美元,捐赠给美国,指定用这笔款项,在华盛顿建立一个旨在“增进并传布知识”的机构。经过长达20年的酝酿和争论,于1846年成立一个委员会来执行史密森的捐款事项。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统、首席大法官和有关行政部门首脑。为有效管理,成立了董事会,由美国副总统、首席大法官、三位参议员、三位众议员及六位美国公民组成。这个国有企业经过150年的努力,有了长足发展,其所属的国家航空与宇航博物馆、肯尼迪文艺演出中心及国家动物园,都已闻名遐迩。

美国的第二个国有企业是1904年建立的巴拿马铁路公司,第三个是1905年建立的阿拉斯加铁路公司。这些公司已经改变了慈善性质,且具有相当规模,是生产性企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适应战争的需要,美国建立了不少国有企业,战后大都撤销了。在1929年经济危机开始以后,为解决国计民生的紧迫问题,按照罗斯福新政的要求,美国又建立了一些国有企业,包括财政公司、信贷公司、进出口银行、农作物保险公司、联邦保险公司等。美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国有企业——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就是这一时期开始建立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产生,标志着美国国有企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美国人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产生和发展称为“伟大的试验”。田纳西河流域方圆6万英里,覆盖7个州。在历史上,这是美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银行破产,工厂倒闭,洪水泛滥,农田冲毁,水土流失,疾病蔓延,森林乱砍滥伐,矿业破坏严重。当时,这一地区人均年收入只有169美元,一万户人家之中只有三户可以用电。在这种情况下经国会同意,罗斯福于1933年5月17日签署了建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法案。这是美国最大的国有企业。这个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有:一是根治水利,管理水利系统,在主流和支流上共建了54座水坝。这些工程使1984年特大洪水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还修有闸门等航运设施,使船只可以从田纳西河通过密西西比河航行到奥尔良河,到达美国12 个州以至世界各地。二是在30个水坝建了电站,向企业和居民供电,现在已有114个水电厂。还建了59座火力发电厂、5座核电站。1994年发电1280亿千瓦时,售电收入54亿美元。三是对田纳西河流域进行水土综合治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保持生态环境优化。建立了1500多个示范农场,研究如何重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耕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率。为促进户外娱乐,建立了200多个娱乐中心,最大娱乐场占地11500公倾,被肯尼迪总统宣布为全国环境保护示范区。

总的看来,美国的国有企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特定问题或有特定背景而产生的。美国国有企业问世的一般原则是:私人无法做或做不好的,由国家或政府去做。目前,美国的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5%左右,主要分布在邮政、军工、电力、铁路客运、空

中管制、环境保护、博物馆和公园等行业。美国的国有企业有建立,也有撤销,在100多年的发展史上,既有辉煌,也有挑战,成为美国经济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美国国有企业的外部管理体制

美国的国有企业分别为联邦、州和市镇所有,与此相应地形成了分级管理的体制。联邦、州和市镇议会代表公民拥有产权,政府依法管理国有企业。

各级政府是国有企业的行政管理者。联邦政府管理的企业主要有8类:部分电力(主要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电力),全国邮政、国土管理(包括森林保护和国家公园的管理),运输(包括铁路客运、航天、军用航空运输和空中管制)、保险(包括受理房屋保险、航运保险、股票市场保险、老年人退休金保险等方面的业务)、医疗卫生(包括退伍军人医院)、工业(包括政府的印刷厂和军事工业)和环境保护。联邦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不多,但企业规模较大,且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州政府管理的企业也有8个行业:本州范围的保险(包括失业保险)、本州范围的电力供应、州内港口、公路(包括部分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建设和收费)、烈性酒类、医疗保险(包括负责精神病人、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机构)、彩票的发行和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和公共汽车)。美国各州管理的企业较多,且多通过设立政府机构,例如往往叫某某管理局的形式来管理企业。在纽约,设有桥梁、隧道管理局、电力管理局,污水管理局、公共交通管理局。这些管理局实际上都是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市镇政府管理的企业包括9 个行业:市镇内的公共汽车和地铁,自来水的供给和污水处理,垃圾的收集和销毁,部分电力供应,市镇内的港口,飞机场,小学和图书馆等文化教育事业,公园和体育场等公用设施,医院诊所。应该指出,这里所说的美国各级政府所管理的国有企业,除少数是全行业的之外,多数是该行业的一部分,即产权属同级议会的那一部分。

议会通过立法,决定有关国有企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联邦政府能否组建一个国有企业,必须经过美国国会的审议和批准。州和市镇政府的国有企业,必须经同级议会的批准,才能成立。议会通过立法,确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甚至包括市场准入和销售领域以及价格权限等。议会随时审查国有企业的运行情况,并可相应地作出重大决策,包括撤销、兼并和出售某一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董事长由同级议会任命。当州和市镇与国有企业在执行政策法规上与上级政府有关部门或法律发生矛盾时,州和市镇议会针对所属国有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向上级议会申诉,以求调整政策和法规,保证所属国有企业的权益和运行。议会决定对所属国有企业是否给予财政拨款,给予多少拨款,拨款的无偿或有偿,以及有偿款项的偿付方式。

美国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收支和债务前景进行监控。美国审计署是一个地位很高的机构,署长由国会任命,任期长达15年,工作向国会负责,预算由国会批准。在美国各地分10个大区,派驻办事处,共有工作人员4000多人。审计署对国有企业的监控有三个机制:一是企业内部审核机制,要求企业按规定报表,说明财经情况,审计署对这些报表进行审计;二是在各级行政当局,包括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和州、市镇政府,也要设有一定的机构进行审核,最近,美国议会正拟通过一项新的法案,要求各部门设置财务负责人,总管行政预算和支出;三是任何公民,觉得国有企业有舞弊现象,均可给议员写信,议员转给审计署,审计署则应进行调查,并作出结论。美国审计署每年大致审计5~10个国有企业。审计署将国有企业的审计情况和结论报国会,一旦批准,则需执行。

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服务,为国有企业创造好的社会经济环境。美国国有企业在运营上享有私人企业的权益。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往往通过提供信息、调整法规、规范市场、排除纠纷等,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美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美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视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的内部管理体制。多种类型的国有企业很难用准确的概念表述,这里估且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是独立经营型。具有代表性的是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这个美国最大的国有企业,最高领导层设有三个董事,由美国总统提名,国会批准,总统任命,任期9年。三个董事分别来自民主党和共和党。重大问题的决策投票表决。三个董事代表国会和联邦政府全权负责整个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具有高度的自主权。为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这个企业还设有顾问委员会,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可向他们征求意见。这个国有企业目前除每年得到政府1.3亿美元的无偿拨款之外,还享有一些政府机构的权力,例如,按照美国法律,电价需由政府机构制定,在法案的政府机构序列里就载有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因此,这个企业与其他政府机构一样,享有电价制定权。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资金筹措,主要是发行债券,其中政府债券占一半左右。政府每年拨款1.3 亿美元,只能用在既定的社会事业上。这个企业不通过股票上市融资。

二是政府机构型。一些美国的国有企业,往往作为一个司或一个局来实行管理和经营。与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不同,运营上更多地呈现政府机构色彩。例如圣劳伦斯海运开发公司,开始时是作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的公司来经营运作的国有企业,后来由于成本较高,就合并到联邦政府运输部里,作为运输部的一个司,以一个司的地位进行管理和运营。在美国各州,往往将州属企业的名称叫局,如纽约桥梁、隧道管理局,其实是经营桥梁和隧道的公司;纽约公共交通管理局,其实是地铁公司和公共汽车公司的联合公司;布法罗污水管理局,其实是一个经营污水处理的公司。政府机构型的国有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融资。美国客运公司可以发行股票,但由政府定价,亏损则由政府补贴。

三是一般企业型。这种类型的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与私人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相同,即设有董事会,董事会任命总经理,由总经理负责管理和运营。不同的是,董事会的成员由政府提名,议会批准。在市镇政府里,这种类型的国有企业多一些。华盛顿所属一个县的水厂,共有11个董事,均由政府提名,议会批准。资金来源是:政府拨款占75%,另25%由处理污水厂向用户收费解决。

美国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是在公平或优先的市场条件下和法制框架内,以高度的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保持企业的发展与成长。从市场条件看,国有企业不仅享有一般的市场竞争条件,而且往往被允许有特定的销售市场领域或销售对象,在市场准入上也仰仗政府而享有特权;从法制条件来看,一些国有企业往往被赋予法律法规的特许权宜,包括市场控制权和价格制定权等,就是说,即或这个产品的定价权在政府,国有企业也可以政府机构的名义享有。国有企业必须与私人企业一样严格执法,否则将同样受到制裁。从管理和运营看,国有企业是享有充分自主权的,从决策到操作,国有企业像私人企业一样,可以自行决定。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利润和效益,例如可以使个人收入增多;国有企业的约束机制,主要是法律和法规,一旦违反规定、舞弊或失职,按照法律规定,不仅要坐牢,而且还要罚款,罚款又必须从个人的腰包中拿。

美国国有企业发展对我们的启发

美国的国有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发展来看,美国的国有企业对于贫困地区的起飞、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和公用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田纳西河流域七州之所以能摆脱贫困,关键在于建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像环境治理这样的非盈利项目,没有国有企业,是很难办好的。从社会稳定来看,国有企业使低收入者能够安定生活,使就业岗位得到增加。邮政局这一国有企业的存在,虽然经营不很景气,毕竟使美国的邮票价格维持在较低水平;美国的客运亏损,但照样运营,使远距离的居民可以方便旅行。从体现政府意图来看,国有企业虽然在内部运营上要体现商业原则,但是国有企业往往间接或直接地去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就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而言,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建立这个管理局,开发中西部七州,是美国的一个“伟大的实验”,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成功的典范。从体制上看,三人董事制组织精干,便于拍板决策;从运行上看,事业兴旺发达,负债率50%左右,虽然有些项目风险不小,但总的看是乐观的,虽然自己有权定价,但已经连续八年没有提价,虽然市场销售有法定划分,但正拟开拓市场竞争。另一种看法,则认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管理上缺乏监督机制,在营运上缺乏制衡机制,三人董事会决策难以做到民主和科学,特别是债务积累严重,对项目风险研究没有请外部公司研究的社会约束机制;不像一般电力公司那样由州政府制定电价,而是有权自行定价,议会给它划定市场销售范围,别的企业不能进入这个市场与之竞争,缺乏竞争和市场压力,这是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这两种看法目前仍在进行争论。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美国国有企业发展及其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决特定的问题,尤其是市场失灵和市场不足的领域,必须有国有企业,用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国有企业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生力量和实现形式。特别是在对付经济大危机,解决贫困地区的特大和特殊问题上,国有企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灭。

好的外部管理体制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美国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像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那样成功地进行“伟大的实验”,并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很重要原因是有一个好的外部管理体制,形成了健全的立法保证机制、行政管理机制、审计监控机制和部门服务机制。

符合实际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国有企业的生命。国有企业毕竟是企业。国有企业只有适应市场竞争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美国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多样化的,符合实际的,而不是主观确定的统一模式。但是,不管运用哪种内部管理体制,都需使企业的主要领导人有高度自主权,能够灵活决策,并通过公司规章等约束企业行为,使企业具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保证企业健康运行并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

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传导机制 次贷危机 防范机制

扭曲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性繁荣,在系统性风险没爆发的时候,依靠市场充足的流动性及宽松的信贷条件、以及风险在风险衍生链中不断被转移而得以维持。而一旦市场性风险爆发,信用链断裂,房产泡沫的破灭使得高杠杆化的金融衍生市场迅速陷入流动性短缺,巨大的“影子银行”陷入瘫痪,由此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1.次贷危机的国内传导

1.1房地产市场向信贷市场传导

在房地产市场一片泡沫性繁荣的情况下,联邦基准利率及房贷利率的17次上调最终将房价打压,还贷成本加大、房屋价值贬值,房贷违约率和抵押回收率双双加速上升;而银行的呆坏账增加,亏损严重,陷入流动性短缺;人们预期变得悲观,银行亏损严重,不得不采取清算等措施,紧缩信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用链断裂,导致信贷市场无法正常运转。

风险在房地产市场和信贷市场间的传递主要是通过银行系统。正如Tobin在“银行体系关键理论”中所分析的,银行等金融中介总是在经济上行中助长经济的泡沫性繁荣;而在经济转而下行中加速经济的萧条和萎缩。即加大了经济运行的波动性,使得宏观经济体系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变得更加脆弱。

1.2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传导

资产证券行是美国次贷金融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的重要媒介。

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的过度资产证券化使得杠杆率过度放大,同时也使得风险在衍生链条中积聚和蔓延,加大了金融系统的波动性和脆弱性;造成风险从传统银行到资本市场的转移,充当了金融危机的传导链和放大器。

1.3金融市场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金融危机爆发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一路低迷走跌,使得人们手中的财富急剧缩水。首先,通过“财富效应”减少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次,根據“托宾Q理论”,企业市值的下跌将使得重置投资减少,而更多的是现有企业相互间的并购,导致市场新增投资萎缩;再次,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借贷市场资金配置的低效率和投资的非最优,恐慌在金融市场迅速蔓延,信用链的断裂也使得原本经营良好的企业无法获得信贷支持,加重了实体经济的低迷,导致恶性循环。

▲▲2.次贷危机的国际传导

2.1 贸易渠道

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及相关行业陷入寒冬,使得以外贸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体,如欧盟、日本以及亚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极度萎缩,经济增速减慢。世界贸易也因此遭受重创。

2.2 金融渠道

①资本投资损失

美国是全球金融业最发达的市场,一直以来,其各个金融市场开放,系统完善,被公认为具有最好的风险回报率,由此吸引了全世界的投资者。跨国银行等各国金融机构互持资产头寸的相互深入,使得发起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传染至其他国家。

②流动性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后,流动性短缺引起全球金融业掀起去杠杆化浪潮。资本市场的萧条使投资者损失严重,流动性出现短缺,个人投资者要求投资基金的赎回也进一步加重了资金的紧缩程度,信用链断裂;全球流动性短缺的出现使得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频率加大,引起市场剧烈波动。

2.3季风效应

①产业联动效应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增长陷入停滞进而衰退。全球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生产陷入萎缩,企业裁员、破产倒闭,尤其是出口加工等行业最为明显;其中,存货加速是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萧条传导的重要机制。危机后,各行业量价齐跌的现象使得新增投资萎缩,进而引发全面的经济衰退。

②政策联动效应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产生的共同冲击通过金融资产、股市、全球流动性等途径使各国金融市场普遍下挫;经济金融泡沫的产生和破灭都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牵制。经济全球化的季风效应使得各国经济随美国经济政策或价格信号而变动,泡沫性繁荣的产生和破灭使全球经济呈现一致性波动、动荡。

2.4 净传导机制

①羊群效应

作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的全球性心理恐慌杀伤力巨大。市场投资者、银行等金融机构、消费者、企业等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恐慌、悲观预期导致全球经济体都笼罩在恐慌和衰退的阴霾下。

②信息不对称

首先,衍生品的创新过程中,高复杂性的创新模型使得一般的市场投资者根本没法了解其中所涵盖的风险,风险不断被组合、转移、扩散、积聚,对市场风险报酬率没有正确的认识的情况下而盲目购买;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其各环节潜在风险的评估没有进行即使追踪监管,使得风险游离,难以真正做到风险的及时有效识别,使得系统内风险不断蔓延扩大;最后,建立在市场性风险不会爆发的假设下,在对具体的风险信息缺乏详尽掌握的情况下,评级机构对次贷衍生品的评级也很乐观。这一系列的市场信息不对称都促进了次贷衍生市场的繁荣。

在危机的国际传导中,信息不对称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市场信息不对称引发了相似性预期的净传染效应,市场投资者的风险规避及风险厌恶的情绪,加上对这些国家预期恶化,市场投资者的撤资、清算等行为使得预期的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Irving Fisher.The debt-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J].1933

[2]黄颖青.关于金融危机理论模型的阐述[J].经济师,2009(12)

[3]Paul Masson .Contagion:Monsoonal Effects,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 Multiple Equilibria[J].IMF Working Paper,1998

[4]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J]国际经济评论,2008(7)

[5]仇宝亮.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9

【作者简介】

任雪凤,女,1989年生,重庆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1级金融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金融理论与政策;

王永健,女,1988年生,山东临沂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1级金融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金融理论与政策。

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及启示 篇7

2013年11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意见》,该意见是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重要步骤,着重强调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同年12月,证监会修订发布《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到2013年底共有5家企业取得IPO发行批文,至此A股告别史上最长IPO暂停。2014年第一季度,IPO依然为我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最主要渠道,共有72笔退出交易,其中IPO退出高达63笔(占总数的87.5%),并购退出8笔及股权转让退出1笔。但是,我国想要通过IPO退出的企业与实际通过IPO退出的企业数量差异较大,2012年底在证监会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已超过800家,如果企业无法如期上市,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就会增加不确定性,投资收益也将大打折扣,这将成为未来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重大挑战。

美国是世界上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在一级市场上除了IPO外,还包括并购、二次出售等退出方式。而二级市场退出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它是指私募股权投资人将私募投资权益通过二级市场出售给其他投资人的方式。该方式虽与非私募股权基金退出不同,但可促进资金流动而有助于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对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及发展经验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现行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改革提供借鉴。

二、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一级市场退出机制

(一)一级市场退出机制的方式选择

(1)以IPO为主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1970至1980年末间,美国经济逐渐好转、资本市场日趋活跃,募资投资金额逐年增加,仅1996年因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而上市的公司就达268家,融资金额达到198亿美元。IPO是私募股权基金最理想的退出方式,1990年后期有数百计的私募股权基金通过IPO退出。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例,1999年及2000年分别有273个及261个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IPO退出,是私募股权基金通过IPO退出的“黄金期”。该时期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已形成金字塔形状。包含全国性证券交易所市场(主板市场)、纳斯达克NASDAQ市场(创业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区域性交易市场四个层次,每种私募股权基金都可以不同市场上市的方式退出企业。主板市场主要服务于大型企业,创业板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创业板市场的上市标准比主板市场低,且有三套上市标准便于中小企业依据自身情况选择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纳斯达克全球市场或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则为无法在主板、创业板市场上市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取消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上市条件,并引入券商进行证券交易。同时,场外市场与主板市场、纳斯达克市场之间还建立了“升降转板机制”,对于不再满足主板市场及纳斯达克市场上市条件的企业可转入场外交易市场,表现极差的可将其强制退市。而对在场外交易市场表现优异的企业,如果达到主板或达纳斯达克市场的标准,则可依各市场规定申请上市。

(2)以并购为主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1999年后,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上市退出的情况逐年变化。2008至2009年间,私募股权基金透过IPO退出的案例分别下降至6个及12个,而同一时间的并购与二次收购的股权基金退出案例上升为13个及26个。Pitch Book2014年发布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报告显示,2004至2013年间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中公司并购仍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其次是二次收购,最后为IPO。以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退出为例,依据Pitch Book于2013年发布的报告,2004年至2012年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退出方式以公司并购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其次为二次收购及IPO。值得注意者是,2014年第一季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透过IOP退出的比例占整体退出的24%,相较于2013年整年度IPO仅占13%,除有显著明显上升外,更是从2004年来首度超越二次出售。

(二)一级市场退出机制的阶段特征

(1)IPO退出机制逐渐衰退。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中,IPO机制在2000年以后逐渐衰退,到2004年仅占10%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并购及二次出售。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萨班斯法案增加了IPO公司的监管成本。安然事件后,美国国会和政府加速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以试图使上市公司遵守证券法律及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护投资者。萨班斯法案是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做出的大幅修订,在公司治理、会计职业监管、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新规定,这些新规定虽然加强了公司治理及财务等重大信息披露而有助于保护投资人,但对初创阶段的公司而言,经营管理结构尚未完整,该法案增加了这些公司的遵循成本而迫使其放弃寻求IPO上市。二是交易方式改革影响IPO意愿。依据Grant Thornton会计师事务所2009年发布的研究报告,IPO衰退早于2002年萨班斯法案颁布前。主要原因是,交易方式改革使交易成本降低,投资者已无需求助于收取佣金的股票交易经纪人,这样做虽然提高了交易效率,但减少了经纪商的买卖价差,降低了经纪公司进行金融研究、支持小型股交易的动力。该报告还指出其他法规的变革,诸如Manning Rule、Order Handling Rule、Regulation FD (Fair Disclosure)均造成金融研究分析远离小型初创公司,从而降低了金融研究对小型股的推荐。到1998年,美国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速度已远不及于上市公司退市的速度,上市公司的数量骤减38.8%。原因是美国公司为了遵循萨班斯法案及各种信息披露的要求,实施IPO的平均费用为250万美元,而上市后维持法规遵循及信息披露的成本每年仍高达150万美元。高昂的成本影响了私募股权基金,尤其是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选择IPO退出的意愿,从而使私募股权基金转向公司并购和二次出售的退出机制。

(2)二次出售退出比例逐年上升。研究显示,美国二次出售占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比例从2007年的36%逐年增加至2014年第一季的45%,其中2012年、2013年占比分别为40%与44%,而2014年第一季占比达到45%。其原因是:首先,2013年募集的股权资本为2008年以来新高点,各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性投资者有充足的资金进行投资交易,所以将买家转向此类金融投资者出资收购;其次,近年来全球低利率环境造就宽松的贷款条件,有利于私募股权基金通过融资方式交易。

(3)并购仍为退出机制第一选择。虽然,近年来美国二次出售退出比例逐年上升,然而私募股权基金退出的第一选择仍为公司并购,Pitch Book 2014统计数据显示,公司并购在2009年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中占比64%,此后逐年下降,2013年降至50%,但在三种退出机制中占仍然比最高。其原因是,多数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可能在二次收购中同时具有买家投资人及卖家投资人的身份,所以二次出售对取回投资资金、增加资金的流动性没有帮助。此外,经过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数年后的被投资公司仍无法通过IPO退出或寻求其他策略性买家出售,通常会被认为该公司的发展有限或其资源可能早已被掏空。基于上述原因,通常美国公司在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的选择上,以公司收购为主,二次出售次之,IPO为最后。

(4)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IOP退出比例上升。2008年金融危机后,新创公司无论通过传统融资方式或IPO取得融资皆困难重重,一般企业想要在美国上市,准备工作除了常见的招股说明书、三年度的财务报表外,上市后还需符合萨班斯法案中对内部控制的要求。该法案要求公司每年由签证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并出具报告,极大的提高了其遵循成本。此外,美国政府期待下一个苹果或微软的出现,希望采取简化上市程序或降低上市成本等措施,为新创企业降低上市筹资的门坎。基于此,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4月签署 《新创企业启动法案》(简称JOBS法案),鼓励新创企业将其股票通过IPO方式在美国资本市场筹资,使其采用便捷的上市程序以利美国资本市场筹资,为新创企业开出一条上市方便之门。

三、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退出机制

(一)企业选择二级市场退出的原因

与IPO、公司并购及二次出售等一级市场退出机制不同的是,二级市场退出是投资人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的投资权益转让,而不是通过出售被投资公司股权。虽然,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在将资金投入基金时、在约定投资期间结束前,几乎无法控制投资资金、调动资金的权利,也很少有机会提早退出、投资流动性较低。但还是有许多企业选择二级市场退出,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投资公司法》的要求。由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企业后,通过经营管理等方式使被投资企业价值提升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将资金退出企业,因此私募股权基金要求投资人在投资时承诺出资10年或10年以上。依据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为了避免私募股权投资人超过100人或不超过35个非合格投资人等,需通过投资契约或有限合伙契约限制转售。由此可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后很难短时间从一级市场退出,只能通过投资人投资权益转让的二级市场退出。其次,Rule 144A的刺激。SEC在1990 年颁发了Rule144A,该法除限制交易期间及交易量外,还禁止私募股权投资人公开出售其在私募股权基金中的投资份额。但是Rule 506又规定,为避免注册为公开发行公司所需耗费的成本过大及信息披露义务过多,可将有限合伙权益仅出售给合格投资人。该法案刺激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从二级市场退出。最后,有限合伙权益的本质限制。由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并不会一开始投入全部承诺的出资额,仅投入承诺出资的20%~25%,这使得有限合伙投资人利用财务杠杆投资的程度高于普通合伙人,也意味着有限合伙权益缺乏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可转换上市期权。此外,私募股权投资人拥有远多于外部投资人有关私募股权基金绩效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使转让有限合伙权益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导致有限合伙权出售价格降低。这些事实造成了私募股权投资权益流动性低的问题,而二级市场退出机制能有效补充私募股权退出的方式,提高其流动性。

(二)法律法规提供了二级市场退出的依据

为吸引跨国公司及外国公司到美国资本市场募集资金,SEC于1990年4月颁布了Rule 144A规则。依据此规则,美国证券市场增加了专门发行不需要经SEC注册登记的“限制证券”市场,即Rule 144A并未限制发行人或转让人资格,故发行人或转让人可直接通过数目不限的“合格机构投资人”(简称QIBs)发行或出售证券。特别强调,虽然发行人或转让人可豁免1933年证券法第4(1)条,即豁免限制证券发行人或转让人的证券注册义务,但仍需遵守第4(2)条的规定,即发行人或转让人如违反市场诈欺或操纵条款,仍须负证券法相关民刑事责任。在Rule 144A规则下美国从事私募股权交易主要以纳斯达克PORTAL市场为主。其原因是全美证券商协会所营运的PORTAL系统非常便利,机构投资者和经纪商可通过终端和PORTAL系统相连进行私募股权交易。同时,PORTAL市场门坎较低、发行条件宽松,对公司类别、财务状况无任何要求,且进入PORATL市场申请后约仅须10个星期即可完成。此外,近年来为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求,有利于投资者提高投资效率及发现投资价格,一些大型投资银行也纷纷公开设立自己的私募股权交易平台,在这种情况下,2012年公布的JOBS法案及2013年7月SEC发布的JOBS法案具体实施细则,均大幅放宽私募基金发行与转让宣传限制,使得将来发行人或中介机构可通过报纸、网络或电视进行公开广告宣传,这将更有助于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人通过二级市场转让其投资权益。

四、美国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构多层次公开发行市场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机制一直以IPO退出为首选。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虽有多层次公开发行资本市场,但各市场间区分不明显,即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间无法明显有效区分各市场中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所投资的公司多为初创型公司、公司规模小,各版上市门坎过高、区别不明显直接导致许多有上市融资需求的小型企业被拒于IPO门外,间接导致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无法通过IPO机制退出。此外,当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成倒三角形结构,与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三角形结构差异较大,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私募股权基金在一级市场退出。因此,本文认为重构我国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应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进一步调整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当前我国上市难度在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依次降低,但主板市场公司门槛不够严格,上市企业数量最多。而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上市门槛也不低,仍有一些企业被拒之门外。因此,建议:一要严格主板上市标准。将上市企业设定为规模较大、营运、管理和获利皆较成熟的大企业。相对降低中小板上市标准。中小板则主要是为了营运规模较小、获利规模不大,但稳定的中小企业,故上市标准应相对低于主板以提高上市企业数量。二要最大限度放宽创业板上市标准。创业板是针对有前景及获利能力的新创、初创企业,上市标准应相对更低,使其上市数量多于主板和中小板。其次,差异化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的法规管制。2013年证监会进行了IPO体制改革,加大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检查,从而实行IPO暂缓审批,私募股权基金的IPO退出机制遇到阻碍。证监会这样做的目的是在确保投资人权益免于不实信息而遭受损失,但客观上增加了企业上市成本。我国多层次公开发行市场可借鉴2012年美国的JOBS法案,通过鼓励新创企业能将其股票通过IPO方式在资本市场筹资,提供符合新创企业资格的条件,使这些企业采用较为便捷的上市方式以利于其筹资。这样既简化和降低了新创企业申请IPO及信息公开揭露的相关标准,也毋需花费大量上市成本及法规遵循成本。

(二)加速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发展

我国较少采用私募股权基金通过二级市场退出,从美国二级市场的发展经验可见其确实是一级市场退出机制的有力补充。因此,主要从以下方面建设二级市场:第一,引入中介机构制度。从美国的现状来看,二级市场在降低对买卖目标信息搜集及评估价值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我国可建立中介机构制度,即通过卖方向中介机构提供相关公司财务、经营等信息,再由中介机构据此信息进行专业评估,可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及增加投资意愿,并增加私募股权基金通过二级市场退出的意愿。第二,建设二级市场公开与有效的交易平台。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交易平台目前仅有北京金融交易所,而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交易平台非常丰富,如PORTAL交易平台、高盛设立的可交易非注册证券场外交易平台及花旗集团、雷曼兄弟、美林证券、摩根史坦利及纽约银行等五家投资银行共同设立OPUS交易平台等。建设多个公开、有效的交易平台,有利于提高交易量、交易效率并促进流动性,对于二级市场发展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因此,我国需尽快开设多个二级市场交易平台,以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退出机制。第三,放宽私募股权发行与转让的广告宣传。根据2012年JOBS法案以及2013年SEC发布的JOBS法案具体实施细则,只要确定购买者为合格机构投资人就可大幅放宽私募发行与转让的宣传限制,中介机构可通过报纸、网络或电视进行公开广告宣传,这样可进一步提升私募股权基金通过二级市场转让投资权益退出的速度,并增加私募股权基金选择二级市场退出的意愿。然而,我国目前还未出现私募证券广告宣传,未来可借鉴美国的做法放宽私募证券广告宣传,加速二级市场转让投资权益退出。

摘要:美国私募股权基金一级市场退出机制经历了以IPO为主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及以并购为主的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方式,总体呈现出IPO退出机制逐渐衰退、二次出售退出比例逐年上升、并购仍为退出机制第一选择、创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IPO退出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发现美国企业选择二级市场退出具有优势,法制为二级市场退出提供了依据。我国可从重构多层次公开发行市场、加速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发展两方面建设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

关键词: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机制,美国

参考文献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及其启示 篇8

1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作为一个英美法系国家, 美国法律的主要组成形式是判例法, 这与大陆法系以制定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法律不同, 但是, 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 美国却主要以制定法的形式来表现, 充分表明美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所持有的“保护”思想。在经历了工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污染治理负担之后, 特别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 美国进入了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 许多城市的人口都在剧烈增长, 日益增多的废气、污水、噪声和垃圾等问题首次从以公众居住地为中心影响到局部的环境质量。以教堂为首, 社会工作者和改革者联合组织了社会福音运动以清除贫民窟。这场运动的效果导致了美国最初的城市改良和建立清洁地区并且创建了以法律控制污染为手段的新制度[2]。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意识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存在极度不合理, 于是通过制定法律的形式控制工业污染, 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 尽管美国在污染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对污染治理的认识程度还不足。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 联邦政府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并认识到生态保护的国家责任, 在立法上的表现则是制定与环境各组成要素相关的法律, 如对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的立法以及对已经出台的有关空气、水等方面的立法进行修订, 并且对土壤、噪音、生物多样性、臭氧层、濒危物种、环境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新立法, 凸显美国政府对生态保护的关注。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是1969年底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 该法的立法目的是:“宣示国家政策, 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 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设立环境质量委员会”[3]。该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环境治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通过先进的立法技术使美国的环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包括美国国会制定的生态保护相关法律, 美国环保局和其他生态保护相关部门制定的规章、总统行政命令、国际条约都是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 美国国会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如图1所示。

2 美国生态保护管理机构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将生态保护视为国家责任, 在生态保护的管理机构上, 根据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不同职责设定了不同的保护机构, 因此美国生态保护管理机构主要分成两大部分, 一是联邦政府层面的机构, 一是州政府层面的机构。

2.1 联邦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

联邦政府的生态保护职责分散在多个管理机构当中, 通过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 联邦政府实现了有效的生态管理。

2.1.1 美国环保局 (EPA)

美国环保局 (EPA) 是美国生态保护最重要的管理机构, 基于美国国会的授权, EPA可以制定一些解释决定性细节的条例来完善环境法。

1970年联邦环保局成立时由于受到政治阻力并没有整合所有的环境管理职能, 其职能主要集中在污染控制上, 其它一些环境管理职能, 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管理职能仍由原来的政府部门执行, 如自然环境管理主要由内政部负责, 噪音主要由地方管理, 其中民航局负责全国范围内飞行器噪音控制。根据环境法律的授权, 联邦环保局具有很高、很重要的权力地位, 保证环境保护的协调和执法能力。

联邦环保局下设14个部门, 这些内设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负责行政机构运行的职能机构, 包括负责人事、政财、检察等职能的机构;另一类是项目机构, 主要负责实施与各类介质污染物相关法律的实施, 如空气与辐射司, 水司, 固体废物与应急司, 预防、杀虫剂与有毒物质司, 它们分别主管《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固体废物处置法》、《杀虫剂、真菌剂和灭鼠剂法》、《有毒物控制法》等法律的实施。项目机构的设置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以控制和防治特定污染物 (如杀虫剂、固体废物) 为目标, 是联邦环保局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核心机构。

2.1.2 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 (CEQ)

CEQ根据《国家环境政策法》的规定于1969年设立, 直属于总统, 主要职责为:协助总统编制环境质量报告;向总统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建议;至少每年一次向总统报告国家环境质量状况;根据总统的要求提出有关政策与立法等事项的研究、报告与建议[4]。

2.1.3 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PCSD)

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成立于1993年6月, 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创建。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是一个联邦咨询委员会, 其任务包括:致力于集中鉴定和发展创新经济、环境与社会政策及措施方面的不同利益, 从而与国家政策方向一致;通过与不同利益团体的合作论证培养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通过国民、团体和企业的水平架构评价和报告可持续发展的进步[5]。

2.1.4 内政部 (DOI) 及其所属机构

美国内政部是美国政府的主要资源保护机构, 负责保护国家拥有的大部分公有土地及其自然资源, 其使命包括:促进土地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鱼类、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及国家公园和历史遗迹的文化价值;使人民通过户外娱乐享受生活。此外, 内政部还负责评价国家能源和矿产资源, 确保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能给美国全体人民带来最大福祉。作为内阁组成部门, 内政部的主要职权在于自然资源管理, 保持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此外, 通过其各种组织机构管理着549万公顷公有土地, 也负责印第安人土地、湿地、海岸的管理和保护, 以及包括濒危生物在内的野生生物的保护。其所属机构主要包括:

(1) 土地管理局。土地管理局负责管理其管理范围内的自然资源, 包括木材、矿产、油气、地热资源、野生生物居留地、濒危动植物以及景观河等。

(2) 渔业和野生动物局。该组织负责保护被列入国家野生生物保护体制中的生物种类并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该组织的职能主要集中在保护鸟类、鱼类和濒危生物, 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 以及对狩猎者实行管理监督两个方面。

(3) 矿产管理局。矿产管理局成立于1982年, 是美国外陆架矿产和能源资源的主管机构, 其使命包括两方面:一是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管理国家外陆架上的矿产资源;二是征收、核实并及时公布联邦土地和大部分印第安人土地上的矿产收入。该局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位于美国外陆架上的矿产资源;对在联邦外陆架和陆上土地及印第安人土地上开展矿产勘查与开发活动进行征税, 并负责划拨这些税收[6]。2011年, 矿产管理局转变为海洋能源管理、监督与执行局, 并增加诸多职能。

(4) 国家公园管理局。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于1916年, 主要负责美国境内的国家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历史公园等自然及历史保护遗产。

(5) 露天采矿、复垦与执法办公室。美国露天采矿、复垦与执法办公室成立于1979年, 是内政部长领导下的联邦机构, 负责管理全国矿山的土地复垦工作。其职责主要是:贯彻执行《复垦法》;制定颁布《复垦法》的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审批矿山开采与复垦计划;组织废弃矿区复垦;负责向各州发放复垦补助资金等。

2.1.5 能源部 (DOE) 及其所属机构

美国能源部成立于1977年, 是美国最重要的联邦政府机构之一, 主要负责美国核能研发和核安全工作、联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能源行业管理、能源相关技术研发、环保能源的生产和利用以及核武器研制、生产和维护等。能源部的使命是通过科学与技术革新方案解决能源、环境和核变革的挑战, 以确保美国的安全与繁荣[7]。其所属机构主要包括:

(1) 核能办公室。该机构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解决装备、成本、安全、增值抑制以及借助调查、发展和酌情展示的安全壁垒, 将核能上升到一种能满足国家能源、环境和安全需要的能源。

(2) 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办公室。该机构旨在引导美国能源部努力发展并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节能民宅、建筑业、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以及可再生发电行业。

(3) 环境管理办公室。该办公室主要进行核能相关的环境管理工作, 主要职责是完成上世纪50年代因核武器发展和政府发起的核能研究引起的环境遗产的安全清理工作。

(4) 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 (FERC) 作为能源部的一个独立管理机构, 是隶属于美国政府的一个独立管理机构。该委员会负责管理州际之间的天然气、电力、水力、石油等管道与输配行业的经营行为。对于天然气工业,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的职能涉及价格管理、相关法规的解释、服务状况的监管, 管理范围涉及约120条跨州的输气管线。同时, 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有权批准输气相关设施的建设及选址, 并对由此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5) 化石能源办公室。美国能源部化石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

2.1.6 农业部及其所属机构

农业部 (DOA) 下的美国林业局负责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机构有林业局和土地保护局。林业局负责管理全国的森林、野生动物、稀有植物、鱼类、放牧地、娱乐场所, 指导林业研究、保护和管理, 以及矿物和能源的管理;土地保护局负责土地、水和其他农业资源的保护, 控制水土流失和盐碱化, 改善对湿地、草原等的保护和管理[8]。

2.2 州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

在州政府层面, 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主要有各地环保局和环境质量委员会, 也有不少州设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各州的环境保护机构一方面是各项联邦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标准、环境保护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和监督者, 大多数控制环境污染的联邦法规也都授权联邦环境保护局把实施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委托给经审查合格的州环境保护机构, 州环境保护机构经联邦环保局审查合格, 即应被授予执行和实施环境保护法律的权力;另一方面各州环境保护机构也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州的范围内以保护人类健康、维护环境安全为目标开展环境执法和环境研究, 依据州的环境法规而享有行政执法权[9]。

3 美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

3.1 生态工业园建设

生态工业园 (EIP) 是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企业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企业共生体系。美国环保局认为:“EIP是一种由制造业和服务业所组成的产业共同体, 他们通过在环境及物质的再生利用方面的协作, 寻求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增强。通过共同运作产业共同体可以取得比单个企业通过个体的最优化所取得的效益之和更大的效益。”[10]

美国生态工业园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 在上世纪90年代, 美国政府开始关注作为一个新兴工业理念的生态工业园, 并在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下设“生态工业园特别工作组”, 推动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生态工业园以实现企业清洁生产, 企业之间通过能量、废物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资源得以最大程度利用为目的, 尽可能使园区的污染物排放为零。通过十多年的努力, 美国已经建成3大类 (改造型、全新型、虚拟型) 总计20多个生态工业园。

美国是最早提出生态工业园的国家。与传统工业园相比, 生态工业园以工业共生为特点, 节约资源、降低废物的排除,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与美国政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所持有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完全契合的。

3.2 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

生态保护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势必十分被动, 经历过惨痛教训之后, 美国政府在生态保护问题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即依靠市场的力量, 设立不同的经济措施促使企业主动守法, 这才是生态保护的最有效手段。美国生态保护政策可以说都是经济政策, 也就是说强调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而不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方法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 通过措施的多样性, 力求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 使其自愿参与到环境守法中来。

市场机制在美国生态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制度, 根据1970年《清洁空气法》, 美国政府实行了一项“泡泡政策”, 在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提下, 各企业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可以相互调剂, 即把污染物总量设为大泡泡P, 各个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设为小泡泡p1, …, pn, 则p1+…+pn≤P。只要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减少排污量, 那么企业就能通过排污权交易的方式获得资金。这极大提高了企业环境守法的积极性, 也便利了政府的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美国环保局 (EPA) 的统计, 到2006年, 美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1990年下降了630万吨, 首次下降到1 000万吨以下, 相当于下降了4成;从1994年到2005年间, 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累计完成了4.3万件, 而2004年的减排成本只有20多亿美元, 仅相当于当初预测值的1/3[12]。在市场机制的应用方面,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相关的环境信息, 以利于民众监督。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了企业的环境守法意识, 因为通过公众和信息搭建起的市场意味着守法才能获得民众认同, 才能有经济效益。

3.3 生态补贴政策[13]

根据《2002年农业法》的授权, 美国农业部将通过实施土地休耕、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环境质量激励等方面的生态保护补贴计划, 以现金补贴和技术援助的方式把这些资金分发到农民手中或用于农民自愿参加的各种生态保护补贴项目, 使农民直接受益。

3.4 自然保护区管理

美国的自然保护区以“国家公园”为名, 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遗迹, 同时能为公众提供欣赏并享受美好环境的空间。成立于1872年的黄石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 其产生过程为美国及全球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作为世界最早以“国家公园”形式进行自然保护的国家, 美国在管理方面制定了诸多相关法律, 如1894年的《禁猎法》、1916年的《国家公园法》、1964年的《荒野法》、1968年的《国家自然与风景河流法案》和《国家步道系统法案》, 以及1969年的《国家环境政策法》、1970年的《一般授权法》等。在管理体制方面, 国家公园系统实施统一管理, 即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直接管理, 其管理人员都由总局任命和调配, 工作人员分固定职员和临时职员、志愿人员[14]。在资金运作方面, 美国给予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以财政拨款, 保障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1970年美国通过了《清洁空气法》, 该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对环境控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方法。《清洁空气法》历经1977年和1990年两次重要修订, 成为美国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基础。该法中确立的排放许可制度、泡泡政策 (即总量控制) 、排污权交易等内容成为现代环境管理的先进举措。针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 2007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二氧化碳属于《清洁空气法》所规定的空气污染物。2009年6月, 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的《2009年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提出, 自2012年起, 在国内逐步建立温室气体排放限额交易体系。通过明确责任主体, 将排放控制目标落实到排放实体, 并尝试建立市场机制, 推动企业逐步降低二氧化碳减排成本, 以实现2020年国家排放控制目标: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7%, 2050年比2005年减少83%[15]。2010年, 美国环保局通过PSD许可程序下温室气体排放许可权授予规则和温室气体最大排放源的排放许可规则。目前, 美国绝大部分州已经制定本州的气候应对计划、政策或法律, 包括碳捕捉和储存立法、能源标准以及强制减排目标与排放权交易等;同时, 各州还采取州际合作机制, 如西部地区气候行动倡议、西部州长联盟之清洁与多元化能源倡议以及地区温室气体倡议等, 通过明确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建立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和排放权交易系统等区域行动进行温室气体控制与减排的尝试, 既向联邦层面温室气体立法施加影响, 也为其立法提供了借鉴[16]。

4 美国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还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阐释建设生态文明的途径。

2012年底至2013年初的严重雾霾天气给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峻考验。要建设生态文明, 学习发达国家生态保护的先进经验, 应首先弥补我国生态保护领域的不足。

第一,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污染的事前预防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但在诸多建设项目中存在的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使这一制度的约束意义大打折扣。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需要审批部门严格审查, 并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协调, 凡是与产业政策相违背的项目一律不予通过;对未批先建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 应在罚款的基础上增加企业“恢复原状”的责任。

第二, 理清环境监管体制。我国环境监督实行“统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即各地环保部门与其他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各自权限在不同领域行使环境管理职权。这一管理体制造成的问题是, 在环境问题突现时往往出现推诿现象。理清监管职责, 建立多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有助于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

第三, 落实总量控制制度。环境总量取决于一地的环境容量。“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环境污染主要控制因子扩大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要求各地区在综合考虑本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减排目标。国家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仅有政策性文件支持, 如《二氧化硫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环发[2006]182号)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国发[2011]26号) , 缺乏法律层面的明确规定, 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缺乏处罚的依据, 因此,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总量控制制度以及政府、企业在总量控制制度中的职责、权限和义务、责任, 有助于使总量控制走上法制化的道路,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第四, 实施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是促进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经济举措。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首先以法律形式确立排污权以及排污权交易的主体其次, 建立排污交易市场管理制度, 允许排污权像商品那样被买卖, 激励企业主动减少污染排放量第三,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 以市场形式促成交易的实现, 防止非法交易和幕后交易[17]。

摘要:美国是环境保护体制较为先进的国家, 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由动物保护法、区域生态保护法、生态安全保护法和全球生态保护法构成, 在管理机构上分为联邦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和州政府层面的生态保护管理机构。美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包括建设生态工业园、运用生态保护的市场机制和生态补贴政策、自然保护区管理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等举措。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借鉴美国生态保护管理经验, 应当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理清环境监管体制, 落实总量控制制度, 实施排污权交易, 以推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美国高中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特色 篇9

美国高中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与我国高中的组织架构基本相似: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 (校长助理) —学生指导中心、系部主任—任课教师。

学生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相当于我们高中的教务处和学生处的职责, 主要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的辅导工作, 开展生涯规划教育, 学生课程方案的确定, 指导并帮助学生申请大学。

另外, 由于体育在美国特别受重视, 因此学校一般都设置体育部, 与学生指导中心并列。

二、学生个性化课程方案的确定

根据所在州的基本课程要求、自身生涯规划、学业水平、兴趣特长爱好及需要在高中获得的不同的证书 (与大学申请有关系) 等方面情况, 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美国高中的必修课程与我国的必修课程有一定的区别, 美国高中课程的必修分为必修学习领域和必修课程。每一个州都规定了学生在高中四年各个学习领域须获得的最低学分, 同时在每一个学习领域规定了必修课程。如, 印第安纳州的高中, 科学领域至少要获得六个学分, 其中的生物学科, 每个九年级的学生必须要修习一年, 获得两个学分, 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每年, 学校都会将一份本学年开设课程的目录 (包括课程内容简介与开课教师介绍) 和一张课程选修计划表一同印发给学生, 供学生选择课程。

学生选择课程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进行, 五月之前结束。在学生指导中心, 由专职辅导人员指导学生怎样选择课程。一般一位辅导教师指导200~500名学生。学生完成一年的课程选修后, 将选修计划表交给辅导教师, 辅导教师将学生选修的课程输入电脑, 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会与学生沟通后, 做适当的调整。这样, 一张学生的个性课程表就生成了。

而高一新生的课程选择在他们八年级 (初中) 时就已开始了。学校一般会给学生一张四年课程选修计划 (见表1) 和九年级课程选修计划表 (见表2) , 由高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到初中学校对即将入学的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课程选修指导, 有些学校还请学生家长与辅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在美国的高中, 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 只有在教学区内有一个自己的储物柜。学生上午到校后一直到下午放学均在一个封闭的教学区域内, 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到指定的教室上课。下午放学后学生可以回家, 也可以在学校参加社团及体育活动。美国的高中十分重视体育比赛, 各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一般安排在放学后或周六。

美国公立高中大多是没有寄宿生的, 学生大多乘校车上学和放学, 也有一部分是家长接送。从上午上学到下午放学, 学生一直在学校。以北中心高中为例, 该校作息时间分三种情况, 一种是日常情况, 一种是有年级辅导时间时, 还有一种是特殊天气情况 (见表3) 。每节课的课间间隔为七分钟。

注:在完成你的计划之前, 仔细彻底阅读新生所要求的学习或为学生推荐的课程

教师一天最多上六节课, 在学生放学后一般还要进行教学研讨活动, 类似于我们的学科组或备课组活动。学校也会安排一些大学的教授为教师辅导A P课程 (大学先修课程) 的教学。

因为美国大多数高中的课程表是一个学期一编排, 甚至是一学年一编排, 所以教学的日常组织比较简单, 相对复杂的是课外活动的编排。每个学校都会对本校一年的各类体育艺术活动与比赛作出详细的安排, 并印发给学生。同时, 学校会将一学年详细的教学活动告知学生, 类似于我们的行事历, 但比我们的行事历更详尽, 对每一天开展什么活动, 有什么大事均一一列出。可以看出, 在美国, 学校教学活动的计划性比较强, 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

四、教学活动场地的配置

教学场地一般是两层盒子楼, 很少有三四层的建筑, 建筑物的外观没有什么特色, 很简单, 类似于我们的标准厂房。教学场地根据课程类别分成若干个区域, 如北中心高中就分成了语言学习中心、数学学习区、科学学习区、历史及政府学习区、艺术学习区、图书信息中心、行政管理等很多的区域。

美国高中的教室可以分为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 语言类、数学、历史等课程大多使用普通教室, 科学、艺术等多数是专用教室。一个教师一个学期固定使用一间教室, 一般不再安排教师办公室, 也有教室不够, 两位教师共用一间教室的情况, 这时学校会安排专门的教师办公室。

在美国, 艺术、体育教学设施设备非常先进且数量很多, 如艺术教学设施就有可以容纳两三千名学生的大型演出厅、交响乐团排练厅、声乐排练厅、各种艺术课程教室等;体育设施更是惊人, 北中心高中的室内篮球场就有三个, 还有室外运动场、32片网球场、美式足球场、标准游泳馆、健身中心等。

五、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课堂教学给人的总体印象, 一是课堂气氛比较宽松, 学生的坐姿很随意;二是课堂容量一般很小, 除艺术体育教学外, 一般每个班级有20多个学生;三是多数课程的难度与我们同年级比较有差距;四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不刻苦, 学生对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但是, 我们也发现了美国高中课程教学独特之处:

第一, 课程的选修性很强。在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毕业要求的框架内, 学生对课程有较大的选择权, 多数美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修课程。

第二, 课堂教学比较民主, 学生思想活跃。学生在征得教师同意后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师更多时候采用讨论法教学, 即围绕一个问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 实行差异化教学。“想学的学得多一点, 能学的学得深一点”是我们的普通感觉。在美国, 大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学习领域或课程上的学习程度比较基础, 学习相对比较轻松, 但也有少数学习十分刻苦的学生, 选修的课程难度较大。

第四, 重视艺术课程的教学。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比较认真, 这与国内对艺术课程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 美国的高中特别是一些学术高中非常注重任务学习, 即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来掌握学科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等,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术态度、学术方法的培养。

在美国考察的21天, 是中美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在我们的思想中不断冲撞的21天, 是深受启发, 明晰思路的21天。

美国机制 篇10

一、学校享有高度自主权,具有管理的自主性

大学自治是美国高等教育三大基石之一,正是由于大学的高度自治使美国高校拥有了管理的自主权,使聘用评价制度的制定和运行更加切合实际。在美国,州政府具有高等教育的独立主权。高等教育管理是各州的事情,教育行政管理权不在联邦政府,而在各州及各级地方政府或私人机构,教育标准和原则都是由各州来确立。美国高校享有独立的“社团法人”地位,公立大学受州议会和州政府的领导,具体的管理权限大多交给各高校董事会;私立大学在州法律的框架内,受校董事会领导,不受政府部门控制。所以不存在各州通行的聘用制度,也不存在各校相同的聘用制度。但各校在教师招聘规定、聘任方式、聘期等方面仍有很多相似之处。一般而言,私立院校按自己制订的规章开展聘用评价工作,公立院校的教师聘用权由学院院长和系主任控制,各级教师的聘用权也在高校手中。

二、聘用评价机制严谨规范,具有运行的客观性

(一)严格的教师聘用评价条件

严格是美国高校教师聘用评价机制的一大重要特征。在选拔和聘用教师方面,美国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各个大学和院(系)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例如,有硕士以上学位是美国聘用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而一流大学的要求则更高,能从博士后拿到助理教授位置的条件是本人必须在该领域作出较为出色的成绩,并且能独立工作,同时要具备可以胜任课堂教学的能力。从助理教授晋升为副教授的要求是在本领域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并且得到美国国内同行的认可。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的条件是在世界范围内被同行认可,同时在某一方面有重大贡献,并且可以胜任学术带头人的工作。除此之外,一些大学还附加其他招聘条件。如美国马里兰州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化学系助理教授的基本条件是美国前五位大学毕业的博士,并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其次是在美国前五位的大学工作3—5年以上。贝勒大学(Bavlor University)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必须有教育博士学位,并且有教育行政或普通学校工作的经历[2]。严格的选拔和评价条件使美国大学具有世界水平的师资力量,保证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

(二)规范的师资晋升和考评程序

美国的教授晋升制度非常规范,尽管每一级晋升的要求不一样,但审核的基本过程是一样的。刚一毕业的博士,一般至少要历经10年在事业上的艰苦奋斗才可能晋升为正教授,其中包括2—3年的博士后,至少5年的助理教授,至少3—4年的副教授,才能晋升到正教授。申请终身教授可以有两次机会(任教的第五和第六年),如果两次申请不过,在第七年末就必须离开本校另寻出路[3]。这就是美国高校通行的“非升即走”的政策,即教师在受雇期间或聘期结束时未晋升就必须离校。它有效激励了教师勤奋工作,早出成果,也促进了高校教师的流动。近年来,终身教授也不再是铁饭碗。为了消除那些得到终身教授后自我满足、大大减少或停止科研活动的情况,有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终身职后评审,对已取得终身制的教授每五年重新审核一次。如果第一次终身职后评审未通过,校方对该教授提出警告。再过五年如果第二次评审仍未通过,校方有权解雇该教授[4]。这种严谨规范的标准和程序使聘用评价机制具有了运行的客观性,不仅有利于发现和选拔人才,保证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而且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人尽其才。

(三)聘用评价过程公开民主

第一,美国大学教师都是公开招聘的。首先在媒体上发布招聘广告,然后对应聘者进行面试,面试合格后再给学生讲课,由同行进行评议,评议通过者再谈工资和工作条件。比如,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拟聘的教师在条件合格后,还要求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一堂课,让学生给打分。学生认为教学不好的教师,学校一般不聘用[5]。第二,聘用评价标准一视同仁,谁认为自己达到条件都可以申请。整个运转过程对于每个申请人都是一样的,并且时间顺序和日程安排都是公开的。一旦程序开始就必须进行到底,即使中间有人或委员会提出否决意见。只有申请者本人有权在任何环节提出退出。审批过程任何其他人、任何委员会无权阻挡或中断整个过程的进行。第三,充分重视各方意见。评价和推荐都要反映各种意见,系主任的推荐最为重要,但是他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校长虽然有最后决定权,他也会慎重考虑下一级的评审意见,很少有意见相左的情况。每一级评审委员会推荐报告都要反馈给申请人,在被拒绝申请的时候申请人还可以申诉。

三、注重师资的学缘结构,具有聘用的广泛性

美国高校大都强调教师选拔和聘用渠道的多元化,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通过民主程序和自由竞争,择优录用教师。尤其在研究型大学招聘教师时,首先注重教师来源的广泛性,各种教师职位不仅面向国内招聘,而且要招揽全世界的优秀人才。美国排名前30位大学拥有国外学位的专职教师比例平均达到8%,有6所大学超过10%的教师拥有国外学位,兼职教师国际化比例平均为6%,其中,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专职教师的国际化程度最高,达到14%。兼职教师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是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达到17%[6]。

为保障师资结构的多元化,美国高校还特别注重师资的学缘结构,强调师资的“远缘杂交”。为避免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与学缘结构,高校不留本校刚毕业的博士生任教成为不成文的规定。为消除由于本校毕业的学阀帮派和自家主义习惯可能产生的弊害,美国大学比较自觉地把本校毕业的教师比率抑制在全体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下。比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本校毕业的教师只占6.7%,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本校毕业的教师比例虽然达到36.3%,但大多数不是毕业直接留校任教,而是先有其他高校或大公司从业的经历[7]。注重师资的多元化有利于大学间、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同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不同学风的交流,从而活跃了学术思想,同时也促进了高校间合理的教师流动。

四、聘用评价与培训相结合,具有有效的保障机制

美国高校运用聘用评价机制来激励教师参加培训,同时又通过培训保障了聘用评价的有效实施。美国教师培训对教师的评聘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培训获得的学分、学位直接影响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能否获得提升和终身聘任等。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培训积极性。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和进修形式

美国对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非常重视,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和进修形式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美国大学一般都设有教学技能培训中心,培训中心面向全校教师开放。在这类中心,教师可以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可以接受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训练。美国大学还设有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如贝勒大学(Bavlor University)多媒体教学中心的重要功能是为教师掌握教育技术提供服务。此外,美国的大部分高校和研究院(所)都接受合作研究者,类似于我国的访问学者制度。大学还经常举行各种不拘形式的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会,关注学术领域的新问题、新动向和新发展,帮助高校教师更新知识、发展能力、完善教育技能和技巧。这些培训形式和培训机构实际上已成为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最重要的途径和主要基地。

(二)实行学术休假制度

学术休假在美国高校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并得到保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州还明文规定,高校的教授、终身教授享有学术休假的权利。一般每隔6—7年休假一次,每次一年。如旧金山城市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终身教授每7年休一次学术假。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的教授每6年享受学术假一次,一次1年,也可以每3年休半年。学术休假期间,工资照发。这为高校教师集中一段时间用于学术研究和提高科研能力创造了空间。学术休假要事先申请,拿出学术研究的报告,以便休假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五、聘用评价与待遇相结合,具有典型的激励性

美国除有严格的教师聘用评价制度外,还非常注重教师聘用后的待遇问题,采取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方式,有效地将聘用评价与待遇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很多院校每年还拿出一笔专款为优秀教师增加工资,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授除授予“突出贡献教授”荣誉称号外,还要给予增资奖励。此外,聘用教师除领取较高的工资外,还可获得相当于工资近30%的额外收入。良好的教师待遇在稳定教师队伍,激发教师积极性,使之安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物质奖励的同时,美国高校教师还享有崇高的精神礼遇。一是荣誉奖励。为了激励教师搞好教学工作,许多大学每年评选出教学最突出的教授一至数名,由校长亲自颁发奖励证书,有的州还把学术成就突出的教授命名为“州教授”。此外,许多大学还用其他方式来标榜教授的成就。如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物理学院,一进楼门便是该校著名教授吴健雄的生平事迹展。伯克利加州大学(UCB)还为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设立免费的专用停车位。二是政治待遇。美国教授们的政治待遇也很高,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建议,会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美国政府的许多重大决策事先要征求知名教授的意见。1999年克林顿总统弹劾案,国会表决前,先听取100位法律专家教授的意见,80%以上的教授认为克林顿的行为未构成违法,再加上其他因素,结果弹劾案未被通过[8]。

六、聘用大量兼职教师,具有市场的灵活性

由于美国高校拥有终身制资格教师的不断增加,新的教师职位相对减少,导致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出现了增大的趋势,同时,鉴于财政困难,高校开始增加聘任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类型的院校中,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到了1998年,研究型大学中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为23%,博士学位授予大学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为32%,硕士学位授予院校为37%,学士学位授予院校为37%,两年制院校为65%。教学型院校所聘用的兼职教师的比例要比研究型大学所聘用的兼职教师高得多[9]。乔治城大学(George Town University)是纽约著名的私立大学,全校教师1200人,专职教师只有576人,半数以上是兼职教师。公立的马里兰州立大学(UM),专职教师3300人,兼职教师也有700多人。新型的凤凰大学(Phoenix College)只有10%的固定教师,没有终身教授,这已经在美国引起不同反响[10]。

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是美国遵循市场原则经营大学的佐证。聘用兼职教师不用签订长期聘任合同,更没有终身职位,而且聘任、解雇程序简单,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聘请或者解雇某学科、专业的兼职教师,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兼职教师的工资成本低,通常,兼职教师工资是按课时或课程计算,与专职教师的年薪相比要少得多,如社区学院,兼职教师仅是专职教师年薪的1/3到2/3。聘用兼职教师能有效节约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教学工作,在基础课和实践课中担当重要角色,可以为专职教师从事科研创设条件,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高等教育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演变发展,教师聘用评价机制形成了比较完善、成熟、丰富的体系,这种机制既体现了严格规范,又体现了实用灵活,这种有效的教师聘用评价机制在吸引优秀教师,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加强教师管理,进而确保教育质量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践上,参考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发挥后起国家制度建设上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这对我国高校建立新型、有效的聘用评价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汤全起.美国高校师资管理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2]刘剑虹,吕杰.美国高校如何开展师资培训与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1,(12).

[3]王中林.美国大学教授职称和终身制的评审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02,(6).

[4]易金生.美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及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5]焦信.美国高校教师负重前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2-20.

[6]姜远平,刘雪.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结构研究[J].江苏高教,2004,(4).

[7]谢笑珍.中美一流大学人力资源结构与遴选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6,(3).

[8]何仲山.美国高校教师的选拔和培养[J].新视野,2000,(6).

[9]Richard P.Chait.The Questions of Tenure[M].Camb 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130.

美国机制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路径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onduction mechanism, analyzed the crisis conduction channel from two perspectives: Domestic and foreign. It includes: the crisis conducted from real estate markets to credit markets, from credit markets to capital markets, from financial markets to the real economy and how the crisis affected the global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paper made a brief conclusion.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conduction mechanism,channel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4-0016-04

2007年2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冲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今,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演化为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研究其传导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风险形成、积累、转化和扩散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相关的经济状态从均衡转向失衡,然后进一步扩散的过程。

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金融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从危机的内容来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外债危机、银行业危机与资本市场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与传导,这些危机是相互交叉的,并不是独立的。

1.以货币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货币危机源于汇率扭曲。由于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供求失衡、资金信贷失衡、资本市场失衡或者是国际收支失衡,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汇率高估,从而引发投机性攻击、资本外逃和投资者信心崩溃,这又加剧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和本国货币汇率的狂跌,引发了货币危机。货币危机通过传导与扩散机制,特别是信心危机的传导,造成货币供求、资金借贷和资本市场失衡的加剧,引发股市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从而形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2. 以外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递与扩散。债务危机的爆发,源于资金信贷和国际收支的失衡。过度地利用外资,导致支付能力的不足和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过度利用外资也可能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失衡造成。支付能力不足削弱了投资人的信心,造成资金外逃,引发外债危机。外债危机通过传导与扩散机制,可以引发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从而形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3. 以银行业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银行业危机源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风险——特别是由于过度信贷导致的大量的不良资产。当经济衰退或资金借贷严重失衡时,就出现了信心危机和挤兑,引发了银行业危机。银行业危机爆发后,通过传导和扩散机制,即无力支付存款人存款,导致个人和企业的破产,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和货币危机。

4.以资本市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资本市场的失衡,除了市场内部原因之外还可能是因为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或即将放慢、货币政策的调整、银行业危机、外汇市场危机和债务危机及它们所带来的信心危机而导致。当人们对于金融资产价格、整体经济的信心急剧丧失时,人们会在短时期内采取一致的行动,抛售各种资产特别是有价证券,导致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使企业和个人遭受巨大损失,资金借贷和货币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资本市场危机通过传导和扩散机制,引发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

(二)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主要有两个载体:一是投资者信心的相互影响;二是资本的流动。货币危机与外债危机主要依靠这两者实现传导。资本市场危机,在各国资本市场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来传导。

由于各个市场对外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如果起始爆发危机的市场不同,危机在空间上的传导能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银行业危机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传导能力很高,而跨国度空间的传导能力较小;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跨国度传导能力最高。当然,金融危机在空间上的传导能力,还和影响到的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外汇储备水平、国际收支情况等因素有关。

可见,金融危机在不同空间和市场之间的传导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同步进行的,时间上相互交叉、传导上相互感染、空间上连锁反应,形成极为复杂的传导与扩散机制。

二、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长期积累瞬间爆发的结果。美国金融产品体系像个倒置金字塔,底层是基础资产,如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工商企业贷款、消费贷款、教育贷款等等,在此基础上构造出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伴随着近10年来的金融创新浪潮,以住房贷款等为基础资产,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猛,产品设计得越来越复杂,这些产品的真实价值和风险等方面信息的透明度也随之下降。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爆发了。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美联储的加息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在利益的刺激下,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美联储的加息为这一切划上了句号,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违约现象频频出现,由此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点燃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金融衍生产品的催化作用。资产证券化的过度使用成了金融危机的催化剂。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使资金链得到延长,同时风险也在整体上被扩大了。危机爆发时,迅速波及整个资金链条,激发了系统风险的释放。(3)信息披露不充分。如前所述,美国金融衍生工具迅猛发展,其透明度不断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因此越发严重,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4)政府监管不力。长期以来,美国当局一直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畴。

美国机制 篇12

关键词:美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启示

卢梭认为, “立法权是属于人民的, 而且只能是属于人民的”。美国宪法规定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 并且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美国50 个州都有三权分立的政府体系, 每个州仿照联邦政府又根据各自具体情况设定公众参与程序。美国立法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民众自己有着立法意识, 会为自己的利益提出诉求, 立法机关对这些诉求做出反应和判断。所以, 美国杰克·戴维斯就提到“那些想从立法机构得到点什么的人就必须自己去提出要求。”就美国的立法权的划分来看, 美国国会只享有宪法赋予的立法权, 而各州宪法没有赋予给国会并且宪法也没有禁止的权利。所以, 美国各州的立法权就比国会要宽泛, 这为公众参与立法提供了条件。而我国立法更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公众参与立法要面临很多困难, 缺乏积极性。但是, 现在社区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权, 就给公众参与立法提供了便利。

一、美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的主要内容

( 一) 州议会立法听证制度

立法听证会来源于司法听证, 由英国传到美国。美国又将其运用到立法和行政中。立法听证会一般是指立法机关为了收集或获取最新的立法信息, 邀请利害关系人或有关议员到议会委员会陈述意见, 为委员会审查议案提供依据和参考的一种公众参与立法的制度。

立法听证程序主要包括: ( 一) 准备阶段。由议员提出议案, 各委员会审核通过; ( 二) 发布听证公告, 《美国行政程序法》规定听证举行前要通知公众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以及所要讨论的法律和事实问题, 公告可以采用州的公报, 报刊, 或者张贴公告, 或将公告送给相关官员, 有的州规定至少在听证会开始之前的24 小时发出通知, 并张贴在本院的布告栏中; ( 三) 所有利害关系人都可以提供研究事实、证据和解决方案, 美国采取证人登记办法在听证会开始前等级作证人和邀请人; ( 四) 公开举行听证会, 除了可能会涉及国家安全, 或违反法律, 国家机密委, 商业秘密, 个人隐私等。委员会成员可对证人提出问题, 也可对证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 ( 五) 在法案的终审之后, 委员会将提交听证概要给全体议员和媒体, 公开印刷证言, 同时提交采纳或否决的建议; ( 六) 由专门机构对公众评议内容给予反馈意见。

州立法听证会所记录的意见, 将会成为起草法案的重要参考依据。

( 二) 美国地方立法中公众立法倡议制度

首先, 公众通过选举提出立法倡议。美国的两党制度决定了议会会员和州长的候选人想赢得选举, 就必须考虑到大多数选民的意愿。议员主动与选民交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通过电话, 邮件, 面对面等方式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2) 定期向选民报告政策问题, 了解民意; (3) 媒体宣传, 对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公开举行记者招待会; (4) 公共会议或办公时间, 在选民区与选民进行讨论存在的争议问题; (5) 为选民与政府部门之间沟通提供服务; (6) 协助选民争取政府和私人投资发展社区工程。

其次, 美国公众可以通过公众提案权倡议立法。美国的有些州规定, 全州选民的3% - 5% 联名, 可以提出法律草案。另外, 美国公民还可以利用自己结社、游行、示威等权利或者加入代表自己利益的政党提出立法倡议。有些情况下, 公众缺乏专业知识, 但是社会中介组织会将他们的意见传达给立法机关, 充当公众和立法机关的沟通者。

( 三) 信息公开公告制度

信息公开公告制度是将立法的各阶段和各个阶段的立法成果向社会公开公告的制度。美国信息公开公告制度主要以下两个方面:

1. 立法会公开。在美国, 议会大厦是完全向公众开放的。美国各州议会都是以议事公开为原则, 以不公开为例外。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视直播看到议会进程。在密苏里州公众甚至可以通过免费拨打一个电话号码, 就可以听到立法会议的记录广播。

2. 立法信息公开公告。美国《联邦程序法》要求除了国防、人事等方面的行政立法, 公众有权参与法律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无论任何人, 不管是不是美国国籍, 是否在美国居住都有权向行政机关查阅或复制除规定的9 条涉及国家机密, 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如果行政机关拒绝公开信息, 公众有权向联邦地方法院提起诉讼。《阳光政府法》继《信息公开法》诞生, 解决了后者没有解决的决策透明性问题, 规定作出某项决定的会议除依法规定不能公开的外, 都可以向公众媒体公开。

二、美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机制的特点

( 一) 法律保障公众参与地方立法

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每一个选民都很重视自己的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 会积极的参与每一项与自己洗洗相关的立法中去。为保障公众能够履行他们的权利《联邦程序法》、《信息自由法》、《阳光政府法》、《联邦咨询委员会立法》等法律给公众在参与地方立法的过程中提供保障, 确保立法会议的公开, 使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参与立法, 确保了公众能够在立法前及时知晓, 立法时积极参与, 发表意见以及立法后还可以进行监督。

( 二)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形式多样

政府会在政府网站上发出关于立法通告, 收集民意并给与反馈。公众可以在网站上直接发表评论, 参与讨论。当然, 在整理这些数据的时候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美国有大多数地方都会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技术运行, 收集, 反馈民意。除了网站以外, 立法说明还会以传单, 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出现, 所有对该项立法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这就解决了不同背景的人参与的问题。另外, 公众还可以通过游行, 出版, 结社等方式, 表达自己的意见, 参与立法。

( 三) 社会组织组织在公众与政府之间作用明显

普通民众没有足够的精力和专业知识亲身亲历去参与立法, 意见可以通过社会组织来传达。这些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和游说集团等。社会组织收集专业知识和行业标准,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法律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方面的专业意见, 他们会直接向立法机关写信或者直接参加会谈, 通过收集专业信息, 撰写报告, 向政府表达某项法规的重要性, 反应利益群体意见, 为立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三、对我国完善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启示

( 一) 建立和完善保障我国地方立法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制度

美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之类的法确保了公众有参与立法的权利。而我国, 尽管在制定立法过程中, 媒体也会公开一些信息, 但是一些有关立法依据, 立法背景的文件在起草阶段并没有公开, 公众得到的只是片面的, 零碎的信息。立法性文件多是在法律通过后才公开。所以, 我国应从法律上规定相关确立地方人大和常委会立法会议 ( 除涉及国家安全, 商业秘密, 个人隐私等) 都要完全向公众公开, 以及法律上确定公众旁听制度, 确保立法信息公开, 立法程序的透明。

( 二) 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的方式

首先, 立法听证是很有效的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我国应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 明确立法听证的范围, 立法听证的方式, 听证人的确定以及立法听证的程序。其次, 制定立法论证会, 专家座谈会, 以及书面征求意见的细则, 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立法问题, 可以召开专家, 政府官员专门会议, 专家可以提供比较专业的建议, 政府根据意见修改或指定相关法规。最后, 设置专门的部门处理公众在政府网站以及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的评论和意见, 对于采取的意见给予论证, 没有采取的意见说明理由。

( 三) 民间组织应在立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间组织是有社会力量所主办, 为社会大众提供非营利性服务的社会团体。目前, 我国民间组织的力量还比较薄弱, 缺乏强大的凝聚力。一些组织难以利用组织的力量, 动员公众来影响立法。民间组织具有专业性和组织性强的特点, 但是,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和外国资金支持, 独立性较弱。我国也应该学习美国, 和公益性单位结合起来, 举办活动, 加大在国内筹集资金的力度, 向公众展示其所具有的实力, 从而吸纳会员, 独立运作。

参考文献

[1][法]卢梭, 李平沤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

上一篇: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下一篇:3H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