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共12篇)
美国梦 篇1
摘要:“美国梦”和“中国梦”在历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反映了两国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和追求。其中,有相似之处,也有根本差别。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梦”的合理成分,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关键词:美国梦,中国梦,差异
一、美国梦的历史
《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故事和希腊海洋文化对欧洲各国影响深远,《鲁滨孙漂流记》就是海洋文化代表之一。欧洲主要国家的文化主要属于海上文明,“早期欧洲殖民者把美洲视为财富的来源,对于美洲进行疯狂的殖民和掠夺”[1]。早期英国清教徒希望按照《圣经》的原则生活。由于英国的国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犹太民族的选民意识移植到这块新大陆,宗教徒也试图在这里创建人间乐园”。欧洲人的财富梦、自由梦交织在一起,是美国梦的构成要素。美国学者普遍认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18世纪来到美国的移民都是欧洲的弱势群体,最典型的是英格兰的清教徒和德国的破产农民。他们政治平等要求格外强烈,也自发落实了民主。于是,“权利平等”成了“美国梦”的一个内涵。菲茨杰拉德写道:“最初向美国移民的那些年代,当荷兰水手遥望着那片新大陆的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时,美国梦便产生了。”[2]
随着《独立宣言》的宣布,自由、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深入人心,美国梦具体化了。历史学教授朗·梅勒解释道,“人人都能成功”,缘于早期美国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移民都能获取大片肥沃的土地。“土地就象征着财富,意味着成功”。19世纪初的“淘金潮”引发了移民的财富梦,推动了移民西进的浪潮。此时,“美国梦”就是“黄金梦”。历史上的这段“美国梦”,也是一部血淋淋的噩梦:欧洲移民屠杀了数百万印第安人而获得“无主之地”;黑奴成为高产农田的耕种者;华人苦工变成西进掘金的劳力。这些备受压迫的人成就了部分欧洲移民的“美国梦”。欧洲移民的“美国梦”意味着很多人的噩梦。
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开始了工业化。欧洲来的移民更多地进入纽约、芝加哥、底特律等新兴工业城市。这一时期,各行业出现巨富寡头,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白手起家,自强不息,最后成为传奇人物。信息时代,微软的比尔·盖茨、雅虎的杨致远及GOOGLE的三个创立者变成了“美国梦”的新偶像。他们的故事似乎表明,只要有智慧、肯努力,在美国就可以成功。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梦”就是对财富的渴求和追逐。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人们对于美国梦有以下认识:“美国梦幻灭了。殊不知美国梦由始而今有着一条不灭的发展轨迹,更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美国梦一方面是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是正当理想的幻灭。梦醒了还要睡觉,睡醒又继续做梦,美国梦就是这样不断超越又跌入悲剧的深渊,然后超越。
一些人通过奋斗聚集了大量财富,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更加贫困。当差距扩大、阶级凝固的时候,机会均等只是针对特定阶级所说的。底层人想取代上层人,或者跟上层阶级一样掌握财富、享有特权,就成了要推翻现有秩序的革命力量。各方面的反动力量会勾结起来,摧毁个人奋斗的梦想。
二、中国梦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天朝大国的梦惊醒了。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把中国一步步逼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态,封建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统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运动;农民阶级也有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等救亡图存的实践。
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放弃了改良的幻想,用武力推翻了清政府。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不彻底性,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军阀偷窃。孙中山先生“民族、民权、民主”的革命理想被抛弃,民族独立的梦想离中国人民依然遥远。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当时的国民党,还是其他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和民族的出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给人民指出了出路……”[3]全国人民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国人民的民族独立梦终于实现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富强梦”的伟大实践。邓小平提到发展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并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前两步目标已经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在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梦,它属于每一个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全面发展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三、“美国梦”和“中国梦”的对比
1. 内涵不同
“美国梦”是个人的梦,强调金钱至上、个人奋斗。它追求的是个人利益、价值的最大化,忽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甚至为了一己之私,损害、破坏他人的利益。
“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国强和民富两个方面。“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梦,并为个人的梦想提供基础和条件。白岩松《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表达了“作为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成长经历。他的梦代表了无数中国普通人的追求:通过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实现自己的梦想[4]。“中国梦”基于强大的祖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个人的“中国梦”和全体人民的“中国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融入全体人民的“中国梦”之中,个人的梦想才能实现。
显然,“美国梦”属于个人主义,它代表的是个人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梦”代表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并为个人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
2. 文化背景不同
“美国梦”来源于早期欧洲移民,是欧洲资产阶级斗争和殖民扩张的结果。早期“美国梦”受宗教文化影响,欧洲移民把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美洲大陆是上帝“赐予的土地”。资本主义披上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殖民。当时,土地梦、财富梦和黄金梦都是资本主义扩张的梦,“美国梦”只属于欧洲移民,而印第安人、黑人和亚裔劳工承受着压榨和痛苦。
“中国梦”是在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产生的。古代孔子就阐述过“大同社会”,“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想;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太平天国也有“有田同耕、有衣同穿”的政策;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权、民生”的目标。因而,社会主义制度也特别适合中国文化传统,新中国社会主义也继承了中国古人的理想。
3. 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不同
西方国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平等和机会均等是对于资产阶级来说的。其本质就是利用各种手段榨取剩余价值。在个人层面体现的是为了个人的成功,不计后果、不顾及他人利益。《伟大的盖茨比》、《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小说都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在整体层面,殖民扩张、帝国主义的混战、非洲的奴隶贸易及当今美国对伊、利比亚的战争等,都是为了霸占资源、控制他国攫取最大利润。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人民内部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追求共同富裕,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也成为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结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解放全人类,造福整个世界。
4. 途径和前途不同
“美国梦”强调竞争和个体独立,奉行丛林法则和弱肉强食的原则,只强调机会均等,却忽略结果公平。从民族视角看,“美国人更乐意在世界范围内采取军事力量,来保护美国关键的自身利益”。美国经常利用战争获取自身的发展和对他国的控制。同时,“美国人认为其他民族也应该像美国人一样生活,美国的思想应该传播到世界各国去”[6]。其霸权主义显露无遗。
中国梦致力于共同应对挑战、共享战略机遇,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统一起来。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中国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7]。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中,美国式的霸权主义前途暗淡,而中国倡导的平等发展观则欣欣向荣。
四、结语
美国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乐观自信、信奉强势、暴力,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永不退缩。他们相信自己是“美国梦”的创造者,强调个人奋斗,尊重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中国文化向来注重集体的力量,“中国梦”是以民族梦为前提,民族梦的实现又为每个人提供成功的基础和可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流中,我们应该吸收“美国梦”合理的成分,尊重个人的创业精神。同时,防止出现个人主义价值观和极端民族主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意清.《圣经·旧约》的叙事特点、解读的戏剧性和意识形态影响[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金立江.论美国梦及其在20世纪10、20年代美国长篇小说中的表现[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人民日报,1981-06-27.
[4]朱继东.“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在哪里[J].党建,2013.
[5]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
[6]杰里米.里夫金.杨治宜译.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7]王富军.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差异——基于价值观的视角[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4(2).
美国梦 篇2
“美国梦是梦想的土地,每个人都会有更好,更富有和更充实的生活,并且那些有能力或成就的人总是充满机会。这是一个让欧洲上层阶级无法完全理解的梦想,甚至我们国家中的大部分人对它感到厌倦和不信任。这不仅仅是关于汽车和高薪水的梦想,而且是一个社会秩序,能使男人和妇女都可以获得最充分的地位,并且被他人所认可,无论出生的情况或地点。”-------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 《美国史诗》
我最早了解到有关“美国梦”这个词是在大一上英语课时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来自意大利某山区农村的年轻人托尼,为了改变命运,背井离乡,移民到美国。新来的移民生活原本就很艰难,但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空前危难: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民不聊生。托尼英语水平很差,工作难找,但是为了生计,只好鼓起勇气,来到一户人家,请求给人家修花剪草来维持生活,由于托尼的坚持、坚强,自己都举步维艰的工厂老板就接受了他。后来,他又当过扫雪工,模具工,不久之后,他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农场主,凭借他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这就是托尼的追梦过程。
中国梦是由新一代中央领导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感慨之余引发的一个话题。我第一次听到中国梦这个词,脑力里出现的景象是,中国不仅仅拥有表面上的繁华,而且国民都自强不息,各民族互相团结,真正的达到国富民强和全面小康,如果说美国梦是创造,那么我觉得中国梦就是复兴。中国曾经也是无比强大的泱泱大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输出国,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华民族沉睡了很长时间,进而渐渐落伍。中国梦,本质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过去的四月里,我们学校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两会精神,丰富大学生在校生活,强调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的重要影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民族团结意识,举办了“中国梦 民族情”大学生演讲暨征文比赛和“青春聚焦中国梦,学习雷锋好榜样-续写雷锋日记”等围绕“我的中国梦”进行的文化活动,在最后的报告会上由政治学院教授吴传一老师以“自信引领中国梦”为主题,围绕“什么是中国梦”等给同学们作了具体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对“中国梦”的起源、意义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校的各项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总是好逸恶劳,每天都无所事事,我们这一代学生从小生长在温室里,缺乏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成为钱学森、费俊龙等有名的人,不能对我们的社会做出显而易见的贡献,可能我们的梦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甚至遥不可及,但是无论如何有梦想就有希望,人的一生的总要经历从有梦到追梦再到圆梦的过程,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有多远,它都会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首先得是国家稳定昌盛,所以我们的梦也就是中国梦,每个人的梦都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
中国梦与美国梦 篇3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催生了阶层分化,但和很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历史现象类似,经济和阶层的分化反而促进并强化了中国人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向心力。如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中国梦”——“置身其中,自由得以延续,自尊得以呼吸”,只是,“中国梦”的“气氛”更加凝重,“光明”尚显熹微。
说到“中国梦”,不能不说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际上,没有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就没有中国梦。这个梦是被动产生的,是压力下产生的,是被外界的变化所激发出来的。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迅速主宰了世界格局,当其实力扩张到东亚,不可避免地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发生了碰撞和冲突。炮声惊醒了中国精英阶层关于“天朝上国”的旧梦。1840年代之后,中国在数次对外战争中落败,内政不修,人民负担沉重而经济产出不足。中国优秀分子奋起图强,历经了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一波三折的抉择,彼时,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国力强盛能御外侮、制度道德适乎潮流、人民富足教化昌明的中国。这个梦想也许可以称作是“富国强兵”。
可惜的是,这个梦想的结果与初衷可谓相去甚远。国家积弱,人民积贫,日益把中国的政治推上了一条激进的道路。1911年,中国经历革命,次年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但动荡的局势最终葬送了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的梦想——人们本来期待这个梦想能够带来和平和秩序,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世界格局中更合理的位置。
尽管1920年代和1930年代前期,国民党继续推进国家统一和发展事业,但这个梦想最终被日本侵华的炮声所断送。即便如此,整个民族被动员起来,为谋求自由和独立而支持政府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1949年,中共建政并继承了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传统,63年之后,中共的新一任领导人习近平把“中国梦”描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描述背后的确有着长久和真实的历史渊源。
20世纪的“中国梦”主要是聚焦于救国和建国,国家主题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21世纪的“中国梦”,其主题发生变化:对内必须处理好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对外,要更有效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我以为,给每一位国民以结实的实惠以及温煦的暖意,让社会发育强大起来,让每一个人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让每一位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为了这一切,要遏制权力的恣意冲动,需要实现宪政的框架下的“善治”。這些都应该是“中国梦”的具体表现。
美国梦 篇4
2010年《时代周刊》就发表封面文章《如何重圆美国梦》。文章认为,美国正在面对的是比史上任何一次都严重的衰退,当下的美国人表现得抑郁、沮丧和愤怒,特别是中产阶级倍感磨难,他们曾经的好日子已经不在了,“最麻烦的是,美国人对自己的未来,开始令人吃惊地相信宿命,一度无所不能的国家却相信自己难有所为了。”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对于很多身在美国的华裔来说,他们也同样正在经历着一场“美国梦”和“中国梦”的转换。
一、从“美国梦”转为“中国梦”
20年前一个简单的“美国梦”,让方云华踏上了美国的土地;20年后,方云华的“美国梦”让他开始了“中国梦”。
“我是1988年来美国的。”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浙江美术学院的方云华,来美国的想法很简单,“想来学点西方艺术的技法和观点,看如何与东方的艺术结合起来。”方云华在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之后,进入设计公司做设计工作。
方云华认为在美国,对西方艺术认识又深刻了许多,也将东西方艺术相同和不同之处作了比较。中国也教美术史,以及各种画派,但方云华说:“在国内对西方艺术的体会,和来到美国长期居住的实际感受,毕竟不一样,几十年前中国也没教如何创作。”
最近几年来,方云华每年都有十几位学生因为绘画作品优秀,申请大学时得以进入名校。
“起初学生自己将画作拿去申请大学,结果申请到名校。”方云华还记得他十多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名叫金晶,被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四所名校同时录取,“当时金晶申请学校时,全都附上了绘画作品。”
这给了方云华很大的震撼。“在学校成绩并不一定是最顶尖的,却比前几名的同学进入了更好的大学,”方云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大学看的是申请学生的潜力、创新力、观察力、想象力、分析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他教过的学生至今已有百多位进入美国各大名校,每年还有学生获得世界性绘画比赛的名次,这样的成绩引起了国内的注意,多家单位邀请他回中国传授创意之学。“因为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创新人才。”方云华表示,当初他抱着寻梦、圆梦的心情来到美国,现在做的却是“中国梦”,就是希望能为中国培养更多具有创意的人才。
二、海归们眼里的“中国梦”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后本土雇主雇用外籍员工意愿下降,另一边却是中国经济崛起,发展机会增多,越来越多的中国移民和留学生开始归国寻求“中国梦”。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留美人员有108000人归国,2010年底增至134800人。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Sharon施抱着“美国梦”进入南加大攻读东亚研究博士。Sharon期望中的美国,应该是像好莱坞电影所展现的一个高度现代化社会,她也打算取得学位后在美执教,但踏上美国土地后却发现一切并不如期望中那样美好,而学术路更是要经过漫长的博士后、攒Paper、熬Tenure等诸多环节。
Sharon拿到硕士学位后决定退学,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自主创业的老美男友Ben结成连理,移居硅谷,婚后一年便有了一个漂亮的混血女儿。在不少新移民眼中,Sharon几乎已经实现了大半个“美国梦”,如今Sharon最大的梦想却是“移民中国”。何以会出现“美国梦”到“中国梦”180度大转变?Sharon表示,正是“因了解而分手”。
Sharon的“中国梦”很简单:“找一个有人气、有人情味的社会环境,每天晚上出去散步,和熟人聊聊,逛地摊、坐公交都能碰到人,人挤人也是乐趣。”
Sharon甚至为女儿也构筑了“中国梦”:“在中国念书,上小学、中学,如果孩子愿意还可以在国内念大学,体验国内大学校园的集体生活,结交学生时代才能结交到的朋友。”
对于网上流传“中国梦”,“不外就是在大城市拥有一套豪宅、一辆豪华轿车、一份光鲜体面的工作”,毕业于华东师大英语系、在克兰生大学获得传播学硕士的Cici Cen惊呼“不可能”,“在一线城市买一套经适房、一辆代步的QQ车、一份能供得起房和车的工作”才是现实版本的中国梦。
Cici2010年回国后,找了一个多月的工作、投出无数份简历,才被广州一家留学咨询公司仅以人民币4000元月薪聘为英语培训讲师。而与本土毕业生在国内就业市场上逐渐缩小的竞争优势,是海归们实现“中国梦”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
三、“美国梦”只是一个梦?
金融风暴后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赤字庞大,令不少人心生茫然:究竟什么才是“美国梦”?如今还有“美国梦”可以追逐吗?有人说,现在“美国梦”只是一个“梦”了(American dream is only a dream)。
“一套独立屋、两部汽车、一条狗和两个孩子”是传统的“美国梦”,一些华侨认为,“美国梦”这个概念仍会继续存在并吸引中国移民,但物质层面已经越来越淡化,纯粹以改善物质生活为目的而移民美国的华人会越来越少,公平正义的法制社会、良性的人际关系、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少污染的自然环境等软体因素,是新一代中国移民竞逐的“新美国梦”。
“亚美正义中心”日裔总裁兼行政主任猷崎(Karen K.Narasaki)的母亲是第二代日裔移民,父亲是第三代日裔移民,对她的父母亲而言,能拥有自宅,送孩子进大学,就是美国梦实现了。
她说,当今已有不少亚裔在美国体坛、设计界出人头地,并出任大公司的负责人,不过,现在亚裔在美国仍然有一层玻璃天花板,只是这层天花板变高了。猷崎认为,对亚裔来说,“美国梦”就是要能享有自由,过有质量的生活,有一份好的工作,并且要有尊严。
美国前移民局长、现智库“移民政策研究所”主任朵丽丝·麦斯纳(Doris Meissner)表示,新移民在美国要能成功,教育及语言是重要因素。她认为总的来说,新移民要实现美国梦,与一般美国人并无不同,就是要勤奋、守法。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 篇5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
11月8日的晚上,在图书馆报告厅里,我第一次聆听了关于“中国梦”的解读。当时,83岁的荣开明教授满怀激情和心寄希望地给湖经的莘莘学子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荣开明老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给我们做了一次政治报告,这个类似政治思想课的讲座却道出了不一样的心声,传递出了不一样的正能量。
而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认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的确,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历经了170多年的沧桑岁月的中国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在彰显着“中国梦”的伟大力量。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在一直延伸。此时的我们,整个中国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只因心中有梦,有着中国梦和自己的梦。
11月11日,当再次观看“中国合伙人”,看到“新梦想”在时代的发展中革故鼎新,因势利导,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向全世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梦想带给人的精神动力。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中国现行的一个缩影,而合伙人就是广大的中华人民,新“梦想”是人民需要奋斗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人民一直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打拼、在奋斗。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人们继承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共同努力着,即便有困难,也是通过团队和集体的力量去共同寻找出路。
而在不久前,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美国梦”。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自由女神雕像向我们阐述了最为明显的“美国梦”——平等、自由、民主。这是每一个美国人心之向往的东西,他们坚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了解到了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拥有物质财富和权利地位是美国人仰慕的对象。但是盖茨比最终的悲惨遭遇却有告诉了我:看似仰慕他的人有着“同而不和”的思想理念,关注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他所拥有的财富。虽然他们共享派对,但是无不羡慕着盖茨比的金钱和地位,而当盖茨比失去了这一切时,没有一个人会在意他曾经的辉煌。
克尔维特:美国精神美国梦 篇6
谁不想拥有一辆“横炮”呢?
既喜欢电影又喜欢汽车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去年上映的电影《变形金刚2:堕落者的复仇》中,汽车人阵营中的“横炮”,他变形之后会变成一辆有着浓厚的未来化的气息和高科技装备的银白色超酷跑车,没错,他的原型就是美国的“国宝级”跑车——通用雪佛兰旗下的克尔维特(Corvette)。
克尔维特是通用旗下最高端的超级跑车品牌。2009年6月14日通用宣布第150万辆克尔维特下线,为这款传奇车型的成功添上了一个有力的注脚。克尔维特充分的体现了美国人对于跑车的追求:狂野大气、不拘小节。6.2升V8发动机,最高功率430千瓦,最大扭矩580牛米,赋予了它无比的霸气和超强的能力,而它在美式跑车中又是操控性能最好的,这也是克尔维特成为美国精神象征的原因。身为高端系列,在美国的保有率却非常高,并没有欧洲超跑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高高在上,既平民又高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国货当自强,美国第一辆国产跑车
二战之后,英国的美洲虎和MG跑车相继驶入美国,这对于自由豪放的美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新鲜事物,它在美国产生的影响力超乎想象,每一个美国人都心怀向往。通用的传奇设计大师哈里·厄尔看出了这种新车型在美国的潜在市场,他花了大力气来研究这种欧洲人的双座速度机器。为了拥有美丽的外形,厄尔使用了当时在汽车工程界颇为前卫的玻璃纤维材料,这种材料在制造复杂外形方面更有优势,克尔维特也就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使用玻璃纤维车身的汽车。1953年纽约车展,第一辆通用跑车正式展出,这就是在今日声名显赫的克尔维特。“Corvette”原是17世纪英国一种快速护卫炮舰,通用选用此名意在强调其跑车身份,也是用以向当时风行的英国跑车挑战。
克尔维特车标图案是在椭圆内交叉嵌套着两面旗帜。其中一面有着黑白相间的花纹,表示该车是参加公路汽车大赛的专业跑车;那面红色的旗帜上的蝴蝶结商标,表示该车由雪佛兰制造,旗上的奖杯和花朵,则代表夺魁后的欢呼和成功的纪念。
凶猛、有毒的肉食动物
六十年代,造车界宣扬着愚蠢的“马力至上论”,无节制地进行“汽缸排量大赛”,创造出诱人的动力数据。实际上那只是死骗子的骗人把戏,相当多的功率消耗在冷却水泵和散热风扇上,传到车轮上的动力并未增加。但在那嘈杂的年代,有一辆汽车与众不同,如绝壁兀立于平原,吸引住众人的目光,又像清风吹过浊雾,给人带来清新的快意,它就是——1963年的克尔维特·StingRay。
“StingRay”就是黄貂鱼,这是一种身体扁平、生性凶猛、尾部长有毒刺的鱼。它的名字是军火商们的“宠儿”,被用来给数十种武器命名。然而,在一百多年的汽车史上,却只有一种汽车冠以这个名字,当然,也只有克尔维特配得上这个名字。
车身上,一条脊线从“车鼻”延伸到车尾。它把后车窗分成两块,如同快艇的“舷窗”,透过后车窗看出去,倾斜的天空笼罩于两侧,给人一股奇妙的感觉。克尔维特StingRay的另一个创新是隐藏式前大灯。它平时收入车前端的导流罩里。需要时可在几秒钟内自动弹起。隐蔽式大灯后来成为克尔维特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一很拉风的设计也被世界上很多知名跑车品牌采用。
在性能上StingRay也毫不逊色,排量5.36升的V8发动机绝对够劲,如果你是个“马力迷”,就再加上430美元,来一台L84特制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有个杀气腾腾的绰号——V8绞肉机。用L84绞肉机配上雪佛兰·莫妮卡四速手动变速箱,百公里加速5.9秒,或者用14秒从静止跑完400米,最高车速可以达到240Km/H,以上成绩可是创造于1963年!
在中国,一样可以实现美国梦
这种代表了“美国梦”的跑车,2009年也进入了中国,目前是第六代车型——克尔维特C6。C6车主除享有标准配备的CD音响外,还可选用DVD、XM卫星广播及On Star通用汽车卫星系统。C6的动力系统沿用C5的6.2升V8铸铝发动机,经过调整这款发动机可以输出400马力功率和580牛米扭矩。C6有两种手动变速箱可选,除了标准款外,克尔维特还提供Z51版本变速箱,这个版本可以大大提高加速性。
美国梦 篇7
一:菲茨杰拉德和他的“美国梦”
“美国梦”在广义上指的是其历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宣扬的社会公平、自由与民主,狭义上指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获得成功,而非依靠本身的阶级优势或是来自他人的捐赠与帮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随着《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梦”具有了人人都有平等追求幸福权利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渐暴露出其拜金主义、种族歧视、对外扩张等本质,社会上投机倒把的现象日益增多,人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如富兰克林一样依靠自己努力的人都能取得成功。
到了菲茨杰拉德所定义的“爵士时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经济大萧条没有来临之前,年轻的一代发现“所有的神明都已统统死光,所有的仗都已统统打完,所有的信念都已统统完蛋”[1],传统的清教徒观念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奇迹顿生的年代,那是艺术的年代,那是挥霍无度的年代,那是嘲讽的年代”[2]。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他偕如花美眷姗尔达出入纸醉金迷的上流聚会,在巴黎与纽约之间日日享乐,挥金如土,过着富足的生活。但这一切也并不能阻止他对社会地审视,并且预感到所有的辉煌都将如过眼云烟。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站在了时代的高度,将他所经历的那个社会完全反映在了自己的作品中。这种理想与现实、信仰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梦想破灭后的失望与绝望不断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短篇小说《返老还童》也正是表达这样的主题。本杰明逆行的生命就像当时的社会一样光怪陆离,但仔细看来,求学、结婚、经营事业、参军入伍,这样的生命过程又与常人无异。曾经追求的美好爱情变得乏味,一度引以为豪的军旅生涯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在这种希望与落空中“作者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介乎于‘金色过去’和‘金色未来’之间的‘美国梦’总是会遭到现实的无情的背叛和践踏——呈现在眼前的世界是一片萧瑟颓败……”[3]。在荒诞与离奇之中,菲茨杰拉德像我们传达了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与内在的精神作为支撑,那么所有看似美好的经历都会不可抑制的滑向反面并且逃不脱破灭的命运这一道理。
二:“返老还童”背后的对生命的思考
本杰明生于1860年,大致死于1930年。这部小说于1921年创作,于1922年出版,美国的经济大衰败发生于1932年。通过真实的创作时间与小说中时间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菲茨杰拉德写了将近十年之后的事情。作为“爵士时代”的一员,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这个社会就像空中楼阁一样终会倾塌,并通过本杰明的死暗示了这一现象。无论是本杰明与希尔迪加建立在外貌相互吸引之上的爱情,还是他看似辉煌但最终沦为笑柄的军旅生涯,都向人们传达了曾经的美好都会变为泡影,所谓梦想就是用来破灭这一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并没有因为战争伤了元气。相反,社会上的财富得到快速积累,一夜暴富似乎并非遥不可及,人们沉浸在虚华的梦幻中,享受着成功的迷幻与自得。“尽管这个时期是物质繁荣的高峰,但它却标志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和精神危机的开始”[4]菲茨杰拉德感受到了这种来自精神上的危机感,“爵士时代”的社会就像本杰明的一生一样充满着不可思议与神奇,但最终也会像本杰明归于平淡的死亡一样走向破灭。作者想要将本杰明一生的经历作为对整个社会的一种警示,企图将沉浸在狂欢中的人们唤醒。
除了这种对“黄金时代”终会走向灭亡的预言之外,小说选择了返老还童这一生命形式也是想要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美国的除了经济的爆炸式发展之外,还使大多数的美国青年,尤其是参加战争的作家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战争并不像历届美国总统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和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是更为残忍的屠杀与毫无意义的死亡。在战场上,人们每一秒钟都有可能和死神相遇,也可能幸运地和它擦身而过,正因如此,战争结束后人们才会显得那么疯狂,用狂欢来证明自己还活着。菲茨杰拉德虽然没能切身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死亡阴影,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他还是感受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迷惘与得过且过。在这种社会思想的背景下,菲茨杰拉德试图通过这样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来重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他本人曾提到,创作这篇短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遗憾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开始阶段,而最糟糕的时光则是在结束阶段……我只是在世界上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身上做了个试验,不见得就是对他的观点的一种公正的测试”[5]。本杰明的一生更像是菲茨杰拉德所做的一种尝试,用一种不同的生命形式来探索走出美国纸醉金迷社会的道路,他想通过本杰明这个拥逆流时光的人来探索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但无论生命以怎样的轨迹发展下去,其结局都是走向毁灭。小说表达了“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会走向它的反面。小说的隐喻是,在歌舞升平、富丽繁华的表象下掩藏着的是危机和灾难。眼前的世界无论多么美好,都是一种虚幻的假象,最终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6]。眼前的歌舞升平只是暂时地欢愉,人们并不应该放弃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思考。表面的繁华终究只是昙花一现,返老还童也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般美好。菲茨杰拉德借助一个看似荒诞的生命个体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关注,批判了人们由于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放弃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三:精神不灭,梦想砥砺前行
与本杰明一生的磨难经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最后的离开情境显得那么的平和与美好,他在自己稚气的睡梦中结束了奇幻一生,那里没有烦恼,没有“梦”来烦扰他。而这里所提到的“梦”就是他一生求而不得的种种追求,包括学业、事业、家庭、爱情等。死对于本杰明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是他奇幻一生中诸多不顺的一个终点。我们从菲茨杰拉德给本杰明设计的这样一种死亡形式可以看出,菲氏对本杰明这样一个人物还是抱以同情,让这样一个终其一生都在与其身上发生的有违自然常规的奇事抗争的人有了一个相对幸福的结局。这是由于本杰明终其一生都是与自己奇幻的人生状态抗争,在他人的差异与质疑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无论是出生时受到父母的嫌弃与否定,入学时遭到教务处主任的羞辱、同学的耻笑,还是克服爱情的阻碍与对自己的军旅生涯荣誉的维护,本杰明面对这些坎坷时从未想到过放弃,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消极态度,他总是努力地迎着时间逆流而上。
人类从古至今都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无论是返老还童还是长生不老,实际上都是人类希冀从另一种生命形式中汲取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浮士德的返老还童是为了用有限的生命来探索无限的真理,菲茨杰拉德让本杰明的生命逆流而上是为了跳出“爵士时代”的纸醉金迷。两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是对由生到死这一自然规律的反抗,是对人自我力量的一种肯定。“爵士时代”的菲茨杰拉德通过盖茨比、本杰明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不断重申“美国梦”破灭的主题,试图将人们从战后虚华的时代唤醒,唤起人们对人人平等、个人奋斗以致成功的向往。菲茨杰拉德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笔下的作品对整个社会的思想加以引导,让人们以其笔下的人物为鉴,更加坚定自身的奋斗和信仰,避免被社会中的种种负面因素所影响。
四:结语
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通过作品带领人们走过了美国绚丽奢侈的二十年代。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短篇小说《返老还童》想表达的主旨是“美国梦”的破灭,并通过本杰明的人生旅程来预警物质繁荣背后的精神危机,并以此来唤醒人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和重视。他以冷静的态度审视美国的二十年代,作品中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冲动和现实的阻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梦和生活的落差。也许“梦”就是用来幻灭的,但是人们却不应停止做“梦”、停止对“梦”的追求,“明明相信失败在所难免,却又决心非‘成功’不可”[7],也许这才是菲茨杰拉德通过其小说最想表达的。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返老还童》描写了一名名为本杰明·巴顿的男子出生时为七旬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外貌逐渐年轻并最终以婴儿的状态死去的奇幻一生。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荒诞不经的情节向人们传达了传统的价值观濒临崩溃,曾经依靠个人奋斗来获得成功的“美国梦”一文不值,并试图以此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思考。
美国梦 篇8
以斯托夫人轰动一时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例, 它所鞭挞的奴隶制度只有百年左右的历史。在作品中, 对未来的展望和对过去的回顾同样重要。作者和评论者都常用“美国梦”这个含义复杂的词来描述她们的关怀和希望。小说卜一面世, 就成为除《圣经》之外第一本畅销书, 而且被译成各种文字, 数十年间都是评论的中心。除了文学上的得失之外, 许多人认为它直接或间接地点燃了美国内战的激愤情绪。据斯托夫人儿子回忆, 1862年林肯总统接见斯托夫人时, 称她是“引发了这场大战的小妇人”。可是二十世纪初年以后, 这本小说渐渐被搁置到尘封里去了。不仅由于它的主题渐失吸引力——美国黑奴已经解放, 且往真正平等的道路上奋进——书中的人物和情景也已失去内战前的现实感。更重要的是, 它的文学表现形式受到了自艾略特 (T.S.Eliot) 以后的评论家的批评。他们不能接受书中主角汤姆和伊娃性格的完美和宗教性的温情脉脉。甚至最重要的黑人作家之一鲍德温在他讨论抗议文学的“Everybody’s Protest Novel”一文中, 也评价《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本差劲的小说。
而莱斯利·费德勒 (Leslie A.Fiedler) 在他《不经意的史诗》中, 认为这是一本在“高级文学” (high literature) 的标准下逐渐被“隐没了的杰作”。费德勒认为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到《根》这一百多年间由各种角度所写的黑人文学都汇集成了被忽视的大众史诗, 为美国梦的黑暗面留下了记录, 令许多美国人良心不安。进而影响、决定了美国人对南北战争、战后重建、三K党的兴衰以及对非洲黑人的关切态度。[1]费德勒认为这种文学对美国历史文学的贡献是“高级文学”所难达到的。斯托的书中, 除了几个黑奴贩子和野兽般的白人农庄主之外, 多是只能祷告悲泣的奴隶和妇孺。他们凄凉悲惨、无声无息地被锁在贩奴船舱里被运去拍卖, 唯一的解脱是跳河死亡。但这些哭泣祷告的描写是黑奴制度大暴力下小牺牲者的写照, 给了美国噩梦一种鲜明的真实感。在个人主义强烈的高级文学中, 这种软弱单纯的情感表现方式当然是被边缘化的。
虽然它的题目是象征性的“小木屋”, 故事发展也仅限于密西西比河一端的几个家庭之中, 但《汤姆叔叔的小屋》写的是一个人类制度的大悲剧, 所蕴含的是人性中普遍的善与恶的问题。斯托夫人在写这个悲剧的时候, 无法避免地用了她那个时代惯用的善恶两分法。书中的主角汤姆和伊娃都是在一切苦痛中隐忍, 一心追求宗教的“善”而获得了感人的人格力量。如前所述, 这种近乎盲善的理想主义态度同时也导致了二十世纪评论家的诟病。若汤姆稍许有些弱点或情绪上的愤怒, 应更接近真实。斯托笔下的汤姆近乎完美, 更重要的是, 他是一个爱家庭的人。故事开始时, 他有一个妻子, 儿女, 炉火, 食物, 和谐, 情爱皆具的家庭。他所住的小木屋就建在主人大房子的阴影里, 温馨又卑微。当黑奴汤姆被缺钱的主人当财物卖掉时, 小木屋所象征的微弱幸福也随之毁灭了。
由小木屋开始, 故事重点就围绕着不同的家庭和由家庭辐射出去的人际关系发展。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社会, 家庭才会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美国已完全脱离了边疆拓荒者的土地征服心态, 在人道主义和蓄奴制度的强烈冲突中, 充满了家庭被拆散的控诉。为了维护家庭, 斯托写活了几位女子, 如汤姆的妻子克洛伊 (Chloe) , 在汤姆被卖掉以后, 求得主人同意, 到大城市里的糕饼店做工, 以她的经验和技术赚得相当好的工资, 希望在五年内赎回丈夫。虽然汤姆在救赎到来之前就已经被折磨死, 克洛伊的刚毅、忍耐和忠贞的盼望, 给黑奴悲惨的命运抹上了一屡尊严。另一个难忘的女子是依莱扎 (Eliza) 她不愿骨肉分离, 怀抱幼子在荒野奔跑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吉姆在大河上漂流一样, 都被评论家们赋予了不顾生死奔向自由的含义。
《汤姆叔叔的小屋》受欢迎不仅由于它讲的故事与读者的时代接近, 也由于当时的读者持有相似的宗教观。即那个时代的人基本都能接受汤姆那种逆来顺受的殉道者精神。现代人不禁要问:“什么宗教要求人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去表达敬虔与爱?”这种强烈的宗教观在当时是有它的时代背景。斯托不是生在一个普通清教徒家庭的女儿, 她的父亲莱门·比彻 (Lyman Beecher) 曾任辛辛那提市兰氏神学院院长;弟弟亨利·瓦德·比彻 (Henry Ward Beecher) 和丈夫凯尔文·斯托 (Calvin Stowe) 都是卡尔文教派著名的传道者。在新英格兰乃至全国, 比彻都是个出名的姓氏。斯托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当然必须奉行清教徒的教条, 尤其是卡尔文教派严格的要求。费德勒简单地说, 作者斯托“自童年起即已感到奴隶制度深虐其心……斯托出生的那个时代和地区, 尤其是一个生在新英格兰清教徒家庭的女儿, 从出生便深觉是个奴隶。在清教徒的男权社会里除了顺从和祷告外, 毫无任何依靠和权利。”[2]她深深地自觉在清教徒传统中女人的地位近乎奴隶是件极不公平的事。因此虽然她是个北方白人女子, 却能将南方黑奴所受的迫害写得如此真切。
她在故事结束后加了一章“结语”, 说明书中人物和事情都有事实根据——她承认小说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成功逃往加拿大的马里兰州一个烟草种植园的黑奴乔塞亚·亨森 (Josiah Henson) 的自传。但她的写作动机则是美国在1850年通过了一项法案, 法案允许蓄奴者有权捉拿逃走的奴隶, 任何自由人不得私自藏匿, 将他们捉回仍然为奴, 并且可以私自用刑。她几乎不能相信“这些文雅的、有同情心的、受尊敬的北方自由各州的绅士们”竟会通过这么不人道的法案。她只能想:“这些基督徒绅士们一定不知道奴隶制度是怎么一回事。”[3]因此她下定决心要将奴隶的惨痛经验用活生生的、能感动人的写实方式展现给世人看。这样一个十九世纪的女子, 以这样的动机来投入写作, 不能不说有着非凡的气魄和胸襟!
依梅亨利的看法, “斯托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所持的宗教观点是十九世纪前叶渐渐在美国流行的无惧感情发泄的信仰兴奋派的观点。在这方面她的父亲比彻牧师也给予了部分印证 (如汤姆和伊娃的绝对虔诚和善良就建立在这种观念上) 。但卡尔文教派对无情现实中人绝对忍耐的观念也随处可见, 使此书产生了不朽的精神震撼力。”[4]这两派宗教观点的冲击发生在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蓄奴制度被法律保护时期, 于是就构成了一场血泪交织的美国梦。事实上是场漫长的噩梦, 直到南北战争结束后许多年才渐渐醒来。《汤姆叔叔的小屋》虽只记录了这场噩梦的片段, 却足以令后人管窥其暴虐。许多现代人无法相信, 例如:汤姆被毒打重伤临死前, 心中竟无怨恨, 反而能看到上帝的形象。他仰望星空, 想起的是赞美诗中的安慰:“亿万年后, 人世将似雪融消失, 太阳也会永远沉没。在我肉身腐朽之后, 信主的喜悦与和平永存。”汤姆的受难某种层度上就像是耶稣受难的翻版。作者在此段后接着说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心在黑奴中是相当普遍的。她生长的环境使她不能客观地看到这种宗教安慰的讽刺性——白人把非洲的土著人掳掠到美国为奴, 却成功地灌输了白人的宗教, 而带给了他们忍受苦难的力量!
斯托所记录的这一场美国梦多么凄惨沉痛!当读者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层又一层地进入暴力与受难的绝境时, 几乎觉得这场梦是难以醒来了。读者也许要问:“为什么虔诚至善的汤姆和伊娃没有活下去的机会, 而一再宣称‘我心中充满怨恨, 我不信上帝’的乔治却终能逃到加拿大, 得享自由的一生?”想来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是要控诉种族不平之外更大的不平。费德勒也认为“斯托争辩的对象不像是握有权力的人类, 而是掌控一切的上帝。”他也一再称《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写梦的书”她的梦和一切梦一样, “告诉做梦的人已知的事, 它不能改变人的心智, 只能加强他们的自觉。在清醒的世界中, 这些梦不会成为行动, 却会成为文学。”
自《汤姆叔叔的小屋》问世至今, 美国拓荒精神中的理想主义已全然湮没无闻, 文学作品中的美国之梦也一再变貌, 反应出一百多年间的种种巨变。可以说一部文学史也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美国的南北战争有它积极的一面——摧毁了奴隶制度。而两次世界大战充满了喧哗与骚动, 人类社会并未见更多的智慧。美国本土未卷入战火, 战争的凄惨恐怖始终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美国文学得以保持比较客观平静的态度。因受了地理上空间巨大所激发的自信文化的影响, 之后渐渐向本土写实的深度发展。
摘要: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写的是蓄奴制这个人类制度的大悲剧, 以揭露内战前美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而震撼世人。书中的黑人奴隶凭着基督教的隐忍精神逆来顺受地忍受着命运的不公。他们成为蓄奴制大暴力下的微不足道的弱小牺牲者。小说标题“小木屋”象征着以汤姆为代表的奴隶们对个人卑微幸福生活和自由向往。而他们最终悲惨的命运和梦想的破碎也成为美国噩梦的一个写照, 从而赋予了美国梦更深一层地含义。
关键词:美国梦,悲剧性,蓄奴制,基督教精神
参考文献
[1]Fiedler, The Inadvertent Epic:From Uncle Tom's Cabin to Roots (New York:Simon&Schuster, 1979, p.17.
[2]bid.p.33.
[3]Harriet Beecher Stowe, Uncle Tom’s Cabin:Life among the lowly (Boston and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1852, P.493.
美国梦 篇9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国梦,中国梦
生态文明和中国梦都是党在新时期结合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创新, 在本质上都是一脉相承的。生态文明是中国梦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必须紧紧依靠生态文明, 并以生态文明为重要的检验标准。同为国家梦想典型的中国梦与美国梦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性, 生态文明为二者的比较提供了新的视角。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 比较美国梦和中国梦, 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内涵, 借鉴美国梦的经验, 也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梦。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多层次多维度
以生态文明为视角的研究, 首先要理清生态文明的概念。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 学界一般都定义为:“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1) 这个被普遍引用的概念是由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提出的, 至少包含了“生态文明”的两个维度:文明形态和文化形态。在近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中, 生态文明的概念大致归纳为四个层次。当然, 这四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的。
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中国社科院的余谋昌为代表, 他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渔猎社会是前文明时代;农业社会是第一个文明时代;工业社会是第二个文明时代;现在将进入新的第三个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生态文明是人类的新文明”。 (2) 还有俞可平, 他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 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3) 也就说这里所说的生态文明指的是继工业文明之后, 社会在生态文明基础上一切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 包括人类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 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2.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
在国家纲领性文件中, 生态文明建设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五位一体”中的一个方面,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 生态文明从属于社会文明, 指的的是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努力构建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 优化生态系统,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
有学者认为,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以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危机为使命的、关乎人类未来和发展命运的崭新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模式, 是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模式, 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调整, 它为人类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并构建了美好的蓝图。 (4)
4.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
这种观点把生态文明纳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中, 认为资本主义的自私性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的实现要靠公有制下的平等和和谐。持这种观点的除了国内的学者外还有西方的学者, 法国理论家安德烈·高兹认为, 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 经济合理性与生态合理性是互相矛盾的, 资本主义的导向只能导致“绿色资本主义”或者“消费资本主义”。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意味着范式的转变。更有西方左翼学者指出, 生态运动使更多的人客观上集结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 其发展结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地球。 (5)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美国梦与中国梦的比较
1. 美国梦元素单一无生态, 中国梦元素多元含生态
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奋斗, 其价值导向是财富的累积和事业的成功, 并且日益极端化为:财富多少=幸福与否。美国梦不关注人生活的品质、不关注人生存的意义, 更不关注人以外的自然生态。“美国梦”的表现来源于美国梦背后的价值理念:极端个人带来的排他性, 这个“他”既是他人也是生态。中国梦则包含个人、国家、社会和生态多个元素。学界普遍认同, 中国梦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观, 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 佛教的“众生平等”, 而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现代意义的生态文明在内涵上是一致的。近代的中国错过了工业文明的最初的步伐, 从内忧外患中走来, 追赶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地过于仓促和急躁, 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因此新时期的中国梦必须要回归传统、面向未来, 将自然、生态纳入其中。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民族复兴应该是全面的”, 其中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的到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2. 美国梦重视物质无精神, 中国梦强调物质和精神
学者乐黛云对美国梦的定义就是以“最大自由去挣最多的钱”。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我还不晓得有那个国家像美国一样, 人民是如此地热爱财富, 而维持财富平等的理论则被人民所强烈藐视。”美国人民对财富的热爱换来的是以财富来衡量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刺激的是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和对行为的不惜代价。物质财富并不能满足人生活的一切。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就用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包装了一个虽有物质财富却无法获得精神抚慰的美国梦的破灭。杰里米·里夫金在《欧洲梦》中提出, 贯穿当今时代的两大精神潮流:一是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世界里, 寻找某种更高的个人使命的渴望;二是在一个逐渐疏离、冷淡的社会里, 寻找某种共同体意识的需求。中国梦则默契地贴合了这两点, 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相互统一:首先是人民的富裕和国家的富强, 其次是人民精神生活的满足和集体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是民族的使命感和宽广的世界情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中国梦包含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更包含了对人精神层面的全面关怀。
3. 美国梦过分自私无世界, 中国梦博大无私融世界
美国梦在自由平等的旗帜下以肯定个人努力, 保护个人合法财产吸引了一代代怀揣梦想的移民。他们来到美国不是为了建设这个国家, 更多地是淘金。美国梦代表着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所以只要坚持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美国梦就没有普世价值。“在逻辑上说, 美国梦永远只能是‘某些人’的梦而不可能是‘所有人’的梦”, “于是, 美国梦的深层意义就是一个粉碎他人梦想而成就自己梦想的梦”。美国梦的自私首先是个人的自私, 其次是国家的自私。个人为了成功, 把阻碍自己的一切人和物都当做敌人;国家在发展壮大中, 把一切抵御自身发展的国家和文化都当做必须践踏的路障。“美国梦不是一个为世界准备的梦, 而是一个为美国自己谋幸福的梦”。中国梦则生来自有一种无私的情怀, 既是集体主义下的个人无私, 也是大国担当下的国家无私。在注重个人权益和公平平等的基础上, 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 中国梦要实现的不是某一群人的梦想, 中国梦的实现要靠群体民众的努力, 中国梦的目标是重归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梦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 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 因此‘中国梦’必须与世界分享”。
4. 美国梦占有掠夺无可持续, 中国梦合情合理重可持续
美国占世界5%的人口, 却消耗了占世界20%的能源。美国以本国为中心, 通过其强大的主导世界金融和国家安全的格局, 挤压除自己外的其他国家, 特别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使全世界的优质资源都聚拢在美国周围, 成为其强硬的美国梦的基础。这一切都来源于美国梦的催化, 要成功、要发展, 不论他人他国, 更不论未来和可持续。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内在的要求, 合乎中国人民对自身美好生活的憧憬, 合乎中国对自己的大国定位, 合乎中华民族对民族复兴的要求;中国梦也是世界人民的愿望, 合乎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期盼, 合乎世界对中国贡献的设想。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不是掠夺式的或扩张式的, 而是要走“和平崛起”的新道路, 更要走维护世界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
注释
1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N].中国经济时报, 2006-9-28.
22 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新形态[J].长白学刊, 2007 (2) .
33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A].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4 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论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篇10
盖茨比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他渴望成功,渴望脱掉“贫困家庭孩子”的帽子,步入上流社会。为此他恪守基督教规,踏踏实实工作,但却阴差阳错通过倒卖私酒和其它非法手段而成为了一个暴发户,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他耗费巨资买下了一幢豪华别墅,每天过着歌舞升平的生活。他肆意挥霍、挥金如土,希望能够挽回他和富家小姐黛西之间的爱情。但令他失望的是黛西已经不是以前他心目当中完美的黛西,她俗不可耐。盖茨比的梦想破灭了,在百无聊赖之中又被情人嫁祸,死于威尔逊的枪下。美国幻想创造了人间天堂,但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却使这种幻想犹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一、金钱梦的破灭
20世纪初一战给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武力、破坏、流血和牺牲,整个世界都笼罩于一片阴云之中。但随着战争的发展,整个世界也发生着巨变。由于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到20年代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当时,工业革命给美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了起来,同时也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美国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但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使得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变化。战争使人们感到不安,对未来充满迷茫,同时对以前诚实守信的道德标准不屑一顾。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一部分人逐渐富裕起来,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被剥夺了土地,成为城市的打工者,他们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其结果是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年轻人为了排遣寂寞,寻花问柳。当时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社会一片黑暗,人犹如在地狱中一般,被“尘烟完全罩住和吞噬了”。
盖茨比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但他的生活充满了浪漫色彩。他幻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到达人生的顶点,实现自己的价值。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亚伯拉罕·林肯的成功给了他无穷的动力,他时时处处以他们二人为榜样。他严于律己,目标远大,对理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对未来充满希望。为此,当他觉得自己的名字是自己成功的障碍时,当他觉得自己的父母只是乡巴佬、是自己成功的绊脚石时,他为自己改名,坚决地同父母分道扬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坚决地为自己扫清成功路上的障碍;同时他也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早上六点起床,六点十五做操锻炼,七点十五开始学习电学知识,晚上七点到九点学习有用的新发明,同时决心不浪费时间,去沙夫特家不再抽烟或嚼烟,每两天洗一次澡,每周读一本有益的书或杂志,对父母多孝敬,等等,努力充实、提高自己。这样的一个有志青年,在生活中却遭受了挫折,虽然改了自己的名字,但好像无济于事,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虽然与自己的父母划清了界限,但终究改变不了自己卑微的出身;虽然自己理想远大,并且付出了努力,但事与愿违,他没有获得事业的成功,没有获得大量的财富,而是在世俗的社会里一点一点改变自己,最后被社会的滚滚洪水淹没了。在爱情魔力的驱使下,最终他通过非法走私而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他挥金如土,经常举行盛大的酒宴:“在他蔚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下午涨潮的时候,我看见他的客人从他的木筏的跳台上跳水,或是躺在他的私人海滩上晒太阳”,“每逢周末,他的罗尔斯———罗伊斯轿车就成了公共汽车,从早上九点到深更半夜往来接送客人。同时他的旅行车也像一只轻便的黄硬壳虫那样去火车站接所有的班车。每星期一,八个仆人,包括一个临时园丁,整整苦干一天,用许多拖把、榔头、修枝剪来收拾前一晚的残局”,“每星期五,五箱子的橙子和柠檬从纽约一家水果行送到,每星期一,这些橙子和柠檬变成一座半拉半拉的果皮堆成的小金字塔从他的后门运出去”。
盖茨比幻想着从“无钱”到“有钱”,自己就能从“小木屋”走向“富人的有产阶级”。但他错了,虽然他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但富人的有产阶级还是把他拒之门外。那些特权阶级对他一直怀有敌意,对盖茨比的邀请他们没有一丝的荣幸,他们感觉是屈尊了自己。在那些盛大而奢华的舞会上,似乎人人都很开心,但许多人不知道主人是谁,有的仅仅是在酒精中麻醉自己。最终,在盖茨比死后,树倒猢狲散,人去楼空。在为他举行葬礼时,他的以前所谓的朋友却说:“我目前在格林威治朋友家里,人家指望我明天和他们一起玩。事实上,明天要有野餐什么的。”“我打电话是为了留在那里的一双鞋。那是一双网球鞋,我离了它简直没法活。”他那可怜的父亲“看到门厅是如此富丽堂皇,一间间的大屋子又通向别的屋子,他的悲伤就开始和一股又惊讶又骄傲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了。”在美国那样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赤裸裸地靠金钱维系着,一旦这条纽带断裂了,人人都成了陌生人。盖茨比的金钱梦在他死后也彻底破灭了。
二、爱情梦想的破灭
“那就戴顶金帽子,如果能打动她的心肠;
如果你能跳得高,就为她也跳一跳;
跳到她高呼:‘情郎,戴金帽,跳得高的情郎’,
我一定把你得到。”
在美国梦里,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赢得了爱情、人生才变得完美。盖茨比也信奉爱情至上,他是一个爱情理想主义者。在他眼里,最初的黛西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是他眼里的“维纳斯”:“那叫人倾听的声音,仿佛每一句都是永远不会重新演奏的一组音符。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她的声音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特质,那是一种为她倾倒过的男人都觉得难以忘怀的。”正因为如此,他对黛西有一种执着的爱,尽管这种爱近乎疯狂。但他也同时意识到,他和黛西之间有一条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出身。盖茨比出身卑微,而黛西则是千金小姐。
虽然怀揣对爱情美好的憧憬,但现实是无比残酷的。黛西出身富贵,就注定了她不会嫁给一无所有的盖茨比。因此在盖茨比去了法国之后,黛西就开始安排自己的终身大事,她认为要作出这个重要的决定,必须有某种力量才能促成———爱情、金钱和真正实用的东西。在发现了“身材和身份都很高大”的汤姆后,她就毫不犹豫地嫁给了她。
在美国社会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要靠金钱来维系,包括爱情与家庭。盖茨比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开始疯狂地追求金钱,试图唤回黛西的爱。用金钱来维系的爱是危险的,但熊熊的爱情之火已烧得盖茨比迷失了方向。在通过非法的手段得到巨额财富之后,盖茨比又通过大摆筵席来吸引黛西,他总以为黛西是因为钱而嫁给汤姆的,他要用金钱加上他那颗真诚的心征服黛西。终于他如愿以偿。但他得到的不是黛西的爱。黛西早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浪漫的对爱情无限向往的黛西了,黛西爱的只是金钱给她带来的那份虚荣,只是为了报复丈夫对她的背叛,这种畸形的三角恋是极其不稳固的,他们之间的爱注定是残缺的,只能“昙花一现”。在黛西驾车撞死默特尔并驾车逃跑,盖茨比表示愿意为爱情赴汤蹈火,勇敢地做“爱情的飞蛾”时,黛西已经和汤姆重归于好,自己做了一只可怜的替罪羊,最终丧命于威尔逊的枪下。在人们为盖茨比举行葬礼时,黛西却和汤姆进行着浪漫的旅行,她和盖茨比之间的感情在她的脑海中已经烟消云散了。
在那个年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醒来发现所有的神灵都已死亡,所有的信仰都已动摇”。人们道德沦丧,追求及时行乐。那个时代人人都渴望爱情,但也注定得不到爱情。因此从盖茨比爱上黛西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场悲剧。他们无法逾越身份的差距,黛西自私、爱慕虚荣的本性注定她一切向“钱”看,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走到一起。他爱黛西,但实际上是他对她的感觉和印象的爱,只是一种幻觉,甚至是一场噩梦。不仅盖茨比的爱情梦想破灭了,黛西也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因为丈夫在婚后不久就背叛她了,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三、结语
小说大师菲茨杰拉德以他冷峻的笔调,细致地刻画了“爵士乐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作者在经历了世态炎凉之后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他虽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分子,但又能冷静地去观察生活。那个时代,有产阶级在他们周围竖起层层篱笆,拒绝外来者的侵入,亲情、爱情在他们眼里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此造成了盖茨比人生的悲剧。小说最后,卡拉韦回忆起盖茨比的豪宅以前车水马龙,而今日落寞凄凉、曲终人散,所有的梦想都化为乌有。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
[2]杨岂深.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3]菲茨杰拉德.范岳译.大人物盖茨比[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3.
[4]史志康.美国文学北京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美国的精英教育和美国梦 篇11
在国内时听到了许多美国学校教育的报导和传闻,无非是美国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如何愉快,如何在做游戏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在国内厌学的孩子到了美国后如何成才等等。
到了密苏里不久,我们就到附近一个小学参观。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十分干练的女校长,她告诉我们这是一所公立学校,学生们在学校吃午饭,一切免费,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这个镇有14所小学,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但没有统一教材,怎么上课完全由学校教师自己设计。
女校长带领我们参观学校。进入学校门口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校同学那欢乐的笑脸。全校学生每个人的照片都张贴在走廊的墙面上,照片上孩子们开朗的笑容像绽开的花朵般鲜艳而生动,向人们表明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中心地位。走廊两边教室门口放着一排排小橱子,上面挂着学生们的外衣,下面放着他们的鞋子。学生进入教室要换上软底鞋,每个学生一个橱子,衣服和物品都放得整整齐齐。进入一年级的教室,一间大房子一半是空阔地,孩子们在窗户下一个高台上围坐在老师的身旁上阅读课,听教师讲故事,看上去无拘无束。当然高年级的学生则规矩得多,一群学生外出活动,排着队很有秩序。队列中的学生各种肤色都有,就像是一个小联合国,我看到其中一个黄肤色的孩子,问他是否来自中国,他说他是韩国人。
后来,我们又到一所高中参观。美国的高中不像我们国内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往上升,而是像大学那样读学分,整个高中课程设二十二学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够学分即可毕业。校长说学校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只会读书的人。学校除了数学、化学、历史、外语、音乐、绘画等课程外,还开设餐饮、家政等生活技能方面的课程。那天正巧上烹饪课,学生一个个戴着白色厨师帽,穿着厨师服,像模像样地学厨艺。另一个家政实验室里,十几个女孩子正在学缝纫,有的做裙子,有的做上衣,忙得不亦乐乎,与国内高中生埋在高高的书堆中备战高考迥然不同。
多元、自由、轻松、快乐是我们对美国教育的第一印象。然而,随着在美国生活的深入,我发现美国教育远非这么简单和表象。
到美国一段时间后,我联系上了一位在硅谷任职的老朋友。在国内时就知道他的女儿学习很优秀,性格开朗,非常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问起她女儿的近况,他说,女儿现在是我们家最忙的人,她为了明年报考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现在每天都要学到夜里十二点以后。
我很惊讶:“不是美国孩子们学习很轻松吗?”
朋友说,其实不然,美国大学教育很普及,有私立学校、公立学校,还有大批的社区大学和各类职业学校,考上大学不难,但是要考上一流大校,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让孩子享用优势教育资源,斯坦福大学周围的房价非常高,一所很破旧的房子花上百万美元还买不到。他与妻子都在美国大学和研究机构供职,收入比较可观。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他们也只好在斯坦福大学附近高价租房住。
后来我就美国孩子学习压力问题询问哥伦比亚市的当地华人。他们也认为美国的小学生相对轻松,进入中学就开始紧张起来。美国学校的确如许多报道中所说,没有期中期末考试班级大排名,但是学生最终能否升入一流大学,最后还是凭成绩。中学生升大学主要看平时的学习成绩,首先总分要高,高中生修完所选课程要经过许许多多的大考和小考,如果成绩上有一个C,就很不利。另外选什么课也十分重要,如果只选容易的课,即使是总分高也不行,学生们要获得好的成绩不下一番苦功是不行的,一些孩子在高中阶段多修课程就需要更为刻苦。在平时的成绩之外,升学还要看SAT 或ACT考试成绩,要看参加课外文体活动,是否有文体特长,看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情况,如做义工及领导才能表现等等。所以,美国的中学生学习生活十分紧张,孩子们都忙得团团转,学习到深夜是不足为怪的。只是这种紧张和压力不像我们国内的孩子们,把一切都押在最后的高考上,而且,他们的压力往往来自于自己内在的要求。
美国的教育理念来源之一是杜威的教育理论,即, 孩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让他们像花朵一样无忧无虑地自然开放。他们认为童年对人一生的创造力有重要影响,过早给孩子加大压力,有碍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有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同时,认为孩子自己天生具有是非判断能力,他们的行为听从他们内心的感觉即可,无须外界和成人给以压力。所以,在教学方式上很少强制灌输,更多地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和领会。如,组织一帮学生外出旅行或课堂上进行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高高兴兴地玩过之后谈出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式对那些非常用心和喜欢思考、颇有悟性的孩子非常有利,他们从中获得了知识,启迪了思想,还培育了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对那些不用心和资质一般的许多孩子来说,这堂课就在热热闹闹、嘻嘻哈哈中过去了,很快乐但收获不大。
在美国,学生学和不学完全靠自己,没有教育权威。这是美国民主病在教育上的传染,因为在美国,选民是上帝,主权在民,其民主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不承认上面的权威。老百姓听惯了奉承,听不得批评。美国的教育多数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密苏里州消费税的1%和房地产税都用于教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七人组成,由全区纳税人选举。这个管理委员会雇用校长、制定教育方针,有权开除任何老师,教育部无权干涉他们的管理。如果哪位教师教训和惩罚了纳税人的孩子,事情被告到校董事会那里,就有可能被解雇。所以,看到美国有许多不会读不会写、只知道打篮球的高中生,会觉得美国的教育很糟糕。但如果是好学生,不用督促他们也会用功,美国会给他们提供十分优越的学习条件。多元、自由的教育制度为他们提供了最充分的发展空间,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早已练就“提出想法、搜集数据、阐述观点”等方面的素质,待其成年后发散型和创造型思维也就自然形成,使他们能够以卓越的技能来应付异常复杂的社会。
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大量的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在统一严格的指导要求下,压抑和限制了那些禀赋强资质高的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对于那些自我约束力不强、资质中等的孩子来说,对帮助他们打下牢固的基础教育技能不无益处。从中美教育上的差异看,美国的教育实质上是培养精英的教育,无怪乎,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术成果。据统计世界排名前 500 名大学中,美国占 168 所,前 20 名中,美国占了 17 所。
精英教育也是美国青年人通向社会上层的阶梯。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能够达到社会的上层,这是美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这种美国梦激励着广大美国人不懈地奋斗。出生于偏僻的阿肯色小石城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是一个典型的无背景、无势力的穷小子;只有八年从政经历的黑人奥巴马,竟然从一个普通议员,入住白宫。分析这些奇迹会发现,尽管他们没有显赫的家世,通往高官的途径各异,但是他们都有着优良的教育背景,不仅本人,甚至妻子都毕业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可以说精英教育是他们个人奋斗起家的本钱。因为一流教育不仅表现在对他们本人素质的提升,而且还为他们铺垫了向社会上层发展的人脉网络。强有力的人物推荐,在美国各领域的录取和录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学员,一般都有联邦众参两院议员和政府高官等社会名流的推荐。接受一流教育,提供了与有名望人士接触了解的有利条件,也就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当然,不论是政界、商界还是学界,也有个别成功人士,并非毕业于世界顶尖的大学,但是他们都是在美国自由、多元的教育体制培育中,在美国精英教育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当然他们本身也向人们昭示,不出自名校也照样可以成功。
总之,美国的教育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所有失败,都是你个人的原因。
美国梦 篇12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concept widely hel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hich through hard work,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one can achieve prosperity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Protestant work ethic) .In the United States'Declaration o Independence the founding father stated:"eld certain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This sentiment was consider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In fact,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the American dream is the implied freedom that exists in America fo any individual to pursue their personal dreams and the persona opportunity (but not a government guarantee) to accomplish whatever it is that they desire to accomplish.
Mario Puzo's full-length fiction The Godfather (1969) is the number one best seller in the publishing history of American This is a substantial recordation of a unique family history.I amply describes the whole process that the Corleone's—one o the five big American mafias in New York—seizes the stronges status of the American gangsterdom with all kinds of excessive resorts:gunfight, lynch, conspire, assassination and so on (qtd.in Zhou 1) .It declares a new age of the family crime fiction, and creates a new pattern of triplex roles—a family authority (Don Vito Corleone) , an intelligent and capable posterity (Michael) and an opposite man (Sollozzo) .The book gives the reader a feeling o"black charm".For people not only love goodliness, but also have curiosity towards the frightfulness.The violence is hateful while i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incarnates the law of the jungle (Huang, A History 532-533)
In this book, I am greatly impressed by the characters strength, talents, decis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realizing thei dreams, which can be different from many other"American dreams".And following is the analysis and recept of mine to wards this.
2 The Unique American Dream of the Mafia Family in th USA of The Godfather and the ways of Realizing it
2.1 The godfather—Don Vito Corleone and his"American dream"
Don Vito Corleone, who had been born Vito Andolini, had been sent to America at his twelve, because his father's killing of the local Mafia chief in Sicily, Italy.
From 15th century, the south part of Italy had been lagged behind, which caused serious social crisises:the splittism bred;poverty and backward turned into the root of violence and crime;drugs selling, murder and robbery indulged in willful persecution…Before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happening percent of murder in some area of Sicily was about 3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provinces in the North. (qtd.in Chen et at.229) In this situation, the Italian government paid much attention to Sicily.While they found at last that it is useless to keep the order and manage the public security there with police.The violence was not able controlled at all.In such a society,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without job walked up to the way of committing crimes.
In Sicil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he Mafia was the second government, far more powerful than the official one in Rome.So it's easily to understand that the Mafia could never wait for small Vito growing up to revenge them, their cruelty let them kill a child with no hesitance.Lucky Vito then be sent to America by his kind relatives, and seized his dream there.This unusual background brought the foreshadowing to him that in decades later he would be unusual.
The process of Don Vito Corleone became the godfather is just the course he realized his dream—his unique American dream.Here, let me put it briefly that the godfather's dream is just to rebuild the Corleone family and their old Sicily traditions in the land of America, and keep to revive them, which in some degree relates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seeking for one's"root".By resorting to violence and gaining the friendship of others, he wants to achieve his success—be an authority, or a leader who can bring his people wealth and happiness.
As an immigrant, he soon took root in the broad new land, bringing his ingrained Sicily traditions with him.He married a Sicily girl, worked for the Sicily boss, and made friends with Sicily people…He lived a quiet, plain and poor life, while he was happy, for he at first really was not as ambitious as many other immigration.He had lost his former family, so he would tried his best to maintain his new family, to develop it in this much free society, and to pass on the old Sicily traditions continuously.
While then from an experience came his oft-repeated belie that every man has but one destiny.In his neighborhood there was a man called Fanucci.Just because of him, young Vito lost his job, and he felt a cold anger for the dreaded Fanucci.He never showed this anger in any way but bided this time.By accident Vito made the acquaintance with two tough guys:Pete Clemenza and Tessio.Under the great pressure of family support he joined them to do some illegal things.For growing up in the Sicily society and living in the neighborhood full of crimes, his choice seems reasonable.Saw these young guys gained more and more money, Fanucci stretched his hand to them, demanding fo part of the loot.Facing him, Vito showed no anger or refusal, he acted perfectly and tactically.How did this young man act so tactfully and calmly?We can see that his father's death shadowed something to this:be hot-tempered, rash and calmless, one easily makes mistake and be defeated;while be self-possessed courageous, careful and resourceful, one would be sure of success.Vito was just the latter one.With his wit, he realized tha Fanucci was not so powerful, he said to his two partners:"I'l reason with him."It was to become a famous phrase in the years to come.It was to become the warning rattle before a deadly strike (Puzo, The Godfather 274) .
Years of quiet observation had convinced him that he had more courage than other man.Vito didn't hesitate too much, he soon took his step—to kill Fanucci.It was a heart quake process He expressed no panic and fright, and took three shots, destroyed the evidence calmly and carefully, at last came back home to join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neighbors in front of the tenement.No one taught him how to do this, Vito really has the makings of be the godfather.He became the hero, and people all respected even awed him.
3 The features of the unique American Dream o the Mafia family
By introducing and describing the former American dreams of the two leading characters, we may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features of them, which are very particular.
Firstly, the dream is not a typical American one, but concerning to the Sicily traditions.The Mafia families, coming to the broad land of America from their ancient hometown of Sicily, are always clannish and unitive in their own groups.When seeking for their success in this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society, every family solidarizes their family members, and many times, differen families may unite together to enhance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society.They keep to their traditions and don't want to have many changes;they always keep in their mind that they born the blood of Sicily;they have great pride and dignity that can not be offended…
Secondly, the way of achieving this unique American dream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s—resorting to the crime and violence.The Mafia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eveloping process.As the underground criminal power, it carries through illegal activities;assembles illicit money;colludes with the political dignitary;controls and uses the tool of vox populi…It has rigorous organization which containing the leader, the Caporegime, the lawyer, the corps, the intelligence agent, killers and so 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ccess, the Mafia resorts to the violence at all costs:murdering, assassinating, kidnapping, or many other horrified means.In the road of realizing the dream, there is blood and tears.It should pay this cost, for losers are always in the wrong.
Lastly, this kind of American dream has taken root in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has influenced it in some degrees.When the Sicily Mafias came to America, getting more chanc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is much free society, the Mafias just like the dieing fish drop into water, developed quickly.They expanded their underground world rampantly beneath the government controlling.Soon they took root in the land and established their status and orbit there.The government could not easily control these groups, for it had been penetrated by them.The Mafia families had their hands holding many parts of the society:the economy area;the political terrain;the entertainment scope etc.The whole society had been changed by them more or less.
These features show why this kind of American dream should be called unique.
4 Conclusion
In the American, people pursue their diverse dreams in their various ways.The American dream, as its wild spread influence and representation, has been one word written in the human history.
All the challenges the godfather family met are the antagonism and compromise
of the ancient traditions and the modern world.At the same time of changing and sacrificing, the leader of the family always keeps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s at all his best.It seems that the act of maintaining the traditions itself should not be worried about the validity of its origin.And the act always does not lack the motivation, for the tradition is just a miserable thing existing in one's life which does not work in a rational and logical way.The tradition itself is just like the No.1 motivation, if one believes it, he would obtain strength and courage from it.Contrariwise, on this base, the tradition itself being protected becomes a powerful thing, and is interdependent with the men maintaining it.Upon this meaning, the godfather is called the man of the time.
参考文献
[1]Huang Lushan.A History of American Popular Fiction[M].Nanjing:YiLing Press, 2003.
[2]Puzo, Mario.The Godfather[M].Li Yong, Trans.Wu Lumuqi:Xin 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03.
[3]陈晓律.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历程[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