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众

2024-07-23

美国民众(共9篇)

美国民众 篇1

引言

所谓风俗小说就是指那种如实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社会风俗、习惯、礼仪的小说。美国著名“风俗小说作家”伊迪斯·华顿大部分小说都是以她所熟悉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 但也有以新英格兰地区的乡村为背景的作品。本研究选取华顿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五部作品《欢乐之家》 (1905) 、《纯真年代》 (1920) 、《月亮的隐现》 (1922) 、《老处女》 (1924) 和《伊坦·弗洛美》 (1911) 进行剖析和对比, 分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上流社会和下层民众间时尚风俗差异。

一、服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是美国南北战争引发了巨大的时代变迁与社会新旧价值观的交替。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因袭的贵族资产阶级和战争后迅速暴发的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着时尚潮流。尤其在服饰方面更是如此。《纯真年代》里这样写道:在杰克逊小姐年轻的时候 (19世纪中晚期) , 穿最新的时装被认为很粗俗, 波士顿的规矩是把自己的巴黎服装先搁置两年再穿。老巴克斯特彭尼洛太太过去每年进口12套, 两身丝绒的, 两身缎子的, 两身丝绸的, 另外6套是府绸和开司米精品, 那属于长期订购。由于她去世前生了两年病, 人们发现有48套沃思衣服压根没从纱织包中取出来过。[2]当时的风俗是“女士们将巴黎服装搁置一季再穿, 这规矩就很稳妥。”而到了20世纪初期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年头, 女士们一走出海关就到处炫耀她们的巴黎服装, 而不像阿切尔母亲这一代人那样, 先把衣服锁在衣柜里压一压。男人堆女人的穿着也带有批判性, 如刚从法国归来的女主人公埃伦穿着法国30年代服装, 由于身体前倾, 肩膀和胸部露得比纽约社会被习惯看到的稍微多了一点, 被上流社会男人认为是不顾品味和情趣。在《欢乐之家》里, 莉莉一语道破上流社会的虚伪:可我要是穿着破旧的衣服, 才没有人会理我。人家邀请女人, 既看重她本人, 更看重她的衣裳。衣服就是人的背景, 人的包装, 它不会直接带来成功, 却是成功的一部分。社会要求我们, 只要还有口气儿在, 就得讲究穿戴, 打扮得漂亮。[3]在《老处女》中, 上流社会的Delia“spare no expense on her new bonnet.The gray silk across her bosom, heavy gold watch-chain, the anchorage of the brooch of St.Peter’s in mosaic, low-cut Cluny collar, Cashmere scarf.Rosy-cheeked oval set in the blonde ruffles of the bonnet, a cabriolet of white velvet tied with wide satin ribbons and plumed with a crystal spangled marabou”。[4]由此可见, 典型的老纽约人, 生活讲究, 服饰豪奢, 无所事事, 并严守这些世代传承的特征。

相比之下《伊坦·弗洛美》里新英格兰乡村地区的农民穿着非常简朴, 男人多是穿着做活的旧衣服, 女人一件破旧的罩袍挂在她的肩膀上, 一把断了一截的梳子勒住稀疏的头发。

二、收藏

华顿作品里上流社会的男主人公多事从事律师行业或写作, 所以他们多对书籍的收藏感兴趣。如《纯真年代》里的阿切尔“这天晚上他打开了从伦敦寄来的书, 满箱子都是他急切等待的东西:赫伯特·斯宾塞的一部新作, 多产作家阿尔冯斯·都德又一卷精品故事集, 还有一本据评论界说是十分有趣的小说, 名叫《米德尔马奇》。为了这一享受, 他已经谢绝了三次晚宴的邀请。哥特式的图书室, 光亮的黑色胡桃木书橱和尖顶椅子。[2]《欢乐之家》男主人公塞尔登收藏美国文献, 其看法:真正的收藏家是根据物品的稀有程度来判断它们的价值, 大多数收藏美国文献的不是历史学家, 他们基本买不起, 只能去公共图书馆或者私人收藏家那里借用文献。而吸引普通收藏家的, 似乎只是文献的稀有程度本身。[3]《月亮的隐现》里Mr.Lansing is addicted to Oriental archeology. (P9) [5]The Princess Mother adored prehistoric art, Russian music, the paintings of Gauguin and Matisse, large pearls and powerful motors, caravan tea and modern plumbing, perfumed cigarettes and society scandals.上流社会的人过的是高高在上, 精致文雅的生活。

《伊坦·弗洛美》新英格兰乡村的家里唯一值钱的旧是“姑妈送的结婚礼物——泡菜盘子“。它给高高地放在只有踩着凳子才能够到的架子上, 从来舍不得用, 只有春天大扫除的时候才拿下来。它是女主人心爱的东西里头最心爱的, 一回没有用过, 连牧师来吃饭也没有用过。它的被打碎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的罪过。

三、餐饮

上流社会一顿饭极尽奢侈与豪华。《纯真年代》里大型晚宴需要雇一位厨师, 借两名男仆, 要有罗马潘趣酒, 亨德森花店的玫瑰, 还有印在金边卡片上的菜单, 灰背鸭或者甲鱼。高高的落地灯全都点亮了, 十分引人注目。[2]一个镀金的竹制花架挡在通向吊窗的过道上, 花架上的报春花与瓜叶菊及时更新了。浅色锦缎的沙发与扶手椅巧妙地聚拢在几张漂亮的小台子周围, 台子上密密麻麻摆满银制玩具、瓷制小动物, 以及花穗镶边的像框。罩着玫瑰形灯伞的高灯耸立其间, 宛如棕榈从中的热带花卉。[2]《欢乐之家》里富人们乘坐豪华游轮, 就餐于拥挤的饭店, 灯火明亮的餐桌, 女人专注于展示自己的新衣, 男人忙着担心丰盛的菜肴引起消化不良。一道道珍馐从四面八方送上桌来, 铺张而愚蠢的美食, 浮华而无聊的空谈, 肆无忌惮而不知所谓的言论, 无所顾忌而庸俗不堪的行为。[3]《老处女》中supper is generally served all the evening from a table on which flowers, fruit, candelabra, silver, and glass are displayed, and which is loaded with hot oysters, boned turkey, salmon, game pates, salads, ices, jellies and fruits, from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evening.A hot supper, with plentiful cups of bouillon, is served again for those who dance the german.

与纽约上流社会这种轻松愉快, 光彩夺目的生活, 富裕显赫的群体相比, 伊坦·弗洛美的那间厨房, 就在这一带地方也透着寒碜。所有的家具都是再粗糙不过的。到处是刀印子的饭桌上放着三个粗瓷的盘子和一个缺嘴的牛乳壶, 顺着墙壁疏疏朗朗地摆着一对草织座的椅子和一个无油无漆的松木橱柜。矮而暗的过道, 过道里唯一的家具是把椅子。简直就是家徒四壁。

结语

时尚又称流行, 是对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崇拜方式。其特征是新奇性、相互追随仿效及流行的短暂性, 如年年有其崇尚的流行色。社会成员对其所崇尚事物的追求, 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时尚仅仅流行于某一阶层、社区或某一同质群体。本研究从服饰、收藏和餐饮方面进行具体的对比分析, 再现那一时期特定阶层、社区或特定同质群体间时尚风俗的差异。

参考文献

[1]伊迪斯·华顿.伊坦·弗洛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伊迪斯·华顿.纯真年代[M].南京:意林出版社, 1999.

[3][美]伊迪斯·华顿著, 王小可译.欢乐之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2年.

[4]Edith Wharton.The Old Maid.Dover Publications, INC.2012.

[5]Edith Wharton.The Glimpses of the Moon.Published by Simon&Schuster New York.1996

中美民众解读美国政治“误差”大 篇2

华盛顿大桥是连接新泽西和曼哈顿之间的交通要道,是全美国最繁忙的大桥。记者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座桥。那天“堵桥事件”对本已不堪重负的大桥造成的是灾难性的后果。堵桥的第一天正值学校开学,造成交通拥堵雪上加霜。那天不到下午六点记者下班,但一路堵车,车子在路上有很长时间甚至“一动不动”,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

事后聊天谈起此事时,一名美国邻居对记者说,这次具体实施堵桥行动的是管理大桥的纽约新港务局的副局长。此人是新泽西州长的高中同学,由州长直接任命。为了报复不在选举中支持州长的新泽西利堡市市长,这名副局长竟能不顾港务局局长(由纽约州州长任命)的反对,随便编了个“交通研究”的借口,公然下令堵住通往利堡市的华盛顿桥。这名美国邻居气愤地说:“虽然新泽西州州长道歉时称自己‘不是恶霸’,但他们为什么敢这么肆无忌惮?”

这件事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后逐渐平息,但前不久记者回国时,遇到一位曾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的大学同学,为此事却产生了激烈争论。在同学聚会中,有人谈起“堵桥门”事件,问这名同学美国政府官员是否清廉,她说:“美国的公务员连一杯咖啡都不能喝别人的”。不过,当记者举了美国政府官员的腐败案例,说:“美国官员不像国人想象的那么完美”时,她却有些不悦。同学聚会也变得有些尴尬。

在美国,对政府官员的行为有很多规定,而且规定得非常具体,比如美国政府公用的信封上,都印着一行字:不准私用,违者罚款300美元。这样严格细致的措施对普通公务员形成了有效的约束。为了自己稳定的工作,基层公务员不敢有越矩之举。

事实上,记者在美国时也曾有这样的困惑。当记者问起美国朋友时,他们笑记者被“蒙蔽”了,像新泽西州长这样的高官,才不屑于占一个信封的便宜。他任命自己的同学在港务局当头儿,享受每年近30万美元的高薪,谁能相信他自己什么好处都没有?

国外民众防灾教育 篇3

2008年, 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也引起了人们对于灾害防御的思考。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来临之前, 英国小女孩蒂莉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防灾知识, 判断出海啸即将来临, 在关键时刻, 使海滩上100多人化险为夷, 可见防灾教育是何等重要。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民众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普及、宣传、培训, 并成为整个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与学习国外的先进做法, 加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教育, 对提高民众防灾意识与能力, 防患于未然, 减少灾难损失, 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学校和社区

国外民众防灾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有学校、社区等。学校是防灾知识教育的主课堂, 幼年、青少年时期也是接受防灾知识教育的最佳时期。国外很多国家都把防灾知识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 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日本, 一般学龄前儿童就已接受过3h的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并有计划地组织地震应急演习, 这3h往往使他们受益终身。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防灾课程, 防灾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在墨西哥, 政府对全国青少年实行地震灾害的义务教育, 让他们知道如何防御地震灾害;1999年, 美国红十字会开发了“灾难演习”培训课程, 该课程面向5~14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庭, 教师将重要的灾难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核心课程的教学中, 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巧, 让他们学会如何做好防灾准备, 美国已有超过380个红十字分会在各自的社区实施了这一课程, 并获得了4项杰出奖项, 更重要的是, 这已经正式列入美国全国的校园课程;欧美等国的大、中、小学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安全教材或指南;在墨西哥、罗马尼亚、新西兰等国有关自然灾害的教育也是中小学的必修课。此外, 巴西、委内瑞拉、古巴等国家也非常重视中小学的防灾教育。

另一方面, 社区也是防灾教育的重要场所。许多国家都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 以推动更加广泛的民众防灾教育工作。在日本, 政府积极鼓励各地区或社区组织、居民自主自发成立防灾赈灾市民团体, 如消防团、水防团、妇女防火俱乐部、少年防火俱乐部等, 这些群众性组织, 平时在所在地区组织防灾训练、普及防灾知识、检查事故隐患、保管与维修防灾器材, 形成了地区防灾及互助的有生力量。一旦发生灾情, 他们便可立即投入初期灭火、疏散居民、抢救伤员、收集和传递信息等工作。本东京的目黑区还专门建立了“目黑区地震知识学习馆”, 供市民防灾教育培训使用。目前日本许多社区都有防灾教育学习设施;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后, 为强化整体防卫, 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使社区具备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等3大功能。受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1979年, 卡特政府设立此机构) 的推广, 美国还在28个州和波多黎各的社区成立了社区救灾反应队。

依靠传媒

在信息时代, 利用报刊、手册、图书、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宣传推广手段, 来传递防灾知识, 有着便利、快速、直接、有效的作用。日本早在1961年制定的《灾害对策基本法》中就明确规定日本广播协会 (NHK) 属于国家指定的防灾公共机构, 从法律上确立了公共电视台在国家防灾体制中的地位。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 有许多人不是死于倒塌的房屋, 而是被家具压死, 或是被倒下的家具堵住逃生的出路。据此, 日本的“防灾手册”修改了部分内容, 更强调不要使用高大的家具, 如果不得已要使用, 也要用特制零件加以固定。日本旅馆每一客房的“入住指南”里, 都有一张封塑的“避难路线示意图”, 供旅客在发生灾害时逃生使用。

日本“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 通过发行杂志、录像带出租与销售以及在互联网上介绍防灾知识等方式进行减灾知识宣传;韩国在1996年根据《灾难管理法》将韩国公共电视台 (KBS) 列为报道灾难的指定台;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 (PEMA) 在其官方网站上专门设立了灾害知识版, 可供社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了解相关的知识;德国政府通过宣传手册、互联网、展览以及听众热线介绍如何应对危机, 德国居民保护与灾害救助局出版《居民保护》季刊, 普及防灾救灾知识;在墨西哥, 所有公共场所都贴有如何防范地震的宣传牌, 教育公众如何防灾减灾。

采取措施

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和技能是防灾教育的组成部分, 但采用什么有效的方式尤为重要。为了营造浓厚持久的民众防灾教育氛围, 让危机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永驻, 各国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些国家把某一特大灾害发生的日子作为灾害宣传日, 开展多方面的社会宣传, 让人们了解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和防灾的重要性, 以达到对民众灾害知识教育和宣传的目的。日本为了纪念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 把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国防灾日, 这一周定为“纪念周”。纪念日当天, 全国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举行灾害宣传、防灾演习等活动, 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的应急对策, 也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在美国, 9月11日因为“9·11”恐怖袭击事件成为美国重要的“防灾纪念日”;作为一个灾害类型多样化的国家, 韩国政府规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防灾日”。

将灾害遗址作为教育基地是一种比书本教育和宣传更直观的方法, 其教育“映像”可长久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在日本, 建于阪神淡路大地震震源附近的北淡町震灾纪念公园是普及地震知识的专题公园。园内的野岛断层保存馆内, 人们可看到由实物再现的高速公路倒塌后的场景和被完整保存下来长达140m的地震断层, 直观地了解到地震蕴藏着的巨大能量。

日本的“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是1994年专门为民众用于防灾教育而成立的, 中心用各种图片、文字、影像向民众介绍日常各种防灾知识, 并可看到三维立体震动电影“京都大地震”。

除了培养公民的防灾意识外, 各国政府还积极组织民众参加各种防灾减灾活动, 使他们掌握防灾的技能, 知道面对灾害如何沉着冷静、正确处理。日本“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开设面向公众的各种减灾培训课程, 其中面向单位开设消防员培训班, 培训内容包括防火管理的一般知识、防灾人员的责任、设备的使用、综合防灾操作训练等。中心还向广大市民开设外科医护急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人工呼吸、止血的方法等。

日本在“防灾周”里, 规定民众要参加不同规模的防灾演习, 主妇还要检查和更换防灾背包里快过保质期的压缩饼干与饮料;韩国在“全国防灾日”里举行全国性的“综合防灾训练”, 通过防灾演习让政府官员和普通群众熟悉防灾业务, 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在美国, 逃生演习经常在学校等场所举行, 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自救的知识。美国在构建“防灾型社区”时就注重通过防灾、救灾的训练, 来促进防灾、救灾管理水平和个人技能的提高。

美国民众 篇4

你甚至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了这些医药广告的赞助,美国的电视业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然而,我们更加关心的是,这些电视广告轰炸造成的选择倾斜究竟给美国民众的健康问题带来了哪些影响。

反对者指出医药行业制造商通过电视媒体进入公众视野,通过广覆盖的商品宣传,不仅打响了药品知名度也同时打开了药物滥用的大门,因为这些夸大其词的广告有一种令健康人也跃跃欲试的洗脑功效。

而通常这些处方药物被并未患病的消费者使用后,不仅不会有益身心健康,反倒会令服食者陷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之中。这样也会误导消费者对处方药物产生精神依赖,而主动放弃一些非处方药物的替代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医药界还惯常使用的伎俩有大力宣传新药的神奇疗效,然而事实却是,新药通常会更加昂贵,甚至还伴随着更高的用药风险。

如果药物真的有广告中的神奇疗效,多加宣传令更多人受益倒也无可厚非。但现实却是,如果仅凭这些药物就能使患者的疾病实现药到病除的愿望,专家诊疗和处分指导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医学博士理查德·克莱维茨(Richard Kravitz)总结称:“处方药广告的社会效应和由此产生的广泛社会需求主要存在于特殊临床医疗领域和流行病领域。如果特定的疾病已经成为医学界研究的主流且治疗也因此变得更加安全、有效甚至廉价时,处方药广告的疗效宣传会起到相当大的正推广效应。“

国外如何推动民众创业 篇5

德国:拓展渠道深度帮扶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在拥有奔驰、西门子等制造业巨头和中小企业实力雄厚的德国, 为什么没有出现苹果、谷歌这样的互联网巨头?

究其原因, 三大因素限制了德国人的互联网创业:一是缺乏热情。调查显示, 不到50%的德国人认为创业是个吸引人的想法。二是缺乏资金。小型企业需要投资才能生存和发展, 但德国并没有太多创投资本来源。三是担心失败。德国初创企业联合会 (BVDS) 发布的2014年“德国初创企业监控器” (DSM) 文件显示, 63.3%的创业者认为德国社会对失败的包容度较低。

德国社会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担心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全面落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5年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 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并介绍了德国未来发展的10项重要举措。其中一条就是, 资助初创企业。因此, 德国政府决定对2013年之后的天使投资人资助免除征税。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也在考虑多种可能性, 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该部拟使用欧洲复兴计划的特别资金、欧洲投资基金以及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来资助初创企业。此外, 该部还计划在校园里推广创业文化。

10年前开始, 柏林市政府逐渐提高了对创新产业的重视, 如医疗、交通、物流、IT产业、多媒体、能源及光学等等。2014年的DSM报告显示, 德国39%的初创企业集中在柏林, 其次是慕尼黑、莱茵河—鲁尔地区和汉堡;大多数企业从事软件服务 (21%) 、电子商务 (12%) 和移动或互联网消费应用 (11%) 业务;创业者平均年龄为34.9岁, 81%的创业者受过高等教育, 77%的初创企业由团队创立, 团队平均人数为2.3人;约49%的创业者表示, 自己已经创建过不止一个企业。

除了政府支持, 一些新融资方式和新办公方式的出现, 让创业者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例如, “众筹”的融资方式让民众创业成为可能。德国某网站的统计显示, 2014年德国众筹资金增加了870万欧元, 同比增长61%。资助项目1058个, 成功率为62%。

此外, 办公场地也会成为创业者的障碍之一。“共用工作空间”的办公方式提供一种新的解决办法。这种办公方式指的是工作者在共享的办公环境下共同工作, 他们来自不同公司或组织, 大部分是创业者、小型工作团队。柏林有一家名为“水畔大厅”的“共用工作空间”, 坐落在一处城市公园对面。工作室合伙创始人兼总经理黑贝灵告诉记者:“‘共用工作空间’不仅提供优质的硬件办公资源, 如高速互联网、会议室、厨房、咖啡屋以及娱乐设施等, 还提供公共社交平台。所有的这些都包含在月租之内。目前这里有6家不同的公司一起办公。”“共用工作空间”十分适合创业者、自由职业者以及临时工作小组, 其租金低廉且租用时间灵活自主, 可以选择按天、月或年来计。

英国:重点突破融资便捷

最新数据显示, 2014年英国已经创业和准备在近期内创业的人数占其全国适龄就业人口比重接近五分之一。市场调查发现, 当前雇佣人数在10人以下的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在英国私人部门中占90%左右。其中大量创业人员面临的问题集中在资金短缺、管理经验欠缺、市场信息获取困难等方面。

针对这一现象, 英国政府将促进创业政策重点首先置于提供融资便利方面。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创业人群的不同需求, 英国政府也创建了不同的融资便利计划。英国政府针对18岁至24岁的目标人群专门设立了“创业启动贷款计划”, 为青年人提供不超过2.5万英镑、固定利息为6%的贷款支持。针对其他初创企业的资金需求, 英国政府专门设立“商业企业小微贷款项目”, 为能够提供详尽和科学的商业企划书的创业企业提供总额不超过5万英镑的贷款。与此同时, 英国政府还通过“企业融资担保计划”为商业信用尚未建立的初创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通过“研发拨款计划”向科技领域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商业拓展拨款计划”向处于上升期的初创企业提供人员雇佣方面的资金支持。

英国政府在促进创业方面并不仅仅是提供融资支持, 同时还在技术问题、制造工序、进出口、市场战略、商业创新以及法律事务等方面为创业人员提供支持。针对创业人员尤其是针对青年创业者普遍存在的创业意愿强烈但经验和能力不足的问题, 英国政府鼓励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对其进行创业技能培训, 推动其与有经验的创业指导人员开展合作。

此外, 英国投资贸易署和商业技能和创新部合作针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初创企业提供包括人员培训、市场咨询、融资促进和出口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建议。与此同时, 为了提升其出口竞争力, 英国投资贸易署在专门为上述企业提供出口保险政策的同时, 还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初创企业参加各类大型海外展会。

法国:鼓励创业提供便利

近年来, 受欧债危机影响, 法国经济始终在低迷徘徊中寻找出路。根据法国统计与经济研究所公布的数据, 2014年法国经济增长率仅为0.4%。为此, 法国政府最近两年抛出了多项经济刺激举措, 在这些纾困方案中, 有关鼓励公民进行创业, 大力扶持本土中小企业的政策不仅得到了法国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也使法国政府看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

据统计, 目前最受法国创业者欢迎的领域包括网络产业、餐饮行业、美容业、环保概念产业以及信息咨询服务。在法国, 企业组织形式大致分为5种:个人公司、合伙公司、集体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年初, 法国一项关于投资热情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53%的受访者倾向于独自创立公司, 同时有四成的年轻人表示“正在计划创业”。

法国经济部的官员认为, 对政府而言, 鼓励公民自主创业所能带来最直观的好处便是有效降低社会失业率, 进而减轻国家财政支出压力, 降低社会公共风险。法国就业指导网站APCE在其最新发布的信息中显示, 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的3个月内, 法国登记在册的新生企业数目为178780家。同时, 在法国创业者群体中, 30岁以下人群数量占四分之一, 也就是说, “80后”、“90后”正在成为法国创业大军中的新兴力量。大量私人公司的开办有效缓解了法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在法国劳工部最近一次公布的失业人口数量统计中, 今年1月法国城市完全失业率环比降低0.5%, 减少了1.91万人。

在具体扶持措施方面, 除了精细化的创业之初的帮扶措施外, 法国还尤为注重创业者在实现运营后的“路怎么走”。其政府内部各个部门采取通力合作, 利用政府平台帮助私人创业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则更令人印象深刻。记者近日参加法国外交部主办的第一届法国中小企业国际论坛时发现, 庞大的会场座无虚席, 参加者多为来自法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主。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告诉记者, 他来参加论坛就是想学习一下政府给予这些中小企业的一些国际化建议。法国外贸国务秘书马蒂亚斯·菲克尔表示, 举办该论坛旨在帮助缺乏海外运营经验的中小企业主更好地走出国门, 增强法国中小企业的海外竞争力。

虽然法国政府为扶持创业者在诸多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法国创业者依然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在法国, 即使依靠政府或银行等机构发放的贷款, 也有不少创业者很难度过创业之初的“烧钱”阶段。由于法国的整体征税基准高于多数欧洲国家, 因此即使享有优惠政策, 也有不少创业者为相对沉重的税负所苦恼。此外, 也有部分法国的创业者抱怨法国的市场体系较之美国“缺乏了宽容度”:“在美国, 创业者失败了可以较为从容地汲取失败经验, 从头再来;在法国, 一旦失败便很难东山再起, 来自经济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使得法国创业者背负的负担更重。”但即便如此, 仍然有越来越多的法国年轻人在毕业后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

瑞士:营造氛围扶持有力

民众创业精神在瑞士有着悠久的历史, 而且受到大力鼓励和支持。特别是近年来, 在作为高科技及医学中心的瑞士, 民众创业就像春天里的雪绒花一样迅速成长, 并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

在瑞士联邦政府看来, 能否最大限度地为创业提供最佳环境, 是确保本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瑞士联邦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技术与创新委员会, 其口号是“将科学导入市场”, 旨在为企业和大学之间的知识和技术转让提供支持, 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快速而有效地从实验室引入市场。该委员会实行“低层决策”的原则, 即以遵从私人部门意见为主, 指导为辅。对于主营业务是生产、贸易或服务性的初创企业, 瑞士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还提供多种优惠税收计划。

目前, 由研发引导的创业潮流正在瑞士全国蔓延。对于大学教师而言, 创业帮助无时无处不在。不论是瑞士联邦政府、有着学校背景的扶植计划, 还是私人借贷服务, 都为之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瑞士技术与创新委员会的资金通常不是直接拨给企业, 而是给那些与企业进行合作的高校, 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结合。民间的资金也对来自高校的创业项目青睐有加。或许是出于瑞士人传统的规避风险的心理, 来自于瑞士顶级高校, 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或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创业项目更容易获得民间资金的支持。

在瑞士, 有三分之二的青年人在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培训学校。如今, 职业培训学校的学生也正成为瑞士民众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很多人在学校读书时就开始学习如何组建一家企业。瑞士青年企业组织专门为这些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和帮助。瑞士每年还举办“创业计划竞赛”, 从中挑选优秀的人才, 以奖金的形式为其创业提供起步资金。十几年来, 在“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的青年人不少都已经成为瑞士成功的企业家。

在有些国家, 创业者需要为获得种子资金而四处奔走。但是在瑞士, 有大批机构可以为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有些甚至是真正免费的。比如说, 瑞士有着大量的州立银行, 由于同瑞士政府签署有合作协议, 它们在实际运作中就像是地区性的风险投资基金, 喜欢为有想法的企业家们甚至是那些支持创业的种子基金提供资金支持。

瑞士Dominik Wensauer机构从2004年开始对初创企业进行跟踪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 由于瑞士的创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其创业项目的增长曲线也表现亮丽。该机构表示, 在瑞士, “初创企业所处的环境相当好, 它们可以获得大量帮助。如果企业想获得帮助, 那就一定能够获得。”

日本:铺路搭桥多重保障

上世纪80年代, 日本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大量投资和批量生产的重化工业逐步退出经济舞台的中心, 取而代之的是需要细微服务和个人创意的第三产业和为制造业服务的各种行业, 如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咨询服务、动漫等。所以, 产业转型为日本创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创业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创造活力, 不断培育新的产业、出现新的市场。因此, 针对创业企业的困难, 日本政府分阶段建成并完善了“安全网”。这个“网”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法律保障。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多个相关法律, 保证创业企业的相关权益, 以便于创业企业利用法律的武器打入市场。二是在金融、税收和信用担保方面提供支持。日本政府不仅通过国家银行向创业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而且还设立了专项基金, 对符合审查标准的企业予以非常优惠的资金支持, 并在一定时期对创业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政府的信用担保机构还为创业企业提供一定范围的担保, 以便于这些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三是培训教育。日本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 聘请专家为创业者讲授开办企业所需的知识、可能面临的风险、如何将技术或创意转变为有效益的商品等。四是为创业企业打入市场铺路搭桥。日本政府近年来多次缓和以至于取消部分行政限制, 鼓励新兴的创业企业进入已经成型的市场, 打破市场垄断。最近, 日本政府又研究设立“特区”, 对创业企业和后进入市场的企业实行特殊政策。在日本政府“安全网”的支持和扶植下, 日本的创业企业成功率较高, 许多企业已经在市场上有了一定名气。

被动式建筑走向民众 篇6

这三栋公寓坐落于英国英格兰西南部城市埃克塞特, 取名为Rowan House。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突破了传统供热系统, 按照被动建筑标准进行设计, 并结合了道达尔家庭环境 (Total Home Environment) 最近推出的经被动建筑认证的Genvex GES机械通风热回收装置。

GES能源装置不仅为公寓提供通风系统, 还能在极冷的条件下满足最低的供热需求。其热量由道达尔家庭环境的自动调节式内联电加热器提供, 该加热器由装置内的集成控制面板控制。这种集成性在保证系统间不会相互冲突的同时将能源效率最大化。

这个控制器分为十个阶段, 每周七天不间断工作。它通过自动调节空气流动让用户全天都感觉非常舒适。它还能同时监控所需温度, 将温差控制在0.1度以内。必要时, 系统会自动加热或在夏天自动绕开热回收矩阵降低公寓温度。该系统内置数据记录器, 可提供两年内的温度数据 (房间、摄入、排气、供应、抽取、风扇转速、夏季旁通、热量需求, 等等) 。这些因素对于负责管理这些公寓的艾克赛特市议会非常重要。

GES能源机械通风热回收装置可为拥有200平方米室内面积的房屋进行通风。热回收通风现在是被用户普遍接受的一种机械通风形式, 它不仅要满足建筑规范, 还要符合《可持续住宅标准》以及被动建筑项目标准。

这些公寓面向缴纳社会租金的55岁以上人群, 并优先考虑缩小住房规模, 从大房子搬迁至小房子的居民。Rowan House的部分资金 (19.5万英镑) 来自“家庭与社区机构”, 可达到非常高的可持续标准要求。接下来埃克塞特将继续建造18处被动建筑住宅, 这只是英国50多处被动建筑住宅计划的一部分。

Rowan House是埃克塞特20年来的第一处新建“公屋”。这些新房由Architects Gale&Snowden设计, 作为建筑工程师, 被动建筑的设计者们以及机械工程师们很高兴能和埃克塞特市议会一起设计并交付英国首批被动建筑社会福利性住房。

相关链接:

被动式建筑 (Passivhous)

被动式建筑使用超厚的绝热材料和复杂的门窗, 主要通过住宅本身的构造做法达到高效的保温隔热性能, 并利用太阳能和家电设备的散热为居室提供热源, 减少或不使用主动供应的能源, 即便是需要提供其他能源, 也尽量采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师为房子设计了密封的外壳, 所以房屋几乎没有任何热量散失, 也没有任何冷风吹进来。

提高民众音乐素养的途径 篇7

一、中小学上好视唱练耳课是提高国民音乐素养的关键

感受体验音乐不是靠懂得理论,而是靠感觉,是理论渗透了的感觉,没有音乐的感觉(节奏、音高、调式、记忆等)要体验音乐犹如缘木求鱼。马克思有一著名的论断:“人的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感觉渗透着理论,理论映射着感觉,人的感觉具有巨大的特殊意义。感觉的生成都是有关键期的,过了最好的时期再学习就会事倍功半。人们往往容易崇尚理性而轻视感性,譬如一提到要提高音乐表现、审美能力,一些专业老师不问学生的视唱练耳水平怎样,马上就要求学生大量欣赏音乐,看有关音乐的文字介绍,多看美学理论书籍等,而往往没有想到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记忆和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由于功课忙,大都不再学习器乐,直至上了大学一次也没有摸过乐器的学生为数不少,这样的学生工作后也很难成为音乐爱好者,因为没有音乐的耳朵、知识、思维。不识谱的学生比比皆是,音阶都唱不准,半音没有音的倾向感,哪些音是静音、动音,感觉上都没有,对美的鉴赏能力就更谈不上了,音乐课上就学会了几首歌。一些综合性大学在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第二课堂、选修课时,往往要求音乐老师开音乐美学课、欣赏课。我认为这都是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许多学生不识谱、没有节奏意识、更没有音乐思维、记忆能力,听完也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小学就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上好音乐视唱练耳课,这对于提高民众的音乐素养至关重要。

二、音乐欣赏是提高群众音乐素养的基础。

欣赏音乐的弥漫性必然会让所有人都自觉地接受音乐的影响。音乐的自身功能(教育作用、认识作用、审美作用)通过音乐欣赏可以发挥更大的优势。

我们在演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合唱)时,首先让大家带着问题听作品里的几个音乐片段,如:它由几个乐段组成?是用什么乐队伴奏的?作品的调式、节拍、节奏如何?作品描写的是什么场面?表现怎样的情感?

在第一乐段中,由女声二部合唱唱出流畅委婉的旋律,把人们带到过去和平生活的回忆中去,它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倾诉着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这是听与思的结合。随后,我们在钢琴上弹奏《黄水谣》的音乐主题,大家随着琴声歌唱,这是唱与奏的体现。随着这动人的歌声和旋律,加深了大家对音乐主题的印象,并且知道这是一首民族风格浓厚的、具有叙事性的抒情慢板乐章。欣赏整首歌曲时,大家弄清了全曲由三个乐段组成,音调朴素、平易感人。第二乐段音乐转入低沉、痛苦、愤恨的情绪,用悲痛的音调、缓慢的速度、沉重的节奏来表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沉重灾难,但在这悲痛的音调里,也使人感到蕴藏着力量、交织着仇恨。第三乐段减缩再现第一段,歌声在平稳、低沉的情绪中结束。这是看与听的结合。创造出良好的音乐环境,给群众带来丰富的音乐情感,在这美好的音乐环境中,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就是在培养和提高群众的音乐素质,这充分说明环境对培养群众的音乐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情感的传递是音乐素养提高的重要手段

音乐情感的发生与一般情感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音响为情感的出发点,以听觉为前提,以时间为纽带,以想象为基础。它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净化、调节、补充和移情作用,是人类生活中必备的精神食粮之一。它表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尤其是对人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

音乐的特殊艺术形式在于它的抽象性,而欣赏者通过这种抽象性去追求、领悟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从而达到提高音乐素质的目的,使灵魂升华到圣洁意境。

自然的底线与民众的底线 篇8

自然是有底线的, 人们对自然应该是崇敬且爱戴的。在远古时代, 祖先们用龙飞凤舞的图腾与狂放的歌舞, 将这种敬畏糅合在那些未开化的巫术礼仪活动之中, 成为混沌原始崇拜的一部分。在诗经的时代, 讲天人感应、观物取象、托物寓景。自然, 是古人精神的一部分, 它赋予了古人淡远和谐的情性, 是其最深处的信仰。但之后, 人们忘本、忘恩更忘根, 对自然除了索取, 还是索取, 忘却了自然的底线。

我国的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 迅猛发展的经济, 显然没有给自然环境足够的喘息与休养。中国的经济在从计划到市场的过程中, 有的人既溶入了逐利的野蛮冲动, 也放弃了对环境的怜悯与后代的责任。在整体上我国的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向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 局部地区生态退化的现象有所缓和, 但生态退化的实质没有改变, 趋势还在加剧, 生态灾害仍在加重。当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时, 才看到“增长的极限”, 这已经晚了。晚了不可怕, 可怕的是无动于衷, 冷漠地看着自然环境的衰败。

黄浦江的污染事件本身是一个环境问题, 它只是中国粗放型市场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恶化的一个表现。但在这个事件中, 一些专家“泳池苍蝇”的论断与某些部门“水质并未超标”的发言无疑使这个环境问题很快发酵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乃至政治问题。于是, 在阴霾、禽流感等负面背景下, 政府有关部门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软弱, 企业、农户对生态保护的漠视形成了一种可怕的循环关系, 对于民众而言, 这显然是一种危险且恶意的挑衅与刺激。这, 正在逼近民众的底线。

民众是有底线的, 政府对民众应该是敬畏与爱护的。中国政府历来有传承中华文明的毅力和决心, 并在发展中不断张扬这种宏伟的理想: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前提是对民众要有礼、有信, 更要有情。在此次事件中, 有关部门显然是不了解这些的, 在信息的公开上, 他们采用了一种对事实掩饰性的陈述与巧妙地遗漏来误导媒体与舆论, 这种类似行骗的途经带来的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民众的希望就是当下民众的底线。民众希望有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 希望有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 希望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在先辈们创造的美好环境中延绵下去。任何破坏这个希望的行为与企图都是在挑战民众的底线。黄浦江的死猪、毒奶粉、毒大米、阴霾的天气、污染的地下水、垮塌的工程、官僚的腐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城市建设、来回折腾不已的政策, 民众的底线已经承重过载了。

民众足球运动兴趣下降原因探析 篇9

1、造成个人对足球兴趣降低的因素分析

1.1、个人英雄情节难以得到满足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英雄, 同时每一个社会个体也都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英雄, 受人崇拜、被人模仿。足球的魅力让很多人不能自拔, 深陷英雄主义的幻想中, 社会在发展, 人们对足球的心理满足也在相应的提高, 但是作为国家足球水平代表的中国国家足球队不断在举足轻重的比赛中连连失利, 这样一来, 不仅打击了大众的足球追求心里, 而且也使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受到损毁, 产生了个人对足球的偏激看法。

1.2、现实需要发生转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人们身上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重, 只会越来越多的希望心灵上得到解脱, 对足球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但中国足球开始职业联赛以来, 假球、黑哨、赌球不断而且愈发严重泛滥, 从而损坏了公众心目中的足球形象, 使本应该是人们用于逃避社会现实、社会压力手段的足球运动反倒成为了一种压力、一种悬在心头的阴影, 逃避它、远离它几乎成为所有曾经热爱足球运动人群所做出的选择。

1.3、社会交往需要的转变

人们需要共同的话题来融入彼此的人际交往圈, 处于潜意识里对人际交往中被孤立的恐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一般人感兴趣的话题”。为了营造话题, 一场普普通通的足球赛, 有时甚至被赋予城市、地域、民族、国家的荣誉意义。

2、家庭因素

在经济快速发展, 科学文化素质决定个人前途发展的这么一个社会条件之下, 作为孩子的父母一心只希望他们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但愿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父母愿意花再多钱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也不愿花一分钱让孩子去踢球, 因为家长都怕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 更何况现在的足球训练体制是一种“三集中”的训练模式, 它几乎不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的学习, 而且是在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如此糟糕的时期, 家长更不愿让孩子踢球了。

3、社会问题

3.1、“富人足球”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踢球的主要途径有3条:一是足球学校;二是业余俱乐部;三是职业俱乐部梯队。前两者性质相似且都必须花钱踢球, 水平略高一点就进入俱乐部梯队, 也就不用花多少钱了。然而全世界的足球运作几乎都是这种模式——踢球的学习阶段是不要花钱的 (至少是不花很多钱) , 然后从中发现人才。

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 全国高校学生人均学费2004年为5000元左右, 加上住宿和基本生活费, 一个在校大学生每年的费用为1万元左右, 从教育的家庭成本角度考虑, 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 以此计算, 供养一个四年制的大学本科生, 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纯收入, 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纯收入, 也就是说, 一个农民辛苦13年多挣得的纯收入, 才能供得起一个大学生4年的花费, 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足球学生”每年的费用是大学生的两倍, 在校时间一般为5至7年。以平均在校时间6年计, 供养一个中专毕业的足校学生, 需要一个城镇居民10.5年纯收入, 需要一个农民34年的纯收入。《足球周刊》的调查显示, 中国足校的学生90%以上来自城镇中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和广大的农村, 踢足球对于孩子们来说, 还是遥远的梦想。

3.2、学校规章制度限制孩子参与足球运动

升学率是当下学校之间竞争的潜规则, 校方认为, 学校的升学率的提高, 不仅能受到国家政府更多的财力物力上的支持, 而且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前提条件也是看升学率, 只要学校的升学率放在那, 自然能让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哪怕成绩很差的孩子, 只要家里给得起钱也一样能上重点学校。

学校为了升学率可以说能给学生停的都停了, 很多都已近例如校纪校规, 只要不是文化学习内容的基本不允许, 而且大量的文化课程的学习也不会有剩余时间让学生参加体育活动, 更不用说是在当前中国足球不景气的这么一个大环境里, 社会成员都反感足球运动的这么一种局面下, 要想让那么看重升学率的学校作为足球运动的倡导者, 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结论

足球并不是短期就能得到提升而且能较快获得最好效益的运动项目。作为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 需要广大民众支持的足球运动是离不开社会群众基础的。发展全民足球是根本, 只有具有了良好的社会足球氛围, 才能具有更大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社会整体足球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国家队的足球水平也才能稳定持续发展。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基层足球抓起, 曾经的辉煌 (2002年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首次打进世界杯决赛圈) 将不会再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1]康罗·洛伦兹, 王守珍, 吴月娇译.攻击与人性[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7 (4) .

上一篇:美丽的冰花下一篇:中波广播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