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新闻

2024-08-18

民众新闻(共7篇)

民众新闻 篇1

我国体育事业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多举世瞩目的好成绩,尤其是我国在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又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背景形势下,我国体育新闻传媒事业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近年来,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而且大众传媒的发展势头也很好,在杂志、移动端、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媒体中,各种体育新闻报道量越来越多,体育新闻已经成为现代大众传媒的重要板块之一。大众体育传媒具有广泛性、 大众性、传播性等优势,这对于全民体育教育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体育教育和大众体育传媒二者之间属于相互影响、相互进步、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一种关系,我们应该充分、全面了解、掌握大众体育传媒的优势特点,尽可能扬长避短,全面促进体育事业的和谐、健康发展。

1全民体育教育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必要性

1 . 1体育教育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体育具有竞争性、激励性、艺术性等特点,也是一种社会文化, 具有很多其他文化没有的独特魅力,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众媒体必然也非常关注全民体育教育,各种大众媒体渠道的应用可以很好地传播体育新闻,传播力度越大,传播的体育信息量也就越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教育方面的了解也就会越详细。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其他国家的体育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各种媒体的宣传下,青奥会、亚运会、冬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亚锦赛、世界杯、单项世锦赛等各种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广为人知,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通过回忆过去,科学合理地预测将来我国体育事业的主要发展态势,分析我国大众体育传播的具体情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明确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方向,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尽可能少走弯路,打造极具“中国特色”的大众体育。

1 . 2全民体育教育是我国走向“体育强国”的一条必经之路

1983年,原国家体委最早在《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提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战略思想的概念—体育强国,2008年,胡锦涛同志于《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中再次正式强调了“体育强国”这一战略思想,在这次讲话中,胡锦涛强调应该坚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质,增强全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将体育在增强人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能够和谐发展。“体育强国”的本质以及内涵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提高全民体育发展质量。分析、 总结目前世界上的一些体育强国的特点,不难发现这些体育强国的全民体育素质普遍较高,而且体育竞技水平也比较高。我国以往都是以体育大国著称,北京奥运会于2008年成功举办后,我国正式提出了“体育强国”的伟大奋斗目标,通过大众媒体强大的传播力量,可以进一步加快全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2)发展适应时代精神的体育教育理念。体育教育理念并不是简单的代表能够在体育竞技中胜出,这个理念更加注重的是其可持续发展性、科学性、合理性。比如,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中国CBA)以及国甲等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完美的结合体育赛事以及市场经济。

2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

2 . 1体育事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现阶段,体育运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体育运动交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事业,也成功的博得了大众媒体的青睐。大众体育传媒不仅需要将中国的体育内容传播到其他的外国国家,同时也需要将其他国家的体育内容引进国内, 拓宽我国的国际视野。因为体育面向的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以及国家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媒体也具有一定的要求,媒体的影响力一定要够大,才可以成功的引起国际舆论以及关注,快速建立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转播、报道一些国际顶尖赛事, 如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世界杯等,可以使国内受众更直观、 真实的了解国际体育水平。当然,通过媒体向外报道我国的武术、 赛龙舟等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外国人更好的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并且传播我国特色体育文化。 因此,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提高后,有利于体育运动的全球化发展,不断提高全民体育教育素质。在我国现阶段执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体育教育事业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成为世界强国有很大的帮助。

2 . 2进一步完善体育新闻信息内容以及全民体育传播媒体

新闻内容和大众媒体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大众体育新闻而言,大众媒体是最合适的传播载体,因此不断完善体育新闻内容和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媒体,对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体育可以分为三大板块, 包括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以及竞技体育等,体育传播方式通常都采用体育专题报道、体育娱乐节目、体育新闻栏目、体育赛事直播等。 其次,自从我国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后,不断出现了很多体育新闻媒介,然而并未明确定位受众群体,实际的受众面相对单一,相对于其他的新闻节目而言,其传播内容信息量以及传播时间明显不足。 正是因为定位模糊,加上信息量少,导致很少人关注,对于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非常不利,传播覆盖面相对较小,也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力,无法实现引导、教育、传播等作用。

2 . 3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缺陷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发展,大众体育传媒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离“体育强国”的目标仍然有很长的距离。 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味强调竞技体育,限制了观众的体育参与度,体育教育目标出现有所偏离。理想的全民体育教育应该具有娱乐休闲及健身等多种作用,而竞技体育更加重视金牌数、名次,如果一味强调竞技体育,很难达到大众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2)缺乏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为了引导民众可以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客观、科学地判断真善美,提高自身的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通过大众体育媒体可以很好的传播人文精神,从而促进体育教育思想的健康发展。(3)体育新闻传播和体育教育途径缺乏相对平衡。关于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过于娱乐化、商业化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商业操作过度的话可能会打乱正常的体育赛事秩序,如果娱乐化过度会偏离体育精神内涵和本质,大大削弱了体育文化价值传播。想要全民体育教育的正常、有序、健康发展,体育传播者以及参与者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

3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对于全民体育教育的主要影响

3 . 1提高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增加大众体育新闻传播途径

应该尽可能增加大众体育新闻传播渠道,丰富体育新闻传播的信息量,提高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以此拉近体育节目和广大受众的距离。为此,在采编体育新闻的过程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完善、 系统的报告网络,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互联网、电视以及广播等多种渠道向受众传播尽可能多的体育新闻信息,尽量满足广大受众对于体育新闻内容的多样化需求。建立系统的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媒体网络后,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有关的新闻线索,这样可以丰富新闻报道内容,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效力,提高传播效果,使广大受众能够更好的了解体育新闻,传播体育精神, 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3 . 2充分展现各媒体的特色, 尽可能满足不同受众的服务需求

体育新闻信息相当有限,特别是竞技性比赛的独家信息非常有限,为了获得更多的体育新闻信息,应该根据各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在迎合受众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的策划,这样才可以做到出奇制胜。比如,目前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影响力最大,其主要特点是移动化、本地化、社交化,为此,可以通过建立社交媒体的关系圈、 兴趣圈、朋友圈等的人,以受众间相互评论、相互点赞等互动方式传播信息。本地化,也就是指移动互联媒体受众建立属于自己的关系圈、兴趣圈以及朋友圈后,再实现本地化,可有效提高移动互联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实际效率。其次,移动互联媒体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不同应用场景、不同时间的信息传播服务,广大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自己想要查询的信息。

综上所述,通过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传播服务,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可以促进全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满足受众对于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使广大受众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进而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

摘要:自从我国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体育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该文主要分析了大众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阐述了全民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对于全民体育教育的主要影响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全民体育教育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大众体育新闻传播行业的进步。

关键词:大众体育新闻传播,全民体育教育,必要性,影响

民众“慢”增收 篇2

尚良辰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工作,爱人在国企上班,他们还有1个1岁的小女儿,目前一家三口住在五环外的两限房。尚良辰说,“现在虽然生活无忧,但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房价、物价、社保、医疗、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民生问题无时不牵动着我们这个三口之家。在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关心的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希望我们的政府真正把这些工作落实到位,让全民共享民生财政的大餐。”

税收减法与民生加法

近年来,从取消几千年来压在农民头上的“皇粮国税”,到新农合的建立;从城乡基本养老制度的初步建立,到新的扶贫标准的实行;从涉及普通人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到保障性住房投入的加大……一桩桩一件件,无不充盈着民生财政的意味。

但是在尚良辰看来,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也不是必然意味着民生财政名实相符。在财政总量和增长幅度双双“飘红”的情势下,真正做实民生财政,尚需进一步努力。

尚良辰说,“政府的财政增收也要有度。先不说税负痛苦指数的问题,但是政府多收一点、老百姓那里就少一点。2011年的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了24%,财政增收与GDP增幅极不协调。”

尚良辰还建议要加强财政监督,特别是投向民生领域的公共资金,一定要加强监管,确保每一份民生资金都花在刀刃上。另外,尚良辰还呼吁要最大限度深挖民生财政的潜力,他引用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3月6日分组讨论时的原话,“如果我们紧一紧、省一省,作风稍微改进一下,一年省几千亿是不成问题的。”他建议控制“三公”消费要继续加大力度。

教育增支更要增效

虽然女儿现在才1岁,但是对女儿的未来教育一直牵绕着尚良辰的心。“眼看就要上幼儿园了,我们家附近的幼儿园收費都比较贵,太远的又不愿送。”这样的现实也同样困惑着许多年轻父母。

终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今年有望实现。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上表示,教育经费支出所占GDP比例提高到4%,新增经费要优先投入给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要把钱用到刀刃上,具体操作时将保证四个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

作为本身就是教师的尚良辰来说,他非常支持袁贵仁部长的建议。尚良辰说,“无论如何,我很兴奋地发现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终于在教育投入上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非常希望这种投入是固定的长期比例,更希望知道教育支出‘追4’有多少钱,怎么花?”一位网友在“教育支出将达标”的新闻后面跟帖:我在家最小,长辈给了大姐一个月饼,叫大姐给我们兄弟姐妹分。大姐一个人吃了一半,二哥吃了另一半的2/3,老三分了剩下的一半……轮到我,只能看饼充饥了。虽不乏调侃,却也道出了部分现实和担忧。

道理上讲,钱用到哪儿,谁说了算?应该是纳税人做主。可实际操作过程中,财政拨款的去向,包括每项政策的出台,每个教育科研项目的立项,纳税人往往并不知情。而即便纳税人具有决定权,但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阶层的诉求都不一样……大学教授要求科研经费更多一些,为孩子入托发愁的父母希望公立幼儿园更多一些,走几个小时山路上学的孩子们期盼免费安全的校车……这些迫切需求,对他们而言,都是应该花钱的“刀刃”。

民富国富相匹配

虽然和爱人都有稳定工作,尚良辰还是觉得生活压力比较大,在工作之余还在兼职教课。“现在物价比较高,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生活到处都需要花钱,下一步女儿就要上幼儿园,将来还要面对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真想工资能再多些。”

“社会保障”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媒体在两会前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社会保障”以24.3574万票居首位,这已是2010年以来这一话题第三度位居榜首。在这其中“收入分配”问题也受到了网友的极大关注,有很多网友认为收入差距较大,贫富分化严重;33.8%的网友认为个税调整速度应与人均收入增速匹配,应继续提高个税起征点。

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媒体上撰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总值和国家财政收入均提高百倍以上,但是广大居民的收入虽有明显增长,而同前两者的增长倍数却相差甚多。特别是工薪阶层的收入,在平均数的掩盖下,收入增长就更显得滞后。需要实行职工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与经济增长速度挂钩,确保不因物价上涨,而致职工收入降低,确保职工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确保经济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

尚良辰也向本刊记者建议,收入分配问题其实与财税改革密不可分,他认为在现今的环境下只有完善财税改革才能厘清社会各项经济活动关系,财税改革的核心点就是应该如何给民众减负,大家的税负感实在是太强了,已经无法适应现在的高物价和高消费。

他更由衷的希望工资涨得与财政增收一样快,民富国富。

在财政总量和增长幅度双双“飘红”的情势下,真正做实民生财政,尚需进一步努力。

基层民众新闻的以小见大 篇3

中国人民深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奉行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对城乡共同发展建设的观念更加明确。

2 农村的发展和变化

近年来,农村在衣、食、住、行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1 色彩单调到绚丽多彩

之前了解的农村服饰都感觉比较单调,一年四季就是那么几个暗淡的颜色,没有任何新意。现在的农村衣着,各大商场的衣服都有,色彩绚丽,发展完善的小区附近都会有知名衣店。曾单独对一家匹克体育店做过新闻采访,店主称每天来他那的客户足足有100多位,淡季时营业额也在3000元左右。

2.2“粗茶淡饭”到“山珍海味”

温饱问题在很早之前都已经解决,自从实行区域化管理,村村合并后,大小餐馆层出不穷,夜晚各色小吃玲琅满目,很多店每天都是爆满。

2.3 参差不齐到井然有序

合并村庄后,集中小区建设是目前的一大亮点,以前村里人盖房都是东一座、西一栋的,有高有矮,有小有大,参差不齐。现在统一的住宅小区。,看上去井然有序。

2.4 坎坷曲折到畅通无阻

国家实行村村通政策后,每个村庄的主要交通干道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方便人们出行,路旁都有植树,用作绿化、保护植被和供人乘凉,遮风挡雨等。

2.5 基础设施和制度的完善

在农村以前有很多私人诊所,这种诊所往往医疗设备不足,医生的医道也不会很高,很多出现误诊和错诊的情况,现在的农村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各个村庄的诊所、医生都严格考核,取缔哪些不合格的私人黑诊所,并设有分院点,可供村里人日常拿药、看病等。健全的医疗设备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很好的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的问题。

3 新闻记者挖掘基层新闻的重要意义

3.1 基层民众新闻的来源

新闻本源自于生活,但现代很多新闻都有夸张的成分,各个能人异士都是只靠“笔杆子”就能知天下,描绘生活。基层民众新闻来自于老百姓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用心、用感情贯通的东西,不真心的感受,只靠“笔杆子”是体会不出基层有新闻来的,就像当初说的我们看沙子很渺小,但沙子用心去感受生活,体会就是另外一番滋味。

3.2 基层民众新闻的延伸

基层民众新闻是真是的人民生活写照,是最质朴的新闻报道,它不仅反映生活,而且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国家制定的规定、采取的措施的利与弊,对于了解社会形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基层民众新闻出发,看社会发展本质,才是新闻工作者脚踏实地、与时俱进、服务社会的表现。

3.3 基层民众新闻的以小见大

老舍《赵子曰》:“这样的事实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设,可是以小见大,这几件小事不是没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义的人们所能办到的。”

现在的新闻记者最主要的分析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充分反映社会发展现状。例如,自从加入农村合作医疗以后,到正规医院看病的人不断增多,反映了国家政策的正确性,反应了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衣食住行很多方面的良性发展上看,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对发展经济起着很大的作用。

4 如何才能让记者更好的走基层路线,挖掘重要的民众新闻

4.1 树立深入群众思想观念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走近群众,就是走近基层。”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走近群众的生活、真切感知群众的内心,我们也就走到了基层。

4.2 投入身心,紧抓落实

“脚底板下出新闻”是新闻界的一句老话,到今天,这种精神不能丢。下基层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心不入,就闻不到大地的泥土味,也听不到百姓的心里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广大新闻记者应奔赴基层一线,与广大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社会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将笔触放在基层,把镜头对准群众,记者把镜头、笔头对准了普通群众,用心去感受百姓的生活、感知群众的冷暖。

4.3 以小见大的深入分析

新闻记者出了要具备超强的洞察力以外,必须具有深入分析本质的能力,

下面几个基层民众新闻分析实例。(1)老太昏倒街头,一路人拍照后搀扶。首先从这个事情上看亮点是拍照,这反映了社会上思想素质高的人很多,只是在这个物欲社会里不得不防备一些好人好事引发争执的事情发生。这说明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上还有一定欠缺,很多人想做好事,可做好事没得到好报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些都让人们不得不防备,做好事之后的阴谋。(2)新农村合并建设、招商引资以后,很多在外务工人员都回到家乡工作,很好的协调了孤寡老人和未成年人的留守问题。这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是人们的思想趋于稳定化,对家庭和睦和儿童的成长教育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新闻记者走进基层、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反映基层,增强宗旨意识、水平意识、基层意识、结合意识、借力意识、创新意识、文风意识。胸怀全局看小事,用党的方针政策衡量小事,用全局的观念衡量小事,不断深入分析,这样的新闻总是脚踏实地,引人喜爱,大众关心的、接受的、理解的才是最好的。

5总结

一棵树只有把根扎深,才能枝繁叶茂、焕发活力,一粒沙如果能胸怀天下,同样能了解全局,把握形势。在中国社会主义高度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必须要紧紧抓住基层,及时反映社会,让人们对社会发展有充分的认知,我们的新闻要脚踏实地的来源于群众,要真正服务于群众。

一个房间,一张白纸,就算你写进千言万语不走出去也还是一张白纸,一无是处。新闻工作者的文笔再好,也比不过一个社会生活实例多反映的现实本质,再说了新闻就是社会生活的写照,不深入了解,只是肤浅的报道,那和一本甲骨文的书籍有什么两样,群众看到的不过是表面的图形,也可能说是它像什么,但很多人不会看到本质,也不会去了解事情的本质到底是为什么,如何产生的。

民众否决市长议案 篇4

涨工资的真正推手是洛杉矶市市长贾希提。按理说,为民众涨工资是件好事,民众理应全力支持才是。然而,贾希提的“热心”却遭到了人们的非议。

在一些市民的眼里,贾希提为民众涨工资有自己的“小九九”,那就是想让他们官员的工资跟着“浮”起来。

以美国旧金山布伦特伍德市为例。该市市长鲍勃·泰勒全职上班,月薪一千四百三十九美元,每小时8.3美元,低于加州九美元的最低工资标准。布伦特伍德市家庭年均收入八万八千三百零六美元,人年均收入三万两千八百一十八美元,比市长的工资多得多。

若不是为自己涨工资埋“伏笔”,那么贾希提市长的“热心”为什么遭到非议呢?问题出自贾希提为民众涨工资的理由:洛杉矶大量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涨工资就能解决贫困问题。

大多数市民认为贾希提有点头脑发热: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解决了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困难,但也影响了其他民众的正常生活。

有专家分析认为,工资水平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市长不应干预。因为最低工资上涨,所有一切都要跟着涨,经济运行成本增加,企业减少雇人或逃离洛杉矶,会导致经济衰退。经济衰退了,贫困人口也会扩大。这种做法急功近利,会导致顾此失彼的不良后果。

反对派人士说得更难听:贾西提市长不是为洛杉矶人民的长远利益负责,而是为自己的选票胡来;他是想讨好民众,最终是冲着州长、参议院甚至美国总统的位子去的。

也有人说,市场的变数大,现在就通过一项2020年才执行的议案为时尚早,也不切实际。只能说贾西提无事找事,提前秀一把自己而已,我们没必要与他较真。

后来,这项议案无果而终。

良政,不是问政于某些官员,而是问政于民,问政于市场。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我们更应警惕一些头脑发热的官员掌控公共政策的危险。很多时候,我们的勤政是败在热心上的。”

【原载2016年第1期《华人时刊》】

题图 / 涨工资 / 谢正军

民众新闻 篇5

1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的主要问题

1.1 民生立场不鲜明

目前的新闻采编工作,之所以不够贴近民众,主要是因为民生立场不鲜明。从目前的新闻内容来看,占据大篇幅的还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概况,而真正涉及到老百姓的话题少之又少。由于新闻采编工作没有能够站在普通大众的角度来考虑老百姓关注的话题,所以在新闻中,有关老百姓的内容就会显得空洞,没有实际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解决。总之,新闻采编工作的立场不鲜明导致了有关民生问题的空洞化。

1.2 本土文化的发挥比较弱

本土文化发挥比较弱也是目前新闻采编工作没有贴近民众生活的重要原因注意。从目前的新闻采编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对于本土文化的重视度极低,没有认识到老百姓对于本土文化具有认同感,所以在新闻采编时,基本不会涉及本土文化的内容。这也是目前的新闻类节目和老百姓的关注需求相脱节的重要原因。因为没有本土文化这个纽带来有效的连接民众和新闻节目,所以民众对新闻节目中的内容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正是因为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导致新闻的现实意义下降。

1.3 民生范围较小

民生范围较小也是目前新闻采编工作没有贴近民众的重要原因之一。新闻采编工作要想贴近民众,就要选取民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虽然小范围的关注民生也是关注,但这种关注没有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要求,所以这样的新闻价值不高。为了发掘具有高价值的新闻,一定要透过对小范围的关注来发现大范围的共性,这样才能在引起小范围群众共鸣的同时普及到更多的人。但就目前的新闻采编而言,关注的圈子较小,范围较窄,所以贴近民众的新闻采编工作效率不高。

2 贴近民众生活的新闻采编工作方式分析

2.1 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关注民生

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进行民生关注是新闻采编贴近民众的重要方式。所谓的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关注民生,就是要将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当做新闻内容进行采编。例如,现阶段老百姓普遍关注的住房问题、医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老百姓有着持续的关注度,新闻采编工作就应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报道和解读。通过采编相关的内容,新闻工作者能够深切地了解到老百姓的关注点,只有这样,新闻才能成为老百姓的发声筒,才能成为社会现象的提问者,才能真正地关注老百姓的生活。

2.2 根植于本土文化

将新闻采编根植在本土文化中也是一种贴近民众生活的有效方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样,不同区域的老百姓对于文化的认同感不一样。所以在进行新闻采编时,一定要将采编的内容和本地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样,新闻才会获得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目前,国内的一些新闻播报,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或者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新闻内容的叙述,由于缺少本土文化的涵养,所以认同感不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新闻的现实意义大大降低。

2.3 将小民生转化为大民生

将小民生转化为大民生也是新闻采编工作贴近民众生活的重要方式注意。所谓的小民生主要指的就是区域个别现象,而大民生指的就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新闻采编工作中,采编人员从民众生活入手,进而将内容进行扩大,使其扩展为大民生,这样,在新闻播报时,通过由小及大的视野扩展,可以将人们的关注热情由小事件引向大范围,这样,新闻的价值才会得到进一步体现。换句话说,就是从新闻事件的特殊性入手,使其达到普遍性的效果,要从关注一个人扩展到关注一群人和整个社会。

3 结语

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社会热点和身边新闻的关注度有了普遍提升。在这样的环境下,新闻采编工作务必要站在民众的角度,从老百姓的关注点出发进行社会问题的采编和思考,只有这样,新闻采编才能真正贴近民众。

摘要:电视新闻是老百姓关注生活、发现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百姓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和思维模式的转变,人们对于民众化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之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只有积极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改变,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新闻的现实意义才能得到进一步突显。本文就新时代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如何做到贴近民众生活进行探讨,旨在强化电视新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电视新闻采编,民众生活

参考文献

[1]许远志.“走转改”要求下电视新闻采编贴近民生的对策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3).

民众新闻 篇6

(一) 研究缘起

2013年5月4日, 3000多名昆明市民走上市中心南屏广场, 对传闻已久的PX项目表示抗议, 反昆明安宁PX项目这一事件成为群体性事件。从2012年开始, 昆明PX项目便不断引发公众关注。其实从2013年4月中下旬起, 该事件就不断发酵, 最终导致集会抗议。

昆明PX传闻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的规模较大, “自媒体成为了这次群体性事件的主力”。[1]在5月6日, 昆明市首次作出回应, 之后昆明市政府采取新闻发布会、恳谈会等形式来对事件进行回应。这些回应都在《云南日报》上登载, 同时《人民日报》、人民网等中央级党报、党网也对此事件持续关注, 并发表评论。

(二) 概念界定

1. 官方话语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民间话语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 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崛起和扩张, “中国的公共舆论生态发生了新的变化, 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话语权在全媒体背景下实现了再分配, 话语秩序已然改变了”, [2]当下的中国形成了一个“双重或多重话语空间的传播现实”。[3]

在这个复杂的舆论生态圈中, 可以将这些双重甚至多重的话语空间分为官方话语空间和民间话语空间。官方话语空间, 主要“由党和政府传达公共政策、发布权威信息而形成, 以政府文件公告、法律法规、新闻发布会、大众媒介等为传播载体”;[4]而所谓的民间话语空间, 是“长期积聚的各种民间思潮 (如自由民主主义、民族主义、犬儒主义、拜金主义等) , 由于个人言论相对的宽松形成了一个与官方话语相对独立并有一定交错的民间话语空间, 主要以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5]

在官方话语空间当中, 大众媒体, 尤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报以及人民网等党网, 在传达政府的政策、发布权威信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传递政府信息的重要渠道, 从而能够实现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目的。本文中的官方话语框架下的新闻报道, 指的就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报以及党网中所刊登发表的消息、专稿和评论, 这些文章能够反映出官方话语空间的意志, 能够在多重舆论空间中反映出主流话语。

需要说明的是,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官方话语空间也扩展到了新媒体上, 包括传统媒体的微博, 如“@人民日报”以及党政机构的新媒体信息平台。但是这些平台的信息和表现形式与传统官方新闻报道相比在字数、文字风格、议题、观点倾向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所以笔者未将新媒体上的官方话语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 民间话语开始挑战官方话语的主导和垄断地位, 民间的声音开始在公共空间中得以表达, 许多群体性事件甚至是由新媒体的介入, 在短时间内造成了巨大影响。新媒体成为了网络舆论的集散地, 所以新媒体上民间话语的力量不可小觑。所以本文中民间话语主要就是指社会化媒体上的网络民间话语。

2. 对抗性解读

“对抗性解读”源自于英国媒体理论家、文化研究批评家斯图亚特·霍尔 (Stuart Hall) 的编码/解码理论 (Encoding/Decoding) 。编码/解码理论最早出现于《电视话语的编码/解码》这篇文章当中, 霍尔结合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符号学以及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提出这一理论。此后, 霍尔以及大卫·莫利都在不断发展和思考这一理论。

从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中可以看出, 编码结构和解码结构的意义可能并不相同, 没有直接线性关系, 也没有对称的符码解读“交流中对应的理解和误差依赖于符码编码者、生产者和使用者所处的情形和位置而定”。[6]从图中可以看出, 编码和解码受到了文化、社会背景、地位利益等结构差异的影响。根据编码和解码的不同差异, 霍尔总结出了媒体“讯息”解码的经典模式:

(1) “主导意义解读”、“推介意义解读”, 受众接受主导意识形态话语;

(2) “应用协商性符码解读”, 受众大体上能接受主流意识形态, 但是在特定情境中持反对态度;

(3) “对抗性解读”, 反对主导意识形态, 反对主导意识形态, 并且“在努力除去新闻的神话色彩”。[7]

(三) 研究问题

昆明市在群体性事件爆发2天后进行了回应, 之后通过各种方式试图舒缓民意。不论是中央级还是省级的党报都在对事件进行关注, 并且努力引导舆论, 但是民众, 尤其是新媒体上的民众似乎对此事件一直都持有抵抗心理。

因此, 在本文的研究中, 笔者主要针对编码/解码模式的第三点———对抗性解读来分析, 在昆明PX事件中, 官方媒体是如何进行话语建构, 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话语是如何对官方新闻报道进行对抗性解读, 从而查看对于同一事件, 不同的思想是如何斗争博弈的。

(四)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以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基础上的, 在对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和对民间新媒体话语的解读中, 笔者将主要以文本分析的方式为主, 从符号学和语义学的角度, 对文本进行分析, 从而揭露出文本背后的涵义。

“新媒体成为受众进行对抗性解读的通道和平台”, [8]在昆明PX事件中, 新媒体成为了主要言论的集散地, 甚至成为活动的组织平台。新浪微博目前拥有超过5亿的用户, [9]同时新浪微博也是言论具有代表性和集中性的平台, 所以笔者选择新浪微博上网民对“昆明PX”的言论为新媒体民间话语的样本。

笔者选择2013年4月19日至2013年5月31日, 在新浪微博以“昆明PX”为关键词进行搜索, 在选择过程中, 笔者尽量选择回复数和转发数在当天所有微博中较多的, 微博较长的、能够明确表明其立场、观点和倾向的。笔者一共收集微博298条, 排除来源于官方媒体微博和官方机构微博的消息之后, 还剩210条。

官方话语框架下的新闻报道, 笔者主要选择在这一时间段内《人民日报》、人民网、《云南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经过收集整理, 笔者获得新闻稿件22篇, 其中《人民日报》文章4篇, 其中消息2篇、评论2篇;人民网原创新闻4篇 (包括1篇《中国经济周刊》专稿) ;《云南日报》新闻稿件13篇;以及央视2013年5月21日《焦点访谈》栏目的节目———《PX项目的真相》文字实录。

二、官方话语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分析

(一) 官方新闻报道中PX形象分析

在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当中, 符号和意识形态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符号并非自然生成的, 其意义也会随着时间和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符号学在这里所体现出来的持久意义在于, 意义是如何在文本中产生的, 因此明确了意义的非自然化特征, 而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10]

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当中, PX是事件的主角, 所有的报道和对抗也几乎都是围绕PX项目和PX (二甲苯) 来展开。因此, 首先应当分析PX在官方话语所被建构成的形象, 也就是PX项目是如何被编码的。

笔者认为, 在官方报道中PX的形象主要为: (1) 环保安全, 具备了先进成熟的技术, 对环境污染较小,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2) 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3) 被妖魔化。

1. 环保、安全

对炼油项目树立环保的形象主要是针对公众对环保的质疑。在22篇新闻报道中, 共有10篇新闻中涉及PX项目的环保形象。官方新闻报道所树立的环保主要表现在工厂选址问题、废水、废气问题以及环境监管问题。炼油项目在新闻中所呈现的形象即为选址是经过多方权衡之后选择的最佳方案、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 保证废物排放不会污染环境, 也不会产生影响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的污染物, 同时昆明市政府会对其做好监督管理。

2. 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22篇新闻报道中, 共有13篇谈及炼油项目对促进经济发展作用。PX在这些官方新闻报道当中被上升到了战略高度, 成为保障昆明经济稳步发展和能源安全的关键所在。

首先, 官方在回应时称“炼油项目生产国标准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 不含PX装置, 也不生产PX产品。公众关注的PX项目属于炼油副产品的一种”, [11]云南省缺油少气, 炼油项目能够改变这一状况, 而且人们的吃穿住行样样离不开炼油项目的衍生品, 这对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云南日报》的《油气安全保障形势严峻云南炼油项目意义非凡》和《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与我国能源战略思路》中, PX项目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在战略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了整篇报道篇幅的大半, 从油气能源的作用到中国和云南的油气安全形势进行了详细介绍, 从而论证出PX项目实施的必然性, 使得项目得以合理化。

3. 被妖魔化

被“妖魔化”、不被理解, 这是PX项目在所有新闻报道当中都具备的形象。在一些报道中, “妖魔化”明显摆出。比如人民网文章《PX不受待见:企业做得不够好项目被妖魔化》中, 直接用标题将项目被妖魔化这一立场和观点摆出。

当然, 所有的官方新闻报道都是在为PX项目“正名”, 也就是说它们都将写作立场预设成PX项目没有问题, 但是却不被民众所理解和接受。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暗含着PX项目被妖魔化的寓意。也正因如此, 昆明市长才表示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 [12]才会说道“昆明市政府以开门见山的姿态, 用信息公开、坦诚对话, 搭建起政府、企业、公众三方理性解决PX问题的平台”。[13]所有关于“PX项目”的新闻报道都是建立在这一立场的基础上的。

(二) 中央和地方官方新闻报道特点与差异

尽管中央级官方新闻媒体和省级地方新闻媒体在对昆明PX项目形象的塑造上具有一致性, 但是两者之间在报道的侧重上还是有所差异。

《云南日报》在进行和PX项目相关的新闻报道时, 主要是以刊发对昆明市组织的炼油和石化科普专题讲座的实录和中石油云南炼油项目恳谈会文字实录以及媒体见面会实录为主。对PX项目主要是侧重于环保、安全、对当地经济和民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形象塑造。

而《人民日报》、人民网对PX项目的塑造, 是从更加宏观的视野来看待整个事件的发展, 甚至在探讨中国近些年环境问题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引爆点的原因, 探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矛盾纠结, 如何处理公共管理事件, 以及改革的方向。而且《人民日报》在评论中对昆明市政府处理事件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支持。

《云南日报》和《人民日报》、人民网在新闻报道的不同点, 主要也是因为两者所处级别不同, 其立场与视角也必然会存在差距。《云南日报》作为事件发生地党报, 应该从更加实际和务实的层面来对事件进行探讨, 起到当地政府和民众沟通平台的作用。而《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作为中央级媒体, 则会站在全国的视野来看问题, 试图挖掘出事件背后的共性, 为其他地方政府提供借鉴、指导和参考。

(三) 官方话语框架下新闻报道的特点

1. 专家立场明显

在官方新闻新闻报道中, 专家立场和倾向较为明显。其中, 《人民日报》、人民网的专家更多地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待整个事件的发展。而央视《焦点访谈》以及《云南日报》的文章则是邀请专家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讲解。在此, 笔者主要针对的是后者。

首先, 在新闻报道中所出现的专家官方立场明显,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院、中石化一线专家、中石油咨询中心博士都在采访对象之内, 尽管有专家释疑, 但是专家官方背景也使得文章难以保证中立客观性。

其次, 专家在解释炼油项目的环保性和安全性时, 使用较多的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比如废水利用是AO膜过滤, 引用的是得利满的污水处理技术;处理废气时蒸馏转置与处理硫化物的方法的介绍, 环境监管采用的是HSE管理体系等。并且坚称其安全和汽油是同等级的, 危险性低。这些专有术语的堆砌, 能够营造出一种专业的气氛, 同时表明专家对项目强调的是技术上的安全性。

2. 精英话语意识明显

作为官方新闻报道, 在整个事件当中, 专家、领导才是报道的重点内容。首先, 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 基本均为专家、领导。新闻报道或显性、或隐性地传达出政府是在不断为民众答疑解惑, 在努力积极地回应民众关心的问题。报道只关注了回应行为本身, 却并不关注回应之后的效果如何, 民众对这些回应的接受程度如何。

仅在《云南日报》的一篇专题讲座的报道《创造炼化工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涉及了一部分市民访谈。受访市民包括办事处工作人员、大学生、村民代表, 但是他们在采访时的回答都是了解了PX项目, 讲座非常具有意义, 但是这些人却并没有谈及对待PX项目的态度是否发生了改变, 是否支持PX项目的建设、对政府处理该事件的态度等问题。

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 民众的形象较为单一———对PX项目非常不了解。在这样的形象上, 才会反复强调要实现信息的沟通, 才会不断去普及知识。这体现出了精英阶层的话语控制意识, 对民众进行预设和预判, 更多地从专家和精英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

三、新媒体民间话语的分析

(一) 新媒体民间话语中PX项目的形象分析

总体来讲, 新浪微博上关于昆明PX项目的言论各式各样, 不同的声音在这个舆论场当中都有所体现。笔者归纳出言论比较多和集中的观点有:

1. PX项目需要被坚决反对

许多民众在微博上都表示要坚决反对PX项目在云南建设, 这些微博没有给出具体的理由, 只是不允许在昆明建设PX项目, 但是均是在坚决反对。在事件发生前期时, 这些呼声最高, 具有鼓动性的言论较多。比如:

“和我一起加入反对PX项目队伍!!!为了美丽的昆明!大家转发!!同意就赞!”

“所有热爱昆明的朋友, 让我们团结起来表达我们的声音, 对昆明PX项目说不!”

这类的微博数量较多, 但是极容易形成一股转发的热潮。

而且在这类微博中, 容易产生一种“邻避”的情绪, 即建在其他地方没有问题, 但是就是不能建在云南。

2. 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类微博首先是在介绍PX项目:

“PX”其实就是“对二甲苯”,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 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主要用作生产聚酯纤维和树脂、涂料、染料及农药的原料。但是, PX易燃, 有毒, 是一种危险化学品, 可使胎儿发生畸形, 对人和环境影响非常大。我国厦门和大连市的PX项目均因民众的反对而搬迁。

在这类微博中, PX的形象往往是易燃、有毒、危险,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选址上下风向的问题。

而且云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 很多民众担心PX项目会对云南良好的生态造成破坏, 会给本已经干旱的云南雪上加霜。诸如:

不要破坏昆明了, 好吗?云南已经严重干旱了, 你们到底还要把家破坏成什么样子啊!云南山高, 你们建的所谓的PX项目, 空气根本排不出去, 不然为什么外省遇冷空气都在下雨而云南依然艳阳高照呢, 你们要让云南安宁, 昆明及周边城市成癌症城吗?你们到底是咋想的啊???难道云南人的命就这么一文不值吗?

3. 需要被理性看待

在5月4日之前, 网络上就一直有关于PX项目需要被理性看待的言论, 但是这类言论一直都处于劣势, 经常会被其他反对的声音所淹没。而在事件的后期, 这种对PX需要理性看待的呼声会稍微有一些高。如:

今天不少人关注本地的PX项目, 也有人亲自到市政府门口“散步”去了。只是感觉, 理性的太少, 谣言太多, PX的危害和好处, 一语道不尽, 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利弊, 既不能被舆论绑架而一味地反对, 也不能扼杀公众参与的热情, 世界在矛盾中前进, 明天会更好。

4. 难以被昆明市政府有效监管

这类言论一直充斥着整个时间段内, 尤其是后期, 当官方新闻在不断传递关于PX项目的科普性知识, 以及专家进行各种解答时, 许多微博都明确提出, 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政府难以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诸如:

@天涯冰峰:对石化企业的监控无能为力, 在大陆, 地方官府无权监管石油寡头的作为。

而且在事件发生的后期, 又有关于“复印登记实名制”、“口罩实名制”等的规定提出, 还有很多网友爆料通过行政或者其他手段对民众抗议的干扰的事件, 从这些事件中, 能够强烈感受到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质疑。比如:

昆明政府黑恶势力伤天害理, 严厉打击春城PX抗议百姓:今早社区来人发PX宣传册, 说PX无毒无害强行要求我签字承诺不抗议, 前些天南屏几次抗议看到抓了人, 现有的地方打印要实名制, 商店禁卖白色T恤, 银行朋友被强行签字承诺不抗议立马被解职, 政府里朋友开会说:跳蚤顶不起被子, 谁敢抗议收拾他祖宗三代。

(二) 新媒体民间话语的分析

1. 感性声音强于理性

在微博中, 充斥着“脑残”、“TM”、“滚你M蛋”等词语, 这些词语能够非常直观地表达出民众的情绪。虽说随着事件的发展, 也会有很多理性的或者说理性较强的微博, 但是从整体来看, 非理性的声音仍在微博中占据上风。更多倾向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但同时这种诉诸感性的言论又能够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和转发, 所以非理性声音还是较多。

2. 谣言伴随对抗性声音而产生

“对抗性解读会伴随着大量的网络谣言”, [14]在昆明PX事件当中也不例外。关于况丽的谣传一直都存在, 每天都会有人在不断转发。

况丽:女, 原新疆石油管理局教育培训中心党委副书记。是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 她一句“同学们不要动, 让领导先走”使得288名学童葬身火海。1995年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出狱后, 居然恢复职务, 重新入了党。现任:云南中石化云南分公司总经理, 安宁PX项目总负责人。此文见一次转一次, 转到她夜夜噩梦!

而这个“况丽”的谣言曾经在大连PX项目、宁波PX项目中都有她的身影, 而微博最后一句具有煽动性的言论, 也使得谣言在微博上泛滥。

3. 对官方媒体同样存在对抗性解读

这一点尤其是对中央级官方媒体更为突出。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和央视《焦点访谈》在6月21日播出关于PX项目的节目之后, 微博上掀起了较大的反应。以《焦点访谈》为例, 在节目播出时, 微博上便开始有反对之声, 否定其“科普式”的节目叙事方式, 甚至出现了否定央视和专家的言论, 并且明确地将对抗的矛头指向了监管方式。

四、新媒体民间话语对抗性解读的呈现与原因

在上文中, 笔者对官方新闻报道的对云南炼油项目的编码和对新媒体民间话语的解码都进行了分析。现在笔者对新媒体民间话语的对抗性解读进行总结并分析原因。

(一) 知识框架与意义结构

官方新闻报道体现的是专家和政府的立场, 而微博上体现出的则是普通民众的立场。在对PX项目以及炼油项目等相关知识的专业了解程度上, 明显是专家掌握和了解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能够从更加理性、更专业的角度来看待PX项目。“民众和专家之间风险知识的落差和与感知方式的差异原本就是风险沟通过程当中的一大障碍, 民众看重的是风险和灾难性, 专家看重的是数据和几率”, [15]所以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导致了对于PX项目的环保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理解不同, 从而产生严重分歧。

而在项目始建之时, 民众并未了解太多关于PX项目建立的细节, 并未向民众进行风险告知, 更不用说有效的风险沟通了, 政府和公众在关于这项公共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明显。而当民众知晓时, 已经是项目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时, 此时民众对风险的忧虑明显, 非理性因素必然会占据上风, 不确定信息的增多也使得相关谣言更加容易传播, 从而使得对抗声音加大。

(二) 技术支持与生产关系结构

官方新闻报道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发声, 而民间话语主要是借助互联网这个新媒体来发布声音。新媒体上的话语支离破碎, 很容易被湮没于海量的信息当中, 而传统大众媒体掌握了统一的言论渠道, 大众媒体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并且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也受到精英阶层的掌握。

作为一个公共事件, 这实质上是不同利益群体在利用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诉求, 并且进行博弈。新媒体民众话语对官方话语的对抗性解读体现出了民众对政府缺乏信心, 政府的公信力较低导致民众对政府在项目监管上的不信任。但是政府透过官方报道所传达的除了下定决心作保证外, 再也没有其它更加具体的行动举措, 从而可以看出在社会转型期民众对政府的一种不信任。

此外, 尽管民众已经拥有了新媒体平台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但是这一平台同样处于精英阶层的管控之下, 所以在新浪微博中“昆明PX”等也成为了敏感词汇, 民众表达渠道受到限制之后, 也容易激起其不满和对抗。因此, 使用不同的媒介发生体现了不同阶层的不同地位, 而这种差异也必然会导致技术上的限制, 从而产生对抗。

五、结语

新媒体民众对官方新闻报道的对抗性解读的背后, 体现的是当前转型社会中一些民众对政府的对抗以及不信任, 体现了信息、权力在两者之间的不对等。哈贝马斯曾经不断渴望和想象着公共空间在媒介技术的逻辑下得以实现, 尽管目前中国在媒介中形成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但是这些对抗体现了公民意识在不断觉醒的民众对公共决策信息的平等、对称的要求, 以及希望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更加以人为本, 尊重每一位公民。整个事件的解决, 需要官方新闻报道转变其传播方式、需要民众更加理性, 同时更需要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提升, 以及国家在发展中良好而完整的制度保障。

摘要:PX事件是民众对官方话语框架下新闻报道的典型对抗性解读事件。本文以昆明PX事件为例, 分析出PX项目在官方新闻报道和新媒体民众话语中形象的差异, 得出了前者精英意识明显, 后者缺乏理性等结论, 并运用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 对对抗性解读的产生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官方新闻报道,新媒体民间话语,昆明,PX事件,对抗性解读

注释

1[1]城市舆情周刊.昆明PX项目传闻引发群体事件[EB/O L].http://www.town.gov.cn/ztbd/201305/16/t20130516_748640.shtml.

2[2][4]孟建, 卞清.我国舆论引导的新视域——关于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互动、博弈的理论思考[J].新闻传播, 2011 (2) :6.

3[3][5]何舟.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J].新闻大学, 2008 (2) :35.

4[6]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5[7]Em Griffin.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影印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6[8][14]孙永兴.论我国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对抗性解读[J].中国报业, 2013 (2) :101.

7[9]周文林.新浪微博用户数超5亿[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3-02/21/c_124369896.htm.

8[10]武桂杰.霍尔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9[11]张帆, 徐元峰.云南昆明讲民主决策炼油配套项目[N].人民日报, 2013-05-11 (4) .

10[12]张帆, 胡洪江.云南炼油项目环评报告近期公开[N].人民日报, 2013-06-03 (9) .

11[13]李拯.期待昆明成功走出“PX困局”[N].人民日报, 2013-05-15 (5) .

千万民众企盼教育 篇7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fighting discrimination, to improving health and to securing better jobs – and people know it. They don’t need to read the statistics – and there are plenty out there – proving that a better-educated population is healthier, more prosperous, more harmonious.

Across the world, in every age group, when asked by MY World to choose six out of 16 issues that could make a difference to their lives, men and women alike put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op six of their list. They come from 193 countries across the globe and encompass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belief systems.

People expect governments to meet their needs by provid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 available to all that equips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for life’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succeed, education should be put at the centre of the Post-2015 Agenda, with carefully defined goals, a detailed plan of action, a commitment to full financing and an inbuilt method of measurement.

If there is one thing we have learnt from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it is that by having a unified, global vision, we can work together, share our experiences and achieve spectacular results.

And if education is what people want, education is what they should get. We will continue to collect the voices of people and present them to the member states that will ultimately adopt the Post-2015 Agenda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September 2015.

上一篇:英语自主性教学下一篇:安全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