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区

2024-09-18

美国社区(共12篇)

美国社区 篇1

在世界上, 美国的社区大学是办得相当出色的, 不仅培养了人才, 而且为增加就业做出了贡献。

在美国, 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产生体现了对个人才能、个人天性和自由思考的关注, 是美国人崇尚实用观念和务实精神的体现。

美国社区学院创建于1896年, 由芝加哥大学校长W·R·哈珀首先创办, 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办学宗旨是为社区服务。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的最大特点是灵活, 以方便学生就学。学院实行学分制, 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学习年限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社区学院以在职学生为主, 学校从早到晚每周7天开课。这种安排使学生易于业余选课。

和许多大学或4年制的学院不同:社区学院不设学生宿舍。由于社区学院通常都是“走读”学校, 接纳的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学生, 所以大都没有设学校宿舍, 大部分的学生都和家人同住。只有那些设立在离居民区较远的郊区的学院, 因为学生来自较远的地方, 才会有学校宿舍。这种情况在人口稀薄的美国西部地区尤为明显。此外, 社区学院一般不设大的医疗诊所, 许多干脆不雇佣任何医疗人员。学生生病就和当地居民一样上附近的医院。不设宿舍和诊所, 社区学院费用减少, 学费也因而可以降低。

社区学院课程设置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 其开课面之广几乎无所不包。以伊利诺州为例, 州社区学院委员会认可的专业目标即达140种之多, 专业设置针对职业和岗位, 如工程技术方面的房屋建筑、焊接技术、机械修理、电子仪表装配、计算机程序等, 医疗护理方面的护士助理、牙科助理、精神病理疗、紧急救护等, 社会管理服务方面如法庭工作人员、秘书人员、商业广告宣传人员、服装设计、物业管理等。

为了适应近年来美国出现的“中国热”, 社区学院普遍设立了汉语课, 不少美国拥有一定学历的中青年, 学了2年汉语课程, 就到中国来充当英语课教员。

为鼓励民众求学深造, 社区学院收费低廉, 目前年度学费约从250~1000美元, 仅为公立大学的l/10, 私立大学的1/30~1/10, 这为收入不高的家庭的子女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校既开设基础性课程, 也开设实用性课程, 学生毕业既可升学也可就业, 这不仅扩大了高等教育面, 也为社会输送了各种人才, 对中学毕业生起到分流作用, 适应美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社区学院里的教师, 许多是退休教授、工程师、医生和高级技师, 他们通常只领取低工资或补贴, 也有不少是不取分文, 完全是为社会尽义务, 作贡献。

政府全力支持

美国各州政府均设有高等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委员会。社区学院委员会设有日常办公机构, 其功能是为总体协调服务, 包括与州政府联系;争取资金;为学校拨款;提供升学、就业信息;建议、审核课程开设;评价学院办学;指导职业和成人教育等。

美国的社区学院基本都是公办。公办的社区学院办学经费主要是社区税收投入, 约占50%;州政府拨款, 约占25%;学生学费, 约占25%。有些学院则大约各占1/3。此外, 社区内各界人士捐款、捐物赞助办学, 捐助部分可免交所得税。企业、公司等还通过选送学生、委托办班等形式向学校支付学费, 赞助办学。

美国社区学院的学生, 平均年龄为29岁, 其中有在职工作业余学习的, 占50%, 半脱产半学习的, 占32%, 全部脱产学习的, 占18%。学制一般为两年, 当然,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时间。

社区学院的教育任务分成三种:一是转学教育, 为到大学继续学习的高中毕业生开设相关课程, 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后获得副学士学位, 可以转入普通大学;二是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半专业技术人员或半专业熟练劳动人员, 学生接受两年中等教育;三是继续教育, 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习某些课程, 满足人们终身学习的需要。

按照美国教育条例规定, 无论是社区学院还是普通大学, 学分标准是统一的。也就是说, 在社区学院修完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 拿到的学分, 到其他普通大学都可以得到承认。所以这些拿到足够学分的社区学院毕业生可以直接转入普通大学三年级。当然, 如果你想进入一所名牌大学, 比如哈佛大学, 学校还要看你的成绩、你的推荐材料及你的社会工作业绩等条件。在美国, 已很难看到形形色色的培训广告, 其原因就是社区学院提供了上述既方便又实用、既便宜又可信的服务。

美国社区 篇2

1、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对于暂时达不到名校录取要求的学生,社区大学是一块不错的跳板,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可以先申请社区大学,因为社区大学的入取要求比较低,学生经过在社区大学的过度和缓存,转学后升入名校的几率会更大。美国两年制社区大学和四年制大学实行“2+2”转学制度,大多数社区大学和四年制大学都签有转学协议,从而确保了学生在社区大学的`学分可以顺利转入综合大学。

2、工薪阶层家庭

美国的社区物管 篇3

美国的社区房屋,通常三四层高,间距三五十米不等,四周有草坪树林,附近有免费露天停车场。公寓与公寓之间相距二三公里,设有超市、邮局、医院、银行、书店等。社区里设有专供儿童运动的沙坑、滑梯、平衡木……大的社区里还有免费游泳池、健身房、网球场、棒球场、篮球场。

公寓外面,放有统一的垃圾箱。各家各户袋装投放的垃圾,由垃圾公司承担清运。垃圾车开来,三五分钟内装运走,没有积压、泼散造成二次污染。路上偶尔有人丢下纸屑、果皮等物,散步的退休老人会自觉拾起来丢到垃圾箱里。社区里通常是清洁的,很难看到苍蝇、蚊虫,绝没有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情景。

离华盛顿郊区二三十公里处,有二三百幢公寓,组成一个大社区。社区里有二三十个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出租、看守、维修等方面的工作。上班时间个个坚守岗位,见不到没事下棋、打牌、闲谈的现象。

我住在华盛顿特区门特锐耳大道附近的公寓时,看到物业管理部门请来专业公司定期翻修屋顶。每次检修,工人有十多个,两部大卡车。工人们把旧房上的瓦块一块块地传送到车内,而后把屋顶扫得干干净净,将渣子用口袋装好放到汽车里,再运到指定的地方处理,绝对不随便倾倒建筑垃圾,污染环境。当这些工作做完后才运来新瓦,工人们一块块地放到屋面上。这些工作做完才算把一幢房屋顶部修好,而后再去维修别的房子。

我住家屋子里的纱门有一条五六寸长的缝口,夏天常有小虫飞进屋内。我打了个电话通知物业管理部门,他们答应第二天派工人,并请家中留人。第二天早八时许,就有一个青年工人开着工具维修车上门,不到三分钟就更换了纱门。

夏天遇到空调机需要修理,我也是先打电话告之物业公司,他们约定第二天准时上门维修。这次先后修了二次,旧的空调机磨损过大修不好,需要更换新的。维修工人第二天上门很快更换新空调,并且要我在工单上签字,向我道歉。我感到吃惊,再三用东方人好客的接待方式,请他喝茶、抽烟,都被婉言拒绝了。

社区的电桩被汽车撞坏了,电业部门开车前来抢修。我见车上打着探照灯,工人们把坏了的电桩换上新的。他们在炎热的夏天,个个汗流浃背,动作敏捷。两个多小时,社区的电灯亮了。

社区的停车场维修,物业公司指派专业人员,先到现场了解情况,而后在每家每户门前贴一张通知单,其内容是该处停车场何时进行维修,在一周内修好,请用戶将车停到附近停车场等。我看到上千平米的停车场,工人们几天时间就完成施工交付使用。

社区居民每月应交的水、电、气费,先由物业公司专人到每幢表房如实抄写,而后输入电脑传到银行,银行按统一价格向用户以支票形式收取。公司的工作人员从不直接经手货币。安装电话也十分方便,仅需向电信部门交20美元,就可得到一个电话号码,回到家里将电话插头插入话机小孔,就立即可以向外通话。

社区的门前、屋后、过道、楼梯每周有清洁工前来定期打扫;每年深秋季节树上的落叶凋谢会有专业公司的工人前来清除;草坪上的青草在生长季节每隔半月就有工人开来机器修剪。

住在美国社区里不仅方便,而且安全、清静。社区里的居民一旦有什么事需紧急救助,可以打“110”,亦可以打“120”。我住的社区里曾发现同时开来几部救护车,原来有一个孤老病人的心脏病复发,打电话向他们求救。若是有火警发生,室内的电子传导系统会发出信号,救急中心会立即派车前来救助。

所有这些都体现美国物业管理的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以及美国工作人员在物业管理上表现出的高效、敬业、忘我、廉洁的精神。

此外住在美国社区里的居民都得遵守一定的纪律。比如任何人不得在社区里乱搭乱建,在凉台上晾晒衣服。衣服只需交半个美元到公用洗衣机里清洗、烘干。居民们住在社区不得高声喧哗、在室外大声播放音乐、燃放鞭炮火花;不得在社区内聚众打架斗殴、赌博;不得喂养家禽,影响社区清洁卫生。

浅析美国社区学院的使命 篇4

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概况社区学院 (Community College) 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种独特的结构和办学形式, 是其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目前止, 美国大概有1130余所社区学院, 技术学院, 两年制的学院分部, 宗族学院以及独立的初级学院及其分校, 总数达到1600余所, 其中有970所是公立院校。公立学院每年为大约一千万学生提供教育, 其中一半学生就读学分课程, 其余学生就读学分课程、学习班等。

二、美国社区学院概况

美国的社区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集合体, 是颁发副学士学位作为最高学位的被认可的地区性高等教育院校, 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验, 其中乔利埃特初级学院 (Joliet Junio College) 是美国的首家, 同时也是最成功的初级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是仿效了公立高中、私立初级学院以及四年制学院与大学, 结合了所有这些院校的特性, 但却独具特色。受到了诸如1890年以后公立高中发展迅速, 20世纪初期大学领袖与学者们要求改革美国的教育, GI法案, 生育高峰期, 工商界对受过培训的员工的需求, 联邦学生补助计划以及各州立法者的倡议与法律等等因素的影响。今天的美国社区学院秉承了托玛斯杰弗逊的信念, 即教育应该是实际和自由的, 并且应该兼顾到服务大众以及个人需要。

三、社区学院使命 (办学宗旨)

1、以大众公平就学为前提, 给人人平等学习机会

美国社区学院所有活动都来源于自其本身的使命, 即为大众提供大专教育课程和服务, 使社会区变得更健全和更富生命力。

首先, 入学公平。凡年满18周岁, 达到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 只要愿意, 都可以报读任何社区学院的任何专业, 而且由于所有的区域范围内都有社区学院, 大部分美国居民可以在自己通勤范围内的学院上学。笔者在伊利诺斯州埃尔金社区学院考察时, 该院院长戴维·山姆博士在谈到学生公平入学时, 引用孔子“有教无类”这句话, 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其次, 就学平等。一旦学生注册入学, 学院提供包括辅导、学业指导、经济援助在内的支持服务, 从而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同时, 社区学院给每位学生提供综合性大学课程, 除了能提供学士学位的首两年课程, 满足了传统的大学平行功能外, 社区学院还可提供其他课程。

2、以服务社区为办学根本, 为各阶层提供各类教育

以社区为本, 社区学院承诺满足某一指定地区的需要, 指定地区通常称为此社区学院的服务地区或学区。也就是说社区学院把向当地社区提供教育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

社区学院所服务的社区及民众, 其需要是多样化的而且会随着时间改变, 而且他们期望社区学院能满足这些需要。很多社区都希望社区学院能提供职业与技术培训课程, 来满足当地行业的需要;提供通往取得证书、学位以及文凭的学分与非学分课程;提供补救课程或启发性课程, 以帮助学生的学业达至大学水平;能提供满足康乐、社会以及文化方面需要的课程和活动。社区学院也尽其所能去满足社区的需要并保持优异的水平。

虽然文化活动与社会活动不一定是社区学院正式教育课程的一部分, 这类活动却使教育内容和社区生活变得更多姿多彩。赞助艺术展览、体育活动、音乐会、话剧制作、健康展览会、社区论坛以及其他活动, 使得社区学院所服务的人群的生活变得更丰盛, 这样才能增强社区学院的教育使命。

3、以献身教育教学为首任, 关注每一学生学习需求

一所教育机构的核心是教职员, 社区学院的教职员都以献身于教育教学为首任。教学是他们尽公民责任的一个途径, 讲台是他们与别人分享知识的论坛, 从而体现了人生的一个目标追求。在美国社区学院, 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是一个忠诚的学者, 掌握其范畴内的资讯, 并与同事和学生们分享最新的发展动态。对社区学院的老师来说, 最大的挑战就是发展自我, 因根据学生的不同形式以调整本身的教育形式, 从而使社区学院的教职员与管理人员对他们在教学与学习方面的献身感到自豪。

4、以鼓励终身学习为指引, 对全社会倡导终身教育

社区学院对终身学习的承诺包括了提供几乎是无限的学分和非学分课程、活动、以及计划等, 通过这一切来丰富社区学院所服务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学习需求。很多学生都是成年人, 他们重回课堂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改善现有技术。新近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 在完成了硕士课程或其他高等学位课程后返回社区学院继续进修。

社区学院的一个优点是, 就学生所注册选修的课程与学科而言, 终身学习者与一般全时间学生没有多大分别, 他们的课程设置是相同的。年龄大的成年人返回社区学院进修, 无论是为了提高技能还是学新技术, 他们与全日制学生的差别就会缩小。

四、美国社区学院的新世纪思考

社区学院是美国的独创发明, 其要旨是将公立高校设在靠近居民的地方。从其成立至今100多年以来, 社区学院就一直是不分高下贫富、财产状况及学历程度, 敞开大门, 欢迎一切有志向学者的唯一教育机构。此行引发我们对美国社区学院新世纪的思考主要如下:

1、定位准确

社区学院的定位非常恰当, 就是教育全国的大部分劳动力, 尤其在一些不需要学士学位但需要高中文凭以上学历的工作上。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更高工作技能的劳工, 才能在全球的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社区学院必须在劳动力的发展上继续发挥其卓越表现。

2、途径极佳

踏进21世纪, 很多人都在关注美国社区学院, 而且对社区学院的期望也很高。每一家社区学院仍保持其独有的承诺, 不断寻求革新的途径以增强其教育服务, 并与社区保持紧密关系。进入社区学院就读, 将继续成为一些市民获取大学教育的最佳途径。

3、高度灵活

社区学院强调为社会上各阶层提供服务, 让几乎每一个追求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求而得之。社区学院的成功将继续取决于其是否有能力满足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除了灵活应对之外, 社区学院必须维持公开入学招生政策以及提供综合性课程来服务不同人群, 例如提供学士学位课程, 增加网络课程等。

参考文献

[1]徐琦.美国社区学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2]Elgin Community College 2010-2011 Catalog, Chicago:Elgin Community College, 2010.

[3]万秀兰.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美国社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

美国社区学院教学工作 篇5

一、美国社区学院概况

社区学院一般为两年制,是颁发副学士学位作为最高学位的地区性被认可的高等教育院校。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美国社区学院教育理念秉承了托玛斯杰弗逊的信念,即教育应该是实际和自由的,并且应该兼顾到服务大众以及个人需要。

大部分的社区学院都是公立的,为特定的社区与对象服务。主要经济来源是税款,加州地区房地产税收主要用于社区学院。

社区学院与其他高等教育院校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对公开入学和社区建设的重视,大部分社区学院没有住宿设施,是为非寄宿的学生而设的。

二、美国社区学院教学工作特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成才服务

美国社区学院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是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主线。并始终坚持课内与课外、科学与人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2、教学计划的制定适应专业需求及并符合学习循序渐进规律

如护理专业学习方面的理论授课时间与实践时间比,充分体现护理专业凸显技能的重要性。对教材进行合理整合,每个学期的课程安排符合循序渐进规律,如学生入学第一学期,学习最基础的知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最基础的基本技能操作等知识。而将护理课程的专业化的内容安排在后面的学期,从结构特点看,体现知识的层次和递进。从学时上看,基础内容适度,够用,专科化内容学时充足,为课程的专科化发展提供依据。

3、对学生管理人性化并满足个性化需求

学生学习选择的自主性得到积极调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学习时间,教师等;学生的学习方式及行为方式能得到充分尊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精力、时间、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美国的学生手册中,没有对学生在的课堂中的行为方式有过多约束,比如学生迟到早退不会受到太多管教,护理学生上实验课也不必穿护士服(这一点我个人认为还是我们做得好些,毕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职业形象对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

4、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管理个性化及人性化

在统一课程标准前提下,美国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自主安排上课内容,从备课,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元素看,都充分尊重教师的选择。体现教育机构制度约束并且充分民主,发挥教师个性化优势。教师在教育规范的指导下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教学优势、资源优势及个性优势。美国的教育还充分体现了对老教师工作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其管理理念非常人性化,看重对学校的忠诚度,也就是看重资历。在一个学校教学年限越长资历越深,当一旦出现老教师上的课程由于市场不再需要儿被取消的情况,老教师有权去教新教师的课程。因此美国基本没有老教师“下岗”的情况。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值得我们学习,因为老教师工作年限长,毕竟为单位作出了很多贡献,值得尊重并应当加以保护,并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对历史的尊重,必然造成恶性竞争,必将造成人人自危。当然,也不一定要像美国那样只看资历,以至于部分年老头脑不太清楚的老教师仍在教学,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5.教学资源丰富并充分发挥作用

在美国社区教学中课程资源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和网络课程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和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尽可能充分的校内外课程资源为美国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来源和空间。在选课程序上,每个学生在学期初根据自己培养计划需要完成的学分,进行选课和缴费。还有一些课程是学院和校外机构的联合培养项目,对相关专业学生免费开放。甚或有的课程可以根据校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学生可择选修习外校相关专业课程,取得学分。学校的网站还提供“课程词典”,提供系别、教师、学期、上课时间的选项以及地点、教师信息等,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课程搜索和制定学习计划。

6、公平的入学政策并做到严把质量关

公平与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只要是学生年满18周岁,达到高中毕业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只要愿意,都可以报读任何一所社区学院的任何一个专业。在美国,尤其是社区学院,任何人想上护理专业都可以报名,他们不会对你歧视(不会因为你的身高、长相甚至年龄而歧视你。)既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没有过多约束,又是公平开放式入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那如何才能把住质量关,保证护士的水平呢?在这一点上,的确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们有更好的方法来控制质量,但绝对不会让任何人感到自己受到歧视。首先,要报名学习护理专业第一学期学习,必须要完成相应的先修课程,如生理、解剖、药物基础、心理学等。并且每一门先修课程的学分都不能低于C。其次要对学生的背景进行严格审查,看是否有犯罪、吸毒等不良记录。面试时还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相应的评定标准,公平的评定每一位学生。如要成为护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体力才能搬运患者,就会设定体能测试为能负重多少公斤,而不会因为本人长的瘦小为理由而拒绝其入学。严把质量关还表现在:学

院严格控制学生数量和师生比,一般一个理论授课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实践授课时每名老师只带10名以内的学生。学院不会因为社会大量需要护士就扩大对护士的招生。

7、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参与

无论是课堂讲授还是小组讨论,都鼓励学生发问,积极参与。尤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参与的学生相对较少,彼此之间合作空间较大。学生通常必须就某一课题组成学习小组,要求每个成员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口头陈述,有时候甚至必须轮流讲课。当然,鉴于课程内容和性质不一,在具体操作上也有差别。此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学生当教师上讲台等,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和判断。学生上课不仅仅是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基本上每门课程都有学生讨论,这些讨论会使学生记忆得更准,理解得更深,特别是在交流和撞碰中得到启发,不断地创新和超越。

8、考核评价方式多样

在美国社区教育中,对学生的测验与考核是多样性的,不光是主体上的多样性,如发动学生参与评价,如自评与互评,力争公平与公正,同时各种考试与考査及小测验是互相结合的,每一个学生都处于认真的学习状态,使其不会出现较多的失误。因此,突击测验与定期的考核很有必要,对我国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有较好的可借鉴性。对学生的考核结果是对其综合性表现的一种评价,如何应用好这一评价是使评价可持续进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评价结果的呈现,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提高,具备了什么能力,还有什么潜能,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其次,构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有效考核体系。在美国大学的课程教学中,有许多考试方面的经验、总结和专门研究。这些经验和研究在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教学,特别是成绩考核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唯一闭卷的模式,改变了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定式,突破了教师的唯一考试权威性,改变了学生被动应考的局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重视对学生平时教学参与度的考核,特别是论文写作、小组研讨、汇报答辩,以及调查报告、设计制作等考核方式,既能引导学生在平时积极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

9、倡导终身教育

社区学院为所服务地区的人民服务,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渴求便可以随时学习,社区学院对终身学习的承诺包括了提供几乎是无限的学分和非学分课程、活动、以及计划等。很多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重回课堂目的是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改善现有的技术。新近的趋势越

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了硕士课程或其他高等学位课程返回社区学院继续进修。社区学院的其中一个优点是,就学生所注册选修的课程与学科而言,终身学习者与一般全时间学生没有多大分别。终身学习者所选修的大部分课程与学科和一般为寻求学位者而设的课程是一样的。年龄大的成年人返回社区学院进修,无论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还是还学新的技术,他们与全时间学生的差别就会缩小。美国国民的终身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

10、提供大学转学课程

美国最大养老社区变“性爱乐园” 篇6

性病传播率最高 英国《每日邮报》日前派出卧底女记者前往乡村社区,发现当地老人的性观念非常开放。每天晚上6点过后,衣着性感的老太太们就陆续出现在社区的音乐广场上,随着歌声扭动腰肢,对周围坐在塑料椅上观舞的男性展示媚态。只要看对了眼,很多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在广场边上做爱。

佩吉是一名有夫之妇,退休后与坐轮椅的丈夫从宾夕法尼亚州搬来乡村社区。6月2日晚上10点半,她与49岁的男伴戴维在做爱时被警方抓获。据当地某酒吧的服务员透露,在警方到达10分钟后,两人的活动仍未停止,衣服被随意扔在脚边。当地人称,佩吉这么做只是为了找回失去的青春,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一家酒吧随即推出了3.75美元一杯的“广场性交”鸡尾酒,以向这位老太太“致敬”。

记者发现,白天老人之间其实不乏家长里短的问候,但晚上立刻转到了性话题。由于无事可做,对于他们来说,每天晚上都是周末狂欢夜。有学者指出,这些老人的年龄已经不太可能带来怀孕的麻烦,所以大家会玩得更随性。但据医界透露,乡村社区是全美性病传播率最高的地方。

男人可有10名情人 据悉,乡村社区居民中女性人数大大超过了男性。因此在各种大胆出格的性行为中,通常都是女性发动攻势,主动勾搭异性。记者调查发现,很多老年男性不止拥有一名情人,有的人甚至同时与10名女性亲密交往。同时令记者惊讶的是,尽管美国肥胖率很高,但乡村社区的老太太们大多很苗条,打扮得既精致又得体。对此,62岁的居民贝琳达解释说:“这儿所有的女居民一定要费心打扮,让自己看起来漂漂亮亮的,否则一不留神,你的丈夫就要被别的女人抢走了。一个男人能同时拥有10名女性,在这种危机下,你还敢不修边幅么?”

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篇7

一、美国的社区矫正的运行机制浅析

美国的社区矫正是通过将犯轻微罪的罪犯投入到社区中去矫正从而代替监狱服刑,这是最基本的做法,而且除此之外,在监狱中服刑的罪犯也会因其表现良好从而将其纳入到“假释”的社区中去,从而由社区矫正部门对罪犯进行矫正管理,比如限制居住,定期汇报,参加义工等。

(一)机构设置完善

美国社区矫正的管理机构是丰富多样的,在设置上,不仅有联邦政府下设立的法务部以及监狱局等这些专门从事执行的官方管理机构,而且有非政府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接收分类,监督实施,提供训练以及服务等全程管理。除此之外,美国不仅有政府管理机构以及非政府管理机构,而且还设立了大量的民间社区矫正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包含了工作站以及治疗机构,功能是:帮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适应社区的生活并且提供相对简单的住宿方面的服务。二是通过日报告中心这一专门矫正机构对罪犯实行监督,如果通过这一方式,犯人一般会呆在家中但是要多频率地比如每天或者经常报告自己的情况。

(二)人员构成合理

人员的合理的构成往往在一个机构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可以简单化而且还可以效率化。在美国,社区矫正工作者往往兼具多重身份,他们在多个州中都是隶属于公务员身份,并且属于政府行政官员,这些社区矫正工作者大多都是从事年法律或者与法律相关的工作,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从而非常熟悉社区矫正的流程与内容。

(三)志愿者力量

投身于社区矫正的志愿者也不容忽视,他们也大多愿意实行一对一帮教工作,或者是联系亲友进行沟通,开导社区对象,效果显著。

二、中国的社区矫正应当借鉴美国的一些先进的方式,促进立法的完善

(一)加强立法的完善

美国的社区矫正立法上面十分完备,如美国已经修订了《社区矫正法》而中国由于自身的社区矫正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立法上稍有欠缺。我国应当设立《社区矫正法》,并同时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只有将社区矫正当做一种制度和程序用法律加以规范,才能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

(二)志愿者力量的重视

加大社区,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的力量,才是社区矫正长远的发展道路

1. 志愿者的构成及其条件

选择志愿者,应该首先选择年龄较大者,有丰富的人身阅历者,就如前面提到,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和服刑人员增加较强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是基于志愿者本身所具有的人生阅历,另外,选择跟本社区矫正专业相关或是相近的大学生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可以成立大学生帮教团体,大学生的主修专业是社区矫正专业,或是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法学等相关专业。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可以让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2. 有社会志愿者参与矫正可以与社区矫正人员形成有效的沟通,并且社区服刑人员获得有效的帮助

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相比,社会志愿者跟服刑人员更容易沟通。对于社会志愿者的招募,往往是采用就近原则,从而这些志愿者们会比较地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甚至会当地的方言从而更加容易地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与开导。

非执法的社区矫正工作者不容易使自己贴上自己是服刑人员的标签,首先从心理角度就更胜一筹,其次,这样也会减少服刑人员在被矫正的时候得逆反抵触心理。

3. 由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可以扩大对于服刑人员的帮教的广度和深度

参与到社区矫正的社区的社区志愿者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其来自不同的职业背景,拥有不同的专业技能不,社会地位甚至是学历也不尽相同。而恰恰是这样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可以满足服刑人员的多方面的需要,能够切切实实地解决问题,因为多样性可以使得矫正具有针对性,最后的效果一定是显而易见的。

三、社区矫正应当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并且独立设置社区矫正机构

在国内,社区矫正会涉及法院、公安、监狱等多个体系执法部门,这些部门的独立性较强,在社区矫正方面,不免会出现沟通不畅,效率较低等问题。在美国社区矫正方面,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特点尤为突出,因此我国可以借鉴这方面从而完善社区矫正的管理机制,让被分工的人,不管是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还是社区矫正对象,都感到有事情可以做。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借鉴西方的产物,因此我国应当完善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立法机构以及重视志愿者力量等。笔者在此坚信,社区矫正始终是坚持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一项制度,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借鉴西方的模式,一定会大大促进我国法制国家的民主。

摘要: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运行机制合理完善,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特别是在立法方面、社区矫正主要力量的侧重方面以及完善社区矫正管理机制方面。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完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素琴,谭恩惠.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149-156.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及启示 篇8

关键词: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启示

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机构。社区学院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根植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不仅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使美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区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使美国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布局更为合理,进一步满足了国家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美国社区学院取得的巨大成就,相当的原因是得益于其合理的办学定位。

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定位是基础。研究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借鉴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将有助于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理论,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

(一)服务面向定位的区域性

美国社区学院在教学、服务及其他各项工作中都坚持以当地社区为中心,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服务面向的区域性已成为其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学校最根本的特点。

为更好地体现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社区学院从三个方面建立并保持了与当地社区的密切联系。一是坚持从当地知名人士中推荐校董会或校务委员会成员,让他们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及时反映居民的愿望和需要;二是坚持聘请当地工厂、企业、公司、农场和政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系科、专业设置顾问,定期征求他们对学校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和招生人数的确定等方面的意见,使学校的各类专业的设置、各种课程的开设等工作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需求;三是除正常的教学活动外,坚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加,并免费开放学校的各种设施。尽管美国社区学院发展至今,招收的学生已远远超出学校所在社区的范围,但其基本任务仍然是为社区服务。一方面,社区学院通过为当地青年提供2年的高等教育,为当地社区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为社区成人提供课程设置多种多样、授课时间机动灵活的成人教育项目,满足社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居民的教育需求。

(二)办学目标定位的综合性

社区学院的办学目标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为升入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做准备;(2)职业教育;(3)普通教育;(4)社区服务。初级学院(社区学院的前身)创办初期,一般仅设置一些大学一、二年级的课程,使学生有机会能转入四年制的学院和大学,其办学目标是单一的转学教育。但不久就发现,转学教育这一单一的办学目标是无法满足社区需要的,于是就增设了一些商业类课程。正是这些课程的开设,促使社区学院朝着不同于四年制学院和大学一、二年级教育的方向发展。社区学院不仅进行转学教育,满足将来准备升学的学生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读完社区学院后准备就业的学生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在职人员的成人学习的需求。社区学院是为社区服务的,所以也要尽可能研究社区问题,为社区建设作贡献。因此,社区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综合性的办学目标。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职业教育已成为社区学院的主要办学目标,而转学教育则由盛变衰。与此同时学院为成人提供的继续教育和补偿教育作为新的办学目标也已占有相当的比重。

(三)办学类型定位的稳定性

社区学院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办学职能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名称也由初级学院更名为与职能更相符的社区学院,但社区学院在办学类型定位上,一直将自身定位为教学型高校。

社区学院之所以坚持教学型高校的类型定位,一方面是由于其办学职能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学生来源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四)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多样性

美国社区学院没有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有潜力,希望以较低的花费完成学士学位前两年课程的学生提供过渡性转学教育;对不愿转入或没有资格转入四年制学院的学生,则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掌握从事相应职业的技能和知识,以便毕业后能够就业。而对于入学时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社区学院还提供低于高等教育水平的课程,进行补偿教育;此外社区学院还对社区居民提供成人教育课程和各种培训。因此,社区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五)办学层次定位的灵活性

据调查,社区学院的学生一般都有明确且具体的学习目的,同时其学习目的又各不相同。有些是为了获得较好的职业,有些是为了更新自己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有些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兴趣或提高自己的修养,有些是为了能转学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去学习。因此,尽管社区学院是以颁发副学士学位为主的高等教育机构,但事实上,社区学院为满足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的需求,在办学层次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除授予副学士学位外,还授予各种职业证书、培训证书等。

(六)办学特色定位的开放性

美国社区学院最突出的办学特色就是它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美国社区学院100多年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之根本。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特色的开放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职能的开放性。社区学院在办学职能上充分体现了开放性的特色,其职能涵盖了社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个各方面。二是学生来源的开放性。社区学院起源于美国对高等教育“开放入学”的承诺,它对所有完成了中等教育的人实施开放入学。三是师资队伍的开放性。社区学院聘请大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承担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断扩大,在师资队伍的组成和管理上体现了开放性特点。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启示

(一)明确服务面向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办学主体是地市级政府或行业,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地方或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2008年,我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 169所,占全国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总数的60.8%,在数量上已实现每地级城市至少一所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学习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服务面向定位的区域性特色,就是要在服务面向定位上突出地方性和行业性特点。密切与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邀请相关领导或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紧紧围绕地方或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合理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与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服务面向上不搞全方位、大而全。

(二)细化办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具有强烈的就业导向的教育,加上长期以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占主导地位,所以我们在确定办学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较多地关注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事实上,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职业教育理念正逐步从“能力本位”转向“人格本位”,因此,在确定办学目标时,还应该强调职业素质培养,关注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和谐健康发展,满足多元需求,释放人格能量。学习和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目标定位的综合性,就是要在突出就业导向的同时,合理区分需求类型,有针对性地细化办学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美国社区学院办学目标的综合性相匹配,其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特征。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承担着为地方和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必需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另一方面还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学习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经验,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改变目前单一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的状况,积极开展“订单”培养、“证书”培训,实施制度创新;二是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施教学模式创新;三是突出地方、行业特色,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灵活设置专业、学制,实施专业设置创新。

参考文献

[1]郭桂英,姚林.关于我国高校办学定位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2,(2)59-62.

美国社区 篇9

二战以来, 美国经济更加迅速地攀升, 稳居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基础建设, 许多美国城市面临城市发展新老交替的问题。城市更新运动也随之展开, 形成了一些经典的做法, 美国城市规划设计的脚步领先全球, 他们在城市设计中的许多经验都被他国广泛借鉴。

美国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为了保护老城文化、建筑, 选择在老城边上新建新城的做法, 新城新老两个城区的城市规划, 这种方法也被中国广泛运用在城市建设中。而新建的新城区基础设施相对老城有明显的优势, 所以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都被转移到新城, 造成老城相对萧条的局面。而在带动经济方面商业步行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有意识地限制机动车通行的现代步行街就源于美国, 其目的是为了将顾客从钢铁包裹的汽车中吸引进入大型购物中心购物, 这种做法正解决了新老城交替的问题。将老城的传统社区景观改造成商业步行街, 带动老城的经济发展的同时, 可以宣传美国传统文化, 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城市的名片。

美国的圣地亚哥老城区与旧金山渔人码头便是在传统历史街区人居退化后, 被赋予艺术风格与商业气息的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代表。

2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性质与功能

随着文明的进步, 人们需要更优秀的城市基础设施与更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而两者并不矛盾。圣地亚哥老城区与旧金山渔人码头就是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留, 对艺术风格的再现, 以商业元素的融入使人居退化问题得以解决的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

圣地亚哥 (San Diego, 又译圣迭戈) 是美国的一座新兴城市, 滨临太平洋, 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 近年来该城市发展迅速, 已跃居美国第七大城市。港湾良好, 一直是美国西海岸的海军基地, 由于气候温湿和干爽, 冬暖夏凉, 冬季最冷不低于10℃, 夏季最热一般不超过25℃。但无论冬夏, 中午气温总在22℃左右, 适宜人居, 吸引了大批工商业者来此谋生存发展, 不仅造就了新城与工业区, 也推动了现在的圣地亚哥老城区的改变。

圣地亚哥VISTA居住区等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齐备的新兴居住区的诞生, 使老城的人居退化严重, 但是老城还是保留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美国原住民与墨西哥人的文化遗产与历史街区。这激活了老城的经济体系, 圣地亚哥老城商业步行社区景观的建成, 意味着一个新的城市名片的出现。如今其通过特有的原住民文化、墨西哥文化及西部牛仔文化景观带动着整个老城的旅游与经济。

旧金山的美国朋友说, 要认识旧金山, 应该先到渔人码头转转。可见其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城市名片与城市缩影。渔人码头过去曾是意大利渔夫的停泊码头, 如今是旧金山最热闹的休闲地。渔人码头的成功不仅是对意大利船舶文化与渔业文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融入商业步行街, 从而形成具有文化气息的传统商业社区景观。

3 空间、色彩与文化风格

3.1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空间分析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在空间上也有其丰富、独特的文化特点。圣地亚哥老城区作为圣地亚哥原本的城镇中心, 保留了市政中心、传统居住区、广场与社区公园绿地。在空间上圣地亚哥老城的街道, 都是由底层集合住宅构成, 4条南北、东西向的主干道将社区划分成块状区域, 但是每个区块间并没有明确的几何边界线, 而是运用绿化作为区块与主干道间的边界。主干道没有明确的道路边界与铺装, 可以推测以前的道路就是泥土路延伸至建筑下或绿化下, 非常具有美国西部的感觉。区块中的建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排布和形状规则, 而是随意、松散地建立在区块之中。区块中除去建筑的区域便是绿地与小路联系着。连接建筑间的小路都铺设比较精致的铺装, 以红色的铺装规则式的铺制, 而建筑与建筑间的这些街道、社区并不是根据城市规划或者建筑法规的规定而出现的, 而是根据多年来不成文的规定自发产生的, 是规划的城市中所看不到的, 是人的智慧与自然条件共同产生的美丽结晶 (图1) 。

圣地亚哥气候条件虽好, 土质却很差, 整个城市原本都是一片荒漠。在老城区住户与住户之间用绿地围合成小小的庭院, 摆着椅子和花钵。这些观赏植物大多是经济的盆栽植物, 大抵是过去人们房前屋后、窗台上放置的破盆与小容器所栽植的观赏植物。社区景观绿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栽植方式, 大体都是居民在自家门前屋后栽植的花园。圣地亚哥气温温和, 亚热带和温带植物都能露天生长。热带的鹤望兰、四季海棠、何氏凤仙、大岩桐、苏铁、油棕, 也都开花茂盛, 南非的马蹄莲、君子兰, 东亚的朱槿、南天竹, 欧洲的风信子、三色堇等都已落户本地。

在社区内还拥有几处院落式的区域, 原本是居民演出与集会的场所, 现在成为一个以建筑围合式的广场空间。四周的两层式建筑以餐饮与商业为主, 两层高的建筑因D/H≈1, 给了广场内的人一种安全与亲切的感觉, 而站在二楼也可以观看院落内的表演。在分隔建筑内商铺、餐饮等商业气氛与广场内表演空间时, 运用了1~2m左右的各种多浆类植物组成的花境式的景观绿篱。

如果把由于内部原因自发产生的街道称之为“内部秩序”的街道, 把按照规划从外面建造的街道称之为“外部秩序”的街道, 那么, 就会深切感到, 在这种“内部秩序”的街道上, 可重新发现大城市居民所看不到的人情味与自然的爱抚。

这种小空间的价值也体现在了旧金山渔人码头。这里以其最著名的39号码头区域为例子, 渔人码头在空间布置上采用了立体双层的方法, 通过在木质建筑二层之间架设连通的木平台步道和联系对面建筑的天桥, 形成上下交流的空间, 来达到不同的空间体验, 使原本狭小的码头社区拥有非常丰富的空间 (图2) 。木质的码头街道并非笔直地布置, 而是沿着建筑的排布蜿蜒曲折地前进, 形成了相对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 并与建筑组合成多种多样的建筑阴角, 形成独特的交往空间, 为人们提供休闲的空间, 这样构造更可以避免海风在社区形成“弄堂风”。在一层、二层街道两旁都有连接海边步道的小巷, 可以方便行人出入商业步行街, 形成良好的渗透作用。渔人码头在空间布置上同样更找不到一丝城市规划与建筑法规的规定的影子, 其建筑的排布更随意与松散, 但是这使其小空间的围合尺度有着更好的亲切感。

在码头靠海的一侧都建有防风的玻璃墙, 为在海边边喝咖啡边看风景的游人提供场地。码头的观景平台的风景相当迷人, 站在码头可以远眺旧金山的地标金门大桥与知名岛屿恶魔岛, 起到良好的借景效果。渔人码头另一个吸引着游客前来的景观, 就是为海狮歇息搭建的人工木平台, 上面躺着大大小小数十头野生海狮, 这也成为了渔人码头的标志之一。为海狮的生存提供了空间, 这样的景观并非人工所建, 而是大自然的独特景观, 在建设码头的同时保护生物栖息地是非常重要的案例 (图3) 。

3.2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的色彩与文化风格分析

在色彩运用上, 美国传统商业社区景观并未打破其所属地区在传递国家、地域和文化印象的配色。

当走在圣地亚哥老城的街道, 真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以湛蓝的天空为背景, 白色的墙面与红色的屋顶的建筑, 沿着灰色的主干道排布在绿色的植物, 金色与黑色的小品, 深深地让人感受到美国西部风情带来的震撼 (图4) 。自然的存在可在社区城镇里感觉到, 在强烈阳光下, 城镇里灿烂的红色、洋红色、橙黄色以及九重葛的粉红色, 可以与黄桔的盛开并置在一起。墨绿色高大的仙人掌上开满了绿、黄、红的花, 在建筑白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一天中的光线变化, 通过一分钟一分钟记录的话, 色彩的光谱排列从深蓝到蔚蓝到紫到火红到金黄, 对视觉来说真是过于华丽。

在观察圣地亚哥老城出售的商品与城市景观小品中也同样发现了浓厚的文化与色彩。充满着印第安文化色调的黑色铁质太阳、青蛙等饰品出现在白色的外墙上, 纳瓦特尔人的民间艺术与手工制品充分触入进社区景观中。街道旁与宅前屋后的陶瓷器、科约特佩克黑陶、编结与纺织、普埃布拉的瓦、阿卡特兰的大烛台与陶瓷雕塑、锡器、塔克斯科的银制品等艺术品及手工制品提升了圣地亚哥老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也凸显出陶斯印第安人的建筑风格。这里想表达什么?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 这里同样有着西部牛仔的文化元素, 壁挂的猎枪、马车与水桶组成的雕塑、鲜艳的牛仔的雕塑花境、马蹄铁与车轮、随处可见的灰色酒桶也成了小品之一。这些小品都是源自于当地人的生活劳动之中。渔人码头的色调相对轻快, 与圣地亚哥整体的暖色调相反运用了大量的天蓝色, 如标识牌、阶梯的扶手、树池、花坛、遮阳伞、雨篷和部分店面都运用了这一色调, 让人觉得很愉快、很清凉。蓝色具有净化人的心灵、使人镇静的功能。改变冷色系的明度与纯度后, 纯度越高, 清凉感、清爽感就越强;明度越高, 温和、安逸的印象越强烈。夏日晴空和映照着阳光的海水, 以及清爽、健康的印象则随之产生, 容易使人联想到海洋与天空, 感受到自然的清凉感与爽快感。除海洋提炼的蓝色元素外, 还运用了较多灰、褐色, 这是因为码头传统商业社区是以木质结构搭建的, 木头经海水浸泡后形成这种稳定、安逸的颜色。灰褐色可以使人心情平静, 并且接近自然, 有质感, 充分体现渔人码头传统历史悠久贴近自然的特点。

在观察中, 运用在码头的小品能体现出码头以前传统生活中的文化, 如主入口处都布置了醒目的雕塑, 类型包括螃蟹、舵、鲨鱼牙、鹈鹕等, 还在雨篷、墙面上绘制了各种螃蟹、海贝、海狮、鲨鱼的LOGO, 街旁公交车都设计成快艇的外形, 绿化也有修建成海马的盆景, 这些都是和当时生活在海边码头的渔民们密不可分的事物。

渔人码头在绿化上并未栽植高大的乔木与灌木, 而是运用盆栽、垂直绿化、花境和立体型花坛的形式, 城镇建筑与海边, 海水的pH值并不适合栽植植物景观, 而且都是木质结构, 比较难做花坛的水土保持, 而小的花钵悬挂在空中、垂直绿化, 还有格式盆景等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使码头绿意盎然, 更添情趣。

4 结语

传统商业社区景观是特定区域的土地上的自然与文化的特征, 包括由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有一定历史的景观, 也包括在这块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构成的景观。

本文以美国圣地亚哥老城与旧金山渔人码头为例, 强调传统文化景观在商业社区景观营造中的作用, 总结出适合应用于传统商业社区的景观元素。

(1) 建筑:平面布局、色彩、细部雕刻等;

(2) 植物的生长特性, 地域性等;

(3) 小品:可以反映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及生活习惯等;

(4) 铺地:其材质能体现地域特征, 如渔人码头运用码头的木板, 圣地亚哥运用当地的红色石材铺路;

(5) 水体等景观元素;

(6) 在城市进程快速调整的时代, 城市建设中并非一定要拆除老城区, 建造新城市, 而应该合理地规划老城区, 保护文化特色浓厚的社区, 并加以改造形成以步行为主的传统商业社区景观, 从而解决老城区人居退化、基础设施落后等使老城区落寞的问题。合理地运用当地的文化与自然资源, 开发成商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传统商业社区能够使老城起死回生, 并迸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最终成为城市的名片。

摘要:指出了美国城市规划的脚步领先全球, 在传统商业社区景观上也值得中国借鉴。通过此次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体验之旅, 对美国的传统商业社区中的圣地亚哥老城区与旧金山渔人码头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 重在了解其历史街区的景观艺术风格、文化遗产、空间与色彩上的特点, 及如何应对老城区人居退化的问题。学习其文化、设计手法等方面经验, 作为今后此类设计的参考依据。

美国社区 篇10

在此背景下, 社区银行的建设再次成为理论及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社区银行是指那些资产规模较小, 并且在一定区域内为众多中小企业及家庭居民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性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发达的社区组织使社区金融服务很早就得以在国外生根发芽, 社区银行成为其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内, 借由龙江银行、上海农商银行先期的实践, 以及近期民生银行在各地的规划和布局, 社区银行的具体实践成果第一次以完整的形象展现在民众及媒体的强力聚光灯下。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历程及典型分析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成为世界各国社区银行建设的前驱。尤其是美国, 作为世界上经济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社区银行体系堪称典范。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网站提供的6900家银行的信息, 截至2013年9月30日, 全美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下的银行数量达到6791家, 占比超过98%, 资产规模合计2.85万亿美元, 占比19.43%, 平均资产规模仅为4.2亿美元。而正是这些资产规模占比不到20%的社区银行提供了全美超过60%的企业及农场的小额贷款。可以说, 社区银行在美国金融体系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正如伯南克所指出的那样, “社区银行是美国经济的基石, 是美国社区增长和繁荣的重要动力”。

(一)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过程

作为美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独具特色、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区银行近30余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美国金融及监管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呈现出3个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前, 这一时期在包括Mc Fadden Act (1927) 、Q条例、Glass-Steagal Act (1933) 关于禁止美国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小额存款的利率上限管制以及商业银行不得从事证券 (除国债以外) 承销及投资银行业务等监管政策的护航下, 社区银行能够在特定经营区域内专注从事存贷款、结算等传统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并逐步在一定区域内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是美国社区银行发展最快的时期, 根据FDIC的统计数据, 截至1980年末, 全美有超过14000家社区银行, 数量占比超过97%、资产规模占比也达到了34%以上。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这一时期, 美国的金融及监管政策发生了转变。一方面, 金融创新推动放松管制。1980年, 《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颁布, 决定自1980年起分6年逐步取消Q条例关于利率管制的相关规定, 至1986年4月取消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 美国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使美国众多社区银行面临息差下降的巨大压力, 社区银行出现第一波倒闭潮, 据Cole, R.A.et al (1995) 的研究, 1982-1992年间, 美国共有1400多家银行倒闭, 其中FDIC以接管形式处理了超过1200家商业银行、共计2200多亿美元的资产。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及金融创新使大银行以信贷评分卡模型为主的风险管理技术得以在小额商业贷款中推广, 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更加容易、低成本的介入小额贷款领域, 直接挑战社区银行传统业务领域。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美国社区银行数量较1980年末减少了2000多家。

第三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至今, 为实现更加完全、更富竞争力的金融体制,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开始推进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监管 (Norton, 1991) , 效率与安全并重的审慎监管成为这一时期美国金融监管的主要特征。1994年, 美国国会通过了《里格-尼尔银行跨州经营与跨州设立分行效率法》, 商业银行经营的地域限制被打破, 银行可以在其注册地之外的任何州直接开设一家分行, 并且允许满足联邦资本充足条款及社区再投资法、具备良好管理水平的银行控股公司收购任何一个州的银行。该法案的通过直接使原先在一定区域经营的社区银行面临来自跨州经营银行的激烈竞争, 社区银行经营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使大型银行可以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从事证券承销及保险业务, 综合经营平台的整合行销效益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及家庭客户的金融服务粘度, 社区银行的竞争优势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新的金融生态环境下, 美国社区银行经历新一轮整合浪潮, 社区银行的数量出现锐减, 由1990年初的11000多家下降至2011年末的6700多家。

然而, 作为一个整体, 那些在历次监管政策变化及经济金融形势转变中生存下来的社区银行在美国经济及金融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小银行而言,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其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树立了模板。中小银行如何在金融自由化、技术脱媒, 以及互联网金融汹汹来袭之势下令传统存贷业务继续贡献持续、稳定的利润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立足特定区域的金融服务特性使美国社区银行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较高的小额存款占比。因为面向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家庭居民, 因此, 美国社区银行小额存款 (低于10万美元的存款) 占比通常高达70%~80%, 显示其对零售存款, 特别是个人储蓄存款的较强吸收能力, 社区银行的地缘优势明显。二是较好的资产质量。相比于大型银行依靠模型、模式化的信贷评分技术, 社区银行主要基于“关系型贷款”技术, 依靠所在区域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 通过对潜在对象相关硬、软信息的搜集, 综合评分获取贷款安全性评估, 这种非标准化的贷款评审技术使社区银行能够在保持较高净息差的同时维持较低的坏账率。而富国银行在其160多年的经营历史上始终保持着社区银行业务竞争优势, 因此, 即便目前其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市值位居全球首位, 富国银行仍然是全球社区银行发展的典范, 剖析富国银行的发展模式对于社区银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业界典范剖析:富国银行

在美国国内, 富国银行拥有超过6600家的社区银行分店, 专注为所在区域的个人客户及年销售额20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主提供包括融资服务、储蓄业务, 以及为高净值客户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保险、经纪业务等在内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作为三大主要业务条线之一, 近10年来, 社区银行业务贡献了富国银行超过50%以上利润, 部分年份甚至超过70%。观察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模式, 大致有以下3个明显特征:

第一, 重视渠道建设, 强调客户接触, 将零售银行理念贯彻于整个行销过程。三组数据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一明显特征:截至2012年末, 富国银行总资产规模大约为1.4万亿美元, 而同期, 美国银行则达到2.1万亿美元, 但是, 富国银行的网点数量达到9097家, 美国银行则为5500家, 仅为富国银行的60%左右;在渠道建设的同时, 人员投入也相当大, 富国银行全体雇员数达到26.92万人, 超过美国银行的26.28万人。可以说, 富国银行通过这种渠道铺设, 直接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社区一线, 通过与社区客户的面对面接触迅速获取客户信息及服务需求, 将营销效果发挥到最佳。截至2012年四季度, 富国银行家庭用户户均购买6.03个富国银行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较上年同期增加0.12个;社区银行贡献了5912亿美元的平均核心存款, 占富国银行平均核心存款总额的61.86%, 保证了富国银行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存款成本;社区银行平均贷款余额达到4871亿美元, 占比超过63.65%, 保证了富国银行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息收益。

正如富国银行首席执行官John G.Stumpf所强调的那样, 富国银行十分重视与客户的面对面接触, 并认为这是富国成功的基石,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 富国银行为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提供金融服务, 仅在社区银行网点, 富国银行每年就处理了55亿人次的客户咨询与营销, 而这也为富国银行创造了10000次/分钟的客户金融服务。与此同时, 富国银行十分重视与社区建立长期持久的伙伴关系, 投入大量资源到社区居民、客户所关注的领域。2012年, 富国银行慈善捐赠19500个社区非盈利项目, 总计金额达到3.16亿美元, 涉及社区发展、教育、文化艺术与人文项目、环境保护等, 并通过社区发展贷款/投资项目帮助社区发展与繁荣, 项目总金额达到70亿美元, 较2011年增长66.67%。此外, 富国银行全体成员2012年全年以各种形式共向社区捐赠价值超过7900万美元、志愿服务时间长达150万小时。正是这种与社区融为一体, 尽心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为富国银行成为1/3美国家庭金融服务伙伴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二, 丰富、多样化产品提升社区金融服务的满足率, 为交叉销售提供产品支撑。社区银行是富国银行成就交叉销售之王的重要阵地。富国银行的社区银行金融服务涵盖从储蓄业务、融资业务再到财富管理服务三大领域, 为社区银行家庭用户、小微企业用户 (主要是那些企业主拥有财务决策权的小微企业, 这些企业雇员人数通常在100人以下) 提供多样化、全条线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这些金融服务通常包括储蓄存款、定期存款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支票、货币基金等储蓄服务;设备质押融资、商业地产及个人按揭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租赁、股权融资、信用卡等融资业务;并为高净值个人客户 (主要包括部分家庭个人用户以及小微企业主) 提供包括资产管理、保险、医疗储蓄账户、经纪业务等在内的中间业务。

与此同时, 富国银行还通过自助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7×24电话银行, 打造集“网点+ATM+互联网+移动终端+固定电话”为一体的立体式金融服务渠道。目前, 富国银行拥有全美覆盖范围最为广泛的网络之一, 使得富国能够获取更多零售客户。丰富的产品体系提升了富国银行交叉销售能力:近十年来富国银行单位零售客户销售产品数目持续提升, 由2001年的3.8个增长至2011年末的6.3个, 增幅超过65%。强大的交叉销售能力使富国银行获得了市场的充分肯定。

第三, 专注小微信贷业务是富国银行社区银行业务成功的重要法宝。2012年, 凭借其广泛的业务网络及始终坚持小微信贷的业务定位, 富国银行小微信贷业务规模已连续11年位居美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十分重视市场细分及客户分层服务:对于年销售额200万美元至2000万美元且雇员人数在20-99人之间的小企业, 富国银行安排专门客户经理进行服务;而对于年销售额在200万美元以下、雇员人数不足20人的小微企业则由所在社区银行网点提供服务。与此同时, 依托强大的IT系统, 富国银行专门开发小微业务信用评化卡, 通过对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信用评分系统, 富国银行三分之二的小微企业客户信用评分实现自动化审批, 大大降低了小微业务成本。

注重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 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使富国银行小微业务始终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针对规模较小、盈利一般、经营规范程度不足的加工作坊型及家庭工厂企业、个体工商户、服务型小微企业以及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 富国银行专门开发了“企业通”小微业务模式, 该业务模式允许上述客户通过邮件、电话进行申请, 并且通过先进的信用评分模型实行自动化审批, 流程快捷, 极大方便了上述小微企业客户申请、获取银行融资。截至2012年末, 富国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11年增长超过30%, 新增小微企业贷款投放达到160亿美元, 贷款余额超过570亿美元, 其中1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超过90%, 遥遥领先于美国同业。

富国银行社区经营模式及其成功经验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网点及战略转型的重要标杆, 其商业模式为国内许多银行所效仿, 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以及部分城商行都是它的拥趸者。近年来, 在监管层关于中小银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监管思路以及中小银行自身谋求转型的内在动力驱动下, 社区银行逐渐成为中小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的又一重要突破口。

国内社区银行方兴未艾

2013年7月份, 福建银监局下发《关于推进社区银行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试行) 》, 要求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金融消费群体向社区聚集的新形势下, 积极转变经营方式, 稳妥推进社区金融服务, 将更多营业网点、金融服务向基层延伸, 有效调整业务结构, 持续满足社区居民金融需求, 实现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此后, 上海、重庆、江苏、深圳多地银监局下发类似文件, 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银行服务。国内发展社区银行的热情日益高涨, 本部分将总结归纳国内现存社区银行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 以龙江银行等为代表的混合型社区银行模式

全功能型社区银行模式实质上是支行网点转型的结果, 通过细分市场, 特色化、差异化支行客户定位、服务模式, 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客户、小微企业。而有限功能型社区银行属于社区便利型网点, 通常设置在中小型社区, 主要依托现有自助银行设立的支行网点, 以基础性金融服务为主, 包括各类非现金业务、收单业务, 突出低风险、低成本和便利性。龙江银行是国内最早确立社区化发展道路的商业银行之一, 也是这种混合型社区银行模式的最早实践者。截至2013年11月份, 龙江银行共有各类社区银行网点133家, 占全部营业网点的65.84%, 其中全功能型社区银行网点有19家, 有限功能型的社区便利型网点114家。

为进一步推广龙江银行社区银行模式, 龙江银行注册了形象化的“小龙人”社区银行标识, 从而树立其社区银行品牌。“小龙人”社区银行涵盖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 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龙江借记卡与贷记卡、“小龙人”系列理财产品、小龙“如意贷”、“乐途”汽车贷款及其他结算产品;同时, 依托龙江银行缴费平台, 实现覆盖水、电、燃气、移动、电信、有限电视等公共事业的缴费业务, 并逐步实现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 达到满足社区居民日常金融服务需求的目的。除此之外, 一系列增值服务, 包括代售车票、免费义诊, 以及在具备条件的社区银行内设社区活动室、会议室、书吧、讲堂, 针对社区客户生活需求, 每个社区银行都专门设计制作实性较强的社区居民生活手册等, 进一步凸现其亲民、便民的品牌形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 以差异化为起点, 以特色化、品牌化为核心, 龙江银行的社区银行建设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总行通过建立科学、客观的价值评价体系和精细化管理策略, 定期对全行百家社区银行网点进行星级考评, 施行精细化阶梯推进管理;制定服务精细化管理规范, 指导社区银行严格执行服务规范标准, 提升服务水平。

(二) 以上海农商行为代表的金融便利店模式

作为全国首家在农信社基础上改制成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上海农商银行同样在社区银行服务模式的探索中处于前列。上海农商银行社区银行建设的探索始于2003年, 从连锁店的多功能ATM机开始。但是, 真正开启社区银行建设及大规模推广则始于2010年, 为践行便民银行发展战略, 上海农商银行于2010年5月在上海推出首家金融便利店, 提出“您下班, 我营业”的服务理念, 为社区居民及小微企业提供延时服务。2012年全年, 上海农商银行新设金融便利店40家, 从而使全行在上海地区的金融便利店家数达到100家, 如期实现2010年提出的用3年时间在全市开设100家金融便利店的目标。

上海农商银行的“金融便利店”主要开设在大型居住社区、郊区中心城镇等社区密集、人流量大的地带。而提供的服务则涵盖存取款、小额贷款、基金理财以及信用卡业务, 并充分发挥电子银行渠道作用, 通过自助机具与人工服务相结合, 实现自助银行、个贷服务中心、个人理财中心和业务营销中心四位一体的全天候社区零售金融服务。不同于有限功能社区银行以非现金类业务为主的特点, 上海农商银行“金融便利店”提供现金服务, 通过设置现金柜, 提供现金存取等服务, 满足居民和小微客户日常小额现金需求, 解决非营业时间的客户存取款问题。

此外, 上海农商银行还为社区居民和小微企业提供专门定制的金融服务:比如, 推出“二手房贷款直通车”, 与房产中介合作, 为客户提供房产信息的免费挂牌、交易配对, 协助办理房屋交易, 并进行相应交易资金监管和贷款服务;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账户查询、小额现金存取款服务, 设计推出“鑫易透-支票授信业务”, 解决小微企业存款账户临时资金不足问题, 推出“鑫易贷”小微企业贷款, 以融资金额500万元 (含) 以下的小微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 以多样化的担保方式、快捷的审批流程满足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

截至2012年末, 上海农商银行金融便利店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9亿元, 店均达到1.49亿元;累计销售理财产品131亿元, 发放信用卡超过2.7万张, 新增个人网银客户近6万户, 完成公共交通卡充值1.3万笔;组织开展了300多场、1万多人次参加的金融知识进社区活动。截至11月末, 受理并发放个人贷款3128笔, 累计金额28亿元, 受理并发放小企业贷款1118笔, 累计金额46亿元。金融便利店成为上海农商银行零售及小微业务拓展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 为了强化金融便利店管理, 上海农商银行于2010年便在个人金融部下设金融便利店管理部, 统筹全市金融便利店建设与发展管理。

(三) 以民生等为代表的分支机构服务前端模式

与前述两类社区银行模式不同, 分支机构服务前端型走草根路线, 一般只提供简单的业务指导、开卡办卡、存取款等基本银行服务, 是作为各家银行在当地分支机构的服务前端。此一模式的主要力推者为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曾豪言, 3年内, 民生银行将在全国开出超过一万家的金融便民店。由于监管定义的模糊, 民生银行这种社区银行得以报备制迅速进入市场, 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重点城市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近千家的金融便民店。民生银行金融便民店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银行网点, 只是在原有的自助银行基础上增加咨询功能, 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增加商务化功能, 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此类社区银行是作为大型金融机构在当地的一种零售渠道, 吸收储蓄存款及零售客户, 迅速占领零售市场。

然而, 随着2013年12月16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中小商业银行设立社区支行、小微支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简称“通知”) (银监办发[2013]277号) 的发布, 上述“自助机具+工作人员”的简易型社区银行模式受到严厉规范, 按照“通知”要求, “自助银行+人”的咨询型网点应规范界定为社区支行、小微支行, 并按照严格程序提出设立申请、履行准入程序。因此, 原先部分股份制银行机动设立的咨询型网点, 意在迅速铺开前端服务渠道的方式受到限制。

社区银行:中小银行零售金融战略的新突破口

随着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大资管等市场化改革三股洪流的逼近, 国内银行业的传统业务及盈利模式面临紧迫的调整压力。越来越多中小银行开始意识到转型压力并寄希望于社区金融, 通过网点下沉、接近基层金融消费者, 争夺分散而稳定的零售核心存款, 在改变原有拉大户、傍大款经营模式的同时, 也为零售业务转型寻找出路。比如, 民生银行将社区金融与小微金融一同作为民生银行未来“两小”战略的重要一极, 董文标更是将其称为民生银行的“下一个杀手锏”。而已在社区银行模式探索中走在前列的上海农商银行则在进一步完善金融便利店模式, 包括加强与政府合作, 将金融服务融入各种公共服务中, 参与社区服务市场化进程, 为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提供融资, 探索建立家庭理财顾问, 开发电视银行和网络视频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可以预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金融改革进程的推进, 社区银行将在未来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瞄准社区银行, 以社区化推进差异化、特色化经营对中小银行, 尤其是地方城商行来说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 城商行规模小、决策链条短, 地缘、人缘特征使其在基于关系型的金融服务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特别是面向数量众多、信息零散的零售客户, 城商行建立起了服务这些客户群体的核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 过去依赖粗放式规模扩张的业务模式使多数城商行基础客户群体, 尤其是零售客户群体相对薄弱, 面对利率市场化及去产能化过程中实体经济不良资产暴露, 城商行亟须回归本原, 网点下沉、面向社区居民及小微客户成为城商行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此外, 社区组织中存在的大量潜在优质客户也成为城商行争夺零售客户、培育基础客户群体的重要战场。

参考文献

[1].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http://www2.fdic.gov/sdi/download_large_list_outside.asp, 访问日期, 2013-12-06.

社区调查:美国人口统计新模式 篇11

流动的社区快照

美国社区调查,是美国普查局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年度调查,旨在每年及时了解全国、州、县和县以下区域的人口、住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社区调查不计算人口数量,而是通过提供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多方信息帮助各级政府做出正确规划,进而影响到美国居民的生活。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人们便把这项全美最重要的,可以记录、反映社区变化、成长的调查比喻为“流动的社区快照”。

发展过程:二十年磨一剑

总体而言,美国社区调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至1993年是提出社区调查理念和论证其可行性阶段。

第二阶段,1994至1999年是社区调查的试点阶段。起初只在全国选取了4个郡为试点,至1999年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全国31个郡。

第三阶段,2000至2004年是社区调查面向全国的推广阶段。截至2005年,美国社区调查的样本量已从最初80万增加到300万,并已覆盖全国人口在6.5万及以上的所有区域。对于6.5万以下的区域则每三年进行一次社区调查。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是社区调查发展的成熟阶段。2005年美国普查局将“集体”概念引入社区调查,开始对学校、军营、监狱等群居人群进行调查。2010年起,美国普查局依据社区调查数据对全美所有地区提供未来5年发展趋势预测。

调查意义:兼顾时效与全面

美国社区调查旨在及时、准确地反映社区发展全貌和居民生活变化。调查汇总的各类信息为政府和社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例如,联邦政府可以根据问卷中的收入信息比较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分配社区开发资金;美国住宅与城市开发部可以通过对收入和住宅问题的问卷回复,评估残障人士和低收入群体的住宅协助需求;社区领导者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规划社区项目及项目位置,如老年人项目、童子军项目及医院、银行项目等。

工作目的:衡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美国社区调查是人口普查数据的有力补充,其数据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两项工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工作目的不同,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数人”,由此划分选区并确定各州议员席位,而社区调查的目的则是衡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基本操作流程

美国社区调查抽取住户所使用的抽样框是“美国综合地址码库”,它是美国普查局与美国邮政服务部门合作开发用以获得美国家庭和集体地址信息的系统,每年更新两次,主要利用“美国邮政服务投递系统库”进行更新。

样本选取

自2005年起,美国社区调查通过滚动抽样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每月调查一批,月和月之间抽取的样本不重复。具体做法为:普查局在全美范围内每月抽取25万个家庭,约60万人口,抽样比为1/480。依此累计每年可抽取300万个家庭,约720万人口,抽样比达到l/40,那么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普查局已累计调查了全美的1500万个家庭,约3600万人口,累计样本量的抽样比为1/8,约等于历届人口普查中原有长表的抽样比例,这为人口普查的“弃长”和社区调查的有力替代提供了理论基础。

问卷内容

为通过有限的问题展现一定时期内美国人口、住房、社会和经济发展全貌,美国社区调查主要关注四方面信息:第一类为社会指标,即调查住户个人基本情况,如:婚姻情况、生育情况、使用语言、教育程度等;第二类为经济指标,即调查住户基本经济情况,如:家庭收入、职业、职位、工作地点等;第三类为房屋指标,即调查住户住宅的基本情况,如:产权或使用权(租赁)、户型、管道以及厨房设备等使用、取暖与照明、电话、租金等;第四类为人口统计指标,如:年龄、性别、种族、家庭关系等。问卷内容涵盖全面,可以完全取代往届人口普查中的长表。

问卷送达与回收

为最大限度获得被调查者的支持与参与,美国普查局制订了一套人性化的居民信息获取程序,即采用“邮寄问卷、电话访问、入户登记”这种依次递进的数据搜集方式。

在美国,邮寄问卷不仅是调查成功的关键,更是最“烧钱”的阶段。在此阶段每个被调查者会收到3至4封信。

第一封为普查局局长亲自署名的告知信,告知该户居民已成为本次社区调查的被调查者,希望其做好相关准备。

第二封信会在寄出告知信当月的最后一周寄出,信件包括告知被访者有义务填写并寄回问卷的法律文书、调查问卷、填写问卷指南,以及一个空信封,需要居民将填好的问卷寄回普查局。接下来普查局将在寄出第二封信后的第三个工作日,再寄出一张有普查局局长签字的明信片,以提醒居民将填好的问卷寄回。而第四封信只是针对那些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寄回问卷的家庭,普查局将在寄出明信片三周后寄出这封信,仍旧以局长的名义敦促居民尽快寄回问卷。

当第四封信寄出一段时间后,对于那些仍旧没有回应的家庭,普查局会依照其家庭地址及联系方式,对其进行电话提醒。美国普查局设有三个全国性电话中心,总计拥有经过系统培训的电话专员约650人。一般情况下,电话专员们会在第一封信件发出5周后开始工作。如果电话专员对某一家庭两次致电均遭拒绝,电话中心将把该居民的信息转交下一部门,由调查员对其进行登门拜访。登门拜访是回收问卷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次努力”。此项工作由分布在全国的12个普查分局组织完成,全国共有此类调查员3500人。经过专业培训后的调查员几乎可以处理拜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其工作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取回被访者填报好的问卷。

最后,美国邮政服务局将收到的所有问卷转交给普查局,普查局使用“图像扫描捕捉系统”对问卷进行扫描、审核、汇总,从而使一份份问卷转化成电脑中的一行行数据。

统计产品与发布

当数据回收工作完成后,普查局将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将原始数据“生产”成各类统计产品,包括:数据表、数据图、报告、文件压缩包、以及映射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各式各样的主题图等。以数据表为例,由美国社区调查问卷所衍生的各类细表就多达600余个。此外,公众或其他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普查局官方网站上的相应工具,自行选定区域并提取数据。

在统计产品发布方面,除了将数据直接上网之外,每一年美国普查局都要发行当年度《美国社区调查年鉴》,并免费派送到分布在全国的数以万计的公共图书馆中,供使用者免费查阅与使用。

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经验及其启示 篇12

今日社区图书馆遍布在美国的各个角落, 无论市民居住地如何变迁, 基本上可以在离家2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找到一个图书馆。美国社区图书馆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 这与它的管理模式和建设主体密不可分。美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一般是州政府, 在州内按照法律的规定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总馆, 总馆下设若干分馆。所以, 社区图书馆的实质是城市中大型图书馆/总馆的分馆。

在功能上, 美国社区图书馆有社区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几大功能。在服务上, 表现出人性化和高度数字化的特点。本文试图结合案例, 通过分析案例中美国社区图书馆的状况, 总结美国社区图书馆在建设与服务中的经验及特色, 为我国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及发展提供借鉴。

一、案例分析

(一) 纽约州萨福克县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

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所在社区雪莉共有27, 854个居民,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准社区。该馆是建设较好的社区图书馆之一, 多次被图书馆杂志、纽约时报等媒体及学术期刊报道。图书馆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除去图书馆常有的借阅、计算机、复印等功能外, 图书馆还向居民提供了一些极具人性化的服务:

1、免费纳税辅导。

在每年的报税季时, 居民可通过致电社区图书馆得到对于报税及填写纳税表格的辅导, 从而大大降低因漏税而导致缴纳滞纳金的后果。

2、免费职业辅导。

社区图书馆为求职者提供求职辅导, 包括简历的填写和面试辅导等。

3、家教服务及作业辅导。

社区图书馆联合所在学区, 为学生提供家教服务, 家教来自与学区签订合同的教师等。此外, 图书馆还免费提供作业帮助, 适用范围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 内容上包括数学、科学、社区学等等。

4、在家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向老人、残疾等弱势群体免费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的借阅。同时, 预订后的杂志文献还将采取免费寄送的方式, 直接送到读者手中。

5、补助申请辅导及家庭关系辅导。

图书馆还帮助社区中的贫困者提供申请医疗保险、补助等帮助。同时还提供危机干预服务, 辅导居民解决家庭及其自身的各种问题。

在硬件上, 图书馆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各种辅助性设备, 包括能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读取和写入文件的电子阅读放大镜、残疾人专用的停车车位和无障碍通道。

在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的官方网站上, 还可以看到该图书馆向居民提供了区内的各项信息, 包括政府、教育、本地新闻及天气等内容。图书馆还加入了扫盲活动, 帮助外籍移民早日适应美国, 融于美国社区。在手机软件发达的当下, 图书馆也紧跟潮流, 推出了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

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可以说是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社区内的所有信息几乎都能在该馆及其网站上查询得到, 其在雪莉社区中完全承担起了社区文化信息中心的责任与地位。

(二) 加利福尼亚州克莱顿市克莱顿社区图书馆。

克莱顿社区图书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克莱顿市, 该馆依照不同年龄段划分出不同区域, 有儿童区, 也有面向青少年及成年人的青年区和成人浏览区, 适合家族一起在图书馆阅读。

克莱顿社区图书馆除了常规服务外, 还有两项特色服务: (1) 家谱工作站。图书馆将社区内居民的家谱写入光盘中保存起来, 以便居民日后查阅; (2) 免费电脑教学。图书馆向居民提供一对一的电脑教学, 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 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等。

此外, 馆内几乎每月都要举办大量活动, 从面向儿童及青少年的阅读, 到面向老年人的老年人法律研讨会, 内容从阅读到手工活, 覆盖范围广, 且形式多种多样。

在资金筹集上, 克莱顿社区图书馆尽管是县公共图书馆的分馆, 但于1989年建立了克莱顿社区图书馆基金会, 使图书馆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支持。迄今为止该基金会已经筹集了超过25万美元的书籍和其他物品, 对图书馆的建设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

克莱顿社区图书馆还有完备的志愿者招募计划, 志愿者的工作包括摆放书籍、提供作业辅导、在网络上指导读者等, 目前馆内已有志愿者超过70人。值得注意的是, 图书馆对招募的志愿者也有一定的专业要求, 摆放书籍的人员必须要熟悉《杜威十进分类法》, 而图书馆也会对招募到的志愿者进行培训。

二、美国社区图书馆的特点

(一) 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

社区图书馆都配有为残疾人服务的无障碍通道, 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还能享受到社区图书馆的“上门服务”。很多社区图书馆针对性的设置了专属儿童的区域, 除了阅读之外还往往设有活动区。第一个案例中的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则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诸如纳税辅导, 职业辅导, 家庭关系辅导, 学习辅导等关系到居民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 显示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二) 网站信息贴近生活。

美国各社区图书馆的官方网站多依托社区, 提供了大量社区内的各项信息及链接供人查询使用。作业辅导、青少年阅读推荐等都常见于各个社区图书馆网站。克莱顿社区图书馆的家谱工作站帮助人们了解本家先祖的事迹, 同样也是贴近居民生活的表现。

(三) 举办活动丰富多彩。

由于美国社区文化发达, 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的文化中心会举办大量的活动, 除了前文列举的阅读、文化沙龙、手工等活动外, 还有二手书市场、电影放映等活动。遇到节日如美国独立日、感恩节、圣诞节时, 还会举办相应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社区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中心的作用, 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图书馆在居民中的知晓度及认可度。

三、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启示

(一) 政府重视问题。

目前我国除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图书馆建设情况较好外, 其他地区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经济因素固然是一方面, 但更要看到, 政府重视与否才是更关键的影响因素。美国加州便在州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了全州的公共图书馆系统。我国公共图书馆多是事业单位编制, 各级公共图书馆由对应的地方政府部门管理。在缺乏图书馆立法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上具有极大的自主权。因而, 争取政府对于建设社区图书馆的重视, 是图书馆界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 建立健全的图书馆法规。

图书馆法规政策不健全是我国包括社区图书馆在内的图书馆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美国非常完善的图书馆法规政策, 完全可以被我国所借鉴, 以尽快促进图书馆立法。有了法律的规定, 各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将有章可循, 建设脚步将大大加快。

(三) 加强社区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

中国社区图书馆的馆员普遍不是图书馆学专业人员, 或者没有接受过图书馆学的专业训练, 业务水平较低。建议:一是对现有的社区图书馆馆员队伍进行培训, 合格才允上岗;二是明确社区图书馆馆员的编制和待遇, 吸引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社区图书馆馆员列入考虑范围。

(四) 开拓资金筹集新渠道。

我国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均属于公共设施的范畴, 理应由政府出资建设。但在如今社会建设处处需要用钱的现状下, 图书馆也应当考虑其他的资金筹集渠道, 比如建立基金会、私人捐赠、社会共建、房地产住宅小区自建等等, 主动出击, 寻找一切可信赖的资金来源, 改变过去完全靠政府拨款的窘状。

四、结论

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社区图书馆, 需总结并借鉴美国社区图书馆建设的成功经验, 于外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建立完善的图书馆法规, 于内加强社区图书馆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 力图让国内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更上一层楼, 让社区图书馆名副其实, 成为社区的信息、教育、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真正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

摘要:本文介绍美国社区图书馆发展概况, 并对纽约州萨福克县马斯提克斯-默里奇斯-雪莉社区图书馆和加利福尼亚州克莱顿市克莱顿社区图书馆进行案例分析, 重点分析这两个社区图书馆的特色服务, 归纳社区图书馆的特点。

关键词:社区图书馆,美国,图书馆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兹恒, 薛旻.论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模式及管理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2.5.

[2]曹海霞, 刘雅琼.美国基层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探究[J].图书与情报, 2010.4.

[3]Mastics-Moriches-Shirley Community Library.Library History[EB/OL].2013.5.3.

上一篇:综合定量评价下一篇:点亮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