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课堂

2024-09-18

点亮课堂(精选12篇)

点亮课堂 篇1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尤其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点亮语文课堂。对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 是教师的舞台, 是学生的训练场, 是检验教师备课工作的试金石。每一个教师都懂得, 抓好课堂是提高教学成绩的关键。为了突出这个重点, 每节课, 教师都要设计一至两个亮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 培养学科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增进师生感情。我们的课堂亮点要如何设计呢?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通过分组, 布置任务, 有些课我们设计好, 由一两个小组代表上讲台演讲。内容涉及名人名言、励志故事、优美文段等。学生接受任务后, 各组收集资料、选择内容、确定题目, 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 开阔视野, 培养学科兴趣。上台演讲参加竞争, 展示自己, 获得成就感。

二、作者简介

一般情况, 教师介绍作者时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其生平和作品等,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突出作者的某一方面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眼球, 影响学生视听, 点亮语文课堂。

1.作者的求学经历

比如, 讲鲁迅先生的文章, 通过介绍他的求学经历和个人成长经历来传播知识, 吸引学生, 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

2.作者的逸闻趣事

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 在介绍作者时, 也可以设计一个亮点:介绍他的婚姻史, 第一次婚姻, 婚外苦恋才女林徽茵, 第二次婚姻。还有鲁迅与郭沫若的口水战, 鲁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语:才子+流氓=郭沫若。冰心与张恨水之间的“恨水成冰”等。逸闻故事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掀起课堂小高潮。

3.事业成就

有的作者是比较有名的伟人或领袖, 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他的成就来吸引学生。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可以介绍他老人家的伟大成就, 既让学生了解他的伟大业绩, 了解他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也给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打下基础。

三、课文分析

分析课文的时候, 我们除了借助多媒体, 从视、听两方面来吸引学生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直接进入课文内容, 活学知识。

1.表演课本剧

讲解《晏子使楚》一文时, 安排四个学生, 一个扮演楚王, 一个扮演晏子, 一个扮演小偷, 一个扮演楚国大臣, 按照课文内容或稍作改变, 上台表演课文所讲述的故事。参与者得到了口才、表演等方面 的锻炼, 旁观者学到了知识, 丰富了课堂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2.编写导游词

讲述《阿里山纪行》一文时, 结合多媒体投影内容, 我们可以让学生手握小旗子, 头戴小帽子, 口吹小哨子, 领着我们师生走过“日月潭”、穿越森林小道, 游览“神木”等多个景点, 锻炼学生, 获得知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讲解《陈毅市长》一文时, 让一个学生以化学家齐仰之的身份用普通话读课文中人物的语言, 另一学生以陈毅的身份用四川话朗读人物语言 (也可由教师充当这一角色) 。让学生听出齐仰之先生的清高与倔强, 欣赏陈毅的风趣、幽默与执着。

4.模仿创作

如教授《陋室铭》和《爱莲说》等文章, 最适合让学生模仿创作, 在模仿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仿写过后, 用网上仿写文与学生仿写文作对比, 增加趣味性。《陋室铭》的仿写:学不在听, 用脑则灵。班不在大, 有师则名。斯是教室, 激情洋溢。窗明几又净, 琅琅读书声。听说读写练, 统一在言行。无喧嚣之噪音, 有团结之安定。功到阔深处, 师教勤苦成。学子云:“能不成功”?———来自网络。《爱莲说》的仿写:《爱草说》世上人间之花草树木, 可爱者无数。有爱树者, 有爱花者, 而爱草者无几, 予独爱草之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不争是非, 看似弱不禁风, 实则坚强不屈, 顽强向上, 昂首屹立于天地之间, 可敬可叹矣!予谓树, 乃高高在上, 有权有势者也;花, 乃娇嫩柔弱之富贵者也;草, 乃真高尚者也。噫!从古到今, 树花只好者, 不可数也。草之爱寥寥无几! ———来自网络。

四、问题的设置

有些课, 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点亮自己的课堂。根据课文内容, 所设问题要由浅入深, 有层次有梯度, 有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个人回答, 也可以是分组回答, 可以设计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在回答中完成教学任务, 在回答中获取知识, 教师讲得愉快, 学生学得轻松。如:讲解《明天不封阳台》一文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开始说要封阳台, 为什么?接下来阳台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不封阳台?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作者的行为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一步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

五、课堂点评

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 我们来点评, 把学生的目光集中起来, 把学生的思绪拉回来。

1.评课文

根据那节课的具体情况, 我们可以评那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评作者的思想情感, 评课文的主题思想, 评作品的后世影响。

2.评学生

评学生在这节课上的表现, 评某些学生在课堂上取得的成绩, 评学生的不足之处, 指出学生改进的方向。

3.评课堂效果

可以从课堂气氛、师生参与度、达标情况等来点评课堂的效果。

当然, 这些点评可以是教师点评, 也可以是学生点评, 在点评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之, 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校, 采用恰当的方法, 让自己的课堂活跃、闪亮且高效, 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成绩,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翠平.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的研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3 (04) .

[2]张书刚.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 2013 (10) .

[3]王志强.浅谈提高学生语文课前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策略[J].学科研究, 2011 (07) .

点亮课堂 篇2

辉县市文昌中学 刘玉香 183978

周五晚上本该是孩子们回家和家长享受快乐时光的日子,但是今天是12月28号,元旦要调休,所以晚上得上课。孩子们没有兴趣,我也有点倦怠。如何让今晚的课堂有效?我想了一个办法,白天讲的是《圆的对称性》,练习题比较简单,我有意把课堂的速度放慢一点,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气氛里学习。首先做课本里最基本的习题,我挑了成绩有点弱的郭孟豪和李哲坤上讲台讲了两道数学题。郭孟豪别看平时不大说话,讲起题来有板有眼,特别的自信,有的同学在下面还等着看他的笑话,结果他讲的非常精彩,引来了阵阵掌声。我还特意让两位班长给他点评。郭然说:“他讲课非常的自信,不管别人怎么说,他都按照自己的思路走,说明这道题理解的很好。”任芳冉给他的点评:“虽然题讲的有点难了,但是思路非常的清晰”。他那自信的小眼笑成了一条缝。李哲坤有点紧张,手在不停地颤抖,但是还是不忘组织教学秩序,他的讲解也很精彩,也迎来了阵阵掌声。

好的开端就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做练习册,我要学生先把练习册做完,然后大家谁喜欢那道题,都可以上台来讲自己选的题,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都在认真地做题,成绩弱的同学都主动坐到组长旁边,虚心地请组长教自己做题,希望自己有机会来黑板上露一手。组长也非常的配合,把讲题的机会让给自己组里程度差的同学,并且主动推荐他们上台学习讲题。马金稼说自己讲14题,王绍森也挑了最难的15题,剩下的13道数学题也被大家抢占完了。

组长们都在力荐自己组的学生,因为一道题,哪个组没有抢到都会惋惜好大一会。大家愉快地听着讲题,不停地发表着评论,我也把他们上台讲题的照片及时分享到家长的微信群里,和家长互动,同时把家长在群里的点赞声及时回馈给同学们,班级里气氛特别热烈,孩子们的欢笑声、点评声、互相赏识的鼓掌声在寒冬的校园上空回荡… …我问大家,这么高兴的场景有没有过年的样子,大家笑着说,孩子们齐声说,老师今天就是过年。

学习的热情高涨,就像我们见到的春晚现场一样,抢到题目的异常高兴,没有抢到的刘志豪竟然急哭了。谁说孩子没有学习的热情?是我们没有把他们热爱学习的激情点燃。因为一件事是否可持续,就看它的力量是来源于自身还是来源于外部。如果来源于自身,那么即使现在的力量再小,最终也会变得无坚不摧;若来源于外部,那么即使现在的力量再怎么强大,一旦环境改变,你也将一无所有。

下课了,张慧聪递给我一张纸条,老师,给你提提意见,以后上课你要多挑我回答问题,今天我在刘鹏立的鼓舞下举起了手。之前看过班里其他同学讲题,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很多经验,正是如此,我想做到一鸣惊人。讲题时我内心特别的慌乱,不知道您有没有看到我讲题时颤抖的双手,感受到我内心的焦灼?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真正激发了我的学习斗志。今天讲完题也倍感轻松,我以后也要鼓励自己,把您“赶下”讲台。这是哪个上课爱睡觉、做小动作的张慧聪吗?课堂上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学生学习倦怠,我们应该从自己课堂上多找毛病,我们应该对不同的课采用适当的教法和学习方式。

两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再见我的2018年最后一个晚自习!我觉得我应该为即将过去的2018年写点什么,还有三天日历将被翻开,新网师把我变成了一个忙碌匆匆的教师,通过引领我阅读,让我学会了反思和写作,让我享受了健康幸福的教育生活,感恩新网师,因为有您,我不再孤单。

2018年12月28日晚自习虽然过去几天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还一直一幕幕在我的眼前回演,因为基础差的郭梦豪讲了一道数学题,全班同学给他热烈的掌声后,激发了全班学生上讲台讲题的欲望。我在第三节让同学们给我写信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节他们平生难忘的课。

郭梦豪说:

从现在说吧,今晚如同我的人生巅峰,从小学到初中,这是我第一次上黑板讲题,并且今晚同学们给我鼓得掌声最响亮,那时我仿佛看到了明日的太阳,这是我有了面对明日的勇气。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亲爱的老师。您是我此生遇到的最优秀的教师,不管如何,我都会努力学习,我不在乎结局,因为我曾经努力过。

任芳冉说:

我爱这个九二班,大家互相学习,良性竞争,互相帮助,这都是您的功劳。尤其是刚才前两节课-----2018年的晚自习。每个同学都争着讲题,听着他们略显笨拙的讲课,作为班长我真的感到很幸福。

郭吉超说:为了能上黑板展示,刘子豪学了半节课,终于把第六题学会了,想和我们大家分享。当他知道那道题已经有人讲的时候,他的泪水控制不住了,我竭力安抚但是无济于事。其实第四题我会讲,我怕我紧张会忘记,所以我给老马讲了,他说你讲的这么好为什么不去讲?我就激励他去讲,当他讲一半不会的时候,我知道我给他讲的不详细,所以我想,等他下讲台我一定给他再讲一遍。当他下讲台时同学们不准备鼓掌,我的手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已经拍了起来,随后班里同学相继鼓起掌来。他笑了,他虽然讲的不完美,但是通过讲题他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当我看到刘子豪因为没有抢到题而落泪,老马有点失落的表情来看,我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

孙欣:

老师您曾经说过,分享是一种快乐,我以前不太懂,直到今天晚上郭佳仪让我给他讲一道题,他想上黑板讲题,我费了好大的劲把他教会,看着黑板上他并不流利地展示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我体会到分享幸福感了,虽然是他讲的,因为是我教的,所以我真的很快乐。

克雅洁:

老师您夸我讲题讲得好,这让我发现了全新的自己,从前我都不知道我有如此的厉害,我很感激你让我回到了从前那个乐观、自信又有点害羞的我,很感谢遇到您。

王蕾:

今天这个晚自习,你问我们有没有过年的感觉?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并且是很深很深的,我真的在这个时刻,感到了家的温暖,70多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好妈妈,这种感觉非常幸福!

我们总说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学习不够积极热烈,我认为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

培养学习愿望,有助于巩固学生集体,加强集体主义情感,促进互相帮助的志趣。每一个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培养这种情感,并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想好比火星儿,一颗火星儿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儿。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地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动力。

让提问点亮课堂! 篇3

一、课前提问,兴趣激发

兴趣是引导人们从事某件事、某个活动,并决定此人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若缺乏了兴趣的辅助,不仅工作会变得生涩乏味,同时还会影响工作的质量。所以,在开展初中科学教学之前,需要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快速融入学习,感受知识。通过笔者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发现,课前提问不仅具有很好的悬念性,同时还能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并为接下来的课堂授课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础。

比如在学习《生物的进化》一课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尝试猜测一下,这个世界上是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呢?”这个问题不仅开放性强,答案更是见仁见智。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讨论起来,我立即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从而让课堂教学顺利开展下来。又比如在学习《探索酸的本质》时,在开课前我是这样提问的:“杨梅,你吃过吗?当同学们听到杨梅这个名字的时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学生说:“好酸!”、“流口水!”通过学生的回答我继续提问:“既然同学们说杨梅是酸的,那么你们知不知道酸到底是什么呢?具有哪些性质呢?”由此一来便让提问显得浑然天成了,这时再过度到正题当中自然会效果显著。事实证明,学生们有了感兴趣的话题,探究就变得主动,所以,教师有效的提问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才能开启科学学习的大门。

二、课中提问,点燃智慧

授课中的提问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需要根据授课进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一系列具备探索性及开放性的问题,从而让“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比如在教学《大气与压强》的时候,我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于是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当我们将一张纸放在两本书的中央,并向纸下方不断吹气,那么纸会朝哪个方向弯曲?”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纸张会向上弯曲。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让他们动手试一试。实验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看到他们疑惑的目光,我让他们尝试自行探索。但是思考一阵后他们依然未能获得答案。于是我说:“同学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当大风吹向晾衣绳上的衣服时衣服会鼓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立即回答:“因为大风天的风是直吹向衣服的……”话音一落,部分学生的眼前当即一亮,并试探性地问我:“纸片没有上弯,是不是因为下方的空气被吹走了,所以气压发生变化,才会向下弯的呢?”其他学生听到这句话后更是恍然大悟,而我则微笑点头,并将本节课的知识原理传达给学生们,继而将智慧快速点燃!由此可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和理解,这比照本宣科的教学手法更具效果。

三、课后提问,融会贯通

授课完毕后的锤炼阶段是十分主要的。在制定练习题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融入提问机制,让习题具有再现性、开放性、多样性、发散性,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同时还能延伸他们的思考,继而增强他们的知识含量。

比如在学完《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时,我让学生结合对家乡的记忆,用知识的理解来拟画家乡的地形图,并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一份“一日游”的旅游路线图。这种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们主动探究,从而让知识与生活紧密贴合起来,不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比如在学完《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可以让他们调查家中盆栽叶子枯萎的原因,并针对此制定一份合理的解决方案。像这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不仅具有良好的发散性与延伸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

此外,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问不是盲目的,要根据教学内容、实情来设计合理的提问,不能让提问显得生搬硬套;其次,提问在于精,不在于多。有些教师认为问的越多学生学得越好,这无疑是错误的认知;最后,在提问的时候要遵从个体差异性,满足分层需求,确保问题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矛盾”点亮课堂 篇4

假若我们用对立统一的眼光审视语文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其实有许多文章都用了这一辩证法来表达思想、突出人物及事物特点,作者匠心独运地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通过矛盾对立来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和谐统一。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与把握文本中的矛盾处,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体验文本、感悟文本,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达到超越文本的超凡境界。

下面我就结合一些课堂实例来谈谈如何巧抓文本矛盾,点亮语文阅读的课堂。

一、课题中预设矛盾———期待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首次提出了“阅读期待”这个概念。所谓“阅读期待”,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一旦与文本某处产生了矛盾,这种有悖常理的情境就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让学生期待阅读。

如一位教师指导预习《放弃射门》一课,先让学生观看一场足球赛或者回顾看过的足球赛,搜集报纸杂志上的有关图片、文字资料或音像材料,并利用活动课组织班上喜爱足球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比赛,然后让学生交流观后感、赛后感,展示搜集的成果并畅谈自己搜集资料的经过。在足球悄然进入学生心中之际,教师及时地播放了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精彩选段,每一个精彩的射门,都会引发观众排山倒海般的欢呼,激动人心的气氛不断地感染着学生,他们仿佛置身其中,与当时在场的观众同紧张共欢呼。由于多媒体的呈现,使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对足球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一致认为,足球的射门确实是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一瞬。当他们把目光注视在课题———“放弃射门”上时,这一信息与自己的“阅读期待”是多么的不一致!这种矛盾使他们产生了困惑,在矛盾的焦点处,提出疑问:谁放弃射门?他为什么要放弃射门?难道他不知道射门对他以及球队都至关重要吗?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读懂大意,再进一步深入思考,寻找突破口,理解福勒放弃射门的根本原因以及这一举动的内在含义。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作者的感受上,提出:“福勒放弃射门的举动所反映出来的人性美,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震撼呢?这到底是怎样的人性美?”最终学生被福勒崇高的体育道德风范所深深感染。

孩子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当他们发现事实与自己的“阅读期待”形成矛盾时,必然怀着批判的心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期待阅读课文,于是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像这样的课题还有很多:《小壁虎借尾巴》《蓝色的树叶》《花钟》《火烧云》《鱼游到了纸上》……如果我们巧用预设矛盾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就能形成强烈的探究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

二、文本中探究矛盾———激活思维

矛盾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形成了文本的张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独辟蹊径。如果我们能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意义,合理地利用它来引发问题情境,就能将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也会充满思维的亮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文章刻意安排了一些矛盾出现在某些章节或句子中,这些矛盾的出现能够充分表达作者的写作目的。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焦急”是着急,“耐心”是不着急,“焦急”而又“耐心”不是自相矛盾吗?为什么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这两个词各说明了什么?……

另一类是阅读材料和已有知识、生活经验的矛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讲道:“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为了揭示课文和生活经验的矛盾,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根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的有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吗?小女孩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

三、整合中凸显矛盾———升华主题

整合,简而言之即综合、融合。在教育教学中是指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它能使系统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从而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位教师教学《出塞》,就与《从军行》整合起来,以“悲”和“壮”这对矛盾心理为主线,先在通读的基础上,找出两首诗共同的地方:都是以边塞生活为背景;然后抓住《出塞》中“人未还”品词析句,从征人的无尽哀怨,亲人的无比思念,以及从唐朝追溯到秦汉千年不变的镇守中渲染“人未还”的悲凉愁苦;再让学生去读《从军行》,抓住“不破楼兰终不还”,让学生通过想象“金甲是铁做的,怎么会磨穿”,感受征人奋勇杀敌、不破楼兰誓不还的“豪壮”。同是边塞诗,却一“悲”一“壮”,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戍边生涯如此悲凉,为什么一到战场上,征人们就满腔豪壮,心中的“悲”哪去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矛盾。为了攻克这一“堡垒”,教师让学生对诗歌再次研读,反复推敲,并激发学生进行观点的碰撞,使矛盾越辩越明了,越辩越趋向统一,最终得到圆满的解决,学生深刻体会到征人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在战场上的豪迈气概。

由此可见,整合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将看似矛盾的两首诗歌置于同一背景之下,形成有机的整体,在立体的、多维度的研读辨析中,使“悲壮”主题意蕴得到升华。

四、超越中激化矛盾———深层建构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立足文本仅仅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全部, 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 阅读能力的提高, 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必须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文本才能最终完成。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主要指这种超越自我的能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实现“有创意的阅读”。在超越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如果能激化文本矛盾,超越文本意义,超越作者水平,那当然是更重大的收获了。

一位教师执教《珍珠鸟》一课,教学顺利推进,在感受“我”对小珍珠鸟的关爱之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小珍珠鸟向父母评价“我”。学生进入了角色扮演,入情入境地述说着。

生:妈妈,这个老冯可是最懂得爱鸟的人了。你看,他让咱们住在这吊兰丛中,又幽深,又安静,正合乎我们的心意。

生:爸爸,老冯真好,他给我水喝,还对我笑笑,抚摸我,可亲近我了。

……

一句句富有情趣的话语,奏响了人与鸟最和谐、最华美的乐章。

就在大家沉浸在和谐氛围之中时,一位学生满脸疑惑地问:老师,我读这篇文章总觉得很别扭,既然作者那么热爱鸟,为什么要把珍珠鸟关在笼子里,他应该把它们放飞呀?

冷不丁的一个质疑,犹如在平静的湖水中投下一块石头,刚才美好的氛围一下子消失了,学生们窃窃私语,于是教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怎么看待她的疑问?”

学生再次进入文本,课堂沉寂了几分钟,接着又活跃起来。

“作者既然是鸟的朋友,就应该爱护它,让鸟自由地翱翔蓝天。”“一只鸟不能展翅飞向蓝天,就是对它的伤害,而不是对它的爱。”“文中虽然写作者对鸟很关爱,不打扰它、不赶它、不动它,显然作者比一般人觉悟高一些,但他做得还不够完美。拥有不是爱,真正的爱是与鸟做平等相待的朋友。”……

师:那么,你们认为怎样做才是真正热爱大自然呢?请大家以大自然的身份向人类述说。

“爱我———就请给我自由。”“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我是生态平衡者,伤害我等于伤害你们自己。”……

可见,教学中通过对矛盾的激化,就能促使教者、学者从对文本的感性解读,走向对文本的理性解构,而学生的认识层次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犀利,思想精神取得了自我的觉醒和提升。同时,也就能有效地超越文本本身所赋予的内涵,对文本又进行了一次深层的建构。

风趣幽默点亮生物课堂 篇5

问题的提出

风趣幽默的课堂讲解,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迅速由抑制转为兴奋,而且还会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问题解决过程

我在给学生讲解遗传图解:一对性状在亲子代之间的遗传图解

亲代母亲AAX 父亲

生殖细胞Aa精子

子代Aa

学生比较容易X 忘记,我说X就是你爸爸明媒正娶你妈妈,有了X就是合法婚姻,你们忘记了你就是非法的产物,将被罚款处理。学生哄堂大笑,很自然的就记住了。箭头①代表的是产生生殖细胞;箭头②代表的是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基因为Aa的你,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把遗传图解问题学习完了,学习效果比较好,记忆效果很好。

在课堂上把枯燥生硬的知识用风趣幽默的话语讲解出来,学生记忆效果会很好。如我在讲解化石的定义时,有点学生把化石背成了埋藏在地层中的生物的遗体、遗迹、遗物。我说如果我在今晚上在地里埋上一只死猫,明天早上被你从地里挖掘出来,那么那只死猫是不是化石。学生异口同声的说不是,我问为什么?有点同学回答说那只死猫不是古代的生物。到此学生对化石的定义有比较深的印象。

取得的效果

“错误”点亮数学课堂 篇6

一、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要宽容对待

虽然说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但孩子脑中的认知并不完善,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学生都会了,还要教师干什么呢?例如,在执教一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我问“铅笔38元至少要付几张10元的人民币?”时,有学生回答:“3张”;有学生回答:“1张100的”;更有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孩子购物几乎都在超市,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思考怎么付钱,出现错误非常正常,特别熟说出付1张100的学生真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正是因为太了解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这样想想,就非常能理解学生的错误,从而宽容学生的错误了。

二、错误是重要资源,教师要合理利用

有句广告语说得好: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如果把这句话放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说错误也是不可错过的资源,教学中应该庆幸学生会犯错,只有爱动脑的孩子才会出错, 学生也只有出错后才能走向正确的认知。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巧妙开发,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课前预设,造就预设的教学资源

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教师会积累相应的教学经验,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进行重点的准备,让学生在“错误”中体验、感知,从“错误”走向真理。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学生很容易受整数加减法的影响写成末尾对齐,这样的错误应该是教师能预设到的,教学的时候可以在学生探究的初始阶段,收集正确的做法和典型的错误方法,再组织学生思辨:“哪种算法对呢?为什么?”这样,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又巧妙的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从而通过解释算理来强化算理。

(二)善于捕捉,成就生成的教学资源

虽然教学过程事先都进行了预设,但教学过程更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不同,教师不同,甚至于环境不同,这些不同都会导致不一样的课堂,即使在同一个课堂上,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一样的错误,每种错误的背后总掩藏着思维的碰撞,学生总有自己的想法,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错误,课堂上,教师要及时捕捉各种错误,给机会让学生展示思考的过程,挖掘内在的错误原因,教师顺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就可以打造出一节课的亮点。长此以往,教师本人的教学机智也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学《图形的密铺》时,学生都判断正五边形可以密铺,这时,我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拿出正五边形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快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我随口一问:“为什么五边形不可以密铺呢?”可能是有了操作的基础,学生很快发现,因为五边形的角无法凑成360度,学生的答案令我吃惊,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既然学生已经想到360度了,那就接着探究吧!我接着追问:任意四边形可以密铺吗?学生研究了片刻发现可以,并说出了理由。

(三)及时总结,打造延展的教学资源

总结是为了提高,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及时总结,带领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思辨。学生能自我反省找出错误的原因,才能接受新方法,这样的认知会触动学生的心灵,非常深刻,从而记忆的时间也更长,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用关键性的点拨,指引学生思辨的方向,帮助学生找到思辨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时候,这样的练习题:用一根64厘米长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5∶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多大?许多的学生会这样列式:64×3/8=24(厘米),64×5/8=40(厘米),24×40=960(平方厘米)。大部分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说明不是因为粗心,如果只是简单的呵斥,今天改对了,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依然会出错。所以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我怎么觉得铁丝不够了呀?长40厘米,宽24厘米,得需要128厘米的铁丝才够呢?我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沉静了片刻之后,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64要先除以2,然后才能按比例分配呢!”我赶紧请他站起来说明原因,其他学生也听得非常认真,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类比能力,我相信,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就能迎刃而解了。

三、错误是另类的起点,教师要善于引领

经常听到老师发牢骚:今天讲一遍,会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哎,真没办法。研究表明:学生犯错后,仅依靠简单的说教,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纠正错误,时间长了,又将出现同样的错误,其实并不是学生不想做对,是脑子中的错误想法没有消除,根深蒂固,正确的方法只是暂时占领了位置,时间一长,错误的印象还是会取代正确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面对错误要让学生开展自我否定,让学生的观念产生冲突,逐渐让正确的观念取代错误的想法。

(一)指名方向,自主查找

翻开学生的作业,其实可以发现学生的很多错误都是因为不良习惯造成的,抄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等等,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不需要过多的讲解,或者说你讲了也无效。我经常是不具体判断每一道题的对错,而是就一页告诉学生有几处错误,让学生自己寻找,如果能找全,依然可以得到100分。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就不会再出现简单的错误。

(二)将计就计,构建网络

数学知识有很多是类似的,学生分辨不清就非常容易出错,面对这种错误,教师可以将计就计,运用比较的方法,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瓶果汁有2升,小明喝了1/2,小红喝了1/3,这瓶果汁还剩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1/2-1/3,一眼就可以看出,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是混淆了数量与分率,于是我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瓶果汁有2升,小明喝了1/2升,小红喝了1/3升,这瓶果汁还剩几分之几升?接着组织学生对比,对比中学生很快发现了区别,也分别找到了正确的解法。

激活课堂 点亮创新 篇7

关键词:美术教育,课堂情境,创新能力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精神创造。”由此可见, 艺术对人的塑造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 怎样在艺术教学中把握课堂, 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让学生自由的探索、去感受、去总结、去创新、去塑造, 正是我们应该为之奋斗终生的永恒课题。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美术课堂上, 无论是老师点拨还是学生探索创造,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艺术氛围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条件。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比较自由主观的行为, 完全要发挥出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那么在此之前, 需要的就是一种轻松的环境。创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这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子。在课前, 教师出示一些个性张扬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用色和创意, 产生对美的向往。或者干脆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在上初一年级第五单元第一课丰富的表情之会变的脸时, 我请两个学生到讲台上表演, 一个表演滑稽可爱的动作, 另一个表演严肃认真的动作。两位学生的精彩表演会迎来同学的热烈掌声和笑声。同时对两位同学的表演做出不同的评价。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带着学生玩, 学生因上其他文化课绷紧的心境得到放松。整个班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这时, 老师可以提出问题, 你们能否把他们刚刚的表演的动作用线条画下来呢?在此基础直接导入新课。这样, 就可以水到渠成, 为教学确定了一个良好开端, 创设了一个较浓的艺术学习氛围。

二、激发兴趣引导思考

教育方法与兴趣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甚至可以相互转化。有了兴趣, 枯燥的课堂教学也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而有了教育方法, 原本没有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培养出来。因此, 我们在教育中不可能忽视二者的互动性。所以, 开课之初, 就要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 讲述他们意料之外的内容。例如, 在讲《蒙娜丽莎》这课, 我先大致介绍这幅作品的世界影响和它在美术上的地位。提问学生:“这一平淡无奇的女子形象何以能有如此盛名?”然后, 通过这幅画背景后的故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兴趣。曾有人专门做过实验, 让两个吵架的人站到面前。不久两人在这“神秘的微笑”面前渐渐平静下来。最后, 讲述达·芬奇为了表现这个动人的形象, 历时四年呕心沥血的绘画过程, 在引导学生体会动人的形象神秘的微笑中的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使学生随意问题展开, 层层深入美术杰出的技术与艺术的内在世界。

三、好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了条件

美术课应以开放性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 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中和实践活动中, 积极主动探索、发现、认识和总结造型方法和规律, 以及运用物质材料进行表达的能力。课堂气氛应宽松、自由、生动、和谐。我对教学方法的设计着重探索于以下几点:1.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让学生思维发散。我从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培养创造思维是可行的 (1) 寻找美术教学中的创造点, (2) 提供激发创造灵感的美术教学素材, (3) 创设自由学习的空间, 增强课堂的随意性, 降低对学习过程的要求。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我认为以下几种形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1) 可采用情景教学、跨学科联系教学、回以现实生活教学、音乐激励教学、游戏教学等教学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2)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并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表现形式, 打破机械的成人化的循序渐进教学程序, 以更广泛地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视听媒体, 利用各种艺术活动拓宽视野, 接受超前教育。 (3) 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创新不等于创造, 创造是自己独创的, 新是在别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在美术教学中, 应时时做到少提一点要求, 多给一点自由, 为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四、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 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而且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无论这种教育技术多么先进, 也只是美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过分依赖, 甚至完全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就走向一个极端, 背离“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关系, 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一次美术课竞赛中, 有一位教师在上欣赏教学过程中, 总共只讲了三句话, “同学们好”, 然后便贴出课题, 接着是一幕幕的电教节目, 最好教师简单小结“这堂课大家学习很认真, 希望大家课后好好复习。”然后宣布下课, “同学们再见”。像这样, 教学的肤浅性是必然的, 学生共花了时间与精力, 其结果也只是在热闹中走了一个过场。如果这也能算是一堂成功美术课的话, 那么我们只要准备有关资料, 上课时找一个播放员操作一下就行了。那还要教师干什么?

激发兴趣 点亮课堂 篇8

儿童虽富有好奇心, 善于模仿, 心理障碍较少, 但他们具有不稳定的因素, 就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我们要利用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之前要精心设计教案, 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 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 进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而热情的参与到教学中去, 真正成为这堂课的主人。所以, 小学英语教学应该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可用的方法, 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我们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填鸭式教学, 单纯像电脑一样输入教学内容, 忽视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我们应通过努力创设各种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小学生感兴趣, 且易于让小学生接受的直观、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而自然的学习氛围, 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 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或技能感到有兴趣时, 他才会愿意去学, 乐于去学并主动去学, 并且随时随地可以学。

一、形象直观, 激发兴趣

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善于运用身边的事物来辅助教学, 如电脑上的英文指令, 电视中的人物口语、肯德基快餐店的英语餐单, 以及我们衣服上的单词, 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教师可以发动学生主动出击, 分头寻找有关材料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材料来活跃课堂的气氛, 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同时, 在活动中也得到成就感,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游戏, 激发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游戏环节是润滑剂, 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兴趣不高时, 可以利用游戏来调节学生的状态。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 互相合作的精神。从而达到了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游戏现如今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利用chant, 激发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 chant的运用, 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有了节奏感。这样能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并能让学生记住本节课的重点, 在课堂英语教学活动中, 教师若能把一些枯燥的、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编成一个简单而又易学的顺口溜, 再加上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激情, 如丰富的表情, 幽默的语言, 活泼开朗的教态。举手投足间就能使整个课堂宛如一场优美的儿歌表演, 学生从中回味无穷, 不知不觉中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和听说能力就有了较大的提高。

四、歌曲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对于歌曲的爱好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他们对歌曲的接受能力甚至比他们接受英语单词的速度要快的多, 因此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学生在课堂最愿意学的知识。学生在唱歌时, 随着音乐的起伏, 身心上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在课前的热身活动中让学生唱一首英语歌曲, 就会发现整节课效果和气氛比平时不唱歌要好的多。也会让学生紧张的精神得到缓解。因此, 将唱歌这种形式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去, 能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 人的心理机制表明, 大脑左半球善于处理言词、数理、逻辑类的信息;右半球是记忆、识别文字和音乐旋律并进行模仿的中枢。在英语教学中, 利用唱歌这种形式也就是将大脑的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 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说明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歌曲这一教学手段的重要性了。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 新课标对于我们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小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流利的口语, 还要会唱歌、跳舞, 善于表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如、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且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才能具有科学性, 让学生真正体会洋味十足的英语。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发展观。我们要用良好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同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及时的反思, 全面地分析教学过程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反思, 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正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使教学手段更迎合学生实际需要。这对提高教学水平, 优化教学效果, 促进教师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许多教育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我们要做学生兴趣的开发者。为学生智力的开发, 以及兴趣的培养做努力。

摘要:小学生的好奇心对英语的学习会带来很大的兴趣, 所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 善于模仿的特点设计独特的教学方法, 帮助小学生学习英语。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不知不觉就已经掌握了所要学的内容, 且还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到所学的知识, 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所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我们首要的任务。

关键词:兴趣,游戏,儿歌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广州市教研室

[2]宋桂月, 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出版社

[3]叶澜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沈德立等《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小学教育心理学》刘国权主编, 第十二章

巧妙提问点亮高效课堂 篇9

一、提问问题设计不精致

如果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那么就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目前的语言水平、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来进行问题设计, 尽量把涉及该问题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做到依旧带新, 融会贯通, 并且注重难易问题的相互结合。“问题太难, 会使回答者为难而退;问题太容易, 学生不屑回答。二者都会使学生对提问失去兴趣”。然而, 笔者通过多次课堂观察发现,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部分教师对课堂提出问题的方式、时机、频率、叫答分布以及问题本身的难易度、清新度把持的不够到位。

二、提问策略运用不科学

课堂提问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 而是要讲究方法。它是一个“发问—侯答—叫答—理答”四合一的过程。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常出现以下几种倾向:

一是“满堂问”, 教师的问题多, 出口即是, 问题“遍地开花”。这似乎是“以问题为先导”, 但问的烦琐, 缺乏重点。

二是“个别追问”, 对于一个知识点、语言点, 向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连续追问, 多数学生闲置一边。

三是“连续反问”, 学生回答出问题后, 为了制造出表面热闹的课堂场景, 教师又连续反问, 并没有突出重点。

四是“模糊问题”, 有的提问问题本身与教学文本缺乏联系, 又或问题的题干冗长, 叙述不清晰, 指代不明确, 从而使问题出现歧义的不良倾向;

五是“零散提问”, 有的提问缺乏教学思维的逻辑性, 前后问题之间无认知联系, 显得零乱无序, 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作答。

六是“即问即答”。一般情况下, 学生理解一个问题至少需要三秒钟时间。部分教师在提问一个问题后立刻叫学生回答, 学生可能还在思考问题本身的过程中, 教师又叫另一个同学回答, 这种课堂提问方式很容易打断学生思维训练。

三、问题分配不公平合理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活动者”, 而教师则是“管理者”、“辅导者”和“引导者”。体现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开口, 通过师生真正意义上的交际活动来帮助学生得到足够的语言输入和输出, 促进语言习得。问题分配关注的是教师是否均等地向每位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以促使全体学生共同思考的一种提问技巧。听了多节公开课后, 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控制着;问题一定是教师事先在教案上设计好的, 甚至对一些答案也进行了预期和假设, 课堂上按部就班演绎。尤其对那些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而言, 在这样的课堂他们只是在痛苦地充当“群众演员”。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尽量顾及全体学生, 让人人有机会参与回答。

四、教师反馈不具体

教师的反馈主要有评价性反馈 (Evaluative feedback) 和话语性反馈 (Discoursal feedback) 。前者关注的是教师对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做出的评价。后者与前者的目的有本质上的差别, 教师更关注回答的内容, 而不是语言本身, 目的是让交际顺利进行。经常看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只是笼统、机械地反馈:“Good”, “Very good”。这种模糊性地评价反馈往往不利于师生的进一步交流, 而且会让学生怀疑教师评价的真实性, 这实际就形成了低效课堂。课堂问题设计是一种预设, 但课堂终究是动态的、生成的。对于教师预设的问题, 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会使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 对所提出的问题灵活调整、提示引导, 或者改变原有的问题, 生成新的问题。因此, 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如其分的反馈, 这样不仅使得交流顺利进行, 而且最大程度地诱发了学生话语的输出, 也有助于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

“课堂提问可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帮助教师析疑, 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帮助教师就某些细节问题进行检查, 刺激学生的课堂参与。但如果提问不当, 则会起到相反的结果”。有效提问是实践挑战性的思维训练, 是驱动持续性的教学过程, 有助于实现预设性的教学目标。总之, 高效课堂教师更善于提问, 巧妙提问, “抓住问题不放”, 从学生答语中了解其知识理解、掌握程度, 根据学生暴露的学习思维过程, 又提出下一个新问题, 进而激活思维。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陈晓瑞.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用“回应”点亮数学课堂 篇10

一、顺学而导——依据学情而定

根据课堂的生成, 找准原点, 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 使教为学服务。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 迅速提取生成环节中与预设教案的联系点, 随机应变。

【案例1】“10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今天, 我们一起来认识10。

生 (兴奋) :10我早认识了……

师 (巧妙回应) :那么生活中, 你在哪儿还见到过10呢?

生:10根手指头。

师:你真会观察, 我们都伸出小手, 来数一数自己的手指头。

生:今天是10月30日。

师: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

生:十全十美。

师:在这里, 10还表示完美呢!

生:打靶打10环。

师:这个10还表示打到靶心, 好成绩呢!

生:钟面上有10。

生:温度计上、尺子上有10。

在教学中, 教师原本设计的认识10的环节滞后, 于是当学生在预测时发出了信号“10我早认识”时, 教师没有死搬硬套教案的流程, 而是巧妙地在这个点上回应学生的话题:既然你早就认识了, 就可以自然地来谈一谈你对10有哪些认识、在哪里见过10等。

二、逆向疏导——巧用反例引路

课堂中学生回答不全面, 教师不应立即予以否定, 而可以用反例来反问学生, 把问题继续抛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之后得出全面完整的认识。

【案例2】“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讨论汇报下面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我认为图示的平行四边形不是对称图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这样对折后发现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所以它不是对称的。

师:你这样对折后发现两边不重合, 就能判断它不是对称图形了?

(生不解)

师:那我那样对折呢?

生:哦, 我那样对折, 发现也不行。 (生换了一种折法)

师:那我再换成那样折呢? (师比画不同的折法)

生:那样也不行啊。

师:那就是说, 无论怎么折, 它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 这样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验证过程中, 教师不断激发学生去尝试不同的折法, 让学生明白, 折一次就判断图形不对称是不科学的。例如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 如果折法不当, 它两边也不能完全重合, 可长方形却是货真价实的对称图形。所以, 要判断一个图形不对称, 要通过不断验证, 得出无论怎么折, 它两边都不能完全重合, 这样才能判断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三、再用资源——充分挖掘素材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或者“错”的层面, 而要通过充分挖掘素材来深入理解分析其中对或错的原因。

【案例3】“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讨论:蝴蝶结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 如何变成对称图形?

接着, 师出示下图:

师:这个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

生:不是。因为它对折后两边不完全重合。一只脚在这边, 另一只脚在那边。

师:要使它变成对称图形, 你可以怎么办?

生:两只脚都朝外, 或者两只脚都朝里面。

师:还可以……

生:把两只脚都去掉。

教师在回应学生的回答时, 应不断深入地挖掘教学材料, 而不是只停留在一个层次。在蝴蝶结图形的处理中, 教师就不仅仅停留在通过对折判断是否对称这个层面, 而是进一步去研究如何使其变成对称图形。这样就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延迟回应——留给学生思考

对于课堂中的生成, 教师有时可以不急于处理, 而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来共同解决。这个方法一般运用在那些有利于推动课堂探究的生成环节上。

【案例4】“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 在下图中寻找对称图形并汇报。

师:这些图形中, 哪些是对称图形, 哪些不是?验证一下, 并画出对称轴。

汇报1:

师:下面我们请小组代表来介绍你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小组同学有补充可以直接上来补充, 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不同意见的, 可以举手补充。

生:我认为双向箭头不是对称图形。

生:是的, 是的……

师:谁来说说你的道理?

生:对折, 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所以是对称的。

汇报2:

生:绿色的平行四边形是对称图形。

生:不是的。

师:认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请举手, 认为不是的举手。我们派代表来说明理由。

汇报3:

生:我把圆对折, 发现两边能完全重合, 对称轴在这里。 (比画出一条对称轴)

师:这个小朋友画出了一条对称轴。 (将一条强化, 引起学生对数量的思考)

生:我画了2条。

生:我画了4条。

师:还有没有更多的? (8条) 还有更多的吗? (10条) 还有吗……

生:画不完的, 有很多很多条……无数条。

课堂中, 教师的目光不一定集中在发言学生身上, 有时, 教师以发言学生的话题为中心, 把问题抛给下面的学生, 这时, 不是一个学生在发言, 而是全班学生在发言, 在思考。这也就激起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受到很多组织纪律的约束, 所以要引起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首先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如本片段中, 教师首先就鼓励学生, 有意见的可以上来补充说明。有了宽松自由的大前提大背景, 学生的表现也会更加自如, 思维更加活跃。

汇报1中, 当一个学生认为箭头图形不是对称图形时, 很多学生极力反驳。教师可以请个别学生来加以解释, 引发一对一、大家听的生生交流。

汇报2中, 当学生产生两种不同意见时, 教师可以让不同意见的学生派代表进行辩论, 引发一种片对片的辩论式生生对话。

阳光评价,点亮课堂 篇11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话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动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受到更大的关注,这也对教师的课堂评价提出了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艺术评价,可以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励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课堂评价的灵活性、启发性和幽默性,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灵活性评价,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突发情况,面对这样的意外,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指责,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叛逆的情绪,不利于学习,正确的做法是教师要灵活使用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放飞蜻蜓》这篇课文时,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学生出现了疲劳的情绪,有几个同学注意力渐渐地不集中,而这时,恰好有一只小燕子飞进了教室,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过去,开始是窃窃私语,逐渐就开始议论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采用强硬制止的方法,显然效果不会太好,不仅不会让学生回归课堂,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引起课堂的混乱,于是教师灵活变通,这样说道:“同学们快看,小燕子也听说我们要放飞蜻蜓了,所以它也来帮我们了,那么,我们要不要赶紧将蜻蜓放飞出去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小蜻蜓飞出去呢?让我们和小燕子一起想想办法吧。”这样的话,让学生马上对文本产生了兴趣,马上进入到文本寻找答案。

因此,教师在面对课堂突发情况时,不能简单、粗暴的解决,而应该适当运用灵活性的评价语言,机智处理这些意外,将课堂重新引入正轨。这样做时,学生能够在开怀大笑之后回归课堂,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启发性评价,凸显自主学习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提倡将课堂的权利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要求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获得答案,而教师就要理性对待学生的表现,使用启发性的评价语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要求自己的弟子到麦地里选择最大的一个麦穗,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想通过这件事让他的弟子明白什么样的道理?经过学生的激烈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苏格拉底让他的弟子去找最大的麦穗,结果他的弟子都空手而回,因为他们总是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这就可以发现他们没有抓住机遇。”面对这样的答案,教师给予了肯定,然后继续启发学生思考:“那么,在文中麦穗有什么象征意义?寻找最大的麦穗又在比喻什么呢?苏格拉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感悟到人生要有所追求,还要善于把握机会的道理。

在这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做了鼓励、评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感悟,使用了启发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不断探究,深入解读文本,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幽默性评价,享受快乐学习

小学生都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因此,如果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采用幽默的语言,那么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这样做法的效果,是严肃的批评不能比的。幽默性的评价可以说是一门艺术,不仅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稻秧历险记》这篇课文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解读,充分体会文本的内容,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并且要求学生体会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表现文本的内容。其中有一个学生在表现杂草“有气无力”这样的句子时,声音很洪亮,显然这样的处理不合适,于是教师风趣的点评:“你没有喘不过气来,你生命力很旺盛哟。看来我买的农药是假的,我还要在再去买真的消灭你。”听了教师的评价,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这位同学也明白了应该怎样表演杂草的“有气无力”,在第二次朗读中完美处理了这一细节。

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没有严肃地批评,而是采用了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不仅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严厉的批评,而要采取幽默的引导,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爱上学习。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离不开课堂评价,教师要注重课堂评价的方法,采用适合的语言进行鼓励和启发,让小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激励,受到启发,走近文本个性解读,获得知识。让课堂评价犹如一道阳光,照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任萌萌.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上).2015(09)

[2]王希丰.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让猜想点亮数学课堂 篇12

一、猜想的意义

在汉语词典里, 猜想的含义就是推测、猜测, 凭某些线索推断、猜度。在数学学科中, 猜想是不知其真假的数学叙述, 它被建议为真, 暂时未被证明或反证。在心理学学科中, 猜想还指的是一种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以观察或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为依据,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归纳, 或将其与有类似关系的特例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判断、推理对问题结果做出的估测, 对研究对象做出判断的思维方法。猜想既可以理解为思维方法, 有时也指思维结果。当猜想被看做是思维的结果时, 这种猜想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但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往往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并教学、引导学生猜想的。由此可以看出, 猜想不是胡思乱想, 更不是毫无根据地瞎懵。

二、猜想的教育性作用

1. 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数学猜想不但促进了数学理论的发展, 而且也促进了数学方法论的研究。正因为历史上有诸如哥德巴赫猜想、费尔马猜想等猜想的提出, 数学科学发展的脚步才没有停歇, 才发展为今天壮观的现代数学。

2. 猜想是学生发现和创造的基础, 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

在数学概念、数学规律、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相关内容的学习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适时猜想,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3. 猜想能帮助学习者增强探究活动的目的性, 避免盲目性。

猜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 因为猜想对解决问题的方案做了一定的预见性思考, 为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 指导探究沿预定目标展开, 避免探究的盲目性。

4. 猜想可以使数学学习达到“双赢”效果。

在当前盛行的探究学习方式中, 猜想、验证活动成为数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 因其与科学探究的步骤基本一致, 因此,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会知识, 更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达到双赢效果。

三、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猜想

1. 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于猜想。

愉悦的学习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大胆猜想的前提。因为猜想本身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活动, 当学生学习的氛围不紧张, 他的思维才能更活跃, 反之, 紧张的学习气氛会在一定程度上凝固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包括猜想能力都会有所减弱。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不迷信已有结论, 不满足现成解答, 不断开拓。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表现欲望比较强, 往往对没有绝对把握或没有深思熟虑的情况下也敢于大胆猜想, 因此,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表现欲, 对猜想合理的进行表扬, 对猜想偏向的进行引导, 对不猜想的进行激励, 使猜想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2.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积极猜想。

问题是猜想的先导,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或者不能够发现问题, 就不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猜想。比如, 学生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时,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然后出示一个圆柱形水池, 让他们想办法求水池中水的体积。学生可能会想到下面的问题: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是把圆若干等分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如果我用厚一些的圆形纸片剪、拼后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是长方体吗?如果是长方体的话?体积会有变化吗?那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高是不是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会在脑海中提出诸多的相关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会引发学生去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3. 唤醒知识经验, 让学生能够合理猜想。

猜想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猜想者的知识、经验越丰富, 依据的材料越多, 猜想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著名的哥特巴赫猜想等之所以被世人所瞩目, 被后继者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 是因为提出猜想的猜想者具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其猜想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能够吸引其他人的研究兴趣。当然, 我们不要求学生具有多高深、多全面的知识, 但是与猜想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还是要具备的。如学生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 然后让学生猜想:比中是否有这样的一个性质?如果有, 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会是什么?学生因为具备了和比相关的知识和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知识的发生和迁移, 所以, 大多数学生能够猜想出比有这样的一种性质, 并且能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想出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

4. 加强方法论意义上的猜想为内核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拉卡托斯指出:朴素的猜想构成了数学发现的逻辑实际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可以断言, 没有猜想和证明就没有数学, 因此, 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怎样猜想。在课堂中, 教师要让猜想正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猜想的, 是如何整合材料、提出疑问的,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点评, 介绍各种实现猜想的途径、步骤、规律、方法, 让其他学生也逐步学会经过观察、联想、比较、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合理的猜想, 逐步培养猜想能力。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时候, 教师提供学生一些学具:等底等高的圆锥的圆柱和圆锥容器, 不等底不等高和圆锥容器, 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圆锥的体积可能是什么呢?而后让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而后在验证之后让猜想正确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想法, 教师点评其思维方法, 供其他学生效仿和学习, 同时鼓励其猜想的合理成分, 感受猜想成果的喜悦, 进一步激发猜想的积极性。

上一篇:美国社区下一篇:就业平台搭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