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亮孩子的心灯

2024-06-01

教育点亮孩子的心灯(精选7篇)

教育点亮孩子的心灯 篇1

班会活动课上, 我与孩子们讨论关于尊重的话题。

“我相信我们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 伴随话题深入, 我肯定地说。一个男孩竟然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老师, 我身上有闪光点吗?”听了这声幼稚的发问, 我心里一颤, 循声望去, 哦, 原来是小胖同学。他的眼神充满期盼, 一脸纯真。我大声地回答他:“怎么会没有呢?你心地善良, 乐于帮助同学, 还有诚信的可贵品质。”

我的话音刚落, 几个学生马上举手反对, 还列举了许多事例纷纷指责小胖言而无信。望着小胖失望的神情, 我为他据理力争:“那次放学, 我请小胖留下补作业, 因为老师突然有些事情要处理, 小胖找了我好几次都没找着, 于是他就写了张留言条, 说第二天一早到校马上交作业。第二天一早, 我刚踏进教室, 他就来交本子了。可见, 他是个有诚信的孩子。尽管他做过不诚信的事, 但只要诚心改过, 依然值得我们信赖。”学生们被我的话打动了, 没有再站起来反驳, 这时的小胖低下头, 似乎在为自己以前所做的事感到惭愧。

其实我心中清楚, 小胖是一个自理能力差些的孩子, 做事比较慢, 比较邋遢, 我知道他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 因此他的心里是自卑的。一个总是低着头、弯着腰走路的孩子, 他的骨骼必然会变得弯曲;同样, 一个自卑的孩子, 在人前人后抬不起头来, 他的心灵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所以, 我要让他昂起头来走路!

此后的课堂上, 我欣喜地发现小胖积极举手发言了, 尽管他的回答还不够全面, 但从他的笑容里我看到了自信, 看到了他的心里的阳光。我相信, 今后的小胖不再是低头弯腰的孩子, 一定是个抬头挺胸, 坚强而快乐的孩子。

教育点亮孩子的心灯 篇2

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

用感恩的心,为我们身边的陌生人点亮一盏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他人给予的温馨灯火。

无形中,也许我们受到了许多的帮助与恩德,我们却未发现,曾经也想很透彻地了解,自己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平台上。寻根究底,才发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生活在重重恩德之中。

父母从年轻时代就开始含辛茹苦地养育儿女,直到老了,背佝偻了,还是把认为最好的,留给儿女。等着儿女回家的时候,将美好的食物端出来,暖和的床,关切的话语,点点滴滴,无不透着无限的关爱。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父母之恩如此深重,我们怎能忘记?

古圣先贤领悟宇宙万物的真理,透过伦理道德的教诲,代代承传。此生能遇明师听受学习,并且以身作则,将圣贤教诲贯注在我们生命中,是我们人生的幸运。老师给予学生慧命的无尽恩德,作为学生,若不勤奋好学,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又如何对得起老师的殷殷教导?

每个人有身生父母,而我们还有共同的母亲――祖国。我们能身心安适地学习、工作、生活,都是因为有国家全方位的保护。安定的环境,和谐的社会,才使我们日新又新,不断迈向更美好的人生。

人,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生活,日常的生活,无一不是众人所成就。凡衣食住行之点点滴滴,都含着人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也许,我们所怨恨的人,却是默默关怀照顾,给予我们重大恩德的人。延伸至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共同成就我们生命之所需。每一缕阳光,每一丝清风,都在无言传递所有的爱与关怀。

用爱心点亮聋哑孩子的心灯 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爱心;自身素质;心灯

上帝总是要和人们开玩笑,所以世界上才会有一些残疾孩子。这些孩子的成长是家长最大的心愿,他们如果能真正融入社会中,成为一名能够自食其力的人,是特殊教育机构的责任,也是使命,让这些先天缺陷的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成为社会上的一分子,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下面就谈谈特殊教育工作的体会和思考。

一、拥有一颗爱心

对正常而健康的孩子实施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付出一定的心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优化教育模式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一群聋哑学生的教育,实施起来不知要比正常孩子的教育难上多少倍。但是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我坚信只要拥有一颗爱心,就会收获丰硕的成果。而在实际工作中,也验证了我的这个结论。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心智不高,智商不高,一些基本的生活知识也缺乏。对于一般孩子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在聋哑孩子的身上都是很难实现的。所以教师的爱心和耐心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很好地和别人交流,他们听不到声音,他们的世界是静静无声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能够站在聋哑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尽量将他们的生活贴近正常的学生,和健康的人一样去工作和生活。

二、提高自身素质

光有爱心,对于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够的,还要有一身过硬的本领,这种本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手语水平,更主要的是职业道德。对于聋哑学生的教育,需要教师付出更大的耐心。因此,教师要苦练基本功,提高自己的手语水平,具备一定的手语水平便于和学生交流,也便于教育学生。对聋哑学生的教育,既要有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有生活能力培养的教育,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能力、知识建构和生活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教师更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心血,给家长一个希望,给孩子一个天地,给社会一个和谐,这是我们做特殊教育工作的天职。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聋哑学生,因此也需要教师给予特殊的关照。而在工作中,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是非常重要的,用自己的爱心去点亮孩子心理的灯盏,为孩子未来的人生之路指明一个方向。这也是为残疾孩子家长带去希望的途径,为减轻社会负担而做出的努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温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黎小夏.谈谈低年级聋班语文拼音教学的几点体会[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2]姜雪.探究多元智能理论在培智学校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赤子:上中旬,2015(22).

教育点亮孩子的心灯 篇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阅读教学要以情感为动力,情感是语文阅读的“根”。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情感注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的参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相依相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历经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不断从中探索、研究,并总结出如下几点策略:

一、关爱学生—形成情感动力

“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学应以对学生的关爱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只有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关爱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和谐,才能形成浓厚的情感底蕴。

多年来,我一直任教高年级,接管别人的班是常有的事,因此,刚开始时的师生关系都会比较生疏。我利用课间或课余的时间走进学生群体,坐下来跟孩子们聊聊学习,聊聊生活,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尤其关心特殊学生,比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这些孩子的心理以及情感或多或少会偏离正常轨道。因此,老师对他们要关爱有加,多跟他们沟通、交流,以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觉得老师值得信任,如此一段时日下来,师生关系便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彼此间的关系会逐渐融洽、和谐、亲近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创设情境—生发情感冲动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感丰富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生发情感冲动,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达到情感升华。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难以走进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因此,感受就会不真切。我在教学这一文时,就精心创设了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的情境,学生在哀婉的乐曲和凄美的画面中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体验,进而唤起了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借助残酷的画面渲染情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一步想象体会小女孩当时的感受与心情。这样,鲜明的动画情境将语言文字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在扎扎实实理解和感悟语言的同时,学生也协调发展了思维和情感。如此,整堂课下来学生学得积极而主动。

三、美化语言—拨动情感之弦

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地在头脑中浮现出所描绘的情境,教学语言对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优化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更凝练、更优美、更富艺术性和感染力。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二泉映月》,课堂上一句句煽情的充满艺术魅力的精湛的教学语言恰如春风化雨,润泽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由情入境,不由自主地走进阿炳的生活,走进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从而深刻地感悟阿炳的曲折人生,同时也被这位民间艺人的非凡毅力所震撼。

教师上课时一定要先动情入境,在教学中全身心投入,借助作者的感情,营造美的情感氛围,拨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它发出动听的心声。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境中实现情感、思维、精神的交流。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为了引导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依依惜别的情境中,体会中朝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我利用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这一特点进行语言渲染:“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您这么大年纪,能支持得住吗?快回家休息吧!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这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老师配上钢琴曲《秋日私语》,以舒缓的语调、充沛的感情讲出来,仿佛为学生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进入了情境,从而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

四、激情范读—激发情感共鸣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能准确地传情达意,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如《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洁生动、极富韵味,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我用“凶、慌、敬、悲”四种不同的感情范读课文,通过以读导情,以情激情,使学生在听读中感悟到这座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使老汉为救村民舍己舍子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立马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当读到文章的尾声——“老太太祭奠老汉和他儿子”这部分内容时,我配上音乐《我的父亲母亲》深情地朗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读着读着,我眼眶发热,声音哽咽。此时此刻,我感到教室出奇得静,只见许多学生神情凝重、哀伤,有的学生甚至眼中含着泪花。由此可见,教师的感情强烈地感染了他们,其感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对失去亲人的伤心欲绝的悲痛之情。

五、想象体验—促进情感转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悟课文的时候注意与文本人物、作者进行换位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人物、作者的情感,与课文人物、作者同喜共悲,激发学生情感转化。

如教学《凡卡》一课,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有所侧重,先让学生找出信的内容,然后让其把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着,指导学生重点研读凡卡在鞋匠家所受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境遇,这部分内容(课文第8、15自然段)集中体现了凡卡内心的痛苦:“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引导学生想象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体会:“凡卡受尽哪些折磨?从‘揪着’‘拖’‘戳’‘一点儿’等词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启发学生想象体会凡卡的非人生活。

我还进行了这样的导读:“我仿佛看到凡卡又在挨打挨骂。凡卡太可怜,他才九岁,一个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却受着这么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想方设法捉弄他。他才九岁呀,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每一天,每一夜受着这样的折磨,无尽的折磨。他真的不知道下一刻会怎样?明天会怎样?也许他真的会死啊!所以他给爷爷写信,他在苦苦地哀求……”感受凡卡三次对爷爷的呼救、哀求,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描绘的感情氛围,感受体验凡卡的内心世界。

点亮自己的心灯作文 篇5

她停下了笔,面前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正当我疑惑时,她开口了。原来她从不曾放弃过,从不曾坠落过,像当年第一次谋面的你一样。

第一次见你,就是一次非凡的遇见。在那间狭小的教室,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春天,你,和别的转样学生一样,站在门口,引不起旁人任何特别的关注。就算是被人注意到了,也不过是因为你是转校学生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女孩子而已。通常,人们都会按套路来介绍自己,姓名、年龄、特长……早已听惯了这些陈词滥调,我在狭小的柜筒里摆弄着十根充满肉感的手指。终于轮到你了,我依旧心不在焉。这时,你像所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一样,开了口。刹时,你就一声霹雳震悚了我,吸引了我,你没有套路,你说你有一个梦想——做一个画家。说得是那样的自信和铿锵,容不得别人有丝毫的怀疑似的。从那一刻时,我就打心眼里喜欢上你。自此以后,我们常在一起谈论画画,在艺术的世界里徜徉。

后来有一天,那是第一节课,我们在画室偶遇了。你刚画好画,充满期待的问我画的怎么样。其实,你的画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无论是色彩、线条、布景和搭配……样样都不出色。我心里这样想,嘴上却只能说:“挺好的,就是配色不那么鲜明,吸引力不够。”你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么开心,好似知道我的用意,知道我不想打击你,讷讷地说了声:“谢谢。”望着你默默走开的背影,我看出了几分失落。后来,你好久都没有回来过。我有些懊悔,悔自己当时没能直接指出你的不足。我以为你会堕落,退缩,在众多有绘画天赋的人堆里,你会像当年转学时那样不被关注。

过后不久,我的猜想被证明大错特错了。同一间画室,我们再一次不期而遇。你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闷头画画。课间休息,其余的人在嬉闹,你仍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画着。画好了,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令人惊叹的佳作。你画的是一个攀登着,那神采像极了你。对你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成就,我很是不解,问你何故。你回头笑了笑:“我不过是比你们努力了些,一有时间就会画上一幅而已。”我知道,你背后付出的远不仅是这些。

你静静地望着窗外,窗外是流动的.风,飘落的雨,玻璃映出你平和恬淡的颜容。火红的石榴花明灭掩映,你眼神坚定,无视飘忽的尘世。

是你,是你这样一位不被关注的女孩告诉我,梦想不只能靠天赋,它需要你经年累月的付出。你用一幅幅浸透汗水的优秀画作告诉人们,一个人只要不断的努力,他总有一天能不可思议地让梦想成为活生生的现实。笼罩心头的雾霾顿时散开,因为有了你这盏明灯。

用爱点亮学生的心灯 篇6

一、给优等生予以帮助、开导

对于优等生很多教师认为他们思维敏捷,富于创造,勤劳好问,不用花太多时间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们就能迅速成长。其实在这些优等生的内心世界里也有荒漠的一片,需要我们教师去捕捉,去聆听,用爱去补偿他们内心的缺憾,使他们得到抚慰,从而真正欢乐地成长发展。

例如班里王豪同学在每次大大小小考试成绩中都在前3名。他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会好,其它的都可以忽视。他平时不关心集体,对身边的人和事也漠不关心,与同学关系紧张。我就有意识地慢慢地走近他,告诉他每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集体。个人只有在班级这个舞台上才能施展才华,也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中来,自己才会健康成长。我和他交流时更多的是以评语的形式出现。有一次轮到他当上小班主任,我给他写下这样的评语:王豪,你成绩好,同学们好羡慕你,大家都说你不仅学习好,而且管理班级也有一套呢,特别是会做同学的思想工作。今天你当了班主任,同学们人人都喜欢你,因为你进步了!

二、对中等生要经常鼓励,不可忽略

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好表现自己,希望自己能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对于那些成绩平平的中等生,他们安分守己、腼腆、谨慎,不犯错误,很少给老师、班级添麻烦,这样的一群学生在班级里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而实际呢,他们同样需要“爱”的阳光与雨露。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特长,关心爱护他们,给他们发展的机会,他们的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我记得去年教师节前一天的早上,学生们都在教室里看书,我捧着书和往日一样走进教室,一股清新的花香扑鼻而来,讲台桌上放着一本笔记本,我打开一看,几行娟秀的字映入眼帘:“陈老师,明天就是教师节,这是我在田野里摘的野花,送给您,祝您快乐!”看着这鲜花和祝语,我找出曹欣依同学昨天写的日记,我有点不可思议———今天,我做了几件事情,很开心的,上午考试陈梦双同学在制作图时忘记了带铅笔,她向我借,我把自己前天刚买的铅笔折断送了一半给她。下课后,陈梦双和同学们都夸我了不起,中午汤海利同学肚子疼,我过去安慰了一番,并陪她一起去卫生服务站买了些药,然后又送她回家,我自己中午作业没有完成,还差点受到老师的点名,但我心里还是很高兴。因为我帮助了别人,自己也得到了快乐。看着一行行清秀的字,我简直不可思议,抬头向她望去,见她正聚精会神地看书。

那天的晨会课上,我激动地向同学们讲述了这份喜悦,教室里响起了快乐的掌声。此时我看见了她灿烂的笑容。从这件事后,她更加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学习亦比以前用功了,在小组会上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好的计划,看着她的进步,工作落实得细致,有序,同学们都乐意和她交流接触,我亦感欣慰。只要我们老师关心、信任他们,给这一群体以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多一份关心、呵护,他们便会茁壮成长起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把更多的爱付与后进生

后进生与学优生迥然不同,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往往表现得自卑,沉默或调皮捣蛋,令我们几乎对他们失去信心。然而后进生更需要爱,需要老师的理解,因为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是转化后进生的情感基础和桥梁。因此我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全力地去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去挖掘他们的“闪亮点”,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信心和勇气。

班里有个学生,他个子小,性格孤僻,不大和同学合群,学习基础差。有一次,我让他写篇日记时,他居然说不会写,第二天交上来的是空本子。我没有批评他,只是私下里跟他谈话,鼓励他平时尽量多写。可第三天交上来,也就是几个字而已。开始,看到这仅有的几个字,我气不打一处来,马上想起这是个学困生,很难调教啊!而像他这样的班上还有几个,我沉思着,是“杀鸡儆猴”点名评判呢?还是采取容忍宽宏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呢?经过认真思索,我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激发他的学习乐趣。第四次交上时,又有了很大进步,就这样,在我的鼓励下,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懈地努力,他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再也没有旷过课,成绩也上了一大截。实践证明,后进生的学习成绩或思想品德差,很少情况下是差在智力水平上,更多的是落在非智力的心理素质上。长善求失,激励上进。只要我们老师对学生多些“感情管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能使学生“情动于衷”,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了解人。”我们老师希望学生对你多一份亲近与信任,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你平等的关注,就需要我们躬下身来,主动地去亲近每一位学生,细心地呵护他们的成长,尽可能地把爱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灵,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

摘要:爱没有错, 善亦没有错, 爱能生爱, 善能引善。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和心理, 作为老师要做到热爱关心学生, 既要爱优秀的学生, 也要爱后进的学生, 更不能遗忘中等的学生。我们老师只要用心去呵护学生, 他们就能挺胸抬头, 生动活泼, 身心愉悦, 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关爱,学生

参考文献

[1]章叶英.班主任管理目标[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6, (3) .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005, (12) .

教育点亮孩子的心灯 篇7

小花的信念

顾城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片小花

它们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它们相信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

【选文缘由】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教育也应该是个诗意栖居的地方。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速,在这样一个有些浮躁的年代,静下心来读一读诗,让生活多一些诗意,多一些美好,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童要读诗吗?毋庸置疑,答案是肯定的。

选择这首诗源于我校开展的晨诵课,我们选取古今中外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小诗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外延,为学生打开一扇大语文的门,于是就有了这首《小花的信念》。它选自顾城的诗集。这是一首温暖的诗,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对于石头的冷漠,小花没有抱怨,没有仇恨,黑暗没有荫蔽它充满阳光的心灵,它始终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头的冷遇。至真至诚的坚定信念终将使得石头发芽,露出善良的牙齿!这种善良、宽容、坚定、执着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吗?

这首诗篇幅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这样的诗,学生们发现了:金黄的小花、湛蓝的天空、粗糙的石头……他们会明白:“美”,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诗人想象奇特,读着读着,学生的想象会天马行空起来,情怀也会变得浪漫起来。在成人看来冰冷的石头,在学生的眼里却是有生命的,它会发芽,会露出善良的牙齿;风会唱歌,花会微笑,种子拱出地面会尖叫……

诗人修辞使用巧妙,溢满童真童趣,学生容易模仿创作,他们也能写出自己的作品,享受创作的乐趣。

诗歌内涵丰富,善良、宽容、坚定、有信念……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元素滋润着学生健康成长!读这样的诗,学生的精神世界会变得丰盈,内心也会变得强大!

我们还会把更多优秀的诗歌推荐给学生,希望能在每个学生的心里播下诗意生活的种子,用诗歌点亮学生的心灯,正如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备课构想】

《小花的信念》这首诗短小精练,但构思精巧,内涵丰富,适合高年级学生读。怎样引领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歌情感,内化诗歌语言,获得心灵的感悟呢?创设情境,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让诗歌真正走入学生的世界,融入学生的灵魂。

本课教学主要分四个板块进行:

一、初读诗歌,读好节奏

读正确、流利,读好节奏,这是诗歌朗读的最基本要求,是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打下基础。

二、再读诗歌,感受意境,感悟形象

我初读《小花的信念》时,眼前一亮,被这首诗吸引。再读,越来越被它感染,不知不觉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色的小花。这究竟是什么样的小花?诗人仅仅是在写花吗?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小花”吗?我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小花,先是盛开“一朵”,然后是“几朵”,最后是“一片”,想象自己所受到的冷遇,感受遭到冷遇时的心情。学生的读诗随着“小花的开放”变化,从“个别读”到“几个学生齐读”,最后“全班一起读”,所有学生参与角色变化,有所感受和体验。这样一点一点地读诗,一点一点地进入情境,一点一点地感悟,金黄的、温暖的、宽容的、善良的、有信念的小花形象就会清晰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就会一步一步地走进小花的内心世界。在层层推进的情境创设和朗读中,学生读诗、悟诗,想象被激活了,思维被点燃了,情感被激发了。

三、补白作诗,学习表达,感悟信念

诗歌的语言精练优美,想象奇特。学生可以模仿甚至创作儿童诗。在学习第3小节诗时,我没有完整呈现,只是出示:

紧接着,我问:“石头会怎样呢?放飞自己的想象,在作业纸上写一写。”

留白的诗句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写完后把自己写的诗和原诗进行对照比较,极具冲击力,更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此时教师适时总结,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四、回归整体,感情朗读,读出自我,点亮心灯

回归整体这一环节仍离不开“读”: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把诗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然后由“花”及“人”,联想生活中像小花一样的人,再读。课到此处,学生对“小花”的认识已经不是浮在浅处——“金黄的小花”不仅仅是花,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美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这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啊!

读诗,不仅是在读别人,也是在读自己。教学最后,我设计“让学生直面内心”的环节,让学生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遇到冷遇,我会怎么做?我会是那朵金黄的小花吗?我把诗中的“小花”换成“我们”,学生带着自我的体验读诗。是啊,做一朵温暖别人的小花,是多么美好啊!在这种反复的读诗中,真、善、美的种子已经悄悄地播在了学生的心中,诗点亮了学生的心灯,成为成长的助力。

【课例呈现】

一、课前热身,放飞想象

师:(出示图片)新课之前,老师考考你们的想象力。电线杆上停着几只燕子,像什么?金色的向日葵像什么?翩翩起舞的蝴蝶像什么?

(生说。略。)

师:这节课,让我们放飞想象,踏上诗歌之旅。

二、认识诗人,导入新课

师:他,叫顾城(出示顾城肖像图),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他总是戴着一顶帽子,他的帽子很像从牛仔裤上剪下来的一截裤腿。所以大家问他:“你干嘛戴这么一顶帽子?”你猜他怎么说?他说:“这是我的家,我老待在家里很安全。”有时候又说:“我生气的时候,这是烟囱。”还有呢,“今天,要是谁乐意往里面放钱,也并不太坏。”是不是很有趣,很有想象力呀?他被人们称为用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写的童话般的诗——《小花的信念》。

(师板书课题)

三、创设情境,入境朗读,走近“小花”

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诗的第1、2小节,读的时候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正确流利,读两遍。(出示诗的第1、2小节)

(生自由读诗。师指名读,师生评价。生齐读。)

师: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小花为什么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生:小花的信念是什么?

师: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有了问题,用什么办法解决?

生:多读几遍诗。

师:对,深入文字去读、去思考是最好的办法。读读看,诗中写了哪两种事物?

生:小花。

生:石头。

师:诗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花?

生:金黄的、美丽的。

生:花瓣小小的……

师:“金黄的”“小小的”,多么美丽又多么柔弱的小花呀!来,把这两个词送回诗里,读读这两节诗。

(生读诗)

师:不管是美丽的花,还是小小的花,它们既没有长在雍容华贵的皇家园林,也没有长在喧嚣热闹的街心花园,甚至都没有长在肥沃一点的泥土里。它们只盛开在山石组成的路上,和它们朝夕相伴的只有石头。这是怎样的石头?

生:坚硬的。

生:冷漠的。

生:无情的。

师:哪个词告诉了你?

生:冷遇。

师:对,读诗也要抓关键词。

师:“小花”可能会受到“石头”怎样的冷遇呢?闭上眼睛,尽情想象。

(播放音乐)

师:(采访学生)现在你就是这朵小花。春天来了,你第一个睁开眼睛,绽开了金黄的笑脸,本以为身边的石头朋友会和你一起欢笑,可没想到它对你怎样?

生:它冷若冰霜,嘲笑我,说没见过我这样丑的花。

师:你是什么心情?

生:我很伤心,很难过。

师:可是,你还是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头的冷遇。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注意红色的词语。(出示。师把原诗中的“一片”改为“一朵”,把“它们”改为“它”,生有感情地朗读改动后的诗。)

小花的信念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朵小花

它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师:还有哪些同学想成为这样的小花?请起立。(一部分学生起立)

师:(采访站起来的学生)金黄的小花们,石头的冷漠也阻止不了你们的开放。你们看,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马上暴风雨就要来了,你们多想到这些石头下避风躲雨呀,可是,石头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生:石头说:“去去,一边去,我可不想看见你。”

生:它不让我避风躲雨。

生:它用棱角划伤我。

师:你们是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好无助。

生:我浑身疼痛,伤心地想哭。

生:我很难过,我想也许是石头遇上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才这样对我的。

师:即便这样,你们仍然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头的冷遇。请你们一起读——(师把“一片”改为“几朵”,站立的“小花儿”们动情地朗读。师指导、评价。)

小花的信念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几朵小花

它们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师:石头虐花千百遍,花待石头如初见。不论石头如何冷漠,小花始终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头的冷遇。这样的小花该有何等的胸怀呀!全班一起读——(师出示原诗的第1、2小节,生读。)

小花的信念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片小花

它们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师:或许,小花也曾委屈,也曾痛苦,也曾流泪,然而,它把泪水化为力量,把微笑写在脸上,最终开出了自己的花,温暖着石头。这样的小花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善良。

生:无私。

生:坚强。

生:宽容。

四、补白作诗,学习表达,感悟“信念”

师:回到前面的问题,石头这样冷酷无情地对待小花,小花为什么还要用金黄的微笑回报它,为什么不放弃呢?我们来听听小花的心声。(师出示留白的第3小节诗句)

它们相信_

最后,石头也会_

也会_

在阳光和树影间

_

师:石头会怎样呢?放飞自己的想象,在作业纸上写一写。

(生写诗,师巡视。)

师:你是怎么写的?请读一读。

(生读自己写的诗)

师:诗人是怎样写的呢?

(师出示原诗,生把自己写的诗和原诗作比较,和同学交流。)

师:石头发芽是诗人把石头当作植物来写的,石头微笑是诗人把石头当作人来写的。你看,诗人的修辞用得多么巧妙,想象多么奇特,就像诗人戴的那顶帽子,在他的眼中也是那样的与众不同。找到了“想象”和“修辞”这两个写作密码,你们也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诗。

师:知道小花为什么不放弃了吗?因为它们相信——

生:(读)最后,石头也会发芽/也会粗糙地微笑/在阳光和树影间/露出善良的牙齿。

师:读到这儿,你发现这还是什么样的小花?

生:遇到困难决不退缩的小花。

生: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小花。

生:有坚定信念的小花。

师:受到冷遇,用微笑来回报,一次也许很容易做到,可是每次都这样却很难。这需要坚持,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任凭黄沙漫天,环境恶劣,任凭你石头铁石心肠,我依然微笑,我依然阳光,我依然善良,这种向美、向善、始终如一的品质也许真能使得云开雾散,盼来春风化雨,守得石头发芽。一起读——

(生读诗)

师:读好“相信”,读出“坚定”。再读——

(生神情坚定地读诗)

师:石头会怎样对待自己今后的人生呢?

生:石头再也不会嘲笑小花了,刮风下雨的时候它会保护小花。

生:石头不再冷漠了,它和小花成了最好的朋友。

师:真为石头感到高兴。

师:柔弱的小花和坚硬的石头,你觉得它们谁更强大呢?为什么?

生:小花。因为小花有坚定的信念,它用温暖感动了石头,改变了石头。

师: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英国作家白哲特说——(课件出示白哲特的话)

生:(齐)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

五、回归整体,读出自我,点亮心灯

师:谁来读读整首诗?

(生配乐齐读诗歌,背诵诗歌。)

师:在诗人的笔下,这一片金黄的小花是有生命的,有信念的。生活中,你见过像小花一样的人吗?

(生举例)

师:这位老师叫丁立芹,(出示图片)她身患癌症,仍坚守讲台,挽救了一个又一个迷途的学生。因为她坚信,爱能感化所有的学生。她就是那朵金黄的小花啊!

(师继续举例)

师:读诗,不仅是在读别人,也是在读自己。问问自己:如果有一天,我遭到冷遇,我会怎么做?我会是那朵金黄的小花吗?记住这首诗吧,一起读——(出示。师把诗中的“它们”改成了“我们”。)

小花的信念

在山石组成的路上

浮起一片小花

我们用金黄的微笑

来回报石头的冷遇

我们相信

最后,石头也会发芽

也会粗糙地微笑

在阳光和树影间

露出善良的牙齿

师:记住,这是你们对自己的一份承诺。今天,我们一点一点地读诗,一点一点地悟诗,真不简单。最为可贵的是我们学会了思考。有了思考,读诗就会有价值,我们的心也会被诗点亮。以后,同学们要多读读这样的好诗,也可以自己创作诗歌,老师期待着!

【课例评析】

章老师的《小花的信念》教学,是她在沪、皖、苏、浙长三角地区上的一节交流课。没有任何教学参考资料,磨课过程中,几次试教,几易其稿,最终我们看到的是情味浓浓,诗意浓浓,语文味浓浓的课。

整节课脉络十分清晰,从“读诗”到“写诗”,从“感悟形象”到“走入内心”,从“小花”到“自我”,从“诗歌”到“生活”,章老师引领学生朗读诗歌,品味诗歌,想象写诗,一步一步走进小花的世界,感受小花的信念,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成长的力量!

一、读诗——让学生融入诗歌

文字进入灵魂的唯一方式就是“读”,章老师深谙其道。这节课,“读”占鳌头,层层深入推进教学,“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课始,教师出示诗歌,让学生自由读诗,读好节奏,读正确流利。在此基础上,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敏锐地抓住关键词“金黄的”和“小花”,指导学生读出花的美丽,花的柔弱。这样的设计独具匠心:突出“小花”,是为了和下文中坚硬的石头作对比;突出“金黄的”,是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金黄”不仅仅是小花形象上的美,其真善美的心更是熠熠闪光。

在感受小花形象、感悟小花信念的环节,朗读层次非常清晰,指导不露痕迹。一读,教师把原诗的第1、2小节中的“一片”改为“一朵”,“它们”改为“它”,请最先绽放的“那朵小花”读;二读,教师把原诗第1、2小节中的“一片”改为“几朵”,站立的“小花儿”们齐读;三读,师出示原诗的第1、2小节,全班齐读。小花的绽放从“一朵”到“几朵”再到“一片”,越来越多,在层层递进的朗读中,小花形象清晰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回归整体时,学生有感情地配乐读、背诵。整节课,学生充分地读诗、悟诗,在读诗中学会了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没有停留在浅处,而是一步步走向深入——由“花”及“人”,再由“人”及“我”。学生联系生活,直面自我:如果有一天,我遭到冷遇,我会怎么做?我会是那朵金黄的小花吗?教师把诗中的“它们”改成“我们”,让学生朗读整首诗,“小花的信念”由此植入学生灵魂深处,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他们。

二、品诗——让学生走入意境

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是,很多时候,诗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很难落实。本课教学中,章老师巧妙地创设情境,利用音乐渲染,变换角色,把学生当成小花,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小花遭到的冷遇,体会小花的情感。教师采访小花:春天来了,你第一个睁开眼睛,绽开了金黄的笑脸,本以为身边的石头朋友会和你一起欢笑,可没想到它对你怎样?你是什么心情?学生畅所欲言。当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成为小花开放的时候,教师接着采访:金黄的小花们,石头的冷漠也阻止不了你们的开放。你们看,刚刚还是晴空万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马上暴风雨就要来了,你们多想到这些石头下避风躲雨呀,可是,石头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你们是什么心情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说出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不同情境中,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这样,学生真实地走进小花的内心世界,产生了情感共鸣,自己也成了小花。小花那至真至诚的坚定信念深深种植在学生的心中,品味诗歌落到了实处。

此外,教师抓住诗中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石头会怎样对待自己今后的人生。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想象也再一次被激发,在“小花”和“石头”的对比中,学生体会到信念的力量,真、善、美的力量!

三、写诗——让学生学会表达

诗歌离不开想象,章老师写诗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在学习第3小节诗时章老师设疑:石头这样冷酷无情地对待小花,小花为什么还要用金黄的微笑回报它,为什么不放弃呢?教师不揭开谜底,而是呈现留白的诗句,让学生补白。留白的诗句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空间,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因为之前学生已经进入小花的角色,感同身受,情动而辞发,因此学生写出了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精彩纷呈。

学生写好后,再出示诗人的诗句,朗读、对比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领悟作者巧妙的修辞,发现写诗的秘密,习得写作的方法。

四、悟诗——点亮学生心灯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还肩负着促进学生精神人格成长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联系生活,由“花”及“人”,列举身边的“小花”,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小花,“花”不仅仅是花,更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教学并不就此结束,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如果有一天,我受到冷遇,我会怎么做?我会是那朵金黄的小花吗?接着教师把诗中的“它们”改成“我们”,学生再读,把诗牢记在心间。读诗,也能够解决我们自身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真、善、美的种子,把小花的信念融入学生的血液,融入学生的灵魂,点亮学生的心灯,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中国经济下一篇:学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