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2024-06-12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精选9篇)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篇1

语言是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最主要方式,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目的之下, 语言的使用也具有各自的特征。优秀的教学语言不但要让学生能够听懂, 还要让学生喜欢听。历史学科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 作为一门文科类的学科, 教学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大, 对于历史教师而言, 掌握一定的教学语言艺术是保证历史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在语言使用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强化语言的规范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学科, 在很多人的眼中, 这样一门学科对于精确性要求并不像自然类学科那么高, 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在历史学科中, 一字之差就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 精确性是历史教学语言不可缺少的一点。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一定要字斟句酌, 力图做到准确规范, 恰当地传递出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效果。例如, 在历史学科中, “皇权”和“王权”这两个词看似差不多, 但实际却差别非常大。又比如, “宦官”和“太监”, 这样两个词虽然意思相同, 但教师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 在明代之前, 使用的是“宦官”, 而到了明代以后则改称为“太监”。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历史学科中有很多, 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和使用。

二、重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历史学科并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做有趣的实验, 也不能像数学那样进行有趣的计算, 历史就是一门讲述过去发生过的历史史实的学科。那么, 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同样的一段历史, 运用不同的语言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 一味地强调知识点的讲解, 必然会让历史学科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倘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注意采取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那么一切都会不同。例如, 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一些比喻、拟人、夸张的语言, 也可以穿插进一些小故事来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通过语言的改变, 可以让整个课堂气氛都变得的不同。例如, 笔者在给学生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 就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细节:邓世昌在黄海战役中战败以后落入水中, 这时候部下给他抛来救生圈, 但邓世昌却把救生圈抛开, 接着邓世昌的爱犬游过来咬着邓世昌的头发想把他救出来, 但依然被邓世昌赶走了。就这样, 通过一个故事细节的描述, 邓世昌誓与战舰共存亡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 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邓世昌的爱国情节和敢于牺牲的精神。

三、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不光来自于语言的内容, 更来自于人们讲话过程中的抑扬顿挫。有些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一个音调, 即使所讲的内容非常精彩, 但依然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 在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学生还能坚持, 但到了中后段以后, 教师平缓的声音就变成了学生的“催眠曲”, 使得学生昏昏欲睡。所以说,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 该高的高、该低的低、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这样才能让教学语言显得有生命力。讲求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不但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课的过程中, 这种音调的变化也可以蕴含很多其他的内容。例如, 每当教师在讲到一些重点内容时, 适当地放慢语速、提高音量, 这样, 长此以往, 每当学生发现教师的声音变大了, 语速变慢了, 学生就会意识到这部分内容是重点内容, 从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四、善用肢体语言

语言不仅是指口头语言, 它还包括肢体语言, 很多时候, 肢体语言的表达效果要好过单纯的语言讲授。因此, 在历史课堂上, 教师除了要在口头语言上下功夫之外, 还要懂得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教学, 这样往往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效果。例如, 笔者在讲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 在讲到“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时, 有些学生就表示听不懂。这时候, 笔者想了想, 就给学生这样解释道:“假如我们站在静止的汽车上时, 汽车突然开动了, 这时候, 我们的身体会怎样?”学生答道:“会站不稳, 可能会跌倒。”“那么会往哪边倒呢?”笔者接着问, 这时候学生就拿不定主意了。于是, 笔者就一边给学生解释“汽车发动时, 等于从车的后面向前给了一个力, 这时候, 身体自然会倒向后面, 这就是惯性”, 一边做了一个身体倒向后面的动作。就这样, 通过语言描述再加上身体动作, 使得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惯性, 进而把它推到地动仪的工作原理中, 从而弄清楚了地动仪的工作原理。

教师的语言修养是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否熟练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用好语言艺术, 通过高超的语言艺术来点亮我们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君红.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新校园 (中旬刊) , 2013 (1) .

[2]朱晓焰.语言文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0 (05) .

[3]袁悦蓉.关于历史教学语言准确性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 (2) .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篇2

2009年我有幸与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远赴山东学习观摩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回校后我们也参照山东模式开展了合作课堂。高效课堂和传统课堂明显不同的是:传统教育的特征是满堂灌、填鸭式,这种教育方式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及个性张扬,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上课睡觉现象多;而高效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解决疑难问题,能参与、体验、享受课堂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观摩和学习期间,我总感觉这种模式好像缺少了什么,回校试行一段时间后才深有体味:这种教学模式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形式单一,都是通过导学案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和学的任务的,多媒体只是用来展示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历史课堂的趣味性降低了。在实施新课改一个学期后,学生对历史合作课堂的评价为:“合作课堂采用导学案的形式,课前花很多时间预习,课堂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分工到人,包干到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展示导学案上的内容,整节课成了习题解答展示课,这样的历史课有什么意思呢?”“历史的文字答案太多,单抄答案都花去我们很多时间,而且讲解的人声音太小,我们根本没能听清楚。”在充分调查学情后,我们历史组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各种形式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试行一段时间感觉效果不错。那么,在生源基础较薄弱的农村中学开展合作课堂时应如何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现将我的一些做法和思考提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标并不排斥现代化教学手段,但我发现不少学校实行合作课堂后很少用到现代化教学手段,即使用也主要是用来展示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展示的任务,这就使得一些很好的影视材料、原始材料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恰当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如我上《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就用多媒体把各个航海家开辟的航线在地图上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把各个航海家开辟的航路记下来了。

合作课堂中的小组的合作、讨论、展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意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和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历史的趣味性,但是要求学生每一节课都把他们的合作成果抄在黑板上,然后再进行讲解,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而且没有任务的学生会因为没有事情做而显得很无聊。如果利用投影仪把学生的合作成果展示出来,由学生来讲解,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三是学生能够看得清楚听得清楚,四是课堂的秩序能够保证。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有些学校预习、上课、练习都是围绕导学案来进行,有不少导学案都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的,这就容易出现一些情况:由于导学案的问题多是一些简单化、填空式的问题,没有新意,学生没有思维的冲突和训练,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因而就激不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趣味性自然也得到增强。

2004年我在参加优质课比赛时,上课内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设计的一道题目令我印象很深刻: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了一战的导火线,87年后的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使不少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就要来了,几年过去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没有爆发,你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几个学生自告奋勇上来回答,他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博得其他学生和评委老师的热烈鼓掌。事后有位评委老师对我说,你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倒不是你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学生表现得很好,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育理念。的确,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有很深的体会:很多学生比老师还要出色,只要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将会还老师更多的精彩。当然,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三、引用与课堂相关的漫画,增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

漫画是作者从政治事件和生活现象中取材,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来表达情感与思想,用幽默、诙谐的画面,借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人和事。尤其是历史漫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富有强烈的讽刺性和幽默感,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引用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历史漫画,结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们学校周殷范老师在上新课改的汇报课时就用到了历史漫画,他上的是《罗斯福新政》,用了以下几幅漫画:

“经济多米诺骨牌”

《经济多米诺骨牌》选自《环球》2008年第20期,是反映美国经济的一幅漫画,从这幅漫画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

《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是一幅人物神态对比鲜明的漫画,它形象刻画了胡佛、罗斯福二人的心境和神态。同样是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究竟“新”在何处?

这些漫画以夸张的手法很快就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些学生能较到位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周老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将漫画所包含信息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进课堂互动氛围的形成与新知识、新问题的生成,深化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四、让历史教学与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起来

许多学生之所以对历史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觉得历史讲的都是过去的东西,有些历史离我们非常遥远,学习历史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如果在上课过程中能把社会热点同上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近,近得触手可及,就能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2008年5月20日广西A类人才历史科的探究课上南宁二中的罗晓聪老师上的《秦朝的统治》这一课,就用四川汶川地震来导入新课。那天刚好是全国人民向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悼念的第二天,在课题还没有打出来前,教师先展示了几张图片:有本班学生昨天悼念的图片,有广西乃至全国悼念的图片。接着打出美国一军官对中国抗震救灾的一段评价:“5.12地震后中国军队反应速度之快、集结速度之快、到达速度之快,战斗力之强令人胆战心惊。以前总弄不明白朝鲜战争为什么会失败,通过5.12地震,这个答案真是一清二白了。”教师问:“为什么四川地震如此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学生回答道:“因为我们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教师再问:“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于哪个朝代?”学生答道:“秦朝。”由学生的回答导入秦的统治,一下子把学生从“今”拉到“古”,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历史课堂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加强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学好历史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

巧用身边资源,点亮历史课堂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资源利用;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33-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随着课程改革和史学研究的逐渐深入,社会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教学实践中社会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划好知识要点加以识记,教学机械,学而无趣。其实社会史反映社会成员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文化生活、娱乐休闲等方面,最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巧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并以此作为历史学习的起点,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深化教学主题,提升学习能力,从而点亮历史课堂。下面就以人教版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为例,谈谈我的实践体会。

一、开发乡土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乡土资源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它诉说着本地的历史,折射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把乡土资源引入历史教学,其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有助于激发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我的家乡江苏常熟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现代化的新都市,尤以“常熟服装,衣被天下”而闻名。在课前先播放《常熟服装城》宣传短片,学生们通过短片了解到常熟服装城始建于1985年5月,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服饰专业市场,连续三届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服装城的发展是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见证。以倒叙的方式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观近代以来的服饰的变迁,感悟时代的进步。以生动、直观、亲切的乡土资源导入新课,有助于促进学生涣散的思维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整合教材资源,深化教学主题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标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著的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可供参考的蓝本,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讲解,可围绕教学主题,迁移、整合本课或其他章节、其他模块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形成整体认知,建构知识体系,更便于学生多角度认识核心知识。

依据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主题是了解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社会进步,从而使学生认识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认识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保持本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性。教材的两个子目分别为“动荡变化中国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按近代、现代两大阶段叙述社会生活的变迁。我将教材内容做了适当调整,以近现代时间为横坐标,以衣食住、习俗变迁为纵坐标来呈现教学内容。据此我确定本课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为观变迁——探原因——明特征(见附表1)。板书设计思路如下(见附表2)。通过重组,取得了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深化主题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学生资源,提升学生情感

人是历史课程资源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中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学生的许多经验来自他们家中的生活,来自他们对社区环境、网络资源的体验,这些经验,无疑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历史资源,运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以此作为历史学习起点,从而构建学生与历史的联系。

课前请学生自主组合,形成服饰、饮食、住宅、习俗四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各尽其能,去挖掘身边的历史资源,可采访长辈,听长辈口述历史,可直接记录文字、也可录音录像;也可以寻找相关的老照片等等。有了课前丰富的积累,课堂上学生非常踊跃和大家分享收集到的资料。如在讲饮食的变迁时,有学生讲了家中三代人关于早餐的故事变迁:爷爷奶奶生活在四五十年代,有时不吃早餐或吃一点糠饼、玉米粥;爸爸妈妈生活在七十年代,早餐只有白粥;90后的我早餐多种多样,有面包、炒饭、糕点、水果、牛奶,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还有学生自己创作PPT《搬家的故事》,从50、60年代的草屋,到80年代末翻建的楼房,现在城里新买的商品房。在生生交流分享中学生们都明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饮食变迁的趋势是从吃饱到吃好,住房变迁的趋势是从简陋到舒适,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实惠,不仅提升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四、引进时事资源,启迪学生思维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立足历史,贴近现实,以史为鉴,学史明志,突出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讲到与历史有关的趣事或现实中的热点时,学生大多会聚精会神地听讲,表现出渴求与好奇。这说明现代的高中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已超出了对历史本身的关心。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时引入时事资料,有意识地将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为学生架起一座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启迪学生对历史、对未来的思维。

2014年3月22日晚,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在王宫为习近平举行盛大国宴。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身着中式服装,出席国宴。习近平此次出访的着装不是传统的中山装,而是经过以中山装为来源,进行了当代改良和创新设计。领子是直立领,三个口袋,胸袋只有一个,而且没有袋盖,前门襟没有采用明扣,而是运用了绣花设计。彭丽媛的服装上衣过腰,采用对襟,门襟和袖口有绣花镶边,看起来很传统,但也是有当代的改良设计。我展示相关图片后,请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你认为这样的设计包含着怎样的理念。

生1:民族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时装融入传统元素、民族元素,更能焕发生机。

生2:体现大中国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

生3:有利于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到世界各地。

在讨论中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既要学习西方文化,也要保持民族特色,传承文明,自主创新。

五、引进跨学科资源,提升综合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可以打破学科知识之间的界限,通过相关的跨学科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打破学科的思维定势,为学习历史提供不同的视角。文史不分家,尤其是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历史的反映。在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时我引用了《子夜》中的一段话:

1928年9月,吴老太爷从长安乡下来到上海,参加孙子的婚礼,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厦,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到了酒店,孙媳妇穿着洁白的婚纱给吴老太爷敬酒,看到眼前的一切,吴老太爷不禁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我问:吴老太爷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

生答:建筑、服装、礼仪、观念等变化呈现出不平性: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赵世瑜教授认为“要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和史学界这些年关注大众的历史趋势是相符的。”这提醒我们广大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眼光向下,开发身边资源,以小见大,管窥社会,这样更有利于点亮历史课堂,贴近学生心灵。

[参考文献]

[1]纪连海.《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实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08).

[2]王生.整合课程资源的方式与原则.历史教学,2009(09).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篇4

一、媒体展示

现代教育媒体以其显著的优势开拓了课堂教学的新天地,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根据新教材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手段,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多媒体课件以其本身的直观形象性特点而具备了最佳的视听效果,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的优点往往是普通的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会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课堂生动活泼,并带领学生进入教材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学生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中。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上,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在讲述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从边陲小镇到繁华都市》这一章节内容时,向学生讲述深圳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来,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边远的渔村而变成经济特区时,我就先在网上搜索了几组有关深圳发展变化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再进行删选,挑选出最符合课文内容的几幅,课堂上通过投影屏幕,展示给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各个时期的不同画面展示了深圳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来,发生的沧桑巨变。学生们对此有很深的感受,既牢牢把握教材的内容,又领悟了人们对深圳这座美丽漂亮的花园式城市的赞美之情。课堂上,学生目光始终不离投影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反应积极,教学效果极佳。

借助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感性为理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手段直观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求通过大量语言文字表达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以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再如,在讲到《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身边的故事》时,涉及的有关文字(汉字)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的过程,对各时期的文字形体的特征,很难用文字表述,就借助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搜索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化字等各时期、各形体的文字特征,再配上相关的文字说明,学生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应该说,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难懂的概念、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验证表达教材内容的有限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化解常规教学中的难点。

二、诗歌觅史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以其语言的精练,构思的巧妙,特有的意境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在我国古诗文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理想的追求,高尚的情操,审美的情趣,崇高的精神等应有尽有,可以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在诗中。”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定能使学生徜徉在美妙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有关赤壁之战的内容时,教师可先投影出示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赤壁送别歌》:“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公。”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此诗中的“周朗、曹公”分别指谁?此诗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你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该历史事件的有关情况吗?再如在教学《屈辱的岁月》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可投影出示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写的一首诗《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然后提问: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割台湾”指的是哪一事件?你能介绍一下该事件吗?再如在教学《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地的建立》有关长征的内容时,教师可先投影出示毛泽东的诗《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了解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同时,可对照中国地形图,让学生谈从这首诗的描述和地图中体会到什么。

三、名言评史

“名言”是指人们所熟悉认同的警言哲语,含义深刻,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借用名言,格外引人注目,新颖别致,能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百家争鸣》有关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内容时,教师可投影出示下列《论语》中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以上这些话,是谁说的?你能介绍一下有关他的情况吗?以上这些话体现了怎样的教育思想?他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可借鉴的意义吗?你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又如在教学《屈辱的岁月》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可投影出邓世昌的一段名言:“我等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今日遇难之际,就是我们报国之时。”然后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请介绍一下他的英勇事迹。再如在教学《帝国新政》有关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容时,教师可投影出示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一段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然后提问:这番话是谁说的?这番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番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治国风范?你是怎样评价的呢?

四、典故说史

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典故来进行教学,学生中不会有睡觉的,不会有交头接耳的,不会有偷偷摸摸看其他课外书籍的,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还会使教学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如在教学《变革与争霸》有关内容时,教师可用“退避三舍”来讲述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可用“一鸣惊人”来讲述春秋时期楚庄王的故事;可用“卧薪尝胆”来讲述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故事;可用“负荆请罪”来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可用“三令五申”来讲述春秋时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练兵的故事等。

五、谜语猜史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谜语猜史这一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有益于身心健康,又可以使学生享受精神上的愉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从维新到革命》有关辛亥革命内容时,教师可投影出示谜语:替爷爷操笔(打一近代历史人物)。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猜谜活动(谜底为孙中山)。接着老师可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有关内容,讲述孙中山的主要事迹及对孙中山的评价。

六、对联话史

对联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人们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包括春联、寿联、挽联等。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对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屈辱的岁月》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内容时,教师可投影材料:1894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了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三军败绩”指中国在哪一场战争中失败?你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有关这场战争的情况吗?“割地求和”指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你能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该条约的内容吗?这幅对联反映了什么?又如在教学《农牧文化的交融》有关岳飞抗金的内容时,教师可投影出示杭州岳坟的一副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然后教师提问:岳飞为什么受到后人的肯定?我们该如何评价岳飞呢?

七、歌曲咏史

歌曲咏史是指出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来进行课堂教学,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趣,而且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如在教学《两种命运的不同决战》有关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大生产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播放歌曲《南泥湾》,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该歌曲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歌曲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什么精神?我们现在应如何看待这一历史事件(或精神)呢?又如在教学《盛唐气象》有关武则天的内容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歌曲《一代女皇武则天》,并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对武则天应该如何评价?

八、趣味记史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篇5

一、“每课一秀”的内容

1. 与历史教材相关的历史话题

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言不能详,有时很难激起学生历史情感的共鸣,因此需要阅读其他历史资料,拓宽历史视野。如: 历史人物 ( “千古一帝”秦始皇、林则徐的六张“面孔”、“一代女皇”武则天、 “铁血宰相”俾斯麦、“战争狂人”希特勒、“国父” 孙中山等) ,历史事件 (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战争、黄海战争、开国大典等) ,书本知识的延伸 ( 多极化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历届国庆大典、科举制的演变等) ,对历史电影和电视剧的点评 ( 《甲午风云》《辛亥革命》《我的1919》等) ,这些都是我们学生曾经涉及的历史话题。

2. 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现实热点

热点如台风菲特、“智慧城市”、食品安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广告、雾霾天气、希腊债务危机、曼德拉 去世等。这些话题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短时间接触到课本外的不少知识,有的内容会成为长期关注的对象、议论的焦点,对学生提高历史素养和学习成绩都是有帮助的。

3. 重大节日、纪念日的相关故事

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相关题材故事的展示, “五四”纪念日、“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的由来。

4. 本地课程资源的充分展示

如浙江省长兴县为什么有“江南小延安”之称,长兴县为什么是“帝乡佛国”,长兴县水口的“大唐贡茶院”的由来,长兴县泗 安“仙山湖” 与“仙山”的由来,吴承恩出任长兴县丞的传说等。学生还通过参观和寻访一些老人,进行了乡土口述故事的写作,补上了乡土史教育的一课。

二、“每课一秀”的形式

“每课一秀”的展示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故事展示、热点讲评、论文阐述、多媒体课件展示等。

故事展示、热点讲评和论文阐述的展示不用多媒体,时间短,论点明确, 论证集中。虽然视觉效果不突出,但学生需要积累史料,归纳整合,得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求逻辑合理,语言通畅,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提高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更强,但需要大量的筛选,也不能单纯停留于音像资料的展示和人物事件的罗列,不能停留在流于表面的史实,也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更能体现一位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每课一秀”的操作 过程

1. 开展 “每课一秀” 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做榜样示范; 第三阶段面向全体,全面开展。以班为单位,组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按历史课的课时安排,提前两周定人、定时,并由学生自己根据老师的指导定内容,以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组员之间可以共享资源,互相协助完成。教师根据学生选定的展示主题进行指导, 协助资料查询等,核实基本史实的真实性,展示前进行模拟练习。

2. 展示时可以分自述和评述两部分

学生展示结束后,老师询问听众获取了哪些信息,然后师生对展示者的风格、内容、仪态、声音、气势等进行点评,对有待商榷的内容进行讨论,提出有待改进的建议,展示材料进行存档, 展示效果特别好的再给机会并进行录像。每月进行阶段性小结,好的展示材料放到校报上,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可以上传到校园网上交流,作为以后历史活动的资料累积。

四、 “每课一秀”的操作 原则

1. 树立自信,积极调动

刚开始时,学生由于羞 怯、胆量小,都不愿意参与进来。部分学生在意识上也不够重视,漠然视之,敷衍了事,使“每课一秀”的五分钟展示出现了 “热闹有余、收获不大”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中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历史的自信心不足,想学也存在着各种困难。他们的最大弱点是不会思考,也不愿意思考,主动意识不够强。所以,我从他们的专业目标出发。浙江电大长兴学院长兴教师进修学院最主要的专业就是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是幼儿教师,因此他们将来作为幼儿教师就必须能说会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通过这一平台展示,可以锻炼每位学生的胆量, 挖掘他们的潜力,展示他们的个性,提高每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合理规划,明确要求

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开展“每课一秀”要有个合理规划,这里的规划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要把“每课一秀”纳入整个中职历史教学的计划中,使之与历史教学目标相联系、相结合。如教学“辛亥革命”时,就可安排“国父孙中山”的展示内容; 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就可安排“邓世昌英雄事迹”的展示内容等。其二是要针对幼儿教育专业 的“每课一 秀”量身定 制一个“特色展示主题”,如: 幼儿故事的展示。其三要让学生明确要求,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从学生演讲所用时间到演讲的态度,从演讲的准备到演讲的先后顺序等,事先都应该给学生以明确的交代,这样才能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要求不明确,学生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影响到展示活动的效果。

3. 创造条件,鼓励自主

由于中职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考虑问题也不够深入,想法比较简单。对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阅读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确定学生所要展示的内容, 自己动手找资料,让学生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但是,鼓励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 给学生提供一些读书目录,取得阅览室和图书室的支持,建议上网查资料、整理材料,必要时可直接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秀”,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课一秀”展示活动的稳 步进行。如果学生展示内容局限在某一方面,或者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比较偏激,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启发,以保证展示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表扬为主,积极引导

“每课一秀”调 动了学生 的积极性,不管学生做得如何,秀得如何,我们都应该以表扬为主,积极引导,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中职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较敏感、自尊心较强。他们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认 同,所以心理上渴望成功,渴望得到认可和表扬。因此,我们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付出和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其尽享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对于做得不太成功的学生,教师要善于从“不成功”中发现闪光点, 如一个形象的肢体语言、一件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一句精辟的哲理、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展示的学生体会到小小的鼓励,使其对下一次展示充满渴望。当然,对其较为明显的不足,教师应及时指正,语气尽量委婉,能让学生在尊重中成长,在感激中进步。

五、“每课一秀”的收获

作为一名中职历史教师,尝试“每课一秀”课前五分钟的展示训练活动, 为我们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用自己所学的道理,用独特的视角评点天下事和人,或激情高昂、或饱含忧患、或愤世嫉俗、或真诚渴望,在这里有思维的火花,有激情的碰撞,还有会心的微笑和共鸣。这样的尝试虽然用时不多,但学生的能力就如雨后春笋,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每课一秀”的初步尝试让我有了以下几点收获。

1. 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

无论是在历史课堂上,还是在其他课堂上,以及在班团队活动中,我们的学生渐渐地开始乐于参与进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才华,在这一展示活动过程中树立了 自己的自 信心。如: 有位女生刚入学时性格内向、胆子很小,第一次上讲台时非常紧张,讲话都不利索,而且声音很轻,不敢瞧同学。同学们在 点评中都 纷纷鼓励 她: “某某同学今天能走上讲台,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希望她再讲的时候,声音要大些, 态度大方自然些,争取比这次讲得更好”,等等。有了同学们的鼓励,这位同学在后来的展示活动中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胆量也渐渐大了起来,尤其在幼儿活动设计课中表现得非常优秀。

2.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他们 的综合素养

俗话说得好: “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次精彩的演讲、每一份优秀的课件、每一篇优秀的文稿,都需要学生认真地做功课。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捕捉到自己认为有价值、有兴趣的主题或热点,然后进行加工整理,用所学的历史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得出自己的观点,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这无疑对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提炼概括、加工整理的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所以相应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种能力。通过这样一次小小的准备和展示,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了许多知识,无疑这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如在热点探讨中,许多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加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激发了他们 的学习兴趣

“课伊始,情亦设,趣亦生。”一 旦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有几个平时特别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在“每 课一秀”中选了大家感兴趣的题材获得了热烈的 掌声,非常开心,以至于在上历史课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认真。“每课一秀” 的展示主题除了部分指定主题外,大多数都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一开始就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吸引学生。如: 在地沟油盛行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专门展出了地沟油的地下制作经历,种种画面令人恶心至极,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小心地沟油”。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学生又在思考,“频频地震,地球告诉我们什么?”当我们国家在召开“两会”时, 学生又提出了“两会中的议案是怎样来的?”等问题。这些展示活动都让师生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每课一秀”,使学生认识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奥秘、学习历史的无尽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探索历史的极大兴趣和热情,并且也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才华、彰显个性爱好的一个舞台。

4.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加强了师生 的情感沟通

原来的历史课被学生认为是“睡觉”课,因为经常安排在下午。但是“每课一秀”的实施中,有些学生 却说: “即使课前想睡觉,也经不住‘课前五分钟’的热烈气氛的诱导,好似注了一针兴奋剂,情绪马上振奋起来,认认真真地上完这一节课。”这样一来无形之中比谆谆教诲 的效果要 好多了。“每课一秀”的展示不仅为导入新课做 了铺垫,还为历史教师新课的讲授打通了“星光大道”。因为展示的内容有些是本课所学知识点,以此展示内容为核心向教学内容扩散,以点带面引出本课所有要学的知识点。如:《新航路的开辟》这一课,学生展示了“哥伦布的一生”后,提问哥伦布出去探险的动机和目的,从而引出问题“除了哥伦布,还有哪些人探险”,知道了这些探险家们的航海过程,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每课一秀”也加强了师生情感的沟通,架起了师生沟通的桥梁,部分学生平时和老师接触比较少,但是通过这一展示活动,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就更多了。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篇6

一、悬念式下课

电视连续剧、章回小说、艺人说书等, 均在扣人心弦处嘎然而止, 结束一集、一章、一回, 让人欲罢不能, 急着想了解下面的事。无奈之下, 只得自我推想, 苦苦等待。历史课的“下课”便可借鉴此法。教师力争在短时间内用寥寥几句制造悬念, 激发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

例如在学完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三《辛亥革命》一课后, 我设计如下的结语:“同学们, 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结束了, 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他没有也不可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时代需要更为先进的阶级领导中国革命。当1919年五四运动把无产阶级推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中国的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证明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赢得最终胜利。那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如何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的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急于想知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些事件。期待着下一节课的到来。

二、激疑式下课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下课时, 教师应善于在可疑处, 细节理解处或上下衔接处激疑,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充分发挥各自好胜优势和小组合力优势, 促使他们查资料, 或自思, 或讨论, 千方百计释疑。进而给他们一个各抒己见, 一展其“得”的机会。

如以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三《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讲完本课内容之后, 我让学生思考:“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是成功, 还是失败了,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分析它。”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成功了, 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前进, 所以是成功的。”还有的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因为最后袁世凯夺取革命的果实, 中国又进入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此时, 我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 因势利导, 启发学生应学会辨证地分析历史, 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和看待历史事件。这样的下课方式, 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辨证思维能力。

三、竞争式下课

未来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 为使学生能够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 以此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此, 在课堂收尾时, 我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中的竞赛形式借鉴过来, 经常在新课结束时, 将预先设计好的若干题目拿出来, 自己或科代表当主持人,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组织学生抢答。这样一来, 学生跃跃欲试, 思维活跃, 就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争着回答。对学生的回答, 我尽可能地给予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也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同时让所有的学生都领略到学习成功的欢愉。

四、诱导式下课

“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下课过程既然是承上启下的过程, 那么教师在下课时, 可相机引入本课与下节课有关的话题, 让学生刚刚进入深思或讨论状态时, 结束一节课, 诱导学生课后去自行深思或找伴讨论。

如在讲完人教版必修三专题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后, 我这样总结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国门被打开,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危机逐步加深。一批批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 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进行洋务运动, 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 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 实行民主共和;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民主与科学的主张, 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最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 最终领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这样, 既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 深化了思想教育的效能。

增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篇7

一、巧妙导入, 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课堂导入是历史课的关键, 导入是否恰当, 直接影响这节历史课的效果。历史课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历史事件比较多, 而且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会听到一些历史事件, 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兴趣, 导入巧妙,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通过故事方式进行导入, 如在罗斯福新政讲解之前, 通过对罗斯福传奇人生加上故事性进行导入;通过设置悬念进行导入, 如中国古代重农轻商, 但是商人往往比较富有,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局面, 早期的商业在中国是何时形成的, 等等。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从而促使他们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感受历史真实

美国心理研究者布鲁纳说过, 对学生的学习刺激, 最好的就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由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而历史课堂又具有非常强烈的画面色彩, 所以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电脑技术, 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历史事件通过动画或者PPT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发动学生, 分组进行多个事件的动画展示。让他们自学课文, 然后自己根据规定制作动画,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自己的作品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 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对于制作比较精美的作品还可以发布到网上,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三、注重表情, 增强感情表现力

由于历史课的特殊性, 情感在历史课堂的运用也非常重要。教师的个人情感对整个课堂都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 教师表现出来的情感要不一样, 通过情感的表达帮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经过,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过程。特别是教师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 要带有正确的个人情感。对于日本的侵略战争, 应该是极其愤慨的情感, 而对于沦陷区的百姓遭遇应该是同情的。对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应该是兴奋的。对于一些古代英雄, 应该带有非常强烈的感情色彩, 比如岳飞作为忠君爱国的名将, 就要对其表现出崇拜, 对其遭遇表示悲愤, 对南宋王朝表示愤慨。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 名人名事多不胜数, 对于历史课增加趣味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四、总结经验, 增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比不上语数外, 所以, 要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 还可以通过加强历史课与这些课程的联系。让学生发现, 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与各个学科相互联系的, 让学生通过这些联系达到快乐学习。

比如, 在讲到唐朝的时候, 巧妙地引入王勃。王勃《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岂乏明时。”以此句来引出初唐时期当政的皇帝是否为明君, 进而提出政权更替情况, 以及出现贞观盛世、开元盛世, 等等。在讲到祖冲之算术的时候, 将其与数学联系起来。而且, 历史与地理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各类战争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地理环境, 可以将历史课与地理联系起来。而且, 可以通过化学公式和原理表示出人类从青铜器到铁器时代的重大转变过程。每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各个科目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怎样发现这些联系?怎样通过这些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历史老师自己总结经验。

五、利用网络, 历史与游戏巧妙结合

学生爱玩游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用网络游戏与历史课堂相结合, 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很多游戏都注重故事情节的发生, 也有很多与历史有关的游戏在网络上面非常流行。例如, 目前非常流行的“三国杀”游戏, 就取材于三国历史事件。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三国杀”游戏引导学生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比如,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 刘备桃园结义以三人之力建立蜀国, 等等。

六、有趣设问, 回顾解答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事件已经发生, 无法去亲身感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枯燥的文字变为趣味性的问答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我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版图非常辽阔, 而战争之后版图变小。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问道:鸦片战争之前我国版图像一头膘肥身健的猪, 为什么战争之后就越来越瘦了, 吃了什么减肥药可以收获这样的效果呢?然后可以通过各个历史事件的回顾进行解答, 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间, 我国经历了各种对内对外战争, 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 进而版图越来越小。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篇8

一、运用教学资源,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运用畅言教学资源、微课、网络等相关视频资源和幽默、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的一定情景,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达到牢固记忆历史知识点的目的。如在讲述“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 我为了突破本课的重点知识:日本为什么要进行明治维新, 播放了一段微课视频, 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通过观看视频资源, 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通过情景的再现, 学生通过感官深入到知觉了解事件的经过, 引起对事件注意, 提高了记忆能力。学生不仅非常轻松地回答了问题, 而且理解了事件的经过,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好历史故事,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经过多年的教学尝试和实践, 我发现, 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其中成效显著的一个方法就是用好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通过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对学习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去理解、记忆相关历史知识。当然, 历史故事必须要教师经过精心的搜索和筛选, 选的不合适或不恰当都起不到上述的作用, 甚至会起到画蛇添足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那么, 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服务呢?我认为, 必须是为教学服务, 对于选择故事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和教材的实际等都要合理。例如, 教师可以选择插入一段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历史故事, 或是依据教材内容编制便于理解的奇特的历史故事。选用历史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典型、有趣、不能过长, 否则会造成对课堂教学的极大干扰。如讲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 我利用了麦哲伦在菲律宾的故事:麦哲伦的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 当麦哲伦看到自己的仆人与当地土人进行交流时, 麦哲伦非常激动!他的环球航行的梦想快要实现了。为了占有这块富饶的土地, 这个野心勃勃的麦哲伦试图利用当地部族间的矛盾达到他的目的, 然而在一次与当地部族的交锋中, 麦哲伦却被杀害了。最后, 他的助手带领仅剩的两条载满香料的船只越过马六甲海峡, 经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 历经千辛万苦, 终于于1522年9月返回到了西班牙。麦哲伦虽然去世了, 但他对以后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由此可见, 利用历史故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也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渗透时事政治,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历史反映了事物的发展, 将历史课堂与今天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生命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每个时期的历史其内在联系的紧密性、统一性和连续性, 提高学生对当前社会的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渗透时事政治, 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联系当前是为了说明当代事实的历史根源, 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如针对近年来中日关系紧张的局势, 学生知道的不多但又特别想了解。在此情况下, 我拓展讲述靖国神社的来由及现状、修改教科书事件、钓鱼岛问题、东海石油争端等问题。再如, 面临日益紧张的伊朗核问题和朝核问题, 我讲解了核武器的战略威慑作用以及防止核武器扩散的想法和思考、两国核问题的来由与现状等, 使学生认识到运用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巨大作用。由此, 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精心设疑质疑,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简单地问个是什么、怎么样,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假如教师能合理设置相关的历史情景来渲染烘托课堂气氛, 然后提出有悬念、有难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 学生的思维会更积极、更主动。如在讲解《台湾问题》一课时, 学生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比较清楚, 假如教师只提问中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 学习会认为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出示图片:1982年邓小平接见撒切尔夫人, 针对香港问题举行会谈。在英国政治舞台上, 撒切尔夫人被称为“铁娘子”, 而邓小平被毛泽东称为“钢铁公司”, 此次谈判是一场钢与铁的较量。然后, 教师可以设疑:“如果你是邓小平, 你会怎样说呢?”然后播放邓小平的讲话, 让学生聆听伟人的声音。直观生动的再现历史场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同时很好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即香港回归的原因。因此, 精心设疑、质疑能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五、适时表扬鼓励, 增加历史课堂趣味性

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一般情况下, 学生会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 生活在表扬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 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卑。赞扬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能使学生创造奇迹。所以,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激励和表扬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想法离答案太远, 甚至有些答非所问, 我都没有直接地给予否定, 而是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用“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你是个善于动脑的学生, 只要努力, 你一定很棒”等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并对说的不正确的地方加以纠正, 告诉学生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 要勇于质疑, 敢于创新。这样, 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营造出了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 同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主动去质疑、去思考、去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知识, 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艳.如何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J].学苑教育, 2 0 1 3 (9) .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 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

教育发展到今天, 历史内容自然会越来越多, 而且深度还在不断增加, 因此趣味性教学对于历史教学更加重要。依托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对历史知识的习得, 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 均无法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 而欲使学生对形成于特定时代的历史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和认知, 完全倚仗对书本内容的记忆是难以实现的, 而且易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产生厌烦感和抵触感, 认为历史知识完全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刻板知识。鉴于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 使学生通过历史事件所形成的时代背景实现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 进而内化成自身的知识。初中年龄段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 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 将使学生形成对相关历史知识更为扎实的习得和领悟。例如, 教学人教版初中历史《开元盛世》的时候,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如你穿越到了唐朝, 成为一位农民, 你会种什么农作物, 用什么工具种农作物, 又会吃些什么, 穿些什么?抑或假如你穿越到了唐朝, 成为一位政府官员, 要带领一个来自外国的使团参观长安城, 你能准备一张长安城的平面图吗?利用它, 你是如何向外国使节介绍长安城的情况和当时唐朝的名优产品:唐三彩、青瓷、白瓷、茶叶及各种丝织品的?”这个情境创设之后, 学生纷纷兴趣盎然, 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象力, 并且糅合了所学习的知识, 整节课气氛十分融洽、活跃。

二、依托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活动

基于心理学角度来看, 当人的心情愉悦时, 其工作、学习效率相对较高, 因此历史教师应当依托形象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 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教学中, 教师用优美、生动、形象鲜明而准确的语言来讲述历史现象、历史人物, 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现新课导入

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来看, 传统的课程导入模式多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或者教师带领学生对前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 这样一来, 既占用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 同时也难以使学生实现新旧历史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则能够便捷地实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穿线, 从而帮助学生对习得知识的快速温习。除此之外, 历史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一个突出的优势, 即它可以包含丰富的资料和信息, 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中学历史课时少, 但教学内容多, 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基于此, 利用多媒体大容量这一特点, 将丰富的媒体资料如文字、图形、录音、视频等集合在一起, 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就能够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科学设计课堂作业

课堂作业的教学效用在于帮助学生对本节课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要点进行巩固和深化, 然而以往的历史课堂作业形式较为单一, 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难以使学生得到系统的锻炼。鉴于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作业的创新设计, 使作业的形式彰显出足够的趣味性, 以便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在学生完成作业后, 教师应当赋予学生自主展示的机会, 使学生能够将作业内容向班级同学进行展示, 这样一来, 使学生的作业完成热情大幅度提升,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自我展示的诉求。

为了使学生对完成作业有足够的兴趣, 教师可以布置多种多样的作业, 比如可以是常规的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等, 也可以是比较新颖的历史问题讨论、历史人物评价、历史因果关系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作业, 还可以是归纳知识结构、玩游戏等有趣的作业形式。这样的作业, 既与课本内容结合, 又没有现成的答案, 能允许学生持不同的看法, 这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结语

以上就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依托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实现新课导入、科学设计课堂作业四个方面对增强初中历史教学趣味性展开了思考, 由于初中历史是一门知识点比较密集的学科, 学生需要对很多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加以记忆, 因此势必会产生抵触心理。而教师多途径增强初中历史趣味性, 则可以缓解学生的抵触心理, 使学生逐渐对初中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潇睛.“运用小讨论”激活“大课堂”——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学习方法[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08) .

[2]严君.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36) .

[3]胡慧平.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1) .

上一篇:XX会计师事务所下一篇:精神病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