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介入

2024-10-04

美国介入(共5篇)

美国介入 篇1

在中国做过家长的,或目睹过父母做家长的,一定都会对“中国式家长”有着深切的感受。

倘若我们把目光放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就会发现不同。最关键的是,美国家长有组织。

这里介绍两个著名的组织:

其一,“家长教师协会”(PTA: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其二,“全国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NCPIE:National Networkof Partnership Schools)。“家长教师协会”历史更久,成立于1897年。据笔者那位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的系主任介绍,在五六十年代,当她还在上学时,她的母亲就是这一组织的官员。

“家长教师协会”的性质与作用何在?首先,它是一个独立机构;其次,它在美国全国范围内,存在于大多数公立或私立的八年级以下学校。而各地方的“家长教师协会”则汇成全国性的“家长教师协会”。可见,“家长教师协会”最重要的特质在于它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使得“家长教师协会”可以“介入”各级学校的各项事务,行使某种“监督”“斡旋”“平衡”的功能。这也是为何笔者的系主任在她的儿子读书时,虽然自己没有参加PTA,但却很高兴有这样的一个独立协会存在。

“家长教师协会”的主要宗旨,即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地方少儿教育中,并争取权益,比如,改善学校午餐与体育,修建操场,为郊游筹款,扩建图书馆馆藏,还有重要的一条——为学科设立全国标准。鉴于美国公立学校的一大问题就是没有教学大纲,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这一“设立全国标准”,就显得尤为关键。换言之,作为第三方的力量,“家长教师协会”可以起到为美国学校体制消弭弱点、查漏补缺的作用。但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非常“独立”的“家长教师协会”也会有“权限过大”“介入力量过强”的弊端。举例来说,如果这个协会过分保守,就反而会成为阻碍教育进步的力量。因为它可以对教材进行管制,甚至禁止教授“进化论”。

而“全国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呢?这是一个更晚近的组织。它于1996年创办于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由此,背后有强大的学术支撑。学者们所研究的,是如何让孩子们在学校内获得成功。这个组织不仅有自己的网站,还时常在全国各地发动“家长群众”参与学校共建。

正因为美国家长有组织,在美国学校,老师不是Boss,学生才是上帝,那么“上帝的父母”,当然地位更高!

这里说的地位高,不只包括学校经常邀请家长到校与各任课教师交流,为家长们专设家长活动中心,提供教育资料给家长,更在于学校的行政、财政、教务,都吸纳家长参与决策。

学校聘请校长,会请家长们听候选人的竞职报告。家长面对未来校长,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处于挑选、检验的地位。就任哈佛燕京学社助理主任的李若虹博士,在博客上曾经记载她参加女儿所在初中的校长候选人与家长开座谈会的经历。她写道,在座谈会上,家长们纷纷提出尖锐的问题,诸如,你只有几年教学经验,如何胜任校长一职?学生们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候选人能否切实回答家长们的问题,给出的方案是否能够引起家长共鸣,在彰显候选人够不够格上,起绝大作用。

此外,学校不仅与家长,而且还与整个社区紧密相连,形成一种鼓励互动与多重交流的“伙伴式关系”。所以,在“全国家长参与教育联合会”的管辖下,有“学校、家长、社区伙伴关系”中心。又如,在波士顿一所学校发给家长的公文中,就写道“要通过六种方式,促进我们的伙伴式关系”。

这样,学校与家长有来有往,有商有量。当家长组织成为学校事务的介入者与监督者,学生也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翁。

美国介入 篇2

美国干涉不可逆转

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的两年里,美国除向叙反对派提供通信设备和非军事援助外,并无更大动作。美国的如意算盘是扶持叙反对派,将巴沙尔赶下台。但两年过后,反对派非但没有搞垮巴沙尔,自身反而因不团结和逐渐丧失民心有点顶不住了,尤其是叙政府军拿下古赛尔的行动,标志着内战天平明显倾向巴沙尔。

叙政府军已经发起旨在恢复对第二大城市阿勒颇的全面控制权的“北方风暴”行动,这更令美国忧心。因为阿勒颇若被政府军攻占,那么反对派将难以翻身。面对急转直下的叙利亚局势,美国迅速做出一系列举措:一是表示因叙政府军对反对派“小规模使用”化学武器,美国将向叙反对派直接提供军火;二是美国政府宣称不排除在叙利亚设立“禁飞区”;三是美国已调动爱国者导弹和F-16战斗机“协防”叙利亚邻国约旦;四是埃及总统穆尔西突然宣布和叙利亚断交,外界分析这是美国施加影响的结果。很明显,美国已对叙利亚动了“杀心”,虽然暂时没有明言入侵,但其一系列行动实际上已经按下了干涉叙利亚的按钮。

俄罗斯是“最后堤坝”

俄罗斯一直站在巴沙尔政权一边,充当主要的道义支持者及资金、武器提供者。外界认为,俄罗斯的努力旨在确保叙境内的塔尔图斯港的使用权,如果巴沙尔垮台,那么俄罗斯将失去在地中海的唯一立足点,刚组建的地中海分舰队也将失去意义。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对中东事务的影响力将被大大削弱,在北约东扩已经开始压缩俄战略空间的情况下,俄罗斯经受不起这种巨大冲击。

在美国发出对叙动武信号后,俄总统普京不惜在八国峰会这样的场合指责西方七国,表明拒绝武装干涉叙利亚的鲜明立场,打破了美国及其西方盟友试图获得联合国授权,进而“合法”地推翻巴沙尔政权的幻想。如果联合国不授权,那么西方国家的任何武装行动都是非法的。

俄反对西方干涉叙利亚态度强硬,另一个原因是叙国内形势逐渐有利于巴沙尔政权。首先,叙政府军取得重大胜利,表明其战斗力依然很强。其次,黎巴嫩真主党参战,加之伊朗对叙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一个力量联盟正在形成,因此俄罗斯并非孤立无援。再次,长达两年多的内战让叙利亚民众的心理发生变化,由原先的渴望变革转为渴望稳定,这从近期叙政府军在霍姆斯省作战时广受民众欢迎就可以看出来。

短期之内难以出手

美国考虑对叙利亚动武,主要是看到叙国内形势的变化不利于反对派。但美国动武也存在现实障碍,不会像过去一样匆忙干涉。首先,美国在短期内难以拼凑出军事联盟。在西方国家中,只有英国、加拿大及法国积极支持美国动武,德国、意大利等国态度消极,北欧国家更是明确反对。而在叙利亚的邻国中,土耳其原本最积极,但因国内骚乱而招致西方批评,其干涉叙利亚的热情大幅减退;以色列一直担心巴沙尔政权垮台,激进的宗教势力上台反而会加剧以色列的安全困境;约旦则对于不断涌人的难民日渐担忧。在反叙联盟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美国难以下决心动武。

其次,美国内部未就动武达成一致。克里领导的国务院希望通过加大对叙反对派的支持力度,重组反对派联盟,同时与俄罗斯达成妥协,以政治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而五角大楼则倾向于直接军事介入,但它面临着一个困境:叙反对派武装内部不乏恐怖分子,例如“基地”分子,五角大楼不能保证反对派武装中不会形成一股反美势力。

最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教训令美国心存顾忌。美国在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伊始就将主导权交给了英法,显然是担心重蹈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覆辙。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也存在这种顾虑。如果对叙动武导致战争向周边地区扩散,那么整个中东地区都可能陷入混乱,美国更加难以拔腿走开,其实施的“重返亚太”战略将因此被打乱。由此可见,美国在短期内可能只会对叙反对派武装提供武器、资金和情报支持,而不会贸然出兵进行干预。

美国介入 篇3

美国电影越来越热衷于在电影主题中展现生态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对于人类未知命运的关怀, 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来看, 这种电影现象所传达出的理念正代表了全球社会心态的发展动向, 已经成为一个相对集中的文化现象。特别是《2012》 (2009) 和《阿凡达》 (2010) 的出现, 掀起票房飓风的同时也引发了观影的狂潮, 带来了一股席卷全球的生态热话题。美国生态电影的创作已经掀开了现象电影创作的帷幕, 此类影片的背后正是生态危机的现代社会根源以及人类的深层精神危机。

一、生态身份的介入是美国生态电影的特质

美国生态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类型有着其内在组织进化的功能, 并且随着社会思潮和流行文化的变化而产生进化和更新换代。新的变化的出现影响着整个美国生态电影的类型变化同时也继续界定着生态电影的类型。作为一种类型, 美国生态电影有其自身的意象法则———生态身份的介入, 这是一种流动在生态电影中的惯例, 不仅仅代表着生态问题本身, 更深层次地蕴含着生态理念的象征意义。从电影文本出发, 单看每一部美国的生态电影都有其自己的基本特征和表意范畴, 涉及各自具体的生态问题的冲突和解决, 纵观美国生态电影整体又是一个带有美国意识形态的集合式的生态理念表达:生态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 以及不断重复又持续变化以适应观众和电影制作者观点的冲突。

从生态学角度而言, 生态是指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态则主要是指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生存状态, 人和生存环境共存的方式, 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等层面。生态观念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一种信仰。美国生态电影把生态作为一种身份、一个角色自觉地放置于影像之内、融入影片叙事之中, 承担起保护生态文化内涵、捍卫精神信仰的职责。

生态身份的介入对于美国生态电影而言正是一种得以明辨身份的烙印, 是把生态电影和恐怖电影、科幻电影、剧情电影等类型加以区分的重要标尺。在后者中, 生态只是作为一种灾难影像、叙事背景出现, 对于灾难的展示, 对于灾难下的人类的展示是灾难电影的中心, 生态问题只是灾难的诱因;人类知性和价值的有限以及科学实验之间的冲突是科幻电影重要的文化内核;生态只是作为外界动因或者烘托主要人物的背景在剧情电影中一闪而过。真正有诚意地把生态作为一种身份融进电影中来的只有生态电影, 生态不只是一种表征一种元素, 生态电影中生态的所指远远超过其它类型电影所承载的范畴, 包括电影整个文本以人对生命活动的审视为起点, 以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参照系, 着重表现人和自然之间对立、和谐的关系, 批判人类过往文明, 忧虑生态系统和人类现状和未来, 反思过分张扬的人类的生命意识, 以谨慎的态度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 指向人类心灵转向等;而其能指包括将生态危机追根溯源到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和科技理性价值观, 揭示其与人类精神危机内在的同源性等生态理念更是高于一般技术主义电影而散发着独特的人文魅力。因此, 由生态身份的介入角度来看, 美国生态电影中生态理念的构建是可行且很有价值的。

二、美国生态电影中生态身份介入的具体表现

(一) 生态地理面貌的客观呈现

生态作为展现的大环境本色出演, 生态环境的退化, 生态地理的客观存在以及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物环境的变化大量直接原生态地呈现出来, 生态既是叙事的大环境也是叙事的对象。这一方式在美国生态电影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生态电影的发端期, 生态作为被展示的对象, 以弱者的姿态存在于科普电影或者环保纪录片中。生态理念的表达是科学教导化、启蒙大众的, 自然是一个整体, 人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之中的所有物种都生活在整个生态圈中, 都是具有价值的并且是相互依存的。但是因为缺少紧凑的情节并且总是让受众处在被教化的位置, 难免对这一时期的生态电影产生距离感。另一个方面是二十世纪以来的美国拍摄的生态纪录片电影。这一块的生态电影走向强烈的纪实风格, 电影不再以科学教导者的身份自居主导自然或者人类, 而是隐匿在摄影机背后, 冷静地还原了生态场景和人在美国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下的本来面目。2006年由戴维斯·古根海姆执导的关于全球气候变迁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 巧妙地把全球变暖的种种自然现象以及气候变迁的资料和戈尔长期以来致力于警示和改善气候环境的行动融合在一起, 介绍了减缓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以及科学评价, 不再是流于表面地展现生态危机的状态以起到生态警示的作用, 而是更深一层去挖掘导致全球变暖的社会根源, 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既是生态危机的缔造者又是受害者, 既是危机人类生存的元凶又是自我拯救的英雄。美国生态电影开始展现健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 生态观念作为新兴的自然科学以严谨的态度对受众进行通俗化解读, 不仅找到忧患症结所在, 更提出了缓解危机的可行性战略计划。同时, 美国电影人也越来越注意到战争不仅摧残人类的心灵, 战争本身对于地球环境的破坏也是不容小觑的, 战后所带来的土壤污染、水污染、核污染等问题一直都存在, 并且随着武器的精进这样的破坏正在日益强化, 但很少有人去关注。随着生态主义的深入发展, 战后的生态样貌也会渐渐融入美国生态电影的展现范畴。

(二) 图解生态, 生态作为反面角色被恶魔化

除了嫁接科普电影和纪录电影的模式, 生态主题还依附于科幻电影、恐怖电影、剧情电影和娱乐电影, 生态电影形式日益多样化, 生态理念糅合娱乐元素走向商业化表达策略。在这些电影之中, 我们看到的生态是末日灾难图解化的样子:黑暗的宇宙、荒凉的星球以及失控的科技, 生态作为与人相对立的反面角色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象:

1. 超越人类现有认知范畴的生命禁区以及广袤宇宙中的神秘生物。

地球以外的宇宙、地球的外部大气层以及地核部分都是我们人类尚未明确的生命禁区, 在这些生命禁区中存在的生命体更是玄秘莫测。一部分的生态电影中生物圈扩大到整个宇宙, 地球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整个宇宙相连接, 生态是作为外在威胁整个地球的恐怖源身份出现, 以宏大视角体现家园危机的生态意识, 整个生态系统的最终利益也就是人类的最终利益, 对人体人类的生活方式进行批判, 反观人类、地球在宇宙系统的位置。从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开始, 关于外星生物袭击地球的题材就层出不穷, 包括《彗星撞地球》、《独立日》、《世界末日》、《异性》、《洛杉矶之战》、《地心历险记》、《超级战舰》等, 场面恢弘磅礴, 呈现出地球生态终点以及人类众志成城救赎地球的图景。炫目的特效技术背后是人类始终摆脱不了的深层精神危机, 怀疑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自有秩序的关系, 深感人类难以超越宇宙而存在, 于是营造逼真的幻象寻求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自信, 塑造危机面前人性的光辉。

2. 加速和放大的崩溃的生态系统。

在整个地球以内的生态圈中, 表现人与自然、人与非人生命体的关系中, 极尽夸张地把崩溃的生态系统化为山洪海啸、地震瘟疫等与人类生命相对立的自然灾难, 把非人生命体化为食人狂魔形象。通过炫目的视听奇观和加速放大的人与自然危机的博弈, 展现呼唤人类的生存忧患意识以及对人征服、统治自然的批判, 对未来世界的恐惧和对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反思。自然取代了上帝, 得到了神一般的存在。恩格斯曾经警示过, 我们不应该沉浸于人类对于自然所取得的小小胜利, 最终自然会以自己的方式狠狠地反击人类。电影文本把叙事内容建立在人类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自然灾难上, 通过对这些灾难的表现以及自然灾难所造成的惨痛后果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 彰显生态预警和生态启示来传达生态理念。《龙卷风》、《后天》、《未来水世界》、《2012》正是一步步地把已经被人类破坏的生态系统彻底撕裂, 当人类的利益与生态整体利益相悖的时候我们也就一步步走向灭亡, 对于生态的忧虑意识也正是对于我们人类基本的生命意识。自然不该只是人类的工具和无限索取的储备, 自然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 人类不是自然的中心而是自然的有机部分, 应该怀着尊重和自然融为一体。《大白鲨》、《响尾蛇》、《金刚》、《猩球崛起》、《人狼大战》则是把自然界里的非人生物放置于和人类对立的位置去表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 人和其他物种是平等共存的关系, 随着生态理念的深入发展美国生态电影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终极关怀, 同时对于非人生命的人道主义视角也表现得越来越深入, 即使是从人类的利益出发, 也融入了对非人生命的关注, 由一开始突出人和非人生物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对抗, 渐渐加入了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的思考, 不再沉溺于人类所取得的胜利之中, 反而是更深层次地反思非人生命存在的合理性与对抗的非正义性。当然, 目前的美国生态电影为了谋求商业利润, 着重表现自然和人的对立, 电影中表现自然和人的和谐融洽少之又少;在自然灾难面前只见人类的救赎不见其他生命体的生存状态和价值, 这样贬低自然的价值把其恶魔化的二元对立观念未免有失偏颇。

3. 现代工业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科技失控现象。

重视科技和理性一直是西方社会秉承的价值观念, 作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的科技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蕴含着新的风险。在意识到已经对自然生态所造成的巨大破坏的时候, 人类希望能够以科技的发展来弥补对地球的破坏, 想用科技来拯救地球把影响减少到最低,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平衡机制, 往往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借助科技人类获得了巨大的力量, 但其自然伦理却还处于非常低级的阶段。 (1)

首先表现为科学实验所产生的生物技术灾难。由科学实验所带来的有毒物质作用于生态环境之中, 通过空气、水、血液等传播, 衍生出具有强大杀伤力的异类生物和科学怪物, 以一种极端残酷的方式毁灭着人类社会文明, 使人看到科技无度发展的疯狂后果。这是人类基于现代文明严重偏颇的负面想象, 科技膨胀的未来是人类所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领域, 折射出人类对于自身的生存忧患。《哥斯拉》、《侏罗纪公园》、《狂蟒之灾》、《生化危机》、《科洛弗档案》等影片直面生物灾难, 人类社会所缔结的一系列法则伦理道德全部被颠覆破坏,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人类亲手创造的怪物面前哀嚎, 象征人类文明成果的交通工具、高楼大厦等被碾压蹂躏, 主体信仰的全面崩塌和精神危机的放大, 讽刺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反思现代性。

其次表现为机械的反叛所带来的未来科技专制风险。在高度工业化的背景下, 人类妄图脱离现有的生态系统建立起一整套系统控制的机械化社会生态。可是随着监控的缺失和科技的无度发展, 这整套机械系统企图脱离人类的控制而存在, 并且反过来制约人类社会, 威胁人的自由和生存。《创战纪》就是讲述主人公进入父亲建立的电子网络游戏程序之中, 由刚开始的受其控制到之后与其抗争, 揭破了电脑程序企图控制世界的阴谋, 最后拯救了人类的故事。科技文明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发展需要合理有效的监督与制约。代表性影片还有《第六日》、《寂静的逃亡》等。影片文本通过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寓言式的生活毁灭和生命救赎的展现, 与现实生活中的生态危机形成关照, 讽刺了以毁坏自然生态为代价换取人类文明的现代工业生产方式, 呼唤珍爱生态系统的理性自觉。

(三) 生态内化为个体意识

生态电影对于现实社会最为直接的作用莫过于把电影中的生态理念传达给观众使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去指导实际行动。深层生态学认为, 一切生命体都具有内在目的, 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完全平等, 他们之间没有等级之分。人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平等一员, 也具有内在价值。 (2) 把生态化为人性来解读, 生态意识深入个体的精神领域, 探讨人作为自然体的困境, 表现人类在生态问题爆发面前的自省, 矛头直指生态危机根源的现代性。生态电影中的人物超越肉体的动作存在承载起生态理念传递的作用, 观众通过欣赏个体内化的意识指导他们的行动的过程, 感受根植于心灵深处的生态意识, 显得真实深刻, 更能打动人心。受众通过想象把记忆中的自然生态原貌与现代文明浸染后的现实相比照, 与人类的欲望相对立。人类的欲壑难填、缺少对于物欲的克制的精神危机导致了地球的生态危机, 而这样的生态危机又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的心灵恐慌和忧虑。究其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往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对于人类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个体心理、人文情感的关怀, 关注人本身以及现代人的生存窘况正体现着关注生命意识, 强调生态责任意识的生态理念。具体可以以《澳洲乱世情》、《中国综合征》、《决不妥协》、《阿凡达》等电影为代表。《阿凡达》中男主人公杰克在潘多拉星球上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自然生态之美, 在纳美族人的感化下懂得敬爱生命, 感悟生命的价值, 为了保护淳朴的纳美人, 维护潘多拉星球的和谐, 杰克最后化身阿凡达走上了与利欲熏心的自己的同胞与现代工业相对抗的道路。生态在电影中已经不是单纯的影像展现, 而是主人公的价值观念, 生态作为一种精神指引的身份存在于人物的意识里, 是生态理念的动态表达。受众不再以人类的胜利而骄傲反而为纳美族的胜利欢呼雀跃, 这并不是完全的反人类, 而是说明了正确的生态理念绝不再是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 而是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以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终皈依。试想倘若有一天人类的心灵与地球上的生态资源一同枯萎, 甚至心灵的枯萎还要来得更早一些, 那将是何其悲哀与无奈。

三、结语

美国生态电影通过以上几种不同生态身份的介入形式, 构建了一种均衡的生态理念。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或者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会分别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太过激进地强调人类的主宰地位, 不利于我们正确处理人和自然以及人和非人生命体的关系;另一个抹煞了人的社会性, 人的基本利益在生态面前消失殆尽, 这是不切实际的。均衡的生态理念应该是和东方“天人合一”思想相通的, 融合自然、社会与人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 既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又考虑非人生命体的利益, 对人性进行终极关怀的同时注重生态整体的价值, 要求尊重自然规律, 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当然, 美国生态电影中生态理念的构建必然和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相勾连, 虽说生态电影中讲求万物平等, 相生相存于同一生态系统中, 但是美国的生态电影还是不可避免地有着美国的文化霸权在其中。美国作为人类拯救的核心, 其价值观念涵盖了世界人类可能的选择意识, 这样一种话语权往往会不自觉地遮盖了生态关怀的时代精神。

摘要: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 美国生态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正在崛起, 生态身份的介入构成了美国生态电影的独特性。通过生态地理面貌的客观呈现、图解生态危机、内化了的个体意识以及贯穿动画的主题意旨这四个不同生态身份的介入, 美国生态电影构建起一种均衡的生态理念, 融合自然、社会与人为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 既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又考虑非人生命体的利益, 对人性进行终极关怀的同时注重生态整体的价值, 要求尊重自然规律强调可持续发展观。

关键词:生态身份,和谐,现代工业文明,科技理性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波德维尔著, 曾伟祯译.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8.

[2][英]大卫.布林尼著, 李谚译.生态学.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3.

[3]游飞, 蔡卫编著.美国电影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4]郑洞天, 谢小晶.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5]金丹元.影像审美与文化阐释.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6][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

[7]张德昭.深度的人文关怀:环境伦理学的内在价值范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美国介入 篇4

关键词:评价理论,介入,政治话语,美国总统竞选辩论

1 背景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话语分析提供了合适的分析理论和工具。马丁、怀特等学者提出的评价理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对人际意义做了进一步研究, 用来描述、解释语篇中的作者如何使用语言开展评价、建构角色和协调人际关系。评价理论包括三个子系统:态度, 介入和极差, 每个子系统又有各自的分支子系统。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只对所选文本中的介入资源如何实现人际意义来进行分析。在介入系统中, 人们通过否认、公告、接纳和归属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价值立场。

美国四年一次的总统竞选是全球关注的政治大事。总统竞选电视辩论是候选人充分展示政治主张和个人魅力的时机, 对竞选结果起着重要作用, 是典型的政治话语。辩论中候选人对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受其交际意图, 权势和立场支配, 而这些选择也同时反映和实现着他们的真实意图。本文以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为例, 在评价理论框架内从话语分析角度研究总统竞选辩论中介入资源的分布规律和使用特点。

2 评价理论中的介入系统

评价理论是从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而来的理论。Martin在2000年发表了《英语的评价系统》被看作评价理论诞生的标志。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 该理论在全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马丁对评价理论的定义是:评价理论是关于评价的, 即语篇中所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盟读者的各种方式。 (Martin, 2003:23) 评价系统分成介入 (engagement) 、态度 (attitude) 和级差 (graduation) 三个子系统, 三个子系统又分别有属于各自的次子系统。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建立在认为一切语言的使用不是一个人的行为, 是一种对话和相互影响的互动行为的观点基础之上。马丁的评价理论赞同Stubb和Voloshino的相关观点, 认为一个人只要说话或书写都是对别人观点的编译, 言语的互动是语言的基本事实。辩论是典型的对话性话语, 本文也将依据以下的介入系统框架来对文本进行分析。

根据开启和关闭对话性的程度, Martin将介入系统分类为对话性收缩 (dialogic contraction) 和对话性扩展 (dialogic expan⁃sion) 。对话性扩展开启对话空间, 又可分为接纳 (entertain) 和归属 (attribute) 。接纳是指文本的声音表达一种个人的主观意见, 暗示也可能存在其他不同的意见。这一类常见于表示说话人对可能性作出判断的情态:may, might, could, perhaps, proba⁃bly, I think, I believe等。归属是指将意见归属于某个外部声音, 承认这只是可能的意见之一。这一类介入主要是通过转述的词汇say, state, report和表达式according to, in one’s view等来转述外部声音。归属与接纳的区别就在于, 前者是外部的声音, 后者表达的是内在的声音。

对话性收缩的介入分为否认 (disclaim) 和公告 (proclaim) 。否认是对一种意见直接拒绝、取代或说明他不适用。否认分为否定 (deny) 和反对 (counter) 。公告是通过改动、强调、干预对一种意见进行质疑、批驳、颠覆或排斥。公告有三个子类:同意 (endorse) 、宣告 (pronounce) 和赞同 (concur) 。通过“of course”, “naturally”等这样的词语, 说话人可以肯定性得表明同意对话人的意见, 也可以通过与but这样的词连起来表示让步性同意。宣告则是通过用“the facts of the matter are that”这样有强烈态度的表达方式来对说话者的观点强调、明显干预或改动。赞同是指使用“show”, “prove”, “demonstrate”这样实现言语过程的词把对话人的意见说成是正确的。

介入系统的结构具体见下图:

3 总统竞选辩论分析

美国总统竞选辩论自电视直播技术趋于成熟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一直是总统竞选活动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因为选民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看到候选人的表现, 也是候选人充分展示政治主张和个人魅力的机会。201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三场辩论主要围绕美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展开, 辩题包括就业问题、财政赤字、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政府职责、外交政策等。本文以三场辩论的文本为语料, 在评价理论的分析框架下, 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 选择性地分析对话性收缩和对话性扩展系统下的各个资源的使用频率。数据分析统计如下: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 对话性收缩和对话性扩张在所选辩论文本中的使用是频繁的。其中对话性收缩的中的否认 (dis⁃claim) 这一资源的使用大大超过公告 (proclaim) 。否定 (deny) 和反对 (counter) 在否认资源中的使用不相上下, 两项之和占到对话性收缩的96.5%。对话性扩展中的包容 (entertain) 资源的使用远远多于归属 (attribution) , 占对话性扩展所有资源的82.8%。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归属中的疏远资源几乎不被使用。

在公开辩论中, 在观众面前表现得更好或获得更积极的评价必定能增加赢得竞选的胜算。否定和反对资源的大量使用让双方在辩论中除了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外, 同时也有效应对对手的攻击。辩论的最终目的是获得选民的支持, 从而赢得选举。包容资源在辩论中的大量使用能拉近与选民的距离, 形成良好的沟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疏远资源不被使用的原因了。本文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 根据语篇的具体特征, 就使用频率最高的包容和否认资源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3.1包容

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的深入研究。Halliday认为, 在交际过程中, 发语者运用语言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 (概念功能) 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际功能) , 并通过连贯的语篇 (语篇功能) 将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现实化。语言所具有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功能称为人际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 (Halliday, 1994、2000) 认为情态 (modality) 是实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情态是说话人对某个命题或提议的态度、看法, 表现了说话人的意愿和判断。情态的等级也暗示了对话的包容程度。情态词量值表如下:

根据以上情态动词量表, 作者分别对两位候选人在三场总统辩论中使用的情态动词进行了统计。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双方候选人在辩论中用得最多的是“will”, “should”等中情态动词以及低情态动词“can”, 占两位候选人使用的情态动词的52%。高情态动词“must”较少被使用, 其中奥巴马的辩论中使用次数为零。“have/has/had to”较其他高情态动词使用得多。在辩论中罗姆尼使用情态动词多过奥巴马, 而奥巴马在第三场辩论中明显多过前两场。以下选取部分语篇进行具体分析。

1) Romney:I will not reduce the taxes paid by high-income Americans.And number three, I will not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raise taxes on middle-income families.I will lower taxes on mid⁃dle-income families.

在第一场辩论中, 双方候选人以经济问题开场, 强调各自不同的税收计划。对于奥巴马提到的罗姆尼的税收计划, 罗姆尼重复使用了二次“will not和一次“will”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并强调他的税收计划。罗姆尼对“will”这一中情态动词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相对肯定的预测, 同时也是对美国人民的承诺, 承诺他如果当选将不会削减高收入个体的税收, 不会增加中等收入家庭的税负, 相反会降低中等收入家庭的税负。这对于获得选民的信任非常重要。

2) Romney:We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places of conflict in the world.We want to end those conflicts to the extent humanly possible.But in order to be able to fulfill our role in the world, America must be strong.America must lead.

在第三场辩论中。双方就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和在世界上的作用展开了辩论。奥巴马认为美国仍然保持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甚至比以往更重要。他接着列举了自己结束了历史上耗时最长的战争—伊拉克战争, 也完成了对阿富汗的安全交接, 对反恐战争做出了贡献等等政绩。在国家安全方面罗姆尼显然较前任总统缺乏经验, 所以他有意将辩论引向国家经济。他强调只有国力强大才能保证美国的国际地位。而经济的下滑恰恰是奥巴马任期的软肋。辩论中为了避免给观众带来强制的感觉, 增加被认可的机会, “must”的使用是很谨慎的。罗姆尼接连两次使用高情态词“must”, 可见他是决意要激起美国人民的爱国之心来把注意力转移到能打垮对手的国家经济上来。

3.2否认

否认分为否定 (deny) 和反对 (counter) 。否定是对某些意见和选择直接拒绝和取代, 这是对话收缩最极端的表现。反对通常是用让步的形式让一个命题来取代另一个命题。说话人往往不表示出对命题的完全对立。以下将对这两种否认资源进行具体分析。

1) Romney:I think it’s not just an economic issue.I think it’s a moral issue.I think it’s, frankly, not moral for my generation to keep spending massively more than we take in, knowing those bur⁃dens are going to be passed 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And they’re going to be paying the interest and the principle all their lives.And the amount of debt we’re adding, at a trillion a year, is simply not moral.

两位候选人就解决财政赤字问题展开辩论时, 罗姆尼用“否定”把赤字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 让奥巴马的形象受到影响。再次通过“否定”把这个问题从道德问题延伸成一个历史问题。罗姆尼化身为众多受害者的一名, 为联邦政府未能解决赤字问题而抗议。

2) Obama:Well, Katherine, that's a great question.And, you know, I was raised by a single mom who had to put herself through school while looking after two kids.And she worked hard every da and made a lot of sacrifices to make sure we got everything w needed.My grandmother, she started off as a secretary in a bank She never got a college education, even though she was smart as whip.And she worked her way up to become a vice president of local bank, but she hit the glass ceiling.She trained people wh would end up becoming her bosses during the course of her career She didn't complain.That's not what you did in that generation.

当被问到奥巴马将如何解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工作中的男女不平等时, 他以她的外婆为例子来回答了这个问题。“sh started off as a secretary in a bank.She never got a college educa tion”和“she was smart as a whip”在逻辑上是相对立的。用“even though”来连接表达了立场。“she worked her way up to be come a vice president of a local bank”和“she hit the glass ceil ing.”用转折“but”连接也清晰而温和地表现出他对这种不平等的不满。这种用一个新的观点来代替人们惯常逻辑得出来的观点, 而不不直接对立的方式能够很好地把一种期待投射到观众身上, 期待观众和他一样有这种感受, 而避免了强迫带来的不愉悦的感受。

4 结束语

本文运用评价理论框架分析了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介入资源。通过定量分析我们了解到介入资源分布的特点, 通过定性分析进一步解读了政治话语中暗含的意识形态和真实意图, 展示政治家们是如何利用语言构建身份, 从而进一步达到政治目的的。为我们解读政治语篇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思路。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Power[M].London:Longman, 1989:17.

[2]Fowler R.Linguistic Critic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96.

[3]Halliday M A K, Martin J R.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discursive power[M].CRC Press, 1994:103-123.

[4]Martin J R, Rose D.Working 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 Continuum, Peking UniversityPress, 2003:4.

[5]Stubbs 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Computer-assisted stud-i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Blackwell, 1996:197.

[6]范文芳.情态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0) :14-16.

[7]唐丽萍.对英语学习者文化霸权话语解读的批评话语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4) :47-51.

[8]辛斌.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J].外语学刊, 2008 (6) :63-70.

[9]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 (6) :13-20.

[10]李基安.情态与介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 31 (4) :60-63.

美国介入 篇5

〖情境导入〗

播放新闻视频:“美国众议院否决奥巴马医改法案, 民主、共和两党分歧严重。”

启发思考: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则新闻折射出的恰是美国政治体制运行中最核心的原则, 这项原则是什么?它在美国的政治实践中是如何贯彻的?又将产生哪些影响?

设计思路:通过时政新闻的介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 使学生对美国政治体制中的“分权与制衡”理念有初步的感受。

〖推进新课〗

一陷入窘境——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

启发思考:刚刚独立的美国, 来不及欢呼庆祝, 就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这个如朝阳般初升的国家究竟在苦恼什么?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邦联制的弊端, 即中央政府的无权是造成这种窘境的根源。

二制定宪法——美国联邦政府建立的依据

1.1787年宪法的理论来源

展示文字资料: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 即制定法律权 (立法权) 、执行公共决议权 (行政权) 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 (司法权) , 则一切都完了。——孟德斯鸠

引导学生解读材料, 理解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了解它是1787年宪法的理论来源。

2.1787年宪法的原则

第一, 联邦制原则。

设问:1787年宪法首先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 相对于邦联制, 联邦制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积极意义?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点评补充。

展示“美国各州汽油税额一览表”, 加深学生对联邦制之下地方保留了较大自主权的认识。

设计思路:通过生活化材料的介入, 拉近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帮助学生理解邦联制之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第二, 主权在民原则。

设问:主权在民是1787年宪法的另一项重要原则, 当今美国政治生活的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主权在民, 请举出一些例子。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结合当今美国时政进行思考发言, 培养学生借助时政理解历史的意识。

第三, 分权与制衡原则。

情境创设一:角色扮演。

将学生分为三组, 分别扮演美国总统、国会议员和最高法院大法官。思考提醒:如果你是美国总统、国会议长或联邦法院大法官, 在行使权力上, 会拥有什么荣耀、面临什么无奈? (规则要求:分组讨论, 限时3分钟,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各组派代表发言, 其他组员补充,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认识到, 美国中央每项大权的彰显恰是建立在对其他两项大权的制约至上。

情境创设二:答记者问。

教师扮演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新闻记者, 各组派出代表, 分别以美国总统、国会议员和联邦法院大法官的身份针对以下三个问题为大家答疑解惑。

A.奥巴马直接宣布对伊斯兰国发动战争, 他有这样的权力吗?

参考答案:没有, 宪法规定, 宣战权属于国会, 作为三军统帅, 总统在派兵参战之前, 必须经过国会的批准。

B.一位在职的中央情报局的职员能否同时担任美国国会议员?

参考答案:不能, 宪法规定行政人员不能兼任议员。

C.如果对于奥巴马最近签署的医疗保险改革法案中的某些条款有疑问, 联邦法院有权干预吗?

参考答案:有权, 联邦法院有权对总统的行为进行司法监督。

设计思路:通过分组合作、角色扮演的方式, 加深学生对美国分权与制衡理念的体验和感受;通过对热点时政问题的探究,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生动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政治问题的能力。

3.1787年宪法评价

材料:19世纪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对美国1787年宪法赞赏有加, 说:“这是迄今为止,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既要认识到1787年宪法对美国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 又要对其局限性有准确的理解。

三践行宪法理念——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与完善

语言过渡:1789年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 乔治·华盛顿出任总统, 开始正式践行1787年宪法的治国理念。在践行的过程中, 美国政治不断完善, 从而衍生出了美国的政党政治——两党制。

〖拓展延伸〗

分析材料, 观战“两党对垒”, 体会“分权制衡”, 评价美国两党制。

材料一: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分歧严重, 国会未能通过新财政年度临时拨款预算案, 美国政府非核心部门10月1日起“关张”, 影响范围从太空到国家公园, 从政府雇员到熊猫。

——2013年10月2日《京华时报》

材料二:其实政府预算是“躺枪”, 国会两党的分歧并不在政府预算案上, 分歧焦点是奥巴马医改法案。坚决反对医改的共和党试图通过给政府预算附加条件来阻挠医改实施, 而民主党则坚决反对这种捆绑做法, 要求一码归一码, 预算是预算, 医改是医改。所以, 美国政府部门临时关门其实是“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2013年10月2日《京华时报》

美国两党制评价。

积极性:两党相互监督制约, 防止了权力的滥用和绝对权力的出现。

局限性:两党扯皮, 造成行政效率降低。

设计思路:通过“美国中央政府关门”这一特殊时政材料的介入,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对这一时政新闻的剖析过程中, 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美国两党制。

〖拓展探究〗

有人认为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比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先进, 你认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 自由辩论, 教师点评。

升华提炼:无论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还是美国的民主共和制都顺应了近代以来历史的发展潮流, 都适应了本国的国情, 促进了各自国家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国家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自己的国情决定的, 适应国情的制度就是好制度。

〖授课总结〗

上一篇:儿童中重度肺炎下一篇: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