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方法(精选12篇)
介入方法 篇1
一、引语
“编辑是为人作嫁衣”, 如何更好地为作者和作品做好“嫁衣”, 如何让“新娘”开心, 让“来宾”悦目, 是编辑工作应该持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要想让作品受欢迎, 编辑仅仅做“裁缝”是不够的, 一定要做“设计师”。具体到书稿就是, 不能只针对样稿、定稿进行修修补补, 一定要介入成稿的前期策划和写作之中。只有这样, 经手的作品才可能是精品, 才可能让自己和他人满意。本文探讨了编辑介入书稿写作的时间和方式、方法, 以期通过编辑对书稿的“隐形介入”[1]和前期操作, 更好地提升书稿质量, 完善书稿制作, 提高书稿运作效率。
二、为何介入
目前, 出版社出版品种逐年增多, 编辑的策划和出版任务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 图书质量滑坡明显。除新闻出版总署对图书质量进行严格审查外, 出版社内部也制定各种制度规范图书出版流程, 严格图书质量保障。如何在稿件增多的情况下, 更好地保证图书的出版品质, 保证图书质量不因品种的增多而下滑, 是每个编辑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从分析所接触的稿件, 分析优秀图书品种的差错率与来稿及作者自身的关系, 我们不难得出, 来稿的好坏对成书质量的影响巨大, 大量的文献也揭示或阐明了这个规律。因此, 从源头上提高成稿质量是图书质量保证的前提。
书稿质量的源头关键在作者。[2]作者的思维逻辑是否严谨, 组织能力是否良好, 双语表达能力是否过硬, 直接决定书稿的质量。目前, 作者成为众多出版社竞争的焦点, 建立和培养作者队伍是编辑工作的重心。编辑需要与作者就选题进行深度沟通, 同时了解作者相关科研项目申报情况和所授课程教材使用情况, 引导作者把科研内容、课程设置与书稿写作进行无缝对接, 较好地保证书稿的完稿时间和成稿质量。编辑对此阶段的介入可称为“隐形介入”, 与编辑对书稿写作规范的指导、书稿文字的修订等共同构成“隐形介入”书稿写作的范畴。
CNKI中国知网检索“编辑与成稿质量的关系”, 共得到文章近10篇, 其中90%涉及的均是书稿来出版社后, 编辑如何从文字加工和出版规范上保证图书质量。因此, 本文特从编辑介入书稿写作的范畴, 探讨在新的出版形势下, 完善图书质量的方式、方法。
三、何时介入
想要介入一件事情, 首先应对其有所了解。书稿写作也一样。编辑如何介入书稿写作, 要基于书稿的成稿始终, 了解作者写作所经历的过程。作者写作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酝酿、成文和修改。编辑了解到这一点, 就可展开选题策划。在这一过程中, 与作者的交流沟通, 对作者的了解非常关键。最佳状态是在作者酝酿阶段与之有思想的沟通和交流, 及时确定选题意向。良好沟通的前提是编辑事先有这方面的选题规划, 对此领域当前进展和该类图书的目标受众有较为准确的了解, 对此类图书可能的销售前景有一定的现实研判, 进而确定该选题有无深入挖掘的可能和必要。
书稿写作本身就是作者逻辑梳理、实例考证、撰写成文和修改完善的过程。与之对应, 编辑介入也应在市场分析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选题意向、框架搭建、样章规范和统稿定稿的范式。编辑和作者的思想同步, 有利于及时了解写作进度, 从而较好地实现编辑业务知识与作者专业水平的优势互补, 从书稿内容和形式上保证其易读性, 扩大目标受众。
四、如何介入
书稿类型不同, 编辑介入的程度和方法应有所改变。本文重点探讨专著类书稿和教材类书稿编辑介入写作的时机和方式、方法。
(一) 专著类图书的介入
(1) 市场分析。对于专著类图书, 编辑重在了解其出版的社会效应和学术价值。此类书稿应突出原创性。如何了解一部专著书稿的原创程度, 预测其学术影响, 关键在于编辑对该领域前沿学术动态和学术成果的掌握。相关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是编辑必须关注的。编辑应具备对本领域学术动态的敏感性, 客观分析书稿的学术价值, 保证学术专著类图书出版的前瞻性和高品质。
(2) 确定意向。在对本领域学术动态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编辑对此领域的专家、学者必然十分清楚。大领域中的小领域引领学者是编辑应该密切关注的。利用参与学术会议的机会, 带着问题与领域专家沟通, 就出版意向征求他们的意见, 及时了解他们的科研动态, 尝试把自己的出版计划与专家的学术科研结合起来, 帮助作者实现项目完成与图书出版的双丰收, 赢得作者信任,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这一阶段, 编辑的介入主要体现在把图书选题意向与作者科研项目的对接上, 有利于意向选题社会效益和出版时机的整体把握。
(3) 框架搭建。专著类书稿撰写需要合理科学的框架目录。专著类图书强调书稿内容的原创性, 原创性体现在书稿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中。再多的文献参考也要在作者的逻辑思维中得到“妥善安置”, 一旦编辑在目录框架中感觉有疑问, 那一定是作者的组织逻辑出了问题, 这时候就要向作者明示疑问, 帮助作者重新梳理, 安排章节层次, 建立更为稳固的层级框架。出版社选题申报过程中, 要求编辑提供图书目录, 也是从管理角度提出对书稿框架安排的要求, 可见书稿框架搭建的重要性。[3]编辑在这个阶段介入的程度越高, 成稿的质量就越好, 后期出版流程需花费的精力就越少, 图书的品质就越高。对于专著类书稿, 编辑不应因其专业性和学术性而感到无能为力, 而应相信自己的编辑素养和逻辑直觉, 大胆与作者探讨, 从源头上完善书稿。
(4) 样章规范。编辑对作者提供的样章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从样章的层级安排、标题提炼、语言风格到段落组织、语句表述、标点符号, 编辑都需要通过批注向作者准确传达自己对书稿写作的要求和规范。作者对编辑的意见是赞赏的, 对具体的、合理的编辑规范, 作者是予以采纳的。当然, 在审读样章时, 编辑要充分尊重作者的思维逻辑, 尊重作者行文的层次体例, [4]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例如, 层级小标题的提炼要求、某部分的篇幅比例等。如果是纳入出版社自主策划系列的书稿, 编辑需要事先提供给作者该丛书的统一体例要求, 便于其章节层次的安排和风格表达的选择。例如, 《应用翻译学》作为一部由20余位领域专家共同打造的高端外语学术专著, 主旨一致, 风格有异, 体现具体分领域研究特色的同时, 从层级设置、标题提炼、篇幅设置和语言繁简等方面又充分保证了全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为成书出版的高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教材类图书的介入
(1) 市场分析。教材类图书策划应基于对已有教材的充分调研, 重要的是了解该学科的课程设置情况、授课教师对正使用教材的看法和理解、学校对教师自编教材的相关政策, 等等。目前, 图书市场上即使是同一课程的教材也随手拈来, 理论上要找到一本适合教师教、学生学的教材并不困难, 但事实上教师却普遍反映难以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这种矛盾的形成是编辑策划教材类选题首先要考虑的。编者的教学理念是否科学, 编写体系是否合理, 编写态度是否端正都直接影响着教材的质量。教材的编写既要保证内容的品质, 也要重视学生使用的可能效果, 具体要求编者在理论上能够高屋建瓴, 在教学实践中善于观察、总结学生反馈, 把一线教学实践上升为教学理论, 把教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深入浅出, 融会贯通。因此, 编者尤其是主编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确定主编最佳人选是编辑首先要确定的。编辑需要就市场同类图书的读者群定位、拟编写图书的体例要求、选材标准与编者进行沟通和协调, 从出版前端切实保证成书的出版品质。
(2) 确定意向。基于对市场同类教材的情况分析, 对同类院校课程设置的详细了解, 对具体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的成果研究, 编辑大致明白自己需要找的作者人选。通过邮件联络或会议接触, 与潜在作者进行充分交流, 掌握其写作计划, 关注其学术和教学的社交网络, 大胆提出组织相关书稿写作的思路和想法, 编辑会收获支持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图书选题随之得以落实。
(3) 框架搭建。鉴于同类院校专业特色课程设置不尽相同, 要使一种或一类教材适合所有类型、层次的教学, 是不现实的。一本书或一套书的读者对象不是越全越好、越广越好, 而是越具体越明确甚至越细越好。编辑应会同作者确定图书的具体读者范围, 在章节设置、材料选择和语言表述方面尽可能适应该群体的接受程度。对教材类书稿写作, 编辑对图书的主题结构乃至写作风格等创作要素都应有明确的要求, 此阶段介入程度越高, 后期定稿就越顺利, 图书品质就越优良, 市场销售就越理想。因此, 在此阶段, 编辑应就书稿章节设置等与作者充分交流、沟通, 必要时可以就目录在参编者院校进行问卷调查, 选择使用者易于接受的层级安排。对于重点教材, 有必要召开专门的书稿撰写讨论会、审定会, [5]集体确定书稿的整体框架。
(4) 样章规范。教材类书稿的样章对参与编写的人员有示范作用, 体现在材料选择的难易度、语言表达的繁简性和练习设置的适度性等方面。因此, 样章的完善需要所有编写人员的共同参与, 集思广益, 规范写作。为扩大教材类图书的使用范围, 参与编写的人员由跨地区、跨院校, 具备相同生源条件和相似课程设置的高校教师构成。以《英汉笔译全译实践教程》为例, 该书编者共20余人, 涉及院校10余所, 分布在全国各地。如何把这么多分布广的编者组织起来, 把每个人的想法系统、科学地贯穿在一本教材之中, 是主编和编辑重点要考虑的问题。《英汉笔译全译实践教程》出版后, 其章节层级的合理设置、讲授材料的梯度选择和课前课后练习的精心安排, [6]受到学界与教育界的一致好评, 功劳不能不归于主编对样章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规范, 当然, 也离不开责任编辑的悉心安排。任何教材的编写, 从体例到行文, 无不体现着编者的编写思路和方法。样章的作用, 就是让所有参与编写的人员从主编的样章中明白贯穿在其中的教学理念及主编的思维导向, 品味主编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及层级设置传达内容的。领会到样章“精神”后, 集体沿一个主旨, 发挥各自教学科研专长, 最终汇成教材精髓。编辑在这个层次的介入, 实现了编辑业务知识与主编学术组织水平的有机结合, 优势互补, 共创精品。
五、结语
通过对编辑介入两种类型书稿写作的方式、方法的探讨, 本文认为编辑对书稿写作介入的程度与书稿的写作进度成反比, 编辑越早介入书稿写作, 介入的程度越高;对进入出版流程的书稿, 编辑介入的程度最低。因此, 为保证成稿质量和图书品质, 编辑应尽可能早地介入书稿的写作。编辑通过对书稿写作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介入, 能够更加有效地完善书稿质量, 保证出版品质, 赢得市场认可度, 获得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摘要:本文结合专著和教材两类不同图书的写作特点, 探讨了编辑介入书稿写作的时机和方式、方法, 以期通过编辑对书稿的“隐形介入”和前期操作, 更好地提升书稿质量, 完善书稿制作, 提高书稿运作效率。
关键词:编辑,书稿写作,介入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金川.编辑能介入文本制作吗?[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5-03-09.
[2]潘启雯.五代图书编辑学人的理念碰撞[N].中国图书商报, 2011-8-26.
[3]龙仕林.编辑审读书稿重在“五看”[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3-5-27.
[4]谢海宁.回归编辑的原点[J].编辑之友, 2013 (3) :91-92, 96.
[5]刘红霞.成功的编写会是书稿质量的保证[J].科技与出版, 2012 (9) :36-38.
[6]郑艳杰.翻译教材编写中的方法论[J].中国科技翻译, 2013 (2) :41-43, 50.
介入方法 篇2
青年学生思想教育:方法与原则-- 一种基于社会工作介入视角的教育方法
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大学生的群体特点,用社会工作的介入视角探讨青年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策略和原则.
作 者:钟一彪 ZHONG Yi-biao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COLLEGE OF YOUNG CADRES年,卷(期):19(2)分类号:C913.5关键词:学生工作 社会工作 介入
介入方法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 教学微视频 初探
一、介入的积极效应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新授环节以教学微视频介入,可以节省时间,因而在后续的思考、讨论、实践探究时间安排相对充分,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学微视频介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通过暂停、调节滑块等方式调整速度,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的引导形式
普通教学一般通过统一引导和单独引导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实践,两种形式各有利弊。统一引导便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但在兼顾学生不同学力情况方面显得欠缺。单独引导便于满足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因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学生情绪容易失控。学力不足的学生可能会不顾基本任务,费时费力地尝试更高层次的操作,导致浪费时间。
教学微视频介入小学信息技术授课的施教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引导形式采用。在教学微视频的帮助下,学案任务层次丰富,通过视频刺激,能够在学生脑中强化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实现有的放矢的个性化学习。
二、微视频介入实践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调整
(一)在工具软件使用的教学中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从熟悉基本操作到使用常用软件再到学习简单的计算机语言的过程。小学阶段涉及的多数软件,学生能够通过适当的探索学会使用。面对一个陌生的软件,我常常鼓励学生尝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养成。
四、五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工具软件的使用为主。工具软件之间往往有许多共同点,例如窗口组成、常用操作等。面对一个陌生的功能操作,通过观察菜单栏,学生常常可以逐步推断出整个操作过程。
以办公软件(Office系列或Wps系列)为例,例如插入图片,经过教师简单分析,将操作拆分,学生便可得出如下操作过程:
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图片”→“来自文件”。
这样,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思考、分析→实践尝试的学习过程。
(二)在计算机语言教学过程中
在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中,我会建议学生将计算机语言和平时接触的语言学科——语文、英语进行比较。并在教学中将这一理念传递给学生,利用细节加以强化。
小学阶段的计算机语言(logo和scratch)可归纳为连词成句:将独立的词语(基本命令)遵循一定的语法(格式与逻辑顺序)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是文章(完整的命令集)。这一方式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排查出错点。用语言的形式理解指令,便于学生把指令转化为具体的图形或动作,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并灵活运用。
Logo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正多边形和正多角形,二者的共同点是都用了重复命令绘图,并有一个通用的公式能够概括此类图形的绘制过程。这个公式的推理过程是我在教学中的重点,而推理的前提是对logo有语言方面的理解。
以正多边形为例,通过一般方式(逐行输入指令)画出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找到其规律,以重复命令的形式概括出特例:repeat 3[fd 100 rt 120] 和 repeat 4[fd 100 rt 90],找出相似之处后,使用代数合并为一个公式:repeat n[fd l rt 360/n]作为通用公式。
当学生全神贯注在接受微视频的知识时,耳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隔离外界声音,老师的话语因此无法有效地传达到学生,需要理解顾及。
三、微视频介入实践的思考
(一)介入内容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分为基础知识、工具软件、程序语言三类。基础知识类内容是这一学科的入门知识,如认识计算机、键盘操作等,教学微视频少量介入即可。目前个人计算机比较普及,学生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在新授时可以将多数时间用于操作的巩固和强化上。
工具软件类知识教学介入教学微视频综合效果明显。从画图教学开始,学生将接触一系列的工具软件,通过微视频介入,教师在程序使用的内容说明方面可以压缩而适当丰富任务的其他内容,学生将拥有更多的操作实践时间。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进行操作,使学生的操作成果更加多元化,并且能够提供更多的案例讨论交流。
程序语言类知识教学介入教学微视频能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语言知识学习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语言时相对来说较难保持学习兴趣。相对于使用语言,学习语言时更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课堂学习效率,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重复教学。在语言教学方面介入教学微视频,学生可以把握自己的学习节奏,根据需要可适当跳过或重复观看。如此一来,学生为自己简单定制学习形式,在教学上体现了过程多样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介入时机
教学微视频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借用播放微视频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微视频将操作流程呈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逐步完成操作,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可以微视频的形式将具体的操作步骤做出展示,让学生在大脑内形成鲜明的记忆轮廓。教师可以在信息交流平台发布教学微视频供学生使用,使学生随时随地熟记信息知识。
(三)介入形式
使用微视频时,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微视频应以何种形式将其介入到教学中。起初,我在潜意识里将微视频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的主导者来使用,因此学生在使用时只是简单地跟随视频内容进行操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放弃了思考,导致课堂教学违背了初衷。我认为微视频和教师一样,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目前我以知识点为单位,制作尺寸精简、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教学微视频介入小学信息技术授课,自制网站,网页展示,并设置问卷模块收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尝试制作不同形式的微视频,找出相对较为理想的展开形式,希望能够在这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成果。
介入方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AAA患者均经影像学确诊, 并符合支架置人手术条件。其中男30例, 女16例;年龄62~81 (平均67.2) 岁;体重55~87 kg;ASAⅡ~Ⅳ级。术前合并高血压病37例, 冠心病17例, 脑栓塞病史11例, 2型糖尿病24例。随机原则分为A、B两组, A组23例实施局部浸润麻醉, B组23例实施全身麻醉。两组病例一般资料、病情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10mg, 东莨菪碱0.3mg或阿托品0.5mg。患者入导管室去枕平卧, 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无创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无创血压、左桡动脉穿刺置管, 连续监测有创动脉压, 右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连续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A组23例患者由手术医生在手术切口部位用1%利多卡因20~30ml局部浸润麻醉, B组23例患者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咪达唑仑0.1~0.15mg/kg, 芬太尼0.003~0.005mg/kg, 丙泊酚1mg/kg, 维库溴铵0.1mg/kg诱导气管插管, 术中用丙泊酚4~8mg (kg/h) 持续泵入维持麻醉, 间隔30min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03~0.005mg/kg维持肌松。术中均维持血压在140~150/80~90mmHg, 心率为60~100次/min, 中心静脉压不超过10cmH2O。手术结束后待自主呼吸恢复并能维持正常生理需要时, 拔除气管导管, 拔管后意识清醒, 生命体征平稳送回病房。
2 结果
46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成功放置覆膜支架, 无内漏、瘤体破裂、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110~2430 min。23例全麻插管患者在术后20~50 min后拔管清醒, 返回病房。术中降压, A组23例全部用硝酸甘油 (单次注射0.25mg) 合并应用艾司洛尔 (单次注射20mg) 进行降压合并控制心率, 18例加用盐酸乌拉地尔 (单次静脉注射12.5~2mg) 进行降压。B组16例用硝酸甘油 (单次注射0.25mg) 合并应用艾司洛尔 (单次注射20mg) 进行降压合并控制心率, 8例加用盐酸乌拉地尔 (单次静脉注射12.5~25 mg) 进行降压。术中升压, A组无。B组在全麻诱导后插管前10例用苯肾上腺素40~80ug升压。1例术中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 静脉注射苯海拉明40mg, 地塞米松磷酸钠20mg后改善, 随后加用速尿20mg, 加快造影剂的排出。
3 讨论
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 手术创伤大大减少, 避免了主动脉开放手术带来的大切口, 广泛剥离、长时间的主动脉阻断、大量失血和液体转移等缺点[3]。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输血,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率、死亡率也明显降低, 使许多高龄、并发病多且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获得了治愈机会[4]。
AAA多为老年患者, 动脉硬化引起占95%, 术前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狭窄等脏器功能障碍, 术前认真访视患者, 作好必要的术前检查, 如肺功能、心脏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等, 可准确评估各重要脏器的储备功能, 积极纠正患者术前的并存症, 降低患者麻醉风险和减少麻醉后并发症。
麻醉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需要合理选择。局麻就是麻药只打在局部[5], 因此不会引起恶心、呕吐以及咽反射的抑制, 也没有误吸引起化学性肺炎的危险, 局麻手术前后不需要禁食和卧床。而全麻要求术前6h不能吃饭, 术前4h不能喝水, 术后还要6h甚至更长时间不能枕枕头。其次就是局麻不影响排尿, 但病人在手术后多少都会有排尿无力, 对年龄大的病人来讲, 因为有前列腺的增生、肥大等, 很容易出现排尿不能自解的情况, 最后不得不导尿。而对全麻来说, 导尿是常规监测, 更是必须要做的。局麻的第三个优势就是对身体的影响小, 对合并肺功能异常和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有利, 基本上无呼吸系统的麻醉并发症。但是A组患者对于麻醉效果不满意, 不能抑制牵拉反射, 常因疼痛造成术中血压波动很大, 给手术操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在血压骤然升高时, 极易造成血管破裂, 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全身麻醉可避免局部浸润麻醉的风险, 避免因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的高血压和心率增快, 有利于术中控制降压, 但在麻醉诱导和苏醒期可能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波动, 应考虑合理选择和使用麻醉药和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6]。
AAA在支架释放过程中一般要求收缩压控制在90mmHg左右, 同时还应考虑重要脏器的灌注情况进行调整, 防止手术和麻醉引起的并发症。手术中阻断及开放大动脉可引起严重而急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前者易发生严重高血压, 后者易发生严重低血压, 处理不当可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脑出血、脑缺氧、脑水肿、心律失常、肾缺血及急性肾衰、脊髓缺血等[7]。因此在阻断大动脉前要进行控制性人工降压, 开放前要先输血输液, 用抗酸药物, 必要时应用苯肾上腺素缓解血压过低[8]。
综上所述, 局部浸润麻醉有其麻醉优势, 尤其适用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支气管哮喘的病人,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但麻醉效果欠佳, 术中血压波动较大, 危险性高, 不利于手术操作。全麻患者术中血压波动较小, 手术操作顺利, 患者舒适, 没有精神紧张的因素, 但要求病人心肺功能较好, 以便术后顺利拔管。
摘要:选择ASAⅡ~Ⅳ级, 经影像学确诊, 并符合支架置人手术条件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 A组局麻, B组全麻, 对比术中血压、心率变化、使用降压药及升压药情况。B组使用降压药的病人明显少于A组, 但B组在全麻诱导后插管前有10例使用升压药。1例术中出现造影剂过敏反应。麻醉方法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及手术需要合理选择。局部浸润麻醉效果差, 术中血压波动较大, 但适用于合并慢性肺部疾病的病人。全麻患者术中血压波动较小, 但要求病人心肺功能较好, 以便术后顺利拔管。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局麻,全麻
参考文献
[1]Bown MJ, Sutton AJ, Bell PR, et al.A meta-analysis of 50 years of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J].Br J Surg, 2002, 89 (6) :714-730.
[2]Heller JA, Weinberg A, Arons R, et a1.Two decades of abdominalaortic aneurysm repair:Have we any progress[J].Vasc Surg, 2000, 32:1091-1100.
[3]Jordan WD, Alcocer F, Wirthlin DJ, et al.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comparison of open and en-dovascular repair[J].Ann surg, 2003, 237:623-630.
[4]Boyie JR.Long-term outcome of endovascula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J].Br J Surg, 2009, 96:447.
[5]Savoia G, Loreto M, Gravino, et al.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and lo-coregional anesthesia.Vascular surgery use[J].Minerva Anestesiol, 2005, 71 (9) :539-542.
[6]宗林, 李文献, 邓小明.腹主动脉瘤手术的麻醉[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06, 27 (6) :377-380.
[7]De Virgilio C, Romem L, Donayre C, et a1.Endovascular abdominalaortic aneurysm repair with general versus local anesthesia;A com-parision of cardiopulmonary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J].VascSurg, 2002, 36:988-991.
介入方法 篇5
一、住院病人常规护理同肿瘤内科护理常规
二、灌注化疗、栓塞术护理常规(TACI、TAE、TACE)
1、向入院病人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协助病人完善术前的各种检查例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试验、B超或CT、穿刺活检取组织行病理检查等,做好检查前的宣教;
2、术前宣教,因人适宜,第一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要详细讲解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途径、手术室的大致环境、术中配合、术前应做的准备,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应对措施、注意事项。多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以询问、复述出以上内容为主;
3、指导术前病人进行胸式呼吸的锻炼,深吸气、憋气默数10秒,为术中造影做准备,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后需卧床24小时,患肢要制动,须在床上大小便,如适应不良易出现尿潴留和便秘;
4、碘过敏试验,术中需应用一定剂量的造影剂,预防出现过敏反应;
5、备皮,范围:脐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
6、术前4~6小时禁食水,防止术中出现呕吐和误吸;
7、遵医嘱准备术中用药;
8、术日将病人带至介入治疗室,与其护士交接、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所用药物、术中所用片子;
9、术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意识清醒者,以协助指导为主,工作人员将转运床摇至与病床平齐,一手压迫患肢穿刺点,保持肢体平直,另一手托其肩背部,利用健侧下肢及双肘支撑,移动躯体完成体位的转移;年老体弱、肢体活动障碍者需由医务人员协助搬运,方法为平车与病床保持平行、平齐、固定,双人,一人托肩背部与腰,一人托腰臀及下肢,同时使力将病人送至床上,(位臵可站在平车侧,也可以站在病床对侧),搬运时注意动作不要过猛,10、24小时内检查穿刺肢体的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的皮温及颜色,穿刺点压迫、包扎是否完整,有无绷带过松或移位、渗血、皮下血肿;
11、移至病床后,休息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常规记录3天出入量,体温术日起连续监测3天,每日4次,正常后为每日1次;
12、术后饮食指导:术后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决定是否立即进食,如:有饥饿感,无疼痛、恶心、呕吐,可即刻进食以半流食为主如:面片汤、米粥、菜粥、等,少量多餐,温度适宜,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及奶制品,以肠胀气;如果患者术后疼痛严重、有恶心、呕吐情况,建议不要立即进食,需先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后1小时方可进食,饮食原则:术后3天以半流质、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3天后如无特殊不适转为普通饮食,但仍应避免辛辣、刺激、过咸、过硬的饮食;
13、术后活动指导:术后4~6小时后协助患者床上翻身,一手压住穿刺点,一手托患者肩背部,主要靠另侧肢体用力,可以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一般以术肢肢体不受压为宜,指导陪护人员按揉背部与腰部的肌肉。
14、术后12小时医生可拆除加压绷带,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压迫24小时,指导患者四肢伸展、双腿缓慢屈膝,然后再坐起,如无头晕不适,再下地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如:蹲位猛然站起,踢腿等,仍需观察穿刺点愈合情况;
15、卧床期间加强巡视、观察,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遵医嘱完成患者的治疗及术后相关检查,并给予相关指导;
16、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1)、恶心、呕吐: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关,要观察并记录呕吐的量、颜色、性质,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患者漱口,保持空气新鲜,指压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位,有助于减轻呕吐;
(2)、发热、疼痛:为栓塞术后综合征,发热:肿瘤缺血坏死后产生的吸收热,疼痛:肿瘤缺血坏死内脏神经牵涉,按发热的护理常规、疼痛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7、心理护理:介入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方法对于初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还是陌生的,因此术前的宣教,和术后的护理尤为关键,尤其在术后出现多种综合征后,一定要耐心讲解,细心护理,使之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18、患者出院前详细做好出院指导,讲解注意事项、指导正确服药、定时进行复查、出现情况如何处理等。(详见介入科出院指导)
三、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PTCD)
1、同TACE护理常规;(常规护理);
2、术前观察记录黄疸、血胆红素指标;
3、术前抗生素预防感染;
4、备皮范围:右锁骨至脐上,右前正中线至右后正中线,包括腋下;
5、术前30分钟遵医嘱给予镇痛剂和镇静剂;
6、术后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导管位臵、深度,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7、密切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大便颜色;
8、术后患者避免进油腻饮食;
9、穿刺点无菌换药1次/周或根据情况,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冲洗胆管1次/日;
四、食道支架成形术
1、同TACE护理常规;
2、术前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确定狭窄部位、范围与程度;
3、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吻合口狭窄,除钡餐透视外,还应进行内窥镜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肿瘤复发;
4、术前1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10~20mg;
5、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止痛剂或静脉麻醉;
6、术后饮食指导:术后2~4小时禁食水,饮食原则先流食、后半流、再软食;
多咀嚼、忌过凉、过热,进食后适量饮水,目的为冲刷黏附在支架上的食物残渣;
7、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副反应主要有,支架部位疼痛、异物感,出血,多为少量,少数患者有轻度恶心、呕吐;
8、心理护理:支架术后,患者因为可以顺利进食感到高兴,但有时又会对支架所带来的上述副作用感到恐惧、焦虑,一定耐心讲解,上述症状会因身体的日益的适应有所缓解,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过程中安慰患者,缓解焦虑,顺利度过适应期;
神经外科疾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第一章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一、概述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是在计算机数字减影机的监视下,利用一定手法,经过患者经股动脉,将导管送到脑血管并将造影剂注入到动脉进行造影,使血管显影,快速连续摄片,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门来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全脑血管造影的方式方法。
2.术前准备:备皮,脐下至大腿1/3,两侧腋中线,及双侧腹股沟区域。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前8h禁食水,如急诊可经麻醉师酌情适当缩短。3.术前用药:术前30min给予镇静药,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g。
(二)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24小时。2.2kg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
3.测足背动脉搏动: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足背动脉位于足部第1、2跖骨之间,少数偏向内侧或外侧,与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相交),1次/2h,连续监测24小时,并记录。
4.穿刺点观察: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双下肢末端皮肤温度、色泽情况,1次/2h,连续监测24小时,并记录。
5.体位:术后平卧8小时,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小时,卧床24小时。
介入方法 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空间理念;城市总体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054-02
城市三维空间观念上作为城市设计空间理念的核心观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三维空间观念的缺失正是城市设计空间理念的缺失,要科学有效地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就需要介入城市设计空间理念,通过城市设计空间理念与城市总体规划两者之间的结合,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1 城市总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1.1 城市设计三维空间理念的缺失
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技术性工作,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各类问题,它更重视的人们对于安全感、场所感、空间舒适程度等方面的设计,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住房的基本需求[1]。
从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解决的是规划设计的二维空间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缺乏足够的战略性,这种缺陷的出现既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特点相关,又与城市建设本身的问题有关;
从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者来看,地方政府、管理人员及城市规划人员都缺少一种“生动化”规划的紧迫感与期待,受到传统规划定势思维的影响,认为城市总体规划就是城市职能的合理选择、城市主导产业的较好确定及城市交通问题有效解决等,忽视了城市三维空间思维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又由于工作量过高、工作强度过大,造成城市总体规划中三维空间观念的严重缺失,不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1.2 城市设计法定地位的不良限制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一种宏观战略性指导,它被我国的法律赋予了较高的权利,但是城市的设计仍处于一种尚未法定化的状态,无法与城市总体规划向比较。
一般而言,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主要掌握在当地政府手中,当地政府在提出城市总体规划时,会具有很强的目标性,而对于城市整体设计的空间品质是好还是坏,则基本不再当地政府的考虑之内,这就使得城市整体设计的空间品质缺乏法定的地位。
它本应具有作用与功能受到法定地位的限制,致使城市设计只能作为一种城市形象向外推销的规划媒介,导致城市设计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真空区域。
2 城市设计空间理念介入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法探寻
2.1 提高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师的素质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设计师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主体与核心,直接影响着城市总体规划的成败[2]。通常情况下,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师往往会陷入一种惯性思维,没有反思以往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错误,在新的规划中再次出现同样的设计问题与错误。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整体网络的设计与城市用地的规划中经常采用刚性边界的理念,运用道路的修筑将自然环境与城市建设分离开来,这一方面致使道路的外围变得边缘化,另一方面降低了道路本身的利用率,另外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问题,由于道路隔断了自然空间与城市的结合,使得城市街道两侧的空间环境十分匮乏,街道的整体景观也略显单调,缺乏动态的变化感。运用城市设计的空间理念来审视这个问题可知,设计师更适合采用柔性边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以此缓和自然空间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冲突。综上所述,城市总体规划人员必须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设计视野,能够打破传统设计思维的定势影响,通过一些小型城市设计项目的参与,获得丰富的设计经验,为大范围的城市设计项目奠定相应的基础,促进自身整体设计与规划空间感的提高,科学合理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融入城市设计的观念,促进城市建筑设计与风景园林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形成“地景、建筑、规划”三位一体的设计思路,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效果。
2.2 选择城市总体规划的合适切入点
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将城市设计的理念介入总体规划之中,这就需要选择两者之间的切合点,促进城市设计理念与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融合,厘清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实现两者之间自然融合。从法定规划的视角来看,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具体详细的规划在某种方面来看都属于一种整体的土地管理设计行为,主要是通过土地来满足城市的运作需要,这就需要城市总体规划要对土地的权属与性质进行确定,明晰土地的开发强度,具体详细的规划则要对城市具体项目与地块进行详细的设计规划。
可见,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具体设计规划之间缺少一个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就是城市设计空间的理念,因此,针对不同特点的城市,要采用不同的措施来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之间的相互交叉与融合,如图1所示[3]。
首先,要分层次、分步骤开展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合理的与城市规划体系相融合。从长远的战略性层面来看,城市总体规划的进行要充分的考虑现存城市空间的可用资源条件,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的弹性发展,依据当地政府指定的相关政策与规定,结合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一方面确定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制定具体详细的各个子目标,确保总目标与子目标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另外,城市总体规划要明晰城市设计的总体原则,可采用设计导则的图示化方式,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子目标与城市的未来发展形态相衔接,以此促进城市总体规划的可视化与有效性。其次,要运用弹性思维与方向思维,合理设计城市的总体规划。根据城市设计的总体目标,有效地限制某些因素,积极开发特色城市空间的建设项目,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特色型与整体性的完美结合。最后,利用特殊职能的设计导则,促进城市空间设计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基于城市尺度的分析,探寻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依据城市规划中的划分区域与用地性质,合理的规划设计城市的控制分区,并运用设计导则进行相应的指导,因此,设计导则既要能作为一种上层技术,支撑控制性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又能利用城市空间的可视化方式,合理有效地控制控规中的刚性要素,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体统一、部分多元、内容生动的设计特色。
综上所述,城市总体规划中介入城市空间设计的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城市总体规划中科学合理的运用城市设计的典型性目标与代表性观点,基于城市规划的总体框架,整体判断城市设计的空间特色,彰显城市总体规划与特色规划的不同设计特点,提高城市空间设计中三维空间的有效运用,确定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空间设计的切合点,促进两者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3 结 语
随着城市规划体系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中需要融合城市空间设计的理念,通过分阶段、分过程、分层次的城市空间设计,将城市空间设计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的整个过程中,促进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张敏,武敏.城市总体规划中三维空间观——浅析城市设计空间理念 介入总体规划的动力及方法[J].城市发展研究,2013,(3).
[2] 刘险.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介入方法 篇7
关键词:城市融入,进城农村老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社会工作
引言
伴随城市化的发展, 一部分老人“移民”到城市生活, 由于文化上、经济上整体比本地居民的水平低, 农村老人心理多少会有些自卑, 与本地居民的联系很少, 城市融入情况有待提高。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优势, 我们要以优势视角理论为指导, 善于挖掘进城农村老人和本地居民的潜力, 让双方看到对方的优势而不仅仅是弱点。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的过程是一个重新适应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过程, 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融入一个城市的首要条件, 有效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可以缩短农村老人城市融入过程, 促进积极的城市融入。
一、我国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社会工作介入现状
当下, 我国相关政策和部门的支持在农村老人城市融入问题上依然薄弱, 主要体现在社区支持薄弱, 隔离现象存在,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大多借鉴或者照搬国外理论, 还没有系统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出适合我国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 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发展。通常情况下社会个体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可以从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同事、团体和组织等社会关系组织获得。但新进城的农村老人由于离开原有家乡, 离开原来的邻里、熟人, 离开原有已经建立多年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网络, 来到新城市中生存, 原有的各种熟悉关系和社会网络不再存在, 老人自身消极地社会评价以及城市居民的难以接纳, 致使进城农村老人难以建立由弱关系所建立的社会支持网络, 只能依靠有限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强关系所提供的部分社会支持。新的社区支持系统因新进入人口的居住隔离、交往隔离、相关因素的不确定以及制度性障碍问题而难以建立。
二、社会工作介入三大方法
(一) 个案介入
个案介入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采用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 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 协调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 为案主提供一对一的帮助与服务, 减轻案主的压力、解决案主的问题, 达到一种良好的福利状态。具体在农村老人城市融入上的运用, 可以深入新进城生活的农村老人所在社区, 搜集典型个案, 可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邻里、老人家人进行前期资料搜集, 然后运用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做指导, 进行个案介入。可以先从心理支持入手, 帮助案主从优势视角正确积极评价自己, 重获在新城市生存和融入的动力。然后, 从行动入手, 提供社会支持网络资源, 主动帮助案主参与社区活动, 与城市居民畅快沟通, 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融入。
(二) 小组介入
小组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 根据不同类型的小组, 有目的组织小组活动, 通过组员的互动、自助、互助, 帮助组员解决困境, 达到小组的目标, 使组员改变个人的行为, 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例如, 可以在新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聚集较多的社区,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 开展社区内的小组活动, 需要进行前期活动策划、准备、实施、活动评估等几个阶段。通过一些列小组活动, 使小组组员乐观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 引导小组成员正确看待融入问题, 并帮助小组成员解决融入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促进农村老人城市融入工作。
(三) 社区介入
社区工作是指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 动员和组织居民通过自助、互助、合作的方式, 发掘社区资源, 化解社区矛盾和冲突, 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 提升社区的福利水平,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例如, 以社区为平台, 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 从政策、服务、保障照顾等几个方面对农村老人进行关怀, 使其更快融入城市生活。
三、结语
我国农村老人城市融入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对养老保障和社会工作相关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新进入城市的农村老人是一个等待关爱的群体, 为消除他们对城市社会的陌生感、孤独疏离感, 提升在新迁入城市生活的幸福指数, 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体系中, 专业社工介入进城农村老人社会融入工作, 不仅有利于城市的新发展, 促进政府相关社会保障政策的完善, 城乡居民和谐共融, 也有利于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农村老人城市融入等相关社会问题和需求, 大众对社会福利服务的内容和规范化要求逐渐提高。专业社会工作应借此机遇主动介入实际的社会服务机构, 以社区为切入点, 运用所学专业社工介入方法促进农村老人城市融入, 借助社区平台帮助农村老人从优势视角看待问题, 从而使农村老人同城市老人一样安享幸福晚年。
参考文献
[1]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1]刘静林.老年社会工作[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范明林, 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2]范明林, 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介入方法 篇8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 2020年将达到2.43亿, 2025年将突破3亿, [1]出现了老年人口数量庞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加快等特征。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法规和政策, 提出了基本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系统建设的构想, 即“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 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 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养老的主体力量, 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也确定了社会工作在老年人社会照顾中的重要地位。
社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 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 既区别于机构养老, 也有别于传统的自然养老, 它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老年人生活照料 (日常护理或特殊护理) 、医疗康复 (包括陪同到医院看病、治疗、配药等) 、精神慰藉 (和老人交流、发现老人的需求, 排除老人的孤独感) 为主要内容, 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模式。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 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工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学习并应用相关的专业技术和技巧。
国外社会工作介入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较早, 典型的有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社区照顾 (Community Care) 模式、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全面照顾老人计划 (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 以及加拿大20世纪90年代维护老人功能的整合服务计划 (the Program of Research to Integrate Services for the?Maintenance of Autonomy) 等, 社会工作在多元化、整合性社区养老服务链条中, 发挥了协调、整合、联结、服务等重要功能。[2]
由于特殊的文化传统和政治、经济体制等历史原因, 比较而言,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起步较晚, 各方面正处于初步摸索和试验阶段, 同时, 社会工作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专门职业和服务方法, 在服务老年人过程中需要一个不断被认知、磨合的本土化过程。需要在具体的服务实践中, 进行专业知识体系上的不断反思与构建。结合笔者多年的老年社会工作教学、实习, 及一线社工服务经验, 提出当前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的内容和方法的一个初步框架和思路, 希望抛砖引玉, 发展和丰富老年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知识。
二、社区居家养老中的社会工作介入内容
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是从老年社会福利政策、老年人权益、健康老年制度、社区老年人口调查及信息统计等方面的介入, 微观方面主要是服务于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工作实务内容。
1. 老年社会福利政策工作
属于宏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属于老年社会福利政策实施的一个领域。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工作扮演着养老政策的倡导者、实施者双重角色。一方面, 专业社工认识到日益严峻的社区养老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需要在社会政策层面进行倡导, 促进制定新的养老政策如社区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政策, 或促进调整现有不合适政策。另一方面, 在社区养老政策实施过程中, 社会工作成为政府需要借助的重要力量, 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购买社工岗位, 或者以其他合作方式, 将社会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努力, 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认可度, 推动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与功能完善, 促进老年福利政策执行的力度与效度。
2. 社区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与评估
属于宏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工作介入。养老需求调查与评估, 需要专门的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来完成。主要调查社区老年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包括社区老年人口比例、性别比、年龄、职业、家庭结构、健康状况、社会保障状况、养老需求等, 并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录入工作。在全面准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基础上, 了解、掌握老年人目前的养老需求状况, 依据一定的评估体系和技术指标如ADLs量表、IADLs量表, 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进行评估, 并制定出针对性的社会工作方案、实施计划和实施过程, 决定社工介入的服务项目、服务岗位、服务方案和服务方法。
3. 老年个案管理服务
老年个案管理服务。是泛指以老年案主为中心的一系列活动, 包括计划、统筹以及安排合适的以社区为本的服务给符合资格的服务对象, 目的在于推动及协调各项服务的使用机会, 并通过服务的整合使服务对象受益, 以致能达到延续全面照顾之目标。老年个案管理服务, 强调以个案为本 (Client Focus) 和管理流程为依归, 采用照顾管理系统的中介人模式, [3]这样能够将案主诸多的问题, 如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一系列问题, 由社工统一管理与协调, 不至于使服务对象的服务脱节。针对不同的老年人, 社会工作者需要设计不同个案管理方案, 并进行持续的自始至终的过程管理服务。
4. 社会化服务
能够进行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 一般而言, 是身体上健康或者虽有疾病但属于医疗上病情稳定的病人。这样一个群体, 需要的服务除专门的家居健康护理、日间护理之外, 还有大量的其他社会性服务需求。特别是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老年人群, 受到社会排斥或者社会隔离, 除了对他们以赋权和增能之外, 还需要对他们提供包括医疗保险、生活救助等老年福利的获得与优待、物质资源的获取与整合、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老年权益的倡导与维护等社会化服务。
5. 个性化关怀服务
这是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核心内容。由于社区老年人群体差异较大, 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千差万别, 因此, 社会工作介入的服务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大致来说, 主要分为生活照顾服务、健康护理服务、认知与情绪服务、精神陪伴服务、特殊问题处理等内容。每一类服务项下又包含若干服务细目。
三、社区居家养老中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介入方法, 主要分为老年社区工作、老年个案工作、老年小组工作, 及综融取向的工作方法。工作方法是灵活的, 可以按照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即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六个一般过程开展工作。
1. 老年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社区工作方法, 主要是从宏观或中观的视角, 以社区老年人为服务对象, 解决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问题。在社区养老的社会政策倡导、老年人的社区活动参与、社区养老环境的营造, 社区养老资源的挖掘、社区老年社会支持关系的建立, 社区老年活动场所设施建设、老年社区教育等方面, 开展的老年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特别是社区照顾方法, 有效地结合了正规服务和非正式服务, 正规服务主要是专业人士和机构提供的服务, 非正规服务主要是非专业人士如家人、邻里、义工等提供的帮助, 对减少非个人化和社会分离的院舍照顾的依赖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 使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得到很好的照料和服务。
2. 老年个案工作方法
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个案工作方法, 有别于个案管理工作, 是指老年社会工作者以专业价值为指引, 以良好的工作关系为基础, 从老年人或家庭的改变着手, 综合运用人类关系 (或家庭) 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个别化服务, 整合内外资源, 帮助老年人个体 (或老年家庭) 增进自我发展能力, 预防与解决问题, 提升老年人个体生活质量与水平。老年个案工作方法, 注重的是个案, 尤其注重为社会问题所困惑或无法与社会环境或关系适应的老年个体或老年家庭, 强调的是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老年个案工作方法, 是社区居家养老中社会工作介入的主要方法之一, 如前述的个性化关怀服务, 包括认知辅导、精神陪护、临终关怀、悲伤情绪处理等, 大都需要运用老年个案工作方法开展服务。
3. 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小组工作方法, 是指社会工作者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老年人组成的小组, 经由特定的工作程序、步骤并配合各种技巧之运用, 实现小组成员个人内在行为的改变, 实现老年小组工作目标。老年小组工作方法需要参考老年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多学科理论, 涉及到老年小组结构、小组工作者、小组动力、小组工作过程、小组工作技巧等多个层面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例如老年社交小组, 在一般的老年服务机构、老人日间护理中心等会有社交小组, 这些小组可以由不同兴趣的组员构成, 社交小组可以增加老年人之间的互动交流, 分享人生积极之意义, 社工在其中发挥关键的策划、协调、使能者的角色。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老年小组大致有娱乐小组、社交小组、认知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缅怀小组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
[2]Dennis L.Dennis L.Kodner PhD, Whole-system approaches to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artnerships for the frail elderly:an exploration of North American models and lessons,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14 (5) , 384~390.
介入方法 篇9
职业生涯是个发展变化的概念,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职业生涯是以心理开发、智力开发、生理开发、技能和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的一种经历。但对于贫困生而言, 他们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恰恰或多或少地缺乏某些基础。因此, 贫困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阻力会比较大, 或者很多贫困学生缺乏制定规划的意识, 因而在就业大军中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
第二,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督促贫困生努力学习, 掌握学习方向。每个人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好比在起跑线上可以远远望到重点, 给贫困生努力的原动力。另外, 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也能对其起到鞭策和督促作用, 合适的目标和规划也能促使其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 从而抓住学习重点, 有的放矢, 提高成功的几率。
第三,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贫困生发掘自身的潜力, 实现助人自助。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会有很多具体步骤让贫困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 从而发掘出自己的潜力, 并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2 小组工作方法介入的应用分析
2.1 小组背景介绍
工作者通过向贫困学生发放问卷及个别访谈, 最终确定XX学院15名贫困生为目标对象, 年龄在17—21岁之间, 他们都来自低保户家庭, 属于贫困家庭范围。他们具有如下共同点:在家庭条件方面, 这些小组成员的父母文化水平较低, 家庭收入不高, 家庭生活水平较低。在生活方面, 这些小组成员自理能力较强, 比较勤劳。
2.2 小组需求评估
在小组活动开展前, 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发放问卷和进行个别访谈, 了解贫困学生个体需求虽然有差异, 但仍然有许多共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希望对大学期间如何提升能力、合理安排规划时间给出一定的指导。第二, 对于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比较迷茫, 希望能够帮助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向。第三,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暑期实践的机会, 了解一些企业的运作, 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更加希望政府能够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氛围。
2.3 小组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总目标是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 帮助小组成员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解决其就业问题, 帮助小组成员及其家庭及早走出困境, 实现“助人自助”。具体目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 帮助小组成员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第二, 了解服务对象的求职期望与现实环境的差距并帮助其减压。第三, 让组员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所在, 帮助并指导其选择职业。第四, 让组员大致掌握简历制作及面试技巧。
2.4 小组工作的开展情况描述
根据活动思路, 本次小组活动一共分为七次, 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前两次活动, 主题是了解小组情况、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自我认知和了解, 包括了解自身优劣势、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以及就业压力和阻力等。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开篇活动 (我是谁) 、小组情况介绍、破冰游戏、制定小组契约、自我认识游戏 (我眼中的自己) 、职业理想及求职困惑和压力, 以及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整体上前两次活动时绝大部分组员都按照约定的时间提前到达活动场地。
第二阶段主要第三和第四两次活动。这一阶段的主题是根据前面组员的压力情况帮助组员进行减压, 并根据组员的自身情况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制定。活动内容包括热身游戏 (大风吹) 、减压技巧分享、减压游戏、组员自我生命线、画生涯彩虹图以及最后的分享总结。
第三阶段包括第五和第六两次活动。主题是传授简历制作和面试技巧、传递当地就业政策并进行模拟招聘。活动内容包括教授简历制作和简单的面试技巧、政策传递、模拟招聘环节和分享总结环节。在这个阶段所有组员都积极参与, 但第五次活动由于讲授环节过多, 内容设计相对沉闷, 对小组气氛有一定影响。不过第六次活动效果却突出。所有组员按照我们的要求, 提前进行模拟招聘的相关准备, 使得活动完美完成。通过模拟环节组员的充分准备足以看出他们对活动的重视。因此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也颇多。
第四阶段即第七次活动。主要针对小组成员在前期几次活动中取得的收获进行回顾和分享, 并通过相互鼓励从而巩固组员在小组中取得的进步。这次活动的内容比较简单, 主要包括热身游戏、活动视频剪辑、收获分享。
3 小组活动成效评估
小组工作评估是整个助人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是确定小组工作变迁目的和目标是否实现的手段, 也是介入工作的考核和评价, 是考察结果与陈述的目标之间的关系, 并衡量介入程序介入工作效果的过程。[1]成效评估是指介入行动最终完成的形态, 是在工作工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主题, 我们依据服务对象成长阶段的特点, 将本次小组活动的总体目标设定为:通过小组的活动形式, 帮助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认知,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帮助他们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指导, 实现“助人自助”。经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组员反馈较好好, 认为参加小组活动收获颇丰, 看到了自身的变化, 表现出对小组的强烈认同。
总体成效如下:第一, 组员从自身优缺点、职业兴趣和倾向等方面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 深化了个人的自我认知。第二, 通过小组活动, 组员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有了规划的意识。第三, 通过小组活动, 组员对简历制作、面试招聘有了初步了解, 并通过实践, 将面试技巧运用于实践。第四, 组员对小组活动的形式、目标、内容表示认同。第五, 通过一系列的小组活动, 基本满足小组成员的需求, 达到其当初参加小组的目标, 增加其获取资源的个人资本。第六, 通过本地政策的介绍, 帮助组员了解身边的资源, 从而促进其对有效社会资本的利用。综上所述, 本次小组活动成效明显, 活动目标较好达成。
摘要:贫困家庭学生作为就业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表现出比普通学生多一些自卑和劣势。在就业大军中, 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 也需要精神和就业上的关怀。本文希望通过将小组方法介入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 以期拓展贫困生社会救助服务内涵, 提高贫困家庭学生自信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解决就业问题, 最终实现助人自助。
关键词:小组工作,贫困生,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介入方法 篇10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临床护理方法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血管变硬,弹性变小[1],加上脂肪的堆积等,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指的是从皮肤刺破患者的血管,然后将特别制作的导管沿着患者的血管插入到体内,诊断治疗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造成的手术创伤很小,且效果良好,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寿命。介入性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中常采用的一种手术方式。本研究中选取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的108例进行介入性手术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采取临床护理措施,对其进行手术前、手术过程以及手术结束后的护理,其护理效果明显,先将其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从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的108例进行介入性手术的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将其设置为干预组。其中男86例,女22例。年龄61~86岁,平均(64.1±5.4)岁;其中包括1例射频消融手术;2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手术;23例行支架和PTCA结合手术;34例进行单纯选择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剩余的全部进行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手术。选取我院同期收取的只进行常规护理的108例介入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设置为常规组,两组患者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2 手术护理措施
常规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2.1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耐心向患者降解脑心血管疾病的特点及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很多老年人缺乏对介入性手术的了解,在手术前会对其存在较大的恐惧心理,从而影响了手术的正常进行,有的患者也会担心手术后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如各种并发症等,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做好心理护理,护理时尽量去消除患者心理上的急躁情绪,可以通过宣传关于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在患者中普及对该病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并发症的措施,注意疏导患者,避免其由于情绪紧张等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症状,避免对患者造成任何刺激,让患者安置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不受外界干扰,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以平静患者的心情。
2.2 手术前应该做好教育准备
护理人员在手术进行前应该嘱咐患者少喝水,有尿意的时候及时排尿,并强调手术后喝水对身体恢复的好处,手术后饮水有利于排除造影剂。同时详细向患者讲解手术的过程,手术时间等,以使患者尽快进入状态。
2.3 手术前给予患者良好的引导
对于本研究中34例进行单纯选择性的冠状动脉造影手术的患者[2],应该在手术前让其采用平卧位,并进行猛烈咳嗽动作的训练,这样有利于手术过程中的需要,以促使手术中使用的造影剂快速地跟随者剧烈咳嗽,从患者的冠状动脉中排出;同时,需要引导患者的饮食,尽量进食流体或者半流体食物,少量即可,有利于为患者提供一定的体力,以确保机体的正常代谢,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在手术前应该训练患者床上排便排尿的习惯,并确保其夜间的睡眠质量。
2.4 手术前的药物设备准备
手术前应该为患者进行碘过敏试验,并进行普鲁卡因药物的皮试,依据介入式手术的差异,准备好各种药物和设备。手术前6h禁食和禁水,但是可以服用各种降压药。
2.5 手术过程中的护理
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由于手术意外因素等而发生损伤,因此,护理人员因该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包括急救物品的准备、起搏器的准备等[3],同时,还应该完善静脉通道的建设,在急救过程中迅速反应。整个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协助医生的操作,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如果发现不妥,应该及时询问患者是否感到不适,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应该主动和患者交谈,交谈患者感兴趣的内容,有效将患者的恐惧心理移除,以促进手术的正常开展。
2.6 手术后的护理
手术后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以促进其身体的尽快恢复,一般来说,有以下几项护理内容。
2.6.1 饮食护理
由于心内科患者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机体代谢旺盛,消耗能量增加。因此,早期中应该确保患者具有充足的睡眠时间,进食一些比较容易消化的食物,流体或者半流体为主,并注意提高患者对新鲜蔬果的摄入量,以促进顺利排便;如果患者伴随有高压高血糖等症状,应该严格控制糖类和油脂的摄入。同时,避免摄入刺激性的物质,如烟酒等,以促进患者身体的迅速康复。
2.6.2 手术后的心电监护
在手术结束后3d内,应该采用心电图监护对患者的血压、心律等各项体征进行监护,当血压较低或者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现象时,可以判断是由于迷走神经反射等因素导致的,应按照医生的吩咐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患者在手术后3d内出现胸痛胸闷等现象,心电图监测发生异常,可以判断是由于实行PTCA手术的患者发生了血管痉挛及其他因素导致的,向医生汇报之后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如果是伴有高血压等症的高龄患者,则应该加强对其血压等的监测,并进行分析和治疗。
2.6.3 观察患者手术穿刺点并加强护理
手术后,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应该保持24h的绝对卧床时间[4],如果必要的话,需要用绑带固定患者的下肢,使其在床上静卧休息24h,避免患者由于好动或者失眠而进行任何轻微活动,从而造成了患者的出血、脱折管等情况、将鞘管从患者血管中拔出之后,应该采用一定的敷料在穿刺点上进行加压包扎,同时,对患者动脉采用沙袋压迫7h左右,进行手术一侧的肢体应该采用平卧直腿12h,如果在穿刺点出现渗血现象的患者,应该适当加长沙袋压迫的时间长度。对于在上肢进行穿刺的患者,应该对其右上肢以及胸部进行观察,看是否存在渗血现象;而如果是下肢穿刺的患者,则应该关注其温度的变化以及足背部动脉的搏动状况,如果动脉搏动逐渐减弱,最终消失,或者是患者的身体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则应该及时上报并处理,以免导致患者的下肢坏死。
患者出院之后,医院仍应给予一定的护理指导,并叮嘱其家属按照一定程序,采用科学护理方法照顾患者,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快速康复。
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干预组患者中,手术治疗成功的有100例(92.59%),介入手术后产生并发症状况为:4例气胸,2例腹膜后血肿,没有患者死亡。常规组患者手术成功80例(74.07%),介入手术后产生并发症状况为:10例气胸,4例腹膜后血肿,没有患者死亡。两组手术成功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5讨论
介入性治疗对于心血管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目前,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实践证明,该手术方式有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并延长其寿命。但是该手术仍会引发一定的并发症,本研究中干预组介入手术后产生并发症状况为:4例气胸,2例腹膜后血肿;常规组介入手术后产生并发症状况为:10例气胸,4例腹膜后血肿,没有患者死亡。两组手术成功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应该加强对心血管患者的预防性护理,从手术前的准备和引导,手术过程的观察和急救措施以及手术后的饮食、心电监护护理等途径来进行护理把关,最终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杜彦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 2011, 18 (14) :912-913.
[2]敖宁建.介入治疗与冠状动脉支架的最新应用[M].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6, 4 (9) :32-33.
[3]张晓霞, 殷文蓉, 刘月琴.医院健康教育进展[J].现代护理, 2007, 15 (25) :89-91.
介入方法 篇11
【摘 要】在社会的发展之下,家庭空巢化成为社会发展趋势,空巢老人家庭比例不断上升,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是能够有效缓解空巢老人孤独困境,提升对空巢老人的服务水平,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基础上分析了城镇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特点,并提出了有效缓解城镇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工介入;空巢老人;孤独困境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
在我国空巢老人一般是是指60岁以上且不与儿女一起居住的老年人。造成“空巢”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是子女离家出去求学或者直接在外地工作,因此老人独居在家中;二是可能是孤身的老人,一直没有子女,因此缺少照顾;三则是可能早年丧子,子女已经去世,导致老人到了晚年没有了子女成为了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还可以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老夫妇两人一起居住,彼此照顾,另一种则是只剩下一位老人独居。
二、城镇社区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主要特点
(一)面临孤独困境的老人数量上呈现普遍化大众化倾向
通过对黑龙江省某社区进行调研,在873名老人中,目前472位老人长期独居,约占整个老人群体60%以上。即便是在城镇,老人们虽然不用担心生活问题,可儿女长期不在身边,或者一年探望一次双亲的情况,使得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伦之乐是老人们最为看重的,许多老人表示,都希望自己在晚年时候能儿女满堂,其乐融融的围在他身边,这是从伦理上,老人一生的价值追求,这和西方相比是有不同的。
(二)少子老龄化加重空巢化
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介绍说,我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800万人。吴玉韶说,伴随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也大幅增加。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我国已开始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新阶段。据介绍,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48.9%。在黑龙江省等东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滞后,家庭中儿女离家去外地的情况更为普遍,这种情况也更加严重。
(三)身体多病加重感情孤独化
身体疾病的出现会在老人身上转为心理疾病。老年人到了晚年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身体状况下滑是正常现象,如果老年人在身体机能不好的状况下能得到儿女们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持,会比其他的老年人更为健康。空巢老人孤独症状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再加之身体多病,老人顾影自怜会加重老年人的心理疾病,心态失衡等。疾病的加重使得本身就有的空巢老人孤独症雪上加霜,危机值得我们重视,所以,在社会工作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给老人身体状况方面的关注也是同时进行的,好的身体状况无疑会有利于老人心里问题的解决。
(四)错误观念引导下解决难度加大
对老人不利的观念以及由此而影响到老人的观念使得空巢老人的解决难度不断升级。当前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沿海城镇,部分老人们一到老年,自身的价值认同感和年轻时发生巨大反差,从而自我认知出现偏差,认为老人无用,老人是累赘,老年人没有可以利用和交换的价值,外界社会对老年人的歧视和不尊重也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精神负担,本来已经很难解决的空巢孤独问题雪上加霜。
(五)孤独困境出现的反复化和顽固化
孤独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病灶,就会在人脑中形成应激反应,一旦进入孤独前兆,就会反复发作,习惯性心理出现问题,这在心理医学中是一个常见的难题。轻则会情绪消沉,烦躁不安,严重的话会使人陷入抑郁症,心理病变。
三、社工介入视角下有效环境城镇空巢老人孤独困境的策略与方法
(一)社工介入的角色定位
面对空巢老人的孤独困境,社工介入者应该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工作者和老人儿女的角色,之间应该是互相转换的,就要对老人既投入耐心真诚和感情,又辅以科学的方法,看似简单,却也是最考验工作者职业素养的一环。
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自助,是以利他主义为原则,以科学的方法的助人活动,社会工作者在角色方面可以是直接角色和间接角色、在对空巢老人服务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多的就是直接角色和间接角色。直接服务于这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在老人生活照料方面,是直接的照顾者。在医疗保健方面,是直接的关爱者和间接的照顾者。给他们提供医疗保健常识、健康指导、紧急救援监护等。在精神健康方面,是直接间接的支持角色。能给空巢老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给与支持,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帮助老人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心理状态,遇到老人因为个人、社会、家庭等原因而心理产生压抑失落孤僻等心理问题时候,能及时给与帮助调节,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介入站在优势视角和危机视角的角度,利用科学的社会工作方法给与帮助和疏导,社会工作者在解决老人孤独困境的过程中,角色应该是根据老人的困境和需求而不断改变的,不是固定不变,在老人居家养老有保障的基本情况下,城镇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其实不是主要问题,而即使经济条件可观,老人们由于种种原因而产生的孤独困境却是普遍存在的,经济富足可在一定程度上环节孤独的境况,但却不能根本改变,如果没有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进行帮助和调节引导,那么孤独的困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这不是我们研究者所想看到的。角色的定位要适时而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助人自助的本质。
(二)社工介入的策略与方法
1.做好对老人孤独困境状况的研判与评估。
要通过表象来观察判断老人的孤独状况,还应通过其他的方面去仔细判别,或者发现老人潜在的孤独因素,从而及时纠正。一旦发生孤独的状况,便不易解决。老人由于和社工在年龄和生理各方面差异较大,不易透露出真实想法,那么孤独是需要看出来的吗,事实上,孤独需要透过眼神,观察家庭,及其个人生活状态,听其谈话等多种手段了解到的,在平时就要善于总结观察,再及时发现他们的困境的时候,就要合理开展工作了,对待已经各方面都符合的严重孤独者,就要重点工作,对于具有潜在因子的孤独者,应及时给予支持,化解掉。
2.掌握疏导老人情绪的技巧。
处于孤独困境中的空巢老人的情绪是十分不稳定的,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暴躁、冷漠、孤僻等不良情绪。面对老人们的不良情绪,要及时加以引导和疏导。首先是要稳定情绪,继而控制,先抚平这些情绪的出现,一旦情绪恶劣,会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极端现象出现,因此合理得处理危机能够及时缓解案主非常态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的处理,可能会造成危机的恶化并造成二次伤害。平息情绪,是有技巧的,转移注意力,就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技巧,
其次应该及时做思想工作。逐步把握谈话技巧,使得他能够认同社工在为他好,并且让他看到事情好的一面,先稳定住再说下一步,这就要社会工作者能经验丰富的,及时发现不稳定情绪的出现,继而在情绪发生的初期,就使得熄灭在萌芽状态中,避免情绪恶化,造成的难以挽救的结果。社工应当及时得对危机事件进行合理的解决,如果没有及时为空巢老人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路径,而采取非理智的应对措施,就会引发许多后续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3.要坚持个别化对待原则。
每个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对其他老人有效的工作方法,对另外老人不一定适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情况不同,在基本的科学规律的引导下,就要利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去解决不同的问题,灵活运用和实事求是是一个可以协调的工作原则,这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个别化对待的过程中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遵守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上,选择更为实际的方式进行工作对待。
4.运用优势视角等社工专业理论指导社工介入实践。
在社会工作理论方面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优势视角理论,是个案社会工作的的重要理论,普及面和应用面是无比广泛的。优势也就是老人们所具备的各种资源和有利条件。不但指代自身的优势,也包括周围身边的优势。优势视角的应用面广是有原因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实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即便是处在困境中的老人,由于他们深陷困境当中,遮挡了他们的视线,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使其把所有精力都注意到了困境上面,放大了困难,也就往往发现不到自己的优势资源,从而稍有别人的否定就极度否定自己,或者陷入痛苦的泥潭中。那么优势视角下的工作者其实就是要发现案主老人的优点,和优势条件,帮助他全面认清自己,帮助案主自己能够勇敢站起来,走出困境。该视角强调了一个人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和可以改变现状的潜力,其开发案主的潜能,这潜能也是未被案主发现的,从而提高其抗逆力,提升困境者的潜能,激发能力,实现超越自我的目的。
在利用专业老年人理论的时候,要根据这些成熟的理论贯穿到服务中去,例如社会交换论和社会连续理论在老年人服务中的运用,社会交换论强调要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可以有值得交换的价值满足其精神需求。在社会连续理论中,最好让老年人继续从事其年轻时候的爱好和社会角色,保持角色的连续性,避免突然脱离其原有角色而产生的不适应性。那么在以下的对几位空巢老人案例中这些理论都有运用到,因为之所以社会工作能解决这些问题,是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所决定的。
空巢老人社工介入是在空巢老人领域开展的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服务方法应用于那些特殊状态的老人身上。具体而言,空巢老人的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与技术于空巢老人,协助解决个人经济或精神的、家庭的等种种困扰,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系,使其身心健康,生活稳定,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取得良好晚年生活,加快空巢老人社会工作进展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所造成留下的后遗症,缓和家庭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对于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社会工作者应逐步明确工作重点、工作目的并逐步完善工作方法和技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危机的模式,从而更好得处理和解决空巢老人孤独困境事件,为老年人安度健康快乐的晚年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徐永祥,张明锁.社区工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陈增荣.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策划案[J].经济师,2010,12.
介入方法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随机选取自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6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即研究组30例, 对照组患者30例。研究组患者男17例, 女患者13例, 年龄都在33~76岁之间, 平均年龄在54岁, 其中20例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史。对照组患者男18例, 女12例, 年龄都在31~74岁之间, 平均年龄58岁, 其中21例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病史患者主要有以下临床症状如突发头痛, 呕吐甚至意识障碍。本研究的所有患者都经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经CTA MRA证实这些患者的颅内有动脉瘤。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术进行治疗, 手术在全麻条件下进行, 研究组患者我们在术前术后都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术前术后护理。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都很顺利, 术后月随诊均无动脉瘤复发。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内数据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患者治愈27例 (治愈率90%) , 其中3例致残 (10%) , 12例出现并发症 (40%) , 而对照组患者则只有21例得到治愈 (治愈率70%) , 9例致残 (30%) , 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60%) 。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除给予对照组患者的术前常规护理如术前禁食、水等护理外研究组首先在手术前积极向患者讲述这类疾病的相关知识, 避免一切能影响患者血压波动以及颅内压增高的相关因素如叮嘱患者积极预防感冒, 保持每天大便通畅, 预防打喷嚏以及患者的情绪激动等[4], 并叮嘱患者要采取绝对的卧床休息, 患者在进行脑血管造影后患肢制动平卧6 h以上, 要防止穿刺处出血的情况发生。并遵医嘱给患者采用输液泵注射尼莫地平10~20 mg/d, 并同时注射生理盐水以减轻其对患者的血管刺激。
3.2 术后护理
(1) 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电图等检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的呼吸顺畅等。 (2) 术后叮嘱患者采取绝对卧床24h, 去枕平卧6h以上, 并保持病房的安静。 (3) 注射尼莫地平改善脑缺血等症状。 (4) 穿刺部位的护理, 要避免压破穿刺部位, 避免改部位发生血肿等。 (5) 并发症护理, 动脉痉挛是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发生脑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 术后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当患者出现头痛、失语等表现时要及时报告医师或遵医嘱采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进行治疗, 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缺血的发生[5]。限制探视患者时间, 保持患者病房的安静环境, 并尽量将治疗和护理时间集中, 以保证患者拥有充分的睡眠时间, 避免一切导致出血的诱发因素, 防止出血或再出血的发生, 如果患者的动脉瘤一旦出现破裂护理人员要镇定, 并迅速通知医师, 进行立即降压治疗, 配合医师进行积极抢救。 (6) 出院护理, 叮嘱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以及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按时复诊, 如果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则要其坚持功能性康复训练[6]。
3.3 结果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患者治愈27例 (治愈率90%) , 其中3例致残 (10%) , 12例出现并发症 (40%) , 而对照组患者则只有21例得到治愈 (治愈率70%) , 9例致残 (30%) , 1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60%) 。两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果显示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有利于提高该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包括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检测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都在整个治疗过程都十分重要, 进行积极的护理可以使颅内动脉瘤患者得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 能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有效降低该类疾病的致残率。
3.4 结论
通过本研究对研究组实施了严密的护理工作并配合相应的药物应用以及康复训练发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辉, 叶达林, 陈朝阳.低场强磁共振成像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J].临床医学, 2011, 31 (8) :100-101.
[2]李小换, 许慧平, 冀东英.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2) :226-227.
[3]荆举文.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误漏诊26例[J].临床医学, 2011, 31 (6) :118-119.
[4]钟平, 李德炯, 费兴梅.MRA、CTA、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附15例报告) [J].贵州医药, 2010, 34 (7) :636-637.
[5]许怡.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的综合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18) :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