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化疗(精选8篇)
介入化疗 篇1
胃癌在我国癌症的病发率中居第二位, 病死率居第三位[1]。手术切除是当前临床对胃癌的最主要治疗方法, 但随着介入放射医学技术相关研究的不断突破, 在进行外科切除的同时一并开展介入治疗愈发表现出了更大的优越性[2]。相关资料显示[3], 接受介入术温热疗法的肿瘤患者, 其肿瘤内的药物浓度区域曲线会较单纯药物灌注治疗提升接近2倍, 故能对癌细胞发挥更为满意的灭活效果。鉴于此, 我院在近些年内对收治的1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进行了选择性胃动脉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术治疗, 其间通过积极护理配合, 结果显示效果令人满意, 现对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重点探讨其护理方法,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为本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病例确诊。其中包括男10例, 女6例;年龄60~78岁, 平均 (67.3±4.8) 岁;参考全国胃癌协作组制定的胃癌TNM分期标准, 本组患者包括Ⅲ期9例, Ⅳ期7例。
1.2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治疗, 具体方法为:采用Seldinger法放置动脉插管和化疗泵, 经皮穿刺股动脉后再将导管选择性插入为肿瘤供血的主要动脉, 同时将化疗导管留置在胃左动脉或胃右动脉, 另于右侧股动脉穿刺点下方皮下埋置化疗泵, 将化疗泵固定妥善后再将皮肤缝合, 以此让化疗泵长时间存留, 给药方法为每21 d使用5-氟尿嘧啶500 mg与顺铂20 mg, 并先加热至52℃后再行灌注。本组患者均连续进行2个周期的介入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上述治疗后, 病情完全缓解 (CR) 0例, 病情部分缓解 (PR) 10例, 病情稳定 (SD) 4例, 病情进展 (PD) 2例, 总有效率 (CR+PR) 为62.5%, 所有患者在灌注初期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恶心、疼痛、食欲降低以及腹部不适等症状, 给予对症护理后获得好转, 均未发生胃肠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针对本组16例老年晚期胃癌患者, 在其接受介入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治疗的全过程中, 我们主要从术前、术后以及并发症三方面积极施护, 具体如下:
3.1 术前护理:
其一, 完成术前检查及其他相关准备工作。具体检查护理工作包括血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CEA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以及心电图检查等;术前1 d与手术当日早晨对患者进行胃肠道准备, 让患者服用大霉素注射液3~4支;术前2 h绝对禁饮禁食;术前30 min对患者静脉注射3 mg格拉斯琼与10 mg地塞米松, 肌注地西泮10 mg与盐酸异丙嗪25 mg。其二, 对患者开展必要心理护理。通过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 鼓励患者大胆讲出心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顾虑, 在患者讲述时护理人员需认真倾听, 同时通过回应言语表达对其痛苦的理解, 之后在生活多方面给予有针对性的关心与照顾, 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 另外再寻求时机采用通俗易懂语言对患者进行本疾病相关病理与治疗方法的讲解, 同时一并列举既往成功案例以更加鼓舞患者与疾病抗争的决心。其三, 对患者加强营养支持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纠正。多数老年胃癌患者几乎无明显特异症状, 一般患者可耐受, 同时其病程也相对更长, 另外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4], 因此对此类患者应加强其营养支持, 对营养不良程度相对较轻者可引导其多使用高热高蛋白的低脂少渣软烂性食物, 而对营养不良相对严重者一般应给予静脉高营养输注与输血治疗, 一并纠正其电解质紊乱情况, 最终达到改善体质并增强其对手术治疗的耐受能力与应激能力。
3.2 术后护理:
其一, 加强对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当患者完成手术治疗回到病室后, 需对患者穿刺侧肢体实施24 h制动, 仔细观察其手术切口有无发生渗血的情况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 必要时可对其下肢进行按摩护理以防止血栓形成, 常规记录患者体温、脉搏、血压以及心电等情况, 若发现异常立即汇报主治医师并配合其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最后还需对患者进行及时补液以及抗感染护理处理。其二, 全面开展热灌注化疗与化疗泵留置的护理管理工作。其间需定时通过造影及时了解患者的导管位置情况, 导管与靶血管是否保持通畅等;热灌注化疗期间应将患者取平卧位体位, 进而充分暴露化疗泵清洗化疗泵及注射操作均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化疗药物需加热到52℃并在3~5 min内完成推注, 推注过程中需把握好力度, 同时密切关注周围皮肤是否发生红肿, 若发生药液外渗导致皮肤坏死, 完成推注后可采用5 m L肝素盐水封闭化疗泵;因热灌注化疗会对患者的肝功产生一过性影响[5], 故在化疗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肝功变化情况, 定时检查其白细胞计数与心电图;最后为防止阻塞, 必须每隔7 d即采用5 m L肝素盐水对化疗泵进行一次冲洗处理。
3.3 并发症护理:
其一,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反应是胃癌患者在接受介入化疗泵留置热灌注化疗治疗过程中发生非常普遍的并发症类型。本组16例患者均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 主要包括恶心与疼痛等症状, 其中的13例患者其症状相对较轻微, 我们在其晨起后给予其加服了洛赛克20 mg, 之后观察到胃肠道反应症状在短时间内获得缓解, 连续服用3 d后完全消失;另外3例症状相对更明显患者给予了双倍剂量洛赛克, 同时遵医嘱进行了相应止吐与镇痛护理, 其胃肠道反应在7 d内逐渐消失。其二, 出血护理。该并发症多在手术当日即可发生, 本组有1例患者热灌注化疗后6 h呕出暗红色血液大概10 m L, 发现后立即肌注立止血1 k U, 同时采用0.3 g止血芳酸配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 L静滴, 另每6 h采用8%正肾冰盐水200 m L让患者口服, 进而促使其胃黏膜表面毛细血管收缩而缩短止血时间。其三, 发热的护理。本组5例患者, 体温在37.4~38.9℃, 给予地塞米松静注后获得缓解, 对于高热不退者再加行物理或其他药物降温措施即可。
参考文献
[1]匡世芳.中晚期胃癌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 2011, 24 (6) :3430.
[2]宋晓凤, 李守淼, 李保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的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 2010, 21 (2) :263-264.
[3]钟碧.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9) :184-185.
[4]湛玉静, 张玉莲, 谭学芬, 等.腹腔热灌注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6 (4) :48.
[5]甄莉, 魏志刚, 李国新, 等.胃癌手术期腹腔热灌注化疗的临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21) :2652-2653.
介入化疗 篇2
【关键词】介入化疗;中医治疗;晚期老年肺癌;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95-01
肺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肺部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主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人,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治疗造成了严重影响[1]。临床治疗方法中静脉化疗和靶向治疗被广泛使用与晚期老年肺癌中,但是临床疗效不理想,且治疗费用高、产生的不良反应多,越来越多的患者单纯选择中医进行治疗。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120例晚期老年肺炎患者分别使用单独中药治疗以及中药治疗联合介入化疗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10月到2013年01月收治120例晚期老年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诊断标准:经过病理组织学等检查确诊为晚期老年肺癌疾病;近期没有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患者;依从性好,能够随访的患者。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肝肾功能出现异常、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等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占60例,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中医治疗,其中男性患者占38例,女性患者占2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7±5)岁;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治疗联合介入化疗,其中男性患者占32例,女性患者占2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6±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上均没有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
1.2方法
1.2.1 观察组的患者给予中医联合介入化疗进行治疗,由肿瘤治疗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对患者给予中医治疗。同时对支气管动脉给予灌注化疗治疗,使用肿瘤治疗改良技术经过一侧的股动脉进行穿刺插管治疗,把4~5F的造影导管放在支气管动脉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患者肿瘤的供血情况和支气管动脉的走行特点进行观察,保证导管在肿瘤供血动脉里面。化疗的药物使用0.6~1.0吉西他滨和40~60mg顺铂加入到0.9%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之后进行缓慢注入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常规的止吐和水化治疗,一共治疗6~8周。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单独的中药治疗方法同上。
1.2.2 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有效率指的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以及基本上缓解;总获益率包括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完全缓解、基本上缓解以及病情趋向稳定。
1.2.3 选用软件SPSS17.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则说明存在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占0例,基本上缓解的患者占24例,病情稳定的患者占20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33.3%,总获益率为73.3%。对照组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占0例,基本上缓解的患者占12例,病情稳定的患者占26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20.0%,总获益率为63.3%。两组在临床疗效以及总获益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3 讨论:
临床治疗晚期老年肺癌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以使用以抗肿瘤作用、祛邪攻毒的中草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中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介入化疗能够提高药物浓度,减轻了单独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提高了临床疗效[2-3]。通过上述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占0例,基本上缓解的患者占24例,病情稳定的患者占20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33.3%,总获益率为73.3%。对照组中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的患者占0例,基本上缓解的患者占12例,病情稳定的患者占26例,临床疗效有效率为20.0%,总获益率為63.3%。两组在临床疗效以及总获益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说明了中医联合介入化疗应用于治疗晚期老年肺癌患者中不会对其免疫功能造成影响,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倪育淳;赵红艳;周岱翰.中医治疗老年肺癌的优势与前景 [期刊论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3(30):286-287
[2] 胡翠花;欧阳修河;李洪福.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老年肺癌临床疗效观察.[期刊论文] -临床肺科杂志2008,06(02):81-82
[3]. 祁从伟,张海婷.中药血管抑制剂人参皂甙Rg3联合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15(11):179-180
作者简介:
介入化疗 篇3
关键词:肝癌,原发性,介入热化疗,疗效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最新统计, 每年全世界的新发肝癌患者约有60万, 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居于第五位。在我国, 原发性肝癌属于一种高发病, 一般男性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且目前我国的发病人数约占全世界的肝癌患者的55%, 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生命与健康[1]。已有很多研究表明, 温热可以杀伤恶性肿瘤细胞或者抑制其生长与繁殖, 同时还能够破坏肿瘤部位的毛细血管, 将温热用于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性化疗中也能大大地提高其治疗效果[2]。介入热化疗就是巧妙地将温热和敏感的化疗药物结合起来, 从而用于肝癌的治疗中。近2年来, 笔者采用介入热化疗的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 同时将其与手术切除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与分析, 最终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17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78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89例、对照组89例 (分组情况皆以依据患者自己的意见) 。其中治疗组男56例, 女33例, 年龄33~76岁, 平均年龄49岁,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者76例,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抗体阳性者13例;对照组男52例, 女37例, 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48.5岁,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者72例, 丙型肝炎病毒 (HCV) 抗体阳性者17例。上述所有的患者都是原发性肝癌, 皆经肝穿刺活检、化验、症状、体征、血清甲胎蛋白 (AFP) 、病毒标志物、MRI和PET影像学检查等确诊, 且没有严重的肝硬化、肾功能损害和心脑血管等疾病, 没有任何介入治疗的禁忌证 (如肝性脑病、出血、感染) 。两组患者在症状、体征、病情及临床上的分期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采用介入热化疗治疗 (治疗组)
(1) 穿刺的技术和所选的药物。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穿刺和插管。先将导管依次置于腹腔动脉、肝总动脉和肝固有动脉内造影, 再根据患者肿瘤部位的供血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插管, 然后将导管的头部置于肿瘤的供血血管动脉内进行脉热灌注化疗及热栓塞治疗。热灌注化疗采用的药物主要有奥沙利铂100~200mg或顺铂 (CDDP) 50~100mg、氟尿嘧啶 (5-FU) 500~1000mg、丝裂霉素 (MMC) 10~20mg、表阿霉素或阿霉素30~60mg。一般每次可只选用其中2~4种药物联合使用, 热灌注后将表阿霉素或阿霉素与超液化碘油按照一定比例 (5∶1) 配置混合均匀后做肿瘤血管微球栓塞。 (2) 热灌注化疗的基本过程。根据患者肿瘤血管的直径大小及肝功能情况, 并参照相关的文献, 一般将热疗机的温度设置在46~55℃[3]。然后将所采用的化疗药物加生理盐水500~900mL稀释后加入热疗机的高压注射桶内加热, 同时导管尾端连热机的加热装置, 然后将以0.6mL/s左右的流速灌注30min。 (3) 复查。术后7周复查肝脏MRI、PET或CT、血清甲胎蛋白 (AFP) 、病毒标志物、肝肾指标等。然后根据复查的结果及患者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情况, 一般确定8周左右后行下一次的介入热灌注化疗及栓塞, 一般情况下, 只进行2~4个疗程的治疗。
1.2.2 采用手术切除方法治疗 (对照组)
即切除肝脏的肿瘤病灶部位, 术后应服用抗生素1周左右, 并积极做好手术切除后的并发症 (如肝性脑病) 的防治工作。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则主要依据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脏影像学的检查结果。显效:患者肿瘤部位显影基本消失或者缩小为原来的75%以上且没有出现新的肿瘤病灶, 肝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治疗四周后的血清甲胎蛋白 (AFP) 下降大于50%。有效:患者肿瘤部位显影缩小为原来的25%~75%且没有明显的新的肿瘤病灶, 肝肾功能指标有所改善;治疗四周后的血清甲胎蛋白 (AFP) 下降25%~50%。无效:患者肿瘤部位显影缩小<25%或者出现新的病灶, 肝肾功能指标没有明显的变化;治疗四周后的血清甲胎蛋白 (AFP) 下降也<25%。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所得的数据, 对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然后应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数据的统计与处理。最终得P<0.05, 即经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差异, 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两组数据经比较处理后, 再经过对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后, 得*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 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介入性热化疗是一种通过导管将加热后的化疗药物灌注于肿瘤病灶部位的动脉血管内的治疗肝癌的方法, 又被称为热栓塞术, 同时也是肝癌中晚期患者的首选疗法[4]。目前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然而肝癌手术切除疗法的实施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通常与肝脏功能、肿瘤部位、肿瘤界限、肝硬化程度、有无完整的包膜及静脉癌栓情况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手术切除疗法只对早期肝癌比较有效, 对于中晚期的肝癌患者其疗效则比较差。由于肝癌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十分明显, 因此许多的患者就此错失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期。手术切除还有一定的风险, 可能会引起肝性脑病等一系列的并发症,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介入热化疗治疗是依据在高温及压力升高的条件下肿瘤血管易破裂, 而正常肝组织的受损较轻设计而成的。加热与化疗具有协同作用, 当肿瘤病灶部位温度升高时, 将会引起组织内的微血管破裂, 血流受阻形成血栓从而引起肿瘤组织内缺氧, 最终将破坏细胞膜的稳定性, 增加病灶部位药物的浓度;介入热化疗还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与分泌和抑制肿瘤血管的再生, 防止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的作用;另外, 介入热化疗
还可以抑制肿瘤部位细胞耐药基因的表达和抑制多药耐药性MRP和P-糖蛋白的表达[5], 从而减少或者抑制肿瘤耐药性的发生, 以此增加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同时也能提高某些药物的细胞毒性, 诱发细胞的凋亡;最终影响肿瘤细胞内基因的合成与转录[6], 以此达到使肿瘤缩小、坏死的目的。介入热化疗栓塞已经在临床上得以广泛的应用, 其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非常显著, 不仅能够较好的改善症状和体征,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且还可以减少化疗对骨髓及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总之, 介入热化疗栓塞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7], 明显优于手术切除的疗法, 目前是治疗原发性肝癌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57-462.
[2]王军, 张绪敬, 李东民, 等.介入热灌注化疗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15 (7) :405-406.
[3]孙志强, 王徽, 陈健.介入热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肝癌60例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4) :842-843.
[4]王执民, 曹玮.介入性热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现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7) :666-667.
[5]陈健, 王艳梅, 孙志强, 等.介入热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8 (32) :1773-1775.
[6]李跃军, 刘俊峰.肝癌的介入性热化疗[J].中外医疗, 2008, 28 (30) :31.
介入化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PLC患者60例 (男35例, 女25例) :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56.2岁。全部患者经彩超、CT或MRI、DSA等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有关检查确诊, 病变位于肝左叶11例, 肝右叶47例, 左叶及右叶均有病变10例, 肝癌肿块大小以直径最大者为标准, <3cm 9例, 3~6cm 19例, 6~9cm20例, >9cm 16例。肿瘤内血流进行分级;I级24例, II级20例, III级16例, PLC 60例分为肝动脉泵+静脉泵灌注化疗 (A组) 30例, 肝动脉泵化疗 (B组) 30例, 本组病均有肝炎肝硬化吏, 甲胎蛋白超过400μg/L以上, 合并有转氨酶的异常, Childpugh分级达B级以上,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消瘦乏。
1.2 治疗方法
30例PLC患者均行超声下经皮穿至门脉同时行股动脉穿刺肝动脉置管并行皮埋式化疗泵植入, 另30例单纯行股动脉穿刺肝动脉置管皮埋式化疗泵植入。术中化疗泵各注入阿霉素60mg, 丝裂霉素6mg, 5-FU 0.75g一次注入, 每月注入1次药物之前, 同时对患者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1.3 测量方法
采用增强螺旋CT检查+彩超检查+肝血流核素显像联合数据分析使用GE PRSPED FII双排螺旋CT进行检查测量,
螺旋CT行全肝平扫后+增强扫描, 对比剂为碘海醇, 总量按1.5mL/kg计算, 全部增强病例均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于第25s开始增强后第1期 (动脉期) 全肝扫描, 65s开始增强后第2期 (门静脉) 全肝扫描, 在240s以后增强后第3期 (延迟期) 扫描。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全肝, 第一步先记录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及声特征, 作出对比剂前的初步诊断, 第二步行彩超检查, 记录病灶的血流分布情况, 第三步行超声造影, 注入对比剂后启动PHI谐波造影按钮, 根据每个病灶深浅度及患者身体胖瘦情况调节声功率输出至低机械指数, 当显示屏几乎看不到肝灰阶图像时 (MI在0.05~0.08.) 时, 此刻探测器只能接收来自对比剂的二次谐波信号。启动超声仪内记时器, 实时动态观察肿瘤重点区域内病灶灌注及回声强度变化情况, 然后一一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核素扫描使用西门子CSM 8863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仪 (SPECT) , 用GE低能平行机准直器, 在能窗20%、能峰140keV时用99Tcm-EHIDA法作肝血流血池显像检查;以1帧/5s单位速度连续摄像16帧图像, 然后将取得肝血核素显像图进行计算分析。所有病例在术前检查一次, 记录检查结果, 在术后第15天进行第二次检查, 将两次临床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4 肿瘤内血流分级与疗效评价
以造影检查为基准, 将肿瘤内部无血流定为0级;有1~2个点状血流定为I级, 有1~2条血管或3~4个点状血流定为II级, 有4个点状血流或2条以上血管定为III级。疗效按照WHO实体肿瘤近期客观疗效评定标准分为肿块明显缩小、肿块部分缩小、肿块无明显变化和增大等进行分级, 不良反应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情况与分级标准进行观察记录和判定。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A组有效率93.0%高于B组83% (χ2=3.79, P<0.05) , 见表1
2.2 检出病灶大小数目
60例肝肿瘤介入后, 增强CT检出肿块65个, 彩超发现肿块共66个, 超声造影检出肿块64个, 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合并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乏力、恶心、呕吐、胸闷及上腹部胀痛等“栓塞综合症”。A组肝肾功能不全者为3例 (10%) , B组3例 (10%) (χ2=0.68, P>0.05) , A组肝功能分级下降6例 (20.0%) , B组6例 (20.0%) (χ2=0.88, P>0.05) , 两组并发症相比较无明显变, 经对症处理后多于1周左右好转。
3 讨论
肝细胞癌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 其发生率在男性为第三位, 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 女性则为第4位。传统的治疗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 但由于多数患者发现病变时已属中晚期, 失去手术机会。大部分肝癌患者需行枯息治疗, 如近年来发展局部射频消溶、伽玛刀治疗及国内外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双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研究证明, 原发性肝癌的血供90%~95%主要来自肝动脉, 而正常肝组织70%~75%由门静脉供血, 故肝动脉栓塞后正常组织的血供不受多大影响, 以往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治疗肝癌。虽然对肿瘤肝动脉供血部分进行了栓塞与治疗, 但这也是部分性治疗, 因为肿瘤内仍然有5%~10%的门静脉供血部分残存肿瘤细胞活动, 由于肝脏肿瘤中心部分肝动脉血供与周边部分门静脉血供存在广泛的交通支, 肝动脉栓塞后肝肿瘤仍然可以从门静脉获得血供。而我们平时的伽玛刀治疗、局部射频等治疗方法只是局部照射肿瘤细胞, 并没有栓塞肿瘤血管, 存在一定局限性, 从总体治疗效果来上讲不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国内也有部分学者探讨过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同时增加门静脉化疗治疗给药治疗肿瘤。本文通过肝动脉化疗+经皮穿肝直接门静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结果表明, A组有效率93.0%高于B组83.0%, 全部病均能栓塞成功, 术后所有患者门静脉血流量较较术前减低, 而术后脾静脉血流量较术前增加, A组疗效较B组疗效显著, 进一步证实了肿瘤双重血运均接受治疗, 可以更彻底地阻断肿瘤血供, 使肝肿瘤中心部分与周边部分的癌细胞完全坏死, 提高化疗栓塞疗效[3,4]。还使部分患者还赢得了II期手术机会。综上所述, 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更好地控制肿瘤发展, 更完全地治疗肿瘤, 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延长, 是一种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新技术,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恩惠, 刘玉清, 贺能树.介入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67-338.
[2]于长文鹿, 经翔, 董卫国.肝动脉门静脉双介入化疗检检塞治疗原发性肝癌[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 23 (6) :811-813.
[3]张洪新, 王执民.阿霉素加热化疗对人肝癌细胞耐药模型-7721/Adm多药耐药性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药与康复杂志, 2000, 22 (6) :366.
介入化疗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局部宫颈癌晚期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26~69岁,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5例, 其中腺癌6例, 鳞癌64例。
1.2方法
患者在手术或者放疗之前给予新辅助化疗方法, 鳞癌患者给予博来霉素25 mg/m2、长春新碱1 mg/m2、丝裂霉素10 mg/m2;腺癌患者给予顺铂70 mg/m2、阿霉素30mg/m2。 对患者的肝功能、心电图、血象、肾功能以及胃肠道出现的反应加以监测。
对照组使用新辅助静脉化疗治疗方案, 实验组患者使用新辅助介入化疗治疗方案, 选择患者单侧股动脉穿刺, 实施股动脉插管, 并结合其影像学检查结果来选择恰当的导管, 插入子宫髂内动脉, 并接受20 min灌注化疗[2]。
1.3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在接受2~3周介入化疗之后, 结合UICC标准来对其疗效加以判定。完全缓解:患者肿瘤完全消失, 未发生新病灶;部分缓解:患者肿瘤体系缩小超过50%, 未出现新病灶;稳定:患者肿瘤体系缩小未超过50%;进展:患者肿瘤体体系未出现缩小, 或者出现新病灶。治疗有效率= 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稳定率。
2结果
两组患者在系统治疗后都产生了显著的疗效, 其中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5.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讨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病灶较大, 一般伴有淋巴结转移或宫旁浸润, 患者若直接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 其复发率或者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 预后也相对较差。巨型宫颈癌由于肿瘤内部厌氧细胞含量不断增加, 从而导致放疗敏感性相对较低, 接受根治性放疗难以产生显著疗效。患者使用新辅助化疗方案除了能够实现转移灶消除, 还能够减小肿瘤负荷, 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患者局部控制率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
局部宫颈癌供血大都通过子宫动脉, 患者病灶长时间集中在盆腔内部, 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够通过子宫动脉、髂内动脉前干对宫颈癌进行新辅助化疗。临床研究发现介入化疗能够不断提升患者肿瘤组织内部、子宫附件、 周围组织内部抗癌药物的浓度。总之, 新辅助介入化疗能够让患者的肿瘤体积在化疗前就消失或者缩小, 从根本上缩短患者宫颈癌的疗程, 对于手术适应征扩大、切除率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接受这种方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能够保留卵巢功能, 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活动中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董霞, 王刚.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15:4412-4415.
介入化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洛阳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50例。年龄在32~76岁,全部有病理证实。鳞癌142例,腺癌7例,腺鳞癌1例。KPS评分≥70分,肝功能:ALT<801 U/L,AST<80 IU/L,肾功能基本正常,心脏功能正常。150例患者均有可测量指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平均年龄:(54.88±10.44)岁。鳞癌74例,腺癌5例,腺鳞癌1例。分期:ⅠB1、ⅡA1期10例,ⅠB2、ⅡA2期29例,ⅡB-IVA期41例。对照组70例,平均年龄:(53.64±9.06)岁。其中鳞癌68例,腺癌2例。临床分期:IB1、ⅡA1期13例,IB2、IIA2期23例,ⅡB-ⅣA期34例。两组病情、分期、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均采用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采用NCCN推荐TP方案化疗,化疗药物:紫杉醇135~150 mg/m2,顺铂60~80 mg/m2;栓塞剂为大颗粒明胶海绵及液态碘化油,碘油用量在5~20 mL不等。治疗前12、6 h各口服地塞米松16 mg,治疗前30 min给予肌注苯海拉明25 mg,静注西咪替丁400 mg、地塞米松10 mg后紫杉醇静脉化疗。随后或第二天在数字化减影(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于右侧腹股沟区行股动脉穿刺术,成功后放置导管鞘,酌情应用4F或5F Cobra导管行髂内动脉插管造影术,常规先左侧,后右侧,观察髂内动脉各分支开口的位置所在、癌肿主要的供血动脉、血管直径、血流丰富程度及实质期的肿瘤染色等。确认患者尿量大于100 mL/h,根据血管造影结果确定动脉灌注化疗药物的血管,超选择给予无菌生理盐水5~20 mL+顺铂+超液态碘油5~20 mL配置的化疗型栓塞剂,使用20 mL注射器反复抽吸使三者混匀呈乳剂(配置过程中根据病灶范围及瘤体大小决定水和碘油比例);对照组采用顺铂动脉缓慢泵入(≥30 min),生理盐水与液态碘化油混匀呈乳剂状栓塞。最后均应用大颗粒明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血管。病人栓塞结束后穿刺点局部加压6 h,右下肢制动24 h,常规水化,保证患者每日尿量在2 500 mL以上,及止吐、对症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所有病例均行2次介入栓塞化疗,每次治疗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间隔2~3周重复,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2周行妇科检查、宫颈活检、影像学及相关肝肾功能检验评定效果,其后酌情行进一步治疗。按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实体瘤治疗标准判定:①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②部分缓解(PR):病灶体积缩小50%或以上;③病情稳定(SD):无明显变化。包括:病灶体积稳定不变、肿瘤缩小<50%或增大<25%;④疾病进展(PD),出现新的病灶、疾病范围增加25%或以上者。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150例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CR:15例(10.0%),PR:110例(73.33%),SD:24例(16.0%),总有效率(CR+PR):83.33%(125/150)。分组疗效见表1。
通过以上数据,得出以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有效率为84.29%,χ2=0.0004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及栓塞综合征
150例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腹痛、感觉异常、皮肤色素沉着、脱发等不良反应及栓塞后反应,其中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列表对照如下。
2.2.1 骨髓抑制反应
两个疗程共300人次。见表2。治疗组Ⅲ+Ⅳ度骨髓抑制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χ2=13.83,P=0.00054,<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2 胃肠道反应
把300次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出现的化疗相关的胃肠道综合不良反应做了比较。治疗后只要患者出现恶心、腹胀、纳差,呕吐中任意一项,即列入胃肠道综合不良反应中。表3可以看出,治疗组的胃肠道综合不良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呕吐等重度消化道反应的差异更加显著,χ2=79.18,P<0.001。
3 讨论
该研究显示化疗药物型栓塞剂在宫颈癌介入栓塞化疗的应用中,有效率为82.50%与对照组84.29%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与周慷[4]等对72例进展期宫颈癌患者进行双侧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77.8%的总有效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疗效确切。但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3.75/80;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88/1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呕吐等重度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3.75/72.86,明显减轻,患者耐受性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数据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汇总中CR病人14例为ⅠB1~ⅡA2期的鳞癌患者,1例为ⅠB1期的腺癌患者;无效组中4例为腺癌患者,进展患者1例为腺鳞癌患者,说明介入栓塞化疗疗效与病理分型、分期相关,对于期别较晚的宫颈癌患者,影响疗效及复发的病理不良因素有高危因素和中危因素[5],高危因素包括标本切缘阳性,宫旁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危因素包括肿块的大小,深层浸润和淋巴血管内癌栓[6]。化疗药物的抗恶性肿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病灶中药物浓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且局部药物的高浓度与药物作用持续时间相比更加重要。在一定范围内,局部化疗药物浓度提高1倍,其杀灭的恶性肿瘤细胞数量可提高10-100倍。超选择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后癌组织内的药物浓度较外周静脉化疗组升高3.75倍,化疗后0~20 min铂离子浓度(AUC0-20 min)升高2~10倍[7],近期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为了提高中远期疗效,在解决了药物浓度问题后,延长化疗药物作用时间成为研究热点。同时,在以往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化疗药物给予动脉灌注,患者短期内一次性接受的化疗强度非常大,即使给予很好的解毒、对症、支持治疗和规范水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这些反应不仅降低患者体质,使其对治疗产生恐惧心理,丧失积极配合后续治疗的信心。对于妇科恶性肿瘤,带药微球的研制是提高临床疗效,解决以上问题的理想途径[8]。现今投入临床应用的栓塞剂类型众多,特性各异,但各种新型带药微球存在价格昂贵、投入临床应用时间短、普及率不高等缺点。该院采用化疗药物与传统栓塞剂:碘化油混合成乳剂状大颗粒分子栓塞,再使用明胶海绵大颗粒栓塞肿瘤供血血管的方法治疗宫颈癌,使得化疗药物在癌灶内缓慢释放,使局部药物浓度持续提高[9],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也明显减少,患者对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耐受性及顺从性提高,从而可以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化疗药物与碘化油混合成乳剂状大颗粒栓塞分子及加用大颗粒明胶海绵栓塞后,无一例出现由于液体栓塞剂的流动性以及盆腔丰富的交通血管网而导致的卵巢或肺等重要脏器的异位栓塞[7]。
经动脉介入栓塞新辅助化疗治疗早期宫颈癌显示出了比静脉化疗的优势和有效性并得到大多数专家认可[10]。该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带药型栓塞剂在宫颈癌治疗中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患者可以耐受,从而积极配合进一步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碘油顺铂乳剂型化疗药物联合大颗粒明胶海绵栓塞剂经济、实用、易取,适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化疗药物型栓塞剂介入栓塞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该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化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化疗药物型栓塞剂栓塞;对照组采用化疗药物动脉灌注后再行碘油乳剂栓塞,其后均用大颗粒明胶海绵栓塞。总结分析近期疗效、骨髓抑制反应及主要胃肠道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有效率为8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治疗后骨髓抑制反应及主要胃肠道反应两组差异明显。结论 使用化疗药物型栓塞剂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易于接受,而疗效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关键词:宫颈癌,化疗药物型栓塞剂,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赫捷,赵平,万青.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
[2]郑珊.术前新辅助化疗治疗Ⅰb-Ⅱb宫颈癌近期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0):1269-1270.
[3]刘蕊,丁晓萍,刘扬,等.多肿瘤抑制基因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宫颈癌新辅助介入化疗前后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2014(1):75-76.
[4]周慷,李晓光,金征宇,等.经双侧子宫动脉介入化疗对进展期宫颈癌的疗效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6):482.
[5]Plante M.Evolution in fertility—preserving options for early-stage cervical cancer:radical trachelectomy,simple trachelectomy,neoadjuvant chemotherapy[J].Int J Gynecol Cancer,2013,23(6):982-989.
[6]Rydzewska L,Tierney J,Vale CL,et al.Neoadjuvant chemoth erapy plus surgery versus surgery for cervical can cer[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2,12(1):CD007406.
[7]王卫,陈春林,刘萍,等.超选择子宫动脉与外周静脉灌注化疗宫颈癌组织内铂浓度的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2008,21(4):390-393.
[8]陈春林,向阳.妇产科血管性介入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12):881-883.
[9]Barwick TD,Taylor A,Rockall A.Functional imaging to predict tumorres ponse in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J].Curr Oncol Rep,2013,15(6):549-558.
介入化疗 篇7
原发性肝癌 (HCC) 是我国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目前医学界在肯定的非手术疗法中, 首选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但介入治疗术有可能出现栓塞综合征, 即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症状, 是实质性脏器血管栓塞以后所出现的症状。因此针对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 对TACE患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56例患者, 探讨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11例, 年龄40~6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综合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肝脏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血供情况。结合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 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根据肿瘤大小及血供情况, 注入加有化疗药物5FU 0.5~1.0 g, CDDP 40~60 mg, ADM 10~30 mg, MMC 6~16 mg以及碘化油10~30 ml (平均15 ml) 的悬浮乳剂[1]。术毕, 导管缓慢退出股动脉, 压迫穿刺点7~14 min, 加压包扎。
1.3 结果
本组共行介入治疗93次, 平均2.52次。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经采取预防、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 所有病例均症状好转后出院。住院时间6~14 d, 平均7.6 d。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出现例数及出现时间见表1。
2护理
2.1 发热 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 一般波动在37.2℃~38.5℃ (腋窝) 之间, 不超过39℃, 如超过39℃应考虑感染性发热, 应4 h测量体温一次,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2]。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术后常规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2~3 d,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 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等。
2.2 肝区疼痛 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轻微疼痛不需要处理, 若疼痛剧烈应考虑误栓的可能。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及性质, 警惕肿瘤破裂大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囊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恶心呕吐 是由于植物神经受到牵拉、刺激以及术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所引起。可予胃复安、恩丹西酮等预防, 并嘱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2.4 顽固性腹胀、呃逆 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肠道集食、积气及细菌繁殖;口服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等药物, 避免使用胃动力药;艾灸神葵, 针灸天枢、大横、气海足三里, 留针30 min, 1次/d, 7 d为一疗程[3]。经上述治疗症状均明显缓解。
2.6 血管性误栓 本组出现胆道血管误栓1例, 系行TACE化学治疗栓塞时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或多或少地进入胆囊动脉所致。患者出现胆囊区疼痛、莫非氏征阳性、黄疸、发热。遵医嘱给予抗菌、消炎、解痉、利胆治疗, 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不仅本身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对预后有着重大影响。所有症状并非孤立出现, 时常会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有时会互相掩盖或影响, 往往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提TACE的疗效。另外, 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精神状态,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负性心理, 顺利渡过术后反映期, 使病情得到缓解和改善, 提高生存质量, 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淑英.肝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 :719.
[2]贾明新.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51.
介入化疗 篇8
关键词:宫颈癌,介入化疗,放疗,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
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之首位[1]。中晚期宫颈癌大多采用放射治疗,化疗仅作为手术或放疗后的补充治疗,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法的不断进展,宫颈癌的综合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对介入化疗加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纳入介入化疗+放疗VS单纯放疗治疗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Ⅱb~Ⅲb期宫颈癌的RCTs。从症状(阴道流血、盆腔坠胀和下肢酸痛等)缓解率(CR+PR)、肿瘤消退率和治疗毒副反应方面评价临床疗效,排除伴随其他恶性肿瘤或/和转移病灶者。
1.2 文献检索
以“宫颈癌”、“介入化疗”、“放疗”、“Cervical cancer”、“Interventional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范围为各数据库建库~2011年7月。
1.3 方法学质量评价与资料提取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对纳入各研究进行评价:1)是否描述具体随机分配方法和进行分配隐藏;2)是否采用盲法;3)有无失访或退出;4)是否存在各种偏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以95%可信区间(CI)表示。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一般情况及质量评价
按上述检索策略和资料收集方法,共检出相关文献23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及全文,按纳入标准及数据完整性进行筛选,共纳入3篇RCTs[2,3,4],267例患者。纳入各研究仅提及随机分组,均未描述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实施情况,均无报告偏倚和其他偏倚,均无失访和退出。
2.2 meta分析结果
2.2.1 症状缓解率
2篇RCTs[2,4](159例)报告了症状缓解率,meta分析显示,两组在症状缓解有效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09,95%CI:1.43~6.70,p=0.004)。
2.2.2 肿瘤消退率
2篇RCTs[2,3](184例)报告了肿瘤消退率,meta分析显示,两组在肿瘤消退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34,95%CI:1.99~9.49,p<0.001)。
2.2.3 恶心、呕吐发生率
2篇RCTs[2,4](159例)报告了恶心、呕吐发生
率,meta分析显示,两组在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8,95%CI:0.65~2.53,p>0.05)。
3 讨论
中晚期宫颈癌常因癌肿浸及组织间质血管引起阴道流血流液,当癌肿浸及较大血管可引起大出血而危及生命。由于癌肿浸润宫颈间质面积大,淋巴管间隙受浸,乏氧细胞多,放疗治疗敏感性相对较差[5]。
介入化疗加放疗的目的是增强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与单纯放疗相比,其优势在于:1)介入化疗通过对盆腔供血最丰富的髂内动脉插管,使化疗药物直接注入子宫颈肿瘤血管内,使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静脉途径给药,从而能有效地消灭肿瘤细胞,缩小肿瘤体积[6]。2)介入化疗和放疗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细胞周期,起互补作用;化疗使肿瘤细胞周期与对放疗敏感的周期同步,并且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放射损伤的修复。3)化疗药物对放疗有增敏作用,从而提高了疗效[7]。4)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肿瘤组织,避免经肝脏、肾脏等组织破坏及排泄,减少了化疗药物对肝脏、肾脏的毒副作用。
meta分析显示,与单纯放疗相比,介入化疗加放疗能提高症状缓解率、肿瘤消退率,但在减轻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无确切临床证据。3篇RCTs均遵循了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但均未采用合理的分配隐藏和盲法实施,无研究报告生活质量。此外,1篇RCTs[2]报告了3年以上生存率,1篇RCTs[3]报告了5年后生存率,1篇RCTs[4]报告了1年及2年生存率,故此评价指标无法纳入合并分析,因此本系统评价存在测量偏倚和实施偏倚的中度可能性。但总体而言,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尚可,对结果有一定的论证强度。
综上所述,在治疗宫颈癌方面,介入化疗加放疗优于单纯放疗。合并分析显示,介入化疗对放疗的宫颈癌患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研究较少,临床研究方法不完全正确,使得上述结论存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尚需设计严密、实施科学的大样本、高质量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陆文明.临床胃肠疾病超声诊断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79.
[2]宁宇.介入化疗与放射治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76例[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48.
[3]杨运胜,高国兰.介入化疗加放疗在Ⅲb期宫颈癌治疗作用的探讨[J].江西医药,2005,40(11):738-739.
[4]王新萍.介入化疗加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7):101,104.
[5]王伊洵.宫颈癌预后因素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妇产科,2003,19(3):148-149.
[6]张玉勤,蔡树模,孙敏.介入化疗和放疗在宫颈癌术前治疗中的作用[J].肿瘤,2002,22(3):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