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化疗药物(精选10篇)
灌注化疗药物 篇1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在我国泌尿生殖系肿瘤中占第1位, 多见于老年男性, 目前主要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 (TURBt) 和保留膀胱的膀胱肿瘤切除术, 术后极易复发。 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防止复发不可少的手段之一。故术后均应进行膀胱内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灌注治疗, 是预防膀胱癌复发的关键。现将主要护理体会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6例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 男28例, 女18例;年龄31~82岁, 平均62.5岁, 所有患者都是膀胱内原发病灶, 其中经尿道电切膀胱肿瘤的24例, 膀胱部分切除的22例,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 病理分级: G1级17例, G2级22例, G3级7例;临床分期: Ta期9例, T1期31例, T2期6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二周开始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
1.2 治疗方法
1.2.1 卡介苗组
19例患者, 卡介苗用量为100 mg+30 ml生理盐水, 灌注后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2 h, 每周1次, 共计8次, 后改为每月1次, 持续10次。
1.2.2 丝裂霉素组
19例患者, 丝裂霉素40 mg+生理盐水50 ml膀胱灌注, 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1~2 h, 每周1次, 共8次, 之后每月1次, 连续10次。
1.2.3 吡柔比星组
18例患者, 吡柔比星30 mg+生理盐水50 ml膀胱灌注, 每15 min变换一次体位, 保留0.5~1 h, 每周1次, 连续8次, 之后每月1次, 连续10次。
1.3 护理体会
1.3.1 膀胱灌注前护理
因膀胱癌患者中95%以上有肉眼血尿病史, 患者心理上比较恐惧, 心理负担大, 为了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安慰患者, 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及家属的意见, 讲解膀胱灌注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灌注前4 h要少饮水, 排空膀胱, 灌注的化疗药物应现配现用, 所有灌注用物必须无菌。
1.3.2 灌注时护理
患者取仰卧位, 根据患者的年龄选择适宜的导尿管, 一般选择10~14号气囊导尿管。按无菌导尿术操作, 插管时动作应轻柔, 放空残留尿液, 然后接注射器, 将准备好的化疗药物缓慢经尿管注入膀胱, 推注过程中观察和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药液完全注入后, 将导尿管末端提高, 再注入5~10 ml无菌生理盐水, 冲净导尿管内药物立即夹闭导尿管, 迅速轻柔地拔出尿管, 拔管时应注意防止药液漏入尿道, 造成尿道局部烧灼感甚至加重尿频尿急症状。
1.3.3 灌注后护理
为使膀胱黏膜各部位充分接触药物, 化疗药物灌注后, 嘱患者平卧、俯卧、左右侧卧, 每种卧位各保持10~15 min, 交替更换, 让患者尽可能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尽量保留2 h后再排尿, 嘱患者在排出药液后多饮水, 以稀释膀胱内药物浓度, 减少药物对尿道黏膜的刺激。
2结果
46例患者灌注后, 无明显全身不良反应, 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改变。有尿路刺激征15例, 发生率32.61%; 肉眼血尿发生者为6例, 发生率为13.04%; 膀胱结核为1例, 发生率占灌卡介苗患者的6.21%, 随访18~36个月, 12个月内无复发, 24个月内复发2例, 36个月内复发3例。其中复发者为5例, 复发率10.87%。复发者均再进行手术治疗。
3讨论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和保留膀胱的膀胱肿瘤切除术, 保留膀胱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全膀胱切除者, 但术后复发率高, 因此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所以我们在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时药液调配要准确, 药液浓度太高, 刺激膀胱, 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药液浓度太低, 达不到治疗效果, 而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明白坚持治疗和定期回院复查及灌注的必要性, 做好随访记录, 发现不良反应, 及时处理。
总之, 应用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对于膀胱肿瘤患者的预后事关重要,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癌术后化疗药物进行膀胱灌注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 减少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副作用。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46例行膀胱癌手术的患者, 术后进行化疗药物灌注, 并对全过程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46例患者进行化疗药物膀胱灌注, 有尿路刺激征的15例, 发生率32.61%;肉眼血尿发生者为6例, 发生率为13.04%;膀胱结核为1例, 发生率占灌卡介苗患者的6.21%。无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随访18~36个月, 12个月内无复发, 24个月内复发2例, 36个月内复发3例。其中复发者为5例, 复发率10.87%。结论 改进和提高膀胱灌注前后的护理措施, 能降低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的副作用, 患者易接受, 使肿瘤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膀胱癌,化疗,膀胱灌注治疗
参考文献
[1]王萍.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08) :189.
[2]李献超, 黄爱连, 黄英仪.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的护理干预对策.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7) :99-100.
灌注化疗药物 篇2
【关键词】膀胱癌;灌注疗法;吡柔比星化疗;护理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移行上皮癌最为多见,约占膀胱瘤的86%[1]。其中70%-80%的膀胱癌是浅表性癌,约50%-70%术后复发,10%-20%的肿瘤复发时恶性程度和浸润深度增高[2]。因此,预防肿瘤复发尤为重要。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6月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选择尿管的大小,用50mL注射器抽吸吡柔比星30mg稀释药液,再用头皮针连接注入尿管,并及时调整药液注入速度。结果:化疗药液完全没有经尿管或尿道渗出。结论: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的灌注方法改进后,使药液按要求灌注入膀胱内,并能减轻患者的膀胱刺激症状,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效果更可靠。对26例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取得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38-86岁,平均58岁。单发肿瘤17例,多发肿瘤9例;初发23例,复发3例。本组经CT或MRI证实均为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等离子体膀胱肿瘤切除术23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膀胱部分切除加输尿管移植术1例。术后病理检查均为移行细胞癌,其中分化程度Ⅰ级18例,Ⅱ级5例,Ⅲ级3例。本组均能完成1个疗程灌注,并能遵医嘱定期复查膀胱镜、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所有病例尿常规均示白细胞明显增多或/和隐血+,心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本组均无胃肠道不适及胸闷、心慌的全身不良反应。灌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9例;急迫性尿失禁1例(注后10分钟不由自主将药液排出体外)。尿道窄2例.11例BCG灌注者还出现发热3例(T>37.5℃)。
1.2灌注方法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选择尿管的大小,嘱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戴无菌手套,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用50mL注射器抽吸吡柔比星30mg稀释药液,再用头皮针连接注入尿管,并及时调整药液注入速度。
2心理干预与护理
2.1心理干预心理干预能使患者处于乐观明达的良性功能状态,配合治疗,使疾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对于首次灌注的病人,要注意交流技巧,以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主动配合治疗。灌注前,护理人员应以同情心,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介绍灌注的目的和方法,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操作过程需配合和注意的事项,说明膀胱灌注预防术后复发是膀胱癌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阐明灌注疗效肯定,复发率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少等,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2灌注前的护理因膀胱癌患者年龄偏大,患者中有95%以上有肉眼血尿病史,患者对血尿有一定恐惧心理。再加上疾病的压力,心理负担较重,而膀胱灌注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嘱患者治疗前一天晚上充足睡眠,清洗会阴,灌注前4h禁水,排空尿液,避免膀胱保留药液时稀释药物浓度,降低疗效。导尿管选用14Fr-18Fr超滑乳胶管。
2.3灌注后护理化疗药物灌注后,为使膀胱粘膜充分接触药物,嘱患者卧床定时变换体位,每个体位10-15分钟嘱患者尽量延缓排尿时间,以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疗效。
3结果
26例均接受膀胱灌注治疗。随访8-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3个月复发1例,复发率为3.85%(1/26)。
4临床观察与指导
4.1副作用和并发症的护理灌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和/或血尿,这是药物对膀胱粘膜刺激引起的化学性膀胱炎。部分病人还有恶心、呕吐,这是药物刺激胃粘膜所致。交待患者及家属多饮水,多排尿,以缓解膀胱症状。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主。消除心理压力,保持乐观情绪。
5随访指导
指导患者定期复查,坚持按疗程做灌注,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化疗的意义,留下联系电话,建立随访指导卡,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准确随访。
6小结
通过对膀胱癌患者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的细心护理,使膀胱癌的复发率降低。这与我们的细心护理,健康宣教分不开,提高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1993:453-457.
[2]增进.现代泌尿肿瘤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7-167.
[3]黄永斌,徐华,胡永泉,等.卡介苗膀胱灌注防治复发性膀胱肿瘤.蚌埠医学院学报,1992,17(2):115.
[4]GillbergPG,SundquistS,NilvebrantL.Comparisonoftheinvitrlandvivoprofilesoftolterldinewithanagonists[J].EurJPharmarcol,1998,349:258.
[5]吴士良,杨勇,薛兆英,等.新型抗胆碱药物托特罗定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的临床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学杂志,2001,22(4):217.
[6]劉希珍,黄永斌,聂锐志,等.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中国男科学杂志,2009,23(12):131.
[7]赵定平.前列腺摘除术后尿道狭窄15例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7,17(2):165-166.
[8]李雅志,徐波.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护理[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年03期.
灌注化疗药物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膀胱肿瘤术后83例。均应用丝裂霉素80毫克/次其中行膀胱热灌注化疗患者83例,共计治疗253例次,其中男性50例,女性33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4.6±10.8)岁,组织病理学证实:移行上皮癌40例,乳头状瘤20例,膀胱鳞状细胞癌23例。依据灌注化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68例(200例次)和采用广州保瑞医疗公司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进行膀胱热灌注化疗组15例(53例次),两组膀胱癌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采用手工膀胱灌注化疗是将药物溶解后,不加热化疗药物,直接将化疗药物用头皮针插进尿管,经尿管将化疗药物注入膀胱内进行治疗。采用广州保瑞医疗公司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进行膀胱热灌注化疗组:主要是在患者行手术治疗时留置F20三腔气囊尿管,术后第3天,生命体征平稳、无血尿者,可在病房采用广州保瑞医疗公司的BR-TRG-I型体腔热灌注治疗系统(以下简称机器操作)进行治疗。间隔3 d治疗一次,恒温45℃、恒速150 mL/min、恒时45 min、恒量NS 600 mL+丝裂霉素80毫克/次,共4次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灌注过程中给予相应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灌注前的护理:主要是讲解患者病情特点、灌注基本过程,灌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灌注中护理:主要是对膀胱灌注药物和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加强护理巡视灌注后护理:主要是告知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整个灌注过程加强心理疏导:膀胱癌患者可能对于病情过度担心,缺乏经验,护理人员要针对性的采取心理疏导,从而提高护患沟通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疗效情况:参照WHO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将膀胱癌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和病情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进展、稳定,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2观察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率情况:主要包括疼痛、血尿、感染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针对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疗效情况,见表1。
2.2
两组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是区域循环热灌注治疗之一,连接三腔气囊尿管,在机器设定的温度及循环量进行膀胱热灌注[3]。灌注化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于灌注化疗的信任感,同时护理工作还可以帮助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4]。手工灌注化疗是将导尿管顺着尿道向膀胱的方向插入,然后将化疗药物向膀胱内注入,通过定时翻身,从而促使膀胱黏膜上皮和化疗药物浸润在一起,化疗药物可以在膀胱内保留0.5~2 h之后排出体外,而且灌注的次数多。手工膀胱灌注共3个8次,第1个8次每周1次,第2个8次每2周1次,第3个8次每个月1次,药液不用加热,其临床效果相对有限。灌注时间相对较长,化疗药物量把握不好,导尿次数较多,反复插尿管很容易出现尿道黏膜损伤引起尿频、尿急、血尿及尿路感染等临床症状,影响了膀胱灌注化疗的连续性。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可以实现将恒温、恒速、恒时、恒量的药物灌注化疗:药液经过恒温水泵后,直接连接手术时留置的三腔气囊尿管,进水管连接尿管的小腔,出水管连接尿管的大腔,对于膀胱药物处于恒温加热状态,从而有效的保持了化疗药物的恒温性。同时通过对于灌注速度控制,可以保持恒定的药物量进行控制,从而提高了药物作用的效率。灌注4个疗程后,共12 d,在末次灌注完毕拔掉尿管,避免反复多次导尿引起尿道的黏膜损伤及感染。笔者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83例临床资料,依据灌注化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68例和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组15例[5,6,7,8]。出院后各3个月和6个月返院行膀胱镜检查结果表明,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手工膀胱灌注化疗组,提示机器操作膀胱热灌注化疗可以有效的提高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患者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先军,姚启盛,陈从波,等.经尿道电切联合羟基喜树碱灌注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4):154.
[2]高颖.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羟基喜树碱定期膀胱灌注16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1):2735.
[3]黎孔玉,高艳.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羟基喜树碱定期膀胱灌注化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43-144.
[4]兰玉.膀胱癌术后膀胱内灌注化疗药物的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2010,30(2):72.
[5]高宏,刘岩,王泽新,等.经尿道电切联合围术期膀胱热灌注治疗老年膀胱癌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03-1604.
[6]郭淑娟,许文.膀胱肿瘤电切术后丝裂霉素定期灌注化疗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25(14):35-36.
[7]闫秀峰.膀胱肿瘤术后化疗药物膀胱灌注的观察和护理[J].护理工作研究,2012,20(3):552.
化疗药物配置前后的防护措施 篇4
【关键词】化疗药物;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75-01
目前,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现有病人200万,死于癌症患者人数超于140万[1]。化疗是癌症治疗常用手段之一,因此医护人员接触化疗药物的机会越来越多。由于化疗药物具有近期和远期毒性,这类药物的靶器官是脱氧核糖核酸(DNA),而且其中的某些药物已被证实在治疗剂量下具有致突变作用,甚至致癌作用[2]。护士在对癌症病人进行护理操作中直接接触化疗药物,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化疗药物职业危害的防护。现介绍如下。
1.加强化疗技术各环节的管理
1.1使用专用的化疗药物配制装置
国际权威机构为接触化疗药物的医务人员制定的安全防护措施规定,配制所有化疗药物须在竖式层流生物安全柜(BSC)內进行。目前,发达国家广泛使用了BSC配制化疗药物。有条件的医院应建立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室,无条件者在空气流通、装有排风设备、人流较少的地方进行。尚晓春[3]研制的简易隔离箱内进行,有效减少了护士配药时与化疗药物接触机会。
1.2加强化疗配制室管理
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有抽风设备,每日通风2次,每次20 min~30 min,做好空气净化和消毒,定期监测空气,严防微粒超标。操作台面用专用湿抹布擦拭,避免干式清扫,在配药前减少人员流动,停止清扫工作。化疗药物不慎洒在地上,用吸水纸吸干,用湿毛巾擦拭,防止药粉尘飞扬,再用肥皂水清洗擦净。
1.3在药物配制操作过程中的防护
1.3.1操作前防护
①化疗药物配制:化疗药物的配制工作应在专用的配药室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护理人员进行,没有专用配药室时必须在空气流通、人流较少的室内进行。②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操作前要穿一次性防护衣、戴口罩、帽子及双层聚氯乙烯手套,以减少呼吸道吸入及皮肤接触。
1.3.2操作时防护
①打开安瓿时应垫无菌纱布以免划破手套,打开冷冻粉剂安瓿时有溅出的危险,应用无菌纱布包裹,并将溶媒沿安瓿壁缓缓注入瓶底,防止粉末溢出,粉末浸透后再搅动。②抽吸液体药物时药液不应超过注射器的3/4,以免药液外溢。③加药时将化疗药加入瓶装液体后应抽尽瓶内空气,避免瓶内压力过大导致更换液体时药液外溢。④药液不慎溅在皮肤上或眼睛里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1.3.3操作后防护
①操作中使用的注射器、输液器、 输液袋、敷料及放置化疗药物的安瓿等物品应放在专用的塑料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以免药液蒸发而污染室内空气。②化疗病人的尿液、粪便、呕吐物、分泌物及其他体液均应按污物处理。清理时需戴手套、穿隔离衣,完毕后用肥皂彻底洗手。化疗病人使用的水池、抽水马桶用后反复用水冲洗。
2 人性化护理管理体制
2.1加强对护士职业保护
定期轮换岗位,一般3个月轮换1次,定期体检,合理安排休假。
2.2 缓解护士心理压力
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缓解疲劳状态,定期放松,参加一些休闲活动,缓解压力,培养健康心理状态,保持心理平衡,正确面对压力。护士长应爱护体贴护士,制定各种应急流程,保障健康。
综上所述,化疗药物对人体有一定损害,但只要各级人员引起重视,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制订完善的防护制度,在操作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化疗药物对医护人员身体的损害是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吕式媛.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164。
[2]董超仁.病理生理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79。
灌注化疗药物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84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 男56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在55~75岁之间。均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均是初发膀胱肿瘤, 并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术后病理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分期包括有Tis、Ta和T1期, 其中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肿瘤分期:Tis3例、Ta24例、T159例;肿瘤分级:G1级40例、G2级27例、G3级17例。术后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 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9例, 年龄55~69岁, 平均年龄 (62±3.5) 岁, 肿瘤分期为Tis、Ta和T1期;观察组:男33例, 女9例, 年龄57~75岁, 平均年龄 (61±4.2) 岁, 肿瘤分期为Tis、Ta和T1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分级、既往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
1.2 灌注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24 h内行膀胱灌注化疗 (女性月经期顺延) , 然后从术后7 d开始进行维持膀胱灌注化疗。灌注前嘱患者先排空尿液, 常规消毒后插入导尿管, 注入灌注液, 拔出导尿管。对照组灌注方案为丝裂霉素 (规格10 mg/瓶, 国家准字H31020503) 30 mg+生理盐水30 m L, 每30 min变换体位 (仰、俯、左右) 1次, 共保留灌注液2 h, 7 d/次, 8次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 共1~2年;观察组灌注方案为吉西他滨 (规格1.0 g/瓶, 国家准字H20063675) 1000 mg+生理盐水40 m L, 每15 min更换体位 (仰、俯、左右) , 保留2 h以上后排尿, 7 d/次, 8次后改为每月灌注1次, 共1~2年。
1.3 观察指标和随访
随访所有病例24个月, 两组所有患者灌注后每3个月复检1次, 半年后每6个月进行复查, 复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膀胱镜等, 并详细记录每次灌注后的患者的全身局部反应状况, 其中全身反应的观察指标为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局部反应有化学性膀胱炎和尿道狭窄。若肿瘤复发, 肿瘤分期未有进展, 则按原方案继续行膀胱灌注;若肿瘤分期增高或在1年内多次复发, 则对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加尿道改道术。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用[n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随访24个月, 其中观察组 (吉西他滨) 、对照组 (丝裂霉素) 的复发率分别为7.14%、33.33%, 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的观察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膀胱灌注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如膀胱刺激症状, 有的患者甚至出现血尿症状。观察组共发生3例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率为7.14%。对照组共发生16例不良反应现象, 不良反应率为38.10%,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吉西他滨主要出现的不良反应有膀胱刺激症和肝功能损害, 但所占比例低;丝裂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膀胱刺激症, 严重者可见血尿。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恶性肿瘤, 是能直接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2]。TNM分期分为Tis、Ta、T1、T2a-b、T3a-b、T4期, 其中临床上习惯将Tis、Ta、T1期称为表浅性膀胱癌, 即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目前常用手术联合膀胱灌注来治疗和预防肿瘤复发。膀胱灌注化疗能有效的减少或推迟肿瘤的复发, 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然而, 化疗药物均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如白细胞下降、膀胱刺激症状等。因此在选择合适且有效的化疗药物的同时还应选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这是现阶段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丝裂霉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药物, 可使细胞的DNA解聚, 同时阻碍DNA的复制, 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分裂[3]。其主要不良反应是膀胱刺激症及肉眼血尿等。宋圣亮等[4]对63例患者应用丝裂霉素进行膀胱内灌注, 肿瘤复发率为19.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6%。而在该研究统计观察示, 膀胱刺激症的发生率为30.95%, 血尿的发生率为7.14%, 总不良反应率为38.10%, 说明丝裂霉素的全身不良反应小, 且其复发率为33.33%, 说明丝裂霉素的对减少肿瘤复发以及延长肿瘤的无瘤间期的有效性。吉西他滨属细胞特异性抗肿瘤药物, 主要杀死处于S期的细胞, 同时阻断细胞增殖由G1向S期过渡的进程[5,6]。需要注意的是, 吉西他滨能够降低术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 但不能改变膀胱癌的进展[7]。田建海等[8]对43例行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 统计其复发率为23.2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该资料中, 应用吉西他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其复发率为7.14%, 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 验证了吉西他滨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全身不良反应小, 降低肿瘤复发率, 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综上所述, 该研究认为浅表性膀胱癌术后灌注化疗应用吉西他滨预防肿瘤复发及进展较之丝裂霉素效果更好, 另外该研究中吉西他滨组的复发率低于以往报道中的数据, 可能与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内即行灌注和复发等级的误判等因素有关。吉西他滨没有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尽管现在应用吉西他滨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癌及预防其复发才刚刚起步, 但通过研究其安全性和代谢动力学, 可以提供更佳的术后联合化疗方案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颜海标, 黄伟华.膀胱癌灌注化疗临床疗效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 2014, 20 (4) :638-640.
[2]邱永丰, 张永瑞, 宋志宇, 等.应用于膀胱癌灌注治疗的化学药物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9) :1463-1465.
[3]张钊华, 宋桂敏, 高波.浅表性膀胱癌手术后药物膀胱内灌注复发率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5) :89.
[4]朱圣亮, 杨芳.丝裂霉素C或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6) :729-731.
[5]徐聪, 于世英.吉西他滨治疗膀胱癌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 2016, 14 (3) :199-202.
[6]白云金, 李金洪, 魏强, 等.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4, 29 (10) :938-941.
[7]王晓天, 宋永胜, 崔军.TUR-BT术后行表柔比星、吉西他滨序贯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11) :2328-2330.
灌注化疗药物 篇6
1 资料与方法
该组1 20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均经B超或CT扫描发现, 结合实验室检查 (AFP和CEA) 进行诊断, 或活检诊断。男681例, 女519例;年龄34~73岁, 平均年龄46.4岁;肿块型肝癌563例, 结节型459例, 弥漫型190例, 合并门静脉癌栓212例 (其中门静脉主干瘤栓93例, 分支瘤栓121例) 。HBsAg (+) 736例, AFP升高或明显升高1074例, CEA升高753例;就诊时多无明显症状, 或仅有消瘦、纳差、轻微右上腹胀痛, 或因其他疾病就诊发现。均无穿刺、造影禁忌症。
1.2 设备器材与药物
设备器材:万东CGO-2100C型800MA和SIEMENS 1000MA DSA血管造影机。4F/5F RH导管或Cobra导管和2.5/3F微导管 (备用) , 超滑导丝 (直头或弯头) 及其它介入手术器材用品。抗癌药:5-Fu 750~1 000 mg, MMC 16~20 mg, CBP 200~300 mg, EADM 20~40 mg。调节免疫功能药物:干扰素600万U, 白介素30~40万U。栓塞材料:超液化碘油10~20 mL, 明胶海绵颗粒 (条) 。
1.3 方法
Seldingers法穿刺股动脉, 常规插管至腹腔动脉干造影, 显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左右肝动脉;超选择性肝左、右动脉造影, 显示肝癌供血血管;将导管相置于靶血管分别灌注抗癌药物和免疫调节药物稀释液;进一步超选插管至肿瘤血管分支, 在透视监视下推注碘化油乳化液10~20 mL (其中加入EADM/ADM、白介素并乳化) 及明胶海绵颗粒 (条) 栓塞。术前用洛赛克40 mg、枢复宁8 mg、地塞米松10 mg治疗, 以预防和减轻胃肠道反应。
第2次治疗宜选择在首次治疗后1个月左右, 以后每4~6周复查AFP和肝区平片 (CT扫描最佳) , 根据AFP和碘油的沉积及分布情况, 决定再次治疗时间。
2 结果
肿块变化:1个月后B超或CT复查, 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3~6个月后肿块体积缩小一半或一半以上者813例, 占67.8% (813/1200) 。AFP值变化:89.5%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恢复到正常者582例, 占48.5% (582/1200) 。生存率统计:生存期半年987例, 占82.3% (987/1200) , 均为肿块型和结节型 (北京301医院为79.5%[2]) ;生存期1年及以上935例, 占77.9% (935/1200) (上海中山医院为65.2%[2]) , 弥漫型190例, 其中75例生存6~7个月, 其余亦达4~5个月。其他变化:如食欲改善, 体重增加、腹水减少、黄疸减轻等, 86例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10 d后复查恢复至术前水平。
3 讨论
3.1 治疗原理
(1) 基于肝癌血管解剖特点。肝癌95%~99%以上的血液由肝动脉供血[1],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药可使肿瘤处于高浓度抗癌药物的环境中, 有效杀死癌细胞;而且药物剂量越大, 浓度越高, 抗癌作用就越强[3];药物的首过效应, 经肿瘤流至全身的药物则大为减少, 药物毒副作用降到最低[2]。栓塞、阻断肿瘤血液供应, 肿瘤缺血、坏死、缩小甚至消失;而正常肝组织70%~75%血液来自门静脉, 供应肿瘤血管的肝动脉被栓塞剂栓塞后, 正常肝组织受损小, 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2) 栓塞剂的理化作用及肝癌病理解剖特点。碘油与化疗药物乳化液能充分有效栓塞肿瘤末梢血管和血管床, 使肿瘤缺血坏死;肝癌内缺乏Kupffert氏细胞, 不能将碘油吞噬清除;碘油携带化疗药在肿瘤内缓慢持续释放, 明显延长和增强作用时间[3];碘油本身对肝癌细胞有毒性作用, 还作为异物引起局部炎性反应, 吸引炎性细胞向肿瘤处聚集, 分泌相关的细胞因子, 杀死肿瘤细胞。明胶海绵颗粒 (条) 栓塞血管后可以减少血流冲刷碘油, 形成持久治疗效果。 (3) 白介素和干扰素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增强抗癌效果。干扰素影响免疫反应调控、抗体形成、细胞免疫、吞噬效应及补体形成,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白介素促进免疫细胞增殖, 使T细胞激活成LAK细胞, 与干扰素协同促进B细胞分化, 产生免疫球蛋白。白介素与碘油混合灌注栓塞, 可延长白介素的半衰期, 延长抗肿瘤作用时间, 增强抗癌效果[2]。
3.2 药物的选择
实践证明, 联合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恶性肿瘤较单一用药治疗效果好[2]。方案[1,2]: (1) FAM (5-Fu+ADM/EADM+MMC) ; (2) MA (MMC+ADM/EADM) ; (3) FAC (5-Fu+ADM/EADM+CDDP) (4) MC (MMC+CDDP) 。该组采用 (1) 或 (3) 方案, 灌注抗癌药和干扰素, 在碘油中加入白介素乳化栓塞。
3.3 疗效相关因素
(1) 富血管及多血管肿瘤较乏血管肿瘤预后好[3]。该组富血管者876例, 生存1年以上者达647例, 占73.9% (647/876) ;AFP降低792例, 占90.4% (792/876) ;而乏血管者211例, 生存4~5个月。 (2) 肿瘤类型:肿块型和结节型肝癌较弥漫性疗效好, 该组生存一年及以上者758例, 占63.2%, 均为肿块型和结节型肝癌。 (3) 合并门脉瘤栓的影响:肝组织接收肝动脉、门静脉的双重供血, 门脉分支瘤栓对治疗选择无太大限制, 但门脉主干瘤栓又行肝动脉栓塞, 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但目前的实践认为, 瘤栓亦是由肝动脉供血的, 行肝动脉栓塞除了能控制肿瘤外, 对门脉瘤栓也有治疗作用[1]。合并门脉瘤栓者治疗效果较差, 该组合并门脉瘤栓者212例, 生存仅4个月。 (4) 侧支供血的影响:肿瘤侧支血管包括肝内侧支和肝外侧支, 肝内侧支是指肝右叶同时有肝左动脉, 肝左叶同时有肝右动脉;肝外侧支即胃左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肋间动脉、肾上腺动脉、膈下动脉等对肝内肿瘤发出的营养动脉。侧支血管的开放, 可使肿瘤继续得到血液供应而疗效差[2]。因此, 发现侧支肿瘤血管并栓塞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该组发现侧支肿瘤血管供血410例, 主要为左/右膈下动脉、胃左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 再次治疗时均一一进行栓塞。如下提示肿瘤侧支供血: (1) 肝动脉造影未显示肿瘤全貌或有部分缺损者; (2) 栓塞术后上腹或右上腹不痛或轻微疼痛者; (3) 肿块较大,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者; (4) 肿瘤内碘油沉积呈偏向性; (5) 短期内肿瘤明显增大者。
综上所述, 经肝动脉灌注抗癌药和免疫功能调节药并栓塞治疗, 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使用免疫功能调节药物下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 1200例中晚期肝癌均经肝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和干扰素及用白介素碘油乳化液栓塞肿瘤血管, 术后30d左右进行第2次治疗, 以后每4~6周复查AFP和肝区平片 (或CT扫描) , 根据AFP和碘油的沉积分布情况决定再治疗时间。观察术后肿块大小、AFP变化及统计6个月、12个月及以上生存率。结果 1个月后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3~6个月肿块缩小达1/2者67.8% (813/1200) , AFP恢复正常48.5% (582/1200) , 生存6个月者82.3% (987/1200) , 生存12个月及以上者77.9% (935/1200) 。结论 使用免疫功能调节药物下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与栓塞治疗中晚期肝癌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免疫疗法,化疗栓塞,生存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55-68.
[2]李麟荪.临床介入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1994:12-13, 327-328, 539-546.
[3]吴恩惠, 刘玉清.介入放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75-288.
[4]徐明.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观察[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 (1) :44-45.
[5]于经赢.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及肝外侧支血管对肝癌供血的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3) :219-220.
[6]李海平.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6) :66-67.
膀胱灌注化疗的改良新方法 篇7
1 材料
一次性导尿包、一次性注射器50 mL、一次性头皮针 (7号) 各1个, 在配制膀胱灌注药液时, 即可将一次性注射器与一次性头皮针进行连接。
2 方法
按常规导尿法将尿管插入膀胱后, 连接一次性引流袋。将膀胱内的残余尿液放出后, 用一次性引流袋上的小夹子夹闭引流管 (夹子尽量夹向尿管口处位置) 。用已连接好一次性头皮针的注射器, 在导尿管分叉处下3 cm处作为穿刺部位, 左手固定导尿管, 右手持针, 在不污染穿刺部位的情况下, 可直接将针尖斜面与尿管成30°穿刺入导尿管。穿刺成功后, 用注射器缓慢注入药液, 注射完毕, 更换一次性导尿包中用于固定尿管已抽好生理盐水的一次性注射器, 注入生理盐水10 mL, 避免药液残留在导尿管中。注入生理盐水完毕后, 提起尿管, 放开小夹子, 将尿管向上提拉轻轻抽出。
3 优点
改良后用静脉针头行膀胱灌注化疗, 可以减少操作中药液外漏及感染的几率, 临床工作中护士操作也很简便, 而且减少材料费使用, 灌注时可根据病人对药液的反应调整注入的速度, 同时规范操作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舒适度, 这是护理工作的主要目的, 也是目前护理模式理念的应用。
参考文献
胃癌穿孔的腹腔灌注化疗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文收集研究的病例对象来自于2011年1月~2012年5月期间进入我院治疗的共36例胃癌晚期穿孔患例。其中包括男21例, 女15例。年龄为42~87 (平均78.57) 岁。所有患例均经过术前或术中确诊为胃癌穿孔。手术根据病例具体病况选取穿孔修补法和姑息切除法进行手术, 手术过程及时进行术中病理学检查, 具体病例资料。见表1。
1.2 化疗方法
两组患例在手术之后除了用抗感染常规药物和胃肠的常规加压外, 从手术后第1d开始进行腹腔内化疗, 具体操作为:先用腹腔灌注液反复冲洗腹腔, 目的是为了清除掉残留的积血、血块和其他组织碎片, 选用氟尿嘧啶等化疗作用药物, 与37℃的温生理盐水混合不超过600ml的量留置1.5~2h。根据留置情况让患例实时改变体位。留置完毕用下腹引流管引出 (负压原理) 。连续操作1w。手术3w以后开始正常化疗。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 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化疗后腹膜转移情况的分析 (计数资料χ2值检验) 和存活时间 (t检验) 的分析, 以检验对胃癌穿孔患例腹腔灌注化疗的结果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胃癌晚期胃穿孔患例有一半以上都存在腹膜种植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为患例的组织分化程度很差。对两组患例化疗后腹膜转移和平均生存时间的统计结果。见表2。
3 讨论
对胃癌晚期胃穿孔患例实施腹腔化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这样可以明显起到降低机体毒副作用的目的。对于直径<2.5cm的实体肿瘤, 它对温热能够产生较低的酸度值和低氧张力值, 并对微环境影响比较敏感。有以上患例腹膜转移和平均生存时间结果表可以看出, 两组患例化疗后腹膜转移情况, 平均生存时间和化疗有效率情况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该化疗结果稳定可靠, 另外, 有效率>60%, 说明手术后用腹腔灌注化疗治疗胃癌晚期穿孔患例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能够提高患例的生存治疗, 提高生存率。胃癌穿孔的腹腔灌注化疗能降低患例病痛,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Wim P, Ceele N, ChenLiYu.The abdominal cavity warm chemical per-fusion in focal late malignant tumor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domen treatment[J].jama, 2009, 12 (11) :115-120.
[2]王捷, 张建龙.肿瘤引发急腹症的诊断及剖腹探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15 (12) :211-215.
化疗药物外渗患者的护理 篇9
【关键词】 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8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01-01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12年6月——12月13例患者因静脉输入化疗药物导致外渗,虽然出现了局部组织不同程度损伤,但由于护理得当,均未造成不良后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3例,均女性,年龄40-70岁。输液途径手背尺恻近腕关节处静脉,前臂静脉,肘部静脉,输液工具为普通6号头皮钢针,输液前护士已告知患者输注化疗药物的注意事项。出现外渗的药物包括5-Fu、更生霉素、足叶乙甙、顺铂、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渗漏面积:最小1×2cm,最大3×5cm。局部红肿、硬结、疼痛、溃疡接外科换药处理后均治愈。
2 护 理
2.1 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2.1.1 一般护理 一旦发生护理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入,不要拔针,由原部位,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抽取2-5ml血液除去一部分药液。抬高患肢24-48h,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局部封闭化疗药物外渗采用封闭注射可阻断局部恶性传导,常用2%利多卡因5ml+地塞米松4mg+盐水5-10ml局部环形封闭。封闭范围大于外渗范围1cm
2.1.2 局部湿敷 外渗24h内主张用冷敷。冰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降低某些药物的破坏作用,同时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及对组织细胞的损伤,阻止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结合。冰敷期间应注意观察防止冻伤。此期间绝对不能使用热敷。冷敷24小时后一般改用硫酸镁热敷,原理主要是利用高渗作用,促使组织水肿的消退,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
2.2 物理治疗方法及护理 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常用的有超短波如红外线、紫外线、微波等,它们对化疗药物的外渗有良好的消炎、消肿、止痛作用。物理治疗可促进血液淋巴细胞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止痛物质清除,纠正微循环障碍,减轻局部缺氧,增加营养供应,刺激组织生长,提高网状内皮细胞和多核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积液的吸收。
2.3 中成药外用治疗及护理 对药物外渗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可用外科换药方法,局部外敷湿润烧伤膏。该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止痛作用。有利于上皮增生,改善溃疡及周围血管的微循环,促使局部组织新陈代谢,起到愈合的目的。
3 护士为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护理
由于肿瘤患者须接受化疗治疗,心里负担较重,因此要通过积极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平衡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详细介绍化疗的注意事项,但不必过于强调化疗药物,以免造成患者心理紧张,产生不良反应。正确选择血管,应选择弹性好,粗直的血管,先选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宜使用交替注射法,均在同一血管反复穿刺,否则容易使血管受损。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15-20min观察一次,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痛,静脉有无回血,注意有无不明显的外渗发生,如有应重新更换血管注射。化疗藥物外渗患者必须严格交接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掌握患者思想动态,积极配合治疗。
4 小 结
化疗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患者常需接受反复多次的静注易导致静脉及邻近组织损伤[1]。因此,做好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护理尤为重要,认真做到“三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2-3]①早预防:提高护士素质,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相关知识,掌握患者血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正确选择血管提高穿刺技术,及早采取预防措施。②早发现:护理人员及时巡视病房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减少药物外渗的重要措施,注射部位有任何不适及时报告。③早处理:认真落实预防措施,尽快在第一时间处理,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发生渗漏,尽早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谌永毅,曾元丽,钟平,等.化疗药物外渗致组织损伤的治疗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7):617-618.
[2] 林鹤,赵瑞,刘景利,等.12例化疗药物外渗患者的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11):1753-1754.
灌注化疗药物 篇10
关键词:先期化疗,肿瘤细胞减灭术,热灌注化疗,晚期卵巢癌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发生癌变时症状隐蔽,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处于癌变晚期[1],错过治疗的最好时机, 且治疗后复发率高达50%~70%[2],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临床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3]。研究发现,采取先期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联合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 CDS)治疗晚期卵巢癌疗效较好[4,5],更多地挽救卵巢癌患者 的生命 , 改善预后 。 腹腔热灌 注化疗 (intraperitoneal hyperthermic chemotherapy,IHCP)是常用的可以替代常规化疗的热疗与化疗结合的辅助化疗手段,临床亦有一定的疗效。为探讨两者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本院对收治的6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案并进行疗效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2009年4月 -2012年7月收治的6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年龄35~62岁, 平均(45.2±12.78)岁。临床分期为:Ⅲ期患者37例, Ⅳ患者23例(所有患者术后依据FIGO 2013卵巢癌手术 - 病理分期标准[6]分期)。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通过腹腔镜活检、细针穿刺病理证实或同时具备下列情况:1有胸、腹水,且细胞学提示为卵巢癌;2妇科检查、彩超、MRI等证实盆腔实性包块;3CA125> 500 IU/L。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病理分型为:浆液性囊腺癌32例,黏液性囊腺癌13例, 混合性上皮癌4例,透明细胞癌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未分类卵巢肿瘤(卵巢上皮性未分类肿瘤和卵巢未分类的性索 - 间质肿瘤)6例。所有患者无化疗及手术禁忌,两组在年龄、一般情况、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取术前NACT+CDS+IHCP+ 术后卡铂 / 顺铂(TC/TP)方案化疗,新辅助化疗采用紫杉醇 +TC/ TP的常规静脉化疗2个疗程,3周后在无手术禁忌条件下采取CDS治疗,关腹前置体腔热灌注治疗管道组件,关腹后采用新型热灌注机及装置行IHCP(顺铂80 mg+45~48℃的生理盐水1 400 ml,地塞米松10 mg,60~90 min),隔日用同法再灌注1次后拔除体腔热灌注治疗管道组件,并在术后采取TC/TP方案化疗。对照组为常规CDS+ 术后TC/TP方案化疗。 所有治疗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1.3疗效评价
分别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 术后化疗疗程、临床疗效、复发率及生存率等。治疗结束后依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估及国际妇科肿瘤学会卵巢癌疗效判断标准分为4项:1完全缓解 (complete response,CR):各项复查结果正常,肿瘤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出现,时间维持 >4周;2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肿瘤尺寸缩小 >50%, 时间维持 >4周;3稳定(stable disease,SD):肿瘤缩小或增 大 ≤25% , 且无新病 灶出现 ; 4进展 (progressive disease,PD):肿瘤的直径增大 >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为(CR+PR)/ 例数,并对复发 (有病理诊断,出现临床症状,有肿瘤标记物升高及影像学异常为标准)及生存率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化疗疗程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术中腹水量、失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化疗疗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05)。见表1。
分析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除术后化疗反应稍有增加外,术后体温稳定(术后3 d后体温正常)、盆腹腔感染(通过血常规检查、体征发现)、手术切口愈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疗效、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观察组总的治疗有效率达83.33%,相比对照组的5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年生存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2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注:†,P <0.05
注:†,P <0.05
3讨论
近年来提倡的NACT联合CDS对卵巢癌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7],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NACT指在恶性肿瘤局部实施手术或放疗前应用的全身性化疗,属于恶性肿瘤治疗的新方法,NACT能使临床上原发病灶和转移性淋巴结缩小,使后期的手术摘瘤成功率大大增加。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CDS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由于术后存在腹水增加及病灶继续扩散的可能,基于癌细胞的不耐热性,联合IHCP能对肿瘤的原发灶和转移灶产生免疫刺激作用,降低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多重耐药性[8],增加腹腔内化疗药物的穿透性和作用活性,使药物活性增强1 000倍[9],使治疗效果大大提高。研究发现,卵巢肿瘤行CDS联合术中IHCP可有效减少腹腔中游离肿瘤细胞,有效控制恶性腹腔积液[10],减少种植转移,本研究结果亦证实该点。
一般而言,化疗对静止期的癌细胞杀灭性较差, 但是作用范围较广,而灌注热疗对静止期的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但是作用范围较小,两者结合起来,能够优势互补,各取所长,本研究也证实该点。观察组采取术前NACT+CDS+IHCP+ 肿瘤细胞减灭术 + 术毕热灌注化疗,腹水量、失血量、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0.05),特别是观察组的术后化疗疗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而围术期恢复及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疗效、 复发率和生存率进行分析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3.33%,相比较对照组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1年及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3年生存率及以后生存期需进一步跟踪随访观察,但2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具有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