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精选7篇)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药物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中的疗效优势。方法 选取我院肿瘤科70名诊断为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 经2名以上医师确认不能行手术切除,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照射剂量为6MVX线DT5565Gy, 1.82.0Gy/次, 1次/天, 5天/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使用吉西他滨500mg/m2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 静滴30min, 每周一次, 2周一个疗程, 共计3个疗程。结果 试验组35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 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病情进展终止治疗计划,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率两组无明显差异, 临床获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1年及2年患者存活率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吉西他滨化疗药物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较单纯放射治疗效果好, 且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可为大部分患者接受, 是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局部晚期胰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吉西他滨
胰腺癌是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一种,也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在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几乎对等,且在居民死亡原因的排名中已上升至第6位[1]。因其在早期症状十分不明显且无特异性导致其早期的诊断十分困难,手术是被公认为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方法,但只有10%~20%可以通过手术切除,且5年存活率仅有20%~25%[2],80%在诊断时便存在远处转移或者无法进行手术,2年存活率为5%~18%,5年存活率仅为0~5%[3]。20世纪末已有报道吉西他滨(gemcitabine, Gem)比传统药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 5-FU)在治疗效果与生存获益上更具优势[4],所以美国NCCN将吉西他滨归入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线用药,但临床中患者单用吉西他滨化疗预后仍不满意,故有学者将希望放到吉西他滨联合放射治疗[5],因对吉西他滨化疗效果的研究众多,故本研究主要观察吉西他滨联合放射治疗对比单纯放射治疗的效果,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70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6.38±8.92)岁。卡氏评分(KPS)均≥60;无其他严重内科疾病,30d内无其他抗癌化疗药物使用史。其中男性48例,女性22例;腺癌65例,腺鳞癌5例;临床Ⅲ期患者46例,临床Ⅳ期患者24例;癌症部位胰头42例,胰体16例,胰尾12例;临床症状包括黄疸63例,消瘦69例,腹痛70例;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卡氏评分、临床症状、癌症类型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由两名以上医师共同证实其不适合行手术切除,且无放化疗禁忌症方可纳入研究。研究开始前均告知患者及家属,治疗方案均经其同意后进行对比观察。
1.2 研究方法
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仅采用放疗疗法,具体方法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患者由真空垫固定行螺旋CT扫描,层厚3~5mm,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后勾画靶区,三维重建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形状,确定肿瘤体积(GTV)和计划靶体积(PTV), GTV向冠状轴和矢状轴外放8~10mm、人体长轴外放12~15mm,以6MVX线行常规分割照射,每次1.8~2.0Gy, 1次/天,5次/周,共治疗6周,总剂量55~65Gy,根据靶体积的形状和大小采用前后2野和双侧2野的4野照射,每次4个野同时照射,照射野的上界为第10胸椎椎间隙,下界为第3腰椎椎间隙[6]。试验组在接受以上治疗的同时增加药物化疗,选择吉西他滨500mg/m2,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30min静滴,每周一次,每2周为1个疗程,在3D-CRT第一次接受放疗时同期开始化疗,直到放疗结束共3个疗程。治疗中予以必要的支持治疗,如营养支持及胃复安止吐护胃等,引发骨髓抑制症及时给与白介素-Ⅱ治疗。
1.3 疗效评价
疗效水平主要依靠镇痛剂使用剂量、卡氏评分、体质量情况和CT下肿瘤大小为主要参考依据。具体做法为在接受治疗前一天,和治疗结束后第一个月和第五个月分别检测镇痛剂用量、卡氏评分和体质量,治疗前1周内、治疗开始后第4周和治疗结束后第4周行CT检测确定肿瘤情况。镇痛剂使用量降低>50%且持续时间达4周以上者为+,增加者为-,其他记为0;体质量增加超过7%且持续时间达4周以上者为+,其余为-;卡氏评分增加20分以上且持续4周以上者为+,下降20分以上且持续4周以上者为-,其余记为0。+记为50分,0计25分,-不计分,用作量化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输入计算机,研究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间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治疗情况
全部70例患者除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治疗中病情恶化退出外,其余68例全程参与。试验组肿瘤完全退缩(CR)、肿瘤部分退缩(PR)、肿瘤情况稳定(SD)、肿瘤病情进展(PD)分别为5例、9例、7例、14例,总有效率(CR+PR)为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18.18%(CR1例、PR5例、SD8例、PD19例),两组结果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获益情况
获益对比方法为评价标准中提到的评分方法,主要对比两组评分,试验组镇痛剂使用剂量评分、卡氏评分、体质量评分分别为(38.1±6.5)分、(43.6±5.8)分、(39.1±4.7)分,优于对照组的(28.9±6.7)分、(3.7±6.1)分、(30.2±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1~2度胃肠反应和1~3度血液毒性反应,1、2度胃肠反应,试验组7例,对照组3例;1~3度血液毒性反应,试验组11例,对照组6例,两组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多为轻度损伤或无明显损伤,肾功能未见明显损伤,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2.4 存活率
两组患者6个月存活率对比:试验组65.71%(23例),对照组51.52%(1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2个月存活率对比:试验组45.71%(16例),对照组21.2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个月存活率对比:试验组22.86%(8例),对照组3.03%(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 讨论
胰腺癌总体治疗效果差,因此选择对应的治疗方式极为重要。放疗疗效与剂量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普通放疗因易危及胰腺周围器官,剂量难以提高,从而影响到放疗效果[7],而近几年放疗设备的进步,3D-CRT技术以定位精确、剂量控制良好等优点在市场中得以迅速普及,其对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控制效果非常好但对于远处转移率和病死率的控制却不令人满意[8],化疗药物因通过静脉滴注,可以全身给药,单从理论上来看可以控制远处的转移率并提高生存率,吉西他滨的化学结构于抗代谢药物阿糖胞苷类似,是核糖核苷的还原酶抑制剂,该药与脱氧胞嘧啶核苷激酶有将强亲和作用,且细胞穿透力强,可在细胞内长期潴留,提升抗肿瘤效果[9],但其定位差,故总体上疗效提高不显著。笔者选用良种方法共同对局部晚期胰腺癌进行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首先对胰腺癌的原发灶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单纯放射治疗,另外临床获益也较为明显,不良反应患者都可以耐受,最终结果12、24个月的存活率较传统疗法更佳。原发灶的有效控制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精准定位,减少对周围器官损伤、且提升了放射剂量有关[10]。胃肠道反应与血液毒性反应的增加说明吉西他滨血液毒性较强,但没有增加肝肾损伤,说明药物化疗剂量控制尚可,提示两种疗法结合使用时必须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且不可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增大使用剂量。虽可断定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放射治疗,但因本研究病例较少,且没有单纯吉西他滨药物对照组,所以判定放化疗联合治疗效和毒副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继营, 李峻, 田丹, 等.高能聚焦超声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 14 (9) :47-48.
[2]王志震, 袁智勇.射波刀-低分割单次大剂量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最佳执行者[J].中国肿瘤临床, 2009, 36 (4) :127-128.
[3]杨秋, 张峰, 邢涛, 等.超级伽玛刀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9, 15 (3) :395-396.
[4]卢宁宁, 金晶, 李晔雄, 等.41例局部晚期不可手术胰腺癌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的临床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9, 18 (2) :97-98.
[5]石永刚, 江波, 李甸源, 等.间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6) :53-54.
[6]栗建军.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胰腺癌21例疗效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8, 22 (1) :72-73.
[7]丁广成, 刘新疆, 朱晓民, 等.胆汁引流联合立体定向三维适形放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38例[J].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8, 20 (11) :61-62.
[8]张慎贵, 黄靖.局部晚期胰腺癌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健择化疗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4) :135-136.
[9]李霞, 孙德宇, 何文贵.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08, 35 (12) :182-183.
[10]李杰, 石静滨, 江晓聪, 等.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腹部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及近期疗效相关因素分析[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9, 31 (3) :104-105.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52例, 预期生存时间均≥3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0例;年龄42~73 (54.2±5.7) 岁;病灶部位:胰头13例, 胰体8例, 胰尾5例;肿瘤最长径3~8 (5.4±1.3) cm。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1例;年龄41~73 (54.4±5.6) 岁;病灶部位:胰头12例, 胰体9例, 胰尾5例;肿瘤最长径3~8 (5.2±1.5) cm。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肿瘤最长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方案, 即1 000mg/m2吉西他滨 (哈尔滨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40958) 第1、8天+75mg/m2顺铂 (济南益民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50269) 第1~3天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实施局部区域热疗, 即于化疗第4~7天采用SR1000肿瘤射频热疗仪对肿瘤病灶进行局部加热, 使其核心模拟温度达到43.5℃, 每次持续1h。2组患者均以21d为1个疗程, 持续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 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观察2年, 比较2组患者半年、1年、1年半、2年内的生存率。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评定采用实体瘤RECIST标准进行评价, 依据肿瘤病情进展情况依次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进展 (PD) , 治疗有效率= (CR+PR) /总例数×100%, 疾病控制率= (CR+PR+SD) /总例数×100%[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2.3%, 疾病控制率为76.9%, 均高于对照组的15.4%和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年内生存率
2组患者半年、1年内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1年半、2年内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热疗是结合现代生物、物理与医学科技交叉衍生的新兴学科, 是继放疗、手术、化疗之后治疗肿瘤的又一种先进手段, 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其临床应用逐渐广泛, 并显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6,7]。通过高频电磁场作用, 肿瘤病灶吸收电磁场能量转化而来的热能, 内部温度达到42.5℃~43.5℃, 持续60min以上, 可有效杀灭肿瘤细胞, 具有无外部创伤、不损伤正常组织、无疼痛、无不良反应的特点, 受到广大患者的普遍认可与欢迎[8,9]。但单纯的热疗作用也十分有限, 应当取长补短结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案, 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疗效, 使患者受到最大的利益[10]。在本研究中, 局部区域热疗配合化疗治疗胰腺癌, 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在常规吉西他滨+顺铂全身静脉化疗方案的基础上, 联合实施局部区域热疗, 可有效提高胰腺癌治疗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 疗效显著。同时, 观察组患者1年半、2年内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进一步提示采用局部区域热疗配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治疗胰腺癌远期效果更佳, 可以大幅提高患者1年半、2年内生存率, 这无疑是广大胰腺癌患者与家属抗争肿瘤的福音, 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另外, 2组患者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充分说明增加局部区域热疗的临床应用, 并不会增加消化系统、肝肾功能、血清等方面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臣, 姜永晓, 刘曙正, 等.中国胰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和预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3, 34 (2) :160-163.
[2]胡伟泽, 李志水, 冯江华, 等.三种原位种植入胰腺癌裸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血清代谢组学[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6, 22 (3) :188-192.
[3]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家委员会.胰腺癌综合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4年版) [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4, 19 (4) :358-370.
[4]董凤齐.胰腺癌患者疼痛状况与疾病不确定感和希望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 (17) :20-23.
[5]丁雷, 张平.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8) :2298-2300.
[6]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胰腺癌诊治指南 (2014版) [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4, 13 (11) :831-837.
[7]许娟娟, 刘诗, 易粹琼, 等.胰腺癌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2, 24 (2) :117-120.
[8]李小平, 郑磊贞, 王雅杰, 等.热疗增强盐酸吉西他滨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增殖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 2014, 24 (11) :871-873.
[9]张克勤, 魏红梅, 陆月香, 等.吉西他滨联合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 33 (5) :343-346.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共收治29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老年乳腺癌患者, 均为女性, 年龄为65~78岁 (平均68.5岁) 。所有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为恶性肿瘤。自发病至就诊的时间间隔为1~6个月。肿块最小者约2cm, 最大者约10cm;左侧14例, 右侧15例;其中ā皮肤破溃者2例, 炎性乳腺癌2例, 皮肤红肿、橘皮征3例, 腋窝淋巴结肿大首发2例, 乳房、腋窝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同时存在肿瘤2例。根据AJCC乳腺癌TNM分期 (第六版) 标准, ⅡB期3例, ⅢA期14例, ⅢB期10例, ⅢC期2例。29例中有12例合并其他慢性疾病, 10例合并高血压, 1例同时合并陈旧性脑梗死, 2例合并冠心病。化疗前有HER2和ER、PR结果者8例, HER2阳性者 (++~+++) 4例;ER和/或PR阳性者5例。
1.2 治疗方案
1.2.1 化学治疗
化疗方案分别为CMF (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滴注, 第1天, 第8天;甲氨蝶呤40mg/m2静脉滴注, 第1天, 第8天;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 第1天, 第8天;每28天重复) 9例;CEF (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滴注, 第1天;表柔比星75mg/m2静脉滴注, 第1天;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 第1天, 第8天;每21天重复) 13例;TE (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滴注, 第1天;表柔比星60 mg/m2静脉滴注, 第1天;每21天重复) 7例。
1.2.2 外科治疗
化疗后除1例行扩大根治术外, 其余均行改良根治术。
1.2.3 术后辅助治疗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采用原方案化疗者25例, 更换方案化疗方案者4例。术后接受辅助放疗者9例。术后口服他莫昔芬者 (10mg, 2次/日) 7例, 口服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 (来曲唑, 阿那曲唑, 依西美坦) 者15例。术后无1例接受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者。
1.3 疗效评价
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CIST 1.1) , 通过临床体检和 (或) 超声判定化疗后反应情况。以原发灶反应为准, 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及进展 (PD) 。总有效率= (CR+PR) 例数/总例数×100%。不良反应按照WHO抗肿瘤药物毒性反应分级标准分为0~Ⅳ级。
1.4 免疫组织化学判断标准
雌、孕激素受体 (ER, PR) 以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 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HER2判断标准采用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美国病理学家学院2007年提出的评分系统[2], 分为0, 1+, 2+, 3+。
1.5 随访
采用电话和信件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复发时间, 复发部位, 死亡原因等。随访起点时间为手术结束时, 截止时间为出现死亡或者失访。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生存时间以Kaplan-Meier法计算并绘制生存曲线。
2 结果
2.1 新辅助化疗的完成情况
29例患者中, 完成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者7例 (24.1%) , 完成3个周期者13例 (44.8%) , 完成4个周期者6例 (20.7%) , 完成6个周期者3例 (10.3%) 。
2.2 近期疗效
全组患者中, CR 2例 (6.9%) , PR 19例 (65.5%) , SD 6例 (20.7%) , PD 2例 (6.9%) , 总有效率 (CR+PR) 为72.4% (21/29) 。各分期缓解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表1) 。
*cases (%) , Fisher's Exact Test, χ=10.239, P=0.260
2.3 不良反应
全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毒副反应。全组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 其中3度骨髓抑制19例 (65.5%) , 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治疗后均好转。25例 (86.2%) 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 对症治疗休息后缓解。全组无严重心、肺、肝、肾副反应发生。
2.4 新辅助化疗前后HER2受体和雌孕激素受体变化情况
术后免疫组织化学HER2阳性 (++~+++) 者6例;ER和/或PR阳性者22例;HER2、ER、PR均阴性者5例;术前与术后均有HER2、ER、PR报告者7例, 其中2例ER由化疗前阳性转为术后阴性, 2例ER由化疗前弱阳性转为术后阴性, 1例ER和PR由化疗前阳性转为术后弱阳性;1例HER2化疗前 (+) 转为术后 (+++) 。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移0个6例, 1~3个8例, 4个以上15例。
2.5 随访及远期疗效
全组患者中, 2例失访, 原因为无法取得联系;随访率为93.1% (27/29) 。随访时间为12至84个月, 中位时间48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51.7% (图1) 。不同分期的生存率比较见图2。
3 讨论
老年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为激素受体阳性比例较高, 国内外文献报道ER、PR多为70%~80%;肿瘤细胞分化较好, 组织学分级较低, HER2过表达和肿瘤脉管侵犯较少见等。因此, 内分泌治疗在老年乳腺癌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 手术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并且患者的激素受体为阳性, 内分泌治疗经常被考虑作为老年乳腺癌的初始治疗方式[3,4]。另外, 欧美进行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中65岁以上老年病例往往相对较少, 而有幸参加临床试验的那部分老年患者往往比较健康, 故不具有代表性, 缺乏有力的证据来指导临床实践。老年期乳腺癌就诊时经常合并其他系统慢性疾病, 期望寿命较短, 化疗耐受力较差, 因此老年期乳腺癌术后是否行辅助化疗一直存在争议[5,6]。由于上述种种原因, 导致老年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较少。
新辅助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新辅助化疗的价值在于, 可以使不能手术的患者达到可以手术;为保乳手术创造机会;了解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60%~90%, 绝大多数病例可以达到降期的效果。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方案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 所有用于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均可用于新辅助治疗。含蒽环类的化疗方案是乳腺癌辅助化疗的基石, 但是蒽环类具有心脏毒性[7]。年龄是蒽环类相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 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多柔比星的累积剂量达到400mg/m2时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性更高[8]。本组主要为含蒽环类的方案, 术前均未行心脏彩超或同位素扫描检查心脏功能, 但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围手术期没有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本组新辅助化疗通常为3~4个周期, 本组65%的患者完成3~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 其中3例顺利完成6个周期化疗。本组中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其他脏器慢性疾病, 均能够完成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 说明老年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还是具有一定的耐受力[9]。本组的近期总有效率为72%, 表明老年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是有效的。文献多报道, 新辅助化疗后ER或PR由化疗前阴性转为化疗后阳性。有趣的是, 本组中7例均有化疗前和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 其中4例ER或PR由化疗前阳性转为术后阴性, 无1例由阴性转为化疗后阳性。
本组病例中生存时间最短者为术后10个月, 最长者为7年4个月。本组病例病期较晚, ⅢB和ⅢC期患者比例较高, 包括2例锁骨上转移患者, 经积极治疗后1例仍健在。Brancato[10]等报道7例ⅢB期老年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 1例生存4年以上, 2例3年后死亡, 1例2年后死亡, 1例4年后死亡, 2例死于其他原因。本组的生存情况与上述结果相似。
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 且样本量较少, 可能存在选择偏倚, 不能获得老年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毒副反应以及耐受性的准确资料。但是, 从本研究中仍可以看出老年乳腺癌, 尤其是局部晚期患者, 新辅助化疗应该得到充分地应用, 以增加手术的机会和提高生存率。因此, 对于身体比较健康、估计预期寿命较长的老年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 在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时, 是否采用新辅助化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Bellury L, Pett M, Ellington L, et al.The effect of aging and cancer on the symptom experience and physical function of elderly breast cancer survivors[J].Cancer, 2012, 118 (24) :6171-6178.
[2]Wolff A, Hammond M, Schwartz J, et al.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or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testing in breast cancer[J].J Clin Oncol, 2007, 25 (1) :118-145.
[3]陈伟财, 何劲松, 王敏, 等.老年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癌症杂志, 2011, 21 (5) :359-362.
[4]Barnadas A, Gil M, Gonzalez S, et al.Exemestane as primary treatment of oestrogen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 in postmenopausal women:a phaseⅡtrail[J].Br J Cancer, 2009, 1000 (3) :442-449.
[5]Leung M, Shapira I, Bradley T, et al.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early breast cancer in the elderly[J].Curr Treat Options Oncol, 2009, 10 (3) :144-158.
[6]马祥敏, 崔文静, 张矫, 等.老年人乳腺癌综合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 (5) :442-444.
[7]Shi Y, Moon M, Dawood S, et al.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of doxorubicin cardiotoxicity[J].Herz, 2011, 36 (4) :296-305.
[8]Appel J, Jensen B, Nielsen D, et al.Systolic versus diastolic function variables during epirubicin treatment for breast cancer[J].Int J Cardiovasc Imaging, 2010, 26 (2) :217-223.
[9]吕晶, 陈征, 张青松.老年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应用CEF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乳腺病杂志 (电子版) , 2008, 2 (6) :647-652.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完整的本组病例共106例,均无外科手术指证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年龄42~77岁,所有患者均有胃镜及其病理支持,并有CT钡餐检查及胃肠点片,无明显动脉灌注治疗禁忌证。所有病例临床分期参考2005年第6版AJCC分期。并将106例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归纳整理见表1和表2。
1.2 配套硬件及使用器械
使用奥林巴斯胃镜V70、GE16排螺旋CT、西门子数字胃肠机-MD、GE公司LVD血管机及高压注射器、和佳HGC-3000介入热灌注机。导管导丝,SP同轴微导管均为Terumo公司。
1.3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是WHO 1981年制定的,包括疗效分级,体能,生存期测定等方面。本组完全有效CR: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和肿瘤的继发病变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出现,至少1个月;部分有效PR: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缩小≤50%,继发病变无恶化,且无新病灶出现,至少1个月;无变化NC: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50%或增大<25%,继发病变无恶化且无新病灶出现,至少1个月;进展PD: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增大>25%,或其他病灶恶化,出现新病灶进行统计。评判CR+PR为有效。肿瘤大小、浸润及分期以强化CT显示为主要依据。
1.4 研究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经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技术,用4F或5F肝管,cobra管,RLG管,SP同轴微导管等,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内,尽量靠近肿瘤部(普通导管不能到位的,则使用Terumo SP同轴微导管),高压注射器造影证实后,热灌注组将每组化疗药物稀释至500mL,经和佳HGC-3000介入热灌注机加温至加热桶出水口温度57~62℃,以30~40mL/min沿导管注入,灌注中密切关注患者变化;对照组或静脉化疗,或药液稀释至50~100mL不加热,沿导管手推灌注。完毕后,穿刺点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止酸,止吐,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灌注化疗的药物是5-FU 0.75~1.25g,替加氟1.0g,顺铂80~120mg,奥沙利铂150~250mg,丝裂霉素10~20mg,阿霉素40~60mg等其中的2~3种作为热灌注给药,术后4~6周重复,1~3个月回访,观察评价记录其疗效和各种不良反应。
贲门癌介入热灌注前对前述导管进行体外模拟测温实验。具体方法:室温下将导管置于37℃恒温水槽内(DKB2600A型电热恒温水槽,上海森信实验仪器公司,温度波动<0.1℃)模拟体内温度,经导管以10~40mL/min流率灌注加热至55~68℃(采用水浴锅加热,上海医疗器械五厂生产单列双孔CR型,温度波动<0.1℃)的生理盐水,用测温仪(JM222型便携式数字测温仪,天津立文电子有限公司,温度波动<0.1℃)测得导管流出温度(表3)[1]。结果表明如表,其95%可信区间为44.6~48.5℃,符合本组研究的要求。
2 结果
对手术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贲门癌局部动脉热灌注化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通过表4术后不良反应比较我们发现:热灌注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术中术后主要不良反应相似,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疼痛,恶心,呕吐,反酸,发热,乏力,骨髓抑制,热灌注组术中患者心率加快明显(8~20次/min),面部微热感,出汗,血压有所升高,灌注停止后30min消失。见表5。
介入热灌注组术后1~2周,患者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好转甚至消失,吞咽困难明显改善者占81%(55/68),上腹不适、剑突下隐痛明显缓解者占76%(26/34),隐血试验阴性者占79%(15/19)。见表6。
根据WHO 1981年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完全有效CR和部分有效PR为有效。可以发现热灌注组有效率高达76%,显著高于对照组61.3%的有效率。
3 讨论
近年来,贲门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将为治疗局部晚期贲门癌开辟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晚期贲门癌肿瘤造影时可见肿瘤血供主要由胃左动脉供血,血供丰富,染色明显。热灌注时因肿瘤内微血管结构及分布与正常组织不同可导致瘤体高温,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对热的耐受力并不一致,前者可达45℃,后者只有41℃,因肿瘤组织的毛细血管发育不全,内皮细胞不完整,通透性高,当温度超过43℃时,肿瘤内的血粘稠度和血流阻力明显增加,极易形成血栓,加上瘤体中心血流灌注减少,没有固定的供血血管,肿瘤内热量不能像正常组织一样随血液散发,结果癌组织在热疗过程中温度可能较正常组织高5~7℃而遭到破坏[2]。同时介入热灌注组依靠导管技术行局部化疗药物热灌注,使靶血管及其所供应的部位化疗药物浓度数十倍的增加,有利于化疗药物渗入到肿瘤细胞内,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加热也能作为化疗药物的增敏剂,增强化疗药物的肿瘤渗透性[3]。热还可以抑制化疗后肿瘤细胞的复发,提高机体对肿瘤的细胞免疫力,主要表现在增强T淋巴细胞,NK细胞,库普弗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4,5]。可见介入热灌注对旺盛增殖的癌瘤细胞杀灭作用远胜于其它疗法。并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好及全身副作用低的特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贲门癌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肿瘤组织中心温度与热化疗效果密切相关[6],热灌注时应使肿瘤组织的温度达43~43.5℃以上,掌握好出口温度及流速。(2)成功超选贲门癌供血血管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我们发现贲门癌主要供血血管是胃左动脉,但也可能有左膈下动脉,其次肝左动脉、胃右动脉,治疗中注意不能遗漏。(3)介入热化疗一次用药量较大,术后1-2周应注意复查血象,肝功能,身体耐受可择期下一次治疗。
肿瘤动脉热灌注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模式,丰富了贲门癌患者的治疗手段,临床疗效大幅度增加,副反应没有明显改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此项治疗技术也将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热疗和化疗联合应用最佳灌注温度及灌注流速,化疗药物的最佳选择和剂量,肿瘤瘤体内测温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目的 探讨贲门癌的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106例贲门癌患者实施胃左动脉超选后,将一定的化疗药物加热至5762℃后,沿导管以3040mL/min匀速注入行局部动脉热灌注化疗。结果 热灌注组肿瘤治疗有效率76%,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术中术后主要不良反应相似,热灌注组术中患者心率加快明显(820次/min),面部微热感,出汗,血压有所升高。灌注停止后30min消失。结论 贲门癌的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贲门癌,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热疗,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家兴,樊树峰,郑家平.肝癌的介入性热化疗:最佳灌注温度的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5):450-452.
[2]刘嘉林,肖路加.肝癌的热化疗[J].国外肿瘤学分册,2002,29(2):144-145.
[3]周文雄,周嘉,池浩.胸腔内热灌注化疗治疗4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顽固性胸腔积液[J].肿瘤学杂志,2009,15(6):523-524.
[4]Blazickova S,Rovensky J,Koska J,et al.Effect of hyperthermicwater bath on parameters of cellular immunity[J].Int J Clin pha-rmacol Res,2000,20(122):41-46.
[5]Bertone V,Barni S,Silvotti MG,et al.Hyperthermic effects on thehuman metastatic liver:a TEM study[J].Anticancer Res,1997,17(6D):4713-4716.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 篇5
关键词:乳腺肿瘤,化学疗法,辅助,治疗结果,磁共振成像,弥散,扩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CT)可以有效缩小原发肿瘤的体积,降低乳腺癌的分期,增加保乳手术治疗的机会,并可能通过清除微小转移灶而改善整体生存率[1,2]。如何在化疗早期及时判断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对评价化疗疗效、调整后续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MRI相对于触诊、钼靶及超声检查具有更好的精确性。近年MRI开始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包括利用MRI多参数成像技术,从病灶体积、血流动力学和细胞学角度评价NCT疗效[3,4,5]。表观扩散系数(ADC)反映肿瘤细胞的密度,可判断肿瘤的良恶性[6]。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NCT早期ADC值的变化,为判断乳腺癌对NCT的敏感性提供早期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07~2010-07经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癌患者,年龄25~63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11例为绝经后患者。32例患者均为AJCCⅢ期,并接受NCT治疗(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纳入标准:(1)经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2)均有完整病史、临床检查、双侧钼靶、双侧乳腺超声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相关检查资料;(3)经肝脏B超、X线胸片和全身骨扫描排除远处转移;(4)MRI检查病灶直径≥2cm,增强后病灶表现为团块状强化;(5)行NCT前、NCT第1个周期后和手术前接受至少3次乳腺MRI检查,每次检查参数不变。排除标准:原发炎性乳腺癌或乳腺出现转移性病灶。
1.2 治疗方案
术前接受多西紫杉醇和表柔比星联合方案,75mg/m2静脉推注,第1天给药,每21d为1个周期。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常规,如出现Ⅲ度以上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1.0~1.9×109/L)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剂量5~7μg/(kg·d),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连续2次>10×109/L后停药]进行支持治疗。每个化疗周期前和手术前对NCT疗效和毒性反应进行评估。NCT后,根据残余肿瘤体积选择手术方式,术后或NCT后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辅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疗和放疗),激素受体阳性患者术后口服他莫昔芬。
1.3 仪器与方法
采用矩阵空间敏感性编码技术(array spatial sensitivity encoding technique,ASSET)分析肿瘤ADC。通过VIBRANT(volume imaging for breast assessment)软件计算肿瘤体积。32例患者于化疗前1周和第1周期第18~21天行MRI扫描、ASSET-DWI及多相VIBRANT检查。采用GE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4通道乳腺专用相控阵线圈。患者取俯卧位,双乳自然下垂。扫描参数:T1WI:TR/TE 600ms/11.5ms,层厚4mm,间隔1.0mm,矩阵320×220,激励次数(NEX)1.0。FSE T2WI:TR/TE 4500ms/90ms,层厚4mm,间隔1.0mm,矩阵320×256,NEX 2.0。轴位扫描,每个成像序列包括32层。扫描体位、层数及间隔均相同。视野(FOV)32~36cm。ASSET-DWI成像参数:矩阵128×128,b=0、1000s/mm2及0、600s/mm2。收集32层短TR影像,TR 6950~7000ms,TE 58ms,ASSET的R值(扫描时间衰变系数)=2。扫描后应用VIBRANT软件可合成多相MRI影像。应用轴位或矢状位可校正平行双侧乳腺匀场及脂肪抑制系数。轴位成像参数:TR/TE 5.1ms/2.5ms,TI 17ms,层厚2.6mm,水平插值ZIP 2,扫描62~66层,矩阵420×310,NEX 0.75,覆盖双侧乳腺,57s重建1.3mm。矢状位成像参数:TR/TE4.9ms/2.4ms,TI 7ms,层厚3.4mm,扫描84层,矩阵300×192,NEX 1.0,覆盖双侧乳腺,57s重建1.7mm。应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钆喷酸葡胺(Gd-DTPA,0.1mmol/kg)以2.0ml/s由手背静脉静推。
1.4 肿瘤体积的计算及ADC值
增强MRI的范围定义为肿瘤范围,通过3条正交直径确定肿瘤治疗前的体积(V1)和化疗1个周期后的体积(V2)。b=0~1000s/mm2时由ASSET-DWI分析ADC值,计算化疗前的初始ADC值(ADC1)和化疗1个周期后的肿瘤ADC值(ADC2),并观察ADC值的变化:ΔADC=ADC2-ADC1。
1.5 NCT疗效评估
采用病理及临床评估NCT疗效。术前记录肿瘤的临床分期及原发肿瘤大小(肿瘤最大长径与其垂直径的乘积),根据肿瘤大小和淋巴结状况,于每个化疗周期结束后及术前评估临床效果,根据UICC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c 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c 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c SD)和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c PD)。根据UICC肿瘤化疗后反应标准[7]:化疗后肿瘤病灶完全消失为c CR;肿瘤体积减少50%以上为c PR;化疗后肿瘤体积减少≤50%或增加≤25%为c SD;肿瘤体积增加25%以上为c PD。手术标本中无肿瘤病灶残留或仅有原位癌残留为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R,p CR)。按照疗效将患者分为两组:(1)整体有效组(OR),包括c CR+c PR;(2)无反应组,包括c SD+c PD。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第1周期NCT前后ADC值变化,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第1周期NCT前后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CT临床疗效
21例行2个周期NCT治疗,7例行3个周期NCT治疗,4例行4个周期NCT治疗。2个周期化疗后患者OR率为62.5%(20/32,95%CI45.7%~79.3%)。c CR率及p CR率分别为15.6%(5/32)、9.4%(3/32),c SD率为34.4%(11/32),c PD率为3.1%(1/32)。32例均行手术切除,2例行保乳手术,30例行改良根治术。
2.2 第1周期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变化
与化疗前比较,c CR+c PR组ADC值化疗后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 CR+c PR组化疗前ADC值明显低于c SD+c 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图1。
2.3 第1周期NCT前后ADC值与肿瘤体积变化的相关性
肿瘤ADC1与第1周期NCT后ΔADC呈负相关(r=-0.55,P=0.02);ADC1与第1周期NCT后肿瘤体积的变化呈负相关(r=-0.58,P=0.02)。第1周期NCT后ΔADC与肿瘤体积变化呈正相关(r=0.96,P<0.001)。
注:(1)两组各有2例患者存在2个肿块
3 讨论
近年来,LABC患者NCT效果评估成为研究热点,研究采用病理、肿瘤标志物及基因手段,并取得一定进展[8],但上述方法多为重复有创活检。无创性研究NCT后有效率结果表明,与病理显示的残余肿瘤比较,其符合率触诊为75%,钼靶为89%,超声为82%[9]。化疗后反应(如坏死)会使触诊过高估计肿瘤范围。对于化疗后不能达到c CR的肿瘤,其致密乳房组织使肿瘤边界在钼靶片中显示不清,不能通过一种常规手段精确评估肿瘤体积。随着MRI对乳腺癌诊断的应用,其良好的组织对比度、多参数成像方式和可重复性,使MRI技术在监测乳腺癌的化疗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10,11]。MRI评估乳腺癌NCT的疗效对多中心或多灶病变有明显优越性。Schott等[9]报道MRI可以量化评估肿瘤对化疗的效果,其特异度为97%,阴性预测值为94%。Yeh等[12]纳入41例可触及乳腺癌的患者,以病理作为“金标准”,证实触诊、钼靶、超声及MRI的符合率分别为19%、26%、35%和71%,其中MRI与病理的符合率最高。DWI及磁共振波谱(MRS)为描述乳腺癌组织的特征提供了量化的评估方法,这些特征与肿瘤进展及其对化疗效果的评估相关[13]。治疗后肿瘤在细胞或分子水平的变化先于肿瘤体积的变化,治疗效果的早期评估不应以体积变化为衡量标准。应用早期水分子扩散变化预测肿瘤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意义,组织的变化可表现在细胞水平,此技术可为治疗效果的临床评估及早期监测提供依据。
DWI在评估NCT方面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提供水分子扩散的功能信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化疗有效者ADC能在化疗第1周期后即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并且较肿瘤大小出现变化的时间要早,提示它可以用于早期评估化疗疗效[14,15,16,17]。化疗有效者ADC升高的原因可能与部分肿瘤细胞坏死导致细胞密度降低而有更多的空间让水分子扩散有关。作为DWI在ASSET技术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分析了ADC值变化以监测乳腺癌对NCT的反应。ASSET-DWI不仅缩短了采集时间,同时纠正了磁敏感性伪影和病理失真。结果发现,化疗前乳腺癌初始ADC值与治疗后肿瘤体积变化呈负相关(r=-0.58,P=0.02)。相比于高初始ADC值的肿瘤,低初始ADC值的肿瘤化疗后体积变化更大,表明致密肿瘤细胞比疏松组织细胞对化疗更敏感。低ADC值的肿瘤细胞致密性更高,血供更丰富。理论上,化疗药物在高ADC值肿瘤中的分布比低ADC值的肿瘤更多。低初始ADC值的肿瘤治疗效果更好。本研究发现,c CR+c PR组和c SD+c PD组第1周期化疗后ADC值变化有很大差异。c CR+c PR组ADC值变化远高于c SD+c PD组。第1周期化疗前后肿瘤ADC值变化与肿瘤体积变化呈正相关(r=0.96,P<0.001),表明乳腺肿瘤初始ADC值及肿瘤NCT后的早期变化与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有关。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90例,均为女性,我院乳腺外科2008年9月~2012年8月收治,按照患者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48例)及对照组(42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晚期乳腺癌,术前检查未发现明确的远处转移灶。观察组年龄38~65岁之间,平均(48.3±4.4)岁,左乳23例,右乳25例,按照AJCC/UICC分期,Ⅱa期5例,Ⅱb期6例,Ⅲa期20例,Ⅲb期17例;对照组年龄35~67岁之间,平均(46.8±3.9)岁,左乳20例,右乳22例,Ⅱa期4例,Ⅱb期5例,Ⅲa期17例,Ⅲb期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观察组患者术前介入化疗,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右侧或左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cm局麻,采用Selding技术,将4F或5FSimmon导管置入锁骨下动脉远端,患肢上臂用止血带,压力为240~280mm Hg。以肱动脉血流为主,减少药物对动脉血管的刺激,注入对比剂(碘化油),确定肿瘤血供位置,导管超选择性插入靶动脉内,缓慢注入化疗药物,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7C7)60~80mg、注射用环磷酰胺(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8052921)800mg、5-FU(天津金耀氨基有限公司,批号:0904122)1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40ml,与10~30m超液化碘油混合制成乳剂,注入碘油量根据肿瘤内填充情况、靶动脉填充情况、术中因素决定[3]),推注药物完毕后,拔除导管,局部加压包扎,休息21d,进行第2周期;对照组患者采用全身静脉化疗,吡柔比星60~80mg,iv,d1,5-FU1gd1,环磷酰胺800mg ivd1,休息21d,进行第2周期,2周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情况,随访1个月,应用EORTC生命质量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EORTC生命质量评分系统5个功能型领域条目进行评分,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WHO实体肿瘤近期客观疗效评价的标准[4]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稳定率=(CR+PR+NC)/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有效率及稳定率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稳定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随访1月,两组患者EORTC生命质量功能领域评分对照
见表2。观察组患者在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有易发生血行转移的特点,治疗效果取决于是否存在血行转移,晚期局部乳腺癌一期手术切除成功率低不适合保乳手术,以往患者通常采用静脉内全身化疗或保守治疗,疗效欠佳,且药物副作用较大。
辅助化疗是乳腺癌治疗中重要一环,其治疗方式有全身辅助化疗据局部介入(区域灌注),而药物不良反应对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乳腺癌患者,如何在治疗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尽快回归社会[5,6],是体现医疗及人文医学的重要课题。有1/2的患者在经过3~6个周期的术前化疗,全身化疗副作用较大,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乳腺癌区域灌注化疗能在原发病灶及周围淋巴组织得到较高的抗癌药物浓度[7],增强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缩小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有国外资料报道,灌注化疗进入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比周围组织高3~10倍,同时肿瘤细胞与化疗药物接触的时间延长,Yayoi统计乳腺癌灌注化疗有效率高达65%~80%[8],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68.8%,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根据锁骨下动脉造影的结果选择介入的血管[9],将导管分别超选到病灶的直接营养动脉灌注化疗,病灶内浓度会升高,并可进行栓塞,化疗药物能分流道乳腺癌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达到原发灶及转移灶一起治疗的目的。介入治疗保证药物局限,减少对全身组织器官的刺激,降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吡柔比星是一种半合成的化疗药物,属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是治疗乳腺癌的有效药物,降低心脏毒性、脱发等限制性毒性,克服乳腺癌耐药问题[10,11],盐酸吡柔比星术前介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近期疗效满意,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能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立泽,欧阳涛,等.吡柔比星联合方案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原发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2;34(2):143~146
[2]付朝江,崔明,莫平.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和氟尿嘧啶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2):125~128
[3]Gerber B,Freund M,Reimer T.Recurrent breast cancer:treatment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and prolonging good quality of life[J].Dtsch Arztebl Int,2010;107(6):85~91
[4]Overmoyer B.O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axanerefractory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J].Clin Breast Cancer,2008;8(Suppl2):S61~S70
[5]Oostendorp LJ,Stalmeier PF,Donders AR,et al.Efficacy and safetyof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 pretreated with anthrac-yclines and taxanes: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Oncol,2011;12(11):1053~1061
[6]赵志新,刘建,金志荣,等.649例蒙古族患者乳腺癌ER、PR、C-erbB2、P53、PCNA的表达及预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9):1364~1365
[7]Bilbao JI,Rebollo J,Longo JM,et al.Neoadjuvant intar-arterial chemotherapy in inammataory carcinoma of the breat[J].Br J Radiol,2009;65(771):248~251
[8]Kubota T,Furukawa T,Tanino H,et al.Resistant mechanisms of anthrac ycline spirarubicin might partly break through the P-glycoprotein-mediated drug-resi stanc of human breast cancertissues[J].Breast Cancer,2008;8(4):333~338
[9]臧梦芳,张咏梅,智英辉,等.乳腺癌对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的药物敏感性及有效性的对比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20):1388~1392
[10]恽蓓,孙国荣.吡柔比星主的联合方案治疗晚期转移性乳腺癌[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11):1179~1183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68例,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均首次接受治疗;年龄35~72 (46.32±5.27) 岁;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空心针穿刺活检, 同时结合影像学诊断及病理检测等确诊为晚期乳腺癌;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5例, 浸润性小叶癌16例, 髓样癌10例, 硬癌7例;根据国际抗癌联盟1997年制定的乳腺癌分期标准及AJCC (修订版, 2002年) TNM分期:Ⅱb期45例, Ⅲa期13例, Ⅲb期10例。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 2组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第1、2天给予表阿霉素40mg/m2静脉滴注, 在治疗第1天同时给予紫杉醇175mg/m2持续3h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第1、8天给予环磷酰胺500mg/m2静脉滴注、表柔比星75mg/m2、5-氟尿嘧啶 (5-Fu) 500mg/m2, 连续治疗4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间隔3周, 对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毒性反应进行观察, 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原发病临床治疗效果及毒性反应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效果评价根据超声检查、CR数字化乳腺高频相靶检查、粗穿刺针组织学病理检查结果等, 并参考WHO实体瘤的治疗评价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完全缓解:影像学检查下显示所有病灶均消失;部分缓解:病灶缩小至少在50%以上;稳定:病灶体积缩小25%~50%之间;进展:出现新的病灶或者病灶扩大>25%。总有效率= (完全稳定+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所有治疗方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 (25/34) 高于对照组的52.9% (18/3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毒性反应
2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脱发、心脏毒性、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关节酸痛等, 其中观察组患者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大部分乳腺癌患者确诊时癌细胞已转移, 而伴随微转移灶、局部肿块过大、腋下淋巴结融合固定等患者, 手术切除难度较大, 部分病灶难以切除, 同时术后预后较差, 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2]。新辅助化疗又为诱导化疗, 是在手术、放疗等基础上进行的全身化疗, 能有效降低癌组织病理分期, 降低手术操作难度, 提高保乳术的成功率, 有效杀死部分微转移灶内癌细胞, 从而对术前癌细胞的分裂活性进行有效抑制, 阻断化疗耐药性及术后癌细胞转移[3]。目前临床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尚无统一标准, 常采用CAF、CMF、CEF等方案。本文采用表阿霉素为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能够对癌细胞DNA聚合酶发挥作用, 阻断其核酸的合成, 实现良好的抗癌作用。紫杉醇能够诱导并稳定微管聚合, 影响分裂期细胞的功能, 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从而生成抗肿瘤血管。本结果示,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的毒性反应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由此可知, 表阿霉素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效果显著, 安全性较高, 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全新.表阿霉素联合紫杉醇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2) :174.
[2] 刘志洋.新辅助化疗TE与CEF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乳腺病杂志, 2009, 2 (1) :18.
【胰腺癌的局部灌注化疗】推荐阅读:
胰腺癌的诊断08-25
胰腺癌的早期表现06-16
胰腺癌术后的临床护理09-29
诱发胰腺癌的三大原因07-04
胰腺癌的中西医治疗11-19
胰腺癌患者10-18
放射治疗胰腺癌研究08-08
糖尿病合并胰腺癌05-31
胰腺癌诊疗研究状况论文06-30
急性胰腺炎的护理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