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疾病

2024-07-15

胰腺疾病(精选12篇)

胰腺疾病 篇1

胰腺是人体重要的外分泌及内分泌器官之一, 其生理功能涉及糖类、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及代谢等诸多方面。在孕期, 由于母体内分泌的变化调节, 机体为适应妊娠的需求而发生各种生理性的改变。了解妊娠期胰腺的生理和病理, 对诊治处理妊娠合并胰腺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胰腺组织中含有雌激素受体, 在孕期高雌激素环境下使妊娠合并胰腺炎的风险增高。在孕早期,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下降, 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胰岛细胞的变化包括分泌产物的增加及胰岛素的分泌。母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至孕晚期会上升至正常水平的2倍, 胰岛素分泌的增加保证了在外周组织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可以有足够量的蛋白合成。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主要位于肝脏、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

1 妊娠期胰腺的生理变化

胰岛素拮抗由胎盘激素水平的升高所致, 特别是雌孕激素和胎盘生乳素, 其次是泌乳素及皮质醇, 而受血清葡萄糖水平变化的影响最小。在孕晚期, 尽管基础胰岛素水平是升高的, 母体的血糖值仍然保持非孕期水平。餐后胰岛素水平的升高抵消了胎盘激素的胰岛素抵抗效应。因此, 如果孕妇在餐后没有相应能抵消这种抵抗效应的胰岛素分泌增加, 即会出现糖代谢的异常致使糖耐量的异常, 甚至发生糖尿病。

孕期胰岛素的产生和外周组织对其反应的变化, 在整个孕期的糖和脂肪代谢中是至关重要的。在早孕阶段, 胰岛素的分泌增加多受血糖水平的调控, 而胰岛素敏感性改变较少, 脂肪组织中胰岛素受体的增加、维持, 甚至加强了机体的糖耐量。这个时期, 肝脏对甘油三酯的合成及分泌增加, 同时血清甘油三酯的清除率维持正常水平或者轻微提高, 从而产生了大量脂肪储备于组织中。在孕晚期, 血胰岛素水平的升高, 脂肪组织中胰岛素受体水平减少至非孕期水平, 及胰岛素抵抗的增加导致组织对糖及甘油三酯吸收的减少, 而更多地将这些物质运送给胎儿, 同时增加了脂肪的降解。最终的净效应是降低母体血清葡萄糖水平, 增加糖代谢的循环, 增加了母体对依赖脂肪分解供能的需求。

2 妊娠期胰腺的病理变化

2.1 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高危因素

在病理情况下, 常见的妊娠合并胰腺疾病主要为胰腺炎。由于妊娠期母体各系统的代偿变化, 其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学的改变使得孕期胰腺炎的风险增加, 其生理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胆道结石

在孕期, 由于孕激素对平滑肌组织的作用使得胆囊肌肉的张力和活动性降低, 造成胆囊容量的上升和排空率的下降, 特别是孕14周以后, 胆囊在空腹时的容量及排空后的残余容量均为非孕期的两倍, 空腹时容量的增加可能与胆囊黏膜对水分的吸收降低有关。由于雌激素的作用, 胆囊黏膜上皮钠泵的活性降低从而导致水分吸收的下降。这就造成胆汁的稀释从而降低了对胆固醇的溶解率, 增加了胆固醇结晶并形成结石的风险。近年来研究表明, 妊娠合并胰腺炎的病因以胆道疾病最为多见, 约占50%, 其中胆石症占67%~100%。

2.1.2 高脂血症

在孕早期及孕中期, 大量胰岛素、孕激素及皮质醇促进脂肪的生成和储存, 抑制脂肪的降解利用, 至孕晚期, 受胎盘生乳素升高的影响, 脂肪的生成和降解趋于平衡, 随着孕期脂肪储存趋于稳定, 血清中的游离脂肪酸水平逐渐上升, 可引起胰腺细胞的急性脂肪浸润, 并致胰腺小动脉和微循环急性脂肪栓塞, 引起胰腺坏死。

2.1.3 机械压迫

高脂、高蛋白饮食使胆汁及胰液分泌增加, 孕激素的增加导致胆道平滑肌松弛, Oddis 括约肌痉挛。另外由于增大的子宫 (特别在妊娠晚期) 机械性压迫了胆管及胰管而使胆汁及胰液排出受阻, 并可与肠液沿胰管逆流进入胰腺, 从而激活胰蛋白酶原变成胰蛋白酶, 胰腺在各种病因作用下, 自身防御机制受破坏而使胰腺自溶, 胰管内压力增高, 胰腺组织充血、水肿、渗出。

2.1.4 其他因素

妊娠期甲状旁腺细胞增生, 使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升高, 引起高钙血症而刺激胰酶分泌, 活化胰蛋白酶及增加形成胰管结石的机会, 同时甲状旁腺素对胰腺有直接毒性作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时, 胰腺血管长期痉挛合并感染亦可导致胰腺炎的发生。

2.2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病理

2.2.1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分型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可分为急性水肿型 (轻型) 胰腺炎 (占88%~97%) 和急性出血坏死型 (重型) 胰腺炎两种。轻型主要变化为:胰腺局限或弥漫性水肿、肿大变硬、表面充血、包膜张力增高。镜下可见腺泡、间质水肿, 炎性细胞浸润, 少量散在出血坏死灶, 血管变化常不明显, 渗液清亮。重型主要变化为高度充血水肿, 呈深红、紫黑色。镜下见胰腺组织结构破坏, 有大片出血坏死灶、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继发感染可见脓肿, 胰周脂肪组织出现坏死, 可形成皂化斑 (系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与血中钙结合成此斑, 所以血钙下降) 。腹腔内有混浊恶臭液体, 液体中含有大量胰酶, 吸收入血后各种酶含量增高, 具有诊断意义。两型间无根本差异, 仅代表不同的病理阶段。轻型较平稳、死亡率低;重型病程凶险、并发症多 (休克、腹膜炎、败血症) 、死亡率高, 甚至可在发病数小时死亡。本病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 尤以心血管、肺、肾更为明显。

2.2.2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各系统的病理变化

急性胰腺炎使人体各系统均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胰酶进入血流, 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增加, 致使大量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 出现休克。胰蛋白酶进入血流, 促使小动脉收缩, 并直接损害心肌, 抑制心肌利用氧, 造成心肌梗死;胰酶还激活凝血因子Ⅷ、Ⅵ, 使血小板凝集呈高血凝状态, 还可损害血管内膜, 造成DIC、门静脉血栓形成, 而在孕期高凝状态的基础上, 出现血栓及DIC的风险更高;急性胰腺炎时释放卵磷脂酶, 可分解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使气体交换明显下降。上述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及氧自由基对肺毛细血管内皮的毒性作用, 使肺微循环障碍, 致肺间质水肿、出血、肺泡塌陷融合, 加之腹胀、膈肌升高、胸腔积液等均加重肺部改变, 终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 并成为该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 除因血容量不足造成肾缺血外, 胰酶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物, 成为肾脏的毒性物质, 加重了肾脏的机能障碍。由于急性胰腺炎时严重感染及血液高凝状态, 可使肾小管受损, 可导致肾功能的衰竭。在妊娠期子宫增大, 胰腺位置较深, 腹痛及恶心、呕吐症状难以鉴别, 在疾病早期病情易被掩盖, 而由于孕期生理性水钠潴留, 心肺负荷较大, 而疾病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降低, 组织灌注下降, 氧合障碍会更严重地威胁母婴安全。临床医生应充分了解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对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患者做到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 及时遏制病情的进展, 以降低死亡率, 保障母婴生命安全。

摘要:胰腺是人体重要的外分泌及内分泌器官之一, 其生理功能涉及糖类、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及代谢等诸多方面。胰腺组织中含有雌激素受体, 在孕期, 高雌激素环境使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风险增高。妊娠是一个特殊时期, 临床所见合并胰腺疾病中, 尤以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多见, 患者虽然不多, 但其病情凶险, 孕产妇病死率及围生儿病死率为20%50%, 对母亲的最大威胁是急速的多器官功能衰竭, 胎儿不仅有致畸的风险, 其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几率也较高, 不良妊娠结局多。因此, 产科医师应提高警惕, 常规把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作为鉴别诊断的疾病之一, 以免漏诊。重视妊娠合并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 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与产科处理, 以确保母婴安康。

胰腺疾病 篇2

人类的疾病有两大类:躯体疾患和精神疾患。躯体疾患中又可分为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精神疾患中可分为精神病、非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身心疾病与心身疾病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处理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张、更年期综合症等等。这些生理变化而导致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与当事人社会认识无关。其心理行为的变化不受自我意识的控制。

心身疾病其发展的过程正好与身心疾病相反。心身疾病是由于当事人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类事件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包括: 的不良刺激,而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

管理资料

心理状态的不平衡最终影响了身体的生理变化,出现了心身转换。例如:出现癔病心因性阳痿强迫行为等等。

人们常将身心疾病和心身疾病混为一谈。一是身心疾病也会出现精神问题;二是患身心疾病的人无法摆脱自身生理上的痛苦,对自身的人格产生否定的认识。此时,病人的精神表现同心身疾病患者的精神表现似乎相同。另一方面,心身疾病患者因社会刺激和自我意识问题而导致心理状态不平衡的时候,也会有身心疾病患者病变时相似的生活痛苦。患者在这个时候感到自己是真的病了。

胰腺结核误诊胰腺癌3例分析 篇3

胰腺结核临床上罕见,诊断也较困难,易被误诊为胰腺癌、胃癌、胃溃疡、胰腺囊肿等疾患,国内文献报告误诊率高达91.5%[1]。我院2006年以来共收治3例,术前或术后均被误诊为胰腺癌,最后均经病理检查证实。现予报告并着重就误诊原因作分析如下:

1 病例摘要

例1:女性,51岁,左上腹疼痛二月。既往无结核史,腹部触及7×8cm包块,查ESR14mm/h;B超示左上腹实质性肿块与脾无关。术前诊断:胰腺癌?手中见胰体尾部10×8×5cm肿块,质硬,表面不平,腹腔诸脏器及肠系膜表面均散在分布米粒样小结节。手中诊断:胰体尾部癌广泛转移。仅在胰腺周围取一枚肿大的淋巴结送检,关腹。术后病理诊断:胰腺周围淋巴结结核。

例2:男性,31岁,纳差,腹胀伴皮肤黄染一月余。既往无结核史,查体:皮肤及巩膜黄染,胆囊肿大,ESR4mm/h;腹部平片示:上腹部脊柱两旁散在小沙粒样钙化灶;B超示:胰腺形态不规则肿大,头部见1.6×1.3cm光团,边界不规则。术前诊断:阻塞性黄疸,胰头癌?术中见胰头部肿块6×6×5cm,不光整,活动差,质较硬,局部呈囊性感,穿刺抽出白色脓夜,肠系膜淋巴结多处肿大,并呈灰白色,拟钙化。术中诊断:胰头部结核,取其组织活检及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胰头结核。

例3:女性,49岁,纳差,腹胀伴皮肤黄染三月余。小便黄。既往有结核史,查体: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胆囊肿大,ESR65mm/h;胸片示:左中肺野斑点状钙化灶及纤维调索条影。术前诊断:阻塞性黄疸。术中见胰头及胰体部均有凹凸不平的肿块,质硬,大网膜上有数枚诊断的淋巴结,术中诊断:胰头及体部癌广泛转移,取肿块及大网膜淋巴结作活检,并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胰腺结核淋巴结结核。

2 误诊原因分析

2.1 发病率低 胰腺结核为人体各器官中罕见的一种,国外文献在一般剖检例中,其发病率为0.03~0.1%,在结核尸检中则1.2~10.1%[2]。笔者查阅国内文献,迄今也仅发现26例。由于发病率低,因而诊断时常被忽略。

2.2 临床上缺少特异性表现 胰腺结核的感染途径包括血行性、淋巴结、胰管内行或邻近器官扩散等四种,但如身体其他部位未发现结核病灶,结核病仅限于胰腺本身,则为原发性胰腺结核。以本文3例资料看,可能以血性或淋巴播散为主。鉴于胰腺受结核感染途径多样,因而其临床表现也多变,缺少特异性。如有的可表现为心窝部位疼痛,恶心,呕吐,若上腹部触及肿块,则可误诊为胃癌或胃溃疡;有的胰腺头部结核性病变侵及或胆总管下段,引起胆汁排出障碍而发生阻塞性黄疸,极易误诊为胰腺头癌,本文例1表现为左上腹包块,例2、例3则表现为阻塞性黄疸。也有的可能因十二指肠粘连而形成十二指肠狭窄、郁滞、幽门梗阻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

2.3 辅助检查技术的不知 虽然由于诊断技术的发展,B-US、CT、ERCP等检查可胰腺全部或局部肿大,其周围淋巴结肿大或钙化,胰管粗细不均呈串珠样改变等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皆因缺少结核症的特有表现和胰腺癌有共同之处,故也难以在手术前明确诊断,往往需要剖腹探查。

2.4 术中误诊的原因主要在于未能想到本病 例1、例3术中病变大体所见,也符合胰腺癌的改变,如见胰头及胰体部肿块,表面不平,质地硬,胰腺周围、肠系膜、大网膜等处上淋巴结肿大等,凭围观很难鉴别。但在术中切取胰腺结节、肿大的淋巴结或细针穿刺胰腺肿块时,常常可见到干酪样坏死物或结核样脓液,则术中可明确诊断。例2则因术中穿刺胰头部位肿块抽出白色干酪样脓液,以及观察到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呈灰白色,似钙化而能考虑到此病。

总之,胰腺结核与胰腺癌在术前、术中的鉴别仍相当困难,但值得临床医生重视的是两者的治疗及预后迥异故对其误诊误治,当求避免,否则有时会给病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国内曾有报道將胰腺头部结核误诊胰头癌而行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20年一直消瘦、体弱、脂肪泻等[3]。由此可见,临床上能做到正确诊断是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对结核病患者如有原因不明的慢性上腹部疼痛,放射到腰部,上腹部胰腺区触及肿块,应考虑胰腺结核可能。如在超声波引导下胰腺肿块细针穿刺、术中穿刺及活组织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如诊断明确,且病变向限于胰腺尾部伴有结核脓肿形成者,可行胰体尾部切除;如病变向限于胰腺头部,以行抗结核治疗为主,一般不考虑作胰十二指肠切除。例2、例3病变虽向限于胰头部,但因并发了阻塞性黄疸,故需切除梗阻,而行胆肠内引流术。

参考文献

[1] 董雨亭,段志腺.主编.腹部外科诊疗借鉴.第一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9:250.

[2] 刘同伦,主编.实用结核病学.第一版.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87:457.

胰腺疾病内镜治疗方法与技术进展 篇4

1 胰管括约肌切开术(EPS)

EPS是胰腺疾病内镜治疗的最基本技术,它本身可以作为内镜治疗的主要方法,也可以作为其他内镜治疗的基础,即EPS后,其他内镜器械如引流管、支架、网篮等可以经切开的胰管开口很容易地进入胰管内。也可与EST同时应用于急性胰腺炎。

1.1 EPS的适应证

EPS的适应证主要有以下几种(1)慢性胰腺炎(CP);(2)Oddi括约肌运动障碍(SOD);(3)胰腺假性囊肿;(4)胰腺分裂伴复发性胰腺炎;(5)胰瘘;(6)急性胆源性胰腺炎EST疗效不佳时;(7)乳头癌或胰头癌胰液流出受阻时。

1.2 EPS方法

常规ERCP胰管造影后确定胰管的位置、方向;同时选择主或副乳头切开。切开刀先插入主或副乳头,切开刀可通过0.018或0.025inch的亲水导丝。一旦导丝插入胰管内则行深插管,造影证实胰管后则行切开,切开方向定为12~1点位置,电流为60W切、凝混合电流;尽量作最大切开,因为胰管的十二指肠壁内段约10mm,故一般切开为5~10mm。如乳头插管困难或较浅则需行预切开,预切开采用针式乳头切开刀将乳头黏膜先行部分切开,再将切开刀沿切开的乳头深入至胰管内同上法再行乳头括约肌切开。也有作者发现如胰管插管困难,可先行胆管括约肌切开术,再行EPS。副乳头切开方法相同。如果同时伴胆管梗阻征象可同时行EST。EPS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经切开部位进一步治疗或行鼻–胰管引流。如行鼻–胰管引流则导丝更换为0.035inch的特氟隆导丝,鼻–胰引流管为5F,EPS后当晚禁食,如无胰腺炎、出血或穿孔征象,第二天拔除导管。

1.3 EPS的疗效

EPS作为胰腺疾病内镜治疗的第一步骤其成功率各作者报道有差异,但均可达95%以上,仅个别患者需先行胆管括约肌切开术或针式电切开刀切开后再行EPS。Ell和Costamagne等报道的EPS成功率均为98%。Elton观察了二组患者EPS的疗效,其中一组EPS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共73例,47例(64%)症状完全消失,11例(15%)症状部分消失,4例(5%)短暂缓解,11例无变化;另一组46例为EPS后需行进一步内镜治疗,其中42例(91%)症状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仅4例无改变。因此EPS无论单独使用抑或与其他内镜介入方法同时使用治疗胰腺疾病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1.4 EPS的并发症

并发症主要为ERCP相关性胰腺炎、胆管炎等。重度出血发生率约0.8%;而EPS所致死亡罕见,仅有一例报道,于EPS后30天死于感染性并发症;尚未见穿孔报道。Elton的一组164例EPS患者,急性胰腺炎仅为1.8%,且为轻~中度胰腺炎,无其他并发症。

Kozarek等报道56例接受EPS者,并发症为10%,其中4例为胰腺炎、2例胆管炎。Elton认为凡EPS后置鼻-胰管引流者未出现并发症,而置内支架引流或未行引流者分别出现1例及2例并发症。提示EPS后局部水肿是引起胰腺炎或其他并发症的原因之一。

2 胰管引流术

胰管引流术分为胰管内置管引流术及鼻-胰管引流术二种。是EPS后进一步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胰管内置管引流系指通过内镜置入胰管内支架从而缓解由于胰管结石狭窄等引起的胰管内压力增高,使胰液排泄通畅、梗阻减轻以至消失、疼痛缓解;而鼻-胰管引流系指将胰液引流至体外,便于对胰液内坏死物或感染物进行冲洗。临床上以胰管内支架置入为主。

2.1 胰管引流术的适应证

(1)急性胰腺炎胰管水肿致胰液排出不畅;(2)胰腺分裂症副乳头引流不畅;(3)胰管括约肌狭窄;(4)慢性胰腺炎时胰管结石、狭窄、假性囊肿形成引起胰液排出受阻;(5)SOD患者行EST后胰管引流不畅者(10);(6)胰管由于外伤引起破裂等。

2.2 胰管内支架置入方法

大部分患者内支架置管前先行EPS,以便胰管内支架能经主或副乳头进入胰管内。胰管内支架的材料为特氟隆,表面有多个侧孔,每个侧孔相距约为1cm以利引流胰管分支的胰液。在支架的近端,其尖端变细以利于0.035inch导丝通过而不滑动。支架略微弯曲状,可以使支架易于固定在胰管内(改良的猪尾状);其十二指肠端有一个侧单瓣以防其向胰管近端移位。胰管内支架有5、7和10F直径,根据情况使用最大直径以越过狭窄部;而支架长度(通常为4~6cm)则根据狭窄部位不同来选择。支架置入时常使其尖端越过狭窄部位近端3cm以内。如果5F直径支架也不能通过狭窄部位则需先行扩张器予以扩张。也有作者主张凡有狭窄均需扩张后再置入支架。EPS后表面覆有亲水物的导丝通过胰管狭窄部,导丝前端前进至胰尾端,7F扩张导管或气囊扩张管沿导丝扩张狭窄部。注入造影剂以确定狭窄近端的导管解剖,然后换成特氟隆包绕的不锈钢导丝,退出扩张管,内支架沿导丝被推进管推入胰管内;2个月更换支架一次,总的引流时间可达16个月。

2.3 胰管内支架的疗效

Binmoeller对93例慢性胰腺炎(CP)而伴胰管明显狭窄者进行内支架引流,其中69例(74%)在6个月以内症状完全或部分缓解,而其中60例在随访4.9年仍然无症状复发,作者认为凡早期疗效好的患者均大部分可保持此疗效。Ashby对21例胰管狭窄者进行了42例次ERCP及胰管内支架置放术,86%患者至少在一次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但维持时间较短,仅约7天左右,可能与置入时间较短(平均仅26.9天)有关。Jacob(12)对18例不完全性胰腺分裂患者进行背侧胰管支架置入术或副乳头切开+背侧胰管支架术,总有效率达60%以上。也有人认为胰腺分裂患者背侧胰管支架置入和副乳头切开可以减少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但对慢性腹痛改善不明显。Smits观察了49例CP患者胰管支架的长期疗效,发现82%(40例)临床症状缓解,其中22/40例支架取出后随访28.5个月仍然无复发;认为胰管支架置入术可以长期缓解临床症状。

2.4 胰管支架的并发症

可分为早期与晚期并发症。早期并发症有出血、急性胰腺炎,发生率约为4~18%,但胰腺炎多为轻~中度水肿型,而且比ERCP后胰腺炎恢复快。此外尚有胆管炎、囊肿感染的零星报道。而远期并发症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包括支架移位、阻塞、十二指肠降部对侧壁黏膜糜烂及胰管形态改变。Smits报道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27/29),其中支架阻塞19例,近端移位3例,远端移位6例,十二指肠糜烂2例,未发现胰管形态改变,这些并发症的出现明显影响疗效,常引起症状复发。Ponchon等认为支架移位可以通过熟练的操作避免或纠正之。而支架阻塞可引发急性感染或囊肿形成及主胰管或其分支的慢性改变,其中5F或7F支架的阻塞率最高。支架出现阻塞的时间一般为2~5个月,因此有作者认为每2~3个月更换是必要的。胰管支架引起的胰管形态多类似CP的形态改变,如局部狭窄、弥漫性扩张、分支扩张等,但多数作者经犬实验或临床观察均认为这一改变是可逆的,支架去处后大部分可以恢复。Smith等专门对胰管内支架引起胰管CP样改变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经胰管造影发现支架所致的形态改变发生率为80%,其中有1/3在支架取出后形态改变不能恢复,而这种改变与支架大小、长度及取出时是否开放及支架放置时间无关;推测其发生机制为支架阻塞、支架引起分支阻塞、机械压力或对支架反应导致的上皮损伤。也有作者对支架阻塞物进行分析,发现主要为蛋白,其他尚有细菌、钙沉积及反流的胆汁等;因此对于支架的材料和新型支架的设计值得进一步研究。Sherman等应用ERCP和内镜超声观察发现56%支架取出时胰管形态改变,而68%支架周围胰实质出现2~10mm低回声带、不均匀性及囊状改变,表明支架区域出现胰实质性改变;推测这种实质性改变可能为胰实质性水肿,因为部分患者的改变可以消失。有作者建议在胰管正常的情况下,支架置放时间应短于10天为宜。

3 胰管扩张术

胰管扩张术系指对主胰管狭窄部位进行的器械扩张。常常不作为单独治疗应用,而与其他方法如取石术或支架置入术配合应用,可分为气囊扩张术和探条式扩张术,前者应用更为广泛。器械为胰管气囊扩张器或胰管逐步扩张管,也选用胆管扩张器者。良性病变常用气囊扩张器,而恶性病变需置管引流前则常用胰管逐步扩张器。方法为胰管造影后了解胰管狭窄部位,先行EPS,然后插入导丝先行探路,导丝插入必须缓慢,不可用力,否则有致胰管破裂的可能。在X线透视情况下当导丝前端越过狭窄部位时,选择5~7F导管先行通过狭窄段,更换标准导丝(0.035inch)后退出导管,根据狭窄程度及部位不同选用不同的扩张器械;如用气囊扩张器,则气囊内常常充入50%造影剂,气囊内压力可以人工控制或测压法控制,也可以用特殊的增压泵设备;扩张时间为30s至3min内,可行1次或数次扩张。有作者认为待气囊的腰部完全消失即可,也有作者则持续扩张至达到预先确定的压力和时间,逐步由小到大,最大不超过10F。如果扩张失败,可以试用Soehendra支架回收器,其导管有坚固的金属螺旋装置,不会弯曲,前端可以经导丝顺时针旋转进入狭窄段,逆时针旋转则退出,进而可以置入支架。

胰管扩张的疗效很难评价,因为常常同时行胰管内支架或导管长期引流。胰管扩张术的并发症可为扩张时腹痛、胰管穿孔、胰腺炎或Vater壶腹部撕裂等,常常可以非手术方法处理。

4 胰管结石清除术

胰管结石多位于胰头或胰体部胰管狭窄的近侧段或嵌顿于胰管内,经内镜取石不宜成功。对于较大结石的嵌顿或内镜取石失败者行辅助碎石后再行内镜取石则成功率明显增加。具体方法为胰管造影发现胰管结石则行EPS及胰管狭窄部位扩张术,选择合适大小的取石网篮套石或气囊牵石。网篮适用于结石较大呈单个或数个,气囊适用于结石较小而数量较多时,气囊的最大优点是不会嵌顿。Smits等对53例CP者胰管结石内镜治疗进行了长期观察,79%(42例)结石清除成功,而其中90%(38例)症状缓解,25%结石复发,其中10/13例可再次内镜治疗,仅9%出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死亡率为0。因此胰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如果结石较大不易取出,则可以通过机械碎石器将结石破碎后再通过上法取出;也可以通过液电碎石(EHL)或体外震波碎石(ESWL)法(25)将结石粉碎后再取出。ESWL应用较多,经2~5次治疗后再行内镜取石。部分患者经ESWL后结石也可自行排出,腹痛症状即可缓解,长期随访无症状。ESWL的成功率为76~100%;结石清除率为52~90%,此法疗效好,无明显并发症。Ohara等对32例CP患者伴MPD结石进行前瞻性ESWL治疗,所有患者结石均破碎至3mm或以下,75%结石完全清除而无需内镜清除,ESWL后MPD直径明显缩小,79%患者随访(平均44个月)上腹部及背部疼痛缓解。作者认为ESWL是安全有效的,对CP伴MPD结石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Howell等认为ESWL治疗胰管结石后约有25%患者不能完全清除结石,而需要直接碎石。作者采用10F胰管子镜对6例ESWL治疗失败者及手术治疗后复发者胰管内结石进行了液电碎石术,结果除一例外均达到胰管内结石部分或完全清除,无并发症,术后至少6个月疼痛完全缓解。认为液电碎石术可以治疗常规方法难以处理的胰管结石,但例数尚少,应进一步观察。

5 胰腺假性囊肿引流术

胰腺假性囊肿是指胰液积聚在胰腺内或胰腺旁,伴或不伴坏死或出血,被一层纤维组织壁包绕,是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7~15%的急性胰腺炎及20~25%的慢性胰腺炎可以并发假性囊肿。虽然部分假性囊肿可以消退,但慢性胰腺炎时消退不常见(<10%)。持续的囊肿可以导致感染、囊肿破裂和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引流,但内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假性囊肿内镜引流这一微创治疗成为可能。

5.1 胰腺假性囊肿内镜引流适应证

凡假性囊肿与主胰管相通或直径>6cm之囊肿其囊壁与胃或十二指肠壁紧贴经内科保守治疗至少4周无效,而无内镜禁忌或严重出血倾向者均可以使用内镜引流术。术前细致的CT、B超定位、EUS检查避开大血管则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5.2 经乳头假性囊肿引流术

ERP后如果证实胰腺假性囊肿与MPD相通则首选经乳头置内支架引流术,胰管支架大小为5~10F,一般用7F,5F用于MPD狭窄者;支架长度根据各种假性囊肿位置、大小而不同以提供足够的引流。先行EPS,将一根直径0.032~0.035inch导丝引入胰管并直接进入囊腔内,支架沿导丝由推进管推入,一般用一根支架引流。如有MPD狭窄则先行扩张,再置入支架越过狭窄,但不进入囊内,囊液可由梗阻解除而自行吸收。治疗时间3周~8个月,如果ERP证实囊肿消失或造影剂从囊肿引流无障碍则可以取出支架。如果囊肿未消失,则每6~8周更换支架。也有作者主张可以先行鼻-囊引流,以利于生理盐水冲洗囊内的坏死物质、脓肿等,待5~10天后则以经乳头内置管取代鼻-囊引流管。

5.3 经壁囊肿引流术

如果假性囊肿大于6cm,而紧邻十二指肠壁或胃壁(间距<1cm),而且内镜检查发现十二指肠壁或胃壁有明显的假性囊肿压迫所致的隆起则可以考虑经壁假性囊肿引流;在膨隆最明显处用针式导管穿刺,然后注入造影剂以期证实;用针刀在黏膜上切一个小切口,用0.035inch导丝引入囊内,用标准乳头切开刀扩大切口或行气囊扩张,后将10F支架推入囊腔内;如果囊肿内有坏死物,则用鼻–囊引流管引流,生理盐水冲洗,2~7天后更换内支架引流,如有胆道梗阻或黄疸则同时行胆道支架引流。也有作者应用Seldinger技术;即穿刺针为200cm长,18~19G,其内可插入0.035inch之导丝,穿刺入黏膜壁,换用0.018inch导丝通过穿刺针进入囊腔内,退出针,换5F导管及0.035inch导丝插入,用8mm气囊扩张,然后置入二根10F支架引流。此法对黏膜壁损伤小、安全性高。假性囊肿引流后3~6周随访一次,3个月内行B超或CT检查决定囊肿是否消失,如果囊肿完全消失则取出支架;如囊肿仍然存在,则更换支架。

5.4 假性囊肿引流的疗效

一般认为如果囊肿既适宜经壁引流又与MPD相通则先考虑经乳头引流,因为此法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复发率低。Binmoeller等报道33例经乳头引流操作均成功,经壁引流20/24例成功,不成功的原因主要为出现并发症。操作成功者94%囊肿消失。Catalano等报道21例患者33例次经乳头引流操作均成功,37个月随访76%仍然未复发,作者还认为存在胰管狭窄、囊肿>6cm、囊肿位于胰体部及囊肿病程6个月内者引流易于成功。Smits则认为经十二指肠壁引流比经胃壁引流成功率高。也有作者认为如果胃肠壁均有隆起可同时行胃肠壁置管引流,如囊肿与MPD相通,也可同时经乳头置管引流,形成双重或三重引流。主胰管破裂经内置支架引流也取得了良好的长、短期疗效,无死亡与囊肿的复发。

5.5 假性囊肿内镜引流的并发症

内镜下假性囊肿引流技术成功率可达92~96%。多数作者认为经乳头胰管假性囊肿引流的主要并发症为轻度急性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很快痊愈。经胃或肠壁囊肿引流可出现较多甚至严重的并发症。近期并发症可有出血、囊腔感染、穿刺破周围脏器等;尤其经胃壁引流囊肿易并发出血,可能系由于胃壁血管丰富有关。为了避开胃壁的大血管、减少并发症,并准确地穿刺囊腔,Giovannini等采用内镜超声引导下的囊肿穿刺,均获成功,无出血并发症发生;因EUS在假性囊肿引流的定位是必要的,建议有条件时应采用EUS下的定位穿刺。此外,Monkemuller等认为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胃肠壁引流假性囊肿,其并发症与电切组相比明显减少,而且程度减轻,可能系由于Seldinger技术仅需一个小穿刺孔,因此组织损伤小,出血穿孔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远期并发症为引流管阻塞、脱落及假性囊肿的复发。引流管阻塞、脱落可以重新更换引流管。Smits的一组37例假性囊肿引流成功率为94%,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为16%,其中出血3例,穿孔2例,窒息1例,无死亡;与支架相关的并发症为19%,其中支架阻塞感染2例,支架移位4例,支架扭曲1例;复发率为8.8%。总之,胰腺假性囊肿内镜引流技术成功率高,假性囊肿消失率高,并发症与复发率低,均与手术相仿;而对患者损伤小,是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6 胰腺疾病的内镜注射技术

系指内镜超声引导下腹腔神经阻滞术(EUS-CPN)及内镜超声引导下胰腺肿瘤局部注射治疗。前者主要用于胰腺癌或慢性胰腺炎患者的顽固性腹痛,是一种腹腔神经丛的化学性切除。

6.1 内镜超声引导下的腹腔神经阻滞术

EUS-CPN系指在线阵内镜超声引导下将药物注射入腹腔神经丛区域,用于治疗由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等引起的剧烈腹痛。常用药物有2%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或曲安奈德注射液。操作方法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术类似,而准确定位非常重要。如腹腔干根部位在屏幕上刚刚消失而腹主动脉仍然显示,这是神经节位置的重要影像标志。将22G的穿刺针送入腹腔干的一侧,注意应回抽注射器观察有无回血。常先注入10ml布比卡因,再注入40mg曲安奈德,注射后在屏幕上可见高回声云雾。在另一侧神经节部位作同样的操作一次。Gunaratnam等观察了58例胰腺癌伴腹痛患者EUS-CPN的结果,发现78%患者EUS-CPN治疗后疼痛分数下降,无大的并发症。Gress等观察了90例CP伴腹痛患者EUS-CPN的疗效,其中55%达到明显改善,术后平均疼痛分数由8降至2。因此该法是治疗晚期胰腺癌、CP患者疼痛的安全、高效、经济的镇痛方法。

6.2 内镜超声引导下胰腺肿瘤局部注射术

由于晚期胰腺癌广泛转移往往已经失去手术机会,全身化疗效果差、副反应重,而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肿瘤局部注射药物定位准确、穿刺路径短、副反应小。常用化疗药物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等,也可以使用免疫增进剂。Chang等已报道在内镜超声下局部注射进行细胞移植以治疗进展期胰腺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法是值得进一步发展的内镜超声介入法。还可以用碘125粒子植入术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胰腺癌。

7 并发症防治

胰腺疾病内镜治疗的并发症较胆道疾病为高,约为10~25%。常见的并发症尤多见于长期(副)胰管内支架引流患者,如支架阻塞、移位、胰管破裂以及假性囊肿形成等。长期(副)胰管支架引流可导致胰管不规则(49%)、变窄(35.5%)、侧支胰管扩张(15.5%)以及胰管周围纤维化、萎缩等形态学改变。

长海医院近十余年7328例次诊断和治疗性ERCP共发生并发症者79例次,发生率为1.04%,死亡2例,死亡率0.03%,诊断性ERCP并发症主要为急性胰腺炎(0.66%),其次为化脓性胆管炎(0.33%),与插管困难,反复显影,注造影剂过量及过多有关。刘少杰等ERCP检查208例病人,术后出现血淀粉酶升高30例,占14%,其中并发急性胰腺炎2例。长海医院观察了117例胰腺疾病患者ERCP术后4h、24h血淀粉酶水平分别为292.4±319.6U/L及226.5±262.9U/L,明显高于术前水平(180.7±106.4U/L,P<0.0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同时间水平(252.1±235.2及187.8±218.3 U/L,P<0.05),其中10例患者发生急性胰腺炎(8.5%),亦明显高于对照组(3.5%,P<0.05)。

为预防化学性胰腺炎发生,我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除严格控制造影次数及造影剂用量,对已有胰腺疾病的患者,可术前注射生长抑素或甲磺酸加贝酯等予以预防。

治疗性ERCP并发症主要为出血、穿孔及化脓性胆管炎,与操作、黄疸及糖尿病有关。长期(副)胰管内支架引流患者可发生支架阻塞、移位、胰管破裂及假性囊肿形成等并发症,也可导致胰管不规则(49%)、变窄(35.5%)、侧枝胰管扩张(15.5%)、胰管周围纤维化、萎缩等。绝大多数发生并发症患者可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得以痊愈(94.74%)仅极少数病人需外科手术治疗。

8 结语

胰腺疾病 篇5

购买重大疾病险 涵盖疾病种类是否越多越好?

【编者按】我们在购买重大疾病保险时,一般都会以为疾病种类多的重疾险会比较好,保障会更全面?那么,是否真是如此呢?此外,重大疾病保险包括哪些类别?家庭成员中谁优先购买重大疾病险比较合适呢?

重大疾病险包括哪些种类?

保险之家-沃保网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的重大疾病险分为消费型和返还型两种。消费型险种便宜,较少保费可以保较高保额,但缺点是采用自然费率,也就是说年龄越大保费越高。此外,随着年龄增大,疾病风险也增高,每年都要面临核保,如果未通过保险公司的核保而无法投保,将会前功尽弃。

反之,返还型保费贵保额相对较低,但保险采用的是均衡费率,也就是说年龄多大保费也不变。如果采用期交方式(每年或每月交费),在获得理想保障金额的同时,客户也无需背负过重的财务负担。每年几千元,普通家庭可以承受,每年省下的钱如果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也可以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当然最好保单本身具备分红功能,利用“复利加时间”有助于满期金最大可能抵御通胀。

重大疾病险的疾病种类是不是越多越好?

很多投保人认为购买疾病种类多的重疾险比较好,对此,保险之家-沃保网专家表示,其实并非如此。目前市场上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障疾病种类从7种到40种不等,但因为重疾险的保险费是按照该险所含各种疾病的发病比率等各种指标综合得出的,保障的病种越多,保费自然越高。对于具体的投保人来说,有些疾病的发生率几乎为零。选择重疾险时最沃保保险网——沃保专题

http://news.vobao.com/zhuanti/

保险人的网上家园—沃保保险网

重要的是考察条款中是否包含了常见的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和重大器官移植。

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条件能力是不同的,假如单从保费方面考虑,疾病保险的费率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因此年龄越大要交的保费就越高,如果到了55岁,许多保险公司就不受理了。反之,年轻时的身体状况也会比较好,保险公司容易承保。那么重大疾病险包括哪些?

家庭成员谁优先购买重大疾病险?

很多家庭在购买保险时,会优先考虑给自己的孩子投保。对此,保险之家-沃保网专家表示,其实,在一个家庭中,首先考虑购买重大疾病险的应该是家庭收入较高者,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因疾病而带给全家的经济负担。孩子则可以购买学平险,每学期只需花费几十元就能得到包括意外伤害在内的医疗保障,暂可不列入家庭重大疾病险的购买计划。

推荐阅读重疾险专题:重大疾病险怎么买 出险才能最快获赔

沃保保险网——沃保专题

胰腺疾病 篇6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疾病 辨析

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个易混淆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认为先天性疾病就是遗传病,后天出现的疾病不是遗传病。也有学生认为家族性疾病是遗传病,无家族性的散发性疾病就不是遗传病。事实上,并非如此。

遗传性疾病是指人体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包括基因和染色体,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包括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遗传病种类繁多,已发现的估计有6700多种。有些遗传病出生时就表现出症状,如先天愚型、多指(趾)、脑积水、无脑儿、脊柱裂、先天性无肛门、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白化病等。但有些疾病在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例如肌营养不良要到儿童期才发病;先天性肌紧张症一般到青春期,在寒冷因素的刺激下才诱发出现;遗传性小脑性运动失调,一般在35-40岁发病;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直到青春期因无月经或不孕就医检查后才被发现。

先天性疾病是指未出生之前或生下来就存在的疾病。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某种因素影响,例如大剂量X线照射、病毒感染、嗜烟、酗酒、缺氧、应用某些药物等而使胎儿发生某些缺陷和畸形;父亲也可以通过精子将有害因子带给母亲而影响胎儿。例如,母亲在妊娠3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会引起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或先天性白内障;母亲感染了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和梅毒等都可以传给新生儿而致先天性感染;一种可减轻妊娠反应的药物"反应停"导致胎儿发生海豹肢畸形等。这些虽然是先天的,但这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非基因改变所致,也不能将他传给后代,所以不是遗传病。

家族性疾病也不等于遗传性疾病。一些遗传内因决定的疾病,由于在同一家族中的不同成员中可能具有相同的致病基因。所以,可以表现出发病的家族性。例如,并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常表现出家族性。但有些遗传病也不一定表现出家族成员聚集史,如苯丙酮尿症,患者家中往往几代都无此病患者,而且该患者的双亲外表都正常。相反,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员,由于生活条件相似,某些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疾病也可以表现出家族成员聚集史,如维生素C缺乏所引起的坏血、缺典引起的甲状腺肿大、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夜盲症、环境低硒引起的大骨节病、还有一些寄生虫病及烈性传染病等,这些都可有家族中多人发病的情况,但不能认为是遗传病。

此外,由于每个人的遗传性的不同,也可表现对某些疾病的遗传易感性不同,只要遇到一定的条件影响,就可能发生相应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以及某些肿瘤的发病常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即具有遗传素质,是否发病还要受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另有一些遗传病,则需要环境中一定诱因的作用下才发病,例如半乳糖血症,必须是纯合隐性的婴儿吃了乳糖以后才发病;蚕豆病患者只有吃了蚕豆才能诱发溶血性贫血等。

因此,判断是否为遗传病,不能单从出生时是否有病症来决定,要根据本人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家谱分析、地方调查等来判断是否是遗传病。

参考文献:

1.《医学遗传学》 刘运卿主编

胰腺疾病 篇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6~63岁。其中1例为恶性肿瘤,术后诊断为胰头癌。另外11例为良性病变,其中胰头部胰管结石2例;慢性胰头炎1例;胰腺胰岛细胞瘤2例;胰腺体尾部囊腺瘤2例;胰腺体尾部囊肿3例;胰腺体尾部外伤1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12例均行精准胰腺切除手术,分别行胰腺头部、体部及体尾部部分切除,最大限度的保留周围脏器的功能。其中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3例;胰腺体部中段切除2例;保留脾脏及脾脏血管的胰腺体尾部切除5例;胰腺局部切除2例。

1.3 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无二次手术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所保留的器官功能良好,均取得满意疗效。出现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均为胰瘘,经过充分通畅引流后痊愈。

2 讨论

2.1 精准胰腺切除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外科是精准外科的时代,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现代外科与经典外科的融合。对病情的精确定量定性分析和预后判断,高精度、高效度地规划与实施手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旨在以最小的创伤、最大限度脏器保护、最低医疗费用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精准胰腺切除术指根据术前螺旋CT扫描结果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区域的动脉、静脉和脾动、静脉准确定位肿瘤位置,肿瘤与各血管的关系,进一步确定手术的位置和范围[1]。制定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围手术期精心管理的外科治疗全过程。对能否在胰腺肿瘤切除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周围脏器的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2.2 精准胰腺切除的手术方式

本研究结果显示,精准胰腺切除的方式主要根据胰腺切除的部位来界定。(1)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本术式病变部位位于胰头的上段,压迫胰管和胆管,术中解剖游离胰头及十二指肠区域血管,切除胰头、胆总管下段,保留十二指肠环及其血供。胰腺远端及胆管近端与空肠吻合,近端胰管结扎。本组2例患者行该术式,均取得良好疗效。(2)保留十二指肠和胆管的胰头切除术:本术式病变部位位于胰头的下段,切除胰头,保留胆管、十二指肠环及其血供,胰腺远端与空肠吻合,近端胰管结扎。本组1例患者行该术式,均取得良好疗效。(3)胰腺颈体部中段切除:本术式病变部位位于胰腺的颈体部位,行胰腺的颈体段部分切除,精细处理断面,近端胰管结扎,胰腺远端与空肠吻合。本组2例患者行该术式,均取得良好疗效。(4)保留脾脏及脾脏血管的胰腺体尾部切除:1996年KIMURA等[2]报道了保留脾脏和脾脏血管的远端胰腺切除术。此术式的优点是充分保证了脾脏的血供,避免了术后脾脏的缺血,但手术难度大、技巧要求高。本术式病变部位位于胰体尾部位,行最大保留脾脏及脾脏血管的胰腺体尾部切除。精细处理断面,近端胰管结扎。本组5例患者行该术式,均取得良好疗效。(5)胰腺的局部切除:对于胰体部比较小的内分泌肿瘤如: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可行胰腺的局部切除,局部放置引流管。本组2例患者行该术式,术后并发胰瘘2例,经留置引流管通畅引流后痊愈。术后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精准胰腺切除术,充分保护了比邻的脏器功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胰腺的功能。术中仔细解剖分离组织,术中失血量少。术后病人恢复快,缩短了住院时间和减少了住院费用。

2.3 精准胰腺切除的适应症

2.3.1 胰腺恶性肿瘤

胰腺癌的恶性程度高,易复发。通常首选根治性手术,但由于扩大手术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以及对于生存质量的重视,近年来,又提出了对胰腺癌的缩小手术。胰腺癌虽然应用本术式亦有成功的报道[3,4],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仅适用于早期胰腺癌无脾动静脉浸润者。胰腺癌的外科分期准确、客观有利于术式选择。凡胰腺癌符合以下条件者可行精准胰腺切除手术:(1)60岁以上的患者;(2)胰腺癌外科分期:肿瘤直径<2.0 cm,且S0+RP0+PV0+A0+DU0+CH0.1的患者;(3)恶性程度较低的胰腺肿瘤的患者。

2.3.2 胰腺良性肿瘤

在胰腺良性肿瘤中,外分泌肿瘤胰囊腺瘤、腺瘤比较多见,因可恶变为囊腺癌、腺癌,是手术的适应症。内分泌肿瘤胰岛素瘤、胰高血糖素瘤比较多见,临床常伴发内分泌系统症状。术前CT、MRI可确定肿瘤部位。

2.3.3 慢性胰腺炎

由于长期的慢性胰腺炎所致胰头部胰管结石、胰头部炎性包块,引发腹痛、梗阻性黄胆,甚至上消化道梗阻。急、慢性胰腺炎所致胰腺体尾部囊性病变,引发腹痛、腹胀。是精准胰腺切除术的绝对适应症。

2.3.4 胰腺外伤

由于腹部外伤所致的胰腺体尾部挫裂伤,也可考虑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

2.4 术后围手术期处理

术后密切观察引流管引流液的性状,引流液淀粉酶测定。如果患者引流液淀粉酶呈现逐日递减至正常,说明无明显胰瘘:如果没有逐日递减,而是维持一定较高数值,考虑胰瘘存在,需长时通畅留置引流管。注意加强患者营养支持,白蛋白>35 g/L,注意水,盐电解质平衡。尽早启用胃肠道营养,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多数患者可自行修复。

2.5 精准胰腺切除的价值

对于胰头部占位性病变来说,医生较多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式)或保留胃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术式),而这两种方法均将胰头(病变)及十二指肠一并切除。而对于胰体尾部占位性病变来说,通常采用胰体尾部连同脾脏一起切除,脾脏无辜受累,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多,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高,而且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与之相比精准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肿瘤疗效确切,并可达到最小创伤、最大脏器保有、最低费用和最佳康复的效果。精准胰腺切除术各种术式的意义: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保留了十二指肠,也就保存了消化道解剖和生理功能的完整性[5],其优点为:一是使与十二指肠有关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能够发挥,保持胰岛素等相关激素水平的基本平衡,减少了术后糖尿病的发生率;二是减少了因十二指肠缺失而造成的消化道功能紊乱;三是降低了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大多数患者术后体重增加,疼痛消失,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保留脾脏行胰体尾切除术减少了“无辜性脾切除”,缩小了手术范围,减少了机体损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相比,缩小了手术范围,保全了脾脏功能,从保持人体生理机能完整性的角度来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儿童脾切除后脓毒血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2%和1.4%,一旦发生OPSI,死亡率高达55%[6]。随着证据的积累和丰富,尤其是循证医学已证实某些扩大手术并不能实质性提高疗效及生存质量,适宜性缩小手术是必然的选择,符合未来外科功能化、微创化的发展理念和趋势。近年来,有人从免疫学角度出发,认为脾切除后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新陈代谢减弱,故主张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脾全切术,以维持脾脏在体内的免疫功能[7]。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胰漏、术后出血、腹腔感染等,但均少见。所以,总体来看,这种术式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胰腺体部肿瘤行胰体中段切除,尽可能保留有功能的胰腺组织,减少内分泌系统糖尿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培永,孙圣,马秀梅.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胰腺癌可切除性的意义[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10):17-18.[1]LI PY,SUN S,MA XM.Spiral CT anglography the resectabilityof pancreatic cancer[J].Chinese Clinical Practical Medical Jour-nal,2008,2(10):17-18.Chinese

[2]KIMURA W,INOUE T,FUTAKAWA N,et al.Spleen-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conserva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and vein[J].Surgery,1996,120(2):885-890.

[3]刘骞,邵永孚,王成峰,等.保留脾脏的胰体尾癌切除14例分析[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5,11(4):248-249.[3]LIU S,SHAO YF,WANG CF,et al.Keep the spleen of pan-creatic body tail carcinoma resection was achieved in 14 casesanalysis[J].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2005,11(4):248-249.Chinese

[4]谢敏,王健,包善华,等.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病变时的应用[J].现代医学,2009,37(4):225-226.[4]XIE M,WANG J,BAO SH,et al.The body of the spleen andpancreatic tail resection in the pancreatic body tail lesions ofapplication[J].Modern Medicine Journal,2009,37(4):225-226.Chinese

[5]LEE SE,JANG JY,HWANG DW,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or-gan-preserving pancreatectomy for benign or low-grade malignantpotential lession[J].J Korean Med Sci,2010,25(1):97-103.

[6]刘骞,王成锋,赵平,等.保脾术式对胰体尾癌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微创外科学杂志,2007,7(10):989-991.[6]LIU S,WANG CF,ZHAO P,et al.Spleen and pancreatic tail ofsurgical patients body cell immune fun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the prognosis[J].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2007,7(10):989-991.Chinese

[7]谢敏,包善华,曹娅娟.胰腺局部精准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肿瘤的临床体会[J].现代医学,2012,40(1):66-68.[7]XIE M,BAO SH,CAO YJ.Clinical efficacy for Pancreatectomyfor benign lesion[J].Modern Medicine Journal,2012,40(1):66-68.Chinese

胰腺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胰腺疾病患者51例, 男性患者为30例、女性患者为21例, 患者最大年龄为83岁, 最小年龄为21岁, 平均年龄为 (46.31±1.08) 岁,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疾病, 其中胰腺癌患者为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14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为28例。

1.2 方法

对51例胰腺疾病进行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以及CT临床医学影像检查, 记录两种医学影像检查结果, 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判断两种方法诊断胰腺疾病正确率, 进行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论。

1.2.1 3.0T MRI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型号为Signa Exeite HD 3.0T MR扫描设备对51例胰腺疾病患者进行检查, 辅助成像为8通道相控阵线圈, 对51例胰腺疾病患者进行横断面双回波序列 (T1WI) 、横断面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 (FSPGR) 、横断面脂肪抑制序列 (FSE) 以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 (MRCP) 检查, 各序列参数如下: (1) T1WI:患者取卧位屏气后实施检查[1], 将仪器同相位TR设定为224 ms、TE设定为2.4 ms, 反相位TR设定为224 ms、TE设定为5.8 ms, 实施扫描时层厚为5 mm, 间隔1 mm, 矩阵为272×192, 视野为380 mm×380 mm; (2) FSPGR:脂肪抑制T1WI TR设定为200 ms、TE设定为2.7 ms、扫描所需层厚为5 mm, 间隔1 mm, 矩阵为288×224, 视野为380 mm×380 mm; (3) FSE:T2WI序列TR设定为6000 ms、TE设定为106.5 ms, 扫描时所需层厚为5 mm, 间隔1 mm, 矩阵为288×224, 视野为380 mm×285 mm, 患者实施扫描时由呼吸门触发扫描开始[2]; (4) MRCP:采用两种检查技术, 即3D-非屏气冠状面脂肪抑制快速SE序列重T2加权成像 (TR 3158 ms, TE617.2 ms, 矩阵为320×256, 视野为350 mm×350 mm, 扫描所需层厚为3 mm, 扫描时间根据患者呼吸频率确定, 约为3 min, 多层面采集技术) , 以及2D屏气快速SE序列单次激发成像 (TR 10000 ms, TE1019.6 ms, 矩阵为352×320, 视野为350 mm×350 mm, 扫描层厚为50 mm, 单幅影像采集时间为0.9 s, 采用多方位成像技术) 。

1.2.2 CT检查方法

CT检查所使用仪器为Philips生产的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 取标准扫描模式, I=150 m A, P=120 k W, 16 mm×1.5 mm探测器组合, 螺距为0.6~0.9, 重建矩阵选用512 mm×512 mm, 重建视野调整至250 mm, 并将放大倍数调至1.2倍, 调整扫描层厚为5 mm。

1.3 统计学方法[3]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于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1例胰腺疾病患者经不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进行诊断后, 两种诊断方法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 51例胰腺疾病患者经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与CT检查结果均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差异更为明显,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无明显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胰腺是人体中第二大消化腺体, 具有外分泌功能与内分泌功能, 其中外分泌功能将产生胰液, 内分泌功能将产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 且胰腺位于人体腹腔中, 其周围分布胆总管、脾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等重要血管及神经丛, 由此可知, 胰腺是人体中对消化、内分泌调节影响重要的器官, 胰腺一旦出现病变, 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产生严重后果,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研究表明[4], 临床常见的胰腺疾病为急、慢性胰腺炎以及胰腺癌等, 对胰腺疾病治疗重点是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措施为医学影像技术, 且取得较为准确的临床诊断率。

本文研究可知, 胰腺疾病患者经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与CT检查均具有一定的误诊率, 但CT检查结果误诊率更高, 而3.0T MRI检查误诊率较低, 且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由此可知, 临床应用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胰腺疾病具有较为准确的诊断率, 是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前诊断胰腺疾病较为有效的临床医学检查手段, 能够使患者进行手术病理证实前得到及时的治疗干预, 从而取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提高胰腺疾病临床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51例胰腺疾病进行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以及CT临床医学影像检查, 记录两种医学影像检查结果, 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判断两种方法诊断胰腺疾病正确率, 进行统计学分析, 得出结论。结果 51例胰腺疾病患者经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与CT检查结果均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且CT检查差异更为明显。结论 临床应用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检查胰腺疾病具有较为准确的诊断率, 是临床手术病理证实前诊断胰腺疾病较为有效的临床医学检查手段, 能够使患者进行手术病理证实前得到及时的治疗干预, 从而取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MIR,不同脉冲序列,胰腺疾病,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清娟, 周荣林, 靳二虎, 等.3.0T MRI不同脉冲序列对胰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 5 (33) :245-248.

[2]肖波, 张小明.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0, 6 (16) :66-70.

[3]汪剑, 陆建平, 王飞.多种MRI技术联合应用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5 (7) :224-226.

预防肾脏疾病以预防心脏疾病 篇9

护心意味着护肾,这是因为肾脏疾病是心脏疾病的严重威胁。

David M.Charytan是美国哈佛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的肾脏疾病专家,他说道:“肾脏疾病和心脏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心脏和肾脏疾病共有许多风险因素,这两个重要器官若其中一个出现的问题,常常引发另一个出现问题。

例如,由心血管问题引起的高血压它会损伤肾脏。这种因果关系反过来也适用,早期肾脏疾病可引起高血压以及导致心脏疾病或甚至心脏病发作。

肾脏疾病:常是心脏病致死重要原因之一

肾脏疾病之所以构成心脏疾病风险,不仅是因为增加血压,而且因为同时增加坏的LDL胆固醇,增加感染,减少维生素D,减少好的HDL胆固醇,启动一连串损伤血管功能化学信号。

衡量肾脏疾病严重程度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肾小球滤过率,即肾脏过滤血液的速率,按肾功能下降的顺序依次为1、2、3A、3B、4和5期。

*蛋白尿,检测发现异常量的蛋白从肾脏泄漏至尿液,按蛋白量的增加顺序依次为1至3期。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或蛋白尿增加的影响是巨大的:

*30岁且肾小球滤过率为3B期的患者预期寿命减少17年,4期则减少25年。

*30岁且蛋白尿增加为2期的患者预期寿命减少10年,3期则减少18年。

轻度至中度的肾脏疾病患者更多是死于心脏疾病而不是肾脏衰竭。

如何预防肾脏疾病

心脏疾病和肾脏疾病共有很多风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高水平的坏LDL胆固醇和糖尿病。但是,除这些风险因素以外,肾脏疾病还通过尚未完全阐明的方式助长心脏疾病。

这也是为什么担心心脏疾病的人们应密切关注肾脏健康。以下是方法:

*定期到基础医疗机构进行检查。

*通过健康饮食和定期体力锻炼,尽可能接近理想体重(根据体重指数测量,英文简称BMI)。

*适量喝酒或不喝酒。

*少吃盐,将钠摄入量控制在每天低于2300mg。

*请勿摄入过多蛋白质。可考虑坚持一周两次素食,或每天除晚餐外其它餐素食。

*请勿服用大剂量非处方止痛药如布洛芬。请勿联合使用含有这类药物的非处方药。

*不要服用过多其他非处方药,询问医师或药师这些药物的正确用途。

*确保医生有你所服用的全部药物、维生素和药草补充剂的完整清单。

*如果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压,请服药并且努力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加以控制。

高血压损伤心脏和肾脏

疾病诊断名称对疾病分类的影响 篇10

1 疾病诊断名称填写不规范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分类主要是以病因为主+解剖部位+临床表现+病理诊断组成的混合分类轴心, 这些是构成疾病名称所包括的基本成分, 也是影响ICD-10分类的因素[2]。虽然说一个诊断不一定都具备这4个基本成分, 但是必须要完整、准确。由于部分临床医师未能掌握疾病诊断名称的正确填写方法, 因此在首页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缺少主要成分的疾病诊断名称。

1.1 缺少“病因”

在ICD-10中, 由于病因不同, 类目会不同。例如:肺炎中病毒性肺炎分类是J12;链球菌引起的肺炎分类是J13;感冒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分类是J14;细菌性肺炎分类是J15, 不可归类他处者分类到J16。由此可见, 病因不同, 归类的类目就不同, 因此疾病诊断要写清楚病因, 才能够准确的进行分类[2]。

1.2 缺少“部位”

例如:心肌梗死, 因 “急性”、“慢性”、“复发性”、“透壁性”、“心内膜下”、“急性心房”、“急性心尖部”“急性右心室”等具体的部位都直接影响编码的结果。当然, 在无法确诊的情况下, “心肌梗死”也是可以编码的, 只是编码的特异性差, 今后在资料利用时的价值也就不高。此外, ICD-10要求书写疾病全称, 不能简称或用英文缩写, 不用或少用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疾病名称, 因其不能表达疾病性质和解剖部位。

1.3 缺少“病理诊断报告”

例如:一个肿瘤的编码除了部位编码, 还有一个形态学编码。在国际疾病分类中, 肿瘤的形态学编码是采用病理组织学和动态学分类编码所组成, 如:M8500/3腺泡细胞癌, M8500是组织学编码, 表示腺泡组织, 而/3表示恶性即肿瘤的动态编码。这些分类较细且种类繁多。因此有关肿瘤的诊断, 要求按照病理诊断报告填写, 同时指出具体的发生部位。

1.4 缺少“疾病性质”

例如:白内障, 有老年性白内障H25.901、青年性白内障H26.002、幼年性白内障H26.003、创伤性白内障H26.101、并发性白内障H26.2等特指的白内障[2]。只写“白内障”无性质分类只能分类在未特指白内障中, 未特指的白内障不能统计出特指白内障的数据。

1.5 疾病未分型

例如:急性白血病 (AL) 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 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NLL) 。而ALL按原淋巴细胞的大小及形态又可分为L1、L2、和L3型。ANLL可分为M1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AML, 未分化型) 、C92.0M9861/3、M2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AML, 部分分化型) 、C92.0M9861/3、M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APL) 、C92.4M9866/3、M4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 (AMMOL) 、C92.5M9867/3、M5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AMOL) 、C93.0M9891/3、M6急性红白血病 (AEL) 、C94.0M9840/3、M7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MKL) 、C94.2, 9910/3。慢性白血病可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或CML) 、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 (CMML)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MOL) 、慢性红白血病 (CEL) 等[2]。由此可见, 分型不同, 编码各不相同。因此, 在填写疾病诊断时一定要填写清楚疾病的分型, 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疾病分类。

2 主要诊断的选择不恰当

根据ICD-10的编码总规则, 主要诊断的选择是指在本次医疗事件中, 选择对健康危害最严重、花费医疗精力和医疗费用最多、住院时间最长的疾病诊断为患者的主要诊断[3]。由于临床医师缺乏ICD分类知识, 造成疾病诊断的填写顺序不当: (1) 因食物中毒引起多脏器损伤休克死亡, 选择休克为出院主要诊断是错误的, 应选择食物中毒为出院的主要诊断。 (2) 患急性心肌梗死, 因心源性休克死亡, 出院主要诊断应选择急性心肌梗死。 (3) 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 正确的填写顺序应是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 正确的填写顺序应是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4) 损伤的编码顺序, 如头皮擦伤、头皮血肿、颅底骨折、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 应为创伤性硬脑膜下血肿、颅底骨折、头皮擦伤、头皮血肿。部分临床医师不管病情轻重, 随意填写疾病诊断, 不能体现主要诊断的选择原则, 也将对分类和统计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出院的主要诊断选择很重要, 它是国家对病种统计, 医疗保险付款、医疗、科研、教学、医疗差错事故处理、重大疾病和伤残鉴定的主要依据。

3 手术后就医, 疾病诊断书写不确切

(1) 手术后并发症和继发性疾病诊断名称书写不确切。如:××术后 (切口感染) 、××切除术后 (肠粘连) 、××术后 (出血) 、××术后 (伤口裂开) 等。 (2) 手术后继续治疗的疾病诊断书写不确切。如:××癌术后 (化疗) 、××骨骨折术后 (取出内固定装置) 。以上问题, 主要是医师对国际疾病分类知识了解不足, 只注意患者术前的疾病, 没有掌握关于“疾病和死亡的外因”以及“影响健康状态和保健机构接触的因素”等情况以及就诊的“目的”、“原因”等都可作出疾病诊断的方法, 致使一些疾病诊断不确切, 无法与国际疾病分类要求相吻合。

4 解决对策

4.1 加强对临床医师关于国际疾病分类知识的讲座

利用医院的院报宣传ICD有关知识, 按照医学标准疾病诊断名称, 也可以将ICD-10数据库软件中的疾病, 按不同专科内容打印成册, 分发给有关科室作为书写疾病的参考。同时定期对新分配的年轻医师进行国际疾病分类知识的上岗培训, 重点讲授病案书写规范等知识, 从根本上提高病案书写质量。

4.2 对编码员进行ICD-10提高班培训, 提高编码质量

编码员在编目时遇到病案中的问题, 应及时与有关医师取得联系, 进行磋商和交流意见, 从而得出正确的编码。此外, 病案编码员还应利用工作时机努力学习ICD-10分类知识和有关的医学知识, 争取参加ICD-10提高班培训。编码员是否具有ICD-10相关知识, 能否胜任ICD-10编码工作, 关系到等级医院评审, 病案管理是否达标的大问题, 因此应当重视。

4.3 定期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医院应成立病案质控小组, 定期抽查归档病案及临床在架病案, 对病案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采取有效措施, 把病案三级管理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疾病诊断名称,疾病分类,病案首页,对策

参考文献

[1]李磊, 刘桂芳, 侯桂丽.疾病诊断在病案首页填写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 2002, 22 (10) :29-30.

[2]北京协和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M].第10次修订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63, 424-425, 801, 889.

胰腺疾病 篇11

关键词: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控制效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22-02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疾病,发病率位居各种慢性病的榜首[1]?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粗略统计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约为2.9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700万,心肌梗死患者250万,心衰患者450万,肺心病患者500万,风心病患者250万,先心病患者200万[2]?因此,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工作,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难题,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由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因而社区综合管理工作对心血管疾病控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中心针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75例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资料,男性46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46~78岁,平均年龄为(61.9±3.6)岁,其中高血压患者27例,肺心病患者11例,脑卒中患者6例,心衰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9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5 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基础上,自愿参与本调查研究?并排除合并有严重疾病患者,罹患有智力?听力和肢体活动障碍者,不愿配合医生调查者及预期寿命不足1年者?

1.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研法,所用问卷为我中心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状况?不良生活习惯和用药依从性等,将患者填写完整的问卷收集归档,统一保存?对不同影响因素对慢性心血管疾病所产生的影响加以深入探讨分析?其中,体重状况应用BMI 指数加以衡量,不良习惯调查则包括是否存在酗酒吸烟?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等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认知状况问卷的内容,则包括慢性心血管疾病知识及日常自我管理措施等测试内容,如患者测试正确率≥80%则视为认知良好,其余则为认知不足?

1.3疗效评价 对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加以评价,分为达标及未达标两种情况?控制情况达标是指,患者的基础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获得明显改善,并且能够参加一般性的体力活动,疾病对正常生活已无显著影响?未达到上述标准者,则视为疾病控制情况未达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经过调查发现,本组75例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疾病控制效果达标人数约为40例,未达标人数为35例,达标率约为53.33%?相关影响因素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如表1所示?其中,男性疾病控制达标率为45.65%,女性疾病控制达标率为86.36%?年龄≥65岁者疾病控制达标率为39.13%,年龄<65岁者疾病控制达标率为75.86%?BMI≥30者疾病控制达标率为17.65%,BMI<30疾病控制达标率为82.9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疾病控制达标率为80.00%,其他文化程度疾病控制达标率为46.67%?对心血管疾病认知良好者疾病控制达标率为89.66%,对心血管疾病认知不足者疾病控制达标率为

作者简介:黄学平 男 (1972—)苗族 大专,独山,荔波县玉屏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務中心 副主任 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方面

30.43%?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疾病控制达标率为21.21%,无不良生活习惯疾病控制达标率为78.57%?用药依从性良好疾病控制达标率为82.85%,用药依从性不佳疾病控制达标率为27.50%?

经过比较,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对心血管疾病认知情况?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用药依从性等影响因素,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通过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加以调查分析,我中心发现性别?年龄?体重?文化程度?对心血管疾病认知情况?是否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用药依从性等影响因素,对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男性?高龄?超重?文化程度偏低?对心血管疾病认知不足?存在不良生活习惯及用药依从性不佳等,均为影响社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应引起医务工作者重视?

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完善患者健康档案,加强对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准确分析引起治疗效果不佳的相关原因[3],通过医生一对一指导?健康宣教及密切随访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疾病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敏亚,周浩,张一英,等. 疾病细节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分层的影响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6(4): 339-341.

[2] 陈悦姝,何韵,魏誉民,等.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及不良生活习惯控制情况调查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 (1):107-108.

胰腺疾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24例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 该组患者中有9例为男性, 15例为女性, 最大年龄为71岁, 最小年龄为19岁, 平均年龄 (44.56±3.11) , 有2例患者是因为上腹部疼痛就诊和4例因消瘦就诊发现胰腺肿瘤, 其余患者则因体检或意外发现肿块入院, 肿块直径在1.9~7.9cm。

1.2 手术过程

手术刀进入的时候要正中切口剑突至脐下进腹, 入刀要快和准。尽可能的缩小伤口大小, 以提高患者的术后愈合。手术刀进入之后沿横结肠上缘无血管区分离大网膜, 进入小网膜囊。这个操作过程中要十分小心, 否则就可能会切断胃结肠韧带及胃短血管, 切的过程要快, 以减少流血。若脾动静脉因故结扎、离断, 脾脏仍能通过胃短动脉保持血运, 则不需切除[2]。

在胰颈竖直部分将肠系膜上的静脉、门静脉、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分离开来。同时在肠系膜上部分和门静脉前方将它们与胰颈分开并将间隙分离出来, 再进入胰颈部, 向左侧逐一结扎脾动静脉通向胰腺的分支。在肿块的两边进行胰腺切除, 肿块与两边的距离约为1 cm, 并于脾动、静脉前方充分游离远端残留胰腺, 直到离开切缘2 cm左右。手术过程中一般利用活检枪行组织芯活检行病理学检查, 以可以把肿块送至检验中心进行检测[2]。

切除之后进行消化道重建, 消化道的重建可以先关闭胰腺近切端, 再进行远端胰腺一空肠-Y吻合, 或者不关闭胰腺近切端, 而分别行胰腺近、远端一空肠Y吻合, 这也是医学上称谓的“双吻合”。

1.3 数据处理

将该统计调查的实验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圆满成功, 无手术死亡案例出现, 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包括1例胰瘘, 2例消化道出血, 1例腹腔积液, 2例新发糖尿病。对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健在, 且身体状况显示良好。见表1。

3 讨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国外就率先进行了中段胰腺切除术, 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随着中段胰腺切除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成熟, 如今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胰腺颈部或体部良性肿瘤或低度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 比如说功能性或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浆液性或粘液性囊腺瘤;其次是针对于那些位置往往比较深或者行局部摘除有主胰管损伤的类型[4];还有比如淋巴囊肿、皮样囊肿等等。而如果是节段切除无法彻底清除干净的肿瘤则不宜采用中段切除术。在实施中段切除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胰瘘、出血、腹腔积液、新发糖尿病等并发症。该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的方式, 对该院收治的24名行中段胰腺切除术的胰腺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从统计表格数据结果可以看出, 相比于传统的远端切除术, 中段切除术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由此说明, 中段胰腺切除术是一种治疗胰腺颈体部良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 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万涛, 陈明易, 周晓东, 等.中段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体部肿瘤的初步经验[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14) :63-66.

[2]陈焕伟, 甄作均, 李梅生, 等.节段性胰腺切除术治疗胰腺良性或交界性肿瘤18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1) :3925-3927.

[3]陈拥华, 杜冰清, 向光明, 等.Beger及Frey手术在胰腺良性疾病及低度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3) :341-347.

[4]赵华, 方金满, 张海涛, 等.中段胰腺切除在治疗胰腺颈体部肿瘤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36) :123-124.

[5]单毅.胰腺头颈部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的外科处理及“功能保全, 损伤控制”理念[J].实用肿瘤杂志, 2011 (2) :102-106.

[6]许业传, 余宏铸, 李韵松, 等.中段胰腺切除术在胰腺疾病中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 2011 (3) :176-178.

[7]詹世林, 陈建雄, 彭林辉, 等.中段胰腺切除治疗胰腺良性病变[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0 (9) :977-979.

上一篇:运行能耗下一篇:负荷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