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胰腺炎护理

2024-07-23

小儿胰腺炎护理(精选8篇)

小儿胰腺炎护理 篇1

小儿急性胰腺炎较少见, 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病死率较高, 约为9.7%, 其病因依次为特发性胰腺炎、胰腺结构异常、创伤、感染等, 与成人发病不尽相同[1]。小儿急性胰腺炎由于发病突然, 临床表现复杂, 病情进展迅速, 易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 故治疗相当棘手。2002年5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8例急性胰腺炎患儿, 均采用手术治疗, 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急性胰腺炎患儿8例, 男2例, 女6例;年龄3岁~12 岁;学龄前期5例, 学龄期3例;均经实验室检查、B型超声、CT 检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外伤后继发急性胰腺炎2例, 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胰腺炎2 例, 胆总管囊肿并发急性胰腺炎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

1.2 治疗及预后

本组病人分别经胰腺包膜切开减压、腹腔引流术,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痊愈7例, 并发胰腺假性囊肿1例。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急性胰腺炎最突出的症状和体征是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左上腹压痛明显、体温高、心率增快, 危重者出现休克的表现, 在临床上常合并其他器官损害。护士应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 动态地观察病情发展趋势, 积极配合治疗[2]。并做好各种抢救仪器及药品的准备。如出现病情变化, 应及时通知医生。

2.1.2 禁食、胃肠减压

通过禁食减少胰腺分泌, 减轻胰腺负担[3]。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消除胃肠道积气、积液, 减轻腹胀, 吸出胃液, 减少胃酸 (胃酸在十二指肠内刺激胰酶、胆囊收缩素的分泌) [4], 从而减轻胰液的外分泌。在使用胃肠减压前, 应向患儿及家属解释其目的, 以取得配合。胃管应妥善固定, 外露胃管近鼻口处做好明显标记, 并纪录胃管外露长度, 防止扭曲、脱落、折叠以影响减压效果。禁食及胃肠减压期间应准确纪录24 h出入量, 为计算补液量提供依据, 每日口腔护理2次, 防止口腔溃疡。

2.1.3 心理护理

术前患儿及家属多存在恐惧、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感, 亲近、体贴照顾患儿, 取得其信任, 并安慰鼓励患儿及家属, 降低其心理压力和不安情绪, 树立与病魔进行斗争的信心, 增加患儿对手术的耐受性。

2.1.4 监测各项实验室指标

术前熟悉出凝血时间及肝功能等检查, 查血、尿淀粉酶, 以作为术后治疗效果对照。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返回病房即予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鼻导管吸氧3 L/min, 心电监护下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记录患儿意识、麻醉清醒过程、哭声、面色、体温和24 h出入量。术后应注意听取患儿的不适主诉, 认真观察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 如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黑便、呕血等, 一旦发现有病情变化, 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处理。

2.2.2 做好各引流管的护理

由于本病病情复杂, 患儿卧床时间长, 带有多根管道, 做好管道护理是术后护理关键。①保持胃肠减压管的持续通畅, 观察纪录吸出液的量、性质、颜色, 并观察有无肛门排气。当肛门排气、排便, 腹胀消失, 吸出液体为透明无色, 并逐渐减少即可拔除胃管。②“T”形引流管:保持引流通畅, 记录其引流量、性质、颜色以及浑浊程度, 防止脱出, 定期更换引流袋 (我科使用的是康维抗反流引流袋, 每周更换1次) , 防止感染。术后7 d~14 d, 如胆汁日渐减少, 颜色变清亮, 行T管造影, 无异常可试行夹管1 d~2 d, 如无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可拔管。③腹腔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 如有大量血性液体或胆汁样液体引出, 提示有出血或胆瘘, 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5]。

2.2.3 营养及饮食护理

术后因禁食时间长, 胃肠减压, 各种引流管的引流丢失大量的体液, 全量补液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 营养支持成为必须[6]。营养支持可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是术后当天至胃肠道功能恢复前阶段, 此阶段一般采取全胃肠外营养 (TPN) , 如患儿有低蛋白血症可予白蛋白或血浆输入,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制度。我院TPN液均在静脉输液配置中心配置, 其配置环境的消毒要求及配置人员的消毒要求均比病房配置一般输液要高, 避免了配置过程中的可能污染因素。同时还要根据患儿的生理需要和各引流管的引流量来计算总的需要量, 均衡地、持续地输入患儿体内。②第二阶段也就是胃肠功能恢复, 拔除胃管后, 一般在术后5 d~7 d, 患儿开始进食。一般先从少量低脂流质饮食开始, 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质、低脂软食。在此阶段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掌握进食的量及间隔的时间, 同时还要观察进食后患儿有无不适感。

2.2.4 健康教育

当患儿手术完毕回病房, 如清醒的患儿要及时向其表示鼓励, 如“手术做得非常成功, 你很勇敢”等。向患儿及家属宣教术后心电监测的重要性及体位的要求, 各种导管的安置要求及注意事项, 术后禁食的目的及重要性, 如去枕平卧6 h, 6 h后血压平稳可改半卧位;要保持引流管通畅, 防止扭曲、折叠、脱出;禁食期间如口唇干燥可给予液状石蜡润滑, 不可擅自用温水漱口, 防止患儿吞咽。这样才能取得患儿及家属的合作, 防止意外发生。

2.2.5 监测各项实验室指标

掌握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及肝功能变化, 并与术前的指标对比, 以了解胰腺炎症的消退情况。

2.2.6 出院指导

指导家属给予患儿低脂、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忌暴饮暴食。并告知门诊随访时间, 指导其定期门诊随访。总之,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加强病情观察及引流管护理,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 做好康复期的饮食指导是手术成功、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急性胰腺炎患儿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痊愈7例, 并发胰腺假性囊肿1例。[结论]加强小儿急性胰腺炎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小儿,急性胰腺炎,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Benifla M, Weizman Z.Acute pancreatitis in childhood:Analysis ofliterature data[J].J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2003, 37 (2) :169-172.

[2]张素丽.急性胰腺炎观察护理与健康指导[J].中国基层医药, 2002, 9 (1) :86-873.

[3]田硕.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观察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4) :397-398.

[4]寇毅, 张尚忠.肝胆疾患胆囊动力学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0, 2 (1) :26-29.

[5]王水莲.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术后引流管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3C) :776-777.

[6]马丽辉, 付方雪.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护理, 2005, 11 (14) :1131-1132.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体会 篇2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腮腺肿大、疼痛、咀嚼受限为主要症状,各种唾液腺体及其他器官均可受累[1]。本病傳染性较强,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临床上必须积极治疗本病,但对本病的护理也很重要,现就此谈点护理体会:

1一般护理

1.1 消毒隔离 患儿要与健康儿童隔离,直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以免传染。患儿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儿的居室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

1.2病情观察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和发热,要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注意生命体征、尿量及呕吐的性质、呕吐物的颜色、量的变化,并观察有无腹胀等其他伴随症状。合并胰腺炎者多于腮腺肿大后数日出现腹痛、腹胀、上腹压痛、恶心呕吐等胰腺炎相关症状[2]。

1.3心理护理 患儿和家属对本病认识不够,过度紧张,且实行隔离治疗,难免会有焦虑、恐惧情绪,因此患儿很难接受,医护人员必须向患儿和家属耐心细致地解释病情,以取得合作。

1.4 饮食护理 患儿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予富含营养、易消化、低脂肪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忌食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同时嘱患儿多喝温开水,适当增加维生素,以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

1.5 口腔护理 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或复方硼酸溶液漱口或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1.6 发热及腮腺肿胀的护理 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利汗液蒸发散热。发热伴有并发症者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当体温超过38.5℃应对症治疗,可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可在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放置冰袋)或用酒精擦浴。也可遵医嘱予以退热药口服或者退热栓塞肛,但体温不宜降得过快过低,以防大汗淋漓出现虚脱。在腮肿的早期,可用冷毛巾局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从而减轻炎症充血的程度,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如果疼痛剧烈、烦躁不安时可给予鲁米那镇痛[3]。

2 并发症护理

2.1 脑膜脑炎:护士应注意观察神志、呼吸节律与深度的改变,瞳孔反应及大小对称;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按医嘱快速脱水,降低脑内压;鼓励患儿多饮水,但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更换衣服及床单。

2.2 睾丸炎:患儿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下地行走;用丁字带托住肿大的阴囊并予局部间歇冷敷,以缓解血液的淤滞和减轻水肿而减轻疼痛;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开塞露通便或服缓泻药[4]。

2.3 胰腺炎:护士应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增高等急性胰腺炎表现,有异常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并禁食,按急腹症处理。

2.4 心肌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严格限制活动;护士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严格好特护记录。

3 讨论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为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学龄儿童多见。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给予一般护理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业务水平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师诊断,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4.

[2]谭小平.15例流行性腮腺炎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4,23(1):38.

[3]徐秀英.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4):4.

[4]屈宁宁,职秀聪,李慧君.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并发症62例分析.宁夏医学院学报,

小儿胰腺炎护理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5月收治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40例, 其中男28例, 女12例, 患儿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8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传染病学第6版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29例患儿曾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 11例患儿未接种;3例患儿有高热惊厥史, 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腮腺肿胀和高热, 其中双侧腮腺肿胀27例, 单侧肿胀13例;患儿中29例以腮腺肿胀为首发症状, 11例以为高热首发症状, 大部分患儿伴有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入院时并发脑膜炎者6例, 并发睾丸炎者2例。

1.2 治疗与转归

患儿入院后给予抗病毒、抗细菌感染、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 症状明显好转, 腮腺肿痛基本消失, 住院期间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未出现院内感染的现象, 均治愈出院。

2护理

2.1 体温的护理

2.1.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脉搏、心率及面色、精神状态, 特别应重点观察患儿体温的变化情况, 注意发热过程、热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一般每4h测量1次, 如有高热或高热惊厥趋势的应0.5~1h测量1次, 并于退热处理0.5~1h后予以测体温, 评价降温效果, 并观察降温过程中有无虚脱、心悸、大汗、体温骤降等现象。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同时密切观察有无惊厥先兆如易激惹现象,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通知医生, 以便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2.1.2 采取有效地降温措施。

患儿体温持续不退, 除了密切观察病情外, 应积极采取有效地降温措施, 体温低于38.5℃, 暂不使用退热药, 密切观察体温波动, 温度达38.5℃以上时采取物理降温或根据医嘱给予药物降温, 首选物理降温, 必要时辅以药物降温。 (1) 物理降温:用冰帽、冰袋冷敷头部或大动脉走行处, 可有效降低头部温度, 冷敷时避免持续长时间冰敷同一部位, 以防局部冻伤;也可采用32~35℃温水或40~43℃的30%~50%的酒精擦浴, 用纱布或小毛巾在颈部两侧、腋窝、肘内侧、腹股沟、腘窝等体表大血管处进行擦浴, 擦至皮肤发红, 一般15~20min, 忌擦后颈和前胸腹部, 因为这些部位对冷的刺激敏感, 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及腹泻。温水擦浴后皮肤表面毛孔张开, 天气寒冷, 室温较低, 很容易使毛孔收缩, 反而不利于散热, 所以应适当保暖, 且擦浴力度适中, 动作轻柔, 防止皮肤擦伤。擦浴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寒战、神色、脉搏、呼吸异常, 如出现应立即停止擦浴并及时报告医生。四肢冰凉, 全身发冷者禁用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 应采用药物降温, 并予手足保暖, 促进末梢血液循环[2]。 (2) 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安乃近5~10mg/kg肌肉注射或滴鼻, 由于安乃近退热作用较其他解热镇痛药强, 一般患儿肌肉注射后局部剧烈疼痛, 且解热镇痛作用很强, 短时间内大量出汗, 易出现脱水、虚脱等现象, 而使用安乃近稀释后滴鼻, 比肌肉注射刺激性小, 有效减轻了患儿的痛苦, 且退热效果较之缓和一些。也可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 作用与安乃近相似, 且持续时间更长。应用药物降温时不可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的过低, 以免大汗导致虚脱, 同时应注意退热药使用间隔时间不少于4h, 避免因重复用药而增加药物毒性, 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

2.1.3 一般护理。

患儿注意休息, 持续高热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以减少耗氧量。保持病室安静、舒适、环境优良, 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清新流通,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 室温宜22~24℃, 湿度宜50%~60%, 适当降低室温, 可使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患儿不可包裹过紧, 应松解衣物, 以免影响散热, 患儿大量出汗后及时更换衣裤、床单、被褥, 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使患儿舒适。同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 因为患儿退热时会大量出汗, 丢失很多液体, 特别是使用退热药后往往会大量出汗, 为防止虚脱, 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3]。

2.2 心理护理

由于护理的对象是儿童, 且因疾病的原因被单独隔离, 因此在工作中, 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心理反应, 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 其目的在于缓解患儿的焦虑、不安、焦躁情绪。要和患儿做知心朋友, 以真诚的微笑、亲切的问候、温柔的爱抚, 拉近与患儿的距离。在给患儿进行医疗操作时动作应尽量做到轻、准、稳、快, 并多给予赞扬、鼓励的语言, 使其心情愉快, 减少紧张情绪。既要做好患儿的沟通与交流, 又要照顾到家属的情绪,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发现患儿的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患儿的年龄越小, 父母的关注度越多, 所以焦虑情绪越明显[4]。应帮助他们了解腮腺炎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及发热的观察和护理要点, 告知家属所采取降温措施的原理及显效时间, 并强调体温骤降的不利方面, 以安抚其焦虑情绪, 减低其心理应激程度, 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2.3 腮腺肿痛的护理

患儿腮腺肿胀疼痛, 忌食酸、辣、硬等刺激性而干燥的食物, 以免引起唾液分泌增多, 加剧疼痛, 可喝一些海带绿豆汤或金银花茶, 以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采用局部冷敷收缩血管, 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患儿肿大腮腺处用食醋、如意黄金散或仙人掌捣成泥状外敷, 同时保持局部清洁, 并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瘙痒等过敏现象。

2.4 饮食及口腔护理

患儿张口困难, 咀嚼食物可导致局部疼痛加重, 影响进食, 应鼓励患儿进食, 少食多餐, 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富有营养的半流质或软食。腮腺肿痛, 影响了吞咽功能, 口腔内残留食物易导致细菌繁殖, 进食后用温盐水漱口或多饮水, 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感染的发生, 不会漱口的患儿应帮助其多饮水, 并发胰腺炎的患儿需立即禁食并给予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5.1 脑膜炎:

脑膜脑炎多于腮腺肿大后3~10d发生, 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及意识的改变,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患儿出现喷射性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时, 及时根据医嘱给予糖皮质激素和20%甘露醇脱水治疗, 以降低颅内压。保持病室安静, 避免强烈光线, 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动作轻柔, 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防止抽搐的发生。对昏迷患儿专人陪护, 定时翻身、拍背, 防止坠床和压疮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2.5.2 睾丸炎:

多发生于青春期的男孩, 注意观察睾丸有无红、肿、触痛, 有无睾丸鞘膜积液和阴囊皮肤水肿等, 患儿需卧床休息, 用丁字带托起阴囊, 或局部冷敷止痛, 一般3~5min为宜, 但禁用冰敷, 以免引起睾丸萎缩。

2.5.3 心肌炎:

主要有胸闷, 乏力、气急、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心电图检查有心律失常后ST段的改变。对心脏损害, 特别是心动过缓并心肌严重缺血者,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以防阿-斯综合征及心源性休克[5]。给予抗病毒、营养心肌、抗心律失常等治疗, 密切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 患儿卧床休息, 降低心肌耗氧量, 减轻心脏负担, 做好基础护理。

2.5.4 胰腺炎:

常与腮腺炎同时发生, 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压痛, 伴发热、寒战、呕吐等, 血清淀粉酶升高。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禁食禁水, 必要时胃肠减压, 观察并记录液体出入量, 禁食期间给予周围静脉营养输入, 病情缓解后可逐渐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腮腺炎是经飞沫传播的, 腮腺肿前6d至后9d具有高度传染性, 患儿应呼吸道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后3d为止, 勤开窗通风, 同病种患儿同居一室。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煮沸消毒或暴晒消毒, 室内每天紫外线消毒1次, 各种用物及地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护理人员在操作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保证无菌原则, 预防疾病在病区内传播。对腮腺炎无免疫力的家长也要注意做好呼吸道隔离, 与患儿接触时应注意保持一定距离, 戴口罩, 勤洗手, 以免被患儿传染。易感患儿接种减毒腮腺炎活疫苗, 在好发季节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3体会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有一个自愈的过程,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应注重对流行性腮腺炎患儿的病情观察和对症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熟练的护理技术, 将护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 并及时处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解除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 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增强患儿及家长的安全感, 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做好消毒隔离, 积极宣传腮腺炎疫苗的预防接种,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护理方法, 以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40例流行性腮腺炎的患儿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实施有效的对症护理措施。结果:40例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后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均治愈出院。结论:正确及时的病情观察与对症护理是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证患儿康复的关键。

关键词:小儿,流行性腮腺炎,护理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2.

[2]周芳.循证护理在儿科发热患者中的应用 (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 2007, 2 (4) :336-337.

[3]陈怀琴.发热患儿的护理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44-45.

[4]周天文, 徐莹, 朱伟彬.发热患儿父母焦虑状况调查 (J) .河北医药, 2012, 34 (1) :119-120.

小儿急性胰腺炎17例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 男10例, 女7例, 年龄3~13岁, 平均8岁。暴饮暴食3例, 腹泻3例, 腮腺炎6例, 胆道蛔虫症2例, 水痘1例, 无明显诱因2例。

1.2 临床特点

本病发病快, 迅速进展, 腹痛为其主要症状, 可伴其他症状, 8例呕吐, 4例腹胀, 3例少尿, 2例肠麻痹, 2例腹泻, 1例呼吸困难, 1例发热, 1例抽搐, 1例休克。17例上腹部压痛, 10例肠鸣音减弱, 7例腹水, 5例移动性浊音阳性, 2例腹膜刺激征阳性者, 因本病临床表现多变且进展快, 容易误诊, 误诊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例, 肠梗阻1例。

1.3 辅助检查

入院患儿进行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均升高, 12例WBC1.3~2.0×109/L, 5例WBC2.0×109/L以上。血生化检查:血尿淀粉酶升高, 13例血尿淀粉酶超过正常2倍以上, 10例血清游离钙下降, 10例肝功能转氨酶升高, 5例乳酸脱氢酶升高, 10例C反应蛋白增高, 5例<50mg/L, 2例<100mg/L, 2例<150mg/L, 1例>150mg/L, 8例降钙素原增高。腹部彩超:15例胰腺增大、增厚, 回声低, 3例可见液性暗区, 7例腹水, 2例胆道蛔虫。胰腺增强CT:15例胰腺弥漫性增大, 7例散在低密度影, 3例轮廓模糊, 胰周渗液。

2 治疗及转归

2.1 治疗

17例急性胰腺炎患儿均禁水、禁食, 监测生命体征, 给予静脉补液和静脉营养, 稳定内环境, 腹胀者给予肛管排气, 必要时给予胃肠减压。静脉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控制感染, 合并病毒感染者加用阿糖腺苷或更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 预防应激性溃疡, 奥曲肽、胰升血糖素、降钙素和生长抑素抑制胰腺外分泌。3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情进展, 转外科手术, 2例术中发现胆总管扩张明显, 行胆总管探察术, 发现蛔虫阻塞胆总管末端, 取出寄生虫后放置T形管引流, 1例手术中发现主胰管断裂, 胰周渗液多, 给予主胰管缝合, 胰腺组织缝合。

2.2 转归

1 4 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治愈, 3例行手术治疗治愈。

3 讨论

小儿急性胰腺炎不是儿科常见病, 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小儿与成人胰腺炎的病因不尽相同, 有多方面的病因, 现代研究表明暴饮暴食、病毒感染、某些药物、外伤、遗传代谢病、胰胆管系统的寄生虫病和先天性畸形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 多数病例由腮腺炎病毒或上腹部外伤引起, 但有一部分病例无明确病因[1]。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胰酶提前激活导致自身消化和过度炎性反应的连锁反应, 引起多脏器损害。水肿型胰腺炎症状和体征轻, 预后良好。坏死性胰腺炎病情重, 发展迅速, 可伴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 病死率高[2]。

典型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有剧烈的上腹痛、恶心、顽固的呕吐, 可伴随烦躁、腹泻和发热, 体温多38.5℃以下, 体征脐周上腹压痛, 结合辅助检查胰酶增高、影像学检查阳性, 较容易确诊。但该病临床表现多样, 某些病例仅表现为脐周痛及血便, 成人急性胰腺炎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腹胀、肠鸣音减弱、黄疸等, 在小儿较少见。且小年龄患儿症状往往更不典型, 不能准确说明腹痛性状, 且定位多不准确, 尤其是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 多以哭闹为主, 不配合查体, 儿科医师普遍对该病不重视, 认识不足, 且小儿急性胰腺炎发病快, 迅速进展, 故不易早期确诊。

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儿, 尤其是婴幼儿, 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资料对于早期诊断及评估病情尤为重要。为避免误诊, 降低病死率, 对有腮腺炎、水痘、胆道蛔虫症及胆道先天性畸形伴腹痛的患儿, 应考虑急性胰腺炎的可能, 进行相关检查。血尿淀粉酶、彩超、胰腺增强CT, 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血尿淀粉酶超过正常2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 其中胰淀粉酶的升高最具有价值, 其特异性更高, 但少数患儿淀粉酶无明显升高。腹部彩超是一种较好的非损伤性检查方法, 同时可诊断并发症, 并可多次复查, 动态了解病情变化。其弊端在于, 患儿拒绝探头加压检查, 因其可增加腹痛, 且该病常伴肠道胀气, 影响超声扫描效果, 致使彩超显像率降低。而增强CT扫描可避免上述缺点, 急性胰腺炎增强CT可见:胰腺肿大、腺体轮廓不规则、胰腺坏死、胰内和胰周积液、假性动脉瘤和出血及腹水等影像, 其在小儿急性胰腺炎和并发症的诊断检出率比彩超更高[3]。

小儿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为保守治疗, 治疗原则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及酶抑制剂减少胰腺酶外分泌停止胰腺的自身性消化, 同时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静脉补液、静脉营养、缓解疼痛。保守治疗中出现坏死感染者应转外科手术治疗[4]。

综上所述, 小儿急性胰腺炎病因多样, 发病快, 迅速进展, 误诊率高, 延误诊断后果严重, 儿科医师应提高认识, 重视该病,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 提高小儿急性胰腺炎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Sakai Y, Abo W, Fukushi M, et al.Two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in infants less than one year old[J].JPGN, 2000, 30 (1) :99-101.[1]Sakai Y, Abo W, Fukushi M, et al.Two cases of acute pancreatitis in infants less than one year old[J].JPGN, 2000, 30 (1) :99-101.

[2]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与规范编委会.急性胰腺炎与临床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7, 15 (6) :340-341.[2]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与规范编委会.急性胰腺炎与临床营养支持[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7, 15 (6) :340-341.

[3]武庆斌.小儿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11) :884-886.[3]武庆斌.小儿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11) :884-886.

小儿胰腺炎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8例中男33例, 女25例, 平均年龄 (9.0±3.6) 岁。所有病例均有腮腺肿大, 伴颌下腺肿大48例 (82.7%) ;有明确腮腺炎患者接触史40例 (69.0%) 。发热43例 (74.1%) , 其中高热13例 (30.2%) ;恶心、呕吐15例 (25.9%) ;所有病例腹膜刺激征均阴性。腹痛、腹胀30例 (51.7%) , 其中中上腹痛17例 (56.7%) , 脐周痛8例 (26.7%) , 全腹痛3例 (10.0%) , 心前区痛2例 (6.7%) ;发生于腮腺肿大前5例 (16.7%) , 腮腺肿大后25例 (83.3%) 。并发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 (1) 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 (2) 急性上腹部疼痛伴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3) 血清或尿淀粉酶高于正常值; (4) 血脂肪酶高于正常值; (5) 影像学检查。我们将单纯流行性腮腺炎32例设为单纯腮腺炎组 (男16例, 女16例) , 并发胰腺炎26例设为并发胰腺炎组 (男17例, 女9例) 。

1.2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表1)

由表1可见, 发热症状两组发生率接近, 腹痛、呕吐的发生率并发胰腺炎组明显高于单纯腮腺炎组。

1.3 两组淀粉酶与脂肪酶水平比较

单纯腮腺炎组血淀粉酶 (312.0±35.4) U/L, 血脂肪酶 (205.0±18.3) U/L。并发胰腺炎组血淀粉酶 (323.5±63.7) U/L, 血脂肪酶 (503.1±22.3) U/L。两组淀粉酶与脂肪酶异常情况详见表2。

由表2可见, 血淀粉酶异常率两组水平接近, 并发胰腺炎组的尿淀粉酶与血脂肪酶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单纯腮腺炎组, 尤其是血脂肪酶。

1.4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5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单纯腮腺炎组住院时间 (5.3±2.8) d, 并发胰腺炎组住院时间 (1 2.6±6.1) d。

2 讨论

腮腺炎病毒属于副黏病毒, 感染人体时, 先进入呼吸道细胞中繁殖, 然后经血流传播到其他组织, 该病毒具有嗜腺体特性, 唾液腺和其他腺体最易感染。除了腺体外, 该病毒还容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由于其对机体各脏器的亲和力和侵袭力不同, 加之机体免疫状态的差异, 感染后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对于单纯腮腺炎, 本组并发胰腺炎患儿的临床特征有: (1) 腹痛、腹胀、呕吐、发热更明显, 这与刘春河等[1]的报道一致。 (2) 血淀粉酶异常率并不太明显, 但尿淀粉酶与血脂肪酶异常率明显高于单纯腮腺炎患儿。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时脂肪酶活力增高程度大于淀粉酶, 可高出正常上限10倍以上, 血脂肪酶比淀粉酶出现时间晚, 但持续时间长, 特异性高, 对迅速、准确诊断腮腺炎并发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2]。 (3) 胰腺的CT检查多表现为胰腺弥漫性增大, 胰腺密度正常或轻度下降, 密度均匀, 伴有胰管轻度扩张、胰头增大或胰体尾饱满肿大[3]。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胰腺炎病情相对较重, 住院时间较长, 在腮腺炎流行季节特别要注意是否有腮腺炎并发胰腺炎的可能, 尤其对出现腹痛、呕吐的, 要尽早做血脂肪酶、胰腺CT检查。

参考文献

[1]刘春河, 杨锡梅, 赵洪海.流行性腮腺炎992例[J].中外医疗, 2010, 29 (2) :70.

[2]孙海丰, 程磊.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增高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8) :7.

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儿, 其中男7例, 女4例, 年龄最小3岁5月, 最大8岁, 平均年龄6岁2月。其中8例有腹部外伤史, 3例有急性胰腺炎病史。全部病例行B超和CT检查明确诊断。囊肿最大直径10.3cm, 最小直径2.6cm, 囊肿位于胰头4例, 胰体尾7例。临床表现以腹痛、上腹部包块、呕吐等症状多见。

1.2 治疗方式及效果

保守治疗3例, 给予抗感染、抑制胰腺分泌、营养支持治疗, 随访半年至一年, 囊肿逐渐吸收, 无复发。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3例, 每日计量引流液, 每周复查B超, 至每日引流量<5m L, 连续观察3d, 复查B超确认囊肿消失, 拔除引流管, 随访一年, 其中2例恢复良好, 囊肿无复发, 1例囊肿复发, 再次入院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6例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儿术后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均痊愈出院, 随访半年至一年, 无明显不适。

2 讨论

小儿胰腺假性囊肿60%由外伤引起, 30%为急性胰腺炎所致, 其他原因者约占10%左右, 一般发生在胰腺炎或者胰腺外伤后2周~14个月, 平均6周形成囊肿[1]。本组病例中, 72.7% (8/11) 的患儿继发于外伤, 27.3% (3/11) 的患儿继发于急性胰腺炎。

小儿胰腺假性囊肿可能并发囊肿破裂、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大多需要干预治疗, 但目前对于干预治疗的指证还没有明确的统一意见。一般认为, 囊肿直径>5cm, 且持续时间>6周无变化, 出现囊肿压迫症状, 如大血管受压, 胃十二指肠梗阻, 胆总管受压狭窄, 或者并发囊内感染、破裂、出血等, 均需干预治疗[2]。其治疗的方式包括:经皮置管引流和外科手术 (外引流术、内引流术和囊肿切除术) 。

经皮置管引流主要用于短期内迅速增大的囊肿;囊肿合并感染;囊肿压迫邻近器官;症状严重、全身情况差, 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迅速缓解症状等优点, 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腹外引流术, 成为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3]。本组中有3例患儿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 2例获得痊愈。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引流的过程中应保持引流管通畅, 如果引流不畅, 可用甲硝唑液或生理盐水冲洗。当引流量每天少于5mL, 连续观察3d, 必要时可夹管观察, 复查B超确认囊肿消失, 方可拔除引流管。同时注意定期复查B超, 防止囊肿复发, 对于囊肿复发者应及时行内引流术。

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外引流术、内引流术和囊肿切除术。外引流术操作简单, 可迅速缓解症状, 但可造成大量水电解质、蛋白质和胰液的丢失, 以及对皮肤的腐蚀, 同时及易发生胰瘘和囊肿复发。而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 以单纯引流为目的的手术已基本放弃[4]。外引流术目前主要用于经皮穿刺置管失败, 囊肿破裂, 囊肿不成熟难以行内引流术者。

开腹内引流术主要有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囊肿胃吻合术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三种术式, 应根据囊肿的部位合理选用。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主要适用于胰头部胰腺假性囊肿, 且囊壁与十二指肠后壁紧密相连, 但易并发吻合口瘘致胆瘘、胰瘘、十二指肠瘘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囊肿胃吻合术主要用于胃后壁胰腺假性囊肿, 操作方法简单, 不易发生吻合口瘘, 但易继发囊内感染和消化道出血, 而且手术只能在胃后壁囊肿最明显处吻合, 很难在囊肿最低处吻合, 致使囊肿不能通畅引流, 尤其是囊肿较大时, 其并发症发生率更高, 故应尽量避免此术式[5]。

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时最为理想的内引流术式, 虽然操作复杂, 但手术并发症, 包括出血、感染、复发等均较前两种内引流术式明显减少, 既能有效的起到引流作用, 又能防止肠内容物的反流, 且不受囊肿部位的限制, 对于位置远离胃、十二指肠又不宜切除的囊肿尤为适用。本组病例中6例患儿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 均取得满意效果。对于术中操作应注意囊肿吻合口径不得<4cm, 梭形切除部分囊壁, 尽量使吻合口位于囊肿最低点, 同时使囊肿空肠吻合口与空肠吻合口之间的距离不应<30~40cm, 以达到充分引流和防止反流的双重目的。

囊肿切除术多用于胰尾多发性小囊肿, 且引流效果不佳的病例。对于不能排除肿瘤的囊肿也应早期手术切除。术中应注意胰管的处理, 防止术后胰瘘的发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腹腔镜下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逐步应用于临床, 因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及病死率低等优点, 已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尤其是囊肿胃吻合术应用较为广泛[6]。其临床适应症是建立在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适应症的基础上, 且囊肿后壁与胃后壁粘连紧密, 形成共壁。

总之, 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及囊肿的大小,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急性期胰腺假性囊肿, 应尽可能采取保守治疗, 必要时经皮穿刺引流。对于保守治疗无效, 病程在6周以上的囊肿, 应尽早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以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首选。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诊断治疗。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例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保守治疗3例;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术3例, 1例复发, 再次入院行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5例。随访半年至一年, 无术后严重并发症, 无复发。结论 小儿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 根据病情及病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胰腺假性囊肿,儿童,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施诚仁, 金先庆, 李仲智.小儿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64-365.

[2]刘念.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J].肝胆外科杂志, 2007, 15 (3) :191.

[3]Cantasdemir M, Kara B, Kantarci F, et al.Percutaneous drainage for treatment of infected pancreatic pseudocysts[J].South Med J, 2003, 96 (2) :136-140.

[4]张太平, 赵玉沛, 杨宁, 等.胰腺假性囊肿治疗方式的选择与评价[J].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3) :149-152.

[5]程坤, 韩玮, 林海, 等.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式的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8 (9) :912-914.

小儿胰腺炎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2例, 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51例, 男女之比为2 ∶ 1;年龄1~4岁36例, 5~8岁102例, 9~12岁12例, 14岁2例;春季发病92例, 冬季发病45例, 其它季节发病15例。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

患儿起病均有发热, 多数为中度发热或微热。仅少数病例呈现高热。

1.2.2 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是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体征。本组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腮腺肿大, 其中双侧腮腺肿大比单侧腮腺肿大更多见, 腮腺肿大情况, 见表1。

1.2.3 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的并发症较多, 近年来, 越来越多被临床工作者所重视。脑膜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其次是心肌炎、睾丸炎、胰腺炎等并发症情况, 见表2。

2讨论

从本组病例看, 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好发年龄组为1~8岁, 其中1~4岁36例 (23.7%) ;5~8岁102例 (67.1%) , 两者共占90.8%。其发病季节春冬为主, 本组春季发病92例 (60.1%) , 冬季发病45例 (29.4%) , 符合以往规律[1]。可见, 冬春季节加强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十分重要。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大部分病例临床表现较轻, 或呈亚临床型, 仅有少数病例中毒症状较重, 表现为持续高热, 明显食欲不振、乏力, 严重者, 特别是低年龄组小儿常有精神萎糜、嗜睡或烦躁不安。大年龄组患儿以微热居多。腮腺的非化脓性炎性反应、肿大是诊断流行性腮腺炎最可靠的依据。本组病例腮腺双侧肿大占56.5%, 左单侧腮腺肿大占19.1%, 右单侧腮腺肿大占24.3%。两侧腮腺肿大不均衡性原因不清。流行性腮腺炎出现并发症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通常需住院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侵犯脑膜或脑实质[2], 并发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这是最多见的并发症。此并发症可发生在患儿发热, 腮腺肿大不明显期, 也可发生在腮腺明显肿大期。前者诊断比较困难, 需要仔细询问病史, 注意腮腺是否有轻微肿胀, 不断陈诉的小儿或有频繁呕吐, 应高度警惕有并发脑膜炎的可能, 宜密切观察和进一步检查, 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否则, 会危及生命, 并发心肌炎者常有心电图改变, 故每个患儿都应常规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可表现为ST段下移, T波低平或倒置, 右束支不完全传导阻滞, 低电压和窦性心动过速等。并发胰腺炎者虽然较少, 但临床表现凶险, 故应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并发睾丸炎仅见于大年龄组患儿。本组男患儿101例, 并发睾丸炎2例, 仅占男患的1.9%。并发睾丸炎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随着腮腺炎的好转可很快恢复。值得注意的是肝脏损害, 本组做肝功能检查者23例均有血清GPT轻度或中度升高, 其中1例高达150 μ/L, 这提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引起肝脏损害, 故每例患儿都应常规做肝功能检测, 治疗时也应注意保护肝脏, 促进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少数病例还可并发颌下腺, 舌下腺炎, 表现为腺体肿大, 预后均良好。

总之,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脑膜炎、心肌炎、胰腺炎、睾丸炎、肝脏损害等。其中以并发脑膜炎、心肌炎最多见, 以并发胰腺炎病情最重, 并发睾丸炎易恢复正常预后良好。治疗时应针对主要并发症, 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干扰素、胸腺肽、阿糖腺苷及某些中草药, 如板兰根、蒲公英、大青叶、黄芩、双花、连翘等具有抗病毒作用, 但需要早期使用, 其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3-76.

小儿胰腺炎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 在我科住院的流行性腮腺炎患儿64例, 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1~3岁9例、4~6岁39例、7~13岁26例,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6例;平均年龄 (6.8±2.1) 岁。对照组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平均年龄 (6.9±2.2) 岁。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日程及病情相近, 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所选病历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符合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1]: (1) 有明显流腮接触史; (2) 有单侧或双侧腮腺或颌下腺肿大, 触痛明显; (3)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在正常范围, 血、尿、淀粉酶增高。并排除不合作, 不完成疗程者, 有原发病需加用其他药物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7岁胸腺肽10mg, >7岁胸腺肽20mg, 静脉滴注, 1d1次, 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 (kg.d) , 静脉滴注1d1次。对照组单纯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 (kg.d) , 静脉滴注1d1次。均连续7d为1个疗程, 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痊愈:7d内体温恢复正常, 肿大腮腺消退, 疼痛消失;显效:7d内体温恢复正常, 腮腺明显缩小, 疼痛明显减轻;有效:体温控制在38℃左右, 腮腺有所缩小, 疼痛有所减轻;有效:介于显效与无效;无效:7d后仍发热, 腮腺无缩小, 疼痛无减轻。痊愈+显效例数的百分比合计为总效率。

2 结果 (表1)

不良反应:两种药物治疗期间均无发热、皮疹、消化道及全身

表1治疗后总有效率情况[n (%) ]

不良反应。

3 讨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腮腺急性非化脓性疾病[2], 利巴韦林是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其主要通过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 阻断肌苷酸变为鸟苷酸而抑制病毒的核酸合成, 对核糖核酸 (RNA) 及脱氧核糖核酸 (DNA) 病毒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特别对RNA病毒作用显著[3]。腮腺炎病毒属RNA病毒中的副粘病毒[1], 利巴韦林对其有明显的作用。胸腺肽是由健康小牛胸腺提取, 内含胸腺肽α1等多种活性多肽, 能增加T细胞在激活后IFN-γ等多种淋巴因子的分泌, 增加T细胞上淋巴因子受体的水平, 同时通过对T辅助细胞的激活作用来增强淋巴细胞的反应[4], 从而有效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抗病毒效果。本实验结果显示, 用胸腺肽、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64例,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故笔者认为, 胸腺肽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作用迅速, 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无明显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绍基, 任红.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9~82.

[2]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1~205.

[3]王百龄, 谢树莲, 卢顺华, 等.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18例综合报道[J].临床儿科杂志, 1991, 9 (1) :57~58.

上一篇:音乐流行唱法下一篇:连续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