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2024-07-11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精选9篇)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管理经验。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小儿265例, 通过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强化护士专科知识培训, 对患儿在健康教育、心理、发热、口腔、饮食、皮疹、病情观察等方面进行系统有效的护理, 总结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与护理管理经验。结果 265例手足口病患儿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无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治愈率100%。结论 护士掌握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与落实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措施, 可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并发症及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 是提高患儿治愈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手足口病 (HFMD) 好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 以3岁以下幼儿发病率较高[1],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以发热及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 大多预后良好, 有少数可发展为重症患儿 (尤其<3岁者) , 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 在发病1~5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导致死亡[2], 我院2010年05月至2011年10月对收治的265例手足口病小儿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与落实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措施, 合理用药及对症治疗, 使患儿病情明显好转, 全部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与管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05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手足口病小儿265例, 男159例, 女106例;年龄4个月~5岁, 平均年龄 (2.16±0.21) 岁;病程2~9d, 平均病程 (5.74±0.58) 天;无发热13例, 发热37.5~38.0℃161例, 38.1~39.0℃79例, 39.1~40.0℃11例, 40℃以上1例;肢体抖动27例, 嗜睡13例, 呕吐11例, 心肌损害12例, 合并肺炎11例, 合并脑炎13例;轻症227例, 重症3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咽部、臀部疱疹或溃疡, 手部疱疹多在掌心, 足部疱疹多在足底, 少数蔓延至膝部, 口腔疱疹多在舌及两颊部, 臀部疱疹多在肛周和骶尾部。

1.2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加强隔离、适当休息、合理营养, 所有住院手足口病小儿均给予炎琥宁、利巴韦利抗病毒, 有呼吸道感染者加用头孢曲松等抗感染治疗, 合并心肌损害者予大量维生素C。磷酸果糖营养心肌, 对高热者予物理降温及药物降温, 重症病例予甘露醇降颅内压, 短期应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

2 结果

经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与实施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及时治疗, 265例手足口病小儿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无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治愈率100%。

3 护理与管理

3.1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

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本院设手足口病专门病区, 病区分为医务、患者及家属双通道, 全病区严格按传染病区分管理, 对手足口病患儿行消化道、呼吸道隔离及接触隔离, 控制探视, 减少交叉感染。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每日用紫外线照射1~2h[3], 医护人员进行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后严格执行七步洗手, 每个病室配备含70%~80%乙醇快速消毒剂, 以供不方便洗手时使用[4]。接触患儿戴口罩、帽子, 操作时带一次性手套, 一用一丢弃, 安装感应式水龙头开关, 使用洗手液洗手。诊疗、护理患儿过程中使用过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等都要擦拭消毒如听诊器、血压计、心电监护仪等用500mg/L含有效氯消毒液擦拭2遍, 病室、厕所地面、病床、桌椅及患儿接触过的物体表面、门把手等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2次/d, 患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后清洗干净、煮沸消毒30min。患儿粪便在厕所用500mg/L含有效氯消毒液初步消毒后排入医院污水系统处理, 科内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盛装并标识清楚, 每天处理。患儿出院后床单位及病室严格执行终未消毒处理。患儿的物品需消毒后带离。

3.2 开展培训与健康教育

组织科内护理人员利用晨会、周会时间学习手足口病知识和医院感染控制方法, 对学习结果予以考核;组织护理业务查房, 把护士带到床边, 结合病例进行解析、提问, 让护士直观地学习到手足口病知识, 丰富临床经验, 提高观察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并在病区开辟手足口病预防与治疗护理专栏, 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 用科学合理、通俗易懂的解释, 告知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 消除其对手足口病的恐慌情绪, 以正常心态接受治疗。

3.3 心理护理

由于对环境的陌生加上疱疹的疼痛刺激和穿刺的疼痛, 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对此护士应倍加关心, 耐心劝导, 爱护体贴患儿, 使用表扬和鼓励法, 消除患儿陌生感, 取得患儿信任, 争取配合治疗, 允许家属陪伴, 使他们有安全感, 多与家属沟通, 耐心解答家属疑问,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3.4 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 可给予多喝温开水;如体温超过38.5℃, 可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 冰敷头部及大血管处或药物降温, 如小儿退热贴贴额头或布络芬缓释混悬液口服等, 根据患儿体重, 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退热后患儿出汗多时, 应及时补充水分, 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 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 安抚患儿情绪, 减少活动, 注意休息。

3.5 口腔护理

本组患儿口腔均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或溃疡, 护士引导患儿晨起、饭前、饭后、睡前用生理盐水濑口, 嘱每次含濑2~3min, 含濑时应注意使口腔内各处得到充分冲洗, 年龄小不会濑口的患儿饮10~20m L温开水或用生理盐水棉签轻轻地清洁口腔, 以预防感染。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的溶液濑口, 可用思密达调均涂于溃疡面, 以减轻食物对口腔粘膜的刺激;较大的患儿用双料喉风散, 每日数次喷口腔疱疹破溃处, 用后30min内不得进食, 不喝水, 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 同时注意观察口腔粘膜糜烂、溃疡进展情况。

3.6 饮食护理

患儿多有发热, 口腔疼痛而食欲减退或拒食, 故饮食调配十分重要。可按患儿年龄、饮食习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刺激性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如牛奶、肉汤、菜粥等。食物温、清淡、可口, 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以保证营养均衡, 鼓励多饮温开水, 以达到体内毒物的排泄。

3.7 皮疹护理

患儿衣着要柔软、舒适, 被服要经常更换, 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剪短患儿指甲, 皮肤搔痒时勿用力搔抓, 以防皮肤破损引起感染, 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 温水淋浴, 禁止用肥皂等刺激性沐浴液, 皮疹局部可外涂炉甘石洗剂, 如有出现溃疡或糜烂可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搽患处, 预防感染。

3.8 病情观察

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快, 变化多, 特别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会或不会准确述说病情。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及生命体征, 密切观注手足口病的重症早期特征, 尤其是3岁以下幼儿, 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护士应每15~30min观察一次病情, 重点注意观察体温持续 (38.5℃) 以上, 有无精神差、嗜睡、呕吐、肢体抖动、心率增快或减慢、皮肤发花、指 (趾) 发绀;呼吸频率和节律变化、有无咳嗽、咯白色或血性泡沫痰等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配合抢救并做好详细护理记录。

3.9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后, 应注意休息和调理饮食, 注意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常通风, 勤晒被服, 不宜带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以减少感染机会。

4 小结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途经复杂的疾病, 近年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且发病人群多为婴幼儿, 及时发现疫情, 及时隔离是控制本病扩散的关键。通过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措施, 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 合理用药和及时治疗, 本研究265例手足口病小儿未出现护理并发症, 无院内交叉感染发生, 治愈率100%。这说明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的。积极有效到位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保证。加强病区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救治力, 认真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管理措施, 严格消毒隔离, 切实做好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配合药物治疗, 并有效对公众进行健康宣教, 将有利于提高手足口病的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78-79.

[2]张格荣.手足口病门诊护理及管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9) :104-105.

[3]王智敏.3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及护理[J].求医问药, 2012, l0 (1) :129-130.

[4]黄小珍.大批量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 4 (3) :264-266.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2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84-01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及抢救患者的常用操作技术,然而由于患儿皮肤组织松弛,且儿童较为好动,因而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从而对护理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及时规范小儿静脉输液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就变得十分重要[1]。我院为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中的应用效果,对接收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采用不同护理方式实行护理,效果明显,以下是具体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间在我院诊治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把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观察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40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6岁,平均年龄为3.2岁;对照组86例患儿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41例,患儿年龄最小为6个月,年龄最大为7岁,平均年龄为3.3岁;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儿则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并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基础护理合格率和家属护理满意度等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制定护理干预方案 以小儿头皮静脉输液风险经验为依据,为患儿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首先应成立创优小组,全方位的收集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信息,明确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常见的风险类型,并对导致风险方式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时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的相关知识,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小儿头皮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事件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有效的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及护理质量。

1.2.2明确护理风险发生原因并制定干预措施 第一,反复穿刺。导致该风险时间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有待提高;②穿刺时患儿不停哭闹进而造成穿刺失败;③患儿血管充盈度较差。处理措施: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在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知识前应多与患儿接触,和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尽可能减少患儿哭闹现象发生。第二,体液渗漏。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护理人员穿刺水平不一,针头未置于血管内的正确位置。②患儿哭闹不停使得针头活动脱出。其处理措施主要为:医疗机构应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学习头皮静脉穿刺的相关知识及操作训练,逐渐提高其穿刺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及时进行巡视,确

保输液通畅,若有堵塞等现象发生则应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渗人皮下组织。第三,针头脱落。导致针头脱落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种:①未牢固固定头皮静脉输液针。②患儿哭闹不停。③家属未认真進行护理,使得患儿将针头拔出。④患儿出现大量出汗现象,尤其是头部出汗较多的,使得固定难度增加,因而极易造成针头意外拔除现象发生。处理措施:护理人员应认真进行巡视,以防患儿哭闹、乱动;同时还可利用自制纸板对针头进行牢固固定,必要时可利用绷带进行固定。第四,感染。导致感染现象发生的因素较多,其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未严格无菌操作。②输液室环境及空气未严格消毒。③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较低,导致静脉壁损伤。处理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护理人员培训的重视,不断增强其无菌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输液室消毒、通风的重视;此外,护理人员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避免对患者的静脉壁造成损伤。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72例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两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后6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1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5%。对照组86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后13例患儿发生反复穿刺现象,12例患儿发生液体渗漏现象,6例患儿发生针头脱落现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基础护理合格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86例患儿中84例基础护理合格,占97.7%,对照组86例患儿中74例患儿的基础护理合格,占86.0%,两组患儿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46例,较满意25例,满意13例,不满意2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7%。对照组86例患儿家属中非常满意30例,较满意32例,满意16例,不满意8例,其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0.7%,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小儿疾病的常用方式,该治疗方式具有以下几种优点:①快速将药物送至小儿病变器官,可较快的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且维持时间较长;②同时该治疗方式还可有效的补充小儿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③该治疗方式还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等多种优点。由于小儿较为好动,自身免疫功能较弱,皮肤组织松弛,极易引发静脉输液风险[2-3]。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且可有效的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淑萍. 负压穿刺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J]. 当代医学,2011,23:120-121.

[2]高世凤,朱元凤,侯静,邓琳,蔡艾艾,黄祥柱. 门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护理风险及干预[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10:65-67.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1年3月始我院加强了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护理管理。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2年11月儿科门诊输液患儿300例为实验组, 其中男144例, 女156例;年龄5个月~7岁, 平均 (3.6±1.7) 岁, 其中6个月~3岁患儿占76.7。另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3月输液患儿300例为对照组, 其中男141例, 女159例;年龄6个月~7岁, 平均 (3.4±1.8) 岁, 其中6个月~3岁患儿占78.3%。两组患儿以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提高护士对小儿意外损伤的认识针对输液室可能发生的意外损伤及相关危险因素开展相应培训与讲座, 从思想层面使护士重视儿童意外损伤、提高护士对小儿意外损伤的认识。

1.2.2增加安全警示、加强安全教育在输液室墙壁、黑板、桌椅等粘贴海报、展板等安全警示牌或提示牌, 内容需简单、醒目, 如禁止小儿攀爬、请勿触摸等。同时可放置安全相关书籍、画报及温馨提示牌、提示卡等, 使家长在看护患儿、等候就医时可了解相关预防小儿意外损伤的知识及输液过程中如何安全防护等, 以加强对家长的安全教育[2], 使家长能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1.2.3定期检查公共设施安全性对输液室内配置的所有公共设施进行定期安全检查与及时更换。更换配置安全防护、触保性能的电源插座等, 以预防患儿发生触电意外。对输液室暖气管道、空调及时清洗清理, 以确保寒冷天气时室内温度适宜。

1.2.4加强输液过程管理由于患儿语言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欠缺, 无法完整表达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适, 故输液过程中护理要加强输液过程管理, 除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减少发错药物等差错外, 必须耐心细致、有条不紊, 尤其对有重名患儿, 要标识好患儿父母名字以便于识别。

1.2.5加强输液巡视患儿输液期间要加强巡视, 以早期发现液体外渗、滴完等现象。同时严格把握好拔针环节, 拔针前要核实是否有续瓶等。拔针后要指导家长正确按压针眼以防血液渗出。

1.3观察指标

回顾两组患儿输液期间有无发生坠床、烫伤、刀割伤、针刺伤、药物误服等意外损伤, 并对两组意外损伤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意外损伤发生率及投诉率经SPSS15.0软件行卡方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照组300例患儿中发生意外损伤者共10例, 占3.3%;实验组300例发生意外损伤者共2例, 占0.6%;实验组意外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5.44, P<0.05) 。

3讨论

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到位:由于中医院护士绝大多数是西医护校毕业, 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技能的经历, 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扎实, 临床应用少, 所以对于护士的中医护理技术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目前大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 患儿生病后家长往往表现有焦虑、紧张、烦躁等情绪。门诊输液室作为的接待与治疗患儿的特殊场所, 如护理工作中如出现错差极易引起患者家长不满, 严重者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故必须加强对输液室的护理管理, 以提高输液室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3]。

输液室常见的易引发纠纷的因素主要有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静脉穿刺技术、医疗收费、护理差错失误、患儿意外损伤等[4,5]。在这些因素中尤以患儿发生意外损伤最易引起患儿家长的反感与投诉。为有效患儿发生意外损伤, 我院主要从提高护士对小儿意外损伤的认识;增加安全警示、加强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公共设施安全性;加强输液过程管理;加强输液巡视等方面加强了管理。从本研究观察结果可以看出, 加强输液室护理管理后患儿意外损伤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 这提示出加强护理管理可有效规避患儿意外损伤的发生。这对于改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树立医院形象具有重要作用。但输液室护理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责任重大的工作, 需要医护人员及患儿家长的共同努力。在现代社会,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 输液室护理管理者在改善输液室硬件设备、提高护士护理技能同时更应该树立主动服务的护理理念, 真正以患儿为中心, 才能确保患儿安全、获得家长及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雪芳, 陈立群.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输液室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09, 7 (10B) :2701-2702.

[2]陈艳丽.门诊发热患儿家长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08, 22 (7B) :1811.

[3]阐玉英.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9, 5 (5) :78.

[4]刘小蓉.儿科门诊输液室护患纠纷发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 2009, 7 (8A) :2032.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4

奖金是医院绩效考核再分配的一部分,也是激励员工的有效经济杠杆,如何充分利用这一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已成为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1]。一直以来,我院科室奖金主要由科室效益决定,而科室医护人员奖金均吃大锅饭,医护按人头平分奖金。未体现全面、客观、公平、多劳多得,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也是困扰科主任、护士长管理的难点问题。我科于2008年5月开始实施医护联合绩效考核,强调建立以质量为核心, 以岗位责任、绩效为基础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实行以服务质量及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职称系数奖金制度,以调动医护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就我科如何科学合理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客观公平实施医护奖金分配展开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组织学习,明确绩效考核的意义

由于科室医护人员奖金均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忽略了工作效率、技术难度、风险、责任等诸多因素,导致人心涣散。科学构建绩效考评体系,客观公平实施奖金分配,全面挖掘医护人力资源潜能,可以稳定科室队伍、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内涵质量,促进科室发展。[2]

管理上,“质量为本,制度为纲,强化服务意识”;考核,“起点公平,量化考核促进有序竞争”;核算,“效率优先,兼顾收益,调整价值取向”;奖励,“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形成有效激励”为原则。

1.2 绩效考核分组

科室医生12人,护士16人,其中医生副高以上职称5人。将医生护士按工作能力、工作年限、技术职称、岗位责任及学历高低进行医护同组搭配。具体分为2个大组,4个小组,每个小组包括6个人,医师3人,护士3人。每个组均分管8-10张床位,每个小组均有一名副高以上医生及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对本组医疗护理质量负责。两个大组组长分别由经念丰富、责任心较强、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副高以上医生及主管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担任。负责本组人员的工作量的统计、出勤考核、质量监控及满意度调查及相关统计工作。每月低分别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

1.3 绩效考核的具体内容

按工作质量、工作数量、患者满意度、职称系数四方面进行考核。工作质量占总奖金的40%,患者满意度占20%,工作数量占20%,职称系数占20%,工作数量评价指标包括:收治病人数,总费用及治疗费、护理费。工作质量包括住院天数,手术大小和病例分型,药品比例及医院规定的相关制度,服务质量及社会效益。并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工作数量作为年终医护评先选优的依据。

1.4 绩效考核的方法

1.4.1科室质控小组根据医院质量检查、科室自查,结合科室奖惩管理办法与质量考核的标准作为质量管理扣罚的依据。每月收集患者的表扬信、留言条、锦旗等纳入质量奖惩。

1.4.2每组工作量由两组大组长交叉统计收治病人总数、每个患者总费用、药品费、治疗费、护理费作为每组工作量。护士长、办公室护士工作量奖金按两组平均算。

1.4.3科室护士长带领各组组长每月中旬交叉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并由参加调查的人员签字认可。优质护理管理员汇总后针对存在的问题通报护士长,每组组长提出整改措施。满意度低于95%,每下降1%扣满意度奖金的0.05%。

1.4.4职称系数从0.8-1.4的系数开始,从士到师,同一职称三年以下的为低年资,三年以上为高年资。具体分低年资住院医生、护士,高年资住院医生、护士;低年资主治医生、护师,高年资主治医生、护师;低年资副主任医生、主管护师,高年资副主任医生、主管护师;主任医生、副主任护师。

1.4.5获奖和发表论文 在院级以上单位举办的各项竞赛中获得名次、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按等级適当加分。

1.5绩效考核实施

设计电子表格,输入各项数据,计算出每组奖金,每组再据相关考核标准计算出个人奖金。

3 收获

通过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发挥了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了科室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增进了科室全面、和谐、可连续发展。使科室形成良性竞争,使医疗、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实现患者满意、职工满意、医院满意、科室发展的良好势头。未发生一起医疗、护理事故。通过对医护联合绩效考核,医护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避免了推诿患者的现象,医生收治患者不再是为了个人,而是整个治疗组,护士必须配合保证各项治疗护理措施按质按量完成,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来增收病人;减少了医生漏开医嘱和做治疗后不开医嘱的现象;同时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开发新技术、新项目如为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行口腔黏膜雾化吸入,在为患者提供舒适同时,可以提高科室经济效益。

4讨论

4.1绩效考核有一定的导向性,考核的内容与权重应根据管理重点及期望加强的内容制定,并不断完善。例如发现技能水平需要提高,就可以加大技能考核的权重;发现劳动纪律需要加强,就应该加大对劳动纪律的考核权重。

4.2 认知具有多维性[3],为形成完整的认知评价,参与测评者应包括科室的主任、医生、护士长、其他护理人员,以免因个体的想象和情感因素影响评价的客观性。

4.3 客观评价更为直观、更可测量、更有信服力[4]。客观评价考核应占主要权重,但在基础考核中,由于岗位、工作时间的不同,对劳动纪律、履行岗位职责等检查的几率不相等,加之工作人员在出现安全问题时,有隐瞒不报的可能,这些均会影响考核结果真实性。针对这些问题,科室主任、护士长要做好周详的安排,保证对每个工作人员的考核几率相等,对出现安全问题瞒报的,要给予考核扣分及经济处罚。

5 存在的问题

由于各项指标手工统计,数据不精确,同时额外增加了许多工作量;在各项指标中,质量控制较为复杂,评价指标单一,导致各组特别注重工作数量,出现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导致质量的控制反而下降。与工作质量问题是当前护理人员工作绩效的焦点和核心[5]相矛盾。护理工作量的计算未能体现个体化护理。

参考文献:

[1] 叶文琴,孙琳.护士奖金分配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186-190.

[2] 张悦,丁玉兰.护士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初探.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07A):69-70.

[3] 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5-28.

[4] 任蔚虹,应立英,王惠琴,护士长绩效考核纬度的建构与结果分析 [J].中国护理管理,2006,6(10):9.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骨科自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160例小儿患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风险管理组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患儿80例,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4个月~14岁, 平均年龄 (8.9±4.7) 岁, 平均住院时间 (23.5±8.7) d;常规护理组患者80例, 男43例, 女37例, 年龄6个月~14岁, 平均年龄 (8.7±5.1) 岁, 平均住院时间 (24.4±9.2) 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程、住院时间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所患疾病不同给予常规护理措施。风险管理组采用以下风险管理措施: (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责任到人, 以强化本组护理人员度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 (2) 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教育, 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控制护理风险的重要性; (3) 评估危险因素:评估不同患儿可能发生的常见风险, 如深静脉栓塞、脂肪栓塞、骨筋膜间隙综合征、合并创伤、跌倒、坠床、误吸等意外伤; (4) 加强护理监督:针对上述危险因素, 给予相应的监督及预防措施, 如指导患者家属坠床的预防、重点时段的监督管理等; (5) 严格规章制度:首先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制度培训, 并在工作当中严格执行, 以保证护理意外的及时汇报以及患者的安全[1]。

1.3 评价方法

在患儿出院时对患儿或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8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 60~79分表示满意, 40~59分表示一般, 20~39分表示不满意, 0~19分表示非常不满意。并评估患儿住院期间的潜在危险以及实际发生的风险事件, 并计算潜在危险发生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潜在危险发生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对患者满意度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 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风险管理组满意度评分为 (94.3±12.1) 分, 常规护理组满意度评分为 (81.3±10.5) 分, 风险管理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潜在风险与风险事件的比较。

风险管理组潜在危险发生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具体见表1。

注:与常规护理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护理措施直接或间接引起患者受伤、残疾甚至死亡的危险事件。与其他护理相比, 骨科小儿患者的护理风险较大[2]。患者具有年龄较小、依从性较差、好动、不安全因素多, 且护理量较大, 因此容易在护理过程中产生风险事件。

风险管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强调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患者、医疗规章制度、技术设备、药物等可能存在风险因素的环节进行控制和管理, 以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3]。本研究采用了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护理风险防范教育、评估危险因素、加强护理监督、严格规章制度等风险管理措施, 从风险事件发生的各个缓解给与了有效控制,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常规护理组潜在风险发生率为11.3%, 主要发现了管道脱落、搬运不当、环境障碍物放置不当等潜在风险, 而风险管理组为5.0%, 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而风险管理组仅发生1例跌倒损伤的风险事件, 发生率为1.3%, 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陈学銮[4]采用了与本组相似的风险管理措施, 实施风险管理干预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护理缺陷、潜在护理隐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与本组报道一致。尽管本研究采用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了小儿骨科的护理风险, 但还存在部分护理人员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有效沟通等问题, 不利于风险管理的实施。因此, 本研究拟在部分护理人员集中教育、沟通技巧教育等方面给予加强。

综上所述, 在小儿骨科的护理管理中增加风险管理的内容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并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小惠.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与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1) :140-141.

[2]张锦奇, 周琳, 吴宏, 等.国外骨科医疗风险管理现状及其借鉴意义[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2) :163-165.

[3]陈世云.风险管理在骨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1) :259-260.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6

1 方法

1.1 规范绩效过程管理, 落实流程关键步骤

在绩效过程管理方面, 全面实施PDCA (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 管理, 即落实绩效计划制订 (P) 、绩效实施与沟通辅导 (D) 、绩效考核与反馈 (C) 、考核结果应用, 同时将没有完成的绩效目标转为下一期绩效管理的起点 (A) ;落实期初、期中、期末三次绩效谈话, 实现员工绩效管理流程化。

1.1.1 绩效计划制订

绩效计划的制订遵循自上而下原则, 先分解医院整体目标到各科室, 再制订科室护士长的绩效与发展目标书 (PDP) , 最后制订一般护理人员的PDP, 最终确认绩效计划。

1.1.2 绩效实施与沟通辅导

在绩效管理年度周期内, 科室护士长应至少与一般护理人员开展3次“一对一”的正式绩效谈话, 即期初、期中和期末绩效谈话。

1.1.3 绩效考核与反馈

医院根据绩效目标和衡量标准, 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评价, 绩效考核应体现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个人绩效与科室绩效的有机结合, 全面、连续、动态地反映个人的绩效表现。

1.1.4 考核结果应用

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结果可作为薪酬分配、职务晋升、培训安排、人员与岗位交流、职业生涯培养、评先表彰等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

1.2 树立平衡计分卡管理理念, 建立健全绩效指标体系

科学的绩效指标体系是先进的绩效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设立业绩目标、品能目标和能力发展目标三大类团队绩效目标;其次按人员对团队目标进行逐级分解, 最后形成具体的个人绩效目标。

1.2.1 业绩目标

首先采用头脑风暴法, 广泛征求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和意见;再采用德尔菲法, 设计调查表对专家样本集体进行背对背式的意见调查, 最终确定明细指标和权重。主要包括护理工作质量、护理工作量、护理满意度和护理风险度指标四大类。其中护理工作量是基础, 护理质量是核心, 护理满意度是目的, 护理风险度是补充。参考合计权重在70%左右。

1.2.1. 1 护理工作量指标

根据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 (2012年版) 》中规定的如护理级别、注射、静脉输注等护理收费项目, 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及每项工作的复杂程度、所需时间等要素确定项目对应分值;另外将未列入收费项目的其他护理工作, 如:医嘱处理、整理床位等基础护理项目进行适当合并后单列, 并赋予相应分值。

1.2.1. 2 护理工作质量指标

依据国家卫生部下发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 (2011年版) 》中规定的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管理标准, 根据本院特点确定该项指标包括基础护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病区管理质量、药品管理质量、护理文书质量和差错事故等内容。

1.2.1. 3 护理满意度指标

根据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 (试行) 》和《临床护理实践指南 (2011版) 》精神, 确定患者满意度、科室团队满意度和医德医风三个方面指标。

1.2.1. 4 护理风险度指标

护理风险度指标是对护理数量考核的调整和补充。首先将护理人员按职责等级划分为护士长、主管护师、执行护士和辅助护士4个档次;其次依据单元护理难易程度和护理治疗风险不同, 对不同的病区确定不同的护理风险系数, 赋予相应不同分值。此类指标可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差异、科室差异。

1.2.2 品能目标

主要依据前期对高绩效护理人员关键能力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研究, 形成“护士长能力素质模型”和“一般护理人员能力素质模型”, 按照岗位职责的关联度设置专业胜任能力、团体协作和职业精神三类指标。参考权重在20%左右。

1.2.3 能力发展目标

主要包括学历提升、职业资格获取、工作成果转化 (如科研立项、讲授课程、论文发表) 和其他等内容。参考权重在10%左右。

1.3 采用绩效支持工具, 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在绩效支持工具方面, 全面采用全员绩效与发展计划书、绩效谈话记录和绩效进展记录等工具, 强化对绩效过程管理的技术支持, 实现绩效管理信息化。

2 结果

护理人员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以工作业绩、品能和能力发展为核心评价内容, 以人员绩效进步和职业发展为管理目标, 以3次绩效谈话为表现形式, 以薪酬分配、职务晋升和业务培训为应用领域, 将医院整体战略、员工发展、绩效管理、薪酬紧密结合, 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有机系统。

3 讨论

3.1 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 更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充分运用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将医院整体战略层层分解, 将医院的愿景和战略最终落实到每位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中, 不仅有利于激发和引导全体人员的责任心和积级性, 而且保障了医院业绩提升和价值创造。

3.2 绩效指标体系中具体条目选择和权重设置是否恰当, 是建立科学、合理和公正的护理人员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同时, 指标体系是动态变化的,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护理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各项指标要不断及时调整更新, 确保始终与医院整体工作保持一致。

3.3 绩效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绝不是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就可以单独完成的。必须依靠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各个科室、各级管理者、所有员工通力配合, 共同参与, 绩效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良好作用。

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篇7

1 绩效考核的原则

1.1 客观性

坚持实事求是, 以事实为依据, 严格按照考核标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 坚决杜绝主管臆断和带有感情成分。

1.2 公开、公平性

护理部每半年将各科上报的考核结果进行汇总后, 以文字形式下发各科室, 接受全体护理人员的监督。

1.3 差别性

考核结果汇总后按高低分排列, 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差别, 并且承认差别。

2 绩效考核的目的

2.1 激励潜能

通过绩效考核的开展, 使护理人员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 找到了自己的不足, 使其对科室目标、岗位职责、个人工作标准、个人责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个人潜能, 有效地调动了其工作积极性。

2.2 发挥工作效能

通过绩效考核的开展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护理部可通过各种激励措施 (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 使护理人员由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 由等事做到找事做, 提高其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效实现自身价值, 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

2.3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绩效考核的开展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 绩效考核的方法

3.1 绩效考核的内容

针对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要求, 界定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 根据职责要求确定绩效考核的内容, 并将考核要求量化为可衡量的考核分值,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和奖惩5个方面, 采用评分制, 各项考核内容都量化为分值, 总分为100分, 其中德占10%, 能占40%, 勤占10%, 绩占30%, 奖惩占10%。针对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表 (护士长与护士分别制定) ,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和可区别性, 考评指标尽可能量化, 同时还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尽量达到既简化又易操作。护士长的绩效考核表中的能、绩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病房管理、执行力、人员管理四个方面。护士考核表主要包括服从管理、专业技能、服务态度、团结协作、文件书写、工作质量6个方面。

3.2 绩效考核的措施

科内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并上报护理部, 考核的具体步骤: (1) 先对制定的考核表进行评估、分析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制定应对方法, 做到心中有数; (2) 进行培训, 执行前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了解考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及考核的方法、目的、内容, 促进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考核中; (3) 具体实施自评 (20%) :每个护理人员按照绩效考核表的各项内容对本月自己的工作表现, 对自己打分;互评 (30%) :护理人员按照绩效考核表的内容对科室内其他人员打分;领导评 (50%) :科主任、护士长根据日常工作对考核人员的德、勤、技能,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平打分, 汇总时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最后总评, 按照自评、互评、领导评所占的比例, 算出每个护理人员的最后分值, 考核结果为年内优秀、外出进修等的参考条件, 名次倒数者, 护士长、护理部主任找其谈话, 让其制定自己的改进计划, 如连续三次名次倒数按照医院的有关制度执行, 低聘或转岗。

4 开展绩效考核后的成效

4.1 调动了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绩效考核活动的开展、一些激励措施 (举重激励、岗位激励、工作激励和领导者影响力的激励) 的实行, 使护理人员变上级被动式管理为全员主动式自觉行为, 主动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成就感加强, 实现了自身价值。同时也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个人的责任和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促使其主动钻研业务, 积极提高自身知识和技术水平,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护理服务中。

4.2 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转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

通过绩效考核活动的开展, 充分激发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 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3 保证了护理服务质量, 提高了医院社会效益

绩效考核的开展把绩和能放在了重要位置, 这促进了护理人员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 使其加强了责任心, 从而使全员护理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减少了各科医疗纠纷的发生, 同时也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体会

有效的绩效考核有利于护理管理工作的开展, 激励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使病人得到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健全了医院护理管理体系, 同时也使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得到了一定提升。同时绩效考核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能涵盖全部工作, 因为护理工作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有些工作很难量化, 有时会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这需要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8

手足口病是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传播途径多, 常在婴幼儿间造成爆发性流行。2010年4~6月本地区发生手足口病流行, 我院作为定点收治医院, 现将门诊预检分诊护理管理措施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2010年2~6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1411例, 其中男845例, 女566例;年龄80d~36岁, 1~3岁的患儿占发病人数的70.2%。不同时间和各年龄段发生情况见表1。

2预检分诊护理管理措施

2.1 启动应急预案, 及时调配人员

由于疫情突发, 门诊在短时间内接诊大量的患儿, 而且每位患儿大都有1~2名家长陪同, 使得门诊大厅和儿科候诊区人满为患, 常态下的就诊场所和人员安排已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也不利于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按照医院的部署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迅速增加及调整诊室, 抽调人员成立预检分诊小组, 选择责任心强、业务娴熟、具有良好沟通技巧和较强应急处理能力的高年资护师及主管护师担任预检分诊护士, 并设组长1名。

2.2 加强人员培训, 做好上岗准备

预检分诊护士必须参加医院组织的“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班”, 学习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版) 》等, 熟练掌握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 尤其是皮损特征和防控知识。培训后由门诊部护士长对护士进行相关知识考核, 合格后上岗。

2.3 落实防控措施, 实现关口前移

2.3.1 设立预检分诊处, 加强预检分诊工作:

对所有发热和怀疑手足口病的患儿实行2次分诊。 (1) 在门诊大厅入口处设立手足口病预检分诊处, 张贴手足口病患者就诊流程图, 对近3d内有发热病史, 且有手、足、口腔、肛周疱疹或溃疡或有明确手足口病密切接触史的患者进行体温监测, 再由导医引导到发热、疱疹诊室进行进一步排查; (2) 发热、疱疹诊室分诊护士、医师对患儿进行2次排查, 确诊和高度疑似患者由手足口病诊室专家进行诊治, 排除手足口病患者转到普通儿科诊室就诊; (3) 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 注意有无呼吸及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无力、抽搐等症状, 一旦发生立即送急诊科救治。

2.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2.3.2.1 就诊环境和物品的消毒:

严格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做好就诊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工作。保障有效通风, 增加清洁消毒的频次, 诊室和候诊区域的桌面、物表、地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每天2次。配备充足的体温表, 保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一次性压舌板, 停用候诊区儿童公共娱乐用具, 及时疏导患儿及家长, 防止人员拥挤。对于高度疑似病例, 立即就诊, 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

2.3.2.2 执行标准预防, 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经手接触传播是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1], 应在增设洗手设备及配备脚踏式、感应式水龙头的基础上, 在洗手池上方张贴标准洗手流程图, 放置洗手液和干手纸巾, 为严格执行手卫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医护人员做到接诊每例患儿后都要洗手, 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分泌物、血液、口腔黏膜、皮肤疱疹等高危操作后。门诊大厅预检分诊处, 配备一次性薄膜手套, 在不方便洗手时使用。

2.3.2.3 分级负责, 加强环节质量监控:

由于疫情紧急, 工作量聚增, 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 为加快诊疗速度容易忽视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笔者采取以下措施: (1) 诊室消毒轮流制:即在加强通风的基础上根据每位医师出诊的时间和患者的多少, 分段轮流对诊室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 每天2次, 每次1h。 (2) 环境保洁包干制。对门诊大厅、候诊区、手足口病诊室的保洁人员实行固定包干, 并重点培训消毒液的配制、清洁消毒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理等。设立消毒登记本, 防止疏漏。 (3) 分级管理责任制。即预检分诊护士负责指导和监控保洁人员的工作质量;预检分诊组长负责督查护士的工作质量;门诊部护士长负责协调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请领物资和监控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感控科联系, 使各项工作环环相扣, 确保防控工作落实到位。

2.4 疫情报告管理

预检分诊护士负责协助医师做好疫情报告工作,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应立即填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每天上下午上报医院预防保健科各1次, 由预防保健科专职人员进行网络直报至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填写时做到内容真实、项目齐全, 字迹端正无涂改, 保证手足口病传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5 健康教育的实施

(1) 在门诊大厅和候诊区通过宣传栏、宣传图片、大屏幕播放、发放宣传资料、口头解答等方法开展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 (2) 对每位手足口病轻症患者或患儿家长, 发放《手足口病居家隔离治疗预防控制工作要求》, 要求其认真阅读、理解、掌握后在回执单上签名和注明联系方式。 (3) 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 采取逐条讲解, 耐心解答, 使家长初步掌握手足口病的防治和护理方法。

3结果

通过实行预检分诊管理、切实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疫情报告和对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传播。疾病流行期间我院无漏诊、漏报现象和医院内感染病例发生。

4小结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 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A16) 感染引起, 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病情进展快者易死亡。疾病流行期间, 加强预检分诊护理管理, 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 做到准确分诊, 确保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有效落实, 在控制医院感染、防止疫情扩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儿护理绩效管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0例接受头皮静脉输液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为普通内外科疾病患儿,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5例。观察组男25例, 女30例, 年龄6个月~7岁, 平均 (4.52±1.51) 岁;对照组男24例, 女31例, 年龄8个月~7岁, 平均 (4.58±1.56) 岁。排除智障、精神障碍等。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输液护理, 输液前对患儿家长进行输液相关知识讲解, 时刻监测患儿生命体征, 注意患儿呼吸情况, 输液时观察患儿情绪并对其进行鼓励, 家长注意患儿的血管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给予护理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成立护理风险小组, 系统性收集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的风险材料, 甄别其存在的风险类型, 分析导致风险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进而制定相应措施。 (2) 定期检查护理人员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并及时对其医疗行为进行有效指导, 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3)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小儿头皮输液技术的专业操作培训, 提高穿刺及专业护理技能, 对常见风险给予高度重视, 针对不同类型风险给予不同护理措施。 (4)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 患儿对护理人员存在畏惧及抵触情绪, 因此, 在穿刺前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唱儿歌、亲拍、拥抱、鼓励等方式的安抚, 使患儿减少哭闹行为及对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 避免反复穿刺, 尽量选择颜色深、弹性好、体积大的血管进行穿刺。 (3) 加强护理人员针头操作培训, 利用纸板, 必要时利用绷带来固定, 及时巡视, 避免患儿乱动、哭闹、头部出汗导致针头拔出现象。 (4) 静脉滴注防止造成感染, 实行无菌操作, 输液前进行严格消毒, 同时提高护理人员自身卫生意识, 提高穿刺水平, 减少患儿静脉壁的损伤。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输液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评分、工作质量评分。其中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反复穿刺、针头脱落及液体渗漏等事件。家属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 分为很满意、较满意、满意、不满意4个程度。满意度= (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工作质量评分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操作规范、服务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评分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态度、风险处理能力进行评分。分数越高, 即对护理人员工作越认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输液后反复穿刺、针头脱落、液体渗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护理人员对风险认识程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态度、风险处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3。

2.4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操作规范度、服务态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4。

3 讨论

静脉输液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用于治疗及抢救的方法, 静脉给药可迅速达到血药浓度, 且维持时间长, 同时通过静脉输液能迅速补充体内丧失的液体, 临床治疗时起效快、效果明显。由于小儿身体发育不健全且血管较细, 因此通常选择头皮静脉输液[2]。但因小儿皮肤组织较为松弛、患儿多好动、哭闹, 可对输液造成一定的困难, 进而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易出现的护理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反复穿刺。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较低, 患儿多动、哭闹等难以配合, 患儿血管较细等, 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反复穿刺的发生。 (2) 体液渗漏。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存在差异, 针头摆放位置不稳, 患儿哭闹等原因可引起体液渗漏。 (3) 针头脱落。针头固定不牢, 患儿哭闹导致针头活动而脱落, 患儿家属护理疏忽, 患儿自行拔针等原因也可造成针头脱落。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穿刺、体液渗漏、针头脱落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既给患儿带来一定的损伤, 也易导致护患关系紧张, 乃至引发医疗纠纷[3]。可见, 规范操作, 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是在存在现有风险状况下逐渐降低风险发生率的过程。在护理过程中, 风险管理能及时规避常规管理易发生的风险, 确保患儿安全。研究表明, 有效的护理管理风险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能有效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的情感、改善患儿排斥心理、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在家属帮助下, 可使患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4]。

本研究中, 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4.55%, 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输液后反复穿刺、针头脱落、液体渗漏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此外, 观察组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态度、风险处理能力、操作技术、操作规范度、服务态度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具有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5], 得到患儿家属的认可的优点, 对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效果显著[6]。

综上所述, 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效果显著, 其可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改善护患关系,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会敏, 蔡娟, 蔡荣兰, 等.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5, 40 (2) :251-252.

[2]陈姣.护理干预对提高小儿静脉输液的顺从性、穿刺成功率、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 (8) :161-162.

[3]苏瑜, 李莉, 陈芳,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7 (3) :402-403.

[4]胡海燕, 王瑶.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及作用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6, 22 (4) :31-34.

[5]马敬华, 崔玉庆, 王晶晶.护理安全管理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效果观察[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4) :286-287.

上一篇:人员管理体系下一篇:变相的家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