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2024-09-25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精选8篇)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1

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也是胆结石多发的并发症之一,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1];多发的并发症主要有休克、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上消化道出血等。导致患者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因素为患者起病后,易引起炎症性病变,导致感染增加,因而致脏器器官出现损伤,从而引起各种并发症。临床对此病患者在采取对应性治疗后,为提高救治效率,应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下面本文就我院42例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并发症进行临床护理干预,观察其治愈效率,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42例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7~68岁,平均年龄为(47.5±8.9)岁。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后确诊,并诊断其均伴有上消化道出血、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且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压痛或镇痛以及发热等临床症状。

1.2方法:根据患者并发症及其病情状况,采取对应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1)体位与休息护理: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多进行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叮嘱其他人员应保持室内的安静;在患者休息时,由于疼痛或全身不适造成翻身等不便,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进行适宜体位的选择并防止其掉床;鼓励患者可通过仰卧、屈膝或自己认为舒服的体位方式进行休息,同时也可适度减缓身体不适的程度。(2)胰腺分泌的控制: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期间,治疗前护理人员应禁止患者进食、饮水,防止胃液分泌的酸性液体或食物流进十二指肠,促使胰腺消化酶的加速分泌而造成炎症加剧。中轻度病情的患者可禁食禁水5~8 d,重症者需2周;由于患者不可以进食饮食,护理人员需在此期间每日给患者进行补液2000~3000 m L[2]。同时护理人员为减轻患者胰腺分泌引起的胰腺炎症,降低患者胃肠胀气、反嗝或排气少等情况,给患者进行加压处理。(3)脏器功能衰竭的监测与护理: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并易引发各种脏器损伤性并发症,常见且多发的为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所以护理人员需加强对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对患者呼吸、血压、血氧、脉搏、意识及心电等的监测;并需定时进行血气、血氧测量,记录其血氧饱和度的数值,一旦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人员需及时进行气管插管给氧治疗,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并将患者床头升高至30°角[3],便于其呼吸并保证肺部与外界的通畅性,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应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患者易出现血压骤降、发冷或心动过速等情况,护理人员需加强其生命指标的严密观察,避免患者发生休克。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定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尿量、尿色,防止其发生肾功能衰竭的并症,一旦出现尿少、无尿或尿少发生变化的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4)感染的预防及口腔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的各项操作均应遵守无菌操作的规定,包括操作器具及个人无菌的注意;并叮嘱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患者床铺及衣物的勤洗勤换,告知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的清洁,尽量避免发生感染而加重病情。口腔的护理,由于患者入院治疗期间需禁食禁水,所以患者会出现口渴的状况,护理人员可采取润唇的方法进行解决;对于禁水造成的口腔、鼻腔干燥不适,护理人员可在本着降低胃肠压力的原则上,对减压管进行石蜡油涂抹,并将石蜡油涂抹于患者口腔周围,或采用生理盐水让其漱口等[4]。(5)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患者就医后均需禁食禁水,若出现出血的情况则多由于应激反应,因此,护理人员需定时询问患者有无反酸、剑突下疼痛等症状,并加强对患者大便的检查,观察其性状、颜色、有无血便等,一旦有异样应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6)疼痛护理: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均会出现腹部疼痛的情况,引起全身不适,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程度进行其疼痛的护理。可采取适宜体位休息的方式,也可遵医嘱下采取镇痛药物进行止痛,镇痛药物的选择一定要按医嘱吩咐,不可擅自加量或减量。(7)心理护理:胆结石急性胰腺炎发病比较急,且病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剧,并易引起患者剧烈疼痛及引发各种并发症等,患者在未知病情的严重程度时会出现恐惧、忧虑、害怕或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耐心、和蔼的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并采取对症方法进行心理疏导;不断鼓励患者要增强治疗信心,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促进病情的恢复[5];同时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讲解一些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相关的疾病知识,包括其发病因素、病发后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我院治疗的方法、技术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从而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加强护患关系,进一步促使患者配合医师与护士的治疗和操作,进一步提高治疗效率。

1.3观察指标:结果的观察项目包括所有患者的治愈率和病死率。

2结果

4 2例患者经临床护理干预后,治愈的患者有3 7例,治愈率为88.10%;死亡的患者有5例,病死率为11.90%。

3讨论

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于急腹症,患者发病后其病情进展比较快,易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压痛、恶心、呕吐、发热、浑身不适或休克等症状,重症者易导致患者发生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6]。

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病发的主要因素有多种情况,当胆道出现炎性病变造成其功能发生紊乱后,会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促使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被打开,发生炎性病变的胆汁会通过敞口进入十二指肠内并逆流进入胰管,胆汁反流侵袭胰管后便会影响胰酶的活性,最终导致胰腺炎的病发;或者是由于一过性结石嵌顿造成壶腹部水肿,也会导致胰腺炎的病发;或者由于胆囊结石很细小,在胆囊收缩时细小的结石会随运动从胆囊管内流入总胆管中,导致梗阻发生,从而引起急性胰腺炎病发。待胆结石急性胰腺炎病发后,腺体会发生水肿、坏死或脓肿等症状,进一步造成患者全身并发症的发生,常见且多发的并发症有呼吸窘迫综合征、肾衰竭、消化道出血或发生休克等,主要以脏器功能损伤为主,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痛苦[7]。因此,临床在对此类患者进行积极有效治疗的同时,为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减轻患者的痛苦,还需加强对患者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本文则对选取的42例患者均进行了并发症的对症护理干预,结果治愈出院的有88.10%,死亡的有11.90%,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治愈效率。通过对患者进行脏器功能衰竭的监测与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感染的预防和口腔护理等干预,有效控制并预防了患者发生呼吸衰竭、肾衰竭、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概率,加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同时通过感染的预防有效控制了患者再次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综上所述,胆结石急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应加强对其病症及并发症的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减少其死亡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黄清兰.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药物与人,2014,27(6):217.

[2]曾丽娟,陈燕,吴格怡,等.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4,9(7):211-212.

[3]樊瑞芳.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药物与人,2014,27(6):6.

[4]崔玉晶,奇铁男.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的临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221-222.

[5]陈豫红.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235-236.

[6]李秀荣.重症胰腺炎及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9):137-138.

[7]付红霞.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症原因分析与护理[J].全科护理,2014,12(35):3293-3294.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2

1.蛋白质过量

如经常过量食用高蛋白质的食物,便使肾脏和尿中的钙、草酸、尿酸的成分普遍增高。如不能及时通过肾脏把多余的排出体外,就容易患上肾结石了。

2.嘌呤代谢失常

动物内脏、海产食品、花生、豆角、菠菜等,均含有较多的嘌呤成分。嘌呤进入体内后,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代谢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尿酸可促使尿中草酸盐沉淀而形成肾结石。

3.脂肪摄取太多

各种动物的肉类,尤其是肥猪肉,都是脂肪多的食品。多吃了体内脂肪必然增高,脂肪会减少肠道中可结合的钙,如果一旦出现排泄功能故障,如出汗多、喝水少,肾结石很可能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

4.糖分太高

糖是人体的重要养分,要经常适量增补,但一下子增加太多,尤其是乳糖,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更可能导致草酸钙在体内的积存而形成肾结石。

5.草酸积存过多

体内草酸的大量积存,是导致肾结石的因素之一。如菠菜、豆类、葡萄、可可、茶叶、桔子、土豆等这些人们普遍爱吃的东西,正是含草酸较高的食物。

肾结石预防

1.根据尿石成分分析的结果及平片上结石的形态来判断结石的成分,有的放矢地制订预防的措施。

2.对小儿膀胱结石来说,主要的问题是增加营养(奶制品)。这里我们特别强调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3.大量饮水,饮水对预防尿石复发是十分有效的。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应保持每天尿量在~3000m1),显著降低尿石成分(特别是草酸钙)的饱和度。据统计,增加50%的尿量可以使尿石的发病率下降86%。餐后3h是排泄的高峰,更要保持足够的尿量。临睡前饮水,使夜间尿相对密度(比重)低于1.015。多饮水可在结石的近段尿路产生一定的压力,促使小结石排出;可以稀释排泄物以及一些与结石形成有关的物质(如TH蛋白)。但有人认为,大量饮水同时也稀释了尿液中抑制剂的浓度,对预防结石形成不利。实际上在尿石形成的影响中,尿液的过饱和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相比之下,大量饮水对抑制剂浓度降低的影响要小得多。Itoh等认为绿茶可以预防草酸钙结石的形成。绿茶内含有13%的儿茶酚(catechin),它有抗氧化作用,能减少尿中草酸的排泄及草酸钙沉淀的形成。绿茶治疗可以增加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

4.结石患者应根据热量的需要限制超额的营养,保持每天摄入蛋白的量为75~90 g,以保持能量的平衡,降低尿石发生的危险。对有家族性高尿酸尿或有痛风的患者,应限制蛋白的摄入量为1g/kg体重。控制精制糖的摄入。忌食菠菜、动物内脏等食物。

5.磁化水有一定的防石作用 一般的水通过一个磁场强度很大的磁场后即成为磁化水。1973年曾有人发现将结石置于盛有磁化水的容器中会出现溶解现象。通过研究,发现水经过磁化后,水中的各种离子所带的电荷会发生变化,形成晶体的倾向明显降低,可以对尿石形成起预防作用。

6.治疗造成结石形成的疾病 如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尿路梗阻、尿路感染等。

7.药物 可以根据体内代谢异常的情况,适当口服一些药物,如噻嗪类药物、别嘌醇、正磷酸盐等。对复发性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避免摄入过量的维生素C。

8.定期复查 尿石患者在结石排出后必须定期进行复查。这主要是因为:

①对绝大多数结石患者来说,排出结石后,造成结石形成的因素并未解决,结石还可能复发。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为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 诊断标准参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3], 患者治疗前常规检查和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并且均无药物过敏史, 年龄31~78岁, 平均 (52.3±3.5) 岁。研究前获得患者同意,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将其分成试验组20例, 对照组20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试验组采取针对性护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患者采取对症的治疗方法, 包括清除引流手术、胆管引流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服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试验组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 护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入院前的护理。护理人员要认真接待患者和家属, 安排好合适的病房, 帮助其进行术前的各项检查,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简单介绍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原因等知识, 让患者对疾病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且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克服其焦虑紧张情绪, 树立康复的信心, 以良好的状态来面对疾病,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4]。其次是对患者的疼痛护理。首先要确定患者的疼痛部位及其持续时间, 根据患者的疼痛等级帮助患者采取相应的止痛方法, 并且告诉患者疼痛是这种疾病的常见现象, 患者可以降低其担心焦虑的情绪, 当患者疼痛难忍时,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按压疼痛部位或者服用止疼药来治疗, 在此期间, 要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卧床体位, 让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 降低患者的胰腺分泌。再次是对患者的营养护理。考虑到患者的进食会影响到患者胰腺的分泌进而加重病情, 因此需要帮助患者严格控制饮食摄入, 此期间对患者进行肠胃营养支持, 补充患者的身体能量, 由于考虑到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会伴有感染,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保证无菌操作, 对抗生素的使用做到现配现用, 随时密切关注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最后是对患者的出院护理, 在患者出院时, 帮助患者办好出院手续, 并且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后期的康复治疗, 叮嘱其要注意保持休息, 不要过度疲劳, 而且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睡眠, 多吃蔬菜和水果, 避免吸烟和饮酒, 全面积极的配合治疗, 并定时到医院复查。

1.3 治疗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有效:患者腹痛症状缓解或者消失, CT检查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无效:经复查患者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真菌感染、休克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48.5±1.6) d,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53.3±3.8)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9,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禁食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禁食时间 (14.5±1.3) d, 对照组患者的禁食时间 (17.3±2.2) 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1, P<0.05) 。

2.3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在试验组患者中有效17例 (85%) , 无效3例 (15%) , 对照组患者中有效9例 (45%) , 无效11例 (5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2, P<0.05) 。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在试验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4例 (20%) ,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9例 (4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2, P<0.05) 。

3讨论

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在目前的治疗中, 患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出上腹部位疼痛, 脱水甚至休克死亡, 因此在临床中需要对此种疾病引起重视, 对其发病的原因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看法, 但是有部分调查认为是由酒精、外伤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发现, 试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禁食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这说明对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因此适合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胆结石引发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到本院治疗由胆结石引发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 分成试验组 (20例) 和对照组 (20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试验组采取综合护理,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 治疗结束后,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禁食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由胆结石引发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 可以提高患者治愈率, 提高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胰腺炎,护理,胆结石

参考文献

[1] 张留芳.浅谈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手术术式及术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15) :411-412.

[2] 梁金凤.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 2009, 28 (12) :150.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J].中华外科杂志, 1997, 35 (12) :773-774.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住院的46例患者, 其中男29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53.6岁。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的占68%以上, 并且他们长期使用各种降糖药降低血糖。

1.2 护理方法

通过对本组46例患者的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皮肤颜色、呼吸、睡眠、饮食、呕吐物、分泌物等进行观察和护理, 总结护理经验并形成护理方案。

1.3 治疗方案

患者住院后, 首先, 将护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总, 并录入计算机系统;其次, 根据该病通常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再次, 根据患者的资料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护理。

2 护理过程及结果

2.1 入院资料

(1) 通过填写各种表格, 了解每位患者的特点; (2) 通过测量, 如测体温、血压、血糖、心率、肺活量等, 及时准确地得到第一手资料, 并进行常规化治疗; (3) 观察患者的特点并记录在案, 如皮肤的颜色、面部的神色、呼吸情况、吃饭情况及呕吐物、分泌物等; (4)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等。

2.2 常规化护理

由于该类疾病的并发症比较多, 所以在患者入院后要迅速进行相关检查和一般治疗, 如尿糖、血糖、血浆胰岛素和C肽的测定等。

2.3 个体化护理

(1) 由于2型糖尿病以及由此引起的重症胰腺炎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 与其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老龄化、现代西方生活方式、肥胖、子宫内环境不良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应理解、关心患者, 与患者及其家属多交谈, 多询问发病情况等, 这些作为第一手资料, 为个体化护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与患者家属共同制订饮食计划并指导患者正确饮食。按性别、年龄和身高算出理想体重, 根据患者工作性质并参照原来的生活习惯等因素, 计算每日所需热量。指导患者家属多关心和帮助患者, 协助患者按照饮食计划进行合理饮食。 (3) 坚持运动治疗法。加强运动, 促进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降低血糖、血脂、体重, 增强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 (4) 严格按医嘱使用降糖药物, 注意药物的用法及配伍禁忌。 (5) 向患者解释该病发生的原因、表现、预防措施及自我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护理的能力, 防止各种并发症发生, 掌握血糖、尿糖的测定方法, 了解血糖控制良好的标准, 如空腹血糖不超过7.8 mmol/L, 饭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1.1 mmol/L。

2.4 健康教育

应向患者做好详细耐心的解释工作, 帮助患者掌握必需的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方法,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向患者介绍本病的有关常识, 使其正确领会治疗和护理的意图, 并主动配合医务人员, 早日康复。正确对待患者对疾病的担忧、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 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 避免因精神刺激和过度劳累而加重病情。通过护士良好的态度、鼓励的语言, 唤起患者战胜病魔的自信心。告诉患者及其家属, 随意饮酒进食可致胰腺炎复发, 放松胰岛素治疗及不控制饮食, 也可使病情复发。让患者及其家属出院后经常与医院进行电话联系。

2.5 护理结果

经过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 患者的病情均有明显好转, 患者反应良好, 血糖一般控制在8~12 mmol/L。

3 结语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以及由此引起的重症胰腺炎的发病基础, 多见于成年人, 起病比较缓慢, 病情较轻, 患者体型较肥胖, 较少有自发性酮症。常见诱因为感染、创伤、手术、麻醉、妊娠与分娩、胰岛素治疗不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精神紧张和严重刺激等。临床表现有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意识障碍、昏迷、各种反射迟钝或消失, 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通过实施个性化治疗措施, 最终可使患者的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摘要:目的 浅析2型糖尿病以及由此引起的重症胰腺炎的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46例患者神色、精神、体温、脉搏、血压、皮肤颜色、呼吸、睡眠、饮食、呕吐物、分泌物等进行观察和护理, 分析和总结护理治疗措施。结果 46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通过对该类型患者进行具体强化护理, 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院行超声检查并经临床证实的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同时并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住院患者46例, 其中男27例, 女19例, 年龄28~65岁, 平均51.5岁。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西门子G60及东芝Aplio 660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肝胆胰脾超声检查, 观察胆囊大小、囊壁厚度、是否光滑及囊内结石多少, 将胆囊结石分为多发结石与单发结石两组并记录结石的大小、活动度及囊内胆汁透声情况, 同时观察胰腺的大小、形态、实质内回声的变化及胰腺周围是否可见低回声暗带。

2 结果

2.1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声像图表现

胆囊肿大, 壁增厚, 不光滑, 多发结石时于囊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光团或细小点状泥沙样回声沉积, 并可随体位缓慢移动, 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 结石大小为0.2~2.4cm不等 (超声可以辨认的点状强回声) , 囊内胆汁透声较差。单发胆囊结石时于囊内可见一枚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可随体位移动, 囊内胆汁透声欠佳, 9例单发胆囊结石病例结石大小0.3~2.5cm。

2.2 急性胰腺炎声像图表现

胰腺弥漫性肿大, 实质回声减低不均匀, 当出血坏死时, 胰腺肿胀更加明显, 胰腺实质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 胰周可见边界模糊的低回声暗带。声像图表现见表1。

从表1中得出在并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中胆囊多发结石所占的比例82.6% (38/46) 明显高于胆囊单发结石17.4% (8/46) 。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较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发病率较高。胰腺呈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出血和坏死, 急性胰腺炎有多种致病危险因素, 国内以胆道疾病为主, 约占50%以上[1], 称胆源性胰腺炎, 在诸多胆道疾病中, 尤以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最为常见[2]。有报道, 约60%~70%的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3]。超声是诊断胆道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胆囊结石的诊断敏感性极高, 也可对其引发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做出正确判断,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微小结石易经胆囊管排出, 在向下移动过程中, 可阻塞胆总管末端, 致胆管及胰管内压力增加, 此时淤积的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 激活胰酶从而引起胰腺组织的坏死, 导致胰腺炎的发生[1]。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有关, 更主要是与胆囊结石的数量和大小密切相关。本组研究资料显示:在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胆囊多发结石所占的比例82.6%明显高于胆囊单发结石所占的比例17.4%, 值得提出的是胆囊多发结石中结石大小不等, 虽然大者可达2.4cm, 但比较稳定, 当并发数量不等的砂粒样小结石时极有可能经胆管排出, 嵌顿于壶腹部而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这与国内文献报道:胆囊小结石并发的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明显增高相符。

当超声检查发现胆囊内存在多发结石时, 同时胰腺肿大, 实质回声减低, 胰周可见边界模糊的低回声暗带时, 应高度提示临床胆源性胰腺炎的可能,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

超声检查不仅能准确诊断胆囊结石, 而且能探查到结石的数量、大小以及胆囊炎的严重程度, 为临床提供急性胰腺炎的可能病因, 并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切除胆囊以防急性胰腺炎的反复发作, 还可为预防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而选择性的切除多发结石的胆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胆囊,结石,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超声诊断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当代胆道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323.

[2]王吉耀, 廖二元.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7.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6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源性胰腺炎,相关性

胆源性胰腺炎(ABP)属于外科的一种危重性疾病,发病率与致死率都很高,引发急性胰腺炎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伴有多种器官功能改变的现象,致死率5%~10%。当前,基于我国的医疗水平,主要是应用内镜逆行胆管造影干预的方法展开对胰腺炎的治疗,对胆囊结石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可以有效预防胆源性胰腺炎,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胆囊结石与胆源性胰腺炎之间的关系,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被确诊的胰腺炎患者100例,作为胰腺组,均符合以下标准:(1)具有胰腺炎的临床表现特征。(2)检查患者的血清、尿淀粉酶均高于正常标准数值的3倍以上。(3)使用B超、CT等进行病灶部位扫描,均发现结石存在于胆道内。(4)患者多具有很高的血清AST/ALT水平,或者出现急剧上升的血清胆红素的水平这一现象。(5)没有发现其他原因引起增高的血清淀粉酶、AST/ALT、胆红素水平。另外将胆囊结石患者100例排除患有胰腺炎史的作为结石组。结石组男53例,女47例,年龄23~72岁,平均(51.2±2.3)岁。胰腺组男55例,女45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3.2±1.3)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排除严重疾病史存在于其他器官。

临床表现:两组患者中,出现上腹痛100例,出现发热现象102例,出现黄疸23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均>10.0×109/L 90例,血、尿淀粉酶出现了上升的现象78例。患者直接胆红素>4μmol/L87例,患者ALP>136 U/L 74例,患者ALT>50 U/L 89例。

影像学检查:使用CT进行扫描检查发现:患者胰腺周围出现了肿大并伴弥漫性水肿、胰腺实质密度不均边缘位置模糊80例,患者出现了并发胰周积液19例。轻型80例,重型20例,其中重型患者中包括胰腺坏死者2例(APACHE评分均>8分),胰腺假性囊肿10例,胰腺脓肿1例。轻型患者中胆囊结石5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23例,胆总管扩张18例。

治疗方式:使用单纯性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5例,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50例,开腹胆囊切除、胰肠吻合术12例,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行开腹探查、坏死组织清洗并置管引流者3例。

研究方法:两组术前均使用B超与CT进行了扫描诊断,并对手术切除过程中胆囊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同时也应记录胆道结石的数量。对结石直径进行细致的测量,依据B超与CT成像的结果以及术后取出的结石进行测量,患有多个结石的患者测量最小结石的直径。结石组患者按照结石直径对胆囊结石进行分组,分3组,即:<3 mm,3~10mm,>10 mm。按照胆结石形状分为球体、不规则体、泥沙状。另外可分为质硬型、质软易碎型、胶冻渣子型,这是按照胆结石质地进行划分的。对患者临床数据及有关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详细记录。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8.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胆囊结石数量与ABP的关系:结石组患者分为单发胆囊结石52例与多发胆囊结石48例,其中单发胆囊结石患者中并发胰腺炎6例,多发胆囊结石患者中并发胰腺炎17例,说明胆囊结石的数量与ABP成正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胆囊结石大小与ABP的关系:结石组中结石直径超过10 mm 54例,其中包括并发胰腺炎的患者12例。直径<10 mm的患者46例,其中并发胰腺炎28例,说明了结石直径小,易得胰腺炎,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因为胆管结石引发的一种急性胰腺炎,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胆囊结石与胆源性胰腺炎的相关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量的饮食加重了胆汁的分泌,使得胆囊收缩,部分胆囊内的结石随着胆汁流入胆管之中,引发了水肿、痉挛等临床现象,导致了胆汁胰液等排泄不畅,或发生反流进入到胰管中,激活了胰酶异位,引起患者的消化不良、胰腺炎、胰周炎或是全身性炎症等[1]。据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发生ABP疾病占急性胰腺炎总数的55%~65%[2,3]。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得出,胆囊结石可以引发胰腺炎,主要的原因与胆囊结石自身的特点有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胆囊结石的直径大小、形状、质地、数量等。

胆囊结石大小与ABP呈负相关:通过研究结果得出,结石直径>10 mm与<10 mm的对比,结石直径小的反而更容易引发ABP,主要是因为接受直径超过10 mm的患者在进食以后,引起的胆囊收缩,由于既往史直径过大,没有发生结石进入胆道的现象,减少了ABP的发生概率。反之,结石直径<10 mm的患者进食以后,经过胆囊收缩,导致了结石进入到胆道中,引起水肿、损伤、炎症等,堵塞了胆道,随着时间延长,导致了胆胰管压力增高,引发了ABP。因此,建议在胆囊结石很小的时候,进行切除手术,预防发生ABP[4,5,6]。

胆囊结石的数量与ABP呈正相关:通过本次分析的结果得出,发生ABP与胆囊结石的数量有关系,并且多发胆囊结石患者并发胰腺炎的概率高于单发胆囊结石患者。主要的原因是多发胆囊结石中,含有结石的数量较多,结石的直径很小,在患者进食以后,易出现胆囊收缩,使得结石进行胆道,堵塞胆道,引起炎症,诱发ABP。

综上所述,胰腺炎与胆囊结石的关系可以基于胆囊结石不同类型引发的急性胰腺炎来进行早期的判定,给临床治疗ABP及预防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琼,黄光明,彭雷,等.胆囊结石与胆源性胰腺炎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396-3397.

[2]张鹏,于聪慧.胆囊结石形态与胆源性胰腺炎关系的临床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1):46-49.

[3]郗永强,徐爱武.胆囊微小结石与胆源性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5):1015-1016.

[4]李兆申,许国铭.现代胰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592.

[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J].中华消化杂志,2015,(3):90.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7

1.1 临床资料

2008年9月7日至10月26日, 共有4568例食用问题奶粉的小儿来我院接受泌尿系统超声筛查, 年龄2个月~12岁, 根据年龄分为4个年龄组。

1.2 检测方法

在超声检查室接受泌尿系统超声筛查, 所用的仪器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Philips EnVISOR C超声诊断仪, 对超声筛查出的泌尿系统结石伴肾积水者收入住院治疗, 记录住院患儿的肾功能, 尿常规等生化指标。

1.3 结果判断标准

超声筛查出的泌尿系统异常者, 指B超检出发现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并肾积水、膀胱结石、单纯肾积水、巨输尿管症。结石及梗阻标准参照卫生部2008年9月24日公布的超声诊断标准[1]: (1) 结石标准:多切面、多角度扫查, 在肾盂肾盏内见≥4mm圆形或椭圆形强回声团或不伴声影。 (2) 梗阻标准:肾盂扩张同时合并肾盏扩张, 肾盏扩张分为轻度:肾盏钝;中度:肾盏呈杵状;重度:肾盏呈囊状。

2 结果

2.1 泌尿系统异常者的性别, 年龄构成情况, 超声筛查出的泌尿系统异常者63例筛查阳性率为1.

38% (63/4563) , <1岁者2.43% (18/741) , 1~2岁1.48% (31/2094) , 3~5岁0.79% (13/1653) , >6岁者无异常, 各年龄组泌尿系异常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年龄越小泌尿系统检出率越高。

<1岁婴幼儿的741例, 检出肾结石8例, 输尿管结石并肾积水5例, 纯肾积水5例;1~2岁婴幼儿2094例, 检出肾结石12例, 输尿管结石并肾积水7例, 纯肾积水12例;3~5岁幼儿1653例, 检出肾结石5例, 输尿管结石并肾积水4例, 单纯肾积水4例;>6岁儿童80例, 检出肾结石0例, 管结石并肾积水0例, 单纯肾积水0例。

2.2 住院患儿临床指标的比较

超声筛查的63例泌尿系异常者, 有16例住院接受治疗, 均为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病人, 各年龄段组患儿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浓度, 以及尿红细胞异常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且所有患儿的血清尿素氮、肌酐尿酸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嘱多给患儿饮水, 并给予解痉止痛治疗, 均在1~2周内治愈出院。

3 讨论

3.1 食用问题奶粉患儿泌尿系超声及临床表现

尿路结石可位于泌尿系统的任何部位, 小儿以肾膀胱输尿管及尿道多见, 结石绝大部分累及双侧集合系统及双侧输尿管, 肾结石的超声表现为肾集合系统内点状或团状强回声, 后伴声影, 彩色多谱勒显像可见闪烁伪像, 此次筛查结石阳性发现, 肾结石多于输尿管结石, 未见膀胱结石。有肾积水而输尿管内未发现结石 (单纯肾积水) 是此次筛查中检出率较高的一种类型, 其原因有以下可能: (1) 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积水, 为小儿肾盂积水最常见的原因, 可单侧或双侧, 可见任何年龄, 23.8%患儿在1岁内, 梗阻原因有局部肌纤维减少, 致节段性失动力, 先天性管腔狭窄, 局部黏膜和肌层折叠形成瓣膜, 更新、梗阻后肾盂不同程度扩张, 肾盂往往较肾盏扩张更明显。超声所见, 肾盂扩张成花瓣样或杵状无回声, 特征性的表现为远端输尿管不扩张, 严重时肾脏增大肾实质变薄。 (2) 膀胱输尿管反流, 小婴儿多见原发性反流, 部分病例是由于先天性输尿管膀胱连接处发育不良所致, 50%膀胱输尿管反流随年龄增长有减轻或消失的倾向。超声表现, 肾积水为轻度, 输尿管轻度扩张。在肾功能指标中所有患儿的血清尿素氮, 肌酐尿酸未见异常生高, 肾功能受影响较小, 出现尿红细胞 (16例) 均为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患儿。

泌尿系统筛查是此次问题奶粉筛查的重点, 超声检查即可明确泌尿系统结石的诊断, 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次的超声筛查分析表明, 筛查的阳性率为1.38% (63/4568) , 高于陈建平等[2]统计的1.07%, 可能与本县是农村食用本省生产的三鹿牌奶粉含三聚氰胺量较高有关, 年龄越小超声筛查出的泌尿系统异常例数越多。根据三聚氰胺的理化性质推测, 此次筛查泌尿系统超声异常表现为单纯肾积水, 巨输尿管畸形者可能更多与小儿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而发生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并肾积水者, 则与食用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有关[3]。

摘要:目的了解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 (问题奶粉) 的小儿泌尿系统B超的异常改变。方法应用超声诊断仪对4568例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小儿进行泌尿系统超声筛查, 根据年龄分4个年龄组。结果筛查阳性率1.38% (63/4568) 。但各年龄段组泌尿系统异常发生率,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住院患儿的血清尿术氮、肌酐、尿酸及尿红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此次筛查泌尿系统异常表现及肾结石、输尿管结石并肾积水者与食用问题奶粉密切相关, 年龄越小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率越高。

关键词: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婴幼儿,泌尿系统,B超检查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婴幼儿奶粉事件婴幼儿筛查诊断工作的通知[S].2008.

[2]陈建平, 陈丽荣, 何冰玲, 等.食用受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小儿泌尿系统超声表现及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 2009 (4) :504-506.

胆结石引起的胰腺炎 篇8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ABP) 是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的首要原因, 占我国急性胰腺炎年发病人数的50%~70%[1], 而胆囊结石又是引起ABP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LC) 已成为预防ABP复发的金标准[2]。目前普遍认为对于ABP伴有胆道梗阻和胆管炎者, 应早期手术;但非胆道梗阻性胆源性胰腺炎是否行早期行LC手术尚有争议。我院2004年以来收治的胆源性胰腺炎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例共127例, 对手术时机的选择进行探讨,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医院收治的127例胆囊结石引发的ABP并实施LC治疗的病例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分为早期手术组 (即发病后5~7d手术) 67例和择期手术组 (即出院后6~8周择期手术治疗) 60例。在临床上诊断胆源性胰腺炎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l) 必须有充分证据证实胆道系统疾病处于活动期, 如肝内胆管、胆囊、肝外胆管阻塞感染, 结石或蛔虫嵌顿; (2)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须排除其他腹内脏器炎症等引起的淀粉酶的非特异性升高[3]。参考此项标准, 本组选择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 (1) 具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和体征; (2) 既往胆囊结石病史或胆绞痛病史; (3) 血淀粉酶或 (和) 尿淀粉酶明显升高; (4) 生化检查示胆红素及肝功酶指标异常; (5) CT明确胆囊结石及急性胰腺炎改变, 术前MRCP排除胆管结石; (6) 排除外伤性胰腺炎、高脂血症型胰腺炎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胰腺炎; (7) 未合并严重心肺功能疾病。

1.2 治疗方法

均首先按照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原则给予禁食、抗感染、补液、镇痛、抑制胰腺分泌及胰酶活性等非手术治疗并结合中药方剂治疗。早期手术组待患者病情好转后, 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术前需行MRCP检查排除胆管结石。病情好转需符合以下指标: (1) 有饥饿感; (2) 腹部无压痛或仅有局部轻微压痛不伴反跳痛、肌紧张; (3) 腹部症状较前明显缓解; (4) 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 对于症状体征完全缓解者, 血尿淀粉酶低于正常上限2倍亦可以接受; (5) 复查复查彩超或CT提示胰腺水肿较前好转或消退。择期手术组则于出院后2月返院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术前仍需完善MRI及MRCP排除合并胆管结石的情况。

手术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按三孔法或四孔法建立气腹, 采取顺、逆行结合方式切除胆囊。为防止手术操作导致的继发胆总管结石, 手术时应尽可能避免反复来回牵拉胆囊;在显露胆囊管后可用分离钳轻轻夹住胆囊管, 并向胆囊颈部推动以便将胆囊管内细小结石送回胆囊, 同时尽可能先夹闭胆囊管;在完全确认胆囊壶腹, 辨认清胆囊管、肝总管与胆总管之间的关系时再切断胆囊管, 根据术中情况必要时放置腹腔引流管, 以便及时了解腹腔内有无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无论术前胰腺炎症轻重, 对胰腺局部均不做任何手术干预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早期手术组:67例中2例因严重粘连及三角区解剖异常中转开腹, 15例因局部炎症水肿明显而放置引流管, 但均在术后第3天拔除, 手术时间45~95min, 平均67min, 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5d, 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治疗费用为19 834元。择期手术组:60例中2例因严重粘连及解剖不清中转开腹, 手术时间40~97min, 平均65min, 术后住院天数3.2d, 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总费用 (两次住院费用之和) 22350元。早期手术组在手术中转率, 术后住院天数, 术后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等方面与延期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总费用上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择期手术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的改变, 我国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对于胰腺炎的诱因, OPie在1901年首次提出了“胆汁反流共同通道学说”, 后来Acosta在1974年提出了“胆石通过学说”, 认为胆道结石从胆道进人十二指肠引起了Oddi括约肌充血、水肿、痉挛、功能紊乱, 形成暂时性的梗阻, 导致胆汁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胰管而引起胰腺炎。目前普遍认为胆囊结石是引起胰腺炎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 细小的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并一过性嵌顿于十二指肠乳头, 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水肿, 造成高压的胆汁逆流入胰管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所致; (2) 胆囊及胆道感染渗出液通过胆胰间淋巴管交通支弥散至胰腺, 激活胰酶原产生胰腺自身消化; (3) 胆道发生炎症后引起胆囊收缩素升高, 造成胆道的生理功能失调, 即胆囊收缩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开放运动不协调[4]。胆囊切除对预防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胆囊切除术的意义在于既解除了胆囊结石排石的可能性, 又避免了胆绞痛及胆囊炎的发生。未作胆囊切除术的胰腺炎患者, 胰腺炎复发率较高。国外文献报道[5~7]30d内复发率可达23.3%~40.0%, 秦仁义等[8]认为胆源性胰腺炎在首次病情得到控制后3、6、8周的复发率分别为13.6%、40.9%、45.5%, 并呈递增趋势。乔华等[9]报道首次发病后6~8周内复发率最高, 而且复发的次数越多, 发展为重症胰腺炎的机会也越大。

目前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折尚无定论, 传统观点认为认为早期ABP患者全身应激反应明显, 手术时释放大量炎性介质, 会加重炎性反应, 除伴胆总管下段梗阻及严重胆道感染的患者需急诊及72h内手术外, 其余患者在发病14d内应避免创伤性手术[10]。朱化刚等[11]认为胰腺炎症较轻, 胆囊病变不需要紧急处理时应待胰腺炎症状恢复后2周再进行胆囊手术;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胆囊切除时机以在胰腺炎症消退6~8周以后进行为宜。但早在1999年, Willsher等[12]的研究认为, 早期手术和后期手术在手术时间、并发症、病死率、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先有观点认为急性胰腺炎近期行胆囊切除手术因局部炎症水肿及粘连明显, 会明显增加手术难度及中转开腹的几率。国内文献报道[13], 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难度的因素主要包括, 胆囊炎反复发作、肝胆三角严重粘连、胆囊周围及右上腹广泛粘连、胆囊壁增厚及解剖变异等。刘国礼[14]报道国内142946例LC中转开腹手术2.1%, 国外Kama等[15]报道中转率为1.6%~11.4%。中转开腹无非是三个原因:无法完成胆囊三角区的解剖、发生腹腔镜下不可控的出血、术中已发生或怀疑发生胆道损伤或其他副损伤, 我们的资料显示早期手术组中转开腹率为2.99%, 择期手术组中转开腹率为3.33%,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原因都是无法完成胆囊三角区解剖, 我们认为早期手术组相较于择期手术组并不增加中转开腹的几率。之所以无法完成三角区解剖原因很多, 包括:Calot三角解剖不清, 解剖变异, 腹腔内严重粘连等, 通过对以上多个原因对比分析, 我们认为对于已经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手术的手术医师来说, 早期手术组较择期手术组在手术操作难度上亦无明显增加, 其原因包括: (1) 解剖变异:解剖变异是影响手术难度和增加中转开腹率的独立因素, 与手术时机的选择无关。因此, 术前的MRI及MRCP检查对于胆源性胰腺炎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术之一。它具有安全无创、无并发症的优点, 可以在很好地显示胰胆道系统的解剖和病变。有学者报道[16]MRCP对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价值:阳性预测值为90.5%, 阴性预测值为95.2%, 敏感度为82.6%;特异度97.5%, 总准确率94.2%。不仅能在术前明确胆道结石的情况, 可更直观的为医师提供胆囊管、左右肝管、肝总管及胆总管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 一定程度上指导手术医师在术中胆道解剖结构的辨识, 减少术中胆道损伤的可能性, 最大限度的减小了因为解剖变异而带来的手术难度的增加。 (2) 胆囊周围的腹腔粘连:有国外学者认为[17、18], 胆囊壁厚度是评估胆囊与周边粘连的一个重要指标, 明显增加中转开腹率, 因为胆囊炎时胆囊壁显著水肿增厚, 反复发作的炎症导致与周边组织严重粘连。在梁冲等[19]的研究中, 腹腔胆囊周围粘连占了中转开腹原因的37.1%。但在我们实际的手术中, 我们发现胆囊周围的粘连虽然一定程度增加了手术难度, 但和择期手术组比较并不明显增加中转开腹率。我们观察到67例早期手术组中的病例可再分为2种情况, 一种为胰腺炎症明显而胆囊无明显急性炎症表现, 另一种则是胰腺及胆囊均有明显急性炎症表现。早期手术组中由于处于急性炎症期, 其出现胆囊周围粘连, 右上腹广泛粘连及胆囊三角区粘连的比例较择期组明显增高, 但其中绝大部分均为较容易分离的疏松粘连及膜状粘连, 对于已经熟练掌握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医师来说, 这种程度的粘连对手术难度的影响是很小的。 (3) 肝胆三角区致密粘连:真正增加手术难度的是由于炎症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胆三角区的慢性纤维化粘连, 而这一类粘连往往与是否存在急性炎症并无明确相关性。而与是否存在胆囊炎反复发作密切相关, 故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同样是增加手术难度及中转开腹率的高危险因素之一。朱宏毅等[20]认为胆囊炎反复发作导致的Calot三角解剖不清和腹腔内严重粘连占了中转开腹比例的65%以上, 同时还认为半年内发作频次>2次即可能增加中转开腹的几率。择期组60例患者在等待手术期间, 虽然胆源性胰腺炎没有再发, 但所有患者均有过胆囊炎及胆绞痛的发作, 其中24例患者更是有过>2次的发作。从这一项来看, 择期手术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转开腹的几率。此外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早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方面与择期手术组无明显差异, 这表明择期手术组在预后上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并无优势可言。但早期手术组住院平均费用较择期手术组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上一篇:地热系统下一篇:播音主持人的情感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