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粒子

2024-09-05

化疗粒子(精选7篇)

化疗粒子 篇1

内镜下化疗缓释粒子植入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发达地区开展的一项全新成熟的肿瘤介入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内镜下将缓释化疗药物注射入肿瘤局部, 在局部形成高浓度药物环境。由于该药物半衰期达360~720h, 是常规化疗药物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植入后可使肿瘤细胞长时间处于有效药物浓度内, 在其一旦进入化疗敏感期即可将其杀灭, 从而发挥长效连续的抗癌作用, 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现将我院开展的4例经内镜化疗缓释粒子植入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间, 患者来源于门诊或住院患者共4例, 其中男性3例, 女性1例, 年龄范围65~80岁 (平均年龄72.5岁) , 其中有电子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诊断为胃腺癌的3例, 鳞癌的1例。1例病灶位于食道中下段, 其余3例均位于贲门部。所累计的病灶局部腔较小, 病灶表面呈隆起样改变, 病灶范围均在3mm×3mm大小之间。

1.2 粒子植入器及药物

山东梁山县水泊卫生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RC-GIE150型消化内镜专用植入器 (每盒2支装) , 可与钳道2.8mm及以上的内镜配合使用。其前端穿刺针孔内预置入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 (fluorouracil, 5-FU) 制成的缓释粒子中人氟安 (芜湖中人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4~5粒, 操作前预先装2副植入器备用, 并备有1﹕10000肾上腺素。

1.3 内镜粒子植入治疗方法

术前10min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0mL, 插入日本奥林巴斯Q260型电子胃镜, 观察病变区域, 对病灶隆起部分先下后上由远至近均匀推入粒子, 每点3~4粒, 避开溃疡凹陷处以免发生穿孔, 每位患者平均注入粒子40~60粒不等, 平均剂量为60mg, 术中病灶渗血影响观察, 予备用去甲肾上腺素局部喷洒。内镜粒子植入术后观察患者血压以及大便情况, 并予患者止血支持对症处理。每隔2周测肝肾功能及血常规, 1~2个月后内镜复查。

2 结果

粒子植入后1例患者在1周内出现轻度恶心纳差及腹部不适等症状, 其余3例无明显不适。本组治疗4例, 1例失访, 其余3例均在1~2个月后复查胃镜, 见瘤实体均明显缩小, 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异常。患者腹痛及梗阻症状2~4周后明显缓解。

3 讨论

胃癌的化疗药物以5-FU应用最为普遍[1], 在化疗中以全身静脉用药, 口服治疗以及瘤体内直接注射治疗等方法中, 以瘤体内直接注射最为有效[2]。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采用的化疗缓释粒子其有效成分为5-FU, 缓释时间达360~370h, 有益于发挥持续长效的抗癌活性。本组的4例患者年龄较大, 1例多发性腹膜淋巴结肿大, 无法耐受手术, 其余3例患者拒绝手术及普通全身化疗, 而采用此种方法。

在内镜的实际操作中, 经内镜植入器穿刺导致局部病灶渗血明显, 需要反复对症处理, 同时为了保证瘤体形成的高浓度的抗癌药物, 因此需注射的缓释粒子数量较多, 需要达到10~20次的植入才能完成[3], 而内镜植入化疗缓释粒子的剂量是决定疗效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4]。在实际操作时, 因反复多次注射, 需时间较长, 对于年长体弱的的患者无法耐受, 需拔出内镜后休息片刻, 再次注射。内镜缓释粒子是固体制剂, 推注过程中比推注液体阻力大的多, 在推注粒子时应采用边推边退的方法, 减少粒子进入瘤体的阻力。内镜下化疗缓释粒子治疗肿瘤是全新的理念, 它采用局部给药, 提高治疗部位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癌细胞的作用来提高疗效。通过大幅度减少或不给人体正常组织供药来降低全身的毒副作用, 内镜下粒子植入同时注射香菇多糖注射液, 是通过调节宿主抗肿瘤免疫功能, 提高化疗总有效率, 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改善生存质量[5]。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日益增加, 现代抗肿瘤的治疗方法中化疗缓释粒子是瘤体内植入有利于肿瘤局部控制率, 是一新型的治疗手段。目前是我市首家开展, 治疗例数较少, 尚缺乏大宗病例临床的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初步评价化疗缓释粒子肿瘤部位植入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例隆起型病变的消化道肿瘤患者, 在消化内镜直视下将5-FU的缓释粒子植入到肿瘤间质, 并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全部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 4例患者中3例在1~2个月后复查胃镜, 见瘤实体均明显缩小, 不良反应除因术中操作出血外仅有轻度恶心、腹泻, 无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消化道肿瘤化疗缓释粒子内镜植入治疗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 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化疗缓释粒子,内镜植入,消化道肿瘤

参考文献

[1]刘爱国, 梅蔚德, 许健健, 等.缓释植入化疗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杂志, 2004, 2 (4) :270~276.

[2]高宏健, 董戬, 胡墨.等.内镜直视下5-氟尿嘧啶缓释剂的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16) :3177~3180.

[3]吴云林, 陈丽娜.吴巍, 等.内镜化疗粒子植入缓解进展期胃癌梗阻症状观察[J].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 2 (4) :265~267.

[4]牛明华, 姜海行, 邹晓平, 等.胃肠道肿瘤化疗药物缓释粒子内镜植入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 2007, 15 (2) :229~23 1.

[5]高峰, 牛明华, 姜海行, 等, 缓释粒子内镜植入在胃肠道肿瘤化疗中应用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07, 36 (7) :829~831.

化疗粒子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经电子胃镜及病理学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63例,所有患者均为隆起型病灶且距离门齿>20cm、未发生纵膈脓肿和食管气管瘘。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内镜下置入缓释化疗粒子,B组在内镜下行支架置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器械与药物

Olympus V-70电子内镜,RC-GIE150型内镜专用粒子推注器。抗癌药物缓释粒子5-FU由合肥工业大学药物控释研究所提供,缓释时间15~30d。食管内支架选用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镍钛金属网状覆膜支架。

1.3 手术方法

两组均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A组经口向食管中插入内镜,用生理盐水冲洗病灶,明确肿瘤穿刺位置,将缓释化疗粒子装入植入器并将注射针推到植入器套管中,对准肿瘤穿刺点推出植入器针芯使缓释化疗粒子植入瘤体。根据肿瘤的长度和形状以5cm为一个治疗平面,先下后上、由远及近、从中心向外周植入,每点植入3~5粒,每次植入100粒(5-FU 200mg),每4周植入一次,间歇4周,8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B组内镜直视下放入导丝,在导丝导引下将支架放置于肿瘤上下端各1cm处,采用凝血酶和8%的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处理术中出血。

1.4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抽取静脉血检测肝肾功能,于术后2周、4周、8周、12周、24周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吞咽困难情况,记录术后出血、胸痛、发热、纵膈脓肿、食管气管瘘、骨髓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随访18个月记录患者生存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1周参照Stooler分级观察吞咽困难及梗阻情况。Stooler分级:0级无症状,能正常进食;I级能进软食;II级能进半流质饮食;III级仅能进流质饮食;IV不能进食,也不能饮水。按照WHO实体瘤按期评价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有效为吞咽困难II级以下并实体瘤部分缓解或稳定;显效为吞咽困难I级以下并实体瘤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无效为实体瘤进展或吞咽困难症状无改变。有效率为(显效+有效)/病例数。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检测指标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2~4周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后A组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发热、骨髓抑制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患者胸痛、纵膈脓肿、食管气管瘘的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以后A组患者生存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例,%)

注:*表示与B组相比,P<0.05

(例,%)

注:*表示与B组相比,P<0.05

(例,%)

注:*表示与B组相比,P<0.05

3 讨论

据统计临床上60%的食管癌患者在医院确诊为食管癌时已经属于中晚期阶段,错失了手术的良好时机[1,2]。呕吐、吞咽困难、消化道梗阻是这类患者的主要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为改善患者症状采取治疗措施存在弊端,自身虚弱的患者接受化疗后由于免疫力的下降常导致发热感染等症状出现而无法承受化疗药物的副作用[4]。而选用物理治疗如放置支架虽然能够缓解患者吞咽困难的症状但不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病情、抑制肿瘤的生长,不利于患者远期的生存[5,6]。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恶性肿瘤治疗新焦点,研究表明放射性粒子能够明显控制胰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局部症状[7,8]。内镜下向恶性肿瘤局部植入缓释化疗粒子已成为局部治疗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新方法。局部缓释药物,不仅能够提高肿瘤局部的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与肿瘤细胞的作用时间提高临床药效,而且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减轻患者全身不良反应[9,10]。化疗药物5-FU进入肿瘤后转化为5-氟-2-脱氧尿嘧啶核苷酸,通过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活性而抑制脱氧核苷酸(DNA)的合成,并且能抑制核苷酸(RNA)的合成[11,12]。有研究表明5-FU置入点的药物浓度扩散半径可达3~6cm[13],使用膜层以及高分子骨架技术来控制药物释放,肿瘤组织局部药物浓度24h内可达0.5~30ug/g,维持时间长达15d以上,由于其作用时间长于肿瘤细胞的增殖期,克服了化疗药物局部有效浓度低、持续时间短的问题,提高了药物疗效[14,15]。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缓释化疗药物并没有影响患者的肝肾功能。术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A组治疗的优势开始显现,术后2周由于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作用时间短所以症状改善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化疗药物抑制了肿瘤的生长患者症状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术后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表明从肿瘤局部植入缓释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化疗粒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食管癌患者27例, 其中男18例, 女9例, 年龄66~86 (75±11) 岁, 均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因高龄、病灶多处转移或心、肺、肾功能差无法耐受手术。内镜下病灶为隆起型或隆起溃疡型。

1.2 方法

1.2.1 材料:

内镜粒子植入器及5-FU化疗粒子。

1.2.2 植入方法:

内镜下观察病变大小以确定范围, 将装入缓释化疗粒子的植入器通过活检孔道到达病灶, 植入器注射针以45°~75°角穿入瘤体内, 深度为0.5~1.0cm。按先远后近、先上后下的原则, 以0.5~1.0cm间隔重复植入。每例患者病灶注入5-FU化疗粒子45~50颗。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梗阻症状 (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吞咽疼痛) 、病灶体积、生存质量[QOL, 按国际生存质量KPS (Karnofsky) 标准判定]的变化, 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进行评定, 较治疗前评分增加≥20分为显效, 增加≥10分为有效, 增加<10分或无变化为稳定, 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少为无效。

2结果

2.1 梗阻症状

27例患者中, 梗阻症状明显减轻22例 (81.5%) , 症状无变化3例 (11.1%) , 恶化2例 (7.4%) 。

2.2 病灶体积

27例患者中, 病灶体积缩小且表面变光滑22例 (81.5%) , 病灶体积无变化3例 (11.1%) , 病灶体积增大2例 (7.4%) 。

2.3 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27例患者中, 显效17例 (63.0%) , 有效5例 (18.5%) , 稳定3例 (11.1%) , 无效2例 (7.4%) 。

3讨论

食管癌化疗药物中, 5-FU应用最为多见, 口服给药癌组织中仅存0.1%~2.0%;而瘤体内注射, 瘤组织中药物浓度可达30%~40%, 对消化道肿瘤各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其缓释时间为15~30d, 药物缓释渗透半径为3.5cm。一次性给药能维持15~30d, 化疗效果持久, 有显著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2]。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 经内镜植入化疗粒子术后, 27例患者中, 81.5%症状明显改善, 瘤体明显缩小, 生存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11.1%病情无变化, 瘤体未增大, 生存质量评分较术前无变化;7.4%病情恶化, 梗阻症状加重, 瘤体增大, 生存质量评分较术前下降。

总之, 对于晚期食管癌, 且病灶为隆起型或隆起溃疡型的患者, 在内镜下给予缓释化疗粒子植入治疗, 能够缩小病灶, 有效缓解梗阻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近期效果肯定, 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先科, 胡文华, 罗晓勇, 等.内镜下化疗缓释粒子植入联合放疗治疗隆起型食管癌[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2 (5) :372-373.

化疗粒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进展期胃癌患者97例, 男50例, 女47例;年龄36~71岁, 平均年龄60岁。根据术中是否植入放化疗粒子分为研究组 (50例) 和对照组 (47例) 。两组患者肿瘤的病理类型主要为腺癌, 分别为31例和22例, 其余为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肿瘤位于胃窦部分别为23例和29例, 胃体或胃底贲门部分别为17例和18例;肿瘤Ⅰ~Ⅱ期分别为27例和25例, Ⅲ~Ⅳ期分别为23例和22例。全组患者术前无远处转移, 术后无化疗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和治对照组均根据肿瘤部位和侵犯程度行相应的标准根治性手术, 包括远端胃癌根治术、近端胃癌根治术和全胃切除术。研究组术中根据肿瘤部位于肿瘤床和淋巴结清扫部位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20粒, 粒子间距为1.0cm。时将氟尿嘧啶缓释粒子1000mg植入, 每一植药点植药不超过150mg。植入部位予止血纱布覆盖。为避免影响吻合口的愈合, 要求穿刺植入点距吻合口大于2cm。全组术后4周开始常规6个周期的化疗, 化疗采用Fol Fox4方案。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χ2检验对生存率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腹腔内出血、吻合口瘘、肠穿孔、肠梗阻及腹腔内化脓性感染等并发症, 手术切口一期愈合。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凝血时间、ECG无异常;无皮疹、心悸、腹泻等症状。无粒子脱落或移位现象。研究组有2例出现Ⅰ级血液反应, 6例出现恶心、呕吐Ⅱ级反应, 3例出现腹痛Ⅰ级反应, 均未影响术后常规化疗。对照组出现恶心及呕吐反应3例, 腹痛Ⅰ级反应1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6%和57%,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54, P<0.05) 。

3 讨论

3.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的理论基础

125I粒子主要产生γ射线, 破坏肿瘤细胞核的DNA双链, 使肿瘤细胞失去繁殖能力;同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但具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肿瘤组织间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所产生的γ射线能量虽然不大, 但能持续的对肿瘤起作用, 因此能不断的杀伤肿瘤干细胞, 经过足够的剂量和足够的半衰期, 能使肿瘤细胞全部失去繁殖能力, 从而达到较彻底的治疗效果[4]。王娟等[5]报道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不能切除的Ⅳ期胃癌9例, 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KPS) 提高, 7例疼痛缓解, 无腹痛、呕血、肠梗阻等并发症。

3.2 腹腔内氟尿嘧啶缓释粒子植入的理论基础

腹膜转移是消化道肿瘤常见的转移类型, 扩散到浆膜或累计淋巴结的胃癌切除极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腹膜扩散, 其发生率为20%~50%[6]。有研究结果显示Ⅲa、Ⅲb和Ⅳa期的胃癌患者施行D2R0手术切除, 多数患者在2年内出现腹腔内复发。Roukos[7]报道进展期胃癌在浸及浆膜层的同时, 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腹腔内脱落或游离癌细胞阳性率达20%~80%, 虽D2/D3R0手术可以阻止切除部位的局部复发, 但是对于肝转移及腹膜复发则无明显影响。这说明腹膜转移已成为胃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术中给予氟尿嘧啶缓释剂行区域性化疗的目的是杀灭术后腹腔内残留癌细胞。氟尿嘧啶缓释剂可在给药区域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有动物实验研究资料显示氟尿嘧啶缓释剂局部植药的渗透扩散半径3~5cm, 在这一区域内形成的有效药物浓度可维持360h以上[8]。

3.3 胃癌术中腹腔内125I放射性粒子、氟尿嘧啶化疗粒子植入的优势

本研究显示胃癌术中腹腔内125I放射性粒子、氟尿嘧啶化疗粒子植入治疗具有许多优点:①术中及时的干预性放化疗;②临床应用方便快捷, 植入定位准确、安全。未出现局部植入导致的出血及吻合口瘘等情况, 也未出现近期及远期的骨髓抑制、放射性胃肠炎等消化道反应;③该项治疗可以降低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肿瘤复发率, 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术中腹腔内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及氟尿嘧啶缓释粒子对患者术后腹腔内局部复发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诊治的9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中是否植入放化疗粒子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于术中肿瘤切除及淋巴结清扫后在腹腔内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20粒, 同时给予氟尿嘧啶缓释剂1000mg, 术后4周开始进行6个周期常规化疗;对照组腹腔内不进行干预性治疗, 术后化疗方案同研究组。采用χ2检验对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66%和57%,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54, P<0.05) 。结论 术中腹腔内植入放化疗粒子可以降低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肿瘤局部复发率, 提高患者3年生存率。

关键词:胃癌,手术,125I放射性粒子,氟尿嘧啶缓释粒子

参考文献

[1]王猛.胃癌的手术治疗策略[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07, 6 (5) :396-397.

[2]罗开元, 邵庆华, 杨国凯, 等.125I粒子植入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19) :1355-1357.

[3]吕忠文, 盖保东, 杨冬艳.放射性粒子治疗Ⅳ期胰腺癌[J].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09, 3 (2) :95-96.

[4]罗开元, 毛文源, 李波, 等.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2) :122-124.

[5]王娟, 隋爱霞, 贾漪涛, 等.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不能切除的Ⅳ期胃癌9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7) :530-532.

[6]Sethna KS, Sugarbaker PH.New prospects for the control ofperitonel surface dissemination of gastric cancer usingperi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J].Cancer Therapy, 2004 (2) :79-84.

[7]Roukos DH.Current advances and changes in treatment strategymay improve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potentiallycurable gastric cancer[J].Ann Surg Oncol, 1999, 6 (1) :46-56.

化疗粒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1213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 肺癌分期III-IV期, 患者年龄54~73岁, 平均 (62.4±3.5) 岁, 60例患者中, 42例男性, 18例为女性, 中央型肺癌38例, 周围型肺癌22例, 经活检22例为鳞癌, 28例为腺癌, 10例为小细胞癌, 病灶共有78个, 直径≤5cm有33枚, 5~8cm 24枚, >8cm有21枚。60例患者均为不能手术或者不接受手术治疗, 经检查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 血生化、心电图、三大常规检查、凝血功能等均无明显异常, 经麻醉医师会诊评估均无麻醉禁忌。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 每组30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发原因均经统计学处理, 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设备及仪器

125I放射性粒子源 (购于上海欣科公司) , 半衰期59.6天, 放射性活度为0.8~0.9mCi;数字减影机:GE LCV+DSA设备;SIEMENS螺旋CT机;穿刺引导系统:GE CT透视定位系统;治疗计划系统 (TPS) :珠海和佳TPS-2000系统;放射性粒子源植入器械:转盘式植入枪、18G穿刺针、顶针 (珠海和佳公司提供) 。

1.3 治疗方法

1.3.1 试验组:

(1) 125I粒子植入:术前常规进食4~6h, 行CT扫描, 确定病灶所处部位、直径大小、与周围结构关系及血供状况。将CT图像传入TPS系统, 进行病灶三维重建, 可确定肿瘤三维体积、靶区周围敏感组织, 由计算机计算出粒子数及放射总剂量, 粒子布源可根据巴黎计量学系统原则, 确定穿刺针进针位置、方向, 并制定治疗计划。CT下显示大体肿瘤体积外扩1.5cm为计划靶体积, 治疗中要求90%计划靶体积都应达到处方放射剂量。术前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指证,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异常, 穿刺前给予患者适量镇静药及止咳药, 若有必要, 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适量镇痛药物。术者根据肿瘤位置, 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或者俯卧位, 根据CT扫描图像标记穿刺点, 行常规消毒、铺巾, 给予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 将带芯18G穿刺针经已标记确认穿刺点并以合适方向进行肿瘤穿刺, 行CT扫描确认穿刺针位置, 穿刺针进入合适部位时, 将穿刺针以1~1.5cm间距布置进针, 再行CT扫描满意后, 根据TPS治疗计划, 使用导引子将125I粒子引入穿刺针鞘, 进行粒子布源, 植入粒子过程中使用CT扫描实时监测125I植入位置、数量, 待植入粒子完毕后再行CT扫描, 观察粒子所处位置、数量, 并严密观察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及时对症处理, 若患者出现少量气胸, 则给予吸氧、卧床处理, 大量气胸则行胸腔闭式引流, 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 (2)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植入125I术后5~7d,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状况, 若无气胸及其他化疗禁忌症, 在严密监测中行DSA下股动脉穿刺, 术者穿刺成功后置入5F Cobra导管至患者双侧支气管动脉, 经造影证实导管到达正确位置后行一次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术者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缓慢注入化疗药物:500~1000mg 5-氟尿嘧啶, 20~40mg阿霉素, 20~50mg顺铂, 分别溶于生理盐水, 缓慢灌注化疗。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 注意生命指证, 及时处理出现状况, 灌注时间>30mi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3.2 对照组治疗:

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监测下股动脉穿刺, 置入导管至双侧支气管动脉, 给予药物行化疗治疗。术中给予止痛、抗炎、止吐等常规处理。

1.4 评定疗效标准

术后分别于1、3、6、12个月行CT扫描, 观察肿瘤体积大小变化。评价疗效标准: (1) 完全缓解 (CR) :CT下不能显示肿瘤位置、大小, 肿瘤消失, 或仅可扫描到条索状阴影。 (2) 部分缓解 (PR) :CT扫描肿瘤体积变小, 较治疗前缩小≥50%, 时间至少维持1个月。 (3) 稳定 (NC) :肿瘤体积增大<50%, 缩小不超过25%。 (4) 恶化 (PD) :肿瘤体积增大超过25%, 或者患者出现新的病灶。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 治疗有效率= (CR+PR) /随访人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t检测计量资料。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治疗疗效比较:

试验组采取粒子植入及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方式治疗, 30例患者粒子均植入成功, 每例患者植入粒子数10~85枚, 平均47.3粒, 其中, 26例一次植入成功, 4例两次植入成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复查CT, 观察肿瘤部位、体积大小。联合治疗组复查1、3、6、12个月, 总缓解率分别为16.7%, 40%, 56.7%, 83.3%;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1、3、6、12个月总缓解率分别为10%, 23.3%, 36.7%, 60%, 两组有统计学意义, 联合治疗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 P<0.05。结果见表1。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30例患者均粒子植入成功, 12例出现气胸, 9例给予吸氧、卧床对症处理, 3例行胸腔闭式引流。5例患者出现咯血, 给予止血措施后症状消失。两组毒副反应主要体现在化疗导致恶性呕吐及骨髓抑制。经肝肾功能检查未出现明显功能障碍, 无死亡病例出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多数老年肺癌患者发现时已失去最佳手术机会, 近年临床上常使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方式, 但远期疗效不够理想[2,3]。本文探讨新型治疗方式, 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此方法主要利用125I粒子释放的γ射线破坏肿瘤细胞, 阻碍癌细胞进行DNA合成, 进而起到抗肿瘤作用[4]。因125I粒子穿透能力弱, 可有效避免对靶组织周围细胞产生破坏作用, 具有高精确性、高度适形、毒副作用少的优点, 还可产生较高的局部疗效[5]。与外放射治疗方式相比较, 125I粒子植入放射治疗具有众多优点, 正常肺组织因对外放疗耐受剂量较低, 减少了外放疗的使用, 限制其疗效, 导致疾病转归不够理想, 而125I粒子释放射线能力低, 治疗直径短, 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用此种方式治疗时放射性肺炎发生较少。据研究报道, 125I粒子半衰期为59.6d, 故可低剂量持续性放疗, 不断杀死肿瘤细胞, 极大阻止了肿瘤细胞有丝分裂, 可缓解肿瘤发展。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 注入化疗药物, 可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发展, 两种治疗方法联用, 可最大限度的杀死癌细胞, 提高总缓解率[6]。

本文通过分析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方式与单纯化疗比较, 其中缓解率明显更高, 毒副作用两种方式无统计学意义。故二者联合具有适应症广、创伤较小、恢复较快等巨大优点。但治疗过程中, 不可忽视并发症发生, 及时对症处理。综上, 125I粒子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老年肺癌疗效好, 总缓解率高, 可较大提高患者生存治疗,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琨, 吴沛宏, 张福君, 等.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治疗胃肠道来源肺转移瘤的短期疗效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6, 15 (4) :235-237.

[2]刘健, 张福君, 吴沛宏, 等.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门区肝癌[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14 (6) :606-609.

[3]易慧明, 况光仪, 谭亦农, 等.碘-125I放射性粒子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 (4) :667-668.

[4]李长江, 黄金华, 范卫君, 等.CT引导下125I植入联合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盆腔复发肿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5, 14 (6) :610-612.

[5]杜光红, 王忠琼, 邓明明, 等.癌性腹水穿刺后针道种植转移13例临床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9 (5) :450-451.

化疗粒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患者21例, 男12例, 女9例, 年龄62~88 (75±13) 岁。结肠癌13例, 直肠癌8例, 均为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因高龄、病灶多处转移或心肺肾功能差无法耐受手术。内镜下病灶为隆起型或隆起溃疡型。

1.2 植入方法

内镜下观察病变大小确定范围, 将装入缓释化疗粒子的植入器通过活检孔道到达病灶, 植入器注射针以45°~75°角穿入瘤体内, 深度0.5~1.0cm。按先远后近、先下后上的原则, 以0.5~1.0cm间隔重复植入。每位患者病灶注入5-FU化疗粒子45~50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瘤体变化情况,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植入术前及术后1个月检测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变化。按WHO (1981年) 统一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1) 完全缓解 (CR) :肿瘤消失; (2) 部分缓解 (PR) :肿瘤缩小≥50%, 并维持≥1个月; (3) 稳定 (SD) :肿瘤缩小<50%, 或增大<25%; (4) 进展 (恶化) (PD) :肿瘤增大≥25%。CR+PR+SD为有效。T细胞亚群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瘤体变化

治疗1个月后, 21例患者中肿瘤完全消失, 即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3例 (61.9%) , 肠梗阻症状明显缓解, 腹痛减轻, 便血减少或无便血, 可进流食或半流食;稳定6例 (28.6%) , 恶化2例 (9.5%) , 有效率90.5%。

2.2 细胞免疫功能 (T细胞亚群) 的变化

治疗1个月后, CD3+、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CD8+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2.4 体液免疫功能 (免疫球蛋白) 的变化

治疗1个月后, Ig G、Ig A较治疗前有增多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Ig M无变化。见表2。

3 讨论

粒子靶向治疗恶性肿瘤近年来已逐渐在临床推广, 间质化疗是将抗癌药物负载于赋形剂内, 制备成药物缓释系统, 植入肿瘤组织与癌周组织, 发挥局部持久化疗作用。

缓释5-FU经内镜植入消化道肿瘤组织中, 缓慢释放出5-FU, 然后在细胞内转变生成5-FU脱氧核苷酸, 抑制脱氧核苷酸合成酶, 干扰DNA合成;另外, 其以伪代谢产物形式掺入RNA中干扰蛋白质合成, 对消化道肿瘤各期细胞均有杀伤作用。其缓释时间为15~30d, 药物缓释渗透半径为3.5cm。化疗缓释粒子植入癌细胞内浓度可达30%~45%, 一次性给药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浓度, 达到持久的化疗效果, 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有效地使肿瘤细胞变性坏死, 瘤体缩小[1]。

胃肠道肿瘤的化疗常用全身静脉给药、口服及瘤体内直接注射等途径, 以瘤体内直接注射最为有效[2]。全身化疗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障碍、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明显, 患者往往不能耐受, 而局部化疗粒子植入瘤体, 能明显减少全身毒副作用[3]。笔者对21例结直肠肿瘤粒子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中发现, 术后1个月, 61.9%的患者瘤体缩小, 肠梗阻症状明显改善, 28.6%患者瘤体无明显变化, 亦无明显增大, 治疗有效率达90.5%;CD3+、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增多, CD8+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细胞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体液免疫功能保持稳定。

总之, 化疗粒子植入术, 使肿瘤体积缩小, 临床症状改善, 免疫功能改善,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缓了病情发展, 近期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可做为姑息性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莉, 黄留业.内镜下化疗粒子植入治疗消化道癌性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 25 (1) :44-45.

[2] 郭先科, 胡文华, 罗晓勇, 等.内镜下化疗粒子植入联合放疗治疗隆起型食管癌[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10, 12 (5) :372-373.

化疗粒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 利用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内照射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共27例。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29~76岁, 平均58.9岁。经手术前CT扫描检查, 肿瘤位于胰头部17例、胰头体部8例、胰体尾部2例。肿瘤直径<5 cm者8例、>6 cm以上者3例。均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胰腺癌。按照国际抗癌联盟 (UICC) 1997年胰腺癌分期均为晚期胰腺癌, Ⅲ期23例、Ⅳ期4例。根据临床疼痛分级标准, 疼痛达3级13例、4级14例。

1.2 治疗方法

(1) 治疗计划:医师勾画靶区、给出处方剂量;物理师计算出靶区体积、所需粒子数量、空间分布以及植入针根数, 绘制立体图标报告。 (2) 设备材料: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和粒子植入针。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素所提供的钛合金密封型125I放射性粒子。125I放射性粒子体积为4.5 mm×0.8 mm的圆柱形, 平均能量为27.4 k V, 半衰期为60.2 d, 半价层为0.025 mm Pb, 放射性活度为14.8~25.9 MBq, 组织穿透距离为1.7 cm, 初始剂量率为7.7 c Gy/h。 (3) 术中粒子植入:手术采用全身麻醉。27例肿瘤均已侵出与周围组织明显粘连, 不能手术切除。经取得病理活检证实为胰腺癌, 完成减黄、减压内引流手术后, 开始进行术中超声引导下的放射性粒子插植。将粒子植入针先以1.0~1.5 cm的间隔平行插入, 再以1.0~1.5 cm的间距顺序地逐一将粒子释放植入[2]。全组27例, 共植入粒子923颗, 最少24颗, 最多58颗, 术前计划MPD为70~95 Gy。 (4) 27例患者中, 有21例术后3周给予三维适形放疗5000 c Gy/25f (瓦里安2300C/D, 上海拓能Topsline治疗计划系统) , CTV=GTV+1.5 cm;及吉西他滨1.0 g/m2, 每周1次的静脉化疗, 其中2例因严重胃肠道反应终止治疗。

1.3 验证与疗效观察

(1) 根据术中所见, 术后1周观测植入粒子的数目和空间分布及植入粒子的实际分布, 进行手术前后治疗计划 (TPS) 复合验证。 (2)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疼痛分级的变化。 (3) 术后1个月及2个月分别CT扫描, 采用WHO疗效评估标准。

1.4 随访

全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 (3~25个月) 。

2 结果

全组27例接受粒子植入的患者中, 21例接受了联合治疗。能完成联合治疗的患者19例。在这19例患者中, 生存期达12个月以上的12例, 6个月以上的5例, 3个月的2例。最长的存活已25个月。中位生存期10.1个月。肿瘤完全缓解 (CR) 3例, 部分缓解 (PR) 12例, 无变化 (NC) 4例。总有效率 (CR+PR) 为78.95%。止痛有效率为90.9%。经术后X线片验证, 粒子数目符合率为100%, 粒子空间分布符合率为50%。术后3周给予三维适形放疗5000 c Gy/5W, CTV=GTV+1.5 cm;及吉西他滨1.0g/m2, 每周一次的静脉化疗。

全组27例患者中, 粒子植入术后发生胰瘘1例, 经止血、输液及胰液分泌抑制药物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发生粒子迁移1例, 无症状。21例患者同期放化疗期间, 除两例患者因严重胃肠反应终止治疗外, 其他患者均按时完成治疗。

3 讨论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由于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很短, 中位生存期仅3~10个月, 首程治疗一旦失败, 往往来不及补救治疗。对大多数手术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有各种体内、体外放疗和以吉西他滨为主的化疗及最新的靶向治疗。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 实际上是在外科缓解症状 (内引流) 手术的同时施行的一种局部近距离放疗方法。因其不受大型放疗设备和场所的限制, 易于开展, 而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组织间内照射除具有以下特点: (1) 乏氧细胞再氧合使放射效果提高; (2) 靶区与正常组织剂量比增大; (3) 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使肿瘤再增殖减少; (4) 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使肿瘤细胞在放射敏感性高的G2期聚集。但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放射性粒子插植技术精确度不高, 粒子空间分布与术前治疗计划误差较大, 使得剂量分布和MPD发生变化, 直接影响着治疗效果。笔者本组粒子空间分布和治疗计划 (TPS) 的符合率仅为50%, 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分析植入粒子发生位置偏差的主要原因有: (1) 植入的粒子发生位移; (2) 当穿刺针无法避开胰管和血管时, 迫使改变穿刺方向或穿刺点, 尤其是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区域。

晚期胰腺癌的同期放化疗较以往单纯外照射和化疗疗效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3]。尤其目前开展的术前同期放化疗, 可以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4]。本组中位生存期10.1个月, 优于文献报道[5], 推测与我们在术后3周给予三维适形放疗及吉西他滨每周1次的静脉化疗有关。三维适形放疗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不均匀的缺陷。

综上所述, 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组织间内照射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及吉西他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有较好疗效, 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初步分析125I粒子术中植入联合同期三维适形放疗及吉西他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对27例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在术中超声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进行组织间内照射治疗;其中21例术后3周给予三维适形放疗5000 cGy/25 f, 及吉西他滨1.0 g/m2, 每周1次的静脉化疗。结果 完成上述联合治疗的患者19例, 生存期达12个月以上的12例, 6个月以上的5例, 3个月的2例。最长的存活已25个月。中位生存期10.1个月。肿瘤完全缓解 (CR) 3例, 部分缓解 (PR) 12例, 无变化 (NC) 4例。总有效率 (CR+PR) 为78.95%。止痛有效率为90.9%。经术后X线片验证, 粒子数目符合率为100%, 粒子空间分布符合率为50%。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内照射联合同期三维适形放疗及吉西他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有较好疗效, 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关键词:胰腺癌,125I放射性粒子,三维适形放疗,化学治疗,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Macchia G, Valentini V, Mattiucci GC, et al.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n and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rcinoma[J].Tumori, 2007, 93 (1) :53-60.

[2]Moore MJ, Goldstein D, Hamm J, et al.Erlotinib plus gemcitabine compared with gemcitabine alon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a phase III tri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 Group[J].J Clin Oncol, 2007, 25 (15) :1960-1966.

[3]王俊杰, 修典荣, 冉维强, 等.术中超声引导放射性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 (5) :441-443.

[4]周伟, 洛小林, 毛凯, 等.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评价[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5, 14 (4) :307-311.

上一篇:肛肠手术病人的护理下一篇:旅游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