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Ⅰ粒子植入

2024-06-09

125Ⅰ粒子植入(共8篇)

125Ⅰ粒子植入 篇1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原理:125I是属于低能量放射源, 能量为27.4~35.4 keV (平均31.4 keV) , 它的放射活度范围0.1~1.0 mCi, 组织间放射直径为1.7 cm, 半衰期为59.6 d[1]。植入治疗效果是靠持续低活度放射, 半衰期相对短, 高度精确定位、高度适形、放射剂量完全利用等综合作用获得的, 使肿瘤组织接受最大量的持续照射, 而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却很小。125I放射性粒子的放射距离较短, 其低能、低剂量率的物理学特点使临床防护更加安全[2]。

定义:肿瘤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是指在三维内放射治疗系统的条件下, 将微型放射源125I按肿瘤形状精确植入肿瘤组织中, 通过其发出的低能量射线持续照射、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从而控制肿瘤发展及消除肿瘤[3]。近年来开展的放射性粒子种植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肺癌治疗手段。它具有创伤小, 靶区放射精确, 不增加肺组织损伤等优点[4], 现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 对中晚期肺癌起到了外科切除无法比拟的效果。现将此种治疗手段的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1 心理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 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沟通, 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 进行心理干预, 坚定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董兵等[5]研究发现, 心理干预在缓解术前焦虑、加速术后身体恢复等方面优于一般心理护理。何佩仪等[6]研究证实, 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缓解其心理状态, 使患者以正性情绪克服负性情绪, 避免产生不利于治疗的过激行为。具体做法如下:向患者介绍该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说明粒子植入术的安全性和重要性, 耐心倾听其诉说, 消除其恐惧心理, 增强其信心, 使其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使该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详细的放射防护知识教育及解释工作, 减轻患者的焦虑;同时使陪护患者家属理解护士的工作, 主动配合和参与患者的护理活动。全程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密切结合, 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并防止不必要的公众环境污染及医疗纠纷[7]。

2 围手术期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术前探访患者倾听他们的诉说, 说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局限性, 手术的目的和方法, 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手术。术前手术区域常规备皮, 并指导患者床上练习排尿, 排便。肺癌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咳痰训练。手术前1d督促患者早入睡, 必要时服用地西泮;嘱咐患者术前24h进流质;术前6h禁食禁水;做好术前准备, 如抗生素试验、碘过敏试验, 术前30min给予肌内注射止血药、镇静药、止痛药, 利于术中配合。备好术中所需的物品、药品[8]。

2.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合适卧位,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建立静脉通路, 并保持通畅。与患者进行沟通, 鼓励、安慰以转移患者注意力, 避免体位改变而引起损伤, 并训练患者吸气、屏气、呼气, 配合手术顺利完成。主动告知患者植入粒子的过程和时间, 有疼痛和不适时及时提出。指导患者放松心情, 平静呼吸, 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操作中尽量避免剧烈咳嗽, 保证粒子植入的准确性[9], 手术过程中注意密切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情况, 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配合相应处理, 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术毕拔针时应观察针口有无出血, 若有出血时应按压3~5min后再予无菌敷料包扎。观察无不良反应后, 护送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主要是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 定期监测体温, 护理过程中, 需将局部护理和全身情况观察相结合, 如发现异常, 立即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

2.3.2 气胸的护理

在植入过程中需反复穿刺, 对肺组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尤其对中心型肺癌患者损伤程度较大, 故气胸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夏冰等[10]报道气胸发生率10%。术后患者出现胸闷、憋气、胸片显示肺组织压缩<30%, 可保守治疗或胸穿放气, 嘱患者休息, 给予吸氧, 一般1~2周后可自行吸收。如患者上述症状加重, 伴有大汗淋漓, 发绀严重呼吸困难, 血氧饱和度下降, 应立即通知医生行胸腔闭式引流, 注意观察排气情况及患者症状缓解情况。

2.3.3 咳血的护理

由于穿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损伤少许肺组织, 穿刺针道出血造成咳痰带血或咳血。此时应密切观察患者, 首先安慰患者不要紧张, 让患者明白咳血是暂时的[11]。因咳血量较少, 部分患者咳少量血痰, 一般不需要处理;如出现大量咯血, 立即通知医生, 按咯血护理常规处理, 应立即采取头低脚高位, 尽量使血块咳出, 预防窒息, 同时遵医嘱使用止血药物;如咯血仍不止, 应及时通知医生准备手术止血或介入止血。

2.3.4 肺栓塞的护理

肺栓塞是粒子植入术后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移位的粒子可进入血管、随血流进入肺动脉或其分支, 引起栓塞, 病死率高。Gregory报道, 大部分肺栓塞大约发生在粒子植入后14~28 h内[7], 但临床上鲜有出现, 国内外文献报道少见。李纪远等[12]报道, 大多数患者一般无任何症状。术后如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 末梢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 心率加快, 胸痛, 发绀等症状, 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

2.3.5疼痛的护理

术后患者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穿刺部位的疼痛,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可自行缓解。护士应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能否耐受等, 护理上要密切观察疼痛的变化, 做好疼痛的护理, 包括协助取舒适卧位, 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巧, 如按摩、缓慢有节奏的呼吸、分散注意力等方法以减轻疼痛感;并向患者讲解疼痛的原因及缓解时间,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13]。

2.3.6 发热的护理

术后因机体吸收肿瘤坏死组织而产生吸收热, 大部分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在37.5~38.5℃之间。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定时测量体温。根据患者病情, 可不予处理, 指导患者多饮温开水, 如体温超过38.5℃, 可给予退热药或者物理降温, 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 患者在退热过程中会大量排汗, 因此, 应嘱患者多饮温开水, 以补充发热消耗的水分, 并促进体内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8]。

2.3.7 125I粒子的迁移与丢失护理

部分患者125I粒子植人后出现粒子离开原植入部位, 迁移到其他组织、器官或离开人体。患者咳嗽时可将移位到气管内的粒子咳出, 当发现粒子排出, 应用长镊子夹起, 放置于带盖的玻璃瓶内, 应与粒子保持一定距离, 并存放于少人走动的地方, 或放置于特制铅罐内;并报告核医学人员妥善处理[2,7]。

3 术后放射防护的护理

放射防护的目的在于保证安全。而永久粒子种植治疗的核素释放低能量光子, 这些核素的特点是穿透力弱, 临床操作易防护, 对患者和医护人员损伤少[2]。治疗时运用多枚粒子的组合剂量, 加之放射源的微型化及有限的穿透力不会对周围人群产生放射危害[12]。庾竹筠[14]及曾自立等[15]报道, 距离放射性粒子10cm以外对人体无明显影响, 30cm以外完全无影响, 无需特别防护。王俊杰等[16]报道, 患者周围50cm外, 基本无放射活性, 但人体受到辐射的累加剂量, 随着接触放射源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对于直接操作的医务人员与接触患者的人群都是有危害的, 尤其孕妇和儿童不宜与患者接触。

3.1 患者间的防护

患者治疗后返回病房途中, 用铅衣放在粒子植入部位, 以免辐射周围人群。接受放射粒子植入的患者尽量居住单人病房, 嘱患者不要随意串病房, 向患者讲明防护的重要性。或选择有防护条件的房间, 并在房间门口做特别标志。病室内病床与病床之间应相隔1m以上, 保持病室通风。

3.2 患者与家属之间的防护

陪护的患者家属及探视者与患者距离保持1m以上, 孕妇、儿童与患者保持2m以上距离。回家后6个月内不得近距离接触儿童与孕妇等。

4 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家属, 尤其孕妇及未成年人, 在粒子植入后6个月内继续注意辐射防护, 6个月后放射性粒子的辐射伤害可忽略不计[17]。注意加强营养, 增强抵抗力。饮食护理:予患者进食含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如豆浆、牛奶、瘦肉、蔬菜、水果等。对患者饮食指导, 讲解饮食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和提高免疫力的意义, 并创造良好的进食环境。

5 小结

放射性粒子植人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它具有传统外照射没有的优势[18]。该方法定位准确, 副作用少, 创伤小, 恢复快, 患者容易接受。已广泛用于肺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而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放射性粒子植人治疗肿瘤是一门新的学科, 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良好的术前宣教, 术后的密切观察和护理, 是保障医疗安全,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手段。

摘要:放射性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肿瘤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有效的治疗手段,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之相配套的临床护理工作也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包括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术中医护人员的放射防护护理, 术后加强并发症的监测护理和相关人员的放射性防护措施。本文就行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的肺癌患者的护理特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放射性粒子,肺癌,护理

125Ⅰ粒子植入 篇2

【关键词】放射性125I粒子; 非小细胞肺癌

【中图分类号】R5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74-01

我科自2012年6月开始开展了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

1定义

肺癌的治疗效果在近数十年中没有显著提高,主要原因是肺癌的生物学特性十分复杂,恶性程度高。而且肺癌患者超过半数发生在60岁以上,80%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由于高龄及基础疾病多,往往使治疗非常棘手。对于局限性NSCLC,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外科手术,但由于肺癌临床症状隐匿以及早期诊断水平较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或肿瘤浸润包绕重要组织结构,无法进行彻底的手术切除或切除后仍有残存病灶,容易造成肺癌的复发,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方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放射源引入体内肿瘤靶区并滞留在肿瘤内,通过其衰变释放出来的射线来杀伤肿瘤细胞。因125碘具有半衰期较长、能量较低、在组织中有合适的穿透力、可制成微型源等特点,故适于肿瘤的永久植入治疗。

2适应症

放射性粒子植入原则上适用于肺内的各种恶性实体肿瘤,对边界清楚的、无淋巴结转移的中小型肺癌,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来讲,适用于:①患者肺功能储备差,所需切除的肺组织超出了患者的耐受。②患者的病变在肺门,且与周围大血管粘连,无法安全手术切除。③患者的病变扩展到纵隔、气管、主动脉、上腔静脉或心包。④肿瘤侵犯胸壁或脊髓,无法彻底手术切除。⑤肿瘤直径小于5cm。因为肿瘤的大小直接影响肿瘤的局部控制,肿瘤越大,局部控制率越低。另外还适用于体外放疗效果不佳或失败的病例;因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的病例;作为术中预防局部复发的病例。

3护理

3.1术前护理: 病人准备:术前探访病人倾听他们的诉说,说明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局限性,手术的目的和方法,解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主动配合手术。

3.2术中配合: 根据肺内肿块位置及125I粒子植入进针方向决定其卧姿,尽量取舒适卧位。严格无菌操作。同时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胸闷、气急等反应,保持呼吸道通畅。125I粒子植入过程中患者如出现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心率加速等,及时通知医师,立即停止操作,嘱患者平卧给予氧气吸入3L/min,并监测血压,直至病情平稳。125I粒子置入成功后,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后方可送回病房。

3术后护理

3.1一般护理:术后监测:术后病人返回病房后,应将其平卧于病床上,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及呼吸的频率和节律,注意有无呼吸困难,咳血及缺氧征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胸闷、憋气及疼痛等,以便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告知患者术后可有胸部微痛、痰中带血等症状,24h内要避免剧烈活动和咳嗽;鼓励患者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提高机体抵抗力[2]。

3.2并发症护理: (1)发热: 125I粒子植入后注意观察患者体温的变化,若体温不超过38℃,属粒子植入的正常反应,可不予处理,如果体温超过38.5℃可给予降温处理(2)气胸 少量的气胸(小于30%)一般不用处理,当气胸大于30%或虽然气胸量不多但患者有明显胸闷症状时,可先用穿刺针抽气,观察气体不再增加时,嘱患者平卧1~2h,无症状可不用再处理。(3)咳血 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情况,术后个别患者出现痰中带血,首先安慰患者不要紧张,让患者明白咳血是暂时的,并根据情况给予必要的止血、抗炎。(4)胸痛 如有疼痛,应正确评估疼痛的性质,根据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和感知程度进行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疼痛的原因,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对有剧痛的患者,遵医嘱适当使用止痛药物。参考文献

[1]刘先娥 陈波 宋海征 刘志梅 苏晓娟.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武警医学.2006.07

125Ⅰ粒子植入 篇3

关键词:PTCD,125I粒子植入,胆管癌

胆管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恶性程度极高, 早期诊断困难, 出现黄疸等临床症状时大多已发展至中晚期, 外科手术切除率低, 死亡率高[1]。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PTCD) 是解除黄疸常用的姑息性治疗方法, 可以迅速改善黄疸症状,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2]。术中同时行胆道钳夹活检术, 可以明确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为循证医学及抗肿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肿瘤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一项新技术,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本院对25例中晚期胆管癌患者行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 疗效确切、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为胆管癌的25例住院患者, 男15例, 女10例;年龄42~76岁, 平均64.5岁。术前黄疸持续3~16 d, 血清总胆红素 (268.23±126.65) μmol/L, 碱性磷酸酶 (419.32±275.81) IU/L。所有患者术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胆管扩张程度、梗阻部位及肿块大小、范围, 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6例, 胆总管胆管癌9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PTCD) 及胆道钳夹活检术

患者术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50~75 mg, 选择右腋中线肋膈角下2个肋间隙为穿刺点, 局麻后在DSA透视下用COOK穿刺套装内21 G穿刺针水平穿刺入肝内, 抽出针芯, 负压回抽状态下缓慢退针, 当有胆汁抽出时停止退针, 注入少量非离子型对比剂证实穿刺入胆管内并确定是否为最佳穿刺点。穿刺成功后, 引入0.018英寸微导丝并交换入预扩张三件套管, 充分引流减压后行胆道造影, 明确胆管扩张程度, 梗阻部位、范围。明确病变部位后引入8 F导管鞘, 其内送入活检钳, 夹取病变区胆管组织2~3块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活检完成后依据导丝是否能通过梗阻部位及患者和家属意愿分别行外引流、内外引流或支架植入术。术后嘱患者卧床4小时,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对症支持处理。

1.2.2 125I粒子植入治疗

PTCD术后1周,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等实验室检查, 行CT扫描明确胆管肿瘤与周围组织及引流管或胆道支架的空间关系, 并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计划系统, 计算出所需125I粒子数量及剂量。1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选择直接穿刺肿瘤植入粒子, 在DSA透视引导下以引流管或胆道支架为参照物, 将所需剂量的125I粒子植入肿瘤内, 植入粒子间距0.5~1.0 cm。9例胆总管胆管癌患者选择自制125I粒子链行内照射治疗。根据PTCD造影测量胆总管梗阻长度, 并与CT图像显示的肿瘤范围相比较, 计算出所需125I粒子数量, 将引流管套装内的蓝色封堵管远端封闭, 从近端依次塞入125I粒子, 每颗粒子间隔1 cm, 用小棉花条隔开。粒子链制成后在DSA透视下沿引流管送入胆道内, 将有粒子的部分置于胆管癌病变区域, 使粒子链与胆管癌病变的长轴走行一致, 1~2个月后拔除。

1.2.3 术后随访

术后定期复查肝肾功等实验室检查, 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肿瘤大小改变, 术后生存期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方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5例患者全部成功序贯行PTCD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 手术操作过程顺利, 技术成功率100%。PTCD术后胆道引流均通畅;行单纯外引流1例, 为肝门部胆管癌;行内外引流10例, 肝门部胆管癌7例, 胆总管胆管癌3例;行内外引流并胆道支架植入14例, 肝门部胆管癌8例, 胆总管胆管癌6例。胆道钳夹活检病理学诊断:胆管腺癌24例, 胆管鳞癌1例。16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选择DSA引导下直接穿刺肿瘤植入125I粒子, 9例胆总管胆管癌患者选择自制125I粒子链行内照射治疗。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黄疸减退, 临床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较术前明显下降 (P<0.01) , 见表1;影像学复查肿瘤体积缩小;术后1年生存率72.3%, 2年生存率26.8%, 生存期2~27个月。本组病例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 包括肝门部至胆总管远端的恶性肿瘤, 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大多数患者出现黄疸等临床症状时已发展至中晚期, 多伴远处转移, 外科手术切除率低, 死亡率高, 且外科病理学诊断困难阳性率低。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介入放射学已成为治疗中晚期胆管癌的主要方法。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 (PTCD) 包括外引流、内外引流及胆道支架植入, 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PTCD能够快速引流梗阻的胆汁, 降低胆道内压力, 在短时间内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改善肝功能, 缓解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术中同时行胆道钳夹活检, 可以明确病变的病理学特征, 为循证医学及肿瘤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但PTCD对造成黄疸的肿瘤本身并无治疗作用, 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 可能对引流管或支架造成压迫、堵塞现象, 导致黄疸复发, 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因此对肿瘤本身采取有效的治疗也十分重要。

胆管癌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全身化疗、局部介入灌注栓塞治疗、外放射治疗等。全身化疗因副作用大、效果差, 临床上已较少选用。胆管癌属于乏血供肿瘤, 对局部灌注栓塞治疗效果不理想。外放射治疗是胆管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外放射治疗对周围器官损伤大, 部分患者因并发症严重而不能达到根治性放疗剂量。125I粒子植入是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其核性质为:半衰期59.6 d, 发出能量为27.4~35.5 Ke V的χ和γ射线, 组织穿透能力为1.7 cm。125I粒子植入肿瘤后, 肿瘤细胞因辐射效应而遭到持续有效的杀伤, 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由于其组织穿透能力有限, 肿瘤组织内的照射剂量远远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所以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 无传统外照射常见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 PTCD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胆管癌, 技术成功率高, 创伤小, 既能迅速改善黄疸症状, 获得病理学诊断, 又能有效行局部抗肿瘤治疗, 达到“表本兼治”的功效, 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猛, 菅志远, 沈先锋, 等.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分析, 肝胆外科杂志, 2011 (19) :58-60.

[2]徐川, 施海彬, 刘圣, 等.肝门部胆管癌致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的预后分析,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21 (21) :752-755.

[3]王俊杰.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5.

125Ⅰ粒子植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40例中晚期肺鳞癌患者, 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范围在53~78岁, 平均62岁。均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肺鳞癌, 按患者是否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CEA、CA12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GP方案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进行化疗:化疗的第1、8天, 静脉注射吉西他滨1000mg/m2, 化疗的1~3d静脉注射顺铂30mg/m2, 3周为一周期, 连用4周期。

观察组首先使用CT扫描, 了解患者病变的形态、体积和病变特征, 计算出肿瘤的相关数据, 并输入计算机内制成三维定位系统进行治疗的计划, 简称TPS。并根据肿瘤体积的3个垂直的直径, 使用TPS计算125I粒子的剂量和个数, 并确定CT穿刺的坐标、位置及安装碘125粒子的个数, 由专业的放射性技术人员在CT引导下进行肿瘤穿刺, 将125I粒子导入肺部病变部位, 125I粒子植入端间距10mm, 比肩距15 mm, 层间距15 mm, 照射剂量50~65Gy, 放射源强度为20~25m Ci。3~7d内加对照组的采用吉西他滨加顺铂方案进行化疗。

1.3 疗效指标

本治疗疗效指标按照RECIST制定的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稳定 (SD) , 进展 (PD) , 总有效率为 (CR+PR) / (CR+PR+SD+PD) 。对总有效率、CEA、CA125值进行比较, 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2年, 把6个月、1年、2年生存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近期疗效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和毒副作用 (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比较 (表3) 。

由表3可知, 观察组治疗后CEA、CA125均较治疗前有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发生咯少量血痰2例, 气胸3例, 其中1例肺压缩20%以上, 经止血、胸腔穿刺抽气及卧床休息后治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未增加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反应。未增加心脏毒性及放射性肺炎。

3 讨论

肺鳞癌在肺癌最为常见, 约占50%[4], 采用125I粒子治疗肺鳞癌的机理是利用释放出的γ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双链, 使细胞失去增殖能力。放射性粒子植入到瘤体内, 使肿瘤得到有效的射线量, 而周围邻近正常组织受量仅为肿瘤受量的50%以下, 且粒子释放射线缓慢, 125I粒子治疗肺癌通过放射核素持续释放射线达到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目的[5], 正常组织所受剂量只能造成亚致死损伤或潜伏致死损伤, 并可短时间内可进行修复, 故125I粒子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损伤作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是近年来新推出的一种先进的体内放射治疗技术, 它将低能量的放射性核素研制成微小粒子, 采用现代先进的TPS系统, 在CT、B超、内镜等引导下将核粒子植入肿瘤及其侵润灶或转移灶, 通过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作用, 最大程度上达到抑制、破坏并杀灭肿瘤细胞, 该方法微创、疗效确切。国外文献报道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 2年局部控制率在63%~76%, 2年生存率为9%~51%[6]。125I粒子植入治疗属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范畴, 具有肿瘤内部照射剂量高和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低的剂量学优势, 是一种局部区域性治疗, 近期疗效高, 这项肿瘤微创治疗技术, 弥补了中晚期肺癌常规治疗的不足, 提高了局部肿瘤控制率。与传统的外放疗相比, 具有放射部位准确、放射剂量集中且不增加正常肺组织损伤的优点。该方法微创, 副作用小, 何培坤等[7]对38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肺癌进行125I粒子种植, 采用电视胸腔镜下辅助小切口实施手术, 患者术后均恢复顺利, 未发生出血、气胸、肺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GP方案化疗是目前肺鳞癌首选的全身化疗方案, 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能更好加强局部控制率, 防止远处转移。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是一种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8]。

综上所述, 使用CT引导下穿刺肺部病变位置植入碘125粒子, 并联合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对治疗中晚期肺鳞癌, 定位精准, 疗效显著, 生存率高, CEA、CA125明显降低、不良反应能耐受,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适合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40例中晚期肺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各20例。对照组使用GP方案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化疗四周期, 观察组在CT引导下行肺部肿块穿刺植入125Ⅰ粒子后, 37d内行GP方案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 化疗四周期。经过治疗后, 比较两组的疗效、生存率、CEA、CA125、毒副作用。结果125Ⅰ植入联合吉西他滨加顺铂化疗对中晚期肺鳞癌的疗效明显比用吉西他滨加顺铂的显著, P<0.05, 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结论125Ⅰ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鳞癌疗效显著, 6月、1年、2年生存率提高, CEA、CA125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可耐受的特点, 该方案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肺鳞癌,125Ⅰ粒子,植入,化疗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23.

[2]陈志军, 周爱清, 刘震天, 等.125碘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J].南昌大学学报, 2011, 51 (8) :60-65.

[3]Nag S, DeHaan M, Scruggs G, et al.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of intrahepatic malignancies treated with iodine-125 brachy2th-erapyInt[J].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6, 64 (3) :736-744.

[4]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38.

[5]Martínez-Monge R, Pagola M, Vivas I, et al.CT-guided permanentbrachy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edically inoperable early-stage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J].Lung Cancer, 2008, 61 (2) :209-213.

[6]丁翠敏, 金普乐.肺癌现代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5.

[7]何培坤, 张仲卫, 王桐, 等.放射性125I粒子源治疗中晚期肺癌的剂量学研究和临床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 2007, 34 (20) :1154-1156.

125Ⅰ粒子植入 篇5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推广, 已较成熟得应用于肺癌、肝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各种实体肿瘤, 并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老年局限性淋巴瘤患者或化疗后全身多发肿块大多数消退, 但仍遗留某一部位肿瘤不消退或消退缓慢者, 以及重要器官或组织肿瘤受侵犯者, 上述情况可行进行淋巴瘤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我科目前已有7例老年NHL患者进行淋巴瘤病灶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 治疗方法简便、安全, 并发症少, 疗效确切, 患者耐受性好, 初步认为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例均为我科住院的NHL患者, 有明确的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和可测量的病灶。男性5例, 女性2例, 年龄68~81岁, 平均年龄74岁。按照2001年WHO淋巴系统肿瘤分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 滤泡性淋巴瘤1例, 腿型淋巴瘤1例, 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治疗前常规行颈部、胸部、全腹部CT (其中3例患者经济条件允许, 治疗前进行PET-CT检查) 及骨髓涂片、骨髓活检, 按Ann ArborCotswolds分期系统, 2例I期, 3例II期, 2例III期。7例NHL患者均单纯行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 未同步进行规范化疗;术前完善凝血功能、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均有125I粒子植入适应症, 无125I粒子植入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灶部位的特性制定治疗剂量, 按计算机体定位计划系统 (TPS) 计划处方剂量, 剂量从0.5mci到0.9mci, 计算植入粒子数目的匀均度, 计算可参照:[周边匹配剂量 (mci) +靶区处方剂量 (pD) ]×90%, 即该肿瘤病灶所需活度 (mci) =肿瘤期望得到剂量 (Gy) ×肿瘤重量 (g) /182。肿瘤体积在CT上计算, TPS计划计算出病灶所需粒子及分布, 算出其中心剂量、周边剂量、最高剂量及最低剂量。粒子植入的误差控制在±0.5。植入粒子计算公式: (肿瘤的体积) /3×5÷每个粒子的活度=植入粒子数。

本研究中患者全部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 常规消毒、铺巾, CT扫描, 外贴皮肤定位器, 选中合适的穿刺点, 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麻醉成功后, 在CT引导下经皮插入粒子植入针, CT再次扫描, 根据扫描结果将植入针调整至理想部位及方向。接上粒子枪, 用粒子植入针进行粒子布源, 按照每粒间距0.8cm进行植入。术中再进行优化1~2次, 重新核算穿刺针数及粒子数, 计算靶区总活度调整粒子位置。术毕撤出布源针, 局部消毒、纱布外敷。植入125I粒子数量为12~60粒。术后注意事项: (1) 卧床休息4h; (2) 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 (3) 用铅皮防护罩覆盖种植粒子部位进行防护; (4) 术后常规给予止血、脱水、抗炎处理; (5) 对所有接受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告知125I粒子的物理特性、放射性存在时间等, 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 嘱患者尽量减少与周围人群的亲密接触;强调儿童及孕妇不宜近距离接触患者。

1.3 疗效评估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2个月、半年复查CT, 血常规, 肝肾功能。按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判定, 分为CR (完全缓解) :可见肿瘤完全消失持续1个月以上;PR (部分缓解) :肿瘤缩小50%以上持续1个月以上;SD (稳定) :达不到CR/PR或PD的标准;PD (进展) :肿瘤增大超出25%或出现新病灶, 总有效率= (CR+PR/患者总数) ×100%。不良反应评定按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分为0~IV度。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术后2个月时复查, 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 (CR) 3例, 部分缓解 (PR) 2例, 稳定 (SD) 2例, 进展 (PD) 0例, 总有效率为5/7 (71.4%) 。

2.2 毒副反应

7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仅2例患者出现皮肤毒性反应, 1例表现为植入部位皮肤红斑、色素沉着, 1例患者出现植入部位皮肤溃疡, 经局部常规冲洗换药后约1个月后愈合, 遗留色素沉着。7例患者中未见血液学毒性。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

3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其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据国外资料显示, 淋巴瘤患者中约有50%年龄超过65岁, 中国的淋巴瘤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出了相似的趋势。因此, 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是一个较大的疾患群体。老年淋巴瘤与年轻淋巴瘤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并无明显区别, 但老年淋巴瘤患者的远期预后明显差于年轻患者。老年恶性淋巴瘤一直被视为一种难治性肿瘤, 对化疗、放疗耐受性差, CR率低, 早期病死率高[3]。老年恶性淋巴瘤患者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如一般状态差、基础疾病多、骨髓储备功能低下、肝肾功能异常及治疗引起的心肺并发症等, 使部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存在种种顾虑, 如心功能减退使蕙环类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 肝脏功能降低使药物的吸收、代谢发生变化等, 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这部分患者的疗效, 因此, 较多患者难以进行淋巴瘤的系统规范治疗, 临床不乏采用以改善局部症状、改善总体生存质量的姑息治疗方案, 即针对影响患者生活的病变部位进行局部治疗。目前对于化疗后肿块退缩但化疗周期末肿块又生长者, 化疗后全身多发肿块迅速消退、但某一肿大淋巴结消退缓慢者, 化疗后全身多发肿块大多数消退、但仍遗留某一肿大淋巴结不消退者, 上述情况有报道可行瘤体局部治疗[4]。进行文献检索见目前有临床报导使用平阳霉素或顺铂瘤体内注射治疗顽固性残留结节。亦见有报导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各种肿瘤, 其中包括有淋巴瘤病例, 但病例极少, 且未见专门针对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淋巴瘤的研究。

125I粒子是一种放射性核素, 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最为常用的放射性粒子, 其半衰期为59.5d, 在衰变过程中持续不断的释放低能量的射线[2]。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所产生的能量虽然不大, 但能持续的对肿瘤细胞起作用, 因此能不断的杀伤肿瘤干细胞, 经过足够的半衰期积累剂量使肿瘤细胞全部失去繁殖能力, 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的效果[5]。而正常组织所受剂量只能造成亚致死损伤或潜伏致死损伤, 并可在短时间内进行修复, 故125I粒子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 对周围邻近的正常组织无明显损伤作用[6]。经皮穿刺CT引导下肿瘤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 可完全由计算机TPS系统按粒子分布需要确定穿刺点、角度和深度, 粒子在瘤体内的放置相对均匀, 瘤体中心区域和瘤体外围尽量多植入粒子, 周边区域的粒子可避免瘤体向邻近组织进一步破坏, 中心区域的粒子可使外周不能接受有效杀伤射线剂量的肿瘤组织在肿瘤缩小后向中心聚拢, 即可接受有效杀伤剂量的射线;瘤体较大时, 需多点、多角度、多途径穿刺, 可多针同时穿刺或逐针穿刺 (前针可作为后针穿刺点、角度和深度的参照) 。该方法CT定位、定向准确, 布源合理;创伤小, 放疗并发症少;效果迅速, 疗效持久[7]。

到目前我们已观察7例复发老年淋巴瘤患者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初步认为125I粒子淋巴瘤体内植入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 且125I粒子植入作为一种局部内放疗手段, 可根据患者具体的肿瘤残存情况, 进行外放疗互补、化疗配合以及中医中药等综合治疗。因此笔者认为本方案属于高效低毒, 适用于老年NHL的治疗, 尤其是孤立病灶患者 (首发或复发) 或一般情况差、难以进行系统化疗的患者,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试用观察, 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临床证据。

附部分患者治疗前后CT片, 见图1~图4。

摘要:目的 探讨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临床随机选择7例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瘤体内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观察其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7例患者治疗2个月后可评价疗效, 总有效率为5/7 (71.4%) , 早期疗效较好, 仅2例患者出现皮肤毒性反应, 7例患者中未见血液学毒性, 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老年不能耐受化疗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淋巴瘤, 非霍奇金,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结果,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陶晓明, 张华.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进展[J].内科, 2011, 6 (5) :494-497.

[2]罗开元.实用组织间植入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6-77.

[3]吴晖, 黄雪珍, 蔡月.173例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02, 17 (6) :645-646.

[4]吴孟超, 孙燕.中国临床肿瘤学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10-417.

[5]王东民, 于世平, 刘荫华, 等.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植入联合吉西他宾/5-Fu治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初步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 13 (1) :1-3.

[6]Popescu cc, Wise J, Sowards K, et a1.Desi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thephannacal seed medel BT-125I source[J].Med Phys, 2000, 27 (5) :2174-2181.

125Ⅰ粒子植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研究30例肺癌患者是从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8月前来就诊的肺癌患者中随机抽取, 均在我院经过皮肺穿刺病理活检或是纤支镜检查被确诊为肺癌, 其中有腺癌18例, 鳞癌7例, 腺鳞癌5例;其中, 中心型患者7例, 周围型患者13例;患者中男性13例, 女性17例;最小年龄为42岁, 最大年龄为79岁, 平均年龄在58岁。所有患者均因确诊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

1.2 植入术仪器设备:

我院采取德国Siemens多排螺旋CT扫描仪, 北京飞天兆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以及穿刺针、探针、植入枪和其他防护设备等, 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碘125粒子。

1.3治疗方法:

30例患者在植入前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前准备包括术前常规血常规、心电图、凝血五项、生化、肝肾功能以及血糖等检查。植入之前要对患者进行5 mm的薄层CT扫描, 以确定肺癌瘤体的体积, 扫描所得图像可传送至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内重建三维影像, 选择进针的具体部位, 勾画出植入靶区。在了解肿瘤靶体积以及碘125粒子活性的基础上, 计算出所需计量, 最终确定进针位置、角度、深度以及植入粒子数量。在患者拟定穿刺点皮肤出以金属物标记。

植入术开始后, 常规消毒铺巾, 根据定位对患者局部麻醉, 注意对患者身体的固定, 根据测量所得皮肤表面至肿瘤深度, 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 试穿CT确认之后, 根据穿刺点间隔1 cm扇形方式进针, 至肿瘤边缘1 cm处, 确认回吸无血可植入碘125粒子。如果患者肿块在3 cm以下, 则选择一个穿刺点, 调整方向多次进针;如果患者肿块在5 cm以上, 则选择多个穿刺点, 平行进针。植入完成后对靶区再次扫描, 确保植入粒子的分布及数量情况达到术前治疗计划要求。植入术全过程需心电监测, 时刻掌握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患者在术后做好抗生素预防感染工作, 如有局部出血, 采取止血药物治疗。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30例患者均在植入术后经影像学检查肿瘤的体积变化确定治疗效果。术后12个月CT扫描结果显示, 30例患者中肿瘤完全消失 (CR) 的有9例, 肿瘤有消退且达50%以上 (PR) 的有12例, 肿瘤缩小不足50%且增大不足25% (NC) 的有9例。总有效率, 即CR和PR患者占总数的70%。

2.2 发症情况:

30例患者植入术并发症情况如下。共有11例患者在术后出现穿刺点出血的现象, 经局部压迫止血后出血立即得到控制;共有5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少量气胸现象, 气胸<15%, 对气胸患者采取保守治疗, 植入术后1周, 对该5例患者进行CT复查, 气胸均自行吸收;共有4例患者在术后出现咳血现象, 对其进行对症处理, 植入术后1周均恢复正常;共有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胸腔积液现象。术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 30例患者中没有大量胸腔积液以及肺部感染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出现, 且未发现碘125粒子的移位脱落现象。

3 讨论

在恶性肿瘤的早期治疗手段当中, 最为常用就是比较经典的外放射性治疗方法。然而, 传统的外放射治疗在进行过程中与最高耐受剂量关系较为密切, 也受到了较大限制。另外, 患者在治疗过程当中经常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放射性伤害, 逐渐被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抛弃[1]。近几年来, 逐渐兴起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的肿瘤治疗方法, 该方法在肿瘤治疗行业内受到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 肺癌患者往往在晚期才被确诊, 错过了手术治疗的最好时机。碘125粒子能够通过释放X射线以及γ射线, 在连续照射后使得癌细胞的氧增强比减少,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 使得肿瘤干细胞在不断消耗后死亡[2]。但是, 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过程中也会引发患者的某些并发症, 包括有局部出血、气胸、胸痛、咳血以及粒子脱落等。总体来说, 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并发症的发生率可通过提高术中操作的准确性而大大减少。碘125粒子已逐步应用于治疗肺癌, 黄芪多糖 (APS) 联合碘-125 (125I) 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3], 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方式的选择时, 采取碘125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4,5], 临床治疗效果更好, 且不良反应更小。

本研究结果表明, 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有着其较为显著的优势, 但同时也存在着并发症等缺点。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的术中以及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局部出血、气胸、咳血以及粒子脱落等。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不适现象以及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为避免和缓解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并发症, 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通常情况下, 气胸可通过尽可能减少穿刺次数避免。植入术前应当对进针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穿刺的次数以及经过胸膜的层数。如果能对患者胸膜进行充分的麻醉, 避免患者术中咳嗽和剧烈用力等现象。根据临床经验, 术中未发生气胸时也可能因为患者肺组织的复张现象出现气胸。术后患者如无明显胸闷症状时, 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对于咳血并发症的处理, 一般采取止血药物进行治疗, 情况即可得到缓解。如术后患者出现粒子脱落现象, 一般由于肿瘤的缩小所致, 故在植入中应尽可能使植入点准确在患者肿瘤病灶中心位置, 植入后注意CT复查粒子植入分布情况, 则可大大减少粒子脱落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谢文杰, 许迪魁, 邢兆伟, 等.CT引导下I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34 (7) :129-130.

[2]杜学明, 吴春娃.I~ (125) 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2) :57-59.

[3]孙芳, 宋波, 王燕虎, 等.黄芪多糖联合碘-125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 2014, 20 (1) :189-192.

[4]陈志军, 周爱清, 刘震天, 等.125碘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51 (8) :60-62.

125Ⅰ粒子植入 篇7

1 术前防护

用前碘粒子消毒包装于铅盒中, 开盒即用, 既减少污染又降低曝光;术前医务人员近距离操作125I时应采用屏蔽防护。

2 术中防护

术中医护人员在插植125I粒子时应穿防护衣。主刀和第一助手应戴防护眼镜。对消毒碘籽分装或植入均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碘籽, 应用操作钳操作, 切忌钳破碘籽发生放射性泄露。一旦意外泄露应封闭现场, 隔离人员, 受污染人员应做甲状腺碘测定。植入完毕, 手术材料及垃圾按放射性废物进行处理。

3 术后防护

术后应加强宣教工作, 医务工作人员应掌握有关知识, 告知病人及家属有关放射碘的医学知识、手术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术后近距离 (<0.5 m) 护理时, 需在病人施源部位覆盖含铅防护布或工作人员穿防护衣。临床监测显示距病人体表1 m, 射线剂量低于国际标准规定的公众限值, 故病人术后6个月 (3个半衰期) 内, 与家人之间只需采用1 m距离防护即可, 偶尔密切接触, 时间不长也不要紧, 6个月后不必防护。术后定期检查粒子有无移位, 对易脱落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粒子丢失。

4 小结

125Ⅰ粒子植入 篇8

关键词:I-125粒子,植入,肺癌,疗效显著

恶性肿瘤早期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传统的外放射治疗, 该种疗法最大的缺点就是受到最高耐受剂量的限制, 同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承受一定程度的放射损伤, 所以已被现代医学所摈弃。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 是指通过经皮肺穿刺方式将具有一定活度的微型密封的碘-125粒子, 在CT引导下, 植入肺部肿瘤瘤体内, 利用其低剂量率持续照射的特点杀灭肿瘤细胞[1]。放射性粒子治疗不仅可以在治疗时使周围的组织受到很好的保护, 而且还能将放射线的剂量全部放入肿瘤组织之内, 使粒子剂量降到很低, 被广泛使用于现代肺癌临床治疗[2]。

1 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方法

1.1 涮算植入粒子总量

碘-125粒子的活度和肺癌病灶的大小是现代医学测算碘-125粒子总计量的基本方法, 通过Memorial系统模诺坐图进行计算。通过坐标图, 根据碘-125粒子的活度和肿瘤病灶的大小 (即三维均数+1) , 测算出碘-125粒子的粒数, 再以碘-125间距为1CM每排粒子间的行距为lena的排列, 用粒子套管植入器将碘-125粒子总量呈立体型置入病灶内。

1.2 治疗材料和设备

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生产CIAE-671型碘-125密封型颗粒种子放射源, 每粒活度0.5~0.7毫居里的碘-125种子源。粒子植入器械其主要设备包括:屏蔽式装粒操作箱、铅手套、铅衣、转盘式植入枪、铅镜、铅围脖、国产18G粒子植入针, 以及便携式射线探测仪等, 采用和佳公司提供的成套设备。

1.3 植入方法和途径

对患者均以带套管植人针的粒子植入器经皮穿刺微创植入。以彩色B超或cr准确定位确定进针途径、进针点、进针深度, 然后进行常规局部麻醉, 实时CT或B超导引下穿刺植入粒子至肿瘤内相应部位。

2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2.1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外照射效果不佳或失败的病例;不宜进行根治性手术、拒绝进行根治性手术、无法手术的中晚期原发性肺癌病例;术后肺部孤立性转移灶失去手术机会或转移性肺部肿瘤病灶者;采用局部剂量补充外照射剂量不够;禁忌证:该治疗方法切忌KPS<60分, 恶液质, 预期生存<3个月, 一般情况差, 对治疗不能耐受者。

2.2 治疗粒子与植入系统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主要是用的飞利浦螺旋CT机, 肿瘤局部以薄层扫描, 扫描条件以利于观察操作为准。碘-125粒子为直径零点八毫米, 长四点五毫米的园柱形, 常用规格为0.7m Ci-0.9m Ci, 组织间有效穿透距离为17mm, 半衰期为60.1d, 初始剂量率为7c Gy/h。术前定后并且要求经高压蒸气消毒后备用。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TPS) 为珠海和佳HGGR-2000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平台。

2.3 术后处理与复查

手术结束以后首先要进行局部包扎, 采用铅橡胶进行外掩以屏蔽防护射线。手术结束次日对粒子位置情况用X线进行复查, 对其易位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复查血象、肾及肝功能, 检查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术后1个月后复查X线或CT了解肿块大小, 以评定治疗的效果。

2.4 粒子植入的并发症

植入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有很多, 其中包括肺部感染、肺栓塞、血气胸、粒子迁移、肺出血等。肺栓塞的表现症状为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咳嗽、胸痛并伴有发绀、心率加快等。手术后1周一定要进行常规拍摄X线光片, 以了解粒子是否发生迁移及目前粒子的分布情况, 发现易位时要及时进行补救。4周以内粒子发生迁移的可能性较大, 一般不会出现在4周以后。放射性肺纤维化和急性放射性肺炎一般也很少见。对粒子植入术后仍需外放疗照射者, 更应注意射线的累加效应。

3 临床应用的分析结果

(1) 碘-125对中高分化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好, 特别是淋巴瘤、脑瘤、鳞癌疗效更佳。这可能跟碘-125与中高分化的肿瘤增殖周期相近并且有相对较长的半衰期相关。 (2) 碘-125不适宜于某些血供特别丰富的肿瘤, 增殖快的低分化、未分化癌以及某些腺癌。 (3) 碘-125植入治疗脑瘤先以外科手术开颅, 瘤体作姑息性切除, 对残瘤灶粒子植入治疗, 疗效理想。 (4) 通过CT或B超引导进行植入, 这种植入手法能够实现肿瘤的适形放射治疗, 可以使植入计划得到完美的实现。碘-125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使患者受到的损伤很小。 (5) 碘-125是低能量的放射性核索。俸内植入后穿透力极弱, 杀伤范围仅约1.7cm, 相对其他疗法更易于防护, 不易产生熟点而损伤周围的重要脏器。

4 结论

由以上临床观察可以得出, 应用放射性I-125粒子植人对于治疗肺癌这种实体恶性肿瘤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而且操作简单, 防护安全, 对患者的损伤小, 应用前景很广。

参考文献

[1]柯明耀, 陈玲玲, 吴雪梅, 等.经皮微波热凝固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15 (5) :432-434.

上一篇:模糊灰色关联下一篇:高科技企业融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