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I放射粒子

2024-07-30

125I放射粒子(通用7篇)

125I放射粒子 篇1

放射性粒子植入是将放射性粒子源在手术过程中直接植入到肿瘤组织内或肿瘤周围, 通过放射性核素持续释放射线达到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目的。据报道[1], 125I粒子植入对不可切除的胰腺癌具有确定疗效, 不仅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生活质量, 而且对胰腺癌引起的疼痛有明显的缓解效果。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对9例施行姑息性手术的胰腺癌病人术中同时行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 进行内放射治疗, 疗效明显, 现将护理体会作如下小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例胰腺癌患者均为未能根治性切除患者, 其中胰头癌5例, 胰体尾癌4例。男性4例, 女性5例, 年龄43~81岁, 中位年龄60.55岁。

1.2 放射源的选择

选用美国欣科公司生产的125I粒子作为放射源。放射性粒子为长4.5mm, 直径0.8mm, 内有3.0mm×0.5mm银柱吸附125I的圆柱柱状钛合金封装体。125I粒子平均能量27~35Ke V, 半衰期59.6d, 半价层为0.025mm铅。组织穿透能力1.7cm, 初始剂量率7c Gy/hr。单个粒子活性0.63~0.81m Ci。粒子出厂前经检漏实验, 活度测量后, 合格者按A型包装寄至医院。其特点是半衰期较长, 应用方便, 能量较低, 易于防护, 植人后不易产生过热点而避免损伤主要脏器。

1.3 粒子置入数量及部位

植入粒子前, 根据患者CT图像, 应用计算机立体TPS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根据肿瘤靶体积3个互相垂直的直径, 计算出肿瘤匹配周缘剂量, 即模拟实体肿瘤在处方剂量下的近似剂量分布, 由此确定植入肿瘤的导针位置, 方向及植入粒子的数目。粒子植入采用模板法或缝扎法, 术中根据术前制定的治疗计划, 在直视下经粒子植入枪和专用施源器植入。全组患者于植入手术次日, 常规拍摄治疗部位X线平片, 核对植入粒子数目。9例患者共植入125I粒子287枚, 最少18枚, 最多47枚, 平均31.88枚。

2 术前护理

2.1 病人准备

按胰腺癌手术前护理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重点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讲解胰腺癌手术相关知识, 介绍术中粒子植入的目的、疗效及术后防护相关知识。介绍医生诊疗技术, 护士的护理水平, 以及我科以往治疗的经验与成果, 让患者对治疗的软硬件充满信心。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问题, 尽量提供较多有益于治疗的信息, 如饮食、休息、锻炼、注意事项等, 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做到心中有数, 可有效的缓解心理紧张。本组有2例患者心理压力大, 经过管床护士的有效沟通, 减轻了心理压力, 积极地配合治疗, 效果满意。

2.2 器械准备

器械常规消毒, 125I粒子先高压灭菌, 使用时用75%酒精浸泡30min。

2.3 防护物品的准备

放射防护检测可防护99.9%的防射线, 粒子植入系统经高压灭菌消毒。

3 术中配合

3.1 术中配合方法

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路、摆放体位, 并确保机器与插头的正常接驳及操作, 严密观察心电监护, 确保术中安全。手术护士配合手术医生将已消毒的粒子移入旋转植入器, 用植入针经转盘上的小孔将粒子推入针管远端直达肿瘤组织, 后退针管1cm, 再同法植入第2粒, 如此重复, 在肿瘤组织内, 粒子之间间隔1cm左右, 植入针拔离肿瘤时, 注意出针伤口有无出血, 若有出血即按压3~5min。种植完毕于肿瘤下缘放置胶管引流, 缝合关闭切口。粒子种植过程中及完成后注意清点粒子数目, 严防粒子丢失和泄漏, 以免引起放射性污染。

3.2 术中防护方法

手术医生和器械护士术中均穿铅衣, 近距离操作者戴铅手套。控制人员出入及数量, 禁止参观手术。植入时医生与放射源距离约为30cm, 操作中轻柔准确, 避免损坏粒子外壳致放射泄漏。器械护士在接取植入针时禁止徒手, 采用血管钳夹取。按照放射防护原则[2]: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我们的护理人员经过专门放射培训, 注意提高操作水平和熟练程度, 尽量缩短接触放射线时间, 减少受照剂量。开瓶及分装源时穿铅衣, 戴铅手套, 防护眼镜操作, 并用长镊子夹取, 术后要用辐射测量仪检查手术操作周围是否有放射性粒子遗留, 防止放射源丢失。放射性粒子尽量一次性使用完, 如遇特殊情况, 一次未用完, 要与主管人员交接好剩余粒子的数量并登记, 医护技三方人员核对签名后交专管人员放入特定位置保管。

4 术后护理

4.1 常规护理

术后将患者置入监护室, 常规心电监护, 动态血压监测BP、P、HR、Sa O2及心电图的变化。观察碘籽植入后情况: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四肢活动、末梢血液循环的变化, 以便及时发现碘“籽”脱落游走致肢体及脑栓塞等并发症。测体温q4h, 并告知患者碘籽植入后局部出现热烘感及1周左右的低热属正常反应, 经消炎痛纳肛等对症处理后, 症状即消失;术后第2天, 常规床边摄X线片, 以确定碘籽的位置是否正常。继续做好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及其家属紧张情绪。

4.2 放射防护

放射防护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辐射。通过采取增加距离、缩短接触时间及简易屏蔽防护的方法减少辐射剂量。

4.2.1 距离防护

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住单一病房内或集中在同一病室统一管理, 病室内病床与病床之间应相隔1m以上, 保持病室通风, 空气清新。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护理时尽可能与患者保持约1m以上的距离, 为患者留置PICC管或颈内静脉导管留置行静脉输液。陪护家属与患者距离1m以上, 孕妇、儿童与患者保持2m以上距离。

4.2.2 屏蔽防护

护理人员需要近距离护理操作时, 戴铅制防护围裙、防护颈围、防护眼镜;或采用自制铅防护小中单, 遮盖住患者的粒子植入部位。

4.2.3 时间防护

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及放射防护知识培训, 提高操作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在保证完成护理工作的前提下, 尽可能减少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限制患者家属的探访时间。

4.3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粒子植入的并发症为胰瘘、胃肠出血、感染、粒子移位和肺栓塞, 其中胰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为了避免粒子植入术后发生胰瘘, 应在术中仔细操作, 动作轻柔, 注意无菌技术;穿刺时要避开血管及胰管, 如遇出血则略改变穿刺方向, 按压出血点止血;植入的粒子距胰腺表面要超过0.15cm以上;做好创口处理, 用大网膜覆盖;将双套管置于胰腺下缘, 腹壁戳孔引出。术后注意监测生命体征, 检查腹部外科体征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是早期发现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本组病例发生胃肠道反应6例, 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发生胰瘘1例, 经过反复换药后局部瘘口愈合, 但延迟15d出院。

5 讨论

由于125 I为放射性物质, 所有工作流程均应遵循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及有关放射物管理法规。

5.1 患者放射防护

125 I放射距离短, 距被植入患者1m之内有放射线, 应将患者隔离于单间病房, 保持室内空气流动, 清新洁净, 温湿度适宜, 尽量减少较热空气与散在射线结合污染环境。所用放射源为全封闭, 与患者体液无沟通, 故其排泄物及分泌物等均无放射污染, 无须特殊处理[4]。告知家属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限制探视时间及人员, 孕妇及未成年儿童不得探视, 植入术后2周内探视者与患者维持2m距离。

5.2 医护人员放射防护

手术过程中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因此, 护士在准备物品时要齐全, 摆放要合理以便快速的供应手术需要, 在保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 派经验丰富、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集中治疗与护理, 以减少与放射线接触的时间。医护人员需近距离操作时尽量站在粒子植入的对侧, 必要时使用铅制防护围裙与屏罩, 参与手术的护士还要不断学习粒子植入知识, 加强防护意识。

5.3 康复指导

(1) 因125 I放射粒子的半衰期为50~60d, 放射性活度半年后消失。故粒子植入后半年内, 家属及探视者需采取防护措施, 与配偶宜分床睡, 孕妇及儿童不得与患者同住一个房间, 并避免近距离接触。 (2) 嘱患者出院后定期检查, 以确定粒子的位置及数量, 如在口鼻腔分泌物、大便内发现粒子, 用镊子夹起放入带盖铅罐中, 立即送交医护人员, 不可随意丢放。 (3) 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以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为主。尽量不要让患者外出活动。

摘要:介绍对施行姑息性手术的胰腺癌病人术中同时行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 进行内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125I粒子,胰腺癌,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维勇, 王洪芬, 张丽伟, 等.彩超导航下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胰腺癌疗效观察[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6) :570~573.

[2]杜志航, 袁林秀.浅谈临床核医学的放射防护[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25) :12~13.

[3]吴汉青, 吴河水, 杨智勇, 等.125I粒子植入在胰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 17 (28) :2951~2954.

[4]车美华, 宋志平, 夏林, 等.125Ⅰ粒子植入组织间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术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12) :901~902.

125I放射粒子 篇2

【中国分类号】 R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186-0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的最好方法,但由于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巨大病灶、多发病灶或肝功能太差而失去了切除机会[1]。目前的各种微创治疗,包括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射频消融术(RFA)、高强度聚焦超声术(HIFU)及近几年出现的125I粒子植入术等,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其中125I粒子植入术以其创伤小、操作简单、效果好等优点而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科自2007年4月~2009年10月应用125I植入治疗Ⅲ~Ⅳ期原发性肝癌共32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放射性125I粒子由北京原子高科提供,粒子长4.5mm,直径0.8mm,半衰期60天。18G植入针、粒子植入枪等辅助设备。

32例肝癌患者,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9岁,肿块位于肝右叶18例,肝左叶11例,3例为两叶弥漫分布。肝细胞性肝癌23例,胆管细胞性肝癌8例,混合型肝癌1例。临床症状包块右上腹不适18例,纳差11例,乏力消瘦9例,黄疸8例。所有患者均无法手术,21例患者术前接受TACE。

照射剂量及植入方法: 参照文献的方法,根据内放疗特点,将肿瘤周边剂量设定为8 0 ~ 1 0 0G y 。通过扫描仪将病变图像传送到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 T P S ) ,对治疗靶区进行三维重建,给出三维等剂量曲线图、植入粒子数目和植入位置(植入粒子数35 ~80粒,平均56粒) 。手术在CT引导下,经皮避开重要血管及胆管,按照周边剂量要求,多平面一次性布针植入放射性1 2 5I粒子,肿瘤近边缘处相对密集,中心及边缘稀疏,植入针间距1c m,按压止血,检查手术区域有无丢失粒子。种植后1 个月,再次C T 明确粒子有无脱落及瘤体缩小后的分布情况,通过T P S 系统评估肿瘤周边剂量。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①血常规、 肝肾功能、C T 检查。②肿瘤客观有效率: 完全缓解( C R ) 为肿瘤完全消失,持续4 周以上;部分缓解( P R ) 为肿瘤缩小 >5 0 %,持续4 周以上;无变化( N C ) 为肿瘤增大 <2 5 %,缩小 <5 0 %;进展( P D ) 为肿瘤增大 >2 5 %。③生活质量评分( K P S ) 标准: 按照中华医学会推荐的WH O 方案进行评定。④疼痛缓解期: 疼痛缓解有效之日至疼痛进展时间。⑤存活期: 从患者治疗日至死亡时间。

2 结 果

治疗前1周和治疗后第1周、 第2周、 1个月血常规、肾功能无明显差异。肝功能在粒子植入后第 1周有明显升高,以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显著。常规保肝治疗后,粒子植入后第 2周为平台期,粒子植入后第 1个月均能恢复至治疗前水平。肿瘤完全缓解 0例,部分缓解 17例,无变化9例,进展 6例。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最长生存 2 0个月,最短生存 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 8个月。5例第2周明显黄疸减退,4例种植后第 5 ~ 7天出现轻度呕吐,考虑为上消化道反应,无腹痛、无胆瘘、无黄疸加剧、无肠梗阻、无腹腔内出血等。本组共植入1790颗粒子,脱落23颗。2例术后 1 0个月出现皮下肿瘤结节,考虑为针道种植。

3 讨 论

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占恶性肿瘤第2位。恶性程度高,早期难以发现,一经发现,疾病已经到了中晚期。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以手术切除及血管内和非血管内介入治疗为主。手术切除后,术后3年复发率高达80%。而TACE术疗效差别很大,原发性肝癌包膜完整者效果好,反之其疗效差。原发性肝癌血供分为富血供和乏血供两种类型。對于富血供的肿瘤,介入TACE术治疗碘油沉积较好,肿瘤坏死比较彻底,是一种较好的疗法。对于乏血供和碘油沉积不良的肿瘤,其动脉血供较少,单纯TACE术碘化油沉积不佳,化疗药物随碘化油沉积于肿瘤组织的量少,对肿瘤杀伤作用弱,效果差。正常肝脏是放射敏感器官,照射 >4 0G y 时有7 5 %的患者会出现肝功能不全。肝癌常规放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正常肝脏的放射耐受量低于肝癌组织的放射根治量,1 2 5I粒子近距离治疗恰好弥补这一缺陷。在较短的时间内射线迅速衰减,既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又能杀灭肿瘤细胞。

恶性肿瘤近距离放疗的关键是设定合理的周边剂量。本组 32例患者均属于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选择放射性 1 2 5I粒子植入治疗,近距离放疗周边剂量为 8 0 ~ 1 0 0G y,既发挥1 2 5I粒子治疗的微创、 高效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 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肝细胞的损伤。临床治疗效果显示: 8例粒子植入3个月后,C T检查可见肿瘤体积明显缩小,且生存时间较长,可能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较好、治疗剂量充分、粒子相对分布合理有关。3例属于弥漫型肝癌且细胞组织分化差,仅对局部的可测量病灶采用 1 2 5I粒子植入,粒子植入后仅疼痛症状减轻及胆系酶的数值好转, 6个月内因肝衰竭而死亡。本研究4例患者生存时间大于1 6个月,出现了皮下结节,考虑为肿瘤针道种植,故在临床操作中,特别是 1 8 G植入针从瘤体拔出时需注意无瘤原则(可以在粒子植入后,通过针腔注入无水酒精,冲洗、减灭可能存在的针道内的肿瘤细胞)。本组32例患者植入1 2 5I粒子后疼痛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考虑与肿瘤灭活后减轻了周围组织张力相关。此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1 2 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可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的观点一致[ 2-3 ] 。粒子植入治疗后,患者血常规、 心肺功能无明显影响,肝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最终较治疗前有改善。本组32例患者粒子脱落23粒,与肿瘤坏死、肿瘤体积缩小及植入技术有关。应根据治疗计划,植入时考虑向心性原则,即相对于边缘部的肿瘤中心区域多种植粒子。

放射性1 2 5I粒子植入是一种有效的局部区域性治疗,可以与手术、 化疗、物理等治疗手段相结合。在手术前使用粒子治疗可降低肿瘤的分期,扩大手术的适应证;但1 2 5I粒子临床应用必须明确其禁忌症,如有明显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预计生存期小于所选择放射性同位素 3个半衰期者。1 2 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在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其精度高、 创伤小、 杀伤力强, 并发症少,在临床应用上展示了广阔的前景[4] 。

参考文献

[1] Helton WS. Minimizing complications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for liver cancer: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ly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and standardized reporting [J]. Ann Surg, 2004; 239

[2] 杨国凯,罗开元,杨 镛,等. 1 2 5I粒子永久性植入组织间治疗胰腺癌的临床报告[ J ] . 临床外科杂志, 2 0 0 3 ,1 1( 2 ) : 9 2 - 9 3

[3] 徐 静,梅铭惠,陈 谦,等. 术中组织间植入1 2 5I粒子治疗肝恶性肿瘤[ J ]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 0 0 5 , 2 2 ( 3 ) 3 6 8 - 3 6 9 

[4] Patrick CO,Gene HB,John HS,et al Brachy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meningiom a using a permanently implanted iodine-125 seed[ J ]. 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02,79(1):33-43

125I放射粒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于收治的采用CT影像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对恶性肿瘤患者24例, 男性8例, 女性16例;年龄32~81岁, 平均年龄 (38.6±17.3) 岁;其中原发、转移性肉瘤8例 (2例肉瘤术后、放化疗后未控, 其中原发大腿根部1例、腹部1例, 腹股沟转移1例, L2~L5椎体伴椎旁转移1例, 胸锁关节转移1例, 臀大肌转移1例, 骶尾部转移2例;3例原发肿瘤为肺癌 (1例术后胸壁转移, 术后1例锁骨上淋巴结放化疗后未控, 1例肝转移) ;原发肿瘤为食管癌1例, 锁骨旁转移;原发肿瘤为直肠癌4例, 骶前区复发及骨盆转移;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2例;宫颈癌盆腔转移3例;原发性肝癌1例 (先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 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 舌癌颈部复发1例;所有患者均经PET-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MRI (核磁共振成像) 、CT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或者经皮穿刺组织病理学证实。该研究经过患者和其家属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知情同意, 符合医学伦理学原则。

1.2 治疗方法

将患者的MRI、CT等影像学资料输入治疗计划系统 (TPS) , 对患者体内肿瘤的形态使用计算机进行三维空间重建, 并根据肿瘤病理类型、位置、危及器官, 设定预期处方照射剂量 (PD) 及拟给放射性125I粒子的活度, 完成125I粒子源的空间排布计划以及使用剂量的计算。不同的肿瘤处方剂量不同, 临床上常用的处方剂量为7000~12 000 c Gy。为争取患者的配合, 消除患者的顾虑, 在术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特点进行说明, 心理疏导提高依从性, 必要时可以使用镇静剂, 患者术前禁食12 h。将患者置于CT检查床并采取患者舒适、操作方便的体位, 对患者行病灶CT扫描, 按照TPS计划, 结合术前的CT图像, 寻找最优的穿刺路径;对患者的穿刺点定位消毒后, 对患者的病灶进行穿刺。再次对患者进行CT扫描, 结合三维重建图像, 将植入枪装载粒子依按计划依次种于肿瘤内。将穿刺针取出后, 对患者创面进行消毒包扎, 并再次对患者进行CT扫面和三维图像重建, 以对粒子在患者病变部位的分布进行验证, 要求90%剂量曲线包绕肿瘤。在必要时应适当补种, 从而做到无剂量“冷区”。

1.3 疗效评价

分别于术后1、3、6个月对患者进行CT检查, 并对肿瘤大小变化情况进行比较。肿瘤大小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 (CR) :所有靶病灶完全消失, 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肿瘤存在;部分缓解 (PR) :相互垂直的靶病灶最大直径乘积同基本状态比较, 减少50%以上;病变进展 (PD) :乘积同治疗开始前相比增加20%以上, 或出现新病灶。病变稳定 (SD) :处于疾病进展同部分缓解之间。当操作效果达到CR、PR、SD时为操作成功。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容, 未发现手术过程异常患者。植入粒子数以及植入通道同TPS计划一致这为83.33% (20/24) , 粒子剂量不均匀度小于20%。患者经治疗前后肝肾功能以及血常规均在常规范围内, 且无放射性损伤并发症。患者于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在所有3例肺癌患者中, 有1例患者出现气胸, 经过1周观察后完全吸收。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的肿瘤体积同术前相比, 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并且有79.17% (19/24) 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50% (图1、图2) 。术后6个月, 有1例患者死于肺功能衰竭, 患者累计生存率为95.83% (23/24) 。术后各恢复情况及病情进展状况比较:完全缓解0例, 部分缓解9例, 病变进展1例, 病变稳定14例。

3 讨论

目前, 应用TPS设计方案, 通过CT影像的引导, 将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周围或其内部进行放射性治疗, 是将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织间主要方式。在植入放射性粒子时, 由于肿瘤的内部密度不均一、需要避让穿行的神经、血管等因素, 往往会出现籽源间隔不等, 方向偏斜、布针偏差等情况, 从而造成籽源局部缺失或叠加。因此, 临床的实际操作同理想化的TPS有一定的差别。目前我国医院使用的TPS通常是参照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设计的系统, 国内有学者提出[4,5,6], 由于该系统要求粒子平行等距, 不能很好用于治疗其他实体肿瘤, 因此需要研究新型适用于非平行非等距粒子植入的TPS。也有学者认为[7], 由于TPS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 因此可以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总活度的基础上适当的提高10%~20%的剂量, 从而使得疗效得到保证。我院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以及肿瘤种类的不同, 个性化给予患者药物, 粒子植入情况较好, 与TPS一致率为83%以上, 且粒子状态较为均匀, 说明应用情况较好。杨伟萍等人[7]研究显示粒子植入TPS一致率为80%, 但该研究早癌症治疗效果方面有效率约90%, 可能与癌症种类和病例特异性有关, 对比发现在粒子植入情况方面本次研究效果较好, 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在术后临床结果统计方面, 与詹嘉等人[8]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完全缓解例数比例 (詹嘉等研究结果中CR例数比例为7/32, 该次研究为0) 较少, 但是在患者总生存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95.8%>70.1%) , 说明该次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同时说明治疗中安全性较高。

经过植入放射性粒子对肿瘤进行治疗, 也有可能出现肿瘤纤维化或坏死而体积没有明显缩小的情况, 所以采用实体肿瘤有效率进行评价并不能很好的反应治疗的效果[8]。而PET-CT能够对肿瘤内氟脱氧葡萄糖代谢活性较高的病灶进行显示, 从而有利于对肿瘤的范围进行估计, 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其对残留肿瘤的检出同传统的CT相比明显较优。

综上所述, 经CT影像引导的放射性粒子植入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具有安全有效, 疗效满意的优点。

摘要:目的 对CT影像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对恶性肿瘤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研究。方法 方便选择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采用CT影像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对恶性肿瘤患者24例, 均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进行放疗, 并结合CT技术对患者手术疗效情况, 统计患者生存情况、肿瘤大小变化、治疗效果分级情况等。结果 125I粒子的植入成功率为100%, 19例肿瘤缩小或消失;术中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道少量出血、1例患者出现血气胸的情况;术后患者出现疼痛缓解10例;术后16月内进行CT复查, 所有患者的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而缩小50%以上的患者14例。结论 CT能够对氟脱氧葡萄糖代谢活性较高的肿瘤病灶进行显示, 从而有利于肿瘤范围的估计, 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CT影像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疗效满意。

关键词:CT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恶性肿瘤

参考文献

[1]蒋妮, 蒋蕾, 邱燕, 等.125I放射性粒子食管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伴吞咽困难患者的护理[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3 (12) :1106-1108.

[2]谈瑞生, 朱永强, 王小仁, 等.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近期疗效[J].江苏医药, 2015, 41 (1) :103-104.

[3]郑加贺, 畅智慧, 刘兆玉, 等.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转移癌的近期疗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 (31) :3264-3267.

[4]周峰, 何庚戌, 李海英, 等.125I粒子植入在治疗纵隔区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 (13) :2253-2255.

[5]蒲德利, 廖江荣, 彭刚.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18例口腔癌的疗效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10) :851-853.

[6]郭金友, 郑家平, 费伦.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合并癌痛难治性恶性肿瘤[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 25 (2) :141-144.

[7]杨伟萍, 姚波, 韦长元, 等.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2, 19 (12) :928-930.

125I放射粒子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07年9月~2011年9月,为22例出现黄疸且不能切除的胰头癌患者行胆道支架置入术和125I粒子植入治疗。男14例,女8例,年龄:42.5~78.4岁,平均年龄61.7岁;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检查明确肿瘤位置、大小及影像学下的肿瘤学特性,肿瘤3.5~7.5 cm,平均4.8 cm,均无远处转移。按照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第5版肿瘤分期法[1]进行分期:Ⅱ期5例,Ⅲ期11例,Ⅳ期6例。疼痛者17例。疼痛评分采取模拟视觉评分法。总胆红素125.8~450.6 mmol/L,平均263.5 mmol/L。

1.2 治疗方法

16例用十二指肠镜将导管插入胆管下端开口,在X光透视下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将导丝经导管导入胆管,沿导丝置入胆道支架,当支架两端标记点跨过肿瘤狭窄段,释放。6例行B超引导的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术(PTCD),在X光透视下经PTC通道将胆道支架植入胆管狭窄。22例中5例植入2个支架。所有患者植入成功。

术后黄疸明显消退(一周内下降>30%)后,将病人CT或MRI影像进行三维立体数字化影像重建,根据肿瘤部位、大小以及周围组织情况,利用肿瘤治疗计划系统(TPS),精确制定剂量曲线和放射粒子治疗计划,制定粒子植入数量、剂量和分布,18例在CT引导下行胰头癌穿刺植入125I粒子,4例在B超引导下行粒子植入。125I粒子活度0.6 m Ci,数目:9~57粒。穿刺前禁食8 h以上。穿刺前肌肉注射镇痛、镇静剂。穿刺区域消毒铺巾,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在CT或B超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到预定位置。125I粒子的分布按照端间距5~8 mm,比肩距10~15 mm,层间距10~15 mm进行。实际操作中,根据肿瘤的质地、均匀度等做适度调整。穿刺植入过程中注意保护病灶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结构,如大血管、肝外胆道系、肠壁等。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抽血检测术前及术后3周的血液总胆红素、肝功能指标(ALT)和CA19-9。随访,治疗后1个月复查CT,了解粒子分布情况,个别患者根据需要进行粒子补种;3个月再次复查CT,根据实体瘤反应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2]了解肿瘤变化:CR(完全缓解)指所有靶病灶全部消失;PR(部分缓解)是所有靶病灶的最大长径总和减少30%以上;PD(恶化)是观察期间与最小值相比最大长径的总和增加20%;而既不能满足PR又不能满足PD的病变则定义为SD(无变化)。

临床受益反应根据1997年Burris制定的标准[3],包括患者疼痛强度、镇痛药物消耗和体力状况评分(KPS)。

统计粒子植入术后3~25个月各期患者的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相应处理。

1.4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血液检验指标变化

患者术前总胆红素为(263.51±93.90)mmol/L,术后3周时总胆红素为(87.32±67.33)mmol/L(P=8.80×10-9);术前ALT为(247±114.25)U/L,术后3周时ALT为(128.95±70.36)U/L(P=2.28×10-4),术前术后差异均有显著性。CA19-9治疗后亦显著下降[(336.45±216.09)U/m L vs(222.32±217.66)U/m L,P=0.04]。

2.2 客观疗效及临床受益反应

治疗3个月行CT检查,测量肿瘤大小:CR(完全缓解)2例(9.09%),PR(部分缓解)10例(45.47%),SD(无变化)8例(36.36%),PD(恶化)2例(9.09%),总有效12例(54.55%)。2例恶化者中,l例肿瘤缩小,但出现肝脏多处转移,另1例肿瘤增大。

术前17例患者腹痛,其中15例须服用镇痛药。术后患者疼痛完全缓解率64.71%(11/17),部分缓解率23.53%(4/17),无缓解者11.77%(2/17),总缓解率88.24%(15/17);停用镇痛药物者73.33%(11/15),镇痛药物用量减半者33.33%(3/15),镇痛药物无变化者6.67%(1/15)。术前KPS>50分者10例(45.46%),术后17例(77.27%),差异有显著性(P=0.03)。

2.3 患者生存状况

粒子植入术后随访3~25个月,全组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77.27%(17例)、50%(15例)和13.64%(3例)。其中Ⅱ和Ⅲ期患者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3.4个月(95%可信区间为10~17个月),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7.5%(14/16)、62.5%(10/16例)和18.75%(3/16);IV期患者术后的中位生存期为4.5个月(95%可信区间为4~10个月),6、12、24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50%(3/6)、16.67%(1/6例)和0。

2.4 并发症

2例腹腔出血,分别约500 m L和200 m L,经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及药物止血等非手术治疗,出血停止。有2例患者出现少量胰漏,经治疗治愈,3例轻中度发热,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所有病例均出现穿刺部位疼痛,其中2例给予杜冷丁止痛,其余未做处理自行缓解。2例患者24 h复查血、尿淀粉酶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由于胰头癌的切除率较低,姑息治疗仍为重要的治疗措施。在伴有明显黄疸的胰头癌的姑息治疗中,解除黄疸应该是首先要进行的措施。减黄分外引流法和内引流法。外引流是将胆汁引至体外,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缺失会引发机体一系列不利改变,并且患者必须长期携带引流管,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内引流是将阻塞的胆汁引流入消化道内,更接近人体生理需要。内引流有开腹和微创的方法,前者创伤大,风险高,后者正相反,尤其对那些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更有利,胆道支架植入术就是最好的内引流方法之一。最新的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就进一步肯定了,胆道支架植入在无法根治的,并且出现黄疸的胰腺癌治疗中的价值[4]。胰头癌患者胆道支架植入,胆管通畅后,因肝脏基础相对较好,黄疸的消退亦较迅速。本组结果显示,治疗后三周,胆红素显著下降,且周下降均大于30%,表明胆道支架植入位置正确、管道通畅,也表明患者的肝脏基础比较好[5,6]。肝功指标与胆红素下降趋势相近。若黄疸消除不明显,胆红素下降不多,一定要确认支架的植入位置和通畅与否,若位置准确并通畅,则表明肝脏分泌功能差,后续的粒子植入应慎重。

解决了胆道梗阻,针对肿瘤自身的治疗亦很重要。近年来,实体肿瘤内放射性粒子植入已有报道[7,8],笔者亦做了不少的治疗观察[9,10,11],发现有较好的疗效,但将胆道支架解除黄疸和125I粒子治疗肿瘤两者结合治疗胰头癌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诣在探讨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治疗胰头癌的方法和疗效,125I粒子具有近距离、低剂量持续性和高适形的特点,由此决定了其高效、安全的优势。本组使用的均为活度较低的粒子,是因为胰头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多,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结果显示,粒子作用后CA19-9等相关肿瘤标记物呈下降趋势者,肿瘤杀灭作用强,表明粒子有明显的控制肿瘤的作用,而2例恶化者,CA19-9 1例下降,1例升高,更证明CA19-9变化的预后作用。本组结果显示17例有疼痛症状者疼痛缓解效果明显,表明125I粒子治疗胰头癌还有明显的止痛作用;KPS评分有很大提高,表明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治疗胰头癌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位置深且隐匿,胰头癌更是穿刺难度较大的狭隙病灶,加上胰腺组织血供丰富,分泌大量消化酶,穿刺不当会造成出血和胰漏等并发症,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所以治疗前的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黄疸患者多伴有凝血障碍,先解除黄疸,可以很好地改善肝功和凝血机制,减少出血的发生,所以治疗程序将解除黄疸放在前面,亦有这方面的考虑。如果胆道梗阻解除后,胆红素下降和/或肝脏酶系改善不明显,表明存在广泛的肝细胞损害,这时就不建议进行粒子植入。笔者在腹腔狭隙病灶的穿刺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12,13],体会到胰腺穿刺时尽量避开空腔脏器,避开正常胰腺组织,选择安全的微隙通道进针,穿刺后常规使用保肝利胆药物、生长抑素、止血药和适当的抗生素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措施。

本组采取的支架置入和125I粒子植入,均通过微创手段进行,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尽管发生一些并发症,均不严重,经非手术处理,都得到了控制。笔者认为,不能切除的合并阻塞性黄疸的胰头癌患者,只要不伴严重的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没有严重的凝血机制障碍,均可以考虑采用此方法。当然,治疗前的全身评估是必要和必需的。通过这样的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率得到提高,表明胆道支架解除黄疸和125I粒子杀伤控制肿瘤两者结合,在合并黄疸的胰头癌姑息治疗上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和比较安全的优势。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治疗不能切除的胰头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1年9月,22例合并黄疸不能切除的胰头癌患者,16例行十二指肠镜ER CP胆道支架植入,6例行B超引导的PTCD及经PTC通道胆道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均在X光透视下进行;18例在CT引导下行胰头癌穿刺植入125I粒子,4例在B超引导下行粒子植入。125I粒子活度0.6 mCi,数目:957粒。术后检测胆红素、肿瘤相关标记物等;随访观察患者生存状况和生存时间。结果 总胆红素和ALT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5)。CA19-9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肿瘤完全缓解2例(9.09%),部分缓解10例(45.47%),无变化8例(36.36%),恶化2例(9.09%),总有效12例(54.55%)。临床受益反应明显。全组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其中Ⅱ和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4个月。并发症有腹腔少量出血(2例)、轻度胰漏(2例)、轻中度发热(3例)和穿刺部位疼痛,均经非手术治疗消失或好转。结论 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胰头癌的有效手段。

125I放射粒子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 男38例, 女16例。年龄33~80岁, 中位年龄62.3岁。中心型肺癌17例 (17个病灶) 、周围型肺癌23例 (23个病灶) 和肺转移瘤14例 (24个病灶) 。全部病例均经肺穿刺活检证实, 其中鳞癌23例、肺腺癌1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3例、直肠癌肺转移6例、肺癌肺转移5例和鼻咽癌肺转移3例。肿瘤最大直径5.0cm, 最小0.7cm。54例中, 无手术适应证47例、不愿意手术5例和手术后复发2例;其中经常规放、化疗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21例。

1.2 仪器设备

应用GE产的多层螺旋CT, 型号Lightspeed plus。植入系统为和佳HGGR-3000型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 (TPS) 及植入枪、植入针。125I粒子由宁波君安药业制造, 粒子长4.5mm、直径0.8mm, 镍钛合金密封包壳, 单个粒子放射性活度为18.5~29.6 MBq (0.5~0.8mCi) , 物理半衰期59.43d。

1.3 治疗方法

术前给予杜冷丁或可待因止痛镇咳, 精神紧张者予以安定肌肉注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确定病灶的大小、形态、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以及病灶内血管的分布情况 (避免在穿刺过程中刺破较大血管引起肺内出血) , 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将图像传送到TPS系统中, 计算出125I粒子在瘤灶区及周围空间的剂量分布, 绘出等剂量曲线、适形粒子分布图及植入通道。CT常规层厚5mm扫描定位确定穿刺部位, 同时测量进针角度和深度。根据TPS制定的粒子分布图植入粒子, 植入针相距1cm进针将粒子植入到病灶, 粒子间距1cm。平均植入粒子7~51颗, 中位粒子数22颗。

1.4 疗效评价

分别在术后1、2、6、12个月对患者进行CT复查。根据肿瘤的大小变化, 按照国际标准判定疗效[1]: (1) 完全缓解 (CR) : 肿瘤全部消失; (2) 部分缓解 (PR) : 肿瘤消退50%; (3) 无变化 (NC) : 肿瘤增大不足25%, 减少不足50%; (4) 进展 (PD) : 病变增大超过25%。

2 结果

2.1 疗效

(1) 1、2个月: 全部54例64个病灶, CR21个, PR 37个, NC6个, PD0个, 有效率90.6%。 (2) 6个月: 49例58个病灶, CR19个, PR34个, NC4个, PD1个, 有效率91.4%。 (3) 12个月: 15例21个病灶, CR11个, PR7个, NC1个, PD2个, 有效率85.7% (图1~11 ) 。6个月5例、12个月34例外地患者 (共39例) 治疗效果较好或患者要求在当地复查, 通过电话随访7例肿瘤消失、21例肿瘤缩小、6例肿瘤无变化和5例失去联系, 因无法与本科影像资料对比, 未作为疗效观察的统计病例。

2.2 并发症

术中或术后发生气胸9例, 其中少量气胸保守观察1周后痊愈3例, 气体较多, 患者发生不同程度喘憋, 经穿刺抽气等常规治疗痊愈6例。术后3天内12例出现少量血痰, 未经处理痊愈。术后复查发现粒子移位3例5颗, 其中移位到肺3颗、腹壁1颗、右心室1颗 (图2) , 患者无任何不适。

3 讨论

3.1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原理和TPS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放射性粒子125I、103Pd、198Au相继研究成功, 以及TPS的应用, 放射粒子永久性植入病变组织内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3,4,5,6]。125I放射粒子源释放的射线主要是γ低能量射线, 而肿瘤细胞在繁殖周期的DNA合成期及有丝分裂期对γ射线最敏感, 少量的γ射线就能破坏肿瘤细胞的繁殖能力并杀死肿瘤细胞。此外, 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 达到了靶点准、持续性辐射, 比外照射放疗更有效的杀死肿瘤细胞。125I粒子还具有独特的生物物理学特点: 衰变产生36keV的纯γ射线, 能量低, 穿透力弱, 在组织中衰减迅速, 125I粒子植入组织后, 在很短的距离内发生陡降[7], 使125I粒子周边很小范围内的组织接受了绝大部分的剂量, 远处的组织接受的剂量很少, 对周围组织损伤小, 几乎无全身反应[2,6];因此125I粒子非常适于植入肿瘤组织进行局部放疗。

粒子剂量和分布是治疗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 TPS系统是125I植入粒子治疗技术实施的关键[3]。TPS系统能够准确地确定粒子放射范围、辐射剂量、不同参考点的剂量监测和治疗后剂量验证评估等, 也能确定不同CT层面上需布粒子的数量和每颗粒子的位置, 所以放射粒子必须严格按TPS计划的植入, 达到最佳适形性和治疗效果。

3.2 CT导引下肺恶性肿瘤内放射性粒子植入的适应证

化疗药物的副作用很大, 无论是对患者的身体还是精神上的损伤显而易见, 其疗效也有很大差异。外照射放疗除了对病变组织起作用, 对周围脏器和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导致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并存, 复发率也较高。对于这些患者可以采取CT导引下肿瘤内植入125I粒子的治疗方法。本组54例中47例失去手术机会, 5例不接受手术, 2例手术后复发;21例经常规放、化疗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接受此项治疗。

3.3 疗效

由于按照TPS计划置放粒子, 加上放射粒子的治疗特点及高度适形性, 本组病例疗效很好。1~2、6、12个月复查疗效分别达到了90.61%、91.4%、85.7% (虽然有39例外地患者因回当地复查, 无法与本科影像资料对比, 但电话随访34例肿瘤消失、缩小或无进展, 仅5例失去联系) , 基本与文献报道相符[3]或超过文献[4], 无放射损伤。

3.4 CT导引下肺恶性肿瘤内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并发症及处理和禁忌症

此治疗方法的并发症主要是气胸、血痰和粒子移位。为防止气胸的发生, 首先术前充分止咳, 避免术中患者咳嗽引起气胸;其次在穿刺前训练患者呼吸, 使每一次呼吸幅度一致, 在呼气或吸气末进针, 以免因呼吸引起肺部损伤。此外穿刺针尽量减少经过胸膜的次数并不穿过叶间胸膜, 禁止穿刺针在胸膜表面摩擦。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 气胸还是无法完全避免的。本组出现了9例气胸, 3例少量气胸保守观察1周后痊愈。6例气体较多, 患者发生不同程度喘憋经穿刺抽气等常规治疗痊愈, 无后遗症发生。术后3天内有12例出现少量血痰, 未经处理痊愈。术后复查发现粒子移位3例5颗, 其中移位到肺3颗、腹壁1颗、右心室1颗, 患者无任何不适, 远期影响还有待观察 。粒子移位发生在肿块缩小或消失时, 考虑为粒子失去支撑, 加上患者的呼吸和活动, 一些粒子进入组织间隙和血管游走。本组右心室的粒子可能是其经肺动脉进入右心房、右心室。

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肿瘤包绕大血管的患者不宜用此方法治疗, 术前要做好血常规检查、CT检查和诊断等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 CT导引下肺部恶性肿瘤植入125I粒子治疗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孙燕主编.内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25

[2] Raben A, Muchalcxak B.Brachytherapy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selected neoplasms of the chest.Chest, 1997, 112 (4) :276

[3]王锡明, 李振家, 武乐斌, 等.CT引导下组织间置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5) :490

[4]张福君, 吴沛宏, 顾仰葵, 等.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肺转移瘤.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9) :906

[5]王俊杰主编.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 201

[6] Lee W, Daly BD, Dipetrillo TA, et al.Limited resection for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observed local control with implantation of I-125 brachy-therapy seeds.Ann Thorac Surg, 200, 75 (2) :237

125I放射粒子 篇6

关键词:前列腺癌,放疗,护理

前列腺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内分泌治疗、外放疗及内放疗。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即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125I和103Pd,半衰期分别为60 d和17 d[1],主要通过经直肠超声系统的准确定位,在会阴部将放射性粒子植入到前列腺内,提高前列腺的局部放射剂量,减少直肠和膀胱的放射剂量[2],目前我院常用的放射性粒子为125Ⅰ。本文收集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18例前列腺癌患者行125Ⅰ放射粒子植入内放疗患者,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内放疗的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8例患者各植入125Ⅰ粒子80-100粒不等,平均89粒,随访时间4-6个月,术后尿频、尿急7例,血尿5例,会阴部及耻骨上区疼痛3例,发热1例给予治疗后好转,其余患者无不适,术后3 d均出院,临床疗效与文献报道相似,

1.2 放射性粒子植入方法

患者全麻后取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留置F18导尿,轻微牵拉导尿管使气囊紧贴前列腺尖部,保持尿道在正中位。经直肠超直视下了解前列腺大小、肿瘤位置及大小,将前列腺横断划分三层,每层间距0.5 cm,完全避开导尿管气囊,将每层的数据及图像输入电脑,用TPS系统做好15Ⅰ植入计划.粒子数目按患者前列腺及其肿瘤大小和立体定位(TPS)设计放置,按计划逐针、逐125Ⅰ粒子经会阴部植入前列腺癌瘤区,尽量避开尿道和直肠,穿刺针放置粒子后退出动作缓慢,防止将放射粒子带出,本文所有患者植入粒子数目在80-100粒之间。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帮助患者及家属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疾病,告知前列腺癌多属惰性肿瘤,预后较好,如果早期接受粒子植入治疗,多可达到治愈目的。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的优点在于具有治疗方便和保留性功能的作用使患者痛苦降到最低、,生存质量提高和预期寿命延长等优点,近来有逐步取代前列腺癌根治术之趋势[3]。由于属放射性治疗.手术后需要防护,避免放射污染导致周围人群受到辐射等,要做好心理准备取得病人同意,术前常规准备心肺功能的评估,肝、肾功能的检查,前列腺影像学的检查。术前2 4 h准备会阴部皮肤准备,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对有慢性病的患者及时纠正原发病,服用抗凝剂的患者及时停药1周。

2.2 术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按照全麻护理进行观察,每2 h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观察血氧饱和度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注意观察尿管引流是否通畅,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量的变化,以及有无血块。手术后1~2d注意观察尿中有无粒子脱落,一旦发现粒子从尿道滤出后,医护人员应立即穿戴屏障防护铅围裙,使用长镊子将粒子夹起放入特制铅盒内,并立即送核医学科妥善处理。本组中未发生粒子脱落现象。

术后嘱病人穿宽大、柔软、吸水性强的内裤.使局部血流通畅.保持会阴部干燥.护士应及时为患者整理、更换床单.减少局部摩擦,保证放射区域皮肤清洁和干燥。术后6~8h无恶心、呕吐反应,意识恢复后可进流食,术后1d可进普食,选择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如有便秘可给与杜密克等对症处理。鼓励患者每日多饮水,每日饮水量最好1000-2000ml左右,若出现血尿应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还应指导患者保持尿管通畅,勿被牵拉、打折、脱出.保持尿管通畅,每日进行尿道口及导尿管消毒。

2.3 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2.3.1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可能出现粒子游走和肺栓塞异物导致的肺栓塞是粒子植入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手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呼吸情况.当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心率加快、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处理,此症状不易与脑干梗阻鉴别,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道口、会阴部及耻骨上疼痛,可考虑服用α受体阻滞剂,本研究中1例患者出现会阴部疼痛,给相关治疗后效果不佳,目前患者术后出现尿道口疼痛及会阴部不适感原因不明,休息半年后可好转,此现象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对拔除导尿管要注意观察第1次排尿时间、排尿情况,检查是否有尿潴留的发生,必要时再次留置导尿管直肠刺激征、直肠出血可能是由于种,植到前列腺外周的125Ⅰ粒子引起,应做到及时观察并及时汇报医生。

2.3.2

术后防护护理125Ⅰ粒子属于低能放射源,大多数能量被金属外壳屏蔽及前列腺内部消耗吸收.对周围人群的损伤非常小。但安全起见,尽量要把粒子植入的患者与普通患者隔离1米左右,安排粒子植入的患者在一间病房:医护人员防护级别较低,如有条件患者或护理人员穿铅制防护裙,起到缩小放射范围.保证旁人安全,护士应尽量集中进行各项操作,操作时动作轻快.避免照射时间过长,建议患者术前给予留置深静脉穿刺针,可以护士避免每日浅静脉穿刺。限制孕妇、低于1周岁的未成年人及免疫力低下的亲属等探视。我们安排患者住带卫生间的单人间,同时指导患者穿好铅围裙。护理时选择年长的护士,哺乳期、孕期的护士不做此类病人的护理。

2.3.3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前,需嘱患者观察自主排尿情况.若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难等,应到门诊复诊。另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如果排便困难,切忌用力应使用润肠剂或缓泻剂协助排便。若出现直肠刺激征、便血等也需到门诊复诊。出院后无需特殊防护,与家人保持1 m距离即可,半年后无需防护,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粒子移位。术后1月应到门诊复查PSA的水平,评估疗效,定期进行胸部、盆腔X线摄片或CT扫描。术后半年内每个月1次,半年后随访每3个月1次,随访2年。2年后可每半年1次,终身随访。

3 讨论

25Ⅰ粒子植入术是永久性近距离内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之一,根据1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近距离放射治疗适用于病期较早的病例.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P S A值的下降,并发症较少,均能耐受该手术,但围手术期需要医护人员充分的沟通,使患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目前所知内放疗对医护最大危害在于放射污染而实际上只要操作适当,合理防护,其辐射危害,性可以降到最低,在护理工作中要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顾忌,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护士不断学习粒子植入的相关知识,使医护工作顺利配合,结合125Ⅰ放射性粒子的治疗效果,医患共同努力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马春光,叶定伟.李长岭,等.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晚期一线内分泌治疗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2):921-925.

[2]那彦群,孙颖浩,徐勇,等.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那彦群,叶章群,孙颖浩等.中国泌尿外科痰病诊断治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1-89.

[3]杨玉珍,刘桂卿,杨少芳,等.前列腺癌行旗射性粒子植入手术配合与管理[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7(5):340-341.

125I放射粒子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20~22g,雌雄各半,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提供。

1.2 主要实验器械及试剂

125I放射性粒子由北京原子高科核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外形为圆柱形钛合金封装体,长度为4.5mm,直径为0.8mm,有放射性活度分别为4.6、9.25和18.5MBq·枚-1 3种规格。不同活度125I粒子均衰变获得。125Te冷粒子,由125I粒子衰变后获得,其外形、体积、质量均与125I放射性粒子相同,但无放射性活度型前胶原型胶原-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肝纤维化ELISA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手术器械包括穿刺包、专用穿刺针等。

1.3 方法

50只小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n=10):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125Te冷粒子对照组,经外科开腹方式将4枚粒子均匀分布植入小鼠肝脏,以明胶海绵敷于植入点止血;C~E组为放射性粒子植入组,经外科开腹方式分别均匀分布植入4枚粒子,总放射性活度依次为18.5、37.0和74.0MBq,以明胶海绵敷于植入点止血。粒子植入后1个月时用乙醚吸入麻醉后摘眼球取血,处死小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取肝组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行病理学检查。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两两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小鼠一般情况

各组小鼠处死前均存活,精神状态良好。

2.2 125I粒子对小鼠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各组小鼠肝纤维化指标测定结果见表。

与A组比较,aP>0.05,bP<0.05

A组与B组血清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圆柱形钛合金封装粒子对肝脏纤维化指标无明显影响;B组与E组血清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I粒子放射性活度为74MBq时血清各项肝纤维化指标均升高。

2.3 形态学观察

各实验组在粒子植入周围取肝脏组织于光镜下观察大致正常,惟大剂量组在肝小叶结构正常、肝窦未见扩张充血的同时,汇管区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及纤维结缔组织向周围伸延分隔肝小叶并伴小胆管增生。

3 讨论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属于近距离内放疗的一种,它是将微型放射源植入到肿瘤内或受肿瘤细胞浸润的组织中,发出持续低能量的X射线或γ射线,使肿瘤组织受到最大程度的毁灭性杀伤,正常组织不损伤或仅有微小创伤,从而使肿瘤得到治疗。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1,2],它弥补了普通放疗剂量的限制性,疗效得到进一步证实[3]。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内纤维及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的病理过程,其实质是由于胶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失衡[4]。HA为间质纤维细胞所合成,由体内各组织的间质细胞合成而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基质中,是结缔组织的重要组成。肝纤维化时肝内皮细胞HA受体快速摄取循环中的HA这一功能受阻,血清HA即升高。LN与IV型胶原等结合,构成细胞外基底膜骨架的主要成分,分布于血管壁淋巴管壁肝管壁和神经鞘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突中等部位,肝纤维化时肝星状细胞中LN mRNA可增加3倍以上,并大量分泌LN,增加肝组织中LN含量达10倍以上,形成毛细血管化[5]。

放射性粒子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作用、程度尚无明确数据。本研究探讨了正常小鼠肝脏植入不同剂量125I粒子对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观察发现125I核素外周包裹的圆柱形钛合金封装体对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无影响,125I放射性活度为18.5、37MBq时,对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影响,而达74MBq时肝纤维化指标出现升高,形态学观察发现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表明适当剂量的125I粒子应用是安全的,粒子活度增高,肝脏纤维化指标会随之发生异常

参考文献

[1]JIANG Y L,MENG N,WANG J J,et al.CT-guided iodine-125 seed permanent implantation for recurrent head and neckcancers[J].Radiat Oncol,2010,5:68-75.

[2]WANG Z M,LIU Y,LIUF J,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CT-guided iodine-125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J].Eur Radiol,2010,20(7):1786-1791.

[3]卢鸣剑,张福君,张亮,等.放射性粒子125I对兔股动脉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7,7(2):134-135.

[4]李武,黄学惠,沈志强,等.三七丹参对四氯化碳致小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2-44.

上一篇:定制教育下一篇:CAD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