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共7篇)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篇1
为探讨浸润性膀胱癌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疗效, 提高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效果,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5例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5例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 男37例, 女18例, 最小年龄45岁, 最大89岁, 平均年龄69.3岁;TNM临床分期:39例患者为T2期, 16例患者为T3期。
1.2 方法
本组55例患者均行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化疗药物及剂量。对双侧腹股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股动脉鞘进行局麻, 然后利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股动脉进行穿刺, 并将5F动脉鞘放置其中,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下用导丝将5F猪尾导管引入, 行盆腔动脉造影。然后在患者双侧髂内动脉前干选择性插入5F Cobra导管成袢, 将8 mg盐酸昂丹司琼溶于1 000 m L生理盐水中, 静脉滴注;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生理盐水40~100 m L加入吉西他滨800~1 600 mg溶液灌注。如果经造影检查患者肿瘤染色明显, 则应在患侧缓慢手推灌注2/3的溶液, 在另一侧缓慢手推灌注1/3的溶液;若无明显染色则两侧分别灌注一半溶液。灌注后则及时给予患者2 000~3 0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及保肝药治疗, 同时应严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
以WHO制定的实体瘤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定, 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及进展四项。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检查
本组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 其中18例患者造影显示肿瘤染色, 37例患者造影显示无明显染色。
2.2 治疗效果
本组55例患者双侧髂内动脉插管均成功, 术后3例患者出现发热现象, 1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现象, 4例患者出现厌食现象, 2例患者出现穿刺点血肿现象, 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现象, 给予患者900μg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治疗后, 白细胞恢复正常范围, 无1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经导管灌注化疗后, 2例患者完全缓解, 22例患者部分缓解, 1例患者病情稳定。22例部分缓解的患者均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 术后给予为期6个月的随访, 3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现象。复发患者均为部分缓解, 且均为浅表型肿瘤, 3例患者均再次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
3 讨论
膀胱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且具有易复发、多灶性及浸润性等特点[1], 浸润性膀胱癌主要是指临床分期为T2、T3、T4的肿瘤。临床上通常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作为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然而该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等不足之处, 且对患者的全身状况有着较高的要求, 极易导致患者丧失自主排尿功能, 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尿道肿瘤复发[2]。因此, 临床上仍需探讨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逐渐在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经髂内经动脉灌注化疗可有效提高肿瘤组织及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 提高肿瘤病灶部位的化疗药物浓度, 从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进而实现杀灭肿瘤组织细胞、并对新生血管进行破坏的目的;同时化疗药物的初始剂量对肿瘤细胞的反应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经动脉灌注化疗首次给药剂量较大, 因而可有效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性;此外, 该治疗方式可使膀胱肿瘤中药物浓聚,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在患者全身的分布, 从而可有效减少药物对患者肝、肾、心、脑等重要器官的损害[3]。因此, 经导管双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高先华, 刘近坤, 彭启宇, 等.经尿道绿激光汽化术联合OK432灌注治疗非浸润性膀胱癌[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3, 5 (4) :254-255.
[2]相延庆.合并BPH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同期行经尿道电切 (TUR) 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24) :144-145.
[3]余小娟.丝裂霉素早期膀胱灌注化疗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及护理[J].海峡药学, 2013, 25 (6) :223-224.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篇2
关键词:直肠癌,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预后
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总发生率的第4位, 在癌症相关病死率中居第2位,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目前, 临床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放化疗为辅的方法对直肠癌进行治疗, 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2]。但是, 以往临床常用的全身静脉化疗方法存在一定弊端, 如局部药物浓度较低、不良反应多、疗效差等, 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3]。选择性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具有创伤小、局部化疗药物浓度高等特点, 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4]。本研究就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对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8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47例, 女11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60±8) 岁;肿瘤最大径:21例≤5 cm, 37例>5 cm;分化程度:23例高分化, 20例中分化, 15例低分化;Dukes分级:39例B级, 10例C级, 9例D级。对照组患者中, 男46例, 女12例, 年龄48~75岁, 平均 (61±8) 岁;肿瘤最大径:20例≤5 cm, 38例>5 cm;分化程度:22例高分化, 20例中分化, 16例低分化;Dukes分级:38例B级, 10例C级, 10例D级。纳入标准:均经腹部B型超声、胸部X线片、结肠镜、腹盆腔CT等检查确诊无肿瘤远处转移;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精神障碍、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直肠癌根治术, 采用Dixon术, 切除全直肠系膜。观察组患者术中行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化疗泵植入术, 术后行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术后。 (1) 化疗泵植入术:解剖分离患者单侧或双侧髂内动脉, 结扎近心端, 在血管壁上做一小切口, 将化疗泵 (北京航天卡迪技术开发研究所, 型号:AW-1) 导管插入5 cm左右, 向泵中缓慢注入1%亚甲蓝溶液, 妥善固定动脉泵导管。经腹膜外引出泵管, 并连接泵体, 在切口旁皮下固定并标记位置, 便于术后实施区域靶向灌注化疗。 (2) 化疗方法:术后10 d, 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 开始实施化疗。化疗方案:羟喜树碱每次10~15 mg+5-氟尿嘧啶每次0.5 g, 2次/周, 4周为1个疗程, 两个疗程之间间隔2~3周, 持续治疗6个疗程。辅以全身静脉化疗方案: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甲酰四氢叶酸。对照组患者术后仅实施全身静脉化疗, 化疗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随访3年,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及治疗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生存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64, *P<0.05
2.2 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
2.3 治疗后第1年、第2年、第3年生存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见表3。
2.4 术后生存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为 (33±4) 个月, 明显长于对照组的 (27±4) 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651, P<0.05) 。
3 讨论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5]。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全球每年新增直肠癌病例约为85万例, 而病死约为50万例[6,7]。虽然, 有研究采用靶向治疗方法治疗直肠癌并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其临床应用有着较大局限性。例如, 在对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进行治疗时, 采用西妥昔单抗治疗, 可提高临床化疗效果, 但是, 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经济负担, 不易被患者接受[8]。因此, 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 寻找有效的治疗直肠癌的方法, 在确保充分改善其化疗效果的同时,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往, 临床上常用化疗方法为静脉给药, 但这种方法会给患者带来较多全身性不良反应, 降低其生命质量, 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而放弃化疗,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9]。而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是临床上一种新型化疗方法, 其较传统外周静脉化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更高, 该方法强调以局部治疗为主, 兼顾全身效果[10]。此外, 通过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 能确保化疗药物直达肿瘤供血血管, 促使局部血药浓度提升, 从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并且能减少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已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治疗中。此外, 有研究认为, 相较于全身化疗, 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能将癌组织及癌旁淋巴组织内药物浓度提升19~23倍, 在门静脉血化疗中能将血药浓度提升4~200倍[11]。而且, 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能延迟药物作用时间, 提升其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通常情况下, 即使完全切除肿瘤, 其部分肿瘤细胞也可在术野局部残存, 而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能促使这些残留的癌细胞处于较高浓度的化疗药物环境中, 从而有效杀灭这些残留的微小病灶, 降低肿瘤局部复发风险。此外, 盆腔内血液在流回肝脏时, 会经过淋巴及门脉系统, 可促使这些区域形成较高的化疗药物浓度, 从而有效对转移至淋巴结及肝脏的微小病灶进行杀灭, 避免癌细胞向远处转移, 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创伤小, 且给药有固定泵体, 能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发生, 与刘家恩等[3]的研究结果相似。此外, 观察组患者随访3年内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向灌注化疗应用于直肠癌患者治疗中, 可提升肿瘤杀灭效果, 减少局部复发风险, 降低远处转移率。而且,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2、3年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提示选择性髂内动脉区域靶可延长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的中晚期肺癌45例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静脉化疗, 所有患者均经CT增强扫描示肺实质性占位, 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病理学诊断明确, 其中鳞癌16例、腺癌9例、恶性肿瘤20例 (细胞学诊断, 未分型) , 男32例, 女13例, 65~79岁, 中位年龄69岁, 治疗前PS评分≤2分, 估计生存3个月以上, 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基本正常。
1.2 治疗方法
采用改良股动脉穿刺法, 5F-Cobra导管选择性行支气管动脉或肋间动脉造影, 证实为肿瘤的供血动脉, 必要时使用3F微导管使导管口完全进入肿瘤供血血管, 并一次性注入卡铂, 剂量按AUC=5~6计算, 第2天开始给予全身静脉化疗, 紫杉醇135 mg/m2静脉点滴, 为预防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 在用紫杉醇前一天晚上10∶00及当天早上6∶00分别口服10粒地塞米松片 (0.75 mg/粒) , 静滴前依次使用西咪替丁及非那根预防用药。每21~28天为1个周期, 2~3个周期后评价疗效。化疗期间均应用5-TH3受体拮抗剂, 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应用G-CSF治疗。
1.3 检测方法及影像学资料
1.3.1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
每次介入治疗中均检测患者动脉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值, 并征得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人VEG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由深圳莱伯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由上海美季生物公司提供, 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2 根据介入治疗造影时肺癌的肿瘤血管染色的多寡分为血供丰富型 (图1、2) 和乏血供型 (图3、4) 两组。
(所示右肺支气管动脉为肿瘤供血血管及异常浓聚的肿瘤血管染色, 为血供丰富型)
(所示肋间动脉异常增粗、变形, 并有异常浓聚的肿瘤血管染色, 为血供丰富型)
(所示左肺支气管动脉有三个分支, 表现为血管变形、变细、僵直, 肿瘤内血管染色稀疏, 为乏血供型)
(所示右支气管动脉异常增粗、变形, 为肿瘤供血动脉, 肿瘤血管染色稀疏, 为乏血供型)
1.3.3 疗效评价
主要以患者治疗前后CT为依据, 采用RE-CIST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评价, 即肿块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 (CR) , 肿块最大径缩小大于等于30%为部分缓解 (PR) , 肿块最大径缩小小于30%或增大小于20%为稳定 (SD) , 肿块最大径增大大于等于20%为进展 (PD) , 以上结果需经4周后确认, 以 (CR+PR) 计算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
所有经治疗患者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表现为胸痛减轻或消失, 咳嗽、咯血减轻或停止, 胸腔积液减少, 不张肺组织复张, 胸闷气急等压迫症状缓解。
2.2 近期疗效
45例中晚期肺癌中, 其中31例接受4个疗程介入化疗及静脉化疗, 14例接受至少2个疗程介入化疗及静脉化疗, 治疗后疗效评价CR 4例、PR 15例、SD 14例、PD 12例, 总的治疗有效率为42.2%。其中血供丰富型28例 (CR 3例、PR 10例、SD 8例、PD 7例, 治疗有效率为46.4%) ;乏血供型17例 (CR 1例、PR 5例、SD 6例、PD 5例, 治疗有效率为35.29%) ;血供丰富型肺癌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有效率较乏血供型肺癌明显提高。治疗有效患者血清浓度低于治疗前浓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进展的患者血清浓度与治疗前浓度相仿,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Ⅰ度恶心呕吐发生率38.89% (35/90) , Ⅱ度白细胞减少31.11% (28/90) , Ⅱ度血小板减少15.56% (14/90) , 肝功能损害中血清转氨酶Ⅰ度14.44% (13/90) , 肾功能和血、尿淀粉酶检测以及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改变, 未发生局部血肿、出血、发热、截瘫等动脉介入相关的并发症。
3 讨论
经肺支气管动脉介入灌注化疗术是目前治疗老年中晚期肺癌有效的方法之一[2]。肺癌的营养血供主要来源于肺支气管动脉, 支气管动脉一般起源于T5~T6椎体表面与左支气管交叉处, 左右各有1~4支不等。因其起源存在变异, 如未找到肿瘤供血动脉, 应在主动脉弓、内乳动脉、甲状颈干和头臂动脉等部位反复寻找。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有效率高, 国内张惠洁等[3]报道, 对5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施行介入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有效率达88%, 有效病例除了表现在实体肿瘤缩小外, 还表现在咳嗽、胸闷、气急等症状的改善、胸水的减少和肺不张的复张等方面。刘炬等[4]对中晚期肺癌患者施行肺支气管灌注化疗术, 观察发现疗效与肿瘤的血供有关, 多血供型肿瘤优于中等血供和少血供型, 有效率分别为83%、64%、33%。此组患者的有效率比笔者总结的有效率高, 考虑与患者的选择不同有关, 但两者结论均认为:血供丰富型肺癌的治疗效果比乏血供型明显提高。本研究的化疗方案及药物强度参考丁罡等[5]对79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施行紫杉醇联合卡铂的静脉化疗的研究设计, 两者相比本研究的有效率有所提高 (42.2%vs 31.5%) , 而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明显减轻。说明介入化疗联合静脉化疗这一方法在老年肺癌中适用性更强, 结果比单纯静脉化疗更好。黄晓颖等[6]将介入治疗与静脉化疗有机地结合施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加全身化疗序贯治疗, 随机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既提高了肺内原发病灶及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控制效果又由于序贯治疗中的全身化疗对远处转移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 使得中晚期肺癌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得以提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肿瘤血管生成诱导因子, 肿瘤的生长、侵袭、远处转移与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7]。有关中晚期肺癌的放化疗与血清VEGF表达的关系表明:VEGF是肺癌病情进展及放化疗联合治疗有效性的一个有效的指标[8]。本研究45例患者按治疗效果的不同分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 结果提示治疗有效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 而肿瘤进展的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治疗前相仿。我们认为动态监测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可预测治疗敏感性及预后。
肺癌介入治疗的不良反应轻微, 主要包括局部穿刺点渗血、血肿及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等。国内学者报道[9]最严重的并发症为损伤脊髓动脉造成高位截瘫, 行支气管动脉栓塞者尤为注意避开与支气管动脉共干的脊髓动脉, 行造影时注意控制注入造影剂的压力和流速, 造影前注入地塞米松预防, 如出现四肢感觉异常时应停止操作并及时使用低右旋糖苷扩血管及营养神经的治疗措施可缓解。
我科对老年中晚期肺癌行肺支气管动脉介入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的双途径治疗, 在局部动脉灌注化疗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的同时, 配合静脉化疗兼顾全身用药。在临床实践观察中取得较好的近期、远期临床疗效, 达到了有效提高肿瘤晚期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目的, 此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老年中晚期肺癌的疗效。方法:老年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5例, 均经病理诊断明确, 并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及全身静脉化疗2个疗程以上, 每次治疗期间均观察患者支气管动脉血管情况,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浓度并对患者进行疗效及耐受性的评价。结果:45例老年中晚期肺癌中19例治疗有效 (CR+PR) , 占42.2%, 其中血供丰富型28例, 治疗有效率为46.4%, 乏血供型17例, 治疗有效率为35.29%。血供丰富型肺癌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有效率较乏血供型肺癌明显提高。治疗有效患者血清VEGF浓度[ (69.08±51.29) ng/L]显著低于治疗前浓度[ (108.10±68.88) n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2, P=0.003 8) , 肿瘤进展的患者血清CEGF浓度[ (83.86±49.26) ng/L]与治疗前浓度[ (86.49±62.28) ng/L]相仿,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7, P=0.791 3) 。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静脉化疗治疗老年中晚期肺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观察支气管动脉血供情况及VEGF的变化有利于评价老年性肺癌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老年,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静脉化疗,非小细胞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王瑛, 张映铭.青年人肺癌与老年人肺癌的临床特征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2) :139-140.
[2]胡翠花, 欧阳修河, 李洪福.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老年肺癌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8, 13 (2) :156-157.
[3]张惠洁, 郭卫东, 狄红君.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应用体会[J].当地医学, 2009, 15 (23) :407-409.
[4]刘炬, 王毅, 张斌, 等.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9, 18 (1) :22-25.
[5]丁罡, 邵怿, 张明, 等.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 2006, 21 (4) :379-380.
[6]黄晓颖, 王良兴, 余昶, 等.支气管动脉灌注—全身化疗序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 2008, 11 (02) :260-263.
[7]黄燕, 丁罡.肿瘤放射治疗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J].医学综述, 2010, 16 (2) :211-213.
[8]黄燕, 梁洪享, 季昆明, 等.中晚期肺癌的放化疗与血清VEGF表达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4) :27-29.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篇4
据报道,区域动脉灌注化疗(regional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RAIC)可显著提高化疗药物在肿瘤局部和区域引流淋巴结内的药物浓度,且不良反应少[5,6]。本课题对比分析全身静脉化疗(SVC)方案与RAIC方案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旨在探讨短程新辅助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2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病理明确诊断为胃癌;超声内镜、CT提示肿瘤浸润程度为T3~T4期;潜在可切除;新辅助治疗前血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既往未接受过放化疗或生物治疗;无严重基础疾病;年龄50~70岁。
排除标准[7]: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远处转移,自身免疫性疾病;胃穿孔出血,术前进行放化疗等。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RAIC组和SVC组,每组60例,两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临床分期、微型营养评分(MNA)[8]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案
1.2.1 RAIC组
采用Seldinger技术,经锁骨下动脉利用5-F导管对肿瘤的靶动脉进行插管造影,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后,实施超选择性动脉插管。肿瘤位于胃体胃窦区大弯侧者,选用胃十二指肠动脉;肿瘤位于胃底贲门部或胃体小弯侧者,选择插管至胃左动脉;胃窦小弯侧者选用肝总动脉和胃左动脉。术前化疗1次者38例,2次者22例。化疗间隔时间为3周。化疗方案:动脉注射氟尿嘧啶750 mg/m2(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号:31020593)、表柔比星50 mg/m2(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266ZB2)、亚叶酸钙30 mg/m2(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1201B)、奥沙利铂120 mg/m2(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122881)。
1.2.2 SVC组
第1~5天,静脉滴注氟尿嘧啶750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亚叶酸钙30 mg/m2;第1天静脉滴注奥沙利铂120 mg/m2;第1~5天静脉滴注表柔比星50 mg/m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等。疗效按照胃癌化疗组织学疗效评定标准分为0~Ⅲ级,Ⅰ级及以上为治疗有效,Ⅱ级及以上为疗效满意[9]。不良反应分级按照WHO抗癌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级的标准进行分级[10]。术前经胃镜采集肿瘤组织标本,手术均为同一团队手术医师,术后2 h内完成标本取材,采用Envision两步法[11]进行Survivin蛋白表达定位及半定量分析。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武汉博士德有限公司)进行操作。每张切片随机抽取10个40倍镜下视野,结果以平均光密度值表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评估疗效满意率的比较
RAIC组和SVC组疗效满意率分别为63.33%和43.33%,RAIC组疗效满意率显著高于SVC组(χ2=5.304,P=0.008)。见表2。
注:与SVC组比较,χ2=5.304,*P=0.008
2.2 两组患者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集中在0~2级,RAIC组白细胞减少、贫血、恶心、呕吐等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SVC组(P<0.01)。见表3。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RAI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S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urvivin蛋白表达的比较
RAIC组和SVC组分别有36例和34例Survivin表达阳性,占60.00%和56.67%。治疗前两组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AIC组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但存在疗效不佳的问题。新辅助化疗的出现,在提高了胃癌疗效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争议,如延长体内带瘤时间,无效者延误手术时间等[12]。RAIC作为新辅助化疗的一种方法,可通过化疗药物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此外,通过高浓度化学药物作用于小血管,影响肿瘤血供,导致肿瘤缺血和坏死[13,14]。
本课题为探讨短程新辅助化疗用于进展期胃癌的可行性,对比分析SVC方案与RAIC方案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RAIC组疗效满意率高于SVC组,表明RAIC可明显提高进展期原发性胃癌的疗效。吴震峰等[15]报道称,RAIC病理缓解率显著高于SVC,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郜永顺等[16]探讨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SVC联合RAIC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术前SVC联合RAIC栓塞者效满意率显著高于术前SVC者。
Survivin是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新成员,有抑制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和细胞分裂的功能,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7]。本组数据显示,治疗前两组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无差异,治疗后RAIC组Surviv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VC组,表明治疗后其增殖能力下降,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本组研究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集中在0~2级,RAIC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SVC组,此外,RAI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SVC组,提示RAIC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并发症更少。SVC,药物在体内平均分布,到达癌肿区域的有效浓度较低,作用时间短;而RAIC通过高浓度化学药物作用于小血管,影响肿瘤血供,导致肿瘤缺血和坏死,可使其于肿瘤边缘浓度是全身化疗的9~68倍,降低了药物对全身的不良反应,减少了全身非靶器官的药物接触,这可能是RAIC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并发症更少的原因[18,19]。两组均未发现新辅助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夏术森等[20]报道表明,胃癌根治术中RAIC后使胃癌原发灶在全手术过程暴露于化疗药物中,可降低癌细胞的活性,不良反应小。此外,本组研究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考虑与所选患者年龄偏大、基础病较多且术前其营养及体质较差有关。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5年7月我科收治膀胱癌经动脉灌注化疗118例,其中男107例,女11例;年龄33岁~82岁,平均57.5岁;左腹股沟动脉药盒3例,右腹股沟动脉药盒115例。
1.2 方法
介入科医生采用Seldinger’s技术经股动脉穿刺[2],顺导丝插入5F导管,先行动脉造影了解肿瘤供血情况。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导管端口位置,导管连接药盒并埋于股部皮下,选择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化疗方案[3],化疗前给予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防止呕吐。将吉西他滨和顺铂分别溶于40mL~60mL生理盐水中,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分别溶于10 mL~20mL生理盐水中。经皮下药盒直接注入动脉内,推注总时间20min~30min。
1.3 结果
118例病人顺利接受治疗,102例推注地塞米松过程中出现肛周瘙痒感,38例推注吉西他滨过程中出现腹部发热,1例推注吉西他滨过程中出现腹部及左腰部持续疼痛,通过减慢此药推注速度均能缓解症状,推注结束。
2 护理
2.1 化疗前准备
为保护病人隐私,选择单独的治疗室。针对动脉灌注的特殊性,操作过程中要求无菌技术,操作前应做好充足的物品准备。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病人做好解释,讲解动脉灌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其从思想上消除疑虑,取得配合。病人过于紧张时让其做深呼吸。治疗前嘱病人排空尿液,防止推注过程中排尿导致穿刺针移位,动脉灌注过程中嘱病人保持平卧位,不可突然坐起以防压力改变。
2.2 穿刺方法
病人取平卧位,使药盒部位充分暴露,屏风遮挡保护病人隐私。用右手手指指腹轻轻触摸按压药盒周围皮肤,评估药盒位置及周围皮肤是否正常(若有红肿、有淤血淤斑暂停化疗),以药盒为中心消毒药盒及其周围皮肤3遍,直径范围大于20cm,铺无菌孔巾,戴无菌手套,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触摸并固定药盒,右手持专用穿刺针(贝朗24G无损伤蝶翼针),对准药盒中心部位将针头垂直刺入,当感觉到有突破感且落空感明显时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冲管,有动脉回血或回抽见新鲜血液后固定针头。然后依次缓慢注射地塞米松、止吐药、吉西他滨以及顺铂等药物。
2.3 注射速度
注射时间控制在20min~30min,避免注射过快(维持在200mL/h),期间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及注射创面是否有药物渗漏。如有化疗药物渗漏予以紧急抽取渗液。更换药物时应夹闭导管,以防血液回流造成大出血。根据病人的反应调整各种药物的注射时间,注射地塞米松和吉西他滨时适当减慢注射速度,可减轻肛门瘙痒感和腹部发热情况。
2.4 拔针方法
药物注射完毕用肝素生理盐水10mL~20mL进行脉冲及正压封管,以防止血液反流堵塞动脉药盒。拔针时取无菌纱块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固定药盒,右手拔出穿刺针,两手力度平衡。拔针后予无菌敷料覆盖穿刺点并按压10min,嘱病人24h内避免穿刺点湿水。
2.5 出院指导
由于顺铂对肾毒性大,嘱病人化疗后大量饮水,每天饮水量>3 0 0 0mL,使每天尿量>3 000mL[4],以保护肾脏,嘱病人定期按医嘱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等。动脉化疗结束后嘱病人如大于15d未使用动脉药盒灌注药物即回院用肝素盐水20 mL冲洗导管药盒1次[4],防止导管堵塞。日常生活中避免用硬物撞击药盒,一旦发现药盒植入部位及周围红、肿、痛等情况及时回院就诊。
3 小结
Kubota等[5]用髂内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由于肿瘤局部血药浓度较高,毒副反应小,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静脉化疗,其疗效是静脉给药的2倍~10倍[6]。既往需要多次经髂内动脉插管的方法,给病人带来不少痛苦和麻烦,近年来开展化疗泵植入术,每次给药不再经髂内动脉插管,可以直接从化疗泵给药,操作十分方便[7]。护理上注重心理护理,解除病人对治疗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主动配合治疗,灌注时注意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注射过程中严格控制速度,尤其在有不良反应时适当减慢速度可有效缓解症状。膀胱癌动脉灌注化疗是我科新开展的一项业务,我科在此项技术开展的同时注意到异常情况的变化,及时邀请相关泌尿科专家亲临指导,及时处理因动脉药盒移位、堵塞等情况,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顺利完成全程化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春莲,卢爱金,赵素君.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5):477.
[2]宋丽艳,安兵.应用导管药盒系统动脉化疗的方法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62.
[3]李永红,刘卓炜,周芳坚,等.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研究[J].癌症进展,2007,5(2):127.
[4]李杏萍,徐兴东.动脉化疗配合舌癌根治手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6,21(6):43-44.
[5]Kubota Y,Kakizaki H,Numasawa K,et al.Preoperative intra-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t[J].Eur Urol,1989,16:189-194.
[6]Belliveau JF,Posner MR,Ferrari L,et al.Cisplatin administered as a continuous 5-day infusion:plasma platinuous leveis and urine pla-tinum excretiont[J].Cancer Treat Rep,1986,70:1215-1217.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5例患者, 患者年龄为22~4l岁。以上患者均采用超声及血HCG对病症进行证实。且所有患者均存在停经史, 停经的时间为40~60d不等。第一次受孕的患者13例, 其他患者均属于多次受孕, 其中最多者可达4次, 34例患者存在剖宫产史。其中4例患者在未进行明确诊断的情况下, 曾在外院进行过刮宫术, 在手术的过程中, 因发生了大出血最红停止手术并于我院急诊进行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 确定其为异位妊娠患者。其余患者全部在手术前, 对异位妊娠病症进行了明确诊断, 以上患者的阴道均存在少量出血症状, 在进行刮宫前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
1.2 方法
采用经皮右股动脉穿刺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 将4-5FCOBRA或罗伯特子宫动脉导管分别插入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对子宫动脉开口和其走行与供血情况进行了解, 采用超选择插入子宫动脉的方式进行再次造影, 对患者异位妊娠供血动脉进行证实后, 经导管对患者注入20~50mg的甲氨蝶呤, 然后使用聚乙烯醇 (PVA) 颗粒进行栓塞治疗, 并使用1mm×1mm×1mm明胶海绵块20~60粒对患者子宫动脉近端进行栓塞, 指导患者的血流逐渐缓慢后, 对其进行造影, 对栓塞程度进行了解。进行栓塞后, 对患者进行超声及血HCG的复查, 然后进行刮宫术。
2 结果
65例患者均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及栓塞成功率100%, 其中使用微导管的患者43例, 止血的效果较为彻底。进行栓塞术后的1周内, 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 其主要症状为, 患者具有腹痛、恶心及高热等症状, 其中阴道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的患者5例, 出现尿潴留的患者4例, 通过导尿后患者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以上并发症通过1~2周的对症治疗后, 均逐渐得到缓解。在进行刮宫术后, 需要每隔3d对患者进行一次血HCG的复查, 以上患者术后2周内便全部恢复正常。未发生1例子宫切除患者。进行手术后2个月, 患者的月经全部恢复正常。手术后对以上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近几年, 异位妊娠产生的概率不断增加, 明显呈上升趋势, 这不但与其自身本来存在的因素有关, 还与人们对于异位妊娠认识水平低下、现代诊疗水平提高等方面有着较大关系。采用保守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一些具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重新带来了希望, 所以此治疗方式愈加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子宫动脉从骼内动脉分出后, 至子宫颈部沿子宫侧壁上行, 沿途发出多支平行的螺旋动脉供血给子宫, 至子宫底部发出输卵管支供血输卵管, 子宫动脉的输卵管支承担了输卵管85%以上的供血量, 因此, 子宫动脉是异位妊娠囊胚的主要供养动脉, 这便是经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理论基础。
针对本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可以看出:采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治疗, 存在以下集中优点: (1) 和采用静脉途径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方式相比, 介入治疗可有效增加孕囊内局部的药物浓度, 可有效提高20倍浓度, 10倍药效提高, 所以其治疗成功率也会明显得到增加。 (2) 采用介入的方式对异位妊娠进行治疗, 使用栓塞剂栓塞入子宫动脉, 不但可以对孕囊供血其阻断作用, 产生缺血坏死效果;还可在最大限度情况下, 对孕囊破裂所导致的致命性大出血起到防止作用, 以便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 同时还扩大了可进行保守治疗患者的适应证范围, 使得一些具有内出血征象、生命体征较为平稳的患者能够进行治疗。 (3) 另外采用经子宫动脉方式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还具有高成功率、较小创伤、较广的适应证范围等特点, 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对患者妊娠输卵管起到保持通畅的作用。
对本组所有病例进行观察, 通过患者的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可以发现, 多数输卵管妊娠都是以单侧的子宫动脉供血为主, 而宫颈妊娠则是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 并不存在其他腹腔血管的参和供血。
总而言之, 对于异位妊娠的适应证的治疗, 需要通过科学进一步的加强认知, 如单鸿闱等[1]的报道指明, 异位妊娠属于介入治疗中的一种禁忌证, 但是本组患者中有2例腹腔妊娠者采取介入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后, 对于一些血HCG水平出现下降且较不理想的患者, 且盆腔包块便存在着增大趋势, 此种状况是否可否重复介入治疗[2], 有待研究。采用介入疗法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治疗, 不但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同时可床位周转率起到增加作用, 为患者手术痛苦及损伤起到了一定的减少作用, 同时尽可能对有生育要求的人群进行满足, 此治疗方式可在临床妇科医师中进行应用, 但是一定要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参考文献
[1]单鸿闱, 姜在波.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技术规范与发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2) :77.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完整的本组病例共106例,均无外科手术指证或不愿手术的患者,年龄42~77岁,所有患者均有胃镜及其病理支持,并有CT钡餐检查及胃肠点片,无明显动脉灌注治疗禁忌证。所有病例临床分期参考2005年第6版AJCC分期。并将106例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归纳整理见表1和表2。
1.2 配套硬件及使用器械
使用奥林巴斯胃镜V70、GE16排螺旋CT、西门子数字胃肠机-MD、GE公司LVD血管机及高压注射器、和佳HGC-3000介入热灌注机。导管导丝,SP同轴微导管均为Terumo公司。
1.3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是WHO 1981年制定的,包括疗效分级,体能,生存期测定等方面。本组完全有效CR: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和肿瘤的继发病变完全消失且无新病灶出现,至少1个月;部分有效PR: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缩小≤50%,继发病变无恶化,且无新病灶出现,至少1个月;无变化NC: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50%或增大<25%,继发病变无恶化且无新病灶出现,至少1个月;进展PD:可预知病灶或可估计病灶增大>25%,或其他病灶恶化,出现新病灶进行统计。评判CR+PR为有效。肿瘤大小、浸润及分期以强化CT显示为主要依据。
1.4 研究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经股动脉seldinger,s穿刺技术,用4F或5F肝管,cobra管,RLG管,SP同轴微导管等,将导管超选至肿瘤供血动脉内,尽量靠近肿瘤部(普通导管不能到位的,则使用Terumo SP同轴微导管),高压注射器造影证实后,热灌注组将每组化疗药物稀释至500mL,经和佳HGC-3000介入热灌注机加温至加热桶出水口温度57~62℃,以30~40mL/min沿导管注入,灌注中密切关注患者变化;对照组或静脉化疗,或药液稀释至50~100mL不加热,沿导管手推灌注。完毕后,穿刺点加压包扎,术后给予止酸,止吐,保肝等对症支持治疗。灌注化疗的药物是5-FU 0.75~1.25g,替加氟1.0g,顺铂80~120mg,奥沙利铂150~250mg,丝裂霉素10~20mg,阿霉素40~60mg等其中的2~3种作为热灌注给药,术后4~6周重复,1~3个月回访,观察评价记录其疗效和各种不良反应。
贲门癌介入热灌注前对前述导管进行体外模拟测温实验。具体方法:室温下将导管置于37℃恒温水槽内(DKB2600A型电热恒温水槽,上海森信实验仪器公司,温度波动<0.1℃)模拟体内温度,经导管以10~40mL/min流率灌注加热至55~68℃(采用水浴锅加热,上海医疗器械五厂生产单列双孔CR型,温度波动<0.1℃)的生理盐水,用测温仪(JM222型便携式数字测温仪,天津立文电子有限公司,温度波动<0.1℃)测得导管流出温度(表3)[1]。结果表明如表,其95%可信区间为44.6~48.5℃,符合本组研究的要求。
2 结果
对手术前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对贲门癌局部动脉热灌注化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通过表4术后不良反应比较我们发现:热灌注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术中术后主要不良反应相似,主要表现为剑突下疼痛,恶心,呕吐,反酸,发热,乏力,骨髓抑制,热灌注组术中患者心率加快明显(8~20次/min),面部微热感,出汗,血压有所升高,灌注停止后30min消失。见表5。
介入热灌注组术后1~2周,患者恶心呕吐,纳差等症状好转甚至消失,吞咽困难明显改善者占81%(55/68),上腹不适、剑突下隐痛明显缓解者占76%(26/34),隐血试验阴性者占79%(15/19)。见表6。
根据WHO 1981年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完全有效CR和部分有效PR为有效。可以发现热灌注组有效率高达76%,显著高于对照组61.3%的有效率。
3 讨论
近年来,贲门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因早期症状不典型,多数患者诊断时已处于中晚期,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将为治疗局部晚期贲门癌开辟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晚期贲门癌肿瘤造影时可见肿瘤血供主要由胃左动脉供血,血供丰富,染色明显。热灌注时因肿瘤内微血管结构及分布与正常组织不同可导致瘤体高温,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对热的耐受力并不一致,前者可达45℃,后者只有41℃,因肿瘤组织的毛细血管发育不全,内皮细胞不完整,通透性高,当温度超过43℃时,肿瘤内的血粘稠度和血流阻力明显增加,极易形成血栓,加上瘤体中心血流灌注减少,没有固定的供血血管,肿瘤内热量不能像正常组织一样随血液散发,结果癌组织在热疗过程中温度可能较正常组织高5~7℃而遭到破坏[2]。同时介入热灌注组依靠导管技术行局部化疗药物热灌注,使靶血管及其所供应的部位化疗药物浓度数十倍的增加,有利于化疗药物渗入到肿瘤细胞内,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加热也能作为化疗药物的增敏剂,增强化疗药物的肿瘤渗透性[3]。热还可以抑制化疗后肿瘤细胞的复发,提高机体对肿瘤的细胞免疫力,主要表现在增强T淋巴细胞,NK细胞,库普弗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4,5]。可见介入热灌注对旺盛增殖的癌瘤细胞杀灭作用远胜于其它疗法。并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疗效好及全身副作用低的特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贲门癌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肿瘤组织中心温度与热化疗效果密切相关[6],热灌注时应使肿瘤组织的温度达43~43.5℃以上,掌握好出口温度及流速。(2)成功超选贲门癌供血血管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保证,我们发现贲门癌主要供血血管是胃左动脉,但也可能有左膈下动脉,其次肝左动脉、胃右动脉,治疗中注意不能遗漏。(3)介入热化疗一次用药量较大,术后1-2周应注意复查血象,肝功能,身体耐受可择期下一次治疗。
肿瘤动脉热灌注化疗作为综合治疗的一种新模式,丰富了贲门癌患者的治疗手段,临床疗效大幅度增加,副反应没有明显改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此项治疗技术也将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但热疗和化疗联合应用最佳灌注温度及灌注流速,化疗药物的最佳选择和剂量,肿瘤瘤体内测温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目的 探讨贲门癌的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对符合条件的106例贲门癌患者实施胃左动脉超选后,将一定的化疗药物加热至5762℃后,沿导管以3040mL/min匀速注入行局部动脉热灌注化疗。结果 热灌注组肿瘤治疗有效率76%,吞咽困难症状明显改善,术中术后主要不良反应相似,热灌注组术中患者心率加快明显(820次/min),面部微热感,出汗,血压有所升高。灌注停止后30min消失。结论 贲门癌的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具有安全,高效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贲门癌,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热疗,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家兴,樊树峰,郑家平.肝癌的介入性热化疗:最佳灌注温度的探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4,13(5):450-452.
[2]刘嘉林,肖路加.肝癌的热化疗[J].国外肿瘤学分册,2002,29(2):144-145.
[3]周文雄,周嘉,池浩.胸腔内热灌注化疗治疗4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顽固性胸腔积液[J].肿瘤学杂志,2009,15(6):523-524.
[4]Blazickova S,Rovensky J,Koska J,et al.Effect of hyperthermicwater bath on parameters of cellular immunity[J].Int J Clin pha-rmacol Res,2000,20(122):41-46.
[5]Bertone V,Barni S,Silvotti MG,et al.Hyperthermic effects on thehuman metastatic liver:a TEM study[J].Anticancer Res,1997,17(6D):4713-4716.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推荐阅读:
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11-07
肝动脉灌注化疗10-15
动脉灌注新辅助化疗10-16
子宫动脉灌注10-09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09-24
超选择动脉灌注栓塞07-31
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11-14
肝动脉造影灌注栓塞术06-07
髂内动脉结扎术07-11
化疗灌注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