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化疗

2024-09-04

动脉栓塞化疗(共10篇)

动脉栓塞化疗 篇1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栓塞综合征,护理

原发性肝癌 (HCC) 是我国常见的恶心肿瘤之一。目前医学界在肯定的非手术疗法中, 首选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但介入治疗术有可能出现栓塞综合征, 即发热、疼痛、恶心、呕吐、肝功能损害症状, 是实质性脏器血管栓塞以后所出现的症状。因此针对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 对TACE患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我院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行TACE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56例患者, 探讨术后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出现栓塞综合征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其中男45例, 女11例, 年龄40~6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综合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肝动脉造影, 明确肝脏病灶的数目、大小及血供情况。结合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 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 (TACE) 。根据肿瘤大小及血供情况, 注入加有化疗药物5FU 0.5~1.0 g, CDDP 40~60 mg, ADM 10~30 mg, MMC 6~16 mg以及碘化油10~30 ml (平均15 ml) 的悬浮乳剂[1]。术毕, 导管缓慢退出股动脉, 压迫穿刺点7~14 min, 加压包扎。

1.3 结果

本组共行介入治疗93次, 平均2.52次。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经采取预防、及时处理和精心护理, 所有病例均症状好转后出院。住院时间6~14 d, 平均7.6 d。术后发生栓塞综合征出现例数及出现时间见表1。

2护理

2.1 发热 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吸收热, 一般波动在37.2℃~38.5℃ (腋窝) 之间, 不超过39℃, 如超过39℃应考虑感染性发热, 应4 h测量体温一次, 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2]。病房每日用紫外线消毒;术后常规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2~3 d, 鼓励患者多饮水,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 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床单等。

2.2 肝区疼痛 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 轻微疼痛不需要处理, 若疼痛剧烈应考虑误栓的可能。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及性质, 警惕肿瘤破裂大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穿孔、胆囊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3 恶心呕吐 是由于植物神经受到牵拉、刺激以及术中使用的化疗药物所引起。可予胃复安、恩丹西酮等预防, 并嘱患者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2.4 顽固性腹胀、呃逆 嘱其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肠道集食、积气及细菌繁殖;口服多酶片、胃蛋白酶合剂、乳酶生等药物, 避免使用胃动力药;艾灸神葵, 针灸天枢、大横、气海足三里, 留针30 min, 1次/d, 7 d为一疗程[3]。经上述治疗症状均明显缓解。

2.6 血管性误栓 本组出现胆道血管误栓1例, 系行TACE化学治疗栓塞时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或多或少地进入胆囊动脉所致。患者出现胆囊区疼痛、莫非氏征阳性、黄疸、发热。遵医嘱给予抗菌、消炎、解痉、利胆治疗, 对症处理后好转。

3讨论

介入术后栓塞综合征不仅本身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对预后有着重大影响。所有症状并非孤立出现, 时常会和其他症状同时出现, 有时会互相掩盖或影响, 往往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 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栓塞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有利于提TACE的疗效。另外, 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体质、精神状态,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加强基础护理, 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消除负性心理, 顺利渡过术后反映期, 使病情得到缓解和改善, 提高生存质量, 加速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孙淑英.肝癌介入治疗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 :719.

[2]贾明新.介入治疗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51.

[3]陈小玲.晚期肝癌动脉介入栓塞化疗的护理.海南医学, 2004, 15 (3) :190-191.

动脉栓塞化疗 篇2

关键词:心理干预;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腹痛【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3)12-0016-01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机会的肝癌患者的主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TACE治疗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为减轻术后腹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对2008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行TACE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加以心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38例,均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男96例,女42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6岁。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对照组68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情、化疗方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P>0.05)。

1.2方法:观察组与对照组TACE治疗方法、化疗药物、时间基本相同,对照组按TACE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术前术后加以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术后24小时内腹痛发生情况。

1.3护理

1.3.1术前责任护士全面评估患者,并与家属充分沟通,取得家属最大的心理支持。对心理脆弱、不宜知道真象者,实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各种医源性不良刺激;对已知情者,给予正面引导,介绍TACE相关知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2对患者耐心讲解TACE的操作方法及配合事项,让其对TACE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尽可能减轻紧张、恐惧心理,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

1.3.3把TACE后有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充分说明,让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提高患者对不良反应的应对能力。让患者了解腹痛是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一般持续3~4天即可缓解,鼓励患者当不良反应出现时不要紧张,自己把握是否需要对症处理,即腹痛不影响休息睡眠可不用处理,如腹痛影响休息睡眠可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对症处理。

1.3.4指导患者采取多种方法减轻腹痛,如听轻柔的音乐,看电视,与家人聊天,深呼吸等。

1.3.5术后关心体贴患者,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对患者坚强的表现给予表扬肯定。

1.4观察指标:采用0~5级描述疼痛量表分度标准,0级:无疼痛;1级:轻度疼痛,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2级:中度疼痛,适当干扰睡眠,需用镇痛药;3级:重度疼痛,干扰睡眠,需用麻醉镇痛药;4级:剧烈疼痛,干扰睡眠较重,伴有其他症状;5级:无法忍受的疼痛,严重干扰睡眠,伴有其他症状或被动体位。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内腹痛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两组TACE后24小时内腹痛发生情况比较 例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观察组 70 6 53 8 2 1 0对照组 68 0 17 27 10 8 6P<0.01

3讨论

疼痛是个体的主观感受,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及情绪体验,常与真实的或潜伏的组织伤害有关。生理情况下,轻度损伤兴奋阈值较低的Aα型神经纤维,较重的损伤兴奋阈值较高的Aβ和C型神经纤维,将冲动由周围传入中枢,产生痛觉。创伤后疼痛生理变化则表现为周围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即低强度的损伤刺激就能兴奋Aβ和C型神经纤维,并可在中枢产生剧烈疼痛 [1]。 腹痛是TACE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介入治疗后肿瘤局部缺血坏死及化疗药物局部刺激的原因 [2],也有患者个体原因,患者心理因素更占主导地位。肝癌患者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身心症状[3],TACE作为一种刺激源,往往会引起患者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加重腹痛程度并降低患者对腹痛的耐受力,而进一步加重腹痛。由表1可看出,在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让患者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并采取措施分散其注意力,TACE后腹痛的发生是可以减轻和减少的。

4结论

通过比较,可见给予肝癌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在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采取各种措施分散其注意力,可减轻和减少TACE后腹痛的发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并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沛.外科护理学(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2]李瑾,俞超芥,陈喆. 新癀片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腹痛46例.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4):20.

动脉栓塞化疗 篇3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入我科住院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72例。男性58例,女性14例。年龄28~76岁,平均42岁。均经B超、CT和AFP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其中手术后复发者5例,第一次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者67例。肿瘤位于右叶36例,左叶30例,跨越两叶之间6例。肿瘤直径3~21cm,平均7.6cm.

1.2 治疗方法

Seldinger法经皮穿刺插管,到肝固有动脉或肿瘤区供血的Ⅱ、Ⅲ级肝动脉分支。将栓塞剂和化疗药混合成乳剂,在DSA监视下缓慢从导管内注入至肿瘤供血动脉[2]。灌注完毕后拔除导管及动脉鞘,用手压迫穿刺处10~15 min,无出血后,局部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术后患者静卧24 h,术侧肢体制动6~8h,24h后撤除弹力绷带。

1.3 结果

术后不良反应较轻,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发热、肝区疼痛、骨髓抑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术后1个月作CT或MRI检查测量瘤体,最大直径3-12(6.3)cm。72例患者术后1个月肝功能恢复至术前水平,34例肝功能较术前好转。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 术前护理及准备

2.1.1 心理护理

我们以关心同情患者的态度,真诚的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鼓励他们提出有关肝癌和插管化疗方面的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解释。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向其说明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目的、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其处理方法,对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可不必过多强调,避免患者过度紧张,还给他们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使其树立起治疗疾病的信心。我们鼓励和指导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使患者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但同时告诉家属,过度的关心反而会给患者带来不安(尤其是不知道自己真实病情的患者),从而保证患者在术前有充分的心理适应能力。

2.1.2 饮食与环境

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我们根据患者的口味,选择易消化少渣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如牛奶、鱼汤、蒸蛋等,告诉患者少量多餐,以提高机体的耐受力。尽可能使病房安静、整洁,鼓励家属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与睡眠。

2.1.3 术前准备

由于化疗药物主要通过肝肾代谢,术前应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特别是白细胞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对于年老体弱、食欲欠佳的患者要检查电解质及血气分析,以了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情况,必要时给予支持纠正。术前2d培训在床上解大小便,以利于术后肢体制动时床上排便顺利,避免穿刺局部受污染,术前1d行双侧腹股沟备皮,碘过敏试验.术前晚要让患者充分休息,必要时应用镇静剂。利于患者术时保持良好心态和充沛体力,术晨蔡食,术前30min几内注射抗过敏药物和镇静药,以利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中护理

2.2.1手术中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解释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减轻患者焦虑情绪。造影过程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心慌、胸闷等症状.如有过敏反应,立即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非那根25 mg,吸氧等抗过敏。本组有2例过敏发生。

2.2.2配合介入医师穿刺,加压包扎,弹力绷带固定,卧位送回病房。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护理

嘱患者绝对卧床24 h,术侧肢体制动6~8 h,6 h后可翻身,术侧肢体在上,且不能屈曲。

2.3.2 穿刺点护理

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及渗血,并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弹力绷带松紧情况;定期观察穿刺侧肢体,如患者感觉肢体麻木,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皮温凉、皮色青紫,应立即通知医师,立即松弛弹力绷带,防止静脉血栓形成,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

2.4 栓塞术后综合征的护理

2.4.1 发热

术后患者体温一般在38℃左右,持续5~7 d,多为栓塞后正常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嘱患者多饮水。若体温高达39℃持续不降者应警惕败血症的发生,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本组72例次介入治疗中,61例次体温37.5~38.5℃,持续3~5d分别降至正常范围。另18例术后体温超过38.5℃,经对症治疗后缓解。

2.4.2 肝区疼痛

观察疼痛的部位、范围、性质,一般对症处理即可,若疼痛部位及性质改变应警惕邻近器官的损伤。

2.4.3 恶心呕吐

由于术中大量应用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而引起,我们常规嘱咐患者术后禁食6h,如果呕吐较轻,6h后可进少量清淡、易消化饮食,次日起可进高热量、高蛋白、低脂饮食;对呕吐严重者,我们给予胃复安1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可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2.4.4 出血

多见于股动脉穿刺点,我们每2~3h观察一次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皮下淤血,检查沙袋压迫是否正确,告诉患者和家属卧床休息的必要性,术后10h可在床上坐起,24h方可下床,并每6h测血压一次;观察中本组有1例局部伤口敷料有渗血,我们立即更换敷料,重新用绷带加压包扎,并给予止血药静脉滴注,出血很快得到控制[3]。

2.4.5 骨髓抑制

常发生在介入后7~14 d,14~21 d后可逐渐缓解[4],应密切观察体温及血象变化,加强基础护理.

2.4.6 生活护理

患者术后卧床期间,多巡视、关心患者,督促饮水,加快对比剂的排出。

3 出院指导

通过上述对72例肝癌患者的精心护理,患者病情得到好转出院,出院前作如下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按时服药;饮食、生活做到劳逸结合,按时回院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生化检查、复查腹部X线、肝脏CT;如有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王小林,颜志平.腹部介入放射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55-69.

[2]王子轩,王莉,刘景璋,等.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DSA表现及临床意义[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2(12):909-911.

[3]任伶,胡兴华,刘迎.妇科中晚期恶性肿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6(6):188.

动脉栓塞化疗 篇4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肝癌的疗效,并对病理变化进行观察。方法 选取晚期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0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肾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病症。对照组采用单纯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病灶内的碘油沉积率、病灶的病理变化;治疗1周后,患者肝功能的变化情况;6个月后,肿瘤的局控率、病灶缩小率的变化。观察治疗完成之后,2年随访期内,对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结果 对照组肿瘤细胞坏死情况主要是凝固性坏死,而在观察组中,脂肪样变性属重要形态。观察组患者病灶中的碘油沉积率、肿瘤缩小率以及局部空率,与对照组比较都明显增高。1周之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水平均有所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根据随访调查结果,观察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94.74%,2年后为73.68%。对照组1年后的生存率为78.95%,对照组的2年后生存率为47.37%,两组数据比较,观察组的效率明显较高。结论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治疗的效果良好[1]。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78-02

肝癌发生的部位是肝脏,属于一种恶性肿瘤。该恶性肿瘤有两种,一种是原发性肝癌,一种是继发性肝癌。根据临床数据表明,前者占重要比例。我国肝癌发病率较高,根据相关统计,近些年因肝癌而致死的概率亦持续攀升 [2]。目前为止,如果能克服一些难关,手术疗效将会更上一层台阶,比如确定肿瘤的大小和数目、以及肿瘤的部位与界限。此外,患者肝脏功能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术疗效[3]。因此,肝癌患者若进入中晚期,肝脏功能衰退较为严重,手术效果会受到较大影响。此时,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更适宜。本文对肝动脉化疗栓塞与肿瘤间质联合治疗肝癌方法,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7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n=20),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7~75岁,平均(48.2±5.1)岁。所有患者通过体格检查、病史调查、CT、AFP以及彩超检查和穿刺活检进行确诊。其中肝细胞癌25例,混合细胞癌3例。肝癌П期7例,14例肝癌Ⅲ期14例。所有患者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主要步骤如下:决定对患者双侧股沟区的皮肤进行消毒及麻醉。选择穿刺路径。较合适的穿刺路径有三,一是右股动脉穿刺,二是肝左右动脉穿刺,三是固有动脉穿刺。若从右股动脉穿刺,可按照动脉路径;或者根据肿瘤大小选择插入肝左右动脉以及插入固有动脉。注射的药物有表阿霉素 (国药准字H19990280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在本次临床分析中,患者均静脉给药,用灭菌注射水稀释,使其终浓度不超过2mg/ml)30~50mg之间,丝裂霉素(国药准字H33020854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临床分析中,患者用药4-6mg/日,每周静脉注射1-2次,连日用药法,疗程为一个月) 100~150mg之间,碘化油乳化剂10~30ml(采用鱼肝油酸纳、碘化油以及表面活性剂,分别为4-5ml、10-15ml、4ml,将三者进行融合,每周注射1-2次,长沙市裕丰化玻生物有限公司)。使用明胶海绵,进行适量栓塞。第四步,手术后进行CT复查,时间相隔为三个月。观察组采用联合肿瘤间质方式治疗,第1-3步同对照组步骤。完成以上三步之后,通过CT,对肿瘤内化疗药物复查。同时,运用CT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方式,且通过无水酒精穿刺针对碘油化疗药物的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快速准确的判断肿瘤疤区,进而稀释,顺利进入残余肿瘤病灶当中。此外,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选择碘油化疗的药物量进行控制[4]。在完成以上步骤过程,注射药物时,应当着重控制速度,缓慢注入。肿瘤弥散的范围内需要进行观察[5],若肿瘤残余病灶比较大,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给药,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和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病理进行对比观察,主要涉及的指标有碘油沉积率、肝功能、肿瘤病灶缩小率以及局控率等等,同时患者接受治疗之后,相关部门应对其生存情况进行观察,观察年限一般为一到两年。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2结果

2.1病理变化比较

对照组中肿瘤细胞的坏死的原因主要是凝固性坏死,肿瘤细胞存活比较多的部位主要是集中在边缘。同时,脂肪样变性是患者细胞坏死的重要原因,凝固性坏死则较为少见。

2.22组病灶指标观察 结果见表1。

3讨论

在手术治疗的众多方法中,肝动脉化疗栓塞在临床上采用较为普遍。碘油化疗药物是栓塞剂中较为重要的成分,由于该药物乳化剂较少,经过血管注入之后,在病灶内部,其容易发生沉积现象,且分布不均匀。[6]使得肿瘤中有些部位没有接触到碘油,从而现短期增生的情况,一些已有疗效的局部部位复发,严重者甚至导致整个治疗失败。此时,将肝动脉化疗与肿瘤间质联合治疗肝癌,将抗癌药物通过皮穿刺的方法注射到肿瘤间质中,使该间质能够在肿瘤内部得到释放,从而对肿瘤细胞进行直接攻击,从而达到杀死癌细胞的目的,同时药物处于肿瘤间质中,则不会发生沉积现象,分布也较为均匀,癌细胞局部增生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同时,二者治疗方法联合优势还体现在有效预防治疗过程中脂肪变性,有效预防肿瘤发生大量的急性溶解坏死的情况,同时,有效预防急性凝固坏死不良反应。

最后,经肝动脉化疗栓塞,通过一种联合肿瘤间质,针对肝癌患者实施治疗,常采用的是综合治疗方式。主要采用的指标是碘油沉积率、局控率、肿瘤缩小率,以及1年、2年的生存率,均较具代表性,将指标同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方式同类指标对比,得出数据,表明联合治疗疗效更好,可见,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肿瘤间质注射属于十分有效安全的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彭文达.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 肿瘤药学. 2011,1(12).13-15.

[2] 王理槐,蔡虎志,陆阳.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医治疗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 肿瘤药学. 2011,1(14).13-16.

[3] 谢峰,徐峰,牛文洋,杨甲梅. 肝癌间质化疗的研究进展[J]. 肝胆外科杂志. 2008,16(02).24-26.

[4] 王建平,侯鲁强,刘军伟,李中华,马伟海,张昌杰,位思荣. 肝癌碘油栓塞后碘油沉积量与疗效的相关性[J]. 实用医药杂志. 2008,25(03).14-18.

[5] 牛俊波,王天翔. 恶性实体肿瘤间质治疗进展[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13(01).24-27.

[6] 张积仁.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肿瘤[J]. 中国肿瘤. 2007,17(05).14-17.

动脉栓塞化疗 篇5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也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和大城市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 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中晚期肺癌是指按国际抗癌联盟 (UICC) (1997年) TNM分期Ⅲ~Ⅳ期。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 而中晚期肺癌患者确诊后多数丧失手术机会, 有的细胞类型对放疗不敏感, 所以化疗已被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推崇。但是静脉全身化疗病灶局部又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而且毒副反应较重, 肿瘤缩小程度不明显, 患者生活质量差。因此, 进一步丰富及发展新的疗法, 提高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及生存率, 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 随着介入治疗、导管技术及化疗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更新, 供血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静脉全身化疗在中晚期肺癌的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中晚期肺癌是适合供血动脉化疗栓塞的肿瘤, 它具备选择性供血动脉灌注化疗的三个基本要素: (1) 原发性肺癌为富血供肿瘤, 肿瘤有明确的供血动脉。 (2) 肿瘤为血管丰富型,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造影表现为供血动脉粗大、纡曲紊乱, 大量肿瘤新生血管, 动静脉瘘, 血管包绕征象等。 (3) 大部分肿瘤细胞对新的化疗药物敏感。化疗方案一般应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来制定, 由于肺癌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差, 但随着一些新化疗药物的不断问世, 如紫杉醇类等, 其单药疗效在20%~30%, 根据抗癌药物联合应用的原则, 广谱抗癌药及对骨髓毒性较小的药物首先应用, 其与铂类等一线化疗药物组成的新化疗方案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改善生存率。而对于小细胞肺癌, 其本身对于化疗敏感, 但其病变早期就有大部分患者发生了亚临床的远处转移, 故局部灌注化疗及全身静脉化疗同样重要。选择性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是一种兼有局部灌注化疗优点的全身化疗, 经靶动脉注入给药使肿瘤组织内药物浓度提高, 而外周药物浓度并不增加, 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较周围组织高2~6倍, 而局部药物浓度增加1倍则杀伤作用增加2~10倍;同时药物直接接触肿瘤细胞, 药物作用时间长, 两者呈正相关。当药物经过血液循环后, 再次到达肿瘤组织局部, 重复对肿瘤细胞进行打击, 对肿瘤杀伤力加强, 并且还可减少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增加游离药物浓度, 提高抗癌药物的解毒作用。这样既可增强局部化疗药物浓度, 又可减少全身毒副反应。当肿瘤的供血动脉粗大, 无复杂解剖变异时, 还可进一步行超选择性避开肋间动脉、脊髓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分支, 栓塞肿瘤血管, 减少或切断肿瘤供血动脉, 使肿瘤及周围组织缺血坏死,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及癌细胞进一步分化。同时病变缩小, 界限清楚, 从而降低分期, 使得患者获得Ⅱ期手术切除机会, 并可减少术中肿瘤栓子转移。

因此, 采用DSA下选择性供血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静脉全身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 能提高抗癌药的药效, 使肿瘤病灶坏死、缩小甚至消失, 降低肿瘤的分期分级, 降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提高生存率, 为中晚期肺癌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新生儿惊厥96例

病因分析

林岱敏

(揭阳市人民医院, 广东揭阳522000)

新生儿惊厥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 其病因复杂, 及早明确病因, 尽可能针对病因给予特异治疗, 对于有效控制惊厥发作, 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意义重大。现对我院2005年6月—2009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惊厥患儿96例进行病因分析,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96例中男56例, 女40例;3 d内发病65例, 3 d~7 d 14例, 7 d~14 d 12例, 14 d~28 d 5例。入院时体重<2 500 g者18例, ~3 000 g 34例, ~4 000 g42例, >4 000 g 2例。发作形式以轻微型发作较常见, 占60例, 其次为强直性发作, 占28例, 局限性阵挛型发作仅占8例。

1.2诊断情况缺氧缺血性脑病41例, 颅内出血5例, 化脓性脑膜炎1例, 新生儿破伤风3例, 低钙血症15例, 低镁血症1例, 低钠血症2例, 低糖血症18例, 胆红素脑病4例, 败血症1例, 高热1例, 不明原因4例。

1.3治疗方法主要针对病因治疗, 结合应用止痉药物。低血糖给予25%葡萄糖注射液2~4 m L/ (kg·h) 静脉滴注, 维持量用10%葡萄糖注射液4~6 m L/ (kg·h) , 保持略高于正常血糖水平。低钙血症给予10%葡萄糖酸钙2~3 m L/kg稀释后静脉滴注。止痉选用苯巴比妥钠, 负荷量15~20 mg/ (kg·d) , 次日给维持量3~5 mg/ (kg·d) , 分2~3次, 以降低脑的代谢、能量消耗和减轻脑水肿。同时给予氧疗、止血、降颅压、抗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改善脑循环。

动脉栓塞化疗 篇6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术,甲氨蝶呤,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

近些年来, 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患者呈增加趋势, 这种妊娠属于罕见类型的异位妊娠现象之一, 主要表现为孕囊着床点在原剖宫产瘢痕处。该病不仅发病率高, 而且早期临床症状不突出, 给早期诊断造成困难, 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甚至导致子宫破裂引发大出血等并发症, 严重者危及生命和生育机能[1]。从2013年2月—2014年12月间, 该该院运用甲氨蝶呤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方法, 治疗剖宫术后子宫瘢痕妊娠, 效果较为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 该院确诊的130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该研究排除了身体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和合并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将其分成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组75例患者中, 年龄在21~37岁之间, 年龄平均为 (26.1±5.2) 岁, 停经时间在36~71 d之间, 平均为 (45.6±6.5) d, 最后一次剖宫产时间为11个月—7年, 平均时间为 (3.6±1.3) 年;做过1次剖宫产59例, 两次的16例, 对照组55例患者中, 年龄在22~38岁之间, 年龄平均为 (25.8±5.5) 岁, 她们的停经时间在35~69 d之间, 平均为 (47.8±5.9) d, 最后一次剖宫产已有12个月~6.5年的时间, 平均为 (3.5±1.4) 年;他们中做过1次剖宫产38例, 2次的17例;两组中患者在年龄、停经时间和末次剖宫产经过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存在可比性。

1.2 临床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 仅仅运用B超引导下的清宫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双侧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首先, 参照双侧子宫动脉造影, 确定出病灶的部位和病灶的大小以及血供状况。然后使用80~100 m L的甲氨喋呤稀释液, 灌注到双侧子宫动脉, 之后把裁成的长宽高度为1 mm大小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 与造影剂充分混合后注入。然后通过透视观察栓塞至子宫动脉水平段以下的影像, 若不再显影, 在栓塞后进行骼内动脉的造影, 如果除了外骼内动脉之外, 还其它的分支向病灶供血, 则必须对该分支进行栓塞。然后用同样的方法, 实施对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在手术经过24~48 h后, 再实施B超引导下的清宫手术。

1.3 疗效评价标准

经过治疗后, 以安全排出孕囊和子宫包块完全消失, 及pHGG值恢复到正常水平为有效;以子宫包块基本消失, p-HGG值降到100 m IU/m L, 并保持持续的平稳下降为好转;以子宫包块未消失, p-HGG值升高或下降为无效[2]。总有效率为有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进行表示, 运用t检验以P值小于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经过对患者3个月的随访观察, 观察组中患者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以及血清p-HG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 (15.2±5.1) d、 (26.2±8.5) d, 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该两组患者的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以及血清p-HG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经过治疗以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6%) , 该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剖宫产后子宫切口疤痕处妊娠, 目前还不完全明确其发生机制[3], 大多认为是由手术造成的子宫内膜损伤所致。在治疗上, 以采用子宫动脉栓塞保守手术和子宫切除术, 以及药物保守治疗为主。而对于患者有生育要求的, 则采取药物治疗和保守性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子宫瘢痕妊娠,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为甲氨蝶呤, 该药主要是借助抑制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 进而干扰DNA和RNA及蛋白质的合成, 通过抑制胚胎滋养层细胞增殖, 达到使胚胎组织坏死脱落的目的[4,5]。而子宫动脉栓塞术则主要是通过对子宫双侧动脉血流的阻断 (先栓塞供血动脉末梢, 逐步闭锁整个动脉管腔) , 使得患者子宫孕期血管的生成减少, 造成滋养层细胞死亡, 进一步使胚胎坏死脱落, 从而达到有效中止子宫瘢痕妊娠的目的[6]。

该院对于该类患者, 运用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甲氨蝶呤局部灌注的方法, 来治疗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患者, 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对患者3个月的随访观察, 观察组中患者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以及血清p-HG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 (15.2±5.1) d、 (26.2±8.5) d, 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该两组患者的子宫内包块消失时间以及血清p-HGG值恢复正常的时间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和Chou MM、史海宏等[7,8]研究结果基本相符, 也说明, 对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 运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无论是患者子宫内包块消失的时间, 还是p-HGG恢复正常的时间, 都比只单单运用刮宫术治疗方式要显著缩短。在治愈率方面, 经过治疗以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72.6%) , 该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存在统计学意义。这和杨志新等研究结果[9]也基本相符 (该研究治愈率为98.7%) , 说明,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有着较高的治愈率。

总之, 利用双侧子宫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 来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疗效明显, 非常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焕萍.介入治疗子宫瘢痕妊娠临床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18 (6) :271.

[2]潘峰, 熊斌, 梁惠民, 等.双侧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临床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13 (21) :198.

[3]瞿华.剖宫产瘢痕妊娠介入治疗29例临床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2, 26 (3) :305.

[4]周慷, 李晓光, 金征宇, 等.清宫术前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瘢痕妊娠的疗效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2, 9 (3) :466.

[5]熊宙芳, 周承凯, 王泽华.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治疗子宫瘢痕部位妊娠的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9 (25) :162.

[6]陈雅颂, 徐建英.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疤痕部位妊娠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13, 24 (10) :150.

[7]Chou MM, Hwang JI, Tseng JJ, etal.Cesarean scar pregnancy: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uterine neovascularization with 3-dimensional color power Doppler imaging and successful treatmentwith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J].Am JObstet Gyneco, 1, 2014, 11 (2) :690-691.

[8]史海宏.彩超多普勒用于子宫瘢痕妊娠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3) :185.

动脉栓塞化疗 篇7

是指经皮穿刺股动脉, 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插至固有动脉或其分支注射抗肿瘤药物和栓塞剂等材料, 使肿瘤局部区域化疗药物浓度较高, 栓塞后阻断动脉对肿瘤的血液供应, 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可导致肝癌组织坏死, 使肿瘤体积缩小, 是治疗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2 常用栓塞药物

常用的栓塞剂有碘化油和颗粒明胶海绵, 现临床多用抗肿瘤药物和碘化油混合后注入肝动脉, 发挥持久的抗肿瘤作用, 一般6~8周重复治疗一次。

3 术前护理

(1) 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有关治疗的并要性, 方法和效果以缓解其紧张情绪。 (2) 做好各种检查, 如:血常规, 出凝血时间, 肝肾功, 心电图, B超, 胸透等, 检查肝动和足背动脉的搏动强度。 (3) 行碘过敏试验和普鲁卡因, 青霉素试验。 (4) 术前6小时禁食水, 术前半小时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测量血压等。 (5)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术前护理的重要环节。肝癌患者大多数情绪不稳定, 处于焦虑、恐惧心理状态, 缺乏治疗信心, 或者根本不知晓自己的病情。在护理工作中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针对患者关心的问题向患者介绍治疗目的、步骤、效果、不良反应和术中配合及介入治疗手术的优点, 如创伤小、安全、恢复快、效果好等, 使患者对治疗有全面了解, 在思想上、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对于不了解自己病情的患者, 医务人员要做好保密工作。 (6) 给予患者备腹股沟部位皮肤范围包括会阴双侧, 大腿上1/2下腹部。

4 术后护理

(1) 观察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拔管后用无菌纱布持续按压穿刺部位15~20分钟。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压、肝功能不良等情况可适当延长压迫及制动时间, 并缓慢放松, 观察无出血后方行包扎。回病房后, 指导并协助患者平卧12小时, 穿刺侧下肢平伸24小时, 要求病人家属按摩下肢肢体。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应扎沙袋压迫6小时, 以防穿刺部位渗血, 定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渗血、淤血、足背动脉强弱, 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 栓塞术后一周后, 应根据医嘱静脉滴注白蛋白, 适量补充葡萄糖, 准确记录出入量, 以作为补液的依据。 (3) 术后病人多可出现栓塞后综合征, 表现为发热, 肝区疼痛, 恶心, 呕吐, 心悸, 白细胞下降, 发热一般持续3~5天, 可用物理, 药物降温, 肝区疼痛一般因药物所致, 24小时内可缓解, 必要适当给予止疼剂, 恶心呕吐一般是化疗药物所致, 可给与胃复安等。

5 禁忌症

(1) 门静脉癌栓塞 (2) 肝功能严重损害有明显黄疸者。 (3) 肿瘤体积超过全肝的70%以上者。 (4) 全身一般情况较差者。

6 不良反应及护理

(1) 腰酸、腹胀:出现此症与病人术后平卧、术侧下肢的制动有关。起床活动后即可消失。护理时可帮助病人活动非手术部位, 热敷、按摩腰部, 并向病人解释清除, 减轻患者顾虑。 (2) 尿潴留:一般是由于患者不习惯床上排尿引起的。护理措施:术前两小时训练患者在床上排尿;做好解释和心里工作;用温水冲洗会阴部, 同时让患者听流水声或热毛巾热敷、按摩膀胱并适当加压。经上述处理后患者即可自行排尿。 (3) 发热:发热是由于患者坏死的癌组织被人体分解、吸收引起的。一般不会超过38度。检查后无感染的患者可口服药物或用栓塞剂塞肛, 以减轻患者的不适。 (4) 恶心、呕吐:这是大量使用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及造影剂的副作用, 一般1周后可自行消除。症状严重者可应用甲氧氯普氨肌肉注射。同时, 需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 并少食多餐。术后多饮水, 适当增加补液量, 以利于造影剂的排除, 减少肾脏并发症的发生。 (5) 上腹痛:栓塞后肝脏局部缺血可引起肝局部血管胀痛, 刺激肝包膜, 及其他刺激均可引起疼痛。急性动脉栓塞, 肢体也可出现疼痛。护士应密切观察疼痛部位、强度及时间等。轻度疼痛无需处理, 严重者应在排除肝脏破裂出血后应用镇痛剂止痛。急性动脉栓塞时要注意患者有无疼痛、感觉是否异常、麻木或摸不到动脉波动等异常情况。 (6) 穿刺部位出血或形成血肿:常见原因有插管反复、器械过粗、技术不熟练及术后压迫止血不够等。

动脉栓塞化疗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瘢痕妊娠孕妇20例, 年龄22~38岁, 平均31.2岁。孕次2~6次, 平均4.1次, 剖宫产次数1~3次, 平均1.8次。

方法:于子宫动脉内灌注甲氨蝶呤100mg, 然后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 口服米非司酮胶囊 (20mg/日) 。

结果

本组20例患者经过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保守治疗清宫时出血量约50~100ml, 病理检查可见绒毛组织, 3天后血β-HCG值降至正常。

讨论

CSP是剖宫产术的一种远期并发症, 随着剖宫产术的实施率不断增加, 目前CSP的发生率上升趋势比较明显, 较宫颈妊娠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占异位妊娠的6.1%[3]。但是, 总结既往研究结果针对CSP发生的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依然尚不清楚, 有研究认为CSP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在既往有过剖宫产手术史而造成的术区切口出现瘢痕组织使其有细小管腔形成, 受精卵在经过该处时种植此, 致使胚胎组织被纤维组织所包裹在里面[4], 但是瘢痕组织血液供应一般较差, 不能满足胚胎正常发育的需要, 随着胚胎的逐渐生长增大并侵犯到子宫肌层, 最终突破子宫肌层, 从而导致阴道的不规则流血, 甚至有大出血危险的发生。另外, 对于择期进行剖宫产 (尤其是臀位产) 的产妇, 其子宫下段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充分形成的状态, 这同样会导致手术切口处瘢痕组织的愈合不良。除了以上所述, 其影响因素还包括缝合的技术不佳、术后并发感染等, 这都与CSP的形成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关系[5]。

经子宫动脉选择性灌注MTX, 能够有效提高病灶处药物浓度, 有效杀灭滋养细胞, 而且不会导致全身的血药浓度过高, 极大地降低MTX的毒性反应, 化疗不良反应减轻。血管内填塞明胶海绵颗粒能够快速聚集血小板, 形成血栓, 约2周后开始逐步吸收, 使子宫动脉再通, 可逆性的损伤不会影响生育功能。而且, 子宫动脉栓塞后导致胚胎组织缺血缺氧, 与MTX形成协同作用, 提高药效, 还可以减少清宫时的出血量[6]。米非司酮是一种具有抗受精卵着床、杀胚等作用的受体水平抗孕激素药。采用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术后, 可考虑嘱患者同时口服米非司酮, 目的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加速胚胎组织死亡, 缩短治疗时间。

CSP总的治疗原则为止血、药物杀胚、清除病灶、保留生育功能。MTX是一种常用的保守治疗药物, 在异位妊娠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具有抑制滋养细胞增生, 使绒毛组织变性、坏死的作用, 因此MTX可以导致胚胎发育停止、死亡, 有利于清宫时妊娠物的清除, 显著减少清宫时出血量。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20例患者经过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保守治疗清宫时出血量约50~100ml, 病理检查可见绒毛组织, 3天后血β-HCG值降至正常。由此可见,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保守治疗瘢痕妊娠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单莹, 范光升, 金力.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 (2) :1320-1321.

[2] Teng HC, Kumar G, Ramli NM.A viable secondary intraabdominal pregnancy resulting from rupture of uterine scar:role of MRI[J].Br J Radiol, 2007, 80 (955) :134-136.

[3] 王世阆.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9, 25 (4) :195-196.

[4] ParkWI, Jeon YM, Lee JY, et a.l.Subserosal pregnancy in a previousmyomectomy site:avariant of intramural preg-nancy[J].JMinim Invasive Gyneco, 2006, 13 (4) :242-244.

[5] 杨柳.宫颈妊娠的诊治进展[J].华夏医学, 2012, 21 (2) :397-399.

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 篇9

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是指栓子从心脏或近心端动脉臂脱落,被血流推向远动脉,阻塞动脉血流,导致肢体、脏器、组织等缺血的急性病变。我科从2010年 6月---2013年6月共收治下肢动脉栓塞 82 例手术治疗同时针对病因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基本康复出院,在护理方面总了一定的经验。

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82例动脉栓塞患者,年龄50---82岁之间。患者基本康复出院,46例患者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后康复出院,10例患者动脉切开取栓加支架植入后康复出院,15例患者放置溶栓导管溶栓辅以球囊扩张加药物治疗基本康复出院,11例患者行股动脉切开取栓加截肢手术,3例患者死于并发症,其余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2 术前护理

2.1病情观察,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1.1動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栓塞动脉处常有压痛,其远端脉搏减弱或消失。栓塞肢体严重缺血4-6个小时,即可发生坏死。应与医师联系,尽快手术。

2.1.2皮温降低。皮肤温度明显降低,触之冰凉,受累肢体皮温降低比栓塞部位低一个关节面,越远降低越明显,而且界限清楚。皮色苍白。

2.1.3 动脉栓塞后,由于组织缺血,皮肤乳头层下静脉丛血液排空,皮肤呈蜡样苍白。若皮下浅血管仍有少量血液存留,亦可出现青紫色斑块及条纹,病久发生坏死呈紫黑色,以手足远端明显。

2.1.4 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栓塞部位远端由于周围神经的缺血而引起感觉及运动的障碍。出现感觉的丧失或感觉异常,自觉患肢麻木,有针刺样感、疼痛。

2.2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禁忌冷、热敷及按摩。患肢疼痛皮肤温度降低,绝对不可用加热保暖方式只会加速病情发展而且有可能损伤皮肤。可用加被保暖的方法,避免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而加重病情。

2.3减轻疼痛 患者肢体因缺血程度不同疼痛程度不同,做好心理指导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疼痛剧烈者酌情给予止痛药。

2.4避免碰撞伤肢,患肢创伤愈合较差。

2.5戒烟 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加重肢端血液供应障碍

3 术后护理

3.1 肢体护理 术后患肢平置:采取各种保温措施,避免患肢受到寒冷、潮湿等不良刺激。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重点是皮肤温度、颜色、肢体的疼痛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皮肤由苍白转为红润,疼痛麻木感减轻或消失,皮肢温暖,摸到足背动脉搏动,表示动脉血流恢复通畅。

3.2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护理 为防止继发血栓形成,术后常规用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华法令等行抗凝,溶栓治疗,用药期间,应同时观察全身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衄或牙龈出血,有无伤口渗血或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根据用药时间,定时监测凝血酶时间和凝血时间,如有异常应报告医生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间隔时间或酌情给予抗纤溶酶药物,以预防出血或血栓形成。

4 出院宣教

动脉栓塞化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治疗的86例患者中男76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56.9±10.1) 岁。经B超、CT及病理学各项检查进一步确诊为肝癌, 病理学分类:结节性38例, 巨块型16例, 弥漫型12例, 浸润型20例。且均为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而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患者。对照组86例中男75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 (54.6±13.9) 岁, 经各项检查均无肝癌特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让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台上取平卧位, 术前对患者肌注10 mg安定, 进行术区消毒, 铺设无菌床单, 对患者进行穿刺点局部麻醉, 行右股动脉穿刺, 引入5F血管鞘并插入对应的5F-Yashiro管, 于腹腔干处推注10 mg地塞米松, 配合5 mg托烷司琼。并对肝固有动脉和腹腔干动脉进行动脉造影。在选入的肿瘤供血动脉中, 进行顺铂+5氟尿嘧啶+表阿霉素 (DDP+5-FU+E-ADM) 灌注。在透视下, 对肿瘤进行栓塞 (栓塞剂由碘化油和明胶海绵组成) 。推注结束后, 对患者局部出血部位进行加压包扎后, 送回病房。通常1~2个月后, 进行重复灌注治疗。并间隔进行CT检查, 了解肿瘤情况, 做出相应治疗。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复查, 观察记录患者术后症状, 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期。与此同时, 对照组正常人进行躯体角色功能、情绪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4个用于鉴定生活质量维度进行评分, 并加以记录。

1.3 观察指标

采用SF-36量表评分法, 对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角色功能、情绪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4个用于鉴定生活质量维度进行评分, 并对对照组正常人也进行相同指标的评分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多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 实验组患者及与对照组正常人SF-36量表评分的比较

经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躯体角色功能、情绪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4个用于鉴定生活质量维度的评分均显著性升高 (P<0.05) , 但仍低于对照组正常人的各项评分。详见表1。

2.2 患者术后症状和并发症分析

多数患者肝区疼痛症状得到缓解, 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并发症状, 但在术后3~8 d均得到好转。部分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常见并发症[3], 但经合适的护理措施后, 均有所减轻或消失。

3 讨论

肝癌是我国常见癌症之一, 肝癌造成的死亡率在消化类癌症中排第三位, 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特点为恶性程度高, 发展迅速, 需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肝癌的治疗, 常规手段有手术, 放化疗及介入治疗。此外, 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等前沿治疗手段[4]。由于在肝癌早期, 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致使就诊时常以处于肝癌中晚期, 无法进行肝癌切除手术。随着目前医学模式的改变, 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成为中晚期患者治疗的重点。因此, 肝动脉化疗栓塞以其创伤小、疗效显著的优点, 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6]。SF-36量表是目前临床中常用的用于分析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定量表, 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反应度。本研究采用SF-36量表对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角色功能、情绪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4个用于鉴定生活质量维度进行评分, 发现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4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性升高 (P<0.05) , 但仍低于对照组。表明肝癌对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 可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对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2年5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实验组进行研究。运用SF-36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 并将86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进行生活质量SF-36量表分析值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躯体角色功能、情绪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总体健康4个维度评分均显著性升高 (P<0.05) , 但治疗后这些指标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 可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肝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吕爱莲, 胡松.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20 (3) :451-457.

[2]陈正喜, 贺智高.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126例原发性肝癌[J].临床医学, 2012, 31 (1) :25-27.

[3]贺宝丽.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2, 33 (6) :1310-1311.

[4]李唯琼.肝癌前沿治疗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2) :147.

[5]郭玉霞.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原发性肝癌65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2) :269-270.

上一篇:改造原则下一篇:球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