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2024-10-18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精选8篇)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篇1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病变, 多是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主干或分枝阻塞, 及对血循环障碍及为明感而造成的, 使其供血的视网膜发生缺血缺氧, 这种血管性意外所产生的后果很严重, 治疗延缓, 即可造成失明。所以高压氧治疗应近早及时, 并应加强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例视网膜栓塞的患者, 其中男8例, 女12例。年龄30~60岁, 患者发病急, 有单眼的, 有双眼的。常是由于视网膜中央动脉的主干或分支阻塞后, 造成的缺氧, 能量生成减少, 酸中毒等一系列变化所致, 也有因视网膜动脉阻塞, 使血管腔狭窄, 血栓易于形成, 发生阻塞, 还有是来源于心脏的栓子, 气栓, 脂肪, 脂栓, 瘤栓, 等感染栓子均可造成视网膜动脉栓塞。因而使患者, 突然无痛性失明甚至无光感, 或有些患者在失明前有阵发性黑朦发作, 但转瞬间消失。而无明显的临床表现。

1.2 治疗方法

治疗压力200~250kPa, 戴面 罩纯氧60~80min。每日一次, 10次为个疗程, 一般2~3个疗程。早期治疗, 视网膜光感细胞对完全缺血缺氧的最大耐受时间为100min, 过久的缺血会导致不可逆性的损坏, 所以应尽早治疗。

1.3 综合治疗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 (1) 首先应加强对缺血视网膜的供氧。 (2) 改善对缺血视网膜的血液灌注。高压氧治疗可以改善视网膜的缺氧, 但由于高压氧治疗有收缩视网膜动脉的作用, 故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药物与高压氧同时治疗效果更加理想。因高压氧可使视网膜血管收缩或痉挛, 故而行高压氧治疗时, 应给予血管扩张药, 以提高疗效。 (3) 在高压氧治疗时如果能在舱内呼吸含3%~5%的二氧化碳的氧气 (称高压混合氧) , 可以刺激呼吸中枢和主动脉, 颈动脉体。使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量增加。还可用扩张 周身血管, 增加组织血流量。采用高压氧混合氧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即可增加视网膜供养, 又可扩张视网膜血管, 增加视网膜的血流量。

2 结果

在高压氧舱内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20例患者, 有11例得到改善, 有3例患者完全治愈, 有效率为70%。由于治疗的时机不同在经过数周的时间, 视网膜的水肿消退, 视网膜恢复透明, 但因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患者在1h内解除的视力多可恢复, 而视网膜中央动脉在3~4h内解除栓塞者周边视力可恢复, 超过4h仍不能解除栓塞的患者视力很少能恢复。因此不要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 高压氧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患者的时间时越早越好, 高压氧连续疗程为2~3个疗程为佳, 同时配合药物的综合治疗。

3 高压氧舱内治疗的护理

在高压氧舱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嘱患者应早期治疗, 视网膜光感器细胞对完全缺血, 缺氧的最大耐受时间为100min, 过久的缺血缺氧会导致不可逆的损坏。在高压氧舱内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做眼球的按摩。在有水肿, 渗出明显时应禁用血管扩张药或混合治疗。在高压氧治疗时, 出现视力减退时, 应慎用或停用高压氧治疗较为安全。

4 讨论

高压氧治疗可提高机体的动脉氧分压, 增加血氧含量, 组织氧储备和毛血细管血氧的弥散距离。 早期治疗, 高压氧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1) 高压氧治疗时脉络膜的动脉氧分压和氧含量, 氧储备明显增多, 并能增加对视网膜的供氧能力。所以高压氧治疗时视网膜血液中含氧量明显增多, 甚至静脉血液仍含相当多的氧气。 (2) 高压氧治疗可增加毛细血管血液氧气的弥散距离, 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时进行高压氧治疗时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可以供应视网膜全层氧气。 (3) 高压氧治疗可增加玻璃体的氧分压和氧储备, 以增加玻璃体向视网膜脑层的供氧的距离, 增加玻璃体的氧储备量。以延长视网膜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 (4) 高压氧治疗具有降低眼压的作用。眼压的降低可以减轻对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的压迫作用, 使血管扩张, 栓子可向前方移动, 缩小缺血视网膜面积以及缺血缺氧的程度。高压氧治疗可引起与前方穿刺放房水相同的作用。 (5) 高压氧治疗可以激活纤维蛋白溶酶, 加速血液内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促进栓子溶解。增加病灶区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坏死组织, 血栓栓子, 加速血管再通和组织修复。可见高压氧治疗除迅速改善对缺血视网膜供氧外, 还可以改善缺血视网膜供血的作用。高压氧可以迅速提高血氧张力, 增加血氧含量, 有效地改善眼底组织的缺氧, 缺血状态, 阻止视网膜内层细胞因缺血缺氧所致的病理变化, 有助于可逆性病变的恢复。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篇2

急诊医生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建议贺先生进行右眼超选眼动脉介入溶栓治疗。贺先生的手术很成功。手术前,他的右眼视力只有眼前指数(即眼前只可以看到手指的数量),手术后,贺先生的视力逐渐恢复,出院时视力已达到1.0。

起病:一眼视力急剧下降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致盲的眼科急症之一,发病率约为1/10000~1/5000。视网膜中央动脉为终末动脉,它的阻塞可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缺氧,视力急剧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多发生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脏病的老年人,年轻人较少见。导致视网膜血管发生阻塞的直接原因主要为血管栓塞、血管痉挛、血管壁的改变和血栓形成,以及从外部压迫血管等。

本病发病突然,表现为一眼无痛性急剧视力下降,至眼前指数甚至无光感。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一过性黑朦病史。

眼部检查发现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反应缺陷阳性(指患眼的瞳孔传入纤维受损,致直接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该眼的间接对光反射正常)。眼底的典型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弥漫性灰白水肿,黄斑区呈樱桃红点。视乳头颜色较淡,动脉明显变细且管径不均匀,甚至呈串珠状,偶见红细胞在狭窄的管腔内滚动。如有栓子,在视乳头表面或在动脉分叉处可见管腔内有白色斑块。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阻塞的视网膜动脉、静脉充盈延迟,甚至动脉内无荧光素灌注。

治疗:传统疗法效果甚微

实验研究发现,视网膜缺血超过90分钟,光感受器的死亡将不可逆转,故对发病时间较短者应按急诊处理,分秒必争。目前传统疗法如应用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静脉溶栓治疗等,没有从根本上解除血栓的阻塞作用,血管再通的机会很少,治疗效果甚微。

选择:超选择性眼动脉局部溶栓

迅速溶解血栓、再通血管、恢复视网膜血供是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重要手段。而全身应用抗凝药,增加了全身和眼部出血的危险,低剂量和局部注射将增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超选择性眼动脉局部溶栓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

溶栓治疗旨在疏通阻塞的血管,那么,选择不良反应小且溶栓效果好的药物至关重要。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一种目前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唯一被正式接受的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结局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史上的里程碑。勇于心肌梗死的治疗已经证实,rt-PA效用优于非选择性溶酶(如尿激酶),小剂量应用的优势更显著,而且对时间更长一些的血栓更有效。

经眼动脉灌注rt-PA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由于较少量的药物可以在局部形成一个较高的有效浓度,从而减少了溶栓药物的用量,局部效果显著,与静脉内全身给药比较,并发症几率低、副作用轻微。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时,眼动脉可有原发性或继发性血栓栓塞,这是经眼动脉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

疑问:哪些人适合局部溶栓治疗?哪些人不适合?

对于超选择性眼动脉局部溶栓患者的入选标准有严格的限定,入选标准包括:

①年龄40~70岁;

②患者及家属愿意接受溶栓治疗,并对数据采集保存和随访过程知情同意;

③视力≤0.2,单眼;

④临床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

⑤发病时间≤3天;

⑥头颅CT检查排除脑出血,且无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明显低密度改变。

哪些人不适合局部溶栓治疗?排除标准包括眼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其中眼部病变包括:

①没有被控制的青光眼;

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③全身病变包括:近期(3个月内)有脑梗塞等脑血管病变;脑外伤与脑内肿瘤;血压≥170/100mmHg;化脓性栓塞;2个月内有手术史;有严重或不能治愈性疾病;妊娠或哺乳期;全身或局部血管炎如颞动脉炎、心内膜炎等;心肌梗塞病史;出血体质,抗凝治疗中;眼动静脉畸形。

提醒:治疗越早越好

局麻下根据常规介入手术方法,经股动脉置入引导管至颈内动脉,在DSA造影下确认眼动脉开口,再应用同轴导管技术,将微导管送入眼动脉开口,此时做眼动脉超选择造影,观察脉络膜视网膜灌注反应。如果染色不明显,说明有视网膜动脉阻塞,进一步鉴定有溶栓指征,然后经微导管缓慢注入稀释的爱通立10mg,视溶栓情况,补充推注爱通立10 mg~20 mg。推注中,间歇将微导管撤出眼动脉,以短暂回复其血供。手术后需要短时间的抗凝治疗,因此要避免出血。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介入溶栓治疗越早,就越有可能重见光明。

专家简介: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护理体会 篇3

1临床资料

患者, 女, 72岁, 因“右眼失明2 h”于2014年6月11日入院。入院前2 h, 患者在外活动后突感右眼失明, 无眼红眼痛, 无视物变形, 无畏光流泪, 无畏寒发热, 无头昏头痛, 开始未予重视, 未到医院诊治。1 h~2 h后视力仍无好转, 仅见微弱光亮, 故来我院就诊, 给予眼科常规检查, 眼底检查, 急诊以“右眼中央动脉阻塞”收治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3℃, 脉搏66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83/94 mm Hg, 随机血糖6.1 mmol/L;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专科情况:右眼视力光感, 左眼视力0.6, 右眼球结膜无充血, 角膜透明, 前房清, 瞳孔圆形、散大, 直径4.5 mm, 直接光反射迟钝, 间接光反射灵敏, 晶状体轻度浑浊, 玻璃体内可见大量网状物。眼底:视网膜色苍白, 动脉血管仅见条索状, 未见血液充盈, 视网膜稍水肿, 黄斑区反光消失, 视乳头明显水肿, 眼压正常。左眼结膜无充血, 角膜透明, 瞳孔圆形, 直径3 mm, 对光反射灵敏, 晶状体浑浊, 眼底未见异常, 眼压正常。诊断:右眼视网膜病变 (中央动脉阻塞) , 予跌倒坠床评分3分, 悬挂警示标识。6月13日:患者感右眼视力好转, 颞侧可20 cm数指, 瞳孔缩小约3.5 mm, 且光反射较昨日明显。6月14日:患者诉视野较昨日宽, 颞侧视力明显好转, 无头昏、头痛, 无心慌不适。瞳孔约3.5 mm, 直接光反射有, 减弱, 间接光反射灵敏。6月15日:患者诉视力明显好转, 瞳孔约3 mm。6月18日:患者未诉不适, 视力好转, 但鼻侧视力差。查体见:右眼辨色、光定位可, 瞳孔约2.5 cm, 直接光反射可, 间接光反射灵敏。经过治疗后, 患者视力从数指恢复到0.1, 眼底镜下看视网膜颜色恢复正常, 血管变细。6月22日患者康复出院。

2护理

2.1一般护理给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 为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知识。保持病室清洁, 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避免刺激因素。

2.2氧疗护理持续低流量吸氧, 吸氧可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的氧含量, 从而缓解视网膜缺氧状态并扩张血管。

2.3药物护理

2.3.1甘露醇降眼压, 控制血压, 扩张血管, 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口服qd, 硝酸甘油片1 mg舌下含服, 血塞通200 mg静滴Bid。营养神经: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qd。

2.3.2凝血功能正常情况下溶栓, 尿激酶1万U静滴qd。尿激酶是一种酶类溶血栓药, 能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 从而水解纤维蛋白使新鲜形成的血栓溶解[1]。用法:5%葡萄糖250 m L+尿激酶1万U静滴qd, 使用时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 少数患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皮疹、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用药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 如脉搏、呼吸、血压、出血倾向;静脉给药要求护士一次性穿刺成功, 以避免局部出血。

2.4心理护理患者突然视力下降, 悲观、郁闷, 医务人员应关心安慰患者, 消除焦虑悲伤心情, 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告知基本治疗过程以取得配合。主动巡视病房, 为患者提供不能自理部分的帮助, 将常用物品放在患者易于取放位置。

2.5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多食蔬菜水果, 富含蛋白质及纤维素高的食物。

2.6专科护理眼球按摩:进行眼球按摩每次重复按摩至少15 min, 可以加压按摩10 s~15 s, 然后松开手指5 s~10 s, 如此反复9~10次能使视网膜血管扩张改善视网膜血流灌注。

2.7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 护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如:出院后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会自行按摩眼球的方法, 如有不适迅速就诊。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保持乐观情绪, 坚持长期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 将血压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进低盐饮食。

3小结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 视力严重下降, 是可致盲的急症之一[2]。视网膜缺血超过90 min, 光感受器的死亡将不可逆转, 护理人员应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急救治疗及护理工作。严密观察病情, 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精心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丁广贵.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 2014, 18 (5) :949-951.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篇4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视网膜中央动脉的主干或分支及视网膜睫状动脉因阻塞或血管壁痉挛性闭塞所引起的供血区急性缺血和机能障碍的总称[1]。一般认为,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60min, 可造成视网膜不可逆的损伤。本病属中医眼科“暴盲”的范畴。《证治准绳》暴盲谓:“平日无他病, 外不伤轮廓, 内不损瞳神, 倏然盲而不见也”。《审视瑶函》曰:“其症最迷而异, 急治可复, 缓则气定而无用矣”。本病多见于单眼, 是造成失明的严重眼病之一,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常表现为突然视力严重减退或完全丧失。现将庞赞襄主任医师治疗本病的证治方药介绍如下。

1分型论治

1.1 肝气郁结型

1.1.1 辨证分析:

由于七情郁结, 暴怒伤肝, 肝血瘀滞, 阻血畅行, 证见烦躁易怒, 头晕或不晕, 口苦, 咽干, 或微干, 胃纳尚可, 便润, 舌润无苔或薄白, 脉弦细或弦数者。治宜疏肝解郁、破瘀行血为主。方用舒肝破瘀通脉汤, 方药组成:银柴胡10g,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白术10g, 羌活10g, 防风10g, 蝉蜕10g, 木贼10g, 陈皮10g, 黄芩10g, 丹参10g, 赤芍10g, 甘草3g。水煎服, 每天1剂。加减:胃纳欠佳, 加青皮10g, 枳壳10g, 炒麦芽10g, 炒神曲10g, 焦山楂10g;大便干燥者, 加番泻叶3g;大便溏者, 加苍术10g, 吴茱萸6g;口渴烦躁, 去羌活, 加生石膏15g, 瓜蒌15g, 麦门冬10g, 沙参10g。

1.1.2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42岁, 工人, 于1991年4月28日初诊。主诉:右眼突发视物不见3d。检查:远视力右眼0.1, 左眼1.2, 裂隙灯检查双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清, 颞下支动脉阻塞, 沿该血管分布区视网膜水肿变白, 黄斑区中心凹反射不清, 呈红色小点, 中心凹下部有渗出点。患者素有心脏病史。舌质红、苔白, 脉沉细有结象。诊断:右眼暴盲 (右眼视网膜颞下支动脉阻塞) 。方药:舒肝破瘀通脉汤加味治疗。治疗经过:前方服药至5月3日复诊, 远视力右眼0.8, 有时头痛, 脉弦细而数。继以前方服至5月6日, 远视力右眼1.0, 右眼底视盘下半部模糊呈轻度水肿状态, 颞下支动脉视盘狭细, 大于1.5个视盘距离, 狭细尤为显著, 该动脉附近视网膜仍有灰白色水肿, 水肿波及黄斑区下方, 中心部仍显樱桃红色。压迫眼球, 颞下支动脉无搏动, 证明动脉栓塞尚未完全恢复。继以前方服至6月5日, 远视力右眼1.0, 右眼底视盘色淡, 边界稍模糊, 颞下支原阻塞动脉已通, 但血管旁均有轻微白鞘形成, 视网膜污秽有色素沉着, 嘱其停药。

1.1.3 药理分析:

舒肝破瘀通脉汤具有舒肝解郁、疏通脉络、发散郁结、活血通络、破瘀明目的作用。方中当归甘补辛散, 苦泄温通, 既能补血, 又能活血, 兼行气散结, 血虚、血瘀、血寒、气滞均可用之;白芍养血敛阴, 舒肝解郁益肝阴而不升腾, 无苦泄之弊, 功擅凉血解郁, 退虚热而治阴虚, 故为常用之品;茯苓性平, 补而不峻, 利而不猛, 即可扶正, 又可祛邪, 利水渗湿, 健脾和中, 宁心安神;白术甘温补中, 苦温燥湿, 入方解郁, 为补脾要药;丹参、赤芍活血化瘀, 疏通脉络, 破瘀明目, 尤以丹参入肝经活血祛瘀, 凉血通络, 赤芍能清血分实热, 善散淤血留滞, 通顺血脉, 能行血中之滞;羌活、防风、蝉蜕、木贼能发散郁结, 散结导滞, 祛风止痉, 以羌活辛苦性温, 上升发表解郁散结作用较强, 防风发散郁结, 善治目络拘挛, 因其微温不燥, 甘缓不俊, 称为“风药中之润剂”;蝉蜕、木贼疏散郁结, 祛风止痉而明目, 为眼科常用之品。甘草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另外, 羌活、防风、蝉蜕、木贼合用, 意为解玄府之郁结, 发散郁闭玄府。

1.2 阴虚阳亢型

1.2.1 辨证分析:

若肾阴不足, 肝阳上炎, 或素有高血压病史, 证见头晕目眩, 耳鸣, 颧赤, 舌绛无苔, 脉虚大或弦数, 宜滋阴益肾、平肝潜阳、破瘀行血。方用育阴潜阳通脉汤, 方药组成:银柴胡10g, 羌活10g, 防风10g, 当归10g, 枳壳10g, 山药10g, 麦门冬10g, 盐知母10g, 盐黄柏10g, 生龙骨10g, 生牡蛎10g, 怀牛膝10g, 丹参10g, 赤芍10g, 蝉蜕10g, 木贼10g, 生地15g, 珍珠母15g, 枸杞子12g, 白芍12g, 沙参12g, 甘草3g。水煎服, 每天1剂。加减:大便秘结, 加番泻叶10g;头痛目胀, 加钩藤10g, 菊花10g;心悸失眠, 加远志10g, 炒枣仁10g;胸闷气结, 加苏子10g, 瓜蒌15g, 酌情加柴胡、当归、川芎、陈皮。

1.2.2 典型病例:

患者, 女, 66岁, 农民, 于1989年12月16日住院。主诉:右眼突然视物不见4d。检查:右眼远视力眼前手动, 左眼远视力0.8, 裂隙灯检查:双眼前节正常。眼底检查:右眼视盘边界不清, 色泽淡白, 视网膜后极部水肿, 中央动脉极细呈线状, 视盘颞侧可见一舌形区, 黄斑区呈樱桃暗红色, 中心凹反射不见;舌绛无苔, 脉弦;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诊断:右眼暴盲 (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予育阴潜阳通脉汤水煎服, 每天1剂。治疗经过:前方急服7d, 每天2剂, 配合针刺治疗, 穴位:太阳、攒竹、风池、上星、百会、睛明。后改为每天1剂服至1990年2月6日, 检查右眼远视力0.1, 视盘边界清楚, 色泽淡白, 视网膜后极部水肿消失, 动脉较细, 黄斑区发暗, 中心凹反射不清。治疗56d出院, 观察0.5年, 视力巩固。

1.2.3 药理分析:

育阴潜阳通脉汤具有滋阴益肾、平肝潜阳、破瘀行血的作用。以生地清热凉血、滋阴益肾而润燥, 清营以泄郁热;山药补脾胃, 益肺肾, 味甘性平, 作用缓和, 不寒不热, 既能补气, 又能养阴, 补而不滞, 滋而不腻, 为平补脾胃常用之品;枸杞子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麦门冬养阴明目;白芍、沙参养血敛阴, 柔肝解郁, 生津润肺;盐知母、盐黄柏清热滋阴润燥生津, 清泻相火, 取其以泻为补之意, 使火去不复伤阴;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怀牛膝育阴潜阳, 清肝明目, 心神平安, 软坚散结, 活血祛瘀, 引血循行, 用于阴虚阳亢之头晕目眩, 心神不安等, 并有散郁破瘀, 导滞通络之功。丹参、赤芍、蝉蜕、木贼开通玄府, 疏通脉络, 发散郁结, 凉血明目。

2体会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疑难急病, 发病突然, 视力骤丧, 给患者带来痛苦。文献认为一般发病24h后, 视力永不恢复。通过临床实践观察表明, 一般发病后迅速就诊、治疗得当者, 视力尚可恢复;晚期者, 也不宜拘泥于24h不予治疗, 只要患者有视力存在, 也应继续治疗, 争取抢救患者视功能, 提高其视力。本病疗程较长, 患者需耐心服药, 如服药后视力有所提高, 视野有所改善, 即勿随意更换方剂, 嘱患者继续服药, 坚持治疗。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除检查视力、视野、眼底外, 颞侧视力的存在与否是判断疗效的依据。有些患者颞侧视力为光感、手动或指数, 而恢复视力往往从颞侧开始, 逐渐恢复中心视力, 由近视力的提高, 进而发展为提高远视力。颞侧视力的存在, 说明治疗的可行性多一些, 预后稍好;若中心和颞侧视力均已丧失, 则治疗恢复视力较困难。

庞赞襄主任医师认为本病肝气郁结型较为多见, 故多从郁治, 从肝入手, 常用疏肝解郁、疏通脉络、活血理气、散结导滞、破瘀明目之法, 多用解郁散结通络之品[2]。对急症患者以每天2剂中药口服, 配合针刺治疗, 穴位:太阳、攒竹、风池、上星、百会、睛明, 每天1次, 留针30min, 旨在及早解除目络的郁结, 恢复脉络的通畅及气血的流通, 争取保存有用视力, 挽救视功能。总之, 肝郁清散, 脉络通畅, 目得所养, 冀以复明, 故需耐心调治, 以图见效。

参考文献

[1]曾刚.中医辨证论治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36例治疗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9) :93-94.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2月因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患者9例, 其中男7例, 女2例, 年龄40~75岁, 平均 (62.5±1.7) 岁, 发病时间2~72 h, 平均 (12.4±1.5) h, 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主干阻塞者5例, 鼻下动脉阻塞者1例, 颞下动脉阻塞者2例, 颞上动脉阻塞者1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 首先行眼科常规检查, 如视力、裂隙灯、眼底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 检查是否有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一旦确诊后, 应立即给予溶栓治疗。患者取平卧位, 采用局麻方式, 经股动脉将6F导引导管引导至颈内动脉。首先用DSA造影确认眼动脉开口, 再应用同轴导管技术, 将SP微导管缓慢送入到眼动脉开口处, 首先做眼动脉造影以了解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程度和范围, 然后经微导管将20~50万U尿激酶按1~2万U/min速度10 min内推注完毕。推注期间间歇性将微导管撤出眼动脉, 以短暂恢复其血供。术后30 min, 重复造影观察其溶栓的情况。

1.3 观察指标

溶栓后3 d、28 d复查患者视力, 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记录眼动脉充盈的时间。

2 结果

9例患者一般情况及溶栓前后视力恢复情况见表1。所有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后, 复查造影, 结果显示大部分阻塞部位已经再通, 远端血管有不同程度造影剂充盈。出院时, 4例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改善, 最好达1.2, 溶栓时间在2~6 h。3例患者视力不同程度得到改善, 2例患者视力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视网膜动脉阻塞往往是由于血栓形成、栓塞或动脉痉挛等原因导致。视网膜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动脉硬化时, 动脉管壁内面粗糙、粥样斑块逐渐增加导致管腔逐渐呈不规则狭窄, 血流阻滞, 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在老年人多有心血管病, 或伴有血管硬化, 有时发病与内源毒素 (如流感、疟疾) 、外源毒素 (如奎宁或铅中毒) 、球后麻醉、面颌部注射药物以及俯卧位全麻手术, 使眼球长时间受压等有关[4,5,6]。因此, 必须尽快解除血管痉挛, 或将栓子推移到远端较小分支内, 以缩小视网膜受累的范围, 尽可能及早抢救以挽回部分视力。

本研究主要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 研究显示, 9例患者溶栓后造影显示大部分阻塞部位已再通[7,8]。出院时, 4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改善, 最好达1.2, 溶栓时间在2~6 h。3例患者视力不同程度得到改善, 2例患者视力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溶栓的效果与溶栓时机密切相关, 溶栓时间越早, 阻塞部位打通越及时, 视网膜组织能够尽快得到血供, 减少了因视网膜组织坏死导致的视功能永久性丧失[9]。但同时发现在一定的时间窗内, 视力的改善程度与治疗的时间并无相关性;溶栓的效果与溶栓药物的剂量也不呈正相关, 尿激酶用量一般控制在25~50万U, 用量过大, 发生再灌注出血的风险将加大[10]。

综上所述, 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法在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上安全、可靠、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近年因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患者9例, 给予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治疗后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结果:9例患者溶栓后造影显示大部分阻塞部位已再通。出院时, 4患者视力得到明显改善, 最好达1.2, 溶栓时间2~6h。3例患者视力不同程度得到改善, 2例患者视力无明显变化。结论: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法在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上安全、可靠、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丽娟, 郑玄中, 柳建军.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1) :9-10.

[2]倪明四.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治疗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1) :71-71.

[3]贾国河, 孙贯朝.31例农民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治疗分析[J].实用防盲技术, 2010, 6 (1) :31-32.

[4]王红伟.超选择行动脉内溶栓联合药物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222) :69-70.

[5]陈丽娟, 黄克伟, 柳建军.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10) :1181-1182.

[6]吴航, 刘大川, 张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早期眼动脉溶栓治疗前后视力改变[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2, 3 (2) :152-155.

[7]Kremens B, Wielan D R, Reinhard H, et a1.High-dose chem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stem cell rescue in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J].Bone Maltow Tran Splant, 2003, 3l (1) :28l-284.

[8]高朋芬, 陈梅珠, 杨丽霞.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52眼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5) :387-389.

[9]刘晓, 郭涛, 高声娣.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9, 31 (7) :502-505.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篇6

患者34岁, 停经42天, 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示宫内早孕, 宫内节育器位置下移, 要求终止妊娠。患者曾患小儿麻痹症, 左腿跛行。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及癫痫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平稳, 血压115/75 mmHg。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式, 阴道通畅, 宫颈光滑, 子宫前位, 约孕40天大小, 双附件无异常。患者步入人工流产室, 以芬太尼0.1 mg、丙泊酚50mg行静脉麻醉, 麻醉满意后, 行“人工流产术加宫内节育器 (IUD) 取器术”。术中探宫腔深约8.5 cm, 刮出胚胎组织约40 g, 见“绒毛组织”。取出T型IUD 1枚。术中出血约 5 ml, 术程顺利, 历时约5分钟。术后患者即被唤醒, 意识清楚, 术后约7分钟, 患者诉头晕, 视力模糊, 随即失去光感, 急请眼科、内科会诊。查血压110/80 mmHg, 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 双眼视力无光感, 外眼无充血, 屈光间质透明, 瞳孔直径4 mm, 对光略迟钝, 查眼底示:视盘边界清, 动脉极细、痉挛, 动静脉比约为1:4, 视网膜略灰白, 无出血及渗出。诊断:“双眼中央动脉痉挛”, 给予吸氧、按摩眼球、硝酸异山梨酯10 mg舌下含服, 尼莫地平20 mg、肠溶阿司匹林100 mg口服, 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0 mg, 静脉滴注5% 葡萄糖 250 ml加丹红注射液20 ml, 及能量合剂, 患者双眼光感时有时无, 术后90分钟双眼球后注射山莨菪碱1 mg, 5分钟后视力指数1米, 25分钟后视力0.6, 观察1日后各项指标正常离院。

2 讨 论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篇7

关键词: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

随着人工流产率及剖宫产率不断的飙升, 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及凶险性前置胎盘发生率逐年上升, 妇产科医师面临如何解决难治性产后出血的巨大挑战。中央性前置胎盘可导致产前、产时、产后出血, 易至难治性产后出血从而危及生命。中央性前置胎盘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传统的止血方法, 若进一步出血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将切除子宫失去生育功能, 切除时机不当还可能发生DIC失去抢救时机, 甚至危及生命。最近几年, 子宫动脉栓塞在前置胎盘手术中控制产后出血是一个有价值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有争议的, 因为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和没有重要的证据证明其结局[1]。近5年来, 笔者所在医院对中央性前置胎盘采用术前置管, 术中传统方法止血, 效果不好, 为尽可能保留子宫, 在行子宫动脉结扎之前行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 在治疗上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中央性前置胎盘共132例, 均愿意选择术前置管, 必要时子宫动脉栓塞止血的80例作为观察组, 不愿意选择术前置管选择传统止血方法的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4~36岁, 孕周36~37+3周;对照组年龄26~37岁, 孕周36~37+1周。两组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中央性前置胎盘均以剖宫产结束分娩, 术前常规合血, 备血2 U, 建立静脉通道3条, 术前向孕妇及家属交代术中可能发生难治性大出血。术中出血在直视下处理出血减少出血量, 一般采用缩宫素、欣母沛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 宫体注射, 10%葡萄糖酸钙静推, 按摩子宫加强宫缩, 胎盘剥离面出血局部配以“8”缝扎、B-Lynch缝合、宫腔填塞纱条止血。如出血大于1000 ml, 对照组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观察组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止血, 具体方法如下:剖宫产术前取腹股沟韧带下2 cm处局麻, 穿刺股动脉成功后, 置5F导管鞘, 引入5Fcobra导管至髂动脉固定备用。剖宫产术中遇到难治性产后出血时, 使用传统止血方法在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前, 在输血、输液、抢救休克的同时迅速通过DSA显影置管入子宫动脉, 选择性注入明胶海绵栓塞剂栓塞双侧子宫动脉, 暂时阻断子宫供血, 确然栓塞完全后拔管, 并加压包扎, 术后右下肢6 h内制动, 观察穿刺点渗血迹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予以预防感染治疗, 如术中出血小于1000 ml, 不使用栓塞, 术后1 d拔出介入导管。

1.3 观察指标

通过两种方法止血后, 观察出血量、输血量及切除子宫数, 以评价两组止血效果, 并随访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月经及再次妊娠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纠正贫血至血红蛋白110 g/L以上, 观察组血红蛋白 (125.00±3.25) g/L, 对照组血红蛋白 (123.00±4.37) g/L, 两组术前血色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5例胎盘粘连致密, 2例为胎盘植入, 2例胎盘植入患者均未发生DIC, 1例植入部位位于子宫前壁下段, 面积约3 cm×4 cm, 植入穿透子宫肌层, 未穿透浆膜层, 行子宫局部切除病灶缝合, 出血量达2200 ml, 输红细胞悬液8 U, 新鲜冰冻血浆600 ml;另1例植入子宫后壁中段肌层, 植入肌层不足三分之一, 面积约3 cm×2 cm, 行局部肌层切除清除病灶, 出血量达1800 ml, 输红细胞悬液6 U, 新鲜冰冻血浆400 ml。对照组4例胎盘粘连致密, 1例为胎盘植入, 植入部位位于子宫后壁下段, 面积约3 cm×3 cm, 植入穿透子宫肌层, 未穿透浆膜层, 行子宫局部切除病灶缝合, 出血量达2800 ml, 输红细胞悬液10 U, 新鲜冰冻血浆800 ml;1例为胎盘粘连致密, 子宫后壁中段面积约8 cm×5 cm, 行手剥胎盘较困难, 出血量达2500 ml, 输红细胞悬液10 U, 新鲜冰冻血浆800 ml, 对照组2例均发生DIC, 通过血液内科协助抢救, 并切除子宫后DIC得以纠正。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68例患者中, 成功随访60例, 月经均正常恢复, 有再次妊娠史16例。两组产妇出血量、输血量及子宫切除情况, 详见表1和表2。

例 (%)

例 (%)

3 讨论

中央性前置胎盘在剖宫产过程中, 胎盘主要附着在子宫下段, 子宫下段血窦丰富, 胎盘剥离后血窦破裂及大量供应胎盘的血管床暴露, 出血来势凶猛, 而子宫下段肌层薄弱, 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较子宫体收缩乏力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 一旦出现, 容易被忽略, 出血量大且非常凶险, 如抢救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可危及产妇健康及生命, 掌握至少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减少病死率[2]。缩宫药物、按摩子宫及热盐纱压迫促进子宫收缩的止血效果差, “8”字缝合、B-Lynch缝合止血传统方法子宫内膜及肌层止血因出血面广仍效果不佳,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因子宫动脉下行支供应子宫下段仍可能出血, 止血效果较差。Koyama等[3]报道:有一例29岁经产妇前置胎盘, 孕33周发生产前出血, 实施紧急手术时, 发生难以控制大出血, 在进行子宫切除前, 行B-Lynch缝合加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控制出血, 保留了子宫。在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首选子宫动脉栓塞治疗, 它疗效肯定、时间短、副反应小, 采取保守治疗时, 虽然结扎了子宫供血的相关血管可以止血, 同时也因为手术耗时长、风险大等原因, 导致出现并发症更多, 也增加了致死率[4]。子宫动脉栓塞术能够精确探明出血部位, 通过导管实现准确栓塞而有效止血, 具有治疗时间更短、见效更快的优点, 有效规避了严重盆腔粘连、后腹膜血肿形成及膀胱和输尿管损伤, 且首次子宫动脉栓塞术失败后实施手术结扎治疗, 避免了因子宫动脉结扎失败后导致无法实施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情况。笔者所在医院通过术前预防性置管, 术中、术后发生难以控制的子宫下段出血采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暂时阻断子宫动脉, 闭锁整个动脉血管腔, 从而有效控制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产后出血, 能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 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 尤其对胎盘植入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更显著, 且对月经及再次妊娠无影响。在妇产科大出血临床类疾病中, 血管性介入治疗实施不仅实现了止血效果, 并有利于保全患者子宫, 且术后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对女性生理基本无影响[5]。子宫动脉栓塞剂为明胶海绵, 明胶海绵是当下最常用的栓塞剂, 其为无毒、无抗原性的蛋白胶类物质, 因对机体没有毒性, 也不会被人体排异而导致不良后果, 将栓塞剂在透视下放在合适、恰当的部位, 起效迅速, 在栓塞后2~3周既可被吸收, 血管复通, 且只能栓塞到末梢动脉, 不能栓塞到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 这样保持了毛细血管前侧枝循环的建立, 避免了组织器官的坏死。子宫动脉栓塞在治疗产后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会增加栓塞失败的风险[6]。提倡术前置管, 因为术中发生难以控制大出血时, 若血容量过低, 甚至休克患者, 再急诊行血管穿刺介入子宫动脉栓塞, 因为血管壁塌陷, 可能发生反复穿刺失败而失去抢救时机。强烈推荐外科手术前计划性在胎儿娩出后, 胎盘娩出前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 减少前置胎盘的产后出血, 栓塞两侧子宫动脉后, 据估计失血量低于2.5 L, 输血量低于5 U[7]。笔者所在医院是术前置管, 术中发生难以控制出血, 稳定生命体征后再入介入科栓塞, 术前置管栓塞观察组无栓塞失败病例。剖宫产术前置管, 术中胎儿娩出后行子宫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但仍需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实验进一步证实其疗效[8]。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避免了开腹及再次手术损伤。当一线治疗失败时优于外科手术及子宫切除, 能够保留患者子宫及生育功能[9], 且子宫动脉栓塞术是一种治疗子宫切口妊娠的有效方法[10], 值得临床推广。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随着插管技术的提高, 且具有微创、安全、疗效肯定、能保留子宫提高生存质量等优点, 被育龄患者所接受。对中央性前置胎盘采用术前置管, 术中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时, 为尽可能保留子宫、挽救生命提供了可能, 在行子宫动脉结扎之前行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 在治疗上是安全有效的, 条件好的介入手术室可以手术台上即刻栓塞止血, 进一步减少出血, 降低风险, 值得条件好的三甲医院推广。但由于样本量较小, 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进行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栓塞术在治疗产后出血减少出血量及输血量效果明显优于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 尤其对胎盘植入等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更显著, 且对月经及再次妊娠无影响, 为女性保留生育功能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Lim H J, Kim J Y, Kim Y D, et al.Intraoperativ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without fetal radiation exposure in patients with placenta previa totalis:Two case reports[J].Obstet Gynecol Sci, 2013, 56 (1) :45-49.

[2]孙润蛟, 宋立燕.子宫下段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123-125.

[3]Koyama E, Naruse K, Shigetomi H, et al.Combination of B-Lynch brace suture and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atonic bleeding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placenta previa accreta[J].Obstet Gynaecol Res, 2012, 38 (1) :345-348.

[4]钟小琼, 刘美霞.晚期产后大出血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0) :80-81.

[5]叶建明.33例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7) :17-18.

[6]Jung H N, Shin S W, Choi S J, 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emergent management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ssociated with placenta accrete[J].Acta Radiol, 2011, 52 (6) :638-642.

[7]Lee J W, Song I A, Ryu J, et al.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a parturient with placenta previa totalis undergoing preventive 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before placental expulsion during cesarean delivery:a case report Korean[J].Anesthesiol, 2014, 67 (4) :279-282.

[8]宋杰, 王黎洲, 李兴, 等.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对防治产后出血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3, 22 (5) :418-421.

[9]朱梅, 马玉能.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11, 31 (10) :84-85.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篇8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世界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DR已成为一种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42例(84只眼)正常人和38例(76只眼)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目的在于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为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正常对照组42例(84只眼)健康成人,无严重眼病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糖尿病组38例(76只眼)均为本院内分泌门诊按WHO诊断标准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排除有其他影响眼部血流动力学的疾病,并排除药物影响,血压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与糖尿病组的临床特征:对照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39~61岁,平均(49.6±4.3)岁。糖尿病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42~65岁,平均(53.7±6.2)岁。两组病程5~24年,平均(10.7±4.2)年。

1.2 研究方法

应用百胜796FDII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0 MHz,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眼自然闭合,探头不加压放于眼睑上方,水平轴位扫查,二维图像显示眼球内,球后组织情况及视神经后,用CDFI显示在视神经暗区内与视神经中央静脉伴行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柱,取样点位于距视乳头2 mm处,测量时取样角度不变,彩色多普勒增益相同,速度范围,滤过值固定不变,测量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度(EDV)、阻力指数(RI)。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所测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度(ED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阻力指数(RI)则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流参数及统计学处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处于慢性高血糖状态,易造成功能紊乱,使血管-视网膜屏障受损,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红细胞聚合力、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易使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形成大片无灌注区,致使视网膜缺血、低氧。在病理上DR的损害表现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结构上的改变,周围细胞变性,基底膜增厚和内皮细胞增生。进行性基底膜增厚,毛细管腔缩窄,以至闭塞。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微循环的障碍有关,视网膜中央动脉(CRA)是供应视网膜内层的唯一血管,是维持视觉的重要组织,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直接影响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可反映糖尿病视网膜血供情况。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无论病程长短,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峰值流度(EDV)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而血流阻力指数(RI)则明显升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动态实时地观察视网膜中央动脉的各血流参数,可反映视网膜病变情况,对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是评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血流变化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史大鹏,李舒茵,石玉发.眼科影像诊断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54.

[2]史轶繁.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43-345.

上一篇:甲醇合成催化剂下一篇:电机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