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灌注

2024-10-09

子宫动脉灌注(共10篇)

子宫动脉灌注 篇1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 是指孕囊、胚胎着床于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 发生率约占剖宫产的1/1 216~1/1 800[1]。随着妊娠的发展或终止妊娠过程中均可能发生子宫穿孔、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甚至需切除子宫的不良后果,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目前CSP被划分至异位妊娠范畴[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92例CSP患者临床资料, 以期为CSP的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92例CSP患者, 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甲组和乙组, 其中乙组患者根据刮宫术实施时间不同分为乙1组和乙2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不显著 (P>0.05, 表1) 。

1.2 治疗方法

甲组 (24例) 患者实施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具体操作:采用飞利浦Allura FD20大型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观察, 选择穿刺血管为右侧股动脉, 通过Seldinger技术穿刺成功后, 置入5F导管鞘, 并沿导管鞘置入4F Cobra导管和导丝, 选择左侧子宫动脉, 对于选择较为困难者, 可通过同轴微导管技术选择子宫动脉, 然后拔出导丝, 经导管缓慢注入甲氨蝶呤50~150 m L。行子宫动脉造影, 明确病变内血供以及子宫动脉和其他动脉之间的关系, 如有无潜在交通支、动静脉瘘等情况。之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子宫动脉主干以及分支的栓塞治疗, 完毕后再行子宫动脉造影, 观察是否栓塞完全。栓塞完全的判定标准为子宫动脉主干显影, 但分支不显影。然后通过相同的方法处理对侧子宫动脉。

乙1组 (44例) 患者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术后周内在B超监视下行刮宫术, 清除子宫瘢痕处孕囊组织;乙组24例患者于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一周后在B超监视下行刮宫术。观察患者术后血β-HCG下降情况, 刮宫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甲组患者血β-HCG下降率低于乙组;乙1组中阴道出血量较乙2组少,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92例患者中, 有10例患者出现腹痛 (10.9%) , 2例发热 (2.2%) , 予以吲哚美辛栓处理后均好转。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子宫穿孔、大出血、子宫修补及子宫切除的情况。

注:与乙组比较, *P<0.05;与乙2比较, #P<0.05。

3 讨论

CSP病因目前不明确, 有学者认为剖宫产术后瘢痕处会形成微小裂隙, 再次妊娠时妊娠物种植在疤痕处形成CSP[3]。MAYMON等[4]报道, CSP可能与刮宫术、胎盘性疾病等相关。CSP可能出现大出血、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如切除子宫则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5]。近年来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逐渐被用于CSP治疗中。甲氨喋呤为抗代谢药物, 能破坏绒毛, 使组织坏死[6], 从子宫动脉内灌注甲氨喋呤, 直接杀死滋养细胞, 疗效可提高2~22倍。同时, 本文中乙1组出血量少于乙2组, 可能与甲氨喋呤杀胚作用于24 h达高峰, 4 d左右孕囊组织缺血坏死较完全及一周内栓塞血管未完全再通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子宫修补或子宫切除的情况, 所有患者均保留了生育能力。综上,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治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中安全有效, 其中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后7 d内联合行刮宫术治疗效果较好。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用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 (CSP) 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甲组 (24例) 和乙组 (68例) 。甲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灌注甲氨喋呤进行治疗;乙组在甲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刮宫术治疗。其中乙组44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进行刮宫术 (乙1组) , 24例在术后1周后进行刮宫术 (乙2组) 。观察两组的疗效、出血量、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下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疗成功, 甲组患者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下降率低于乙组;乙1组阴道出血量少于乙2组 (P<0.05) 。结论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治疗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瘢痕处妊娠, 安全有效。且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后7 d内联合行刮宫术治疗效果更好。

关键词: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子宫瘢痕处妊娠,刮宫术

参考文献

[1]张颖.切口妊娠的相关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12, 52 (48) :100-101.

[2]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6-77.

[3]王红.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3) :276-277.

[4]MAYMON R, HALPERIN R, MENDLOVIC S, et al.Ectopic pregnancies in Caesarean section scars:the 8 year experience of one medical centre[J].Hum Reprod, 2004, 19 (2) :278-284.

[5]王琼.剖宫产子宫瘢痕处妊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26 (17) :70-71.

[6]英豪, 阮晟鸣, 王德芬.胎盘植入诊治新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7, 23 (6) :335-336.

子宫动脉灌注 篇2

[关键词] 子宫动脉栓塞;临床研究;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 R737.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238-02

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27%左右。该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摘除、全子宫切除及激素治疗等,但不良反应均较大,患者不易接受[1-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以其显著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本研究针对2010年3月~2011年3月间来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UAE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记录,收效良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经超声、CT、 MRI诊断,并结合妇科检查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年龄32~62岁,平均(48.1±10.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8±0.5)年;肌瘤直径6~14 cm,平均(8.7±1.6)cm;肌壁间肌瘤33例,黏膜下肌瘤12例,浆膜下肌瘤10例,混合型5例;单发31例,多发29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贫血、月经过多、经期缩短等,无心肺功能障碍、严重动脉硬化等病症。术前常规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术前禁食禁水,于经期结束后1周进行手术。

1.2?治疗方法

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股动脉行5F corbar置管,由左骼内动脉超选择行两侧盆腔动脉造影,观察动脉的起始、分支及肌瘤的供血血管分布,经导管注入适量进行栓塞(34例采用自制明胶海绵,15例用自制真丝线,11例用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栓塞后重复双侧骼内动脉造影,见子宫动脉输卵管支迂曲变粗,停止操作,加压止血,包扎穿刺点,制动患肢8 h,平卧1 d。术后应用抗菌素抗炎治疗5 d,必要时留置导尿管[4-6]。观察并记录患者腹痛、月经变化、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等。

1.3?疗效评价

标准为治愈:肌瘤消失或肌瘤从宫须脱出,经期、月经量及各项检查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1年内未见复发;显效:肌瘤体积缩小一半以上,经期、经量及常规检查均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一年内肌瘤无增大;有效:肌瘤体积缩小1/5~1/2,经期及经量正常;无效:肌瘤体积未见缩小或缩小不到1/5,经量无明显变化或增加。

1.4?观察指标

术后B超检查,分别测量第1、3、6、12、24个月的肌瘤、子宫大小变化情况,肌瘤内有无血流及月经量的变化。

1.5?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术后治疗情况

该组病例中,60例患者治愈8例(13.3%),显效45例(75.0%),有效6例(10.0%),无效1例(1.5%),总有效率为98.5%。

2.2?治疗后肌瘤及子宫的大小、月经量的变化

3?讨论

子宫肌瘤主要表现为月经量过多、经期不稳、痛经、腹胀等,是不孕症和流产的主要原因,既往常采用手术切除治疗。本研究对60例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法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

子宫作为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其具有丰富的血管网及庞大的供血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机制为栓塞可阻断肌瘤血供,使得瘤体缺血病变并萎缩,在阻断子宫供血的同时,也抑制了子宫内膜的生长,经期血量减少,肌瘤所致的疼痛等不良症状得到缓解和改善[7-8]。结果显示,治愈8例(13.3%),显效45例(75.0%),有效6例(10.0%),无效1例(1.5%),总有效率为98.5%;患者在治疗后12、24个月肌瘤及子宫大小、月经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另外,明胶海绵因易被机体吸收,所以在应用时需选择较粗大的颗粒,以保证栓塞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损伤小,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恢复快,可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手段进行推广应用。但需注意,由于子宫动脉栓塞术潜在会对卵巢功能造成一些影响,因此,对年轻且有生育要求者谨慎选择。

[参考文献]

[1] 禹海成,窦国庆,芦文芳.经皮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120例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7):33-34.

[2] 袁智勇,冯金艳,程其红.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9):1679-1680.

[3] 蔡均,姜容凤.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瘤的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1,8(04Z):38-38.

[4] 张蕾,张术鑫.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60例临床观察[J].中外醫疗,2011,30(16):83-83.

[5] 张金红,张海军,郑月芹.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富血流型子宫肌瘤156例报告[J].当代医学,2011,17(14):56-57.

[6] 唐士军,郑一兵.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1):66-66.

[7] 屈文华,郭平,武永明.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6):573-576.

[8] 曹秀月,张春兰 朱解琳.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2):239-240.

子宫动脉灌注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 0 0 9年4月至2 0 1 1年1 2月共收治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62例, 年龄24~38岁, 平均 (3 0.2±5.6) 岁;均有多次妊娠史, 孕次2~5次, 产次1~2次。所有病例均有剖宫产史, 其中1次30例 (48.4%) , 2次3 2例 (5 1.6%) 。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最近剖宫产手术距本次妊娠时间为7个月至12年。停经40~7 8 d, 平均 (5 3±5.6) d, 均经B超或阴道B超检查提示子宫瘢痕妊娠。62例患者中18例 (29.0%) 停经后有少许阴道出血, 25例 (40.3%) 有轻度下腹疼痛, 12例 (19.4%) 仅有轻微下腹痛, 2例 (3.2%) 无明显下腹疼痛和阴道出血, 5例 (8.1%) 因外院刮宫过程中出现大出血后停止刮宫, 宫内残留入院。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均明显增高。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别不大,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施术部位确定后切开腹壁, 拉出子宫, 确定子宫角大弯后, 一刀切透子宫壁, 取出胎儿后剥离胎衣, 缝合子宫和腹壁。观察组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 术中采用Seldinger’s技术穿刺右股动脉, 置入5F鞘管及眼镜蛇导管, 导管分别插入子宫动脉, 双侧子宫动脉分别注入甲氨蝶呤25mg后注入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子宫动脉, 栓塞完全后再次行子宫动脉造影, 证实栓塞完全。

1.3 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 无不良反应为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方法

1.4.1 分组方法

以E xc el随机函数 (R AN D) 生成约7 0个随机数, 均乘以2后再以Excel简单取整函数 (INT) 取整, 得0或1的随机数各约35个。参试患者顺序取随机数, 为1者入治疗组, 为0者入对照组。

1.4.2 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汇总,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两组基本情况资料为一般计数和计量数据, 使用χ2检验及成组t检验, 做两组平衡比较。检验结果资料为等级计数资料, 两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均取显著性概率α=0.0 5。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试验前的一般资料, 仅选取年龄、体重和基础疾病, 详见表1。该资料均为一般计数或计量资料, 经统计比较,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B超引导下在双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24~48h后行无痛刮宫术, 宫腔无明显组织, 复查B超提示宫腔内无残留, 随访6个月后患者月经均恢复正常。观察组不良症状出现率为6.5% (2/31) , 低于对照组32.3% (10/3 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 1, P<0.0 5) , 见表2。

注:性别及症状资料, χ2或精确概率检验;其他为成组t检验

注:常规χ2检验

2.3 两组术中出血量、出血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术后出血量少, 出血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注:成组t检验

2.4 两组术后首次来月经时间

观察组产妇的术后首次来月经时间长于对照组, 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9, P<0.0 1) , 见表4。

注:资料的等级特点不强, 故行常规χ2检验

3 讨论

瘢痕妊娠是由于妊娠囊着床于瘢痕处, 手术瘢痕的止血效果较差, 导致在刮宫时出现大出血和子宫破裂的情况[1]。目前, 及时诊断瘢痕妊娠有助于处理, 减少并发症, 保留生育功能[2]。子宫动脉栓塞的并发症包括大面积子宫坏死、术后疼痛、感染、败血症、膀胱或直肠局部组织坏死、卵巢功能衰竭和栓塞异位等[3]。本文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造影剂和庆大霉素的三者混合液在透视下缓慢注入子宫动脉进行栓塞, 可使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减慢滞留而停止栓塞[4]。在透视下注入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 可以防止栓塞剂反流形成异位栓塞。在操作过程尽可能减少患者透视时间及缩小光圈, 减少患者暴露在X线下的时间[5]。

我院自2009年开始对子宫瘢痕妊娠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后超声引导下刮宫方式, 出血量均少于400ml, 无一例切除子宫, 取得较满意疗效。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例逐年增加, 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超声引导下刮宫治疗瘢痕妊娠具有创伤小、愈合快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以降低刮宫术中的大出血风险, 避免采取过激的治疗方法, 保留患者子宫及生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时春艳, 杨慧霞.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与子宫破裂的发生[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9, 44 (1) :68-70.

[2]黄艳萍, 卢海英.瘢痕子宫中孕引产方法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6) :22-24.

[3]甘穗荣.剖宫产术后2年内再次妊娠中期引产13例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7, 5 (1) :64.

[4]杨娟, 刘素梅.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引产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0) :108-109.

子宫动脉灌注 篇4

(昆明市延安医院云南昆明650051)【摘要】目的:心肌保护是心脏手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选择心肌保护液又是冠脉搭桥术成功的关键。方法:我科自2010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温血灌注作为冠脉搭桥术(CABG)患者的心肌保护共230例,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心绞痛、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而2010年以前用4℃冷晶体停搏液效果确实,操作简单、实用。但是,不能为心肌提供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缺乏酸碱平衡胶体的缓冲,会导致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大量灌注时如回收可造成血液稀释,如果丢弃可导致血液丧失,它不含胶体液成分易导致心肌水肿,不能满足严重心肌损伤患者的心肌保护需要。结果:2010年以前CABG中的4℃冷晶体停搏液心肌保护是有一定的不足,心脏复跳困难,术后心功能不能完全改善。而温血灌注保护心肌为阻断的心肌供氧,血液中的胶体缓冲系统和丰富的蛋白质可防止心肌水肿,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CABG中温血灌注对心肌保护是行之有效的。【关键词】温血灌注;CABG;心肌保护【中图分类号】R5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45-01 心肌保护是心脏手术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手术的成功与否取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如何更好的做好心肌保护也就成为近年来体外循环手术的研究重点。所谓心脏手术中的心肌保护,就是术者在对患者进行心内操作的时候让心脏停止一切電及机械活动。而冠脉搭桥手术选择温血灌注保护心肌,是近二十年来研究发展中体外循环工作者对心肌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之,医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30例冠心病患者中:男201例,女29例,体重50-82kg,年龄39-78岁,3例并发糖尿病,1例合并室壁瘤,3例合并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合并房间隔缺损2.0cm、主动脉重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瘤样扩张直径达5.2cm、冠脉两支病变,2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心绞痛病史,经CABG后均有明显改善。合并室壁瘤者行室壁瘤切除、涤毡片“三明治”法修补、再行CABG,合并房间隔缺损者行房间隔缺损涤纶补片修补、Bentall术后再行CABG ,合并瓣膜病变者先行瓣膜置换后再行CABG,230例行CABG在2-5支。所有患者均选用大隐静脉和乳内动脉作冠脉血管移植。1.2方法:(1)所有CABG均在全麻气管插管、麻醉诱导前进行心电监测,局麻下桡动脉穿刺,连续监测动脉压。左颈内静脉穿刺、置漂浮导管,监测血液动力学改变和中心静脉压以及术中药物的加入。麻醉插管后给予留置导尿,肛温、鼻咽温插入,指脉氧的监测,术中动脉血气分析。(2) 在CABG中,如何才能得到一个无血、平静的手术野,同时又能减轻心肌缺氧的损伤程度,多年来一直是心脏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们在CABG中过去均使用冷停搏液保护心肌,经过观察,发现对于时间长,较复杂的手术,这种方法对心肌保护的效果难以达到满意程度。2010年以来,我们对230例CABG患者应用温血灌注来保护心肌与过去进行了对比,得到以下结果;(3) 230例CABG中,体外循环机器均使用同一台,采用进口模式氧合器、进口管道。心脏复苏前体温控制在33-34℃,收缩压在70mmHg以上,血液PH值在7.40-7.50,PO2在200mmHg以上,二氧化碳分压在40mmHg,血K+浓度3.5-4.5mEq/L范围内,使心脏复苏的条件基本一致,通过心脏复跳情况、心肌收缩力及术后低心排的发生情况来了解心肌保护收到的效果。2. 结果:2.1 2010年以前用4℃冷晶体停搏液灌注保护心肌的CABG患者心脏自动复跳占95%,电击1次4%,电击2次1%,术后低心排2%。2.2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230例CABG患者用温血灌注保护心肌,98%心脏自动复跳,2%电击1次复跳,心肌收缩无力1%,经复跳后5分钟收缩有力,无1例低心排。3. 讨论:3.1 4℃冷晶体停搏液在早期心脏直视手术心脏停跳下的心肌保护效果被多年的临床实践所肯定。 3.2 4℃ 冷晶体停搏液是以高钾浓度保护心肌,使跨膜电位降低,动作电位形成传播,心肌处于舒张期停搏,心肌电机械活动静止[1]。4℃冷晶体停搏液的低温使心肌基础代谢进一步降低,能量消耗进一步减少。3.3 4℃冷晶体停搏液会因冷刺激而造成心肌血管和心肌细胞的痉挛,导致本来就狭窄的心肌血管进一步狭窄甚至有可能完全闭塞,使心肌保护液在心肌内分布不匀,心肌不能有效停搏。并且心肌无氧效解使耗氧量增加,大量的酸性物质和心肌代谢产物堆积[2]。3.4 4℃冷晶体停搏液效果确实,操作简单、实用。但是,不能为心肌提供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缺乏酸碱平衡胶体的缓冲,会导致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大量灌注时如回收可造成血液稀释,如果丢弃可导致血液丧失,它不含胶体液成分易导致心肌水肿,不能满足严重心肌损伤患者的心肌保护需要。3.5 温血停搏液:是1978年由Follete等应用于临床。它是在4℃冷晶体停搏液的基础上加上氧合血组成,其对心肌保护作用除具有低温、高钾外,还具有氧合血的特点。3.6 温血停搏液:温血停搏液是从氧合器将4份氧合血与1份高钾晶体停搏液混合而成,使血细胞比容维持在20%左右,钾浓度达22—30mmol/L,用碳酸氢钠使停搏液PH值达7.8左右,因其灌注心肌是心脏停搏于有氧环境中,避免心脏停搏前短时间有氧氧化过程得以进行,无氧效解降到较低程度,有利于ATP保存,较易偿还停搏液灌注期间的氧债[3]。3.7温血停搏液含有丰富的葡萄糖、乳酸、游离脂肪酸等。为满足有氧氧化和无氧酵解提供物质基础。血液中的胶体缓冲系统和丰富的蛋白质可防止心肌水肿。生理水平的电解质有利于维持机体离子的正常分布以及酸碱平衡的稳定,血液中的红细胞可改善心肌微循环,对消除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有一定的作用。3.8灌注温血停搏液,血管色泽较清晰,切开后有血性液体流出,利于辨认血管,方便吻合,但需15—20分钟灌注一次[4]。灌注压在150—200mmHg之间。3.9 冠心病患者本身就心肌供血不足,再加之术中心脏需停搏,因此术中心肌保护更为重要。采用温血灌注保护心肌,为阻断的心肌供氧,使有氧氧化持续进行,并维持足够的胶体渗透压缓冲心肌代谢产生的酸性产物改善心肌微循环,清除自由基[5]3.10体外循环中需全程监测动脉血气分析,根据动脉血气分析来调整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4.体会:心肌保护是CABG中成功的关键,良好的心肌保护可减轻手术时心肌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减少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一旦心肌的生化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不仅术后复苏困难,还可导致心绞痛不能改善,反而频繁发作,最终心率紊乱而死亡。所以心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选择心肌保护方法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经过实践证明,温血灌注对于心肌保护行之有效。温血停搏液能为缺血的心肌提供氧及其它营养物质,含有更符合生理的能量底物,具有较高的胶体渗透压,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6]。温血停搏液消除了低温的有害反应,有利于心肌电生理活动、酶学及形态学的改变,尤其对不成熟心肌及病变较重的心肌[7]。参考文献[1]王京生、刘传授等,不同心肌保护方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作用,北京医科大学学报,Vol32NO.1Feb.2000[2]Buckben GD,Oxyenated ,Cardioplegia,blood is a many splendored thing.Ann Thorac Surg.1990.50.175—177.[3]吕锋,吉冰洋,龙村等,温-冷-温 灌注方法在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2,8,18(4)[4]吴纯敏 温血停搏液在心脏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6,10(6)[5]吴纯敏 温血停搏液在心脏手术中对心肌保护的临床观察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6,10(6)[6]徐正安,朱玉梅,刘国锋等,体外循环中心肌保护,体外循环杂志,2001,3,64-65[7]冯锐,温血灌注心肌保护的进展,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4,9,3期

子宫动脉灌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5例患者, 患者年龄为22~4l岁。以上患者均采用超声及血HCG对病症进行证实。且所有患者均存在停经史, 停经的时间为40~60d不等。第一次受孕的患者13例, 其他患者均属于多次受孕, 其中最多者可达4次, 34例患者存在剖宫产史。其中4例患者在未进行明确诊断的情况下, 曾在外院进行过刮宫术, 在手术的过程中, 因发生了大出血最红停止手术并于我院急诊进行介入治疗。通过介入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 确定其为异位妊娠患者。其余患者全部在手术前, 对异位妊娠病症进行了明确诊断, 以上患者的阴道均存在少量出血症状, 在进行刮宫前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

1.2 方法

采用经皮右股动脉穿刺行双侧子宫动脉插管, 将4-5FCOBRA或罗伯特子宫动脉导管分别插入双侧髂内动脉造影, 对子宫动脉开口和其走行与供血情况进行了解, 采用超选择插入子宫动脉的方式进行再次造影, 对患者异位妊娠供血动脉进行证实后, 经导管对患者注入20~50mg的甲氨蝶呤, 然后使用聚乙烯醇 (PVA) 颗粒进行栓塞治疗, 并使用1mm×1mm×1mm明胶海绵块20~60粒对患者子宫动脉近端进行栓塞, 指导患者的血流逐渐缓慢后, 对其进行造影, 对栓塞程度进行了解。进行栓塞后, 对患者进行超声及血HCG的复查, 然后进行刮宫术。

2 结果

65例患者均双侧子宫动脉超选择插管及栓塞成功率100%, 其中使用微导管的患者43例, 止血的效果较为彻底。进行栓塞术后的1周内, 所有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栓塞后综合征, 其主要症状为, 患者具有腹痛、恶心及高热等症状, 其中阴道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的患者5例, 出现尿潴留的患者4例, 通过导尿后患者症状逐渐得到缓解, 以上并发症通过1~2周的对症治疗后, 均逐渐得到缓解。在进行刮宫术后, 需要每隔3d对患者进行一次血HCG的复查, 以上患者术后2周内便全部恢复正常。未发生1例子宫切除患者。进行手术后2个月, 患者的月经全部恢复正常。手术后对以上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3 讨论

近几年, 异位妊娠产生的概率不断增加, 明显呈上升趋势, 这不但与其自身本来存在的因素有关, 还与人们对于异位妊娠认识水平低下、现代诊疗水平提高等方面有着较大关系。采用保守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痛苦,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一些具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重新带来了希望, 所以此治疗方式愈加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子宫动脉从骼内动脉分出后, 至子宫颈部沿子宫侧壁上行, 沿途发出多支平行的螺旋动脉供血给子宫, 至子宫底部发出输卵管支供血输卵管, 子宫动脉的输卵管支承担了输卵管85%以上的供血量, 因此, 子宫动脉是异位妊娠囊胚的主要供养动脉, 这便是经子宫动脉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理论基础。

针对本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可以看出:采用超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治疗, 存在以下集中优点: (1) 和采用静脉途径给予患者药物治疗的方式相比, 介入治疗可有效增加孕囊内局部的药物浓度, 可有效提高20倍浓度, 10倍药效提高, 所以其治疗成功率也会明显得到增加。 (2) 采用介入的方式对异位妊娠进行治疗, 使用栓塞剂栓塞入子宫动脉, 不但可以对孕囊供血其阻断作用, 产生缺血坏死效果;还可在最大限度情况下, 对孕囊破裂所导致的致命性大出血起到防止作用, 以便为患者争取更多治疗时间, 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病死率, 同时还扩大了可进行保守治疗患者的适应证范围, 使得一些具有内出血征象、生命体征较为平稳的患者能够进行治疗。 (3) 另外采用经子宫动脉方式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介入治疗, 还具有高成功率、较小创伤、较广的适应证范围等特点, 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对患者妊娠输卵管起到保持通畅的作用。

对本组所有病例进行观察, 通过患者的双侧子宫动脉造影可以发现, 多数输卵管妊娠都是以单侧的子宫动脉供血为主, 而宫颈妊娠则是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 并不存在其他腹腔血管的参和供血。

总而言之, 对于异位妊娠的适应证的治疗, 需要通过科学进一步的加强认知, 如单鸿闱等[1]的报道指明, 异位妊娠属于介入治疗中的一种禁忌证, 但是本组患者中有2例腹腔妊娠者采取介入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后, 对于一些血HCG水平出现下降且较不理想的患者, 且盆腔包块便存在着增大趋势, 此种状况是否可否重复介入治疗[2], 有待研究。采用介入疗法对异位妊娠患者进行治疗, 不但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同时可床位周转率起到增加作用, 为患者手术痛苦及损伤起到了一定的减少作用, 同时尽可能对有生育要求的人群进行满足, 此治疗方式可在临床妇科医师中进行应用, 但是一定要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

参考文献

[1]单鸿闱, 姜在波.介入治疗异位妊娠的技术规范与发展[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2) :77.

子宫动脉灌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0例,年龄在45~75岁,平均59.5岁。36例绝经,24例未绝经。所有患者均有病理活检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腺癌39例,鳞腺癌15例,透明细胞癌6例.按FIGO1998年分期:I期共44例;II期9例;III期4例;IV期2例。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规范[1]进行手术治疗。选择在常规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动脉灌注化疗的30例患者作为灌注组,同期仅进行子宫内膜癌切除手术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规范进行常规手术:对I期病患实施筋膜外子宫全切和双侧附件切除。如有必要,还需实施盆腔和腹主动脉相应旁侧淋巴结清除取样。II期病患则实施改良性根治型子宫和双侧附件全切术,同时实施盆腔和腹主动脉相应旁侧淋巴结清除。III期和IV期病患还应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灌注组:结扎双侧卵巢悬韧带,游离出双侧骼内动脉,用7号头皮针分别向两侧骼内动脉进针,双侧分别单次注入等量顺铂(DDP)60~80 mg/m2(用生理盐水稀释浓度为1 mg/m L)。拔出针头后,局部压迫血管止血。灌注操作完成后进行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手术。

1.3 手术范围

I期患者行筋膜外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除术;II期患者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除术;III+IV期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盆腹腔肿瘤切除)。

1.4 术后化疗治疗

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CAP方案:环磷酰胺500 mg/m2+阿霉素50 mg/m2+顺铂50 mg/m2;AP方案:阿霉素50 mg/m2+顺铂50 mg/m2。对Ib G3期、Ic G1、G2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以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2个疗程的化疗。其中CAP方案22例,AP方案9例。然后进行放疗治疗。Ic G3以上的:术后先行DDP70 mg/m2静脉化疗2次,然后放疗盆腔外照射治疗或腔内后装治疗,放疗后再化疗2次。透明细胞癌化疗为6个疗程。内分泌治疗:13例加孕激素治疗3~6个月。Ia期:用药3~6个月;Ib期以上者用药1年。

1.5 随访观察

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有效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在6~3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细胞学涂片、CA125。定期的盆腹腔B超或CT及胸部X光片等。统计两组患者疾病复发情况及死亡情况。

1.6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

灌注组术后5例胃肠道反应较重,经积极处理好转;肝肾功能、白细胞较术前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有2例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反应,2例患者伤口II期愈合,余均I期愈合。

2.2 两组随访时间比较

灌注组平均随访时间16.5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18.6个月。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灌注组与对照组随访复发率比较

灌注组复发率为6.7%,对照组复发率为13.3%,见表1。

注:I期(Ia+Ib+Ic)。

2.3 灌注组与对照组的随访死亡情况比较

灌注组死亡率为0.0%,对照组死亡率为6.7%,见表2。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癌治疗现状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2]。该病在欧美国家的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最高,随着生活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子宫内膜癌多发于老年妇女,以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容易早期诊断。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手术及放射疗法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已形成主导地位,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80%以上。化疗药物对于该病疗效研究尚少。针对晚期、复发患者,化疗治疗研究较多,但仍无规范成熟的方案。积极寻求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动脉灌注介入化疗治疗成了临床上提高疗效的新的突破口。

3.2 子宫内膜癌术中动脉灌注的优势

子宫内膜癌患者大部分为I期,手术治疗仍有一部分会复发。这部分患者虽然经过手术治疗,但由于为早期癌,手术很难将难以觉察的癌细胞切除干净。且手术操作过程常会导致癌细胞的进一步扩散。另外研究也表明,一般情况下原发肿瘤能一定程度抑制转移瘤的生长,当原发肿瘤切除后,可促进转移瘤的生长,导致癌症的复发。所以临床上应积极寻求降低复发率的治疗方法。因而术中应用区域性动脉灌注能够使化疗药物集中于病灶大的血管、淋巴内。这样即使手术操作过程导致的癌细胞扩散,局部灌注的高浓度的化疗药物也有效的起到抑制癌症细胞扩散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中动脉灌注化疗者,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经全身静脉化疗者[3,4]。目前国内妇科领域的术中动脉灌注化疗研究还较少,但关于子宫内膜癌的灌注治疗研究相对较多。本临床观察通过对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中动脉灌注化疗,与同期单纯手术治疗组比较,结果显示,在平均约16.5个月的随访观察中,灌注组的复发2例(6.7%),死亡0例(0.0%);对照组复发4例(13.3%),死亡2例(6.7%)。由此可见,该临床研究亦证明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风险,这与孙秀丽[5]等人报道一致。因此认为子宫内膜癌术中动脉灌注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3.3 术中动脉灌注化疗的药物选择

动脉灌注化疗的优势在于能够使的药物以较高的作用浓度聚集在病灶组织里。而化疗药物的药理特性决定着药物在病灶聚集的时间与药效的发挥。子宫内膜癌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阿霉素(ADM)、顺铂(DDP)、丝裂霉素(MMc)等。目前,DDP是子宫内膜癌全身及灌注化疗的基础药物。DDP能与血浆蛋白紧密结合,并逐渐释放。但其在体内消除缓慢,对肾脏毒性较大。本临床研究应用60~80 mg/m2,预防保护肾脏功能,密切观察,结果30例患者术后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说明在此剂量下的灌注化疗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中华妇产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妇科常见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规范(草案)[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694-704.

[2]史丹红.子宫内膜癌手术及辅助治疗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3):483-485.

[3]白玉海,陆小军.63例子宫内膜癌术后联合放射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4):182-183.

[4]阎昕,郭玉.同步放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9):108-109.

子宫动脉灌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对22例临床诊断为输卵管妊娠未破裂患者进行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 其中左侧输卵管妊娠15例, 右侧输卵管妊娠7例。年龄20~41岁, 均有停经史, 均<60天, 其中阴道不规则流血9例。有轻度下腹部闷胀痛19例, 余3例无特殊不适。妇科检查5例有压痛, 无反跳痛, 余均正常。B超检查均提示附件包块20~35 mm, 见胚囊5例, 均未见胎心搏动。血β-HCG在300~4050 U/L, 3000 U/L以下21例, 3000 U/L以上1例。临床诊断输卵管妊娠依据:①育龄期妇女, 有停经史或阴道不规则流血史;②伴或不伴有下腹部疼痛;③专业超声医师经阴道B超检查提示:附件区尤其卵巢旁有非均质或混合性包块, 内可见囊胚或未见囊胚, 局部血流信号丰富, 宫腔内未见妊娠囊, 子宫内膜蜕膜样改变不明显;④血β-HCG升高不等;⑤伴流产型输卵管的患者有少量盆腹腔积液, 行后穹隆穿刺可抽出暗红色不凝血。

1.2 治疗方法

使用法国Apelem公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机, 于非输卵管妊娠侧股动脉应用Seldinger技术穿刺, 置入5F导管鞘, 5F导管超选择性插入患侧子宫动脉内, 用碘海醇行DSA明确输卵管妊娠的血供情况, 再经导管灌注甲氨蝶呤75~100 mg, 氟尿嘧啶 500 mg, 分别用0.9%氯化钠液50 ml稀释, 后用明胶海绵碎片栓塞子宫动脉, 以造影显示输卵管支动脉血流完全中断为准。术后穿刺局部加压包扎, 压沙袋6小时, 伸腿平卧24小时。术后12小时开始用甲酰四氢叶酸钙3 mg肌内注射, 4小时1次, 共4次, 输液2500 ml, 分别是乳酸钠林格注射液1000 ml, 复方氨基酸500 ml, 能量合剂500 ml解毒, 0.9%氯化钠液500 ml配阿奇霉素0.5 g抗感染治疗4天。术后次日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00 mg连续2天, 于术后1周、2周监测血β-HCG直至恢复正常。

1.3 血管性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①有生育要求或未婚者;②停经时间<70天;③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④流产型输卵管妊娠有少量腹腔内出血, 但生命体征尚平稳;⑤实验室血常规检查正常;⑥血β-HCG<5000 U/L;⑦B超检查提示附件混合性或非均质包块直径<6 cm, 未出现胎心搏动。禁忌证包括:①凝血功能障碍;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③大量腹腔内出血伴失血性休克。

1.4 术后监测指标

①血压、脉搏、腹痛、阴道流血、足背动脉搏动和毒副反应;②术后动态行血β-HCG水平监测, 血常规检查, 同时追踪复查B超, 每周1次, 与术前对照了解包块情况;③待月经恢复后于月经干净3~5天行子宫输卵管造影 (HSG) , 了解输卵管通畅情况;④复查肝肾功能以了解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1.5 疗效评价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 血β-HCG降至正常, 盆腔包块缩小或消失, 月经恢复正常。无效:临床症状如腹痛, 发热未降至正常或加重, 血β-HCG水平未降至正常或持续高于正常, 盆腔包块增大或出现内出血, 需手术。

1.6 随访

术后6月内门诊定期随访, 7~24月间电话进行随访, 以了解其输卵管通畅性、宫内妊娠、再次异位妊娠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22例中, 治愈21例, 无效1例, 治愈率为95.5%。治愈的21例患者, 腹痛消失时间8.5±2.2天, 血β-HCG降至正常时间13.1±6.3天, 阴道停止流血时间10.1±3.85天, 平均住院日12.8±4.5天, 月经恢复天数25.0±2.8天, 包块吸收天数18.3±8.5天。无效的1例患者术前血β-HCG为4050 U/L, 术后多次复查血β-HCG均较高, 第5周复查血β-HCG仍为850 U/L, B超检查见仍有包块, 并且较术前无明显缩小, 考虑持续性异位妊娠, 行腹腔镜探查, 在患者要求保留左侧输卵管的情况下, 行左侧输卵管妊娠物剔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 术后住院5天, 复查血β-HCG为92 U/L, B超检查示:子宫附件盆腔无异常, 痊愈出院。

2.2 安全性评价

22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程度较轻的恶心、呕吐7例 (31.8%) , 肝功能损伤1例 (4.5%) , 心率异常1例 (4.5%) , 无骨髓抑制等严重毒副反应发生, 未经治疗后痊愈。

2.3 随访情况

随访18例, 失访4例, 随访1~2年, 平均16.5月。11例患者于术后2~4月行HSG, 其中输卵管通畅7例, 输卵管通不畅4例, 后经通液治疗后通畅良好。其中2例在1年后发生再次输卵管妊娠 (1例在非手术侧, 1例为手术侧) , 再次异位妊娠率11.1% (2/18) ;4例宫内受孕, 妊娠率22.2% (4/18) , 有生育要求的宫内妊娠率36.4% (4/11) 。其余7例 (包括腹腔镜手术1例) 均拒绝行HSG, 无生育要求, 术后随访均无再次异位妊娠发生。

3 讨 论

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是近年来报道较多的一种方法。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治疗时, 其经子宫动脉直接灌注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两种化疗药, 药物能直接迅速进入绒毛内血管, 让输卵管组织直接获得最大剂量的甲氨蝶呤, 其药物浓度较全身给药提高了2~22倍。药物蛋白结合率较静脉和肌内注射给药低得多, 而具有生物活性的游离药物量较多, 药效提高4~10倍, 杀胚作用明显增强[2]。再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输卵管妊娠胚囊的主要供血血管, 使附着在输卵管壁的绒毛短时间内发生变性、坏死, 一方面可获杀胚作用, 同时栓塞妊娠胚囊的主要供血血管还预防妊娠胚囊破裂引起的大出血[3]。由于子宫是双侧供血, 卵巢由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双重供血彼此间有吻合血管, 因此一侧子宫动脉栓塞不会引起子宫及卵巢缺血;而明胶海绵颗粒是一种短效栓塞剂, 1~2周可被机体吸收, 因而也不会影响输卵管的功能。米非司酮是一种类固醇抗孕激素制剂, 是新型孕酮拮抗剂, 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糖皮质激素作用。同时米非司酮通过调节凋亡基因促进早孕绒毛合体滋养细胞、蜕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凋亡, 通过改变蜕膜组织局部辅助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表达, 使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导致免疫微环境破坏而引发胚胎死亡。米非司酮与甲氨蝶呤联合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普遍应用[4,5]。研究表明2种药物配合运用, 作用迅速可靠, 较单独应用甲氨蝶呤的有效率明显提高, 值得推广[5]。因两种药物不破坏输卵管壁组织及其本身的修复功能, 为保留输卵管生育功能的患者带来希望, 尤其对有生育要求者, 为首选方法。本组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22例患者, 治愈21例, 治愈率为95.5% (21/22) , 术后1周左右腹痛减轻, 阴道流血停止, 血β-HCG下降, 附件包块缩小。同时, 不良反应较轻, 主要为程度较轻的恶心、呕吐, 无骨髓抑制的发生, 肝肾功能及心率异常1例, 考虑为药物的一过性反应, 再次检测均正常。随访的2年时间内, 宫内妊娠率为22.2% (4/18) , 有生育要求的宫内妊娠率36.4% (4/11) , 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治疗结局。

本组资料中21例治愈患者中血β-HCG均在3000 U/L以下不等, B超检查有的可见胚囊, 但均未见胎心搏动。有文献报道认为血β-HCG>3000 U/L, B超监测提示有胎心搏动是输卵管介入治疗的禁忌证[6]。本组治疗无效的1例患者, 术前血β-HCG为4050 U/L, 见胚囊未见胎心搏动, 术后5周复查血β-HCG仍为850 U/L, 后行腹腔镜手术治愈, 考虑效果不好的原因可能与手术适应证掌握欠佳有关。本组资料中, 有2例发生了再次异位妊娠, 其中手术侧再次发生输卵管妊娠的患者, 后来行腹腔镜探查发现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中见左侧输卵管膨大扭曲并与腹侧壁及子宫后壁粘连, 再次异位妊娠的发生考虑可能与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该侧输卵管周围粘连及输卵管扭曲有关, 使输卵管通而不畅所致。

总之, 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较其他药物保守治疗具有以下的优点: (1) 为3种药物的联合治疗, 杀胚效果好, 保守治疗成功率高; (2) 此法的甲氨蝶呤用量小, 为一次性用药, 全身毒副反应相对较小; (3) 在药物杀死胚胎的同时栓塞子宫动脉, 迅速阻止腹腔内出血, 或防止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内出血及输卵管破裂大出血, 进一步提高了输卵管妊娠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4) 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微创、安全、有效、全身毒副反应小, 适用范围相对较广范, 保守治疗成功率高, 对未婚妇女及要求生育妇女还有已切除一侧输卵管的妇女保留生育功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主要缺点为: (1) 设备要求高, DSA血管造影机价格昂贵; (2) 技术要求高, 血管内操作器应用复杂; (3) 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为5000~7000元。目前, 采用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报道较少, 我院近一年来用此法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未婚妇女及有生育要求还有已经切除一侧输卵管的妇女带来希望, 但我们的观察中也存在设计缺陷, 比如样本数少、没有做临床对照, 今后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临床观察时间进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经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临床诊断为输卵管妊娠患者行患侧子宫动脉灌注氟尿嘧啶500mg, 甲氨蝶呤75mg, 明胶海绵栓塞并达到栓塞效果。术毕于次日给予口服米非司酮100mg连续2天, 并随访血β-HCG及B超检查以及毒副反应以评价疗效。结果:22例中21例保守治疗成功, 治愈率为95.5%。无效的1例患者于术后5周复查血β-HCG为850U/L, B超检查见仍有包块, 并且较术前无明显缩小, 后行腹腔镜手术治愈。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无骨髓抑制等严重毒副反应发生。随访18例, 失访4例, 随访平均时间16.5月, 随访行子宫输卵管造影 (HSG) 11例, 输卵管通畅7例, 欠通畅4例, 宫内成功妊娠4例 (22.2%, 4/18) , 有生育要求的宫内妊娠率36.4% (4/11, 2/18) , 发生再次异位妊娠2例 (11.1%, 2/18) 。7例因无生育要求拒行HSG, 但术后随访无宫内妊娠及再次妊娠发生。结论:经子宫动脉灌注和栓塞联合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反应, 避免了手术创伤及患侧输卵管的切除率。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子宫动脉介入栓塞,米非司酮

参考文献

[1]韩红敬, 关菁.异位妊娠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处理[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4, 5 (1) :27.

[2]项光泽.子宫动脉灌注及栓塞治疗输卵管妊娠[J].广东医学报, 2003, 21 (4) :402-403.

[3]姜在波, 单鸿, 关守海, 等.经子宫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1, 10 (2) :86-88.

[4]Garbin O, de Tayrac R, de Poncheville L, et al.Medical treatment of ectopic pregnanc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metotrex-ate-mifepristone and methotrexate-placebo[J].J Gynecol Obstet Biol Reprod (Paris) , 2004, 33 (5) :391-400.

[5]宋华东, 陈士岭, 何锦霞, 等.氨甲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Meta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6 (12) :1815-1817.

子宫动脉灌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几年来因宫颈癌住院治疗的患者46例,全部患者都经过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按照FIGO临床分期Ⅰb2期有25例,Ⅱa期有13例,Ⅱb期有8例,其中患者时鳞状细胞癌有27例,腺癌有11例,腺鳞癌有8例。其中宫颈癌患者年龄在28~53岁,平均年龄39.4岁。并且所有宫颈癌患者在化疗前经过常规检查、器官、血常规等都正常。

1.2 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一般穿刺部位选择在右侧股动脉处,然后将导管分别选择性的双侧动脉进行造影,掌握患者子宫动脉和肿瘤供血状态后,再选择性插入子宫动脉,进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药物推注一半,一般选用明胶海绵颗粒来栓塞血管。对于鳞状细胞癌患者应该选取PVB方案进行化疗注射,其中腺癌患者应该选取FP方案进行换料注射药物推注后,采用明胶海绵作为栓塞剂,手术结束后才能进行拔管,并进行相应的局部加压比血,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下肢制动24h。在患者进行化疗后需要进行定期临床变现进行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等,同时还需要定时定点患者的血常规和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和监测。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指定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24h观察是否会有伴随的并发症出现,及时地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当全部的宫颈癌患者在介入化疗2周后,都应该进行相应的临床和辅助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来分析判断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进展,来为患者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其中有2例患者在3周后进行第2次介入化疗过程,全部宫颈癌患者动脉灌注栓塞化疗结束后3~4周都进行了一次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相应的宫颈癌根治术。

1.3 化疗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在化疗结束2周以后,宫颈癌患者都应该经过B超和阴道镜检查。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的治疗标准:完全缓解——指肿瘤完全消失。部分缓解——肿瘤体积缩小程度达一半以上。稳定——指肿瘤体积缩小程度在一半以下。进展——指肿瘤增大了25%以上。根据宫颈癌患者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标准对患者做出准确地判断。

2 结果

在全部宫颈癌患者经过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后,其中32例患者经过一次介入化疗,14例患者经过两次介入化疗,在所有宫颈癌患者中,其中有3例宫颈癌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4例宫颈癌患者出现肠胃道不良反应。化疗结束后通过检查进行疗效判断,有21例患者是完全缓解,18例患者是部分缓解,6例患者是稳定,只有1例患者是肿瘤进展。根据结果分析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在早期的巨块型宫颈癌的治疗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很好的进展。

3 讨论

对于发病率较高的宫颈癌一般采取传统的放疗和手术切除,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只是一种新的辅助化疗技术,经过这一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地缩小了早期巨块型宫颈癌的病灶,同时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技术简单,创伤较小,还能有效地确保子宫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因此此项新辅助化疗技术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2,3,4]。

根据有关数据和资料表明了,对于早期巨块型宫颈癌患者进行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和进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宫颈的肿瘤,有效地控制了宫旁的转移,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希望。

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治疗早期巨块型宫颈癌中的治疗进展, 并进行浅要地探讨。方法 选择经确诊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82例, 随机选取4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灌注化疗作为化疗组, 在手术前经过12个疗程的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 其余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同时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 4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经过子宫动脉灌注栓塞的化疗组中总有效率为89.3%, 其中治疗组中早期宫颈癌患者经过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后肿瘤病灶明显缩小, 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缓解, 在治疗组中有3例宫颈癌患者出现下腹部疼痛, 4例宫颈癌患者出现肠胃道不良反应, 同时治疗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和子宫切缘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 其治疗组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子宫动脉灌注栓塞化疗能够有效地缩小了早期巨块型宫颈癌的病灶, 在治疗过程中有很好的疗效和进展情况。

关键词:子宫东带灌注栓塞化疗,早期巨块型,宫颈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1]孙晓梅, 温宏武, 廖秦平.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8, 9 (3) :166.

[2]潘谷英, 宋茜, 姚恒, 等.不同新辅助化疗途径对Ⅰb2~Ⅲb期子宫颈癌的效果对比[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 :340.

[3]成荣杰, 付艳.新辅助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研究现状[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3) :352.

子宫动脉灌注 篇9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MIBI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尸体防腐——动脉灌注静脉排血法 篇10

此法是在将防腐剂注入动脉的同时, 切开静脉放血。其优点是因有大量血液从尸体中流出, 防腐剂能充分渗入组织, 可使固定效果更可靠。

(1) 切口的选择。尸体表面冲洗清洁后, 选择一侧颈动脉三角或一侧股三角, 亦可选用肱动脉或心腔等部位灌注, 可按该血管的体表位置, 划定切口, 切口长一般不超过10 cm, 切透皮肤后, 用钝性剥离法暴露动脉与伴行静脉, 纵行切开动脉壁 (注意勿损伤血管的分支, 以免灌注时发生渗漏) , 插入T形塑料管, 管的末端最好制成壶腹形, 便于捆扎, 不使其滑脱。导管两分支分别向远侧和近侧插入动脉切口, 以便同时向远近2个方向灌注。静脉可选择伴行静脉亦可选择别处的大静脉。

(2) 抗凝和溶栓。对死后不久、血液尚未凝固的尸体, 经股动脉以140 mmHg左右的压力注入抗凝剂, 防止血液凝固。常用的抗凝剂有 (1) 3%~5%枸橼酸钠; (2) 0.15%草酸锂; (3) 0.2%草酸钾。对死后时间较长, 出现血凝现象的尸体, 一般不再灌注, 因特殊需要, 则经股动脉以150 mmHg左右的压力注入溶栓剂, 并按揉躯干、上肢、下肢, 使血凝块溶解。常用的溶栓剂有 (1) 4%重铬酸钾酒精溶液 (95%酒精100 ml, 重铬酸钾4 g) ; (2) 3.3%硫酸钠溶液 (硫酸钠3.3 g, 乳酸1 g, 蒸馏水100 ml) 。

(3) 灌注和排血。灌注时先灌注抗凝剂或溶栓剂1 000~1 500 ml后再灌注防腐剂 (常用含甲醛的混合液适量:10%福尔马林、5%石炭酸、30%酒精、10%甘油) 。如由股动脉加压灌注, 一般切开颈内静脉排血, 同时将20 cm长镊向头端插入静脉腔, 把血凝块捣碎, 便于残血排出, 再将股静脉切开并同样处理。待残血排出3 000 ml左右结扎静脉血管。继续灌注防腐剂, 在灌注与排血过程中, 要经常按摩上、下肢, 以加快血流。股动脉灌注足量后结扎, 再由颈动脉灌注, 最后结扎全部血管, 缝合切口。

上一篇:分步控制下一篇:高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