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2024-07-12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共7篇)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篇1

在剖宫产手术中,胎儿娩出后24 h内产妇出现超过1000 mL的失血,则视为产后大出血。一旦出现术中大出血的情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快速止血,对产妇进行抢救,以保留产妇的子宫和生命[1]。我院选取了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10例,分别对其进行Blynch缝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以及两种方法的联合使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107例。产妇年龄为20~40岁,孕龄为33~41周,其中初产妇76例,瘢痕子宫23例,经产妇8例。出血原因巨大儿伴宫缩乏力3例,双胎伴宫缩乏力5例,前置胎盘及低置胎盘11例,胎盘粘连伴宫缩乏力15例,单纯宫缩乏力共58例。其中出血≥1000 mL的25例,其余都在500~1000 mL。

1.2 手术适应证:

子宫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手术适应证有由胎盘的早期剥离而导致的子宫严重卒中、娩出胎盘后子宫出现收缩乏力性出血、剖宫产手术后期子宫切口出现断裂而引起大出血[2]。

1.3 方法:

首先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腹壁横切或纵切口,子宫下段横切口。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一旦在术中出现出血过多的情况则先使用子宫按摩和宫缩剂(缩宫素,卡前列甲酯栓,卡前列氨丁三醇等),并对子宫行BLynch缝合和(或)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

1.3.1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手术医师在患者右侧站立,将患者的子宫提起使其离开腹腔,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用大纱垫对患者的肠管进行保护,对膀胱进行下推,用手于子宫下段横切口处对子宫动脉的脉搏进行触摸。使用1号可吸收线、大号圆针,从前到后在子宫壁右侧穿过肌层,并穿过子宫的侧缘静脉。出针于无血管区,做好打结。在缝合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对子宫内膜进行穿透。根据患者出血的具体原因对左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缝合。如果患者出血原因为子宫切口延裂,则只对延裂侧进行缝合。对子宫的双侧上行支进行缝合之后,可以发现子宫收缩变硬,颜色转为淡红,则出血停止[3]。

1.3.2 子宫BLynch缝合:

使用子宫BLynch缝合术,先下推膀胱反折腹膜,将其置于宫颈下方,将手置于子宫后方,并将另一只手置于膀胱后方。双手对子宫进行下按压。如果此时切口和阴道的出血量有所减少,则可以进行子宫BLynch缝合。缝合使用70 mm大圆针、1号可吸收肠线,对子宫行背包缝合。最后结扎于子宫切口的下缘,助手要进行配合,对线头进行拉紧并将子宫切口缝合关闭[4]。

1.4 疗效指标:

主要以患者的术中术后出血量作为疗效指标。将治疗效果划分为有效和无效,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子宫收缩、出血停止、尿量恢复正常作为治疗有效;以患者生命体征继续恶化、子宫没有出现收缩、出血不停止、尿量<30 mL/h或无法排尿作为治疗无效[5]。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7例患者中除一例Blynch缝合的患者回病房出血过多,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仍出血过多,进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其余患者均成功止血,无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回访恢复良好。判定治疗有效106例,治疗无效1例。前置胎盘11例中6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4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伴Blynch缝合,都成功止血。患者没有出现术后子宫缺血坏死、输尿管损伤、阔韧带血肿、膀胱损伤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回访情况显示,除1例切除子宫患者外,其余所有患者的子宫切口均愈合良好,子宫回声均匀,无异常情况。见表1。

3 讨论

术中大出血是剖宫产手术中最为危险的一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进行止血,则产妇很可能会失去子宫甚至生命。产妇一旦在剖宫产手术中失去子宫,则将彻底失去生育能力,其患冠心病的概率也会高于正常女性。因此,一旦在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则必须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迅速进行止血,以保住产妇的子宫。一旦失血达到全身血量的20%以上,就会严重影响机体的代谢。一般情况下,造成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有子宫切口延裂、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巨大儿、胎盘前置等。使用子宫血管结扎进行止血有其医学根据,子宫动脉有两支血管,上行的为子宫动脉上行支,主要供应的是输卵管、卵巢和子宫体的血液;下行的是宫颈—阴道支,主要进行阴道上段和宫颈的供血。在卵巢动脉血管、阴道动脉与宫颈支以及子宫体支均有血管相吻合。因此,在术中对子宫动脉进行结扎并不会造成子宫坏死,可以通过侧支循环对子宫进行供血。一旦出现术中大出血的情况,首先要使用宫缩剂和子宫按摩,如果仍然不能控制子宫出血的情况,则可以立即进行子宫动脉上支结扎。子宫BLynch缝合能够将垂直压力施加于子宫的肌肉和血管,并通过侧向绑定来对子宫中心、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血液散步进行控制,迫使子宫被动收缩。在实行子宫BLynch缝合的时候要注意让助手一直用双手对子宫进行压迫,以减少产妇的失血情况。通过压迫能够提高止血的效果。这两种方法在术中大出血的治疗中均有所应用。对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的方法比较快捷,不容易造成血栓,在一般性的术中大出血治疗中应用的非常普遍。如果子宫出现收缩乏力的情况,则使用子宫BLynch缝合能够更快的进行止血,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子宫切除的情况。如果是难治性的子宫出血,则可以进行子宫BLynch缝合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注:*三种治疗方式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各项指标比较上,三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 针对子宫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术中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运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107例,其中Blynch缝合的79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14例,两种方法联合的14例。对其术中出血量、产褥病率、产后出血率、术后回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107例患者中除一例Blynch缝合的患者回病房出血过多,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仍出血过多,实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其余患者均成功止血,无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回访恢复良好。结论 子宫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术中大出血效果良好,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子宫BLynch缝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中大出血

参考文献

[1]林金孝.子宫动脉结扎治疗前置胎盘45例临床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6(7):190-192.

[2]何佳佳.改良式B-Lynch缝合术联合欣母沛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3(9):253-255.

[3]李悦.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大出血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2,14(7):126-127.

[4]王绍胜,刘卫东,周祝谦.选择性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大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7(9):157-159.

[5]李庆文,李星华,刘龙江.改良B-Lynch缝合术处理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2,7(9):157-159.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2例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同时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病例为观察组, 年龄23~45岁, 中位年龄30.5岁, 孕周35~41+4周, 单胎70例, 双胎2例。另取同期单纯行剖宫产的产妇72例为对照组, 年龄22~43岁, 中位年龄29.6岁, 孕周36~40+2周, 单胎71例, 双胎1例。肌瘤情况:黏膜下肌瘤5例, 肌壁间肌瘤53例, 浆膜下肌瘤14例。单发肌瘤49例, 多发肌瘤23例。直径5~10cm 64例, >10cm8例。

1.2 手术方式

2组均采用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胎儿娩出后, 宫体注射缩宫素20U, 黏膜下肌瘤先行肌瘤剔除术, 其余均为缝合子宫切口后行肌瘤剔除。肌瘤剔除前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再行剔除。选择纵切口, 关键是找好肌瘤与正常肌层的界限, 可切深一些, 以暴露层次。钝性分离出肌瘤, 无创伤肠线分2~3层关闭瘤腔。如肌瘤较大或多发性肌瘤, 腹腔放置引流管1根。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用缩宫素促子宫收缩与单纯剖宫产术相同。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2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阴道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产褥病率 (产后6d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 其中2次≥38℃) 及住院天数等情况。出血量估计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术后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术后24h出血量、术后排气及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病理

观察组病理为子宫平滑肌瘤53例, 肌瘤红色变性8例, 玻璃样变6例, 黏液样变5例。

2.3 腹腔引流液

观察组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视引流情况而定。一般为3~5d, 初期1~2d为淡红色, 2d后为淡粉色或黄色, 引流液量为50~2 100ml

2.4 产后子宫复旧情况

产后42d复查, 观察组无子宫复旧不良病例, 患者切口均为1期愈合。

3讨论

3.1 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0.3%~7.2%[1]。近年来由于晚婚晚育、高龄孕产妇的增多, 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剖宫产术中是否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一直存在争议。王晓银等[2]报道, 肌瘤直径>5cm及位于子宫下段者行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量比肌瘤直径≤5cm的患者明显增多。认为肌瘤直径>5cm及位于子宫下段者因止血困难, 手术风险大, 不主张剖宫产同时剔除肿瘤。我院近些年来, 采取了肌瘤直径≥5cm或多发性子宫肌瘤者, 术中同时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明显的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出血量, 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本文通过对2组144例病例对比分析, 2组中除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外, 术中、术后24h阴道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观察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肌瘤较大或多发性子宫肌瘤, 由于手术刺激及炎性渗出, 术后腹腔渗液增多。笔者采取腹腔放置引流管的方法, 将腹腔渗液排出体外,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腹腔渗液留于腹腔将影响子宫收缩, 可引起产后感染。在观察组病例中, 最多引流液可达2 100ml, 大大减少了术后产褥病率。

3.2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原理

子宫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在腹膜后沿骨盆侧壁向下向前行, 在阔韧带基底部, 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 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2cm处, 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 此后分为上、下2支。上支较粗, 走行于阔韧带内, 沿宫体侧缘纡曲上行, 称为宫体支[3]。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血流为每分钟数毫升, 妊娠早期为50ml/min, 至妊娠足月时, 胎盘血流增加至500ml/min。子宫血流的90%来自子宫动脉[4]。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子宫血流明显减少, 子宫肌层缺血, 刺激子宫收缩而进一步压迫血窦止血。待其侧支循环1h左右建立时, 出血部位已形成牢固血栓而持续止血[5]。待40~80d后结扎的子宫动脉上行支可再次复通, 不会影响子宫的血流, 更不会影响以后的月经复潮及再次妊娠[1]。

3.3 子宫动脉结扎的注意事项

将子宫托出腹腔, 充分暴露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伴随静脉, 远离膀胱、输尿管及肠管, 避免其损伤, 必须选择可吸收线, 不能用丝线。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时, 应缝入较多的子宫肌层组织, 一般在2~3cm处, 以免损伤子宫血管或漏扎子宫动脉, 同时还可以将子宫肌层的血管分支阻断。部位稍高时可不穿透蜕膜, 部位低时可穿透蜕膜, 只能单纯贯穿缝合, 不能“8”字缝合及多次缝扎, 以免造成子宫动静脉瘘。结扎部位宜在子宫横切口水平。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是较成熟的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出血的方法, 结扎后阻断了子宫动脉对宫体的血流供应, 可有效地预防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术后的出血。此手术安全可行, 同时不增加患者痛苦, 消除了年轻妇女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在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剖宫产术中对直径≥5cm的子宫肌瘤或多发性肌瘤患者 (观察组) , 剔除肌瘤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并与72例单纯行剖宫产术的产妇 (对照组) 进行术后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术后24h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术中、术后出血量减少。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简单迅速, 止血效果确切, 以后再通不影响再次妊娠, 临床医师易掌握。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36-967.

[2]王晓银, 刘淑芸, 张力.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J].华西医学, 2003, 18 (1) :57.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 116.

[4]方玲.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14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8, 14 (6) :344.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2010年12月 16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病例, 其中我院15例, 外院1例。16例病例年龄21~33岁, 平均27岁。初产妇10例, 经产妇6例.孕周34+1~41周, 平均孕周38.9周。

1.2 手术指征或出血因素

胎盘早剥4例, 一例为麻醉后出现仰卧位综合征及胎盘早剥, 2例发生子宫胎盘卒中, 2例伴瘢痕子宫, 其中一例伴轻度子子痫前期。瘢痕子宫伴胎盘粘连1例。单纯瘢痕子宫2例。头盆不称3例, 其中一例伴轻度子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3例。巨大儿2例。患者要求手术分娩1例。平均产后出血500~ml 6例, 1000~ml 7例, 2500~4300ml 3例。在剖宫产术中出现大出血, 经常规按摩子宫, 应用缩宫剂等方法无效后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1.3 手术处理方法

全部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1) 将子宫挽出腹腔外, 迅速缝合子宫切口两侧各至1/3段, 留中间观察。 (2) 首先结扎一侧子宫动脉上行支, 将子宫向上向对侧牵拉, 以中食指触及子宫切口左侧角外下缘动脉搏动后, 以强生公司生产的大弯圆针带0号可吸收线于左侧切口下1~2cm, 距子宫外缘2cm处进针, 自子宫前壁穿过子宫肌层到后壁, 不穿透内膜, 再由后向前穿过阔韧带无血管区, 结扎。再次触摸动脉搏动消失。同法处理对侧。应注意避开血管区, 一次性进针出针, 防止阔韧带血肿。

2 结果

2.1 止血效果

16例病例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15例子宫出血立即停止或显著减少, 平均出血量≤30ml/h, 术后无再次出血病例, 一例胎盘粘连经局部缝扎、宫腔填塞纱布、冰敷、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仍继续出血, 子宫水肿, 子宫切口缝合后膨出, 拆除缝线即涌出大量血液, 总出血量达4300ml, 改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血止。术后恶露干净时间≤22d。

2.2 愈后

所有病例均抢救成功, 术后6d出院。无一例出现输尿管、膀胱、肠管损伤或局部血肿、阔韧带血肿、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子宫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2.3 子宫复旧情况

15例病例术后42d复查, 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 无压痛, B超显示子宫形态大小正常, 回声均匀, 双侧附件正常。

2.4 月经复潮时间及再次妊娠状况

1例因胎盘早剥致死胎, 产后45d月经恢复, 其他病例产后2~8个月恢复月经, 周期规律, 经量与孕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上述病例尚在避孕中, 妊娠情况有待继续随访。

3 讨论

近年来, 产后出血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以及如何降低子宫切除率以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产后出血的治疗在使用宫缩剂无效后, 常采用宫纱填塞, 髂内动脉结扎, 子宫动脉栓塞, 甚至子宫切除等方法抢救产妇生命。宫腔填塞法有潜在出血和感染的可能;髂内动脉结扎术止血效果虽然好于子宫动脉结扎术, 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耗时长;子宫动脉栓塞术需要特殊的设备、技术, 基层医院开展困难, 且有引起局部缺血, 产生臀部皮肤坏死可能, 罕见的并发症有败血症和膀胱坏死。子宫不仅是一个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尚能分泌激素、酶和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 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子宫切除使女性永久丧失生育功能, 对女性身心创伤巨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可以保留子宫, 保全盆腔脏器及功能的完整性, 无需特殊器械、设备, 操作简单、易掌握, 成功率高, 止血迅速效果可靠, 损伤临近组织几率小, 只要操作得当, 术后几乎无并发症,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子宫弥漫性出血。

子宫的血供主要来自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在腹膜后沿盆侧壁向下向前行, 经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 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约2cm处, 横跨输尿管到达子宫侧缘, 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粗, 沿子宫侧缘迂曲上行, 称为宫体支, 下支较细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 称为宫颈-阴道支[1]。子宫体部的血供90% 来自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是通过阻断子宫体的主要血供而达止血效果。剖宫产术中发生出血, 在药物保守处理无效时迅速果断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子宫血流量明显减少、减慢, 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止血, 待侧支循环建立时, 出血部位已形成牢固血栓而持续止血[2]。本组病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经上述处理后除一例瘢痕子宫并胎盘粘连无效外全部成功, 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止血效果迅速肯定。其中一例胎盘早剥并瘢痕子宫产后出血2000ml, 子宫胎盘卒中, 子宫体2/3面积呈紫黑色, 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子宫色泽明显转红, 宫体收缩变硬。另一例是基层卫生院因巨大儿剖宫产, 术中发生宫缩乏力出血达2500ml, 由笔者会诊后迅速采取上述方法而止血, 保全子宫抢救成功。本组文中1例瘢痕子宫并胎盘粘连产后出血经局部缝扎、宫纱填塞、冰敷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等处理无效, 子宫水肿, 出血达4300ml, 而改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考虑可能与采用多种方法, 手术操作时间长至组织水肿有关, 如果当机立断行子宫动脉结扎术, 效果欠佳时可结扎双侧卵巢动脉及子宫动脉下行支, 可能止血效果会好些。

两侧髂内动脉分支不仅在脏器上相互对称吻合而且与髂外动脉或腹主动脉之间有侧支交通, 结扎髂内动脉, 不影响盆腔脏器的血运, 导致组织缺血坏死[3]。而子宫动脉上行支只是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出的子宫动脉分支, 结扎后更不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可吸收线具有一定张力, 随着水解和子宫的复旧渐松, 约3周左右溶解脱落, 子宫动脉上行支可再次复通, 不影响子宫的血运、月经复潮及再次妊娠。据肖素梅等报道子宫动脉结扎术后有妊娠正常分娩的结果, 再根据目前血管介入治疗子宫肌瘤并不影响受孕的观点, 认为子宫动脉结扎术对生育无明显影响[4]。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 止血速度快, 效果明显, 能保持器官的完整, 无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不影响月经恢复、再次妊娠及分娩, 是一种积极有效控制产后出血的措施。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受设备技术经济水平限制, 在不增加经济费用情况下既可达到止血目的, 又能保全子宫, 对减少产后大出血,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2月对16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病例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观察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15例迅速止血, 仅1例胎盘粘连出血不止改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后出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

[2]张冬梅.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9 (4) :320.

[3]苏应宽, 徐增祥, 江森.实用妇产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8-19.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26例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患者, 其年龄为22~44岁不等, 平均 (29.4±2.8) 岁;患者的孕周为37~41周不等, 均有保留子宫的要求。本组产妇的产数:第一胎产妇16例, 第二胎产妇7例, 第三胎产妇3例。导致本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原因如下: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前置胎盘、妊高症、子宫切口撕裂等。所有产妇的术后出血量均>1000mL。

1.2 治疗方法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从剖宫产原切口将子宫托出腹腔, 术者用左手握住子宫下段左侧向头端牵引, 并以左手掌垫在子宫下段后壁处阻止缝线伤及肠管, 助手显露手术视野, 于子宫下段横切口下1~3cm, 用手指触摸搏动的子宫动脉, 用1-0可吸收线从前向后距子宫左侧缘2~3cm处穿过子宫肌层, 再由后向前穿过子宫侧缘动静脉丛最外面的无血管区出针打结, 同法缝扎右侧。

2 结果

2.1 止血效果

本组患者中, 2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一侧的撕裂出血状况, 且出现了局部小血肿。对上述患者运用撕裂侧子宫动脉上行支与静脉结扎术治疗, 其出血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剩余24例患者术后均未再出血, 术后7~10d痊愈出院。

2.2 并发症情况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输尿管损伤、子宫缺血性坏死和阔韧带血肿等并发症。

2.3 术后随访

本组患者产后42~45d回医院复查, 其B超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子宫形态已恢复正常, 且回声均匀, 双侧附件正常。患者于产后4~6个月月经恢复正常, 且其经量与产前相比无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妊娠子宫的血液供应特点和结扎止血的有关原理

产妇子宫下段形成是在足月妊娠期, 子宫动脉位于产妇子宫下段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 其主要分上下两个分支, 上分支较粗, 沿着患者子宫侧壁迂曲上行称为宫底支, 供应产妇的子宫和子宫底部, 并与其卵巢动脉的输卵管动脉支和卵巢分支相吻合[4]。一般情况下, 产妇妊娠期为了更好的保障子宫血流量, 子宫与卵巢动脉均会出现肥大和增生, 但其子宫血流的90%以上均来自于产妇的子宫动脉。结扎子宫动脉可迅速减少其子宫的流血症状, 局部加压之后, 可使患者的血液凝结成血栓而达到止血目的。此外, 因产妇流血量不断减少, 致使其子宫肌层出现缺血, 刺激其子宫收缩进而压迫止血窦, 起到止血作用。

3.2 结扎止血的适应证

剖宫产术后大出血是现代产妇产后极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是产妇生命安全的一大威胁,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迅速止血, 挽救产妇生命。从本组研究的结果来看, 结扎产妇子宫动脉上行支可迅速起到止血效果, 对于子宫按摩和运用宫缩剂止血无效的产妇尤为适用, 其可运用于胎盘早剥、子宫水肿、胎盘粘连和双胞胎等原因而导致的产妇剖宫产后出血病例中, 疗效确切, 安全有效[5]。

3.3 结扎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1) 先下推膀胱腹膜反折, 在患者子宫切口下1~3cm的地方进行结扎, 此处肌层较薄容易穿透蜕膜进行全层结扎, 可确保患者的止血效果。 (2) 结扎时应特别注意将患者的子宫位置扶正, 并选择准确的结扎部位与结扎深度, 争取一次成功, 最大限度的避免对患者的血管造成损伤, 进而导致其出现阔韧带血肿等状况。 (3) 避免缝线过细, 禁“8”字缝合, 以免造成患者血管扭曲和静脉瘘等并发症。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缝合时下推膀胱, 输尿管随着膀胱下移, 缝合前再触到子宫动脉搏动处, 待确定患者确实无输尿管后再进行结扎手术, 以免导致患者的输尿管发生损伤。术后并发症如术后感染, 首先, 若患者缝合术后的打结过紧或不紧均可影响患者的血液运行或导致患者的手术失败, 因而患者手术的打结松紧度一定要适度, 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其次, 此种结扎方式切莫与卵巢固有的韧带结扎止血方法同时进行, 因为患者的子宫血运主要来自于子宫动脉, 还有另外一部分来自于乱插动脉营养输卵管, 为了避免患者术后的并发症, 手术中需严格注意上述的注意事项, 以保障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6]。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病妇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其不仅要求治愈疾病, 且要求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损伤, 并尽可能的保留其相关器官与正常功能。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本组26例患者在术后7~10d均痊愈出院,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预后良好。由此提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临床中适用于宫缩乏力、凝血功能异常和胎盘因素等导致的产后出血患者, 一般患者经传统的子宫按摩和宫缩剂使用无效的情况下即可运用子宫动脉上行结扎术进行止血治疗, 此手术需要尽早开展, 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操作简单, 用时1~3min即可, 且具有止血迅速、可靠、不会引起患者的宫腔粘连、可保留患者的子宫与声誉功能等特点, 是广大妇产科患者的福音。有文献报道[5,6]该术式对月经恢复无影响, 对再次分娩无影响, 以后血管可再通, 不影响子宫血供, 无需特殊器械, 止血确切, 减少术中术后子宫出血量, 减少输血发生率及子宫切除率,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尤其适于缺乏血源的基层医院。应被每个产科医师所掌握。

摘要:目的 研究并分析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对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我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共收治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患者26例, 所有患者均运用了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本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观察与随访。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在术后7~10d均痊愈出院,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预后良好。结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是临床中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有效方式, 其具有安全、便捷等特点, 既保留了患者的子宫, 又不会对患者的月经周期产生影响, 值得推广。

关键词: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剖宫产,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42-845.

[2]曾荔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41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 20 (4) :255.

[3]李侠.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26) :3735-3736.

[4]姚昔艳.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中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1, 32 (11) :3537-3538.

[5]卢月琴.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配合改良式B-Lynch缝扎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出血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9) :3388-3389.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收治的8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21~32岁, 平均 (26.30±4.67) 岁;孕周37~42周, 平均 (39.15±1.31) 周;产次1~3次, 平均 (1.54±0.24) 次。剖宫产指征包括产程延长或滞产23例, 巨大儿19例, 双胎12例, 子痫前期22例, 胎盘早剥10例。所选对象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该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患者及其家属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均采取硬膜外麻醉下子宫下段剖宫产手术, 将上述产妇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均为43例, 且年龄、孕周、生产次数等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胎儿娩出后, 迅速注射缩宫素20 U, 所选患者均在胎盘娩出后发生大出血, 且子宫收缩性较差, 可静脉滴注缩宫素10 U抑制, 若5 min后患者出血量已超300 m L开始下述方法治疗。观察组:小心将子宫抬出腹腔, 轻柔按摩, 若仍未见子宫收缩改善, 则及时使用宫腔棉垫进行填塞压迫, 同时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将棉垫取出, 观察1~2 min, 宫腔若持续出血或收缩性较差, 则行B-Lynch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操作:子宫切口下部1~2 cm, 子宫峡部两侧搏动子宫动脉上行支内侧2 cm处, 使0号可吸收缝线由前至后贯穿缝合, 通常不需穿透子宫内膜层, 后由最外侧阔韧带无血管区由后至前穿过进行结扎。B-Lynch缝合术参考1997年英国Milton Keynes医院Dr Christopher B-Lynch所制定的方式进行[3]。

对照组产妇同轻提子宫出腹腔, 轻柔按摩, 热生理盐水纱布垫压迫, 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10 m L, 另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400μg, 出血仍较多则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μg治疗, 出血部位“8”字缝合, 宫腔纱布填塞。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输血情况及产褥病率, 出血量采取称重法进行测定, 即术前称干纱布、干纱垫重量, 术后对湿纱布和纱垫重量进行测定, 公式为纱垫总重量+吸引器引流量-术前干纱布或纱垫-羊水-冲洗液,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术中及术后两个时间段的出血量。

1.4 统计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和t值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中、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输血率及产褥病率比较

观察组输血率、产褥病率分别9.31%、6.98%, 显著低于对照组27.91%、23.2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众多研究显示, 剖宫产产后出血量较阴道分娩明显较高, 近70%~80%产妇术后发生大出血的主要因素是子宫收缩乏力, 以往临床主要通过缩宫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宫腔纱布填塞等方式进行治疗, 尽管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 但对技术要求高、治疗费用较高, 且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仍不够理想, 以至于不得已切除子宫[4]。该研究采取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 结果显示产妇出血量得到有效控制。

妊娠期患者子宫血流大部分来自子宫动脉, 因此减少子宫血流量的关键在于子宫动脉上行支循环情况, 进行结扎可显著减少血流。当侧枝循环建立时, 出血部位形成牢固血栓实现持续止血[5]。单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成功率较高, 具有可行性。而B-Lynch缝合术最早在1997年被英国学者Dr Christopher B-Lynch提出, 此手术利用纵向机械性压迫使子宫壁弓状血管受有效挤压从而降低血流量, 局部加压后容易形成血栓而止血, 另子宫收缩压迫血窦, 使血窦关闭从而止血[6]。

在手术中应注意如果患者出现持续性的出血迹象, 即胎盘娩出后子宫明显疲软, 宫腔出血速度加快时, 应立即用棉垫填塞宫腔, 避免进一步出血, 处理越早止血效果越好, 完成宫腔棉垫填塞后, 采取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该研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结扎后, 出血明显下降。将棉垫病拔出后, 如果出血仍无法抑制, 子宫收缩差, 需采取B-Lynch缝合术。缝线应使用1号单乔缝线, 柔韧性较强, 便于打结, 且在组织内不会产生不良作用。完成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及B-Lynch缝合术后应静脉给予缩宫素维持。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产褥病及输血发生较少, 表示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可有效抑制出血。张艳玲[7]通过研究认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治疗术中大出血效果显著, 术后42 d随访未见晚期出血时间, 且子宫复旧良好。刘海华[8]等通过对17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改良B-Lynch缝合治疗,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止血满意, 子宫缩复且恶露均排出, 彩超检查结果正常, 未见异常回声。以上研究与该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出血效果显著,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86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均为43例, 观察组采取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止血, 对照组给予米索前列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 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出血率, 输血情况及产褥病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分别为 (543.03±206.37) m L、 (93.53±28.15) m L,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672.58±310.98) m L、 (146.28±85.03) m L,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输血率、产褥病率分别9.31%、6.98%, 显著低于对照组27.91%、23.26%,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效果显著, 可减少出血量, 避免输血,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B-Lynch缝合术,剖宫产,出血

参考文献

[1]刘爱民, 施萍, 乔立甫, 等.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联合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2, 13 (6) :452-453.

[2]卢月琴.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配合改良式B-Lynch缝扎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29) :3388-3389.

[3]B-Lynch C.Conservative surgical management//B-Lynch C, Keith LG, Lalonde AB, et al.A textbook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J].Kirkmahoe Sapoents, 2006:287-298.

[4]徐晓琴, 俞小英, 何绍民, 等.改良B-Lynch缝合术及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难治性出血的体会[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 21 (9) :627-628.

[5]曾玉华, 周洪贵, 李佳平, 等.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运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4) :312-313.

[6]魏华莉, 李广太.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3) :3252-3252.

[7]张艳玲.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联合B-Lynch缝合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0) :161-163.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行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患者50例(试验组),其中子宫肌瘤36例,功能性子宫出血10例,子宫腺肌病4例;年龄36~47岁。同期选取行传统子宫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子宫肌瘤32例,功能性子宫出血6例,子宫腺肌病12例;术前常规行宫颈TCT检查,对不规则阴道流血者行分段诊刮术,除外恶性病变,对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患者先排除宫颈肌瘤。术前月经第3天抽血做性激素检查;术前3个月内及术后l2个月内均未进行任何激素治疗,排除内分泌疾病。

1.2 手术方法

试验组:(1)取耻骨联合上三横指作长6~8 cm横切口,打开腹腔后,将子宫娩出切口外;(2)于子宫两侧阔韧带无血管区打洞,于子宫峡部放置橡皮止血带减少术中出血,以暂时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于距子宫侧缘1~2 cm处呈倒三角形切除大部分子宫体至子宫颈内口水平(或水平上2 cm),下部宫体前后壁横形楔切,1-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子宫肌层,注意勿穿透内膜;(3)修补残端向内对齐,用1-0可吸收线自前壁至后壁间断缝合浆膜层,再造一子宫,见无出血及渗血,松开橡皮套,4号丝线关闭韧带洞口;(4)缝合腹膜至皮肤。对照组:手术方式参照人民军医出版社《手术学全集:妇产科卷》。

1.3 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术后出血量。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1次。(1)每次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中的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2)询问记录更年期症状出现情况及性生活质量。更年期症状采用国际标准Kuppermann评分法[1],>35分为重度,20~35分为中度,<20分为轻度,对两组更年期症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比较

术前两组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起FSH明显升高, E2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两项指标在试验组虽有变化,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H水平两组均无明显变化。见表1。

2.2 两组术中、术后有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均手术顺利,试验组手术时间(42±6)min,对照组手术时间(58±8)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更年期症状发生率及性生活满意度比较

采用Kuppermann评分法,试验组中有2例41岁患者于术后10个月出现更年期症状,评分<20分,为轻度更年期症状;对照组有4例于术后8个月出现更年期症状,评分20~35分,为中度更年期症状,有4例术后11个月出现更年期症状,评分>35分,为重度更年期症状。试验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为4.0%,与对照组1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生活满意度,试验组为96%,对照组为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手术之一。过去对妇科良性疾病如子宫肌瘤、功血、子宫腺肌症等常行子宫全切(或次切)手术。对于各类子宫良性病变,尤其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于 30~50岁。目前手术仍是治疗的主要手段。以往的手术方式对需保留生育要求者行肌瘤切除术,但治疗效果欠佳,无生育要求者行子宫全切或次全切术。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切除可阻断供应卵巢的子宫动脉分支,使双侧卵巢的血供减少,从而使患者提前进入更年期,影响性生活质量,并且严重破坏了盆底结构,使远期盆腔各脏器发生脱垂[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意识亦逐步提高。对因子宫良性病变而行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质量要求也提高。子宫动脉上行支主干在子宫侧缘上行,初段呈迂曲状,后段较平直,血管外覆致密筋膜与宫壁间疏松间隙约0.5~1.0 cm,资料表明,子宫动脉上行支提供卵巢血供50%以上,有10%人群的卵巢血供完全靠子宫动脉提供[3]。常规的子宫切除与子宫次全切除术,阻断了来自子宫动脉供应卵巢的血液。有研究显示,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大部分切除成形术后,卵巢卵泡发育与排卵及性激素的分泌无影响[4]。本研究中,试验组50例患者行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大部分子宫切除及成形术(形成一个小子宫),术后性激素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变化,只有2例41岁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轻微的更年期症状,说明该术式对卵巢功能无明显损害。对照组行传统的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6个月、12个月雌二醇(E2)水平较术前出现急剧下降,且术后1年内有8例患者出现了更年期症状,程度为中、重度,证实了子宫次全切除术严重影响了卵巢功能。因此,切除子宫时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卵巢的血供不受到影响,保持了卵巢内分泌功能,从而大大降低了遗留卵巢综合征和卵巢早衰的发生率。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较完整地保护了盆底组织完整性,降低了因切除韧带所致的盆底损伤性疾病的发生率,术后疼痛程度轻;再造一子宫,仍有月经,保留了子宫颈及与之相连的各韧带,增强了穹隆顶端因切除韧带及子宫至盆底松弛引起的支持力,不缩小阴道的长度和宽度,防止术后阴道壁脱垂的发生;排除了患者思想顾虑,保证了性生活质量。子宫切除对性生活的影响国内外报道不一,多数研究认为子宫切除术并不影响性生活质量[5]。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性生活质量均较高,这与患者及其丈夫详细沟通,消除思想顾虑有关。

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操作简单,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与传统术式并未增加手术复杂性,随着本术式的熟练开展,相信手术时间会越来越短。试验组与对照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术式安全易行,是年轻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的首选术式。笔者认为下列患者适宜行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子宫切除术:(1)年龄小于45岁,无生育要求者;(2)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者;(3)子宫肥大症;(4)各类子宫内膜非恶性疾病需行子宫切除者;(5)子宫肌瘤位于宫底、宫体部,黏膜下子宫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瘤体外有正常宫壁成分)。子宫颈肌瘤或多部位子宫肌瘤为该术式相对禁忌证。宫颈病变或卵巢因素需切除宫颈及卵巢时,避免应用此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切除术(试验组)与传统腹式子宫次全切除术或全切除术(对照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对照组术后血清FSH、E2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更年期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影响小,安全易行,是低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卵巢功能

参考文献

[1]Kuppermann M,Jr Summltt RL,Vamer R E,et al.Sexual function af-ter total compared with supracervical hysterectomy.Arandomized trial[J].Dkgest World Lat Med Inform,2005,105(6):55-56.

[2]崔丽君,王淑敏.经阴道非脱垂子宫切除术30例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3):315-316.

[3]田杰,赵曼曼,温锦荚,等.不同术式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内分泌及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8):497.

[4]刘曼华,程英,管卫群,等.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大部分切除成形术临床意义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8):611-612.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 本院妇科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除术的病例97例, 本组全部患者的子宫切除手术指征明确, 子宫活动度好, 没有出现明显盆腔粘连, 子宫体积在12~16孕周, 排除内、外科合并症患者, 排除附件病变及恶性生殖道肿瘤患者。患者年龄42~53岁, 平均49岁, 多发性子宫肌瘤47例 (48.45%) , 子宫肌瘤合并子宫腺肌病44例 (45.36%) , 子宫腺肌病6例 (6.19%) , 随机分为两组, 先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并旋切部分宫体, 再切除子宫 (A组) 的有42例, 直接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 (B组) 的55例, 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子宫体积等一般资料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置举宫器, 取脐孔上沿1~3cm横切口置腹腔镜, 两下腹穿刺孔视子宫大小、宫底位置及操作需要定位, 置举宫器, 腹腔镜探查盆腹腔后, 以凝固并离断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输卵管近子宫部及部分阔韧带, 打开子宫膀胱腹膜反折, 下推膀胱, 如子宫膀胱腹膜暴露困难, 可自膀胱腹膜反折线宫颈旁约2cm打开腹膜, 沿宫颈峡部寻找子宫动脉上行支, 外观迂曲搏动。A组:双极电凝钳自子宫峡部, 沿子宫侧缘向上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 长达lcm, 可见宫体颜色变为紫黑色、质地变软。扩大左侧辅助穿刺孔至1.5cm, 置组织旋切器, 粉碎部分子宫及肌瘤 (至充分暴露视野、有足够操作空间) , 分离子宫动静脉周围组织, 双极电凝凝固子宫动静脉0.5~1.0cm, 镜下离断子宫动静脉, 残端加固电凝, 电凝、离断子宫主韧带、骶韧带, 打开阴道穹窿, 沿穹窿部环切阴道壁, 自阴道取出剩余部分子宫, 镜下缝合阴道残端及腹膜。B组无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及旋切部分宫体的步骤, 其余

均同A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种术式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平均最高体温、术后阴道流血、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其并发症。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资料,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术式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见表2。

2.2 两种术式临床效果各项资料使用t检验比较

见表3。

2.3 并发症及随访

本组全部患者均按预定方式完成手术, 无输血及脏器损伤情况发生, 全部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及感染的情况。A组有1例, B组中2例患者出现术后阴道残端愈合延迟, 对其进行局部换药, 两周内两例患者痊愈, 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均随访半年 (A组失访2例, B组失访1例) , 预后良好, 均无不适。A组2例阴道残端肉芽肿, B组3例阴道残端肉芽肿, 肉芽肿均摘除送病理证实, 创面微波电灼, 随访未见复发。

3 讨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自从1988年由美国的Reich第一次提出[3], 迅速的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优点为损伤小、恢复快以及住院时间短。目前, 在妇产科中,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应用比较广泛, 也相对成熟, 然而, 传统的观念认为大体积子宫行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手术风险较大, 并且操作难度高, 但对术者的手术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尤其大于12孕周的子宫, 手术更为困难, 风险相对较大, 故多经腹完成[4,5]。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暴露术野和子宫血管的处理是关键[6], 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并旋切部分子宫体, 可作为手术的预处理方式, 使接下来的操作术野清晰, 出血量明显减少, 且由于操作空间增加, 大大降低手术难度, 避免盲目操作或误伤周围组织, 甚至可以接近无血手术。

本文中将两组手术方式比较, A组较B组的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但A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B组, 手术时间亦短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本文中的数据显示了阻断子宫动脉上行支作为手术预处理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术中, 通过阻断子宫血液运行减少出血, 并使子宫质地变软易于牵拉, 便于操作和暴露视野, 结合旋切部分子宫体, 可以使术野更清晰, 增加器械操作空间, 大大降低手术风险、手术时间, 而对于术后恢复无明显影响。国内外均有很多针对子宫动脉阻断的研究[7~9], 此方法也可应用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剜除、子宫次切除等术式中, 均有较好的效果, 另外本组资料还显示, 先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并旋切部分宫体, 再切除子宫与直接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比较, 患者的并发症少, 并且远期疗效高, 不良反应低[9,10]。

我院妇科自开展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以来, 不断探讨总结术式的优缺点, 其中子宫动脉上行支阻断在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除手术中的价值在于: (1) 暴露子宫动脉上行支只需自附件断端处稍分离膀胱子宫反折腹膜, 不需要打开反折腹膜, 因此, 操作便捷, 造成出血及输尿管损伤的情况比较少。 (2) 迅速阻断子宫血液运行, 使子宫体变软, 便于分离钳牵拉, 旋切部分子宫体及瘤体, 充分暴露手术野。 (3) 出血量少,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并发症少。

然而, 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对患者的子宫及盆腔有一定的要求, 对于有严重盆腔粘连、子宫活动度比较差以及子宫与盆腔这两者之间的空间小等患者而言会增加手术的难度, 因此, 不断不会降低出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反, 还会出现增加的情况, 这类患者不适宜选择腹腔镜手术;同时, 子宫肌瘤位置、子宫的形状对手术中视野的暴露及其手术操作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所以术前评估至关重要, 首先要考虑手术的安全性, 如果经评估可以选择微创手术, 则采用A组的预处理方法, 可大大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效果较传统术式好。术中注意尽量使用ligasure、超声刀, 并且要尽量的减少单极电凝的使用, 减少患者的热损伤。

综上, 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使操作容易, 控制出血效果显著, 结合部分宫体切除, 手术野暴露清晰, 术后病率下降, 可在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中作为预处理, 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预先予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并旋切部分子宫, 在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妇科行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除术的97个病例, 随机分为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并旋切部分宫体, 充分暴露术野后切除子宫 (A组) 的42例和直接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B组) 的55例, 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但A组的术中出血量[ (122.6±16.9) ml vs (160.4±18.5) ml, P<0.05]和手术时间[ (119.1±9.3) min vs (138.4±11.7) min, P<0.05]均明显少于B组, 对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腹腔镜下大子宫全切除术中先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能迅速阻断子宫血液运行, 使子宫体变软, 便于分离钳牵拉, 结合旋切部分宫体更易于暴露手术野, 使出血量减少, 操作易行, 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大子宫,子宫切除术,电凝,子宫动脉上行支

参考文献

[1] Song JY, Hwang SJ, Kim MJ, et al.Comparison of selective uterine artery double ligation at the isthmic level of uterus and bipolar uterine artery coagulation in 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J].Minim Invasive Ther Allied Technol, 2010Aug;19 (4) :224~230

[2] 郭哲.腹腔镜下巨大子宫切除术5 7例临床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47 (2) :270~272

[3] Sinha R, Sundaram M, Lakhotia S, et al.Total 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 for large uterus[J].J Gynecol Endosc Surg, 2009 Jan;1 (1) :34~39

[4] 吴乾凤, 高国兰, 余立群, 等.腹腔镜下大子宫切除9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10) :1689~1690

[5] Chang WC, Huang PS, Wang PH, et al.Comparison of laparoscopic myomectomy using in situ morcellation with and without uterine artery ligation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myomas[J].J Minim Invasive Gynecol, 2012 Nov-Dec;19 (6) :715~721

[6] 张庆.腹腔镜子宫切除术675例体会[J].重庆医学, 2009;28 (17) :2224~2225

[7] Trehan N.Laparoscopic myomectomy:methods to control bleeding[J].J Gynecol Endosc Surg, 2011 Jan;2 (1) :33~35

[8] 朱林.腹腔镜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14 (2) :352, 356

[9] Sinha R, Sundaram M, Mahajan C, et al.Laparoscopic myomectomy with uterine artery ligation:review articl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J].J Gynecol Endosc Surg, 2011 Jan;2 (1) :3~10

上一篇:冬季腹泻下一篇:腔静脉滤器置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