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精选6篇)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篇1
产妇产时、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危及产妇的健康状况,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剖腹产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疤痕子宫、胎盘前置,多胎妊娠,巨大胎儿,妊娠子宫肌瘤”等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子宫收缩,发生出血。如何及时采用有效的方式处理剖腹产时的大量出血,挽救妇女生命,是每一位产科医生所要面对的问题[1]。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治疗剖宫产子宫出血是最可靠和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快速结束子宫出血,拯救妇女生命,同时可以显著减少输血量和术后并发症,避免大出血。作者自2013年以来,在剖宫产术中应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对防治产后出血,术后观察发现,止血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显著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因相关因素(前置胎盘、瘢痕子宫、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子宫切口裂伤、双胎或巨大儿、纵隔子宫畸形等)进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00例。其中行剖宫产术的,待胎儿娩出后对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做预防性结扎,然后处理胎盘的50例为研究组;术中仅按常规处理胎盘的50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无一例凶险性前置胎盘。研究组患者年龄25~34(27.3±2.5)岁;妊娠次数1~5(2.5±0.2)次;分娩次数为1~3(1.1±0.1)次。对照组患者年龄24~36(29.5±2.3)岁;妊娠次数1~5(2.4±0.4)次;分娩次数为1~3(1.1±0.2)次。两组的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处理方法
1.2.1 研究组
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胎儿成功娩出、吸干净羊水后,于子宫肌层肌内注射缩宫素10 U、卡前列素氨丁三醇250ug,同时按摩子宫,胎盘暂时不做处理,然后快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术中操作如下:钳夹双侧子宫切口断端后,将膀胱反折腹膜向子宫切口下推移2~3cm,将子宫向一侧牵拉,显露出阔韧带的无血管区,于子宫切口的外下方2cm处即可触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用圆针自前向后距离子宫侧缘2~3cm处穿透子宫肌层,再自后向前穿过子宫侧缘最外面的阔韧带无血管区出针并在此处打结,应特别注意输尿管的位置,减少损伤[2]。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按常规方法处理胎盘,胎盘剥离面活动性出血则予“8”字缝扎,若仍无法控制止血者则行纱布填塞宫腔、按摩子宫、子宫B-lynch缝合等,若积极采用以上方法仍无效时,则行子宫切除术。
1.2.2 对照组
对子宫肌层做同等量的缩宫素及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肌内注射,然后直接处理胎盘,若胎盘剥离面仍见活动性出血,处理方法同研究组。
1.3 出血量的计算
术中出血量计算:(1)负压吸引瓶计量:术中吸引总量减去羊水量及冲洗量;(2)面积法测量敷料染血:术中纱布浸透(不滴血),用10cm×10cm为10 ml计算出血量。上述两种测量之和为术中总出血量。(3)术后出血量计算:称重法测量出血量:使用阴垫称重法产妇分娩前对其所用的敷料、单、巾等进行称重,在产后再对上述物品进行称量,失血量=(产后重量-产前重量)/1.05[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
对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24 h总出血量做好详细记录;总结分析术前1d和术后第1d Hb值,如果患者术中予输血处理,需修正术后第1d Hb值,修正值等于实测值-输血量(ml)/200[4]。结果表明两组术前Hb值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中出血量、术后修正的Hb值和术后24 h总出血量,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见表1。
2.2 前置胎盘出血情况
研究组与对照组中中央性前置胎盘分别为6例、5例,边缘性前置胎分别为4例、5例,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结果表明,研究组中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妇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对于在边缘性前置胎盘产妇两组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前置胎盘类型不同术中出血量是不同的(中央性>边缘性)(P<0.05),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无论是对中央性还是边缘性前置胎盘,均能减少术后出血量(P<0.05),不同胎盘前置类型术后出血量不同(中央性>边缘性)(P<0.05)。见表2。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
注:#:P<0.05;@:P>0.05
2.3 术后病率
术后48h发生一次体温≥38.5℃或者48 h后2次以上体温≥37.5℃被认为术后病率,研究组中发生1例,占2%;对照组则发生3例,占6%,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4产后子宫复旧及术后卵巢功能恢复情况研究组无一例术后补充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或者子宫切除,对照组一例因术中大出血行子宫切除,2例术后大出血,急诊行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其中一例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无效,再次开腹行子宫切除术。两组产妇于产后42d行妇科检查和子宫附件B超,研究组中无一例发生子宫复旧不良,对照组除2例行子宫切除外,其余产妇均子宫复旧良好。两组产妇除2例子宫切除患者外,两组卵巢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见表3。
3 讨论
产后出血作为分娩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产妇致死的主要原因,为临床所重视。近年来,剖宫产率越来越高,产后出血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临床医生对于产后出血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和降低子宫切除率。严重的产后出血一般使用子宫切除进行控制治疗,也是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规的治疗手段,然而对于一些年轻的产妇,保留子宫的完整显得尤为重要,对其心理及生理有着重要意义,故在手术过程中除了子宫切除之外的治疗方案就显得非常有意义,通常临床工作中会使用子宫动脉栓塞、宫腔内填充纱布压迫、髂内动脉结扎相关等治疗。另一方面,以上措施均会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需特殊医疗设备,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且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宫腔内纱布填塞存在感染及潜在出血的可能;髂内动脉结扎术,对术者的技术性要求较高,能精确快速的找到髂内动脉,其手术难度大、时间长,难以普及化。因此,如何做到既能安全、有效的产后止血,又能减少器官损害及并发症的治疗方式,成为一大难题,考验着每一位产科医师的医疗水平。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迅速而精确的分辨及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出血量会得到显著的减少,有效的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解剖上子宫动脉来自髂内动脉前干分出,到达子宫外侧(距子宫峡部水平)约2 cm处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在分为上、下两支,上支为宫体支,主要供应子宫体部的血运,较粗大,沿子宫侧迂曲上行;下支称宫颈-阴道支,较细小,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因此,只要在术中将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也就阻断了子宫体部的主要血流,故而可以减少出血量;另一方面,其侧支循环可以重新形成,故宫体的血运不会受到明显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学者通过总结分析,认为行子宫动脉结扎术对以后正常妊娠及分娩产生明显影响,并证实子宫动脉结扎术对生育无明显影响。
本文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我院采用该术式以来的治疗效果,发现产后出血量有显著的减少,术后无一例患者需补充介入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或者进行切除子宫。术中应注意事项:(1)妊娠期盆腔血管处于怒张状态,且静脉管壁较薄,容易损伤,导致血肿形成,故应远离阔韧带的血管区进行缝扎,而应靠近子宫侧,从无血管区进出针,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2)在妊娠晚期,输尿管会随着子宫右旋及子宫下段的伸展而升高并向前转位,同时造成膀胱底的位置较正常升高,故先将膀胱腹膜返折向下推离2~3cm,再结扎该动脉,可以减少膀胱和输尿管的损伤的可能性;(3)前置胎盘通常在靠近宫颈处附着,故在子宫下段切口外下2cm左右处较易探寻到子宫动脉上行支,将子宫尽量上提后结扎,减少血肿发生率。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中进行预防性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可以有效的减少术中、术后失血量,止血成功率高,该方法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对产后出血高危患者越早对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其预后越满意,故在临床上应避免在尝试所有其他方法失败后再用该法,因其他方法失败后出血量已较多,进而导致全子宫收缩无力甚至无收缩,出血更加难以控制,严重者可继发DIC,危及患者生命。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龙岩市第一医院因高危因素进行剖宫产术1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剖宫产术中在胎儿娩出后,预防性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然后处理胎盘的50例为研究组;术中仅按常规处理胎盘的5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止血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术后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病率未增加,卵巢功能恢复正常。术中对预防性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可以有效的减少术中、术后失血量,止血成功率高,该方法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剖宫产,防治
参考文献
[1]齐新颖,杨凤桢,付永杰,等.子宫下段压迫缝合阻断子宫动脉方法治疗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出血28例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1):50-52.
[2]李悦,李智泉,曹宇,等.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大出血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0,31(10):1319-1320.
[3]刘素琼,乔莉,李林峰,等.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止血术式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10):628-629.
[4]王晨虹,郭红霞.早期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在植入型凶险型前置胎盘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8):630-632.
[5]范建辉,侯红瑛.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意义[N].中山大学学报,2009,30(3S):107-109.
[6]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107例。产妇年龄为20~40岁,孕龄为33~41周,其中初产妇76例,瘢痕子宫23例,经产妇8例。出血原因巨大儿伴宫缩乏力3例,双胎伴宫缩乏力5例,前置胎盘及低置胎盘11例,胎盘粘连伴宫缩乏力15例,单纯宫缩乏力共58例。其中出血≥1000 mL的25例,其余都在500~1000 mL。
1.2 手术适应证:
子宫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手术适应证有由胎盘的早期剥离而导致的子宫严重卒中、娩出胎盘后子宫出现收缩乏力性出血、剖宫产手术后期子宫切口出现断裂而引起大出血[2]。
1.3 方法:
首先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腹壁横切或纵切口,子宫下段横切口。麻醉方式为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一旦在术中出现出血过多的情况则先使用子宫按摩和宫缩剂(缩宫素,卡前列甲酯栓,卡前列氨丁三醇等),并对子宫行BLynch缝合和(或)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
1.3.1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手术医师在患者右侧站立,将患者的子宫提起使其离开腹腔,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用大纱垫对患者的肠管进行保护,对膀胱进行下推,用手于子宫下段横切口处对子宫动脉的脉搏进行触摸。使用1号可吸收线、大号圆针,从前到后在子宫壁右侧穿过肌层,并穿过子宫的侧缘静脉。出针于无血管区,做好打结。在缝合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对子宫内膜进行穿透。根据患者出血的具体原因对左侧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缝合。如果患者出血原因为子宫切口延裂,则只对延裂侧进行缝合。对子宫的双侧上行支进行缝合之后,可以发现子宫收缩变硬,颜色转为淡红,则出血停止[3]。
1.3.2 子宫BLynch缝合:
使用子宫BLynch缝合术,先下推膀胱反折腹膜,将其置于宫颈下方,将手置于子宫后方,并将另一只手置于膀胱后方。双手对子宫进行下按压。如果此时切口和阴道的出血量有所减少,则可以进行子宫BLynch缝合。缝合使用70 mm大圆针、1号可吸收肠线,对子宫行背包缝合。最后结扎于子宫切口的下缘,助手要进行配合,对线头进行拉紧并将子宫切口缝合关闭[4]。
1.4 疗效指标:
主要以患者的术中术后出血量作为疗效指标。将治疗效果划分为有效和无效,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子宫收缩、出血停止、尿量恢复正常作为治疗有效;以患者生命体征继续恶化、子宫没有出现收缩、出血不停止、尿量<30 mL/h或无法排尿作为治疗无效[5]。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7例患者中除一例Blynch缝合的患者回病房出血过多,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仍出血过多,进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其余患者均成功止血,无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回访恢复良好。判定治疗有效106例,治疗无效1例。前置胎盘11例中6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4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伴Blynch缝合,都成功止血。患者没有出现术后子宫缺血坏死、输尿管损伤、阔韧带血肿、膀胱损伤等并发症。对患者的回访情况显示,除1例切除子宫患者外,其余所有患者的子宫切口均愈合良好,子宫回声均匀,无异常情况。见表1。
3 讨论
术中大出血是剖宫产手术中最为危险的一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进行止血,则产妇很可能会失去子宫甚至生命。产妇一旦在剖宫产手术中失去子宫,则将彻底失去生育能力,其患冠心病的概率也会高于正常女性。因此,一旦在剖宫产手术中出现大出血的情况,则必须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迅速进行止血,以保住产妇的子宫。一旦失血达到全身血量的20%以上,就会严重影响机体的代谢。一般情况下,造成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原因有子宫切口延裂、子宫收缩乏力、胎盘粘连、巨大儿、胎盘前置等。使用子宫血管结扎进行止血有其医学根据,子宫动脉有两支血管,上行的为子宫动脉上行支,主要供应的是输卵管、卵巢和子宫体的血液;下行的是宫颈—阴道支,主要进行阴道上段和宫颈的供血。在卵巢动脉血管、阴道动脉与宫颈支以及子宫体支均有血管相吻合。因此,在术中对子宫动脉进行结扎并不会造成子宫坏死,可以通过侧支循环对子宫进行供血。一旦出现术中大出血的情况,首先要使用宫缩剂和子宫按摩,如果仍然不能控制子宫出血的情况,则可以立即进行子宫动脉上支结扎。子宫BLynch缝合能够将垂直压力施加于子宫的肌肉和血管,并通过侧向绑定来对子宫中心、卵巢动脉和子宫动脉的血液散步进行控制,迫使子宫被动收缩。在实行子宫BLynch缝合的时候要注意让助手一直用双手对子宫进行压迫,以减少产妇的失血情况。通过压迫能够提高止血的效果。这两种方法在术中大出血的治疗中均有所应用。对子宫动脉上行支进行结扎的方法比较快捷,不容易造成血栓,在一般性的术中大出血治疗中应用的非常普遍。如果子宫出现收缩乏力的情况,则使用子宫BLynch缝合能够更快的进行止血,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子宫切除的情况。如果是难治性的子宫出血,则可以进行子宫BLynch缝合联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注:*三种治疗方式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各项指标比较上,三组相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 针对子宫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对术中大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运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107例,其中Blynch缝合的79例,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14例,两种方法联合的14例。对其术中出血量、产褥病率、产后出血率、术后回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107例患者中除一例Blynch缝合的患者回病房出血过多,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仍出血过多,实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其余患者均成功止血,无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回访恢复良好。结论 子宫BLynch缝合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术中大出血效果良好,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子宫BLynch缝合,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中大出血
参考文献
[1]林金孝.子宫动脉结扎治疗前置胎盘45例临床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6(7):190-192.
[2]何佳佳.改良式B-Lynch缝合术联合欣母沛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3(9):253-255.
[3]李悦.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大出血的意义[J].吉林医学,2012,14(7):126-127.
[4]王绍胜,刘卫东,周祝谦.选择性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大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7(9):157-159.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72例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同时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病例为观察组, 年龄23~45岁, 中位年龄30.5岁, 孕周35~41+4周, 单胎70例, 双胎2例。另取同期单纯行剖宫产的产妇72例为对照组, 年龄22~43岁, 中位年龄29.6岁, 孕周36~40+2周, 单胎71例, 双胎1例。肌瘤情况:黏膜下肌瘤5例, 肌壁间肌瘤53例, 浆膜下肌瘤14例。单发肌瘤49例, 多发肌瘤23例。直径5~10cm 64例, >10cm8例。
1.2 手术方式
2组均采用腹膜内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观察组胎儿娩出后, 宫体注射缩宫素20U, 黏膜下肌瘤先行肌瘤剔除术, 其余均为缝合子宫切口后行肌瘤剔除。肌瘤剔除前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再行剔除。选择纵切口, 关键是找好肌瘤与正常肌层的界限, 可切深一些, 以暴露层次。钝性分离出肌瘤, 无创伤肠线分2~3层关闭瘤腔。如肌瘤较大或多发性肌瘤, 腹腔放置引流管1根。术后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用缩宫素促子宫收缩与单纯剖宫产术相同。
1.3 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2组产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阴道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产褥病率 (产后6d内每日测量体温4次, 其中2次≥38℃) 及住院天数等情况。出血量估计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术后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术后24h出血量、术后排气及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术后病理
观察组病理为子宫平滑肌瘤53例, 肌瘤红色变性8例, 玻璃样变6例, 黏液样变5例。
2.3 腹腔引流液
观察组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视引流情况而定。一般为3~5d, 初期1~2d为淡红色, 2d后为淡粉色或黄色, 引流液量为50~2 100ml。
2.4 产后子宫复旧情况
产后42d复查, 观察组无子宫复旧不良病例, 患者切口均为1期愈合。
3讨论
3.1 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是较为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其发生率为0.3%~7.2%[1]。近年来由于晚婚晚育、高龄孕产妇的增多, 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剖宫产术中是否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一直存在争议。王晓银等[2]报道, 肌瘤直径>5cm及位于子宫下段者行肌瘤剔除术。术中出血量比肌瘤直径≤5cm的患者明显增多。认为肌瘤直径>5cm及位于子宫下段者因止血困难, 手术风险大, 不主张剖宫产同时剔除肿瘤。我院近些年来, 采取了肌瘤直径≥5cm或多发性子宫肌瘤者, 术中同时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明显的减少了术中、术后的出血量, 收到了可喜的效果。本文通过对2组144例病例对比分析, 2组中除观察组手术时间延长外, 术中、术后24h阴道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天数等观察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于肌瘤较大或多发性子宫肌瘤, 由于手术刺激及炎性渗出, 术后腹腔渗液增多。笔者采取腹腔放置引流管的方法, 将腹腔渗液排出体外, 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腹腔渗液留于腹腔将影响子宫收缩, 可引起产后感染。在观察组病例中, 最多引流液可达2 100ml, 大大减少了术后产褥病率。
3.2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的原理
子宫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在腹膜后沿骨盆侧壁向下向前行, 在阔韧带基底部, 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 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2cm处, 横跨输尿管至子宫侧缘, 此后分为上、下2支。上支较粗, 走行于阔韧带内, 沿宫体侧缘纡曲上行, 称为宫体支[3]。非妊娠期的子宫内膜血流为每分钟数毫升, 妊娠早期为50ml/min, 至妊娠足月时, 胎盘血流增加至500ml/min。子宫血流的90%来自子宫动脉[4]。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子宫血流明显减少, 子宫肌层缺血, 刺激子宫收缩而进一步压迫血窦止血。待其侧支循环1h左右建立时, 出血部位已形成牢固血栓而持续止血[5]。待40~80d后结扎的子宫动脉上行支可再次复通, 不会影响子宫的血流, 更不会影响以后的月经复潮及再次妊娠[1]。
3.3 子宫动脉结扎的注意事项
将子宫托出腹腔, 充分暴露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伴随静脉, 远离膀胱、输尿管及肠管, 避免其损伤, 必须选择可吸收线, 不能用丝线。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时, 应缝入较多的子宫肌层组织, 一般在2~3cm处, 以免损伤子宫血管或漏扎子宫动脉, 同时还可以将子宫肌层的血管分支阻断。部位稍高时可不穿透蜕膜, 部位低时可穿透蜕膜, 只能单纯贯穿缝合, 不能“8”字缝合及多次缝扎, 以免造成子宫动静脉瘘。结扎部位宜在子宫横切口水平。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是较成熟的预防和治疗术中、术后出血的方法, 结扎后阻断了子宫动脉对宫体的血流供应, 可有效地预防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术后的出血。此手术安全可行, 同时不增加患者痛苦, 消除了年轻妇女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在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剖宫产术中对直径≥5cm的子宫肌瘤或多发性肌瘤患者 (观察组) , 剔除肌瘤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并与72例单纯行剖宫产术的产妇 (对照组) 进行术后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中、术后24h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前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术中、术后出血量减少。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简单迅速, 止血效果确切, 以后再通不影响再次妊娠, 临床医师易掌握。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36-967.
[2]王晓银, 刘淑芸, 张力.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处理[J].华西医学, 2003, 18 (1) :57.
[3]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 116.
[4]方玲.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14例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8, 14 (6) :344.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2010年12月 16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病例, 其中我院15例, 外院1例。16例病例年龄21~33岁, 平均27岁。初产妇10例, 经产妇6例.孕周34+1~41周, 平均孕周38.9周。
1.2 手术指征或出血因素
胎盘早剥4例, 一例为麻醉后出现仰卧位综合征及胎盘早剥, 2例发生子宫胎盘卒中, 2例伴瘢痕子宫, 其中一例伴轻度子子痫前期。瘢痕子宫伴胎盘粘连1例。单纯瘢痕子宫2例。头盆不称3例, 其中一例伴轻度子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3例。巨大儿2例。患者要求手术分娩1例。平均产后出血500~ml 6例, 1000~ml 7例, 2500~4300ml 3例。在剖宫产术中出现大出血, 经常规按摩子宫, 应用缩宫剂等方法无效后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1.3 手术处理方法
全部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1) 将子宫挽出腹腔外, 迅速缝合子宫切口两侧各至1/3段, 留中间观察。 (2) 首先结扎一侧子宫动脉上行支, 将子宫向上向对侧牵拉, 以中食指触及子宫切口左侧角外下缘动脉搏动后, 以强生公司生产的大弯圆针带0号可吸收线于左侧切口下1~2cm, 距子宫外缘2cm处进针, 自子宫前壁穿过子宫肌层到后壁, 不穿透内膜, 再由后向前穿过阔韧带无血管区, 结扎。再次触摸动脉搏动消失。同法处理对侧。应注意避开血管区, 一次性进针出针, 防止阔韧带血肿。
2 结果
2.1 止血效果
16例病例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15例子宫出血立即停止或显著减少, 平均出血量≤30ml/h, 术后无再次出血病例, 一例胎盘粘连经局部缝扎、宫腔填塞纱布、冰敷、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仍继续出血, 子宫水肿, 子宫切口缝合后膨出, 拆除缝线即涌出大量血液, 总出血量达4300ml, 改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血止。术后恶露干净时间≤22d。
2.2 愈后
所有病例均抢救成功, 术后6d出院。无一例出现输尿管、膀胱、肠管损伤或局部血肿、阔韧带血肿、子宫切口愈合不良、子宫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2.3 子宫复旧情况
15例病例术后42d复查, 妇科检查子宫正常大小, 无压痛, B超显示子宫形态大小正常, 回声均匀, 双侧附件正常。
2.4 月经复潮时间及再次妊娠状况
1例因胎盘早剥致死胎, 产后45d月经恢复, 其他病例产后2~8个月恢复月经, 周期规律, 经量与孕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上述病例尚在避孕中, 妊娠情况有待继续随访。
3 讨论
近年来, 产后出血的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以及如何降低子宫切除率以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产后出血的治疗在使用宫缩剂无效后, 常采用宫纱填塞, 髂内动脉结扎, 子宫动脉栓塞, 甚至子宫切除等方法抢救产妇生命。宫腔填塞法有潜在出血和感染的可能;髂内动脉结扎术止血效果虽然好于子宫动脉结扎术, 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耗时长;子宫动脉栓塞术需要特殊的设备、技术, 基层医院开展困难, 且有引起局部缺血, 产生臀部皮肤坏死可能, 罕见的并发症有败血症和膀胱坏死。子宫不仅是一个激素作用的靶器官, 尚能分泌激素、酶和细胞因子等活性物质, 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子宫切除使女性永久丧失生育功能, 对女性身心创伤巨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可以保留子宫, 保全盆腔脏器及功能的完整性, 无需特殊器械、设备, 操作简单、易掌握, 成功率高, 止血迅速效果可靠, 损伤临近组织几率小, 只要操作得当, 术后几乎无并发症, 尤其适用于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及其他原因所致的子宫弥漫性出血。
子宫的血供主要来自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分支, 在腹膜后沿盆侧壁向下向前行, 经阔韧带基底部、宫旁组织到达子宫外侧, 相当于宫颈内口水平约2cm处, 横跨输尿管到达子宫侧缘, 分为上下两支:上支较粗, 沿子宫侧缘迂曲上行, 称为宫体支, 下支较细分布于宫颈及阴道上段, 称为宫颈-阴道支[1]。子宫体部的血供90% 来自子宫动脉上行支。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是通过阻断子宫体的主要血供而达止血效果。剖宫产术中发生出血, 在药物保守处理无效时迅速果断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 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子宫血流量明显减少、减慢, 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止血, 待侧支循环建立时, 出血部位已形成牢固血栓而持续止血[2]。本组病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经上述处理后除一例瘢痕子宫并胎盘粘连无效外全部成功, 无一例出现并发症, 止血效果迅速肯定。其中一例胎盘早剥并瘢痕子宫产后出血2000ml, 子宫胎盘卒中, 子宫体2/3面积呈紫黑色, 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后子宫色泽明显转红, 宫体收缩变硬。另一例是基层卫生院因巨大儿剖宫产, 术中发生宫缩乏力出血达2500ml, 由笔者会诊后迅速采取上述方法而止血, 保全子宫抢救成功。本组文中1例瘢痕子宫并胎盘粘连产后出血经局部缝扎、宫纱填塞、冰敷及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等处理无效, 子宫水肿, 出血达4300ml, 而改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考虑可能与采用多种方法, 手术操作时间长至组织水肿有关, 如果当机立断行子宫动脉结扎术, 效果欠佳时可结扎双侧卵巢动脉及子宫动脉下行支, 可能止血效果会好些。
两侧髂内动脉分支不仅在脏器上相互对称吻合而且与髂外动脉或腹主动脉之间有侧支交通, 结扎髂内动脉, 不影响盆腔脏器的血运, 导致组织缺血坏死[3]。而子宫动脉上行支只是髂内动脉前干分支出的子宫动脉分支, 结扎后更不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的可吸收线具有一定张力, 随着水解和子宫的复旧渐松, 约3周左右溶解脱落, 子宫动脉上行支可再次复通, 不影响子宫的血运、月经复潮及再次妊娠。据肖素梅等报道子宫动脉结扎术后有妊娠正常分娩的结果, 再根据目前血管介入治疗子宫肌瘤并不影响受孕的观点, 认为子宫动脉结扎术对生育无明显影响[4]。
综上所述,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时, 止血速度快, 效果明显, 能保持器官的完整, 无近期及远期并发症, 不影响月经恢复、再次妊娠及分娩, 是一种积极有效控制产后出血的措施。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受设备技术经济水平限制, 在不增加经济费用情况下既可达到止血目的, 又能保全子宫, 对减少产后大出血,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将起到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在剖宫产术中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2月对16例剖宫产术中发生产后出血病例采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观察止血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15例迅速止血, 仅1例胎盘粘连出血不止改行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是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剖宫产术,产后出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
[2]张冬梅.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治疗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9 (4) :320.
[3]苏应宽, 徐增祥, 江森.实用妇产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8-19.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2008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我院收住的有子宫肌瘤剥除术适应证, 要求保留子宫的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100例, 患者平均年龄 (35.2±4.7) 岁, 肌瘤直径 (5.4±2.3) cm, 浆膜下肌瘤数 (1.2±0.5) 个, 肌壁间肌瘤个数 (3.3±0.6) 个。纳入标准: (1) 经临床诊断及超声检查为肌壁间肌瘤、无蒂浆膜下肌瘤; (2) 肌瘤数目≥3个, 肌瘤直径3~8cm; (3) 术前无合并症; (4) 经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 观察组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行肌瘤剥除术, 对照组行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 行子宫肌瘤剥除术。两组患者的年龄、肌瘤直径、肌瘤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 (P>0.05) 。
1. 2 方法
1. 2. 1手术方法观察组剔除肌瘤前先行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 对照组直接剔除肌瘤。 ( 1) 结扎方法: 左手握住子宫下段一侧向头端牵引, 并以左手掌垫在子宫下段后壁处, 防止缝针伤及肠管, 助手暴露视野, 于子宫峡部上方1cm以上, 将大号圆针从前向后距子宫侧缘动静脉丛最外面的无血管区出针打结, 用“0”Dexoll合成线单次缝合。同法处理对侧。 ( 2) 肌瘤剥除术: 于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 以减少出血, 切开肌瘤最突起的部位, 深至肌核, 较大肌瘤, 可行梭形切口。用组织钳夹起切口边缘, 用爪钳牵提瘤核, 用止血钳或纱布分出假包膜界限, 直至底部, 尽量勿进宫腔。剜出瘤核后, 先用0 号肠线缝扎基底部, 分层间断缝合止血, 严密止血, 不留死腔。剪除多余宫壁, 检查剔除周边的小瘤。以1 - 0 肠线间断或连续褥式缝合切口浆肌层。
1. 3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血肿等情况, 所选择患者定期随访2 年, B超复查监测肌瘤复发情况。并对观察组行术前3 月卵巢功能检测, 查血清促卵泡生成素 ( Follicle - stimulating hormone, FSH) 、黄体生成激素 ( luteinizing hormone, LH) 、雌二醇 ( estradiol, E2) 水平与术后3 月血清FSH、LH、E2 水平作对比。
1.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 0 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方面无差异 ( P >0. 05 ) ; 观察组术后出血、术中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 且术后肌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 P <0. 05) ; 两组术前3 月与术后3 月性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见表1、表2。
3 讨论
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子宫肌瘤剥除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术中止血、术后出血。预先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止血确实,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子宫的血供减少, 使术中出血量减少, 术野清晰, 解剖结构清楚, 手术时间相对缩短[2]。本文术中出血量平均74. 5 m L, 低于单纯子宫肌瘤剔除术209. 5 m L。术后肌瘤的复发,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手术中微小肌瘤的残瘤是导致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采用双侧子宫动脉结扎加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 其术后2 年肌瘤复发率为2. 5 % , 低于单纯行肌瘤剔除术的复发率, 提示子宫动脉结扎术在控制肌瘤复发方面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对于那些既要止血又有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患者, 在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是否会影响到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成为倍受关注的问题。事实上, 进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并不会导致卵巢缺血而影响卵巢功能, 因此临床上已经将其作为处理妇产科急诊大出血的有效手段, 而且很少出现术后卵巢衰竭[3]。本研究比较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组术前3 月及术后3 月的FSH、LH、E2 水平, 未发现子宫动脉阻断后对卵巢功能有影响, 结果表明治疗后3 ~ 4 个月排卵功能得到恢复, 比较治疗前后卵巢内分泌功能无差异。因此, 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行肌瘤剥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对卵巢内分泌、排卵功能影响不大。术中子宫动脉的寻找, 要求术者必须熟练掌握盆腔解剖学理论及镜下缝合技术, 操作相对复杂且易损伤输尿管。而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作用与子宫动脉结扎效果相当, 但操作简便易行且不会影响卵巢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行肌瘤剥除术的治疗效果及对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子宫多发壁间肌瘤100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各50例。观察组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后, 肌瘤周围切口注射催产素行肌瘤剥除术。对照组行肌瘤切口周围注射催产素, 行子宫肌瘤剥除术, 进行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包括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术后引流量、术后肌瘤复发。并对治疗组行术前3月卵巢功能检测, 查血清促卵泡生成素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FSH) 、黄体生成激素 (luteinizing hormone, LH) 、雌二醇 (estradiol, E2) 水平与术后3个月血清FSH、LH、E2水平作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血肿方面无差异 (P>0.05) ;观察组术后出血、术中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术后肌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术前3个月与术后3个月性激素水平比较无差异 (P>0.05) 。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在多发性子宫肌瘤剥除术中有着良好的止血效果, 术后肌瘤复发率低, 对患者术后卵巢功能无影响。
关键词:子宫肌瘤剥除术,止血,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卵巢功能,肌瘤复发
参考文献
[1]梁志.子宫肌瘤的治疗现状[J].吉林医学, 2012, 33 (7) :1464-1465.
[2]王晓娟, 王晓平, 邵雷.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用于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0, 15 (3) :189-190.
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2年3月10日至2014年3月1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产后出血患者, 对照组48例患者中, 最小年龄不低于24.2岁, 最大年龄不超过36.2岁, 平均年龄大约是 (26.24±3.15) 岁。孕周最长为42.0周, 孕周最短为32.5周, 平均孕周为 (37.89±4.13) 周。其中经产妇总共有26例, 初产妇总共有22例。观察组48例患者中, 最小年龄不低于23.8岁, 最大年龄不超过35.9岁, 平均年龄大约是 (26.04±3.24) 岁。孕周最长为43.9周, 孕周最短为33.1周, 平均孕周为 (37.98±3.23) 周。其中经产妇总共有25例, 初产妇总共有23例。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孕周长短、年龄结构、分娩方式、生育史等资料信息无显著性 (P>0.05) , 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用于治疗48例观察组:产妇在手术前首先要排空膀胱, 胎儿分娩后, 给予产妇静脉滴注5%的葡萄糖和20 U的缩宫素, 同时采用卡前列甲酯全塞肛, 使用的剂量是1 mg。娩出胎盘之后的40 min之内, 如产妇的出血量超过450 m L, 那么需要常规消毒阴道, 并且按摩子宫, 从而排出宫腔内积血。医务人员通过中指对宫颈两侧到膀肌腹膜反折下0.6~0.9 cm, 在宫颈大概4~8点向前偏0.5 cm处探查, 探查的深度大约是4.5 cm。另外一只手采用3把无齿卵圆钳钳夹宫旁血管和两侧子宫动脉下行支。手术结束后留置导尿管, 并且仔细查看患者的出血情况。患者采取平卧位, 如4 h后产妇没有活动性出血, 那么可以取出宫颈钳[1]。
宫缩剂用于治疗48例对照组:给予产妇注射前列素氨丁三醇针, 剂量是250 μg, 如10 min后没有起效, 那么继续给予产妇注射前列素氨丁三醇针, 剂量仍是250 μg。如用药剂量达到1000 μg仍无法止血, 那么需要行全子宫切除术或者孕妇子宫动脉结扎术[2]。
1.3 统计学方法:把所有的数据输入SPSS17.2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 (±s) 表示计量, 用百分数 (%) 、例数 (n) 表示计数, 经软件计算, 如果对比数据P<0.05, 则被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时间内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观察组的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不同时间内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止血时间:48例对照组中, 止血时间在5 min以上15 min以下的总共有21例, 止血时间在15 min以上25 min以下的总共有18例, 止血时间在25 min以上的总共有9例。48例观察组中, 止血时间在5 min以上15 min以下的总共有38例, 止血时间在15 min以上25 min以下的总共有9例, 止血时间在25 min以上的总共有1例。观察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止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常见现象, 出血原因主要是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宫缩乏力等[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 不同时间内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有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止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0.05) 。由此可见,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明显, 大大减少了出血量, 而且止血时间较快, 值得推荐[4]。
摘要:目的 重点探索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 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2年3月10日至2014年3月10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产后出血患者, 将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用于治疗48例观察组, 宫缩剂用于治疗48例对照组, 对比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的2 h出血量、24 h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止血时间在5 min以上15 min以下的总共有21例, 止血时间在15 min以上25 min以下的总共有18例, 止血时间在25 min以上的总共有9例。观察组的止血时间在5 min以上15 min以下的总共有38例, 止血时间在15 min以上25 min以下的总共有9例, 止血时间在25 min以上的总共有1例。观察组的止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产后出血患者的出血量/止血时间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非常明显, 值得推荐。
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婉波, 覃小红, 蔡瑞贤, 等.子宫动脉下行支及宫旁血管钳夹术在治疗凝血功能障碍性产后出血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半月刊) , 2009, 11 (15) :131-132.
[2]季平, 吴春梅, 石月莲, 等.宫颈钳夹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7) :8-9.
[3]孔志伟, 巫朝霞, 张晓静.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宫颈环扎术在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7)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