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机制(精选11篇)
联网机制 篇1
物联网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产物, 所谓物联网就是物品与物品相连的互联网。射频识别手段、无线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感知与识别技术是连接物与物、人与物的关键之处。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物联网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 物联网系统发展到今天, 它的发展趋势是设施总量逐渐增多、类型多样化和功能多元化。但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效管控策略不足、节点资源欠缺充足性、结构体系呈现动态离散等问题。其中, 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则表现得十分突出。物联网系统要持续的保证安全稳定的发展势头就务必要对系统的信息安全水平进行优化升级并及时制定可靠的安全防控策略, 以应对网络与移动通信系统安全考验并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安全挑战。
1 物联网安全的相关技术特点
涉及物联网安全方面的技术特点主要三种:首先是可跟踪性, 指的是, 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电子标签和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能够获取物品精确的地理位置以及所需信息;可监控行指的是物联网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可控范围内的物品进行监控, 比如物联网能够通过医用识别感应器对人体的体温、血压等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然后将数据传输到病人所在医院的数据库中, 以便医生在了解病人病情的时候随时调用;可连接性指的是将物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连接到一起, 共同提高物联网安全监控的水平。比如在商场销售的货物包装上侵入微型感应器, 这种物联网技术使得购买者能够通过手机扫描就能查询到食品的具体生产信息, 以确保购买产品的质量安全。
2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作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品必然是基本要素。一般来说物联网所连接的处理目标物主要有机器、物、数据这几种。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 所以相较于以文本为主要处理目标的互联网来说, 物联网对于安全需求要高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 机器与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在物联网安全管理问题上最为显著的优点就是, 它能够智能化的完成一些比较机械的任务, 而且很多复杂或者危险的任务也可以通过植入相应的编程进行智能化操作, 这就可以省去很多人工劳动力,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但是这个特点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因为智能化的物联网机器操作, 很多感知节点一般都无人看管, 所以若是机械设备成为攻击者的目标的话, 通过入侵感知点就能对机械设备进行非法操作或者对设备零部件进行更换, 这些都会导致机器的正常运转受到影响。 (2) 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感知网络之所以存在安全隐患,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由于感知节点功能简单、携带能量少, 一旦成为攻击的目标, 那么并不需要过高的技术就能攻破。此外, 物联网中有很多种类型的感知网络, 而且这些感知网络之间没有达成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协议, 所以物联网系统无法按照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全面监控所有的感知节点。所以被分散管理且易于操作的感知节点存在很大的隐患。 (3) 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信息数据库包含了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所采集的信息, 让这些数据和互联网结合的时候, 其节点数量是很庞大的。在这种比较复杂的网络坏境之下, 数据在传输和同步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网络信息通道堵塞或者直接被拒绝服务的情况。通信网的安全机制虽然已经相对很完善了, 然而, 在面对物联网的传输过程中比较复杂的逻辑关系, 这样的安全机制还是无法承载这种物物相连的通信安全需求。 (4) 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涉及到物与物, 物与人信息数据的交换和同步, 它所在的网络环境更加复杂化, 如怎样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怎样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等问题都是物联网业务中比较常见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般不会被规划为互联网问题, 正是由于物联网的网络环境特点, 很多潜在的安全问题就由此产生。此外, 物联网涉及到的机械设备数量多, 类型多, 且多数无人看守和维护, 所以这些机器设备也缺乏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
3 物联网安全防护对策
物联网在改善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需要解决。物联网的应用越广泛, 其安全问题涉及到的方面也就更多, 所以物联网安全防护工作十分重要。可以从物联网技术角度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为物联网提供安全保障。
(1) 确保节点和芯片的安全性能。从物联网的节点和芯片角度出发的安全防护对策是一种物理安全机制, 主要包含了:阻塞标签。它通过标签隔离机制, 对多种标签进行模拟, 切断指定或者所有标签与读写器, 通过对标签的权限进行限制以避免被追踪和读取, 只是, Kill命令机制中的标签一旦设置好权限之后就无法再被修改。2) 保障信息的安全无差错传输。数据加密是防止信息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操作的常用手段。目前常用的数据加密技术有:一是端到端加密, 该加密技术主要在顶层即应用层进行, 加密信息只能在接收端解密, 不同的应用类型所采用的安全策略会有所差异, 而且安全防护水平的高低可以根据安全等级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调整;二是节点到节点加密, 该加密技术主要是在中间层即网络层进行, 在每个传输节点上进行加密数据的解密, 该技术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应用的安全防护。这两种类型的技术各有特点, 在使用的时候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3) 加强节点认证和访问控制。感知节点的网络环境较差, 容易受到攻击破坏, 所以对节点进行认证, 对访问节点的服务器进行合法性的鉴别, 或者通过把邻近节点作为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排除非法节点,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互联网和物物信息结合的安全有效性。对于访问控制机制比较复杂化的物联网来说, 数量大且种类多的传感器节点的安全防护需求急需新的访问控制机制, 以适应物联网的发展。
4 结语
信息安全正在告别传统的病毒感染、网站被黑及资源滥用等阶段, 迈进了一个复杂多元、综合交互的新时期。在技术方面我们需要对物联网开发高度可靠的安全机制, 在客观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国在物联网监控方面的法律法规, 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良好、有利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孙伟, 刘志杰.物联网发展的安全需求[J].邮电设计技术, 2013 (6) :25-27.
[2]魏震, 李胜东.物联网安全问题技术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 2013 (4) :33-34.
[3]饶柳, 严炎.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及机制设计[J].广东通信技术, 2013 (2) :33-36.
联网机制 篇2
苏保监办发〔2012〕57号
关于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网络安全
工作的协作机制》的通知
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
为增强保险业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提高行业信息化监管力度,江苏保监局与江苏省通信管理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互联网网络安全工作的协作机制》(详见附件一),现下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省级分公司应高度重视互联网网络安全,指定人员负责辖内机构的具体网络安全工作,并在《监测信息汇总表》(附件二)中填写人员的详细信息,报送统研处。
二、省通信管理局将对我省保险从业机构的门户网站、互联
网接入及其他重要系统进行监测,为提高监测针对性,请各省级分公司将需要监测的IP地址、网络域名等信息汇总,于3月27日上午12:00以前上报至江苏保监局统计研究处(填写附件二《监测信息汇总表》,通过OA系统上报,如没有则不填)。
三、对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保监局与省通信管理局将联合下发《关于处理网络安全事件的函》。发生安全事件的公司应于接函后及时进行处理,并在十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向保监局统计研究处与省通信管理局网络安全管理处反馈。(向保监局统研处的反馈可通过OA系统上报,向省通信管理局网络安全管理处的反馈可采取纸质文件传真格式)。
四、各公司一旦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应及时向保监局与省通信管理局报告。
五、对在监测中出现较多问题或是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公司,保监局将根据需要对其开展网络安全检查。
附件:1.《关于加强互联网网络安全工作的协作机制》;
2.《监测信息汇总表》
联系人:汪一峰、罗东波
电话:86793980、86793904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主题词:网络安全通知
内部发送:局领导。
联网机制 篇3
关键词:互联网;养老;运作流程
1.“互联网+”养老模式综述
通过在中国知网搜索,输入“互联网养老”的文献并不多,2015年仅有12篇。2015年以前相似文章也很少。国内学者主要从“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背景,建设思路进行了研究。“互联网+养老模式”是中国首次提出的养老模式,可借鉴的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少。
孙文灿(2015)从政策支持与试点探索、实践积累与面临挑战、发展思路、主体和领域四个方面提出“互联网+养老”的建设思路。潘峰(2015)介绍现有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人手,提出“互联网+”拓展社区养老发展的新思维,进而提出构建智能化居家养老的服务方式,以推动社区养老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赵红(2015)提出浙江省乌镇镇积极推进“互联网+养老”试点工程,实施智慧养老项目,探索出“大数据为核心、强硬件为基础、互联网为手段”的三步走战略,为在全市应用推广打下基础。赵莹(2015)明确养老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但是在后互联网时代,它将被重新定义。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型从比拼产品的流创新走向竞争理念的源创新。廖毅敏(2015)提出互联网与传统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深入,衍生出大量的创新产品与运营模式。提出了“互联网+”养老下的两个问题,一是大数据健康面临个人隐私保护失控的极大风险。二是养老产业供给不足,网络惠民红利未能充分发挥。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即:一是推动智能健康产品创新,二是壮大在线健康服务产业,三是发展智慧化养老服务新模式。万江(2013)提出任何国家的养老模式都与其社会保障制度、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相适应的居住设施密不可分。美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主要由企业和个人承担,由于美国老人生活上的独立性,使其多选择设施养老,其养老设施分类细致,商业化发展迅速;丹麦施行住宅养老政策,政府在软硬件上提供支持,并在养老住宅建造方面予以充分的补助;日本的社保制度和居住设施类型呈现多元化分布结构,老年人可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和健康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居住模式。
综述,“互联网+”养老模式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互联网+”养老的含义、本质、运作流程、实践参考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本文从供需理论和SWOT理论出发,界定了“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内涵和特征,建立“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运作流程,并分析运作流程面临的机会与威胁,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提出“互联网+”养老模式发展建议,为推动我国“互联网+”养老模式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2.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互联网对老年人养老影响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借助学生的力量进行派发,即选择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u个所在地区的40个学生,在学生选择方面,要求是家里有60周岁以上的老人或年龄在50-60周岁的中年,之所以选择50-60周岁这个年龄段的中年,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一方面对互联网模式更了解,更容易推广,另一方面身体也处于下降水平,注重保健养生。本次调查共发放440张问卷,共收回438张,其中13张调查问卷出现填制不完整、2张问卷丢失,因此有效样本共425个。
2.1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Excel汇总,调查显示,在性别上,女性占51.86%,男性占48.14%,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在年龄上,50-60周岁占8.75%,60-65周岁占46.70%,66-70周岁占33.42%,70周岁以上占11.13%;在城乡方面,城市占58.23%,乡村占41.77%,城市的比例略高于乡村;在教育文化程度上,小学和初中学历的占63.45%,高中学历的占28.76%,大专及以上的占7.79%;在家庭现有人口来看,72.19%是三代同堂,且有两个老人的比例最高;职业上行政人员、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员、企业职工、自由职业、农民都有所覆盖;有65.23%的子女在老人所在地区工作,34.77%的子女不在老人所在地区工作,其中46.65%的受访者除非万不得已,不愿意生活在外地。
2.2养老需求分析
通过Excel汇总,调查显示,在养老方式上,35.66%的受访者选择子女养老,7.23%的受访者选择养老院等机构养老,57.11%的受访者选择居家通过自己和社区予以养老。选择养老方式与性别、地区没有显著关系。学历高、行政事业单位、城市生活的人群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在生活保障上,37.34%的受访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退休金、43.33%的受访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支付、12.9%的受访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老保险、6.43%的受访者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兼职收入。在是否接受过上门形式的养老服务上,60.72%的受访者没有接受过任何上门形式的养老服务,39.28%有上门形式的服务。在能接受的养老费用上,32.67%的受访者可接受的养老费用在5000元以下,40.44%的受访者可接受的养老费用在5000-10000元,23.67%的受访者可接受的养老费用在10000-20000元,3.22%的受访者可接受的养老费用在20000元以上。选择上门提供养老服务和可接受的养老服务与城乡、地区有显著关系,城市生活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如杭州、宁波、温州地区的人群选择上门形式的比例远高于乡村生活以及其他地区的人。在养老服务上,有79.23%的人群选择了家政、代办服务、预防保健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娱乐服务,由此可以分析,受访者的养老需求是丰富多样的。但需要支付费用时,66.23%的受访者选择了健康咨询和预防保健服务,10.15%的受访者选择了家政服务,9.03%的受访者选择了娱乐服务,14.59%的受访者选择了代办服务,可见,受访者的养老需求是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
2.3互联网使用情况分析
对438份调查问卷予以统计,共有411户家中有电脑,其中,城市家庭拥有电脑比例为100%,19个农村家庭为子女购置电脑,自己在家并不使用电脑。仅有8个家庭未配置电脑,且短期内也不打算使用电脑。可见,目前电脑普及率非常高,为互联网+养老模式提供了硬件基础。从电脑、手机使用情况来看,受访者的使用频率较高,主要集中在5-6天和每天都在使用,88.42%的受访者主要是看新闻、娱乐(打牌、下棋等),有8.55%的受访者查看保健信息,仅有3.03%的受访者有购物的经历,并且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0-60岁,结合调查问卷中的两个问题即是否期望通过互联网接受养老服务、是否会参加网络培训,发现年龄越大,购物经历越少,期望通过互联网接受养老服务、参加网络培训的概率也较少。可见,互联网使用信息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3.“互联网+”养老模式界定
3.1概念
互联网每进入一个行业就会带来这个行业的深刻改变和转型,提高该行业的运营效率,加剧竞争。“互联网+”养老是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和互联网结合的新生产物和模式,有必要从基本概念、特征予以界定。“互联网+”养老模式是借助于电脑、手机等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养老需求的提出,及时、准确、完整地传达到养老供给一方,供给方及时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兴养老模式。
3.2特征
“互联网+”养老,主张以互联网为支撑,广泛运用于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让养老信息在供需双方问畅通无阻。基于互联网本身的特征即速度快、即时性、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优势,“互联网+”养老可以解决大部分养老问题,如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养老设施供不应求、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其具体特征如下:
(1)互动性,在互联网平台上,养老需求方可以随时提出养老信息,养老供给方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养老服务,实现双方的共赢,一方面,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互动性是“互联网+”养老模式最大的优势所在。
(2)一体化,目前养老相关部门如养老社区、医院等部门信息系统割裂导致简单的事情重复办,“互联网+”养老大平台建立后,可以实现各个部门的对接,促进业务协作,让老年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电脑)享受各部门提供的服务,不再重复办理登记业务,真正实现信息一体化。一体性是“互联网+”养老模式的第二大优势。
(3)个性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大人类需求,传统的养老模式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面向群体众多,提供养老服务基本是一致的,而"Ni联网+”养老平台建立,养老需求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私人定制养老服务,真正让老年人提高养老品质。
(4)产业化,养老产业发展滞后,使得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降低老年人养老品质。“互联网+”养老,即让老年人有养老之所,又可以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养老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盈利模式模糊,“互联网+”养老的真正融合,养老产业的盈利模式迎来曙光。
4.“互联网+”养老模式运行机制
4.1“互联网+”养老模式主体分析
4.1.1参与主体
(1)政府。
政府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养老模式便随之提出,“互联网+”养老模式关键是养老信息能否准确、及时、完成地传达供需双方,能否解决养老问题,那么必须建立养老信息载体——养老大数据平台。因此政府是实施“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推动者和监督者,即推动养老大数据平台的建立,监督大数据平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政府在养老模式中起到一个主导地位。
(2)老年人及家庭成员。
老年人作为养老服务的需求者,故需要在养老大数据平台中录入养老基本信息和养老需求。
(3)企业。
企业作为养老服务的供给者,须在养老大数据平台中录入可提供的养老服务。企业涵盖了养老各个方面,包括基础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发展需求,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可依、老有所成。
(4)医院。
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体是否健康。因此养老大数据应时刻追踪老年人身体状况的信息。
(5)保险机构。
养老大数据平台存有供需双方的详细信息,本身就存在信息滥用的风险,因此保险机构作为一个保障人来保护供需双方的合法利益。
4.1.2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互联网+”养老模式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是建立在养老大数据平台上,是否能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老年人、企业、医院、保险机构各参与主体。参与主体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4.2“互联网+”养老模式运作流程
建立“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老年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产业的完美匹配,真正做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实现匹配的基础就是养老需求的信息能及时、准确、完整传达,养老产业能通过信息及时提供服务。因此互联网在这个信息传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改变了交易场所、拓展了交易时间、丰富了交易品类、加快了交易速度、减少了中间环节。互联网让居家养老变得更轻松,只需要安装,简单的操作,老人的生活就更加便利。基于互联网优势,建立的运行机制如图1。
4.3“互联网+”养老模式SWOT分析
5.“互联网+”养老模式运行保障
5.1秩序保障
习近平同志谈到“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因此“互联网+养老模式”能否顺利运行,首当其冲的就是建立互联网相关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明确供需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维护网络安全。
5.2平台保障
“互联网+”养老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大数据平台建设,因此,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张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使用互联网,正如家家都有电视一般,最终“互联网+”养老模式能被广大老年人接受。
5.3人才保障
“互联网+旅游”驱动机制研究 篇4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以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其迅速结合, 获取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互联网+”推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旅游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深入分析“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 对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互联网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一) 互联网成为旅游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旅游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信息技术既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要素、新资源, 又催生了新的旅游产业形态和旅游产品生产方式, 为旅游企业创新提供了技术动力。在“互联网+”的背景下,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凶猛。一大批旅游产业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诞生, 综合门户网站、旅游垂直搜索引擎、旅游网店、微博、社交网络等旅游电子营销渠道发展迅速。借助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一大批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应运而生, 携程、途牛、去哪儿、到到、驴妈妈等知名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成为旅游新业态的代表。这些新兴旅游业态依靠强大的互联网技术, 对传统的旅游行业产生极为强烈的冲击, 逐步挤压传统旅游行业的生存空间。因此, 互联网是当下旅游业新业态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 互联网促进旅游信息互动
对旅游业而言, 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掌握信息者容易成为行业翘楚。而互联网的一大特征就是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模式, 互联网技术大大增强信息沟通的便捷。互联网具备极强的信息集聚能力, 为旅游者提供智能化信息选择功能, 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收集到自己想要的旅游信息。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 则为旅游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旅游者可以通过各类旅游电子商务平台获取信息, 同时产生一定的信息反馈, 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平台改进信息提供的内容方式。信息通信技术为旅游信息互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推动旅游产业新业态的产生。
(三) 互联网促进旅游供需协调发展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 旅游信息能够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 能够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沟通渠道。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涵盖广泛的内容, 涉及众多部门、企业。旅游者追求高品质旅游服务体验的需求日益提升, 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 对旅游产品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 旅游供给改革成为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 为旅游供需信息沟通提供便捷的通道。互联网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模式成为旅游产品创新的重要形式, 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向生产和消费两端反馈信息, 推进旅游产品改革创新, 为旅游消费提供高品质产品, 促进旅游供给和需求的协调发展。
二、“互联网+ 旅游”驱动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促使互联网在旅游行业广泛应用, 驱动旅游行业不断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模型, 建立“互联网+ 旅游”驱动创新系统, 描述互联网对旅游的驱动机制 (图1) 。
“互联网+ 旅游”创新驱动系统由主体、客体、媒介、动力、机制五个要素组成。主体是指“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实施者, 包括指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客体是“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接受者, 主要指旅游产品、运营模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创新。媒介是“互联网+ 旅游”创新的环境, 包括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障等方面内容。动力是“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主要指市场需求、技术条件等。机制是指“互联网+ 旅游”的创新机制, 主要指创新要素配置、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
在“互联网+ 旅游”创新驱动系统中, 五个要素自成体系, 形成五个子系统。子系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 推进子系统的发展。同时五个子系统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作用, 共同作用于“互联网+ 旅游”创新驱动系统。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在旅游市场、通信技术发展的推动下, 对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企业运营、组织管理等方面产生作用, 为旅游产业创新起到引领作用和提供智力支持, 竭力打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在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技术创新、基础保证等条件下旅游创新要素能够合理配置, 创新成果得以科学转化, 推动互联网旅游的发展, 催生出新的旅游业态。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 旅游”的效应逐步显现,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旅游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旅游产业借助于互联网技术, 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行业领域。同时旅游业促进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换代。“互联网+ 旅游”构建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旅游生态系统, 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业态。
(一) 推进互联网与旅游融合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为人们生活带来较大便利, 同时也为旅游行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互联网+”具有整合数据、搭建平台的功能, 互联网能够将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处理, 使供给端和消费端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 为旅游者提供及时的旅游信息服务。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旅游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旅游与医疗、教育、交通、餐饮、制造、金融等众多行业紧密相关, 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动机。“互联网+”以其开放性、包容性, 为旅游行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能够有效整合旅游资源, 为旅游者提供满足需求的旅游产品。因此, 凸显“互联网+”的功能优势, 能够驱动互联网与旅游产业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带动国民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增长。
(二) 科学规划“互联网+ 旅游”
“互联网+ 旅游”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行业领域, 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科学规划“互联网+ 旅游”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保障,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对于“互联网+ 旅游”应该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与定位,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部分要加以利用, 有损行业发展的因素要剔除出去。科学规划“互联网+ 旅游”, 为“互联网+ 旅游”的发展做好战略布局。要结合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逐步积累科学的大数据, 提高数据的效应, 增加大数据的附加值, 让互联网真正成为提升旅游者消费体验的渠道,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 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智慧旅游的发展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 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为旅游者出行提供了便捷条件。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涵盖内容非常宽泛, 包括智慧平台、智慧交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产品、智慧安全、智慧营销等众多内容, 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智慧体验。当前旅游智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朗, 市场需求旺盛, 发展前景广阔。要不断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借助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让旅游变得更加“职能”, 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 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 推进“互联网+ 旅游”创新发展
“互联网+ 旅游”是一个崭新的旅游系统,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旅游产业模式, 使旅游产业由传统的封闭系统发展到现代的开放系统。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旅游企业等主体要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和充分的智力支持, 为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遵循旅游行业发展规律, 促进旅游创新要素合理配置, 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模式, 满足旅游市场多方面的需求, 推动互联网旅游创新发展,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升旅游者的消费体验。
参考文献
[1]张朝枝.互联网对旅游分销渠道的影响[J].旅游学刊, 2012, 27 (8) :3-4.
[2]肖亮, 赵黎明.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 2009, 24 (3) :75-81.
[3]唐业芳, 郑少林.互联网环境下旅游价值链构筑[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08) :135-137.
[4]李莉, 张捷.互联网信息评价对游客信息行为和出游决策的影响研究[J].旅游学刊, 2013, 28 (10) :23-29.
[5]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旅游学刊, 2012, 27 (9) :7-8.
[6]朱鹤, 刘家明, 陶慧, 张娟.基于网络信息的北京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及空间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 (12) :2081-2094.
联网机制 篇5
【关键词】数字油田;物联网;安全问题;保障机制
1、数字油田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
物联网物理硬件的复杂性以及组网方式的多样性带来了物联网系统多元化的安全挑战。对于目前技术已经成熟的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网来说,其安全机制已经趋于成熟与完整,因此无论用户还是运营商都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工作并获取各项服务。但目前物联网的安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物联网系统的多源异构性,也造成其安全性研究难度较大[1]。
数字油田物联网系统一般都设计为三层结构:井场感知层、数据传输层、管理服务层。从实现过程来看,井场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网桥或无线传感网汇聚传输至生产调度中心进行数据的处理、存储与分析,整个信息采集处理的过程体现了物联网安全的特征与要求,也揭示了所面临的安全问题[2]。
1.1感知层安全问题
数字油田物联网系统从第一步信息感知采集中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感知采集设备如传感器或RFID终端设备自身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和损坏。
RFID感知信息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
1)置于被感知物体上的识别标签,可被合法的RFID阅读器访问读取(读取操作简单)。如果是被未授权的用户进行读取操作的话,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2)RFID阅读器大多为手持可移动式阅读器。非固定式的读取操作方式,还可能存在假冒和非授权服务访问问题[3]。
1.2网络传输层安全问题
数字油田物联网系统中网络传输环节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物联网本身是基于互联网的,因此互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同样会复制给物联网系统。延长油田物联网系统中无线网桥采用基于IP传输机制的数据型无线网桥,因此网络传输层上数据以IP包的形式传输。虽然延长油田企业专网已采取行为审计、流浪控制、舆情分析、防火墙等硬件设备来加强数据安全保护,但是仍存在一些常见的安全威胁。互联网中出现的传统安全问题也同样给物联网系统带来安全威胁。再者物联系统中传感器、控制器等节点数量庞大,有可能会导致大量数据信息同时发送传输造成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其次,由于底层传感网络可以采取多种接入手段,无线传感网(WSN)、无线网桥等较传统光纤易受干扰,如此多元化的网络会造成网络结构复杂、互通性差等问题。同时数据传递和交换的过程中涉及到多次加密、解密,一旦某个过程被破译,后果不堪设想[5]。
1.3应用层安全问题
应用层的服务包括从生产调度中心的海量数据处理、数据重组和数据反馈到以Web形式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的各种服务。期间从网络传输而言经过了各个不同的无线传感网、无线网桥最后进入企业专网即互联网;从用户访问来讲,经过了各个级别权限的用户访问和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越权访问、身份伪装、黑客入侵以及用户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综合业务的安全性还涉及到数据权限认证、身份识别、计算机取证等安全机制。
2、数字油田物联网系统安全机制
2.1感知层安全保障机制
感知层的信息安全主要考虑RFID系统的安全保障机制[6,7]。
1)对人车物标签本身的物理保护法。针对只存有标签 ID 的无源标签,如果标签出现非法访问读取或标签受损无法恢复时,该标签的合法阅读器可以发送kill命令,使标签永久失效。还可以对标签进行物理信号阻隔操作,如对标签外围安防金属箔片,可阻止某些非法频率的无线信号穿透,不过这种方法在非法信号扫描的同时也将合法阅读器的访问信号阻隔在外。
2)密码技术。可以对标签上的信息进行加密,合法阅读器进行读取时,可以使用公钥进行解密再去读写。为防止公钥的泄漏或伪装,还可以使用重加密方法。
3)对于布设在井场的传感器、变送器、物联网控制器等受外界环境干扰较大,需要制定相关的设备性能等级指标,为这些设备在室外井场的运行提供标准。对于位于室内机房的设备,授权专人管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所有对设备的接触访问都得到批准和授权。
2.2网络层安全保障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保障策略可以考虑几下方式:
1)对消息加以认证:接收者对所收到的消息进行认证,确认消息是完整的,而且是从合法的节点发送过来的。这样就保证了非法发送的消息被合法节点监测到之后,非法消息无法在网络上传输或广播。
2)对数据授权加密:传输数据只对授权用户进行开放,没有授权的数据是用户看不到的,再者,选择合适的密码机制对传输数据加密,从而增加攻击者获取传输数据的难度。
3)确认每个汇聚节点数据的时新性:要求汇聚点能判断出最新收到的数据包是否为发送节点最新产生的数据包,且数据包并非恶意节点发送的重放消息。
4)保证网络的自适应性:网络具备一定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攻击者控制某个或某些节点后,整个网络不会因此而失效或瘫痪。
2.3应用层的安全保障机制
针对数字油田应用层的安全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几点安全措施[9]:
1)提供数据库访问权限,对于不同权利级别的人员给予不同的访问权限,通过权限控制数据内容访问;
2)数据备份,每日例行数据备份,并进行异地备份;
3)对不同权限的用户的个人信息提供保护机制,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4)对系统设计及软件支持中产生的专利、著作权等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5)采用密码技术,如数字签名、数字认证、密码算法等。
3、小结
本文提出了数字油田物联网系统的安全问题。对数字油田物联网系统三层结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每一层的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对应地给出了每一层的安全保障机制。数字油田物联网系统中生产数据的实时性、安全性是重中之重,必须引起重视。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障,整个物联网系统才能正常有序有效地运行。参考文献
[1]刘屹.物联网安全架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20):298-302
[2]杨庚,许建,陈伟,祁正化,王海勇.物联网安全特征与关键技术[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0(4):20-29
[3]贾保先,谢圣献,李俊青,贾仰理.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及解决措施[J].自动化仪表,2012,33(12):40-45.
[4]饶柳,严炎.物联网安全问题分析及机制设计[J].广东通信技术,2013(2):33-36.
[5]邵熹雯.基于RFID的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48(S1):112-114.
[6]郑滕滕.物联网安全保障机制探析[J].消费电子,2013,18,(9):87-89.
车联网热点资源下载机制研究 篇6
文章中车联网体系架构包括云中心、路侧单元RSU和车载单元OBU这3个部分, 整个车联网网络体系架构组成是以云中心为中心区域, 域内实行半分布式控制。云中心是由服务器集群组成的云中心, 具有大数据存储、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海量数据管理、分布式计算的特征;RSU由路侧服务器组成, 负责缓存、内容管理、OBU管理并提供服务。车载单元OBU是指移动车辆, 它是热点资源的请求方。路侧单元RSU与云中心、路侧单元RSU之间通过有线网络方式连接, OBU与OBU之间以及OBU与路侧单元RSU之间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连接。在车联网体系架构中, 路侧单元RSU主要负责热点资源缓存、内容管理、对OBU进行认证管理以及提供热点资源搜索服务, OBU是热点资源的请求方。车联网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
在车联网环境下, 由于车载单元OBU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等不同, 用户对网络当前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有所区别, 导致部分资源在一段时间内需求量很高, 而这些资源可以认为是热点资源, 它主要包括当前比较热门的电影、广告、电视剧等多媒体应用。而多媒体应用的实际效果, 包括多媒体的响应速度、多媒体的高清质量等, 这些因素往往能决定OBU的实际体验效果。
在车联网的系统架构中, 如果采用传统的资源下载方法, 不仅耗时较长, 并且OBU在移动过程请求资源下载中, 资源的连续下载响应时间较长, 速度较慢。本文根据当前技术的不足, 提出了在车联网环境下热点资源下载的方法, 使得OBU在高速移动环境下获得良好的车载娱乐体验效果。
1 车联网热点资源传统下载方法与分析
1.1 车联网热点资源传统下载方法
首先, OBU通过路侧单元RSU向云中心注册, 同时通过RSU向云中心发送资源下载请求。然后, 云中心接到OBU的资源请求后, 查找所需资源, 并通过RSU把所需资源发送给OBU。当OBU离开当前RSU时, 进入下一个RSU时, OBU会记录资源下载的断点情况, 同时断开与当前RSU的链接, 在和下一个RSU建立连接后, 根据记录的资源下载的断点情况通过RSU向云中心请求下载未完成的资源部分, 云中心接受到请求后, 查找所需资源, 然后通过RSU把未下载完成的资源部分发送给OBU (见图2) 。
1.2 车联网热点资源传统下载分析
在传统资源下载方式中, OBU与云中心建立链路连接时, 需要经历申请、查找、确认返回等过程, 这个过程耗时较长。其次, 如果OBU请求资源下载中, 其资源下载的链路发生了变化, 需要重新与云中心建立链路连接, 这个过程具有资源连续下载响应时间较长、速度较慢的缺陷。
针对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仔细分析, 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路侧单元RSU在整个网络中被虚拟化、透明化。换句话说, 在从云端到OBU的传输中, 两端是看不见中间所经过的单个RSU的, 两端看到的只是由一片RSU虚拟形成的一个管道, 至于这个管道是哪一个RSU提供的, 下一时刻又要切换到哪一个RSU, 云端和OBU都看不到, 更控制不了。
2 车联网热点资源下载方法
2.1 车联网热点资源下载方法
针对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与OBU通信的端点从云中心移动到由RSU组成的、具备资源分布式存储功能的网络, 即由“云—RSU (虚拟透明) —OBU”模式转换成“RSUOBU”模式, 使RSU网络能对传输链路进行优化, 精准控制, 从而避免传统“云—OBU”模式中因为移动而引起的RSU切换、频繁注册、掉线掉话、响应缓慢等一系列问题。
而资源分布式存储, 是将资源分散存储在多台独立的设备上。传统的资源存储是采用集中的存储服务器存放所有资源, 而存储服务器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 也是可靠性和安全性关注的焦点所在。资源分布式存储与集中式存储方式的不同在于, 并不是将数据存储在某个或多个特定的节点上, 而是通过网络使用企业中的每台机器上的磁盘空间, 并将这些分散的存储资源构成一个虚拟的存储设备, 数据分散地存储在企业的各个角落中。结构化数据的存储以及应用所谓的结构化数据是一种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 其包含了一系列的属性, 其中, 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数据类型, 存储在关系数据库里, 可以用二维表结构来表达实现的数据。资源分布式存储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 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 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 实现资源分布储存, 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 还易于扩展和资源的备份, 在车联网环境下, 由于车辆高速移动, 导致车辆在路侧服务器间频繁间断, 实现多媒体服务的无缝衔接, 保证车载服务的不中断, 将车联网热点资源采用分布式存储是解决当前车联网难点的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2.2 车联网热点资源下载方法应用场景 (见图3)
车联网热点资源下载方法应用场景包括整个框架包括云中心、路侧单元RSU和车载单元OBU, 云中心将覆盖范围下的RSU分成若干部分, 每个部分为一个节点簇, 每个节点簇包含4个RSU, 路侧单元RSU用于存储热点资源和热点资源列表, 热点资源列表存放的是从云中心推送的热点资源名和节点簇内的其他RSU的IP地址信息。每次云中心推送当前热点资源, 路侧单元RSU都会自动更新最新热点资源信息。当车载单元OBU向路侧服务器请求热点资源时, RSU会在资源列表中查找, 如果查找成功, 则在本地存储的热点资源服务器中查找该资源, 并将该资源推送给OBU。其具体实现过程, 如图4所示。
(1) 云中心利用碎片化空闲时间向RSU推送热点资源, RSU在资源列表中添加从RSU推送的热点资源名信息, 由于热点资源在一段时间后可能有变化, 所以RSU会自动更新资源列表的信息和本地存放的热点资源。 (2) RSU根据热点资源列表中存放的热点资源的信息向其覆盖范围内的OBU推送热点资源。 (3) OBU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请求下载某一热点资源。 (4) RSU接收到OBU请求信息时, 在本地查找热点资源后, 将该资源返回OBU。 (5) 当OBU在向RSU发送离开请求时, OBU记录热点资源Res未下载完信息, 包含热点资源名和热点资源下载的程度信息。 (6) 当OBU与下一个RSU连接建立完成后, OBU发送热点资源Res未下载完信息。 (7) 当前RSU根据OBU发送的信息在本地查找热点资源Res并发送热点资源Res未下载完的部分。
3 结语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对车载娱乐的要求也日益增多。车联网热点资源管理的研究对给人们提供丰富而便捷的应用和服务具有显著意义。
本文根据用户对不同资源需求的不同, 针对部分资源在一段时间内OBU需求量很高的, 即热点资源, 而这些资源的效果, 包括多媒体的响应速度、多媒体的高清质量等, 往往决定用户的实际车载体验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车联网环境下热点资源分布存储与下载方法, 不仅减少了下载资源链路连接的时间, 而且减少了OBU和云中心在切换资源下载过程的响应时间, 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与性能。
参考文献
[1]Chung-Ming Huang, Chia-Ching Yang, Chun-Ming Hu, Vinel, A.An open 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ing Framework using the P2P-like paradigm based on the somecast protocol[A].Internet Communications (BCFIC Riga) , 2011 Baltic Congress on Future[C].2011.
[2]Repantis T, Kalogeraki V, Data dissemination in mobile peer-to-peer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data management, ACM[C].2005.[3JKurhinen.Mp2p network in collecting data from sensor networks[A].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EEE Symposium on Computers and Communications[C].2006.
[4]Ding H, Pei J, The research of resource auc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in Mobile P2P[A].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ing and Mobile Computing, 2009.Wi Com’09.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C].2009.
[5]Takeshita K, Sasabe M, Nakano H.Mobile p2p networks for highly dynamic environments[A].Sixth Annual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EEE[C].2008.
[6]Zhang L, Liu J_Efficient Search Scheme in Mobile Peer-to-Peer Network[A].2012 Internationa]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Contro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ICICEE) [C].2012.
[7]Raivio Y.A peer-to-peer overlay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networks[A].HUT T-l 10.7190 Research Seminar on Data Communications Software[C].2005.
联网机制 篇7
作为我国实施物联网战略的配套措施之一, 《办法》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 表明了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获得了中央政府预算支持的通行证。
但是, 根据既往实践, 笔者建议, 为更加有效地确保中央财政预算资金规范使用, 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应引入更多市场机制。
首先, 在物联网项目的研发方向和支持重点的确定上, 应该引入更多的独立第三方咨询机构。
目前, 根据《办法》, 将由工信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行业发展规划, 组织研究编制年度项目指南, 明确专项资金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对此, 笔者认为, 考虑到物联网本身技术和市场的复杂性以及前瞻性, 仅靠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一己之力”较难准确把握物联网市场需求重点与方向, 建议行业管理部门及其财政支持的智囊机构更多地借助第三方咨询和评估机构等“外脑智慧”提供意见和建议。
其次, 在物联网项目的评审过程中, 要适度引入信誉评估的市场机制, 以确保评估的规范性和正确性。
根据此次资金管理办法, 申报项目的评审将采取“专家评审机制”或委托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评估。但是, 在既往专家评审实践中, 我们很少看到对专家们的评估意见进行评估的流程与机制。笔者认为, 缺少了对专家评估的评估, 就有可能使得项目评审过程流于形式或者专家意见被绑架。所以建立对专家的后评估机制, 就可使某些“过夜专家”变得认真与负责, 因为我们相信, 信誉是专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罕有专家为了有限的专家费而置长期学术声誉而不顾。
最后, 物联网的概念和范畴是决定物联网专项资金能否真正规范使用的基本前提。
尽管该管理办法明确了专项资金的大体使用范围, 但对于具体应纳入物联网管理的细分项目类别定义依然不够清晰。如果对于物联网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范围界定, 最终结果可能造成批量“浑水摸鱼”类项目申请到专项资金支持。例如一个申请了电子基金支持的项目, 有可能重新包装以申请物联网专项资金的支持, 又或者本无益于我国物联网竞争力提升的落后淘汰技术也可能粉饰一新钻进物联网的资金支持项目中。如此一来, 规范管理申报过程以及资金检查过程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与机制探析 篇8
一、互联网管理模式的转变趋势
世界范围内的互联网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轻规制模式 (政府少干预, 重自律) 、重规制模式 (政府主导, 类似于电信的规制手段) 和折中规制模式。总的来说, 轻规制模式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 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为代表;重规制模式多为发展中国家所采用, 以确保政府对互联网的控制力。
管理对互联网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有效的管理可以净化互联网环境, 但是管理过严或者机械的管理也会禁锢思想言论的多元化, 不能很好地保护网络主体的权益, 因此互联网管理需要处理好管理宽严与网络环境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实践的推进, 采用轻规制模式的发达国家电信监管机构逐渐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理论困惑, 发现互联网不是一个乌托邦, 必须对其进行监管以解决一些问题, 并且互联网越来越体现出的公共基础设施的特性及其与公共事务的结合需要维护公共利益的规制的出现;而发展中国家以垄断电信运营商为管理方式的重规制政策虽然在初期起到了促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快速发展的作用, 但对于互联网的自由特性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并且这种重规制的方式还会遏制互联网的创新进步。因此, 很多国家在调整互联网管理模式, 不再坚持极端的轻规制或者重规制, “互联网乌托邦”的轻规制和“互联网严管”的重规制管理模式越来越向折中规制靠拢, 这两种规制模式的中和越来越成为未来互联网管理的趋势。
二、中国互联网管理模式的调整与“治理”趋势
我国的互联网管理属于典型的重规制模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起到了管制作用。但是我国的网民规模大、素质良莠不齐, 使得互联网环境呈现出比较复杂、混乱的局面, 政府的力量始终有限, 政策的滞后也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新形式, 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模式来应对。
从我国的现状出发, 虽然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那种以行业自律为主的轻规制模式, 但可以在现有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做一些渐进式的微调, 从权威管理走向共同治理。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应当追求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 力求动员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形成政府主导下的, 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多元互动的综合治理模式。
一方面, 政府要对社会可以解决的问题逐步放权, 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治理;另一方面, 政府对于社会解决不了的问题必须配置充分资源予以解决。在向共同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 政府还应该建立符合产业特性的互联网治理机制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明晰各参与管理主体的权利与责任, 加强部门协调, 鼓励市场竞争, 大力推进互联网信誉体系建设, 加强国际合作等。
让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个人参与到互联网管理中来, 这与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治理”理念不谋而合。面对互联网上逐渐凸显的各种问题, 我国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治理”理念, 其含义是“最低限度的国家干预、企业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社会控制体制以及自组织网络”。
“全球治理委员会把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公共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 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治理不是控制, 而是协调、合作与自律, 虽然在治理理念中, 国家仍然发挥主要作用, 但这一概念也超越了国家权力中心论, 强调必须和其他管理主体合作, 形成多元主体的互动机制。治理中的权力运行包括上下互动、合作和协商等, 其方式不仅包括法律法规, 也包括自律、教育。因此治理方式弥补了政府规制那样的树状或金字塔形的自上而下管理方式的缺陷, 互联网具有开放的网状结构, 需要多元主体形成一个具有多重责任体系的自主网络来治理。
在我国, 新的共同治理模式正在形成:政府的立法执法工作逐步加强;互联网服务企业和行业协会正在成为互联网治理的关键环节, 在屏蔽不良信息、引导舆论、制定企业内部管理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量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涌现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民也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进行社会监督、管理论坛、举报不良信息、提高媒介素养等, 各管理主体初步形成了我国的互联网共同治理体系。
三、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待完善之处
行业自律是互联网治理的重要方式, 是采用轻规制模式的发达国家治理互联网的主要手段, 我国互联网共同治理方式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行业自律机制的完善方面。行业自律给予业界更多的灵活性来应对迅速发展变化的网络环境, 强调各管理主体的自觉性, 其主要含义有:自我约束、自我保护以及自发举报不良信息。互联网用户和业界都是行业自律的主体, 他们有两种任务:一方面, 代表本行业的整体权益, 向政府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另一方面, 不断推动本行业实施自律, 迫使违法、违规者改正错误。我国的互联网行业自律发展到现在, 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律规范、自律组织、自律技术和热线等元素的比较成体系的自律机制。
然而由于媒体行业自律规范本身是不具有法律强制性的道德行为准则, 自律组织也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特征, 互联网自律措施的执行并不十分容易。我国的行业自律机制相比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 存在的问题也更多, 比如:
(一) 组织体系角色冲突
行业自律组织应属于具有“公共责任和监督机制”的非营利组织, 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这些组织受政府控制比较多, 实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准政府组织, 其自身具有官方性质和民间性质并存的二重性特征, 产生了明显的“角色冲突”, 无法真正实现与政府之间的平等参与和分权合作。
(二) 各组织沟通不畅, 各自为政
目前国家、地方层面的网络媒体行业自律组织之间没有直接的业务上的衔接关系, 而且在地方自律组织中受到的处罚也没有可以继续上诉到全国性自律组织的正常渠道, 组织间各自运行, 导致各类自律行为的重复操作。
(三) 规范体系适用性差
虽然我国近年来各行业自律组织发布的自律规范比较多, 看似包罗万象, 但没有一个系统的、有延续性的框架。规范出台程序简单, 缺乏足够的讨论研究, 数量多而滥, 新旧规范之间内容雷同、相互交织, 这导致每一则规范的分量下降, 难以深入人心。
(四) 责任模糊、机制欠缺
现有的行业自律规范未能精准地界定各类自律主体的不同责任, 并且大多缺少《实施细则》之类的操作性规定以及处罚机构和处罚细则等。全面而长远的预防机制并未建立起来, 行业自我主导型的平行监控、自我管理机制仍然缺失, 缺乏社会公众力量的“横向联网”式参与。
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媒体自律的经验, 培养相对独立的行业自律组织, 树立行业组织的权威性;制定体系完整、层次分明、应用为先、注重方法的自律规范;在媒体内部和外部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 (意见调查员或读者代表) ;明确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各管理主体的责任;完善行业自律组织的内部架构、运作流程和处罚机制;倡导提升业界与网络用户素质等。
总之, 我国应该结合国情, 借鉴发达国家行业自律的经验, 努力完善互联网治理模式和机制。
参考文献
[1]唐子才, 梁雄健.互联网规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91.
[2]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10.
[3]王乐夫.公共管理学原理、体系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73.
[4]陈华.走向文化自觉——中国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35.
联网机制 篇9
关键词:物联网,信息发现,DS,物品查询
0 引言
物联网中特定物品信息所存位置不可预知,因此如何精确找到随机分散存储的特定物品信息是物联网信息发现机制进行的重要研究。
1 物联网中物品发现机制问题
随着物联网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与物联网有关的物品有可能流通在全球各个领域,在流通过程中,物联网中区域的服务器将会收录这些物品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这些区域之间相互独立,各自所处的物理位置也相去甚远。基于这种背景,用户需要一种有效的发现机制,使用户可以知道其关心的物品信息储存在哪些服务器里,甚至可以进一步查询物品流通的历史记录。
通过分析物联网中的物与查询者和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这里将如何在物联网中获取物品信息的方式看作是在一个宏大的分布式数据库进行实时寻址。将信息服务看作独立分布式物品数据节点,简称DTDN。由于物联网区别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导致DTDN与传统的分布式数据节点不相同。其特点为 :
(1)更为频繁的数据信息更新。在现实世界中,有可能多条物流链交汇于一个节点,不同物流链上的不同物品在节点上频繁流通,节点上的数据信息也将频繁更新。
(2)更为分散的数据分布。由于物品在物流链流动的过程中会经过一个又一个节点,不同的流通阶段使得不同节点上储存着同一个物体的不同状态信息数据。由于这种数据的分布性,使得查询者无法从单个节点上获取物品的完整信息。
(3)更为巨大的节点数目。居统计,物品个体在物流链里流动的过程中,至少会与50个以上的公司有关,而这样的物品个体每个公司年平均有10亿个。
(4)更高的数据安全敏感性。物品在物流链中流转时,其全部的数据信息都储存在节点中。由于这些信息真实可靠,稍加分析就有可能直指商业机密,所以节点上存储的数据信息和位置信息需要具有足够完备的保护机制加以保护。
随着物流供应链遍布全球,物品可在借此流通到全球任何地方,因此物品有可能会流过任意数据节点,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可见,查询者如果想在庞大数量的数据节点中对所查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就需要一种高效可行的物品发现机制。
2 物品发现机制的可行模式
如何在物联网中高效查询物品信息?通过EPCglobal Network架构方块图可以看出,EPCglobal早已明确物联网服务中“信息发现(EPC Discovery Service)”的重要性,但也仅仅是提出概念而已。在此基础上,欧盟起了BRIDGE(The Buildin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solutionsforthe Global Environment)项目,从一个新的高度对物联网的DS模式进行了分析,开发出了一种DS数据模型和接口设计,主要面向企业级用户对查询和发布记录服务需求。
BRIDGE项目将DS应该为Client(查询客户端)提供的服务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强调DS可以为指定EPC在供应链中寻址定位与其相关的多个EPCIS(信息提供者)。这种寻址服务可以细化寻址粒度,扩大寻址范围。由于DS可以实时更新和查询物品单体信息,所以要求DS的存储和寻址能力达到每年亿万级。
接下来,BRIDGE项目又进一步分析了DS的可行性并作出假设 : DS在受信的基础上为Client和EPCIS提供一种具有权威性的查询服务 ;EPCIS可接入计算机网络、地址相对固定、随时更新信息、不定期中断服务。
由此,DS应具备 :保密client查询内容 ;保密DS记录信息 ;响应速度快捷,包含信息完整。
基于以上要求,DS的运行分为三个步骤 :
(1)配置DS接收由Client和EPCIS发出的注册请求和查询信息。
(2)发现由DS做为中转,帮助Client和EPCIS互换位置信息,以便建立通信。
(3) 响应EPCIS完成Client的查询需求。
又由这三个步骤,BRIDGE项目给出了八种DS可能出现的表现模式,分别为 :
1)EPCIS目录模式该模式中DS工作为目录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EPCIS将相关信息注册到DS进行配置 ;其次在发现阶段DS接收由Client发送的查询请求,DS将匹配后的相关EPCIS地址返回给Client ;最后在响应阶段Client将进一步的查询请求发送至反馈地址所指向的EPCIS,收到请求后EPCIS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Client的查询请求。单一数据库和分布式多级数据库都可以为此模式提供目录服务。
2)Client目录模式该模式中DS工作为目录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Client将相关信息注册到DS进行配置,其次在发现阶段DS接收由EPCIS发送的查询请求,DS将匹配后的相关Client地址返回给EPCIS ,最后在相应阶段EPCIS将进一步的查询请求发送至反馈地址所指向的Client ,收到请求后Client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Client的查询请求。单一数据库和分布式多级数据库都可以为此模式提供目录服务。
3) EPCIS公告模式 该模式中DS工作为覆盖网络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Client将其查询信息意向注册到DS上,其次在发现阶段DS将EPCIS的相应信息进行广播,DS根据上一步的查询意向注册信息将EPCIS地址返回给Client,最后在响应阶段Client将进一步的详细查询请求发送至反馈地址所指向的EPCIS, 收到请求后EPCIS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Client的查询请求。
4) Client公告模式 该模式中DS工作为覆盖网络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EPCIS将其查询信息意向注册到DS上,其次在发现阶段DS将Client的相应信息进行广播,DS根据上一步的查询意向注册信息将Client地址返回给EPCIS,最后在响应阶段EPCIS将进一步的详细查询请求发送至反馈地址所指向的Client,收到请求后Client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EPCIS的查询请求。
5)元EPCIS模式。该模式 中DS工作为数据库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DS将EPCIS的所有信息全部复制到数据库中,由于数据库内存放的是全部信息故无发现阶段。在响应阶段DS在收到Client的查询请求后会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进行相应并反馈查询信息。
6)元Client模式。该模式中DS同样工作为数据库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DS将Client的所有信息全部复制到数据库中,由于数据库内存放的是全部信息故无发现阶段。在响应阶段DS在收到EPCIS的查询请求后会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进行相应并反馈查询信息。
7)信息公告模式。该模式中DS工作为覆盖网络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Client将其详细查询信息注册到DS上,跳过查询阶段,DS将EPCIS的所有信息全部复制到数据库中,最后DS会根据查询信息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Client。
8)请求传播模式。该模式中DS继续工作为覆盖网络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EPCIS将其相应能力信息注册到DS上,其次在发现阶段DS将收到的Client的详细查询请求传播给EPCIS,在响应阶段收到请求后的EPCIS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Client。
在满足DS的相关要 求的前提 下,BRIDGE项目从Client安全、EPCIS安全、响应速度三个方面对上述八种DS可能的工作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分析,具体细节见下表 :
由表格不难看出,Client目录模式和元Client模式在查询时需要经历一个缓存并等待响应的过程,这势必会大大延长响应的时间,故应该被淘汰。另外,元EPCIS模式和信息公告模式在查询时会其全部信息复制给DS的数据库,虽然响应速度略有提升,却降低了安全性,故也应淘汰。通过比较,将其余四种模式即EPCIS目录模式、EPCIS公告模式、Client公告模式以及请求传播模式暂定为候选模式。
为进一步整合上述四种候选模式, BRIDGE项目给出了提出了两条可行性DS模式 :
1)目录服务模式目录服务模式通过整合EPCIS目录模式和EPCIS公告模式,DS工作为目录服务形式,并提供包含订阅 / 发布内容的公告服务。在该模式中,首先在配置阶段EPCIS将其响应能力信息注册到DS上,Client向DS目录发送单次或者订阅查询请求,其次在查询阶段DS将查询结果反馈给Client,最后在响应阶段Client将进一步的详细查询请求发送至反馈地址所指向的EPCIS,收到请求后EPCIS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Client的查询请求。此模式可进行复杂查询,并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但对于EPCIS的安全保证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2)请求传播模式请求传播模式通过整合Client公告模式和请求传播模式, DS工作为覆盖网络形式。首先在配置阶段EPCIS将其响应能力信息注册到DS上,其次在查询阶段DS将Client的详细查询请求向具有响应能力的EPCIS进行广播,最后在响应阶段EPCIS在相应的安全协议下响应Client的查询请求。此模式可以保障在未得到DS的许可之前Client无法获得EPCIS的地址,从而提高了EPCIS的安全性。
3 结语
本文针对物联网中特定物品信息的发现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分析最终将物品的发现抽象为在物联网中海量数据节点之间的数据查询问题。接下来对BRIDGE项目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最终整合了两种DS的可行模式,即目录服务模式以及请求传播模式。
联网机制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创新 发展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是时下的热点话题,不同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思想洪流席卷而来。从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高层次结合,创新了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产业的服务渠道和发展态势。从源头来看,互联网金融根植于国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才在中国的土壤上蓬勃生长。
二、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典型模式有第三方支付、互联网网贷、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众筹融资和虚拟货币六类。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除了虚拟货币其他模式均有所涉及,范围面也比较广。
美国互联网支付是在信用卡发展成熟的基础上诞生的,而我国信用卡发展规模不大,故第三方支付在我国有更大的发展动力。从最初的第三方支付到如今的微信支付,互联网支付不断拓宽着自己的版图,野蛮生长。
中国小微客户贷款较之国外而言难度偏大,故我国P2P信贷以小微客户为服务群体获得了迅速增长。与此同时,P2P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虚报坏账率、涉及非法集资以及欺诈问题的发生导致的平台跑路。
国内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主要以余额宝为典型代表,截至2014年2月底,余额宝用户数量达到8100万户,基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球四大货币基金。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同类产品,如理财通等各种宝类产品。目前余额宝的七日年化收益保持在2.6%左右,略低于其他同类产品。
究其原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平台的构建,美国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依托完善的信用体系,故众筹融资发展得比较全面。而我国的众筹融资主要是非股权众筹融资,多以公益的形式出现,且以影视文艺和科技创新类项目为主。
三、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机制
(一)金融市场的创新
1.创新了金融的表现形式。电子商务企业成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并以其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提供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融资、互联网理财产品销售等服务,使金融的受众范围不断下沉,更多小微客户可以共享金融的普惠性。
2.创新了交易机制。尽管传统金融机构凭借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占据着线下垄断优势,但互联网企业转变思维,将市场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发挥自身平台优势,从而避免了传统物理网点的开销,在成本上获得了更大的优势。
3.创新地运用大数据解决了金融市场上的问题。不是金融出身的互联网企业发挥自己大数据分析能力,通过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微信)、大数据、移动支付、电商平台(比如淘宝网、京东)、云计算等互联网平台或技术来获取客户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信用评级,更好地解决小微金融客户的信息不对称,银行贷款困难等问题。
4.创新了传统金融的经营方式。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是由于长期存在着金融压抑,故当互联网金融出现时,就会给传统金融带来巨大的冲击,其中银行受到的打击最大,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重新思考,从以资金为导向向以客户、以市场为导向转变,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回客户的青睐。同时注重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取长补短,发展电子银行渠道,注重差异产品的提供,同互联网金融保持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二)金融产品的创新
1.互联网支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优点在于:独立性。只是搭建一个中间渠道供买卖双方进行交易,不参与具体业务的操作;便捷性。将众多银行网上支付整合在一个页面,便于客户操作;安全性。通过系统和服务保护买卖双方的财产不收损失;广泛性。即“多渠道、多业务、多银行”覆盖面广。正是基于以上优点,第三方支付开创了互联网服务的新模式,促进了金融的创新发展。
2.互联网贷款。P2P创新了一种新的借贷方式,提供一个平台撮合借贷双方,使三方都能从中受益。P2P本身有很多模式,国外有KIVA、ZOPA、LENDING CLUB等模式,复制到国内有拍拍贷、人人贷、宜信等模式。国外的P2P主要提供平台,进行信用评级,收取服务费,贷款的风险由出借人承担,而我国的P2P不仅提供平台,还为贷款提供担保,这容易造成不良贷款,风险较高。故我国P2P创新有余,稳健不足,更应该加强风险管理。
3.互联网筹资。众筹是一个投资快速撮合平台,通过这个桥梁,投资者可以快速找到投资人,投资人也可以在此找到满意的项目,创新了一种新的投资方式。
4.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金融网销给大众带来了一种新的理财方式,门槛低、收益高、灵活便利而且可以随时查看收益情况,深化了大众的理财观念。余额宝作为支付宝嵌入型基金产品,自面市以来就获得了强劲的发展,而美国版PAYPAL货币型基金,作为余额宝的国外原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及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只经历了短暂的发展,最后以亏损倒闭结尾。而余额宝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其他宝类产品的产生,微信推出理财通,东方财富推出活期宝,同时支付宝等不断进行创新,涌现了定期宝、娱乐宝等金融产品,使老板姓成为普惠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受益人。
四、国内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保持竞合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传统金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重新思考,从以资金为导向向以客户、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将现有业务与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在线金融服务等互联网技术加以整合,实现“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强同传统金融的合作。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我国的支付宝开始利用交易数据建立信用数据库,未来可能提供咨询和增值服务。同时,个性化的理财规划也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另一个方向,大幅降低了理财规划门槛,发展潜力大。
(三)互联网金融三大巨头BAT并驾齐驱
互联网企业内部竞争加剧,只有少数几个创新能力强、用户体验好的企业能生存下来。而其中腾讯凭借其最强的社交网络平台、阿里巴巴凭借其最大的电商交易平台,拥有大量用户交易数据、百度凭借其强大搜索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三大巨头,引领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与金融创新[J].长白学刊,2014(1):80-87.
[2]陶娅娜.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3(11): 58-72.
[3]党均章.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风险[J].中国金融,2014(8):40-41.
[4]吴君,吴业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逻辑起点与法律边界——基于余额宝的商业模式[J].金融与经济,2014(6):76-80.
联网机制 篇11
>>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 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上有着重要地位。
目前, 物联网的应用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 技术和标准正在逐渐成熟。未来几年里, 物联网产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成长期, 面向应用的商业模式将会不断地创新, 个人和家庭市场的产品应用也会逐步展开, 物联网产业链将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在此背景下, 为了能够规范和引导物联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就需要我们在理念和机制两方面加强建设。
定位于引领全球物联网发展
理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 并形成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理念, 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较快的发展。
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主要优势有:社会网络通信体系的普及完善;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 并且拥有13亿人口庞大的市场空间;统一而强有力的政体优势;中国人心灵手巧的人力素质优势;简洁高效、适应信息社会特质的语言优势;相近价值观的文化优势等。
而其劣势主要有:技术、科学、标准、专利、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缺陷;文化制度方面的缺陷, 尤其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缺位、缺乏国际性的标准和专利经验、缺乏高端领军人才等。
因此, 为了逐步克服我国在物联网产业推进过程中的劣势, 中国应将物联网的发展立足于知识产权, 并且需要设立物联网专利组织机构和国际专利动态分析管理体系。每天监测全球相关产业的产品、技术、专利的变动和发展, 明确国内外专利竞争对手或者合作伙伴的产业结构、市场状况, 同时进行更深层次的专利分析, 包括专利数量、区域部署、专利被使用频度、商业价值、差异性等, 从技术、市场、法律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从而将中国物联网的发展理念定位于形成一个以全行业的需求为导向, 立足于知识产权, 以政府机构为指导, 具有高度前瞻性, 引领全球物联网发展的国家战略性产业。
积极发挥政府调控机制
没有强有力的物联网组织机制, 就没有辉煌的中国物联网未来。如果我们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 能够规范、引导、甚至“强制”中国庞大的企业群。那么, 我们企业的产品, 特别是在技术方面, 其高度和深度完全有可能达到国际水准。因此, 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资金援助方面, 政府不仅应该研究为物联网提供哪些需要的资助, 更应该研究提供怎样的资助政策。绝不能抱着把钱分掉就万事大吉的态度, 因为好的政策与策略, 可以使资金效果倍增, 反之亦然。
笔者认为, 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发, 其实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市场化。市场化的本质, 就是相对公平的竞争。如果在物联网扶助资金中, 引入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 将会对物联网的发展有着积极地影响。基本思路是:将现有资金的一部分用于经过专业委员会研究后拟定的物联网关键专利、物联网标准或物联网重要技术项目, 同时将结果对外公布;而另外一部分重大的资助项目, 需纳入有限竞争模式。当传统的申报、评审、批准流程之后, 将该项目的任务书公布出来进行二次招标, 然后经过合理流程, 再确立一家相同任务的竞争公司, 使两者之间相互竞争, 最后经过评比后, 择优给予第二期资金。这类竞争模式, 可以有效地调动竞标企业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资助项目完成质量的目的, 同时还可加快项目的进展速度。
市场培育和人才机制是关键
市场培育机制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建立示范工程之类的事情, 而是需要建立良性的生态链。要想加快物联网的应用, 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真正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链, 这是物联网能够长效发展最核心的部分。
笔者认为, 运营商在市场培育机制上应该充当领头羊的作用。首先, 运营商可以做物联网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物联网互联接口规范的标准制定;其次, 运营商可以做物联网信息的收集者和分发者。运营商有庞大的用户群, 这些用户群必然同时也是物联网物理信息的消费者。运营商完全可以建立一个公共的、按照行业划分的基础物理信息数据库, 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分发者。最后, 运营商可以控制入口, 提供物理信息平台, 成为整合物联网产业链的整合集成者。只有运营商可以提供更可靠、更便捷、更高性能、更为丰富的系统功能时, 物联网才可以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