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联网

2024-08-05

地区联网(精选8篇)

地区联网 篇1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网络金融的技术核心是IT技术, 既包括信息产品的制造, 也包括信息产品的储存及传播, 在这一过程中, 信息取代了资本, 是网络金融中的主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 信息的呈现方式已经完全突破了常规意义上的物质实体或模拟信号, 全方位实现了数字化, 这不仅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且提高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准确度, 并节约了信息所占据的虚拟网络空间资源, 这是网络金融成本降低的根本保障。

网络金融的呈现方式最终体现为虚拟化。也就是说, 参与经济行为的每一个主体将虚无存在于现实的市场及时空中, 网络平台成为经济参与者共同依托的交易阵地, 平台所提供的包括产品信息、线上交易、物流运输方式、售后服务等资源为经济参与者共同享有, 网络成为一个虚拟的商业办公地点, 只要存在计算机终端, 它的存在就摆脱了实体空间的束缚。

虚拟的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因此交易双方不再需要中间商环节的介入, 这不仅减少了交易成本, 缩短了交易周期, 还加大了网络金融的效率。

网络经济的开放性程度还决定了其全球化的广泛覆盖, 由于不受空间的限制, 网络金融遍布全球就具备了可实现的条件, 加之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 这使得网络金融把世界各国的经济主体有机地联合起来, 使其彼此依存, 相互影响。

二、边疆地区传统贸易与网络经济的结合趋势

1. 边疆地区传统市场的存在方式需要网络经济对其进行改变

传统市场以实体空间的方式存在, 既受到地理方位的限制, 也受到交易金额、交易种类、交易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网络经济的出现, 使传统市场突破了单一地区范围, 向全国甚至全球蔓延。对于有限的产品数量及产品类型, 网络经济也弥补了传统市场这方面的不足, 任意在网络市场中进行营销的产品, 均可以进行整体宏观上的数据、质量信息比较, 使消费者和商家对产品的整体营销状况有了翔实的分析依据。网络经济还能够改变传统市场的交易方式, 现金的流动所带来的不便之处在网络支付这一新技术的支撑下, 得到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交易金额不再受到限制, 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使网络经济一改传统市场有限的交易效率。

2. 边疆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经济的推动

边疆地区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一直面临着产品供求关系、顾客需求、资源配置等信息滞后的瓶颈。因此, 传统产业经常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出现盲目供给的资源浪费现象。网络经济诞生以后, 信息的交流实时而便捷, 使一切关于产品供求、资源配置及顾客反馈等信息全面地呈现于网络平台之中, 节约了传统产业的资源、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效率, 客观上使边疆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获得了助力。

3. 边疆地区传统产业降低生产及管理成本需要采取网络经济的经营方式

网络经济的出现使传统实体市场开始向虚拟市场转变, 有关于商品信息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在交易的过程中, 很多传统经济需要的中间环节被省略, 因此就大幅度降低了一系列中间环节的管理成本, 而集约化的信息资源出现于网络平台上, 也能够使经济组织管理方式更为集中, 从另一层面上节约了管理成本。更为重要的是, 网络经济介入边疆地区传统产业, 也是当代商品市场劳动力减少投入趋势所带来的必然要求。不论是专业性强的劳动还是单纯性的操作劳动, 将人力从生产经营过程中解放出来, 是现代化信息工业所要经历的必由之路, 这是网络经济在节约人力管理成本上的一个优势体现。

三、建立边疆网络金融媒介大平台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 可以看出, 边疆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网络金融媒介大平台的建立, 在网络金融进行营销的历程中, 我们对媒介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建立网络金融媒介大平台之后, 媒介同企业一起介入营销行为, 从产品的开发、宣传策略、销售渠道的搭建、消费者的沟通, 媒介既体现为宣传平台, 身份上也是营销主体, 这是网络金融平台在营销过程中媒介价值及功能的多重性体现, 也是发展边疆地区贸易的必由之路。

1. 网络金融平台建立的模式。

打破单一的平台传播形式, 建立在一定基础支撑基础上的跨媒体综合平台, 是未来边疆地区建立网络金融大平台的基础。综合平台体现了对媒介资源的聚合能力, 平台包含的元素越广泛, 越能够汇聚尽可能丰富的媒介资源, 体现出媒介融合的优势, 也会对媒体产业结构和运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 跨媒体综合平台的建立, 有效消除了不同媒介种类之间的隔阂, 实现了传播信息的效率化与多元化, 使不同媒介的优势效果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次, 跨媒体综合平台的建立, 能够较好地融合信息产品制造的各个部门, 真正实现文字、图片、音视频采集于一体, 减少人力资源成本, 实现利润节约空间。最后, 跨媒体综合平台的建立, 能够为媒介集团带来良好的融资环境, 从而获取更大的经营效益, 广泛与其他边疆地区相关企业、团体进行合作, 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媒介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 网络金融平台建立的重点。

加大边疆地区信息产品的生产及扶植力度, 对于网络金融平台的建立, 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营销行业, 不同媒介中的互联网信息含量则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使人们生活在智能、信息、数字化的环境之中, 上述因素所带来的最大优势表现在消费者生活的便捷化, 也就是说, 互联网金融营销的良性运行基础主要在于新媒体产业的运转。新媒体的出现, 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也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 使信息聚合在媒介大平台中, 公开为受众群体所获悉。因此, 互联网金融营销活动必须要加大信息产品的生产及扶植力度, 使产品本身的性质同新媒体的技术性相契合。信息产品的充分开发, 是互联网金融营销未来发展道路上的动力所在, 一方面, 信息产品是不同媒介产生利益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 信息产品也能够带动其他互联网金融传播内容的开发, 是互联网金融产业向前发展的先导力量。

3. 建立科学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管理模式。

由于互联网金融营销的资金投入大、媒介产品数量居多, 因此在管理上就需要具备其科学性与效率性兼顾。尤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媒介资本市场呈现出对外开放的状态, 受到来自国际媒介资本市场的冲击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建立起来。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中, 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质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模式, 任意地域、任何人群均可以较为自由地接受平台上的信息, 实时表达对信息的意见及反馈, 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威。那么, 互联网金融平台中的管理体系就更应该完善, 使媒介平台自身具有强大的信用度, 发挥其优势影响力。

四、网络金融对边疆地区传统产业的影响

网络金融时代的到来, 信息加入到了传统生产要素中去, 加大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力,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由简单的对立发展到了通力合作, 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完成了产品的价值增值。

此外, 生产者和生产资料也在网络金融时代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体化进程。在传统生产方式时期, 人与生产资料是绝对分离的, 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对立状态;而网络经济时期, 单向度的流程化生产为全面、立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深刻影响着, 从生产到消费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都处于一种开放性的、共享式的循环状态。

地区联网 篇2

今年蛇年春节期间,腾讯科技的记者团队分赴各地,了解三四线地区用户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真实感受,探寻他们不一样的互联网世界观。

身处天南海北、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这样使用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山西做销售工作的李婷用YY不是打网游,而是和同事开发YY的电话会议功能;在河北做包工头的李勇现在每月用着400多兆的流量,从简单使用QQ到依赖微信,越来越会玩手机;湖北打工仔雷剑和他的朋友始终买不上小米手机,他们转而使用华为和魅族手机。

在学生群体中,电脑仍是不被校方允许的违禁品,手机是刘玉晓和大部分同学们唯一拥有的数码产品,也是与外界沟通的唯一工具。辽宁铁岭上高中的刘玉晓和河北唐山的95后小硕,在有限的流量包月限制中,与自己的同学好友最大化分享着移动互联网好玩的应用。正上初中的杨鑫只有14岁,他也用上了299元的海尔手机,最大乐趣是玩《愤怒的小鸟》。

在对话中,这些群体关于移动互联网、关于互联网的“世界观”轮廓也逐渐浮现:

1、他们很多人没有电脑或者不允许使用电脑,但都有一部手机,并逐渐抛弃功能机、转投智能手机。80后和90后中有很多手机发烧友,潜心研究各种应用。

2、“中华酷联”等国产手机成为他们的最爱,较少选择iPhone和三星等高端智能机,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们则更少有选择,甚至用父母亲戚淘汰下来的手机或者低端功能机。

3、受经济能力所限,在手机的选择上,他们对价格敏感,但并不乏对好品牌手机的渴慕,希望苹果推出2000元左右的廉价iPhone。

4、流量费用依然昂贵,手机功能有限,这些对应用使用频率和时间有所限制,他们会选择流量耗费较小的应用,并想法设法充分利用手机功能。

5、他们中很多人了解并使用网购,但由于没有电脑,网购普及度比较低,在电商品牌的认知上比较低。与此同时,手机购物习惯正在形成之中。

6、他们并不特别排斥互联网应用的默认安装甚至“流氓”推荐,一旦使用即可成为自己的习惯。手机应用下载主要靠口口相传,也依赖应用市场的推荐,而获知应用市场的途径也是靠口口相传。

7、他们喜欢到网吧打游戏,因为安安静静的家里没有吵吵闹闹热火朝天的对战氛围,网速也不给力。也因此,网吧成为游戏公司做地推的主要场所。

8、他们不在乎视频片源是正版还是盗版,流量排名前列的优酷、搜狐并非他们的主流视频应用,他们更喜欢PPS、快播或风行。

9、他们对3B大战等互联网竞争了解甚少,不关心互联网竞争态势,只关心互联网的产品是否好用,公司之间的竞争无所谓谁对谁错。

10、互联网行业大腕在他们中间的影响力不如娱乐明星,马云知名度最高,周鸿其次。很多人没听说过李彦宏和雷军。

地区联网 篇3

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来,锐意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制度改革,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农村市场发育、农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城市,形成“三农”问题。

在近几年的“两会”上,“三农”问题成了代表们最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关提案的数量在所有的提案中遥遥领先。(1)中央和地方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2004年至2014年中央连续11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显著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设不断推进,但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农村建设资金缺乏等问题仍然存在,利用好金融工具,加大金融支持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助推器。(2)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具体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六项措施,包括:(1)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2)加大涉农资金投放;(3)发展农村普惠金融;(4)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5)培育农村金融市场;(6)加大涉农金融政策支持。

但是,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农村经济的差异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落后性等天然因素,加上农村金融业的无序竞争,造成农村金融业务交易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损失重;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难贷款”的矛盾仍是很显著。

二、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

1.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催生互联网金融。

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中国30多年取得的成就显然离不开中国的科技发展。互联网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产生于1969年初的新兴技术如今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3)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扎根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了客户与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中国网络零售市场2012年达到13110亿元,按汇率计算合计2068亿美元,与美国2012年的2255亿美元已经非常接近;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1.85亿元;2014年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8637.2亿元;2015年仅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6140亿元。(4)随着移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可以更便捷地实现各种交易活动。毫无疑问,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引擎。

电子商务最初被用来销售实物商品,渐渐地一些企业开始在互联网上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接着各类P2P借贷平台、余额宝、付融宝等宝宝类网络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巨大压力、感召力让传统金融机构(银行业)也“按耐”不住了。中国各家银行也纷纷加入互联网大军,利用互联网平台改造传统业务模式发展业务,最终催生出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市场人士将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将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不过,随着金融和互联网的相互渗透、融合,这一狭义概念的边界正变得模糊;广义来看,互联网金融已泛指一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5)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网络信用体系和数据库,使信息传递的速度更快,交易成本大幅度地减少,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提高。互联网金融正以迅猛的态势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并由城市向农村迈进。

2. 互联网金融开始涉足农村市场。

2015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聚焦“互联网金融行业”和“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体现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高度认可,让很多有远见的人士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此背景下,电商、通信运营商和商业银行纷纷借助网络渠道,对农村市场展开激烈争夺,涉农金融创新不断涌现,涉农电商平台“异军突起”。目前可行的互联网金融对接“三农”领域的商业模式主要有:

(1)农业企业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例如,大北农利用其掌握的经销商及养殖户的全方位数据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类似阿里金融。又如新希望六和的担保模式,全方位为农户服务,从建鸡舍、饲料、兽药、收购提供资金支持,但资金不经过农户,农户只专注于养殖环节。

(2)互联网金融P2P平台模式。2015年3月上线的“农发贷”则通过互联网解决方案,连接社会资金与农业生产,满足农业新模式发展中的资金缺口,帮助投资者分享农业现代化发展红利。自上线以来,借款项目已覆盖全国23个省、150多个市县、318万亩耕地面积,覆盖了全国主要农作物产区。目前中国最大的P2P金融服务平台、P2P巨头“宜信”也发布了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互联网金融·谷雨战略”。“宜信”要在五年内自建国际融资1000个基层金融服务网点,不仅提供农村信贷服务,还提供农村支付、农村保险等服务。此前,宜信公司就开发了宜农贷、农商贷、宜信农资租赁等农村金融项目。(6)

但毕竟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农村经济显然弱于城市经济,因此服务“三农”仍然处于尝试阶段。因此,笔者将调查南京江宁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三农”情况,以期对江宁地区乃至全中国走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之路提供有益借鉴。

三、南京市江宁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基础条件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该区面积约1573平方千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4.53千公顷(1000公顷等于10平方千米),约占该地区总面积的41.02%;江宁区总人口为97.28万(2014年),乡村人口为49.12万,乡村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50.49%。2013年度(第十九届)江宁区被列为综合实力“百强村”(7);2014年江宁区地区生产总值为1405.5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53.2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8.80亿元,工业增加值659.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73.57亿元(8),基本上形成了以外向为主导、工业为主体、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江宁区的农业龙头企业截至2014年有5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1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

1. 网络基础设施日渐完善。

南京市委市政府于早在2012年8月就出台《关于以打造中国(南京)未来网络谷(无线谷)为重点加快通信与网络产业发展的意见》,对未来网络谷的建设作出具体规划。这份《意见》提出,目标到2015年未来网络谷核心区完成100万平方米建设,集聚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300名,科技创业家2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0名,上市企业达3到5家。紫金(江宁)科技创业特别社区4平方公里为未来网络谷的主要产业集聚区,其中,未来网络谷核心区占地1500亩,覆盖江宁开发区阳山河以南、双龙大道以西、苏源大道以东、紫金一路以北等区域。到2015年底,南京市江宁区将至少投入4.26亿元资金。

2. 区政府对互联网服务“三农”的态度。

《南京市“互联网+”实施方案(2015—2017年)》,明确了“互联网+”乡村经济、“互联网+”普惠金融等22项工作的具体发展目标。该方案还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互联网金融经营资质,支持企业获取第三方支付牌照,引导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龙头企业集聚发展。以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为网络门户,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到2017年,南京将培养10家业内有影响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引进或培育2~3家从事大数据应用、第三方信用评价、风险管理等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机构,打造5家互联网金融示范区。(9)该方案推行后,为了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江宁区明确以“做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为工作主线,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再上新台阶。为鼓励更多农企“触网”,南京将农业电商创业领域延伸到休闲农业、农业投入品等领域,并拿出“真金白银”扶持成长型、龙头型农业电商。2015年已按照年网上销售额1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3种规模,分别给予农业电商3万元、5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用于农民网上创业的物流配送、网店推广等支出,增强农民网上创业信心。(10)

3. 江宁区供销合作总社牵头江宁地区“互联网+农业”。

供销合作社是计划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剩的产物之一,是一个上下连接、纵横交错的全国性流通网络,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是联结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并获国务院批准在河北、浙江、山东、广东4省开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希望努力将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提供“保姆式”“菜单式”服务。(11)

在此精神的指导下,江宁区供销合作总社积极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投资创办的岗山超市积极上柜销售地产农副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每年帮助销售农产品等达5000多万元。同时,协助政府帮助居民解决就业,先后向社会公开招收了280多名需要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到超市就业。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岗山超市被江苏省经贸委确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承办企业,在全区各街道、行政村先后发展了180多家加盟连锁店。除了开实体店外,江宁区供销合作总社还与南京忆之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岗山超市、上元商场等共同组建的面向“三农”服务的赶超网,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015年正式上线运营。江宁区总供销社对地农户、小型农企业提供免费的技术培训、网络运营辅导,帮助农产品直销,为当地农户提供了极大便利与帮助。2015年年底,南京市江宁区供销合作总社计划创建电子商务社区4个,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网店10个,建立社区(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12个。届时预计每天网上销售额将达30万元,每天销售农产品15万元左右。

4. 区政府对金融服务“三农”的态度。

江宁区区政府主动与上级政府联系、对接,争取和落实有关政策,在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金融风险的处置化解、金融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地方金融发展的突破点,强化对小微企业、“三农”金融力度支持。一方面不断引进银行分支机构,优化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环境,为促进农业发展搭建了一些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区政府又与银行开展银、企、政合作活动,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近几年来,区政府先后与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等地区分行开展战略合作,为江宁区的各家支行争取信贷指标支持和帮助多家银行成立的“小企业金融中心”推介为支持小企业融资的信贷产品,区政府组织力量为紫金农商银行“阳光信贷”产品,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此外,区政府还积极推进金融改革,拓展信贷市场,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扶持政策。

5.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主要体现为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

尽管江宁区已具备了互联网服务“三农”的基础条件,可是调研发现该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应用主要体现为通过网银、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微信)进行农业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上。鲜有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投资、融资,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宜农贷、农商贷、宜信农资租赁等农村金融项目不了解,更不用说相应出台一些积极政策去扶持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了。

四、江宁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未能发展的原因

细究江宁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未能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1. 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不熟悉。

虽然目前江宁区互联网覆盖面很广,并且未来网络基础还会有更多的建设,但是农村居民获得互联网金融知识的渠道十分有限。很多村民因为知识文化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存在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问题,甚至仍有很多人认为手机只需要有接打电话的功能就可以了,因此更谈不上清楚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理论了。除此之外,在外务工或者是读书的学生对互联网接触的也不是很多,有人还对此毫无兴趣,风险意识过强,担心网上交易会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这也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的传播速度。

2. 适合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少、成本高。

互联网金融刚开始发展时就是以城市居民为目标人群,当时还未倾向与服务农村市场。银行的个人网银界面提供了买理财、车险和基金等服务,但是,农民群体目前很少有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除了银行外,众多的P2P网贷公司的一般而言,理财客户能接受的年收益是12个点,平台运营成本为3,贷款端成本在7左右,还有3个点的还款风险金,因此,贷款的利率在25%左右。对于农民群体来说,他们目前仅仅需要的是与自己生产生活相关的、成本低的金融产品,但是目前适应这一市场的互联网金融的产品还尚未形成。

3. 农村互联网金融缺乏规范的管理机制。

在技术层面,互联网金融高度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因此,一旦计算机出现系统性故障或者是遭受不法分子的攻击,都极有可能造成系统的崩溃,引发金融风险。在相关制度方面,互联网金融因为门槛低成为其一大优点,但是也可能为一些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因为缺乏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制度,相关法律法规还尚未形成,各种业务模式自成一体,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将会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整体质量。(12)在信用意识和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风险同样也高居不下。

五、促进江宁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三农”的相关建议

江苏是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南京是江苏经济发达城市、江宁是南京经济发展实力最强区。江宁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三农”的情况尚是如此,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估计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三农”在中国还将有一段较长的摸索时间。现阶段可以尝试以下措施:

1. 加大互联网金融在该地区宣传普及力度。

要想让农民使用互联网金融,首先要让农村居民更多地了解互联网的快捷、高效以及便利。可建立村级或者是乡级服务站,定期向农民普及互联网和金融的相关知识,加深农民对这些新兴事物的认识程度。

2. 区政府加强支持。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但政府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其能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方面,区政府可加快该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失信行为,营造诚信经营环境,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从而降低农户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区政府可以拿出一部资金奖励互联网金融企业涉农业务,或对其产生的风险给予适当补偿,以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3. 借鉴大北农经验、发挥江宁区供销合作总社的作用。

前面的调研显示,江宁区供销合作总社牵头江宁地区“互联网+农业”,利用其掌握的农户的全方位数据建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方面利用其自有资金既可以为农户融资提供担保,也可直接为农户提供资金融通;另一方面,撮合其服务的农户相互提供资金融通,实现资金盈余的农户及资金紧缺的农户的双盈。

4. 加大推进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力度。

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尤其是还要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上发展经济,因此,这更是增加了很多农民对这个交易平台的怀疑态度。一方面,他们渴望从这种信息技术中获得收益;另一方面,他们也担心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互联网尤其是有关金融交易方面的监管力度,制定互联网防诈骗、盗窃方面的法律法规,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保护互联网用户特别是小型农户的合法权益。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金融正以迅猛的态势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许多互联网金融巨头均涉足农村市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步伐越来越大以及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文章对南京市较为发达的江宁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该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应用仍局限于农业电子商务的资金结算,对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难贷款”的矛盾未起有效作用。进而对该地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环境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挥江宁区供销合作总社作用、加大宣传、加强金融监管等建议,以期对该地区乃至全中国走好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之路提供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三农”,涉农企业,融资

注释

1李成贵.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方向.中国农史,2005(2)

2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六项措施从细节入手.中国政府网,www.gov.cn2014-04-1710:32

3傅志华.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应用.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411/BW3iFXbV2mdPrIDt.html

4李广乾.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中国经济时报,2014.4.11

5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62015.11.17.来源:中国经济网

7南京市统计局www.njtj.gov.cn南京统计年鉴2015年统计年鉴

8南京市统计局www.njtj.gov.cn南京统计年鉴2014年统计年鉴

9南京将培养千名“新农人”建成10个重点电商示范村镇.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2015.7.21

10中国农民合作社信息网“互联网+农业”现场推进会在江宁区成功举行.2015.12.18

112014.4.6来源:人民网

地区联网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环渤海港口,优化资源优势,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资源配置的特点

由于资源存在稀缺性,需要将资源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上做出合理比较,从而决定资源在各经济部门、各地区和各用途上的分配,这就是资源的配置。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率的方式,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对称性的存在,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资源的配置呈现出新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路径。

首先,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透明化。这是由于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及时,信息不再依赖于纸质文件传播,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知道政府和企业的重要决策。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某些实权部门、个人掌控的公共资源,无法置换成个人的利益。资源配置透明化、科学化之后,就减少了暗箱操作的机会,使得资源配置更加透明,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都能得到实时关注,社会的公平公正得到了有力维护。其次,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的另一个特点是闲置资源得到利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利的时机,创业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出便利人们生活的产品,充分利用了以前被埋没的资源,使得很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发展,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等新的经济发展形式都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发展起来的。闲置资源的利用不仅满足了消费主体多样化的需求,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一种形式。再次,资源配置在互联网时代下呈现出数据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使厂商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客户群,并且根据客户特性推出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传统的标准化的大规模定制固然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由长尾效应所带来的新的利润增长也是不容小视的一个方面。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使得厂商不断追求个性化服务,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最后,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逐渐呈现出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征,互联网的发展使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对于企业而言,一定的开放性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只有不断地从周围汲取新的能量才能与时俱进。当今企业的竞争不仅仅限于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是全球市场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必须树立全球的战略眼光,不断向发达国家汲取经验,提升自身实力。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纳入国家战略。而早在2014年交通部公布的《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港口未来发展方向是发挥信息化带动作用,促进智慧型港口建设。由此可见,“互联网+”对港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时代下,资源配置的特点将为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新的路径。

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情况

(一)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现状

环渤海海岸线有5800多公里,星罗棋布60多个港口,构成了中国最为密集的港口群。环渤海地区港口群主要包括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秦皇岛港、营口港、黄骅港、唐山港、烟台港、锦州港、日照港、威海港。其中天津港腹地开阔,货源量最大。青岛港的优势在于正在打造中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基地在于承接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上将发挥巨大作用,青岛港也会迎来新的发展。大连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湾,港口宽阔,水位较深,是一个冬季不冻港。大连港以东北三省为经济腹地,是东北的门户,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外贸口岸。

如表1所示,环渤海的港口有着很强的吞吐能力,近五年来,通过对港口的规划建设和港口业务的拓展,环渤海地区的7个主要港口的货物吞吐量都稳定增长。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的吞吐量在全国港口吞吐量中位居前列,并依次以平均每年12.4%、14.8%、15.0%的速度增长,营口港、日照港和烟台港货物吞吐量依次以每年36%、29.9%、42.4%的速度增长,环渤海港口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第四,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TEU,进入千万标箱级港口行列。营口港也首次突破500万TEU,跻身500万TEU以上港口阵营。环渤海地区集装箱吞吐能力也在稳步上升。表2显示了环渤海地区三大主要港口的航线数量和泊位情况,三大港口的泊位量和航线数目众多,能够容纳大量的货物,且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联系,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以来,环渤海港口积极建设对外航线,环渤海地区港口将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助力。

(二)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个港口利益保护狭隘

环渤海港口在行政体制上处于分割状态,各个港口存在利益保护情况,行政性区际关系削弱甚至是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由于因地方行政主体利益导致在环渤海都市圈内难以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融合。主要表现在:一是竞相出台开放引资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竞相压价,导致港口过度竞争或恶性竞争,甚至港口之间的区际联系小于与国际的联系,损害了环渤海港口的整体利益。二是环渤海都市圈内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大战、贸易壁垒以及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导致环渤海港口之间合作甚少,港口相互间经济联系不紧密。

2.港口资源市场一体化问题

首先,环渤海地区的交通问题是港口资源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资源市场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体系的完善,环渤海经济圈的跨度过大,相互之间地理位置间隔较远,对完善的交通运输的需求十分迫切。虽然环渤海地区已有多种交通运输条件,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公路网和铁路网,但由于缺乏统筹考虑,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仍无一条环渤海沿岸公路或者环渤海沿岸铁路。其次,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缺乏真正的“龙头”带动,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半径还没有达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而这两个半岛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相对更弱。虽然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有望“龙头”带动方面有所突破,但目前滨海新区建设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合理规划,不断增强其经济实力,以起到“龙头”带动作用。

(单位:亿吨)

3.港口合理分工有待加强

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相对过剩,腹地重叠,货物单一,经济结构同质化,互相合作协调少。港口竞争不仅是自身条件、吞吐能力、运营效率的竞争,也是支撑港口经济的自然条件、集疏条件,尤其是经济腹地的竞争。目前虽然环渤海地区的港口正在积极融入互联网大世界里,但是各个港口只是看重形式而轻视实质,相当程度上仍然独立,各搞各的规划和建设,其对互联网的应用只考虑到自身发展,而忽略了整个环渤海地区港口群的协调发展。以环渤海地区的几个较大的港口大连港、青岛港和天津港为例,港口使用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建设同质化的跨境电商平台,缺乏统筹的“互联网+”发展。

优化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势路径

“互联网+港口”并不是一种是与否的选择,而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选择。调研发现,环渤海地区港口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借助数据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各个港口的比较优势,才能突破传统思维,提升港口创新力,优化环渤海地区港口资源优势。

(一)依托互联网设计航运检测系统,优化运输资源

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航运货物监测系统,为客户提供即时透明的运输服务。中国港口的航运服务水平明显落后于空运、陆运,航运服务水平,不能实现实时监测货物。虽然一艘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船,要穿越大洋,经历多个国家和地区方能到达目的地,其货物的拼装极其复杂,对客户的识别也非常麻烦,水文天气更是变幻莫测,因此弃箱、损货、晚点等情况时有发生。但是,在卫星定位技术和船舶安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日,完全可以通过技术的开发应用,实现船舶运营的即时、透明。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航运公司应该本着商业民主的原则,为客户设计出一套航运服务实时监控系统,为客户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

(二)依托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航运互联网金融平台,提高环渤海地区港口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航运金融通常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融通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与此相关业务总称。船舶融资是环渤海地区港口航运金融的绝大部分,就是对航运企业构建船只过程中发生的资金融通行为。德国的KG模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船舶融资模式,即由许多合伙人共同出资成立一家船舶有限责任公司,用所获资金订造新船,再租给航运公司获利。KG模式和互联网金融中的众筹、P2P有相似之处。互联网金融不仅成本低、效率高,而且覆盖面很广。中国港口可以借助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来发展船舶融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行互联网金融风险比较高,需要制定好周全的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测控风险,大数据为港口提供客户全方位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交易和消费信息掌握客户的消费习惯,并准确预测客户行为,使港口在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

(三)依托信息管理平台,促进港口协同发展

利用已建立的环渤海港口群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各港口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的港口腹地交叉、竞争剧烈,港口合作意识较为薄弱。从促进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协作发展角度来看,要加强港口之间的合作,必须淡化行政区划,协调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加强资源整合。环渤海港口群之间合作不仅是简单的错位发展,而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在港口间整合的过程中,各个港口要充分认识到港口间合作的优势,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合作,本质上却还是各自为政。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合作不是盲目的合作,而是理性的合作,环渤海港口之间的合作必须要发挥港口自身的优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充分挖掘港口的业务数据,发现环渤海地区各个港口的核心优势,从而提升其整个环渤海地区港口的国际竞争力。

(四)依托供应链信息平台,协调上下游资源

地区联网 篇5

苏南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域, 该地区小微企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 由于目前苏南小微企业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 在市场中面临来自于大中型企业的竞争压力。“互联网+”的到来为苏南地区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契机。苏南小微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是本文重点研究的问题。

1 文献综述

目前, 国内外学者关于“互联网+”与小微企业的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互联网+”对传统经济产生的影响研究

刘斌、欧阳日辉等人认为“互联网+”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可以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生态融合[2,3]。曹程、王丹等人分别分析了“互联网+”对保险业、农业、旅游业等传统行业产生的影响, 认为“互联网+”有利于消费者掌握商品选择的主动权, 也有助于企业分析消费者的偏好, 以消费者为导向, 实现产品价值与用户价值的融合[4,5,6]。

1.2“互联网+”背景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

韦茜、田珍珍等指出, 在“互联网+”背景下, 面对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窄、融资难度大、融资风险高等问题, 企业可以通过P2P网络借贷、大众筹融资、电商平台融资等模式进行融资[7]。IK Cheruiyot, B Cai等人从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等方面分析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1.3“互联网+”环境下小微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创新策略研究

杨秋明、朱峰等人认为目前小微企业存在融资难、税负重、管理水平低、创新不足等问题, 应从服务模式、金融体系、技术等方面发挥小微企业的创新优势, 一方面从企业内部挖掘自身优势资源, 加快创新驱动, 同时采用精准营销和差异化竞争模式;另一方面从企业外部入手, 与创新伙伴协同创新, 同时以环境支撑机制做辅助, 动态地实施创新战略。

综上所述, 已有的研究文献种类丰富、视角多, 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较少在苏南地区等具体区域背景下讨论, 本文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互联网+”的概念

通俗来讲, “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 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3 苏南地区小微企业发展“互联网+”的必要性

3.1 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

目前, 我国大多数小微企业存在创业门槛低、死亡率高的突出问题。从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可以看出, 2013年我国共有16.8万家第二和第三产业小微企业被迫破产关闭, 占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的98.8%。其中, 微型企业15.8万家, 占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的92.9%。另外, 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死亡率达到2.3%, 分别是大中型企业死亡率的23.6倍和6.9倍。其中, 微型企业死亡率更高, 为2.9%, 分别是大中小型企业死亡率的29.9倍、8.7倍和5.5倍。由此可以看出, 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死亡率较高, 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现象。

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普遍较短。研究表明, 企业成立的前五年是最困难时期。目前, 我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根据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 我国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为6.8年, 不足大型企业平均寿命的1/3, 仅相当于中型企业平均寿命的60.2%。而在苏南地区, 同样呈现出与全国小微企业相同的特点。2014年~2015年间, 苏南地区创业一年就关闭的小微企业占20%以上。可以看出, 企业规模与企业平均寿命成反比, 小微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平均寿命较短。小微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 必须进行创新与转型, “互联网+”为苏南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条件。

3.2 小微企业的融资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

小微企业死亡率高和平均寿命短的重要原因, 在于部分小微企业的创办者并没有对将要进入的市场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对自身的能力和资金实力也缺乏一个客观的判断, 盲目跟风投资, 从而导致创业失败。而苏南小微企业目前的突出问题就是融资难、融资贵。尽管目前南京、无锡等地出台了关于小微企业的各项财政贴息政策, 同时也降低了一定的贷款额度。但是, 由于缺少有效抵押, 小微企业从银行贷款困难重重。例如, 申请支持的前提条件过多, 申报成本高, 使得很多小微企业望而却步。据统计, 有14.57%的小微企业表示不清楚如何申请;5.25%的小微企业表示政策吸引力低;10.08%的小微企业认为手续繁琐, 周围企业申报成功率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融资方式, 为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3.3 小微企业的转型离不开“互联网+”

调查显示, 2014年~2015年, 在江苏省新设立的小微企业中, 苏南5市有12.72万户, 占江苏省新设小微企业总数的63.86%。在县 (市、区) 层面, 新设小微企业数量在全省居前10位的都在苏南地区, 其中最多的昆山市新设小微企业数量达到9718户, 已经超过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这6个省辖市的发展数量。

但是, 从新设立小微企业的行业分布看, 第一产业占比5.49%;第二产业占比20.71%;第三产业占比达到73.8%, 其中, 批发零售业占比最大, 占19.6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4.78%, 建筑业占6.23%, 而科技型小微企业仅占新设立小微企业总数的8.42%。由此可见, 大多数新设小微企业仍集中在以产品初加工、服务低层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产业, 产业层次较低。

3.4 小微企业的营销创新与管理创新离不开“互联网+”

江苏省新设小微企业中, 首次创业的比例高达63.95%, 从业人员低于5人的占46.45%。尽管小微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权高度统一, 决策、执行效率高, 但缺少管理经验、财务知识的矛盾比较突出。有11.45%的创业者表示自身管理能力不强、管理不规范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的困扰;还有11.59%的创业者认为缺乏长期战略是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问题。

同时, 由于资金、人员和创业经验的限制, 很多小微企业在创立之初, 大多是通过模仿的方式进入某个行业, 产品和服务往往缺乏创新, 同质化较为严重, 导致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也是小微企业创业成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互联网+”为小微企业在管理模式、营销模式方面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互联网+”影响下苏南地区小微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4.1 理念的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 企业要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 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 将品牌传播和产品流通与用户融为一体, 使用户成为企业品牌传播的媒体。同时, 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相关数据, 如云计算服务、大数据服务等为自己服务, 以便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2 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小微企业一般组织结构较为简单, 可以以“互联网+”为契机, 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从过去的以流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使管理层级更加扁平化, 从过去的“上传下达”转变为双向沟通机制, 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 小微企业可以将社会化平台与企业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及业务系统进行连接, 从而实现系统间、成员间的信息共享,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 可以使小微企业更好地利用社会化平台与客户、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同。

4.3 融资渠道的拓展

由于种种原因, 小微企业要想从传统渠道获得融资难度较大, 并且由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流程较为复杂, 很难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的资金需求。“互联网+”时代, 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 如P2P和P2B网贷平台, 以及一些众筹网站, 这些平台网站具有借款门槛低、灵活性强、操作流程简单等特点, 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渠道。

4.4 商业模式的改革

带有“互联网+”符号的营销方式, 是基于大数据技术、O2O模式、社会化媒体的营销。在传统工业时代, 由于资源的缺乏, 小微企业很难与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然而, 在“互联网+”时代, 以往传统市场中的单个细分市场又可以被若干次地细分, 消费者人群不再以“类”来划分, 而趋向于以“个”来划分, 即消费者的需要越来越倾向于个性化, 这就意味着小微企业也能够在越来越细分的市场中占领自己的一席之地。

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社交媒体, 运用大数据技术, 分析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和购物倾向, 建立一对一的客户沟通机制, 发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 从而做到按需定制、按需定价, 实现更加精准的营销服务。同时, 小微企业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APP、3D体验等手段, 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虚拟体验与现实购买相互补充的O2O模式, 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小微企业的营销成本, 更能够提高企业与客户的沟通效率和沟通质量。同时, 微博、微信等平台还是消费者自发传播企业形象的工具, 如果企业运用得当, 不失为进行病毒性传播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行动计划 (2015-2018年) 的通知[EB/OL].http://www.miit.gov.cn/n1146285/n1146352/n3054355/n3057656/n3057660/c4538241/content.html, 2015-12-14.

[2]刘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5 (24) .

[3]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学术前沿, 2015 (5) .

[4]曹程.“互联网+”对保险公司经营行为影响分析[J].管理观察, 2015 (17) .

[5]王丹.浅析“互联网+”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J].管理观察, 2015 (36) .

[6]杨秋明.开放式创新范式下江苏小微企业创新运行机制研究[J].商, 2015 (28) .

地区联网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民族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更有利于各个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与发展。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使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借助“互联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互联网+”对产业升级的影响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各行业的跨界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且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建立起链接一切的新生态(见图1)[1]。根据麦肯锡对未来的预测,到2025年的时候,互联网会助力中国GDP年增长率提升0.3%~1%,相当于GDP增长总量的7%~22%;互联网各个行业的运用将会拉动10万亿人民币的经济增长。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经济活动都越来越开始依赖信息网络。如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即使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在改变我国的经济结构,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杜向荣、胡明、张寰,2015)。互联网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且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现如今互联网经济对我国各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对于农业来说,“互联网+”对农业方面的普及运用提升了农业生产中传统生产要素比如资金、土地等的利用效率;对于工业来说,互联网的深入推动了工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智慧工业”;对于服务业来说,互联网的发展,使物流、旅游、金融等行业转变成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化了我国市场资源配置,同时也带动了我国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未来,GDP的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靠互联网和其相关产业发挥非常重要的拉动作用[2]。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不断发展,使传统产业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产业格局的调整等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互联网+”的过程也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过去的十年之中,这个过程一直表现出逆向互联网化的特征。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个产业的互联网化,从广告业开始到零售业,到批发市场,再到生产制造和原材料。在“互联网+”逆向发展的过程中来看,各个环节互联网化的比例也是逐渐减少的(见图2)。

随着互联网的大开放、大融合时代潮流的不断推进,产业环境也产生了变化,而“互联网+”新经济的高效率发展,也一定会带来产业转型变革的新时代。发展“互联网+”新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大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正在重塑传统产业,从广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以信息通信业为基础进而应用到第三产业,从而产生了许多新业态,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同时,也在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拓展,比如农业上,农民把农产品等通过从电子商务等网络消费的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由于“互联网+农业”,为第一产业带来了新机遇。从工业上,“互联网+工业”正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等工业领域渗透,由于“互联网+工业”,为第二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深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了销售、生产、制造等许多的产业环节。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发挥“互联网+”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引擎作用,不但可以有效地达到“互联网+”和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更进一步地达到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更能实现从世界互联网大国跨越到世界互联网强国的转变。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

(一)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民族地区在历史上来说原本就是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刘秀兰、王珏、付强)。一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原始的农耕细作方式,当地的经济发展相比中东部地区很落后,所以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就导致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现今产业结构比重严重的不平衡[3]。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制约了其产业经济的发展。从第一产业来说,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建设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产业工业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且内部发展不平衡。而第三产业比如旅游、教育、交通等现代化的建设落后,这些都是阻碍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因素。以粤北的连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2013年连南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6.5%,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8.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5.2%(如表1所示),产业结构比重不协调[4]。

(二)新兴产业优势不突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许多的新兴产业,比如新闻传媒产业、数码创意产业、电子商务产业等。但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手段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还要进一步进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不高,信息化时代下催生的新兴产业缺乏竞争优势。以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为例,少数民族有其特色的民族医药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医疗产业不仅能够弘扬民族文化,而且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民族地区医疗产业化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资金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研发能力不足等等[5]。以粤北地区为例,认为现在我国各地都在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型技术的新型产业,而粤北地区的新兴产业优势不突出,应该在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中应该紧紧抓住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6]。

(三)民族地区产业科技创新不足

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近几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地区对比,差距依旧是突出的。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西部或者边疆地带,接受科技创新能力的经济辐射较弱,且在历史上其经济的基础相比中东部地区稍薄弱,使它们降低了对科技产业资源的凝聚力。与此同时,我国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滞后,农产品创新技术成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导致农业效益低下;第二产业中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占比例较低;第三产业比较大,但依然是保持传统的服务业,互联网科技对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突出。民族地区虽然有许多的要素禀赋资源,比如说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等等。但是由于产业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缺乏,这些资源无法很好地通过技术转换成市场要素,无法形成特色产业优势。因此,科技就成了阻碍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广东粤北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还没有电子商务产业园,从总体上来说,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很薄弱。

产业的转型、企业的转型、社会的转型,最根本的都是人的转型。只有当人力资本有了提高之后,企业、产业、社会才能发挥自下而上推动的转型,人才才是产业得到转型升级创新最重要的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中东部地区较为落后,且经济总量不足,人才资源匮乏。比如广东粤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据第五次的人口普查,广东省有少数民族干部11 300多人,其中3个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干部4 030多人。广东省有少数民族各级人大代表282人,政协委员272人。虽然粤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但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粤北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互联网这块的技术创新人才非常缺乏。

二、“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途径

利用“互联网+”,必须在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各个领域,全方位引进和采用高精尖技术,跨过传统工业化和传统技术的阶段,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传统的梯度转移理论和雁型发展学说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在传统的转型升级理论中,较落后地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只依靠已发达的地区带动其发展,而如今互联网的时代,不同地区的产业经济可以借助互联网手段同步发展。互联网的出现,是推动中国当前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驱动力之一。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要主动发挥自身独特的经济优势,紧紧抓住互联网的风口,利用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发展空间,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利用“互联网+”改造民族地区传统产业

我国的传统产业如今存在着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需要通过互联网加快形成以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互联网产业和传统产业达到线上线下相互促进的效果。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不但出现了许多新产业,同时对传统产业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传统产业比起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一系列高端的现代化产业来说,科学技术方面相对落后、且附加值低。不管是第一、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应该打破原来的层级制,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提高竞争力。当今全球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产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口下,我国民族地区一定要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借助互联网推进其传统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使其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比如西部民族地区,可以实施“互联网+畜牧业”,就内蒙古的乳品行业,可以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传统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程度不断降低(王兆峰、谢娟,2013)。因此,我国民族地区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设旅游产业、优化旅游产业的结构,从而促进民族地区传统旅游业转型与升级[7]。

(二)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新兴产业

技术创新的可以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的转型升级,少数民族地区要通过互联网振兴新能源技术和新能源产业。根据统计,民族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荒漠化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因此,民族地区应该通过科技来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如物流、中介、劳务等。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打造新兴产业经济,先以先进的数字制造业为基础,再建立与金融业、贸易、航空运输业、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连接融合的体系。新兴产业将会成为新的主导部门,比如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机、纳米技术、生物电子技术等等。西部民族地区急需通过科技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苏多杰,201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4%,同时,民族地区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材料、生物、医药等等。民族地区还拥有全国75%的草原面积,44%的森林面积和66%的水资源,更有着超大比重的矿产资源和新能源。因此在信息时代下,我国民族地区应该建立以科技研发和信息网络创新的基础设施平台,突破少数民族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围绕当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技术等产业技术创新链,打造产业基地,构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发展[8]。以广东的粤北地区为例,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基础很薄弱,因此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要关注当地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比如电力、石材、医药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大研发的投入,从而发展民族地区新兴产业,促进其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三)建立民族地区的互联网电商村

在“互联网+”全面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的背景下,农村网民正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增长动力。根据CNNIC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由于交易环节比较多,导致交易效率低下。但是在现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大规模的信息平台(比如淘宝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电商村比过去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有巨大的优势,所以还能节约巨大的社会资源。互联网电商村是一个以低门槛、低成本和个人创业为主的网络创业平台,对于经济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少数民族地区,电商村可以形成财富效应,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很好的平台。根据阿里研究院2014年数据显示,阿里零售平台农产品卖家数量达75万家,同比增长达98%。全国共发现212个电商村,其中广东省占了26个(如下页表2所示)。更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我国的中西部首次出现了淘宝村的身影,中西部淘宝村的出现,说明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同样具备发展电商村的条件。

数据来源:阿里研究院。

清远需要打造电商村,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是决定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梁尚龙,2013)[9]。尤其是在清远的连南和连山,以及粤北乳源三个民族地区目前并没有电子商务产业园。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还需政府的大力扶持,通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比如物流、交通、互联网、电力、水力等工程的实施,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电商村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这不但有益于调整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同时也将为少数民族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的逐步发展,互联网对经济方面的影响更加显著。民族地区通过利用互联网手段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不仅能协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GT[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杜向荣,胡明,张寰.从“企业+互联网”到“互联网+企业”——基于传统产业转型与服务业升级视角[J].现代商业,2015,(36):115-117.

[3]刘秀兰,王珏,付强.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科学,2010,(5):101-109.

[4]汪雪阳.民族地区经济包容性增长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5]扎木苏.内蒙古蒙医药产业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6]郑红明.粤北地区经济发展转型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5,(5):73-76.

[7]王兆峰,谢娟.信息化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11):175-179.

[8]苏多杰.培育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5-99.

地区联网 篇7

近年来,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 其服务中小、克服信息不对称等特性恰好弥补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空白, 为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近些年,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逐渐渗透到金融领域, 产生了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互联网金融相对传统金融, 有着成本、信息等多方面的优势, 对传统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 影响传统金融服务理念

传统金融机构本身承担着不菲的管理运营成本, 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 他们更倾向于服务资金量大的客户。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打开了对资金量小的客户的服务和投资渠道, 比如余额宝的出现, 为小客户提供了获得更高收益的机会, 造成了大批小客户资金的转移, 这对传统金融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也促使传统金融机构重新审视自己的服务格局、服务理念, 定位在公众中的形象。

(二) 改变传统金融运行渠道

传统金融运行渠道主要通过实体网点的形式, 近年来出现了如电话、短信服务渠道。互联网金融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 将金融服务搬到网络平台, 不仅方便客户操作, 而且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运行成本, 制造了更多利润空间。

(三) 加速金融脱媒

传统金融领域中, 资金融通往往分为股票、债券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和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两种渠道, 而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一种介乎这两种融通方式之间的渠道, 互联网金融为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了一个信息搜索的渠道, 交易过程由交易双方自己完成, 而互联网金融本身则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这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四) 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

互联网拥有在法律和道德所容许的范围内捕捉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信息的先天优势, 通过将这些繁杂的信息提供给大数据作业系统进行处理, 可以完成对个人或群体的信用价值的评估分析, 例如阿里巴巴通过其庞大的电子商务平台, 可以解决平台用户的信用评级、交易费用、风险评估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信用管理的功能, 这对于我国现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弥补作用。

二、南京地区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南京处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但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调查结果依旧不为乐观。我们根据2013年8月针对南京浦口、高淳、溧水、六合4区县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进行分析, 该次调查共有数据238份, 其中男女比例为57:43, 年龄在20岁及以下的有6人, 21-40岁的有92人, 41-60岁的有102人, 61岁及以上的有37人。

(一) 目前“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对于刺激农村地区农民使用银行金融服务的效果并不显著

根据数据显示, 在有效的238户被调查农户中, 有237人回答了是否有存折或者银行卡的问题, 持有银行卡或存折的有195人, 占总人数的81.9%, 没有的为42人, 占总人数的17.6%。持有银行账户的人中, 只有18人表示是近几年办理, 仅占总人数的7.6%。

(二)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具有可行的现实基础

“您为什么开设银行账户”的调查数据显示:有94.3%的受调查者表示是为了存取款, 用于汇款转账、银行卡消费和网上银行的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5%、10.4%和15.6%。“您迫切需要的金融综合服务”的调查数据显示:各有51%的人选择存取款和贷款, 有26.5%的人选择ATM和POS机消费, 各占总人次的35.2%、35.2%和18.3%。可以看出, 在农村金融领域, 基础的存取款的受众非常大, 同时, 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接受现代金融服务的人群,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实施有了可行的基础。

(三) 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实施成效有待继续观察

针对银监会要求的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工程的实施情况, 我们对村民进行了调查, 有40.8%的村民表示所在地区有设立流动金融便民服务点, 并且有21%的村民表示最近一年内又有新的金融便民服务点设立。但是, 只有13.4%的村民表示这种流动金融服务给自己带来了方便。根据走访的实际情况, 我们发现许多便民服务点设置在商店中, 但是宣传并不足够充分, 加上相当老年人并不能理解如何使用, 因而实际运行效果相对较弱。

(四) 农村地区贷款供需差距大

根据银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 各银行机构创新涉农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 不断增加对城镇化建设和“三农”的金融支持。至2013年6月末, 涉农贷款余额1743.35亿元, 同比增长12.84%。但是, 在实际调查也显示出了地区贷款供需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有37.3%的人从事个体经营, 有33.3%的人打工, 21.9%的人是工资收入, 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各为14.5%和3.9%。在实际走访中, 我们发现, 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村镇, 许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经营个体经济,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贷款需求。另一方面, 乡村里也有相当一部分务农者出于资金周转等各种原因, 有着贷款的需求。

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57.9%的受访者表示有贷款需求, 其中, 有66.3%的村民有2万元金额的贷款需求, 并且这其中有4人明确表示希望得到50万元以上的贷款。而对于希望贷款者的贷款用途的调查中, 45.5%的人表示是用于投资、做生意和周转, 用于盖房和子女上学的各有38.4%和15.5%, 而由于生活困难希望借款的仅仅只有0.8%。但是, 在“银行是否满足贷款需求”的调查中, 只有46.2%的人表示获得了满足。在实际贷款途径的调查中, 52.7%的人选择亲朋好友等其他方式, 其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农村地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相比城市更为突出, 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而设置了较高门槛, 贷款往往需要担保或者抵押, 这将不少农户拒之门外;二是为了节约贷款利息;三是银行贷款手续相对繁琐, 申请麻烦。

为此, 部分银行也推出了一定的措施, 例如:紫金农商行就推出了易贷通业务, 方便农村居民小额贷款, 至2012年6月, 紫金农商行浦口区共受理贷款318笔, 金额2628.88万元, 其中不良7笔, 金额为201.59万元。至2013年6月末, 溧水农商行共放出贷款41.8亿元, 但是其中70%投入于制造业, 投放于农民中的贷款只有1.1亿元。可以看出, 目前农村地区在借贷方面依旧存在很明显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并且如果不加以解决, 将会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五) 大多数农村居民金融机构选择单一

在基本金融服务方面, 我们对农户接受服务的银行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有48.3%的农户是农村合作社的客户, 有44.8%的农户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 而是用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占比相比之下则非常小。其在涉及“您选择目前银行的原因”这一问题时, 81.3%的村民选择“距离近”, 而在随后的满意度调查中, 最不满意的也同样是距离问题, 其次是网点和等候时间问题。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问题, 在农村金融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农信社、农商行, 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缓慢, 这一方面有农村居民观念的影响, 另一方面, 也说明城市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金融发展并不是特别重视, 成本和效益极有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阻力。在这一情况下, 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难以形成竞争市场, 总体服务质量不高, 而农村居民也面临着选择的相对单一, 对于金融机构服务的满意度自然也很难提高。

2014年7月7日, 江苏银监局“四管齐下”简化优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一是放权于基层。二是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三是简化准入流程。四是加强后续监管。这对于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塑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六) 部分青年留下创业, 为现代金融发展建立根基

在针对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使用情况的调查中, 有88人表示使用过, 占总人数37%, 其中表示使用过网上银行的人占比为100%, 使用过手机银行的人占比为24.2%, 并且这多集中于年轻人群。由此可以看出, 年轻人群很多都接受并且正在使用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这为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建立了根基。

2014年3月6日, 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了要持续深入推进支农服务“三大工程”, 打造支农服务特色品牌,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继续加强农村基层服务网络建设, 加快空白乡镇机构网点新设工作, 以金融电子机具为主要手段, 重点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有效延伸, 工作基础较好的省份要加快实现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持续强化对涉农信贷全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管理和社会监督, 促进提高农民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 进一步缓解贷款难问题。创新量体裁衣式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丰富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村青年、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系列产品, 创新支持城镇化建设和民生金融新产品。

综上来看, 国家对于农村金融发展高度重视, 而南京作为较发达地区, 面对现存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 亟需采取有效的方法加以缓解和解决。

三、互联网在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的创新思路

目前,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于存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以及小额贷款, 总体特点是量小面广。但是, 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成本高、风险大, 金融服务“缺位”严重。政府政策的扶持和鼓励虽有收效, 但离弥补巨大的需求缺口依旧有一定差距, 完全指望政府的资金支持和鼓励政策是不足以填补这一差距的, 因此, 寻求一种主动有效的方法就尤为必要。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其高效低成本和服务小微、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特点, 在“补位”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上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创新借鉴思路。

(一) 构建统一电子商务平台

农村中大量农民存在农业资金困难, 但由于我国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需要农民提供财产抵押担保, 使得大多数农民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类问题在农村小微企业也很常见。构筑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 一方面实现了贸易的电子化,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获得农户、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等信息, 形成了农村的大数据系统, 有利于金融机构收集农村地区居民的信用信息, 方便金融机构审查其还款能力, 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让信用贷款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二) 与其他电子商务平台合作, 实现大数据共享互通

在农村也存在一些年轻人利用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 但是这部分人的交易信息并不能被金融机构获得。促成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 实现大数据的共享有利于农村信用大数据的构建, 对于改善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有一定效果, 对于提高农村信用放贷能力, 实现金融扶助“三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建立P2P平台, 允许民间资本支持“三农”

农村信贷的风险性往往让银行在审核发放贷款时格外慎重, 同时收益与成本的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也是得银行并不愿意发放农村个人或者小微企业信贷, 虽然民间资本一直被认为是目前解决这一矛盾的一个良方, 但是关于民间资本的争议却始终不曾消停。对于农村这一特殊地区, 政府可以适当放宽民间资本扶助“三农”的准入政策, 建立P2P平台。在P2P平台上, 借贷双方的信息透明公开, 借贷双方可以自主选择, 网络信息的公开化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 让有闲置的民间资本得以在市场自由流通, 支持“三农”建设, 弥补了现在市场上对于“三农”的资金支持的空白, 拓宽融资的渠道。

(四) 建立众筹平台, 拓宽个体户、小企业融资渠道

建立众筹平台, 允许小企业通过众筹获得资金, 拓宽其融资渠道, 缓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困难问题。

(五) 利用城市商业银行和互联网的优势, 促进城市闲散资金流向农村

城市商业银行在发达的城市地区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业务基础, 积累了一部分闲散资金。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城乡信息互联, 将这部分闲散资金投入于支持“三农”中去。

(六) 鼓励使用网上银行等线上服务, 同时重视线下服务的结合

网上银行有运营成本低, 工作效率高、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 可以鼓励农村有条件的年轻人使用诸如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服务形式, 在方便他们自身的同时也可以缓解农村金融服务设施相对较少的压力。另一方面, 由于青年多外出打工, 偏远乡村多只有孩子和老人, 同时, 乡镇地区依旧有部分老年阶层, 对于现代金融服务他们很难接受。因此, 在发展线上互联网金融的同时, 金融机构依旧要创新现在服务, 可以设立金融便民服务站, 在商店安装金融pos机, 安装ATM机等, 在乡村可以由经过金融机构培训乡长或村长进行简单金融服务, 为村民提供最为基础的金融服务。

摘要:农村金融问题是我国经济领域多年来的热点问题, 虽然国家采取多次措施, 但农村金融服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近年来,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成为我国经济领域的新热点。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等独特的特点很好地弥补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空白, 也为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为视角, 通过结合南京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情况的调研结果, 探寻解决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的新方法, 提出相关思路。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供给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金融实务, 2013, (05) .

[2]周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 2013, (11) .

地区联网 篇8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为基层农村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之后的五年里,全国基层文化建设的高潮一浪接过一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逐渐有序的推进,使得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得到了普及,在满足基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基层农民文化权利和推动基层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但从总体的效果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基层文化服务机构在运行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县一级图书馆文献资源老化,镇里文化站成了摆设,村里“农家书屋”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整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同虚设,这与十八大中所提出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着很大差距。因此,如何全方面多角度的构建全面、科学、高效的文化服务体系,解决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

在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持续升温,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互联网与金融、旅游、饮食、教育、农业、交通、物流等传统行业的跨界融合不断加深[2],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而在互联网领域开展基层文化服务也成为了一种新的思路。

1 江西省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调查

在《江西省2013-2015年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指导下,伴随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大[4],江西省基层文化服务在以下五个方面效果显著[5]:

1.1 基层文化服务政策体系日趋完备

在江西省委、省政府下发的《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指导下,江西省政府办公厅、文化厅等部门先后出台了《江西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和设计标准》、《江西省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西省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绩效考核要求(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快建设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1.2 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增大

在资金的使用上,江西省坚持“三个倾斜”原则,即:重大资金向基层倾斜、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文化服务向农民倾斜。从2006年起,江西省每年安排1.2亿元的基层文化活动专项经费,累计投入超10亿元用于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看戏难和开展文化活动难的问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

1.3 基层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

提前三年实现了“全覆盖、村村有”目标,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省建成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1.8万余个,其中县级支中心达到10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达到147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7万多个;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室超过1万个,“农家书屋”1.7万余个。

1.4 基层文化服务内容日益丰富

全省各级各类剧团下乡演出1.4万余场,送电影28万多场,开展农村农民赛歌会、健身、游艺比赛等各类文化活动1.4万多场次。并鼓励各县(区)文化活动创建自己的“品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称赞,如彭泽县“彭蠡情”农民艺术节,会昌县的“农歌会”,泰和县的“魅力泰和”艺术节,铜鼓、武宁、修水、永修四县联合举办的“修河之波”艺术节,玉山县的“三山”艺术节等。

1.5 基层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措施有力

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和业务骨干的免费培训,先后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基层文艺骨干、“非遗”工作、图书馆自动化等11类人才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400多人。赣州市还拨出专项资金,定向培养了赣南采茶戏表演专业学生近300人,不仅保证了赣南采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还为基层文化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

2 江西省基层文化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层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一方面,由于文化建设的效益远不如经济建设,江西省各级政府均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方面,甚至不惜牺牲文化建设来加快经济建设。[1]另一方面,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对文化需求的热情并不高,已建成的许多文化服务机构门可罗雀,也使得基层政府部门开展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2.2 基层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依旧不足

江西省基层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主要还是来源于中央政府的投入,逐级拨款,虽然中央要求地方要配套相应比例的投入,但随着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乡镇一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逐年降低,能拨付用于文化建设的配套经费也显得捉襟见肘。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许多农村文化单位因为经费难以保证,导致设备出了故障不能及时维修、文化服务站员工工资被拖欠、站内文化资源无法经常更新等问题非常常见。2007-2012年,江西省财政对乡镇文化站共计投入3.82亿[5],折合人均值为每年1.73元,与全国基层平均水平的2.54元依旧存在不小的差距。

2.3 城乡二次元结构的影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我国长期以来,由历史和政治的原因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使城市和基层农村、市民和农民在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权益保障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1]。2012年全国城市文化投入人均值达到31.24元,是江西基层农村文化投入人均值的18倍,其差距可见一斑。

3 江西地区基层网络覆盖发展现状调查

2015年,我国网络基础环境持续的优化,全国所有城市、乡镇和93.5%的行政村已经开通了固定宽带,而移动宽带的用户也已经累计达到6.74亿户。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8%,互联网对居民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6]。

就江西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宽带中国”江西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的指导下,电信部门一直致力于提高宽带用户普及率,推进宽带提速,深化网络应用普及。截止到2015年,固定宽带的家庭普及率已过半,超过九成的行政村通了宽带,3G/4G网络已经全面覆盖乡镇,农村地区用户全面实现了4Mbps宽带(使用电话线)的接入能力。而在2016年至2020年的计划目标中,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5%,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90%,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100%通宽带,农村地区用户宽带接入能力提高到12Mbps[7]。

2016年《江西政府工作报告》也中指出:要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推进农业农村新发展,特别要“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建设”[3]。可以说,江西省的网络覆盖工作,特别在基层农村的网络普及工作正在扎实有序的开展。

4“互联网+”在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已经在金融、旅游、餐饮、教育、交通等各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但在文化服务领域的尝试才刚刚起步。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4]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手段、提高效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

广东、山东等省率先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探索公共文化“互联网+”建设,引入社会化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多网、多终端应用开发。有效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

目前,基于互联网的文化服务主要集中在各大网站的传统多媒体领域,同质化较严重,少有面向特定的人群,特别是面向基层农民的文化服务。在我国,面向基层农村的文化服务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决策讨论层面,其可行性论证和具体实施方案也未出台,实际研究尚未真正开展。

5 江西地区“互联网+基层文化服务”可行性及应用前景分析

5.1 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初步满足条件

江西通过近些年的大力发展,网络覆盖情况已经好转,光纤入户已经成为常态,许多乡镇也通了光纤,而偏远基层地区的网络覆盖状况也随着3G/4G的出现而大幅提高,低资费高网速的4G移动网络已经铺开,基本上基层农村都能有信号能上网。

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3C设备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价格也一降再降,使得基层群众拥有智能终端变得更加容易。根据2014年底的调查统计[6],我国16到59岁的农村人口中,手机普及率达到90%,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2%,虽然远低于我国城市智能手机的普及水平,且农村大多数智能手机性能偏低,但手机制造厂商和移动运营公司近些年的广泛宣传和资费优惠,让广大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的意愿逐年增加,比例也在快速提高。

5.2 农民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已经渐渐养成

伴随着3G/4G的普及,一些中青年的基层民众也已经开始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来接受文化服务,各种网上图书馆、网上影院、网上新闻、微信、手机QQ等APP应用已经被广大的基层民众所熟识,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3 可以弥补现有基层文化服务的不足

江西现有的基层文化服务根据覆盖面可分为定点式服务和流动式服务,定点式服务主要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农家书屋、文化服务站等构成,其不足在于开放时间的限制和内容的更新慢,基层群众往往不愿意常去。而流动式服务以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各类比赛为主,虽然能得到村民的热捧,但是其不足在于受制于人员数量和经费限制,服务的频率较低,往往几个月才有一次。而通过互联网开展文化服务,可以让基层群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高频次充分享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弥补现有基层文化服务的不足。

5.4 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较低,覆盖面大

由于互联网覆盖面大的特点,只需要少量的人员和资金投入维护运营,便可以服务省内全体基层群众。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方便快捷的组织基层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相比现有的文化服务有着成本低廉的巨大优势。

6 结论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同志在2015年政府工作安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与科技等新型业态。”江西省政府的决心也给了“互联网+基层文化服务”以无限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互联网+”战略下基层文化服务的开展是必要的、可行的、迫切的。

摘要:本文从江西省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和探讨了目前基层文化服务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结合江西基层互联网络环境的现状和目前“互联网+”在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势头,提出了开展“互联网+基层文化服务”的新思路,并从4个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基层文化服务,互联网+,网络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周芝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5:233-237.

[2]东方.“互联网+”是什么五大概念龙头揭秘[J].时代青年:视点,2015(3):37-38.

[3]人民网-江西频道.江西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5[2015-2-6].http://jx.people.com.cn/n/2015/0206/c355198-23817805.html.

[4]新华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文)[EB/OL].2015[2015-1-15].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

[5]中安在线.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考察报告[EB/OL].2014[2014-12-24].http://ah.anhuinews.com/qmt/system/2014/12/24/006635470.shtml.

[6]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形势分析课题组.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形势展望互联网经济[J].互联网经济,2016(z1).

[7]马乾.《“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解读及广电网络应对思路[J].世界广播电视,2014(2):107-108.

上一篇:故障显示下一篇:铺膜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