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运行

2024-07-02

联网运行(精选10篇)

联网运行 篇1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称之为互联网3.0时代,是大互联的时代,是基于移动智能设备与互联网行业大发展而形成的。互联网+中一个重要元素就是数据,人们各项活动都能形成数据的形成与传输,而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正是人们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大增长、大爆发。行政权力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国家的一项权力资源和权利代表。行政权力主要包括:领导权、管理权、决策权、立法权、财政权、军事权等。

1 互联网+的本质与特征

所谓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其他行业,就成为了互联网××行业。例如互联网+百货市场成为了如今的淘宝,互联网+银行成为了支付宝等。可以看出,这里的“+”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拥有许多创新元素,是对传统行业的升级。互联网+的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手机等移动设备中的APP大量出现

互联网+的背景下,各大商家和机构都积极推出自己的APP程序,用户安装到手机中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服务,通过不断推出活动等开展与用户的互动。

1.2 碎片化思维

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就可以拿出手机上网,碎片时间、碎片地点成为了现代人生活中的常态,快节奏的生活就注定了人们不会拥有完整的时间与固定的地点,因此,方便的手机APP成为了人们生活、学习、购物等的主要方式。

1.3 线上、线下相结合

现如今,人们通过网络参与互动已经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许多商务活动在线下开展的同时也会延伸到互联网上,招揽更多的人关注,扩大影响力。

2 互联网+时代对行政权力运行机制造成的冲击

2.1 对价值机制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价值取向往往由信息富裕者所掌握,也就是说信息决定了权力分配,而不是传统的权力决定信息分配。在网络上,征服与公民的互动方式也有了较大改变,没有了传统意义的受众,政府不能再单向灌输了,信息的平等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平等。而有些政府工作人员还缺乏这方面的认识,导致政府服务变得单一化、封闭化。

2.2 对协调机制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行政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协调机制在变革中暴露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政府行政部门的服务平台需要重新建设,例如精简行政层级,去除不必要的编制,打造新型的网络行政模式,但是在运行中由于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网络化行政的建设受到了很大的阻力;②民众与政府的距离变得更近,降低了公民参政的成本,政府能够更方便地为公民提供服务,传统的行政决策已经无法使用这一变革,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抵制力;③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包括职能、工作方式、经验决策等,对传统行政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对激励机制的冲击

激励有助于提高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政府效能。其中声誉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作用十分明显。例如政府在官网上宣传其行政价值观,让行政人员形成正确的服务精神。但是目前的公共资源仍被政府垄断,大多数行政人员觉得没有声誉“投资”的必要。

2.4 对监督机制的冲击

①与传统的垂直监督相比,互联网时代的监督更加平等、开放,逐渐形成了互动化的监督方式;②政府的监督越来越趋于透明化、立体化,将逐渐代替传统的封闭、垄断的监督机制;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政府的监督权力逐渐下放给了普通公民,监督体系更加完善与多元化。

3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行政权力的创新

3.1 行政权力运行价值机制的创新

3.1.1 转变价值观,树立先进服务理念

政府要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树立“民本位”的价值观,在网络背景下,政府应该树立亲民、廉洁、负责任的形象,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服务心意。通过互联网,广大民众可以享有一定的参与权与知情权,体现了人人平等的理念,实现了政府政务透明化。

3.1.2 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许多国家都起草了网络化管理的相关法律,例如美国的《网络安全促进法案》、英国的《通信监控法案》、俄罗斯的《联邦信息、信息化和信息保护法》等。因此,我国也要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网络管理加以规定,从而,使政府或国家的信息安全得到保证,规范政府行政权力。

3.1.3 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与传统行政管理不同,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递不受任何阻挡,政府接收的信息将会空前庞大,如果行政人员没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将不会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体现不出网络时代的优越性。因此行政人员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积极改变自身去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掌握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更好的为人民提供服务。

3.2 行政权力协调机制的创新

传统的科层制权力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逐渐由集中变得分散。因此,建立拓扑性行政组织在当今时代是非常有效的,例如网状拓扑、链状拓扑、星状拓扑等。

拓扑模式能够使政府组织更加网络化、现代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还能够应对不同的环境,使政府和部门在应对突发状况时能更快做出反应,提高政府服务于民的形象。

3.3 行政权力运行激励机制的创新

网络背景下,行政人员的声誉激励需要进行创新,政府要拓宽行政人员的声誉传播渠道,体现出行政人员恪尽职守、一心为民,还要体现出政府的办实事、不徇私的精神。利用互联网打破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垄断,让公共信息公开化,给予普通民众对公共信息的知情权。这样一来,行政人员的工作热情就会被激发起来,更加认真的投入工作,踏踏实实办好实事。

3.4 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的创新

互联网+时代,各个部门间的合作与配合更加紧密,权力制约与监督更加纵横交错,并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监督机制。机制中的监督主体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物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监督的标准各不相同,但是原则却是一致的,代表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这些监督主体间要加强合作,统一协调,合理分工,划清职责,防止互相推脱、扯皮等现象发生。行政部门应该加强政府监督网站与移动端的建设,例如开通微博、微信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的深化体制改革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不断深入,在新时代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已经成为了当今人们面临的重大的实质性的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了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要完善监督机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行政运行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可行的思路。而如今我国的行政权力运行尚有很多不足,未能完美的良性运行。在将来的研究中,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与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借鉴数字化时代管理模式与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我国行政权力运行的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玥,许亮.我国“徽博问政”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J].理论视野,2011(12).

[2]孙志建.数字政府发展的国际新趋势:理论预判和评估引领的综合[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3).

[3]张康之,张乾友.民主的没落与公共性的扩散—走向合作治理的社会治理变革逻辑[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联网运行 篇2

浙政办发〔2010〕8号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交通运输厅

省物价局关于浙江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

运行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省交通运输厅、省物价局牵头制订的《浙江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运行管理若干规定(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一月十九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运行管理若干规定(试行)

省交通运输厅省物价局

(二○一○年一月)

为充分发挥全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计重收费和二义性路径识别等系统的效能,进一步完善收费方式,提高通行效率,方便公众出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和交通运输部《收费公路联网收费技术要求》(2007年第35号公告)等的有关规定,结合全省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实际,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收费与结算方式

(一)全省高速公路实行联网收费。收费方式分人工半自动收费和不停车收费。结算方式为“各站收费、统一解缴、按实拆分、按时结算”。

(二)涉及路网二义性路径的,按照二义性路径识别系统记载的路径标识信息确定车辆行驶路径,按实拆分车辆通行费。因路径标识信息不准确而无法识别行驶路径的,按二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投用前有关规定拆分。具体拆分和结算工作由省交通运输厅负责组织实施。

(三)对接受不停车收费方式的车辆用户,暂定三年内给予高速公路通行费3%的优惠。其他优惠措施由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物价局等有关部门商定。

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采取措施,优先发展团体用户,积极发展个人用户,做好不停车收费方式的推广和应用工作。省内运输企业高速客运班车应分批次、集中安装电子标签,成为不停车收费用户。政府机关公务用车要积极采用不停车收费方式。

(四)全省高速公路货车计重收费系统投用后,对实际称得的车货总重下浮5%,进行计重收费。车辆合法装载吨位的判断标准,依据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车辆超限超载集中治理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455号)规定的超限标准认定。

(五)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不得拒绝、妨碍车辆用户使用路网允许的非现金支付方式交纳通行费;未经省交通运输厅批准,不得擅自关闭不停车收费专用车道或擅自更改车道性质。

二、费率确定与调整

(一)高速公路收费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提出申请,依据省政府批准的费率标准收取,其中政府还贷高速公路,经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经营性高速公路,经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省物价局审核,报省政府批准后执行。费率标准需要调整的,按此程序办理。费率标准确定和调整工作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二)高速公路收费采用全省统一的车型分类标准。高速公路项目(路段)费率标准,按照各车型类别的每公里收费标准,以路段里程为基数计算,并叠加其间的特大桥梁和隧道应加收的部分来确定。

在实施计重收费中,以元/吨公里计,确定统一的基本费率标准。区分正常装载车辆和超限车辆,以基本费率标准为基数,确定不同的费率变化系数。

(三)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制定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费率表,计算确定路网内各入口收费站与出口收费站之间各类车型应收取的通行费以及计重收费计费里程,下达至各个收费站系统。

新建路段加入、新建收费站开通或是局部费率变更,经省政府批准后,省交通运输厅应及时更新下达费率表,路网内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下达至每个出口收费车道收费系统。

(四)通行多个高速公路项目(路段)的车辆通行费,为所经过各个路段费率标准的合计。

三、技术要求与通行凭证管理

(一)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应当根据全省高速公路联网运行管理需要,按照国家和本省相关规定标准建设收费、监控、通信等系统和设施,经省交通运输厅组织检测合格后方可开通运行。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做好所辖路段系统设施的维护工作,及时补充和更新系统设施,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同时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和要求,及时改进联网运行管理技术。

(二)全省高速公路采用统一的通行卡(券)、系统用卡、非现金支付卡(储值卡或记账卡)和电子标签,由省交通运输厅或其授权机构负责统一发行。

车辆用户在行驶高速公路,使用通行卡(券)、系统用卡、非现金支付卡(储值卡或记账卡)和电子标签时,应遵守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相关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更改、伪造。

(三)复合通行卡作为一般的通行凭证,具备记载车辆行驶路径信息的功能。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加强对复合通行卡的流转使用管理,防范和减少流失现象。车辆用户应妥善保管,丢失或损坏的,按成本赔偿。

不停车收费用户车辆均固定安装专用电子标签(内含有非现金支付卡),作为通行凭证和通行费支付手段。车辆用户应遵守有关使用章程规定。

(四)车辆用户通过出口收费车道不能提供有效的入口通行卡(券)等凭证时,应按照相关管理规定交纳车辆通行费。

对伪造、调换通行凭证和冲卡的车辆,损坏或丢失通行凭证,无法识别驶入站的车辆,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可以按照本省路网内距离本收费站最远里程收费标准计收车辆通行费。对通过违法手段恶意偷逃通行费的车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四、特情处理与应急处置

(一)复合通行卡在使用中遇系统提示错误或警告,应立即停止使用,以免影响二义性路径识别效果,并迅速进行清卡、休眠处理。

(二)因系统原因无法支持车辆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时,车辆用户应用现金交纳规定的通行费。

(三)不停车收费特情处理。

1.车辆在经过未设专用车道的收费站时,需在出入口车道上将非现金支付卡从电子标签中取出,以停车刷卡方式通过。

通过非专用车道入口、未刷卡而领取通行卡的车辆,不得通过专用车道出口,而应驶至人工半自动收费出口车道交回通行卡,刷卡通过,也可用现金交纳通行费。

2.车辆因出现U型行驶、非现金支付卡内无入口信息、卡内余额不足、电子标签出现故障或校验异常等不正常状况,在出口专用车道自动交易失败的,应驶至人工半自动收费车道交纳规定通行费。

3.由于系统故障致使专用车道无法正常通行时,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应提前在显著位置告知过往车辆,并及时启动人工半自动收费。

(四)计重收费特情处理。

1.车辆用户对称重结果有异议,要求重新称重的,原则上不在车道进行复称。车辆用户在按所称重量交纳通行费后,可至就近超限运输检测站进行复称,或向有关部门申请计量仲裁。

2.车辆或人员故意滞留车道严重影响通行的,现场收费管理人员应立即按有关规定报告,同时记录车牌、称重数据、应缴费金额,按未付费车移交交通路政、公安交警部门处理。

3.车道称重系统设备出现偶发性输出误差或输出错误时,应及时更正修复。出现车辆称重数据偶然丢失等现象,可进行重新称重收费。如因系统设备误差导致车辆用户多付费的,应予返还。

4.车道称重系统故障无法提供称重数据时,应提前在车道显著部位告知过往车辆。已进入车道的车辆,应驶至正常工作的计重车道实施收费;确实无法驶离的,按合法装载的5吨车收费标准收费;全站各车道系统均无法提供称重数据时,全站按合法装载的5吨车收费标准收费。

(五)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所辖高速公路联网收费运行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指挥调度当地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协调落实应急处置工作。交通运输、公安部门和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一旦出现重大矛盾、纠纷等突发性事件或运行异常等问题,各相关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维护正常的收费和交通秩序,确保高速公路正常运行。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将高速公路收费站列入治安巡查的重点区域,交警部门要加强高速公路收费站及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和指挥疏导。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要加强与高速交警、路政等部门的配合协作,负责所辖路段应急处理工作。

五、监督和管理责任

(一)省交通运输厅负责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规定,依法制订全省高速公路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各级交通运输、发展改革、公安、财政、审计、监察、商务、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监管、城乡建设、法制、物价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开展监督管理。

(二)各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要严格遵守联网运行管理的各项规定,规范收费操作管理,保障系统完好、稳定、安全和可靠运行。要根据交通流量,及时增设并开足收费车道,配足收费人员,避免车辆拥挤、堵塞;在出现影响车辆正常安全行驶的情形时,应积极配合交通路政、公安交警等部门,协助疏导交通,加强安全防护,及时向通行车辆告示有关信息。要加强对收费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掌握收费管理政策,做到文明、规范服务。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联网运行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慈善;监督体系;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4-0091-02

一、互联网慈善的运行模式

(一)互联网慈善运行模式分析

1.电子募捐模式可行性分析。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球华人积极捐款捐物,据统计,通过移动网络救灾短信平台的捐款总额达到1.09亿元;通过财付通、支付宝等电子捐款支付平台捐款总额达到6000万元。这表明通过移动网络、电子支付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捐助手段,这为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民意基础。同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我国截止2010年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到12810万,手机平台支付用户也呈井喷式增长,通过电子支付网络系统捐赠资金技术上已经成熟。另外,我国的电子商务运行机制也已经较为成熟,从网络挑选、网络支付、网络沟通到网络评价这一完整的电子商务模式,为互联网慈善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网络技术平台,利用已经形成的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环境,从资金的募集到善款物品的分配,都可以快速准确地安全完成。充分发展的硬件设施与软件实力都为互联网慈善模式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慈善公益项目运作模式。建立互联网慈善公益项目运作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慈善公益行为事先应由慈善组织线下进行项目前期的筹备与策划工作,经过缜密的内部论证之后可以在慈善网络信息平台上发布项目的相关信息,面向平台的用户进行项目的介绍与宣传,其中应当包括有关项目的背景、具体活动过程与方式、需要资助的金额以及项目完成之后的预期效果,这是常设性公益项目的要求。当遇到突发灾难与紧急事件的时候,应当由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委员会(由政府、公众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网络平台的管理、电子模式下慈善行为的监督以及权威信息的发布)统一发布捐助信息指南、对突发事件做出的说明、对募捐的要求与方式进行的统一规范。捐助者可以选择直接通过电子支付进行捐款,如果是物品就通过物流中心,在经过分类整理后发放到困难群众的手中。这样既可以做到集中力量应对突发灾难,也可以避免救灾过程中因盲目性、自发性所造成的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慈善公益事业的力量。第二,作为捐助者,在为网络信息平台提交真实姓名、身份证明等有效信息之后便注册成为用户,这样其每一次捐助行为都会被记录保存,这有助于对捐助过程的管理,推动全民慈善事业的发展。只有进行实名化管理,才能保证互联网慈善模式成为最具监督性和追溯性的慈善模式。每个用户的捐助信息都会被后台程序有效记录,实时进行云端保存与备份,并通过系统进行资金动向动态关注。在可靠的数据支持有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广泛性集结社会公众对资金与物品的关注,实现慈善透明化、公开化,从而达到有效的监督。

二、互联网慈善监督模式

对互联网慈善监督,应当由政府、社会公众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组成的网络平台管理委员会负责。

首先由政府搭建全国性统一的电子网络平台,保证平台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再确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有关网络平台的资质认证,对电子支付、资金管理进行严格规范,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除政府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之外,需要进一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三者相互补充从而构成系统完整的监督体系。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是具有独立自主性、高度专业性和具有较高社会公信力的民间评估机构,“它与慈善组织不存在任何利益上的关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针对慈善组织的资质与合法性、运作绩效、财务状况、诚信度特别是信息透明度、专业化程度以及主体品格等进行测评,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科学全面系统的评估报告”。不仅如此,在评估内容中,还应当包含有关慈善组织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的分析与说明,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参考。

其次,社会公众应当在慈善项目运作当中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结果评估进行严格的监督,每一个参与慈善行为的用户均可在项目评估方面进行评价,如果某一慈善组织或某一公益项目在社会公众评估这一方面受到质疑,就要启动社会问责机制,由管理委员会对慈善机构的财务信息或项目有关资料进行公开审计,最终将结果向社会公示。如果存在问题,那么涉及到的项目就要被强行停止,资金与物品要强制追回;如果某一慈善组织多次受到项目终止的处理,将由相关的政府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取消其网络认证资格。

再次,慈善行为的受益人在得到慈善帮助之后,有义务及时通过网络等渠道反馈自己获得资金与物品的数量,以便于监督与评估。从“郭美美事件”到“嫣然基金丑闻”,网络力量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证明了其在外部监督中的不可替代性。互联网技术丰富了慈善参与的内涵,广大公众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是在这个全民参与慈善事业的时代,广大民众不能仅仅无力的站在幕后,普通大众需要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从善款的募集到公益活动的具体流程,公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慈善。重视媒体舆论,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慈善组织监管手段的多样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公众参与,达到监督的高效性与及时性。

最后,每一季度,在政府的授权下,以第三方的评估机构为主导,结合社会公众之中法律、会计等专业人士,对互联网慈善网络平台下的所有机构与项目进行评估,对涉及到慈善组织运行中的财务、人力资源等相关信息进行审计,形成的评估报告在经过政府和社会听证之后向全社会进行公示,确保慈善组织得到有效的监督,促进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建立与提升。

三、互联网慈善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缺乏

互联网慈善事业发展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慈善模式对慈善信息处理与收集、慈善物流平台建设都缺乏足够的重视。慈善讯息传递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没有保证,还经常出现慈善假新闻。而且慈善捐赠的物资因为依赖于第三方物流平台,既不能准确及时的反馈出物资配送情况,也不能保证物资运送效率。同时,传统的慈善从业人员技术水平较低,以志愿者为主,缺乏高端的精通互联网的慈善从业人员。

(二)慈善监管不完善

慈善监管不完善,体现在政策法律层面的就是缺乏专门的慈善立法,对慈善公益的实践过程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为慈善黑手留下了可乘之机。在慈善募捐过程中,对善款物资缺乏明确的监管,资金如何使用,物资发往何处,都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

(三)慈善文化观念落后

我国慈善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慈善文化观念相对落后。传统慈善观念认为,慈善是少数人的事情,慈善就是施舍,认为慈善事业不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慈善从业人员也不应该有丰厚的薪资,等等。这种落后的慈善文化观念严重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互联网慈善模式要求有新的慈善文化,互联网慈善不再是少数人的慈善,应该是平民慈善、全民慈善。在慈善事业主体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慈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大力发展慈善文化,通过网络媒体宣传慈善新思想,向公众传播新的慈善理念。

慈善事业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手段,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三次分配。新的慈善模式会带来了大众慈善文化与理念的变化,借此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依靠高效便捷的电子技术平台,同时强化立法,完善监督机制,才能打造一个完整严密的新型慈善体系,最终实现其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张明.社会转型期我国慈善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王卡拉.中国8成受调查公益组织不够透明[N].大众网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301/t20130106_7879928.htm.

〔3〕http://hlj.sina.com.cn/news/ljyw/2013-04-23/072248606.html,新浪新闻.

〔4〕石国亮.慈善组织公信力重塑过程中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9).

联网运行 篇4

1.1 热源情况

1) 宏伟电厂一期最大平稳供热能力为320 MW (1 150 GJ/h) , 运行高峰期受系统压力限制, 可提供305 MW (1 100 GJ/h) 供热负荷。

2) 银浪燃煤锅炉房、八百垧燃煤锅炉房、乘风燃气锅炉房共有14台热水锅炉, 设计总供热能力累计727 MW, 最高可提供700 MW运行负荷。

1.2 供热管网

宏伟电厂、银浪燃煤锅炉房、乘风燃气锅炉房三热源为环网布局, 通过乘风→银浪主线、创业大道沿程主线、安装→东湖主线三热源联网运行, 八百垧燃煤锅炉房为枝状网结构, 通过D N500管线与银浪燃煤锅炉房相连, 实现乘银与八百垧联网运行。

1.3 热力站

现有89座热力站, 全部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使用阿法拉伐板式换热器, 站内设置变频循环泵实现二级网变流量控制, 设置自力式调节阀通过一级网回水实现二级网系统补水定压, 中、高区系统通过变频补水泵实现系统定压, 电动调节阀实现一级网流量远程调控, 各节点设置温度、压力变送器实现运行参数采集并远传至指挥中心。

2 乘银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方案

2.1 系统调节控制原则

2.1.1 全网集中调控原则

各热源负荷分配及全网水利、热力工况调整统一按照集中供热指挥中心指令执行, 运行管理人员统筹考虑系统负荷需求, 结合各阶段热源锅炉房启运情况, 分配各热源启运负荷。

2.1.2 热源择优投运原则

通过测算分析系统各项能源产生单位热量消耗的燃料成本, 以供热经济性为基本原则, 综合考虑系统水力工况布局、热源锅炉房的热效率及供热运行调节难易程度, 确定优先电厂, 其次燃气, 最后燃煤的梯次投运思路, 即采暖初末期充分使用电厂热量, 中期启运乘风燃气锅炉房, 高峰期启运银浪燃煤锅炉房。

2.1.3 质量综合调节原则

供热初末期, 系统调节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方式, 在供热中、高峰期, 采用热量调节方式, 即保持各热源供水温度基本一致, 根据运行负荷匹配运行流量。同时, 避免质调节过程中由于供热半径大造成的滞后性。

2.1.4 回水定温控制原则

综合考虑各热力站系统设施类别、散热器形式、建筑保温等实际情况, 分别制定各热力站室外温度与回水温度对照运行表, 通过一级网远程流量调节, 控制二级网回水温度, 保证二级网供热系统最不利环路最不利用户的室内温度。

2.2 运行方案的确定

2.2.1 用热负荷确定

分类统计用热设施供热面积, 测算各热力站综合热指标, 并结合系统流程缺陷、墙体保温状况、散热器形式等运行实际进行修正, 明确系统综合热指标, 作为负荷计算依据。

乘银集中供热系统总供热面积1 375.25万m 2, 综合热指标为69.55 W/m 2, 总热负荷为956.53 MW, 小于热源供热总供热热负荷1 005 MW, 热源配备能够满足用热需求。

2.2.2 热源负荷分配

供热指挥中心根据天气预报室外平均温度计算系统整体负荷需求, 并综合考虑日照、风速等气象因素加以修正, 并根据系统运行负荷表分配各热源运行负荷及流量。

2.2.3 热力站运行调节

综合考虑各热力站系统设施功能、散热器形式、建筑保温等实际情况, 按照散热器形式将住宅区热力站划分为翅片散热器住宅、四柱散热器住宅、地热采暖住宅三个类别, 按照设施功能将工业区热力站划分为办公型工业区、厂区型工业区两个类别, 分别编制各热力站室外温度与回水温度对照表, 分类调节一级网循环流量, 控制二级网回水温度, 实现各热力站按需供热。

3 乘银集中供热系统联网运行体会

3.1 确定供热系统“四个运行”管理模式

3.1.1 安全运行

热源相互补充:多热源联网运行中各个热源能够相互补充, 系统安全性显著提高。当四个热源中任意热源出现故障时, 其他三个热源仍可提供65%以上的供热负荷,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有效区域截断:合理规划供热一级网分段截断布局, 在关键点位加装或更换截断球阀, 确保热网在出现故障应急抢修过程中, 能够有效截断防止事故扩大, 保障系统平稳运行。

3.1.2 满意运行

通过回水定温控制方式, 结合不同时期室外温度与热力站回水温度的对比情况及相应条件下入户测温的实际供暖情况, 三项温度互相验证, 形成闭环控制管理, 并通过无线测温技术对二级管网进行时时回水温度监控, 使各类型用热设施运行标准能够达到统一标准, 有效解决各个热力站、热用户间的高低温问题。

3.1.3 经济运行

建立经济供热一体化管理模式, 由集中供热指挥中心统一调控、统一管理, 以标准供热为目标, 实施热源、热网、热用户“三位一体”精细化管理。

在多热源联网运行系统中, 热源负荷的调整有更多的选择性, 根据各热源锅炉房锅炉实际运行情况, 合理调配各锅炉房的运行负荷, 在满足系统总体负荷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的减少原煤、天然气的消耗, 提高低成本能源 (电厂热量) 使用量, 从而达到降成本不降标准的供热目的。

3.1.4 规范运行

建立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对各个热源和热网进行规划整合为统一的供热系统。建立供热分级管理模式, 即集中供热指挥中心执行远程供热调节权, 实行监管职能;基层分公司执行辖区管理监控权, 实行监督职能;基层客服部执行局部监控权, 实行操作职能。

建立模块化的调度指令:由指挥中心下达指令, 按照预定程序执行具体操作, 使指令化繁为简, 提升执行力。

建立制度化的反馈系统:对从指挥中心下达的各项指令, 热源、热力站操作人员要及时反馈, 并对相应调节的情况进行说明。

3.2 夯实供热系统基础保障工作

3.2.1 做细自控系统的保障工作

专业技术人员的储备:无论是供热系统自动化的推广和数字传输的技术应用, 都离不开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维护, 每年公司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培养专业技术管理人员, 提升专业技术人员水平, 通过设立专业技术岗来挖掘和激励自控专业技术人员, 使公司自控、网络、信息等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随着供热前沿技术不断的推广应用, 新技术不断完善, 新理念不断更新, 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要不断地提升操作技术水平来适应供热自控科学化的需求。

3.2.2 做实数据传输的保障工作

集中供热指挥中心是供热运行管理的中枢控制机构, 各项指令的下达及调节方案的确定, 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传输作为依据, 加强运行期间的数据传输维护以及夏季检修期间有针对性的优化改造, 将数据传输工作做实, 才能真正实现集中控制管理。

由于热力站实施无人值守的运行管理模式, 在上传各项运行参数的同时, 还要时时传输热力站的监控画面, 以前512 K有线的带宽不能满足数据的传输需求, 为此公司自主研发了无线宽带广域数传技术, 利用免费的公用频段进行传输, 带宽增至10 M既解决了数字平台数据传输的带宽问题, 还每年节省通信费用24万元, 节约了供热运行成本。

3.2.3 做强应急抢修的保障工作

联网运行 篇5

运行情况

**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 建设运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分所,暨**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在**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与推动下,作为**市和中科院战略合作重大项目,在**市**区成立的院地合作科研机构。分所面向**市及淮海经济圈需求,发展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制造业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

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9月,以物联网技术、传感器网络、智慧城市及智能智造等核心技术为特色方向,通过重点攻关、合作开发、项目孵化等方式推进智慧城市、两化融合以及信息领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二、建设现状、经验及取得的成果

(一)建设概况

**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成立于2013年,传承计算所“创新、求实、团结、高效”的企业文化,发扬“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核心理念,努力发展成为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流科研院所。研究院现为全国离散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联盟理事单位、中国虹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电子学会会员单位、**省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被授予“**市十佳两化融合单位”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研究院以人才立院。设立有院士工作站一个,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分所学术委员会,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两名、一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作为技术带头人,并建立了完善的院士、专家等科研保障措施,确保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目前,研究院拥有科研人员170余名,其中50%以上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体系建设,构建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承担了多项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可提供从物联网前端接入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传输层的物联网专属协议的集和优化,再到物联网后端云平台,一揽子安全、快速、易集成、易部署的运营级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降低客户产品物联网化的成本和风险。##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院建立了业内领先的综合物联网云服务平台,让设备更智能,让云化更简单,让数据产生价值是研究院的核心服务理念。通过为客户提供设备数据接入、存储、智控与分析服务,使其轻松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提升产品用户体验、市场洞察和产品竞争力。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培养创新型人才240余名,现任常务副院长陈援非博士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科技重大专项多项;作为核心研究人员参加了多项国家863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并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多家农林企业开展战略咨询服务,帮助企业突出统筹农林业综合管理信息化,重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农林业管理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信息化促进农林业管理的现代化。现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28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1项,产品通过了ce、cqc、fcc、rohs、ccc等多项认证,取得了5项商标注册证书。

三、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在满足大中型农林企业需求的同时,更可以加快小微农林企业发展。大中型农林企业在得到完善服务的同时,兼顾小微农林企业的基本发展诉求,推进小微农林企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品牌竞争力,促进转型升级。

建立环境影响因子基础数据库,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企业可根据基础数据库中生长过程中数据模型,实现环境因子的最优控制,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辅助决策能力。通过平台的建立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减轻工作人员劳动强度,促进产业业务的深入开展,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同时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品质数据化,提高行业竞争力。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开发,优化产品的生长环境,提高产品的品质,将品质数据化。提升产品在全国市场范围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物联网成为未来产业种植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先进的产业管理方式也逐步成为构建物联网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的再认识 篇6

今天, 在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 供热事业突飞猛进, 能源供应面临紧迫形势下, 对供热系统多热源联网运行再进行深化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1. 多热源联网的必要性

这些年, 由于对生态、环保的重视以及能源供应的紧张, 人们在探讨各种能源利用的同时, 在供热界展开了何种供热方式最好的争论。我认为:在我国, 只要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改变, 那么就全国范围而言, 集中供热显然应该是供热的主要方式, 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我同时以为, 现在的当务之急, 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保持和提高集中供热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上, 因为“龙头老大”的地位是“争来的”不是“封下的”。提高集中供热的竞争优势, 可以有很多措施, 多热源联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1.1 充分发挥节能优势、提高供热的经济性

供热负荷通常分为基本负荷和尖峰负荷。我国三北地区, 供热天数大致在3个月至6个月左右, 其中大部分时间运行在基本负荷下, 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运行在尖峰负荷下。虽然尖峰负荷全年的运行时间少, 但它的小时热负荷值却很大, 一般要占到设计热负荷 (即最大热负荷) 的20~50%左右。对于单热源的供热系统, 为了保证尖峰热负荷的需要, 通常供热设备要设置相当大的装机容量, 这是集中供热投资大的一条重要原因。

如果把单热源供热系统改造为多热源联网系统, 由主热源担负基本热负荷, 尖峰热源承担尖峰热负荷, 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庞大设备进而减少初投资, 而且可以使更多的设备在满负荷下亦即高效率下运行, 其节能效果、降低运行成本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特别对于以热电厂为主的多热网联网供热系统, 一般热电厂承担基本负荷, (热化系数多为0.5~0.8) , 更能充分发挥其高效节能的优势, 多年运行实践, 都证明了这一点。

北京市是全国最大的供热系统, 2000年开始实行多热源联网运行[8]。东区, 华能热电厂为主热源, 供暖季全时运行, 担负728Gcal/h的基本负荷, 左家庄、方庄为二个调峰供热厂, 分别担负300Gcal/h、250Gcal/h热负荷;西区, 京能 (石景山) 热电厂为主热源, 担负615.7Gcal/h基本负荷, 双榆树供热厂为调峰热源, 担负300Gcal/h的调峰负荷。自从多热源联网运行以来, 左家庄、方庄、双榆树三个调峰供热厂不再全供暖季运行, 只是室外温度低于-4℃启动。全年运行一个多月时间。上述主热源是热电厂, 烧煤高效, 热力集团购进热价12.8元/GJ, 而三个调峰供热厂, 均燃天然气, 生产成本近80元/GJ, 可见多热源联网的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1.2 提高了供热系统的可调性和可靠性, 改善了供热效果。

多热源联网的供热系统, 由于系统规模大, 通常多设计为环形网, 并在环网干线上配置调节阀门, 这样无论热源还是管网, 都增加了互补性, 一旦出现故障甚至事故, 都不必停运维修, 只要通过正确的适时协调、调节调度, 就可以达到供热需要, 这种通过提高供热系统的可调性和可靠性, 进而改善供热效果, 是多热源联网的独特优势。

北京市东部地区的热源供热量相对比较充足, 而西部地区热源比较紧张, 再加过去的供热干线基本上都是树支状分布, 地处市中心部位的热力站 (如市政管委) 始终地处东西热源的最末端, 长期供热效果不理想, 往往需要增设回水加压泵维持运行。自从市中心供热管网改造为环形管网, 并实行多热源联网运行以来, 非常理想地实现了“东热西送”, 最不利的末端热力站供回水压差都能保持在0.15Mpa以上, 供热效果明显改善。这是多热源环网运行提高系统可调性的有力证明[8]。

包头热力公司所属的供热系统, 为双热源联网供热[7]。主热源为热电厂, 调峰热源为2台29MW的热水锅炉。他们多年的运行经验, 很好地说明了多热源联网能有效提高供热系统的可靠性。1995年12月12日至16日, 调峰热源一台锅炉除渣机发生事故, 停炉检修, 此时正值室外温度-12.3~13.5℃的寒冷天气, 供热厂的供水温度只能送出53~55℃ (要求实际供水温度为73℃) , 近75万m2的热用户达不到室温要求, 居民反映强烈。这时进行紧急协调调度, 使热电厂的运行流量由3350t/h, 增加到3540t/h, 调峰供热厂的循环流量从910t/h降为720t/h, 这样使热电厂的供水温度始终保持在73℃左右, 而调峰热源供水温度提高到63~65℃, 延伸热电厂的供热面积, 保证了热用户的基本供热需求, 赢得了必要的抢修时间。

1.3 促进高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管理运行水平

燃煤的集中供热系统, 为了提高系统的能效, 其发展趋势仍然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扩大供热规模, 提高锅炉热容量, 实现大型集中供热。现在, 全国范围内, 锅炉容量为29MW、56MW, 供热面积在几百万平方米以上的供热系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克服粗放经营, 如何提高管理运行水平?进而提高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唯一的出路, 就是从设计、施工安装到管理运行加大供热系统的技术含量。当前, 紧迫的任务, 就是大型集中供热系统, 应尽快实现多热源联网运行, 在此基础上实行计算机自动监控、变频调速、信息管理、优化调度、计量收费等高新技术, 我国的供热事业才能在经济、可靠和有效的目标中健康发展。

2. 协调运行的基本原则

对于多热源联网的供热系统, 往往都是比较大型的, 其供热面积常常在几百万平方米以上。一般系统构成也比较复杂。除多个热源外, 常有多种类型热负荷的需求;在连接方式上, 可能既有间接连接, 也有直接连接, 还有不同功能的增压泵、混水泵。在这种情况下, 为供热系统的合理运行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各热源是同时启动, 还是递序启动?是联网运行还是摘网运行?同样, 各泵站中水泵何时启动、何时关停?是起增压作用还是混水作用?在热源、水泵的不同工作状态下, 系统的运行工况能不能满足用热的需求?所有这些问题, 都应该通过管理层的协调运行来解决。根据这些年国内外运行实践, 我认为在制定系统协调运行方案时, 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2.1 热量平衡

制定各热源协调运行方案, 主要目的是确定哪个热源是主热源?哪些热源是调峰热源?各热源承担的供热量是多少?以及各热源的启动时间和运行时间。

确定多热源协调运行方案的基本依据是热量平衡, 这里所说的热量平衡, 应该包括三个涵义:

1) 在供热期间, 各热源总供热量应等于热用户总需热量;

2) 在各个不同外温区段, 各热源的小时供热量之和应等于同一时段内热用户的小时需热量之和;

3) 在同一时段, 每个热源的小时供热量应等于该热源所承担的用户的小时需热量。

在进行热量平衡的过程中, 应详细绘制当地的供热负荷延续图。根据各热源的产热设备 (热电厂的供热站或锅炉房的锅炉) 的供热能力, 结合供热负荷延续图给出的不同外温下的需热量, 制定协调运行方案。总的原则是主热源承担基本热负荷, 并在整个运行期间, 力争全时满负荷运行。无论是主热源, 还是调峰热源, 各个产热设备, 凡是成本低、能耗少、效率高的应优先投运, 并尽可能地延长其运行时间, 以提高其经济性。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进行协调运行, 通常借助优化理论编制的软件完成优化计算。我们采用遗传算法, 编制了多热源联网优化运行软件, 取得了很好效果。这种遗传算法, 是近年来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最优化理论, 它属于并行算法, 即在同一时刻, 可从多个方向进行搜索, 不但寻优速度快, 而且避免了繁杂的数学建模。将这种优化算法, 移植于多热源联网的运行方案制定上, 一定有广阔前景。

多热源的产热设备其供热量常常与热用户的需热量不相匹配, 特别是在初寒期, 即在供暖初期和末期, 经常出现供热量多于需热量的情形, 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 国外多采用储热罐, 将多余热量储存起来, 在用热需求增加时, 添补热源的供热量。这种储热罐, 在储热时相当于一个热用户;在对外供热时, 又相当于一个热源。因此, 储热罐的运行方式, 应该在多热源协调运行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一并考虑。北京热力集团, 基于上述原因, 正在多热源的供热系统上增设一个6000立方米的储热罐, 届时, 节能的方式又将增加一种新的手段。

2.2 流量平衡

多热源在协调运行方案的指导下运行, 供热系统的总供热量与总需热量和小时总供热量与小时总需热量的平衡比较容易实现, 但各热用户的小时供热量与小时需热量的平衡却比较难实现, 这里存在一个总供热量与总需热量平衡时, 各热用户还要完成一个供热量再分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各热用户的供水温度是相等的 (忽略管网温降) , 这时决定供热量是否满足需热量, 主要取决供水量。因此, 要想全面实现热量平衡, 还必须进行流量平衡。

这里所说流量平衡, 应该包括两层涵义

1) 供热系统各区段总实际循环流量应该等于该区段的理想流量;

2) 各热用户的实际循环流量应该等于该热用户的理想流量。

我们所说的理想流量, 在设计工况下即为设计流量;在非设计工况下, 则是最佳循环流量。

对于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 实现各区段的实际循环流量与理想循环流量的平衡, 其目的是有效划分各热源的供热区段或供热范围。核心技术手段是确定供热系统的水力汇交点。水力汇交点,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该点流体处于静止状态 (通常为某一干管) ;一种情况是该点成为两股流体相向流动的汇交点 (一般在干管三通处) 。对于均匀流动的单环供热系统, 一般几个热源联网就有几个汇交点 (对于多环网, 每个环网至少有一个汇交点) 。汇交点类似于关断阀门, 相当于把一个多热源的联网系统解列为多个单热源供热系统, 每个热源承担一定范围的供热面积。因此, 在多热源联网时, 总供热量与总需热量平衡的条件下, 只要水力汇交点能按设计意图选取, 那么各热源所承担的区段供热量一定会与该区段的需热量相平衡。

热用户实际循环流量与理想流量的平衡, 要通过流量调节来实现:在设计工况, 通过初调节实现;在非设计工况, 则要通过中央和局部的变流量调节来完成。

2.3 压力平衡

在现实的供热系统中, 不可能在各环路、各支线都安装流量计, 因此, 用流量计的测试数据判断是否达到流量平衡是困难的。但是, 流量和压力二个参数, 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 而且其变化值的反映速度非常快, 等于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即流量、压力的变化, 可以在1秒钟内传递到1公里远的距离。因此, 采用压力平衡, 间接判断流量是否平衡, 不但直观、有效而且快速, 是非常理想的。

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 实现压力平衡要完成的主要内容为:

1) 使设定汇交点处的区段供水压力最低, 回水压力最高;

2) 热用户 (含热力站) 的实际资用压头等于其理想资用压头;

3) 各热源承担的分区供热系统, 其各个恒压点压力必须在设定的数值下运行。

上述的第一条, 是企图说明采用压力平衡, 寻找系统汇交点的方法;第二条是借用满足用户资用压头平衡来实现热用户流量的平衡;第三条则是保证全网压力稳定进而实现各热源间流量均匀分配的重要措施。

3. 多点补水与多点定压

对于单热源供热系统, 一般只有一个补水点, 一个定压点;对于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 情况比较复杂:最常见的是有几个热源运行, 就有几个补水点补水, 几个定压点定压;当主热源单独运行时, 常因其自身的补水量不足, 需要其他热源同时补水定压。因此, 多热源联网运行, 一个重要特点是多点补水和多点定压。当然, 也有特殊情况, 当主热源补水量充足时, 只主热源单点补水、单点定压的情形。

对于多热源的单点补水、单点定压, 其操作方法和单热源的单点补水单点定压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这里主要讨论多点补水和多点定压的情况。在以往多热源联网运行时, 往往各热源的分系统循环流量出现过大的不平衡现象 (有的热源循环流量过大, 有的热源循环流量过小) 以及系统倒空、串气现象。这些故障的发生, 基本上都是因为多点补水、多点定压的设计不合理或运行操作不当造成的。因此, 多点补水与多点定压的正确设计、合理运行对于多热源联网实现流量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3.1 多热源联网系统具有多个恒压点

对于单热源供热系统, 具有唯一的恒压点, 其位置在最靠近热源的最高建筑物的回水干管连接点上[1]。该恒压点的压力值即静水压线值应等于最高建筑物高度与供水温度相对应的饱和压力之和。对于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 由于水力汇交点的存在, 实际上以汇交点为界, 把多热源供热系统分成了若干个 (由热源个数确定) 单热源供热系统, 这样, 原来的最高建筑, 现在只属于其中的一个单热源供热系统, 而其他的单热源供热系统, 将各有一个新的最高建筑。由于每一个单热源供热系统有一个唯一的恒压点, 从而导致多热源联网系统有若干个恒压点。虽然各个单热源供热系统都具有相同的静水压线即同值恒压点压力, 但在运行过程中, 每个分系统都以各自的恒压点为轴心, 呈现不同的水压分布 (即水压图, 见图1所示) 从图1中看出, 只主热源 (热源1) 运行时, 水压图为实线 (只画出热源1、2之间的水压图) , 这时的恒压点为O1;当热源1、2同时运行时, 水压图由虚线表示, 则此时有二个恒压点O1和O2。由此说明, 在整个运行季节, 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 供热系统联网运行的热源数目也随着变化, 系统恒压点的数目也跟着变化, 导致系统水力工况的变化更加繁杂。在多热源联网供热系统中, 了解其具有多个恒压点这一特性, 对于正确分析水力工况和正确确定多点补水定压方式显得至关重要。

3.2 多点旁通定压

通常人们把供热系统循环水泵的入口点作为系统恒压点, 然而这是不对的。只要细致观察循环水泵入口点, 在循环泵运行与停止状态下, 其压力值不是定值就是证明。基于这种误解, 把循环水泵入口点作为系统定压点定压也是不对的。对于供热规模较小, 热用户建筑简单的单热源供热系统, 上述作法可能不致造成太多故障, 但对于多热源联网的供热系统, 就必须谨慎处理了。因为由图1可知, 在所有热源循环水泵停运状态下, 各个循环水泵入口点的压力都相等, 即为静水压线值;此时热源1循环水泵入口点压力值由a0表示;当只有热源1 (即主热源) 启动运行时, 该循环泵入口点的压力值降低变为a1;当热源1、2联网运行时, 热源1循环水泵入口点的压力变为a2, 此时a2压力值大于a1压力值, 热源2循环水泵入口点压力为b2, 其值低于静水压线值。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同的运行工况, 各个热源循环水泵入口点的压力值不同, 其值, 首先决定于该系统恒压点的位置距热源的距离, 其次决定于该恒压点至热源回水干线的压力降。对于多热源的联网运行, 由于运行的热源数目和恒压点数目、位置以及管网流量分布都是变数, 导致各热源循环水泵入口点的压力, 随时都是变动的, 因此, 采用该入口点进行定压点定压, 势必造成定压的失真、失控, 对系统的安全性形成严重威胁。

(注:右端水压图略)

对于多热源联网运行的供热系统, 正确的方法应该采用多点旁通同值定压。具体作法是:在各热源循环水泵的进出口设置旁通测压管 (直径在DN25~DN40之间) , 检测旁通测压管上安装的压力传感器, 通过对系统补水量的控制 (补水泵最好选用变频调速控制) , 使旁通测压管上的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始终保持静水压线值。这种定压方式的优点, 是在旁通测压管上控制系统恒压点压力, 从而回避了热源运行数目不同进而引起系统恒压点变动的复杂性, 不但准确、简便而且安全可靠。

当地形平坦时, 只要压力条件允许, 不管有多少定压点和补水点, 最理想的是采用同值定压, 即各个定压点都维持同一数值的静水压线值。当地形高差大, 不能实现同值定压时, 可采用异值定压, 即建立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静压区, 其方法见参考[1]。为了便于控制, 补水点应靠近定压点。由于循环水泵的入口点, 通常是系统压力的最低点, 为便于补水, 补水点常常设在该点的附近。但必须注意:循环水泵入口点的压力不宜过低, 除防止系统倒空外, 还应避免其压力值低于补水箱的高度, 进而造成补水失控。预防的措施是, 调整旁通测压管上的调节阀门 (前提是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值不变) , 使循环水泵入口点压力保持在允许范围内。这种调节是在供热系统试运行期间完成的, 不必在运行过程频繁操作, 因而简单方便。

4. 系统的工况调节

在多热源联网的供热系统中, 工况调节, 包括水力工况调节和热力工况调节。水力工况调节, 指的是在各种工况下实现系统的流量平衡, 亦即压力平衡;热力工况调节, 是指在各种工况下, 实现系统热量平衡。供热系统的运行工况, 主要包括设计工况, 调节工况和事故工况:在设计外温下, 按照设计负荷、设计流量运行的工况称为设计工况;在其它外温下, 按照既定的调节方式以理想负荷、理想流量运行的工况称为调节工况;在事故状态下, 满足最大需求的运行工况称为事故工况。在多热源联网运行中, 随着室外温度的不断变化, 热源的运行数目 (包括机组的台数) 也跟着变化, 因此工况的变动将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正确掌握工况变动规律, 实施合理的调节, 满足供热需求, 就显得更为重要。

4.1 根据多热源环网结构特点, 实施调节

多热源联网特别是多热源环形联网供热系统, 第一个结构特点是具有中和点即水力汇交点, 其个数, 可由如下公式[3]表示:

式中:M—水力汇交点的个数;

R—热源的数目;

H—系统环形回路的个数。

对于树枝状双热源供热系统, 有一个水力汇交点;具有单热源一个环形回路的供热系统也只有一个水力汇交点;当热源、热负荷分布均匀时, 水力汇交点的数目将等同热源的数目。多热源联网水力工况调节, 首要的任务, 就是根据设计方案, 调整水力汇交点, 其他调节应在此基础上进行。

多热源环形联网供热系统的第二个结构特点是其拓扑结构的特殊性[2]、[5]。按照图论网络理论, 对于单热源树枝状供热系统, 其热用户数即等于拓扑结构的连支数, 亦即热用户数的流量是独立变量, 只要所有热用户的流量确定, 则整个系统各管段的流量即可确定。换句话说, 当系统结构确定后 (管长、管径及阀门阀位一定) , 按照一定方法, 只要对各热用户进行调节, 即可达到其理想流量的数值。但多热源环形联网供热系统, 则有明显区别:除任意一个热源外, 其它热源和所有热用户皆为拓扑结构的连支, 每一环形回路还必须有任意一双供回水干管为连支, 才能组成全部连支向量。这就是说, 除一个热源外, 其他热源和热用户的流量都是独立变量, 但要想确定整个供热系统各管段的流量时, 还必须让每一环形回路上的一双供回水干管的流量成为独立变量, 若从流量调节的角度考虑, 要想使各个热用户达到要求的流量, 除了对各热用户进行调节外, 还必须同时对每一环形回路上选定的一对供回水干管实施调节, 目的才能实现。了解多热源环形网的上述结构特点, 减少其工况调节的盲目性是至关重要的。

4.2 水力工况调节

水力工况调节的目的, 就是实现不同调节工况下的系统流量平衡, 亦即压力平衡。总结多年的理论分析和运行经验, 调节方法可采取以下步骤进行:

1) 首先制定全年运行方案:根据室外气象资料, 确定初寒期、寒冷期和严寒期, 各个热源的运行时间、承担的供热负荷数量以及相应时间下起运的机组 (发电机组或锅炉台数) 台数。在此基础上, 拟定循环水泵、增压泵、混水泵的运行方案, 落实运行台数、运行流量和扬程大小并制定系统水力汇交点的位置。上述运行方案的制定, 最理想的方法是通过优化调度程序软件进行;如果条件不具备可在工程设计的基础上, 尽量做到量化性的估算。

2) 调整系统工况, 按既定的水力汇交点运行。这是实现系统流量平衡最关键的一步措施。因为只有水力汇交点调整到位, 才能表明系统按计划分割 (多热源联网系统分割为若干个单热源的分系统) 完成。这时, 各热源与所承担的热用户, 其总循环流量才算达到了供需平衡。当然, 在进行这一步的现场操作前, 系统的定压必须正常, 各循环水泵和其他功能水泵其运行台数和主要参数必须和预先制定的运行方案相一致。

整定系统水力汇交点, 有多种调节方法, 但最简便快速的方法是缓慢调节环形回路中供回水干管上的阀门, 使设定中的水力汇交点处的供水干管上的压力值最低、回水干管上的压力值最高 (在相邻区段内) ;如果满足了上述压力参数的要求, 则该点必定为设定的水力汇交点。当然在调节干管阀门的过程中, 各热源循环水泵的主要参数也会有所变动, 应相应进行适当调节。

在整个供热系统运行期间, 随着热源投运的数目不同, 系统水力汇交点的个数和位置也随着变动。但系统水力汇交点不必频繁地进行人工整定, 只是在有数的几次大的工况变动 (如热源或产热机组投运的变数大) 时做适当的调整。在正常运行中, 当各热源的供水温度相同时, 主要监控各热源的总回水温度是否相同;如果总回水温度出现不一致, 再进行水力汇交点的调整[6]。图2给出了热源变动情况下, 系统水力汇交点的调整示意图。

3) 调整热用户流量, 实现供需平衡。在系统水力汇交点的调整工作完成后, 一个多热源联网环形供热系统就变成了若干个单热源的树枝状供热分系统。此时系统热用户的流量调节即水力平衡问题, 就变成了人们相当熟悉的技术问题了。在计量收费的前提下, 在室内系统散热器旁设置的恒温阀, 是热用户流量调节的核心设备。与之配套的手动平衡阀、自力式平衡阀 (限流阀) 、压差调节阀和电动调节阀的作用都是为恒温阀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对于手动平衡阀, 国外有补偿法、比例法, 国内有模拟分析法、计算机法和快速简易法等调节方法可采用, 一般都能达到良好效果。

4.3 热力工况调节

热力工况调节, 实际上是通过对供热系统供、回水温度和系统循环流量的调节, 实现供热量的调节, 达到供热量与需热量的平衡。在实际运行中, 着重进行热源和热力站 (或热用户入口) 两级调节。只要供水温度按照设计的调节曲线运行, 在热用户系统只进行局部的流量平衡调节, 即可实现供热量调节的目的。

热力工况调节主要有质调节 (即定流量调节) 、质量并调 (变流量调节) 等方法。质调节只调节一、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度。质量并调则既调节一、二次网的供回水温度, 又调节一、二次网的循环流量。质调节简单易操作, 但不节电。质量并调不但节电, 而且从室内系统消除垂直失调而言, 是最佳的调节方法。实施计量收费的供热系统, 应该优先采用质量并调。特别在变频调速技术相当成熟的现在, 更应如此。热用户室内系统的形式 (单、双管系统) 不同, 质、量并调的调节曲线也不同, 但参数的计算值差别不是很大, 在热源和热力站, 可只按其中一种系统形式 (如按双管系统) 的调节曲线进行调节, 调节偏差可由室内的恒温阀的调节作用提供补偿。

对于多热源联网, 各热源应采用同一种调节方法, 即采用相同的温度流量调节曲线, 保证在同一室外温度下, 各热源都有相同的供水温度。为实现这一点, 除锅炉实行燃烧自动控制外, 在热源处通过旁通管进行供回水的混合也不失为一种适用的供水温度调节方法[6]。

实现各热源供水温度的一致性, 主要为了便于运行管理。当各热源供水温度出现不一致时, 系统的联网同样能安全运行。如果系统作到了流量平衡, 则各热源的总回水温度也出现不一致, 但各热源的供回水温差将相同。出现事故工况, 当某一热源或某一干管不能正常运行时, 将按事故工况进行调节。此时, 常常采取提高某个热源 (无事故) 的供水温度以最大限度减少供热量的不足, 这种措施, 往往能收到理想的效果[7]。

参考文献

[1]石兆玉编著《供热系统运行调节与控制》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4.1

[2]石兆玉等“环形供热系统模拟水力计算”, 《区域供热》1992.3

[3]蔡启林、段洁仪等“多热源环形热水网优化设计”, 《区域供热》1992.2

[4]姚约翰“多热源联网运行的技术要点”, 全国供热行业研讨会《论文选集》2000.8

[5]秦绪忠、江亿“多热源并网供热的水力调度”, 全国供热行业研讨会《论文选集》2000.8

[6]王魁吉、孙玉庆“热电厂和锅炉房的联合运行与调节”, 全国供热行业研讨会《论文选集》2000.8

[7]黄晓飞、邱学钧“双热源联网集中供热系统运行方案的选择及实际应用”《区域供热》1997.1

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技术探讨 篇7

关键词:集中供热,联网运行,意义,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人口基数不断增大, 对各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 尤其是土地资源问题。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对房屋建设需求量也不断增大, 越来越多的高楼矗立在城市中。在北方的冬季, 需要针对这些城市楼房进行集中供热。集中供热质量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乃至身体健康, 故而人们给予城市集中供热高度的关注。现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 城市集中供热也与网络密切结合, 实现了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 促使集中供热的突破性发展。现阶段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技术大有探究之处, 本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一、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意义分析

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是供热系统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结果, 相比于传统的城市集中供热, 这种联网运行模式的集中供热有着明显的优势, 以下是对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意义的具体分析。

1. 节能

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节能, 在各种资源短缺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物质需求的背景下, 节能变得至关重要。众所周知, 北方冬季供热需要消耗非常多的燃料, 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 实际的能量转化率较低, 造成很多的能源白白浪费, 如此一来势必消耗大量的燃料, 对环境也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 如何在集中供热阶段节能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现有的供热系统热源主要包括热电厂、区域锅炉房、小锅炉房等, 不同的热源类型有着不同的能耗, 据调查显示, 相对于其他供热系统热源类型而言, 热电厂的能耗较低, 所以热电厂集中供热情况比较普遍。在供热系统中, 热电厂的热化系数为0.6~0.7, 如果解列运行, 在供暖的始末期负荷只达到40%~50%, 并不能充分发挥热电厂能耗较低的优势, 加之高能耗的热源持续启动运行, 或多或少的造成能源的浪费。在与网络结合后, 可尽量确保热电厂满负荷运行,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的节约,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不仅如此, 热电厂满负荷运行后, 也可以节约供热成本, 进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 可靠性供热

由于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较大, 所以往往采用多热源供热系统, 每个热源都有着指定的供热区域, 彼此之间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 但不足的是一旦其中一个供热源出现故障, 其他热源补充就变得非常困难, 如果联网运行, 故障热源可以将故障信息传递给总供热系统, 及时调用其他热源做适当的补充, 一方面可以确保集中供热的持续性,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供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二、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技术分析

1. 热源循环泵的选型

热源循环泵是供热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型号选择方面要慎重。在选择热源循环泵时, 要充分考虑热负荷下系统流量与热源事故工况下燃气锅炉房对最低流量要求。若型号选择不当, 势必会影响其运行效果, 使整个供热系统的供热质量受到影响。通常来讲, 热源循环泵的选型有规律可循, 第一、要选择变频泵, 可以通过调节频率来控制热源循环泵的运行情况, 使用起来非常便利;第二、各热源循环泵的扬程应基本一致, 流量应根据各热源负荷确定。热电厂的循环泵应能满足供热初期和末期的流量燃气锅炉房的循环泵除应能满足满负荷调峰时的流量之外, 还应满足在热电厂事故状态下的热网最低流量。

2. 热源运行方式

选择合适的热源运行方式也是联网运行技术的重要内容。热源运行方式与热负荷变化有关, 初始供热阶段或者是供热末期, 室外温度相对较高, 热负荷较小, 此时选择基本热源即可满足供热需求。随着室外温度的逐渐降低, 热负荷也逐渐增加, 此时当选择峰荷热源。

3. 联合供热系统的调节方式

由于室外温度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所以要根据具体的温度变化做好热源供热量的调控工作, 使热网的供回水温度在达到要求的同时, 调节循环泵流量满足热网最不利点资用压头。不同的管网有着不同的调节方式, 就一级管网而言, 一级管网的供回水温度, 取决于一级管网的调节方式和水换热器的热力特性。联合供热系统运行的经济性与调节方式关系密切, 热电厂与燃气锅炉房并联供热, 采用质量流量调节方式。就二级管网而言, 其一般采用质调节方式, 确保水利工况的稳定。

三、联网运行技术条件

1. 各热源统一供热参数, 执行统一的温度调节曲线

联网运行时, 如果室外温度高于零摄氏度, 启用基本热源为用户供热, 此时, 供回水温度按实线运行;如果室外温度低于零摄氏度, 使用峰荷热源进行供热, 此时, 若调峰热源供水温度与基本热源不一致, 热源间水力交汇点附近的用户水温波动很大, 无法保证正常供热。流量调节曲线中的虚线为解列运行时基本热源的流量, 实线为联网时基本热源的流量。

2. 建立统一的水力工况, 统一静压线

供暖始末期由基本热源供热, 最不利点在调峰热源处, 须满足其资用压头的需要, 系统的定压点设在基本热源循环泵入口处。遵照水力学基本原理, 水力交汇点只能有一个压力值。联网运行后调峰热源循环泵扬程和定压值相应都要提高, 实际上联网运行热源间负荷调度是通过调整循环泵扬程实现的。联网运行时热源间水力交汇点一般发生在某一个分支管或某一用户处, 即这点流量是来自两个热源, 造成两用户间管段流量为零的概率很小, 即使出现也是短暂的。

四、结束语

综上浅述, 城市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可以有效节能, 提高供热的可靠性, 现阶段的联网运行技术并不完善, 应用方面也不尽人意, 有关人员要不断加大研究力度, 完善集中供热源联网运行技术本身, 挖掘其应用价值, 促使其更好的应用在城市集中供热中, 为用户提供最为优质的供热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殿光.多热源联合供热的工况分析及最佳方案确定 (硕士学位论文) [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联网运行 篇8

1 数据中心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

物联网就是基于互联网之上的拥有更为众多的数据采集渠道的, 同时具有分析、存储和传输更多数据功能的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早在5年前,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 到2020年, 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 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 将达到30:1, 因此, “物联网”被称为是未来具有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的网络系统。物联网上的数据既包括了人与人通过电脑交换的数据, 还包括了物件间更大量的数据交换, 也包括了人与物件之间交换的数据。

对于物联网的数据管理和维护将是整个物联网正常运转的核心所在。不论在基层, 还是在城市、区域、全国, 以及在各行业中, 担负这一庞大数据管理、运行维护重任的数据中心就如同整个物联网的“神经中枢”一般。

下面几节内容围绕数据中心建设, 物联网的运行维护等分享一些看法,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数据中心的建设标准以及发展趋势

随着数据中心的发展, 数据中心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统一托管、维护的场所, 已经衍变成一个集大数据量运算, 存储为一体的高性能计算机的集中地, 目前根据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的不同, 把数据中心分为以下4级:

第一级数据中心 (T1级) ——基础级

对于第一级数据中心, 计划性的和非计划性的维护都容易引起中断, 第一级数据中心的可用性为99.671%。

第二级数据中心 (T2级) ——具冗余部件级

第二级数据中心具有一些冗余的部件, 因此计划性和非计划性维护引起数据中心中断的可能性小于第一级数据中心。第二级数据中心的可用性为99.741%。

第三级数据中心 (T3级) ——可并行维护级

第三级数据中心可以在不引起计算机硬件运行中断的情况下进行所有计划性维护。第三级数据中心的可用性为99.982%。

第四级数据中心 (T4级) ——容错级

第四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性能和能力可以保证任何计划性维护都不会引起关键负载的中断, 它的容错能力也使得基础设施能够忍受至少一次最糟糕的情况——非计划性故障或非关键性负载事件的冲击。第四级数据中心的可用性为99.995%。

然而, 传统的数据中心资源利用低, 应用系统建设相对独立, 各自为政, 造成了多个资源孤岛, 同时整个部署和配置管理过程以人工为主, 缺乏相应的平台支撑, 没有自服务和自动部署管理能力。同时, 全球气候日趋变暖, 能源日趋紧张, 数据中心正面临着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的严峻考验。构建节能型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势在必行。

在建设新一代数据中心理念提出的过程中, 绿色化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虚拟化、数据中心自动化、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概念不断涌现。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非“云计算”莫属。

云计算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服务提供的一种方式。这种服务的概念都是从用户角度出发, 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按需服务, 即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即时得到服务。从这个角度讲, 云计算就像我们公共服务中的自来水、电和煤气一样, 集中供应并按需服务和计费。

通过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我们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硬件设备使用率, 在提高了单位资源产出的同时, 也降低了为物联网提供服务的使用门槛。

3 物联网的运行维护重要性及相关标准

一般来说, 一个信息系统只有在满足以下两点时才会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第一, 该系统可以被用户充分利用;第二, 当系统产生故障或需要进行必要的修改时, 可以得到维护和运营管理的有力支持。从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以及物联网的发展现状不难看出, 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产品都应该遵循这两个基本要求。所以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物联网时, 必须对整个物联网的产品维护更为重视。只有做好运行维护, 使其健康、安全的运转, 才能提升客户体验, 吸引更多的客户, 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盈利循环。

在运行维护方面, 业内经常遵循的标准是ITIL、ISO 20000以及ISO 27001。其中ITIL (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 IT基础设施库) 是欧洲国家首先倡导的, 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ISO 20000是面向机构的IT服务管理标准, 目的是提供建立、实施、运作、监控、评审、维护和改进IT服务管理体系 (ITSM) 的模型。建立IT服务管理体系 (ITSM) 已成为各种组织, 特别是金融机构、电信、高科技产业等管理运营风险不可缺少的重要机制。ISO 20000让IT管理者有一个参考框架用来管理IT服务, 完善的IT管理水平也能通过认证的方式表现出来。ISO 27001是有关信息安全管理的国际标准。最初源于英国标准BS 7799, 经过十年的不断改版, 终于在2005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转化为正式的国际标准, 于2005年10月15日发布为ISO/IEC 27001:2005。该标准可用于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保障组织的信息安全, 采用PDCA过程方法, 基于风险评估的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系统地持续改进组织的安全管理。

ITIL与ISO 20000之间不完全一致:从整体来说, ITIL关注的10个核心服务管理流程, 而ISO 20000不仅仅有对服务管理流程的要求, 还增加了关于服务管理体系整体的要求, 比如管理层承诺、服务目标和持续改进等。ISO 20000定义了服务管理的一系列目标和控制点, 但没有告诉组织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ITIL作为IT服务管理行业的最佳实践, 给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和途径。ISO 20000和ITIL的核心都是服务管理流程, 但两者的流程不尽相同。ISO 20000主要基于ITIL v2的10个核心流程, 并添加业务关系管理 (Busines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与供应商管理 (Supplier Management) 和服务报告 (Service Reporting) 三个新流程。而这三个流程在ITIL v3中也作为独立的流程有专门的论述。

对于ISO 20000与ISO 27001而言, ISO20000在服务提供过程的“信息安全管理”部分中包括有对信息安全的要求。尽管两者都专注于IT服务的管理, 然而, 在专注点和适用范围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1) ISO 20000以流程为核心, 定义了一系列比较抽象的流程目标, 而ISO 27001以控制点/控制措施为主, 比较具体。 (2) 两套体系规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ISO 20000是面向IT服务管理的质量体系标准, 而ISO 27001是面向信息安全的质量标准规范, ISO 20000强调以流程的方式达到质量管理标准, ISO 27001强调以风险控制点的方式来达到信息安全管理的目的。 (3) 适用范围不一样:ISO 20000适用于企业的IT服务部门, 通常是IT部门, ISO 27001适用于整个企业, 不仅仅是IT部门, 还包括业务部门、财务、人事等部门。两套体系规范存在着许多的共性特征, 如:事件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信息资产管理等方面, 大多数的企业都会选择ISO 20000与ISO 27001认证项目一同实施, 使两套体系间的互补特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更全面。

4 物联网运行维护的特点

尽管物联网基于互联网建设而成, 但是由于物联网自身独有的特性, 在运行维护方面, 物联网也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 数据量庞大

从基础架构来看, 物联网可以分为标识层 (信源层) 、识别层、传输层、运营层 (信息平台) 。其中, 物联网的传输层和互联网的传输层最大的区别是, 前者的数据量很大, 现有的传输架构不足以完成这个量级的数据传输, 因而物联网可能会对数据传输架构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2) 数据处理要求更规范

物联网要实现物件信息虚拟化过程,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其信息的沟通和联系的功能, 既然是沟通和联系, 那么各种信息的通信标准、接口规范都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渠道丰富, 各类信息如何汇总、储存、处理、分析、共享都需要一系列的规范和标准来保证。

(3) 数据处理能力要求更高

物联网的数据交互过程大部分都是即时性的, 突发性强, 并发可能性大, 对处理的速度要求也很高, 同时, 安全性更为重要和突出, 因为物联网沟通渠道众多, 从而造成了信息的安全隐患更大。这些都对现有的数据中心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数据运维要求专业性强

目前, 物联网行业中, 运行维护的实施主体不够专业, 很多公司都是研发型企业, 对数据的运行维护, 无论从人员、设备、流程都不是非常规范, 缺乏一个良好的体系支持, 从而造成开发出的产品, 在产品部署、推广期间遇到了瓶颈甚至夭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物联网的运行维护对于物联网的建立以及蓬勃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采用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和规范, 加强对数据安全的管理, 并借助于更为专业的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帮助, 使物联网的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发展, 才能更好的引领物联网行业无限宽广的未来。

摘要:本文论述了物联网数据中心的特点, 数据中心的建设标准以及发展趋势, 物联网运行维护重要性及相关标准, 以及物联网运行维护的特点四方面内容。

联网运行 篇9

1 物联网技术简介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 以实现定位, 监控, 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顾名思义,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是业务和技术的应用。物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城市运行管理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物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 将信息实时准确的传递出去。物联网经过传输网络, 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 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换与智能的信息处理。

2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运用在各个领域, 例如医学、安防、建筑、教育、交通等领域, 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供水系统、大坝等各种物体中, 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 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设备的整合, 在此基础上, 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城市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公共安全的监管难度增大, 面对自然灾害, 事物灾难的频繁发生, 社会安全等风险源的监测和预防越来越受到关注,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共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 如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瑞昌5.7级。恐怖事件, 政治性骚乱, 粮食安全, 水安全, 网络安全, 水体安全, 重大交通事故……等一系列公共安全问题。

(2) 当前社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污染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健康危机, 环境污染大致包括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世界银行对这一方面做出估算由于污染造成生产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安全生产形势紧迫环境污染与-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组成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

(3) 城市专项整治监管困难, 城市管理系统的冗杂数列众多, 其修复和维护也变得十分复杂, 行政管理的却是, 城市部的单一导致许多有的数据得不到充分发挥, 各式材料得不到及时共享致使停止乱收费, 非法集资, 虚假广告等现象不断发生, 政府监管部门得不到有效监控。

4 物联网的应用好处

物联网应用对城市运行管理模式的突出要点, 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安全生产

矿产业在我国一直是工业的在重要组成部分, 狂野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事故的频繁发生下, 对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在危险化学品, 金属矿山, 煤矿一系列相关企业等危险性较高的行业应开展示范应用, 实行有效的监控设备, 构建应急预案, 提高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和预警预测能力, 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率, 针对矿山企业, 在进行施工时要注重利用物联网将周边气体浓度、温度, 相关运行设备等结合起来, 降低安全事故的风险性。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 监控, 保障每一条宝贵的生命, 真正实现矿业的生产安全。

4.2 合理规划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的规划是一项庞大, 繁杂的工程,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将社区活动中的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通讯设备连接起来, 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以满足信息一体化的现代化社区服务, 数字化社区具有智能化、集成化、信息化等特点, 它可以将机电设备, 家居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

4.3 调整产业结构

众多研究分析认为,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不仅直接促进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 还将促进第三产业的产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服务业和软件产业) , 使其在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进一步加大, 因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推进信息产业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随着物联网这一新型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 使得城市建设中的诸多技术得到解决, 物联网逐渐在城市运行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物联网的发展有着广阔的空间, 在其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要注意到, 物联网作为高科技, 也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利又有弊, 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 才能使物联网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运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黄孝斌, 魏剑平, 樊勇, 等.物联网助力城市信息化发展——探索城市管理新模式[J].

[2]刘长兴.浅析物联网对城市管理的影响[J].

联网运行 篇10

关键词: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运行

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 (以下简称联网核查系统) 于2007年6月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行。联网核查系统运行近三年半的时间, 对从源头遏制贪污受贿、偷逃骗税、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减少因账户假名或匿名造成的经济纠纷, 遏制金融欺诈, 保护社会公众的资金安全,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联网核查系统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 联网核查系统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联网核查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是由公安部公民身份信息的备份系统而来, 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以及数据在导入导出系统时发生差错等原因, 导致出现联网核查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主要包括:身份证号码不存在、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相符但照片不存在、姓名与身份证号码相符但照片错误、号码存在但与姓名不匹配等。在不一致的情况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联网核查系统中反馈的照片性别不符或是家庭成员间照片弄串了, 这些不一致的情况, 直接能看出来是联网核查系统数据错误造成的, 但是由于核查结果不一致, 直接影响了客户在银行机构办理业务。

(二) 联网核查速度较慢

为落实账户实名制, 方便各金融机构识别客户身份, 联网核查系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 部分银行是通过非接口方式登录联网核查系统, 即通过连接到人民银行的相关业务系统后再连接到联网核查系统, 此种连接方式工作链较长, 增加了人民银行相关服务器的运行压力, 易出现运行速度慢、系统间断运行等异常情况, 增加了查询时间, 影响了核查速度。

另外, 在进行银行账户、票据、汇兑、大额存取现、贷款、理财等业务时, 除了商业银行正常的业务操作手续外, 柜台员工还需要手工输入客户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联网核查操作, 操作时间延长, 再加上系统反应速度较慢, 一笔核查业务大概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 很多客户对此表示不理解, 还有一些客户, 认为是银行故意进行刁难, 人为造成了“排队现象”。

(三) 疑义信息反馈程序复杂, 反馈速度较慢

当客户在商业银行前台办理相关业务, 联网核查失败时, 《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关于切实做好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有关工作的通知》 (银发[2007]345号) 对疑义信息反馈核实机制进行了规定, 对于身份证号码不存在、身份证件号码存在但与姓名不匹配或反馈照片不相符的, 可以通过其他有效证件佐证、由客户向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申请核实或由银行机构向公安部信息中心申请核实等方式对居民身份证的真实性进一步核实。

通过居民户口簿、护照、机动车驾驶证等其他有效证件佐证的, 大部分客户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信息在联网核查系统里有误, 上述证件并不随身携带, 很难继续办理业务, 容易激起矛盾。通过客户向户籍所在公安机关申请核实的, 很多公安机关核实身份信息正确后, 并不按照文件要求给予回执并盖章, 客户认为是银行和公安机关相互“搓球”;另外, 每办理一次业务, 就需要到公安机关核实一次, 非常繁琐;有些外地客户, 还需要回到原外省市的户籍所在地进行核实, 成本较高, 手续麻烦, 着急办理业务的, 不能当日完成, 容易造成矛盾。通过银行机构向公安部信息中心申请核实的, 需要两周或是更长的时间才能得到反馈结果。

2009年下半年, 人民银行向社会公众公布了联网核查系统客户投诉电话来受理社会公众的疑义信息。省级人民银行定期汇总后按月向人民银行总行进行上报, 由人民银行总行与公安部沟通, 最后由公安部相关部门对错误信息进行更正。可是通过一年多的反馈实践来看, 此种方式的反馈速度也很慢。辽宁辖内就出现过客户的错误信息一年多仍未更正过来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客户正常业务的办理。

(四) 特定客户信息没有涵盖到联网核查系统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的证件信息, 港澳居民的往来内地通行证, 台湾居民的来往大陆通行证信息, 外国公民的护照信息, 以及一些特定职业的公安人员身份证信息并没有录入到联网核查系统中, 这些人员在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时, 联网核查系统不能发挥其作用, 不利于账户实名制的落实。

二、改进联网核查工作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 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联网核查系统为银行机构在办理银行账户以及以银行账户为基础的其他业务时有效识别客户身份提供了权威、便捷的技术手段, 对银行机构规避法律风险和经营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对犯罪分子利用他人证件或者是假证件非法开户从事犯罪活动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机构应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联网核查系统意义和作用, 提高社会公众对其认知度。同时, 银行机构要通过网点柜台向办理业务的每一名客户认真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减少银行与客户的摩擦与纠纷。

(二) 严格落实制度, 规范联网核查业务操作

各银行机构应高度重视联网核查工作, 严格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要求, 配备必要的联网核查终端设备, 根据业务需要尽量采用接口方式接入联网核查系统, 建立和完善本行的联网核查操作规程和考核制度, 加强业务人员培训, 规范业务操作, 不断提高联网核查效率和速度, 方便客户办理业务。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配备第二代身份证件的鉴别仪器, 作为联网核查系统的辅助手段, 严格落实账户实名制, 方便客户办理银行业务。

(三) 加强与公安部门合作, 提高联网核查系统的数据质量

人民银行应进一步与公安部有关部门协商, 提高联网核查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质量, 保证联网核查系统中“姓名”、“号码”、“照片”等基本信息与公安部门生产系统中数据完全一致, 尽可能减少因系统不完善给银行和客户带来的损失。通过协商为客户到户籍所在地的公安部门核实公民身份信息提供方便, 确保联网核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协商有关部门, 将所有实名证件纳入联网核查系统管理

【联网运行】推荐阅读:

家庭联网07-18

实时联网05-28

联网系统06-26

联网管理07-01

监控联网07-11

电脑联网08-01

地区联网08-05

联网售票08-08

银行联网08-11

数据联网09-05

上一篇:贝塔下一篇:城镇土地定级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