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介入术

2024-08-13

桡动脉介入术(精选10篇)

桡动脉介入术 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 是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相关文献报道其病死率约占心血管疾病中总病死率的50%左右。其经皮介入治疗 (perca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已成为目前冠心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分经股动脉入路和经桡动脉入路两种方式。经股动脉入路方式存在术后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行动不便, 不易止血, 血管并发症多等缺点。随着近年来心脏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进步, 经桡动脉入路方式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与传统的经股动脉入路方式相比具有患者卧床时间短、容易止血、并发症少、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而临床护理工作的好坏对患者恢复及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我科2013年9月至11月为75例患者实施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 效果良好。现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5例患者中男48例, 女27例;年龄28~82岁, 平均58岁。术前患者均需行Allen试验, 此实验是为观察桡动脉和尺动脉的血液循环情况, 以判断术后有无发生缺血性损伤或坏死的危险性。试验阳性者方可行桡动脉路行穿刺。其中52例为单纯冠状动脉造影, 21例为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置入术, 2例在穿刺过程中因桡动脉痉挛而改为行股动脉穿刺, 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干预

2.1.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因对自身疾病和介入治疗方法的认识程度不够, 以及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效果、手术费用等, 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反应。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心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采用桡动脉穿刺, 不会影响术对侧手的功能, 还可降低穿刺难度, 不影响周围血管, 缩短卧床及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安全、可靠、不影响疗效等。经详细健康宣教后, 使患者情绪平稳, 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2.1.2 Allen试验[3]

判断手部桡、尺动脉形成的掌浅弓和掌深弓是否完好。评价尺动脉至桡动脉的侧支循环情况。方法:检查者同时按压患者桡动脉和尺动脉阻断血流, 嘱其握拳数次待手部皮肤颜色变苍白或紫绀, 松开尺动脉, 仍压迫桡动脉, 10秒内手掌颜色转红润或恢复正常, 表示桡、尺动脉之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 可以经桡动脉穿刺进行介入治疗, 一旦桡动脉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若手掌颜色在10秒钟之内仍为苍白, 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 不能进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 则以改为股动脉途径为宜。

2.1.3 术前准备

术前做好各项检查, 如检测血常规、凝血六项和肝肾功能等, 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术前1天做普奴卡因试验及完成手臂及腹股沟区的备皮。术前禁食4~6小时防止术中发生呕吐;术前排空膀胱内尿液, 对高度紧张的患者于术前30min肌注地西泮10mg。

2.2 术中护理

2.2.1 协助患者取正确手术体位, 摆放好右上肢, 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使患者感到舒适。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室内环境, 帮助患者舒缓紧张心理, 并注意保暖。

2.2.2 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急救药品与急救器材。及时供给术中所需各种物品, 器械。默契配合手术进行。

2.2.3 术中进行连续的心电和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心率、心律、血压和呼吸的同时, 仍需继续做好心理护理,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3 术后护理

2.3.1 加强监护:

PCI术后患者安置在冠心病监护室观察护理, 取舒适体位, 严密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尤其注意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注意有无心律失常情况, 有无ST段抬高和压低, 以了解有无心肌缺血发生和程度, 防止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 注意患者有无主诉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律失常等患者, 应延长监测时间直至病情稳定。PCI术后患者常规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和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定期监测出凝血时间。术后指导患者饮温开水1500ml以上, 也可用500ml-1000ml生理盐水60ml/h静脉滴注, 持续水化治疗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 准确记录出入量。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如出现胸部疼痛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3.2 术后手腕部穿刺部位的观察护理:

由于手术过程全程肝素化, 故易引起穿刺部位的出血及血肿, 应密切观察患者桡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皮肤颜色等情况。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 抬高患肢, 肘关节及肩关节可自由活动, 腕部制动, 保持腕关节伸直, 预防上肢肿胀。术后4小时内每15~30min观察一次手腕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前臂有无肿胀、穿刺点有无渗血、血肿及手指末梢循环和桡动脉搏动情况, 4小时后每1小时观察一次, 直至术后10小时。如发现患者肢端青紫、感觉麻木、肿胀或疼痛等不适, 立即做减压处理, 直至缓解。

2.3.3 进行手腕部活动度指导:

3天内避免在穿刺侧行穿刺及测量血压等增加肢体压力的操作, 穿刺点保持清洁干燥, 勿揉抓, 避免腕关节剧烈过度伸曲活动。教会患者自我监控, 加强指端末梢血液循环观察。

3 并发症的观察

术后应加强观察以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经桡动脉PCI常见并发症有: (1) 穿刺部位术中术后血肿形成; (2) 末梢神经损伤引起的烧灼性神经痛综合征; (3) 桡动脉急性闭塞, 拇指、食指麻木疼痛, 桡动脉搏动消失或减弱; (4) 桡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 (5) 前臂血肿形成, 甚至发生骨筋膜室间隔综合征; (6) 锁骨下动脉夹层形成; (7) 非常强烈的桡动脉痉挛。

4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时, 嘱咐患者多饮温开水, 戒烟、禁酒。多食蔬菜水果、低盐低脂饮食, 一周内避免术肢进行体力劳动, 适当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 保证充足的睡眠,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等。对出院带药予以指导, 抗凝药物按时按量服用, 学会观察出血倾向, 如牙龈出血等。定期到医院复查。

5 小结

总之,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程、疗效相似, 但经桡动脉行PCI止血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和易于接受, 是介入治疗的一种新路径。但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加强护理, 以减少或防止严重并发症如骨筋膜室间隔综合征等的发生, 一旦发生相关并发症应做到早识别、早处理。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青, 赵玉红, 曹文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护理[J].交通医学, 2007, 21 (2) :222~223

[2]杨丽萍, 何国平, 蔡高军.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 :404~405

[3]郑宜清, 杨平, 王妙珍。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12) :38~39

桡动脉介入术 篇2

关键词:子宫动脉 介入栓塞 子宫切口妊娠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00-02

剖宫产后切口妊娠(cesarean scar prenancy.CSP)指受精卵及滋养细胞种植于子宫切口瘢痕处,为较少见的异位妊娠,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极具危险性。本病早期诊断较困难,目前首诊误诊率仍高达76%[1],常被误诊为宫内早孕或流产,在行人工流产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致命性大出血,传统的治疗需行子宫切除。本文主要介绍我院以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清宫术治疗CSP,探讨其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2年9月的4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及影像学确诊,生命体征尚平稳,无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年龄21~36岁,平均25.5岁;均有剖宫产史,其中1例2次剖宫产史;剖宫产方式均为子宫下断横切口;此次距剖宫产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7年;3例患者有停经史,1例产后哺乳,月经未来潮;3例有不规则阴道流血,1例无症状阴超发现入院;血HCG2000到>10000mIU/ml不等。

1.2 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手术野,铺无菌巾,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s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插入血管鞘,选用5Fcobra导管将其插入至左侧髂内动脉,同步行盆腔血管数字减影术,明确出血部位及血管分布,连接高压注射器,造影观察盆腔血管分布及子宫动脉开口走行,在导丝引导下,将导丝超选择插入子宫动脉,造影可见子宫轮廓,宫体区域造影剂显示正常,子宫下段区域造影剂浓染,提示血管丰富。推注混合造影剂的明胶海绵颗粒予以栓塞,造影证实栓塞成功,同法给对侧血管进行插管栓塞。术毕穿刺部位加压包扎,右下肢制动8小时,平卧休息24小时。术后给予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24小时后行清宫术。

2 结果

4例患者均成功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最高不超过38.2℃,1例诉腰部酸痛,考虑盆腔脏器缺血所致,一般常规抗生素及对症处理后均有效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异位栓塞致盆腔脏器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栓塞术后一次性终止妊娠,清宫术中出血量约50-70ml,相当于正常月经量。术中及术后未出现大出血,子宫切除及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清宫术后恢复良好,3天后复查彩超提示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随访一月至三月,月经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3.1 原因。CSP是子宫肌壁间妊娠的一种特殊类型,属于较少见的异位妊娠[2]。其发生原因的原因可能是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出现愈合不良,瘢痕组织形成较为宽大,进而遗留下缝隙或者空洞,局部内膜缺损或炎症反应导致受精卵着床在瘢痕处,内膜无法充分的蜕膜化,从而出现绒毛植入或者宫内着床后出现供血不足,为了摄取到机体应用的营养,绒毛部分伸入到子宫切口瘢痕处,甚至可能到宫颈部位因峡部管腔狭窄,不利于孕囊的发育,常发生早期流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绒毛或胎盘的植入,瘢痕组织收缩功能差,又加上处于子宫动脉交叉入口处,血供极为丰富,如临床上诊断不明即行清宫术极易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3.2 诊断。诊断标准[3]:①有剖宫产史,本次早孕有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下段增大膨胀。②HCG测定,血或尿HCG阳性。③超声:官腔,宫颈管,附件区均未见孕囊,彩超示子宫下段典型的孕囊声像,孕囊周边探及明显的环状血流信号,血供来源于子宫下段前壁肌层,下段前壁肌层变薄或连续性中断,回声紊乱,切口与肌层分界不清。超声检查是疤痕子宫切口早期妊娠诊断的金标准。

3.3 体会。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切口妊娠也在逐渐增加,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可使出血的靶血管闭塞,阻断胚胎血供,造成滋养细胞缺血缺氧,而且,一旦发生大出血时,更是唯一可替代子宫切除的止血方法[4]。我院使用的栓塞剂是中效可吸收的明胶海绵,一方面将出血动脉从末梢处开始栓塞至主干,闭锁整个动脉管腔,另一方面仅能栓塞末梢动脉以上的动脉管腔,不破坏毛细血管网,使子宫可以通过其他交通支获得少量血供维持需要而不致坏死。明胶海绵在栓塞后14-19天可自行吸收,3个月完全吸收,使被栓塞血管复通,不影响再生育功能[5]。介入治疗对子宫、部分的毛细血管床无影响,因此,对卵巢的功能,月经恢复没有明顯影响,有研究表明在介入治疗中卵巢、皮肤及其他器官所受的辐射剂量均在正常可耐受范围内,不会引起明显的损伤。

4 结论

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切口妊娠安全可靠,可有效预防和控制传统治疗手段易导致的大出血、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不需要切除子宫,不影响再生育功能,且微创,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临床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23

[2]单震丽,朱建龙,洪向丽.剖宫产术后43例瘢痕妊娠的治疗的讨论[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3):3216

[3]王靖辉,刘玉侠,郭海欧.子宫动脉灌注栓塞术在宫颈妊娠或子宫下段切口妊娠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1):114-115

[4]潘春煦,韩林飞,扬鹏等.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20例诊疗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1):82-84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排除生命体征严重不稳定、有凝血功能障碍患者。8例患者年龄21~46岁,平均30.8岁;孕次1~5次,平均2.3次;产次0~3次,平均1.2次;有剖宫产史者6例,占75.0%;所有患者均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史,阴道出血时间为12~68d,平均32.5d;体征检查发现宫颈软而粗大,宫颈大于宫体,宫颈管及宫颈外口呈现明显扩张,增大的宫颈与正常大或稍大的宫体呈葫芦形;4例患者在宫颈管内可扪及胚胎或胎盘组织,宫颈内口关闭。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行妇科检查,心、肝、肺、肾功能检查,血、尿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均正常,排除血栓性疾病,术前行普鲁卡因、碘过敏试验,腹股沟备皮。向家属及患者交待栓塞手术步骤、意义及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在相关文件上签字。栓塞手术前30min,经静脉给予镇静剂。

1.2.2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放置导尿管。以腹股沟区为中心,消毒铺巾。采用Selding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放置4F或5F动脉导管,经髂外动脉、腹主动脉,依次至对侧或同侧髂内动脉,用60%泛影葡胺行子宫血管造影,确认子宫动脉及宫颈妊娠存在部位。确认导管已经插入子宫动脉,超选择困难时可使用同轴微导管技术。待插管成功后进行DSA造影检查,分别于患者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射甲氨蝶呤100mg、庆大霉素8万U,再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直至子宫动脉血流明显减缓。术后72h内根据情况进行清宫术。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3d,积极处理栓塞后综合征,该并发症表现为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术后10d恢复正常活动,2周左右临床症状可完全消失。

2 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50mL。术后7例患者当天阴道流血即停止,1例患者次日停止。术后48~72h内行胚胎钳刮清宫术,均完整清除宫内坏死绒毛组织,经病理检查无癌变组织。术后6~13d复查β-HCG均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8.7d。住院时间为5~18d,平均9.7d。对8例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正常例假在术后1~3个月来临,无异常变化。

3 讨论

造成宫颈妊娠的原因较多,主要包括造成子宫内膜缺陷的多种因素如人工流产术、刮宫术、放置宫内节育环、剖宫产术及慢性子宫内膜炎等,这些因素均可破坏子宫内膜其至造成宫腔粘连.使其不适合胚胎的种植而导致宫颈妊娠的发生。另外受精卯运行过、子宫发行小良、内分泌失调、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也是引起宫颈妊娠的重要因素[3]。宫颈妊娠的治疗以往绝大多数病例均采取全子宫切除术,破坏了患者的生育功能,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针对不少患者需要保留子宫和生育功能这些需求,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有人首次报道应用MTX成功治疗宫颈妊娠1例,从此对宫颈妊娠的治疗已由全子宫切除逐渐过渡到保守治疗[4]。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应用于宫颈妊娠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影响生育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通过将栓塞剂或联合化疗药物注入子宫动脉,从而发挥杀胎的功效。在行子宫动脉栓塞术过程中,由于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子宫动脉的活动性出血,且通过栓塞剂进行动脉栓塞治疗,可以有效的阻断宫颈病灶的血液供应,避免发生大出血。这样既保证了宫颈内胚胎的死亡、脱落,又能够避免因宫颈胚胎脱落造成的动脉大出血可能,因此具有良好效果的同时还具有微创、并发症小得特点。此外,由于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对患者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时间快,因此深受医患喜欢。近年来我国开展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的病例也不在少数,多数作者均报道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联合甲氨蝶呤进行子宫双侧动脉注射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为少见,不影响患者的日后生育功能[5]。本研究8例患者均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选用栓塞药物为甲氨蝶呤100mg+庆大霉素8万U+明胶海绵颗粒,在控制感染的同时可以发挥强大的杀胎功能,同时又降低了因坏死胚胎感染引起的多种并发症。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均为100mL以下,平均50mL。术后2d内所有患者阴道流血均完全停止,术后48~72h内经行清宫术后,宫腔内无感染病灶及坏死胚胎组织,清除效果理想。本组8例患者术后短期内均行正常月经,无异常表现,且无相关并发症发生,说明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效果理想,且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的临床效果, 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8例宫颈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均采用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 术中出血量30~100mL, 平均50mL。术后7例患者当天阴道流血即停止, 1例患者次日停止。术后48~72h内行胚胎钳刮清宫术, 均完整清除宫内坏死绒毛组织, 经病理检查无癌变组织。术后6~13d复查β-HCG均恢复正常, 平均恢复正常时间为8.7d。住院时间为5~18d, 平均9.7d。对8例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的随访观察, 所有患者正常例假在术后1~3个月来临, 无异常变化。结论 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效果理想, 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宫颈妊娠,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疗效

参考文献

[1]FarrelLAS.Hystero scopic resection of a cervical ectopic pregn-ancies[J].Fertil Steril, 1996, 66 (5) :842-844.

[2]Marston LM, Dotters DJ, Katz VL, et a1.Methoutrexate and angio-graphic embolization for consercativc treatment of cervical preg-naneyl[J].South Med J, 2008, 89 (1) :246-248.

[3]万虹, 熊薇.子宫部位异位妊娠临床分析[J].华西医学, 2010, 25 (8) :247-249.

[4]饶永红, 张玲.15例宫颈妊娠保守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1 (5) :156-157.

桡动脉介入术 篇4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将41例接受脑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 结果:随访6~30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和出血情况。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有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12-02

脑动脉瘤患者一般情况下无特征性症状,当其破裂时因出血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头痛等。脑动脉瘤主要是因脑动脉血管壁受到局部的损伤而形成的瘤状物,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因素,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近年来,介入术治疗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效果良好。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41例接受脑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27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年龄为54.2岁。患者中1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8例为颈内动脉瘤,2例为大脑中动脉瘤,19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根据国际分级标准[2],研究对象可分为:30例Ⅰ级,8例Ⅱ~Ⅲ级,3例Ⅳ~Ⅴ级。

1.2治疗方法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法,为所有患者行介入栓塞术,术后将导管拔出后为其压迫止血,对穿刺的部位加压包扎维持6h。

1.3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1.3.1术前护理①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防止发生意外。②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将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向家属说明,取得家属的认可。③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应禁食禁水,尿失禁患者应为其留置尿管。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备皮,遵医嘱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预防血管痉挛并合理控制血压[3]。

1.3.2术中护理使患者保持平卧位,为保证手术能够顺利的完成,应嘱患者不要晃动头部,为固定患者的四肢及头部可在其枕下放置头圈。暴露患者的穿刺位置,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铺好消毒铺巾。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路并吸氧,输液装置确保质量,输液器滴壶下应保证无菌。加压指示的刻度应用加压袋进行调节,为预防发生空气栓塞,术中应准确掌控造影剂的注入速度[4]。为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反应,及时进行抢救,应对患者的动作、意识状态、语言等进行密切的观察。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即刻停药,配合医生应用抗敏药物,协助医生调节电解弹簧装置,记录电解时间及弹簧规格。为防止加压输液器内的压力及气体不足,应及时调节并进行液体的更换。手术完成后拔管并穿刺部位做好止血工作,压迫15~30min,确定不出血后可使用弹性绷带进行包扎[5]。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将患者送入病房。

1.3.3术后护理①患者术后离开手术室运送至病房后为防止患者发生窒息,应使其头转向一侧,保持去枕平卧位。患者术后有仍有出血的危险,为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当患者出现脉搏呼吸减弱、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瞳孔大小不同等症状时应马上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6]。②一般护理患者术后饮食应低盐、低脂、易消化。术后24h以内应由护理人员或是家属帮助其完成大小便、饮食等基本生活活动,术后的30~48h内应限制活动,多休息。使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③为避免或减轻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应告知患者多饮水,促进尿液的排放,保证每天的尿量不少于2000ml,一周内应观察患者尿液的量、性状等,检测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水肿、腰部酸胀等[7]。④皮肤的护理为防止患者出现压疮,应为患者1~2h翻身一次,床单保持清洁平整。⑤股动脉鞘管的护理鞘管拔出之前为避免折断、移位、弯曲,应对其加以固定,穿刺肢体制动伸直24h,拔管后加压包扎12h。为预防形成血栓,可在沙袋移除后使患者适当活动肢体[8]。⑥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大便保持通畅,情绪不可有较大的起伏。

1.4观察指标随访6~30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接诊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用药技术、护理操作、是否耐心等进行调查。共计10项,每项1分,小于6分为不满意,大于6分小于8分为一般,大于等于8分为满意。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研究对象经手术治疗后,1例死亡,1例出现脑梗死,13例血糖浓度较术前提高,2例肝功能出现异常,15例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1例出现出血,具体情况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将41例接受脑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 结果:随访6~30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和出血情况。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有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12-02

脑动脉瘤患者一般情况下无特征性症状,当其破裂时因出血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头痛等。脑动脉瘤主要是因脑动脉血管壁受到局部的损伤而形成的瘤状物,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因素,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近年来,介入术治疗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效果良好。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41例接受脑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27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年龄为54.2岁。患者中1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8例为颈内动脉瘤,2例为大脑中动脉瘤,19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根据国际分级标准[2],研究对象可分为:30例Ⅰ级,8例Ⅱ~Ⅲ级,3例Ⅳ~Ⅴ级。

1.2治疗方法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法,为所有患者行介入栓塞术,术后将导管拔出后为其压迫止血,对穿刺的部位加压包扎维持6h。

1.3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1.3.1术前护理①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防止发生意外。②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将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向家属说明,取得家属的认可。③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应禁食禁水,尿失禁患者应为其留置尿管。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备皮,遵医嘱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预防血管痉挛并合理控制血压[3]。

1.3.2术中护理使患者保持平卧位,为保证手术能够顺利的完成,应嘱患者不要晃动头部,为固定患者的四肢及头部可在其枕下放置头圈。暴露患者的穿刺位置,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铺好消毒铺巾。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路并吸氧,输液装置确保质量,输液器滴壶下应保证无菌。加压指示的刻度应用加压袋进行调节,为预防发生空气栓塞,术中应准确掌控造影剂的注入速度[4]。为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反应,及时进行抢救,应对患者的动作、意识状态、语言等进行密切的观察。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即刻停药,配合医生应用抗敏药物,协助医生调节电解弹簧装置,记录电解时间及弹簧规格。为防止加压输液器内的压力及气体不足,应及时调节并进行液体的更换。手术完成后拔管并穿刺部位做好止血工作,压迫15~30min,确定不出血后可使用弹性绷带进行包扎[5]。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将患者送入病房。

1.3.3术后护理①患者术后离开手术室运送至病房后为防止患者发生窒息,应使其头转向一侧,保持去枕平卧位。患者术后有仍有出血的危险,为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当患者出现脉搏呼吸减弱、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瞳孔大小不同等症状时应马上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6]。②一般护理患者术后饮食应低盐、低脂、易消化。术后24h以内应由护理人员或是家属帮助其完成大小便、饮食等基本生活活动,术后的30~48h内应限制活动,多休息。使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③为避免或减轻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应告知患者多饮水,促进尿液的排放,保证每天的尿量不少于2000ml,一周内应观察患者尿液的量、性状等,检测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水肿、腰部酸胀等[7]。④皮肤的护理为防止患者出现压疮,应为患者1~2h翻身一次,床单保持清洁平整。⑤股动脉鞘管的护理鞘管拔出之前为避免折断、移位、弯曲,应对其加以固定,穿刺肢体制动伸直24h,拔管后加压包扎12h。为预防形成血栓,可在沙袋移除后使患者适当活动肢体[8]。⑥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大便保持通畅,情绪不可有较大的起伏。

1.4观察指标随访6~30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接诊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用药技术、护理操作、是否耐心等进行调查。共计10项,每项1分,小于6分为不满意,大于6分小于8分为一般,大于等于8分为满意。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研究对象经手术治疗后,1例死亡,1例出现脑梗死,13例血糖浓度较术前提高,2例肝功能出现异常,15例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1例出现出血,具体情况见表1。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将41例接受脑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介入栓塞治疗,护理人员在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全面的护理措施。 结果:随访6~30个月,所有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无任何并发症和出血情况。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接受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有重要的意义,应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9-0112-02

脑动脉瘤患者一般情况下无特征性症状,当其破裂时因出血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头痛等。脑动脉瘤主要是因脑动脉血管壁受到局部的损伤而形成的瘤状物,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因素,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近年来,介入术治疗逐渐被临床广泛应用,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效果良好。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41例接受脑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4例,女27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年龄为54.2岁。患者中1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8例为颈内动脉瘤,2例为大脑中动脉瘤,19例为前交通动脉瘤。根据国际分级标准[2],研究对象可分为:30例Ⅰ级,8例Ⅱ~Ⅲ级,3例Ⅳ~Ⅴ级。

1.2治疗方法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法,为所有患者行介入栓塞术,术后将导管拔出后为其压迫止血,对穿刺的部位加压包扎维持6h。

1.3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1.3.1术前护理①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防止发生意外。②心理护理鼓励患者积极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将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向家属说明,取得家属的认可。③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应禁食禁水,尿失禁患者应为其留置尿管。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及抗生素过敏试验,备皮,遵医嘱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预防血管痉挛并合理控制血压[3]。

1.3.2术中护理使患者保持平卧位,为保证手术能够顺利的完成,应嘱患者不要晃动头部,为固定患者的四肢及头部可在其枕下放置头圈。暴露患者的穿刺位置,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铺好消毒铺巾。为患者建立起静脉通路并吸氧,输液装置确保质量,输液器滴壶下应保证无菌。加压指示的刻度应用加压袋进行调节,为预防发生空气栓塞,术中应准确掌控造影剂的注入速度[4]。为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反应,及时进行抢救,应对患者的动作、意识状态、语言等进行密切的观察。患者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即刻停药,配合医生应用抗敏药物,协助医生调节电解弹簧装置,记录电解时间及弹簧规格。为防止加压输液器内的压力及气体不足,应及时调节并进行液体的更换。手术完成后拔管并穿刺部位做好止血工作,压迫15~30min,确定不出血后可使用弹性绷带进行包扎[5]。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将患者送入病房。

1.3.3术后护理①患者术后离开手术室运送至病房后为防止患者发生窒息,应使其头转向一侧,保持去枕平卧位。患者术后有仍有出血的危险,为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当患者出现脉搏呼吸减弱、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瞳孔大小不同等症状时应马上告知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6]。②一般护理患者术后饮食应低盐、低脂、易消化。术后24h以内应由护理人员或是家属帮助其完成大小便、饮食等基本生活活动,术后的30~48h内应限制活动,多休息。使患者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③为避免或减轻患者肾功能的损伤,应告知患者多饮水,促进尿液的排放,保证每天的尿量不少于2000ml,一周内应观察患者尿液的量、性状等,检测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注意患者是否出现水肿、腰部酸胀等[7]。④皮肤的护理为防止患者出现压疮,应为患者1~2h翻身一次,床单保持清洁平整。⑤股动脉鞘管的护理鞘管拔出之前为避免折断、移位、弯曲,应对其加以固定,穿刺肢体制动伸直24h,拔管后加压包扎12h。为预防形成血栓,可在沙袋移除后使患者适当活动肢体[8]。⑥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大便保持通畅,情绪不可有较大的起伏。

1.4观察指标随访6~30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接诊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用药技术、护理操作、是否耐心等进行调查。共计10项,每项1分,小于6分为不满意,大于6分小于8分为一般,大于等于8分为满意。

2结果

桡动脉介入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 分为两组各40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 (桡动脉) 组, 年龄41~75 (平均44.2±3.6) 岁。病程1.5~8 (平均2.5±1.2) 年。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5例, 急性心肌梗死8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高血压10例。经股动脉途径 (股动脉) 组, 年龄48~74 (平均43.2±6.5) 岁, 病程1.5~8 (平均2.5±1.2) 年,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14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6例, 急性心肌梗死6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高血压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症状、病程情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桡动脉组:患者必须达到的标准为:①桡动脉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②手掌和五指的恢复供血时间必须在10s之内。另外呈现出以下特征者必须排除:①桡动脉未见搏动;②桡动脉较曲折, 呈现钙化特征;③手掌的侧枝血液循环不好;④外周动脉发炎。当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 均不可实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段。 (2) 股动脉组:患者必须达到的标准为:股动脉搏呈现出良好的状态。另外呈现出以下特征者必须排除:①严重心衰或者出现严重的背部疼痛;②不能长时间平卧;③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刺穿部分出现局部感染。

1.3 治疗方法

1.3.1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介入之前, 先让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300mg/d的, 在实行手术的前一天在服用300mg的氯吡格雷。在进行穿刺时, 一般选择腕横纹近端1cm处, 并进行腕部局部麻醉。在介入之后, 立即拔除动脉鞘管, 纱垫压迫穿刺点, 并用厚无菌纱布覆盖,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2 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患者平卧位, 选择右股动脉、腹股沟韧带下2~3cm为穿刺点, 1%利多卡因5~8ml局部麻醉, 穿刺右股动脉, 导人导丝, 插入6F动脉鞘, 术后6h拔鞘。压迫止血10~15min, 加压包扎, 术后右腿制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按照SPSS 110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结果比较

本研究中, 桡动脉组的手术难度高于股动脉组。在桡动脉组中, 实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仅1例未获成功, 成功率为96.84%;在股动脉组中, 也仅1例未获成功, 成功率为96.84%。两组在成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呈现出不同表现, 桡动脉组为4.1%, 股动脉组为27.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股动脉途径是经皮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经典途径[1], 但其血管并发症较常见, 术后需卧床12~24h, 患者不易接受, 且可能发生尿潴留、腰痛及下肢静脉血栓等, 另外心功能不全及老年患者术后平卧困难。两组手术后并发症的研究比较中可以发现[2], 两种不同方式在手术后的并发症有明显的差异。在股动脉组中, 出现局部血肿, 表皮坏死的几率明显高于桡动脉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 桡动脉组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主要技术难点是桡动脉穿刺及指引管到位。我们的经验是桡动脉穿刺应选择动脉走行直、搏动强的穿刺部位;指引导管的选择, 要选择支撑力好、腔大的指引导管。由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 不需卧床, 术后并发症少是其主要优点, 因此可作为冠脉介入诊疗术的途径之一, 值得推广。经桡动脉途径的手术方法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较小, 创伤也较小, 可使患者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这种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使用。

摘要: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经桡动脉途径 (桡动脉) 组和经股动脉途径 (股动脉) 组各40例, 观察手术时的操作成功率、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时间。结果桡动脉组的成功率为96.84%, 股动脉组为96.84%。经桡动脉途径的手术方法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较小, 创伤也较小, 治愈时间明显缩短,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桡动脉,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诊疗

参考文献

[1]刘杰.健康教育对改变心血管病患者不良生活行为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547-548.

桡动脉介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15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37例男性, 38例女性, 患者年龄是33~76岁, 平均是 (57.7±3.5) 岁;观察组39例男性, 36例女性, 患者年龄是36~82岁, 平均是 (59.4±4.2) 岁,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全部采取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全部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对两组患者的术中血压变化进行对比与分析。

1.2.1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手术流程、手术方法、手术目的、手术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危险因素等详细讲解给患者, 以消除患者对于手术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造影剂拍片, 先屏气, 再咳嗽, 以尽快排出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 恢复患者心肌功能的正常供血, 一旦患者出现不适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3,4]。

1.2.2生活护理

护理人员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时间, 并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 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5]。手术前1d, 患者需用热水泡脚, 并禁止吸烟、喝咖啡与茶叶, 如果需要可使用镇静剂, 以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而手术当天, 护理人员推荐并监督患者饮食, 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 防止禁食造成患者低血糖或是血容量不足等情况的出现[6]。

1.2.3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防止患者心理活动波动较大的情况, 以保证患者血压的稳定性, 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护理人员通过沟通、交流、观察以及询问等多种形式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 而护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 及时疏导患者的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保证患者以愉悦的心情接受手术治疗[7]。

1.2.4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重视病房环境的营造, 根据天气、温度、季节对室温进行调节, 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度。通过护理人员热情的话语, 轻松的表情感染患者, 并在进行解说手术的过程中, 辅助患者去除衣物, 指导患者摆好手术体位, 并使用手术方巾进行覆盖, 以避免患者应过分暴露而造成的不适。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1.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 计量资料使用 (±s) 形式表示, 检验使用t, 计数资料检验使用χ2, P<0.05则表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我院治疗的15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舒张压 (89±11) mm Hg, 收缩压 (141±20) mm Hg, 对照组患者术中舒张压 (89±21) mm Hg, 收缩压为 (161±22) mm Hg, 观察组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护理干预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心理、病房环境、专业知识水平等进行护理,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患者缺乏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专业知识, 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与生理反应, 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恢复[8]。

血压受到心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紧张、恐惧、饮食不当、行为不良以及睡眠不足等问题, 会加速患者的心率, 造成冠状动脉的痉挛与收缩, 增加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 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顺利进行, 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9]。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术中血压明显小于对照组, 存在较大差异, 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 。张红霞[10]等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 个性化护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 不仅有效维持了患者术中血压的稳定性, 降低术中危险因素的存在, 而且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 有效提高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吴欣娟, 魏丽, 申瑞霞, 等.经股动脉和桡动脉PCI术后护理对比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9) :1574~1575

[2] 张文静, 刘丽红, 蓝惠兰.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1;12 (6) :815~817

[3] 田晓红.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左主干患者围术期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05;24 (21) :12~14

[4] 赵霞, 徐雪丽, 善艳婷.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108例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 (2) :315~316

[5] 支健.术前综合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天津护理, 2013;30 (6) :488~489

[6] 王雪菲, 周付华.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状态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13;42 (24) :3822~3823

[7] 秦小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 (27) :1023~1024

[8] 毕晓燕.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后患者排尿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22 (5C) :1370~1371

[9] 潘楚梅, 汤昌连, 张琢玉, 等.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2;28 (17) :25~27

桡动脉介入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360例在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行心脏介入术的患者, 其中男性224例, 女性136例。年龄32~75岁, 平均62岁。所有病例均无禁忌证。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心理干预组180例, 对照组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心理干预组进行术前、术后心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一般心理护理。

1.2.2 干预方法

心理干预方法如下: (1)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时, 首先医护人员以和蔼的态度,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病情及PCI相关医学知识, 并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 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心中疑虑, 合理、科学的为患者进行解释, 使患者增加对治疗的安全感、信任感, 从而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恐惧不安等不稳定情绪, 获得来自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与此同时, 患者家属可继续给予患者鼓励及安慰, 使患者手术时处于平静的心理状态。 (2) 认知干预:在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同时, 患者了解了相关手术、麻醉的的知识, 纠正了患者对于PCI术的认知错误, 可以根据自己病情了解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 (3) 特殊干预:对于高度紧张和恐惧的患者, 在上述心理护理的基础上, 了解患者不良情绪的根源, 有目的的解释和安慰, 并加强患者关于CAD及PCI的相关知识, 详细分析PCI术的利弊, 强调PCI术对于CAD的重要性, 并其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同时嘱其家属配合医护人员给予亲情和心理关怀, 帮助其树立信心。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观察术前患者血压、心率;术后穿刺处出血、血肿;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2 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 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术前血压、心率情况稳定, 术后穿刺处出血、血肿及拔除鞘管时迷走神经反射等并发症均明显降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并发症比较, 心理干预中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 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 (或) 器质性病变, 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IHD) 。CHD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 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 (95%~99%) 。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作为目前惟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诊断方法及可以直接处理病变本身组织的治疗方法, 其临床应用也逐年增加。但由于冠脉介入术是一种新技术, 患者对手术的成败及经济问题的担忧, 往往表现为术前的紧张[1],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 (血压、心率) , 同时是患者痛觉敏感, 手术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血管痉挛等问题。因此, 术前的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而患者应注意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 低盐低脂饮食, 少量多餐。教会患者注意观察有无牙龈、皮下出血, 有无大小便改变, 并注意巡视患者情况, 如有异常, 及时处理。如为经股动脉穿刺的患者, 应平移至病床, 嘱患者平卧24h, 监测生命体征;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12h。拔除动脉鞘管时给予心电监护, 一旦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 应注意调节压迫的力量, 并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拔除鞘管, 压迫止血, 加压包扎后注意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皮肤温度, 30min检查1次。

心脏介入术是目前治疗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 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心脏介入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并发症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本组病例结果显示, 心理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研究表明, 社会和家庭对患者的支持可以使人们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2]。当患者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重视和尊重时, 会产生安全、信任感, 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使患者处于最佳的生理、心理状态, 顺利进行手术及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陈建平, 顾卫平, 卢尔宾等.冠心病患者情绪障碍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 11 (3) :144.

桡动脉介入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共157例, 其中规则组122例, 不规则组35例。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破裂并发症患者共有13例。其中男6例, 女7例;年龄23~66 (平均42) 岁。动脉瘤164枚。术中破裂13例, 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其中, 鹰嘴状动脉瘤4例;例囊状动脉瘤3例;不规则动脉瘤6例。本次所有患者均符合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 发病时间到本院接受治疗时间的距离均不超过3d。

1.2 方法

在进行手术之前的3d内对患者应用尼膜同以防止出现血管痉挛的状况, 给药方式的静脉泵入, 剂量为4ml/h。在手术之前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手术, 对患者颅内动脉瘤和其周边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进行评估分析, 根据患者动脉瘤部位, 大小和Hunt-Hess分级确定治疗方式, 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采取全身麻醉。所有患者均使用产自GE公司的Advantex DLX型的DSA机上面进行颈内动脉还有椎动脉造影, 颅内动脉瘤栓塞也使用该仪器进行治疗。麻醉仪器为Datex Oheneda全身麻醉机。购买输液泵为产自日本TERUMO的微量输液泵。手术过程中需要保证全身肝素化, 第一次肝素化需要使用的剂量为3000U, 接下来1000U/h。手术使用的是电解还有水解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主要包括了二维还有三维等各种不同的柔软程度, 其中有2例患者使用支架与球囊进行辅助栓塞治疗。每次将一枚弹簧圈填塞进去之后均需要对患者进行造影, 对其填塞实际状况进行全面观察, 一旦有造影剂在动脉瘤腔内渗出的, 即将其诊断为动脉瘤破裂并发症。出现破裂之后继续对患者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球囊辅助下进行栓塞, 在继续治疗前先将球囊充盈, 这样才能够阻挡血流, 与此同时还应该应用鱼精蛋白, 以中和患者肝素, 一般情况下剂量为10mg的鱼精蛋白就能够中和掉剂量为1000U的肝素, 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1.3 影像学检查

本病例中的所有患者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符合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其中最小动脉瘤1.2mm×1.5mm×2.3mm, 最大动脉瘤12.3mm×16.2mm×18.2mm, 瘤体与瘤颈的比为:1.3:1。

1.4 动脉瘤体分类标准

为准确给动脉瘤分组, (1) 规定囊状、瘤体光滑的动脉瘤为规则动脉瘤; (2) 其他动脉瘤都为不规则动脉瘤。本研究为降低主观测量带来的误差, 所有动脉瘤测量、分组工作均由同一技术员完成。最终确定研究对象157例, 以颅内动脉瘤形状分为规则组122例, 不规则组35例, 两组患者其他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百分数表示, 采取χ2分析,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与破裂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术中发生破裂出血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术中破裂状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的6例患者均是在发病急性期内使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在所有患者中占据比例为4.0%。详见表2。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出现动脉瘤破裂的状况之后, 收缩压在短时间内升到最低100mm Hg左右, 其中有6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 这些临床表现均提示了患者可能为动脉瘤破裂, 对其进行血管造影发现有造影剂外渗现象。所有患者在接受抢救治疗后均恢复良好, 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 均未出现动脉瘤再通的状况。

3 讨论

3.1 动脉瘤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血管疾病, 罹患率为2%~5%。其中50%的颅内动脉瘤都会发生破裂, 动脉瘤破裂常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中囊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最高, 人们认为颅内动脉瘤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分叉处管壁中层缺少平滑肌和弹力纤维以及血流不断冲击而逐渐扩展形成, 但并非所有的动脉主要分叉部都同时出现动脉瘤, 因此, 用血流动力学学说不能完全解释的发病机制。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细胞分子病理机制, 动态方面和对于MMPs以及VEGF在MISA发病机制方面仍待进一步研究。

3.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的危害

动脉瘤术中破裂再出血会对局部脑组织造成破坏并会使颅内压的升高, 加重病情。血管内介入术必须要使用的造影剂在破裂过程中会外渗, 造影剂的外渗要比单纯动脉瘤破裂造成的损害严重得多, 造影剂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极大, 加之造影剂一旦破入蛛网膜后会引起蛛网膜下腔理化环境改变, 从而继发严重的血管痉挛, 往往导致病情恶化。

3.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风险分析

笔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较多, 样本量有限, 不能逐一进行分析, 影响因素有: (1) 有高血压病史的动脉瘤患者, 脑动脉黄变、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会增加术中破裂的风险。 (2) Hunt-Hes分级为Ⅳ级和Ⅴ级的患者往往伴有颅内压增高、颅内血肿及严重的脑肿胀。会增加介入手术的难度, 容易增高术中认为因素导致破裂的机率。 (3) 较大动脉瘤的瘤颈所承受的血流冲击力更大, 瘤壁的张力也更大。 (4) 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往往瘤体的顺应性低, 血管张力明显增高,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 会进一步增加血管壁的张力, 若血管壁不能耐受进一步增大后的张力, 可能会诱使血管破裂, 不规则的动脉瘤术前可能已经多次发生自发性动脉瘤破裂, 会存在自身的薄弱点, 薄弱点是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内在风险因素, 增加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表1显示当患者其他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时, 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概率与形状规则的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概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因此, 当对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小心, 尽量无张力的栓塞, 选择弹簧圈时要柔软, 大小合适, 如有必要可采用分期分次栓塞, 如果做到以上几点, 应该可以大大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风险。

3.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的处理

在排除所有主管因素时, 有时一些突发情况和患者本身血管瘤的特点任然会导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 此时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案尤其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破裂的比例为8.3%。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后, 要沉着冷静。表Ⅱ中破裂病理出现瞳孔散打现象切不可轻视, 应该及时考虑到这可能与造影剂刺激动眼神经有关;所有患者血压均升高至200mm Hg左右, 可见其危害性。一旦发现微导管导丝刺破动脉瘤动脉瘤壁或疝出动脉瘤腔, 应该迅速对动脉瘤进行填塞, 这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 动脉瘤的填塞要到确认造影剂不再外渗为止。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 需要缜密考虑后进行每一步操作, 才能将术中意外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随着栓塞技术越来越成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的发生率将越来越低, 致残率也会越来越低。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57例, 按照动脉瘤是否规则分为规则组和不规则组, 比较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差异, 其中规则组122例, 不规则35例。两组术中共发生血管破裂出血的患者13例, 其中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 相对采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2例, 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患者2例。结果对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7例, 侧脑室外引流5例, 腰大池外引流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7例, 轻度瘫痪5例, 重度瘫痪1例, 死亡1例。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患者本身和施术者都有密切关, 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出血, 必须针对原因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 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 如果处理得当, 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 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立君, 林成海, 邵正凯, 等.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3 (8) :369-372.

[2]祝刚, 晏广, 李百升, 等.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11) :499-500.

[3]廖旭兴.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病机制, 新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2010.

[4]于金录, 许侃, 王宏磊, 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7例分析及处理[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 34 (12) :728-730.

桡动脉介入术 篇9

【摘要】: 经皮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是诊断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创伤性小、安全、疗效肯定、成功率高,传统上的股动脉途径主要缺陷是术后穿刺部位局部出血发生率高,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进步,器械的改进,,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之广泛在临床中应用,总结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本文采用术前、术中、术后护理体会如下。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461-0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微创性非外科手术疗法。传统上的股动脉途径主要缺陷是术后穿刺部位局部出血发生率高。术侧下肢制动24小时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而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无需卧床等优点。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13年10月对168例患者采用TRA-pPCI的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术后手腕部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13年10月对168例采用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68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年龄27~85岁,女66例,年龄34~79岁。

2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大部分对手术认识模糊,都有紧张、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而紧张情绪易引起血管痉挛,特别是桡动脉,直接增加手术难度,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必要性、安全性、手术过程及术后注意事项,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这样对手术的成功及手术效果的巩固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从而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接受介入治疗,紧张的患者必要时使用安定,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更好地配合手术治疗,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有关该方法行冠脉介入诊疗的优越性及可出现的各种并发症,以取得家属的协作并签字同意。

2.1.2配合医生进行Allen试验:判断手部尺动脉及桡动脉形成的掌弓与掌浅弓是否通畅。选择桡动脉波动良好,最好是双侧对称的血管。避免术后发生缺血性坏死。

2.1.2术前准备:常规准备腕部、腹股沟及会阴部皮肤。更换清洁床单,更衣,做碘过敏试验,训练患者有效的咳嗽、吸气、呼气和屏气动作,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协助完善各常规和相关检查等。术前一晚指导患者休息好,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术日晨不必空腹,可以进食6分饱;进导管室前排空大小便。

2.2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摆好术侧上肢位置,给予心电监护。备好桡、股动脉鞘穿刺鞘、导丝、导管、局麻药、肝素、造影剂等,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操作。备好除颤器、呼吸机及各种抢救药品,如硝酸甘油、阿托品、多巴胺、肾上腺素、密切观察桡动脉有无痉挛,若术者导管阻力增大,提示可能发生痉挛,可采用向血管内注射100 g硝酸甘油的方法解除痉挛[2];术后应立即拔除鞘管,并用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以患侧不感到疼痛为度。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2.3.2拔鞘管的护理:桡动脉压力较股动脉压力低,一般穿刺后出血少,术后即可拔除鞘管。拔除鞘管后用无菌纱布折叠后按压在穿刺点上方1~2cm处,用动脉止血带进行压迫止血。观察穿刺侧手部的血液循环情况,局部有无渗血及出血。

2.3.3术后体位 术后平卧2 h,抬高术侧45~60℃,无特殊不适可不用卧床,取半卧位时,术侧上肢前臂抬高超过胸部并减少腕关节活动。

2.3.4术肢护理:注意穿刺肢体略高勿下垂。术后第1小时每15分钟观察1次指体的色泽、指温、毛细血管回充盈试验、指腹张力等;术后2小时内避免做屈腕动作,腕关节制动4~6小时,可活动手指;术后4小时拆除绷带以利静脉回流,手背轻度水肿者应抬高患肢;24小时内观察桡动脉搏动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行进一步的血管超声。

2.3.5出院健康指导:嘱患者在3天内保持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1周内勿揉抓穿刺点,穿刺侧上肢在半年内不能提取过10~15kg重物以防出血,如手部感觉异常,肿胀,及时就医,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继续服用抗凝、降脂药物,定期门诊复查,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

讨论

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治的主要方法。以往多选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卧床需要24小时且采取被迫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1]。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最大的优点具有卧床时间短,创伤小、容易压迫止血、术后无尿潴留、腹胀、腹痛、腰痛、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2]。尤其适合下肢动脉病变或老年人股动脉逆行径路迂曲、狭窄、斑块等病变患者,易被患者接受,而且方便护理,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3]。因此,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术中密切配合医生,严密观察患者反应;术后观察桡动脉搏动,加强术侧肢体的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和防止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丽姿,姚翠萍,朱莲香,等.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的腕部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10.

桡动脉介入术 篇10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脑动脉瘤,围手术护理,治疗

脑动脉瘤属于局部血管产生异常改变致使脑血管瘤样性突起的疾病,具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栓塞术已发展成治疗脑动脉瘤的新技术,其具恢复快、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痛苦少等优点[1]。本研究主要对本院行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92例患者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均经脑血管造影所证实的92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1.3±10.4)岁;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9~72岁,平均年龄(41.9±10.5)岁。两组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行栓塞术,对照组进行健康宣教、术前检查、心电图监测等常规护理。在该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内容有:①术前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观察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于存在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患者加强心理疏导,耐心介绍进行治疗的有效及必要性使其具备良好精神状态及稳定的情绪配合本次手术的顺利进行;②术中术后护理:术中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心功能及血压变化情况,若发现心律异常或心肌缺血等情况,应及时处理或告知医师进行处理;术后对患者穿刺部位实施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情绪及反应,有无发生胃肠道不适、疼痛现象;若穿刺部位发生血肿需采取局部冷敷至热敷的方法进行处理;术后加强巡视及密切观察患者体征,防止心包填塞的发生;给予钙离子利尿剂和拮抗剂,记录其尿量及血压,防止并发症的产生;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引导,包括饮食及用药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相关时间指标(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内容包括:死亡、颅内出血、脑梗死及血糖升高等项目)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为(4.7±1.1)d、(3.3±0.8)d;对照组分别为(8.4±2.4)d、(6.3±1.8)d,观察组临床相关时间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505、10.330,P<0.05)。

2.2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9.13%低于对照组86.9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微创型手术,忽视手术过程的任何环节都可能使并发症产生。手术前后密切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实施有效护理为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是目前探索的必要性[2]。脑动脉瘤相关介入栓塞指造影剂下,将导管经股动脉至瘤体部,把瘤体封闭,其中瘤体由于封闭,无持续血运,不会出现再出血,因此创伤比较小,效果好[3]。脑动脉瘤的发生因素可能有:先天性因素,感染、创伤、血流动力学的异变等。为进一步保证其临床疗效,本研究主要对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围手术护理效果分析。

本研究中,观察组予以脑动脉瘤介入术围手术期的全面优质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症状消失与住院相关时间比对照组短,相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且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死亡与脑梗例数无明显差异。可见,对脑动脉瘤实施栓塞术患者围手术期间性全面优质的护理,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安全性能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护理相关满意度,效果显著[4]。其中围手术期的全面优质相关护理指术前中后对身体、心理、环境与饮食等全方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作为中心,把被动变主动,耐心积极咨询患者实时动态病情,积极治疗并调节紧张心情,为患者提供放松、温馨治疗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使治疗有效率有所提升[5]。由于受时间及样本限制,未就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分析,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围手术期行综合性护理,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性高,具一定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颖,代丽.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干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23(8):1008-1011.

[2]林卓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急救及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6,11(5):207-208.

[3]王永祥,刘鹏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破裂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医药,2016,11(7):38-39.

[4]陈合钦,齐玉增,胡百奇.喉罩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的应用体会.山西医药杂志,2016,45(4):467-469.

上一篇: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下一篇:效率测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