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术论文(共10篇)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1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引起囊性膨出, 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临床证明, 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 这是因为动脉瘤在破裂前往往有一个突然扩大或漏血及脑局部缺血的过程。这些先兆症状在女性病人中出现的机会较多, 青年人较老年人发生率高。而动脉瘤一旦破裂, 会对病人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 动脉瘤要早期预防、早期检查、早期治疗。本科2012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36例, 通过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科2012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36例, 其中女20例, 男16例;年龄36岁~72岁, 平均48.5岁;病人住院天数为6d~21d, 平均16.3d;按肿瘤发生部位, 前交通动脉瘤16例, 后交通动脉瘤14例, 大脑中动脉瘤4例, 颈内动脉瘤2例;根据Hunt-Hess病情分级, 0级19例, 1级~3级13例, 4级~5级4例。
2 护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目的为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 避免发生再出血, 保持载瘤及供血动脉继续通畅, 维持脑组织正常血运。手术的主要风险是动脉瘤的术中破裂和误夹正常的血管,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小血管。而术后的病情观察是护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病情观察的结果及时给予适时的护理, 可以保证病情良性发展。所以, 针对不同的病人根据护理评估的结果, 对病人实施全面的护理。
2.1 术前护理
颅内动脉瘤的病人由于术前有很多的危险因素, 所以要做好病人整体护理。做好术前准备, 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 留取各项检验标本, 给病人讲解术后的相关知识, 减少病人焦虑心理。
2.1.1 一般护理
对于颅脑动脉瘤的病人要加强生活护理, 防止一切意外发生。保证病人大便通畅, 嘱病人大便干燥时不要用力排便, 要适当应用缓泻剂, 保证病人大便通畅。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水果及粗纤维食物。手术前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 做好病人心理护理。
2.1.2 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术前、术后最重要的是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所以要保持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变化, 如发现病人有出血情况时立即通知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加强巡视病房, 观察病人有无情绪方面的波动, 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对病人的影响, 防止病人出血。如果病人有肢体障碍, 一定要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保证病人皮肤清洁, 预防压疮的发生。如伴发癫痫者要注意加强防护, 加放床档, 防止发作时受外伤;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给予吸氧, 记录抽搐时间, 遵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2.2 术后护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风险很高, 如果病人得不到良好的护理, 会影响手术的成功及病人的预后情况。实施动脉瘤夹闭术病人手术后病情观察非常重要, 在病情观察的基础上配合医生的各项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术后护理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2.1 手术后病人的体位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病人均为全身麻醉病人, 手术完成回房后要进行全身麻醉后护理。手术回房后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 血压平稳后, 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术后绝对卧床2d, 保证病人足够的休息。同时,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如病人有呼吸困难情况发生, 要立即通知值班医生进行处理。给予病人面罩吸气6L/min~8L/min, 保持脑细胞的供氧。
2.2.2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对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人, 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避免一切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或咳嗽等;注意观察病人瞳孔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 动态观察意识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2.2.3 止痛及镇静
颅脑手术后病人若述头痛, 应了解和分析头痛的原因、性质和程度, 然后对症处理。为防止颅内压增高及颅内再出血, 必须保持术后病人安静, 若发现病人躁动不安, 在排除颅内压增高或膀胱充盈等因素后, 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如氯丙嗪、异丙嗪、地西泮或10%水合氯醛等[1]。
2.2.4 密切观察切口敷料及引流情况
手术后的病人, 要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保持伤口干燥, 如渗出物过多时, 要及时更换敷料, 避免切口感染。同时, 要保持脑室引流管通畅, 引流高度为额上8cm~15cm。定时更换敷料和脑室引流袋。观察脑脊液色、质、量, 每隔3d留取脑脊液送检常规和细菌培养1次[2]。保持引流通畅, 观察有无波动, 通过调节引流高低来控制引流量。妥善固定, 防误拔和非计划性拔管, 躁动病人适当保护性约束或使用镇静剂。定时顺行挤压导管, 防阻塞、扭曲。
2.2.5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后要密切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防止加重病人病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脑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 术中规范操作及术后合理的治疗措施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的关键。因此, 术后对病人给予正确的评估、专业的健康宣教、严密的监护,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及时抢救可使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死亡率及残疾率明显降低, 从而提高了动脉瘤夹闭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3]。
3 结果
36例病人中32例恢复良好出院, 其余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伤残。
4 体会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局部突起、囊变等异常改变而出现的脑血管瘤样突起, 若动脉瘤不破裂, 病人很少有自主症状, 即使有也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 如头晕等[4]。但是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 一般表现是颅内自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也有并发颅内血肿病例。对于绝大多数动脉瘤来说应及时行辅助检查或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5,6]。在行全脑血管造影前一定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详细讲解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及术后如何配合等问题。术后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其关键在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 对病人的意识、瞳孔、反射、感觉及运动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判断, 对睁眼、语言及运动反应通过GCS昏迷评分法判断病人的意识状态等。通过合理的病情评估、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人的治愈率。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护理
参考文献
[1]曲远鹏.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护理综述[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4) :123-125.
[2]邱玲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观察和护理[J].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8, 8 (2) :98-99.
[3]刘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6 (3) :43-44.
[4]刘新会.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护理[J].河北医药, 2012, 34 (6) :56-57.
[5]纪玲, 杨丽平, 施如月.1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并腹主动脉闭塞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3, 27 (5A) :1275-1276.
[6]刘元春, 冯会云, 李红, 等.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抢救的护理配合[J].护理研究, 2013, 27 (2C) :524-526.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2
【关键词】颅内巨大动脉瘤;亚低温;动脉瘤夹闭;护理配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5-01在对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进行夹闭术治疗时应用亚低温技术,能够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现象的发生,并使脑组织氧耗减少,从而确保患者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选择5例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颅内巨大动脉瘤治疗的患者采用亚低温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比较理想。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5例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间在我院进行颅内巨大动脉瘤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2例,男性患者占3例,年龄范围居于41至66周岁,年龄平均值为51.2岁,3例患者动脉瘤由动脉硬化引发,2例患者的动脉瘤由先天性因素引发,其中,2例患者走路不稳、复视。2例患者为大脑中动脉瘤,2例患者为前交通动脉瘤,1例患者为后交通动脉瘤。5例均为破裂动脉瘤,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嗜睡、乏力、畏光、凝视麻痹、头昏脑胀、恶心呕吐、眩晕头痛等。
1.2手術方法手术进行前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和一条中心静脉压监测通道。全麻插管麻醉生效后,患者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取翼点入路,术野常规消毒,置无菌单布。全层切口头皮,翻转皮瓣并固定,用魔钻和铣刀取下骨瓣,以蝶骨嵴为中心弧形剪开硬脑膜,暴露外侧裂;然后进行显微镜的调整工作,在显微镜下分离外侧裂,小心分离并暴露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动脉瘤颈充分显露好后给予夹闭。夹闭后再仔细检查周围血管通畅良好无误,然后冲洗术野关颅。2结果
为使出血现象得到控制,对5例患者的动脉瘤载瘤动脉上夹闭临时动脉夹,然后完全夹闭动脉瘤颈。手术完成后,通过血管造影对其中2例患者进行复查,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另外3例患者进行复查,结果显示5例患者全部取得了良好的动脉瘤夹闭效果。病人出院后,医护人员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患者全部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没有出现死亡病例。3讨论
3.1术前准备为了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手术前1天,护理人员应该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发生动脉瘤破裂现象。做好手术进行过程中应用到的各类药物和器械准备工作,准备好止血纱布、无菌罩套、无损伤缝线、开颅显微器械、保温毯、冰袋、神经外科专用显微镜、气钻、双极电凝以及动脉瘤夹闭的各种器械[1]。
3.2巡回护士配合巡回护士将吸引器、显微镜和双极电凝主机摆放到合适的位置,对患者进行全麻处理后,建立2条静脉通道并进行导尿和腰穿等操作。降温方式主要包括环境降温、血管内灌注降温以及体表物理降温,升温方式主要包括环境升温和变温毯升温等方式。将手术室温度调节到22℃,并垫好保温毯,并于患者直肠处和鼻炎部安置探头,股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桡动脉穿刺监测直接动脉压。手术进行时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全面观察,将空调温度调节到18℃,并将冰袋置于患者颈部、腹股沟和腋下,对患者进行20℃乳酸钠林格氏液静脉滴注观测患者的直肠和鼻咽腔温度,每3分钟对患者的肛温、血压、心率和呼吸频率进行一次记录。完成动脉瘤夹闭后进行复温,移走患者体表冰袋,将手术保温毯温度调高到38℃,并包裹住患者身体。同时调高空调温度至24℃,若患者肛温上升到33℃左右时,停止复温。
3.2洗手护士配合摆放好止血纱布、脑用电钻等各类器械,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连接工作。医生对患者硬脑膜进行剪开操作时,巡回护士开放腰穿引流,洗手护士更换吸引器头,并进行手术显微镜的协助安装工作,在显微镜下游离动脉瘤并将硬脑膜用尖头刀切开,侧裂达到全部开放的效果后,拉开额和颞叶,工具为蛇形拉钩,使动脉瘤得以分离和暴露,对瘤颈进行分离,探出通道便于通过动脉夹。调小双极电凝,若患者动脉瘤黏连现象严重,需对载瘤动脉进行阻断处理,再行夹闭,若患者瘤体过大,先将瘤体中血液吸出再行夹闭。在进行动脉瘤夹的传递时,洗手护士需要沾水传递,自施夹钳颈部开始传递,张开瘤夹叶片直至瘤颈两侧,检查夹闭效果,然后进行对患者进行止血并对手术野进行清理。手术完成后,对各种器械进行清点,并将患者的留置腰穿装置拔出,对穿刺点进行小敷贴覆盖[3]。参考文献
[1]阮亚飞.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患儿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16(20):144-145.
[2]涂慧慧,胡学华.亚低温下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1例患者的手术配合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9(23):118-119.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3
颅内动脉瘤手术风险大, 术后病残及病死率高, 动脉瘤夹闭术对麻醉有较高要求。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我们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24例,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中男11例, 女13例, 年龄38~62岁;首发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 ASA分级Ⅰ级11例, Ⅱ级7例, Ⅲ级6例。
术前经螺旋CT三维成像和脑血管造影确诊, 其中颅内前交通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前动脉瘤3例;大脑后动脉瘤5例, 15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16例, 并存其他内科疾病者8例。
1.2 麻醉方法
ASAⅠ~Ⅱ级患者术前30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0.1g, 阿托品0.5mg;ASAⅢ级者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丙泊酚1~1.5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6mg/kg麻醉诱导, 经口明视下1%地卡因2mL咽喉及气管内喷雾后插管;异丙酚3~6mg/ (kg·h) 、瑞芬太尼0.1~0.3μg/ (kg·min) 静脉泵入麻醉维持, 间断静注阿曲库胺10μg/ (kg·min) 维持肌松。监测HR、MAP、SpO2、PETCO2, 酌情给予脱水药物, 颅压较高者于L3、4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置入导管, 缓慢、间断引流脑脊液减压, 术中麻醉机控制呼吸, 呼吸频率10~12次/min, 潮气量8~10mL/kg, 适当过度通气,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30~35mmg) 。术毕停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 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指征明确后拔除气管内插管。
1.3 术中控制性降压
23例术中游离动脉瘤时控制性降压, 有高血压病史者降至基础值的70%, 无此病史者MAP降至60~65mmHg。1%异氟醚吸入, 丙泊酚3mg/ (kg·min) 静脉泵注, 瑞芬太尼自0.2μg/ (kg·min) 起, 每隔1min增加0.1μg/ (kg·min) 至降压目标, 以适当剂量维持降压目标至动脉瘤夹闭完成, 给予瑞芬太尼0.1~0.2μg/ (kg·min) 泵入, 维持降压前血压水平。降压困难者适量应用硝普钠或乌拉地尔, 心动过缓者给予阿托品。
2 结果
24例患者中23例完成动脉瘤夹闭术, 1例行单纯包裹术, 术中血管破裂3例;手术时间3~5.5h, 平均4h, 术中出血350~750mL;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SPO2 98%~100%。控制性降压时间13~21min, 平均16.5min, 期间MAP维持在50~70mmHg。24例均无术后苏醒延迟, 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者13例, 11例带管入监护室。随访未见麻醉并发症, 2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3 讨论
动脉瘤破裂出血为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最危险因素, 麻醉诱导插管时血压骤升和呛咳为动脉瘤破裂之主因, 最大限度降低动脉瘤破裂、脑缺血、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为麻醉目的。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可出现血压一过性增高、心动过缓、呛咳, 颅内压、血压增高, 动脉瘤壁透壁压升高, 破裂的可能性增加, 麻醉维持应力求平稳, 保持正常脑灌注压, 同时尽量减小透壁压, 谨慎降低MAP, 防治脑缺氧和水肿[1]。
麻醉诱导应尽量避免血压、颅压剧烈波动, 避免诱导插管期的血压骤升与呛咳。咪达唑仑为强效镇静剂, 芬太尼镇痛效应强, 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丙泊酚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 可收缩脑血管, 降低颅内压, 可降低血压和脑氧代谢, 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阿曲库铵麻醉诱导结合1%地卡因气管内表面麻醉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反应, 防止呛咳及严重高血压的发生。
脑动脉瘤夹闭术时间长、出血多, 施行控制性降压可减低血管壁张力, 减少术中出血及瘤壁破裂机会。异氟醚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产生与剂量相关的血压下降, 降低脑氧耗、协同肌松, 与乌拉地尔合用无反跳性高血压和心率加快, 血流动力学波动小;瑞芬太尼起效快, 镇痛作用强、持续时间短、恢复迅速, 可产生剂量依赖性血压、心率降低, 有效抑制手术应激时高血压反应, 控制性降压临床效果良好[2];控制性降压期间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异氟醚具有协同互补作用, 可达安全降压及降低脑氧耗之效果。
控制性降压宜缓慢, 有高血压病史者考虑个体因素。分离动脉瘤时MAP降至60mmHg不会对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产生负面影响[3], 动脉瘤破裂者可降低MAP至40~50mmHg。控制性降压时间宜短, 夹闭完成后缓慢升压至正常水平, 以免加重脑缺血及神经功能损害。手术刺激强烈时应加深麻醉, 消除应激反应所致血压波动, 给予足量肌松剂保证患者无反射和体动。患者颅压较高者术中可经L3~4间隙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 缓慢、间断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术后苏醒延迟主要由低循环状态及麻醉过深引起, 术中应保证循环稳定, 失血过多者及时扩容达到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 (AHH) , 增强侧支循环, 改善血管痉挛所致灌流不足。
术毕患者符合拔管指证者应在浅麻醉状态下拔管, 以免因喉头痉挛、咳嗽、躁动等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增快、颅内压上升, 甚至颅内出血;无拔管指证者若术前有误吸及肺内感染, 应及时气管切开;术毕不能及时苏醒者不要急于催醒, 以利患者意识、呼吸恢复, 减少术后并发症[4]。本组24例均无术后苏醒延迟, 手术室内拔除气管插管者13例, 11例带管入监护室, 随访未见麻醉并发症, 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Sherke R, Yemala R, Srinivas M, et al.Anaesthetic management ofclip of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associated with coarctationof aorta[J].J Postgrad Med, 2002, 48 (3) :240-241.
[2]王忠义, 杜永君, 刘学锋, 等.瑞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 2007, 29 (12) :1295-1297.
[3]王富元, 陈覃, 施辉, 等.控制性低血压麻醉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手术患者的影响[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7, 4 (1) :10-12.
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护理 篇4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0-01
颅内动脉瘤(ICA)为动脉壁薄弱处的病理性膨出是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 AH)的最常见原因, 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常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发现确诊, 其致死率、致残率高达 42%[1], 约1/ 3 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运动、用力大便、咳嗽、头部创伤等, 早期诊断、治疗对于减少颅内动脉瘤的死亡和致残十分重要。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的准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术后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是确保疗效, 改善预后的必要手段。由于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彻底性、可靠性, 术中可一并清除颅内血肿对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继发脑积水有确切疗效,以及相对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济性, 仍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现将我科2009 年4 月~2010 年4 月50 例颅内动脉瘤开颅术后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50 例,其中男21 例,女29 例,年龄38~79 岁,平均51 岁,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由CTA 或DSA确诊为大脑前交通动脉瘤 28 例,大脑后交通动脉瘤 12 例,大脑中动脉瘤5例,其他部位5例。
2.术后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术后将患者安置重症监护病室,全麻未清醒的病人,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度,可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麻醉清醒后保持病室安静,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留置导尿管应保持通畅,尿道口每日 2 次消毒,更换尿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2 常见并发症护理:(1)发热。患者早期发热的主要原因多为血性脑脊液刺激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失调而产生的中枢热,应予以物理降温在大血管位置放置冰袋,头戴冰帽,温水擦浴,必要时可用冬眠疗法。早期开始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形态方面的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对脑血管痉挛和脑水肿都有好的疗效,且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降温过程中要警惕体温骤降、 寒颤反应冻伤。老年、 幼儿、 血压下降者不宜用冬眠药物[1]。(2)肺部感染。患者术后多由于咳嗽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黏稠积聚在气管内不易咳出,易引起肺内感染。肺部感染是术后最为常见并发症。因此,加强呼吸道管理并保持通畅在整个病程中极为重要应鼓励清醒患者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背。痰液黏稠者可用生理盐水100ml、盐酸氨溴索60mg化吸入,每6小时1次.对长期昏迷患者行气管切开, 定时吸痰并注意无菌操作,做痰培养选敏感的抗生素以达到防止肺部感染的目的。(3) 上消化道出血。应激性作用使胃肠道功能明显减退,导致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多发生于术后 3 -14天,常缺乏消化道前驱症状,故术后治疗应从静脉给药。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 腹胀、 肠鸣音亢进, 应警惕消化道出血的可能, 出现意外及早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处理。护理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对不能进食、昏迷的患者应及早留置胃管,早期胃肠内营养。消化道出血时早期应用H2—受体阻滞剂, 应禁食, 持续胃肠减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的变化,防止隐性出血发展成为消化道大出血。出血严重时,胃内可注入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可补充新鲜血液,并全身使用止血药.消化道出血停止后可给予温凉、无刺激性、偏碱性的食物,以缓冲胃酸,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4)术后再出血。密切监测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如发现患者意识障碍加重、血压异常增高、瞳孔改变等,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同时做好再次手术准备,并迅速静脉给予20%甘露醇以降颅内压,立即复查头颅CT,争取抢救时间。
2.3 术口护理: 密切观察术口敷料,保持术口敷料干燥,敷料如有渗血,渗液及时通知医生更换,严格无菌操作,正规使用抗生素,以防切口感染。
2.4 引流管护理: 术后病人头部置一创腔引流管,头部枕无菌巾,密切观察引流管高度是否合适,是否通畅,注意不要使引流管扭曲,打折,牵拉,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滑脱,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量,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5 康复锻炼 :功能锻炼是促进瘫痪肢体和感觉功能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晚期有瘫痪者 ,缺乏正确而积极的功能锻炼 ,瘫痪肢体将会发生挛縮。应向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时机和方法 ,以便密切配合取得成效。早期可进行被动的反复运动训练 ,随着病情好转, 应适当主动运动, 并逐渐增加活动的时间和难度[1]。
2.6 心理护理 :动脉瘤患者发病突然, 生活不能自理, 经常出现焦虑不安、心情烦躁等不良情绪,对康复不利, 护士应经常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医护人员随时都在观察病情, 使患者有安全感, 并耐心告知病情,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 还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使其减少对患者的各种不良刺激 ,防止其过度兴奋、悲伤或紧张。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3. 结果
本组 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手术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完全康复31 例、 轻残12 例、重残4例、死亡3 例。
4. 讨论
动脉瘤的危险性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 由于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彻底性可靠性及术中可一并清除颅内血肿, 对防治脑血管痉挛和继发脑积水有确切疗效,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术后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及肢体活动、感觉情况、引流管护理、康复锻炼、心理护理等改善疾病预后,获得真正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杨艳平.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 9) :1136-1137.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术期护理体会 篇5
1 方法
采用美国Conlis公司生产的Turfilldcs可脱性电解铂金弹簧圈 (GDC) 在积极完善术前各项准备后, 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股动脉插管穿刺植入6F动脉鞘, 插管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 , 发现颅内动脉瘤后, 了解瘤的位置、大小、数目、瘤颈宽度及周围血管情况, 插入微导管并缓慢送至动脉瘤颈口, 然后置入GDC, 解脱GDC, 闭塞动脉瘤, 并保证载瘤动脉通畅, 使动脉瘤不再破裂出血, 达到治疗目的。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清醒病人对SAH和栓塞治疗技术知识缺乏, 担心治疗风险及治疗效果, 存在精神紧张, 睡眠差, 情绪不安, 血压升高等, 通过向病人讲解手术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等, 更要让病人了解该手术创伤最小, 痛苦最小, 不需要开颅手术等优点, 并举例介绍同病区动脉瘤病人行栓塞术后成功的病例, 消除病人紧张心理[5], 使病人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 消除紧张心理以取得其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
2.2.1 生活指导
对SAH病人要求绝对卧床休息, 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静脉回流, 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刺激, 避免情绪激动导致动脉瘤破裂。
2.2.2 相关检查及备皮
术前行血、尿常规及CT、磁共振成像 (MRI) 、心电图、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检查, 术前清洁会阴部及腹股沟处, 备皮, 术前12 h禁食, 6 h禁水。
2.2.3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确保病人呼吸道通畅, 稳定血压, 一旦发现血压升高, 及时通知医生, 遵医嘱采用降压药物治疗, 必要时用微量泵控制液体输入速度, 无论对手术操作还是防治动脉瘤破裂均有益处[6], 血压高易引起脑出血, 血压低易引起脑缺血。
2.2.4 Matas试验
为测试脑对缺血的耐受力及促进交叉充盈形成, 术前1周行指压预栓塞侧颈动脉, 时间从10 s、30 s、1 min、2 min逐渐增加至30 min, 病人无不适感, 无偏瘫失语等症状为可接受栓塞治疗[7]。
2.2.5 避免颅内压急剧增高因素
颅内压突然增高的因素有便秘、咳嗽、癫痫发作、精神紧张、病房环境条件干扰等因素, 因此, 病人进食采取侧卧位或头高位, 防止呕吐误吸及呛咳, 预防感冒、咳嗽, 鼓励病人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2.2.6 术前用药
术前3 d常规静脉输注尼莫通10 mg, 以防脑血管痉挛, 观察血压变化, 术前30 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纳0.2 g, 阿托品0.5 mg。
2.2.7 术前指导
由于术后病人需卧床休息24 h~48 h, 术前应训练病人床上大小便, 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大小便通畅, 对有癫痫发作的病人应预防性服抗癫痫药物, 并设床挡保护病人, 留陪1人。
2.2.8 其他
配血, 以备栓塞术失败时急诊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时使用, 术晨留置尿管。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卧床24 h~48 h, 穿刺侧下肢制动24 h, 健侧翻身, 床头抬高15°~30°。
3.1.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栓塞后由于人工性血液流向改变, 可因侧支循环建立不畅而出现动脉灌注不足致缺血, 或动脉瘤内血栓逸出形成脑栓塞[7],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特别是血压变化, 以增加脑灌注, 防止脑组织缺血、缺氧。
3.1.3 饮食
术后6 h鼓励病人及时饮水、进食, 以补充术前禁食水引起的血容量不足。另外, 多饮水可加快造影剂从肾脏的排泄, 以保护肾脏的功能[8]。
3.1.4 排便
保持大便通畅, 防止用力排便。
3.1.5 咳嗽
指导病人有效咳嗽, 避免腹压增高导致局部出血, 严重咳嗽遵医嘱对症治疗。
3.1.6 局部护理
观察穿刺部位敷料外观有无渗血情况, 发现有出血倾向, 立即通知医生, 指压止血后再行包扎, 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3.1.7 功能训练
术后出现运动或语言功能障碍的病人, 病情稳定后, 早期行肢体功能锻炼, 指导清醒病人配合训练, 昏迷病人做被动运动, 失语病人应加强语言方面学习, 从数字, 单字, 短语开始训练, 循序渐进。
3.2 并发症护理
3.2.1 脑出血
动脉瘤栓塞后再出血是血管栓塞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多因血压波动, 过度灌注和术中应用抗凝治疗导致凝血机制改变引起[4], 术后对血凝状态进行严密监测。采取措施严控一切引发血压增高的因素, 做好术后健康宣教, 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 将血压控制在130/70 mmHg (1 mmHg=0.133 kPa) 左右。发现病人头痛、恶心、眼痛、躁动不安等表现, 立即通知医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做好手术准备。
3.2.2 脑血管痉挛
是颅内动脉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若病人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如头痛、反应迟钝、肢体功能障碍加重, 可能是脑血管痉挛的表现,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 及时应用尼莫地平、法舒地尔等药物扩张血管[9]。
3.2.3 血栓栓塞
是颅内动脉瘤血管栓塞术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 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痉挛, 血压低, 血容量低致脑灌注不足, 相对高凝状态是发生血栓的主要诱因[10], 如果病人无颅内压增高, 可以不用脱水剂, 应严密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凝血系列变化动向, 必要时随时予以治疗。观察足背动脉搏动, 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是否正常, 防止下肢血栓发生的并发症, 以降低血液黏稠度。2 h翻身1次, 增加四肢的被动运动, 使用弹力袜, 以降低血栓发生率。
3.2.4 穿刺部位血肿
多发生于术后6 h内, 原因是穿刺操作造成血管损伤, 拔管后按压不当, 或局部压迫力度不够。因此, 应严密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血肿, 并加压包扎24 h, 下肢制动24 h, 一旦有出血迹象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遵医嘱用药, 普通饮食, 注意食物应易消化, 保持大便通畅。术后1个月避免体力活动, 注意休息, 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如跑步等) 。术后3个月来院复查, 了解术后栓塞治疗后情况。
参考文献
[1]贠秀俐, 贺宝丽, 宋园园, 等.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护理[J].家庭护士, 2007, 5 (8B) :60-61.
[2]王大明, 凌峰, 李萌, 等.颅内动脉瘤的致密栓塞、过度栓塞和不全栓塞[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4 (9) :621-624.
[3]曾小玲, 胡敏, 胡康, 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护理[J].现代临床医学, 2005, 8 (31) :268.
[4]段传志, 黄庆, 李铁林, 等.机械可脱式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J].国外医学:脑血管分册, 2000, 12:367.
[5]Tummala RP, Chu RM, Madison MT, et al.Outcomes after aneu-rysmrupture during endovascular eoil embolization[J].Neurosur-gery, 2001 (49) :1059-1067.
[6]施伟华, 徐秀群.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34例围术期护理[J].交通医学, 2009, 23 (3) :325-326.
[7]高云.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A) :319-321.
[8]任红弟, 林玫.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9 (4) :145-146.
[9]宋敏, 冀雅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 4 (2) :186-187.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6
1 临床资料
自2008年10月—2011年1月我院采用经皮穿刺下肢股动脉在数字成影血管造影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共32例, 男20例, 女12例, 年龄27~55岁, 平均年龄41.5岁。
2 术前护理
2.1 保持绝对安静卧床休息, 避免一切外来刺激, 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高, 增加出血的可能,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的改变。血压维持在100~110/60~70mmHg (1mmHg=0.133kPa) , 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0.4~2mg/h, 扩张血管, 防止血管痉挛, 控制抽搐。
2.3 做好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头痛、恶心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 脑血管痉挛引起的颅内压升高所致。
2.4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2.5 对神志清醒的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配合的事项, 对意识障碍的患者, 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使他们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 手术的目的和意义。
2.6 术前6~8h禁食、水, 留置尿管,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 苯巴比妥钠0.1g或地西泮10mg。
3 术后护理要点
3.1 术后入ICU, 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持续静脉泵入, 血压保持在120~130/80~90mmHg。
3.2 严密监测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 防止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由于栓塞物的机械刺激及各种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均可致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因此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不安、意识障碍,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3.3 术后去枕平卧, 患者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 拔除股动脉鞘后, 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8h, 术侧肢体制动24h, 沙袋压迫穿刺点8h, 禁止屈膝屈髋。如患者肢体酸痛不适, 可协助更换体位, 向股动脉穿刺侧翻身60°或向对侧翻身30°, 穿刺侧肢体保持伸直, 对侧肢体自由屈伸, 按摩腰背部。
3.4 穿刺部位的观察: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及血肿形成。观察皮肤的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及肢体的感觉等。
3.5 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术后处于高凝状态, 肢体制动时间长, 易引起下肢血栓。因此在制动24h后, 让患者自主活动, 对于意识障碍、偏瘫患者护理人员要加强翻身及肢体活动。给予气压治疗3次/d或穿弹力袜。
4 效果观察
32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 29例痊愈出院, 1例大型基底动脉瘤死于二次出血, 2例大脑中动脉瘤死于脑血管痉挛之脑干缺血。
血管栓塞术具有病死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近年来逐渐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 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的严密监测, 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田香哲, 周晔.46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的术前及术后护理 (J) .医学信息, 2008, 21 (2) :282-283.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48例患者均为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收治并经颅内动脉造影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ASAⅠ~Ⅱ级。其中男28例, 女20例;年龄38~63岁, 平均年龄 (47.6±5.4) 岁, 体质量48~79kg。对照组48例, 患者为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同期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ASAⅠ~Ⅱ级。其中男25例, 女23例;年龄39~64岁, 平均年龄 (45.1±5.7) 岁, 体质量49~80kg。两组患者术前均无意识障碍, 无严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均>0.05) 。
1.2 麻醉方法
观察组采用快通道麻醉:麻醉诱导剂为咪达唑仑0.05mg/kg, 芬太尼3μg/kg, 丙泊酚1.5~2.0mg/kg, 待患者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mg/kg, 肌松后行喉罩或气管插管置入, 再用纤维支气管镜观察确定喉罩已正确置入, 接呼吸机行间歇机械正压通气 (IPPV) , 潮气量10mL/kg, 呼吸频率12次/min, 呼吸比1∶2。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6mg/ (kg h) , 瑞芬太尼0.1μg/ (kg min) 维持麻醉, 脑电双频指数 (BIS) 控制在40~60, 并适当调整麻醉用药量。若血压高于术前20~30mmHg, 则给予乌拉地尔0.1~0.15mg/kg。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及各麻醉关键点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气道峰值、气道平均压以及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详细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后清醒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中及麻醉后躁动、反流误吸等并发症的发生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记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见表1。
2.2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 (12.1±3.7) min, 对照组为 (13.7±4.1) min,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麻醉后清醒时间为 (27.2±6.3) min, 对照组为 (29.2±7.1) min,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的发展, 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日益希望一些短小手术能尽快周转出院, 于是出现了快通道麻醉的概念, 这些患者可以直接绕过麻醉后监护室而进入二级病房, 迅速达到出院标准。黄朝宇、丰裕等[1,2]分别在老年人及小儿手术中应用快通道麻醉取得满意效果。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要求麻醉诱导迅速平稳, 术中维持镇静、镇痛充分, 血液动力学平稳, 无呛咳, 不影响颅内压和脑代谢率, 停药后清醒迅速而无躁动, 无呼吸抑制和药物残余作用[3,4]。
本研究采用快通道麻醉, 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保持平稳, 术后 (12.1±3.7) min即恢复自助呼吸, 患者术后 (27.2±6.3) min清醒, 各主要监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快通道麻醉突出优点是消除对气管及喉头的机械性刺激, 所以喉罩插管和拔管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轻微。快通道麻醉选择短效的全麻药非常重要。丙泊酚可降低脑血流量、脑耗氧量, 使颅内压和脑代谢率降低, 有利于保护脑组织, 同时丙泊酚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可控性好, 在体内无蓄积, 苏醒迅速而平稳, 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 在体内主要经非特异性酯酶代谢, 不依赖肝肾功能, 具有起效迅速, 作用短暂、镇痛强、恢复快等优点。与丙泊酚联合应用于神经外科麻醉, 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5,6]。同时瑞芬太尼呈剂量依赖性降低血压和心率, 能有效的抑制插管和手术的应激反应, 以及确切的控制性降压。
参考文献
[1]黄朝宇, 陈素丽.快通道麻醉在ASAⅡ~Ⅲ级老年患者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 2010, 112 (2) :40-41.
[2]丰裕, 梁真科, 刘庆龙等.快通道麻醉与常规麻醉应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 2010, 16 (20) :89-90.
[3]王亚华, 徐文韵, 叶军青等.不同麻醉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效果[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 2008, 7 (5) :9-12.
[4]苏春玲.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麻醉处理[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8, 2 (3) :86-87.
[5]秦洪猛, 原高明.瑞芬太尼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效果的分析[J].医学信息 (医药版) , 2009, 27 (3) :10.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8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老化, 使局部血管壁向外膨大形成的囊状瘤体。其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3位, 40%~5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瘤破裂出血, 动脉瘤破裂出血致残率或病死率高, 幸存者仍可再次出血[1]。我科2008年8月—2010年10月共收治23例颅内动脉瘤病人, 除1例放弃治疗, 余22例均行开颅瘤蒂夹闭术, 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 男11例, 女12例;年龄32岁~72岁, 平均52岁;全部病例经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诊断:前交通动脉瘤9例, 后交通动脉瘤12例, 大脑中动脉瘤2例;均以蛛网膜下隙出血为首发症状, 行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痊愈出院19例, 好转2例, 死亡1例, 自动出院1例。
2 术前护理
2.1 心理护理
病人常有剧烈头痛, 部分病人还伴有肢体瘫痪, 易产生焦虑情绪。护士应详细向病人介绍发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再出血的措施, 宣教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 介绍同类手术的成功案例,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减轻情绪波动导致的血压变化, 从而减少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可能性。
2.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肢体活动有无障碍, 并做好详细记录。其中血压的控制与监测是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最重要的环节。
2.3 一般护理
病人须绝对卧床休息, 床头抬高15°~30°, 以利脑部血液回流, 减轻脑水肿。保持病房环境的安静整洁, 操作时间集中, 保证病人有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鼓励病人多饮水, 多食蔬菜、水果等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开塞露。避免用力屏气, 咳嗽和打喷嚏, 以防引起再出血。
2.4 术前准备
术前遵医嘱做好各项检查及药物过敏试验, 备皮、备血、嘱病人禁食水并讲解其意义。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置NICU室, 麻醉未清醒前去枕平卧, 头偏向健侧, 清醒后床头抬高15°~30°, 躁动者约束四肢、加床挡, 向家属讲解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吸氧, 有气管切开者需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基础护理, 每2 h翻身叩背以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翻身时应有人扶持头部保持头颈部成一直线, 防止头颈部过度扭曲。告知病人防止头部过度活动的重要性, 以防意外发生。昏迷病人用鼻饲维持营养。
3.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心电监护, 注意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并详细记录。本组2例动脉瘤夹闭失败, 动脉瘤破裂出血。二次手术后, 1 例抢救成功, 1 例死亡。
3.3 心理护理 全身麻醉恢复期后, 及时向病人介绍手术经过、手术治疗结果、疾病的转归以及今后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于增强病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硬膜外引流管护理 各引流管固定在位, 防折叠扭曲, 脑室外引流管需抬高15 cm~20 cm。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 并记录。对意识不清的病人, 行保护性约束防止意外拔管。
3.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5.1 动脉瘤破裂再出血 术后各种引起血压急剧升高的因素均可导致再出血, 如紧张、用力排便、剧烈活动等, 除保持病人情绪稳定、排便通畅、卧床休息外, 还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躁动不安、颈项强直等神经损害症状, 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以便早期发现脑疝征象, 早期进行救治[2,3,4]。
3.5.2 脑血管痉挛 多于出血72 h后发生, 在7 d达到高峰, 在遵医嘱准确静脉泵入尼莫同, 预防性用药的同时, 仍需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头痛、头昏、短暂的意识障碍、肌力下降等, 遵医嘱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
3.7 康复指导 颅内动脉瘤发病后, 部分病人会导致偏瘫、失语。除药物和针灸治疗外, 应尽早进行偏瘫肢体的康复锻炼, 主动与被动锻炼相结合,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失语病人进行语言功能方面的训练。
3.8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保持良好的心境, 避免情绪激动, 预防感冒。饮食要清淡、低脂、低盐, 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禁烟酒及刺激性食物。定期复查,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综上所述, 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围术期的护理过程中, 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而加强对病人的病情观察以及心理疏导工作也是确保病人术后顺利康复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83.
[2]张永琴, 蔡艳丽, 郭丝锦, 等.全员知情氛围护理对颅内动脉瘤病人术前期的安全保护作用[J].护理研究, 2007, 21 (8A) :2034-2035.
[3]袁继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7, 21 (6B) :1556-1557.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9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脑蛛网膜下腔出血,会引起剧烈头痛、昏迷等典型的症状。平时无任何症状的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前很难确诊。对于出现以下症状的,应提高警惕:无其他症状或诱因的一侧上眼睑下垂;突然发作的一侧头痛,疼痛位于眼眶周围,呈搏动性;一侧视野缺损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症状,一定要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CT或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
哪些情况会导致动脉瘤破裂?
目前尚不能明确动脉瘤为什么及什么时候会破裂,但一般认为以下几种情况可能会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①高血压、负重或用力大便等,升高脑内压力从而导致动脉瘤破裂;②情绪激动,大喜或大怒,可能导致脑血压升高,从而导致动脉瘤破裂;③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
未破裂动脉瘤是否应该积极治疗?
对于无症状性的未破裂动脉瘤,一般建议直径5mm以上者及早治疗。对于直径小于5mm的动脉瘤,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瘤的部位及形状,充分评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如果患者心理压力比较大,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可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法。
症状性颅内动脉瘤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且应尽快治疗,以免延误时机,导致致命的广泛出血。研究显示,10%-43%的患者在脑出血前可能出现警告性头痛,出现这种头痛的患者近期再出血的概率增加十倍,这种症状大多发生在明显脑出血前2~8周。
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包括微创的介入治疗和外科开颅夹闭治疗。国外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致死致残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治疗。自此,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采用介入的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在动脉内用特殊合金材料做的金属弹簧圈从里面把动脉瘤填塞起来,这样血流就进入不了瘤腔,动脉瘤瘤壁不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也就不会再出血。介入治疗的特点是微创,通过股动脉穿刺,术后压迫包扎,伤口术后第二天即可愈合。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术后两三天即可出院。对于破裂动脉瘤,住院时间要看出血量多少,一般一到两周。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年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共157例, 其中规则组122例, 不规则组35例。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破裂并发症患者共有13例。其中男6例, 女7例;年龄23~66 (平均42) 岁。动脉瘤164枚。术中破裂13例, 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其中, 鹰嘴状动脉瘤4例;例囊状动脉瘤3例;不规则动脉瘤6例。本次所有患者均符合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标准, 发病时间到本院接受治疗时间的距离均不超过3d。
1.2 方法
在进行手术之前的3d内对患者应用尼膜同以防止出现血管痉挛的状况, 给药方式的静脉泵入, 剂量为4ml/h。在手术之前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手术, 对患者颅内动脉瘤和其周边血管之间的解剖关系进行评估分析, 根据患者动脉瘤部位, 大小和Hunt-Hess分级确定治疗方式, 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采取全身麻醉。所有患者均使用产自GE公司的Advantex DLX型的DSA机上面进行颈内动脉还有椎动脉造影, 颅内动脉瘤栓塞也使用该仪器进行治疗。麻醉仪器为Datex Oheneda全身麻醉机。购买输液泵为产自日本TERUMO的微量输液泵。手术过程中需要保证全身肝素化, 第一次肝素化需要使用的剂量为3000U, 接下来1000U/h。手术使用的是电解还有水解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主要包括了二维还有三维等各种不同的柔软程度, 其中有2例患者使用支架与球囊进行辅助栓塞治疗。每次将一枚弹簧圈填塞进去之后均需要对患者进行造影, 对其填塞实际状况进行全面观察, 一旦有造影剂在动脉瘤腔内渗出的, 即将其诊断为动脉瘤破裂并发症。出现破裂之后继续对患者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球囊辅助下进行栓塞, 在继续治疗前先将球囊充盈, 这样才能够阻挡血流, 与此同时还应该应用鱼精蛋白, 以中和患者肝素, 一般情况下剂量为10mg的鱼精蛋白就能够中和掉剂量为1000U的肝素, 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
1.3 影像学检查
本病例中的所有患者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符合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例。其中最小动脉瘤1.2mm×1.5mm×2.3mm, 最大动脉瘤12.3mm×16.2mm×18.2mm, 瘤体与瘤颈的比为:1.3:1。
1.4 动脉瘤体分类标准
为准确给动脉瘤分组, (1) 规定囊状、瘤体光滑的动脉瘤为规则动脉瘤; (2) 其他动脉瘤都为不规则动脉瘤。本研究为降低主观测量带来的误差, 所有动脉瘤测量、分组工作均由同一技术员完成。最终确定研究对象157例, 以颅内动脉瘤形状分为规则组122例, 不规则组35例, 两组患者其他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百分数表示, 采取χ2分析, 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与破裂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术中发生破裂出血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 发现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术中破裂状情况
在本次研究中的6例患者均是在发病急性期内使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 在所有患者中占据比例为4.0%。详见表2。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出现动脉瘤破裂的状况之后, 收缩压在短时间内升到最低100mm Hg左右, 其中有6例患者出现瞳孔扩大, 这些临床表现均提示了患者可能为动脉瘤破裂, 对其进行血管造影发现有造影剂外渗现象。所有患者在接受抢救治疗后均恢复良好, 对患者进行随访半年, 均未出现动脉瘤再通的状况。
3 讨论
3.1 动脉瘤的发生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神经血管疾病, 罹患率为2%~5%。其中50%的颅内动脉瘤都会发生破裂, 动脉瘤破裂常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中囊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最高, 人们认为颅内动脉瘤主要是由于脑动脉分叉处管壁中层缺少平滑肌和弹力纤维以及血流不断冲击而逐渐扩展形成, 但并非所有的动脉主要分叉部都同时出现动脉瘤, 因此, 用血流动力学学说不能完全解释的发病机制。目前颅内动脉瘤的细胞分子病理机制, 动态方面和对于MMPs以及VEGF在MISA发病机制方面仍待进一步研究。
3.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的危害
动脉瘤术中破裂再出血会对局部脑组织造成破坏并会使颅内压的升高, 加重病情。血管内介入术必须要使用的造影剂在破裂过程中会外渗, 造影剂的外渗要比单纯动脉瘤破裂造成的损害严重得多, 造影剂对神经细胞的毒性极大, 加之造影剂一旦破入蛛网膜后会引起蛛网膜下腔理化环境改变, 从而继发严重的血管痉挛, 往往导致病情恶化。
3.2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风险分析
笔者认为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较多, 样本量有限, 不能逐一进行分析, 影响因素有: (1) 有高血压病史的动脉瘤患者, 脑动脉黄变、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会增加术中破裂的风险。 (2) Hunt-Hes分级为Ⅳ级和Ⅴ级的患者往往伴有颅内压增高、颅内血肿及严重的脑肿胀。会增加介入手术的难度, 容易增高术中认为因素导致破裂的机率。 (3) 较大动脉瘤的瘤颈所承受的血流冲击力更大, 瘤壁的张力也更大。 (4) 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往往瘤体的顺应性低, 血管张力明显增高, 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 会进一步增加血管壁的张力, 若血管壁不能耐受进一步增大后的张力, 可能会诱使血管破裂, 不规则的动脉瘤术前可能已经多次发生自发性动脉瘤破裂, 会存在自身的薄弱点, 薄弱点是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内在风险因素, 增加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表1显示当患者其他术前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时, 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概率与形状规则的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概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因此, 当对形状不规则的动脉瘤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要更加谨慎小心, 尽量无张力的栓塞, 选择弹簧圈时要柔软, 大小合适, 如有必要可采用分期分次栓塞, 如果做到以上几点, 应该可以大大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风险。
3.3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的处理
在排除所有主管因素时, 有时一些突发情况和患者本身血管瘤的特点任然会导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术中破裂, 此时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案尤其重要。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出现血管内介入治疗术破裂的比例为8.3%。栓塞过程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后, 要沉着冷静。表Ⅱ中破裂病理出现瞳孔散打现象切不可轻视, 应该及时考虑到这可能与造影剂刺激动眼神经有关;所有患者血压均升高至200mm Hg左右, 可见其危害性。一旦发现微导管导丝刺破动脉瘤动脉瘤壁或疝出动脉瘤腔, 应该迅速对动脉瘤进行填塞, 这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 动脉瘤的填塞要到确认造影剂不再外渗为止。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过程中, 需要缜密考虑后进行每一步操作, 才能将术中意外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随着栓塞技术越来越成熟,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的发生率将越来越低, 致残率也会越来越低。
摘要: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57例, 按照动脉瘤是否规则分为规则组和不规则组, 比较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差异, 其中规则组122例, 不规则35例。两组术中共发生血管破裂出血的患者13例, 其中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 相对采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2例, 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患者2例。结果对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 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7例, 侧脑室外引流5例, 腰大池外引流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7例, 轻度瘫痪5例, 重度瘫痪1例, 死亡1例。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患者本身和施术者都有密切关, 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出血, 必须针对原因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 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 如果处理得当, 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 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立君, 林成海, 邵正凯, 等.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6, 3 (8) :369-372.
[2]祝刚, 晏广, 李百升, 等.血管内治疗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11) :499-500.
[3]廖旭兴.颅内多发动脉瘤发病机制, 新手术入路显微解剖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 2010.
[4]于金录, 许侃, 王宏磊, 等.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术中破裂7例分析及处理[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8, 34 (12) :728-730.
【颅内动脉瘤术论文】推荐阅读: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06-17
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08-16
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论文08-21
颅内破裂动脉瘤07-28
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06-08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05-19
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09-03
关于颅内动脉瘤的MRA和DSA对比分析05-12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05-17
脑动脉瘤介入术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