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2024-08-07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通用8篇)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1

摘要:对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 (PCI) 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采取美学护理干预模式, 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 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率。结果护理美学提高了急诊PCI患者的满意度, 改善了医患关系, 适合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护理,美学,急诊PCI

冠心病属于中老年人多发病一种。其治疗也已经由传统的药物治疗逐渐演变成手术治疗。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 (PCI) 在不断的发展中成功治疗了许多心肌梗死患者[1]。而在急诊PCI术中, 护理美学越来越受到医院的重视, 在护士中扩大美学教育普及范围。是美学融合在护理工作中的一门交叉性学科[2]。它在急诊PCI中的应用, 能更大程度上改变患者消极的心理情绪, 让患者身心和精神状态得到改善, 有助于其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已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通过急诊PCI治疗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采取美学护理干预模式, 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文化水平等方面差异不大, 护理人员经过了美学护理的培训。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护理人员对进行了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全面的了解, 分析, 评估可能会影响患者身体的危险隐患, 并因人而异地制定适合患者的健康计划, 在手术的不同时期, 让护理美学充斥其中, 为患者讲解健康知识并进行科学的康复指导, 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干预组在建立干预的基础上, 进行心理、运动和行为干预的方法。

1.2.2 对照组

护理人员对患者不采取以上干预方式, 使用传统的护理模式。

1.2.3 评价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护理, 让护理美学理论知识和操作培训投入到实际的护理中来, 对两组患者的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猝发死亡率、再入院率情况进行比较, 抽取两组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2 结果

干预组各组数据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冠心病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 一般是因为许多原因作用在不同的阶段导致, 这些原因被称为危险因素。冠心病的死亡率高, 所以, 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急诊PCI技术的发展与成熟, 挽救了不少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命。在整个急诊PCI手术过程中, 医院不仅要对患者的生命体质进行监测与治疗, 还要注意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给予关照。这是因为精神心理因素对这类疾病的发生和预后都有着重要作用。护理缺少了心理护理就不够完整, 治疗缺少了心理治疗就不够完善。急性心肌梗死病发突然, 周围环境的变化或突然状况的发生都会使患者身体发生变化, 心理上承受着焦虑、紧张和恐惧的异常感受, 而这些心理特征可能会加重原发病, 导致患者猝死。

一些研究表明, 焦虑程度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焦虑程度高的要低4.9倍[3]。焦虑已被认为是导致心肌梗死并发症的主因之一。这次试验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美学护理后发现, 干预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低。事实证明:美学护理在心肌梗死治疗中意义重大, 更能使病情好转。美国许多医院要求护士向病人普及医学知识。

美学护理注重以人为本,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要将内美与外美融在一起, 创造出良好的医院环境, 让病人在医院过得舒心, 更加热爱生命, 领悟生命的真谛, 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在这种需求下, 这个美学的分支护理美学应运而生, 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4]。南丁格尔护士曾经说过, 护理是精美的艺术。护理学和现代医学指出, 医院在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时, 不能将人当做简单的自然人, 而应该全面研究人的精神世界, 在了解人的前提下再进行各类治疗和护理, 使身体、心理同整个环境相平衡。

良好的仪态、友善的态度、大方的语言, 是护士在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具有的, 在护理患者时,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把患者当做工作的中心。在急诊PCI的治疗中, 冠心病患者的突发状况要相对于其他科室多, 而且, 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更容易受到外界危险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不良情绪, 导致病情恶化, 所以急诊科的护士不仅需要在熟练、忙而不乱的护理操作过程中实施护理, 给患者的生理进行治疗, 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适度的安抚, 让他们感受到健康的召唤, 提高手术成功率。就医环境趋于舒心安全更能使患者心境平静祥和, 更主动积极地去配合手术后的各类治疗。同时, 这也对患者的心理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美学护理也就降低了心肌梗死的复发率和猝死率。

参考文献

[1]白玲, 刘娟.4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观察及护理[J].北方药学, 2012, 9 (7) :127.

[2]荣再香, 胡敏.护理美学实践在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0, 17 (2) :104-105.

[3]邹莺, 寿飞波, 朱晓芳, 等.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抑郁焦虑状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27) :3018-3020.

[4]张建娜, 邹利群, 袁震飞.护理美学应用于急诊中的难点及对策[J].华西医学, 2009, 24 (9) :2456-2458.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2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1—01

目前我国冠心病的发展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手段。本文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CS行PCI的608例患者, 男402例,女206 例,年龄35 ~ 85( 60. 5± 10.7)岁。不稳定性心绞痛(UA)213例,急性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18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211例。单支病变185例,双支病变352例,三支病变71例。608例PCI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住院期间死于再梗死,余均治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术前护理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迅速给患者高流量吸氧,描记18导联心电图,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还在疼痛的病人立即含化硝酸甘油0.5mg,疼痛剧烈的病人给予盐酸吗啡5mg皮下注射,抽血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肌钙蛋白、术前八项等,询问药物过敏史,服用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有肾功能不全的要水化。患者突发急病往往恐惧,有的非常痛苦,有的担心花钱,我们要告诉病人现在有非常好的治疗手段,费用方面我们会替病人着想,安定病人的紧张、烦躁情绪。ACS患者特别是STEMI患者病情变化大,我们要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病情变化,要及时告诉医生,防止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2.2 术中护理 给患者连接心电监护仪,看心电、呼吸、血压是否正常,检查除颤仪功能是否正常,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需要应用微量泵的给予微量泵,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呋塞米、胺碘酮、利多卡因、西地兰等。有的患者手术开始时非常紧张,害怕手术,告诉患者这种手术是微创手术,不用开刀。术中密切观察心率(律)及心电活动,密切观察压力曲线。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及ST-T改变随时告诉医生进行处理。

2.3 术后护理 术后让病人多饮水,让造影剂尽快排出。术后描记一份18导联心电图,看ST段恢复情况。尽快连接心电监护仪,监测心电、呼吸、血压情况并随时记录。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如2小时后没有出血可适度放松加压的弹力绷带,如果渗血或出血随时重新包扎止血。要随时观察桡动脉搏动,做到既能止血,又有桡动脉搏动。观察上肢及手指有无发绀、肿胀、麻木等,穿刺处有无出血、渗血、血肿及瘀斑。有些病人需要应用替罗非班泵入,我们一定注意泵入速度,替罗非班是强效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结合,还能抑制血小板之间的聚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1].在泵入替罗非班时一定注意出血情况[2],要定期监测血小板。24小时后可解除弹力绷带。如生命体征稳定,24小时后病人可以下床适当活动。

2.4 心理护理 当病人知道自己得的是冠心病甚至是STEMI时,会面临巨大的身心刺激,特别是中青年患者,有的正在领导岗位,有的在关键技术岗位,正在努力工作的时候患病,对病人的打击相当大,几乎每个病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和不安,护士应通过不同途径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鼓励病人及家属积极治疗和参与护理计划的制订,让病人了解冠心病的知识,知道冠心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介绍治疗成功的典型病例,让病人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定期安排家属及朋友探视,使患者感受到社会和家人的关爱,激起生活热情,保持积极、乐观情绪。

参考文献:

[1] 田锐,吕树铮,柳弘,等。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2):129-133.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的确诊为AMI的病人5 4例,其中男2 8例,年龄4 2岁~68岁(47.24岁±7.13岁);女26例,年龄48岁~65岁(48.13岁±6.06岁)。所有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PCI组和溶栓组。PCI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47岁~65岁(48.25岁±6.10岁);溶栓组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龄48岁~67岁(48.34岁±6.12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以及术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持续胸痛≥30min,口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②年龄不高于78岁;③至少两个相邻导联有弓背样抬高,胸导联≥0.2 mV,或肢体导联≥0.1mV;④胸痛发作≤12h,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①病变狭窄程度<50%,无明确客观缺血证据;②过于弥漫的狭窄病变;③有陈旧性心肌梗死;④有出血性疾病史或有出血倾向的病人;⑤近期有突发家庭变故者;⑥合并瓣膜性心脏病、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他原因的心脏病。

1.4治疗方法

PCI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07]各300 mg,结合冠状动脉造影、体表心电图结果进行PCI治疗,并于术后给予口服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处理。

溶栓组:病人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病人家属签署溶栓同意书后,立即给予注射用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10920040)15×105IU,并于30min内静脉输注完毕,之后的3d~5d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90)10 000U皮下注射,分两次注射,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300mg/d,服用3d。

1.5评定方法及标准

所有病人于治疗前后1周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MIDAS)各测评1 次。SDS自测量表是评估病人抑郁情绪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按中国常模,标准分在53分以下为正常,53分~62分为轻度抑郁,63分~72分为中度抑郁,大于72分为重度抑郁。SAS自测量表是评估病人焦虑情绪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临界值T分为50分,50分~59分为轻度焦虑,60 分~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为重度焦虑。MIDAS量表是评估AMI病人生活质量的有效工具,包括7个亚量表、35 个条目,采用5 级评分制,总分140分,总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QOL)越低。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SD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病人SDS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与溶栓组治疗后比较,PCI组SDS量表较低(P<0.05)。详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S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S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周后,两组SAS评分均升高(P <0.05),与溶栓组治疗比较,PCI组SAS评分较低(P <0.05)。详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MID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病人MID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周后,两组MIDAS评分均升高(P <0.05),与溶栓组治疗后比较,PCI组MIDAS评分较高(P <0.05)。详见表3。

2.4治疗后两组病人抑郁情绪发生率比较

治疗1周后,与溶栓组相比,PCI组病人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分的心肌因严重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心肌急性坏死[6]。抑郁情绪可影响心肌梗死的发展,能够使病人功能水平恢复难度加大,降低生活质量,延长病人的康复时间[7]。国外曾有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度与病人抑郁焦虑水平正相关,抑郁情绪越严重,则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的症状越严重[8]。抑郁病人常常分泌过量并且持续的儿茶酚胺(CA),心脏p受体受到其刺激,会使心肌耗氧增加,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发生痉挛,从而诱发心绞痛,导致AMI复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成功率高等优点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被广大病人所认同[9]。溶栓治疗就是用药物把已经形成的血栓打碎,从而使病变血管再通的一种治疗方法。随着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越来越多的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病人抢救成功率及病人存活率也随之增高,但也逐渐暴露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不足之处,即导致病人的抑郁焦虑程度增高[10]。本研究通过对病人SDS评分、SAS评分、MIDAS评分及术后抑郁情绪发病率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经皮冠脉介入术对病人术后抑郁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周,两组病人SDS评分均升高,提示心肌梗死术后病人均出现了抑郁情绪,与溶栓组相比,PCI组SDS评分较低。结果表明病人经手术后,其抑郁程度有所增加,这与手术后病人的身体受到创伤有很大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冠脉介入治疗后,3年之内抑郁情绪发生率高达30%~40%,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作为一种有创性诊疗技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能够导致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但与溶栓组比较,PCI组抑郁情绪较低。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周病人的SAS评分显著增加,且溶栓组SAS评分水平较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①病人逐渐了解自身所患疾病及所采取的治疗方式的危害,从而担心疾病复发;②经过溶栓治疗并不能彻底的对血栓进行溶解,成功率较低,且复发率较高;③害怕出院后不能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而整日焦虑不安;④由于病人长期患病,不能进行较剧烈的运动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家庭成员和社会的支持与理解,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因此,可以针对不同的心理焦虑原因给予病人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此病在治疗护理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加快术后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组治疗后的MIDAS评分明显升高,提示经治疗后,病人生活质量有所下降;治疗1周后,与溶栓组比较,PCI组病人的MIDAS评分较高,这可能与病人手术后伤口疼痛有关。

抑郁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显著升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率[11]。国内外有大量临床研究报道,冠心病病人常常合并抑郁,而抑郁情绪等负性情绪又直接影响着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疗效和预后,并成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率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12,13,14]。本研究结果发现,与溶栓组相比,PCI组的抑郁发生率较低(P <0.05),表明溶栓治疗不利于病人的心理状况,有着负面的影响,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其预后恢复造成一定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5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SDS、SAS评分,以及对术后抑郁情绪发生率等指标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证实了与溶栓治疗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会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抑郁情绪,这一研究结果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的心理治疗提供了依据。在下一步研究中,将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抑郁情绪的后期治疗进行研究,研究改善PCI术后抑郁情绪的方法,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加强PCI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病人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54例,随机分为PCI组(27例)和溶栓组(27例)。所有病人于治疗前后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肌梗死多维度评估量表(MIDAS)分别进行评分,同时测定其抑郁发生率。结果 与溶栓组治疗后相比,PCI组SDS、SAS评分明显降低(P<0.05),MIDAS评分明显升高(P<0.05);PCI组抑郁情绪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 与溶栓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会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抑郁焦虑情绪程度。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41岁~70岁, 平均年龄 (53.26±5.14)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均在6 h内, 平均为 (2.65±1.22) h。患者入院后均经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确诊;合并症:房室传导阻滞5例, 心源性休克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 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参考组患者入院后接受阿司匹林、尿激酶等常规溶栓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血脂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Hitachi-SVF-2000DSA机由桡动脉入路对患者进行延迟冠脉介入治疗。连续用药7 d, 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1.3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后第7天、6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进行观察, 比较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 (LVED)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成功的标准:残余狭窄<20%, 术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s) , 采用t检验, ,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37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参考组患者治疗有效28例, 无效1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5, P=0.016) 。

2.2治疗前、治疗后7 d后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对比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注:t、P为2组治疗前比较检验值, t1、P1为2组治疗后7 d比较检验值, t2、P2为2组治疗后6个月比较检验值。

2.3治疗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不良临床事件, 参考组出现7例梗死后心绞痛、4例再梗死, 1例急性左心力衰竭, 临床事件发生率为3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5, P=0.016) 。

3讨论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 临床实践显示, 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 在发病12h内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有助于救治濒死心肌, 促进心肌梗死面积的缩小, 从而有效预防心室重构发生, 促进系统快速恢复血供, 改善患者预后及心功能, 减少死亡发生[2]。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已经成为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较静脉溶栓治疗, 其可诱导急性闭塞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的发生, 预防了心肌梗死、心肌缺血、脑卒中及死亡。阳维德等[3]在研究中发现,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导致急性心肌梗死近期及远期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加, 然而有研究结果显示, 在预防左心室重构中,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虽然国内急诊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尚未推广, 然而临床实践显示该治疗方法效果显著。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 患者常出现慢血流及无复流等并发症, 二者发生率较为相似, 研究认为白细胞水平、梗死相关血管直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冠状动脉钙化、治疗前TIMI情况、支架数量、球囊扩张次数、支架内扩张次数、支架直径、症状发作至接受治疗时间、是否伴随糖尿病、症状发作至血流开放时间等均与并发症发生有着直接关系[4,5]。因此在治疗前, 医护人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 积极控制患者存在的高血糖、充分抗凝、预防并发症、术中使用微导管等, 从而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减少患者死亡。

对于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 室颤为其主要且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治疗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搏骤停现象, 病情严重患者可出现死亡。因此, 在术中医护人员需要同时加强心电监护及除颤操作, 从而实现手术的顺利进行, 减少术中患者的死亡。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及参考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d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6个月显示观察组上述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观察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P<0.05) ,

综上所述,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 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小, 能够快速开通冠状动脉, 同时具有梗死发生率低、治疗效果好等优势,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可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40例, 观察组采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参考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溶栓措施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治疗7 d、6个月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变化及治疗期间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 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及治疗后7 d 2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与参考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临床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 (P<0.05) 。结论 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心功能改善,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脉介入,药物溶栓对比观察

参考文献

[1]吕微.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6 (6) :203.

[2]赵玉英, 李俊峡, 汝磊生, 等.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2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 2009, 11 (22) :22-23.

[3]阳维德, 邓萍, 朱汉华, 等.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J].广西医学, 2011, 33 (9) :706-708.

[4]郭亮, 麦晓燕, 邓捷, 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7 (10) :489-490.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本院2012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延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3例。延迟组患者,男32例,女11例,年龄34~82岁,中位年龄57.5岁。对照组患者,男28例,女15例;年龄34~82岁,中位年龄58.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采用的药物种类有溶栓治疗、他汀类、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钙质剂、镁、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其中主要药物有: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利多卡因、美托洛尔以及速尿等。

延迟组在药物治疗后1个月内选择合适的时机,对患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内的病变部位进行探查,在手术前后均采用药物治疗;通过球囊扩张疏通冠状动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个数。

术后2周和1年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复查,观察记录患者的治疗措施和治疗结果。对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患病1年内死亡率和治疗后1年内复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住院观察和一年的随访发现,延迟组患者的住院期间死亡率、患病1年内的死亡率和治疗后1年内复发急性心肌梗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患病1年内的死亡率和治疗后1年内复发急性心肌梗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容易出现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采用早发现、早治疗,尽早采取心肌再灌注治疗、控制病变病灶、保护心脏功能和预防并发症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原则[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突然,但是发病前一般有先兆症状,如患者劳累运动后有明显心绞痛、心慌气短;突然心绞痛伴有呕吐、大汗、胸闷、全身乏力、发热及持续胃肠道症状;有心绞痛史患者症状有明显加重,如心律失常、心率过快以及突发低血压、休克等。当出现以上这些症状时要警惕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对于这些先兆症状的重视,尽早将患者送往医院进行救治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4]。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采用心肌再灌注、镇痛、补液、吸氧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治疗方法,早期再灌注最长用的方法是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症状较轻的患者宜采用溶栓治疗,可以溶解血栓、疏通梗死血管,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具有出血危险。有医疗条件的医院宜尽早采用精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确诊后12 h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但是由于患者没有尽早就诊、术前准备不充分、体质差、检查时间或冠状动脉造影耗时太长导致不能及时采取介入治疗时,一般采取在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和身体状况准备充分后再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准确探测病变部位,迅速疏通梗死血管,消除血管狭窄,具有微创、并发症小且疗效好的特点,而且没有出血危险,可以解决溶栓治疗失败后遗留的血管狭窄的问题,这是相较于溶栓治疗的明显优势。临床实践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病发后1个月内梗死部位仍然存在部分活性的心肌细胞,但可能血管狭窄、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活性心肌细胞坏死,进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所以在病发后1个月内选择合适时机进行介入治疗,可以挽救仅存的心肌细胞,解决参与心肌缺血问题,减少心肌细胞死亡。同时介入治疗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有抑制作用,可以抑制心室重塑扩大,稳定心肌电水平,改善心功能,从而减少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宋光耀[6]研究提示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激活冬眠心肌、增强侧枝循环、消除梗死病变并改善患者的预后。本文分别通过对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确诊后1个月内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配合药物治疗和单独药物治疗,观察结果发现,延迟组住院期间死亡3例,对照组住院期间死亡11例;延迟组患病1年内死亡4例,对照组患病1年内死亡11例;延迟组1年内复发2例,对照组1年内复发8例;延迟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患病1年内死亡率和治疗后1年内复发急性心肌梗死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说明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改善了患者心功能,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采用单独药物治疗的患者,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与宋光耀[6]研究表述一致。

综上所述,对有严重心血管狭窄、溶栓失败后的患者采用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晓婧.88例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3,12(24):489-489.

[2]彭红建,朱自军.溶栓治疗、急诊及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住院期间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0(13):46-47,48.

[3]王福荣,王治华.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3(9):70-70,72.

[4]黄港.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9(2):202-203.

[5]王颖.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3,33(33):69,71.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6

关键词: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临床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 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疾病非常常见, 病发特点有:病情来势急, 变化快, 病死率较高[1]。分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 绝大部分 (95%以上)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其斑块内皮受损, 促使血小板中形成血栓, 引起冠状动脉突发性闭塞最终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的症状[2]。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使用常规静脉溶栓药物治疗的方法[3], 目的在于及时恢复被堵塞区域的血液供应, 达到心肌的重新灌注, 心肌的供血得以恢复从而避免心肌死亡, 最终使患者的预后情况得以有效改善[4]。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对该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进行探讨和研究, 发现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得到了让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全部确诊 (常规的心肌酶谱检查及心电图诊断) 为急性心肌梗死。确定患者不是高血压或脑部出血等有出血趋向的疾病。患者中男60例, 女40例, 年龄范围为42~66岁, 平均年龄是 (52±3.2) 岁。发病时间持续2~5 h, 平均持续时间为3 h。其中并发症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共8例, 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共4例。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 女性20例, 年龄范围为42~64岁, 平均年龄是 (51±3.0) 岁。发病时间持续2~5 h, 平均持续时间为3 h。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0例, 年龄范围为46~66岁, 平均年龄是 (53±3.6) 岁。发病时间持续2~5 h, 平均持续时间3 h。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溶栓治疗 (阿司匹林、尿激酶等) , 对观察组患者不仅进行对照组的基础治疗, 再加以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1个星期, 对施行不同治疗方法的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 并总结其临床治疗效果。

1.2.2 超声心动图检查

对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1个星期后与治疗半年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测定指标: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mm) ,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mm) , 左室射血百分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测的结果显示:①治疗后1个星期:观察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 (42.4±3.2) mm, 左室舒张末内径为 (53.4±3.4) mm, 左室射血百分比为40.3%;对照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 (43.7±3.5) mm, 左室舒张末内径为 (54.4±3.2) mm, 左室射血百分比为41.7%。对比两组数据, 经t检验得, 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②治疗后半年:观察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 (42.6±3.3) mm, 左室舒张末内径为 (53.5±3.2) mm, 左室射百分比为48.5%;对照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为 (47.4±3.1) mm, 为 (58.6±3.5) mm, 左室射血百分比为40.5%。

对比两组数据, 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有较大差异, 经t检验得, 各项指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在临床治疗上是效果非常显著的一种方法[5]。这种治疗方法能让被堵塞的相关血管得到有效重建, 速度较快, 使系统重新恢复供血, 减少大面积的心肌梗死,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出现率和病死率。具有以下优点:恢复快、创伤小、冠脉开通快, 梗死率低、治疗效果好等。因此在临床上倍受关注[6]。当然在治疗过程中, 所有医护人员应高度配合, 术中严格操作, 术后合理护理, 从而保证手术的质量, 促其成功, 避免出现并发症。对于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其并发症以室颤为主, 且相当严重, 若没有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通常会导致患者心跳骤停, 情节严重者发生猝死。因此在术中还需注意加强除颤及心电监护等操作[7]。

该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1个星期, 各心脏超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半年后检查, 观察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者患者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比治疗前变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左室射血百分比明显比治疗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另一方面, 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百分比明显比治疗前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比较2组左室射血百分比, 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百分比为48.5%, 对照组患者左室射血百分比为4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明显, 能有效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 具有恢复快、创伤小、冠脉开通快, 梗死率低、治疗效果好等优点, 在临床治疗中应予以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卫英, 张志广, 陈少通, 等.静脉溶栓联合冠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20 (18) :168-169.

[2]张华, 张磊, 杨星昌, 等.直接冠脉介入治疗146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11, 6 (20) :479-480.

[3]蔡淑梅.62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1, 2 (2下半月) :25-27.

[4]吕微.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6 (6) :203.

[5]申建萍, 苏海明, 沈倩波.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06例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1 (28) :103-104.

[6]郭亮, 麦晓燕, 邓捷, 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7 (10) :489-490.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100例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①持续胸痛>3min, 含服硝酸甘油无效;②ECG示相邻两个胸前导联或更多导联ST抬高, 在胸导联≥0.2m V, 肢体导联≥0.1m V;③入院距离发病时≤12h;④没有禁忌症。其中:男性73例, 女性27例, 年龄32~70岁, 中位年龄54岁, 梗死部位:前壁24例, 广泛前壁25例, 前间壁18例, 下壁19例, 右室6例, 复合壁8例。按发病到溶栓时间的不同分三组:A组≤2h 17例, B组2~6h 26例, C组6~12h 27例, D组延迟治疗30例。

1.2 入院诊断

AMI后立即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镇痛, 监测生命体征和心电图, 根据情需要使用硝酸脂类, ACE-Ⅰ及B-BLOCKER, 口服ASPIRIN 0.3qd.×3d后改为0.1qb长期服用, 氯吡格雷75mg qd长期服用, 辛伐他丁20mg qd长期服用, A、B、C组用尿激酶150万U~200万U加入生盐水中30min静脉滴注完, 尿激酶用完后12h开始低分子肝素纳4000U皮下注q12h×7天[1]。D组入院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后5~15d行延迟PTCA及ICS治疗, 均为手术成功病例。1.3观察项目胸痛变化情况, 各种出血并发症可能, 再灌注心律失常, 生命体征, 溶栓治疗头4h内每半小时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一次, 以后每天记录一次, 每2h监测一次心肌酶谱 (包括AST, CK, CK-MB, LDH, HBDH) , 直到峰值出现后连续两次下降改为每天监测一次。冠脉再通指标: (1) 溶栓治疗后2h内ST段抬高最明显的导联下降>50%。 (2) 胸痛完全消失或基本缓解。 (3) 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 心肌酶峰值前移, CK提前到16h内, CK-MB提前到12h内。具有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判为再通, 但第二项和第三项组合不能判为再通。PCI冠血管开通判断按TIMI标准[2]。出血并发症:轻度为皮肤, 粘膜, 牙龈出血和血尿等;重度为脑出血及需要输血的消化道等内脏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显著界限。

2 结果

按发病率到溶栓时间的不同及延迟PCI治疗冠脉再通率, 出血并发症及30天心绞痛发生率比较见表1。

冠脉再通率:A、B、D组间比较, P>0.05, 无显著差异, 但A、B、D分别与C组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出血并发症:A、B、D组间比较, P>0.05, 无显著差异, 但A、B、D分别与C组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30天反复心绞痛率A、B、D组间比较, P>0.05, 无显著差异, 但A、B、D分别与C组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AMI早期治疗的关键是冠脉再通再灌注, 尿激酶能激活体内纤维蛋白溶酶原转为纤溶酶, 从而水解纤维蛋白使血栓溶解。溶栓治疗是很经济又是很重要的治疗手段, 而溶栓治疗的时机非常重要, 2h内是黄金时间, 溶栓治疗越早, 冠脉再通率越高, 并发症越少, 30天死亡率越低。研究证实, 在冠状动脉堵塞后心肌能存活2~4h, 最长可达6h。静脉溶栓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标准方之一。研究证明, 开通梗死相关动脉 (IRA) 的血流是目前改善AMI预后的主要措施。目前重建冠脉血流的主要手段有静脉溶栓和直接PCI, 但仅1/3的A-MI患者适用于并接受溶栓治疗, 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静脉溶栓不成功, 不适合溶栓治疗的AMI病死率更高;直接PTCA使IRA再通, 恢复冠脉血流, 其疗效确实可行, 与溶栓治疗相比, 再通率高, 再梗死和出血并发症低, 但AMI急诊直接PTCA风险较大, 技术要求高, 应在AMI就诊后60~90min内完成, 且部分患者由于种种原因延误直接PTC的最隹时机。尚有国内及国外文献报道溶栓治疗后再进行补救性PCI在增加冠脉再通率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发率明显优于仅静脉溶栓治疗。AMI并急性左室心衰, 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时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待循环稳定后再进行PCI或冠脉搭桥术可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总之, AMI在6h内溶栓治疗越早, 冠脉再通率越高, 并发症越少, 死亡率越低, 疗效越好, 因此临床医师 (包括社区医师, 120急救医师, 急诊科医师和心内科医师) 要达成共识, AMI一旦确诊没有禁忌症, 应争分夺秒, 让患者获益更多。延迟PCI仍然不适为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患者恢复期较好的选择手段之一。

摘要: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 (AMI) 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及延迟冠脉介入治疗 (延迟PCI) 在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100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四组:A组≤2h, B组2~6h, C组6~12h;D组延迟治疗组。观察冠脉再通率、30d并发症出血率及心绞痛发生率。结果 四组血管再通率为82.35%, 76.92%, 55.56%, 96.67%。出血率分别为0%, 3.85%, 11.11%, 3.33%。30d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0%, 3.85%, 22.22%, 0%。A, B, D组间比较均P>0.05, 无显著差异;A, B, D分别与C组比较均P<0.05,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MI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差, 溶栓时间越早, 冠脉再通率越高;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时支架植入治疗, 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 能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AMI) ,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延迟性冠脉介入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杂志, 1996, 24:328-329.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篇8

Genous TM EPC捕获支架所捕获的细胞主要是CD34+细胞(表达CD34抗原的细胞),那么CD34+细胞在应用DES的PCI术后24 h内的变化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本文通过研究PCI术后24 h内CD34+细胞的数量变化,探讨CD34+细胞在PCI所致内皮损伤中的修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入选拟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65例。根据是否行介入治疗分为两组:1介入组:符合介入治疗指征并行支架置入治疗(从第1次球囊扩张至手术完成时间 <1 h)的患者4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42~70岁,平均 (57.43±7.59)岁。2非介入组:经冠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血管狭窄程度 >50%,且无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但无介入治疗指征,行冠脉造影后未行支架置入治疗。共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49~70岁, 平均(58.50±5.12)岁。入选标准:所有患者能够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年龄40~75岁;术后未出现PCI相关心肌梗死、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及其他介入相关并发症。排除标准:冠脉造影发现闭塞病变;患有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严重肺或血液系统疾病、外周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急慢性炎症、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等患者;既往有冠脉搭桥史的患者;LVEF<30%;6个月内外伤或手术史者;

1.2 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予以拜阿司匹林300 mg/d、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后予以75 mg/d维持量,β 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他汀类药物等治疗基础上,介入组于冠脉造影术后即刻0 h (即第1次球囊扩张前),第1次球囊扩张后1、3、5、 7及24 h分别取乙二胺四乙酸 (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的外周血2 ml。非介入组于冠脉造影术后0、7及24 h分别取EDTA抗凝的外周血2 ml。其中0及1 h所取血为从介入手术过程中股动脉鞘管所取动脉血,其余时间点所取血为从肘正中静脉所取静脉血。所取外周血用于检测CD34+细胞数量。

1.2.2临床资料收集询问患者吸烟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心脏彩超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血生化常规指标。

1.2.3冠脉造影检查、Gensini积分每支血管至少3个以上的多体位投照。以国际通用的直径法由2名有经验的医师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狭窄≥50% 为病变,若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或右冠状动脉(RCA)中1支狭窄者归为单支病变;2支有病变者归为双支病变;3支均有病变者归为三支病变。对于左主干病变者,无论LAD或LCX有无病变,均归为双支病变;若同时伴RCA病变则归为三支病变。同时应用Gensini积分评估冠脉病变程度。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脉血管图像分段评价标准和系统对每支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狭窄 <25%计1分,≥25%~50%计2分,≥50%~75%计4分,≥75%~90%计8分,≥90%~99%计16分,≥ 99%计32分。将冠脉各分支狭窄得分分别乘以相应系数,即左主干病变:得分×5;左前降支病变:近段得分×2.5,中段得分×1.5;对角支病变:第1对角支得分×1,第2对角支得分×0.5;左回旋支病变:近段得分×2.5;远段得分×1;后降支得分×1;后侧支得分×0.5;右冠状动脉病变:近、中、远段得分×1。 对每位冠心病组患者计算各病变支得分总和即为该患者的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总积分。

1.2.4 PCI所有行PCI的患者术中应用普通肝素6 000~10 000 iu,均获得PCI成功。术后予以阿司匹林300 mg/d,1月后改为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 低分子肝素q12h皮下注射3~8 d。

1.2.5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标本均于取血后2 h处理完毕。取100μl抗凝血,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鼠抗人CD34抗体(CD34-FITC)10μl。另取100μl抗凝血加入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抗小鼠Ig G1抗体(MS IGG1-FITC)(Becton Dickinson,BD, 美国)10μl,做为同型对照,室温避光孵育20 min。 分别加入红细胞裂解液 (Becton Dickinson,BD,美国)2 ml,室温裂解红细胞15 min。于水平离心机1 500 r/min离心5 min后,弃上清。分别加入2 ml磷酸盐缓冲液(PBS)于上述液体中,离心(1 500 r/min, 10 min)1次后,弃上清。于上述液体中分别加入500μl PBS混匀,24 h内应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BD,美国)和Cell Quest软件检测。建立前向散射光对侧向散射光散点图(FSC-SSC),设出单个核细胞区。从单个核细胞门中建立CD34对侧向散射光散点图,并设出CD34+细胞区。并计数CD34+细胞个数,每个标本均收集2×105个细胞。CD34+细胞数量用每2×105个检测事件中所含CD34+细胞个数来表示。实验电压、阈值、补偿等设置由同型对照来完成,所有数据由同一个实验操作者完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IBM 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正态性检验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 -Smirnov检验。 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两独立样本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法。计数资料采用例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心脏彩超、临床检验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s,例(%)]

注:介入组与非介入组比较,均 P >0.05

2.2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情况

两组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介入组Gensini积分大于非介入组[(49.82±25.65)vs(21.90±29.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介入组冠脉病变较非介入组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2.3 PCI 术后 CD34+数量变化

介入组术后CD34+细胞数量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介入组术后7 h时CD34+细胞数量开始升高,较0 h升高了28%[(266.22±132.33)vs (208.13±82.84),P <0.01];24 h较0 h升高了59%[(332.47±142.16)vs (208.13± 82.84),P <0.01)];非介入组0 h时CD34+细胞数量较介入组高[(497.85±164.69)vs(208.13±82.84),P <0.01],非介入组各时间点CD34+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未表现时间依赖性动态变化。见表3。

注:介入组与非介入组比较,均 P <0.05

注:1)介入组各时间点比较,P <0.01;2)非介入组各时间点比较,P >0.05;3)0 h 时两组间比较,P <0.01

3 讨论

CD34抗原是一种阶段特异性白细胞分化抗原, 选择性地表达于人类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和VECs表面[4]。在成熟VECs及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上表达水平要低。CD34+细胞是非均质性的细胞群,其中既含有造血干细胞也存在不同分化阶段的各系造血祖细胞,并随着造血细胞逐渐成熟,CD34的表达量逐渐减少,直至消失[5]。早期的研究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修复主要靠邻近VECs的增殖和迁移,但后来研究证实,EPCs可以提高缺血组织中血管新生的能力,促进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6]。

EPCs是VECs的前体细胞,来源于人脐静脉血、骨髓、成人外周血,参与胚胎血管形成、出生后血管发生、血管创伤后血管愈合、缺血性疾病血管再生等。在血管创伤后愈合、缺血性疾病、防止血管狭窄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应用前景。生理状态下, 循环系统外周血中EPCs含量极低,但局部血管损伤、缺血及细胞因子等可刺激EPCs从骨髓动员进入外周血中,并逐渐迁移到内皮损伤部位,加快损伤血管再内皮化,修复损伤内皮、促进血管新生,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既往有部分研究认为CD34+细胞是EPCs,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骨髓中CD34+细胞是次级干细胞亚群,在骨髓特定微环境中可诱导分化为多种祖细胞,包括平滑肌祖细胞、EPCs等。在外周血内、创伤缺血组织内或新生血管壁内均可检测到CD34+细胞来源的EPCs及平滑肌祖细胞的存在,这两类细胞均表达CD34抗原,并可以分化为VECs和SMCs,表明其具有生成血管的活性[7]。

血管损伤后EPCs可动员、分化、归巢至内皮损伤部位,促进内皮的修复。有研究表明,在血管损伤所致的炎症反应触发下,骨髓源性的平滑肌祖细胞也动员至外周血,并迁移至血管损伤部位分化为SMCs,大量增殖,造成内膜增生[8,9]。SHINTANI等[10]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骨髓中CD34+细胞动员至外周血,使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增加,参与心肌梗死血管修复。而SCHOBER等[11]研究发现CD34+细胞数量升高是ISR及内膜增生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发现介入组PCI术后7 h时CD34+细胞数量开始升高,至24 h时数量达到高峰。非介入组各时间点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未表现时间依赖性动态变化。表明PCI过程所致的血管内膜损伤及诱发的炎症反应促进骨髓CD34+的造血干细胞、 祖细胞的动员及向外周血迁移分化,有利于损伤内皮及心肌的修复。但是CD34+细胞既可以分化为VECs,也可以分化为SMCs,其数量过少不利于内皮的修复,过多有可能导致平滑肌过度增生,导致支架再狭窄,怎样控制其定向分化是今后研究的难点。与DES几乎同一时间诞生的EPCs捕获支架即存在此问题,该支架表面包被有CD34抗体,可以捕获外周血中的EPCs细胞,以利于损伤内皮的修复,促进再内皮化。但是由于CD34+细胞包括多种细胞,具体分化方向不能控制,部分研究发现其虽然内皮化速度较DES快,但是支架再狭窄风险增高,以至于到目前为止EPCs捕获支架仍未大范围推广应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捕获的细胞相当一部分分化为SMCs。由以上可见单纯应用CD34+标志物来确定EPCs的局限性。

另外,研究表明具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龄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CD34+细胞数量降低[12]。本研究表明非介入组0 h时CD34+细胞数量较介入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冠脉病变程度较重的患者有较低水平的CD34+细胞。

上一篇:标准编制下一篇:有趣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