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介入术

2024-09-23

支架介入术(精选8篇)

支架介入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老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STEMI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普通支架,观察组使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48 h和72 h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STEMI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应用效果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也叫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由冠状动脉的供血急剧下降使得心肌长久缺血而坏死所致,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出现出现斑块破裂,并在糜烂的基础上形成血栓,进而导致冠状动脉长久发生闭塞的现象[1]。本研究将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应用于老年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老年STE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心电图有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在12 h内或者大于12 h生命体征稳定,无实质性病情进展;排除标准:术前已经进行静脉或者动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患者左主干无保护性病变,狭窄程度超过60%;梗死相关动脉钙化病变不能直接接受球囊扩张的患者;心肾功能不全,Kiliip分级超过Ⅲ级的患者;患者的肾功能遭到严重损害,且血肌酐含量超过265μmol/L;病变近端有严重弯曲不能将支架置入的患者;靶病变在5 mm以内且以前曾经做过相关的手术治疗;对肝素、不锈钢、阿司匹林或者雷帕霉素有过敏史的患者[2]。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中男18例,女7例,年龄50岁~82岁,平均年龄(62.25±4.56)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5例,年龄49岁~85岁,平均年龄(67.56±5.23)岁。2组患者经实验室和心电图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均没有凝血疾病和肝功能不全等综合性疾病。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者手术前均服用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80078,规格100 mg×30 s),每天1片。手术前1日服用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J20130083,规格:75 mg/片),每天1次,每次1片。对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注射罗非班。观察组患者按照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方法将雷帕霉素洗脱架置入到动脉中,支架与血管的直径比为1.1∶1。对照组患者按照观察组的方式置入普通支架。2组患者术后均服用阿司匹林,连续服用7 d。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聚集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术后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对比对照组25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有6例发生再梗死现象,有11例出现再次靶血管重建;

观察组患者中没有死亡病例,有2例再梗死患者,1例再次靶血管重建患者。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情况对比

2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24 h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术后48 h和术后72 h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继承了Mustang TM支架系统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支撑力和柔韧性,在涂层的设计上把药物放置在涂层的表面,病变血管被支架支撑时,药物从涂层中慢慢地释放出来,可对血管狭窄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3]。Research Regisiter对186例应用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从近期效果来看,普通支架与药物洗脱支架之间无明显差异,但经过术后300 d的随访结果发现,普通支架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洗脱支架[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患者1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48 h和术后72 h血小板聚集情况变化比较明显,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老年STE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栋,窦克非,杨跃进,等.冠状动脉长病变患者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2年临床观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3,28(1):12-16.

[2]李惟铭,杨新春,王乐丰,等.糖尿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1年随访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12(13):1021-1022、1025.

[3]谢绍峰,李忠红,朱恒青,等.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进口药物支架比较其安全性和有效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4(4):615-618.

[4]耿学斌,李莉,刘晓坤,等.国产及进口雷帕霉素涂层支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随机分组随访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23(9):1613-1617.

支架介入术 篇2

先心病心导管介入封堵术是近十五年来在心脏病介入治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通过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将特制的封堵器由外周血管送入达到所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将封堵器释放并固定在病变部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一、术前护理

(一)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普通化验、心电图、心脏彩超

(二)介入治疗前的治疗及护理

(1)纠正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避免哭闹,以减少活动量。(2)进食原则少量多次,有助改善心功能。

(3)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通常我们都采取单人或病床少的房间。保证充足睡眠。

(三)术前一天

(1)向患儿及家属介绍手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讲述成功的例子,减轻焦虑心理。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多交流、沟通,训练床上排尿等。(2)术前一天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3)清洁皮肤准备:股动脉及股静脉是最佳选择穿刺点,所以股部清洁非常重要,局部有溃烂及感染时暂停手术。

(4)禁食水:1y以上患儿禁食水6h,小于1y禁食水4h,禁食期间,适量补液,预防术中低血糖、低血容量性休克。

(5)前应置好留置针:一般选择在左下肢,便于术中操作。(6)交代家长做好术后生活用品准备:牛奶、纸尿裤等。(7)患儿去导管室前家长应督促或协助排净大、小便,预防介入治

疗手术时行股动静脉穿刺误伤膀胱。

二、术后护理

(1)患儿置病床,立即予低流量吸氧1升分。(2)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3)接心电图导线,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频率及节律。(4)接经皮氧导线,测量数值。

(5)接血压导线遵医嘱测量血压:15min4、30min4、1h3次,直至平稳。(6)静脉穿刺侧制动4~6小时,按压1小时,放松后无出血不按;有出血继续按;动脉穿刺以左手食指、中指两指按压穿刺点止血3小时以上;压迫点在皮肤穿刺点近心侧1~2cm处,穿刺侧肢体制动12小时。卧床制动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7)定时扪及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的强弱,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观察穿刺侧有无局部血肿,当血肿明显增大或穿刺点有新鲜出血时,必须加压,直至出血停止。

(8)注意观察穿刺侧皮肤温度、颜色,并与对侧进行比较;若穿刺侧的下肢发凉、变紫予以按摩、揉搓,处理后无明显改善,立即通知医生行溶栓、抗凝等对症处理。

(9)注意观察全身情况:面色、小便颜色等。

(10)全麻术后禁食水4~6小时,清醒后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试饮水。(11)固定患儿四肢,保持患儿安静,烦躁时可用镇静剂。(12)及时、准确记录各项数值。

三、并发症护理

(1)溶血:术后严密观察患儿鸟良机颜色,观察体温。发生溶血时遵医嘱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激素治疗,保护肾功能。

(2)血栓栓塞:对足背动脉叫对侧弱、皮温较对侧低者,使用肝素5000u加入0.9%NS中静脉注入,必要时6小时重复1次。

(3)封堵器移位、变形或脱落:一旦发生用异物钳取出或外科手术。

四、健康教育

(1)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其他检查不限制。

(2)嘱患儿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经常观察穿刺处,防止穿刺部位愈合不良而形成血肿。

(3)保证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增强体质。同时给予适量的粗纤维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4)先心病介入术后一年内不能受外伤,注意防治感染。

(5)介入术后一年后可以上体育课进行一些运动,但是也要避免剧运动,有异常情况需随诊检查。(5)定期随访。

支架介入术 篇3

因此, 当心脏支架作为射频天线时, 寻找合适的通信频率, 实现在该频段的有效收发便成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美国普渡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09年首次提出使用心脏支架作为天线的概念, 并首次对作为天线的心脏支架进行了天线辐射特性的仿真、体外和体内测试[2,3]。虽然其通过辐射效率、辐射方向图等关键性能的测试, 确定了心脏支架作为天线的可行性, 但由于使用了2.4 GHz和3.7 GHz频段, 导致系统信道损耗过大, 最终整个电路系统只实现了局部小型化。因而, 对于心脏支架作为天线, 其通信频段的确定以及其他性能的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针对作为数据和能量传输的天线进行研究。首先对其外形结构及原理进行介绍。而对该天线的具体量化, 则是利用三维高频电磁场分析软件CST MWS对心脏支架天线进行建模实现的。之后再将该模型分别置于自由空间和CST MWS人体模型中进行仿真, 得到了天线的反射损耗S11以及辐射方向图等参数图。接着在消音室的自由空间中和体外生物实验 (模仿人体组织用磷酸盐缓冲液和猪肉组织样品搭建的实验环境) 中, 配合矢量网络分析仪Agilent E8364B PNA等实验仪器, 实测了S11, 以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得出使用433 MHz作为感知式介入心脏支架系统中心脏支架天线的通信频率。

1 心脏支架天线结构设计

在心脏支架作为天线的结构设计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人体胸腔组织的电磁特性, 选择了辽宁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提供的垠艺DSS3023支架, 其尺寸为直径3 mm, 长度23 mm, 并用一块2 mm×2 mm×0.2 mm的铜箔作为预想概念系统中的集成电路, 在整个系统中扮演地的角色。至于天线和地板之间的连接, 使用的是一段半钢电缆。其中, 半钢电缆的内芯与天线相连, 外层与铜箔相连。而半钢导体的另一端与SMA头相连, 以便实现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的连接。

2 CST建模仿真

在对心脏支架天线进行各种环境条件下的仿真之前, 首先要对心脏支架天线进行建模。根据心脏支架天线的结构尺寸, 在CST中所建模型如图1所示。天线所用模型及其尺寸、结构都是按照心脏支架天线的比例1:1绘制而成, 心脏支架和接地板的材料选择理想材料PEC。在心脏支架长度方向一端的接地板尺寸为2 mm×2 mm×0.2 mm。其馈电方式采用离散馈电源, 馈电位置为支架底端一凸点。离散端口的长度为10 mm, 与实物图相符。

在已建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CST软件设置相关参数, 然后获得天线的天线反射损耗S11图。一般认为S参数小于-10 d B时, 天线在正常工作范围[4]。

2.1 在自由空间中的仿真

首先, 在CST的仿真环境中对置于消音室的天线进行自由空间环境下的仿真, 设置如同单极子仿真。仿真得出自由空间中天线模型的S11图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 该天线在自由空间中的工作频段大概在2.4 GHz频段。天线的工作模式与单极子一致。这证明心脏支架天线在单端供电时, 可以实现与单极子相似的辐射特性。因此, 在2.4 GHz左右的中心频率下, 探究心脏支架被植入人体之后的工作频段。

2.2 在CST人体模型中的仿真

本文仿真所采用的人体模型出自CST电磁热人体模型库。这个库包括七种人体模型, 本实验中采用的是其中成人男性的人体模型。其横向精度在0.85~2.08 mm、纵向精度在0.98~10 mm范围内, 共包括78种人体组织。将包括心脏的人体组织切割, 并将上述的心脏支架天线模型置于心脏的左冠状动脉处, 通过仿真设置相应参数, 得到相应的S11参数图。

图3为切割人体模型时的界面, 调整图中方框的大小, 通过选择左下角的Front和Side选项, 并勾选右侧方框中各种组织和器官, 对人体模型进行切割。

将心脏支架置于人体模型中仿真示意图如图4所示, 为突出胸腔组织的轮廓, 在此处只将心脏和肺这两个主要器官着重点出。其他部分如脂肪、肌肉、血液、组织液等亦存在, 是一个完整的人体组织结构。将在空气中已测好的心脏支架天线模型导入该人体模型中, 具体位置在心脏左冠状动脉处, 植入深度约3.5 cm。仿真得到的人体模型中天线的S11图如图5所示。

可以看出, 该天线的-10 d B带宽覆盖了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医疗植入通信频段 (MIC) 和433 MHz ISM频段。所以心脏支架天线处于正常工作范围。

在确认了谐振频率之后, 进一步仿真给出该频率下天线的增益图, 如图6所示。可以看到, 在心脏支架天线植入人体之后, 由于受到人体组织的衰减影响, 增益图呈现出不对称分布, 这是由于人体造成的衰减具有不对称性造成的。

3 实验验证

实验器材:矢量网络分析仪Agilent E8364B PNA、消声尖劈泡沫、按照人体组织结构比例选取的3.5 cm厚的猪肉样本[5]等。

3.1 自由空间实验

自由空间实验中, 矢量网络分析仪的引出端连接半钢导体一端的SMA头。通过矢量网络分析仪得到的S11曲线也是在2.4 GHz频段左右有一个共鸣腔。其结果与使用CST得到的自由空间中天线的S11曲线基本吻合。

3.2 生物体外实验

如图7所示, 将心脏支架置于7 cm厚的猪肉 (相当于人体组织中的背部结构) 上, 并将心脏支架用磷酸盐缓冲液淹没, 上边覆盖另外一块完全按照人体组织结构比例选取3.5 cm厚的猪肉样本, 测量此时天线的S11曲线。将矢量网络分析仪测得的数据导出之后并做处理, 结果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 实验所得S11曲线与仿真所得S11曲线相符, 即在433 MHz处有一处共鸣腔, 而且曲线的大致走向也一致。

经过实验验证, 在磷酸盐缓冲液以及猪组织样品的测试中, DSS3023支架天线在433 MHz处有很好的辐射性能。因此, 选择433 MHz作为介入式心脏支架天线的传输频段。

本文以感知式介入支架系统为应用背景, 使用心脏支架作为天线, 并且分别从仿真和实验角度对天线的辐射特性进行研究。最后选择433 MHz频段作为感知式介入心脏支架天线的传输频段, 在介入式心脏支架天线性能研究方面得出了新的可靠性结论, 并为后续的感知式介入心脏支架系统的成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梅香, 万小毛.睡眠与冠心病发作生理学分析及临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S1) :75-76.

[2]CHOW E Y, OUYANG Y, BEIER B, et al.Evaluation of cardiovascular stents as antennas for implantable wireless applications[J].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Theory Techniques, 2009, 57 (10) :2523-2532.

[3]CHOW E Y, CHLEBOWSKI A L, CHAKRABORTY S, et al.Fully wireless implantable cardiovascular pressure monitor integrated with a medical stent[J].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0, 57 (6) :1487-1496.

[4]张亚平, 陶波, 陈显才, 等.小型RFID偶极子天线设计与优化[J].电子技术应用, 2012, 38 (3) :117-119, 123.

支架介入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中, 男性16例, 女性4例, 年龄在32~76岁。患者数前均经过核磁或螺旋CT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瘤。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被告之患者卧床并给予镇静, 镇痛, 吸氧口服美托洛尔及其它降压药物, 并且使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完善术前准备, 在介入中心行主动脉夹层瘤支架植入术。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肌注吗啡0.1mg/kg, 东莨菪碱注射液0.3mg后进入介入中心手术室, 入室后心电监护, 开放前臂静脉通路, 根据需要调节输液速度, 面罩吸氧, 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监测动脉压, 开始麻醉诱导。依托咪脂0.3mg/kg, 丙泊酚1mg/kg, 维库溴铵0.15mg/kg, 瑞芬3ug/kg静注, 5min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瑞芬0.2ug/kg/min持续静脉注射泵泵入, 七氟醚1%~2%吸入, 丙泊芬5mg/kg.h-, 维库溴铵0.05mg/kg.h-。术中给予肝素100u/kg, 使用硝普钠0.5~2ug/kg.min-控制性降压, 使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 当准备释放支架时, 加深麻醉并加大硝普钠的用量控制收缩压在60~80mmHg以下, 停止呼吸并且使用手控膨肺防止支架移位, 当支架准确释放到达破口位置时, 减小硝普钠剂量, 停止吸入麻醉与肌松药的使用, 术后带管返回监护室并持续使用硝普钠控制性降压。记录患者诱导前、诱导后、释放支架前、释放支架后血压及心率变化。

1.3 统计分析

数据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DPSv3.01专业版统计学软件处理, △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2 结果

血流动力学变化见表1。所有20例患者麻醉效果满意, 手术顺利, 支架均释放至准确位置, 术后随访一周均无手术及麻醉并发症。

(±s)

注:与诱导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壁的内膜和中膜变薄弱而被撕裂后, 致主动脉外膜扩张形成的一种假性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内科保守治疗, 急性期以降压、镇痛为主。慢性期以随访观察为主。只有当肢体或脏器缺血、瘤体破裂、瘤体直径>5cm, 且无手术高危因素等, 可行主动脉重建术。而手术须在体外循环保护下开胸手术, 手术操作困难且易发生出血、截瘫, 心脏意外等, 病死率高达6%~67%, 术后截瘫率达7%~36%[1]。腔内支架血管隔绝术治疗动脉瘤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技术, 1994年Dake首先应用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动脉瘤[2], 景在平等[3]1998年国内首先报道该手术方式, 经股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减少了夹层瘤破裂的危险, 具有安全性高、创伤性小、术中失血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特别适合于不宜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危患者, 是当前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但这类手术的风险仍然很高, 而且手术是在常规手术室之外, 这给麻醉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如何处理好这类病人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3.1 术前访视及评估

大血管病人多为高龄, 且常伴有冠心病, 糖尿病, 慢阻肺等。术前访视病人时要全面分析各项检查结果, 并对各种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认真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另外还应该充分掌握术前病人治疗药物的种类及疗效。患者发病时常有胸背部的疼痛, 焦虑和对疾病及手术的恐惧感很强, 术前访视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通过交流能帮助病人减轻各种不良心理的影响, 在术前30min给病人吗啡及东莨菪碱肌注减轻疼痛和焦虑。

3.2 麻醉方法及药物的选择

此类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局麻、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局麻虽然简单对患者全身情况干扰小有利于术中栓塞的早期发现, 但镇痛不易完善, 作用维持时间受限, 而且由于镇痛不全, 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易引起血压升高和心率增快。硬膜外麻醉具有镇痛好, 术中应激小, 具有一定降压作用, 但是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对血液适度的肝素化, 若采用硬膜外麻醉将增加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危险, 而且硬膜外麻醉与局麻同样不利于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控制。全身麻醉镇痛完善, 有效地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情绪, 能更好地调控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同时在血管造影时, 为避免呼吸运动对影像的影响还可暂停通气,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目前全身麻醉已逐步成为此类患者麻醉的首选方法, 尤其是肥胖、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危重病人[4]。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均为目前理想的麻醉药, 其特点是起效快, 长时间输注后体内无蓄积, 代谢快, 术毕病人清醒完全。此2种药物在此类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使得手术中的循环功能相当稳定, 术毕病人多能在短时间内安全地拔管。

3.3 术中监测与管理

术中监测项目可根据所选的麻醉方法综合考虑, 但力求全面, 以便了解病人更详细的术中情况。大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合并有高血压, 有些病人的血压通常很难控制, 因此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选择右侧桡动脉, 将左侧留给外科医生放置猪尾导管使用。病人血容量对术中血流动力学维护及肾功能维护至关重要, 因此,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不仅可以监测压力, 还可以方便紧急情况下输血, 输液及血管活性药物。术中还应监测心电图, 放置导尿管监测尿量, 有糖尿病的患者还应该监测血糖。有了全面的监测, 术中对患者的管理就有了保障, 管理的目标都是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在导管室, 造影设备比较大, 留给麻醉医生的空间有限, 造影球管需要来回移动, 时刻应注意气管导管及螺纹管, 防止脱落。麻醉诱导期也十分重要, 要保证足够的药量防止血压剧烈波动, 我院使用瑞芬太尼诱导效果满意。术中需要控制性降压, 但这些患者长期患有高血压, 术前使用了大量的利尿剂, 再加上术前禁食水等原因, 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 因此容量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我院使用平衡盐与6%羟乙基淀粉维持血容量。当释放支架时迅速有效地行控制性降压, 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对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大, 特别是当主动脉内气囊充胀和覆膜支架自动膨胀的一刹那, 使主动脉血流阻断;阻断近端的压力将迅速增高, 这种血流动力学急剧变化对手术十分不利, 一方面对血管内支架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容易导致复合体脱落和移位;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主动脉局部夹层形成和瘤体破裂, 以及脑动脉压迅速增高, 导致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我们在释放支架时适当加深麻醉, 应用硝普钠使收缩压控制在60~80mmHg, 血压波动不明显, 未发生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 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ienalber CA.Fattori R, Lund G, et al.Nonsurg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oracicaortic dissection by stent-graft placement[J].N Eng l JMed, 1999, 340 (20) :1539~1545

[2]Dake M D, Kato Noriguki, Mitchell S, etal.Endovascular Stent-graf Place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Aoritic Dissection[J].N Eng l JMed, 1999, 340 (20) :1546~1552.

[3]景在平, MullerWH, RithialD, 等.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J].中华外科杂志, 1998, 36 (4) :212~214.

支架介入术 篇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该研究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4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10 例, 为探讨如何有效对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进行预防和治疗, 随机选取该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者210 例,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4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10例, 其中共计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12 例, 8 例男性, 4例女性, 年龄分布为44~71 岁, 平均年龄为 (57.1±7.5) 岁。 其中10 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 8 例合并高血压, 4例合并糖尿病;入院检查显示, 该研究中12 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8 例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其靶病变狭窄程度平均为 (95.1±6.2) %, 其中4 例患者行金属裸支架植入, 8 例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

1.2 分类标准

1.2.1照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定义分类①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植入支架后24 h~30 d内出现支架部位血栓形成;②急性支架内血栓:植入支架24 h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③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在支架植入后30 d~1年之内在支架植入部位出现血栓形成;④超晚期支架内血栓:在植入支架1年后在支架部位出现血栓形成。

1.2.2根据临床情况、冠脉造影结果、病理进行分类①确定的支架内血栓形成:经由冠脉造影显示支架边缘部位和植入部位出现血栓或闭塞的影像特征;②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在植入支架后30 d内患者死于不明原因, 且未经血管造影证实;③不能排除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在植入支架30 d后至随访结束, 患者出现原因不明死亡。

1.3 治疗方法

于术前给予12 例患者氯吡格雷 (产品批号为J20130083) 300 mg联合阿司匹林 ( 产品批号为J20080078) 300 mg口服, 同时在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为期1 周的低分子肝素抗凝, 术后给予其氯吡格雷75mg/d和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 同时给予患者他汀类、硝酸酯类、β 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等药物。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情况

该研究中, 12 例患者均在PCI术后24 h内出现胸痛, 再次实施PCI治疗, 证实为支架内血栓形成, 包括2例急性, 2 例亚急性, 4 例晚期, 4 例超晚期。 其中, 4 例患者因术后存在消化道出血表现停止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2 例患者于高热惊厥后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PCI手术显示, 12 例患者靶病变均为出现明显夹层, 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在20%以下。12 例患者均再次接受PCI治疗, 同时采用纤溶酶原激活物实施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 其中11 例患者闭塞靶血管成功再通, 1 例死于严重心功能不全。

2.2 临床资料分析

由表中数据可知, 对于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组患者而言, 其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支架长度同无病变患者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12 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中, 共9 例存在前壁心肌梗死, 无病变组则为83 例 (χ2=5.744, P=0.017) ; 前者共存在10例B2/C病变, 后者为157 例 (χ2=1.373, P=0.241) ;见表1。

2.3 危险因素

该研究将支架内血栓形成作为因变量, 选取年龄、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病变狭窄程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支架长度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 见表2, 由表中数据可知, 心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支架长度均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目前, 临床普遍采用PCI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 研究指出, PCI可有效促进梗丝血管再通, 从而促进濒死心肌组织功能的恢复, 促使心室功能和微循环的改善。但是有报道指出, 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 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 造成冠状动脉再次闭塞, 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死亡率高达25%以上[1]。 该研究中, 210 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者术后共计12 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 发生率为5.71%, 同相关报道中的结论基本一致[2]。

临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研究指出,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术后治疗、支架类型、冠脉病变类型、基本病情等[3]。 该研究结合相关文献, 将年龄、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病变狭窄程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支架长度等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 结果显示, 术前心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支架长度、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均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刘军委等报道指出, 支架作为一种异物, 在植入后造成血小板聚集、粘附, 从而形成血栓;同在植入支架的过程中, 高压扩张若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造成内膜斑块成分暴露, 从而造成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风险增加。 当前, 临床普遍认为抗血小板治疗不足是引发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如Wang JC等研究发现, 阿司匹林抵抗同支架内血栓形成存在密切联系。 因而不合理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已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 有报道指出, 约2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阿司匹林抵抗[4]。 有研究认为, 阿司匹林抵抗在支架内血栓形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由于条件所限未进行相关分析, 有待于在今后进行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应加强早期治疗和护理干预, 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君萍, 舒冰, 张家佳.急性心肌梗死PCI术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和血栓形成1例[J].医药导报, 2015, 22 (6) :752-754.

[2]李爱焕, 薛莉.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1) :7-8.

[3]王茜, 李兴朝, 闵新文, 等.血清hs-CR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3, 19 (8) :1042-1044, 1047.

支架介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2011年4月, 本院收治60例患者, 其中, 男39例, 女21例;年龄38~80岁, 平均年龄43.7岁;冠心病史9~28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3例左主干病变, 40例前降支, 7例前降支联合后降支。60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 28例植入1个支架, 15例植入2个支架, 17例植入3个支架。

1.2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方法

局麻, 经挠动脉或皮左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 球囊送至冠状动脉病变处, 打开球囊, 充气, 挤压冠状动脉病变, 打开血管, 取出球囊, 选用合适的冠脉支架, 将其送至病变部位, 释放支架, 取出球囊, 确定支架植入成功后, 取出指引导管及导丝,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完成[1]。

1.3 护理方法

1.3.1 心理护理

冠心病发病急、病情进展较快, 患者多会产生恐惧心理, 医护人员要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相关知识, 对临床治疗方法及过程进行讲解说明, 并向患者交代治疗过程中需配合医生的事项及具体做法。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回答, 避免因医护人员不良情绪加剧患者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 医护人员要适时调整患者情绪, 最大程度地缓解患者不安情绪, 防止因患者自身的不安情绪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 从而影响患者自身机体的抗病能力、调节功能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1.3.2 术前护理

术前医护人员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首先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术前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电解质以及心电图等各种检查, 同时要, 建立心电图、吸氧监护, 建立静脉通道, 各种介入器材、抢救药物和仪器要处于充足、完好、备用的状态;其次, 医护人员要全面了解患者术前情况, 尽量避免出现术中出血、术后出血、造影剂肾病、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 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最后, 术前叮嘱患者嚼服600 mg氯吡格雷或300 mg拜阿司匹林, 实现抗血小板、防止支架血栓形成等目的[2], 术前对患者行会阴部皮肤、双侧腹股沟清洁以及常规碘过敏实验。

1.3.3 术中护理

术中要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血流动力学。①支架置入术过程中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易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而下壁心肌梗死容易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同时, 术中导丝导管操作易引起冠脉开口嵌顿, 上述这些均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在支架置入术过程中, 医护人员要密切检测心电图变化情况, 对于室性心律失常要给予对症处理。一般临床多采用临时起搏器、除颤器、利多卡因、阿托品以及多巴胺等处理术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②术中, 一旦急性心肌梗死发作, 会引起节段性室壁收缩及舒张障碍, 从而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另外, 患者频繁出汗、疼痛及呕吐也会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术中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 及时识别并处理严重的低血压状态, 从而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

1.3.4 术后护理

术后将患者送入CCU病房, 密切监测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变化情况, 并给予持续吸氧。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 若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或脑占位体征, 则患者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血压下降则是内出血的征兆。密切观察患者是否有室速、房室传导阻滞、早搏等现象, 是否有ST段改变, 注意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渗液情况, 穿刺部位肢体温度、皮肤颜色以及有无血肿等。术后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宜多进水, 静脉补液, 促进造影剂的尽快排出。定时对患者做术肢按摩, 减少因长时间制动引起的腰酸疼痛。叮嘱患者术后多休息, 降低心脏负荷,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

1.3.5 并发症的护理

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常见动脉穿刺处出血、低血压、消化道出血、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于动脉穿刺处出血, 医护人员要定时观察股动脉穿刺点是否存在足背动脉搏动、血肿和渗血等情况, 患者支架6 h左右, 若激活凝血时间低于150 s则可以拔出动脉内鞘管, 拔管后要按压动脉穿刺点30 min左右, 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固定12 h, 用1kg砂袋压迫6~8 h[3]。穿刺处如果有血肿, 要标记范围密切观察是否血肿增大。急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极易引发低血压, 这与术中使用造影剂有关, 加之术中补液不足, 饮水过少, 进一步加剧了低血压的发生。对于术前诊断血压偏低的患者要停用扩血管药物, 减低低血压发生率, 同时, 要密切监测, 一旦患者出现出汗、头晕、心慌、血压降低等表现时要加大补液量, 必要的时候要给予强心升压药。急性心肌梗死易引发应激性溃疡, 加之, 患者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 消化道出血成为术中常见的并发症, 为了有效地预防消化道出血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和出凝血时间, 及时补充血容量, 视患者实际情况停用一些抗凝药物。对于恶性心律失常, 医护人员要24 h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抢救药物及除颤器要备齐, 以备随时使用。

2 结果

60例患者恢复良好, 无心脏事件发生, 且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讨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在当前冠心病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临床经验指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不超过12 h, 或超过12 h, 但心电图S-T段抬高或有胸痛的患者可给予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中全程介入护理对患者治疗意义重大。2009年4月~2011年4月, 本院对6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给予全程介入护理, 60例患者预后良好, 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这说明, 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全程介入护理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全程介入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院60例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恢复良好, 无心脏事件发生, 且日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对急性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实施全程介入护理有助于手术安全、顺利的进行, 同时有利于患者预后。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全程介入护理

参考文献

[1]孙美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观察与护理.2007, 32 (5) :56.

[2]马惠贤.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0, 5 (4) :210.

支架介入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在本院作冠状动脉复查的22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发生再狭窄45例,男39例,女6例,年龄(57.2±10.9)岁。随机选取无再狭窄病例45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57.9±11.5)岁。所有患者均按标准方法行PCI术,手术成功标准为残余狭窄≤20%,前向血流TIMIⅢ级,无急性并发症。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6个月以上。

1.2 方法

根据PCI术后健康教育和专业知识,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脂情况、是否吸烟等基本资料;统计2组患者冠脉动脉造影特征,包括病变部位、病变分型、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病变血管支数等。根据有无支架内再狭窄将两组病例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和冠脉动脉造影特征。高血压、糖尿病入选标准:既往有明确高血压、糖尿病诊断者;本次入院确诊者。

1.3 再狭窄的判断标准

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支架内或支架后5mm范围内血管管腔狭窄程度≥50%,参照血管为支架以及正常血管[2]。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各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临床资料比较:男性、吸烟、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经统计学分析(P<0.05)。年龄、血脂水平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见表1。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征比较:病变长度、术前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分型、病变血管支数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PCI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较高的再狭窄发生率影响了PCI的远期疗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3]为10%~20%,是开展PCI治疗的主要障碍。

本研究对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变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吸烟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本组病例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为19.9%,与有关报导一致。目前认为ISR的发生机制是以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的新生内膜形成、炎症反应、血管弹性回缩、血管壁的重构。支架植入后,局部就有微血栓形成和炎症反应,进而在众多体液因子的作用下发生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与趋化,细胞基质增多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移行,由此共同构成了增生的内膜组织。与此同时,由于支架植入时对血管壁的损伤,导致了血管壁自身的重构,血管重塑是细胞增殖、迁移、坏死以及细胞外基质生成、分解所致的动态血管构形变化过程,且与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和血流动力学刺激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表明血管早期代偿扩大,后期血管收缩性重构,血管顺应性降低,血管壁中层内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血管壁硬化、顺应性降低,促进了ISR的发生。吸烟者可导致内皮功能损伤,而吸烟者为男性居多,这也是男性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主要因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损伤,合并高血压患者如果PCI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会增加血液对血管壁的剪切力,加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将减弱血管剪切力所致的早期代偿性管壁重塑作用,使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有学者认为糖尿病致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可能是胰岛素抵抗致内皮功能不全,并加速血小板聚集,激活生长因子,促进平滑肌细胞和炎性细胞的增殖,造成冠状动脉内膜增生,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4]。病变长度、术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这说明术前的危险因素在术后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仍然存在。本组病例研究显示血脂对支架术后再狭窄无明显影响,可能与患者治疗的主动意识和配合意识较强,降脂治疗或控制饮食良好,也提示合并高血脂、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脂和血压、戒烟、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定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做好预防支架内再次狭窄的相应措施,防止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

综上所述,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对支架内再狭窄有明显影响;男性、吸烟者、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应尽早防治。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致使部分资料不完整,一些导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其他因素没有完全包括在内,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彦华.冠状动脉成形术术后再狭窄的研究[J].中华现代临床杂志,2008,6(1):21-22.

[2]周志文.30例PCI后支架内再狭窄临床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7,5(2):116-117.

[3]Kornowski R,Kornowski R,Almagor Y,et al.Impact of vesselsize,lesion length and diabetes mellitus on angiographic restenosisoutcomes:Insights from the NIRTOP study[J].Acute Card Care,2008,10(2):104-110.

支架介入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52例患者均因冠心病在上级医院行介入支架术, 术后在本社区医院定期随访的患者,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行SAS自评量表测评, 并空腹采静脉血行血脂四项及肝肾功能检查。按自愿接受中药治疗的原则分为观察组 (32 例) 和对照组 (20例) 。观察组女18 例, 男14 例, 年龄55~72 岁, 平均年龄 (62.36±3.25) 岁, 植入支架枚数1~4 枚;对照组女12 例, 男8 例, 年龄53~73 岁, 平均年龄 (61.25±3.92) 岁, 植入支架枚数1~4 枚。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按ABCDE常规治疗方案治疗[2], 其中调脂药物为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 q.n.;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心可舒片 (沃华制药) 4片, t.i.d., 两组均治疗12周。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及SAS自评量表测评结果。1.4

1.4评价标准采用Zung氏SAS量表[3]进行评分:SAS共20个条目, 用于焦虑症状的自评, 具有广泛的使用性, SAS总分≥41分为异常。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HDL-C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对照组在治疗后TC、LDL-C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HDL-C升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而TG下降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血脂指标比较观察组TC下降 (1.43±0.16) mmol/L, TG下降 (0.32±0.29) mmol/L, HDL-C升高 (0.15±0.12) mmol/L, LDL-C下降 (1.43±0.22) mmol/L;对照组TC下降 (1.33±0.32) mmol/L, TG下降 (0.12±0.31) mmol/L, HDL-C升高 (0.09±0.11) mmol/L, LDL-C下降 (1.24±0.32) mmol/L;在降低LDL-C和TG方面, 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TC降低和HDL-C升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两组评分比较观察组SAS评分异常者由34.4%下降到12.5% (P<0.05) ;而对照组SAS评分结果异常者由35.0%下降到25.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 4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双心效应”是指有效防治冠心病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绪[4]。目前, 冠心病的“双心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临床治疗冠心病过程中应同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

ABCDE防治是冠心病二级预防常规方案[2]。在此基础上发挥传统医药优势,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尤为重要。心可舒片由丹参、三七、葛根、木香和山楂组成的中药复合制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多种药理特性。有研究证实心可舒片具有改善冠心病心率变异性、减少心绞痛发作、调节血脂、抗脂质变化以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3,5,6,7,8]。本次研究显示, 在常规的冠心病ABCDE防治基础上, 加用中成药心可舒片, 不仅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SAS评分方面有更明显的疗效, 且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P<0.05) 。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 冠心病的治疗模式也逐渐走向多元化, 关注心理问题, 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对双心疾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梅颜.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关系最新研究进展.山东医药, 2012, 54 (4) :271-273.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09:296-302.

[3]刘梅颜, 姜荣环.冠心病患者合并情绪问题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 (6) :849-851.

[4]樊瑞红.心可舒治疗冠心病的双心效应.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13, 11 (7) :887-888.

[5]张前, 周江云, 孙宁玲.心可舒片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28 (5) :402-405.

[6]胡刚宇.心可舒对高血脂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中国乡村医药杂志, 2013, 20 (10) :46-47.

[7]罗芝宽, 张寰, 邢晓春.心可舒片对心绞痛伴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杂志, 2011, 9 (5) :538.

上一篇:高三复习专题设置下一篇:科学验光配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