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介入封堵术(精选7篇)
经皮介入封堵术 篇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先心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以往的开胸直视下动脉导管结扎术,但存在着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代价高的缺陷[1]。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操作技术的改进和新型封堵器材的应用,介入封堵术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临床应用日益广泛[2,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自2008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共完成了423例先心病的介入封堵术,其中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计76例,年龄1.5~10岁,平均(5.6±6)岁, 男31例,女45例。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以及部分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并适宜封堵介入治疗。
1.2 介入手术方法
全部患儿采用静脉全身性基础麻醉,常规准备后分别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经股静脉引入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将交换导丝经PDA进入降主动脉内;经股动脉引入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部造影,清楚显示PDA位置及形态,测量其直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沿导丝引入传送鞘至降主动脉内,经传送鞘将精确定位后将封堵器释放,经造影和超声检查证实封堵完全后推出输送杆。24 h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及胸部DR片观察封堵器形态。
2护理干预
2.1 术前护理访视
向患儿家长说明介入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较开胸手术的优越性,配合医师对患儿特别是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既让了解手术的必要性,更要理解患儿手术的风险情况,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指导并再次交代术前禁食时间、手术的大致过程、术中配合要点、术后注意事项等。
详细检阅病例,对患儿的全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尤其对肺动脉压明显增高者,检查是否已用血管扩张药、给氧等,及采取降低肺动脉压的措施。尽可能全面掌握可能会影响手术进程的各种因素,提前有针对性地准备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
2.2 术中的配合
2.2.1 麻醉开始前的准备
督促DSA技师再次测试DSA的工作状态;复检各种急救药品到位情况,根据患儿体重提前配备好常规抢救用药如多巴胺,阿托品等。检查除颤仪、监护仪、吸痰器等设备工作状态;根据医师要求备齐各种封堵器、常规介入器材及抓捕器等物品,将常规介入器材摆放整齐。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确保输液通畅。连接好心电、压力监测系统等待手术开始。
2.2.2 术中的配合
麻醉后协助摆好双手抱头的姿势,保持呼吸道通畅。护士与麻醉师应严密观察血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充分供氧,警惕可能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及时处理低血压、心动过缓,保证重要脏器血液供应。随时准备根据医生要求递送手术器材,协助医师准确测定压力,要求并督促医师严密按操作规程操作,特别注意因导管操作刺激引起心律失常的情况。在放置封堵器过程中和刚放置后注意观察患者各种指标及神志等全身情况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以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
2.2.3 术后配合
配合麻醉师完成患儿的复苏,配合超声医生对患儿术后的检查,继续监测心率、心律、呼吸、血压并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等变化,警惕溶血反应的出现及封堵器脱落导致的心率失常和栓塞反应。
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送回重症监护室观察,取平卧位,弹力绷带加压止血6 h,患肢制动12 h,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皮肤温度改变,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4~6 h患儿苏醒后即可进食、进水,以防止因禁食时间过长而引起低血压。术后第2天行超声心动检查。检查封堵器安放是否良好,位置及分流情况。术后行常规抗凝治疗。注意观察全身皮肤粘膜、口腔、牙龈等部位有无出血倾向及大便颜色。
3结果
76例PDA患儿中,73例封堵手术顺利,成功率96.1%。 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介入封堵手术,后转心外科治疗;1例术中突然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血压下降,经抢救生命体征稳定后急转上级医院;1例患儿在麻醉复苏期间突发烦躁不安伴心率不齐,频繁室性早搏,透视见封堵器脱落于右心室内,经抓捕器反复操作不能将封堵器收回鞘内,转心外科行急诊手术治疗。本病例组没有发生术中死亡的事件。平均手术时间在60 min以内。
4讨论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有效的非外科治疗方法[1],由于其疗效性好、操作简便、恢复快、创伤性小等优点,已被先心病患者普遍接受并在各大医院普及开展。低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通常发育较差,患儿手术需要在静脉全麻下进行,风险较成人更高,需要护理人员付出比成人更多耐心和细心[3,4]。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紧密配合医师密切观察患儿的血压、心率、心律及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警惕可能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等,术后的规范化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摘要:目的 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 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Aydin H,Ozisik K.Surgical removal of an embolized patent ductusarteriosus coil from pulmonary artery without cardiopulmonary by-pass.Interact Cardiovasc Thorac Surg,2009,8(6):689-690.
[2]Prsa M,Ewert P.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in a preterm infant with an Amplatzer Vascular Plug IV device.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11,77(1):108-111.
[3]刘芳,张赐保,等.先心病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6).
[4]胡帆,陈付利.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中外妇儿健康,2011,19(6):365-366.
经皮介入封堵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2007年应用经皮介入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ASD患者50例 (表1) 。男20例, 女30例;年龄6~71岁, 平均 (28.4±17.3) 岁;缺损大小8~36mm。术前均经临床、心电图、X线平片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继发孔型房缺, 其中房间隔2处缺损4例, 直径分别为8、4mm, 14、7mm, 7、5mm, 11、8mm;缺损口之间的间隔分别为6、4、6、8mm选用26及32、25、35mm封堵器分别同时封堵2个缺损口;房间隔3处缺损2例, 缺损孔直径分别为6、5、8mm, 5、6、5mm;中间间隔分别为4、6、4及7mm, 经选用32、31mm的封堵器同时封堵3个缺损口。余44例均为单发房缺, 且不合并其他心脏畸形 (同时需三尖瓣成形者除外) , 无手术禁忌证。术后1d及13个月复查患者经皮介入封堵器位置正常, 固定牢固, 未对周围解剖结构产生影响, 彩色多普勒显示术后1d复查时10例房水平有极细束左向右分流, 术后3个月复查时均消失。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HP5500型彩色超声成像系统, 探头频率2.0~4.0MHz。术前及术后分别于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大动脉短轴切面测量肺动脉瓣口血流峰值、平均流速及速度时间积分。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右房室舒张末期长径及横径, 三尖瓣口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 (E峰及A峰) , 运用DTI技术测量三尖瓣环运动速度 (TVS, TVE, TVA) 。经皮ASD介入封堵组介入封堵术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封堵器释放:按文献[5,11]介绍方法操作:先观察封堵器左房侧伞是否位于左房并平行于或近似平行与房间隔, 然后指导术者逐渐后撤鞘管使左房侧伞贴近房间隔, 同时释放封堵器腰部及右房侧伞, 伞固定于ASD两侧后指导术者牵拉及挂送牵引导丝数次, 观察封堵器是否牢靠固定, 并确定彩色多普勒无明显过隔分流后, 释放牵引导丝。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及术后2次复查各指标比较均用配对t检验,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对ASD的测量经皮介入封堵效果
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ASD大小为8~36mm。所有患者均经右心导管成功置入1个国产深圳先健ASD经皮介入封堵器, 封堵器型号为10~36mm, 平均 (21.5±7.8) mm, 术中及术后无冠状动脉空气栓塞、堵器脱落、心脏填塞、冠状动脉左 (右) 房瘘等[12,13]严重并发症, 成功率100%。
2.2 封堵术前后右心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ASD介入封堵术后右心形态、三尖瓣口血流E峰、A峰峰值流速DTI三尖瓣环运动速度及肺动脉瓣口血流峰值、平均流速压力阶差、速度时间积分均显著降低 (表2)
注:术后1d及术后3月与术前1d比较, △P<0.05, △△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1d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ASD由于存在心房水平的左向右分流, 导致右心的容量负荷增大, 呈高容量、高动力状态, 表现为右心系统的增大, 肺血流增多[14], 同时长期大量的左向右分流使右心扩大, 室间隔出现异常运动, 协助右室射血, 从而不能协同左室游离壁共同参与左室射血, 导致左右室几何构型的异常:左室丧失了其短轴为圆形的解剖生理构型, 变为椭圆形结构;右室月牙形结构改变常随右室压力变化程度而呈现倒“D”字形。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术有效的阻止了房水平左向右分流的继续, 从而从根本上纠正了ASD导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15]。
20年来, ASD封堵器介入治疗的传送系统有了很大改善, 尤其是相容性好、封堵器传送鞘管小、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 使经导管ASD封堵器介入治疗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10], 特别是1997年美国Amplatzer封堵伞及其后国内蘑菇伞的问世, 使ASD封堵的技术和器材日趋完善, 从而促进了其在全球的推广。
本研究示封堵介入组术后早期 (1d后) 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三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速度和肺动脉瓣口收缩期峰值及平均血流速度及肺动脉瓣口流速时间积分较术前显著降低, 这主要由于ASD封堵术后右室前负荷降低, 右室的高动力状态已经得到纠正, 患者右心功能进行性改善[16]。
心室的运动幅度与心脏的前后负荷及心肌功能有关[17]本研究通过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析右室心肌的运动来评价患者的右心功能是一种尝试:组织多普勒示三尖瓣环处速度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此参数进一步降低。
组织多普勒 (TDI) 由超声和多普勒发展而来, 主要用于检测高速低能的组织运动速度, 是一项无创性定量评价心室壁运动的新技术。它在二维超声图像的基础上用频谱多普勒对选定的心肌部位取样, 显示该部位组织运动速度, 反映其运动状态[18]。
经皮介入封堵术 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4例房颤患者中男10例, 女14例;年龄53~75岁;病程6个月至12年;其中阵发性房颤2例 (8.3%) , 持续性房颤22例 (91.7%) 。患者均为有华法林应用禁忌证或不愿长期服用华法林、寻求积极治疗者。入选标准:非瓣膜性房颤, 不适于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或对华法林过敏, 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 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中风病史等。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均能耐受手术, 经医生详细解释后自愿接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24例均手术成功, 围术期及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并发症, 封堵器无移位、破损, 左心房面光滑, 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1.2治疗经过及结果患者全麻, 使用PhilipsiE33型超声诊断仪, 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探头X7-1, 频率5~7MHz。左心耳封堵器选用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WATCHMAN产品。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耳形态功能, 分别在0度、45度、90度、135度测量左心耳。房间隔穿刺后, 造影评估左心耳的大小和形状, 根据其解剖选择适合直径的封堵器, 同时全身肝素化, 控制活化凝血时间>250s, 然后拔出导引导管和穿刺鞘, 释放左心耳封堵器使其膨胀, 填充左心耳。术后行胸片、食道超声心动图及临床常规检查, 评估患者情况, 每日予拜阿司匹林300mg及氯吡格雷75mg, 持续6个月。24例均手术成功, 围术期及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并发症, 封堵器无移位、破损, 左心房面光滑, 无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2手术护理配合
2.1抢救物品准备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术中病情变化迅速, 随时可能出现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及心律失常等。术前要准备好各类导管、抢救药物 (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和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内的各种抢救药物) 、抢救物品 (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引器及气管插管所需设备) 等, 合理摆放在护士触手可取之处, 保证在需要时第一时间可以应用。认真检查各类仪器设备完好情况。
2.2术前基础护理术前一日清洁术区, 备皮, 做青霉素皮试, 晚上口服阿普唑仑。术前6小时禁食, 术前30分钟肌内注射地西泮 (安定) , 留置静脉套管针, 同时更换干净的病员服,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护送入导管室。
2.3术前心理指导房颤患者多病程长且经常发作, 曾经有药物治疗失败史, 对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缺乏了解, 担心手术费用, 紧张、焦虑。结合图片、实物, 简单、明白地讲解手术方法、优点、可靠性、安全性及疗效等, 让患者充分了解围术期注意事项,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 使其调整好心理状态, 主动接受手术。
2.4术中护理术中监护是心脏介入手术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协助手术医生依次进行各项操作。为预防鞘管血栓形成, 可予全程血液肝素化, 应用输液泵保证肝素盐水灌注通畅。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尤其是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2.5术后护理术后予持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护, 心律、心率、呼吸、体温、血压、血氧饱和度, 每30分钟记录1次。保持呼吸道通畅, 全麻未清醒时去枕平卧4~6小时, 头偏向一侧, 防止分泌物过多导致误吸。由于手术时间长, 术中患者一直躺在手术床上, 术后需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 大多数患者有腰背部肌肉酸痛。可以每小时按摩1次背部肌肉、背部垫枕等, 缓冲背部肌肉的压力, 减轻酸痛, 翻身时角度适中, 与床面成30°为宜, 避免手术穿刺点出血。
2.6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性护理
2.6.1心包填塞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最严重的并发症, 若发现患者面色苍白、烦躁胸闷、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脉压降低, 四肢抽搐、室颤、心脏停搏等, 应怀疑为心包填塞, 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等, 缓解心包填塞。
2.6.2穿刺点出血及血肿定时观察手术穿刺点的敷料情况, 如有慢性渗血应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如大量渗血, 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压住穿刺点, 配合医生再次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股静脉穿刺后术肢制动6~12小时, 沙袋压迫3~6小时, 定时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肢体温度、下肢皮肤色泽, 并与健侧对照。
2.6.3封堵器脱落是封堵术较为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嘱患者术后当天避免咳嗽、用力排便、憋尿等增加动脉压及腹压的因素,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心慌、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2.7出院前健康宣教嘱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服药, 不可随意停药。服药期间如出现鼻出血、皮下瘀斑、牙龈出血及黑便等要及时复诊, 在医师的指导下调整药物。患者出院后应注意休息, 保持充足、规律的睡眠, 避免劳累及剧烈运动, 保持心情平和、情绪稳定。术后可适当活动, 尽早恢复体能。
参考文献
[1]Gomes T, Mamdani MM, Holbrook AM, et al.Rates of hemorrhage during warfarin therapyfor atrial fibrillation[J].CMAJ, 2013, 185 (2) :121.
经皮介入封堵术 篇4
今年6月1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拉丁美洲介入心脏病学大会(SOLACI)上,我国著名先心病专家张智伟教授通过卫星通讯实况转播展示了先天性心脏导管介入手术,得到同行的广泛关注与瞩目。张智伟教授采用的先心封堵器是一种采用高能离子沉淀涂层技术的Cera陶瓷膜封堵器(深圳先健科技生产),它在原先镍钛合金封堵器表面包裹一层陶瓷膜(氮化钛TiN),大大提高封堵器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组织和血液相容性,克服了传统先心封堵器多为镍钛合金材料制成所面临腐蚀的这一医学困扰,能够有效提高缺损组织修复能力,降低由于镍离子长期析出对人体组织的远期毒副作用,同时降低血小板黏附及溶血率,从而有效减少病人的血栓发生风险。根从Cera陶瓷膜封堵器和普通镍钛封堵器的动物实验数据对比看出:细胞爬覆生长性能,Cera陶瓷膜封堵器要远优于普通镍钛封堵器,从而在提高使先心病缺损的修复的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栓的风险;Cera陶瓷膜封堵器的血小板黏附及溶血率要远低于普通镍钛封堵器。
经皮介入封堵术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 4例中男9例, 女5例;年龄4 2~7 1岁;持续性房颤10例, 阵发性房颤4例;合并高血压病6例, 冠心病4例;心功能NYHA分级Ⅱ~Ⅲ4例;术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房内无血栓。适应证:①房颤发生时间>3个月, 持续性房颤, 或是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 且为非风湿性瓣膜病所致;②血栓风险评估中CHADS2-VASc评分≥2分;HAS-BLED评分≥3分;③可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④排除有华法林应用禁忌证或无法长期服用华法林[2]。
1.2 术前准备
1.2.1 3D技术的意义
心脏增强CT三维测量并3D打印患者左心耳的模型, 医生通过3D模型评估左心耳的具体形态, 包括口部大小和形态、分叶的数量和位置、左心耳的深度和梳状肌特征等;并预测放置封堵器的位置, 以便指导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1.2.2 抗凝准备
术前遵医嘱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 前3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术前12小时停用。在抗凝治疗期间要加强凝血功能检验指标 (PT-INR) 的监测, 同时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情况, 以便调整华法林用量。
1.3 结果1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复查封堵器无移位、破损, 封堵器上皮化, 无血栓形成。
2 术后护理
2.1 心电监护因术中全身麻醉, 术后立即送ICU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等变化和语言能力及四肢肌力, 警惕并发症的发生。病情稳定后改持续心电遥测, 可监测并记录储存患者的心律、心率情况, 总信息传到护士站的电脑上, 以便医护人员及时发现有无房颤、房扑等心律失常发生。本组术后发生快速性房颤3 例, 经静脉使用胺碘酮后成功转窦性心律2例, 1例为房颤心室率得到控制。
2.2 创口护理
2.2.1 右手桡动脉创口护理
术后右手桡动脉穿刺创口予动脉螺旋压迫带压迫止血, 右手腕节抬高制动, 防止出血及促进血液回流。严密观察有无出血及右上肢肢体肿胀, 术后2小时开始进行螺旋减压;无出血情况, 6~8小时去除压迫带, 如有血肿及出血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压迫时间。本组因部分患者长期口服华法林, 术中肝素使用, 术后发生局部血肿2例, 范围较小, 4天后能逐渐吸收消退;减压过程中少许渗血2例, 平均局部压迫时间为8.3小时。
2.2.2 右侧腹股沟静脉创口护理
术后右腹股沟创口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右下肢需制动8小时防止创口出血, 密切观察创口有无出血或血肿, 观察穿刺肢体足背动脉搏动、皮温、颜色及感觉变化。患者神志恢复后腰背酸痛、下肢麻木不适是术后最多的表述, 术后予气垫床或水垫以保护皮肤, 减少不适感。术后8小时创口如无出血、血肿可协助翻身, 术肢远端适当活动, 次日转心内科病房鼓励早下床活动, 防止并发症发生。本组发生皮下血肿2例 (3cm×6cm、5cm×5cm) , 延长压迫及肢体制动时间, 血肿无扩大, 1周内血肿逐渐吸收。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
2.3.1 残余漏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封堵器周围血流宽度≥5mm, 可视为有残余漏;术中、术后造影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确认位置及有无残漏是防止残余漏的关键。本组无一例发生。
2.3.2 心包填塞
心包积液及心包填塞是左心耳封堵最常见的并发症, 既和一般介入操作相关, 也和封堵相关。原因主要是房间隔穿刺穿出心包、导丝/鞘管操作不当、封堵器多次调整部位、封堵器在左心耳内放置过深等相关。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出冷汗、心率由慢到快、血压下降、心音遥远等心包填塞症状, 如发现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同时行紧急抢救。确诊为急性心包填塞后应立即行心包穿刺引流, 并予相关止血补液升压等治疗,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引流液的变化。本组术后发生少量心包积液6例, 经利尿治疗后自体逐渐吸收, 1~3个月复查心包积液消失。
2.3.3肺静脉狭窄最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术后如出现呼吸系统疾病表现而排除心功能不全者, 应首先考虑是否发生肺静脉狭窄, 并及时给予确诊和治疗。本组发生轻度肺静脉狭窄3例, 为封堵器间接压迫肺静脉所致。
2.3.4血栓因导管直接在左心房操作、左房血栓、鞘管内血凝块、气栓等可引起动脉栓塞, 尤其是脑栓塞、肺栓塞最为常见[3]。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呼吸、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术肢皮肤温度、颜色、感觉的变化, 以早期发现各脏器、肢体等部位栓塞。术后24小时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以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特别是体质虚弱的老年患者, 要协助其早期下床活动。次日及第3天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观察封堵器形态及位置变化, 了解是否有心包积液及器械相关血栓形成等。本组无一例血栓栓塞发生。
2.4 出院指导
术后应至少进行一个半月的有效抗凝治疗, 指导患者及家属术后服用华法林监测INR的重要性, 讲解口服华法林饮食、活动服药等注意事项, 指导观察自身有无出血征象, 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加强随访, 一个半月后复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无明显残腔和血栓形成即可改单抗治疗。术后45天至6个月, 口服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半年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d维持。出院后分别于1个月、3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 证实有无残腔和血栓形成, 直至封堵器内皮化。对有基础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患者鼓励适当运动, 并根据心功能状况制定运动计划。
参考文献
[1]刘俊, 李劲宏, 方丕华.左心耳介入封堵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9) :753.
[2]汪喜梅, 刘强.心房颤动卒中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5) :611.
经皮介入封堵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患者, 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2例, 年龄1~45岁, 平均 (29.8±12.4) 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者12例, 动脉导管未闭者15例, 房间隔缺损者13例, 肺动脉瓣狭窄者3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3例, 年龄2~44岁, 平均 (28.7±13.2) 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者11例, 动脉导管未闭者15例, 房间隔缺损者14例, 肺动脉瓣狭窄者3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 (患者的年龄、性别) 和疾病类型等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 单号患者入选对照组, 双号患者入选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是采用介入封堵术治疗,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等。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针对不同疾病类型患者行不同切口的开胸直视下手术治疗。观察组:介入封堵术治疗。治疗中所用封堵器为Amplatzer封堵器, 经利多卡因局麻。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顺序为: (1) 对腹股沟区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巾, 对右股动脉、静脉进行穿刺, 而后置入5 F或6 F鞘管, 对患者行全身肝素化; (2) 对患者展开右心导管检查; (3) 对动静脉轨道予以建立; (4) 导入将长鞘予以导入; (5) 沿着输送长鞘将在体外已经装配好的封堵器送入到左心室, 首先对左室释放面伞, 在位置合适后将封堵系统撤回, 保证左室面伞能够与室间隔紧贴[2]。房间隔的介入治疗顺序为: (1) 对腹股沟区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巾, 全身肝素化后, 对股静脉进行穿刺, 对患者展开右心导管造影; (2) 将右冠造影导管送入, 指导左上肺静脉, 经导管置入260 cm长的加硬导引钢丝; (3) 沿着导引钢丝将长鞘送入, 并沿着长鞘将封堵器置入左心房; (4) 在确定房缺关闭效果理想后固定输送杆, 并回撤长鞘, 从而释放右心房[3]。动脉导管未闭者的介入治疗顺序: (1) 对腹股沟区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巾, 全身肝素化后对右股动静脉进行穿刺, 送入鞘管, 行右心导管检查; (2) 将导管自肺动脉经PDA降至主动脉, 并沿着导管将260 cm长的交换导丝送至降主动脉, 沿着该导丝将长鞘管送至降主动脉; (3) 将在体外装配好的封堵器与输送导丝进行连接, 传送至鞘管, 送至降主动脉, 将封堵器打开, 而后缓慢撤回[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患者年龄、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表示, 针对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针对计数资料的对比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经统计, 观察组患者手术全部成功, 成功率为100%, 围术期内发生并发症者1例, 发生率2.33%;对照组患者手术成功42例, 成功率为97.67%, 围术期发生并发症者2例, 发生率为4.65%。显然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2.2 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比较
经统计, 观察组患者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临床上针对先心病的治疗一般采取开胸术式, 该术式疗效确切, 但是其创伤较大。近几年由于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介入治疗的应用逐渐广泛, 使得先心病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次研究中对先心病患者展开分组治疗, 对比分析了介入封堵术和开胸手术的临床疗效, 结果发现,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但是观察组患者ICU滞留时间、住院治疗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的缩短。由此可知, 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该术式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如室间隔缺损者、动脉导管未闭者、房间隔缺损者、肺动脉瓣狭窄者采取不同的介入方式, 使手术成功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并且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且创伤小, 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摘要:目的 对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我院收治的先心病患者86例,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开胸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 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然观察组患者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等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 (P<0.05) 。结论 经介入封堵术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在保证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的同时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减少了经济负担, 值得推广。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临床,先天性心脏病
参考文献
[1]黄建波, 周建华, 袁战军.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18例近期疗效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7 (1) :52-54.
[2]梁永梅, 金梅, 郑可, 等.一侧肺动脉缺如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1, 30 (1) :195-197.
[3]王志远, 金梅.Amplatzer与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现状[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0, 29 (1) :77-80.
经皮介入封堵术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0月—2009年12月我院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31例, 男13例, 女18例;年龄3岁~47岁;体重12.5 kg~67.0 kg;膜部室间隔缺损27 例, 嵴内室间隔缺损 4例。
1.2 介入治疗指证
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胸部X线片和经胸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TTE) 检查均符合2004年“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6]。①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年龄>1岁, 体重>5 kg;室缺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 mm, 无轻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及右冠瓣脱垂;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室缺;多发室缺则要求能用1个封堵器覆盖;伴室间隔膜部瘤形成时, 瘤体未影响右室流出道;室缺直径<15 mm;②肌部室缺直径>3 mm;③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术后的残余分流;④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或外伤后室间隔缺损。
1.3 介入治疗方法
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 穿刺右股静脉送入静脉鞘管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 送入动脉鞘, 常规用肝素 (70 U/kg) 行左心导管检查。根据不同类型室间隔缺损选择进行左和 (或) 右心血管造影, 确定室间隔缺损部位以及缺口大小, 选择合适的封堵器, 建立输送轨道, 沿轨道导丝送入相应型号的输送鞘管, 将封堵器安装于推送杆的前面, 通过输送鞘送入缺损部位, 在X线下打开封堵伞, 封闭缺口, 经左和 (或) 右导管检查及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封堵位置合适, 释放封堵器, 回撤输送装置, 完成操作。
2 结果
31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3 d~5 d复查心脏彩超无残余分流, 微量分流1例, 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 未影响周围结构功能, 杂音基本消失, 无明显的胸闷、胸痛;2例病人术后第1天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病人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经静脉使用地塞米松0.2 mg/kg, 3 d后好转;1例病人出现主动脉瓣轻度反流;1例病人于出院后1周、术后12 d出现牙龈和鼻出血, 经调整抗栓药物剂量, 症状消失;3例患儿 (均为全身麻醉) 术后体温升高 (最高达38.9 ℃) , 经治疗体温恢复正常。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 做好术前指导工作非常重要, 应针对家长及患儿的心理特点, 介绍手术的方法、优点、安全感、可靠性及疗效, 使病人及家属消除疑虑, 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3.2 术前准备
①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肾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大便常规、小便常规;②青霉素、碘过敏试验;③全身麻醉病人禁食4 h, 禁饮2 h;为了防止低血糖发生, 可在术前夜晚24:00进食流质饮食, 如牛奶、豆浆;④全身麻醉病人准备麻醉呼吸机并四肢制动;⑤备好急救药品、仪器 (除颤仪等) , 建立静脉通路;⑥遵医嘱使用镇静剂;⑦记录心电图, 以便与术后对比;⑧触摸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强度, 并标记足背动脉搏动点, 以便术后进行观察比较[2]。
3.3 术中配合与监护
协助病人平卧于X线机手术床上, 双臂上举置于头部, 儿童、未婚病人在腰臀部垫一铅皮, 防止X线对生殖系统造成不可逆损害[3]。建立静脉通道, 连接心电监护仪、经皮测氧仪。护士与医生密切配合, 熟悉医生操作过程, 及时、准确地为术者提供各种手术器材。术中行心电监护, 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时倾听病人的主诉, 以便及时发现由于导管操作引起的心包填塞等。置入封堵器的过程中, 及时准确调整手术床及X线显示器, 使封堵部位和封堵器影像达到最清晰。释放封堵器时, 严密观察封堵器的定位情况, 如脱落或存在较大量残余分流, 立即做好急诊手术准备。本组无急诊手术病例。
3.4 术后护理
3.4.1 心电监护
手术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是经导管封堵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常见并发症, 由于膜部室间隔与心脏传导系统的密切关系, 希氏束和左右束支走行于膜部室间隔和三尖瓣隔瓣之间, 尤其是希氏束分支部及左右束支甚至被包裹在膜部室缺边缘的残余纤维组织内。当置入封堵器后, 封堵器的腰部及边缘卡压心肌组织引起炎性水肿和压迫易影响传导束而引起心律失常, 无论是外科手术治疗还是介入封堵治疗, 术后心律失常都是最常见的并发症[7,8], 甚至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 如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危及病人生命。因此, 术后心电监护及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非常重要。术后持续心电监护24 h, 2 h内每30 min观察记录1次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 2 h后仍需密切观察至24 h, 4 h测体温1次, 发现异常, 立即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4.2 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溶血
选择封堵器过大或过小都会发生残余分流, 封堵器移位是手术后较晚发生残余分流或残余分流加重的原因, 残余分流可引起溶血, 病人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进行性贫血, 术后应仔细观察尿液的颜色和尿量的变化, 如出现血红蛋白尿可给予激素、碱化尿液等治疗, 如溶血不能控制, 血红蛋白尿逐渐加重, 应考虑急诊行外科手术。
3.4.3 栓塞
封堵器属于异物, 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后形成栓塞。术后须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咳嗽、气喘、发绀等肺栓塞表现, 还须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温、皮肤颜色的改变。为防止血栓形成, 术前1 d开始口服阿司匹林3 mg/kg~5 mg/kg, 连服6个月;股动脉鞘插入后, 给予静脉注射肝素100 U/kg, 手术时间每延长1 h, 追加1/3量肝素;拔管后压迫股动脉时, 要能触及足背动脉搏动并且不出血。术后24 h鼓励病人下地活动, 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本组无一例发生栓塞。
3.4.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所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术中导丝或输送长鞘损伤了主动脉瓣, 二是封堵器释放后影响了主动脉瓣的启闭。本组1例释放封堵器后主动脉瓣出现轻度反流, 超声心动图观察反流无加重, 未予特殊处理。因此术中递送长鞘通过主动脉瓣时要轻柔, 术后密切观察左心功能和超声心动图, 如出现反流加重应回收封堵器或急诊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
3.4.5 心包填塞
多是由于术中操作不当引起, 如术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低、心率快, X线显示心影扩大, 超声心动图示心包积液时, 应考虑心包填塞, 及时行外科手术。
3.4.6 其他
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观察股动脉和 (或) 股静脉穿刺局部有无渗血、血肿, 术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 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术肢伸直制动12 h~24 h, 局部用0.5 kg盐袋压迫4 h~6 h, 24 h后拆除绷带。年龄较小的病人更应勤观察, 请家长配合看护, 必要时遵嘱给予小剂量镇静。
4 小结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 创伤小、并发症低、住院日少、康复快, 已得到医生和病人的接受[7], 精湛的手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本组护理过程中, 采取周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 解除了病人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主动默契的术中配合, 全面保证了手术顺利进行;严密的监护和病情观察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Walsh MA, Coleman DM, Oslizlok P, et al.Percutaneous closure ofpostoperative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the Amplatzer device[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6, 67 (3) :445-451.
[2]Carminati M, Butera G, Chessa M, 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 ofcongeni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s[J].Am J Cardiol, 2005, 96 (12) :52L-58L.
[3]Pinto RJ, Dalvi BV, Sharma S.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using amplatzer asymmetric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occluder:Preliminary experience with 1 8-month follow up[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6, 68 (1) :145-152.
[4]李田昌, 胡大一, 边红, 等.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中远期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5 (40) :2846-2849.
[5]周达新, 葛均波, 陈灏珠.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4) :330-333.
[6]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3) :234-239.
[7]Sun XJ, Gao W, Zhou AQ, et al.Risk factors for arrhythmia earlyafter 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defects[J].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 43 (10) :76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