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介入术(共8篇)
外周血管介入术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管介入术中路径图的制作及应用分析。方法 30例典型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患者, 应用路径图软件系统, 对手术整个过程插管操作实施实时监测, 确保走行路径能够清楚地在透视屏幕上得到显现, 以便准确对插管进行实时指导。结果 在导丝或导管进至血管分支过程中, 路径图可以较为明显的发挥指导效果, 可以快速修正导管运行方向;所有患者通过路径图均成功完成手术治愈出院,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介入插管过程中采取路径图系统予以实时监控, 可以确保介入治疗成功进行, 增加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周血管介入术,插管法,路径图
在介入手术治疗时, 插管是否顺利, 是否准确到位对于介入效果具有直接性影响。在此治疗过程中, 需先确定导丝、导管位于血管实际部位与导丝、导管前行方位。在传统治疗中往往应用“冒烟”、分屏显示完成[1]。有资料显示, 采取路径图软件系统对插管操作过程予以实时指导, 使得靶血管具体走行路径可以清晰显现或叠加到透视屏幕上, 可以确保插管过程更为直观性、准确性, 以便得到实时指导更正。本文选取30例典型的外周介入手术患者, 采取路径图指导,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3月30例典型的外周血管介入手术患者, 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5~66岁, 16例予以肝动脉栓塞术, 10例患者采取子宫动脉栓塞术, 4例采取支架植入术。依据患者具体表现及生命特征, 而且与辅助检查相结合, 均符合WHO诊断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肝癌、子宫肌瘤、颈内动脉狭窄。采取常规方法得到靶血管影像结果后, 应用具有参考价值的相关血管影像, 选取高分辨率、高带宽的黑白视频图像采集卡, 采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图像输入电脑, 予以路径图软件分析。1.2方法16例肝动脉患者DSA影像显现出各个级别的动脉分支, 大部分患者血管呈现迂曲走形, 且存在大量分支, 因此按照路径图所具有自动勾边功能, 能够自动寻查血管边缘位置, 经合理调整后, 使得影像能够与实时透视影像保持完全重合, 由此使得路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10例患有子宫动脉者经DSA影像显现出髂内外动脉及相关分支, 也需显现出子宫动脉起始位置。先使得DSA血管影像进行反转成为负像, 再直接使负像与实时透视影像完成整个透视叠加, 由此使得路径图指导效果得到发挥。4例患有颈动脉症状者经DSA影像显现出狭窄段相关起止位置及其形态, 采用路径图软件所具有半自动勾边作用, 经细线勾画确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具体边缘, 再使得勾画图形与实时透视影像完成整体重合或直接透明叠加, 采取显示绘图陈列 (VGA) 视频分配器, 经传送在手术台边显示器上得到显示, 借此对手术插管进行实时指导, 使得路径指导作用得到发挥。
2 结果
当导丝或导管进至血管分支时, 路径图可以充分发挥路径指导效果, 可以对导丝或导管前行方向予以及时有效的修正。30例患者均经路径图指导, 手术成功完成, 在整个围手术期,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患者治愈出院。
3 讨论
在整个介入手术插管中, 路径图技术存在较为显著临床意义, 作为一种辅助技术对其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伴随路径图技术广泛引进及持续发展, 在临床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路径图以参照物形式存在, 可以准确表明冠状动脉具体形态及走向, 及其导丝相关性[2]。对实时透视放大率、角度和位置等相关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使得其尽量与DSA影像呈现一致性, 确保冠状动脉与持续出现的冠状动脉路径图尽量保持重合性。在导丝进至冠状动脉后, 若走行准确, 处于同一心脏博动周期内, 导丝具体走向与路径图显现方向能够确保一致性, 手术操作者观察路径图及导丝形态, 比较两者实际位置相关性, 可以立即对插管方向进行合理修正。
选择适宜路径图蓝本, 能够确保血管走行得到明确显现, 而且可以清晰观察到图像。通常心脏在收缩末期或舒张末期阶段, 冠状动脉呈现的移动幅度比较小, 一般应用一帧图像进行蓝本制作。对冠状动脉患者进行治疗时, 大部分患者体位应进行的多次变化[3]。具体应用时, 在对冠状动脉实施常规体位造影处理后, 需制作对应路径图, 且予以保存, 对冠状动脉实施介入治疗时, 只需对影像具体倾斜角度及放大率进行合理调整, 然使得实时透视影像与所制作路径图影像进行完整重合, 则能够发挥实际指引作用。在应用过程患者需观察对路径准确性造成不利影响的相关因素, 如患者体位改变、摄影角度及摄像放大率一致性等有关因素。当导丝、支架等均准确到达位置后, 实施造影取像, 然后予以最终定位。一般路径图软件需由技术人员完成制作, 经手术医生应用到整个手术中, 因此医生和医技科室需要进行默契沟通。若插管存在较高难度, 则更容易显示出路径图所具有的实用价值。在对路径图模块进行制作时, 需完成造影, 选用某一帧图像用作制作蓝本, 经坐标法、直线法等多种方法共同完成血管边框或参照点相关制作, 然后使得此参照点与实时透视影像完成重合或透明叠加由此发挥路径指导的有效作用[4]。比如:半自动找边功能的实现。首先利用直线公式和三角函数等实现了单条线路自动像素密度检测, 再将检测点连接起来, 接着又实现连续序列的找边功能, 最后完成了可以调整阈值、宽度和连线长度的定型设计路径显示模块包括路径图的实时透视影像则需实时输出至手术台边作为手术医师参考。
参考文献
[1]余建明, 曾军.血管路径图技术在DSA检查中的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 11 (9) :555-556.
[2]李继康.血管路径图技术在DSA检查中的作用.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8, 93 (4) :9317-9318.
[3]季伟, 郭英君, 杨妍, 等.肝动脉插管介入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的变化.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0, 13 (4) :303-305.
[4]沈正林, 邢丽华, 汤永谦, 等.外周血管介入术中路径图的制作和应用研究.放射学实践, 2007, 22 (5) :520-522.
外周血管介入术 篇2
【关键词】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症;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27-02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是当前诊治冠心病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方法,能够快速确定病变血管位置、性质以及程度等,并在心肌严重缺血的前期,实现闭塞血管的再通,让心肌重新恢复供血[1]。在目前,随着PCI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由其所引起的心率失常、心绞痛、血管并发症等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及重视[3]。为此,本研究现结合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进行讨论,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1——2012年做冠脉造影(CAG)的患者1560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的患者共720例,共2280例。其中,发生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为30例,占1.3%,男性有17例,女性有13例,年龄在2-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0±4.5)岁。包括9例CAG患者,18例PTCA患者,以及3例先心病介入诊疗患者。全组患者病程为5h-15d,平均病程为(5.7±2.1)d。
2 方法与结果
2.1 诊断方法与结果 全组均行右侧经皮股动脉穿刺,鞘管在5F到7F之间。其中,有16例出现局部皮下血肿,且均经B超检查,确诊为单纯局部皮下血肿。同时经穿刺后,有3例患者在PTCA支架术后7h左右出现出血症状,并且在用肝素,服用氯吡格雷和阿斯比林的过程中,出血量达到50ml以上。另有4例为股动静脉瘘患者,术后均表示出现下肢不适,经诊断下肢有轻度肿胀,足背动脉搏动减缓,且在听诊穿刺点附近有连续性杂音,后经B超检查,证实股动静脉发生交通。此外,有1例患者在术后7d左右发生右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经诊断为静脉血栓形成。有6例患者发生局部搏动性肿块,经B超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2.2 护理方法与结果
2.2.1 心理护理 经耐心宣传、心理疏导,给予预行PCI治疗的患者常规教育,并通过介绍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等,提高患者依从性,缓解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早日治愈出院。
2.2.2 皮下血肿护理 需要对原发病灶进行完善处理,并抑制出血现象。而且,在行右侧经皮股动脉穿刺后,若发现患者局部有进行性发展的渗血、血肿等情况,应尽早拔管,做挤压血肿、加压包扎处理。部分已拔管患者,则需要将其弹性绷带除掉,沙袋压迫6-8h至无出血后,做加压包扎处理,并给予药物调整。通过术前3h严密观察敷料有无渗血现象,来了解是否存在腹股沟肿块。若存在,此时应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出现局部较小的血肿、皮下淤斑,为便于观察需用笔圈出范围;二是出现较大的血肿,则需要在监测双腿周径时,水平分别监测其根部、上部、中部和下部,并将误差控制在0.5cm以内。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纪较大的患者皮肤较为松弛,偶尔尺度不变但张力加强,在测量时应触摸其大腿局部张力,并观察期肢体远端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等,提高监测准确性。本组16例局部皮下血肿中,有4例需在术后进行热敷或频谱仪局部照射,方达到良好吸收效果。
2.2.3 静脉血栓 主要在于为患者提供溶栓、抗凝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其中,溶栓及抗凝类药物易于导致脏器或部位出血,在护理时,需对其使用方法、时间及剂量等有充分了解,并严密检查患者牙龈、口腔黏膜和皮肤等部位是否出血,定期采用血、尿常规检查。同时,因急性期新鲜血栓松软,易于松脱,需要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并尽量减少活动时间,可抬高下肢至心脏以上位置,利于静脉回流。
2.2.4 假性动脉瘤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引导压迫,需平均持续压迫20min以上,再逐渐减压来控制通道血流通过,若仍有血流,则重复以上步骤。在压迫成功后,应加压包扎患侧,并保证有24h制动。本组6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均采用此方式进行,半年内未见复发。
3 讨 论
PCI常见的血管并发症,除了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和出血之外,还包括动静脉萎、静脉血栓等几种。据有关资料显示,其总发生率达到6%左右[2]。而且由于血管并发症带来的穿刺处疼痛、腹股沟肿块、长期卧床等,对患者的影响并不容忽视[3]。需要医护人员在行穿刺及压迫术前,加强对这方面技术的熟悉掌握,合理使用各类抗凝药,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以尽量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及精神负担。
同时,部分患者在行PCI治疗后,会出现发热、排尿困难等情况,需要对这部分患者加强护理。通常术后发热是由感染所致,需要医护人员每天为患者测体温4次左右,并指导患者多饮水,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食物,按医嘱应用解热镇痛药处理,体温可恢复正常[4]。对于术后排尿困难者,应给予热敷及诱导、心理暗示等,若仍未能排尿,则需要放置导尿管解除尿潴留[5]。此外,对于容易导致血肿、出血者,应提高检查局部术密度,直至处理完善为止。
经本研究表明,经过术前做好充分准备和术后护理,能够及时针对患者出血、皮下血肿等症状进行有效判断,有利于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有效预防,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秀华,陈贤娣.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7,06(12):1102-1103.
[2] 杨慧敏,赵莹.冠心病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25例[J].实用护理杂志,2013,02(12):784-785.
[3] 张艳,刘靖,杨婷,胡鑫.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并发症的护理要点[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08,03(30):179-180.
[4] 刘红俊.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3,03(21):174-175.
外周血管介入术 篇3
关键词:大咯血,外周血管介入,疗效
大咯血是指一次咯血量超过100 m L, 或者24 h内咯血量超过600 m L以上者, 严重者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1]。大咯血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静脉滴注垂体后叶激素来进行止血治疗[2]。外周血管介入治疗是指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 经皮穿刺, 利用穿刺针、导管、支架等器械, 对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与治疗的一门技术[3,4]。为了研究介入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 整群选择了2014年8月—2015年5月来该院治疗大咯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治疗大咯血的患者64例做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2例, 女22例;年龄28.0~67.5岁, 平均 (47.5±3.6) 岁;病程2个月~6年,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患者。观察组:男性20例, 女性12例, 年龄29~65岁, 平均年龄 (47.3±3.2) 岁;支气管扩张12例, 肺癌9例, 肺结核5例, 其他4例。对照组:男性22例, 女性10例, 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 (47.9±3.1) 岁, 支气管扩张14例, 肺癌10例, 肺结核4例, 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 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 常规药物进行止血, 同时给予吸氧。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使用改良Seldinger技术, 经皮下左侧股动脉穿刺, 植入导管, 将导管送至气管隆突点, 寻找到患病侧的支气管动脉进行造影检查。使用5F Cobra导管对支气管动脉进行栓塞治疗。栓塞材料为海绵材料制成的颗粒, 颗粒直径为1~2 mm.
1.3 评价方法
临床有效评价:治愈:出血停止, 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咯血次数, 数量明显减少, 仅少量咯血;有效:咯血次数明显减少, 咯血量减少大于50%;无效:咯血量, 次数无明显改变,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 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比较
外周血管介入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75%, 常规治疗组为68.75%, 外周血管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外周血管介入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常规治疗组为40.625%, 外周血管介入组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比较
随访3个月后, 外周血管介入组有2例复发, 复发率为6.25%;常规治疗组有9例复发, 复发率为28.125%, 外周血管介入组患者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 并且差异有统计这意义 (χ2=6.784, P<0.05) 。
3 讨论
大咯血是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和支气管阻塞所致的支气管壁的毁损和管腔扩张、变形, 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络末支扩张等吻合, 形成动脉瘤破裂, 故可反复大量咯血[5,6]。大咯血的症状有, 反复咯血伴有慢性咳痰, 痰量较多, 且胸片上有环状或条纹状阴影或有囊肿形成, 咯血伴发热、咳恶臭痰提示有肺脓肿存在的可能等。绝大部分大咯血病人, 经过一些措施的处理后出血都可得到控制[7,8]。对部分虽经积极的保守治疗, 仍难以止血, 且其咯血量之大直接威胁生命的患者, 应考虑手术治疗。自从20世纪60年代Dotter在世界上第一例经皮血管腔内成行术成功以来, 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手段发展得非常快, 已经广泛运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9,10,11]。与传统的血管外科手术相比, 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造成的创伤小, 手术后的并发症少, 患者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68.75%, 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对照组为40.625%,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3个月后, 观察组有2例复发, 复发率为6.25%;对照组有11例复发, 复发率为28.125%, 观察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与文献中的研究结果相符[12]。
综上所述, 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大咯血, 临床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复发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国安, 吴宏成, 吴仕波, 等.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205例疗效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 12 (1) :85-88.
[2]朱秀勤, 王禹, 宁清秀.心血管病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 :32-33.
[3]赵国新, 李天阳, 谷志龙.大咯血的诊断与急诊外科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6) :136-137.
[4]田世红, 周祖刚, 张宏坤, 等.介入治疗大咯血45例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4) :44-45.
[5]严子才, 刘莉, 张海波, 等.1620例次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9) :732-733.
[6]陈义雄, 陈绿娇, 陈建业, 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14 (2) :195-196.
[7]孙晓龙, 石红春.经皮血管内介入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J].重庆医学, 2010, 39 (19) :2629-2631.
[8]张言斌, 肖海浩, 汤春梅, 等.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双重栓塞治疗肺结核咯血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27 (4) :442-445.
[9]徐爱萍.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314-4315.
[10]屈国林, 强民, 唐晖, 等.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检塞剂选择和应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 21 (3) :164-167.
[11]吕军.介入治疗大咯血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 :25-26.
外周血管介入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7月~2015年7月我院保守治疗无效或常规手术治疗的的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患者55例:其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为21~71(49.88±8.75)岁,其中消化道动脉出血15例,脾动脉出血12例,肾动脉出血9例,肝动脉出血6例,咯血6例,膀胱出血4例,鼻出血2例,宫颈癌手术吻合口出血1例。其中22例患者由外伤所致,10例由肿瘤性疾病所致,9例由消化道溃疡所致,6例由支气管动脉病变所致,3例由手术、穿刺等医源性损伤所致,其余5例患者由其他原因所致。
1.2方法患者平卧德国西门子公司Artis zee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手术平台,使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入动脉鞘,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者疑似出血部位动脉血管(胃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支气管动脉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将导管超选择到出血动脉内,再次行DSA造影并详细观察患者出血血管的情况,明确后,将合适的栓塞材料(PVA颗粒、明胶海绵颗粒、不锈钢弹簧圈等)利用导管送入出血动脉内进行栓塞治疗,直至DSA造影显示不再有造影剂外漏,动脉出血停止,方可停止栓塞治疗。对于不能明确确诊为出血的患者,可以利用导管向疑似出血动脉内预防性地灌注缩血管物质:如垂体后叶素进行局部治疗。
1.3数据处理采用SPSS 16.0系统处理研究所得所有数据,以±s表示患者的年龄,以%表示DSA造影诊出率,χ2检验进行比较,P<0.05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出血动脉分布情况脾脏分支动脉出血12例,肾动脉及分支出血9例,肝动脉出血6例;支气管动脉出血6例,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出血3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出血5例,胃左动脉出血4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3例,膀胱动脉出血4例,颌内动脉出血2例,胃十二指肠吻合口出血1例,宫颈癌手术吻合口出血1例,子宫术后出血1例。
2.2 DSA表现从造影结果分析,53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动脉出血,诊断率达96.36%,其中26例患者DSA造影显示:造影剂外溢,出现局部“血湖”征象,逐渐弥散变淡;占47.27%;27例造影可见血管聚集、扩张、扭曲、畸形、点状显影、浓染征象,占49.09%,2例患者造影并未显示明显的出血征象,提示小囊状血管扩张、扭曲;占3.64%;从病理结果分析。22例外伤及3例医源性损伤DSA表现为造影剂外溢,局部浓染,逐渐变淡,占45.45%;其余30例患者表现为局部动脉血管聚集、粗细不均、毛细血管扭曲扩张,或畸形血管团、肿瘤血管、点状显影、浓染征象,部分可见造影剂渗出,占54.55%。
2.3治疗情况外伤出血利用导管将不锈钢弹簧圈、PVA颗粒、明胶海绵、丝线缓慢送入出血动脉近端栓塞,直至DSA造影显示不再有造影剂溢出方停止注入,此时动脉出血停止;非外伤性出血可通过导管向患者动脉血管出血近端、异常血管部位注入弹簧圈或其它栓塞材料,直至出血停止,血管浓染、畸形、扭曲征象消失;对于造影未发现明显出血灶,为预防出血,可向疑似出血动脉栓塞少量明胶海绵颗粒,或缓慢注入一定量的缩血管物质垂体加压素,密切观察患者出血情况。
2.4随访情况55例患者经过治疗,出血停止1w后出院,对患者进行6月随访:2w后3例消化道再次出血,1月后2例患者再次咯血,1例膀胱动脉出血;22例外伤及3例医源性出血治疗后患者出血停止,症状明显改善,止血效果明显。
3讨论
DSA造影常被作为临床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是临床急性出血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3]。临床常规检查对于一般脏器出血能够做出初步的诊断,但是具体的出血部位较难定位,使保守疗法效果不佳,外科手术创伤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DSA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的兴起与发展,DSA造影可以明确诊断患者出血的具体部位,利用导管向出血动脉注入栓塞物质,栓塞出血动脉,止血效果立竿见影。
通过DSA造影检查显示,如出血部位造影剂外溢明显,出现局部“血湖”征象,逐渐变淡消失,可明确为主干或二级分支出血,此类出血大部分为外伤,其次为肿瘤、溃疡,在治疗过程中要使用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条,治疗效果才明显;对于造影显示出血缓慢,出血部位表现为血管聚集扭曲、畸形、浓染征象,大部分肿瘤、溃疡、挫伤,治疗过程中除使用小弹簧圈或明胶海绵条外,可使用PVA颗粒、丝线、明胶海绵颗粒。因此,DSA造影检查不但能明确出血部位、定位血管,还能根据检查征象判断出血量大小而选择栓塞剂,既能保护脏器又能达到治疗效果。对于消化道出血的病患,难点主要是出血部位发现困难,容易漏诊,其次是栓塞治疗的技巧,处理不当会造成治疗失败或引起脏器缺血坏死,引起严重并发症。对于肿瘤侵袭动脉血管引起的出血,难点是同一部位出血,原因可能是多根动脉血管引起,周围供血动脉均要一一造影检查及栓塞治疗,还有,随着病情加重,可能再次出血,比较繁杂。对于术后吻合口出血或外伤出血患者常出现正常解剖位置变化情况,相对外科手术确定出血动脉,DSA技术更容易明确出血动脉、能够迅速定位患者出血部位以及出血程度[4]。本组2例患者DSA造影并未显示明显的出血征象,提示血管小囊状血管扩张、扭曲,通过导管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异常血管,患者出血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对未发现血管畸形,却又疑似出血的部位,应该预防性的注入适量的缩血管药物,避免出现再出血现象[5]。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适用于急性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且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回顾性总结55例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患者进行DSA诊断与介入性治疗情况,分析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对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临床疗效与价值。DSA造影显示出血动脉主要分布在胃动脉、肝动脉、肠系膜动脉、脾动脉、膀胱动脉、肾动脉、支气管动脉等。DSA表现:26例患者可见造影外溢,出现局部“血湖”征象,逐渐弥散变淡;27例可见血管聚集、扩张、扭曲、畸形、点状显影、浓染征象,均明确诊断为动脉出血;2例患者造影并未显示明显的出血征象,提示小囊状血管扩张、扭曲;DSA诊断出血率达96.36%。通过导管向病变动脉注入相关栓塞材料或缩血管物质进行止血治疗,55例患者出血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止血效果明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适用于急性外周出血性疾病,且具有创伤小、起效快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栓塞,DSA,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栋,杨敏玲,谢春明,等.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6(4):792-794.
[2]张燕军,蒋强,蒋忠仆,等.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10):188-188.
[3]胡庭杨,叶再元,俞文强,等.外科术后腹部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2):195-198.
[4]王龙彪,龚文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22例[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2):58-59.
刍议脑血管介入术心理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进行脑血管介入术的74例患者, 男53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58岁, 其中单纯脑血管造影术38例, 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术27例, 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术9例。随机将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为37人。两组患者住院均在4 d以上且病例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心理护理和相关的健康知识教育[1]。
1.3 评估方法
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情绪, 由专人进行登记评估。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价分值表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SA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 术后对照组SAS得分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实验组治疗后的焦虑倾向明显减轻,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AS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血管介入术是一种较新技术, 患者对此技术了解较少, 故在采用脑血管介入术治疗的时候常有恐惧、焦虑或是烦躁等不良情绪, 有甚者更是阻碍了治疗的进行。以往的常规的护理中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感受, 以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 为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3.1 心理反应
(1) 孤独:患者希望得到关心; (2) 无所谓:易出现在老年患者身上[2]; (3) 忧虑:担心费用以及需要他人照顾; (4) 恐惧:担忧治疗的危险性及并发症; (5) 烦躁:难以接受术后需平卧24 h。
3.2 心理护理工作要点
由专职的护士负责心理护理,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相关的健康指导以及宣教。关键要做好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这3个环节的心理护理工作。
3.2.1 术前心理护理
(1) 了解患者身心状态、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以及对疾病和介入术的了解程度以拉近护患距离。 (2) 由专人进行术前健康教育, 了解疾病以并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介入术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以及术后情况, 如平卧24 h等以增加患者的了解从而产生安全感。 (3) 叮嘱患者术前4 h禁水, 8 h禁食, 告知常规检查的项目及皮肤准备等, 练习床上排便, 还要进行体位指导训练,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使患者做好手术准备。 (4) 介绍治疗成功者与患者进行沟通, 树立其信心, 肯定医生的技术, 消除患者因不了解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安心配合治疗。 (5) 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争取支持, 以减少患者的压力, 增强安全感。
3.2.2 术中心理护理
(1) 调节好导管室的温度及湿度, 医护人员态度要热情、和蔼、亲切, 给患者更衣时保护患者隐私, 做好保暖工作并以舒适的体位做好准备。 (2) 术中应时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 如有异常要及时处理。 (3) 物品要轻拿轻放, 保持安静的环境。 (4) 术中患者一般保持清醒状态故医护人员言行举止均会影响到患者, 故遇事不可惊慌, 神情要平稳镇静, 避免造成患者恐惧紧失措[3]。因穿刺导致的刺激及担心手术成败, 加之手术时间较长, 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 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所以护士要适时给予患者安慰、告知患者手术进程及配合要点, 使其保持平和放松的心态。 (5) 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 并尽可能满足的患者需求, 注意要体位舒适并做好大小便管理, 使其心理和生理达到最佳状态。
3.2.3 术后心理护理
(1) 病房环境要安静舒适、温度适宜并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减少探访。 (2)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注意患者的神情以及有无发生恶心、腹痛、发热等并发症, 如出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 帮助患者了解术后注意事项, 如一定要平卧24 h, 伸直穿刺的侧下肢, 要进食易消化且清淡的半流质饮食, 鼓励患者多喝水[4], 尽量不排便, 如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 24 h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是出血以及皮肤的温度色泽和肢体活动情况[5], 在进行包扎时, 观察患者的侧足背动脉搏动, 确保适当加压止血的压力。 (5) 适时给患者背部垫上软枕以及进行局部按摩, 缓和患者的肌肉紧张、腰背部酸痛以及下肢发麻避免引发烦躁等不良情绪。不但要随时了解患者的需求并尽量满足, 还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并有针对性的给予心理护理。
综上, 该研究表明, 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价分值表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焦虑倾向明显减轻,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AS得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足以证明对进行脑血管介入术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治疗的成功的关键, 经过医护人员精心体贴的心理护理后, 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得以缓解, 使心态保持在平和状态, 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手术成功的信心, 并能主动积极的配合介入术的完成[6]。综上, 对脑血管介入术进行心理护理既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缓解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又保证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用价值高,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术护理的作用。方法 将74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各为37人。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情绪评价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评价分值表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的焦虑倾向明显减轻, 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SAS得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 (P<O.05) 。结论 对脑血管介入术进行心理护理既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缓解不良情绪,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又保证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应用价值高,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文静, 刘丽红, 蓝惠兰.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药, 2011, 32 (6) :816.
[2]闫瑞云, 周玮.高龄患者脑血管介入术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9) :153.
[3]齐志华, 吴冬云.心理护理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影响[J].西部医学, 2012, 2 (1) :187.
[4]符晓艳, 周华东.脑血管介入术后造影剂迟发性过敏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1) :1109.
[5]韦颜.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处护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6) :98.
外周血管介入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术治疗的4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29例, 女16例;所有患者的年龄60~82岁, 平均年龄为71岁;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至20年, 均伴有程度不一的头晕、气喘、失眠、倦怠乏力等临床表现。
1.2 治疗方法
45例老年心血管患者均采取介入术进行治疗, 其中3例动脉导管未闭术, 8例心脏支架术, 9例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16例冠状动脉造影术。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指导
术前, 予以老年心血管患者膳食指导。通常情况下, 半流质或流质的食物能够保持患者的肠胃功能, 也同样可以保持患者的体力, 以及患者的新陈代谢也能够维持。因此, 在患者进行心血管介入术前, 应建议其进食半流质或流质的食物, 以预防与减少并发症的产生。对于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 还应当在手术前指导患者进行咳嗽训练, 训练时可采用平卧位。通过此训练, 可在手术时利用咳嗽把冠状动脉中的造影剂迅速的排除。除此之外, 还需要指导患者在床上排放大小便, 而且在必要时予以夜间难以入眠的患者口服适量的镇静剂, 以辅助其眠。
1.3.2 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负性心理, 医护人员应和病患进行沟通与交流, 针对每个患者所具备的特性而采用有效的疏导, 详细地讲解介绍疾病的情况, 使其能够乐观的面对疾病, 减轻心理负担, 增强对医师的信任度, 积极地配合医师的治疗及护理人员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始终做到细致、耐心、热情大方, 顾及到患者的想法与顾虑, 提供人性化的护理。同时, 给患者营造安静舒心的环境氛围, 并给老年患者适当的鼓励, 以增强其自信心, 从而使其克服紧张、焦虑、伤悲的心理障碍[2]。
1.3.3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的质量与手术的顺利完成密切相关, 因此, 护士应努力做好术中的护理工作, 积极配合临床医师的救治, 避免意外事件出现。即手术开始时, 应及时构建心电图的监护体系与静脉通道, 注意观察病患的体征, 并准备好所需的救治用具与药品, 保证救治动作的准确快速。另外, 术中护士应全面了解病患的心率、血压及脉搏等状况, 询问及了解病患的感受, 以便适时给予心理安慰, 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 从而避免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等副反应的出现。
1.3.4术后指导
术后, 护士应叮嘱患者多食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 同时还需补充蛋白质等营养, 多食水果、蔬菜等, 保持大便的畅通。如果术后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 即可指导其开展有效的康复锻炼, 耐心讲解关于术后康复的知识与注意细节,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以帮助其病情的尽早康复。
2 结果
45例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 成功率达到95%, 术后两例患者分别出现气胸与血肿症状, 予以老年心血管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后, 其病情均有所缓解, 获取的满意度较高。
3 讨论
所谓心脏手术的介入治疗, 是一种经皮肤血管的穿刺, 且顺着血管将专制导管置入体内实施操作与治疗的方法。该手术带来的创伤较小, 疗效优于经典的保守治疗方法, 不仅能快速改善病患的病情与生活质量, 而且还能延长病患的生命[3]。本组研究显示, 45例患者经心脏手术的介入治疗后, 其手术成功率达到95%, 并且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较少, 因此该手术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首要选择。总而言之, 在给予老年心血管患者介入术的治疗后, 努力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帮助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值得推广与应用[4]。
参考文献
[1]陈海花, 张岚, 张冬梅, 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5) :17-20.
[2]潘晓莉.老年人护理保健的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 3 (22) :152.
[3]刘英.老年心血管疾病124例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4) :61-62.
外周血管介入术 篇7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术,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缺血性脑血管病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脑血管介入术是有效治愈方法,但患者紧张等心理问题导致手术效果欠佳[1]。由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脑血管介入术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诊治的100例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25:25,年龄35-81岁,平均(58.44±2.57)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4例,中学16例,小学及以下20例;研究组男女比24:26,年龄36-82岁,平均(56.53±2.63)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5例,中学17例,小学及以下18例。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介入医师于术前进行讲解,术中无介入护士陪护;术后由值班护士观测血压、心率等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所有患者于术前进行常规备皮、导尿等准备,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包括介入术过程、治疗目的以及医疗设备等。(2)术中护理,安排介入护士将患者送达介入手术室,并从体位摆放、血压、情绪缓解及心理护理等方面帮助手术室的护理人员。(3)术后护理,重视术后针对性护理,介入护士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病情观察以及穿刺部位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1.3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血压、术后并发症情况;其中术中血压分为收缩压大于基础血压10-20Hmmg和超过20Hmmg以上,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排尿困难、失眠、腰背不适和穿刺部位淤血、血肿[1]。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术中血压情况
护理后,研究组术中血压升高10-20Hmmg、>20Hmmg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护理后,研究组排尿困难等术后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2.2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学意义(P<0.05);但穿刺部位淤血、血肿无显著差异(P>0.05),如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3、讨论
3、讨论
脑血管介入术术后恢复、手术创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患者缺乏正确介入术认知以及手术认知,导致紧张等负性情绪影响,而机体心理变化可直接影响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传导变化,患者易出现术中血压升高情况[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出现术中血压升高情况,而研究组患者出现此类情况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予以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上述情况可能与护理模式的不同有关,传统护理模式侧重于疾病护理,而忽视患者的自身需求;介入护士围术期护理干预安排介入护士全程参与,有助于预防和应对术中血压升高问题[3]。因而,采用介入护士围术期护理干预在降低患者出现术中血压升高概率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研究组出现术后失眠、排尿困难以及腰背不适的概率均低于对照组,考虑以上结果与介入护士护理干预采取良好术后护理措施有关。介入护士与患者间存在充分的信任感,而介入护士的全程陪护以及心理护理有助于心理状态的稳定;针对机体不适感等提供更多护理支持,例如饮食指导、生命体征监测以及穿刺部位护理等,进而达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介入护士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缓解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丽君,屈伟侠.脑血管介入术围术期介入护士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2(3):308-.309.
[2]魏晓艳.脑血管介人术围术期护理干预[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3):329-330.
老年心血管介入术的护理效果观察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老年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5例。35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61~87之间,平均年龄为(69.2±9.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并发疾病等基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相同介入治疗,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制定护理方案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通过询问患者或家属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等。同时,观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从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1.2.1. 2 健康知识宣讲
通过图片、文字以及视频等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的疾病与手术知识,加深患者及家属对心血管介入手术的认识,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1.2.1. 3 心理指导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过,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尽力满足从而进而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护理人员还要训练患者掌握一定的情绪控制方法,使患者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发泄不良情绪,从而让患者时刻保持平和的心态。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必要心理指导训练,从而与家属共同为患者制定完整的社会支撑体系。
1.2.2 术中护理
1.2.2. 1 做好急救准备
手术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急救准备,包括:准备好急救药物、起搏器等。
1.2.2. 2 协助医生完成手术
术中,护士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若有异常则要及时报告医生;对患者进行语言鼓励、动作抚慰等,避免患者在术中出现较大情绪波动以免影响手术进行。
1.2.3 术后护理
1.2.3. 1 临床观察
术后要严密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出现异常需及时报告医生。
1.2.3. 2 饮食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习惯,早期多食用流质或半流质失误,随后逐渐增加软食、正常食物等。指导患者多吃低盐、低脂肪、低热量以及高纤维等素食;要提倡患者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指导患者可通过睡前泡脚、喝牛奶等方式来提高睡眠质量。
1.2.3. 3 并发症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尤其是对长期卧床患者,护理人员要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等以预防患者出现褥疮等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中19例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达95.0%;对照组中11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73.3%;观察组治疗成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成为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3]。介入治疗作为当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其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4]。对此,相关学者尝试通过在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给予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的方式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以上研究均取得明显效果。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接受系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治疗成功率(95.0%)明显大于只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73.3%)。这说明:给予老年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治疗成功率。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系统护理干预在老年人心血管介入术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老年心血管且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成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5例。同时给予两组患者相同临床治疗与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系统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5.0%,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7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血管介入术治疗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术,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1]汪金琼.老年心血管患者介入术的护理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14(4):262.
[2]王美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介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31(12):134.
[3]邱慧.老年心血管介入术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9(7):774-775.
【外周血管介入术】推荐阅读: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05-30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05-27
心血管介入术06-18
血管介入手术07-08
脑血管介入灌注05-16
血管介入机器人07-09
脑血管介入治疗08-18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08-23
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09-05
子宫血管阻断术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