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主体

2024-10-31

风险投资主体(精选12篇)

风险投资主体 篇1

0 引言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各投资经营主体之间的竞争格局加剧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控制内部经营活动和应对外部风险的难度, 围绕国有资产的有效经营与监管,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关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投资风险控制是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提高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效率, 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保证。

1 投资风险的内涵与内容

1.1 投资风险的内涵

美国经济学家奈特 (Knight) 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 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 把风险定义为“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另外将“不可测定的不确定性”定义为不确定性。同时指出利润就是处理各种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果[1]。

投资风险有两层涵义。一是不可能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是指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 即收益的不可能性。一个企业进行某项投资活动时, 其目的是获取收益, 但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受内外诸多复杂因素的作用, 企业的预期目标可能实现不了, 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可能性越大, 投资风险就越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利用各种经济工具和数理工具对可能性风险进行定性定量测度成为投资决策的重要方法。二是不确定性, 投资风险在经济学中还指对于投资结果的无法预测性, 即投资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不确定的。企业在投资决策与管理中, 经常面临收益不确定性问题, 不可能预知所有可能的后果, 即便知道, 也无法测度, 不知其出现的概率, 因此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

1.2 投资风险的内容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是指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有效经营国有资产的经济实体, 是拥有国家委托经营的国有产权、投资决策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以法人资格, 对财产关系和债务关系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因此,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既不是事业单位, 也不是民间团体, 而是以国有经营性资产为产权基础的从事资本经营的法人单位。它所面临的投资经营风险与市场内各类投资经营主体的境遇是一样的, 而且它的地位更特殊, 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 因此对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进行投资风险控制的意义不言而喻。

投资经营主体面临着来自内部经营活动和外部市场环境等各类风险因素的影响, 其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风险。

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总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作为微观基础的投资企业来说, 就会产生不确定的影响, 这些影响可能是有利的, 也可能是不利的。因此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就要受政策法规风险的影响, 如出台行业调控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各类市场行为法规等。

(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超出投资者自身控制能力之外, 由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企业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可能性。市场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和外部贸易壁垒等投资环境以及市场竞争环境 (如产品价格、市场需求容量、竞争对手等) 。

(3) 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指企业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收益的变化, 是投资主体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 如投资决策失误、管理不善、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负债过高等。

(4)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指对未来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的可行性估计不足造成的投资失败, 主要指所投资的领域或行业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在未来具有竞争性, 如生产线技术、产品科技含量、技术的可转化性及成本控制、技术的成熟性与适用性、替代技术和技术生命周期、知识产权等。

2 投资风险控制与决策

2.1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

投资风险管理是投资主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进行检测评估, 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预期程度, 并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处于可控范围内。根据COSO 2003年7月公布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草案) 》, 风险管理是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的过程, 并贯穿于企业的各项活动中, 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 从而确保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

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框架由3个维度构成:一是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 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市场目标等;二是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 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三是投资主体 (企业) 整个组织构成, 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类项目或业务、下属各控股公司等。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各种要素和措施为投资主体 (企业) 目标服务, 投资主体 (企业) 各组织层级都要坚持投资主体 (企业) 的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各种要素和措施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2]。投资主体风险管理与控制三维结构如图1所示。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可以运用此模型, 将投资经营的风险管理与控制纳入整个管理体系, 保证投资主体多重目标的实现, 为管理决策者实践操作提供规范化流程参考。

2.2 投资风险决策

根据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要求, 企业肯定倾向于选择预期收益率高的投资方案, 但往往是高收益率意味着高风险, 对风险的选择不同决定收益的不同。一方面是既定风险容忍度下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对比不同投资类别, 选择较高投资收益且承担较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既定投资方向下的投资风险控制最小化, 即投资目标是确定的, 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少相关风险的发生概率。主要体现在:

(1) 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风险与收益是正相关的, 但应当理解为:风险大的投资, 在风险控制得好时, 收益也大;在风险控制得差时, 收益降低;若风险失控, 收益可能没有甚至发生损失。

(2) 合理规避风险。

即在投资收益相当的投资决策情况下, 选择相对风险较小的, 即使有一定的风险也应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其发生的程度, 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即“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利相权取其重”。

当前投资体制的深刻变革, 使投资领域及投资主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投资主体由过去的单一的国家主体发展到国家、企业、私人、外来资本等共同竞争的多元化投资主体。面对如此竞争而又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围绕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投资决策, 其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如风险管理决策模型中的期望损益决策模型, 它是以期望损益或期望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的;但是期望损益模型是建立在绝对的期望损失额或期望收益额的基础上的, 没有考虑到不同决策主体面对相同的结果可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而期望效用决策模型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局限性;马尔可夫风险决策模型和随机模拟的重点在于获得不同决策下的损失或收益的概率分布, 并以此为基础, 再应用期望损益决策模型或期望效用决策模型[3]。

2.3 风险控制矩阵分析

风险矩阵分析法是将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发生对预期收益目标的影响程度两种因素构造到直角坐标系中, 并划定每个因素的变化范围形成矩阵区域。两种因素的评估衡量可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实现:采用定性方法即由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无法量化, 但借助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可以定性描述, 如“极低”、“较低”、“中等”、“极高”等;采用定量方法即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可以用实际意义的数量表达, 一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如发生的统计学概率、影响程度的收益率或损失额等。对两因素的层次划分以分析的实际需要为基础, 若进一步细化, 就将层次划分范围缩小, 扩大层次数量。

(1) 可能性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1。

(2) 影响程度的定量、定性划分标准及对应关系见表2。

(3) 风险矩阵图。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进行定性分析评价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2) , 1~9选项代表各类风险状况定性分析, 如选项 (1) 发生的可能性为“极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极低”;……;风险 (9) 发生的可能性为“低”, 对目标影响程度为“中等”。

对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和风险影响程度的实际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后绘制矩阵图 (见图3) , 如风险1可解释为项目投资的风险发生概率为85%, 由此造成的损失为180万元;风险2可解释为项目实施风险概率为40%, 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为380万元;而风险3可解释为项目投资决策风险发生的概率在54%~61%之间, 风险损益在740万~920万之间, 在坐标图里用区域来表示 (见图4) 。

通过矩阵分析图可以对各类风险决策进行直观判断和比较, 从而制定其优先方案和策略。如图4中, 将矩阵坐标图分为4类区域, A区域:相对安全区域, 一般也是决策的优先方案;B区域:应严格控制风险, 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C区域:在承担风险的同时, 应制定各项预防管理控制措施, 把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D区域:属于高风险、高破坏性区域, 应尽量规避或转移各类风险, 同时严控风险发生和制定各项应对措施。

3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管理

前几年新加坡中航油炒作石油期货濒临破产, 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失灵;长虹、TCL家电企业至今一蹶不振, 源于当年战略决策失误而巨亏;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违规炒作期货铜而使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关键在于内部监管不力。这些案例引起了国民对国有资产管理及安全的担忧。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到:“企业最大的本事就是化解风险。”风险管理与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 对于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经营来说, 风险管理也是实现资产安全进而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所以在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培养与建设中应当将风险管理作为重要方面, 在投资管理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将风险意识摆在突出位置。

2006年6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文件将企业面临的风险进行较为系统的划分, 对全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作了详细解释, 明确了风险管理实施流程、实现目标和原则。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增强企业竞争力, 提高投资回报, 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李荣融同时提出, 要在有条件的中央企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这对进一步推进将风险管理纳入制度建设, 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及保值增值具有重要意义[4]。

3.1 建立健全各类国有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与控制机制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作为独立法人, 以公司制实施内部治理, 既担负投资经营确保资产增值的义务, 也要承担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 以往不注重投资效率、投资浪费或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无人问责的状况要改变, 即做到:

(1) 明确投资主体承担风险的责任。

作为一种约束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树立风险意识、规范投资决策过程。

(2) 确保投资主体分享风险报酬。

作为一种激励机制, 有利于投资决策者积极发挥管理潜能, 寻求最佳投资策略, 并在投资经营中积极采取降低风险的各种措施。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

(3) 实现政企分开, 是构建权责利相统一的投资主体的前提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保证企业独立自主投资经营, 政府部门不干涉投资决策权, 这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条件。

(4) 严格监督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的委托—代理关系、授权经营关系, 降低制度风险。

利益、风险态度、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契约建立的不完备, 极易出现代理方与委托方目标不一致造成“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5], 产生“内部人控制”现象。

3.2 加强对各类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评估的力度

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型中强化风险信息收集这一要素和措施, 具体表现为:收集政策法规风险信息, 如对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及运行状况、本行业状况、国家产业政策等进行收集, 分析税收、利率变化带来的影响, 探索投资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收集市场风险信息, 如分析经济景气状况、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市场供求关系等;收集经营风险信息, 如分析制订企业战略计划目标的可行性研究、企业投融资流程细节、经营管理规范程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产品结构质量、新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策略、企业财务各项指标等,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收集技术风险信息, 研究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强对科技转化的可行性分析等。

在收集各类信息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信息作出风险分析评估, 风险评估由识别、分析、评价3部分组成。风险识别是发现整个投资经营过程中有哪些环节存在风险;风险分析就是对这些发现的风险进行特征描述, 指出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概率, 说明哪些风险是关键的;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研究各类风险的权重关系等。

3.3 加强对投资项目 (投资客体) 的可行性研究

国有资产投资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对投资项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造成目前国内经济中部分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 生产性企业产能过剩、浪费严重;而部分行业由于投资回报期长、规模大、技术复杂等原因造成投资不足, 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 既要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对所投资的行业及其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又要立足长远战略, 注重投资的长期稳定回报。

3.4 投资多元化、分散投资风险

通俗地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最基本手段, 包括投资客体多样化、投资主体分散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是国有投资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可以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的通行做法,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应积极探索投资多元化实施的途径, 降低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风险。

3.5 规范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过程

任何投资决策和投资实施都有个过程, 比如投资前的调研分析、专家报告、可行性分析等以及投资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如项目实施质量、工作时间、财务审查等。因为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的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投资的最终效果, 给投资主体带来损失, 所以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存在广义上的风险。尽管一般认为这些风险属于管理的范畴, 但只要具有使预期投资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就应当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

具体做到:首先, 投资主体的投资活动按计划方案有步骤实施, 并依客观情况作必要调整, 对投资项目进行追踪管理与控制, 尽可能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干扰;其次, 对投资实施后的后续分析与评价, 比如将实际回报收益与预期收益作比较, 分析差距原因;最后, 提出风险管理策略。即:“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

4 小结

风险管理的本质, 就是将我们对结果有所控制的领域最大化, 将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结果和我们弄不清楚因果联系的领域最小化。风险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决定投资风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风险不能量化, 但是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却是防范和应对风险的有效方式。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的投资风险控制要求一方面加强投资主体对内部制度风险的控制, 如公司治理结构设计、规范经营管理流程等;另一方面提高抵御外部市场环境的风险的能力, 制定投资预防与控制机制, 改善国有资产投资效率。

摘要:投资风险控制是投资经营主体管理的核心内容, 也是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建设的重要环节, 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投资风险的形成及来源, 分析了投资经营主体应对各类风险的措施及如何进行投资风险决策, 提出了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控制从内部制度风险控制到外部市场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投资风险,风险控制与管理

参考文献

[1]Frank Knight.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York:Houghton Mifflin Co, 1921.

[2]张文峰.谈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J].商业会计, 2005, (6) .

[3]刘新立.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08—334.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导》的通知[S].2006.

[5]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6]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风险投资主体 篇2

《关于疏勒县英尔力克乡18村农机加油站申请变更法人的报告》(喀地商务〔2015〕89号)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曼巴妮罕·拜合提在2015年4月取得加油站建设资格后因病去世,鉴于自然人阿卜杜外力·阿卜力米提与加油站法人曼巴妮罕·拜合提确系母子关系,改变加油站投资主体属遗产继承后自行调整,同意将原批复《关于曼巴妮罕·拜合提在疏勒县英尔力克乡新建1座加油站项目的批复》(新商市运函〔2015〕34号)变更为“同意自然人阿卜杜外力·阿卜力米提在疏勒县英尔力克乡与塔孜洪乡交界处以南,Y180乡道0公里+30米处北侧新建1座加油站项目”。同时,新商市运函〔2015〕34号文自即日起失效。

二、加油站建设要符合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02)和行业标准《成品油零售企业管理技术规范》(SB/T10390-2004),并配套建设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舒适、方便、干净整洁的水冲式卫生间。

三、新建加油站项目竣工后,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并按规定及时申请领取《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书》。

四、接此函后,请及时通知项目建设企业,并协调有关部门办理新建加油站相关手续。

风险投资主体 篇3

投资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资产增值冲动和与其相适应的投资约束机制即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高效率、高收益的投资主体,这个主体只能是全体国民对资产增值的关注以及对其资产的约束本能,而不是任何其它任何主体,这乃是人类对物质利益追求的本质所决定的.

但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活中,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制度规定,经济中所有个人所拥有的平等地和无差别的所有权,必然由统一的和唯一的所有权主体—国家来集中体现、代表和行使,因此,只有国家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才为投资主体并考虑与安排投资,而其它一切人,由于是非所有者,一方面,其一切收入在观念上都不表现为以往的积累财产的所得,而在实际的收人的分配中也不包含着任何社会积累性的储备(即在传统的工资构成中也不包括自身发展基金的内容,所以也不必为生产资料的积累去操心,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以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制裁着任何个人生产资料的积累行为。因此,全体国民关心生产资料增长、投资社会再生产的权利实际上被剥夺和限制了,在这种体制下,全体国民所关心的只能是如何从国民收入的总额中获得更大的份额以增加当前的消费和解决目前社会下能满足的“后顾之虑”。这样一来,不仅打击了全体国民投资于社会再生产的热忱与冲动,而这种将作为具有最大多数,最普遍意义的全体国民的投资主体排斥在外的投资管理体制,无疑是我国长期以来投资资金不足,投资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造成国民收入分配与经济结构上出现“国家高积累与国民高消费”的倾向。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体制本身就压抑着全体国民从事投资与强化积累意识与资产增殖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在投资主体由“国家主体”向“企业主体”转移之后,最有实卜。、意义的是向全体国民为投资主体的最根本性的转移,并以此建立全体国民的投资主体地位。唯此,才能建立具有责权利统一的资产增殖冲动与约束的运行机制。这也是提高国民主人翁地位.增强主’、翁意识,发挥全体国民投资热忱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放的过程实质上是权利与利益再分配与调节的过程,投资体制的改革更是由国家财政主体的高度集权体制,逐步扩散下放到地方与企业为主体的过程,而最终的目标则是将投资主体转化为全体国民为主体即国民主体化的过程,显然这也是改革开放,“放权让利”与“藏富于民”政策的必然走向。15年改革开放的放权让利政策已使我国的社会资本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全体国民所掌握的资本量,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3万亿元,证券资书本3000亿元,手执现金14000亿元,已相当于1995年国民生产净值4万亿元的总额,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4000亿元的10倍,

相当于10年引进外资200。亿美元的4倍。如果加上其它近4万亿元的实物资本,我国的全体国民私人资本总值近8万亿元,己成为可与全民所有制资木相抗衡的实力资本。因此,国家为了稳定住这部份高度分散且具有极大盲目性的社会闲置资本,不得不用高利率的储蓄与高利率的国债方式予以引导其流向,从而承担极高的利息负担,以及由此资本集中投资所带来的投资风险。同时将本该由国民投资的全部风险、集中于国家整体。在投资效益普遍低下的现阶段这种双重的负担与风险,势必导致国家财政的枯竭,“赤字”连年。落到借债补债的地步。因此,投资国民主体化的问题已迫不及待的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唯此才能将投资的双重风险分散到全体国民,并借此来优化投资管理,减少国家财政的经济负担。

(二)

要建立和强化全体国民的投资主体地位、建立责权利统一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投资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其途径就是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的“放权让利”即加快将投资主体向全体国民为主体的进程。就是要在现实经济基础上重新构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其途径:

首先;要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以取代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赋予全体国民投资于旨在扩大社会再生产的固定资产的投资权力,即有权以私人资本、实物、资产、技术向国内外各地区,各行业的企业投资,购买或持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股票与债券,并可直接在境内,境外办企业,国家鼓励并依法保护国民投资的合法权力与利益。在可能条件下享受境外投资者所享受的各种政策优惠。以鼓动全体国民的资本意识,积累意识与投资意识,重塑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形象与地位。唯此,才能开拓和疏导社会潜留的私人资本,直接于社会再生产、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获取投资权益并承担投资风险。使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构造更为合理的投资运行机制与约束机制。

其后,发展现代化企业制度逐步代替承包制.要强化与建立投资主体的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机制,仅仅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的承包制与租赁制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理顺企业的财产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所造成的责权利脱节问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转换投资经营机制,以克服承包制企业投资“小型化’,“轻型化”“短期化”与“趋同化”的倾向。

为此,不仅要将企业的国有资产改变成为企业的国有股份变为企业的负债资本,而且要吸收企业以及全体国民的私人资产参与企业的负债经营。即将国有资产的物化占有形式转化为债权占有形式,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独立自主、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负债经营者的同时,掺与职工与全体国民的资产负债,从而形成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的基础上,为“法权”战胜“特权”“商品”战胜‘产品”经济提供条件。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与决策不再对唯一的上级官员负责,而必须对全体“股东”来负责,建立较为合理的现代企业体制。

最后;推行企业民营化,最终建立责权利完全统一,高效率,高收益的投资体制。通过混合股份制的过渡,国家逐步抽回国有资产所转化的国家股份,并逐步减少集体股份,最终建成产权明晰、并且个人切身物质利益相联系的财产增殖冲动与相适应的约束与风险承担机制。即实现投资民营化,投资主体国民化。

(三)

显然、所有制的转化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艰难历程,是会受到公有制所造就的一批特权阶层因失去特权的反对,同时也会受到公有制所造就的一批“徽汉”们的因失去“饭碗”的反对。但在已进入市场经济新阶段的今天,这种放权让利的深入改革形势也只能是唯一选择,而无其它出路。这里需要解决的理论与认识间题有:

一、要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来对待所有制结构。显然,前者是目的,合者是手段。因此,调整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发展生产力,而不可能用巩固某一种所有制去限制经济的发展,而只能是发展生产力去调整所有制结构。三十多年的实际证明,导致普遍贫穷的“一大二公”的公有制是破坏生产力发展的内因。这种产权模糊所导致的经营无效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不努力劳动的人吃企业“大锅饭”的一种实质上的不平等。更为造就一批掌握分配的特权阶层在“有权无责方条件下的投资饥渴与浪费并存的社会性问题。

二、单一的所有制是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的。“共同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可以模拟市场,但不可能实行真正的市场经济与市场机制,不可能造就具有切身利益驱动的,责权利完全统一的投资机制,任何企图用“劳动者所有权”来代替“生产资料所有权”;用“使用权来替代所有权”来形成资产增殖冲动与节制机制也都是徒劳无益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国有经济只有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才能更有效率,更好地发展。

三、建立全体国民的投资主体地位,是确立全体国民主人翁地位的先决条件,是动员全体国民有权关心社会扩大再生产,从事生产性积累与投资的先决条件,也是增强全体国民资本意识、积累意识、投资意识、激励全体国民节衣缩食、勤俭节约、节制生活性消费用于扩大再生产投资,以缓解超前消费、克服消费过热的根本出路,更是引导全体国民振奋精神、藏富于民的必由之路。

风险投资主体 篇4

关键词:风险投资,参与主体,划分,规避

随着经济发展模式向着知识经济类型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势必将取得较快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 项目存在的高风险以及企业承担能力不足等因素都将制约着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所以通过分析风险投资中的风险种类, 研究各种类风险的规避措施直接影响着风险投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分类

1、人才风险

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之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资源作为能够直接影响到知识经济的主要因素, 在风险企业的运营中受到高度重视。与技术企业的运营性质不同, 风险企业更为注重劳动力结构和市场需求的调整, 以此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而由于风险企业对技术人员和员工的素质有较高要求, 因此容易导致企业的高科技人才缺失, 进而带来人才风险。此外, 风险企业管理阶层人员的素质是企业投资者衡量企业运营质量的首要标准, 因此高级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企业人才风险的组成部分。

2、技术风险

风险企业的投资风险主要来源于高新技术的研发。由于科学技术的开发具有一定风险, 加之研究成果在向市场商品转化过程中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因此风险企业在投资前要对技术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从科学技术开发角度分析, 技术风险的中更要来源是研发成功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研发在设备与技术方面都尚未完善, 并且粗糙的技术和研发条件的限制也会导致研发目标难以实现,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技术风险。在产品生产与销售过程中, 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寿命会直接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一旦无法实现产品的批量生产与销售, 也会造成风险投资的失败。

3、管理风险

在风险企业的投资过程中, 企业的项目管理是影响项目在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项目管理中, 项目管理者必须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 合理控制项目推进的速度与质量, 项目推进的速度出现延缓或提前都会影响风险项目的正常开展。风险项目的管理风险也体现在项目的组织结构中。与传统企业设置组织结构的方式不同, 风险项目组织结构的设置要着重突出项目的特点, 并以此为作为其核心竞争力, 而由于当下风险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中, 过于注重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而忽略了企业的管理, 这便会导致企业管理出现漏洞, 进而面临风险, 如组织风险, 决策风险等, 因此为保证投资企业项目产品的稳定发展, 有效规避企业管理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心风险, 在项目投资风险概率中占有较大比重。在风险投资企业推出产品后, 由于市场实际需求难以预料, 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产品无法进入市场, 并且由于企业的产品对于市场来说是全新的, 市场的接受时间也无法准确估, 顾客无法及时全面的了解产品性能, 这也导致了顾客在产品购买过程中多持, 观望态度, 从而进一步延长风险企业产品的市场接受时间。当产品投入市场后, 直接面临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 风险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成本控制以及销售系统的管理等问题都会成为影响产品发展的潜在市场风险。

二.风险规避策略

1、风险控制

按照理论上讲, 规避风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进行风险投资。但我们这里研究的风险规避指的是在对投资风险进行严谨的分析后, 舍弃那些风险大的投资方案, 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方案。目前对于风险投资的控制是改变风险投资时间或者是地点, 再者就是改变投资方向, 或者是改变已经设定好的方案。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之后的措施。风险控制主要是利用某种或者是某些控制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 尽最大限度将对投资损失。基于对风险投资详细分析, 利用风险控制来维持投资最初方案的决策。风险控制方法可以分为工程方法以及行为管理方法。其中工程方法大概可以分为十种, 常用的比如:控制危险因素的产生、减少危险源的释放速度或者是限制危险空间、在空间上将危险和保护对象进行隔离等。行为管理方法强调的是对投资者行为在风险损失中的控制, 比如为了降低建筑市场材料的工程成本, 可以提高工程建设速度等。但是风险控制会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预算成本, 因此如果控制风险的成本预算要超过风险正常损失额度的话, 就要慎重考虑采用其他方法。

2、风险自担

当风险投资确实不能避免或者是投资获利较为客观的话, 投资者就应该承担投资产生的风险, 这就是所谓的风险自担。风险自担出现有两种情况, 其一就是在计划当中, 如果风险不能避免, 就必须自己承担起来。再者就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 造成风险防范计划不足。解决风险自担问题的措施就是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大小, 以及自身的承受能力。风险自担方式可以将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计入项目成本, 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公司而言, 风险自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风险防控成本。

3、风险分散与结合

投资经验较为丰富的投资者通常会选择这种处理方法来规避风险, 风险的分散以及结合的意识就是将面临的风险从空间、时间以及产业本身几个方面进行划分。然后通过多角化的经营来实现对风险的分散。风险的结合就是增加风险的数量来提高防控未来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能力。

三、总结语

风险投资行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综合国力以及世界影响力, 也是我国经济长久稳定发展的客观发展的必要途径。风险投资公司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发展速度比较快, 经过大约三十年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风险投资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规模,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对风险的有效控制, 要想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就必须选择合理的投资技术手段, 制定良好的投资方案与具体措施。随着对经济利益追求的日益急切, 风险控制技巧以及规避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要基于目前风险控制技巧以及手段, 不断完善和创新, 为风险投资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金钟.高科技风险投资项目中的风险规避与管理.中国大学生网.2008

[2]张元萍发展风险投资初探.现代财经 (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 2009

外商投资企业主体资格证明 篇5

外商投资企业主体资格证明

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范围与广度的扩大化与多元化吸引着全球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角逐。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选择中国作为投资企业目的地,而外商投资有限公司在中国进行设立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设立代表处、商标注册、法院诉讼等商业活动时,工商局、法院、商标局等国内相关政府部门会要求投资人出具主体资格证明。那么什么是主体资格证明呢?主体资格证明一词最早源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及《企业检验办法》。在《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中说明申请外商投资的公司的审批和设立登记时向审批和登记机关提交的外国投资者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应当经所在国家公证机关公证并经我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时,如何准备主体资格证明? 1.外商设立公司的中方投资者应提交由本单位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民办非企业单位证书复印件作为主体资格证明;

2.而外商设立公司的境外非自然人投资者,应提供境外投资公司注册证书作为主体资格证明,国外的营业执照一般叫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Certificate of Incorporation, Certificate of Formation等。

境外投资公司的注册证书需经当地所在国家公证机关公证,再经外交部认证,最后经过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

3.而外商设立公司的境外自然人投资者需要提供护照或长期居留证明的复印件,该复印件需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后再经中国驻该国使领馆认证。在投资人已持合法签证入境中国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工商登记部门可以接受经中国出入境管理部门确认入境手续的护照原件当场核对,可不需要对其身份证明进行公证和认证。

4.港澳台地区投资者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身份证明应当依法提供当地公证机构的公证文件。

1)香港及澳门地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需由中国委托的公证人进行公证并经由中国司法部派驻当地的法律服务中心加盖转递专用章转递。

2)内地公安部门颁发的台胞证也可作为台湾地区自然人投资者的身份证明且无需公证。

3)香港、澳门地区自然人已持合法签证入境中国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的工商登记部门可以接受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原件核对,可不需要对其身份证明进行公证。

风险投资主体 篇6

在当代,“世界风险社会”正在形成,风险的影响后果更严重、传播性更强。更关键的是,风险意识本身成为了一种风险。具体而言,当代社会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一)整体性和传播性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的风险具有了跨时空特色,全体性的整体风险愈来愈多,而且常常能“可及”到每个人。

(二)潜在隐性和建构性

人们出于对未来的担忧,自身建构了一些飘渺的风险,比如臆想出来的失业、伤残等,这是人类风险意识增强的体现,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这些隐形危害的可能性。此外,以非实体状态存在的风险如放射性污染物对我们的威胁是潜在而又长久的,很难通过观察来把握和测算。

(三)复杂性和无责性

当代风险涵盖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除一些传统的风险外,内涵更加广泛,与网络信息化以及全球化等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呈现出更加整体、隐秘、多元、复杂的状态,对人类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风险跨越各个领域,涉及不同维度,具有明显的难以预测性,风险的跨区域传播也导致了其制造者的无责化。

二、社会风险的作用机制在发生改变

伴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不但社会风险发生了转型,而且社会风险的作用机制也发生了改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作用的时空抽象性

当代社会的风险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影响范围广。在全球化开放和包容的双重效应下,各类风险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再局限于一隅,其扩散和蔓延趋势不可小觑,如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认知成为一种新的风险源

人们对于风险的这种“未雨绸缪”扩展了风险的实际范围,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风险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当代风险的来源。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关于风险的认识和知识迅速传播,在信息不对称、缺乏权威以及不全面的情况下,也会成为一种新的风险源。

(三)市场力量渗透拓展了社会风险作用范围

市场经济的冲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准则,在当前的“陌生人社会”里,道德约束力明显被削弱,人们行为的“失范”成本降低,利益至上和效率最大化的价值观催生了许多复杂的风险,如犯罪等。

(四)个体风险与社会整体风险出现联动

在当代人类社会中,整体风险和个体风险是并存的:一方面,个体风险是真正的本体性风险,是整体风险的基础和落脚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扩散成整体风险;另一方面,整体性的风险也可能转化成人类普遍的个体风险,如温室效应所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异变,或多或少地威胁着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三、科学的专家体系在社会风险应对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面对传统社会风险的当代转型,我们亟须在应对主体、应对策略、应对理念上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风险。

(一)在应对主体上,要从单一应对走向社会参与

传统风险应对主体比较单一,要么一味强调国家的义务,要么单纯追求个体的责任。仅靠政府应对整体性风险,或依靠个体独自解决自身威胁,相互之间处于割裂状态,缺乏合作机制。面对当代的新型风险,仅依靠个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一种全社会参与进来的“合作机制”,即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都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政府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主要责任,同时要适度培育社会力量(包括各种社团、企业等)的成长,打造信息、资源互补共进的平台。

(二)在应对策略上,要重视科学的专家体系在社会风险应对中的作用

传统的社会风险应对主要是依靠群体性力量和以往经验来解决现实问题,缺乏专家和科学体系的干预。通过专家权威的风险知识普及和推广,一方面可以改变人们关于风险的非理性认知,帮助人们客观冷静地应对;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同时,要注意社会风险与自然风险的差异,在应对策略上遵循社会运作机制自身的规律,完善社会安全和保障的制度安排。

(三)在应对理念上,要推广价值理性

传统风险的应对一般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畏惧各种风险,崇拜和迷信自然力是主要选择;要么是工具理性急剧膨胀,人类认为自身可以战胜各种风险,不仅缺乏和谐互动共生的理念,也缺乏价值理性的指引。在当代社会风险应对上,则要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合起来,将一定的道德伦理因素引入到自己的行为当中,适度摒弃“工业化”光环笼罩下的“工具理性”崇拜,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一种“高质量”的发展。

浅析审计主体的风险偏好 篇7

关键词:审计主体,风险偏好,策略

任何审计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 即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授权或委托人。审计主体, 是指审计行为的执行者, 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 具体到社会审计就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虽然同为审计主体, 但是对待有风险的业务时偏好是有差异的。

一、审计主体之间的分歧

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群体目标, 不论它是由组织规定的, 还是自己制定的。没有群体目标的群体是不存在的。群体目标影响着群体职业行为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等。凡是群体必有其独特的行为规范, 这种规范或有明文规定, 或是约定俗成。

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群体的合作机构。合作不是基于利他, 而是利益主体认识到如果他们有确定相关的目标, 自利需要伙伴;合作性的工作能把自利整合为实现相关目标的联盟, 而竞争性工作能把自利掀起一场为争输赢的斗争。在合作的情景下, 利益主体把其他利益群体的活动视为其正外部条件, 而在竞争的情景下, 利益主体则视其他活动为其负外部条件。虽然在自利动机方面,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 当利益实现时, 双方均是受益者。但是, 目前的利益分配制度, 使得这些实现的利益在进行二次分配时, 出现很大的不平衡, 导致双方的利益倾向产生分歧, 从而影响到二者的风险偏好产生差异。

二、审计主体风险反应的偏好差异

(一) 利益差异

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两种分配体制:提成制或年薪制。在提成制下, 劳务成本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的, 是变动成本, 不影响边际贡献率, 对其剩余收益影响不大, 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 无论多低的收费, 都会有一定的利益。对具体的执业会计师, 虽然只要参加业务就可以有收入, 但是提成的比例很低, 大部分的业务收入由机构享有, 这样的利益机制下作为个体的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偏好是相对保守的;而在年薪制下, 作为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固定成本的压力, 使其不得不冒险, 而固定的劳务支出在收入增长时加大了边际贡献, 利益空间的追求使得机构的风险偏好更加激进, 而个体注册会计师的收益与业务收入不挂钩, 则更无冒险的动力, 相对提成制更为保守。由此可见, 在同样的风险面前, 由于利益的差异, 二者对风险的态度存在着分歧。

(二) 成本差异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是一个高脑力、高体力的职业, 一项业务的最直接成本, 就是注册会计师的劳动成本。竞争的压力使得注册会计师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和收费的限制下很好地完成审计任务, 在面临双重压力的情况下, 注册会计师是不情愿承接风险大的业务的, 但注册会计师在对成本进行考虑时, 往往只考虑自身的成本支出和可能的项目收入, 而不去考虑事务所为维系生存所必须的一些固定支出压力, 因此, 对业务的风险偏好, 相对于事务所而言更为保守。作为事务所, 其成本支出主要是:展业支出、劳务支出、税金支出、其他固定支出 (如租金、办公设备折旧等) , 还有预计的风险成本。其中, 展业支出、项目工资、税金支出是最主要的支出, 但这三部分都是变动成本, 没有收入, 就没有这三项支出, 而有了收入, 由于这三部分的支付比例是固定不变的, 所以只要有收入, 经营毛利率是稳定的, 一般情况而言形成的毛利足以弥补其他的固定成本, 这种成本结构与其他企业是不一样的。而没有业务收入时, 虽然不支付变动成本, 但是固定成本的负担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事务所采取的是年薪制, 更容易加大事务所的固定成本压力, 因此, 面对业务出现时, 作为事务所, 千方百计的要拿到手, 风险评价的尺度在对其自身成本的压力下不自觉地放得很宽, 这样的成本差异使得其风险偏好一般是激进的。此外, 事务所的另外的一个无形成本压力就是资质的维护成本, 资质是准入资格的评价标准中最重要的, 而最能量化的指标之一就是收入指标, 作为事务所的经营者, 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 失去了资质, 就等于失去了市场, 生存失败的压力远大于审计失败的压力。

(三) 风险差异

从对人产生影响的条件和过程看, 有两种基本的风险类型:一种是一般活动过程中因不确定性存在的风险, 称作普通风险:另一种情况是,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有人明知所采取的行动存在发生不幸后果的可能性, 但仍要按照自己的选择继续做下去, 这是因为其中存在的某种利益与机会使他认为值得去冒险, 尽管人们和社会对冒险行为的褒贬不一, 正如赌博与投机, 但是从根本上来讲, 还不得不把这类行动归结为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进取心, 这种在投机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称作投机风险。显然, 回避普通风险和追逐投机风险, 是风险活动中行为人的两类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但是从根本上说, 凡风险, 无论是普通风险还是投机风险, 都包含着人们为了某种目标利益而甘愿接受的那种来自于潜在损失的威胁, 当然人们总是想把这种威胁对自身的可能危害降至最低。在这样的意义上, 回避普通风险和追逐投机风险, 本质上都是趋利避害的行为, 因此, 应当把它们算做基于同一目的而对风险持不同偏好的心理特征。

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而言, 所面临的风险就是出现审计失败时可能受到的处罚。从监管的角度和力度来看, 对财务造假完善的处罚对象体系应该包括企业、企业所有者、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 就《注册会计师法》而言, 一个重要的缺失是它没有明确将事务所所有者纳入处罚对象, 由此, 尽管事务所已经脱钩改制成为个人所有, 但是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普遍采用有限责任制, 大多数有限责任制事务所的注册资金只有几十万元, 因此, 由事务所承担的有限责任实在不足以引起事务所所有者对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和风险引起重视。在面临审计失败时, 签字的法人和另外一名执业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一样, 虽然违规对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有相当的机会成本, 但是, 双方的违规收益相去甚远, 因此, 不可避免产生风险偏好差异。在回避普通风险方面, 二者的偏好是接近的, 而在追逐投机风险方面, 注册会计师则要相对保守。

从上面分析可知, 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个人, 作为审计风险活动的参与主体, 其行为无疑具有代表性。二者的风险处理行为都有双重性, 一方面, 他们都有规避风险的心理特性, 这指对普通风险的回避, 另一方面, 他们又都有主动承担、甚至追逐风险的心理特性, 这是对投机风险的承担甚至追求。回避普通风险, 反映了人在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上, 即较多地体现为自然人的需要上, 本质上是倾向于从众与组织心理的。而主动承担甚至追逐投机风险, 反映了人在试图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等方面的需要上, 更多的体现为社会人的需要上, 本质上是倾向于进取的和富于挑战性的。

三、消除审计主体之间风险偏好的策略

同为审计主体, 如果不能从利益和风险构成一个和谐的共同体, 这样的偏好差异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审计失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结果, 需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审计主体的风险偏好。

(一) 从组织结构上提倡合伙制, 推行合伙文化

近几年来, 有关业内人士对推行合伙制的呼声很高, 合伙制被认为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最佳组织形式, 在这种组织形式下, 审计风险的落实对象是合伙人 (事务所管理者) 和注册会计师, 执业者与所有者统一, 有利于约束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倾向, 从而使“履行责任的权利与补偿风险的利益”相统一。

(二) 建立有效的审计激励机制

会计师审计个体职业行为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激励理论。激励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所表现出的愿望程度, 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之意。激励可以促使人们为追求组织目标而做出最大努力, 由此形成激励理论。熟悉的帕雷托标准认为:如果从一种社会状态到另一种社会状态的变化, 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增加, 而同时又没有使任何一个人的福利减少, 那么这种变化就是好的, 就是可取的, 就是社会所希望的。对每一个审计行为个体进行激励, 便有利于促使其实现自己积极的行为目标, 以消除会计师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利益不均衡。

参考文献

[1]段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风险偏好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2006.

[2]Dean Tjosvold.Tearn Organization:an Enduring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John Wiley&sons Ltd.1994.

[3]Marc W.Anthony.z.Farming and cooperation in public games:an experiment with interior solution[M].Economics letters, 1999.

风险刑法的主体问题浅析 篇8

一、个人依旧是责任主体

在风险社会中,人造风险成为核心的风险形态,风险因社会中的个人行为有机结合而产生。以驾驶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 年统计公报显示,在全国12 089 万辆民用汽车中,私人汽车保有量9 309 万辆,增长18.3%,民用轿车保有量5 989 万辆,增长20.7%,其中私人轿车5 308 万辆,增长22.8%[1]。目前,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排在世界前列,北京、重庆、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保有量更是排在中国前列,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已经全面汽车限购。汽车的增多,自然导致的是全社会汽车使用风险的存在,或者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汽车,我们每一个使用汽车的人都为整个社会的汽车风险付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当然,我们在驾驶汽车时为了将风险控制在相对均衡的状态中,都会遵守交通法规。我们创造了风险不等于我触犯了风险刑法,因为我们的风险是在刑法允许的范围内。但当我们打破了风险的相对稳定状态时,例如醉酒驾驶,当我们实施了醉驾行为后,我们就已经将风险的相对稳定状态打破,因而产生了刑法所不允许的风险或者危险,进而应该对行为人进行归责。因此,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的人造性决定了人成为了风险刑法犯罪构成中的主体要件,也就是说,作为社会上具有刑事行为能力的个体———人应成为风险刑法的主体。在个人责任方面,风险刑法与传统刑法并没有区别,自然人应该成为责任主体。

二、法人责任成为新特点

法人责任在风险刑法中是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为了分析这个特点,我们对2013 年6 月18 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了4起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以及两起食品安全刑事案件进行比较分析,具体如表1。

通过对上面六起典型案件的比较分析,我们归纳出:该六起案件都是通过企业法人进行经营,并导致严重的社会风险和社会后果,其中5起案件,法人承担相应的刑罚。在风险社会中,现代化风险已经不是单单由人所创造,人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存在,例如法人组织,实施风险行为。当然,在风险案件中,将法人的责任归咎于小部分负责人,似乎容易使这些人成为了法人的“代罪羔羊”,毕竟法人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里面的所有人都参与了法人行为,从而造成了风险。但是要每一个人都承担责任是不合理的,因为在法人中,大多个体人的行为都是职务行为或者代理行为,其责任将被归责于法人。在英美法系国家中,这种责任称为刑事代理责任(Vicarious Liability),又成为替代责任,是指主体对他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而非自身的作为或者不作为承担刑事责任[2]。这种责任形式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即一是雇主对雇员在雇佣范围内的特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二是执照合法持有人对他人利用其执照实施的不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3]。当然,代理责任依然存在一个问题,即法人在没有罪过的情况下对法人进行刑事处罚,这是有违责任主义原则的。因而产生了同一责任理论(Personal Liability)。该理论又称为另一个我理论或者证实理论(美国说法),将法人的某些具有代表公司地位的成员与法人等同起来,认为这些成员的意志和行为可以看做法人的意志和行为。正如丹宁勋爵(Lord Denning)所认为,与一个拥有大脑和中枢神经来控制其行为的自然人一样,一个公司也能根据其中枢指令通过掌握一定的工具而实施行为。在公司机构中,一些作为公司双手的雇员或者代理人本身意思并非公司的心理或者意志;而另一些诸如董事和经理的人,他们可以代表公司的指导性心理或者意志并以此控制其行为,法律上则认为这些人的意志就是公司的意志[4]。这样,法人就具有了意志的行为。因此,在追究法人责任时,法人意思的缔造者是直接负责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而那些被成为“干活的双手”的雇员或者代理人则不必追究其责任,或者说他们的责任已经在法人中体现了。所以,人造风险的主体不单单是人,而且包括了作为人组合的组织,尤其是法人。为了追逐经济利益,使人性变得盲目而非理性,这导致人通过法人的外壳而破坏社会本身相对平衡的风险状态,而实施了刑法所不允许的风险或者危险。因此,法人成为了风险刑法犯罪构成中的主体要件,法人责任也是风险刑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法人不再成为个人的护盾

在民商法中,法人主要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除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揭开法人面纱”,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5年修正)》第64条规定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外,一般我们可以认为法人是个人民事上的护盾。在传统刑法上,法人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个人的护盾。以《刑法》第164条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为例,根据最高检和公安部制定的立案追诉标准,个人行贿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当股东以公司名义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行贿行为,行贿数额不足20万元,是否应该追究股东的个人责任呢?恐怕难以追究股东个人责任,但是请勿忽视股东是公司运作中最终的获利人。

为了破除“有组织的不负责”,笔者主张在风险刑法上采用法人与自然人责任标准同等原则。其主要原因在于,法人是法律上人格化的社会组织,也就是说,法人是法律拟制出来的“人”,在一些情况下可以赋予与自然人同等的权利义务,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应因为其是拟制出来的而减轻;也就是说,在同一相似的行为中,法人与自然人对法益所造成的损害从质和量的角度上应被视为一致。新近的司法解释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如两高制定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 年5 月4 日施行,第19 条)和《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 年6 月19 日施行,第6 条)都对于单位实施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犯罪不单独设定定罪量刑标准,而是适用与个人犯罪相同的定罪量刑标准。

除了主张责任标准同等原则外,笔者还主张法人与自然人责任追究双轨制,即在同一案件中,在追究直接负责人和法人责任时必须区分对待,避免责任混同。从表1 的案例四和案例五比较中可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罪名升格的问题,案例四将污染环境罪(《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后的罪名)升格到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案例五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升格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但两个案例一个明显的区别,即案例四并没有追究法人责任,而案例五则追究了法人责任。究其原因在于目前中国采用单轨制对待同一案件中个人与法人犯罪问题,从而导致当罪责升格后一方得以脱责。在案例四中,由于投放危险物质罪是自然人犯罪,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根据中国刑法规定必须法律有规定为单位犯罪的才能追究单位责任,因而行为人构成了投放危险物质罪,则不能成立单位犯罪。其最终结果是,法人得以脱罪,但实质上法人已经构成了污染环境罪。因此,采用责任追究双轨制甚为必要。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研究 篇9

健身市场主体。健身市场主体是指健身市场供需双方, 即包括提供健身服务的健身企业和购买了健身服务的健身消费者;健身市场主体风险。健身市场主体风险是指体育健身市场不同主体在提供健身服务或购买、享受健身服务过程中, 由于各自行为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 从而给不同市场主体带来损失可能性和程度的大小。

2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结构及风险体系要素的关系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由两部分组成, 其一是体育健身企业风险, 其二是健身消费者风险。健身企业风险是在健身企业提供健身服务过程中产生的, 健身企业运营行为和销售行为是导致企业风险的主要原因。由于健身服务具有生产和消费同步的特点, 因此, 健身消费者风险同样是在健身企业提供健身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 从消费者角度描述就是健身消费者风险在享受健身过程中产生,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享受服务行为是导致消费者风险产生的初始因素。健身企业和健身消费者在服务与被服务的过程中, 不仅面临自身行为导致的风险, 同时还面临市场环境和宏观环境因素导致的风险, 如图1所示。

3 我国健身市场风险现状

(1) 我国健身企业风险。

从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角度分析, 健身企业风险主要包括人员风险、财务风险、硬件风险、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和营销风险六个方面, 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财务风险, 权重系数为0.2022;人员风险, 权重系数为0.1803;硬件风险, 权重系数为0.1749;市场风险, 权重系数为0.1585;营销风险, 权重系数为0.1530和信息风险, 权重系数为0.1311, 如图2所示。

在财务风险中, 由于我国健身企业风险主要是由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投资行为以及对财务的管理行为导致, 因此, 投资决策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成为我国健身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险种。健身企业的人员风险由员工风险和消费者风险构成, 权重系数分别为员工风险 (0.4868) 和健身消费者风险 (0.5132) , 健身消费者风险高于员工风险。在两类人员风险中, 员工风险的决策者风险和会员风险的消费者意外伤害风险最大。健身企业硬件风险主要包括场馆风险 (0.4932) 和健身器材设施风险 (0.5077) 两大类, 后者风险较大, 并且以健身器械安全风险最为瞩目。健身企业市场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权重系数高于特殊市场风险。健身企业的一般市场风险出现频率较高, 主要包括消费者风险、潜在竞争者风险及供应商风险, 消费者风险排在首位。特殊市场风险最不常见, 一旦出现就危害性极大, 其中经济因素风险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倍受重视。健身企业的营销风险主要包括产品风险 (0.2231) 、价格风险 (0.2810) 、连锁风险 (0.2562) 和促销风险 (0.2407) , 价格风险排在第一位, 其后依次为连锁风险、促销风险和产品风险。信息风险包括内部信息风险 (0.5254) 和外部信息风险 (0.4746) 两大类, 且内部信息风险高于外部信息风险。

(2) 我国健身消费者风险。

我国体育健身消费者的风险主要涉及生理风险、功能风险、金钱风险和社会心理风险四个方面, 其中健身消费者的生理风险排在首位, 权重系数为0.3534;其次为金钱风险, 权重系数为0.2707;再次为功能风险, 权重系数为0.2030;最后为社会心理风险, 权重系数为0.1729, 如图3所示。

健身消费者的生理风险中运动伤害风险最突出, 常见的运动伤害风险包括过量运动、韧带拉伤、骨损伤、骨关节扭伤、摔伤和猝死等。运动伤害风险轻则造成会员生理和心理影响, 重则会导致消费者生命的终结。金钱风险主要包括会员卡费风险 (0.4048) 、私教课程类风险 (0.3333) 和配套产品风险 (0.2619) 三种, 其中卡费风险排在首位。其中, 导致卡费风险的最显著因素就是健身企业倒闭。健身消费者的功能风险主要包括锻炼效果风险 (0.3089) 、服务人员风险 (0.3415) 和场地设施风险 (0.3506) 。上述风险中, 身体保健风险、团课教练风险、健身器械状况风险分列每类风险的首位。健身消费者的社会心理风险主要有评价风险 (0.4681) 和信誉风险 (0.5319) 。其中, 家人评价风险和健身企业承诺无法兑现风险最大。

(3)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共同风险。

在两类市场主体各自的风险中, 健身消费者的风险绝大部分属于健身企业的风险范畴, 如消费者的生理风险, 若该风险出现, 就会导致健身企业的财务风险、人员风险和硬件风险的发生。同样, 健身企业风险同样也是健身消费者面临的风险, 如金融危机的出现, 影响健身企业的同时, 也在引发消费者的金钱风险。因此, 虽然我国健身市场不同主体面临的风险类别有所差异, 但是不同主体风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时甚至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4 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对策

(1) 建立更为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

我国绝大部分健身企业采用会员制, 即先付费后享受服务, 而且销售的会员卡以一年以上的卡种为主, 如果健身企业倒闭, 消费者的权益将难以保证。因此, 提高健身企业注册资金额度等措施, 将对健身市场主体风险起到“源头性”控制作用。

(2) 实行严格的健身企业预售审批制度或严格禁止预售行为。

健身企业的预售可以使投资人在正式营业前就能快速回收资金, 降低投资成本, 减少自己的投资风险。但是, 由于目前对健身市场预售没有法律法规约束, 出现了一些实力不足的健身企业在预售效果较差时出现了无法正常营业, 甚至投资人卷款潜逃现象。因此, 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应增大管理力度。

(3) 加强国家行政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

我国健身市场行政管理部门涉及体育、劳动、工商管理、税务等, 它们虽然在各自领域发挥着监管作用, 但是效果有限, 如果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具意义。

(4) 健身企业或健身消费者应购买相关保险。

在健身企业运营或健身消费者锻炼过程中势必面临多种风险, 为了有效地进行风险转移, 健身企业或健身消费者应主动购买相关保险, 从而有效地实现风险的转移。

摘要:本文对我国健身市场主体的风险概念、风险结构、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现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避免或降低我国健身市场主体风险的对策, 如建立更为严格的健身行业准入制度, 实行预售审批制度和加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联合执法力度等。

关键词:市场主体,风险,销售行为,购买行为,健身消费者

参考文献

[1]弗兰克.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黄晓春.论中国体育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与风险控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5) .

风险投资主体 篇10

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从该模型中可知,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检查风险就越低,反之亦然。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一般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审计风险出发,根据推断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得出检查风险。但是对于审计风险收益的度量研究甚少,对于一定的审计风险,所产生的收益大小将是注册会计师决定是否承担相应审计风险水平的重要考虑标准。笔者将人力资源投入概括为审计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力资源,其与审计风险有关。利用风险管理中的Sharpe值,对审计风险收益进行度量。Sharpe值是由威廉·夏普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发展而来的,Sharpe=[E (Rp)-rf]/σp,其中,E (Rp):投资组合预期报酬率;rf:无风险利率;σp:投资组合的标准差。Sharpe值计算投资组合每承受一单位总风险,会产生多少的超额报酬,以得到那些在给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期望回报最大化的投资组合,或那些在给定期望回报率的水平上使风险最小化的投资组合。本文通过引入Sharpe值度量审计风险收益,分析注册会计师如何比较初始Sharpe值与额外审计风险收益,介绍人力资源投入、审计风险与Sharpe值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注册会计师在是否接受承担审计风险时考虑的因素。

二、审计风险收益度量

审计风险收益度量指的是每单位审计风险所产生的收益,记为Sharpe。由于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注册会计师在承担额外的审计风险时所考虑的收益,所以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额外收益与增加的审计风险的比值,将其与原始的Sharpe值进行对比,这里审计风险收益的度量是基于被审计单位额外支付的审计费用,以及注册会计师可能面临的法律赔偿责任风险。原本的Sharpe值=(审计收费-人力资源投入)/审计风险,此处人力资源投入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中所使用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的投入(由于主要是人力资源投入,所以此处延续之前研究所定义的概念),这里人力资源投入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审计风险中的检查水平就与人力资源投入水平相关。而额外风险收益=增加的审计收费/增加的审计风险,将其与原本的Sharpe值进行对比,可以确定注册会计师是否接受额外的审计风险。

假设初始确定的审计收费是定值w(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因为初始审计收费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已经写明),人力资源投入与审计风险是反向关系,假设为α-βr,审计风险为r,则原始的Sharpe值=(w-α+βr)/r=β+(w-α)/r,而额外审计风险收益=增加的审计收费/增加的审计风险,如果这个值大于初始Sharpe值,则可以接受额外的审计风险;反之则不接受额外的审计风险。

第一种情况:当审计风险足够大,这时初始的Sharpe值取决于β值的大小,人力资源投入与审计风险的反向关系将变得不明显(边际效应递减,审计风险的增加对于人力资源投入的减少贡献降低),即β值较小,初始Sharpe值也较小,额外风险收益将很可能大于初始Sharpe值,使得注册会计师接受额外的审计风险,这种情形对注册会计师将会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初始的审计风险假定较大,导致接受更大的审计风险,使得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二种情况:当审计风险较小时,这时人力资源投入与审计风险的反向关系将变得明显,审计风险细微减少,将会以人力资源较大投入为代价,即β值较大,而(w-α)/r取值也较大,初始Sharpe值较大,使得额外风险收益很可能小于初始Sharpe值,注册会计师不愿意接受额外的审计风险。

由上述分析可知,Sharpe值是一个衡量注册会计师是否接受额外审计风险的指标,这个标准将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产生影响。

三、影响审计风险收益度量的因素

(一)审计费用。

审计费用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已经列明,但是审计费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是分阶段付费,即将业务分为若干阶段,按照业务进行的阶段予以支付费用;预付部分费用,即委托方与会计师事务所双方事先预定部分的预付金额,当审计报告出具后再支付余额。审计费用支付方式使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受制于被审计单位,同样审计费用的支付方式为或有收费提供了条件,而且变相的或有收费,将会以服务费用或者咨询费用的形式存在于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这更为或有收费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会计师事务所为被审计单位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只要这种咨询服务不是与鉴证业务不相容的服务就是被允许的。所以咨询费用与审计费用必定会混合在被审计单位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这里或有收费是额外的收益,必定伴随着审计风险增加,而业务约定书中约定的收费可以视为最初的审计收费,即计算初始Sharpe值时的w。

(二)审计法律责任诉讼环境。

在审计风险收益度量模型中,笔者将审计风险与其面临的法律赔偿责任相联系,即审计风险越高,其面临的法律赔偿责任将越大,这也是一般注册会计师审计市场存在的情形。但是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仍处在诉讼率低、诉讼成本大的阶段,投资者直接起诉会计师事务所还有较大难度。所以审计风险将会因为面临的法律赔偿责任降低,在原来的基础上乘以一个小于1的风险系数,将使审计风险收益更大,所以有时会计师事务所会容忍更大的审计风险,出现如上述分析的第一种情况,这种由于审计法律责任诉讼环境变化而导致审计风险收益度量模型的调整,值得不同的审计主体关注。

四、基于不同审计主体观点度量审计风险收益

按照“受托责任观”的审计观点,审计行为的发生必须有审计人、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这样的三方关系:作为审计第三关系人的审计委托人将自己的资源委托并授权第二关系人经营管理,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作为被审计人的第二关系人接受委托与授权并承担起管好用好受托资源的受托经济责任;作为审计委托人的第三关系人委托第一关系人对第二关系人的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一)被审计人(第二关系人)。

从被审计人(受托经营者)的角度看审计风险收益度量,必定希望降低初始Sharpe值,增加额外的审计风险收益,促使注册会计师在较大审计风险的条件下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所以被审计人不希望加大初始的约定审计收费w而增加初始的Sharpe值,使得注册会计师不愿意接受更高的审计风险;而是希望通过降低初始的约定审计收费,然后通过或有收费的方式增加额外的审计风险收益,进而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决策。

(二)审计委托人(第三关系人)。

审计委托人希望注册会计师获得一个较大的初始Sharpe值,比如希望建立一个良好的审计声誉市场能够增加审计风险与法律赔偿责任的相关性。由于我国目前审计委托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审计委托人不能对审计风险收益施加影响,被审计人与注册会计师合谋成为可能,注册会计师更愿意接受较高的审计风险。

(三)利益相关者。

随着上市公司的产生以及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认识,审计报告是一种公共产品的观点也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注册会计师实际代表包括所有社会公众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的审计监督,从合作广度的角度来看,这种审计监督应该由政府来执行。政府之所以将部分审计监督权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正是适度规模的限制,是权衡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结果。所以利益相关者希望政府及相关组织能够通过参与审计市场、设计相应的审计准则和规范,进而影响初始Sharpe值以及额外的审计风险收益、注册会计师的决策,达到审计报告客观反映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的目标。

从不同的审计主体来看,在目前审计委托模式不健全、审计监督不足的情形下,审计主体对于审计风险收益相应的变量影响不够,使得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对于非上市公司,更是对利益相关者的完全信息不对称。所以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及注册会计师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审计风险收益Sharpe值。

五、结论

针对上述基于不同主体观点度量审计风险收益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使审计风险收益Sharpe值趋于合理,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首先,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监管,不断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和《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处罚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将违法违纪行为与相对应的责任进一步细化,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与此相对应,完善审计诉讼制度,制定统一的、可操作性较强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程序,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责任,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得到落实,提高法律责任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约束刚性。这可以消除审计风险与法律诉讼责任之间的风险系数。

风险投资主体 篇11

关键词:项目管理;控制;风险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和工程建设相关的项目也越来越多,而工程项目管理能够让企业管理水平增加的同时,也能降低企业在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风险几率。在现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如果企业要在这激烈竞争的市场站稳脚跟的话,除了企业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以外,在竞争力上的加强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走上强化之路的奠基石就是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的控制。建筑业的危险系数在我国多年的建筑发展中一直相对较高,特别是近几年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的建设中。企业在这样的措施中无疑是得到了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是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企业必然要面对这样的政策,从中作出合理有效的反应和方法才能够突破企业自我而取得良好发展。

二、建设方使用合同制的利弊

合同随着雇佣制的诞生而产生。在建设工程项目中,资金投入方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把关,这便是在项目中除了质量与安全之外最重要的事了。不仅是要能够使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出无限的潜力,也是对投资和预算工作上的需要。无疑合同制便是实现这些目标中能够使用的最有效的方式。合同书中应该写明所有方面在资金使用上的情况,这不仅能作为以后施工工作中的重要凭据也是对房建工程的一个有力保障。从总体的把握度上来讲拟订合同是极容易的,在风险因素方面来讲也是相对较小的,尤其对那种实际金额不多的工程而言是极其有效的措施。因为项目中的各种因素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且其余施工项目本身的一些不利因素对工程的制约情况,都是能够导致投资一方在利益上受损的因素。为了在日后的建设过程中不出现问题,所以在施工前就要将重要的准备工作做好。

三、合同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风险

基于主要市场仍然是建筑市场来讲,因为建设方处于主动地位,经常在制定合同和各种条款的时候都会非常的苛刻,实际方面的利益因此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实际操作方往往在诸多的工程项目上被动地接受这些情况是因为实际操作方处于被动的地位。对于施工中的成本和风险出现的情况方面来讲,这种先天性的制约对其有诸多不利的影响。而且施工实际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企业利益便没有任何的保障性,这便是承包方经常会面临的情况。主要由这几个方面表现出来:1.施工周期过长。多数的国家项目建设周期一般都在4至5年,短时间的也需要2至3年;2.设计图纸交付时间延迟,会失去工程建设的最佳时机,从而给施工方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3.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的漏洞,这会导致在施工中存在过多的各种变化因素。

四、建筑工程主体行为风险管理中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提高企业风险预测和鉴别能力

在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风险的首要因素是指施工单位缺乏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无法从风险根源与风险征兆中发现和预测风险类型。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提高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自身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建筑工程管理设置方面,指派专人或者专业团队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潜在风险进行及时评估预测,通过对施工环境、施工要素以及施工资料等方面进行细致布控,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来评估当前阶段风险发生的概率,并就风险种类进行细致分析。通常来说,建筑施工风险种类主要表现在影响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工程造价等主体方面,而风险发生的周期性很难通过事实依据进行确定,施工风险在各个要素之间所具有的潜在关系也需要进行梳理。在施工管理团队中,风险管控人才需要具有专业素质,对风险的甄别和鉴定能力有一定的分析基础,凭借自身阅历和知识,对风险因素进行具体分析,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从而提高项目风险管理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中安全风险保障意识

大部分建筑施工过程中发生的风险都属于安全风险造成的,因此安全风险管理是建筑风险评估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风险因素对于企业施工管理的影响也比较明显,但安全风险能够通过细致管理和制度规范进行合理规避。对于施工主体风险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1、对施工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施工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所有施工资质和专业程度的检验必须有专人负责,在工程开工之前,明确所有参与施工人员或团体的施工资质水平,审查其施工资质授权等级;2、对不同工种和不同工程施工类型的个人或团体进行资格检查,特种工必须具备相应的工种许可证,所有施工步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工程监理需要在工地进行施工步骤和分工合理化检查;3、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在项目开工之前,需要对所有参与工程施工和建设的团体或个人进行工程施工安全教育,工程监理与项目经理需要在每一项施工阶段完成之后进行工程合格验收,对存在工程安全隐患的区域责令整改,在项目投入使用前再进行安全检查,务必保证项目施工安全管理的具体落实;4、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工程技术交底与记录工作,提高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可靠性与实效性。

(三)强化工程预算与造价人员的专业素质

工程预算和造价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收益具有关键性意义,而发生工程造价风险的原因很可能由于工程预算以及资金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流程与技术了解不全面,从而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出现造价超预算的现象。这就需要工程建设单位聘请具有专业素质的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人员,相关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工程预算及造价管理资质,在此基础上,定期对工程预算清单、造价表等进行检查,选派工程预算管理人员接受定期培训等。

(四)强化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对于工程约定双方的行为条件都具有约束力,因此需要在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中尽可能规避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的出现。合同管理的主要方面是对工程资质以及信用评价未能达标的业主进行筛选排除,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经济限制造成的工程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发生,尽可能避免工程资金风险的发生。在对工程主体项目进行分项承包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承包商的项目资质审核,减少项目分包出现的风险。工程合同管理的合法性与项目法律界定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合同双方利益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通过协商沟通等方式,对合同内容进行合理解释。在签订合同时,必须订立书面合同,避免口头合同出现的施工纠纷现象出现。

结语:

施工项目进展的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和专业排查,能够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科学规避建筑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风险。本文就项目施工主体风险管理的方法和依据做出论述,有助于施工企业提高项目风险预测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邓世川.基坑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风险识别[J].科技信息,2013(9):362-362,363.

[2].赵辉.房地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科技视界,2013(5):156-156,143.

[3].喻细香 张卫兵.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3(4):21-22,33.

风险投资主体 篇12

农地整治是人类对土地利用混乱、不合理现象进行整治、改造的过程, 也是重新配置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及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地整治的投入, 进一步发挥农地整治综合效能和作用。截至2011年, 国土资源系统为反哺农村, 每年筹集资金近千亿元开展农地整治工作, 补充耕地不低于同期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和农业结构调整损失的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十一五”期间, 经过整治的耕地生产成本平均降低5%~15%, 产量比过去增加10%~20%, 全国提高粮食产能80多亿㎏。然而, 农地整治是一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的项目, 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目前我国农地整治的资金来源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国家、企业和个人, 特别是在农地整治中国家投资占主要份额, 大约为98%, 只有非常少的资金来源于企业或者个人。总体而言, 我国农地整治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融资机制需要加强创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目前我国农地整治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投资渠道单一、结构失衡;二是投入资金规模小、效益低。主要是利益相关主体由于在自然环境、投资体制、财政体制因素等不完全信息条件约束下由于目标函数不同存在投资动态博弈行为。

基于此, 本文运用古诺—纳什均衡博弈理论, 在不完全市场信息的条件下采用动静结合法对我国农地整治投资机制及各利益相关主体投资动机进行系统分析, 诠释主体间农地整治项目投资从总体上不能达到最优的深层次原因, 并据此提出构建完善的项目投资机制思路, 对于减少投资的效率损失及寻求新的农地整治资金供应渠道, 力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推动农地整治产业长足发展, 加快农地整治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 两级城府下的农村土地整治投资博弈

2.1 博弈产生的原因

对于两级政府而言, 在某一时刻t1, 其投资都存在两种选择, 即或者投资农业, 概率为P, 或者投资非农产业, 其概率为1-P。由于项目在不断安排, 地方政府也可以反复决策, 因此, 在下一时刻t2, 地方政府又有两种选择:农业和非农业……, 如此循环, 最终形成了多种选择策略博弈模型。假设W0、W1分别表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农地整治投资标准化效用函数;C0、C1分别表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必须承担的农村土地整治投资额度;G0、G1分别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总量;α、γ分别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将农村土地整治投资推脱给对方以后获得的收入量占各自总支出的比例;β、θ分别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被迫接受对方推给自己的投资责任而被迫增加的支出占各自总支出量的比例;ε、ω分别表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农地整治财政投资中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时付出信息运行成本占各自支出总量的比例。假定中央政府的目标是在保证自己财政农业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那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偏好可以用一个定义在财政农业支出的效应函数来表示,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要面临的社会总效用函数模型为:

这表明,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效用取决于各自推脱出去的投资支出、被迫接受对方推脱过来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的产生的费用成本三者之间的对比关系, 如果前者大于后两者之和, 则社会总效用会递增, 反之则会递减。中央与地方在农地整治项目投资的相互博弈过程, 其实就是两者在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费用的同时, 将不同属性的农业投资和地区受益方面难以判断的对投资职责相互推脱给对方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在中央财政对农业项目投资比例逐渐减少的情况下, 尽可能多的将投资责任推脱给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考虑到本地区的财政投资最优化, 在没有硬性条件约束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当然不愿意将过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周期长、效益低、自然和市场存在双重风险的农业方面。

3 政府和农户的农村土地整治投资博弈

3.1 农户投资行为分析

从市场角度看, 农户在很大程度也是农业投资的主体, 1990年以来,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普遍实行后, 农村集体经济职能迅速弱化, 直接导致农村集体和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渐下降。2004年农村集体投资比例仅为16.25%, 而个人投资比例下降到4.75%。影响农户对农地整治投资的倾向, 归结起来一般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第一, 农户收入水平及结构。高收入水平的农户在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会逐渐脱离农业, 不愿意再往比较收益水平低的农业进行投资;第二, 土地经营规模。理论上认为土地规模越大农户越趋向于增加资本投入。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偏大或偏小都将造成投资的不经济性;第三, 非农就业程度。非农就业机会增加时, 农户进行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可能性和规模都会减小;第四, 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影响农户的资本或劳动投资倾向。从投资效应上讲, 政府投资的目标收益函数是在减少财政支出的情况下使财政投资效应最大化, 而农户则是使个人收益最大化。

3.2 政府和农户的投资博弈

对于农业生产, 其也遵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其生产函数基本形式:

假设式中Y是总产值, Y的总产值受到K、L的影响, A (t) 是农业综合技术水平, L是农户农业生产投入的劳动力数, K是投入的资本, 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 Β是产出的弹性系数, μ随机干扰向, 且μ≤1。并假设政府或农户投资非农产业也遵循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从这个模型看出, 决定农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 (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 。根据这一生产函数, 假设农户投资的收益函数为Yf=f1 (k1, L1) +f2 (k2, L2) , 其中f1 (k1, L1) 表示农户投资收入, 假定农户对项目的投资为Kf, 而f2 (k2, L2) 则表示农户非农产业投资收入;政府的收益也是有两部分组成, 即投资农业收益f1和投资非农产业收入f2, 并将政府的收益函数表示为Yg=f (f1, f2) , 同时假定政府的农业投资为Kg。

从理论来讲, 农户或政府将资金投资于农业对对方都有利, 农户投资减轻了政府财政支农负担, 从而使政府能够将财政资金更多的投资于非农产业增加效益。只有政府和农户相互增加农业投资, 才能使收益函数最大, 一方增加而另一方不增加则会导致收益降低, 当两者都不增加农业投资时收益函数接近于零或收益不存在。故政府和农户之间农业生产投资最终有四个博弈结果 (见表1) :

由于博弈双方只要存在一方的边际投资收益率小于0或等于0, 都会存在一方投资而另一方不投资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博弈的最优解便不会存在, 并且导致投资的另一方也会逐渐减少对农业生产的投资, 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纳什均衡解 (0, 0) , 即政府和农户在农业生产投资收益的最终结果都没有收益或者收益为0, 从而使双方在没有硬性条件约束的状态下都不会主动的增加农业生产投资。这和两级政府下的农业生产投资博弈结果一样, 正是由于这样的博弈结果才导致了目前农业持续向前发展的陷阱。

4 结论与建议

4.1 完善政府职能是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农村土地资源实质上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 公共物品“外部性”的存在, 使土地资源利用最优决策水平偏离了社会最优决策水平, 这就要求政府对人们的土地利用活动发挥主导作用, 明确政府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的供给范围和职责, 特别是完善项目运营的资金管理制度, 加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及防护林建设的力度。对一些关乎农户利益的重点领域、关键问题需要重点解决, 以实现社会范围内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4.2 从政府和农户的农业生产投资博弈结果看, 博弈的最终均衡并非是一种理想的均衡

政府在投资行为上应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村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激励农户主动的增加对农村土地整治投资, 提高积累和投资水平, 制定有利于农业及农村发展、向农业倾斜的财税和信贷、金融等相关政策, 完善以市场为基础, 政府财政投资为主体, 农户积极参与投资以及信贷投资等多元化投资体制, 从而实现投资博弈的帕累托改进。

4.3 积极建立完善的农户参与决策体系是农村土地整治项目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关系到千家万户, 关系到农户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等, 加强农户项目的决策参与度显得尤为重要, 项目决策参与体系的完善需要贯穿于农户生产的整个过程, 需要合理规范农村基层组织、农村企业和农户三者之间的信息协调。同时积极整合农村土地整治资金, 加强对其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尤其是要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 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2]陈池波.中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3]陈池波, 崔元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业投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5, (6) .

[4]刘承芳, 张林秀, 樊胜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影响因素研究——对江苏省六个县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02, (4) .

[5]冯华艳.制度变迁及中央与地方的博弈[D].郑州:郑州大学, 2002.

[6]李增福.政府推动农业标准化的职能定位[J].经济问题, 2007, (12) .

上一篇:磨矿自动控制下一篇:外周血管介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