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共4篇)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篇1
烧伤并发感染是烧伤外科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高病死率、高发病率等特点,是造成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患者在烧伤后2周内出现的感染属早期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低体温、白细胞减少、精神抑郁等,若不能及时干预治疗,极易威胁患者的生命[2]。因此,若能在早期发现感染并给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有利于预后恢复[3]。近年来,外周血中CD64+检测提高了早期烧伤并发感染的诊断率,对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分析烧伤并发感染患者外周血中CD64+中性粒细胞的表达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烧伤科就诊的200例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腹胀、腹泻、烦躁、谵妄、精神抑郁等,排除无明显临床特征的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为烧伤后并发感染患者,对照组为烧伤后未出现感染的患者。观察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8~52(32.51±2.68)岁。对照组男42例,女58例,年龄27~55(33.05±2.78)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消毒、抗感染、补液等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手术清创。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抽取入院前所有患者外周静脉血2.5ml,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于入院后第5d再次抽取外周静脉血2.5m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及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的表达水平。取外周静脉血35μl与20μl抗CD64抗体混合,在室温环境下避光15min后滴加2ml溶血素,在相同的环境下避光放置1h后制成CD64样本,将每个样本计数为10 000个细胞,其中,将CD64值分析范围设定为100~104。CRP采用速率比浊法进行测定,参考值为<8.2mg/L;WBC与Neu%采用5分类血常规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前后CRP、WBC、Neu%及CD64计数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CRP、WBC、Neu%及CD64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和CD6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eu%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感染是各科室术后或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5]。对于烧伤患者而言,感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高病死率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感染症状不具有典型性或特异性,因此在早期诊断中很难发现,增加了诊断的难度,患者在感染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且在这过程中抗生素的滥用,造成患者耐药性增加,不利于患者后期的治疗,延长治疗时间[6,7]。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流式细胞检测仪可在早期检测出烧伤并发感染患者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的表达水平,对诊断早期烧伤并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8]。CD64在外周静脉血中多分布于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表面,此外,在中性粒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若机体发生感染,中性粒细胞必然会受到炎性因子的刺激,其表面CD64分子水平急剧上升,表明CD64表达水平与烧伤并发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患者感染程度越重,CD64表达水平越高[9]。在患者发生感染、出现炎性反应或组织损伤后CRP水平会急剧上升,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CRP水平随之下降。WBC是人类免疫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检测WBC及Neu%水平可以判断患者自身免疫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治疗[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前CRP、WBC、Neu%及CD64计数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RP与CD64水平与烧伤并发感染严重程度相关,且患者感染越严重,其表达水平越高;观察组治疗后CRP和CD6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eu%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治疗,患者CD64及CRP表达水平趋于稳定,由此可以将CRP与CD64水平作为早期诊断感染指标。观察组治疗后CRP、WBC、Neu%及CD64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过治疗,患者的烧伤并发感染的病情得到控制与缓解,各指标水平虽较治疗前下降,但仍高于未出现感染者。由此可见,检测烧伤并发感染患者外周血中CRP、WBC、Neu%及CD64水平对早期诊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烧伤并发感染患者外周血中CD64+中性粒细胞表达及CRP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可为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依据,对患者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分析烧伤并发感染患者外周血中CD64+中性粒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在烧伤科就诊的200例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并发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为烧伤后并发感染患者,对照组为烧伤后未出现感染的患者。2组患者均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及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的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CRP、WBC、Neu%及CD64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和CD64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Neu%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烧伤并发感染患者检测外周血中CD64+中性粒细胞表达及CRP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感染,改善预后。
关键词:烧伤,感染,CD64+,中性粒细胞,预后
参考文献
[1]周涛,龚雅利,彭毅志,等.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4):243-248.
[2]陈武鹏,彭炳生,胡检,等.伏立康唑治疗严重烧伤患者真菌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3):5380-5382.
[3]郝振明,翟彦斌,孟艳斌,等.改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头颅电击伤毁损性创面早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烧伤杂志,2015,31(6):406-409.
[4]钟晓旻,陈宾,刘昌玲,等.统一创面手术方案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2015,31(4):254-258.
[5]余静,严军,梁华平.创伤/烧伤后T淋巴细胞数量、分布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12):1139-1142.
[6]郇京宁,郭峰.创伤和烧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策略[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3):197-200.
[7]姚尚圣,李金玺,周南,等.持续床旁血液净化联合削痂治疗重度烧伤并发ARF[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51-54.
[8]唐忠志,程青,陆卫华,等.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抗生素应用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6,37(4):575-577.
[9]佟艳艳,王菊惠,张会芬,等.血液细菌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CRP及WBC水平变化[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9(10):1693-1696.
[10]邹金海,王艳生.腹水CD64及外周血m CD14检测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价值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0):3324-3327.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 年3 月~2015 年4 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5 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且结果显示为健康的65 名人员为对照组。 对照组的65 名健康人员中,男39 名,女26 名年龄18~70 岁,平均(45.0±6.7)岁。 观察组65 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男38 例,女27 例,年龄18~71 岁,平均(45.2±6.5)岁,其中非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44 例,MODS 21 例;死亡18 例,存活47 例。 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取观察组伤后24、48 h及72 h时和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其中部分血标本首先进行离心(TD5A-WS型医用离心机)处理,3000 r/min离心5 min然后取上清液进行血清炎性介质的检测,其包括抗炎及促炎介质两大类,其中抗炎介质包括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IL-13 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促炎介质包括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γ 干扰素(IFN-γ),上述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定量检测。 采用EMSA法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 将观察组伤后24、48 h及72 h时和对照组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 抗炎介质及促炎介质进行分别统计及比较;比较观察组中非MODS患者及MODS患者、 存活者及死亡者的上述指标的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核因子 κB及促炎介质比较
观察组伤后24、48 h及72 h时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与血清促炎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伤后48 h及72 h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高于伤后24 h,伤后72 h的促炎介质水平高于伤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同组伤后24 h比较,#P < 0.05;NF-κB:核因子 κB;IL:白细胞介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IFN-γ:γ-干扰素
2.2 非MODS与MODS患者核因子 κB及促炎介质比较
MODS患者伤后24、48 h及72 h时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与血清促炎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非MODS患者,且伤后48 h及72 h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高于伤后24 h,伤后72 h促炎介质水平高于伤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非MODS患者伤后48 h及72 h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高于伤后24 h,伤后72 h的IL-1β水平高于伤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存活与死亡者核因子 κB及促炎介质比较
死亡者伤后24、48 h及72h时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与血清促炎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者,且伤后48 h及72 h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高于伤后24 h,伤后72 h的促炎介质水平高于伤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存活者后48 h及72 h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高于伤后24 h,伤后72 h的促炎介质水平高于伤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3。
注:与非MODS者同期比较,*P < 0.05;与同组伤后24 h比较,#P < 0.05;NF-κB:核因子 κB;IL:白细胞介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IFN-γ:γ-干扰素
注:与存活者同期比较,*P < 0.05;与同组伤后24 h比较,#P < 0.05;NF-κB:核因子 κB;IL:白细胞介素;TNF-α:肿瘤坏死因子;IFN-γ:γ-干扰素
2.4 两组抗炎介质比较
观察组伤后24、48 h及72 h时的血清抗炎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伤后48 h及72 h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高于其他时间段,伤后72 h的抗炎介质水平高于伤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与同组伤后24 h比较,#P < 0.05;IL:白细胞介素;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
2.5 非MODS患者与MODS患者的抗炎介质比较
MODS患者伤后24、48 h及72 h时的血清抗炎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非MODS患者,且伤后72 h的抗炎介质水平高于伤后24、48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非MODS患者伤后72 h的IL-4、IL-6 高于伤后24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见表5。
2.6 存活与死亡者的抗炎介质比较
死亡者伤后24、48 h及72 h时的血清抗炎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者,伤后72 h的促炎介质水平高于伤后24、4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存活者伤后72 h的IL-4、IL-6、IL-10、IL-13、TGF-β水平均高于伤后24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见表6。
3 讨论
多发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极为明显,而其中的严重多发伤危害更为明显,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5],因此对于多发伤患者尤其是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相关研究在临床并不少见,其中关于与本类创伤患者预后相关的指标变化研究较多[6,7,8],但是众多研究中相对肯定的研究指标研究极为缺乏。 临床众多研究显示[9,10,11,12],机体受创后,炎性应激状态较为明显,因此炎症介质的表达呈现异常的状态,而抗炎介质及促炎介质作为临床中的两大类主要炎性应激指标,其在机体受创,尤其是多发的严重创伤过程中,呈现出相应幅度的波动[13,14],而对这些指标的波动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机体的炎性反应状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另外,抗炎介质与促炎介质两大类指标之间均有一定的均衡作用, 当机体受到不良应激时,促炎介质随之升高,而受之影响,抗炎介质表达开始增强,因此呈现出二者均波动的情况。 再者,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的指标中,除炎症介质具有直接的反映价值外,较多参与炎症介质调节的指标也成为间接了解炎性应激程度的重要依据[15,16],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是临床中认为其在炎性应激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从而导致了机体多类细胞因子的表达紊乱,而这种紊乱的程度不仅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此类指标的波动情况,对于了解机体的综合状态,尤其是炎性应激状态也发挥着一定的临床作用[17,18,19],因此对其进行细致全面探讨的价值较高。
注:与非MODS者同期比较,*P < 0.05;与同组伤后24 h比较,#P < 0.05;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IL:白细胞介素;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
注:与存活者比较,*P < 0.05;与同组伤后24 h比较,#P < 0.05;IL:白细胞介素;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
本研究就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与炎症介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检测价值进行研究探讨,结果显示,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与血清抗炎介质、促炎介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呈现异常表达状态,表现出明显高于健康人员的状态,另外,患者伤后24、48 h及72 h时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核因子 κB与抗炎介质、促炎介质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伤后不同时间MODS及死亡者的检测水平均高于非MODS及存活者,说明上述血液检测指标不仅仅对于创伤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且对患者是否可能发生MODS及存活可能性有一定的监测意义,故认为上述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及预防性治疗干预措施的制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
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分析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采用深圳产迈瑞BC-5500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2 方法
152例标本均采集于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100例, 女52例。迈瑞BC-5500五分类仪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0%~70%, 大于70%为增高。取血细胞仪提示NC不同程度增高的血标本, 混匀制片, 瑞氏染色, 由专门从事细胞学工作的人员在油镜下对每张血涂片做200个白细胞的分类计数, 并观察中毒性颗粒、空泡等变化, 含中毒性颗粒细胞>50%或含空泡细胞>10%定为阳性中毒性变。仪器指示幼稚细胞和疑有不成熟粒细胞。
2 结果
2.1 幼稚细胞的漏检情况
152例患者涂片中, 手工复片17.5%的患者出现中晚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7例, 晚幼粒细胞20例) , 出现晚幼红细胞4例占3%。而仪器提示不成熟粒细胞仅16例, 复片3例。
2.2 粒系的成熟度情况
随着NC比例升高粒系成熟障碍随之加重, 仪器法与手工复片之间粒系成熟度有着明显差距。此外, 有相当部分标本只有NC升高, 并没出现核左移 (粒系成熟度阴性) , 而部分标本虽然NC不高, 但有明显的粒系成熟障碍。
2.3 粒系的中毒性变化
NC增高患者中约38.5%出现明显中毒性颗粒或空泡变化, 并随着粒系百分比的升高有增多趋势, 尤其是迈瑞BC-5500血液分析仪提示NC正常或轻度增高患者的涂片, 3例患者也出现较明显的中毒性改变。
3 讨论
血液分析仪分类结果评价时, 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增高等标本作出手工分类的选择尚能被接受。而对NC增高的标本, 多数操作者将其与感染挂钩, 默认仪器结果, 忽视仪器提示, 又因这类患者数量较多, 工作量大, 而放弃手工分类, 使不少阳性指标人为丢失。而对NC增高标本是否进行复片, 缺少完善资料论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NC增高的标本, 仪器提示复片比例较低, 本文152例标本约17.5%的患者有幼稚粒细胞释放, 3%的患者有幼红细胞出现;38.5%的患者有中毒改变;约48%的患者出现粒系成熟度变化。对有异常提示的患者也不是十分可靠, 尤其对少数患者和疑难患者需要有详细的病情跟踪资料时, 这种阳性指标的丢失十分可惜。血液分析仪检测速度快, 分析细胞多, 重复性好, 有异常报警、提示诊断方向等优点也助长了检验人员的仪器依赖性。可是血液分析仪虽有异常结果报警, 但不能准确识别细胞类别和病理变化, 只能做筛查, 故对于异常标本必须做显微镜法复查。目视显微镜法分类应是一种重要手段, 由于仪器识别能力有限, 因此不能取代显微镜检查[1]。实际工作中, 随着仪器指标大量增加, 不少仪器指标的临床意义不明确, 而许多有价值的手工操作不断丢失。因此, 建议实验室应在重视仪器操作的同时加强手工复检, 确保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阳性参数。对仪器检测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 建议涂片染色, 结合仪器进行油镜下筛选有无阳性参数变化, 若无意义或变化不大者, 按仪器结果报告, 若变化较大者, 可分别处理, 这样既可保证不丢失阳性结果, 又能节省时间。
综上所述, 血细胞分析仪法是当今技术趋势, 优点是速度快, 省时、省力, 重复性及稳定性较高, 但易受多种因素影响。为此, 国内专家多次提出[2], 在各种参数及图形均正常的情况下, 结合临床可以采取筛选手段, 对血液分析仪提示中性粒细胞增高的标本, 更有必要复片检查。坚决反对在使用血液分析仪后就一律不做镜下复检和分类的错误倾向, 尽可能每次标本涂1张血片, 以备必要时复检。
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分析仪检测出不同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阳性标本的处理及对策, 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治依据。方法 使用迈瑞BC-5500血液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增高的标本, 并与手工血涂片镜检结果比较。结果152例标本, 仪器提示复片为2%, 而手工复片发现17.5%的患者出现中晚幼粒细胞, 3%的患者出现幼红细胞;仪器提示的粒系成熟度改变明显低于手工复片, 38.5%的患者有粒系中毒性改变, 48%的患者出现粒系成熟度改变。结论 血液分析仪检测出中性粒细胞增高的阳性标本必须进行显微镜法复查。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血液分析仪,血细胞分类,显微镜检查
参考文献
[1]顾可梁.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有关问题解答[J].临床检验杂志, 2000, 18 (1) :58-59.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2009年7月-2010年6月炎性感染患者187例作为感染组, 其中男95例, 女92例;年龄14~75岁, 中位年龄38岁;其中细菌感染108例 (细菌感染亚组) , 病毒感染36例 (病毒感染亚组) , 病毒合并细菌感染43例 (合并感染亚组) 。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4例, 女46例;年龄17~58岁, 中位年龄35岁。2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及试剂 hs-CRP水平采用贝克曼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试剂盒由北京九强公司提供。WBC计数及NC分类采用迈瑞5500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 试剂用迈瑞公司配套试剂, NAP使用上海太阳公司生产的NAP细胞组化试剂。
1.3 方法 hs-CRP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 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设好各项反应参数、定标通过;WBC计数及NC分类计数采用EDTA-K2抗凝静脉血;用清洁玻片推制新鲜血膜, 快速晾干后再按严格说明书进行NAP细胞组化染色、计数。每项室内质控均在控方可进行标本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细菌感染亚组和合并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病毒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感染组NAP及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NAP及NAP积分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 论
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 这些感染的临床表现都很相似, 给医师对患者的诊疗带来一定难度[1]。感染性疾病常用指标有hs-CRP、WBC、NC、NAP及病原学检测等。hs-CRP因其检测灵敏度比传统的C反应蛋白更高而命名的, hs-CRP在肝脏内合成, 当人体组织受损有炎症时, 由肝细胞及活化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6 (IL-6) , 刺激机体产生hs-CRP, 可在6~12h检测到, 24~48h明显升高, 可高出正常值100~1000倍, 半衰期短, 炎症控制后可迅速下降[2]。因此, hs-CRP的高低与疾病的炎性反应程度及感染的种类密切相关[3], 而不同病因也与反应程度相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与细菌感染亚组比较, △P<0.05, ▲P<0.01;与病毒感染亚组比较, ☆P<0.05, ★P<0.01
关[2,4]。hs-CRP用于区分各种炎性感染 (如细菌、病毒) , 近年在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WBC及NC分类是传统用于各类感染的监测指标, 至今仍被普遍应用[5]。本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亚组和合并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病毒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提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NAP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中, 它的增高和减低具有很重要的临床鉴别诊断意义。它常用于鉴别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及做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疗效观察重要指标之一。它亦是鉴别细菌性感染和病毒感染指标之一, 细菌感染NAP增高明显, 病毒合并细菌感染NAP亦增高但无细菌感染明显, 病毒感染则一般变化不明显或稍增高。本结果显示, 感染组NAP及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NAP及NAP积分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本文还显示, 细菌感染亚组的hs-CRP、WBC、NC、NAP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但以hs-CRP升高最为显著, 其次为NAP, 因此认为hs-CRP、NAP可作为早期鉴别细菌、病毒感染的敏感指标之一。如hs-CRP<10mg/l、病程>6h, 同时NAP增高不明显的基本可排除细菌感染;如hs-CRP、NAP明显升高, 应考虑细菌感染或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可能。有关研究表明对NAP明显增高患者, 用抗生素治疗后疗效显著。因此hs-CRP、NAP对早期鉴别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及对临床是否使用抗生素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总之, hs-CRP、WBC、NC、NAP的检测, 都有助于感染病原学的鉴别诊断, 尤其是hs-CRP、NAP, 它们在疾病早期诊断、鉴别及指导临床及时应用抗生素、降低病死率或避免抗生素滥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NAP) 、白细胞 (WBC) 及中性粒细胞 (NC) 分类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187例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感染组, 其中细菌感染108例 (细菌感染亚组) , 病毒感染36例 (病毒感染亚组) , 病毒合并细菌感染43例 (合并感染亚组) 。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行hs-CRP、NAP、WBC及NC检测, 并比较分析。结果 细菌感染亚组和合并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P<0.01) , 病毒感染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hs-CRP、WBC及NC水平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感染组NAP及NAP积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细菌感染亚组NAP及NAP积分最高, 合并感染亚组次之, 病毒感染亚组最低, 3亚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清hs-CRP、NAP、WBC及NC分类检测是感染性疾病早期鉴别诊断快速有效的诊断指标之一。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分类,感染
参考文献
[1]金伟民.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5) :56.
[2]叶成林, 张伟民, 门琼, 等.CRP、NAP、WBC、DC的联合检测在中晚期肿瘤患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5, 18 (3) :202-203.
[3]赵永新, 李倩, 张莉.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沉等指标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 (3) :282-283.
[4]Peltola H, Jaakkola M.C-reactive protein in earlydetection of bacteremic versus viral infections inimmunocompetent and compromised children[J].J Pediatr, 1988, 113 (4) :641-646.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推荐阅读:
外周血单核细胞07-23
外周血干细胞09-06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05-15
外周血免疫T细胞亚群09-06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11-11
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05-20
外周血指标10-02
外周血免疫球蛋白06-28
外周血液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