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浅静脉穿刺法

2024-09-29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精选6篇)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 篇1

表浅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操作技术, 如何减轻病人痛苦, 达到技术操作的优质高效,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现将改进的穿刺方法介绍如下。

1 方法

1.1 传统法穿刺

先扎好止血带, 嘱病人握拳使血管充盈, 消毒后护士手持穿刺针, 从血管上方刺入皮肤, 潜行一段, 然后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将针梗送入2 /3, 嘱病人松拳, 加以固定。

1.2 改良法穿刺

穿刺前或排除气体过程中主动与病人交谈, 内容多样 (如询问病情、关心日常生活、告知输液注意事项等) , 将病人的注意力从穿刺疼痛中引导到护士的谈话中来;扎止血带, 选择血管, 嘱病人握拳或不握拳 (如昏迷、肌无力者) 护士轻稳抓捏病人的止血带远心端肌肉, 或指 (趾) 端, 目的是使静脉血液回流增加, 血管充盈, 便于穿刺;穿刺: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嘱病人松拳, 护士左手拇指指腹压迫穿刺血管远心端, 既固定穿刺血管又使血液充盈于止血带与左手拇指指腹间血管内, 其余四指轻轻齐用力, 挤捏止血带下方肌肉或指 (趾) 端。这时病人皮肤、肌肉均处于松弛状态, 在病人回答你的问题的同时, 护士右手持针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刺入皮肤后, 直刺血管, 然后针尾向下压角, 朝前送针2/3加以固定。

2 体会

操作前与病人交谈要注意交谈内容, 迎合病人心理, 并适时进行告知程序, 向病人讲明病情, 解除病人恐惧心理, 使病人配合治疗及操作, 在交谈中要争取主动, 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改善护士机械操作的印象, 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 改善护患关系, 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通过谈话把病人从因害怕穿刺引起的精神紧张状态中引导到护士对他的讲话中来, 降低了病人对穿刺的敏感性, 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 减轻疼痛。要求病人在穿刺前握拳, 使静脉充盈, 易于选择穿刺血管, 而在穿刺的同时, 要求病人松拳, 松拳使皮肤肌肉松弛, 既避免了因紧张而引起的皮肤收缩而致痛, 又避免了因肌肉收缩导致夹针而使进针不到位。改进法穿刺时, 要求病人松拳, 减少了病人的主动配合, 使病人在没有开始准备和精神紧张时, 穿刺已进行完毕, 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同时, 护士配合挤捏远心端肢体, 同样达到使穿刺血管充盈的目的。改进穿刺法由于直接刺入血管, 有导致感染之虑, 操作时需严格无菌操作, 临床实践证明, 我们采取改进穿刺无一例诱发感染, 因病例较少, 有待进一步验证。在操作前与病人的交谈中要抓住病人的心理, 语言精简, 中心突出, 避免长时间交谈延误工作时间。

浅静脉逆向穿刺输液法的临床研究 篇2

关键词:静脉逆向穿刺输液法,临床效果,肢端静脉回流,成功率

临床静脉输液常规采用静脉顺向穿刺, 但对于病情重、住院时间长, 并长期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的患者, 静脉损伤严重, 后期常常只剩下关节附近的静脉或指 (趾) 静脉比较暴露。采用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 (即静脉顺向穿刺) 输液, 针头很难固定, 患者关节稍微活动针头就很容易刺破血管造成液体渗出血管外。2007年1月—2008年11月我科对18例患者进行22次浅静脉逆向穿刺输液, 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1月—2008年11月我科危重患者18例, 其中男12例, 女6例, 年龄14岁~87岁, 住院时间20 d~120 d.

1.2 方法

首先是做好解释工作, 其次操作者站在患者旁边头侧面向床尾, 选择血管后常规扎止血带并做皮肤消毒[1], 检查药液并核对无误后, 取与静脉回流相反方向穿刺静脉 (进针角度与静脉顺向穿刺相同) , 成功后常规固定输液针头并观察输液效果, 包括:穿刺时针头回血情况、滴速、肢端静脉回流、患者主诉。

2 结果

与传统输液法 (即静脉顺向穿刺输液法) 比较, 同样输液针头在同等压力下, 相同两种液体滴速相同, 肢端静脉回流良好, 未见肢端肿胀现象, 患者自觉舒适度增加 (尤其是近侧关节附近处的静脉输液) 。

3 讨论

3.1浅静脉逆向穿刺输液法不影响输液滴速及肢端静脉回流。由于浅静脉有丰富的交通支, 形成广泛的静脉网, 所以, 与传统输液法 (即静脉顺向穿刺输液法) 比较, 同样输液针头在同等压力下, 相同两种液体滴速相同[2]。另外, 由于浅静脉有广泛的静脉网, 并且输液针头的外径总是比穿刺的静脉管腔小, 故不会影响肢端静脉回流。本组患者没有出现输液肢体肢端肿胀现象。

3.2浅静脉逆向穿刺输液法可提高中小静脉的使用率及患者的舒适度。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或长期输液, 后期浅静脉输液往往只剩下关节附近的中小静脉可供使用, 传统的静脉输液法即使穿刺成功, 也会由于固定不方便, 患者关节稍微活动就很容易造成液体渗出血管外, 造成再次穿刺, 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增加患者痛苦。浅静脉逆向穿刺输液法, 由于针翼是被固定在关节近端, 关节活动对输液针头影响小, 输液过程不易引起液体外渗, 既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又能提高患者舒适度。

3.3浅静脉逆向穿刺输液法穿刺时一针见血成功率高, 由于浅静脉逆向穿刺时针头方向与静脉回流方向相反, 故穿刺时针头更易见回血, 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22-326.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 篇3

1 PICC 穿刺点出血的原因

1.1 病人疾病和自身因素

疾病因素: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肝功能不全、出凝血时间延长、肝癌及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等。病人活动或剧烈频繁咳嗽时静脉压升高、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等[4,5]。早产儿因其皮肤薄、血管壁顺应性差, 导致在退出导入鞘时血管壁及肌层不能及时收缩, 在PICC导管的周围留有细小的缝隙等容易引起穿刺点出血[6]。

1.2 护士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穿刺时直刺血管而未在皮下潜行或误入动脉, 选择部位不当 (在肘窝穿刺) 、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 压迫时间短, 压迫方式、换药不当、反复穿刺同一点等均与穿刺点渗血有关[7,8,9,10]。

2 穿刺点出血的评估方法

有学者根据PICC穿刺点出血渗湿敷料的情况按轻、中、重度来进行评估和判断, 病人活动时穿刺点渗血、渗湿敷料为轻度出血;病人平卧时穿刺点渗血, 渗湿敷料为中度出血;病人穿刺点渗血持续不止, 甚至沿PICC 管壁流出为重度出血[11]。也有学者根据PICC穿刺点局部渗血情况和时间将PICC穿刺点渗血分为0级~Ⅲ级:24 h内敷料有少量渗血为0级, 为正常现象;敷料有少量渗血, 持续2 d~3 d 为Ⅰ级;敷料有渗血持续4 d~5 d为Ⅱ级;敷料有渗血≥6 d为Ⅲ级[9]。

3 穿刺点出血的综合干预

3.1 加压法

3.1.1 弹力绷带、自粘弹性绷带与网状管型弹力绷带

有学者在PICC置管常规操作完成后, 用弹力绷带在穿刺局部缠绕2周或3周, 再用氧化锌胶布固定绷带末端, 24 h 后取下, 此方法可使穿刺点出血明显减少, 简便易行, 病人活动不受限制[12]。也有学者认为弹力绷带若包扎过紧可影响穿刺肢体的血液循环, 而改用10 cm 宽的自粘弹性绷带缠绕两圈, 力度以紧粘皮肤为宜, 缠绕时注意避开PICC 接头处的肝素帽, 24 h 后解除。既可减少穿刺点出血, 又不影响病人肘关节做小范围的活动, 感觉安全舒适[13]。刘莉等[14]以8 cm 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 应用于PICC 局部压迫止血能有效减少穿刺点局部出血和穿刺肢肿胀的发生, 可根据病人手臂大小、部位, 用剪刀在网套下端剪开一小口来调整松紧度, 并且病人感觉舒适, 不限制活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因固定牢固、松紧适宜、压迫力度均匀等特性, 便于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情况, 经济实用。

3.1.2 内外交叉固定棉球

有学者将内外交叉固定棉球方法用于PICC 加压止血, 在穿刺后先用一1 cm×1 cm 棉球置于穿刺点针眼上, 再用2条消毒胶带交叉将棉球固定, 贴上8.5 cm×10.5 cm敷贴;然后在敷贴的外面, 再次将棉球垂直置于穿刺点上方, 以2条胶布交叉固定棉球, 加压止血。由于加压的点位较局限, 压力集中在穿刺点, 用胶布固定, 加压的棉球不脱落, 止血效果明显[15]。

3.1.3 局部冰敷、压迫

有研究者将生理盐水软袋冰冻成半液态状, 穿刺成功后在PICC 贴膜上人工压迫穿刺部位5 min 后用半液态500 mL生理盐水冰袋压迫15 min, 结果提示冰敷压迫法效果好, 且减少了人工压迫时间, 有利于护理人员从事其他治疗护理工作[16]。也有学者将灭菌橡胶手套的指套沿指根部剪下, 向内灌入用10%氯化钠溶液浸透的圆柱状脱脂棉球, 末端拉紧打死结, 制成3.5 cm×2.5 cm 柔软有弹性的指囊, 放入冰箱-18 ℃冰冻12 h制成冰指, 在PICC穿刺成功后用冰指加弹力绷带, 通过局部用冷和局部加压使血小板周边微管消失而出现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 控制出血和减轻疼痛, 使用方便、效果确切[17]。

3.2 药物法

3.2.1 肾上腺素法

肾上腺素可使穿刺点周围的血管黏膜收缩而减少穿刺点渗血, 有学者在行PICC穿刺后, 将注入肾上腺素的纱布置于穿刺点上并用透明敷料粘贴, 然后加压包扎2 h, 结果在预防穿刺点渗血方面效果满意, 其对病人的心率及血压无显著影响, 可减少因穿刺点渗血而反复更换透明敷料给病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 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4]。

3.2.2 云南白药法

云南白药具有化淤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作用。有学者在常规操作的同时上云南白药, 然后用小纱布覆盖。此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取材方便、经济易行、无毒副反应, 可有效防止局部感染, 减轻病人的恐惧感, 疗效确切[18]。

3.2.3 巴曲酶法

巴曲酶是巴西蝮蛇毒液中分离和提纯的凝血酶素, 具有凝血酶及类凝血酶作用, 能够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及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止血。将药物浸湿于小纱布上, 然后覆盖消毒胶贴, 使药液充分作用于穿刺点, 局部应用约15 min起效, 止血效力可持续2 d或3 d, 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减轻病人的恐惧感[19]。

3.2.4 凝血酶法与加压法

凝血酶是由2条肽链组成的蛋白水解酶, 是凝血酶原的活化形式, 可直接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加速血液凝固, 达到止血的目的。有研究者在PICC穿刺成功后直接将凝血酶粉末撒在穿刺口导管四周, 有效增加了与穿刺点的接触面积, 操作简单方便, 病人无不适。使用凝血酶加弹力绷带压迫法止血效果明确、费用低、操作简单, 在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中可常规使用此方法[20]。

3.3 其他方法

3.3.1 吸收性明胶海绵

吸收性明胶海绵为海绵状物, 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过敏性, 其主要栓塞机制是通过其海绵状框架被红细胞填塞, 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原沉积的机械性止血及促进血小板破裂而释放出的凝血激活酶加速凝血。有研究者研究结果表明, PICC 置管后穿刺点加用明胶海绵止血较常规单纯使用小纱布压迫止血效果更优、更安全, 操作方便、价格便宜, 减少了病人的感染机会,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21]。

3.3.2 碘仿纱条

碘仿纱条主要成分由碘仿、甘油、医用脱脂纱布组成, 当其应用于局部组织后, 由于氧化酶的作用, 碘仿纱条析出的新生游离碘可保持持久的杀菌、防腐作用;同时还能收缩创面血管断端, 促进局部血液凝固, 保护创面, 预防感染。有研究者在PICC 穿刺成功后, 穿刺点以纱布加压, 24 h内用袋装500 mL生理盐水压迫穿刺点2 h~6 h。24 h后取无菌碘仿纱条折叠成2 cm×3 cm大小, 覆盖在穿刺点上, 再贴透明贴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

4 加强置管前评估, 提高穿刺技巧

在置管前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价, 根据病人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慎重考虑置管的选择。置管后穿刺点局部按压30 min 左右[23]。穿刺针眼尽可能选择肘下2横指, 穿刺点离血管要有1 cm 左右距离, 让导管在皮下有一个过渡, 避免直刺血管, 即进针时先皮下潜行再进血管[24];咳嗽时可用手指在穿刺点加压, 防止静脉压升高而渗血[5,10]。

5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全程健康教育和指导

健康教育是PICC 置管护理的重要内容, 应在置管前后、出院前后进行多次宣教, 将其贯穿在护理的全过程中。通常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教育及书面和口头的指导, 宣教的内容应包括导管潜在并发症的表现及处理;日常生活、有关肢体活动指导, 教会病人自我观察和护理能力, 发现PICC 导管有回血、贴膜破损、穿刺点有渗血、渗液或局部有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时, 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尤其要加强对出院病人PICC 置管维护的教育, 减少穿刺点渗血, 避免因PICC 置管术后护理不当引起并发症给病人造成痛苦, 确保导管护理质量[25]。

摘要:综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出血的原因、评估方法、综合干预措施等。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PICC病人56例, 男36例, 女20例;年龄32岁~78岁, 平均55.8岁;脑瘤术后12例, 肺癌8例, 食道癌7例, 肠癌8例, 鼻咽癌骨转移11例, 肝癌4例, 宫颈癌放疗后复发6例。本组病人全部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6G单腔导管, 总长度为70 cm;本组病人左上肢置管24例, 右上肢32例 (其中贵要静脉31例, 肘正中静脉22例, 头静脉3例) ;留置时间最长153 d。

2 结果

本组病人发生的并发症有静脉炎5例, 经处理好转;导管堵塞2例;导管移位或脱出8例;穿刺部位渗血4例;其余病人均顺利拔管。

2 护理

2.1 穿刺部位渗血的护理 穿刺前充分评估病人病情, 了解病人血管情况, 掌握置管技术及适应证, 穿刺后24 h内适当限制手臂活动, 可在穿刺点予以消毒纱布覆盖, 后用绷带加压固定。病人下床活动时直接用手按压穿刺点。术侧上肢垫以软枕抬高, 可减少渗血的发生。

2.2 静脉炎的护理

2.2.1 静脉炎的预防 尽量选择硅胶细孔径的PICC, 它对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 其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在5%以下[1], 避免应用聚乙烯类和硅橡胶导管。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 送管时动作轻柔, 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严格无菌操作, 力争一次穿刺成功;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 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用生理盐水将手套上滑石粉冲净, 以减少滑石粉等微粒污染;小心处理纱布等的纤维, 防止其粘到手套和导管上;压迫止血用纱布, 不用棉球。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 h内应换药1次, 此后每周换药2次。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 造成细菌性静脉炎。郭丽娟等[2]研究认为, 通过选择距肘窝4 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在超声引导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 可有效预防静脉炎。张雪花等[3]研究认为PICC早期给予护理干预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2.2.2 静脉炎的处理 局部热敷或湿敷, 每天4次, 每次20 min, 抬高手臂, 避免过度活动;局部使用消炎镇痛药或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外敷, 每天3次;也可采用物理疗法, 若处理后2 d~3 d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拔管。

2.3 导管堵塞的护理

2.3.1 导管堵塞的预防 插管时用肝素盐水预冲、封管, 防止回血多, 纤维蛋白附着导管壁。冲管时应采用脉冲式动作, 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而冲净导管。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合理安排输注液体的顺序。输注血制品、高浓度药物尤其是脂肪乳、完全胃肠外营养后应及时冲管。对于长期不输液的病人, 应每周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冲管1次, 更换肝素帽1次。肝素盐水的浓度为50 U/mL ~100 U/mL。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吕瑞京等[4]研究认为, PICC外接可来福接头可有效预防导管堵塞。

2.3.2 导管堵塞的处理 先检查是否存在导管打折、体位压迫等。导管打折时, 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段, 经仔细检查便可发现, 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血凝性堵塞可用5 000 U/mL尿激酶溶解血栓 (运用“负压技术”) , 或用肝素钠进行脱内鞘治疗。

2.4 导管移位或脱出的护理 预防导管移位关键在于妥善固定导管。郭丽娟等[5]认为将PICC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 增加了导管进出的阻力, 同时减小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 降低了导管脱管及进管的可能性。郑小华等[6]认为, 行PICC维护时应分步骤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 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 可有效防止导管滑脱及体外部分进出体内。廖春红等[7]认为, 在PICC敷帖至可来福接头处采用弹力袜外固定的方法可防止导管滑脱。另外, 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等;对有纵隔肿瘤或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人需慎重置管。

2.5 预防导管引起的感染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①置管时及置管后行各种治疗应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接头部位消毒、严封, 肝素帽的浸泡消毒, 减少导管口暴露的时间和次数[8];②加强换药, 选择弹性好、黏性大、透明、易观察、透气性好的敷贴, 其可以形成阻挡外来细菌和感染的屏障;③加强营养, 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④保持导管的通畅, 采用含用低剂量抗凝剂和溶栓剂, 预防管腔内血栓形成;⑤减少导管留置时间;⑥做好导管维护的健康教育工作;⑦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

3 小结

PICC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 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应进行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 否则可引起并发症而拔管。因此, 护理人员应掌握PICC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措施, 以减轻病人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黎玉国, 蒋朱明.肠外营养新途径 (PICC技术) [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0, 8 (3) :181-183.

[2]郭丽娟, 张鸿, 赵晓玉, 等.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3) :37-38.

[3]张雪花, 王秀芬.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6, 20 (6B) :1570-1571.

[4]吕瑞京, 牛静.可来福接头和肝素帽接PICC导管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8) :46.

[5]郭丽娟, 王立, 任少林, 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7) :5.

[6]郑小华, 刘珊.分步骤法维护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留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3) :23.

[7]廖春红, 唐霞珠.介绍一种防止PICC导管滑脱的方法[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51.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 篇5

1 PICC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部分医务人员还未接受PI CC

PIC C是我国2 0世纪90年代引进的国外护理技术, 其开展给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尤其应用在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 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 降低了各类静脉炎的发生率[1]。根据《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不适宜于使用外周静脉短导管的治疗包括持续发泡剂治疗、胃肠外营养、p H值<5或>9的补液、渗透压超过600m Osm/L的补液。吴玉芬等[2]比较5家三甲医院静脉治疗工具的选择和静脉穿刺部位的选择情况, 静脉治疗总人次6268例;采用不同输液工具, 其中静脉留置针3876例 (61.8%) , PICC 1173例 (18.7%) , 中心静脉导管758例 (12.1%) , 头皮钢针459例 (7.3%) , 输液港2例 (0.03%) 。笔者对我院进行3次静脉调查显示, 住院患者中约85%接受静脉治疗, 其中超过40%进行全胃肠外营养、化疗药物、刺激性药物、长期输液等治疗, 仅3%~6%进行中心静脉治疗, 药物治疗尚处于严重不规范阶段。医疗质量考评中, 影响患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是反复行静脉穿刺的痛苦及由此带来的相关并发症[1]。我院的PICC还处于开展的初级阶段, 经过7年时间的应用, 虽然部分医务人员对PICC有一定的了解并接受, 仍有部分医务人员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PICC知识, 甚至认为PICC是一种异物, 长期置管于体内会带来一定的机体反应。

1.2 PICC的并发症

PICC置管后穿刺维护技术参差不齐, 导致并发症发生, 影响PICC技术的开展。

1.3 患方持怀疑态度, 产生恐惧心理

我院P I C C尚属于开展阶段, 对未接触过PICC的患者或家属而言并不了解PICC, 不接受或怀疑也在情理之中。

1.4 PICC价格昂贵

我院为基层医院, 就诊患者中农村人口居多, 对以千元计的导管, 较大部分患者认为无法承受。

1.5医疗控费的大环境所限

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处于持续攻坚期, 医疗费用的控制和约束是医改的核心问题之一[3]。要科学制定人均门诊、人均住院费用控制目标和指标。控制门诊、住院均次费用、医疗保险费用等已成为我国各级医院的新常态。

1.6 PICC本身的特点

PICC每周需到医院维护, 但能开展该项技术的医院少, 患者维护1次需要较多的时间与精力, 经济成本也相应增加。

2 对策

2.1 改变医务人员的理念

在医院的学术周活动中, 针对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关于PICC知识的护理专场讲座。邀请PICC专科护士作为主讲人, 传输输液及PICC的新理念:PICC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 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不良后果, 并发症少, 对于提升医务人员的输液理念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PICC的成功推广奠定基础。在全院中层干部会议上, 将静脉输液工具选择不当引起严重后果的实例警示、学习, 使科主任、护士长对正确选择静脉输液工具有直观、感性的认识, 有利于PICC的开展。

2.2 医院层面

①组织技术骨干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 采用B超+塞丁格引导下PICC肘上穿刺, 提高PICC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减少PICC并发症。②请专家来院讲座及技术指导, 针对技术难点及疑难并发症进行讲解及问答, 提升PICC专科护士的技术水平, 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③创建全市性的业务学习机会, 让院外的医护人员均有机会了解PICC相关知识, 为PICC的推广铺路架桥。④将输液安全及PICC知识作为新员工上岗培训的必需科目, 掌握静脉输液的风险意识及PICC的各项优点, 为临床更好地开展PICC技术夯实基础。⑤组建静疗小组, 每个科室设1名成员, 每两个月开展新知识及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 负责该病房单元的输液质控工作, 对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 各病房单元共享。⑥在院内制定统一的PICC穿刺与维护操作规程及并发症处理规范, 如在临床工作中遇到PICC相关问题, 可发送会诊单邀请PICC专科护士进行会诊处理, 使PICC并发症处理更专业。⑦组织全院护士的PICC维护技术考核, 每年1次, 有效提高住院患者的PICC维护质量。⑧护理部对每个护理单元进行一年两次的静疗质控检查, 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在全院护士长会议上进行分析、学习、落实、整改, 一个月内对每个科室进行逐个反馈, 查看整改情况, 且对最主要的问题在下一次的质控中重点检查, 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2.3 患者层面

选择容易接受并理解P IC C的患者与家属, 且全身静脉条件相对较好的患者进行穿刺置管。术前谈话时尽可能详细且完善的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并由病房的静疗小组成员完成PICC的穿刺维护工作, 术后借助成功的案例现身说法, 扩大影响力, 慢慢辐射至周边的亲戚朋友及病友。医院层面做好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PICC。发放宣传手册等,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

2.4 社会支持

国家“新农合”政策的深入实施和社区医疗服务的广泛开展, 使PICC的费用、安全、质量、服务得到更强有力的保障[4]。我院农村合作医疗保险PICC导管报销比例达60%以上, 推动PICC在基层的应用。

2.5 院内推广

静疗小组申请医院领导审核同意后, 将PICC费用不纳入医院费用及医保考核范围, 减少病房单元因开展PICC导致科室住院均次费用、耗材费用及医保超标导致的扣款。通过对推广单位进行业务培训、来院进修及提供业务咨询、使用耗材等各种支持, 保障患者在当地维护, 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 节约了时间、精力与财力。

参考文献

[1]詹敏.基层医院PICC开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9) :152.

[2]吴玉芬, 曾丽, 罗艳丽, 等.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及穿刺部位选择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12 (12) :4.

[3]邱杰, 董旭男, 斯琴, 等.新医改政策下公立医院实施DRGsPPS的难点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 2013, 10 (5) :452.

外周浅静脉穿刺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住院的危重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2~75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30例,脑血管疾病19例,脑肿瘤3例。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贵要静脉42例、肘正中静脉9例、头静脉5例、颈外静脉1例。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3F、4F、5FPICC导管,置管时间8~65 d。

1.2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右上肢外展与躯体成90°,用皮尺自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然后反向下折量至第三肋间隙,即平上腔静脉处,然后测量并记录置入导管长度。选择穿刺血管,用0.5%的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3次,每次消毒范围>20 cm×20 cm,待干。常规铺无菌巾,建立无菌区。穿刺标定血管,进针角度为35°角,入皮后呈25°角沿静脉方向穿刺,见静脉回血后立即放低角度推入导入针约3~6 mm,送导引管,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逐渐送入静脉,用力均匀缓慢。送入预先测量好的长度,先退出针外鞘,确定穿刺成功,拔出导引钢丝,接有生理盐水10 mL以上注射器,抽见回血后推注5~10 mL生理盐水。体外留置4~6 cm,其余部分剪断,断端接连接器、肝素冒。用6 cm×6cm的无菌纱布对折放置穿刺处,用透明贴加压固定。立即床旁摄X片,确定导管的位置。标记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身高、穿刺血管名称、置管长度、外露长度及穿刺时间。置管后24 h更换辅料,以后更换1次/周。

2 护理对策

2.1 置管时相关问题及处理

2.1.1 送管困难

该组3例患者出现送管困难,发生率5.2%。其中1例为经头静脉穿刺置管,局部予以热敷、改变肢体位置后置管成功。2例患者因意识障碍伴肌张力高,不能配合操作,予以10%水合氯醛0.5 mL/kg胃管注入或鲁米那0.1 mL/kg肌肉注射,再次置管成功。置管困难多与穿刺侧肢体肌张力高、穿刺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有关[1],所以出现置管困难时切忌强行送管,予以对症治疗后待患者肢体张力降低及血管痉挛缓解后再置管。对于烦躁患者予以适当的镇静,可以减少患者对抗、防止肌张力高,利于顺利的置管,缩短置管时间。

2.1.2 导管异位

该组中2例导管误入颈外静脉,发生率3.5%。1例为脑出血伴脑膜刺激征的患者,无法曲颈,调整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后置管成功。1例重度颅脑外伤矮胖患者,行床旁X线片后位于右房内,退出导管3 cm后再次摄片位于上腔静脉内。对于导管的异位处理应该予以:(1)穿刺前充分的评估患者的配合程度及颈部的活动度,穿刺的靶血管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再是头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及颈内静脉。(2)当导管进到肩部,将患者的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紧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2]。(3)正确的测量所需导管的长度,即右上肢外展与躯体成90°角,用皮尺自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然后反向下折量至第三肋间隙[3]。对于肥胖的患者应该在上述原则下减去3 cm,避免过长的置管后刺激心脏出现心律失常。

2.2 置管后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2.2.1 静脉炎

该组静脉炎2例,发生率3.5%。均为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抬高患肢,局部予以硫酸镁溶液湿敷,30 min/次,3次/d,3 d后治愈。静脉炎重在预防,护理对策为:(1)对于血管较细的患者选择4F导管,利于静脉的引流,抬高穿刺肢体,避免局部高压后出现水肿导致静脉炎;(2)尽量的固定熟练操作人员,减少粗暴操作后对血管内皮的损伤;(3)对于瘫痪的患者应该选择健侧肢体穿刺,予以指导握拳20次/d,而意识障碍患者应该被动活动,利于促进血液循环[4];(4)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局部出现红肿及分泌物时予以硫酸镁溶液湿敷,及时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及时更换局部敷料,对于更换敷料时间,国内吴玉芬等[5]研究发现局部干燥的情况下48 h与7 d对比无差异,建议7 d更换。

2.2.2 导管堵塞

该组导管阻塞1例,发生率1.7%。患者为切开气管吸痰及烦躁,胸腔内压力升高后静脉血逆行进入导管出现阻塞,予以尿激酶2 U+生理盐水5 mL进行溶栓后导管通畅。对于预防导管堵塞的护理包括:(1)对输注刺激性药物脂肪乳、甘露醇及尼卡地平等药物后要及时的冲管,吸痰后对于无静脉液体输注的应该予以生理盐水冲管;(2)正压应用肝素盐水封管,减少局部血栓形成;(3)应用4F及以下的PICC导管应该应用输液泵,持续的泵入可减少血液倒流;(4)如果发现导管阻塞应及时复查床旁X线片,排除PICC在血管扭曲打折,再进一步处理。

2.2.3 穿刺点渗血

该组穿刺点渗血5例,发生率8.7%。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烦躁、穿刺的部位肢体肌张力过高,予以局部加压包扎及镇静治疗后好转。护理上注意加强穿刺局部的监测,对于烦躁的患者予以安定、鲁米那或10%水合氯醛镇静对症治疗,穿刺的肢体予以固定带固定,避免过度活动后出血。

3 结果

57患者中均置管成功,出现送管困难3例,静脉炎2例,导管异位2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渗血5例。置管后并发症,见表1。

3 讨论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的状态,需要及时的补充能量[6],普通的外周通路输注速度较慢,甚至需要多个通道,而多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因治疗周期长,根据病情需要输注部分血管刺激性药物,导致穿刺次数及血管穿刺并发症增多[7]。PICC能够及时的满足静脉补液的速度,同时能够及时的监测CVP,及时的调整补液的速度及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衡[8]。同时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本组52例患者均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率5.2%,导管误入颈外静脉率35%,导管阻塞率1.7%,穿刺点渗血8.7%,相关并发症少,留置时间较长,对肢体活动影响下,有效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感染风险,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 探讨PICC在神经外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57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施行PICC置管术后的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均置管成功,出现送管困难3例,静脉炎2例,导管异位2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渗血5例。结论 PICC技术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供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对于患者的不必要痛苦,对于不同原因导致并发症的妥善处理,能够确保导管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使用,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PICC,神经外科,并发症,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银兰,汤文平.神经外科危重患者PICC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学,2010,31(8):988-989.

[2]荣向国,刘汉举.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4):26.

[3]陈春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PICC置管行TNP的护理[J].中化国际医药杂志,2002,1(2):148-149.

[4]袁宝玉,陈娟虹,林静君.PICC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止[J].现代临床护理,2005,4(6):23-24.

[5]吴玉芬,肖静荣,胡雪梅,等.PICC穿刺后更换敷贴的时间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1-112.

[6]张翟路,吕健,戴芳德.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64.

[7]武丹丹.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3):184.

上一篇:键盘接口下一篇:构建和谐社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