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i_fetch_assoc()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mysqli_result, boolean given in /www/wwwroot/qikantianxia.com/e/action/CCYip.php on line 71
构建和谐社会:要素(精选10篇)

构建和谐社会:要素

2024-09-29

构建和谐社会:要素(精选10篇)

构建和谐社会:要素 篇1

自1993年以来,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一直很重视,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相应的资格证书,并将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正式职业列入国家标准,促进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化进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提升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建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素质结构及其构成要素,并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职业素质认知现状进行分析,旨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1 素质

素质的概念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最有权威性、代表性的经典性定义表述形式虽详略有别,表述、用词、提法略异,但内在涵义基本上是一致的。狭义的素质概念也就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先天素质”;广义的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它泛指整个主体现实性,是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教育大辞典》中定义素质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1]。

2 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一个分支,属于广义的素质,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群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基本品质,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体现,它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方面,它具有职业性、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征。李会欣认为职业素质结构应该包括:能力素质(智力、特殊能力、从业能力、知识、社会智力、创造力)、人格素质(气质、向性、情感)、理念素质(道德修养、责任心、观念、意志力)、健康素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2]。

3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的构建

《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3]中规定社会体育指导员所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指导社会体育活动者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组织人们进行健身、娱乐、康复等活动;协助开展体质测定、监测、评价等活动;承担经营、管理及服务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是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品质,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以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教育大辞典》中定义的素质的概念为理论依据,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职业性质及特点,经过专家调查、筛选确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中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5个一级指标及40个二级指标为构成要素。

4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要素分析

在本调查中,共向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发放问卷100份,回收份96份,回收率96.00%,有效问卷份92份,有效率95.83%[6]。

4.1 社会体育指导员道德素质要素分析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其服务质量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指导员认为自身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排序依次是诚实守信占75.00%,热爱本职工作占64.13%、办事客观公正占64.13%、做事讲求质量占63.04%、服务热情周占51.08%、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判占39.13%[6]。锻炼者的健身指导需求不断增大,不仅需要有人指导,而且希望能够得到高水平的、优质的指导服务,在体育健身锻炼的过程中希望给予自己体育健身指导的指导员能够热爱健身指导这种工作,诚实、守信并给予热情周到的服务;一个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还意味着一个人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判,不应该忽视而且避而不谈,甚至关起门来自说自话,指导员的健身指导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行为,应该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判,指导员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道德素质。

4.2 社会体育指导员知识素质要素分析

现代社会,人们对科学健身指导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指导员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人才资源,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用掌握的科学体育锻炼理论知识与方法、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因此,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指导的科学性,为锻炼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指导服务。指导员对职业理论知识的认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组织管理知识占72.53%,其次是专业基础知识占59.34%,次之是公共基础知识50.55%,最后是政策理论知识27.47%[6];指导员对相关知识的选择中社会心理学居首位占72.83%,安全卫生知识占65.22%,计算机知识占34,78%,劳动法规占30.43%,而外语知识占22.82%,环境保护知识占29.35%[6]。作为一名我国社区体育迫切需要的指导员还应该掌握与之相联系的公共基础知识、组织管理知识、政策理论知识、英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健身人群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指导员既有丰富的健身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指导能力,又有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使健身人群形成团结和谐的集体,并能更好的掌握健身者、经营管理者的心理状态,在自身利益不受侵犯的情况下更好的为其服务。

4.3 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素质要素分析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是活动顺利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人的多种能力的结合。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影响人们职业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67.39%的指导员认为指导员应该具备健身指导能力,61.96%的指导员认为应该具备表达能力,55.43%的指导员认为应该具备组织管理能力,42.39%的指导员认为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6];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把体育锻炼与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指导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有关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训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与提高;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备开展社会体育工作调查分析、问题研究及撰写调研报告和科学论文的实际能力,应该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主动探索社会体育的科学规律,来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水平。

4.4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精神素质要素分析

孕育在职业宗旨中的道德规范,体现了职业的传统积淀-职业精神,它贯穿于职业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精神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内在的精神动力,是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种职业的价值观与态度,而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注重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内在的职业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职业精神的选择顺序依次是创新精神74.73%、敬业精神71.43%、规范精神64.84%、专业精神能.64%、协作精神61.54%、责任精神54.95%[6]。作为一名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吕梁市指导员在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其次,指导员也应该具有规范精神和专业精神,在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这种职业规范办事,体现出较高的职业规范来满足锻炼者“专业”的体育健身需求;再者,协作精神是组织管理能力表现的一种升华,一名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指导员也能表现出较强的协作精神,指导员与锻炼者的协作,也需要锻炼者具有协作精神,在健身指导过程中能够与指导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对被指导对象有很大的责任,才能给予锻炼者比较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服务,同时才能在锻炼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来培养锻炼者的合作精神。

4.5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形象素质分析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花钱买健康”健身观念的逐渐形成,人们对健身指导的需求不仅仅体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技术技能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形象上,作为一名健身指导员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身体健康素质,注重自身健康体魄的塑造、从容、自信的语言、大方得体的举止以及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员对外在形象的选择依次是从容自信的语言占73.91%,健康匀称的体魄占70.65%,大方得体的举止占67.39%,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占53.26%,其他占9.78%[6]。一名指导员给锻炼者的印象非常重要,他们的直接对象就是锻炼群众,锻炼者可以通过这些外在形象判断一个指导员的资历、水准以及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态度等,因此指导员有必要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对自身的外在形象给予足够的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内在形象包括: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足够的亲和力、十足的自信心、外向的性格;指导员对内在形象的选择依次是足够的亲和力占74.2%,健康向上的气质占65.16%,独特的个人魅力占58.43%,十足的自信心占50.56%,外向的性格占46.1%[6]。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健身网络不健全,指导员能否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把群众发动、吸引到健身活动中来,对群众体育健身网络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指导员在给予锻炼者健身指导和对锻炼人群进行健身组织时,能否更积极有效地对锻炼者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动员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能够参加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独特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一个指导员没有自信心,在他指导的过程中,其健身指导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十足的自信心也是指导员应该具备的内在形象。

5 结论

1.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为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5个方面。

道德素质方面:指导员应该具备热爱本职工作、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要做到服务热情周到、做事讲求质量、办事客观公正;知识素质方面:指导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组织管理知识、公共基础和政策性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与本职业有关的相关知识;能力素质方面:指导员应该具备专业的健身指导、教学训练及科研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要不断培养学习、独立工作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精神方面:指导员首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其次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对锻炼者要有责任精神、创新精神、专业精神、协作精神以及规范精神;职业形象方面:指导员不仅要具备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健康匀称的身体、大方得体的举止,而且还应该表现出健康向上的气质、足够的亲和力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

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中尤其要注重:服务意识的加强,专业基础知识、政策理论知识水平、教学训练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健康向上的气质以及责任精神的培养。

摘要: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性质及特点,构建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以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例,对其自身职业素质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指导员职业素质要素并得出结论,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职业素质,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认知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南京: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李会欣.职业素质[M].人民出版社,200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6.

[4]程华.对我国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结构和培养的思考[J].贵州体育科技2004,9(3).

[5]相建华,田振华.现代健身房私人教练员职业规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1.

[6]张润红.吕梁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0.

构建和谐社会:要素 篇2

汉中市胥惠渠管理局党支部通过学习、研讨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理论、观点,结合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更深刻的理解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保证和价值观念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必需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在目前这种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多样、多变、多元中统一人们的思想,在各种社会矛盾交叉多变的条件下凝结力量。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必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

二、新时期、新任务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时期、新任务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

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

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很好实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思想精神文明需求的新方式。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趋势,探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掌握和占领思想阵地。

针对多元化精神需求,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使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深入阐述为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新主张,以科学理论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服务群众,以鲜明事例感染人民群众。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优

势,就在于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职工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水利行业要加强基层等薄弱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领域覆盖,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方针、政策进站入村,入耳入脑,进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认识。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又注重差异;既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使理论为职工群众掌握。运用海报、宣传栏等形式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

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构建 篇3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1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并不是消除了矛盾的社会。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不管是什么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样存在。和谐社会是使各种矛盾协调、平衡,让矛盾各方在不致引起冲突的限度内各得其所,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对立程度,使之良性运行的社会。矛盾与和谐好象是一个悖论,但其实是事物的辩证法。和谐是事物矛盾的统一性,当矛盾各方处于统一、平衡的时候,社会便显出和谐的状态。不和谐是矛盾的对立性,当矛盾各方的统一、平衡状态被打破,处于尖锐对立的时候,社会便显出不和谐的状态。永远的统一、平衡是不可能的,到一定时候,统一、平衡必然会被打破,而出现不统一,不平衡,这时候,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这时候,就需要人们去努力,消除矛盾双方的;中突,使之重新统一、平衡,推动社会趋向更高层次的和谐。既然和谐是矛盾的统一,是以社会存在矛盾和对立为前提的,那么和谐的被打破,不和谐的出现,也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我国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等等。由于上述矛盾的存在发展,不和谐因素,必然大大增加,以至导致原有和谐的破坏。那么就需耍我们努力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重新寻求和谐。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辨证过程和必经之路,每一次和谐的打破和新的和谐的构建,都使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也都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2建设和谐社会。要特别处理好两种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因而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我国社会的大量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去,发挥无限的创造性,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就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愉快,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在当前,要特别处理好公共用地需要和被拆迁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用地拆迁中,应该说大部分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且大部分的补偿是合理的。但毋庸讳言,有一些拆迁不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是出于少数人利益的需要。比如说,有的房地产开发。为了共同利益,房地产商和政府官员勾结在一起,强行征用群众住房和土地,而且补偿极不合理,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致使群众不断上访,到处喊冤,造成社会动荡,产生了极为有害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对拆迁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下大力气加以整治,严格用地审批,凡不是出于真正公共利益需要的,一律不予批准。就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也要制定出合理的补偿标准,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只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一个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也要处理好敌我矛盾。当前,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力量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仍很猖獗。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要尽量化解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敌我矛盾。但是,对于敌我矛盾,最主要的还是要用专政的方法。因为这些社会主义的敌对力量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他们仇视、破坏社会主义,危害整个社会利益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对他们实行专政,进行严厉的打击,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刹住他们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所收敛,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如果对他们心慈手软,期望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能使他们更加猖狂,恣意危害社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失,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当然,对于可以化解的矛盾,我们应当尽量进行化解,使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或者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给整个社会添加一些和谐的因素。

3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利益主体的矛盾,国家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私营企业主和员工之间,高收入的行业和一般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村都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所有这一切,都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逐步解决这些利益矛盾,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使人人安居乐业,生活舒适,构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如果不发展经济,上述矛盾必然愈加尖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然得不到提高,那么社会就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和谐就无从实现。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是按科学发展观去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管是上一个项目,还是制定一个政策,都要考虑到这二条。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经济发展起来,使国家富裕起来,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客观实际,不顾资源环境,那样搞起来的东西只能是花架子。因为违背了经济规律,它必然无法实现其经济目的,同时也会给资源环境带来严重损害和破坏,最终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

青年教师成长要素分析和环境构建 篇4

一、对青年教师成长要素的初步分析

从学科专业的角度来讲,青年教师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他们上学时经历过专门的学习,专业研究方面可以算作强项,也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可以熟练地用科技手段操控课堂。但对于大多数的青年老师来讲,他们一毕业就进入了学校实习或直接任教,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积累经验,会导致课堂混乱,无法驾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致使学生跟不准老师的节奏,老师掌握不了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认知。

青年教师要想更快速地提高个人能力,就要真正去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中受益。所以,作为青年教师,可以多去和老一辈经验丰富、任教多年的教师进行沟通,在自己空闲时,多去老辈教师的课堂听课,吸取经验,往往老一辈的教师都有他们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教课有独特的思路,利于学生快速掌握重点知识。部分青年教师认为这样太麻烦,浪费自己的时间,觉得自己的授课模式也很不错,但对于学生是否理解得透彻,就不得而知了。这时候,老师需要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看看问题是出在了什么地方,下次好改正。另外,青年教师还可以多去参加一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的交流会,现场会有很多有名的教师与自己分享授课经验。青年教师要抓住机会,尽可能多去请教学习,让自身的能力得到成长。

二、团队合作是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自身能力再强,也会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团队的力量是很强大的,青年教师在初步入岗位的时候,可能或遇到很多或大或小的问题,长期不去弄清楚,积累的问题就会变成今后教育事业的阻碍,此时团队就起到了作用。一个团队里,需要有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带领着年青一代的教师组成一个队伍,青年教师主要是学习教课的经验,以及遇到突发事件时解决的办法,而老教师也可以吸收先进的教学思路,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元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个互帮互助的过程,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几块:老教师每周开设一节公共课,为的是方便青年教师直观学习,课上青年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教师共同商议解答;一段时间之后,由新教师开设公共课,每两人一小分队,让老教师当场点评;经过这样一一的授课,选出优秀的青年教师,让他们对于自己快速成长的原因进行总结。大家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在团队中快速增长自身的教学经验。

三、环境构建对于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积极的氛围,是他们今后教学的重要保障。学校和教育机构给青年教师提供的环境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自己去构建环境,毕竟每个教师所需要学习的方面不同,统一的培训并不一定利于自己的成长,反倒是自己通过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增加见识,尽快适应老师这一职业。

就拿现代主流教育来说,如今是信息时代,网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青年教师可以和同行的老师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像是常用的QQ群、微信群、微博等方式,都是非常方便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网络科技,对知识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讲到几何的时候,传统的授课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没有那么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老师便可以通过网络制图,进行三维甚至多维空间的转换,方便学生理解学习。青年教师通过自己创建出来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也对老师讲解的知识更加明确,青年教师也可以达到一个在有利环境下迅速成长的效果。

教师的工作,是伟大且艰辛的,对于刚刚入职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这份工作就显得更加辛苦。但不管怎样,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应该尽全力去做到完美,青年教师要尽快适应环境,学习并寻找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授课方法,在团队中互相学习和沟通,吸取进步的思维,改善自身的不足,多去参加培训和研讨会,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量,以最快的速度成长。

参考文献

构建和谐社会 篇5

摘要: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和”贯穿其中。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社会的和谐才能给予人们美好的生活,事物总是趋向于好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是一个永久的目标,进而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个长期而远大的目标。本文先介绍了和谐的概念,使人们对“和谐”有一个了解;然后讲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最后,主要从构建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这三个方面阐述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去做什么。通过这些呼吁人们为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去努力奋斗。音律和谐,才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才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只有构建和谐社会,才能展望美好未来。

关键字:和谐社会

构建

核心

基础

引言: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最终产物,国内外,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正文: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弄清楚和谐社会的概念,这样才能有一个构建的基础,才能够以一个清晰的思路去为这个目标努力。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按照目前学术界的看法,和谐社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2)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3)和谐社会是社会资源兼容共生的社会。应当给各类人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即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常指的是人口结构、阶级结构、民族结构、职业结构、地区结构、家庭结构,有一个比较匀称、比较均衡、比较稳定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含义深刻,通俗地说和谐社会应该包括这三点:1.人与社会和谐;2.人与自然和谐;3.人与人之间和谐。这三点将和谐社会具体化,以通俗易懂的概念使人们了解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做到哪些方面,有利于向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二:构建和些社会的目的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我们多少人在为之上下而求索,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这个美好的理想付出了巨大大努力,而且走过了很多不平凡的奋斗历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1.使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让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2.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让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建设一个就业比较充分的社会,建立一个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4.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5.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6.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7.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使社会秩序良好;8.较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党的这次会议为我们全面、系统地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不懈地去努力,通过自己的奋斗达到这个目的,胡主席说过“一个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一个问题除以13亿就不成问题”,所以只要我们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必定能够得到我们自己想要的结果。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点

历史之河,永流不息,自然社会要发展必然要注重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其理论和实践界域,涵盖三个个方面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和谐。

(一).人与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是以构建人与社会和谐为核心,注重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因为人以社会为自己的“集体家园”、“生存家园”,而社会则是作为家园保护、保证人们的安定、祥和、温馨的生活;人具有社会属性,既有独立的自我,但同时又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和谐。

和谐作为一种人与社会中的关系,但凡关系都有两面性,必须从两方面来看问题,从两方面共同建立和谐,什么时候都不能只看一面,否则和谐就建立不起来。因此在建设人与社会和谐时必须坚持以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起着主,在特殊情况下整体利益对个体利益作出妥协和让步为辅。就目前来说,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人与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①.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矛盾与问题使得各社会成员处于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利益群体之间又不能得到有效调节,致使社会成员之间存在贫富差距,同时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出现不平等,导致人与社会有一定矛盾和冲突。人与社会和谐,就势必在坚持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整体利益也要为个体利益的存在提供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的平等要求。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人与社会的和谐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财富为基础,贫穷的社会是不可能使人与社会产生和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都是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次,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只有制度才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毕竟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有序的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以社会秩序为保障的。维护社会有序正常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法律制度,二是道德力量。民主和法治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

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围绕人与社会和谐这一聚焦点,所以,只有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使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权利和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让民主法治意识深入人心,全面有效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则人与社会和谐这一核心必然实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

人类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二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在“适度”的范围之内,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由古到今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自然环境被破坏的局面日益严重,自然资源浪费益严重,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必须懂得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切实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成本的意识,创造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温家宝总理就说过一次环境保护大会上就指出,我们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所以我们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时刻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自然共给人类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活、工作、发展的环境基础;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

(三)人与人和谐

世间万物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存在于自然界也不例外。人与人之间通过关系建立起社会体系,因此社会的发展必须依靠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上。

人与人和谐就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要你生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在人类社会的群体中,那么你每天都要和人际沟通打上一定的交道。正所谓“相识是缘,相处是份。这就是说,你在物欲横流的人类社会中,认识一个人容易但是能否相处的融洽,这可是一个大的话题,也可以说是一门学问。建立良好的人际关,首先,就需要学会沟通,只有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你才能了解周围人的性格品德。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你与其他人和平相处。要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着尝试着与人沟通。良好的沟通你也能发现到对方的优点与缺点,用发现到的检验一下自己取长补短,从说话到接人待物,都要向着别人可以接受的方面去说去做,当然务必要求尽善尽美,只要让别人能接纳你这就代表着你成功了。其次,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必须做到尊重对方,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你要用心的去关心别人,别人也同样的关心你,在交往中一定做到想别人所想,用自己宽容的心去包容别人,切莫去计较过多的小事,哪怕自己会吃一点小亏。正所谓吃亏是福,把自己的眼光放远一点你就会对眼前的一些不快之事自会一笑了。在长期的交往中,别人自会看到你过人的优点,也会愿意和你交往。最后,切嫉贤妒能,纵观历史,任何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物,手下都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可谓谋士如云,人才济济,如果他们嫉贤妒能,那么再天才的人物,单枪匹马,也干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所以只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

构建人与人和谐时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夯实基础,才能建好摩天大楼,因此我们必须与他人和谐相处,做到相敬相爱,才能使这个社会和谐发展。

结论: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目标,展望美好未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懈追求这个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并且强调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人类社会所要发展的方向。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和谐,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1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考研时事政治热点专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大连日报》

4.王秀《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学习心得》

2011-11-27

5孙佑海《和谐社会是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体》

搜狐新闻

6.刘杉:《人与社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2006年11月27日 新疆经济

报 新浪新闻

7.冯永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新闻

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构建和谐社会 篇6

关键词 培育 音乐素养 和谐社会

音乐素养教育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价值,它是让人感到美的愉悦的精神食粮。音乐素养教育除了把音乐自身的东西作为讲授的内容外,还非常注重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来关注道德教育和精神境界教育,把受素养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真正做到寓德育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一、音乐素养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实践表明,和谐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培育的过程。和谐社会不可能在其内部自发产生和形成,它是在民族教育进程中,多元素的共同体自觉、长期培育的结果;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更是如此。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音乐素养教育无可置疑的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目标和重要手段。

音乐能有效地促进人心境美德的酝酿与发展。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乐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人们对音乐美的认识,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民族文化、思想品德教育;丰富多彩地教育形式、内容,充分调动人的感知觉,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正是民族文化精髓的直接接受,而且还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正因如此,音乐素养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和谐社会是音乐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素养教育目标是面向全社会,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形成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也就是说,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目前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音乐素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的民族音乐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许多多音乐素材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名篇。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们辨别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灵美,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崇高的思想品德,影响人们爱祖国、爱人民,反抗侵略,捍卫祖国而献身的思想觉悟,这些内容大大丰富了音乐教育的历史文化底蕴,使音乐素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音乐素养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

通过音乐素养教育不断提高民族素质,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培养的国民素质有着的独特功能,它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审美直觉和想象,培养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发掘人的右脑潜能,培养人的形象思维。实践表明,音乐教育不仅强化人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应该说,这是提高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最高层面。

通过音乐素养教育挖掘民族艺术产业价值,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会更迫切,高科技要与高艺术需求结合,艺术产品将会更被需求,现在已经产生工业产品向艺术产品转移的端倪。挖掘民族音乐的艺术产业价值,是经济发展的直接要求,必将为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精神的稳定平衡,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通过音乐素养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建立社会伦理、秩序、规范,避免社会行为的“失序”,而调整这种状态音乐教育是重要的手段之一,着眼于保持个体人精神的平衡、和谐、健康,通过精神和谐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使情感具有文明的内容,促进理性和感性的沟通,从而达到家庭、社会的和谐。

三、在音乐素养教育中加强和谐社会理念构建的途径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乐育德。音乐历来被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美学家所重视。受音乐熏陶过的人,品德上潜移默化,也许自己都意识不到,但形成的精神气质,深刻而稳定,其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评价、道德行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主导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乐启智。大量的事例和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右脑的功能与左脑的功能相辅相成,音乐审美能力与智能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所以,通过音乐还可以启迪智能,达到智力开发的目的。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乐健身。大量的实践表明,体育运动中存在着大量美的信息,它们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体育与美育的结合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实现美育的诸多效应。这些效应主要体现在形体美、动作美、精神美、心灵美、行为美和协作美等方面。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乐悦民。敬业乐群是音乐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音乐活动可以和谐人际关系。,通过美感共鸣可以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第三,通过音乐审美参与还可以培养乐群意识。共同的活动是培养人们乐群意识的基本途径,例如,经常性的集体大合唱,既可以培养大家的审美情感,又可以吸引众多人参与其中,从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和喜欢群体生活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沈建军.音乐与智力[M].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7.

构建和谐社会:要素 篇7

一、经济要素在企业伦理构建中的作用

企业作为现代经济组织形式, 与外部经济体制和国家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个性和伦理的形成。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人们选择了某种经济制度, 对于如此制度下的经济道德也就相应有了基本规定性。”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家制度影响着企业伦理的形成;另一方面, 企业通过自身的经营决策, 来追求企业的目标和理想, 进一步形成具有国家共性和企业个性的独特的伦理观念, 并以此来指导企业和职工的经营运作和行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为市场系统中的企业自由竞争提供了更为坚实和宽松的体制环境, “企业有了自主权, 职工有了选择权, 依附性大为减弱。在利益关系上, 除了国家、企业、个人的纵向利益分割, 又增加了企业之间, 个人之间的横向利益分割, 利益关系愈加复杂。在职工的利益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 职工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 其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也受到影响并发生新的变化。”企业伦理作为企业的软实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日益得到了重视和提升。“联想”“海尔”“海信”“长虹”等一大批以“以德治企”、“以德强企”、“外塑形象”、“内强素质”、“道德经营”的优秀企业高举民族工业旗帜, 代表着对新时代爱国主意的追求和认同, 将振兴民族工业作为企业的头等任务, 因此“任何一种经济体制同时也意味着一种伦理道德文化体制, 因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无例外地蕴含着某种文化、某种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美国著名企业伦理学家唐玛丽.德里斯科尔和霍夫曼在《价值观驱动管理》中也认为:“我们倡导建立制度, 并不因为商人天生就比别人缺乏伦理道德, 而是因为这些程序对逐步形成道德型企业文化, 以使每个成员都能按道德规范行事, 是迫切需要的。我们已经发现, 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体制的因素所导致, 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处于木桶中的滥苹果。”但是, 企业在孕育着自身伦理道德文化的同时, 还应承受者巨大制度和体制及社会道德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各种社会思潮, 对于企业的伦理结构体系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也因此使许多企业在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整套企业伦理体系后, 却一直无法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伦理。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 政府应该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协助企业建立自身的伦理道德体系, 而不能寄希望于企业经营者自身道德的提高来建立企业道德体系。

二、政企关系是影响企业伦理的重要因素

企业伦理除了受社会经济关系影响外, 政企关系对于企业伦理形成也起到重要的影响力。政企关系涵盖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性, 政府致负责维护正常的企业交易和市场秩序, 告知企业所具有的权利和不允许从事的行为, 在此范围之内各种企业拥有自身经营活动的全权, 政府不进行此范围内的干涉和矫正。许多西方国家采用此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亲如兄弟的关系型, 政府与企业结成形式上的利益共同体, 政府通过各项政策全力扶持企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第三种是附属型关系模式, 企业完全没有独立的市场经济地位, 企业完全由政府主导, 政府通过制定各项周密的计划直接领导对企业的生产, 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完全常采用了这种模式。自从改革开放开始,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 尤其是在加入WTO的体系以后, 中国慢慢从“父子”关系型向“手足”关系型转变, 并逐渐向后两种类型的政企关系出现了向“交警与司机”关系型靠拢和同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集中主要经历管理社会经济事务, 各类企业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下属分支, 完全听令于政府的调遣。高度集中的政府权力机构完全把市场、社会、事业单位、企业全部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这种政府与企业的模式决定着企业的伦理体系结构也完全依附于政府所倡导的社会伦理体系, 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自从进行改革开放, 我国与国际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是政府的一个从属部门。在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环境下, 企业具有了独立法人资格, 成为了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对于企业提供的是全功能的保障,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为企业提供的是效能性的保障, 政府向企业提供完善的制度、政策保障和其他公共产品,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伦理构建产生自己的影响。政府和企业的各项职能完全分开, 不再产生功能上的重叠。企业与政府良性互动关系也得到了确立, 建立有力地促进着企业伦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生产目的, 而企业是社会成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企业追求利益的背景下, 企业在自身获得利益的同时, 又要使企业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全面进步, 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这一过程, 企业就必须注重自身伦理道德的建设。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民营企业在刚起步的情况下并不注重企业伦理道德的建设, 但当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就后, 企业伦理道德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就日益显现出来, 成为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管理者自身的道德水平高度也决定了企业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平高度。

参考文献

[1]陈彩虹.经济学的视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2]方永明.市场经济呼唤加强企业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 1994.

[3]吴元墚.市场经济与企业伦理[J].哲学研究, 1997.

[4][美]唐玛丽, 徐大建等译.德里斯科尔和霍夫曼.价值观驱动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高兆明.制度公平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6]马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构建和谐社会:要素 篇8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事业心是一名优秀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素质, 只有当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 想要有一番成就时, 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这里的事业心, 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成就动机。在调查过程中, 我们发现销售人员的工作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1.追求高收入;2.喜欢挑战;3.想获得更多的工作经历。他们面临的主要压力有:由于行业竞争白热化, 且多数竞争对手经验比我们自己丰富, 销售人员在公司工作的时间和绩效未必成正比, 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士气及当初选择这项工作的初衷与信念, 会随着时间慢慢地减弱或消失, 以致于工作的动力时有时无, 进而选择离开。因此, 一名销售人员想要取得优异的销售业绩, 具有强大动力和成就动机是非常必要的, 事业心是责任感的源头, 当一名销售人员具有了强烈的事业心, 那么他会将这项工作视为自己身上所负的一项神圣的使命, 并把自己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销售工作中去。下表是一张有关可口可乐公司销售一部一组职工事业心与月销售额的调查表。

可见一个员工事业心的强弱, 对企业达到理想盈利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二、广阔的知识面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 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不够的, 还必须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营销人员所必须的各种知识, 如社会知识、产品知识、市场知识等。

1. 产品知识。

要求对所营销产品的品种、规格、质量、性能、结构、用途、用法、价格和维护保养、技术发展趋势等都比较了解。此外, 还应熟悉竞争产品的知识, 以利于在营销时将竞争产品与自己所营销产品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增强对准顾客的说服力。

我们可以在一些实例中证实以上观点。

小王, 28岁, 从2007年11月开始在国美电器做销售人员, 刚开始的时候销售业绩平平, 但自己从他每天回家熟读产品知识, 了解电器行业销售策略以后, 但凡有客户来, 他都能很好的把握住机会, 把产品如数家珍一般的向客户介绍, 一些潜在或者犹豫型的客户也被他的专业知识折服, 所以在两个月以后, 他成为了销售部业绩最高的人员。

同样的工作, 对在苏宁干了三年的老李来说却没有那么幸运, 不能很好的抓住客户的心, 销售业绩总是不佳, 纠其主要原因, 是因为产品知识掌握的不扎实。

我们针对饮料行业发放量表时, 所得到的相关数据:

我们在针对电器行业发放量表时, 发现所得到数据是有所差异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销售人员广阔的知识面和销售业绩是成一定的正比的。业务知识特别是产品知识这一块, 不同的行业受重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比较饮料行业而言, 电器行业更注重产品专业知识。

2. 市场知识。

这方面的知识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 营销人员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善于了解分析购买者的特点, 分析谁是购买决策者, 了解顾客的购买动机、购买习惯、购买条件、购买决策等情况, 从而针对不同营销对象的需求特点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 营销人员要善于了解分析竞争者的特点, 要懂得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 掌握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基本方法, 了解产品的市场竞争规律和市场行情。下表是华夏电器员工市场知识与成功交易次数调查表。

3. 社会知识。

营销人员应了解市场所在地区的经济地理知识和社会风土人情, 以及与营销活动有关的民族、宗教、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俗话说:“入境问禁, 入乡随俗”。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就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 才能同他们深入交往, 取得他们的信任, 才能使营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们还用具体事例来验证此处观点。

王虎, 是蒙牛公司的员工, 一天他在网上做业务介绍的时候, 遇到了一位来自西藏的客户, 他们在聊天的时候谈到了一些西藏的民土风情, 恰巧王虎前不久刚刚去西藏旅游, 了解到那里的一些民风, 所以顺利的接到了这笔生意。从此之后王虎也会研究一些社会民风, 以帮助他在接订单的时候与客户沟通方便。

社会知识虽说与产品无直接关系, 但事物总是联系的, 作为新世纪的营销人员掌握好社会知识对你在营销工作中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 一个优秀营销员既应具备商品学、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等知识, 同时还应丰富其他领域的知识, 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以达到预期理想的营销效果。

三、文明礼仪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人际交往, 贵在有礼。在营销工作中, 工作人员给顾客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而这个第一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人员本身的礼仪细节。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事的原则, 是一切礼仪的起点, 营销人员要进入某一地域, 就要对当地人的习俗和行为规范有所了解, 并按照这样的习俗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 礼仪细节常被一些习惯随便、生活不拘小节的营销人员所忽视, 这是十分不可取的。一个专业营销人员在拜访准顾客前必须认真检查自己的仪容服饰是否得当, 衣领、袖口是否干净, 钮扣是否扣齐, 外套是否干净;裤子下摆有无破损, 腰带是否系好, 拉链已否拉好;鞋袜是否干净, 有无破洞, 鞋带是否系好;皮包是否干净, 有无变形;头发是否整齐, 耳朵有无污垢, 胡子、鼻毛是否刮修;手是否清洁, 指甲已否修剪等等。营销员必须注意以上这些小节, 否则会大大降低在客户心中的形象。

新华社日报曾报道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位销售饮料的营销人员走进一家公司进行饮料的试吃活动, 但当他在介绍产品的时候, 对方企业发现这位营销人员的指甲里有很多的脏东西, 没有说一句话, 就把营销人员赶走了, 事后营销人员不服气, 前去询问, 该公司的经理指了指他的指甲就走了。

对于一些食品和饮料行业的人员, 个人的文明礼仪尤为重要。

但是, 营销员也得注意, 服饰整洁并非华丽、趋时, 而是与准顾客的身份相适应, 不能误以为西装革履、穿戴时髦, 必能容易接近准顾客。

微笑是工作中的应的的表情, 要树立敬业、敬人意识, 对客户应表现出热情、亲切、真实、友好。微笑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 得体的微笑让别人感觉营销人员的亲切友善, 帮助建立信任和尊重。

四、良好的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专业的营销人员, 我们可以不具有天使般漂亮的面孔, 但是我们却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与客户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条件, 甚至可以说,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营销人员拓展事业的一项重要手段。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往往可以更好地建立起自信心来。为了使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 并由此产生更强的自信心, 营销人员用语必须做到专业、流利、简明、通畅。营销人员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要能够很专业地介绍自己、公司以及产品。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 营销人员的语言要简洁明了, 态度要不卑不亢, 语气要热情大方。营销人员经常要和不同的客户接触沟通, 语言流畅, 清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有助于客户迅速了解企业和产品信息, 增加对产品的兴趣, 有利于双方进一步的沟通。要尽可能避免说话过程中有磕磕绊绊、不清不楚的问题, 也要避免语言过于嗦, 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客户的不满。

语言是人类沟通最便捷的桥梁, 想要在第一时间让顾客将目光的焦点集中在你身上, 那么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你必不可少的。

五、具有较强的计划能力和较高的时效意识

营销的目的是满足顾客需要, 帮助顾客解决问题, 同时为企业赚取利润, 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要实现这个目标, 营销员必须有严密的营销计划。营销人员必须树立起正确的信息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和进取观念。营销员要对买卖双方的信息都很灵通, 以求企业在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更快更好地收集和利用各种信息;营销员要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就必须懂得时间管理;营销员要定期拜访不同的客户, 完成公司下达的营销指标, 就必须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并就一定的目标制订计划, 完成大量的售前准备工作。在计划执行过程中, 注重目标管理, 这样才能提高每次交易的成功率,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营销业绩。以下是百事公司2008年3月份销售部员工销售额调查表 (部分员工) 。

六、良好的心理素质

营销工作是一项艰巨辛苦的工作, 有许多困难和挫折需要克服, 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克服这些困难, 有一股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劲头。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过千山万水, 进千家万户, 尝千辛万苦, 进千言万语, 想千方百计, 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耐心、坚韧性、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等。

营销人员的基本工作是不断开拓市场, 向客户推广业务和产品。营销工作常常会遭受各方面的阻挠。要达成交易会碰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比如客户的消极反应、竞争对手的无孔不入、上司的重重压力、家人的抱怨和不理解以及自身知识和技能的不足。而且, 推陈出新营销人员肩负着联系企业与消费者的重任, 经常离开企业、离开家庭而独立工作、独立生活, 工作和生活环境时常变换。因此, 要求营销员必须不怕苦, 任劳任怨, 坚定、耐心、热忱地去克服困难, 不达目的不罢休。营销人员对企业、对顾客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文明而有素质的人是那些懂得容忍别人的人。对营销人员而言, 要懂得容忍别人。古人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 忍一时风平浪静。”对营销人员而言, 不能容忍他的客户, 就等于不能容忍营销本身。因为营销过程中要与各种不同的客户打交道, 要理解和包容客户, 那些“能被您容忍”和“不能被您容忍”的都要容忍。因为想要客户喜欢您, 那您首先就要喜欢您的客户。

具备了这些素质可以让我们在营销过程中勇往直前, 排除万难, 让我们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如虎添冀, 让我们享受成功的乐趣。

摘要:销售员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 及其核心素质具体包含的若干子要素, 找寻影响销售业绩的关键素质要素, 进而提升销售员的业绩和实现企业的业务目标。本课题研究内容模块结构三级指标研究内容包括:亲和动机、成就动机、工作责任心、工作主动性、仪表举止、外向性、乐群性、耐心、坚韧性、社会知识、市场知识、产品知识、语言表达、倾听、说服力、情绪控制、计划性、时效意识等等。比较分析不同行业间构建销售员核心素质的关键子要素的差异性, 笔者提出问题, 并对此作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事业心,责任感,表达能力,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 科特勒:营销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 :45

[2]肖义:营销人员的素质[.EB/OL]腾讯网, 2008-3-9

[3]王明:营销人员[N].金融时报, 2005-11-9

[4]佚名:网上营销[.EB/OL]证券网, 2008-5-31

构建和谐社会 篇9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从主体上也就是人的方面, 真正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 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 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 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 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 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我国是法制社会, 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 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正是在此基础上, 科学人才观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 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而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就是说, 在新世纪新阶段, 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了平等的国民待遇, 方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时期, 这是改革的攻坚时期, 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 建立新体制。这一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 会使一部分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诱发对旧体制的眷恋情绪, 怀旧, 今不如昔。它的危险性在于, 这种眷恋情绪一旦蔓延开来, 很可能同改革初期由于改革深化和不断取得成效而沉寂下来的极“左”思潮相结合, 从而成为影响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一些抱有极“左”主张的人, 打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号, 改头换面地贩卖“左”的一套, 使改革的舆论环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势。

二是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它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 使改革决策的理论环境趋于复杂, 以至影响到决策, 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 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总要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 原来旧体制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在改革启动阶段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 改革进程中受历史条件限制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 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情况相当复杂, 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 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 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 改革的成本增大, 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就容易使人们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不过瘾, 产生激进情绪。

四是这个期间一般都是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的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 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 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在这方面, 这种碰撞突出地表现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操作不当, 就会出现全盘西化, 或者出现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 在改革的转型期, 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 非常复杂, 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 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 对我们执政党来说, 那是非常严峻的, 真正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因此, 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是高屋建瓴的积极应对, 意义不容低估。

三、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 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 而在于不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 厚德载物, 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世界是多样统一的, 我们要认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 关注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将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差异, 更加文明, 更为开放。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 (合并、融合、团结、和谐) 才能产生新事物;和而不同, 就是要承认不同,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 实现差别共存, 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理论。承认不同, 但是要和, 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 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体现了辩证关系。和就是要求在纷乱当中寻求到共同的、统一的属性。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 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在我国现阶段, 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社会对人们利益的满足能够与他们对生产的贡献成正比地增长, 即贡献愈大, 社会对其回报也愈高, 以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 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 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 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与此同时,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 既富有活力, 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 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摘要: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 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技术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篇10

关键词:社会技术;和谐社会;构建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331-01

城市化社會,技术化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离不开一个和谐的社会结构。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有个和谐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社会结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诸多特点。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社会的历史形态不断发展,但是社会结构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起来。组织结构的优化是技术不断升级的过程,是从初级、低级的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发展向高级技术高附加值逐渐转变的过程,组织结构的优化是达到最大满足的最高职能。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刘大椿教授说:“社会技术的研究是近年来新兴的问题,它认为存在一种与自然技术相对的社会技术,把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的关系以及组织管理、社会管理等原本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看成一种技术现象,统摄在社会技术的范畴之下,它为增强人文社会科学应答方式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思路”。李伯聪教授认为社会技术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对于社会技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应用的领域不是空想和海市蜃楼。我国的社会学家李培林教授认为:“现代的社会发展,越来越成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社会技术,不能只凭经验、热情和干劲。否则,很容易造成发展的后果违背我们的初衷。社会技术也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会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说到社会技术是一非常重要的生产力,他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是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社会技术思想就在这最为关键的时刻为深化和完善社会结构中的收入分配结构提供支撑。完善收入分配首先正确处理好劳动主体,劳动要素之间的关系,坚持主体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合理分配。在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增强社会公平的的意识,准确的处理好二次分配的数字比例,使社会所有人都享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向和谐社会的硕果,同时,要提高劳动的收入,特别是对中等收入人群收入的合理调解,特别是对一些不合法的收入,更需及时处理,这样才能社会成员之间的差异缩小。《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面临的主要矛盾诸多,“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还着重提到了“收入分配”这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各基层的劳动人民最切身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出现在了收入差距明显的情况。在对经济管理方面,近代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之慢,和一些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所以要对经济方式进行转变,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格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等情况减少或者避免。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四点一,但是,所消耗的能源的比例更大,其中原油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七点四,原煤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三十一,铁矿石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百分之三十,钢材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二十七,氧化铝的消耗占世界总量的二十五,水泥的消耗的最多,占世界总量的四十。同时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是土地的乱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匮乏等等,从这一角度上看,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风险的社会,社会所以组成元素已经变得不和谐,会影响构建和谐社会,所以要构建和谐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是同诸多改革同时进行的,为了更好的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政府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控,校正一些已经或者即将失真的价格,从而促进经济的改革和转型。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更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核心问题,建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是迫切的。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变革史,都是在不断的变革中,国内外均是。在法国的大革命,英国的关荣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还有我国的辛亥革命,都是人类在变革中力求发展的,所以社会的前行要有不断的变革和创新。发展到新世纪初期,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和平和发展不仅仅是当代发展的主题,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实施也是时代的潮流,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猛,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以我们为了更好的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个伟大的构想,就必须解决好当前出现的问矛盾和问题。我们的社会基本上是和谐的,但是还有很多需要更加完善的方面。社会结构的核心就是阶层结构,就是分工结构所产生的。坚持社会技术的科学指导,更快的向构建和谐社会迈进。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夏冰,女,1986年5月,辽宁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程、社会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3]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4]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版.

[5]许庆瑞.技术创新管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刘文海.技术的政治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邹珊刚.技术和技术哲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8]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段文斌.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外周浅静脉穿刺法下一篇:探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