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心得体会:构建和谐社会(精选8篇)
党课心得体会:构建和谐社会 篇1
党课学习心得
很荣幸能参加本期的党课培训,在为期一个月的党课学习中,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旁征博引,让我无比叹服,也深受鼓舞和教育。通过系统的学习让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党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更加强烈,不断的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信念,成为积极分子的自豪感,积极靠近党组织的上进感,让我不断学习,不断的得以锻炼。
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我要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懵懂时期得我只知道,这是一个最先进的组织,是一个中国人民爱戴的组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他的伟大深深地吸引得我。随着慢慢的长大,通过自己的学习,通过身边党员的影响让我我深深地懂得共产党员意味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这次党课系统全面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确了我要求入党只是为了更直接地接受党的领导,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战役中。
党课本期的讲课内容丰富具体,让我们积极分子受益良多,中央党校吴老师作得关于“维护社会公正构建和谐社会”的学习讲座,在所讲内容中,吴老师通过讲解公平和公正的区别,引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中社会公正的基本原则,也提出和强调了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明确了应当将社会公正的各项问题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要确定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第一个价值取向是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第二个价值取向是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通过
对普遍社会公正问题的认识,吴老师又和大家讨论了在中国社会结构层面上的一些主要问题,引发了我们的大量思考,让我们意识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仅仅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和愿望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习和积累大量的先进文化知识,为党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任教授所作的有关“加强党性修养,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人教授首先以党性和党的性质的内涵为切入点,分别从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后分别阐述,明确了建国前主要是抵制糖衣炮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的重点则为作学习三个代表的模范,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模范。一系列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以前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的学习和认识是停留在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确了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加深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和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总结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不是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是发展先进文
化、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灵魂;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但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要在实际学习工作中践行“三个代表”。通过任教授的强调让我更深入的了解到党的性质反映了党的特征,党性是一个立场问题,党性并不等于阶级性。革命导师列宁就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斗争的随行者和结果”。“党性要求在对事要做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的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这就要求共产党员的立场,旗帜要鲜明,要坚信共产主义。
我们大学生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来说,我认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努力把我们党建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进入社会后能将自己的所学应用的到作中,创造一定的效益。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也应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尽自己所能去向需要帮助的同
学伸出一支援助之手,做到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同时也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辉的事业,它无先例可参考。要使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增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新鲜血液,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更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我决心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加紧学习。因为,要做到“三个代表”之中的“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要牢牢的掌握了科学文化知识,我们才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真正起到代表的作用。我也深知更重要的是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坚定对马列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我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工作和学习中,牢固树立共产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积极从思想上争取入党,才能成为新时期的合格共产党员。
党课心得体会:构建和谐社会 篇2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从主体上也就是人的方面, 真正解决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以后, 尤其是在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之后, 就要全面顾及、通盘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并且尽可能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体制之内, 求得稳定与发展。因此, 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接着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才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人”, 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包括一切热爱祖国的人们。我国是法制社会, 人的概念也就是公民的概念, 集中体现为在法律和政策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正是在此基础上, 科学人才观提出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真正解决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问题。这就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大家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力量, 巩固和扩大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而主要是指社会各阶层能够和谐相处。就是说, 在新世纪新阶段, 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了平等的国民待遇, 方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结构转型时期, 这是改革的攻坚时期, 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结构问题, 建立新体制。这一时期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一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 会使一部分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诱发对旧体制的眷恋情绪, 怀旧, 今不如昔。它的危险性在于, 这种眷恋情绪一旦蔓延开来, 很可能同改革初期由于改革深化和不断取得成效而沉寂下来的极“左”思潮相结合, 从而成为影响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一些抱有极“左”主张的人, 打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旗号, 改头换面地贩卖“左”的一套, 使改革的舆论环境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势。
二是各阶层的代表不可避免地会提出它所代表的特殊阶层利益的理论表达, 使改革决策的理论环境趋于复杂, 以至影响到决策, 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协调之外, 额外地增加了思想理论层面的协调负担。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一阶段总要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深化改革的原因所在。
三是由于改革处在攻坚阶段, 原来旧体制下的各种矛盾以及在改革启动阶段尚未触及的深层次矛盾都暴露出来了, 改革进程中受历史条件限制产生的一些新的矛盾也暴露出来了。也就是说, 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矛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情况相当复杂, 各项改革措施牵一发而动全身, 系统性非常明显。不像改革初期那样, 一项改革措施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 改革的成本增大, 使得改革难以一时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就容易使人们总感到现行的改革措施不过瘾, 产生激进情绪。
四是这个期间一般都是经济的开放度达到很高程度的时期, 思想文化方面的碰撞十分激烈, 特别是国外的一些思潮传了进来, 对改革目标的选择、改革措施的确定、改革的实际进程都会产生影响。在这方面, 这种碰撞突出地表现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操作不当, 就会出现全盘西化, 或者出现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所以, 在改革的转型期, 由于利益矛盾十分尖锐, 非常复杂, 尽管经济在高速发展, 但是一旦出现社会失调, 对我们执政党来说, 那是非常严峻的, 真正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因此, 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是高屋建瓴的积极应对, 意义不容低估。
三、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毛泽东曾经精辟地说过, 我们的事业为什么能够胜利?不在于纯, 而在于不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兼收并蓄, 厚德载物, 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世界是多样统一的, 我们要认识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和谐社会应当是和而不同的社会, 关注人们之间的共同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将表现出丰富的个性差异, 更加文明, 更为开放。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 (合并、融合、团结、和谐) 才能产生新事物;和而不同, 就是要承认不同,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 实现差别共存, 从而在本质上达到相近或相似。和而不同是多元一体的理论。承认不同, 但是要和, 否则就要出现纷争。只强调同而不能和, 那只能是毁灭。和而不同体现了辩证关系。和就是要求在纷乱当中寻求到共同的、统一的属性。
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通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 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 不断调整化解各种矛盾,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社会。
在我国现阶段, 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的条件。社会对人们利益的满足能够与他们对生产的贡献成正比地增长, 即贡献愈大, 社会对其回报也愈高, 以激发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财富再分配。用公民平等、机会平等、资源开放、公平竞争的公共政策, 开辟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的合理通道, 尤其是向上流动的通道, 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公正合理的互动。与此同时, 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生动而有序的社会, 既富有活力, 也保持稳定;既包含各方面不同利益, 又能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处理妥当。这是一种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和而不同、矛盾统一的社会。
摘要:以人为本理念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前提, 结构转型期是提出和谐社会的现实原由, 和而不同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和谐社会的理解和构建 篇3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
1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并不是消除了矛盾的社会。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矛盾,人类社会也是如此。不管是什么形态的社会,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当然社会主义社会也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同样存在。和谐社会是使各种矛盾协调、平衡,让矛盾各方在不致引起冲突的限度内各得其所,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对立程度,使之良性运行的社会。矛盾与和谐好象是一个悖论,但其实是事物的辩证法。和谐是事物矛盾的统一性,当矛盾各方处于统一、平衡的时候,社会便显出和谐的状态。不和谐是矛盾的对立性,当矛盾各方的统一、平衡状态被打破,处于尖锐对立的时候,社会便显出不和谐的状态。永远的统一、平衡是不可能的,到一定时候,统一、平衡必然会被打破,而出现不统一,不平衡,这时候,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这时候,就需要人们去努力,消除矛盾双方的;中突,使之重新统一、平衡,推动社会趋向更高层次的和谐。既然和谐是矛盾的统一,是以社会存在矛盾和对立为前提的,那么和谐的被打破,不和谐的出现,也是非常正常的。特别是我国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尤为突出,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相当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增长,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限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等等。由于上述矛盾的存在发展,不和谐因素,必然大大增加,以至导致原有和谐的破坏。那么就需耍我们努力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重新寻求和谐。从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辨证过程和必经之路,每一次和谐的打破和新的和谐的构建,都使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也都需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们付出艰辛的努力。
2建设和谐社会。要特别处理好两种矛盾
建设和谐社会,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因而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我国社会的大量矛盾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使他们义无返顾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去,发挥无限的创造性,创造出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就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愉快,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在当前,要特别处理好公共用地需要和被拆迁群众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当前的用地拆迁中,应该说大部分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且大部分的补偿是合理的。但毋庸讳言,有一些拆迁不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是出于少数人利益的需要。比如说,有的房地产开发。为了共同利益,房地产商和政府官员勾结在一起,强行征用群众住房和土地,而且补偿极不合理,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致使群众不断上访,到处喊冤,造成社会动荡,产生了极为有害的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对拆迁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下大力气加以整治,严格用地审批,凡不是出于真正公共利益需要的,一律不予批准。就是真正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也要制定出合理的补偿标准,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只有把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一个个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也要处理好敌我矛盾。当前,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力量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犯罪活动仍很猖獗。我们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敌我矛盾。构建和谐社会,要尽量化解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敌我矛盾。但是,对于敌我矛盾,最主要的还是要用专政的方法。因为这些社会主义的敌对力量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他们仇视、破坏社会主义,危害整个社会利益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只有对他们实行专政,进行严厉的打击,才能起到威慑的作用,刹住他们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所收敛,从而保持社会的和谐。如果对他们心慈手软,期望他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能使他们更加猖狂,恣意危害社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失,妨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当然,对于可以化解的矛盾,我们应当尽量进行化解,使敌我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或者降低矛盾的对立程度,给整个社会添加一些和谐的因素。
3构建和谐社会,首要的任务是大力发展经济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诸多利益主体的矛盾,国家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之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私营企业主和员工之间,高收入的行业和一般行业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冲突。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农村都处于比较贫困的状态。所有这一切,都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逐步解决这些利益矛盾,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使人人安居乐业,生活舒适,构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如果不发展经济,上述矛盾必然愈加尖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然得不到提高,那么社会就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和谐就无从实现。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是按科学发展观去办。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管是上一个项目,还是制定一个政策,都要考虑到这二条。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把经济发展起来,使国家富裕起来,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如果从个人利益出发,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顾客观实际,不顾资源环境,那样搞起来的东西只能是花架子。因为违背了经济规律,它必然无法实现其经济目的,同时也会给资源环境带来严重损害和破坏,最终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4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篇4
教师二支部常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明年工作的一个重点。这是一个顺民意、得民心的奋斗目标。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民康物阜”、“安居乐业”这样的稳定、和谐社会,尽管在中国真正实现的时候并不多。今天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人民期盼的社会目标是有望实现的。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党和政府有责任,各单位和组织有责任,每个社会成员也有责任。
第一,从上到下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一个特殊历史发展阶段,构造和谐社会环境,是现实需要。去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这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是经过多少年艰苦奋斗才取得的成果。但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处于经济起飞的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转型时期,充满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调整、冲撞,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凸显。这个阶段各种矛盾处理得好,平安渡过,一个国家就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更高发展阶段的轨道;如果处理得不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酿成严重危机,将使社会陷入停滞、徘徊,甚至倒退,多少年缓不过劲来。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情况远比其它国家复杂,如何渡过这个敏感而关键的发展时期,值得全国上下高度警惕,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也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后代的切身利益。至关重要的是,在认清我们面临发展阶段的特点的基础上,大家要树立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的思想,排除一切障碍,渡过这个难关。
第二,全国上下要抓住那些严重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不放。什么东西影响我国社会和谐?这一点,全国从中央到基层到普通群众,都是心中有数的,而且有高度共识。问题是要有决心,有办法。腐败,是影响和破坏社会和谐的头号死敌,它的泛滥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激起群众怨恨,加深社会矛盾。要在已取得重大战果的形势下,乘胜前进,在舆论上把腐败搞臭,在制度上建立起反腐的铜墙铁壁,切实把在这个问题上失去的民心收回来。
失业队伍扩大,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除通过增加投资,新增项目,扩大就业外,最重要的是提倡各企业科学安排劳力,扩大就业门路,创造不减员而能增效的经验,尽量减少把人员推向社会而加大就业压力。
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另一个突出问题。要坚决打击那些通过权力或种种非法手段而暴富的人,对自然条件恶劣和历史上经济文化落后地区以及社会弱势群体,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的税收工作力度, 适当“抽肥补瘦”。
当然,还有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也应缓和与消除。如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也应该整顿和加强,司法战线应公正执法,为那些受欺负和受委屈者声张正义。可能影响和破坏我们和谐稳定的外部因素也是存在的,最明显的是“台独”。但只要内部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外部问题并不可怕。缓和和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第一位要承担责任的无疑是政府。一个清正廉洁、实施正确政策、有执政能力的政府,是做到一切的关键。我国政府是举世公认的有权威、强有力的政府之一。只要政府看准问题所在,狠抓不放,坚持不懈,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各部门、各单位、各公司、工厂、学校、社会团体都要把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环境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不和谐问题都产生于具体单位内部。只要全国千千万万各种组织切实把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苗头和隐患都解决在自己内部,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铲除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土壤。有报道说,一向
信访严重的河南省今年以来从省委、省政府到地市、县各级领导亲自深入基层,帮助解决群众在信访中提出的大量难题,使人民比较气顺满意,全省信访人数大幅渡减少。这说明是否真正关心群众、是否把工作做到基层,情况是大不相同的。
构建和谐社会,每个社会成员都有责任,谁也不应该把自己置之度外。因为社会是否和谐,与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有关系,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身作则,从我做起,违法乱纪的事不做,损人利己的事不做,欺压他人的事不做,而且能善待别人,同情和帮助弱者,一个单位、一个集体还能不和谐?在社会成员中,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全国将近7000万党员,哪个社会细胞里没有党员?哪级权利机构中不是共产党员当政?只要党员牢记党的宗旨,执政为民,只要党员把自己管住,在群众中做出好样子,哪个单位和集体能不和谐?
乡镇人大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篇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既是对我们工作的一个总的要求,也为我们每一个中青年干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构建和谐**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置身其中,扎实工作。当前,我们镇正处在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不断涌现,这些都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乡镇要积极参入构建和谐**的工作中,首先是要发展,但这个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必须不能以牺牲和谐为代价。作为一名乡镇人大的领导干部,我认为构建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乡镇人大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乡镇经济发展履行好各项职权,为建设小康社会多作贡献。首先要积极服务经济发展。通过对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审议和执行情况的监督,通过相关视察、调查,及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以对政府的经济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维,始终用先进科学的理念指挥经济发展工作。其次要切实保障经济发展。要特别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关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工作重点开展检查、视察、调查,通过行使好人大的法定职权,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于政府通过实践检验确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要通过一定渠道和形式给予宣传和表扬,进一步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对于政府在指挥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要及时沟通、交换意见,毫不避讳地指出,促进依法行政;对于阻滞和影响本地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等问题,要不遗余力地帮公文写作助解决,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政府的工作。
2、坚持并实现公平正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要充分履行乡镇人大的监督职能,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公平、规范的权力运行环境。一是要督促政府维护社会公平,为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活动提供公平的机制、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的发展机会。二是要督促政府高度重视和处理社会矛盾,努力建立合理的社会结构、融洽的社会关系,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严禁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三要督促政府加快职能转变,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服务功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社会安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使社会运行呈现出持续、连贯、平稳的运行态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四要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坚决制止司法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公民的权力和社会公正和谐,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社会氛围。五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科学决策、作出决议决定以及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社会各阶层的群众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要依照法律精神和公正原则,高度关注民生,督促政府落实“三个最低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低收入阶层、困难和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坚决纠正征收征用地、城镇房屋拆迁、企业违法排污、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解决群众上学难、上学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及时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发挥人大职能作用,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要强化对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工作,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推进行政决策机制创新,依法核准、合理界定政府及各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全面推进行政执法公开、听证、听取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权责明晰、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快速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全面建设法治政府。要深化普法教育,大力推动以宪法为核心,以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为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和改进面对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人人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善于发现和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法律法规实施中涉及构建和谐社会全局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矛盾和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
党课心得体会:构建和谐社会 篇6
组织工作历来是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是新的历史时期组织工作的职责所在。组织部门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准确定位、发挥优势、主动作为,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组织部门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组织工作实践中。
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以人为本,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来谋划、推进和检验组织工作,努力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
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联系各方、沟通协调的职能,积极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努力使方方面面的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为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工作创新。不断完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要求相适应的组织工作新格局;积极整合组织工作资源,做到干部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两个轮子”一起转,理论武装、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党建、民主集中制建设六项工作一起抓;大力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使组织工作更有活力、更有效率,以适应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提高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关键是要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明确能力提高的目标要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同时,把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与提高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级领导干部善于在实现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科学发展。
形成能力提高的正确导向。更新选人用人观念,重视使用既懂经济又懂社会事务管理的干部,重视使用既勇于开拓创新又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开展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干部,重视使用既有行政管理经验又善于依法办事的干部,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改进能力提高的培训方式。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调整充实教育培训内容,加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教育培训力度;把握和遵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按照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需要,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创新,促进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提高。
拓宽能力提高的实践途径。在更大范围内选派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并通过重视使用有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经历的干部,引导更多的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提高工作创新的能力;真正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认真倾听民声、深入了解民意,提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同时,在更大范围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干部工作岗位轮换的力度。通过拓宽能力提高的实践途径,提高领导干部抓发展、促和谐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组织工作应积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不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落实科学人才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努力造就一大批与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能力与实绩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疏通人才流动渠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
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并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解决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的问题。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组织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按照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实现。
围绕建设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作用。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作用,做到工作责任落实、工作队伍充实、工作基础夯实、工作作风务实,以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保证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
围绕促进企业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企业是否和谐发展,直接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企业党组织应十分重视企业的和谐发展,通过主动作为,引导党员成为“技术产品创新的强手、经营管理的能手、企业文化建设的巧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手、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突击手”,推动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维护国家、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保证企业顺利发展。
发展社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 篇7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所谓社会组织,一般是指在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发挥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作用的非政府、非盈利的社团、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团体等。社会组织这个名称,是2007年民政部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正式启用的,是传统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或民间组织等称谓的改造,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认识这类组织的基本属性、主要特征而形成的科学概括,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的实际步骤。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加速,政府职能转变,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在我国涌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发展数量上看,在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性社团只有44个。到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社团组织达到181318个,其中省级社团组织21404个,全国性社团组织1848个,县级以下社团估计有300万个。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38.7万个,比上年增长9.3%。其中,社会团体21.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7.4万个,基金会1340个,目前社会组织仍然以每年10%-15%的速递在递增;从组织作用和范围来看,涉及到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商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遍布全国各个省份,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组织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数量还比较少,力量也比较薄弱,相关法规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必须把握好尺度,适度发展社会组织,发挥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党的执政要求和国家的发展目标。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除了有政府的推动之外,社会组织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那么究竟社会组织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样的具体作用呢?
首先,社会组织是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社会组织是构建在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一座沟通的桥梁和联系的纽带,是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是支柱。传统的社会管理理念认为,社会公共事务只有政府才能解决好。在这种理念支配下,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大包大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这样不仅难以实现政府的良好愿望,而且削弱了社会自主自治能力,压抑了社会自身的创造活力。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政府还权力于社会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提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也曾经说过:“要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可以及时地把所属群体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政府;另外一方面,社会组织也可以把政府的政策意愿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转达给相关的人群,帮助政府了解人民群众,也可以帮助群众理解政府出台的相关的政策理论,做到上情下达。总之,社会组织作为社会互动的载体,是人民群众和政府两个传递信息的桥梁,是政府的帮手,它沟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使社会结构运行更加顺畅,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有序。
其次,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安全阀”,可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
我们所说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前提和基础就是社会稳定。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如果处理得好,那么就可以借此登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当前我国正处于这样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一定程度的凸显,而这种社会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化解或者不能使冲突在合法的渠道解决,那么这些冲突就会积累爆发为社会的大动荡。社会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保护人们的合法收入,扶助困难人群,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组织可以提供公益服务,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当社会问题发生时,公共利益自然首当其冲地会受到损害。而政府只能够按照一定的制度框架开展公益事业,根本没有办法通过更人性的方式来提供公益服务。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一部分的群众性、社会性社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正逐渐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承接了从政府手中转移过来的职能,所以也就具有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为公益而服务。社会组织凭借着它自身的私有性、自我治理性、志愿性,按照组织的公益宗旨和理念并遵循对社会所作出的承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的社会服务。
事实证明,社会组织在从事公益性事业的活动中可以起到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在社会公益领域,社会组织可以积极从事扶贫开发、救灾防灾、艾滋病防治、扶弱助孤、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同时,社会组织通过提供这样的公益服务,维护了弱势群体(广大农村人口、农民工)的利益。民间的社会组织能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有助于开展社会互助、发展公益事业,对城市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进城农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群、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援助,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公平,在缓解当前我国就业压力和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当然,社会组织如果管理不好也很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将社会组织作为推进其政治意图的工具,引发了一些国家的社会不稳定。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在我国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成分认识到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力量,而它们的兴盛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必须更好的发挥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坤:《民政部正酝酿出台民间组织评估办法》http://www.mca.gov.cn/news/content/media/20059194236. html.2005-09-01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4-09-20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2-20
[3]见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4]200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社会组织部分)
和谐师生构建和谐社会 篇8
和谐社会我们也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而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做学生喜欢的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平等是前提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和学生之间也需要民主、平等。现阶段独生子女比较普遍,学生个性都比较鲜明,教学中与学生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这时教师不能摆架子,顾面子。对待学生的问题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处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找到问题的关键,取得学生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宽容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让他心服口服的改正他的缺点,排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理解,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2.情感是纽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学生是有感情的个体,心理上也更渴望得到关爱,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不仅要把他们当作学生,更应当作朋友,家人。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用真挚的感情去对待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和学生做知心朋友,使学生愿意亲近你,如果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积极的配合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教学的进展会更顺利,在一种和谐的氛围内大大提高课堂的实效。
3.合作促和谐
现今的社会,要求学生具有团体意识,具有合作能力。在中学时代,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种合作包括学生和师生之间。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了关怀和帮助他人。合作提高了效益,同时,利于和谐班级的建设。
总之,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党课心得体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荐阅读:
党课学习心得(和谐社会)05-31
党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7-09
对于中国梦党课心得党课10-24
党课学习心得08-28
网校党课心得05-22
听党课心得08-18
党课培训心得体会07-24
党课个人心得体会08-13
大学党课心得体会09-28
党课心得范文字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