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2024-08-01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共11篇)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篇1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从党的主席到一般老百姓都要按照它做,将来我不当国家主席了,谁当也要按照它做,这个规矩要立好。——毛泽东

1949年新中国成立成立初期,由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中共中央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由《共同纲领》暂代国家宪法的过渡办法。五年后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刘少奇通知想大会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报告对宪法草案的基本内容做了若干说明,对新阿发的意义做了精辟的论述。大会经过认真讨论,一致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一切法律、法规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规是宪法的子法。子法如与母法的内容相违背,子法则无效。除了母法--宪法之外,我们可以把其余一切法律、法规分为以下四大部门。即:(1)刑事;(2)民事;(3)经济;(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打的官司,侧重学习其中的一个部门法律、法规。现行的第四部宪法在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经过了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

在这个法制时代,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知识分子,能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素养的标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上明确的将“爱国守法”放在首位,遵纪守法,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就需要法律这个来进行调节,可以说,法律就是生活中的调味剂,要是缺少了这一味调味剂,人们的生活就不能够变得多姿多彩,所以,每个人都要遵纪守法,这就是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基础之上形成的,“废除旧法和对旧法的批判继承,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辩证规律。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法制”被确定被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在国家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经济停滞和落后,同时也导致“特权”的急剧膨胀。“在背弃马克思主义原则,削弱党的领导”之后,从斯大林时代“人民公仆”的蜕变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以及最终被叶利钦窃国期间,其法制建设被蒙上了一层厚重的“人治”色彩,法制的原则无力对权力进行制约,社会主义的民主在前苏联被葬送掉。中国的法制现代化道路始于“1911年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法制建设时期和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宪法”和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社会主义的法制粗略模式或宏观轮廓予以确立,并形成了基本格局。随之,1957年“反右运动”,停止了继续完善新法制模式的努力,从而宣告了法制大转换的结束,接踵而来的是法制近十年的停滞和大滑坡。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十年法制建设的总纲领和总目标才得以确立。同时,形成了以多样化的法律价值、法律的主导性和法律的至上权威为特征的党的法治观。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这就是说,所谓法治,即良法与守法的结合。

法治的优越性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这种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法律是集体智慧和审慎考虑的产物;第二,法律没有感情,不会偏私,具有公正性;第三,法律不会说话,不能象人那样信口开河;第四,法律借助规范形式,具有明确性;第五,实行人治容易贻误国家大事,特别是世袭制更是如此;第六,时代要求实行法治,不能实行人治;第七,实行一人之治较为困难,君主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第八,一人之治剥夺了大家轮流执政的权利。

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法律化、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调整措施中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不是当权者的任性。

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而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内,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法制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需要每个人都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重要任务,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认真贯彻法律道德,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为法治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学院:国际高等技术学院

姓名:马雅玲 班级:国电专1002班 学号:201038930229 电话:***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篇2

一、树立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 构建精神家园

长征路上, 一批批人倒下了, 剩下的又踏上征程。是什么激励着红军前仆后继、百折不挠?“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正是靠着这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支撑, 天上有敌机狂轰滥炸, 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 红军指战员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经历和承受了人世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国内改革开放进程波澜壮阔, 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做保证, 就会失去精神支柱, 迷失政治方向。有的人信仰钱, 在做违法缺德, 损人害己的事;有的人信仰淡漠, 强制监管稍不到位, 就会无所顾忌, 为所欲为。信仰缺失必然导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 特别是有些党员干部就会出现以权谋私, 贪污腐败, 形象工程, 独断专行, 违法行政, 与民争利等现象。所以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 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发扬知难而进的自强不息精神, 铸造坚强的意志

长征路上, 红军战士英勇顽强、流血牺牲、前仆后继, 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 靠的是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 其中5条是终年盖雪的, 渡过24条河流, 经过11个省份, 占领62座大小城市, 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 他们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 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 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随着我国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8000美元攀升, 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急剧转型期, 这也是一个各类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频繁爆发的“风险凸现期”。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各个领域的寻租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 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 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明显增多。社会焦虑、信仰迷茫、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问题日益严重。缩小贫富差距,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 让各阶层的人能够相互包容的生存下去, 政府面临问题的严重程度也许并不比长征时期的少, 党员干部任务更加艰巨, 需要用长征精神去对待困难, 有敢闯敢试、决不言败的雄心, 带领广大人民战胜困难。

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传承勤俭节约美德

红军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在367天的征程中, 进行了300余次战斗, 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 只休息了44天, 日均行军74里……各路红军跋山涉水, 爬冰卧雪, 草根果腹, 皮带充饥, 十多万红军指战员血洒征途, 前赴后继, 到达陕北后只剩下3万多人, 用血肉与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大力发扬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 官兵平等、军民一致, 最终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 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但是我国人均GDP达到4382美元, 居世界第95位, 还有1.3亿未解决温饱问题, 一些偏远山区还存在创收难、就医难、上学难等现象, 城市还有一批下岗职工和低保困难户, 另外, 在未来几十年里, 我国在人口、就业、资源、环境、粮食等诸多方面, 都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同时, 我们仍然面临着世界发达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压力, 经受着国际国内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我们必须弘扬长征精神,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四、发扬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团队凝聚力

长征路上战士们风雨同舟, 生死相依,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携手共进。红军所到之处, 不动群众一草一木,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让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 赢得了各族人民的广泛支持和衷心拥护, 密切了党和人民军队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紧密团结在毛泽东以首的党中央周围, 实现了全党全军的空前团结。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矛盾日趋突出, 我们也必须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形成战斗力。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 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 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在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上, 一个十几亿人的大国, 只有团结才有希望, 才有胜利的可能。正如在98抗洪抢险场景中, 当洪水就要冲破堤坝, 无数名解放军指战员, 无论是官还是兵, 几乎同一时间跳入水中, 手挽着手站成一排, 他们站得是那么的坚定, 手挽得是那么的紧密, 只在瞬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成一座钢铁长城挡住那肆虐的洪水, 他们那迅速而默契的配合, 团结拼搏的协作精神令世人为之折服、是中华儿女的骄傲;还有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举国上下同时发出一个声音:“抗震救灾, 重建家园”,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捐款箱前、献血站里, 都排起了长龙, 无论贫富、老幼, 都纷纷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中华儿女在这一个灾难时刻, 团结起来, 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永不屈服、团结奋进的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我们需要坚持党的领导, 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长期奋斗, 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 来激励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梦想。

摘要:长征精神主要体现为坚定理想信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新长征中, 长征精神依然是我们实现伟大目标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长征精神,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力平, 余熙山, 殷子贤.长征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篇3

2010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法制宣传日。

主题: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10年11月中旬—2010年12月中旬。

活动重点:要大力宣传宪法,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和保障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不断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要围绕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主题宣传活动,针对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化解。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执法人员的廉政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促進公正廉洁执法。要大力宣传“五五”普法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宣传“五五”普法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宣传“五五”普法在服务司法体制改革,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宣传各地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社区、法治县(市)区、法治城市创建等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成绩;宣传在“五五”普法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

【知识链接】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因为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所以,依法治国就是按照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治理国家。

4.依法治国的要求:(1)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2)国家机关: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3)公民: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规范自身行为。

5.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现阶段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预防和遏制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序地进行;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等。

6.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典型例题】

例1 在2010年全国法制宣传日这天,某校举办灯谜大竞猜活动。其中一个灯谜的谜面是: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这个灯谜的谜底是 ()

A.刑法B.民法通则C.经济法D.宪法

参考答案:D

例2 下列做法中体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是 ()

①国家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 ②国家依法打击网络犯罪 ③国家依法维护校园安全 ④国家依法惩治制假售假行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A

例3 2010年是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检查验收年,也是“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确立十周年。对于开展“五五”普法教育的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有利于公民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

C.开展“五五”普法,就能杜绝各种违法现象

D.开展“五五”普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答案:C

例4 2010年“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在我国第十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这天,某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了“法律进社区”的宣传教育活动。请你参与进来,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下列问题:

(1)开展“法律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有什么意义?

(2)为了搞好此次宣传教育活动,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宣传形式?(至少四个方面)

(3)请你为此次宣传教育活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1)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有利于居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等。(2)举行演讲比赛、案例讲评、办黑板报、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举行法制报告会等。(3)学法懂法用法,争做守法居民;提高法律意识,规范自身行为;与法同行,建设和谐社区等。

【命题导航】

本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多,中考主要会以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方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考查,在具体设题时一般会结合重要的热点时事。如结合国家通过的法律及2010年以来对国家高级官员腐败案件的处理来考查依法治国的含义及要求;结合部分地方政府的一些不当举措来考查依法行政的意义。

【反馈训练】

1.2010年7月至11月,我国先后有五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腐败被判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康日新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王华元一审被判处死缓,公安部原部长助理郑少东因受贿一审被判处死缓,天津市委原常委、滨海新区管委会原主任皮黔生一审被判处死缓,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一审被判处死缓。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这说明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B.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C.国家工作人员知法犯法,可以免除法律惩罚

D.我国坚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下边漫画表明,我国制止和打击非法雇佣行为做到了 ()

A.有法可依B.依宪治国

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

3.2010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某校决定开展一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宣传活动。

为搞好本次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要求:①主题鲜明、新颖、有创意。②围绕其中一部法律设计主题即可。

(2)请你为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3)为宣传环境保护法,请你针对本地区存在的某一环境问题,提出一条治理措施。(要求:所提环境问题要具体,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答案:

1.C

2.A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篇4

——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教育

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减少违法犯罪,避免打架斗殴等不良形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第八个“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我校学生处组织高

一、高二年部于本周一(11月29日)下午第八节课举办了以“弘扬法制精神、创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日主题班会。

我校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周一利用升旗仪式孙主任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遵规守纪教育,对拾金不昧的同学提出表彰,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批评处理,并结合法制宣传日举行主题班会。

学生处检查发现,各个班级在班主任的亲自带领下,班会开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同学们积极发言、讨论热烈,说如何从小事做起、如何帮助家人提高法制观念。

一年1, 一年4, 一年5, 一年7, 一年8, 一年10,二年1, 二年2, 二年3, 二年5, 二年6,气氛热烈,生动活泼,班级黑板主题策划独具匠新,如一年1的“法●和”简单明了,一年10的“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5

人文精神问题,是近年来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一种超越动物性感性欲望和工具性功利的精神价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是指体现这种精神价值的恻

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在西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高扬人性的时代精神。中西方主流文化都认为,这种精神价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简言之,人文精神是指人性、教养。它决定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和伦理取向。它表现为道德,或者说是道德的依据。对人文精神定义的表述多种多样,但不管如何表述,其内核要素都是人格精神。

当前,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人文精神的缺失由来已久,其认识上的根源,是因为长期以来儒家道德扼杀人的灵性,而近代的反孔批儒又助长了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在现阶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大有市场,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有所抬头,轻视人文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人文精神滑坡,伦理道德弱化。在改革开放中,新价值、新规范、新道德的构建尚不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种种不讲人性,不讲人道主义精神,不尊重人的价值,无视人的尊严,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丢掉尊严、丢掉人格的恶劣现象时有发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滑坡,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人的异化、物化和兽化。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在政治、经济、伦理等领域,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这说明了党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弘扬人文精神,要通过传授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阅历经验,使人能够较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弘扬人文精神,目的在于教育和鼓励人们追求理想世界、理想人格,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谋求个性解放,坚持理性,反对迷信和盲从,使人们的社会理想、生存意义、价值目标、自我实现得到升华,保持健康走向,从而提高全民族人文修养的水准和素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一精辟论断中,公平正义与诚信友爱都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注重社会公平,搞好社会管理,体现社会关爱。和谐社会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就要求在人与人之间强调诚信友爱,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提倡“四个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从而使社会活力迸发,使社会更加公平、幸福、和谐。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篇6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 100.0 分!

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本讲认为,在守法诚信机制建立方面,我们应当站在诚信褒奖一边而不是失信惩罚。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2.本讲认为,职业章程作为一种道德约束,均不具备法律效力。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现代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权责对等的观点,认为有权利就有相对应的责任。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4.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学习的效率。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5.在征信机制的构建和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站在失信惩罚一边,而不是守法诚信褒奖。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第二部分;单选题

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概念是()。正确 √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权责相依

D.契约精神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2.根据本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重视()的作用。正确 √

A.法律

B.道德教化

C.文化素养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3.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对()进行编纂。正确 √

A.行政法典

B.商法典

C.民法典

D.刑法典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4.根据本讲,征信机制包括()。正确 √

A.银行

B.企业

C.个人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5.本讲认为,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正确 √

A.法治信仰

B.法治责任

C.法制意识

D.法治义务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6.本讲认为,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的根源在于()。确 √

A.封建人治

B.封建法制

C.封建礼教

D.封建文化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7.()在维护群众权利,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正确 √

A.强化法律

B.法治教育

C.民主意识

D.以德治国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8.根据本讲,下列不属于在法治社会建设中能起积极作用的是()。正确 √

A.幼儿园同学

B.行业组织

C.商会组织

D.社会团体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9.本讲认为,广义的法治是指()。正确 √

A.人治

B.德治

C.法律法规

D.职业规范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10.群众利益维护体系有()。正确 √

A.利益表达机制

B.协商沟通机制

C.救济救助机制

D.以上都是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答案分析:

第三部分;多选题

1.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正确 √

A.全民普法

B.全民尊法

C.全民守法

D.全民学习

E.全民维权

您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答案分析:

2.下列属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的综合防控体系的是()。正确 √

A.教育安全

B.网络安全

C.医药安全

D.环境污染

E.安全生产

您的答案: BCDE

正确答案:BCDE

答案分析:

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具有较多的民族地区。而民族地区就涉及到民族关系,涉及到群众()问题。正确 √

A.利益

B.经济

C.文化

D.教育

E.宗教

您的答案:AE

正确答案:AE

答案分析:

4.本讲认为,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正确 √

A.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消除滋生腐败的体制弊端

B.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利,化解所有矛盾中的权威地位

C.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的综合制度,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D.构建对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体系

E.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您的答案:BCDE

正确答案:BCDE

答案分析:

5.提高法治化水平的方法有()。正确 √

A.综合治理

B.坚持治理

C.强制治理

D.依法治理

E.源头治理

您的答案:ABDE

答案分析: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篇7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枚不胜举的,其中最为深刻的是我国社会体制以及社会制度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成为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从一个人治为主的社会发展成为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这样的历史性巨变,不仅充分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也深刻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中,成为30年改革开放有目共睹的鲜明特征。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与方法。法治原则强调法律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体现公民的真实意愿,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法治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通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经过探索而形成的治理国家最为有效、最为合理和最为完善的理想方式与手段,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已初步完成了形式法治框架的刚性构建,法治日趋成为影响与引导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战略性新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加强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针,标志着我们对法的理解与追求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法治精神的培育则需要通过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即从法治城市、法治乡村、法治社会、法制宣传教育、法治队伍建设、法治文化氛围营造、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理念。

这样一种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法制部门的切实建设与成功引导。然而,结合本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的沉积,培育和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文化,以及如何推动城市法治现代化和提高地方公民法治精神,为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健康有序地发展构筑坚实的法治堡垒,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新亮点。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无锡经验

无锡是江苏省开展依法治市工作较早的城市之一,在提出法治无锡的建设目标之后,近几年无锡市委更加注重深层次的法治内在建设,即无锡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除了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以及法治文化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外,更加积极推行“以德治域”、“崇文尚礼”、“诚信无锡”、“崇法守法”等法治文化建设。遵循现代法治文化发展的轨迹,无锡法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项环节、各种元素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法治工作的开展以及法治文化的建设都取得了有效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

无锡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坚持法治的引领导向,将法治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使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头脑当中,并自觉用以指导法治建设实践;强化全民普法教育和“法律六进”活动,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注重依法治理的推进,切实强化民主政治、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等各项工作,着力在全社会构建以公平正义为主体的法治价值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艺术团演出以及网络等阵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和法律文化,大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努力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法治意识融入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个公民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讲坛、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街区等法治文化示范点,注重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建立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文化研究推广中心等,搭建了推进法治文化的坚实载体。通过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几年来,无锡的法治文化建设,特别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锡市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其鲜明的特色、扎实的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更加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欢迎。隽永绚丽的普法书画展;视角独特的法治摄影展览;朗朗上口的法治文化语录和诚信短语;简明清晰的校园法律教育读本;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演出;寓理深刻的法治研究论文;生动有趣的法治文化与单位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学校文化、法院文化、检察文化、公安文化的互动;温暖的法治文化家园的建立;更有法治公园以古代法器为寓意,以素壁逸石为载体,以秀书雅刻为形式,融大桥绿韵之嘉秀,寄法治育人之惠美,游憩中幽读诚心故事,闲步时轻吟法治格言,绿荫下猜猜法律谜语,花丛中聊廖法治问答,坐检中国法律辞目,笑解中国法律简史,历代清官世人敬仰,法制故事引人深思;健体,带一把绿意回家,闲适,将诚信装入胸中。在政府、法院、学校、街道、商业区、旅游区、图书馆、公园等公众场所都营造出了浓厚的法治社会氛围。繁荣的法治文化建设为和谐无锡的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公民法治情怀。

三、法治无锡建设的新目标及其借鉴

第一,注重培育城市及地方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构成要件,涵盖了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内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协调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将包容了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秩序、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和蕴含的人文精神输入全体公民的头脑,让更多的人学习法律、信仰法治、遵守法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利。

第二,注重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宣传教育是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宣传功能,使文字化的法律转化为法律意识,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使广大公民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从而起到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营造法制氛围、弘扬法治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通过对社会成员法律行为的分析、评价、判断,教育和感化公民对守法、护法行为的认同和赞同,提高对遵纪守法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和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法治文化水平。

第三,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城市法治化建设,良好的氛围是基础,通过四个强化,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是强化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环保文化等全面融合、有机结合。二是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和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内容,并积极推进法治广场、街区、论坛、学校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广告牌、电子显示屏、橱窗和手机短信等载体传播法制信息;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抓好政府网站及有关法治专栏建设,提高信息发布质量,丰富法治文化内容,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三是强化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切实发挥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以及各类法学、文化机构的作用。四是强化法治文化的市场运作,鼓励引导各方面、各企事业法人在法治文化产业上投资、发展,积极开展法治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

第四,注重全社会的公共参与。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党委、政府有力的组织领导、全社会的公共参与是保障。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法治文化建社纳入法治城市、文明城市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寓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和谐文明的法治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丁国锋.法治文化是法治城市建设的灵魂工程——访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N].法制日报, 2008-09-19.

[2][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M].徐湘林, 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8.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篇8

法治国 考试结果

得分:100分 通过情况:通过

1.(3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先行。

A.司法 B.守法 C.立法 D.执法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2.(3分)提出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的会议是()。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3.(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参会的中央委员共()人。

A.99 B.299 C.199 D.399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4.(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

A.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B.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5.(3分)我国行使宪法解释权的机关是()。

A.全国人大法工委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6.(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

A.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B.法治思维和科学立法的能力 C.法治思维和严格执法的能力 D.法治思维和公正司法的能力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7.(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文件是()。

A.《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B.《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D.《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8.(3分)中共中央全会是由中央政治局举办的,通常每一届召开()次全会。

A.一 B.五 C.三 D.七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9.(3分)在我国,司法权包括()。

A.调查权和处分权 B.审判权和检察权 C.侦查权和调查权 D.检察权和处分权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10.(3分)确定政府结构领导人名单的中共中央全会是()。

A.三中全会 B.五中全会 C.一中全会 D.二中全会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3分

11.(4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些重大任务主要包括()。

A.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B.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C.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D.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12.(4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涉及的人事方面的变化是()。

A.确认三位替补的中央委员

B.确认开除三位中央候补委员的党籍 C.开除六位中央委员的党籍 D.确认开除三位中央委员的党籍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13.(4分)以下选项中,对于法治方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法治方式需要对法律法规有扎实的了解 B.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都是考察干部的具体要求 C.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 D.法治思维影响和决定着法治方式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14.(4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包括()。

A.风险评估 B.合法性审查 C.专家论证 D.公众参与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15.(4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有法必依 B.有法可依 C.违法必究 D.执法必严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16.(4分)关于四中全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主题还涉及到国民经济规划 B.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 C.主题一般是党建

D.召开时间一般是在下半年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17.(4分)我国法治队伍的建设要求是()。

A.职业化 B.正规化 C.多样化 D.专业化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18.(4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把()的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A.公平B.公开 C.公正 D.及时 你的答案: ABCD 得分: 4分

19.(4分)以下选项中,属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内容的是()。

A.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B.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C.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D.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20.(4分)以下案例中,能体现政府运用法治思维达成好的行为效果的是()。

A.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成立,实现一个公章管审批 B.18世纪晚期,英国政府按上船人数给运费 C.我国将醉酒驾驶纳入刑法

D.北京市从2011年起实施以摇号方式分配车辆指标的措施 你的答案: ABC

D 得分: 4分

21.(3分)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2.(3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需要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3.(3分)法院的领导只能负责行政工作,不能参与办案。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4.(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5.(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6.(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列席人员包括中纪委、常委会委员和其他一些领导同志和代表。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7.(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8.(3分)建国以来,我国宪法从未被诉讼化。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29.(3分)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你的答案: 正确错误 得分: 3分

30.(3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发挥执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执法效率这个关键。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 篇9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要努力推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重点是三个“继续强化”:要继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学法长效机制,把学法用法情况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领导真正在法治轨道上处理政务、办理事务。要继续强化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理念。司法人员、行政执法人员要进一步增强依法办案、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责任感、使命感,严格依照并运用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全方位规范行政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做到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与对法律负责的有机统一。要继续强化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积极组织送法律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努力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普法教育,根据群众所需提供法律服务,使法律成为农民致富、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有力保障。加大企业法制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企业依法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要注重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要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按照“法治沧州”“平安沧州”建设的要求,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大力开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要丰富法治实践,进一步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将法制宣传教育与“爱沧州、做贡献、干成事、出亮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法律八进”、开展“法治八建”,将法制宣传教育渗透到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普法形式,在广大农村依托“四个覆盖”体系,拓展普法工作渠道,提高普法工作成效;在城镇社区要注重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渗透作用,不断增强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法制征文 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篇10

——兼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20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矛盾,以致转型期的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此,从法学研究、法律发展及司法实践而言,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和谐社会的价值定位与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我国的司法实践与这些价值目标的要求究竟相差多远?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关系

最早提出“和谐”一词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而“和谐社会” 这一用语则是由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首次提出的,他主张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通过由富人捐资组织的“试验性”股份公司制协作社,把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社会改造成和谐社会。

而最早给法治界定内容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一个以法律为基础的国家假设为达到‘善生活’的唯一可行的手段”,并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当我们将法治不仅作为一种信仰、意识、观念,而且成为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时,法治的“软件系统”——信任和尊崇就建立起来了,这也是法治精神的内涵。

可见,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所希望的理想社会,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和谐社会”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的社会,不是法律虚无主义横行的社会,不是人格尊严和基本自由的个体消失的社会,它与法治精神有密切的关系:法治精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内在要求、努力方向和目标,是和谐社会特征的有力保障,并服务于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这种一体化的联系根源于他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

(二)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追求

1、公正

社会和谐的根本、法治精神的精髓都在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即公正。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最基本的原则。柏拉图在《共和国》一书中指出,正义存在于社会有机体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毕达哥拉斯也认为,不公正,就破坏了秩序,破坏了和谐,这就是最大的恶。尽管正义有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但历代法学家仍保持着探索的狂热;尽管法学家对正义有不同的表述和标准,但他们总是将正义观念与作为规范大厦组成部分的规则、原则和标准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联系起来。就笔者而言,本人赞同约翰·罗尔斯的正义标准:(1)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享有的类似自由相一致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2)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将被安排得使人们能够合理地期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并使它们所依系的地位与职务向所有的人都开放。所以,公正是和谐社会、法治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法治精神过程中进行制度安排和创新的重要依据,是任何文明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2、秩序

秩序与和谐有着紧密的关联——秩序往往意味着起码的和谐,而法律构建的初始动因起源于人们对秩序(安全)的强烈欲求。佛洛伊德指出,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求,解释了人对于有序生活方式的先见取向。马斯洛也指出,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成年者一般都倾向于安全、有序的、可预见的、合法的和组织的世界,这种世界是他所能依赖的,而且在他所倾向的这种世界里,出乎意料的、难以控制的、混乱的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危险事情都不会发生。西方中世纪神学主义奥古斯丁承认:“无论天国还是地上之国,也无论社会还是个人,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追求和平与秩序,以便获得社会和个人的心灵安宁,法律正是维护和平与秩序的必要工具”。因此,秩序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是法律产生的直接价值追求,就如同英国宪法学家韦德所认为的“法治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秩序优于无政府主义”。

3、自由

无论从社会的变革历史,还是从科技发展的进程,无不能看到人类追求解放和自由的需要。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必然包含着自由的价值目标,否则社会不可能有序,也就不会有和谐局面的产生,因为“要求自由的欲望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同时,整个法律和正义的哲学是以自由观念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约翰·洛克宣称,“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所以,一个追求和谐与法治的社会必然要充分彰显公民的自由权利,限制政府的强权干预,保证人的能力不为压制性的桎梏束缚,从而建立一种有益于尽量多的人的高度文明。

4、效率

和谐社会和法治精神对效率的需求根本上出于经济的考虑。按照社会学的思维路径,人们对某种价值追求的偏向总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效率决定社会内部的稳定,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长久和平共处,有限政府应当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提高效率减少外部不经济效应,获得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法治从来都存在着对效率的向往:法治将社会主体之间重复博弈的行为固定,给人以稳定的预期,理性的经济人基于这种预期进行选择,就当然地节约社会成本、提高效率;法治要求及时的正义,尤其体现在司法上要及时保障公民的人身自由,尽快确定财产归属并尽快使其进入流通领域。

总之,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相同:直接宣扬公平正义,确立核心价值定位;要求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确立对秩序的基本价值追求;强调民主法治,满足与生俱来的对自由的向往;要求充满活力,更大程度上则是对效率的追求,以保证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三)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价值平衡需求

社会科学从来都没有停止思考“善社会”的问题,所以,绝大部分社会学家和法理学者关注社会控制所应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应然的社会和实然的社会辩论从来未停止过。正义、公平、自由、效率、秩序(安全)、公共利益甚至服从自然或上帝的意志——所有这些和其他一些价值被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宣称为社会的最高价值。

实际上,在我们一直追求“善社会”的过程就是肯定公正所具有的基础性价值。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时代都面临着有一些社会控制的重大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最有才智的人运用智慧加以解决;思想家们试图激励他们同时代的人去关注他们各自时代所存在的某些尖锐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制度不平等极为凸显并引发威胁社会基础的强烈不满的时代,有洞见的思想家所提出的价值目标会着重强调较多的平等;在遭到混乱和无政府主义危及的社会制度,必会期望秩序(安全);在一个政治上专制主义的时代,人们则可能倾向于在政治控制所确定的限制范围内或在无视这种限制的情形下强调社会价值中反专制主义因素——自由。

因此,在和谐社会与法治精神的基本价值平衡过程中,我们需要确立公平正义作为贯穿始终的价值目标;而对于秩序、自由、效率的价值平衡问题无法给予一个“一刀切”的等次排列,如前所述,必须针对具体时代、具体职能部门及具体事件来确定他们的次序。那么,司法部门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法治精神的关键体现,公正处于当然的核心地位,依法有效保障公民自由的第二位价值追求当然对效率提出了要求。而当我们的司法体制能够依法公正高效地保障公民自由时,秩序就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司法体制的弊端

我国司法体制是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其司法体系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系统构成。在此所探讨涉及的司法及司法体制,主要指我国专司审判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以法院为中心的司法体制。

1、司法权设置的地方化

我国宪法规定,地方人民法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其负责。这样一种宪政安排,决定了地方司法系统隶属于地方的客观属性。虽然我国宪法又同时规定司法权的国家专有性和专属性,但地方司法系统的人、财、物大权、生存和发展都掌握在地方手中,法院对行政机关实际上存在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利益张力的存在使审判权非常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博弈的对象,设在地方的国家审判机关成为地方的审判机关。在每个地方都有其特殊利益的情况下,占主导性的行政机关必然要求行政、立法、司法等权力机构为维护地方利益而竭尽全力,这就为司法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司法活动的功利化提供温床。

司法权作为一种运用法律这一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专属权力,其地方化设置会阻碍资源在全社会的自由流通、影响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利用,不利于统一有序市场的形成;会干预平常主体交易的自由,甚至为政府侵害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提供司法保护;会影响法制的统一实施,破坏司法权存在的最高价值——公正。而司法主动的功利化是对司法中立的严重挑战,因为“假如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试图积极的发现和解决社会中出现的或潜在的纠纷,必将自己卷入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之中,难以保持公正的面目”。

2、法院管理的行政化

法律文化作为全世界共有的文明成果,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从国际通行的做法来看,为确保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不同法系的国家在架构以审判权为中心的司法体制时,共同遵循将司法权的行使与司法行政事物相分离的原则,从体制上保证司法权在行使过程中处于一种超脱、公允和中立的地位,有效避免行政权或其他权力对司法权的干扰。但我国的法院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化管理模式。

第一、从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关系上看,法院的人、财、物是由行政机关按照行政模式进行管理的。法院的管理人员和法官是依照统一的《公务员法》进行录用、确定工资福利待遇和职级;法院的资金由地方行政机关拨付;法院的物资装备必须由地方政府支持。这种与行政人员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无异于鼓励司法者采取主动的行为——或介入纠纷之中,或与政府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追求“政绩”、获得晋升,确保“饭碗”甚至得到更丰厚的利益回报——不中立的法院和法官如何公正?

第二、从法院内部管理体制上看,法官职务的行政化、非程序的内部请示和批复制度、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决议职能、案件指标管理制度都严重违背审判权的“亲历性”规律。这种缺乏亲历性的审判必然会提高错判率,造成案件不断地请示、发回重审,严重影响“高效司法”的实现,浪费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限制财产流转速度。而对于涉及到人身自由、生命权利的刑事案件,错判对司法公正的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即使他们最终被昭雪,但“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内外一致的行政化管理使法院不能独立行使司法权,使法官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案件形成内心确信断案,这就增加了干预司法的机会,而这种干预必然导致各种利益的较量——增加社会成本,降低办案效率,阻碍公正的实现。

3、法官职业的大众化

我国法官队伍的成分非常复杂,不仅有专家学者型的精英法官,还有姚晓红式的“三盲法官”。若干年前的法官选拔制度,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一定关系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调进法院,并名正言顺地当法官。这种先天不足并没有通过后天的培训机制得到很大改观,司法权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又将法官的精力和注意力引向功利化的东西上。无法想象,一个根本不懂法律这架精密仪器的人,怎么会知道法治精神是何物,怎么会生产出大众迫切需求的公正、秩序、自由和效率?

这些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与和谐社会要求的内容格格不入,与法治精神及和谐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南辕北辙。因此,重构我国司法体制势在必行。

三、重构我国司法体制

面对背离法治精神的不和谐现象和行为,重构我国司法体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选择;同时,我们在构建司法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法治精神,符合其与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本文仅就司法体制中主要的具体制度构建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司法独立,改变法院行政化管理模式。

司法独立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法院独立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法官独立审判,不受其他法官的干涉。法官独立居于核心和根本地位,对审判独立或司法独立起着决定性和支撑性的作用。

1、通过立法确立两级产生体制,即全国人大产生最高法院和高级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中央财政保障;省级人大产生中级和基层法院及其法官,经费由省级财政保障,同时规定中级以下法院经费保障标准,必要时中央可采取转移支付的财政政策,避免各省法院和法官经费和待遇不均。

2、将其他机关、组织监督司法的程序明确化、法定化。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司法必须坚持的,但党的领导有一个科学领导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的法官坚持体现党的意志、人民利益的法律,就是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其次,虽然司法体制改革后,省级以下的人大将不产生法院和法官,但地方人大仍有监督的权力。该监督权不是个案监督,而是人大在行使监督权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请求产生该法官的人大通过诉讼程序行使弹劾权。

3、取消案件的审批签发制度,确立主审法官或合议庭负责制。院长不需要为自己不办理的案件负责。当责任具体明晰到个人时,迫使审理案件的法官不得不尽全力甚至利用他人的智慧谨慎细致地处理案件。

4、将审判委员会的决议职能转变为法律咨询职能。不仅可以避免审判委员会间接判案,避免权责不明、无法找到真正责任人,而且可以调动法官自觉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

5、取消请示和批复制度,确保二审终审和上诉制度的存在意义。司法裁判依据的是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官的知识、经验和良知,没有理由认为同样是法官,下级法院的法官就不如上级法院的法官。

6、单立《法官保障法》,对法官的人身、工资福利待遇、权利救济等方面作明确的规定。司法无权威的极端表现是法官被殴打、法庭被冲击,此类现象务必杜绝。

(二)法官职业精英化

构建精英化的法官职业是一个庞大繁杂的体系,除了制度设计避免精英法官庸俗化、功利化外,更重要的是司法主体的法律意识、现代社会的执法与司法意识、操守和品质等全面素质的提升,这又涉及到充分的物质、精神和人才准备。

1、建立完备的法律教育体系和丰富的法律教学内容。“教授法律知识的院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实体法规和法律程序方面的基础训练以外,还必须教导他们像法律工作者一样去思考问题和掌握法律论证与推理的复杂艺术。”我们的法律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将法律作为自己坚定的信仰,并坚持担任法治有益的传播者。同时健全法官职业培训体系,完善法官继续教育制度。例如,每名法官必须每年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并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培训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成文的法律制度、法学理论,还应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论理学甚至现代的一些尖端技术的介绍。因为“法学并不是社会科学中一个自足的独立领域”

2、提高法官的待遇。在法官独立审判后,对承受压力的能力、法官素质、教育和再教育的要求必然会提升一定高度,这样,从事法官职业意味着首先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支出更多的费用,依据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提高法官待遇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吸引更多法律精英从事法官职业的必要物质保障。至于法官待遇的水平可以根据国家发展状况,高于一般公务员的5—6倍。

3、精简分流现有的法官,严格法官职业准入,规范法官选任程序,统一法官选任标准。针对法官队伍大众化的现实,按照“学历+经验”的标准,将一部分不符合任职标准的法官分流出去,按照合理的规模配置法官。然后通过考核,安排从事法官助理工作、司法辅助人员或司法行政人员。在法官职业准入方面,要进一步提高门槛——在法律精英竞相进入法官职业时——是必然的。

4、确定准入和退出法官职业的年龄标准要科学。就像其他的法律不能为每个人量身定制,我们确定法官准入和退出的年龄标准也只能根据一般情况。这个标准同时应考虑到法官职业对经验——“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的特殊要求。因此法官职业的准入年龄应为28-30岁,退出年龄一般应在70岁。

弘扬法治精神 共建和谐校园 篇11

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六五”普法总结汇报材料

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03年,百余年办学的历程中,学校几易其名,几度发展,历史上曾有“湖冈实”的美誉。2004年学校易地新建并投入使用,有教学楼、综合科技楼、生服楼共四幢,建筑面积近15000平方米,现有61个班级,近四千名学生,177名教职工。近几年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六五”普法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依法治校,以人为本,素质为根,特色为翼”的发展思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少先队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盐城市规范办学示范学校”、“建湖县文明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六五”普法以来我校的主要工作成绩和具体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教育机制

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适应“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切实加强教育领域的普法工作,提高全体师生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的水平,切实增强普法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成立了“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公室,由校长任组长,党支部书记、法制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中层干部和各年级部主任为成员,做到了网络健全,职责分明。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法制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同时,完善健全了普法、学法、用法的相关制度,并根据上级部门的普法规划,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上冈小学“六五”普法规划》,每学年研究制定《上冈小学“六五”普法依法治校工作计划》。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了有安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使法制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二、强化法制宣传,营造学习氛围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校园醒目位置设置法制专题宣传板,创办法制教育橱窗、墙报,定期进行宣传内容更换;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利用晨会、班队会进行常规教育活动,举办每月一主题的“今日开讲”法制宣传教育,进行《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禁毒法》、《环境保护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营造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浓郁氛围。

三、落实学习制度,提高法律素质

1.深入开展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学法用法活动,发挥学校领导学法用法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员教师集体学法用法的制度。根据学校实际,具体安排了相应的时间、地点,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集体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做到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网上学习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年内不少于8次,自学时间不少于50学时,不低于15学分。教职工普法知识考试参考率和合格率均达100%。

2.深入开展了教职员工学法用法的教育活动,增强教职员工学法用法的主动性。围绕学习专题和思考讨论题,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结合媒体报道的学生违法犯罪典型个案,了解案例所触犯的法律条文及所受的刑法处罚,剖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及严重后果,以活生生的事例,告诫学生远离不良行为,远离各种诱惑,从他人违法犯罪的事实中吸取深刻的教训。“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广大教师普遍增强了教好书育好人,做好示范表率的信心和决心。

四、运用课堂阵地,加强法制教育

1.在骨干学科中凸显法制教育。学校将每学期8课时的法制教育课安排到地方特色课之中,做到了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和法治副校长 “五落实”。采取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学年末对学生进行学法知识检测,并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守则》等法律法规常识的知晓率达90%以上。

2.相关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充分挖掘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例如,语文课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渗透崇尚公平正义、违法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光荣等教育;品社课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生命、遵守规则、崇尚公正的教育。

3.利用灵活多样的学校课程进行法制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参与法制实践与宣传,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能力和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了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致力综合治理,营造教育环境

认真学习贯彻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统筹协调,狠抓落实,搞好校园自防自治、区域联防联治建设,确保校园“零”发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健全并严格落实门卫、巡逻、消防、交通安全等制度,定期排查和解决内部安全管理问题,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坚持实行零报告制度,做到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组织开展“远离不良文化、告别不良读物”教育活动,严堵一切不良文化传播途径,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全面推行“问题学生”导师制。建立问题学生转化教育档案,健全完善教师帮扶责任制,将转化考核成绩纳入教师考核。

几年来,学校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同时,结合每年三月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和法制宣传日活动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由学校政教处负责,组成普法送法义务宣传队,在街头设置宣传咨询台,悬挂横幅,并向群众散发《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宣传资料,为社会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为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法律咨询,保障和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创建和谐上冈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丰富活动载体, 增强法制意识

1.借助法制教育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师生集会宣讲、班会课教育、出宣传板报等,积极营造普法氛围。通过印制普法资料小册子、宣传单、致家长一封信、举办家长学校培训班等形式,走上街头社区,设置教育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台,将送法律送进千家万户,开展“小手牵大手”和千人签名活动,促进学法、守法、用法社会环境进一步建设。

2.每学期至少组织学生观看一次法制专题教育影视片。通过观看法制专题教育影视片、撰写心得体会、交流演讲、征文竞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

3.每学期都定期开展不少于两次的普法主题或专题班队会。近年来组织开展的以“阳光少年,与法同行”、“法律在我身边”、“我文明、我快乐”等为主题的系列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在学生中起到了较好的普法宣传教育效果。

4.开展了学唱法制歌曲活动。通过音乐课教师教唱、课余时间学生互相传唱等多种方式唱响法制歌曲。定期举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征集普法童谣、手抄报展评、学生书画展活动,对优秀作品予以表彰,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法规普及知晓率。

5.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 特点教师通过游戏、活动、事例向学生进行心理渗透教育,在游戏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热爱班集体,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及时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或QQ家校互动平台使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自觉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养成阳光的心态和进取精神。

6.在学生中坚持开展以“祖国在我心中,行动在我脚下”、“争做好少年,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实施人知人晓、典型培树、实践育人、文化提升的“金种子”五大工程,播撒“法”的金种子,即学法知法、遵纪守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全体师生之中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坚持“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方式,深入开展“拒吸第一支烟”、“远离毒品、拒绝邪教”、“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争当“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美德好少年”活动等专题教育动员部署,将活动拓展延伸到校外、社区、家庭,进一步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7.根据校园安全工作需求,学校定期开展了以防震、消防、防传染病、紧急疏散为内容的自救自护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自我防范救护意识与应急能力。

8.认真组织开展了“普法百日行”活动。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我校每年认真组织开展以“普及法律常识、培育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普法百日行”活动,组织宣讲活动3次,师生参与近万人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师生们的法制观念,加强了学生的防范意识,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9.我校坚持实施了“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积极倡导学生读百本好书、看百部好剧、唱百首好歌、抄百句警言、传百首童谣、讲百个故 事活动,写百则心得,将廉洁教育、廉政文化与法纪法规教育相融合,将廉政文化上墙面、入桌面、进频面,形成了作文课上赞政、写字课上书廉洁、音乐课上唱廉政的教育特色。

七、保障队伍建设,开展课题研究

1.定期邀请校外法制副校长进校作专题报告与典型案例分析,每学年定时邀请法制副校长及校外法制辅导员(公安、消防、交通、工商等部门)到校进行交通、消防、禁毒、人身伤害、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举办相应的图片展,组织师生观看,强化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成效。

2.加强德育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学校申报市十二五立项德育课题,创新了育人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八、织牢育人网络,提升普法实效

1.通过家长会、电话、家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与学生家长经常保持密切的沟通,随时反映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管理孩子,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法制教育。认真落实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建立家长委员会、与社区共同监管未成年人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在假日参与到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去,营造了良好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社会大环境,形成了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法制教育网络。

2.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无乱收费现象。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率均达到100%。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3.通过普法活动的深入实施,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制观念得到增 强,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规范有序,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我校坚守“三零”底线,校园重大安全责任‘零’事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读‘零’流失、师生重大违法犯罪‘零’发案,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为100%。综治方面的信息先后在《建湖日报》、建湖教育网、盐城教育网、江苏文明网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上发表,法制宣传的影响和效果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

4.学校先后开放普法教育活动现场副市长、盐城市公安局局长夏存喜和县综治办领导来校参观,一致称赞我校普法教育为农村中心小学带了好头,真正做到了法律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进常规,今年来学校获得县级廉政文化示范校、建湖县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多项荣誉。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法制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今后,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巩固“六五”普法教育的成果,不断创新举措,提高广大师生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在弘扬法治精神,共建和谐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上一篇:虚假违法广告下一篇:工业企业管理论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