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通用12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篇1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什么叫和谐?就中国文化的解释, “和”即和睦之意, 含有和衷共济, 政通人和, 内和外顺等意蕴;“谐”即为相合之意, 强调顺畅, 协调, 力图抵触冲突。因此“和谐”就是和睦协调之意, 即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 协调, 调和。孔子主张:“以和为贵”,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和谐社会强调”天人合一“, 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际关系的和谐, 人与环境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更明确地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全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校园, 旨在学校协调, 均衡, 有序的发展。校园和谐主要体现在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 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的态势, 主要表现在校园组织结构各要素的和谐, 教育环境的和谐, 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 师生关系的和谐。在自我教育,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以及学校主体与学校发展, 学校环境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要求学校结构, 质量, 效益, 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发展是和谐的。总之, 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 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和谐。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使然
和谐社会的主张和设想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 我国的老子, 孔子和庄子都曾提出过构建和谐社会的的设想, 西方学者柏拉图也曾提出过建立理想国,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
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不仅在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中都曾提到:“社会和谐”。而且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连续用了几个“全面”, “自由”即“和谐”来描绘高级社会形态。因此, 构建和谐社会, 即是对人类传统文化的吸取, 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更是社会进化的应然。
由此, 2000年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 就明确提出要使“社会更加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又一次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2004年年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7年, 全国人大, 政协“两会“的委员, 代表们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可见把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视为时代的主命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从去哪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来一向重大任务,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实现了由原来的经济, 政治, 文化三位一体, 扩展为目前的经济, 政治, 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飞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的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理想社会。唐玄宗创建了开元之治, 既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 追求的也是一种理想社会。这种理想, 不是像费尔巴哈的空想社会, 而是人类高级社会的必然。这种理想只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识, 构建和谐社会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个理想的社会一定能够实现。
高等院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又是社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撑, 理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建设性作用。因此高校应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来完成。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应然
显然, 学校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下, 注重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尊重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 依法治校, 民主管理, 教育公平, 风尚正义, 诚实守信, 互助互爱, 让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科学而规范的运转学校的管理机制, 达到校园安定团结管理有方运作有序。高等教育各主体之间以及各主体之间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在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下, 创造教育发展和教育环境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学府的校园是以培养和谐的高素质人才为核心, 以师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为目标, 以和谐校园育人为阵地, 使各种教育子系统以及各要素协调有序的运转, 整体科学规范化, 从而形成教育合心, 合力, 文明向上, 竞争创新, 体恤包容, 师生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 安全稳定, 和谐相处, 政通人和, 形成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
小康社会共有四个目标, 即国民生产总值的目标, 民主完善和发展的目标, 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其中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目标提到空前的位置, 其内容是健康素质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并列起来, 成为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诚然,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也是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 和谐校园的目标既要符合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又要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 既要把和谐校园看成是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又要把构建和谐校园看作是自己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明确学校的发展, 进行合理的定位。有些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意识匮乏, 一味的追求上一流, 全世界100所一流大学, 中国的北京大学排名第14, 香港大学排名33, 美国的哈佛大学排名第一, 哈佛大学于1636年成立, 培养36位美国总统, 3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30位普利策获得者, 这样的大学要学, 但很多学校是望尘莫及。我们要根据校情去定位, 不管是一流的大学还是一般学校, 在学校定位时, 必须把构建和谐校园写进去,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 并摆正目标距离和速度的关系, 掌握好发展的节奏。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大环境, 高校的和谐有赖于的社会, 社会的和谐须臾离不开高校的和谐, 高校和谐推动社会和谐。当前社会上的贫富差距, 区域发展的差距, 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等等必然要在学校中反映出来, 且已经给大学的校园带来了不和谐。而且有些高校在过去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盲目扩招, 贷款征地等问题所引发的矛盾显现出来。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特困生读书难的问题, 师生心理障碍问题, 离退休人员的待遇问题, 教职工的住房问题, 大学生不正常死亡的问题, 教师津贴分配不均的问题以及学校教职工职称评定问题, 都已经成为影响当前高校稳定的热点, 难点, 焦点。构建和谐校园, 说到底就是要关注和解决这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正确引导和处理好各种矛盾,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依法治校, 民主治校, 统筹兼顾, 兼容并蓄, 各得其所, 从而促进不同利益群体互相协调, 营造良性互动的环境, 形成平等友爱氛围, 融洽和谐校园的人际关系, 达到变革中的和谐, 发展中的和谐。
高校是人类文明传播的摇篮, 社会越进步越和谐。因此高校理应是和谐的摇篮。高校是培养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基地, 大学生是未来经济, 社会的建设者, 是新一代先进文化的继承者, 实践者和创造者, 理应率先做和谐的楷模。对于上述学校显现的不和谐现象和矛盾理应正确引导, 兼容并蓄, 妥善处理, 自生自灭。校园的人际关系应该是相互团结, 相互友爱, 相互信任, 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相互协调。
和谐是高级社会的象征, 和谐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高级社会对人的要求是高标准的。如人的道德水准, 医疗卫生水准, 科
试论如何上好健美操课
刘玮1王志敏2 (1.2.辽宁省沈阳建筑大学体育部110168)
健美操课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 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 可以使学生获得健美操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身体技能、身体素质, 改善身体形态;培养审美意识和综合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健美操课的类型, 学校健美操课根据其内容、性质分为健美操理论课和健美操实践课。
健美操实践课是通过身体练习, 使学生掌握健美操动作的方法、要领及教学方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体形;增强各种身体素质等。在实践课教学中, 贯穿理论知识的讲解, 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加快动作技术、技能的掌握, 教法的掌握;采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健美操课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 缺一不可。在这一系统中, 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和学生, 此外, 教学的物质装备也是上好健美操课的重要条件。
一、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一) 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 对教学工作要精益求精, 要把健美操教学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紧密结合起来。要站在历史的高度, 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苦练基本功、认真对待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认真备课, 精心设计, 全身心投入到传授健美操知识、技术和技能中去。
(二) 教师要热爱和了解学生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自己全部的心血灌注到学生身上, 既要关心、信任、尊重学生, 又要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不断进步。热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 比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健美操的认识、学习能力、个性心理特点、对健美操的要求和建议等, 有利于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健美操课的过程中进行调节与控制。
(三) 教师要精通业务
教师要不断学习, 要具有扎实的健美操理论知识, 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 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知识, 并及能时将这些新的思想、新的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 使健美操教学既符合时代发展, 又具有科学的依据, 从而不断提高健美操课的教学质量。
(四) 要有求新意识和独创精神
不断创新是健美操课取得良好效果的条件。教师不能满足已有的成绩和经验, 不能墨守成规, 要敢于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动作、新的方法和手段。要善于吸取不同意见, 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五) 教师要有健美的体形和充沛的体力
健美操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 教师的体态、体力、仪表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因此, 教师不仅示范动作要美, 而且体形也应保持健美。健美操课的教学特点是教师的示范量大, 许多练习需要教师的带领, 体力消耗较多。不仅如此, 教师还要以表情、情绪来感染学生, 如果没有好的体力, 将不能胜任健美操的教学、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健美操锻炼, 因此良好的体力是完成好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一) 学生应把所学习的健美操内容作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技文化水准, 社会和谐水准, 环保意识水准, 健康长寿水准等等都要用高级社会的标准来要求。高校是教育人, 培养人, 营造高水准的重要场所。所以, 我们要不懈地努力, 共同营造理想的社会!目前, 我们要响应中央的号召,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 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尊重教师, 关爱学生,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构建和谐校园, 办人民满意的校园。
储备, 为从事健美操教学工作和以健美操为手段进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 自觉、积极地学习健美操的知识、技术、技能, 培养自己的能力。
(二)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不同, 在学习健美操技术动作时会产生差异。因此, 基础较差的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 刻苦进行练习, 使自己跟上教师的进度, 保证课的整体质量。
(三) 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是造成学习成绩出现差距的原因, 对待能力差的学生, 一方面教师应采取适当的策略, 另一方面学生要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进行分析, 找出不足, 提出改进方案。无论在学习健美操的技术动作中, 还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中, 都要求自己多看、多想、多分析, 并用文字将其记录下来, 结合实际加以运用, 以此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 可以变换方式进行学习, 最终找出适合于自己学习的方法, 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四) 教学中学生要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健美操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主动地向基础好的学生学习和请教, 基础好的学生应耐心地辅导这些学生, 使他们和自己一同进步;课堂上学生要积极思考, 敢于提问, 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讨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好地上好健美操课。
三、场地、设备是上好健美操课的保证
健美操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实施, 必然要求具备最基本的物质设备条件。为了更好地从事身体练习, 学生也应做好自身的物质准备。
(一) 健美操课最好在木质地板或地毯上进行, 尽量不要直接在水泥地面上进行, 否则长期的练习可能对身体的关节、软组织等造成冲击, 导致损伤。
(二) 练习健美操应在光线明亮的场地进行, 以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三) 健美操通常都是伴随着节奏感很强的音乐进行, 所以良好的音响设备是必要的。一般要求声音纯正、效果好, 并应配备便携式无线麦克风。
(四) 有条件的学校和健身场所最好配备录、放像设备, 供播放健美操教学影碟或闭路电视节目, 也可在锻炼者练习时同步播放教师和学生的练习动作。
(五) 进行健美操练习时, 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暖条件, 并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湿度应保持在50%~60%, 温度要保持在18~25℃之间。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六) 健美操课可以根据需要配备垫子、哑铃、橡皮筋、实心球、踏板及联合练习器, 并保证一定的数量, 便于组织教学。
(七) 健美操课上学生要穿运动服, 最好穿健美操服;同时要穿适宜的运动鞋、运动袜。
(八) 健美操练习场所应配备领操台。
领操台的面积和高度应根据场地的大小和形状来确定。一般来说, 领操台的面积应以教师自如完成动作为原则;领操台的高度应以教师能清楚地观察到练习区域内每一位学生的动作, 以及不同位置的每一位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教师所做的每一个动作为原则。
(九) 镜子是健美操练习场所必备的基本设备, 主要用于教师观察学生练习情况和学生自己观察动作。
一般来讲, 壁镜的高度应在2米以上, 宽度最好能贴满一面墙。镜像要清晰、不变形。
总之, 教师、学生、场地设备是上好体育课的不可缺少的三个基本条件。
摘要:中共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高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 和谐高校在办学中合理定位, 合理规划, 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张文忠:“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促进和谐校园”保卫学研究
[2]“评论员构建社会文化和谐校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3]洪韶光“21世纪新概念”老同志之友
[4]钟忠昆“试论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5]徐丹“国内外大学办学指导思想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篇2
一、活动背景: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正确认识、弄清、理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的关系问题,对于积极主动构建和谐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
人际关系不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发展。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一直过着“小皇帝”、“小公主”的生活,对校园集体化的生活难免会不适应。同学之间常因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互不相让,有时还大打出手,闹出严重后果,心中都抱着“唯我独尊”的想法,认为别人只能遵从自己,最后弄得彼此关系僵化。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缺乏合作精神。个人主义思想在部分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90后是比较有思想有个性的一代,对待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却缺少了对他人考虑的意识。所以在集体活动中,往往会固执地坚持己见,不肯听取别人的建议或意见,最后因为彼此意见不合而一拍而散。
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校园的和谐氛围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方面健康发展的人才,具有直接、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二、活动目的为了加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校园;为了培养遵规守纪、诚实守信、思想健康、道德高尚、勤奋向上的大学生;为了使大学生能够通过对自身行为的反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让同学们明白从点滴做起,努力提高自身文明修养,做一个有诚信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的重要性。电子商务11级1班积极响应学院构建和谐校园的号召,在今日召集全班同学开展以“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班会。
希望此次召开的班会能够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活动中来。让大学生们能够对“和谐”有更多的了解。使得同学们可以积极投身于构建和谐校园中去。以小带大,从校园出发,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班会的地点与时间。
地点:暂定综合楼209
时间:3月26 日(星期一)下午四点四十
班会持续时间:45分钟
四、主办班级:电子商务11级1班
五、班会参与人员:信息学科部老师、领导,辅导员、全班同学
六、班会内容:
【一】班会前期准备:
(1)召开班委会商讨班会详细安排,以及班会的各个细节。
(2)学习委员提前借教室,组织委员带领同学们布置好教室。
(3)文体委员、生活委员收集关于班会主题的相关材料。
(4)副班长制作关于班会的PPT。
(5)班委提前通知学科部领导、辅导员及全班同学班会具体时
间、地点,并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6)纪检前期工作:生活委员与劳动委员制作学科部领导及老
师签到表,并打印好学生名单。
(7)3月26日下午四点三十分,同学们陆续进教室。四点三十
五分纪检委员开始点名。
【二】班会流程:
① 第一项议程:
主持人开场白。
②第二项议程:
播放一段“和谐”关爱身边你我他的短视频。主持人简单的解释下“和谐”的意思以及拥有和谐的意义。
③第三项议程:
播放一组和谐与不和谐的图片及视频。由主持人来简述下视频及图片后,来提问部分同学针对视频及图片来发表自己的见解。④第四项议程:学生互动。
给予五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同学们讨论下身边遇到的和谐与不和谐的事,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不和谐的事情及和谐的好处。(可
以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讲一讲有什么办法可以遏制不和谐的现象。)⑤第五项议程:老师互动
请老师讲一讲他们的一些有关遏制不和谐事情的经验(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以及老师对构建和谐的期望。
⑥第六项议程:主持人来对师生互动做个总结。
⑦第七项议程:主持人致结束语。(伴随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旋律)⑧班会结束并清理现场。
a.领导和辅导员先离场。
b.班委组织学生退场。
c.劳动委员组织部分学生清理现场。
七、班会注意事项:
(1)保证同学们都能准时出席,做好部分因突发及不确定因素
导致的请假记录,避免出现迟到现象。
(2)维持班会现场秩序,禁止大声喧哗使班会的进程受到影
响。
(3)对召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应急准备。
八、班会意义:
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召开 “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班会能够促进同学们认识到构和的重要性。让同学们能够投身于构和中,并呼吁更多的人去参与到构和中去。让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发展的更加迅速。
活动负责人:马鑫、钱志毅、项平
班会主持人:黎敏、钱志毅
记录员:郑庆珠
摄影员:朴欣美
纪检人员:何旋、孙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篇3
體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辱师事件时有发生、师生冲突不断升级已成为校园中极不和谐的音符。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构建和谐校园?我认为从教师出发应做出以下努力:
一、应加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
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对以往的教育教学进行扬弃,应深刻地认识到:“新时期的学生是怎样的学生?”、“新课程下的教育应该怎样进行?”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需依靠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重树教育新理念来实现,因此我们除了“以人为本”外还应具备以下理念才可以做到知此知彼,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施教。
1.成功教育理念。
2.多元智能理念。
3.分层递进理念。
4.情商、智商理念和非智力因素理念。
二、应增强法律意识,依法执教
现在的学生和家长的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增强!师生冲突往往是从学生违纪、教师违规开始的。因此教师应明确“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依法执教。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然后是“我的言行学生、家长能否接受?”最后才是教育的效果与教育的最优化。对于个别的“死不悔改”的学生,也应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不能因为教育而违规,甚至是违法。
三、应把握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与法则
1.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本教育,而不是维护师道尊严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2.教育应严守123法则,即你用一个单位时间批评学生,就应该用2个单位时间来解释,用3个单位时间来提出希望和努力的方向。只有“1”而没有“2”和“3”是不可取的,也是危险的。
3.教育的方法可以是“狂风暴雨”,也可以是“和风细雨”,教育的度可以是“点到为止”,也可以是“刨根问底”。看的是你对教育对象的了解与把握。深入的了解每一个学生是教育成败的关健所在。
4.“尊重每个学生(尤其是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和“为每一个学生留有后路”是每个施教者应谨记的准则,不然就会出现“负隅顽抗”、“困兽犹斗”的现象。
四、应具备几种最基本的能力
1.自我调整心态的能力。
2.批评学生和表扬学生的能力。
3.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4.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能力。
5.教育灵感与教育机智。
五、预防为主,将学生的恶习掐于萌芽状态,把冲突消于无形
有一则故事可以给我们启示: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谁医术最好?”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世人不知道他已事先铲除病因;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世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而我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世人见我针管放血,皮肤敷药,所以以为医术高明。”。兵家始祖孙子在出山之时为树立其威望,也是在三令五申军纪之后,才斩杀置军纪于不顾的吴姬的历史也是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做治病于发作之前的扁鹊的大哥和反复强调规章制度的孙子,那么冲突必将大幅度减少。
六、应善于换位思考,学会宽容地对待每个学生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一起,一天,主人抓住猪,猪便大声号叫,猛烈抗拒。绵羊和乳牛便说:“主人常常抓我们,我们并不大惊小叫,你叫什么?”猪回答:“抓你们与抓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抓你们无非是为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抓住我却是要我的命!”诚然,不同的人情况不尽相同,有时我们很难了解学生的感受,因此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失意、挫折、伤痛甚至是错误,我们都应用宽容心去理解、关怀和帮助他们,多问一些“为什么”,多一些沟通,这样就可以走近学生。同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样我们一定会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
七、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
学生应以学习为主,主要精力若不用于学习上,必然要寻找发泄的方式,各种冲突因之而来。因而教师应力足于争夺学生的时空,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上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尊重公德、服务社会”为主的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以“煅炼身体、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为主的阳光体育活动;以“展示青春、展示才华、展示自我”为主的才艺大赛;以“增强组织性、纪律性,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为主的国防军事教育上等等,这样学生就有发泄精力的场所、展示自我的平台、品尝成功的机会,也就远离孤僻、远离沉闷、远离失败,而在原有的基础上主动发展、个性发展。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意义。
八、搞好统一战线,开展“人民战争”
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教育联盟共同施教。这样就形成风气、形成制度,然后以风气管人、以制度管人。教育联盟应包括:教育者群体、家长群体、学生群体、社会机构等等。违纪学生可以与一个教师对立、冲突,但绝对不可能也不敢与所有的人对立、冲突,所以应努力营造一个“你一言,我一语,齐抓共管”的局面来分化师生矛盾、缓解师生冲突。仅靠教师个体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篇4
一、体育精神与和谐校园
体育精神表现在多领域,如体育精神经常与体育运动背景中的赞赏行为相联系,然而体育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竞技场上,它也常常被扩展至生活的其它领域,尤其是那些关注公平竞争的领域。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体育精神,可以看到它主要包含着体育造就及人们在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宝贵品质,并为社会观念所积极接受的积极意识,那就是公平竞争、运动员风范、光明磊落和合作精神。
和谐大学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校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一个公平的校园意味着在良性机制下机会的平等,竞争的公平。和谐大学校园是诚信友爱的校园诚信友爱是构建大学和谐大学校园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校园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使学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增加学校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
二、体育精神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它有不同层面的价值。体育精神作为体育价值的最集中体现,反映了体育主体的价值需求、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适当的体育运动、良好的营养和社会关系,是抵抗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办法,也是防范和矫治亚健康最有效的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膳食结构,适当体育运动来防范和矫治亚健康。但体育锻炼作为走出“亚健康”最有效的途径,会使大脑和身体发生一些变化,使大脑和精神得到休息,使体内激素分泌平衡、舒畅,并能促进与大脑有关的化学物质的分泌。体育锻炼能使学生集中意念、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是积极休息的最好手段之一、可以发展大脑右半球功能。提高智力、锻炼学生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于竞争、勇于争取胜利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性格,使学生性格趋于外向、磨练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与同伴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
三、体育精神与大学生团队建设
体育精神对心理相容性提供条件。心理相容性是团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和睦相处。体育活动中,集体性、游戏式的项目,都蕴含着成员共存性的素材,为人们担当不同的角色提供了机会。每个参加者在其活动中,都不同程度的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约束和限制,接受着团体活动的督促和激励,促使着每一位锻炼者适应群体的需要,这其中不仅是技术的、技能的,还包括精神的,体育参与者为了争得与自己相适应得地位而不遗余力,从而增强团队的稳固性。
体育精神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构建。团队凝聚力是团队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团队成员对团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团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团体对其成员积极地组织到团体活动去。体育活动恰恰具有加强团体凝聚力的作用,尤其是集体性的、竞技性的、对抗性的体育项目,通过这种手段,充分调动团体成员主动性、积极性挖掘自身的潜能,为自己的团体争光,从而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构建。
四、体育精神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精神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提高人的自然素质。体育运动的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集体性以及普及性都为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提供基础。体育精神完善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并且能够培养他们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体育精神促进人人平等的无歧视原则,促进大学生的社会素质提高。
当今大学生在培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体育的公平精神促进了社会中人人平等的实现。北京奥运会上有西方国家王室成员,有身价千万的体育明星,有身残志坚的参赛选手,也有要靠比赛来生存的运动员,但是他们都是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在平等的竞赛条件下一较高低。体育精神也正是因为公平这一突出的魅力受到全人类的欢迎。随着体育事业的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同时成为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从而促使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人人平等观念的形成。体育精神素养的塑造,促使了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五、体育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是讲规则的社会。社会需要有秩序才能和谐,体育需要有规则才能同台竞技。体育竞赛中的规则是社会法律制度最好的“样板”,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精神的弘扬,使得人们对社会规则的重视,全社会民主法治观念的增强,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体育的规则,对我国和谐法制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体育运动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而是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完成的,不仅仅要遵循运动自身的规律,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通过公平竞争争取胜利。体育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其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发生复杂的联系,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进行正确公平的评价和调节,体育规则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套规范、规定,以期达到规范和约束人们的体育行为,保证体育运动顺利的进行和健康的发展。
六、体育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的意义
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的关系,不仅体现在体育精神的功能上,更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在学校育人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行为的,体育文化与和谐大学校园表面上一个是通过文化的形式、一个是通过环境的形式对人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作用,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对人的精神、文化、品质与身体、行为的教化。在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上,使命是一致的。因此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具有目标的一致性与内在的统一性这一显著特征。体育精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青年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场所,所以学校体育的宗旨是育人为主,健康第一,让师生们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参加体育活动成为师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健康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善状态”。称之为三维:身体健康维、心理健康维、社会适应维只有这三个维度协调、完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体育不仅使大学生身体达到了健康的目地,从另一层面也培养坚强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还可在竞争和团结合作中不断地超越自我,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从而使“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大学校园的和谐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大学校园是近年来一直关注与倡导的,对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需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德育教育,家庭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体育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体育与文化、教育融为一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精神与和谐大学校园建设在学校育人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那么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大学校园的构建有哪些联系?
关键词:体育精神,大学生,和谐校园,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2]闵健.论校园体育精神的特质与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
[3]李龙谱.论体育精神在建构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渗透[J].体育世界,2008.
[4]龚秋玲.体育文明对高校内涵发展的影响[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篇5
当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落下帷幕时,我们耳边还时刻响着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共同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从奥运赛场到残奥赛场,全世界的运动员,无论残健,共同铸就精彩绝伦的奥林匹克“北京篇章” 同属一个世界,共圆美好梦想――这是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共同追求,这是和谐在体育竞技场上的体现。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13亿中国人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这是全世界对北京重诺践诺的充分肯定。
为了共同的梦想,无论是健全运动员还是残疾运动员,都在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竞技场上,顽强 团结友爱、共求进步的精神在赛场上闪耀――不屈、勇于拼搏的精神在赛场上闪耀――竞技场外,闪烁着精神之光、人性之光 志愿者服务的身影随处可见。这是和谐的展现,这是和谐乐曲的奏响。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实现和谐,是13亿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校园和谐,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同学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好的学风、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好的学风能促使每一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般指引着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的学风,可以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尽管我校校园仍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学生行为规范的矫正任重道远,还有学生间冲突,少数同学上网成瘾,作业抄袭等。但是,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前进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本周五,我校举行第54届田径运动会,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创造和谐校园,把本届校运会办成一届和谐的运动会。尊重对手,尊重裁判,顽强拼搏,勇创佳绩。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让我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我们深信,和谐校园的乐章必将在我们校园奏响。
老师们,同学们,和谐温馨的校园,不是一个梦想,因为,明天就在我们手中;
和谐温馨的校园,不是一个梦想,因为,我们拥有一批勇于实践的引路人-老师;
和谐温馨的校园,不是一个梦想,因为,在老师的身后,还有你们2000多人,富有朝气的学子!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创造和谐校园而加油!
构建和谐校园 篇6
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和谐的干群关系。首先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有什么样的领导班子就有什么样的管理理念与校园建设。领导者要具有和谐校园建设的理念,要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勤于学习。领导团队内部要和谐,要率先垂范,淡化权力意识,集中领导,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其次搞好干群关系。教师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处于重要的中间地位。协调好领导与职工的关系,可以保障各项工作的制定与落实。因此,领导者要关心广大教师的生活与教学,在生活上关心广大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在教学上激励教师,鼓励教师不断进取,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保持教师队伍思想与教学的先进性,让教师紧跟教育形势的发展,为校园的各项建设献计献策。
2.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用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用真挚的情感来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严肃权威地位,降低学生对教师的消极对抗情绪,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真正将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充满心理期待,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友好相处,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情绪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乐观的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3.和谐的生生关系。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坦诚相待,这样更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更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我们提倡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项工作的展开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真心来换取他人的真心,在同学间建立深情厚谊。
二、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
1.校风建设。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校风。一校之长要有全局意识,要团结广大教师,发挥身教作用来影响与带动广大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校领导要以正确的思想、先进的观念来武装全体师生,对是非善恶美丑有统一的认识、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舆论评价,增强全校凝聚力,使全体师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
2.教风建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做一个与时代同步、知识渊博、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爱岗敬业、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勇攀高峰的新时代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先进理念,追求一流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形成良好的教风。
3.学风建设。我们要让学生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力争上游,在比学赶帮超中形成团结奋进、自强自立、互帮互助、刻苦学习的良好学风,使学生置身于校园中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学习与成长。
三、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正向功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支撑与环境氛围,对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打造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在办学理念、文化氛围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努力。
1.确立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与办学特色是每个学校的个性与魅力所在。办特色化学校就要基于学校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案,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确立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德育与智育并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与素质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对教育教学的重新定位,这是学校精神文化层面的高需求,是现代教育形势下对学校的必须需求。学校只有确立与教育形势相适应的办学理念,才能以此为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重要指导。
2.办文化长廊。我校专门开辟了文化长廊,来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传达教育部门相关文件,同时还开辟了教师风采与学生风采个性专栏,展示一些教师先进的教学经验与成功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既有外校的又有本校的,是一个将教学的视野由本校转向外校的窗口,可以让教师吸收名校名师的成功经验,激励教师实践与创新。学生窗口,介绍好人好事、表扬先进,交流学习方法,介绍课外书籍等等。同时,我校鼓励广大师生积极投稿,一起参与到文化长廊的建设中来。
3.拓展宣传阵地。我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级板报、校园网、校园报刊等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宣传渠道,以此来增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使得学生在校园内可以受到更多文化的熏陶,为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成长环境。
4.开辟第二课堂。我校将学生学习的触角延伸课外,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充分用于实践,同时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达到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提高,为文化建设拓展空间、丰富载体。
四、建立稳定的校园环境
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与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尤其是近年来各地学校安全事故频发,这更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以稳定为各项工作的前提,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构建稳定的校园环境,使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1.加强学校保卫工作。我校设立了学校保卫处,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外来人员严格核实,做好登记;学生上下学做好疏导工作;对各教室门窗、电器等定期检查,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杜绝不法社会人员威胁师生人身安全,杜绝学生集体活动时发生踩踏事件等。
2.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是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很容易产生消极、苦闷心理,如果教师不加以及时的引导,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重要影响。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我校开设心理辅导,以让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健康生活,快乐学习。
总之,和谐是学校建设的主旋律,建设和谐校园是广大师生共同的责任,尤其是学校的管理者更要有全局与长远意识,有序推进各项政策与工作,将全体师生一起调动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一起积极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与维护中来。
本论文为白银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Y[2012]G1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篇7
一、以“礼”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灿烂而源远流长的文化, 对几千年来中国的政治, 思想, 生活习俗有着显著的影响, 这种文化不外乎于儒释道三家, 而其中影响最深最远最广的首推儒家。尤其儒家的礼乐文化备受统治阶层的推崇, 可以说它是统治者教化民众使其统治有理论依据的国家文化, 发挥着国家管理的功能以及协调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性保障功能, 人伦礼仪是儒家所要宣讲的重点, 如孟子所说的“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伦, 除此之外还有“五礼之序”, 即“吉、凶、军、宾、嘉”, 指在人与人国与国的交往中根据亲疏远近, 施以不同的礼仪, 这样进退有礼, 追求秩序与和谐的完满统一, 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礼乐在这里发挥着重要功用, 两者相辅相成, 礼”的本质是“序”, “乐”的本质是“和”。“乐者, 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和”, 实际是指和合、和谐;“序”, 则意味着秩序、规律。礼”是说贵贱有等, 上下有序, 各有其位, 各从其事。“以礼为本”就是要营造一种和谐秩序, 对当今校园和谐的环境的建设有深远的意义。
二十一世纪的高校建设, 需要有一批结构合理、不断创新的人才队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工作环境则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工作环境不能简单划一, 应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硬件”环境主要是指办公设施、交通服务等办学硬件条件。而软件环境则对人行为思想有引导约束作用, 是影响高校凝聚力、向心力, 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高校坚持“以礼为本”的理念也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管理方法和手段尽可能柔性化, 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将人情化的管理寓于紧张有序、生动活泼的工作中, 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营造和谐工作环境, 推进高校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有社会环境, 企业有企业环境, 同样校园也应有自己特色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和行为有着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校园人文环境其基调应是整洁来, 从而创作出更丰富的音乐形象。
5.自然流露的情感
这里讲的自然流露主要是从表演心理的角度, 要求歌唱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使音乐从自己的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并且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只有从演唱者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才是最真实、最感人的, 生硬的传达意图往往会破坏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自然交流。
歌唱表演的自然流露不仅要求歌唱者有纯熟的演唱技巧能够作到得心应手, 更主要的是要求演唱者真正把音乐融会于心, 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使音乐从演唱者心中自然地流淌出来。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歌曲从创作、演唱到欣赏都离不开感情, 是词曲作者动心, 演唱者唱心和观众感心的艺术加工过程。歌唱者通过歌唱及表演来将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表达出来, 也是一个理解情感-获得情感-表达情感的过程。在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旋律歌词和内容情感了解的基础上, 充分将自身的演唱个性发挥出来, 使演唱更具感染力。
三、结论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只有经过演唱者的演唱, 把作品中无法用符号和词语精确地标示出来的内容给予完美的表达出来, 传播给听众, 欣赏者才能听到它真正的具有生命意义的音响, 一度创作才能展示出它的价值, 演唱作为二度创作活动也就发挥了自身价有序、合理规范、积极向上、活力四射、特色鲜明与个性彰显的人文氛围, 他们是感知校园的文化特性和整体是否和谐的窗口, 由人、事、物协调构成, 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物质环境、舆论环境、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等内容, 以建立在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基础, 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文化环境、物质环境, 以达到建设和谐人文环境的目标。
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受心理因素影响很大, 塑造良好健康的心态, 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 促进师生的身心和谐, 定期对师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制定科学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这些工作使得师生心里实现健康成长。此外坚持以文化为基础, 特色鲜明, 又要和谐统一, 理顺融合物质、自然、文化的关系, 在物质环境中彰显特有的校园精神和理念, 三方面独立成体而又相互渗透有机统一。校园环境建设要依托学校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文化环境的大背景, 使文化环境渗透到自然环境中, 使学校的自然环境体现深厚的人文底蕴, 实现多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以“和”为准则创造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有个很重要的文化就是“和的文化, “人和”、“和谐”,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这样的思想, 曾经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仍具有指导意义。孔子主张以“仁”待人, 也以“仁”待物, 即“推己及人”, “成物成己”,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1]在儒家的思想中天地人是有机的一个整体, 孔子的这些话旨在强调三者的和谐共处, 大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 小到家庭大到单位社会, 礼义和诚信是维系我们和别人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 孔子在这方面的教导是很多的“道不同, 不相为谋。”[2]“不知礼, 无以立”“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2]“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2]这里也强调了理解和包容, 只有具备了礼义、诚信、理解、包容才能帮我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才能长久相处相互协作。严于律已宽以待人, 做事讲求方式方法, 这是儒家和为主导的一个待人接物的原则, 个人和社会是一个矛盾统一体, 人与人, 人与社会当求同存异, 追求变化相异中的和谐统一。
在当今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就是实施和谐教育, 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促进高校教育活动和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中, 这种和为贵的儒家思想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要谈的是教师间的关系, 教师是教育人材的主导力量, 教师之间的和谐与否, 直接影响校园和谐环境的建设,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教师之间的关系理顺理好相处融洽和谐, 才能有一个宽松、祥和、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 彼此心情愉快、心情舒畅、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提高教师这个团队的战斗力, 凝聚力。其次, 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现代高校教育不再是教师主讲, 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一种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共同探讨的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有良好和谐的关系, 才能使教师更加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才能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心情愉快地唤起求知欲望, 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三点就是学校和家庭的关系。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成长离不开学校, 家庭, 社会三个背景, 单靠一方或其中的两方, 难以形
值, 完成了自身使命, 成为真正完整的艺术。所以说, 演唱者的演唱过程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而且每次演唱都可能伴随着新的, 甚至是创造性的处理与表现。“再创造”不等于重新翻版, 而是要独特的实现作品中潜在的思想内容和哲理。以艺术创造的高感性与高理性的完美结合, 是使音乐表演达到至善至美境界的切实保证。
综上所述, 声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 是赋予音乐作品以生命的创造性行为, 它不仅是忠实地再现原作, 而且还通过富于创造性的表演, 对原作予以补充和丰富, 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周自明.声乐演唱二度创作本质意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4
[2]王媛媛.浅谈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07, (21) [3]杨易和.音乐表演艺术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5]张前.音乐文集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
[6]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中美电影意识形态策略的差异
赵昆鹏 (河南安阳工学院学生处455000)
摘要:主旋律电影叫好不叫座, 好莱坞却载着美国主义无孔不入, 重要的原因是二者不同的意识形态策略:主旋律电影依靠政府支持依赖官方渠道, 不关心受众心理。好莱坞电影是文化工业产品, 重视市场迎合受众, 隐蔽宣传美国价值观;英雄形象塑造上, 主旋律英雄高大化、非日常化, 经常有家/国、忠/孝的冲突。好莱坞多为平民英雄, 有强烈的个性和人性化;主旋律是历史的宏大叙事, 以乌托邦色彩的道德承诺规范人的生命和生存意义。好莱坞是个体的生命叙事, 通过个体的叙事呈现美国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关键词:主旋律;意识形态策略;比较
本文是团中央2008-2009立项课题《传媒多样化与青少年成长研究》研究成果
我国集中表达意识形态的电影称之为“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却不等于主流, 人们似乎对主旋律电影抱以敬而远之的态度, 即叫好不叫座, 市场表现惨淡。好莱坞不等于娱乐化, 他们也很“讲政治”, 宣传“美国梦”的好莱坞, 以商业片的形式的在全球横冲直撞, 让许多国家警惕, 即使同在西方阵营的法国, 为保持他们自豪的法兰西文化而对好莱坞设置各种限制。这里我们不禁要问, 除了价值原点的根本差异, 中美电影贯彻意识形态中有何策略差异?
1.生存策略:找政府和走市场
主旋律电影的生存要看政府脸色, 依赖政府渠道, 没有政府的支持, 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中注定惨不忍睹。
有些主流电影的创作初衷就是一个非电影的命题, 作者不是把创作的焦点对准观众的心理需求、对准投资的市场回报、对准艺术的原创个性上, 而是把一部故事电影变成了一种专题宣传片来对待。作者不是用电影去表现一个故事, 而是用电影去表现一个事件, 不是用电影去创造角色, 而是用电影去临摹人物。影片能够得奖并不是不好, 影的宣传职能也无可厚非, 可是如果一部电影的创作初衷只是为了评奖、仅是为了宣传, 这种电影的命题从开始就背离了电影的主旨, 进而也背离了电影的最终形式。
成和谐校园的建设, 要三方面齐抓共管, 紧密配合, 尤其是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因为,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 对学生的个性品质和习惯养成影响很大。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良好的辅助促进作用, 填补学校教育所达不到的地方, 完善和谐教育, 让家庭多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让学校多了解学生在家习性, 正确处理好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锻造和谐的学生群体需要音乐的社会功能及教化作用
孔子高度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 认为诗、乐有“兴”“观”“群”“怨”四种功效, 综合来说就是启发、观察、协调、劝上的作用, 个人要“文之于礼乐”, “成于乐”意是用礼乐来培养修养, 完善品格的形成。[3]《礼记·经解》里讲道“广博易良, 乐教也”旨在以诗乐来塑造温柔敦厚、胸怀宽广、和易善良的人格。音乐可以磨砺骄纵之杀气, 使人成为一个有着仁爱之心的谦谦君子, 成为一个弘德明道的志士仁人。而旬子对孔子礼的解说更加深化, 相对于墨子的“非乐”思想, 旬子针锋相对, 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认为音乐是“治人之胜者” (治理人的极为重要的手段) , 主张乐与礼配合, 相铺相成, 引导人民, 是人性变恶为善, 国家变乱为治。
儒家的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有着指导方式方法手段的作用。而音乐教育能加强和改善学生思想政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 诚信方面的教育, 和谐的校园和教育氛围使学生愉快学习, 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千百年的实践证明, 音乐教育是道德情操的培养不可缺的一环, 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 不知不觉中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自然地使人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 乃至灵魂的陶醉, 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政治态度、伦理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形成高尚正确的指导作用, 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构建起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行为,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首先学习音乐能够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人的活动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 通过两方面的活动, 使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 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音乐实践活动使人的感知, 联想能力得以发展, 又可协调人的身体机能, 外在内在美的和谐发展。以歌唱来说, 能培养人的审美感知、审美能力、审美意识, 掌握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等的细微变化, 进而推及到对音乐作品整体的感受与表现能力。例如,
由于中国电影所依托的生产体制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商品化的产业机制, 我们的电影除了自然带有文化事业的属性之外, 还带有鲜明的国家意形态属性, 在某种意义上, 电影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 也是我们国家意志的一种独特呈现方式 (磊磊) 。主旋律电影更是如此, 制作方首要的事情是“把政治的脉”, “判断一个题材的政治前途, 这是一部主旋律片首先要完成的事儿”。“入院线正式上映更重要的, 是首先扩大在政府内部的知晓率”, “能卖多少拼的是政府的渠道”[1]主旋律是“挟政府以令市场”, 用政府红头文件保证票房收入。在能真实反映影片商业指数的各大院线, 《铁人》的观众寥寥无几, 通过总工会系统以文件形式团体观看, 却有望市场过亿。那些曾获得高票房美名的主旋律影片, 背后大多站着庞大的政府身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生死抉择》《任长霞》等等, 莫不如此。现在, 《铁人》不仅身揣文件, 又有投资方之一的总工会保证票源, 就算没有零售市场, 也可以稳拿几千万的票房。
主旋律影片的政府路线, 虽然在经济上有所保障, 但就其宣传效果而言就大打折扣, 一方面与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习惯差距甚大;另一方面以政令形式搞市场运作难免会遭到抵制, 当代社会公众对政府常常有警惕甚至逆反的心理, 政府的高调宣传很可能是票房毒药。但除了少数影片外, 多数主旋律电影基本未能进入主流电影消费市场, 被戏称为“以领导为导向, 以政府为市场、以获奖为目的, 以仓库为出路”。
好莱坞走的是商业化路线, 是一个工业化的影像流水产业基地。商业化却并非淡化其意识形态宣传, “好莱坞的确有意识形态的表达, 这种表达甚至弥漫在一切好莱坞的影像中, 成为好莱坞电影支配性的内在结构法则”, “好莱坞正严肃地传输美国文化, 正在有效地将美国主义行销全球”。[2]
好莱坞将主流意识形态巧妙地包裹隐藏在不同的商业元素下面, 美国的主旋律让人受了教育还不觉得, 走出电影院还能津津乐道。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提供娱乐的形式传给受众的, 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例如从九十年代开始, 好莱坞拍摄生产出一大批的灾难大片。高科技技术的巧妙使用, 使得这些大片具有奇妙和震撼性的视觉奇观, 观众为之惊演唱《游击队之歌》, 声音是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 以表现游击队员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的音乐场景。游击队员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英雄形象则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
其次, 通过音乐实践, 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以合唱来说, 合唱是一种最有群众基础的音乐活动, 引导最多的人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 也是最容易的方法。合唱要求相互间适应与协调的意识, 学会倾听、配合, 对于艺术和谐、完美的追求和自觉形成的统一意志, 不是一种指令, 而是一种外在压力的自觉内化, 社会化因素使合唱产生一种和谐统一的力量, 合唱的群体参与形式, 使人忘我投入, 所创造的和谐之美, 造就人的社会性能力的发展, 感受集体协作之美。
最后, 音乐引导人最终从感性进入理性阶段, 提高人审美的生存意识。音乐告诉我们什么叫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 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音乐教学过程的唱游、体态律动以及合唱、合奏等一系列活动, 使人与音乐相融, 获得愉悦审美的体验, 久而久之, 审美素养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步步提高。在音乐学习中体会快乐与美, 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环境。强调美育、艺术教育不仅会使人的感性得以回归、人的本性得以提升, 而且还可以使人对“非美”的存在状态加以改变, 成为美的内在与状态, 建造美好、和谐的精神家园。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教育集大成之地,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不断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 与时代相协调, 努力建设好和谐的高校校园。
摘要:孔子是儒家音乐思想的奠基人, 随后发展于孟子, 旬子使之定形成熟, 标志为“中和”、“礼乐”, 并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用礼乐进行修养个人的品格。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思想渊源可以以其“和”、“和为贵”的思想为主导, 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社会是和谐的社会校园为和谐的校园, 环境为和谐的环境。
关键词:“和”的思想,和谐校园,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夏于全.四库全书精华 (经部) [M].第一卷.第一版.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2]张以文.四书全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9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篇8
一个徘徊于十字路口的行者, 看似有多向选择的自由, 其实他遭受着无法选择的焦虑。目前, 我国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文化的纷然杂陈, 其中有以人与自然的自在的和原始的合二为一为内涵的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精神, 有以人本精神和科学技术为内涵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 还有以消解自我和压平价值试图重建人与自然的人为合一为内涵的后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 它们同时冲撞和挤压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均表现出某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又展示出内在的某种缺陷和弊端, 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发展尺度上的巨大冲突, 使得刚刚步入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民众处于抉择困惑、无所适从的境地。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母体文化, 与当下的文化建设主体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谁也不能不负责任地否定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现代化所起的正面作用。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共同构成现代工业文明的文化精神。技术理性塑造了的超越狭隘经验的科学思维和理性活动方式, 人本精神代表着自由自觉的主体的参与精神、批判意识和创造性, 二者共同规定了现代人征服自然、创造世界的价值导向。然而, 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在共同支撑了发达的工业文明的同时, 也产生了彼此间的内在张力和冲突, 展示出各自的内在局限性。工业文明条件下人对自然的过分征伐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生态平衡, 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高度丰富的技术世界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了各种社会力量对人的主体性的压抑, 导致了人的孤独、抽象、片面等异化状态。技术理性和人本精神将工业文明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同时展示给后发展的国家与民族, 造成了极大的价值冲突与混乱。而后现代文化既对于工业理性文化带来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生态失衡、人性异化、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尖锐对立等问题的反思和批判, 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后现代主义的现实批判, 充斥着无原则、无目的、非理性、不确定性等特征, 这种在无底棋盘上进行的无目的的游戏又是那么危险, 这只能给徘徊于十字路口的行人增加选择的焦虑。
如今, 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变动, 既给人们的价值观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也使我们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巨大的冲击。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象, 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现代人难以摆脱选择的焦虑和痛苦, 期待路标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那么, 我们如何在物质生活日见丰裕的情况下, 防止价值迷失和道德滑坡?在社会关系日益多样化的条件下, 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寻求共识?在承认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的前提下, 怎么形成共同的价值约束规范和行为约束规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 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 我们文化建设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 是要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是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为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文化生态提出了明确的方向道路。文化生态目前处在何种方位?它将要走向哪种形态?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准确的定位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此, 我们现实的任务就是实现由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生, 用工业文明的最本质的精神, 来重新塑造中国民众的生存模式和生存方式, 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用现代工业性文明进行自觉的文化启蒙, 消除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文化阻滞力, 是中国文化长期持守的主导价值取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昭示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建设路径
长期以来, 学术界在讨论民族文化现代化问题时, 每每陷入独断论的泥潭。文化保守主义从文化相对主义立场出发, 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本土化。他们认为, 国土乃民族之根, 人民乃民族之本, 文化乃民族之魂。任何文化都是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 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和身份证, 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自性, 这种文化自性为该民族独有, 与其他民族独有的文化自性相互独立, 不可通约。因此,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这种价值是与其特殊环境相匹配的。不同种类文化之间是相对的、平等的, 无所谓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之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延绵不衰, 靠的就是道德至上、实用理性、天人合一、亲亲人伦等自性的作用, 这是中国文化之本体, 是永远不能舍弃的文化内核。如果说全球化时代中国的现代化也需要借助外来文化的话, 这种借助也只是起到弥补作用, 最多通过对文化内核的外围保护层起到修补功效。与保守主义直接对立的是西化论派, 全盘西化论者秉持文化进化主义立场, 强调文化的时代性、一元性和文化发展的单向性, 认为任何文化都处于整个文化进化的某个阶段, 不同文化之间可以比较, 有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之分, 而西方文化则正处在这种进化的高端, 它无疑给其他文化包括中国文化提供了元评价标准, 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是全盘输入西方文化, 对中国文化进行全盘改造, 如果以文化民族主义以国情特殊对抗时代潮流, 只能闭关锁国, 走向灭亡。
近百年的中西文化之争似乎没有胜负, 无论是文化保守主义还是全盘西化论都没能彻底战胜对方, 因为它们各自都有方法论上的片面深刻, 又都存在自身的文化方法缺陷。片面深刻为己所长, 方法缺陷则为己之短, 当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时显示出的往往是自己的深刻, 而当对方取彼之长攻己之短时, 自己的片面性便立刻显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宣布了文化保守主义所依据的文化相对主义和全盘西化论者所秉持的文化进化主义理论的终结, 同时预告了复兴民族文化的综合创新方法的诞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一命题, 是建立于对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 是对民族本位主义和西化论的超越, 昭示出综合创新这一民族文化发展的方法论革命成果的诞生。民族精神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性, 它表现在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实践中, 是对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精神概括;而时代精神强调的是文化的时代性, 它体现在一个时代、多个民族的生活实践和精神生活中, 是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存在的反映。然而民族精神如果不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 赋予自身以时代的内涵, 它就不可能在现实实践和精神生活中发挥引导、凝聚和激励作用, 只有向时代精神开放的民族精神才能生生不息。没有民族精神为根基, 时代精神缺乏深厚的社会历史底蕴, 很难深入人心;同样, 没有时代精神的激发, 民族精神也只能是僵化的思想, 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只有融入时代的开放性、创造性、超越性才能展现其魅力和价值。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当代中国文化生态走向和谐
构建和谐校园初探 篇9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在和谐校园里, 师生应该乐观向上、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合作, 共同参与学校的管理, 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在和谐校园里, 各种组织机制应该健全, 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完善, 教育教学秩序保持良好。在和谐校园里, 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相得益彰, 各种设施摆放有度, 各处建筑错落有致, 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具体地说, “和谐校园”应当具备如下一些特征:
(1) 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包括和谐、合理的校园空间, 宽敞、明亮的教室, 环保的建筑材料。
(2) 有优质的学习环境。校园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配套教学设施,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要爱护学习环境, 真正做到“校园是我家”。
(3) 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谐校园以其丰富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学习, 陶冶学生性情。师生对校园事务广泛参与, 共建和谐家园。
(4) 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等。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师生的行为, 打造“和谐校园”。
(5) 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当然, 还包括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交流。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着力点
勿庸置疑, 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发展需求不协调, 人才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协调, 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不协调等。因此, 建立和谐校园, 解决学校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 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1. 构建和谐校园, 要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
建设和谐社会, 核心是以人为本, 其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为此必须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语云:“和而不同”。和谐校园并不是铁板一块, 死水一潭, 它必然也必须海纳百川, 包容各种教育方式。但是这种包容并不是绝对地毫不排斥的整合, 而是需要建立起必要的张力。社会主义中国校园必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 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永远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 和谐校园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 我们必须在三个维度上取得共识:在知识方面, 坚持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在行为上, 致力献身社会、服务人群;在精神上, 提倡独具个性、思想解放。有了这样的共识, 才能实现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 在和谐社会中孕育出和谐校园。
2. 构建和谐校园, 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 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即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 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 在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 教育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当前社会环境消极地面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的形势下更是如此。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在学生的“五育”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它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 故具有优越于其他教育环境的一些功能和特征。文明的校园氛围、优美的学校环境, 对师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 情感得到净化, 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兴趣爱好得到生发。这是一种“无声之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不知不觉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作用, 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3. 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立健全的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包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师生日常行为准则及长期沉淀的道德规范等。这些对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控制作用, 从而不断规范师生的言行举止, 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规范的行为习惯, 一靠规章制度的效力, 是每个集体自己的行为准则;二靠舆论宣传的力量, 引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所以, 校园环境由于校园有合乎共同的准则而有序。这种有序又使每个人自觉地服从和适应这种环境的制约, 因而使校园环境走向高雅、文明、健康的发展轨道, 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摇篮。
4. 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育人育才的辛勤园丁。学是师之骨, 德为师之魂。教师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 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把师德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职工队伍, 保证师生关系良好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是办好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 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 通过教师的讲解, 让学生独立思考, 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 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5. 构建和谐校园, 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关系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 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 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 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 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 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 指导家庭, 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 建立家长学校, 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 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 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和谐校园的构建 篇10
一、和谐校园的伦理价值
教育是一种创造, 是一种艺术。教育融入了教育工作者的社会阅历、人生体验、情感创造, 是教育者思想的自我超越和升华,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春风化雨”、“如沐春风”的感受。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在教育活动中, 由和谐效应带来愉悦性, 使学生成为世界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丰富的精神享受, 达到“度与和谐”的美。
和谐校园应该为学生提供关心、尊重、友爱和互助的环境, 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获得理性成长。在这样的校园中, 学生的身心将得到和谐发展, 过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使学生能够自由创造、自我超越。
和谐校园追求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尽管存在着认识上、文化上的差异, 但是只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就能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一个和谐的校园必定是充满人性化的校园创造出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体验到快乐和幸福, 在校园中获得自信和尊严,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 这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
建设和谐校园, 就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的全局, 把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体现到学校发展、教育中, 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和科学的教育思想, 紧紧抓住学校发展这个主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
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 在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和谐校园也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办学以教师为主体, 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建设和谐校园, 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如改变学习环境和校容校貌, 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向,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认真化解矛盾和纠纷,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协调处理好校内外的各种人际关系, 形成以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核心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 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机制, 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制度保障。
三、和谐校园的构建
1. 教育公平是和谐校园构建的基础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独特的价值。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理念在教育系统中的延伸和体现。树立教育公平理念, 就要把教育是否公平作为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系统中的延伸和体现。公平公正的本质在于平等地实现个体人的价值, 教育就是促进人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教育的背后, 承载着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期待和价值诉求———文明的期冀、教育的责任、学生的未来、公众的功利、社会的需要。教育公平被视为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教育公平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营造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需要
首先, 在校园中, 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上, 教师的语言应体现在民主精神和人文关怀, 多使用建议、商量和劝诫、激励性的语言, 在学生中间公正行事, 更多地关心学习困难生和后进生。
其次, 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尊重是基于人性的尊重。教师希望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 希望自己的教育得到肯定。学生作为学校的一员, 受到尊重也是他们的渴求。而我国传统的师生和谐是建立在“师道尊严”基础之上的, 这种“和谐”往往是以忽视甚至牺牲学生的利益和追求换取的师生和谐。因此, 尊重更多地体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体现在教师的情感和态度上。尊重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的情感入手, 因为情感发展是少年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该认真负责地关心、尊重、激发他们充沛而又美好的情感生活。尊重学生的情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生命。在此基础上, 教育才能谈到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增强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和体验。尊重学生还包括信任学生, 也就是对学生的成长抱有充分的信心。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 对于具有平等权利的学生来说, 也是一种教育公平。相信只要教育得法, 每一位学生都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再次, 在学生的家庭与学校关系上, 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家长, 与他们共同探讨教育事宜。同时, 也应引导家长学会尊重教育、尊重子女。另外, 在生生关系上, 学校应下大力气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互谅互助的班级和谐氛围, 引导学生之间建立起友谊、真诚的交往方式。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引导学生之间正确交往, 也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社交方面的健康语言和行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除了强调尊重教育外, 还应强调交往主体 (教师、学生、家长、领导等) 的沟通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强调对任何矛盾和冲突行为技术和心理上的把握。
3.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包括身与心、德与智、情与理、言与行、知与能等方面的协调与发展。个体心灵的和谐与富有理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心灵和谐发展的要旨在于宽容大度、坦诚无欺、友善待人、心态健康、不怕挫折等等;富有理性则要求人具备正确判断是非、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审视本质、控制冲动、依据社会规则和自然规律行事的能力。和谐社会应是理性与激情有机交织的社会, 和谐的人同样是理性与激情有机交织的人。个人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4. 建立法治理性教育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是法治被信仰的道德基石, 现代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社会和谐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和价值选择, 强烈而自觉的法治意识是和谐制度得以施行的内在动力和精神要素,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制度保障。法治尊严和良好的法治秩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守法意识、护法精神以及对于法治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在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之间, 以民主法治精神创造和谐而不是冲突, 协调、平衡他们的共同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 是校园和谐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的泛滥, 集中表现了学生群体中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和以此为基础的道德观念的扭曲和丧失。这种现象与法制教育的缺乏导致青少年学生内心缺少对于法制规则应有的敬畏和尊重不无关系因此仅靠道德诚信教育所形成的软性约束是不够的。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或学习主体, 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还没有完结, 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应通过尊重和保护其正当权利并使其自觉履行义务, 应使他们长期浸润在崇尚法治的文化氛围中, 培养和形成他们未来人生中自觉的、理性遵纪守法以及对于法治的坚定信念。
总之, 和谐校园的建设在于努力将学校凝聚成一个教育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学校的一切措施都要以是否符合教育目的、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为旨归。理想的和谐校园应是充满个人活力、创造能力、尊重个人自由和价值的空间。
和谐凝聚力量, 和谐成就伟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要实现理想的和谐校园,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进行很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自觉按规律办事,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量力而行, 有重点、分步骤持续推进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进程
摘要: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承担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责任。理想的和谐校园对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营造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最终目标;建立法治理性教育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和谐校园,教育公平,和谐发展,法治理性,构建
参考文献
[1]康新金.科学发展, 创新管理[J].素质教育大参考, 2008 (7-8) :16-20.
[2]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 2005 (5) :21-25.
[3]秦惠民.用法治理性共建校园和谐[J].教育研究, 2005 (9) :75-81.
[4]郭戈.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7 (8) :3-9.
[5]褚宏启, 杨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 2008 (1) :10-16.
培育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11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和谐;高中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和学的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反映学校整体形象的一种意识和精神状态,是学校神和形的统一。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育风格、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网络文化、班级文化等。它为学校成为管理之优、育人之范的名校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管理层应该努力培育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一、塑造校园精神,培育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总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培养爱国爱校的家园情感,增强师生职工的凝聚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之点;树立远大理想、强化成才意识、共创学校美好未来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如何塑造校园精神,培育精神文化呢?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体教师。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因此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武装师生员工,深化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敬业意识,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加强师德建设。
其次,狠抓班集体建设,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认真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第三,增强“以校为荣,为校增光”的强烈向心力和凝聚力。确立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报、校刊等校园主体文化作品,编写校史,弘扬学校光荣的历史传统,抓住学生评“三好”、“优干”、入团、入党等关键点开展好爱校建校的主题教育活动。
二、完善校园网络设施,培育网络文化
信息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体现现代化与时代性、开放性的结合,必须完善校园网络设施,培育网络文化,尤其是要加强校园信息和网络建设。
校园网建设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网硬件方面,建成校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Internet及校园网络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监控系统、多媒体编辑制作播放系统、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其他电教设备系统。以校园网络为基础,把学生机房、学生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校园电视台、图书馆、信息中心等各处连为一体,真正实现信息的高速传递。同时,有线广播、有线电视系统应遍布学校各个角落;二是软件建设方面,建立自己的资源库,通过购买、改造、开发等途径积极收集各种素材;开展电子课件建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图文声像并茂、宏观微观模拟、多种感官接受大量信息等。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来注重课件的制作和积累,已有600多个课件在教学中应用,其中有几十个课件在省、市、区评比中获奖;学校网站建设要体现“对内服务,对外宣传”的原则,可以开设《学校概况》《信息频道》《教学科研》《德育天地》《学生频道》《图片频道》《视听频道》《下载中心》《校园论坛》《访客留言》等栏目,社会各界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学校,同时也提供了校内师生信息交流的平台和展示自我、创造自我的舞台。
校园网络的出现,使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容、教育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已逐步体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点。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高速传输,网络交互性、实时性日益增强,已在悄悄地改变着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逐渐成为广大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对学生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以体现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一台(学校电视台)、三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健康辅导网站、校园文学网站)、五页(学校主页、科组主页、班级主页、个人主页、专题主页)为主题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自觉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人。
三、美化校园环境,培育环境文化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办好学校的物质前提。古人曰:“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获超然世外之感,在万籁空寂之中悟通反真。”我国古代书院大多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优雅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首先是校园标志建筑的文化设计。校内建筑群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反映,而校园标志性建筑则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在集中反映,是校园建筑布局的灵魂和统领性建筑。要确定学校已有的标志性建筑中哪些属于重点标志性建筑并加以保护,同时进行新的规划,如附加雕塑,改善绿化。对新修的标志性建筑,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并进行精心论证,充分展示其文化内涵,使新建标志性建筑体现意识形态与学术特征的结合,体现现代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其次是学习区、活动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学习区文化氛围的营造要体现严谨治学的文化主题。在教学楼和教室布置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在主要教学楼或阅读场所设立著名学者雕像,书写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标语,如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悬挂学生书画作品;活动区是进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要注意发挥其综合功能,在主要的艺术和体育场馆,塑造以艺术、体育为主题的浮雕、标语等。
四、引领学校活动,培育活动文化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开展各种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继续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每周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演讲,并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给校园文化注入政治导向功能。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开阔视野、锻炼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认识和了解社会。
三是通过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视野、磨炼学生的意志。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塑造向上的人文精神。
五、加强班级建设,培育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是一种“教育存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学校要引导班主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营建班级文化要体现班级特色,要有艺术气息,要用环境来熏陶人、感召人。班级应有自己设计、制作的班徽,有自己作词、谱曲的班歌,有壁报、艺术角。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标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构建和谐校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洪疆. 论校园文化建设[J]. 华夏地理中文版,2016(5).
[2] 吴波.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文学教育(下),2016(6).
创新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 篇12
如今的学校已不单单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更是陪伴学生成长, 促进其人格生成和精神塑造的乐园。因此, 学校应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整体优化、提高素质”的办学理念, 以课改为载体, 以“乐教、乐学、乐管”为策略, 以师生的发展为本,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 让校园时时处处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使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形成优先发展的趋势。学校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 为学生提供温馨舒适健康的成长环境。
下面, 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 谈谈我们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以灵活的装饰点亮校园的景象
学校的装饰要隐含学校的办学思想, 体现“事事是教育, 时时是教育, 处处是教育”的理念。我学区的学校装饰不仅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也体现着学校的个性, 如果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就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将中国经典故事 (如“二十四孝”、“名人立志故事”等) 以彩绘的方式挂于四周围墙, 名人格言挂于教室内墙, 山水字画挂于走廊, 以节约和节俭为主题的宣传画挂于食堂等等, 以这些方式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而在教室内饰和宿舍装扮上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 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 更体现了他们的主人情怀。走入这样的校园, 总使人产生爱恋之意, 处处精美的装饰展现着师生对校园的热爱, 也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以多样的活动丰富师生的生活
学校集体活动的开展,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一次次样式纷繁的活动就像是一场场专题晚会, 学生们尽情参与, 全情投入, 完全释放。同时, 这些活动的开展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 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影片展播, 是为了丰富住宿学生的生活, 学校每周固定一天晚上为学生播放影片的活动, 大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书画、摄影、手工比赛, 这是每学期定期举行的全校师生参加的比赛, 参加面广, 类型多样, 一方面是对第二课堂成果的一次检验, 另一方面又是展示个人才艺的一次良机。
像这样在课堂之外, 由学校组织发起, 旨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活动还有很多, 这些都为师生的校园生活平添了诸多色彩。
三、以核心的理念确立学校的宗旨
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发展的方向, 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我学区的学校, 一校一旨, 如水阜中学的办学宗旨是“上善若水”, 水阜小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等等。这些宗旨的选取不但透露着教师们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而且使校园文化建设不会缘木求鱼, 也更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以务实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是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组编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设置应当以本土知识为基石, 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 产生对家乡的浓浓乡情和自豪之情。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在设置校本课程时, 重点组编了两套人文地方教材《水阜面面观》和《水阜人文地理》, 主要向学生介绍本乡的人文知识。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 学生们对家乡有了详实的了解, 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校园文化的创建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又要有多样形式的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 又以完善的理论再来指导实践, 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样的创新与发展, 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丰富了校园生活, 更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的理财社会论文08-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发行之路浅析09-23
妥善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构建和谐幸福社会09-28
保平安 促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与体会05-24
和谐校园构建06-10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09-27
构建和谐校园作文06-25
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08-15
构建校园师生和谐关系09-10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