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2024-10-05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共11篇)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1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选用高等级的医用硅胶材质从外周静脉置管到上腔静脉, 药物通过留置管直接进入上腔静脉, 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换药方便等特点。现将PICC的穿刺方法和护理介绍如下。

1 术前准备

需置入PICC的病人, 医生要开医嘱, 病人或家属需填写PICC知情同意书及PICC置管术同意书, 护士接到置管术的医嘱后, 首先要对病人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记录在护理病例上。

2 用物准备

PICC穿刺包 (内有弯盘2个、治疗巾2块、洞巾1块、纱布5块、止血钳2把、剪刀1把、消毒小杯2个内各装3个棉球) 、PICC导管、碘伏、75%乙醇、20 mL注射器3个、250 mL生理盐水1袋、肝素盐水1袋、无菌手套2副、卷尺、止血带、贴膜、无菌胶贴。

3 穿刺方法

3.1 选择血管

病人平卧, 穿刺肢上臂外展与躯干成90°, 评估病人的血管情况 (走向、弹性、是否有静脉瓣、红肿硬结等) , 首选右侧上臂, 因其距离心脏上腔静脉近, 选择血管的顺序为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贵要静脉因其直径粗、静脉瓣较小常作为首选。

3.2 测量定位

病人平卧, 上臂外展与躯干成90°, 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二肋间隙, 为避免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损伤、心包填塞等症状, 从量好的长度中减1 cm~2 cm, 从拍摄的X线片中可见正好达第二肋间[1]。

3.3 穿刺过程

3.3.1 建立无菌区

准备用物, 将PICC穿刺包放于移动小桌上, 置于病人床尾并打开, 戴手套, 摆放消毒物品, 抽吸2管生理盐水及1管肝素盐水备用, 然后将1块无菌治疗巾垫于病人手臂下方。

3.3.2 穿刺点的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 先用75%乙醇消毒3次第1次顺时针, 第2次逆时针, 第3次顺时针, 再用碘伏消毒3次, 顺序同乙醇消毒, 消毒范围略小于乙醇消毒范围, 上下直径20 cm, 两侧至臂缘, 待干。

3.3.3 预冲导管

准备PICC、透明敷料、输液贴等无菌用物准备于无菌区, 用盐水冲洗润滑导管、肝素帽、接头、穿刺针头等, 检查是否有破损, 用充满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PICC并冲洗导管润滑导丝。助手协助扎止血带, 术者更换无菌手套, 铺洞巾, 暴露穿刺点。

3.3.4 静脉穿刺

助手协助扎止血带, 术者更换无菌手套, 铺洞巾, 暴露穿刺点。用充满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冲洗穿刺针, 连接穿刺针, 可根据需要先用2%利多卡因0.1 mL~0.2 mL皮内注射, 行穿刺点局部麻醉。穿刺者一手绷紧皮肤, 另一手以15°~30°进针进行静脉穿刺, 见到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1 mm~2 mm, 保持钢针针芯位置, 单独向前推进外插管鞘, 以确保穿刺针外套管也进入血管, 又不致穿透对侧血管壁。

3.3.5 撤针芯送导管

助手松止血带, 术者以左手食指压住外套管针尾以防滑出血管, 中指压住穿刺针套管尖端处的血管, 以防出血, 右手撤针芯, 再用右手轻轻将PICC送入, 至腋静脉时约插入20 cm, 让病人向静脉穿刺侧转头并低头, 以防止导管误入颈静脉。若送入困难, 应考虑静脉有堵塞或导管位置错误。

3.3.6 撤出外套管并修剪导管长度

插管至预定长度后, 在鞘的末端处压迫止血并固定导管, 然后撤出插管鞘, 将导管与导丝的金属柄分离, 轻压穿刺点上以保持导管的位置, 缓慢将导丝撤出。保留体外5 cm导管以便于安装连接器, 以无菌剪刀剪断导管, 注意不要剪出斜面或毛渣, 安装连接器。

3.3.7 抽回血和冲管

用注射器抽回血, 然后用准备好的生理盐水20 mL脉冲式冲管, 正压封管, 安装肝素帽。

3.3.8 安装固定翼并进行导管固定

清理干净穿刺点周围血迹, 将导管出皮肤处逆血管方向绕一流畅的“S”弯, 取出白色固定翼, 将其加在距穿刺点1 cm的导管上, 并用无菌胶布加以固定。穿刺点置纱布, 用透明敷料加压粘贴 (禁止在导管上贴胶布, 防止损坏导管强度和导管完整) 。记录导管长度、穿刺日期、穿刺者姓名, 最后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位置没有确定之前避免用PICC进行操作, 操作成功后需填写PICC置管记录。

4 护理

4.1 换药

置管后24 h内换药1次, 如果在24 h内穿刺点出现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 病人出汗或穿刺点污染时也应及时更换, 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无菌。如果穿刺处无渗血、渗液可1周进行PICC换药1次。换药时应自下而上揭去透明敷料, 注意避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观察穿刺点情况, 打开无菌PICC换药包, 建立无菌区 (同PICC穿刺前准备) , 带无菌手套, 先用乙醇棉球消毒 (范围同PICC穿刺) , 注意避免接触穿刺点, 以免乙醇沿穿刺点进入皮下及血管, 引起刺激症状, 待干后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方法及范围同PICC穿刺) , 待干, 固定方法同PICC穿刺, 最后记录穿刺时间、更换时间及更换人。

4.2 封管

每次操作结束后用20 mL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成人用20 mL无菌生理盐水封管, 儿童用6 mL无菌生理盐水封管) 。如不使用导管时每7 d进行封管1次, 封管时一定要是脉冲式正压封管, 已达到冲洗导管及防止血液反流进入导管的作用。

4.3 并发症的护理

4.3.1 静脉炎的护理

静脉炎是留置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两种, 前者是在导管穿刺过程中静脉壁受到损害而引起, 一般在置管早期出现;后者与输入刺激性药物有关, 常在置管后期出现并与输入化学刺激性药物及病人的特殊体质有关[2]。发生静脉炎后应及时处理, 抬高患肢, 局部进行硫酸镁湿热敷, 也可局部涂抹欧莱, 必要时将PICC拔除进行细菌培养, 输注抗感染药物。

4.3.2 出血的护理

穿刺点出血在病人置管后1 d~3 d较常出现, 主要由于操作过程中手法操作不当或病人血小板较低引起。穿刺成功后可以按压穿刺点5 min~10 min, 以预防穿刺点出血。如病人年龄较大、凝血功能差, 则应加强局部的观察, 让病人避免穿刺肢体较大幅度的动作, 并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穿刺点的局部干燥, 必要时可采用云南白药。具体方法如下:常规消毒穿刺点, 待干后将云南白药胶囊1粒分开, 取其粉末, 撒于出血处, 用棉签均匀的抹开, 达到穿刺点周围0.5 cm处, 用无菌小纱布覆盖, 透明敷料固定, 2 h后观察, 如仍有少量出血, 可再加用1/2云南白药胶囊粉末并做好交班, 24 h后再次观察止血情况, 如出血已停止, 用棉签消毒血痂周围, 不用上药, 换上干净小纱布, 透明敷料固定, 3 d后即可常规护理[3]。

4.3.3 导管堵塞的护理

导管堵塞是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 可达21.3%, 并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4]。导管被夹闭、打折、脱出移位以及体位改变、输入过高浓度的液体、药物沉积、血栓形成、冲洗不正确会导致导管堵塞。对于血栓形成性堵塞, 可先用生理盐水轻柔回抽, 试将凝血块从管腔抽出, 或用生理盐水10 mL、尿激酶10×104 U进行溶栓, 反复回抽, 使药液充分均匀充满管腔, 2 h后用注射器回抽, 见有回血即可[5]。临床采取脉冲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6]。

参考文献

[1]王鸿雁, 佟姝艳, 张迪.PICC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4, 7 (2) :88.

[2]骆小京.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4 (4) :232-233.

[3]孙巧红.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12) :1400.

[4]邓春辉, 王凤.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并发症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9) :9.

[5]魏志华.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 2005, 25 (12) :96.

[6]骆小京.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4 (4) :232-233.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2

张周燕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1.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初到临床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

2.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的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应为 15°~20°,如果穿刺深,角度就大,反之,穿刺浅,角度则小,但角度过大或过小都易将血管穿破。

3.进针时用力速度不当:在穿刺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失败。

4.扎止血带时间过长:患者肢体远端功血不足,静脉回流障碍,静脉不明显导致的穿刺失败。

5.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在穿刺过程中,由于穿刺比较表浅,贴胶布、松止血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使针头左右摆动,穿刺失败导致血管破裂。6.患者因素:①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②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或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 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③塌陷静脉:患者病情危重,血管弹性差,给穿刺者造成一定的难度,加上操作者心情紧张,成功心切,以致失败。④腔小静脉引起失败的原因多因针头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见回血后未等血管充分扩张就急于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 方向进针而穿破血管。⑤水肿患者的静脉:由于患者皮下水肿,组织积液,遮盖了血管,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

7.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期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有些即使看上去较粗的血管,由于末梢循环不良,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导致穿刺失败。8.物品因素: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是否适当。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使管腔变小,针头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枕头带钩,针尖平钝,输液器调节器不禁等导致静脉穿刺失败。

静脉穿刺失败的处理:

1.护理人员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 穿刺技术。2.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 表静脉,选择型号合适、无沟、无弯曲的锐利针头。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使血管充盈后再进行静脉穿 刺,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3.如果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血管,应有序地先下后上,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血管,进 行注射。还要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地保护血管,延长血管使用寿命。现在长期输液的病人,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了静脉留置针,因为它适用于长期输液者,还便于抢救。

4.对血管穿刺困难的病人,若退针后回血好,则可指压前方穿破点2~4分钟后再开放输液,这样可使原穿破点愈合,有一部分病人也可成功输液,但要注意观察,以免药液外渗。

5.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及寒冷或发绀致皮肤青紫的病人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在操作时小心进针,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有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6.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1)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下端 固定于静脉上方成

30°斜角直接进针,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而造成失败。

2)脆性血管病人,可选择直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

3)对塌陷的血管,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 该血管处拍击数次,或予热敷使之充盈,采用挑起进针法,针刺入 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4)腔小静脉患者,应选择与血管腔直径相符的针头进行穿刺,见回血后轻轻向前滑行刺入血管。

5)给水肿患者进行穿刺时,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的渗液暂行清退,待静脉显示清楚后进行穿刺。

6)肥胖病人,血管较深肉眼观察不明显,可用拇指或示指顺静脉血管的方向探摸,可有弹性或凹陷性,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做一标记,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

7)对脱水及循环不良的病人,穿刺时沿血管方向缓慢进针,若感觉进入血管腔而无回血时,可稍等片刻或用注射器进行抽吸,若仍无回血,可试注入等渗液体,如局部不肿胀,且注入时通畅,即为穿刺成功。

参考文献:

1.《护理学基础》,殷磊,第3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静脉注射失败原因及对策》,黄晓专,1998年,第20卷,第4期,617页

静脉输液穿刺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篇3

目的是:①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②补充营养,供给热量。③输入药物,治疗疾病。④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因此,如何稳、准、快、好地将药物输注到病人体内,提高穿刺成功率,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护理技术操作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静脉输液穿刺失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203-02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手段,通过本院临床工作中2010年8月-2011年8月对输液过程中的穿刺失败原因认真分析,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使穿刺成功率由原来的95%上升至98%,从而减少了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现总结如下。

1穿刺失败的原因

1.1护理人员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主要表现为一些初到临床的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不高,对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方法、要领掌握不熟练,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而致穿刺失败。

1.2进针角度不当。进针角度的大小与进针穿刺的深度要适宜,一般情况下,进针角度应为15°~20°,如果穿刺深,角度就大,反之,穿刺浅,角度则小,但角度过大或过小都易将血管穿破。

1.3進针时用力速度不当。在穿刺整个过程中,用力速度大小不同,各个组织的进针力量和进针速度掌握得不当,直接影响穿刺的失败。

1.4固定不当。针头向两侧摆动,在穿刺过程中,由于穿刺比较表浅,贴胶布、松止血带时不注意,固定不好,使针头左右摆动,穿刺失败导致血管破裂。

1.5静脉条件差。①因静脉硬化,失去弹性,进针后无回血,落空感不明显,误认为失败,试图退出再进针,而局部已青紫。②脆性静脉注射时选择不直不显的血管盲目穿刺或针头过大,加之血管壁脆性增加以致血管破裂,造成失败。③塌陷静脉:患者病情危重,血管弹性差,给穿刺者造成一定的难度,加上操作者心情紧张,成功心切,以致失败。④腔小静脉引起失败的原因多因针头与血管腔直径不符,见回血后未等血管充分扩张就急于继续进针或偏出血管方向进针而穿破血管。⑤水肿患者的静脉:由于患者皮下水肿,组织积液,遮盖了血管,导致静脉穿刺的失败。

1.6使用的止血带是否完好。在选择止血带时要认真检查,对反复使用的止血带的弹性、粗细、长短是否适当。如止血带弹性过低、过细,造成回血不畅,止血带过粗,易压迫止血带下端血管,使管腔变小,针头达不到血管腔内,易损伤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1.7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期的患者。四肢冰冷,末梢血管收缩致血管难找,有些即使看上去较粗的血管,由于末梢循环不良,针头进入血管后回血很慢或无回血,操作者误认为未进血管继续进针,使针头穿透血管壁而导致穿刺失败。

2对策

①护理人员要有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②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选择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选择型号合适、无沟、无弯曲的锐利针头。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使血管充盈后再进行静脉穿刺,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③如果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血管,应有序地先下后上,由远心端到近心端选择血管,进行注射。还要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地保护血管,延长血管使用寿命。现在长期输液的病人,一般情况下,尽可能地使用了静脉留置针,因为它适用于长期输液者,还便于抢救。④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a.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下端固定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而造成失败。b.脆性血管病人,可选择直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c.对塌陷的血管,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该血管处拍击数次,或予热敷使之充盈,采用挑起进针法,针刺入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d.腔小静脉患者,应选择与血管腔直径相符的针头进行穿刺,见回血后轻轻向前滑行刺入血管。e.给水肿患者进行穿刺时,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的渗液暂行清退,待静脉显示清楚后进行穿刺。⑤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在操作时小心进针,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有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

3体会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熟练掌握及准确应用静脉注射的操作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护患关系,以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4

1 PICC 穿刺点出血的原因

1.1 病人疾病和自身因素

疾病因素: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肝功能不全、出凝血时间延长、肝癌及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等。病人活动或剧烈频繁咳嗽时静脉压升高、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等[4,5]。早产儿因其皮肤薄、血管壁顺应性差, 导致在退出导入鞘时血管壁及肌层不能及时收缩, 在PICC导管的周围留有细小的缝隙等容易引起穿刺点出血[6]。

1.2 护士操作因素

穿刺技术不熟练, 不能做到一针见血。穿刺时直刺血管而未在皮下潜行或误入动脉, 选择部位不当 (在肘窝穿刺) 、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 压迫时间短, 压迫方式、换药不当、反复穿刺同一点等均与穿刺点渗血有关[7,8,9,10]。

2 穿刺点出血的评估方法

有学者根据PICC穿刺点出血渗湿敷料的情况按轻、中、重度来进行评估和判断, 病人活动时穿刺点渗血、渗湿敷料为轻度出血;病人平卧时穿刺点渗血, 渗湿敷料为中度出血;病人穿刺点渗血持续不止, 甚至沿PICC 管壁流出为重度出血[11]。也有学者根据PICC穿刺点局部渗血情况和时间将PICC穿刺点渗血分为0级~Ⅲ级:24 h内敷料有少量渗血为0级, 为正常现象;敷料有少量渗血, 持续2 d~3 d 为Ⅰ级;敷料有渗血持续4 d~5 d为Ⅱ级;敷料有渗血≥6 d为Ⅲ级[9]。

3 穿刺点出血的综合干预

3.1 加压法

3.1.1 弹力绷带、自粘弹性绷带与网状管型弹力绷带

有学者在PICC置管常规操作完成后, 用弹力绷带在穿刺局部缠绕2周或3周, 再用氧化锌胶布固定绷带末端, 24 h 后取下, 此方法可使穿刺点出血明显减少, 简便易行, 病人活动不受限制[12]。也有学者认为弹力绷带若包扎过紧可影响穿刺肢体的血液循环, 而改用10 cm 宽的自粘弹性绷带缠绕两圈, 力度以紧粘皮肤为宜, 缠绕时注意避开PICC 接头处的肝素帽, 24 h 后解除。既可减少穿刺点出血, 又不影响病人肘关节做小范围的活动, 感觉安全舒适[13]。刘莉等[14]以8 cm 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 应用于PICC 局部压迫止血能有效减少穿刺点局部出血和穿刺肢肿胀的发生, 可根据病人手臂大小、部位, 用剪刀在网套下端剪开一小口来调整松紧度, 并且病人感觉舒适, 不限制活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因固定牢固、松紧适宜、压迫力度均匀等特性, 便于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情况, 经济实用。

3.1.2 内外交叉固定棉球

有学者将内外交叉固定棉球方法用于PICC 加压止血, 在穿刺后先用一1 cm×1 cm 棉球置于穿刺点针眼上, 再用2条消毒胶带交叉将棉球固定, 贴上8.5 cm×10.5 cm敷贴;然后在敷贴的外面, 再次将棉球垂直置于穿刺点上方, 以2条胶布交叉固定棉球, 加压止血。由于加压的点位较局限, 压力集中在穿刺点, 用胶布固定, 加压的棉球不脱落, 止血效果明显[15]。

3.1.3 局部冰敷、压迫

有研究者将生理盐水软袋冰冻成半液态状, 穿刺成功后在PICC 贴膜上人工压迫穿刺部位5 min 后用半液态500 mL生理盐水冰袋压迫15 min, 结果提示冰敷压迫法效果好, 且减少了人工压迫时间, 有利于护理人员从事其他治疗护理工作[16]。也有学者将灭菌橡胶手套的指套沿指根部剪下, 向内灌入用10%氯化钠溶液浸透的圆柱状脱脂棉球, 末端拉紧打死结, 制成3.5 cm×2.5 cm 柔软有弹性的指囊, 放入冰箱-18 ℃冰冻12 h制成冰指, 在PICC穿刺成功后用冰指加弹力绷带, 通过局部用冷和局部加压使血小板周边微管消失而出现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 控制出血和减轻疼痛, 使用方便、效果确切[17]。

3.2 药物法

3.2.1 肾上腺素法

肾上腺素可使穿刺点周围的血管黏膜收缩而减少穿刺点渗血, 有学者在行PICC穿刺后, 将注入肾上腺素的纱布置于穿刺点上并用透明敷料粘贴, 然后加压包扎2 h, 结果在预防穿刺点渗血方面效果满意, 其对病人的心率及血压无显著影响, 可减少因穿刺点渗血而反复更换透明敷料给病人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心理压力, 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4]。

3.2.2 云南白药法

云南白药具有化淤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作用。有学者在常规操作的同时上云南白药, 然后用小纱布覆盖。此方法的最大特点是取材方便、经济易行、无毒副反应, 可有效防止局部感染, 减轻病人的恐惧感, 疗效确切[18]。

3.2.3 巴曲酶法

巴曲酶是巴西蝮蛇毒液中分离和提纯的凝血酶素, 具有凝血酶及类凝血酶作用, 能够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及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止血。将药物浸湿于小纱布上, 然后覆盖消毒胶贴, 使药液充分作用于穿刺点, 局部应用约15 min起效, 止血效力可持续2 d或3 d, 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减轻病人的恐惧感[19]。

3.2.4 凝血酶法与加压法

凝血酶是由2条肽链组成的蛋白水解酶, 是凝血酶原的活化形式, 可直接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加速血液凝固, 达到止血的目的。有研究者在PICC穿刺成功后直接将凝血酶粉末撒在穿刺口导管四周, 有效增加了与穿刺点的接触面积, 操作简单方便, 病人无不适。使用凝血酶加弹力绷带压迫法止血效果明确、费用低、操作简单, 在有出血倾向的病人中可常规使用此方法[20]。

3.3 其他方法

3.3.1 吸收性明胶海绵

吸收性明胶海绵为海绵状物, 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过敏性, 其主要栓塞机制是通过其海绵状框架被红细胞填塞, 引起血小板凝集和纤维蛋白原沉积的机械性止血及促进血小板破裂而释放出的凝血激活酶加速凝血。有研究者研究结果表明, PICC 置管后穿刺点加用明胶海绵止血较常规单纯使用小纱布压迫止血效果更优、更安全, 操作方便、价格便宜, 减少了病人的感染机会,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21]。

3.3.2 碘仿纱条

碘仿纱条主要成分由碘仿、甘油、医用脱脂纱布组成, 当其应用于局部组织后, 由于氧化酶的作用, 碘仿纱条析出的新生游离碘可保持持久的杀菌、防腐作用;同时还能收缩创面血管断端, 促进局部血液凝固, 保护创面, 预防感染。有研究者在PICC 穿刺成功后, 穿刺点以纱布加压, 24 h内用袋装500 mL生理盐水压迫穿刺点2 h~6 h。24 h后取无菌碘仿纱条折叠成2 cm×3 cm大小, 覆盖在穿刺点上, 再贴透明贴膜,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

4 加强置管前评估, 提高穿刺技巧

在置管前要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价, 根据病人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慎重考虑置管的选择。置管后穿刺点局部按压30 min 左右[23]。穿刺针眼尽可能选择肘下2横指, 穿刺点离血管要有1 cm 左右距离, 让导管在皮下有一个过渡, 避免直刺血管, 即进针时先皮下潜行再进血管[24];咳嗽时可用手指在穿刺点加压, 防止静脉压升高而渗血[5,10]。

5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全程健康教育和指导

健康教育是PICC 置管护理的重要内容, 应在置管前后、出院前后进行多次宣教, 将其贯穿在护理的全过程中。通常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个体化教育及书面和口头的指导, 宣教的内容应包括导管潜在并发症的表现及处理;日常生活、有关肢体活动指导, 教会病人自我观察和护理能力, 发现PICC 导管有回血、贴膜破损、穿刺点有渗血、渗液或局部有红、肿、热、痛等异常情况时, 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尤其要加强对出院病人PICC 置管维护的教育, 减少穿刺点渗血, 避免因PICC 置管术后护理不当引起并发症给病人造成痛苦, 确保导管护理质量[25]。

摘要:综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出血的原因、评估方法、综合干预措施等。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5

【摘要】 目的 浅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常见原因,制定相应对策,降低穿刺失败率,提高护士穿刺水平。方法 通过对我院住院部儿科自2012年1月至12月的住院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者,全科护士每天自填“住院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日自报表”,每月对自报表进行总结分析。结论 通过全科护士每天自填“住院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日自报表”,每月总结讨论分析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低年资护士每月100针穿刺计划等措施,降低了护士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 降低 小儿 头皮静脉穿刺 失败率 对策

How to reduce scalp vein puncture rate of failure and countermeasures Qian chunhong Qian yihong

【Abstract】Objective Analysis of common causes of scalp vein puncture and failure to develop appropriate strategies, reduced puncture failure rate and raise the level of nurse puncture.Methods Through the inpatient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since January 2012 in scalp vein puncture of hospitalized, nurses ' daily self-administered "scalp vein puncture of hospitalized failed to report" analysis of the monthly report summarizes.Conclusions By nurses daily self-administered "hospitalized children scalp venipuncture failure report" analysis of monthly wrap-up discussion on scalp vein puncture the reasons for failure, develop appropriate responses: junior nurses 100 needle puncture a month plan and other measures, reduced nurse scalp vein puncture and failure rates and increased patient satisfaction.

【Key words】Reduced Pediatric Scalp vein puncture Failure rates Countermeasures

现代社会里,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群众的健康意识,法制意识及维权意识也不断提升,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高[1],所以对我们的服务态度、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基本技术操作之一,在患儿输液治疗中,对患儿的静脉穿刺操作是患儿家长关注的重点,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针穿刺成功,但是患儿因为年龄较小,静脉血管较细,加上患儿因为患病不舒服和惧怕穿刺,经常会哭闹 扭动等,这就对护理人员的操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有时候不能一针穿刺成功,两次甚至几次穿刺会引发家长的极大不满,

越是年龄小的患儿,家长的不满情绪越强烈,护患纠纷由此而生[2]。为了提高儿科护士的穿刺水平,更好地为患儿服务,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通过全科护士每日填写“住院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日自报表”每月进行总结、讨论、分析工作中常见的穿刺失败的原因并制定的相应的对策。

一、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至12月住院部儿科全科护士每天上班期间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后填写“住院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失败日自报表”,栏目包括日期,时间、穿刺总例数、失败例数、失败例分析登记(包括患儿床号、姓名、年龄、穿刺情况:分别用数字1、2、3、4…代表第几次穿刺成功、失败原因、是否引起不良事件、責任人。资料:在此期间住院患儿头皮穿刺总人次9496例,其中未一次穿刺成功达2011例,占21、18%,其中低年资护士穿刺失败比例占70%,夜间穿刺失败率较高。一个患儿穿刺失败中包括多种原因存在。其中穿刺失败的原因及例数如下表:

二、原因分析

1、患儿因素 危重患儿在床边进行穿刺时,不易操作;固定的人手不够,致使头部固定不牢;患儿不配合、头部摇摆晃动,不易穿刺,即使穿刺成功,因头部摇摆晃动,使针头穿破血管。患儿住院时间长,血管破坏,或因病变导致营养不良,血管塌陷不充盈,脆性增加;肥胖患儿皮下脂肪厚致使静脉不明显。

2、家属因素 患儿哭闹,家属舍不得用力固定;家属过于担心患儿、要求过多、情绪激动、对操作者不信任不配合造成对操作者有心理压力等。

3、操作者因素 操作者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责任感不强;操作前末做好充分准备,末选择合适的血管、合适的针头;操作时进针角度不当,进针太快;穿刺后手法及胶布固定不当使针头穿破管壁或针头滑出血管;操作者心理因素不稳定,缺乏自信:紧张,烦躁,焦虑等;与家属沟通不当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4、环境因素 因光线太强或太弱,影响护士判断血管;周围环境吵杂,影响护士静心穿刺。

5、其他因素 因工作太忙,上班人员不足,护士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心里急迫感强。低年资护士多。

6、输液用具因素 针头带勾、堵塞、弯曲、输液管反折,破裂等。

三、对策

(一)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新技巧

1、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前的准备

(1)准备好穿刺用物,选择自然光线下操作;递去穿刺部位的毛发,为进针部位周围约3CM处皮肤的毛发,避开受损、感染、囟门和骨隆突处皮肤[3].

(2)和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建立好护患关系,取得家属的信任、配合,并做好健康指导,告知家属适当准确用力固定头部不会对患儿造成伤害,头部固定不牢,反而影响穿刺成功率,造成对患儿多次穿刺;或与一名护士配合操作。穿刺前安抚患儿,消除恐惧感,分散其注意力以减少哭闹.

(3)护士穿刺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任何事不急不躁,保持心态稳定.

2、操作中的准备

(1)选择合适的针头;检查输液用具有无损坏及过期。

(2)血管的选择及进针角度

选择好合适的头皮静脉和进针角度:选择及寻找头皮静脉归纳为:“一摸、二看、三观察”[4].额正中静脉粗、直、不滑动、易固定,一般为首选,采用“一摸”法:进针角度15-20°进入皮肤平行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额浅静脉及颞静脉浅、直、暴露明显,不滑动,但血管较细,采用“二看”法:穿刺难度大,进针角度5°进入皮肤平行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固定;耳后静脉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进针深浅度,且不易看清,不易固定,可通过指尖在耳后横向触及似“沟痕”感,采用“三观察”法:进针角度30°刺入皮肤再平行前进见回血后即可固定。护士操作时要轻、稳、慢、准。

(3)穿刺方法 负压静脉穿刺法[5]准备进针前将输液器调节夹关闭于输液管中下段,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折叠输液管下段夹于右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挤出0.2ML左右液体后夹紧。穿刺时针尖斜面完全进入皮下末进入血管前松开反折的输液管,此时形成负压,再将针关刺入血管,见回血时停止进针,固定。此法利于迅速见到回血,避免因患儿末梢循环差,血管不充盈,静脉压低气温低致血管收缩等因素导致回血慢或无回血.

(4)固定方法 四条胶布固定加弹力圈固定法[6]:第一条固定针柄,第二条V型固定针柄两侧,第三条贴于双折头皮针塑料管固定于针柄两侧,第四条固定于左或右耳廓,再用弹力绷带沿发际固定于头上,将输液管固定于头皮上,注意弹力圈张力不要过大过紧,以免患儿不适或滑脱。使用弹力绷带,拔针时也不易引起患儿因胶布固定在头发上引起疼痛。

3、操作后的工作

穿刺固定好后调节好滴数,告知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加强巡视。

(二)加强低年资护士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培训及考核

1、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月100针穿刺计划,多练习,提高穿刺水平。

2、理论培训:小儿头皮血管特点,如何选择区分动、静脉方法,穿刺新技巧等.

3、交流: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每天对穿刺失败的原因进行交流。

(三)提高护士安全意识,高度责任感,心理素质及沟通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降低了小兒头皮静穿刺失败率,于同年8月-10月份统计小儿头皮穿刺失败率下降至21、7%,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夏小媛 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的分析研究。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10月第19卷第30期

[2] 黄静. 儿科护理人员业务技能对护理安全的影响[J]. 中国护理管理, 2010,7(3):57-58.

[3] 麻淑君、孔祥颖、林萍 小儿静脉输液针头不同固定方法200例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3):3.

[4] 陈翠平 静脉穿刺角度的探讨 中华护理杂志,1997,30(6):365

[5] 刘倩、王丽燕 负压静脉穿刺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年15卷04期345页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PICC病人56例, 男36例, 女20例;年龄32岁~78岁, 平均55.8岁;脑瘤术后12例, 肺癌8例, 食道癌7例, 肠癌8例, 鼻咽癌骨转移11例, 肝癌4例, 宫颈癌放疗后复发6例。本组病人全部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6G单腔导管, 总长度为70 cm;本组病人左上肢置管24例, 右上肢32例 (其中贵要静脉31例, 肘正中静脉22例, 头静脉3例) ;留置时间最长153 d。

2 结果

本组病人发生的并发症有静脉炎5例, 经处理好转;导管堵塞2例;导管移位或脱出8例;穿刺部位渗血4例;其余病人均顺利拔管。

2 护理

2.1 穿刺部位渗血的护理 穿刺前充分评估病人病情, 了解病人血管情况, 掌握置管技术及适应证, 穿刺后24 h内适当限制手臂活动, 可在穿刺点予以消毒纱布覆盖, 后用绷带加压固定。病人下床活动时直接用手按压穿刺点。术侧上肢垫以软枕抬高, 可减少渗血的发生。

2.2 静脉炎的护理

2.2.1 静脉炎的预防 尽量选择硅胶细孔径的PICC, 它对血管壁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极小, 其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在5%以下[1], 避免应用聚乙烯类和硅橡胶导管。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 送管时动作轻柔, 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严格无菌操作, 力争一次穿刺成功;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 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用生理盐水将手套上滑石粉冲净, 以减少滑石粉等微粒污染;小心处理纱布等的纤维, 防止其粘到手套和导管上;压迫止血用纱布, 不用棉球。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 h内应换药1次, 此后每周换药2次。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 造成细菌性静脉炎。郭丽娟等[2]研究认为, 通过选择距肘窝4 cm以上的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在超声引导下行静脉穿刺留置PICC, 可有效预防静脉炎。张雪花等[3]研究认为PICC早期给予护理干预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2.2.2 静脉炎的处理 局部热敷或湿敷, 每天4次, 每次20 min, 抬高手臂, 避免过度活动;局部使用消炎镇痛药或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外敷, 每天3次;也可采用物理疗法, 若处理后2 d~3 d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应立即拔管。

2.3 导管堵塞的护理

2.3.1 导管堵塞的预防 插管时用肝素盐水预冲、封管, 防止回血多, 纤维蛋白附着导管壁。冲管时应采用脉冲式动作, 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而冲净导管。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 合理安排输注液体的顺序。输注血制品、高浓度药物尤其是脂肪乳、完全胃肠外营养后应及时冲管。对于长期不输液的病人, 应每周用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冲管1次, 更换肝素帽1次。肝素盐水的浓度为50 U/mL ~100 U/mL。正压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吕瑞京等[4]研究认为, PICC外接可来福接头可有效预防导管堵塞。

2.3.2 导管堵塞的处理 先检查是否存在导管打折、体位压迫等。导管打折时, 一般阻塞部位在导管的体外段, 经仔细检查便可发现, 解除扭曲和打折即可解除阻塞。血凝性堵塞可用5 000 U/mL尿激酶溶解血栓 (运用“负压技术”) , 或用肝素钠进行脱内鞘治疗。

2.4 导管移位或脱出的护理 预防导管移位关键在于妥善固定导管。郭丽娟等[5]认为将PICC拉至水平与手臂成垂直位置后, 增加了导管进出的阻力, 同时减小了受手臂屈伸肌肉牵拉的影响, 降低了导管脱管及进管的可能性。郑小华等[6]认为, 行PICC维护时应分步骤更换透明贴膜及肝素帽, 将导管体外部分直形固定, 可有效防止导管滑脱及体外部分进出体内。廖春红等[7]认为, 在PICC敷帖至可来福接头处采用弹力袜外固定的方法可防止导管滑脱。另外, 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等;对有纵隔肿瘤或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病人需慎重置管。

2.5 预防导管引起的感染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①置管时及置管后行各种治疗应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接头部位消毒、严封, 肝素帽的浸泡消毒, 减少导管口暴露的时间和次数[8];②加强换药, 选择弹性好、黏性大、透明、易观察、透气性好的敷贴, 其可以形成阻挡外来细菌和感染的屏障;③加强营养, 提高抵抗力和免疫力;④保持导管的通畅, 采用含用低剂量抗凝剂和溶栓剂, 预防管腔内血栓形成;⑤减少导管留置时间;⑥做好导管维护的健康教育工作;⑦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

3 小结

PICC为肿瘤及需要长期输液的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 , 但成功的穿刺留置导管后应进行细致全面的导管护理, 否则可引起并发症而拔管。因此, 护理人员应掌握PICC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措施, 以减轻病人痛苦, 缩短住院时间, 有效延长导管的使用,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黎玉国, 蒋朱明.肠外营养新途径 (PICC技术) [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0, 8 (3) :181-183.

[2]郭丽娟, 张鸿, 赵晓玉, 等.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3) :37-38.

[3]张雪花, 王秀芬.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06, 20 (6B) :1570-1571.

[4]吕瑞京, 牛静.可来福接头和肝素帽接PICC导管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8) :46.

[5]郭丽娟, 王立, 任少林, 等.预防PICC置管并发症的护理方法[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7) :5.

[6]郑小华, 刘珊.分步骤法维护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留置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3) :23.

[7]廖春红, 唐霞珠.介绍一种防止PICC导管滑脱的方法[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5) :51.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携带PICC出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出院时仅携带PICC管路,无其他管路维护需求;②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已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②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50~82岁,平均(66±9)岁;疾病类型:乳腺癌10例,子宫癌5例,卵巢癌5例,食管癌5例,肠癌10例,肺癌10例,胃癌1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50~83岁,平均(66±8)岁;疾病类型:乳腺癌8例,子宫癌7例,卵巢癌5例,食管癌5例,肠癌10例,肺癌10例,胃癌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行传统PICC置管相关知识教育,患者每次行导管护理后均予以记录,护理人员根据记录簿上的置管情况对导管状况进行评价,若发现异常及时与患者取得联系,嘱其到院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具体如下。

1.2.1出院前培训在出院前1周,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传授PICC护理知识与院外自护方法。具体包括:疾病知识宣教,PICC自我观察与护理要点,如何选择冲管封管液与相关配置方法,管路维护方法,康复锻炼时间、频率与方法,如何预防及处理与导管相关的意外情况,日常生活中导管的养护方法。出院前1 d,护理人员以现场模拟的方法巩固患者对PICC导管维护与管理知识的认知,直至其完全掌握。

1.2.2 出院后跟踪

设计PICC维护画册与随访卡,其中随访卡中记录患者信息、PICC置管时间、换药维护情况等,并在明显位置标记院内相关科室联系方式。患者出院后,通过信息、电话、网络等联系方式查阅到院复诊记录、随访卡、家访等方式评估患者置管情况,每周1次。若跟踪期间发现管道出现异常,如导管移位、脱出、折损、堵管等情况,嘱患者及时联系科室或到院就诊。跟踪期间,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解答,并实施双向反馈机制,以确保置管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发生情况。

1.3.1 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患者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估,该问卷包括PICC留置意义、PICC维护知识、并发症观察、社会生活需求、康复知识5个方面,每个方面20分,满分为100分,80分以上为掌握,60~79分为基本掌握,低于60分为未掌握。总掌握率=(掌握例数+基本掌握例数)/总例数×100%。导管脱出:PICC导管完全脱出或从体内向外移动超过5 cm。

1.3.2导管、破损及感染阻塞:输液速度停止或明显减慢,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无法进行冲管,且不能抽到回血。导管破损:冲封管或输入液体时,导管发生液体外漏情况。导管相关感染:分为局部感染及全身感染,其中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出现局部疼痛、红肿、脓性分泌物或渗液,经实验室检查发现为细菌感染;全身感染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寒战、发热,伴有或未伴有白细胞升高,导管尖端和血液培养发现相同细菌。

1.3.3 血栓形成

置管肢体皮肤温度及颜色改变,并伴有疼痛、肿胀感,行血管超声发现有血栓形成。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9.340,*P<0.05

2.2 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3 讨论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有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不仅需要承受躯体上的疼痛,且有34%~44%患者易伴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及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焦虑、抑郁等[5]。目前,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给药中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大部分患者因缺乏置管知识认识及对操作技术担忧、穿刺时疼痛、置管失败所导致经济费用的担忧,且置管后限制术肢活动而产生的不适感、早期置管所致的疼痛、导管敷料带来的不适感、担心提前拔管等因素,均可加重其不良心理,影响院后携管质量[6]。此外,患者出院后即失去了治疗与护理干预,因缺少相关医疗常识,院外护理操作的准确性较低。因此,探寻一种有效的措施提高携带PICC出院的肿瘤患者对置管的认识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十分必要。

延续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单元,指患者出院后医务人员仍然对其进行随访与跟踪,帮助其获取相关医疗支持,有效强化了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同时,通过延续护理,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患者的遵医行为与病情进展情况,了解相关治疗与护理工作的落实效果,以便于采取全面的指导方案来改善整体疗效;在延续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针对患者的疑虑,提出相应解决方案,进一步强化患者的自护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相关报道结果一致[7,8]。提示续护理能够强化携带PICC出院肿瘤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为管道的维护提供了有效保障。从并发症情况来看,积极预防PICC相关并发症是确保留管质量的关键。研究发现,虽然诱发PICC并发症的原因较多,但主要与导管应用、日常维护、患者机体情况、生活情况密切相关[9,10]。延续护理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动态、连续、准确的信息,及时探查到院外护理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差错,还可以详细掌握患者的病情状态与遵医情况,强化其对并发症的认识水平,避免盲目性自护行为,通过规范、正确的护理行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1,12]。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进一步说明,延续护理可以有效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情况,保证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携带PICC出院肿瘤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携带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出院肿瘤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携带PICC出院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PICC置管相关知识教育,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PICC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血栓形成及导管堵塞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总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脱出、导管相关感染、导管破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延续护理可有效提高携带PICC出院肿瘤患者对PICC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住院的危重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2~75岁,其中重度颅脑损伤30例,脑血管疾病19例,脑肿瘤3例。均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贵要静脉42例、肘正中静脉9例、头静脉5例、颈外静脉1例。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3F、4F、5FPICC导管,置管时间8~65 d。

1.2 操作方法

患者仰卧位,右上肢外展与躯体成90°,用皮尺自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然后反向下折量至第三肋间隙,即平上腔静脉处,然后测量并记录置入导管长度。选择穿刺血管,用0.5%的碘伏消毒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3次,每次消毒范围>20 cm×20 cm,待干。常规铺无菌巾,建立无菌区。穿刺标定血管,进针角度为35°角,入皮后呈25°角沿静脉方向穿刺,见静脉回血后立即放低角度推入导入针约3~6 mm,送导引管,抽出穿刺针,用镊子夹住导管尖端逐渐送入静脉,用力均匀缓慢。送入预先测量好的长度,先退出针外鞘,确定穿刺成功,拔出导引钢丝,接有生理盐水10 mL以上注射器,抽见回血后推注5~10 mL生理盐水。体外留置4~6 cm,其余部分剪断,断端接连接器、肝素冒。用6 cm×6cm的无菌纱布对折放置穿刺处,用透明贴加压固定。立即床旁摄X片,确定导管的位置。标记患者的姓名、年龄、诊断、身高、穿刺血管名称、置管长度、外露长度及穿刺时间。置管后24 h更换辅料,以后更换1次/周。

2 护理对策

2.1 置管时相关问题及处理

2.1.1 送管困难

该组3例患者出现送管困难,发生率5.2%。其中1例为经头静脉穿刺置管,局部予以热敷、改变肢体位置后置管成功。2例患者因意识障碍伴肌张力高,不能配合操作,予以10%水合氯醛0.5 mL/kg胃管注入或鲁米那0.1 mL/kg肌肉注射,再次置管成功。置管困难多与穿刺侧肢体肌张力高、穿刺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有关[1],所以出现置管困难时切忌强行送管,予以对症治疗后待患者肢体张力降低及血管痉挛缓解后再置管。对于烦躁患者予以适当的镇静,可以减少患者对抗、防止肌张力高,利于顺利的置管,缩短置管时间。

2.1.2 导管异位

该组中2例导管误入颈外静脉,发生率3.5%。1例为脑出血伴脑膜刺激征的患者,无法曲颈,调整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后置管成功。1例重度颅脑外伤矮胖患者,行床旁X线片后位于右房内,退出导管3 cm后再次摄片位于上腔静脉内。对于导管的异位处理应该予以:(1)穿刺前充分的评估患者的配合程度及颈部的活动度,穿刺的靶血管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再是头静脉,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及颈内静脉。(2)当导管进到肩部,将患者的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紧靠肩以防导管误入颈静脉[2]。(3)正确的测量所需导管的长度,即右上肢外展与躯体成90°角,用皮尺自穿刺点至对侧胸锁关节,然后反向下折量至第三肋间隙[3]。对于肥胖的患者应该在上述原则下减去3 cm,避免过长的置管后刺激心脏出现心律失常。

2.2 置管后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2.2.1 静脉炎

该组静脉炎2例,发生率3.5%。均为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抬高患肢,局部予以硫酸镁溶液湿敷,30 min/次,3次/d,3 d后治愈。静脉炎重在预防,护理对策为:(1)对于血管较细的患者选择4F导管,利于静脉的引流,抬高穿刺肢体,避免局部高压后出现水肿导致静脉炎;(2)尽量的固定熟练操作人员,减少粗暴操作后对血管内皮的损伤;(3)对于瘫痪的患者应该选择健侧肢体穿刺,予以指导握拳20次/d,而意识障碍患者应该被动活动,利于促进血液循环[4];(4)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局部出现红肿及分泌物时予以硫酸镁溶液湿敷,及时保持穿刺部位干燥,及时更换局部敷料,对于更换敷料时间,国内吴玉芬等[5]研究发现局部干燥的情况下48 h与7 d对比无差异,建议7 d更换。

2.2.2 导管堵塞

该组导管阻塞1例,发生率1.7%。患者为切开气管吸痰及烦躁,胸腔内压力升高后静脉血逆行进入导管出现阻塞,予以尿激酶2 U+生理盐水5 mL进行溶栓后导管通畅。对于预防导管堵塞的护理包括:(1)对输注刺激性药物脂肪乳、甘露醇及尼卡地平等药物后要及时的冲管,吸痰后对于无静脉液体输注的应该予以生理盐水冲管;(2)正压应用肝素盐水封管,减少局部血栓形成;(3)应用4F及以下的PICC导管应该应用输液泵,持续的泵入可减少血液倒流;(4)如果发现导管阻塞应及时复查床旁X线片,排除PICC在血管扭曲打折,再进一步处理。

2.2.3 穿刺点渗血

该组穿刺点渗血5例,发生率8.7%。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烦躁、穿刺的部位肢体肌张力过高,予以局部加压包扎及镇静治疗后好转。护理上注意加强穿刺局部的监测,对于烦躁的患者予以安定、鲁米那或10%水合氯醛镇静对症治疗,穿刺的肢体予以固定带固定,避免过度活动后出血。

3 结果

57患者中均置管成功,出现送管困难3例,静脉炎2例,导管异位2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渗血5例。置管后并发症,见表1。

3 讨论

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机体处于高分解的状态,需要及时的补充能量[6],普通的外周通路输注速度较慢,甚至需要多个通道,而多数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因治疗周期长,根据病情需要输注部分血管刺激性药物,导致穿刺次数及血管穿刺并发症增多[7]。PICC能够及时的满足静脉补液的速度,同时能够及时的监测CVP,及时的调整补液的速度及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平衡[8]。同时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本组52例患者均置管成功,送管困难率5.2%,导管误入颈外静脉率35%,导管阻塞率1.7%,穿刺点渗血8.7%,相关并发症少,留置时间较长,对肢体活动影响下,有效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感染风险,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目的 探讨PICC在神经外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57例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施行PICC置管术后的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57例患者中均置管成功,出现送管困难3例,静脉炎2例,导管异位2例,导管堵塞1例,穿刺点渗血5例。结论 PICC技术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提供安全方便的输液途径,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对于患者的不必要痛苦,对于不同原因导致并发症的妥善处理,能够确保导管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使用,为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PICC,神经外科,并发症,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银兰,汤文平.神经外科危重患者PICC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安徽医学,2010,31(8):988-989.

[2]荣向国,刘汉举.晚期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2006,5(4):26.

[3]陈春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PICC置管行TNP的护理[J].中化国际医药杂志,2002,1(2):148-149.

[4]袁宝玉,陈娟虹,林静君.PICC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止[J].现代临床护理,2005,4(6):23-24.

[5]吴玉芬,肖静荣,胡雪梅,等.PICC穿刺后更换敷贴的时间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11-112.

[6]张翟路,吕健,戴芳德.颅脑损伤昏迷病人鼻饲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64.

[7]武丹丹.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3):184.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PICC治疗前均未发生严重感染, 无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及其他感染性疾病, 治疗前均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4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1例, 女33例, 年龄25~70岁, 平均 (53±7) 岁, 病程3个月至3年, 平均 (1.3±0.7) 年;观察组患者中, 男22例, 女32例, 年龄27~75岁, 平均 (55±7) 岁, 病程3个月至4年, 平均 (1.7±1.0)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持续实施PICC护理质量改进管理,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具体包括PICC穿刺准备、导管维护、病情观察等, 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治疗护理: (1) 成立静脉治疗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均为2年及以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 包括组长、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等。 (2) 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讨论交流PICC置管及静脉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不足, 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措施。 (3) 建立监控机制:采用戴明循环 (PDCA) 管理模式收集资料和信息, 提高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 (4) 由于进行PICC及静脉治疗的患者分散于不同科室, 因此静脉治疗护理具有差异性, 且护理人员对于静脉治疗知识掌握程度不同, 因此在静脉治疗护理前要对小组成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具体培训内容包括静脉输液治疗护理、静脉的应用解剖、PICC护理、并发症护理、化疗药物的配置给药及注意事项、PICC家庭护理及PICC门诊维护流程等。 (5) 规范穿刺流程:具体包括PICC管理规范、PICC操作、PICC冲管、PICC换药、PICC拔管规范等。此外, 还应对各科室置管患者的档案进行网络化呈报管理, 以便护理部及时在网上了解各病区置管和会诊开展情况。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导管感染评价标准[2]:临床表现为发冷、发热、寒战, 导管拔出后症状逐渐消失;置管口皮肤红肿、疼痛, 且有脓性分泌物溢出。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 (%) =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54例, 成功率为100% (54/54) ;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47例, 成功率为87.0% (47/54)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74, P<0.05) 。

2.2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经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右心房入口处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术[3]。该治疗方式具有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因此已逐渐发展为临床上常用的置管化疗方式。但PICC置管治疗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感染、导管阻塞、血栓、静脉炎等, 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 需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6.113,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7.814, *P<0.05

静脉治疗护理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护理技术[4]。在PICC置管治疗中进行静脉治疗护理, 对于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符合穿刺置管操作准入流程规范的静脉治疗护理小组, 能够为PICC及静脉穿刺护理工作提供基础和保障[5];通过定期讨论交流PICC及静脉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能不断提高护理小组的护理水平;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学习专科业务及理论知识, 提高PICC、静脉治疗护理质量, 规避安全隐患;通过建立监控机制, 能有效规避静脉治疗的安全隐患,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总而言之, 通过静脉治疗护理, 能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应用静脉治疗护理, 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治疗护理在持续质量改进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 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PICC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4例。两组患者均持续实施PICC护理质量改进管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治疗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74, P<0.05)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护理,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应用静脉治疗护理, 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治疗护理,持续质量改进,PICC,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洋.老年患者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的护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11) :122-123.

[2]朱春萍.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在持续改进PICC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1) :124-125.

[3]束寒玲, 王玉亭, 张小华,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普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 29 (5) :54-57.

[4]李春梅, 焦月新, 黄慧敏,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置管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5) :33-34.

外周静脉穿刺失败 篇10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穿刺失败 预防措施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血管穿刺针,广泛应用于静脉输液,输血及动静脉采血检查。准确快速的成功穿刺,能为治疗和抢救赢得时间。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中常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穿刺失败,通过多年临床护理经验总结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的原因,较为系统的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

常见的原因

护士的心理状态:操作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护士穿刺技术的发挥。护理人员在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时,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能及时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恐惧、紧张甚至害怕,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应激反应,或过低估计穿刺的难度,心理准备不充分等均可导致穿刺失败。

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静脉穿刺能力是衡量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指标之一。护士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一针见血率低,留置针穿刺时针尖未进入血管,或者刺破血管,或者因为经验不足,见到回血后担心刺破血管而不再进针便将针芯后退,此时套管口可能未进入血管,或只少许进入血管,致使套管推进困难,或前端卷曲,也可因为固定不妥致套管扭曲、滑脱等所致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

患者的血管的状况: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不易固定,穿刺困难及易失败;高血压的患者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水肿的患者血管不易看见或触及;发热的患者四肢末梢凉;长期使用对血管有较强刺激性药物的患者血管硬化、萎缩[1]。

患者的合作程度:患者不知道使用套管针的目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对套管针的使用产生恐惧、害怕心理,精神过度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甚至产生抵触的情绪及行为,使穿刺难度增加甚至导致穿刺失败。

留置针选择和使用方法错误:术者不能选择正确型号的留置针及正确使用留置针而致穿刺失败。

环境因素:病房的光线暗淡,夜间在昏暗的灯光下进行静脉穿刺,判断易出现偏差,致使静脉穿刺失败;秋冬季室温过低:患者四肢发凉,使血管收缩变细,增加了穿刺的难度;病房的患者过多,环境嘈杂。

预防措施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工作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做到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本人或家属讲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正确合理使用静脉留置针: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懂得相关的注意事项,保证患者安全。

提高穿刺技术水平:做好个人准备,备齐用物,血管条件差的一般选用较细的24G留置针。选择合适的血管,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及年龄选择四肢浅表静脉、颈外静脉等。选择的血管要柔软、粗直、易于触及,充盈良好,有完整弹性的皮肤支持。注意避免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受伤、感染的静脉,尽量减少下肢穿刺,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

及时排除故障:穿刺后患者感觉局部疼痛不适、液体输入不畅、套管内有回血等情况,应仔细检查,寻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套管内有血凝块阻塞时不可用注射器将血凝块推入血管,以免发生栓塞,可用注射器抽出小血栓后再接输液器输液。

通过对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原因分析,使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品,有效地避免穿刺失败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护理人员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刻苦钻研业务,苦练基本功,提高静脉穿刺水平,从而提高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保证给药途径通畅,保证治疗及抢救的需要。

参考文献

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与对策 篇11

1穿刺失败的原因

一针扎下去却没有回血该怎么办?首先, 要迅速判断局部静脉是否被破坏, 如果局部静脉出现青紫或明显隆起或针头在倒回时出现上述情况, 表明静脉穿刺失败, 应迅速拔针。有时, 针头已刺入静脉, 有突破感, 但不一定见到回血, 可将靠近针头处的输液管对折轻捏 (不可用力过大, 以免使细、脆的静脉因压力过大而破裂或因针头没刺入血管而导致局部隆起,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加大了继续穿刺的难度) 。如果回血通畅, 可松开调节器, 见到输液点滴通畅, 局部无隆起, 患者无痛感, 说明穿刺成功;如果回血不畅, 局部隆起, 患者有痛感, 说明针尖1/2在血管内, 1/2在血管外, 一般情况下应考虑拔针。但如果针尖前方的静脉依然清晰可辨, 针梗刺入在3/4以下, 可将针头稍向后倒回, 然后沿着静脉方向穿刺。如果局部静脉没有被破坏, 可将针头慢慢倒回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如静脉太细太滑, 针头刺入过浅或过深、某些静脉位置较深穿刺时方向出现偏差、不合作的患者 (如小孩、精神异常者) 在静脉穿刺时肢体位置改变使针头穿刺方向出现偏移。

2穿刺失败的对策

针对穿刺失败的原因,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细而滑的静脉:轻轻拍打局部静脉使其充盈, 必要时可用左手绷住局部静脉以减少滑动。 (2) 针头刺入过浅或过深:适当调整针头的角度。 (3) 若静脉位置较深, 肉眼看不到的, 但凭手感能摸到, 在仔细摸清静脉的位置及大致走向后, 可用指甲在穿刺处沿着静脉走向划一条浅浅的印子, 以明确穿刺的方向, 减少穿刺的盲目性。 (4) 对不合作的患者, 需要同事或家属协助固定局部肢体。第一针穿刺失败后, 为患者打第二针时, 应仔细挑选静脉, 有把握再打。对怕打针的患者做好说服及鼓励工作。同时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不要受第一针失败的影响。因为情绪紧张就会使技术动作变形, 出现越打手越软的现象。因此, 当穿刺不顺时,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少数患者或家属因穿刺失败而流露出不满情绪时, 一定要理性对待, 不要与之争锋, 以免矛盾激化。这时最重要的是抛开一切杂念, 把针准确地扎上以免延误患者的治疗, 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上一篇:倾力打造下一篇:分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