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介入(共11篇)
有效介入 篇1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体现, 通过转变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层次各异的自学情况对照, 争相交替的小组展示, 个性独特的思维碰撞, 唇枪舌剑的观点争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 在这样的变革背后我们也清晰地发现唱主角的依旧是那几个或者那部分学生。数学教学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然而小学生年龄小, 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 思维缺乏必要的自省与反省, 观察、辨析能力还较弱, 有些学生会在这般“热烈”中纠结、混沌甚至游离。此时, 教师的介入非常重要。合理有效地介入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是真正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并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前提, 是数学课堂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那么, 该何时介入、怎样介入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一些实践性的思考。
一、在学生思维遇阻时介入, 点拨起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反映, 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 (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 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 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自主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考虑到学生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的特点, 思维培养是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的, 不同教师教法上的差异容易造成学生思维衔接不当。思维惰性、惯性和线性常常会让学生思维受阻, 或者突然卡壳, 自主学习活动往往难以顺利进行, 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 在学生受阻点上稍稍点拨, 让他们想自己不敢多想的, 探自己不敢深究的, 特别是在新授的起点上, 如能点拨得当, 将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一条明亮的通道。如在“圆的面积”的教学中, 学生第一次研究曲线图形的面积, 没有任何直接经验, 只有在研究直线图形面积中获得的割补、平移、旋转的方法以及转化的思想作基础。但研究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都是平面直线图形, 转化后得到的依然是平面直线图形, 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 很难想到圆这样的曲线图形剪拼后能转化成直线图形, 特别是曲线的边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会让思维在起点处受阻, 此时需要教师就点与线的关系加以点拨, 即直线和曲线同样可以看成是点的集合, 同样可以进行转化, 让学生突破思维阻碍, 明晰自主探究的起点, 并助推学生的思维由曲线向直线转变, 从直觉向想象过渡, 为整节课的伸展奠定基础。
二、在学生思考无序时介入, 突出重点
所谓数学思考, 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时, 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思考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 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 数学思考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 是激发并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思考”也提出了明确目标, 不仅要求学生会思考, 还要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阐述有序首先思考要有序,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们面对问题总能展现不同角度的分析, 不同层次的理解, 但有些思考因果倒置, 法理颠覆, 导致阐述无序, 不利于学生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 有效梳理, 在有序中明晰思路, 突出重点。如在“小数乘小数”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自主探究算法并非难事, 重点是对算理的理解, 这是掌握算法的前提。特别是如何点小数点的问题, 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两个小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积的末尾就应该有几位小数。此时教师可以围绕“小数点为什么这么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先明算理, 在此基础上探寻规律, 总结算法, 这个理序的过程既凸显了教学重点, 也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三、在学生对话僵持时介入, 提炼难点
自主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某一知识、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 通过对话交流, 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小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 学习经验、思维深度与广度还不够, 认识问题有时比较浅薄、片面, 特别是面对难点问题时往往抓不住本质, 弄不清根源, 稍有见地便会沾沾自喜, “一根筋”地坚持己见, 很容易导致课堂对话陷入僵局。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 判断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一个难点, 有些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还有部分学生通过两次对折发现图形能完全重合, 认为是轴对称图形。两种不同的观点在碰撞, 谁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让对方信服, 对话无法深入。此时需要教师就“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提炼出判断的方法:一对折, 二看是否能完全重合。再围绕“对折”提炼要点, 让学生明确“对折”指的是对折一次, 对折一次判断的对象是原来的图形, 对折两次判断的对象则是第一次对折后的图形。两次提炼聚焦了轴对称图形判断方法的要点, 解开了学生对话中的结点, 让难点迎刃而解。因此, 教师要专注于学生的课堂对话, 善于把控对话的起点和终点, 通过有机地介入让自主学习向深处漫溯。
四、在学生动力不足时介入, 弥补盲点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渴求获得文化知识, 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 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但有了动力并非无所不能, 什么知识都能领会到位, 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在小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 很多知识的关键点和延伸处学生尽管知道但不一定会想到, 有些问题学生有能力解决, 不一定能及时提取出这种能力去解决, 这就需要教师恰当介入, 通过自然有趣的形式唤醒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 促使学生以更清醒的状态分析当前问题、解决当前问题。如在“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 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生很容易理解, 往往对“在同一圆内”这一前提有所疏忽, 也许学生是明白的, 只是一时难以专注于此, 需要教师予以唤醒。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对比练习:先根据一个圆半径的长度求这个圆直径的长度, 过渡到已知一个圆半径的长度求另一个圆直径的长度。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 在顿悟中深刻体会“在同一圆内”的重要性, 这样的顿悟不仅弥补了教学盲点, 也让学生在心理的跌宕中重新获得了前行的动力。
总之, 学生的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有效介入, 教师在课堂上应全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 把握好介入的时机, 选择好介入的方法, 控制好介入的度, 真正让介入成为课堂中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新方式, 让学生的学习更自主、更有效。
有效介入 篇2
众所周知,区角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愉悦性与教育目标的统一,5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彩田幼儿园凌春媛园长关于《区域材料的投放及教师的有效介入》的精彩讲座,使我这个门外汉对于区域活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凌园长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解:区域设置及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有效介入,观察记录的方法。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感知和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的支持为辅的活动。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主地操作、自由地交往、自由地发挥想象,激发创造潜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凌园长首先从区域材料开始今天的讲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发展,因此,区域活动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媒介。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是活动材料的投放,活动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但是目前,我园在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材料投放流于形式,固定的多,变化的少,有的甚至一成不变,不能让幼儿感到新鲜、有趣;投放的材料只求多,而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够,缺乏层次性和动态性;对部分材料的教育价值挖掘不够等等。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上教师的补充材料也不到位,这也是我们今后要改正的地方!
凌园长对于各个区域设置位置了做了详细的讲解,其中包括:美工区、语言区、角色区、建构区、科学区、音乐区、木工区、操作区/数学区、玩沙(水)区等。凌园长介绍根据不同的年龄设置区域小班娃娃家的数量(小一点,数量可两到三个,下学期可增加生活类小道具,生活体验区),中班角色区很重要(买卖游戏,职业,医院,发廊,生活体验区等),大班可单独设置(科学区数学区)和语言(阅读区书写区)。
凌园长下午讲了有关于区域活动教师该如何有效的介入,教师介入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一种是以引导幼儿解决交往问题为目的的介入,例如: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挫折,难以实现游戏愿望时,当发现材料有不安全因素时,当幼儿碰到困难主动向教师或同伴求助时当幼儿出现过激行为时,当幼儿的游戏反应不属于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这种介入以教师随机介入为主,介入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幼儿持续完成游戏和解决幼儿在游戏中所出现的交往问题,在介入时教师可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语言、微笑、示范等方法进行引导。另一种是以丰富幼儿认知经验为目的的介入,熟悉的材料反复玩没有突破时 尝试后仍找不到规律和方法时,幼儿对某个区域不感兴趣时,教师期望幼儿获得某些经验时,教师从幼儿自发活动中受到启示时。教师可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有目的的介入,通过语言、参与、复述确认等方法将区域活动与五大领域有机结合,引导幼儿进行深入学习。教师介入与支持的策略: 放慢节奏、尊重选择、观察倾听、真诚关注、积极回应、提供经验、重复确认、支持鼓励、假设猜想、建议提醒、示范引导、开放问题。
有效介入 篇3
一、教师的适当介入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案例阐述:国庆结束后,老师们迎来孩子们最后一波的情绪波动,之后班级的各项活动均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于是孩子们就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区域游戏。
今天区域游戏终于开始了,今天老师重点指导的是美工区的涂丫丫,在老师介绍规则请幼儿参加游戏后,涂丫丫的区域里响起了求救声:“老师,我不会!”老师闻声而来,只看见蔡振宇手拿蜡笔,低着头一边说着:“不会,”一边剥着蜡笔的“外衣”,老师轻轻的问:“怎么了?”蔡振宇抬起头脸上一副犯难的样子,说:“老师这个怎么弄哇?我以前在家里从来没弄过。”老师听了心里有些不快,这家伙刚刚肯定没有认真听要求。于是老师再次耐心地给他讲解了一遍绘画的方法,请他握好蜡笔,在自己的画纸前,进行画横线,老师边说边画给他看,并握着他的手教他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蔡振宇的绘画水平不错,能够有序地画直线,老师发现后及时鼓励他说:“蔡振宇,你的线条画得很流畅哦,你画的直线长长的、很直,要勇敢点,大胆画。”听了老师的鼓励,他大胆地画了起来。
教师思考:蔡振宇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就是不愿意积极参与,每次老师请他活动,他总说:“老师,我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对绘画活动不感兴趣?还是不敢参与?
解决办法:为此在日常的活动中,我采取了心理暗示告诉他只要动手去做一点也不难,你能行你很棒,不断地给他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多给他在同伴面前展示的机会,请他在班级幼儿面前示范一些他会操作的活动并及时鼓励,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联系其家长,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配合多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多给他动手的机会,多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几次之后成效显著,为此我还暗暗窃喜。
二、教师的有效介入及时提升了幼儿知识经验,更进一步建构了幼儿的知识技能
案例阐述:“王梓瑜快把盒子拿来,蔡振宇快点看我们的房子要盖好了。”建构区域内孩子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会孩子们盖了座小鸟楼房,一会他们房子里的厕所盖好了,这时王梓瑜说:“厕所终于盖好了,我来小个便!”说完她就蹲在自己搭建的厕所旁边进行小便。“我也要来小个便!”蔡振宇边说边站了过去。“赵老师,你也来小个便吧!”于是孩子们都纷纷来邀请我去他们所搭建楼房中的厕所去小便。“嗯,我现在还不想小便哦,谢谢你们!”我有些尴尬地笑着回答。孩子们看我笑也纷纷跟着傻笑。
教师思考:建构区域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终于热闹了起来,在建构区域活动的最初孩子们只会不停地垒高,在区域活动的前期建构区域活动一度受到冷落,我们班级建构区域材料丰富,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瓶子,这么丰富的材料孩子为什么不愿参与游戏呢?是不会玩?是不喜欢?还是材料过多无从选择?
解决办法:我和班级老师为此进行多次讨论与反思,寻找问题,改变方式。我又结合《小区域大学问》一文中对区域游戏指导策略提到小班的建构技能的学习目标:能用平铺、延长、围合、堆高、加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对幼儿的建构技能的指导要本着兴趣为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搞枯燥的技能练习,不压抑幼儿的创新表现。我不禁在想,单一的垒高练习是文章中所说到的枯燥技能练习吗?孩子们在掌握这项技能后我们是否要教授更高一级的内容呢?于是我开始指导孩子们通过架空、围合的方法进行盖楼房。慢慢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尝试了架空、围合的方法盖楼房,房子盖好了,厕所是楼房中最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孩子们在盖完楼房后知道要搭建厕所,正所谓幼儿建构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中物体形象的认知经验的再现和迁移的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应帮助幼儿梳理、整理与提升经验,并迁移运用到建构活动之中。
厕所的搭建也是他们生活经验的体现,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伤大雅,但是经验来源于生活、活动来源于生活。
三、教师无声的有效介入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宽松温馨的游戏环境
案例阐述:冬天了,孩子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可是娃娃家里的娃娃们还是穿得很少。今天早上的区域游戏中,扮演妈妈的郭可欣正抱着一个洋娃娃,一边拍一边唱着“摇啊摇……”准备哄娃娃睡觉呢。这时候爸爸潘思成说:“哎呀,宝宝睡觉没被子盖,老师说不盖被子会生病的。”这一句话的影响可不小,这不,两个娃娃家的孩子们讨论起来了。做饭的奶奶说:“要不我把我的小被子拿来吧。”晒太阳的爷爷说:“那今天可不是要冻死了。”爸爸眼睛一亮,瞄到午睡室的床铺,说:“要不我们带着宝宝去我们的小床上睡觉吧。”妈妈抬头看了我一眼,小声说:“老师不允许去午睡室的。”我故意假装没听见,想看看他们怎么办。妈妈又说了:“今天太阳公公出来了,我们晒晒太阳吧,这样就不冷了。”就这样,孩子们带着他们的宝宝晒太阳取暖。不一会儿,爸爸在娃娃家的柜子里找出了一些小棉袄、小毛衣还有一些小袜子,对妈妈说:“我们先给宝宝穿衣服吧,老师说,天冷了宝宝是要穿衣服的,不能再穿裙子了。”
教师的思考:该不该介入游戏?什么时候介入呢?本次区域中的孩子是我们班级年龄比较大的,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得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很想突破娃娃家这个小区域,到午睡室的床上来。但是也会想到老师的话,所以没有行动。我知道娃娃家里有棉袄等冬天的衣物,也正是因为在做观察记录,想看看孩子到底会怎么做,所以就没介入。首先孩子们没有放弃取暖,他们用了晒太阳的方法和穿衣服的方法,这些以前孩子们都玩过,我也做过提示,所以本次活动,他们会想到。其次,孩子们从自身情况延伸到宝宝身上,我觉得这是一大进步。虽然说,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但是在娃娃家游戏中,都很愿意扮演大人的角色,去把娃娃家里的娃娃,当做自己被爸爸妈妈呵护照顾,很有爱。
解决方法:投放一些小毛巾、小毯子和小被子。希望孩子们利用这些温暖的东西,爱护手中的娃娃。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爱真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爱。
通过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升在小班区域游戏中的有效介入方法,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养,适度的介入才是最有效的介入,教师有声或无声的介入都应该成为幼儿游戏开展更好的载体。
有效介入 篇4
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 施工现场安全直接制约工程进度, 并最终影响工程建设效益, 是工程能否顺利建成的前提。虽然, 目前实施的《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并没有明确监理应对施工安全进行监控, 目前出台的国家法律也未明确监理应承担施工安全的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若没有可靠的安全生产管理做保障, 质量保证体系正常运转就会大打折扣, 从而无法保证质量和工期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 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敬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1 要有效介入施工安全管理
首先, 项目监理部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以及其他地方性有关施工安全的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参加安全生产管理培训, 特别对《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2002年新版) 有关施工安全篇章、《建筑施工安全标准》 (JGJ59-99) 及实施指南的内容要学深学透, 理论结合实践, 对不同施工阶段、施工部位、施工方法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事先分析预控, 掌握其发生规律, 及早提醒施工单位注意防范。
2 项目监理部应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相关《监理部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以及监理员对安全生产监控中的职责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监理企业内部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 是企业内部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 是对项目监理部和员工内部考核一种依据, 是监理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 满足市场需要, 树立品牌形象, 造就高素质全能型监理人才的一种方法。至于监理介入的程度、范围, 监理的相关收费是否应作调整, 发生事故后的连带责任等问题, 也需深入探讨, 因牵扯的面太大, 在此不便赘言) 。
2.1 总监理工程师:应做好相应指导性工
作, 包括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中安全生产管理保证体系, 核查督促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各项管理技术措施制定和落实, 经常组织监理人员进行施工现场安全检查, 发生事故后参加事故调查等。
2.2 监理工程师:对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
在施工交接进程中或交叉作业时涉及施工安全问题时进行协调, 落实安全质保体系相关内容, 认真督促执行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 随时检查作业现场内各项防护措施、设备使用情况, 督促检查施工作业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发生事故立即报告总监。
2.3 监理员:根据总监和监理工程师的工作
安排, 加强日常安全检查和巡查, 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各方反馈, 并督促施工方对安全隐患落实整改。
3 项目监理部要确立《监理部内部安全检查制庋》
按不同专业, 明确人员分工, 检查时间, 部位, 频率, 方法等。
3.1 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及检查落实——应由总监或总监代表负责。
3.2 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情况检查落实———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员负责。
3.3“三宝”“四口”防护情况检查落实———主要应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员负责。织梦好, 好织梦
3.4 施工临时用电检查落实——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或监理员负责。
4 在审查开工报告前
监理认真审查逐条落实开工条件, 尤其对安全部分相关内容, 包括“三通一平”、“五牌一图”、围墙、临时用电、临建设施及排水系统应符合要求, 各项安全生产制度, 安全质保体系, 特种作业资格审查, 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及交底等, 不符合开工条件坚决不同意开工。
5 监理交底会及第一次工地例会上
监理应向施工方介绍监理部《内部安全生产贵任制》及《安全检查制度》的计划安排情况。并就安全生产管理对施工方提出具体要求。每次工地例会, 要求施工单位专职安全员参加, 就监理人员施工方介绍监理部《内部安全生产贵任制》及《安全检查制度》的计划安排情况。并就安全生产管理对施工方提出具体要求。每次工地例会, 要求施工单位专职安全员参加, 就监理人员现场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 并要求施工方提出整改措施和整改完成期限。必要时召开专题会, 解决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专项问题。
6 在施工阶段, 监理人员根据《监理内部安
全检查制度》相关要求, 在监理巡视检查验收过程中, 依据制定的具体条款, 逐项检查落实, 并认真作好记录。重点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6.1 对总承包单位、分包单位不同工种工序
施工交接过程中或交叉作业时涉及施工安全问题和隐患及时进行协调处理。
6.2 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新入场班组、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6.3 督促施工单位施工用电机具设备及时进行安全验收。
6.4 督促施工单位随时作好现场文明施工管理。
6.5 督促总、分包单位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7 就施工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 监理应采取有针对性、行之有效方法督促施工单位整改:
7.1 对明显违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
文》施工安全章节相关条款行为必须坚决制止, 以书面形式责令立即整改, 必要时可暂停部分或全部工程施工。待所有安全隐患整改消除, 并经监理复查合格后, 方可签署复工令。
7.2 对违犯《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相关
条款的行为, 视情节轻重提出口头或书面警告, 并限期整改, 必要时可暂缓下一道工序质量验收。
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深化, 社会各界对监理概念的认识会逐步统一到为业主提供项目全过程或者阶段服务上来, 监理工作内涵和职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以满足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后监理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要求。但在现阶段, 结合我国建筑业的实际发展水平, 考虑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两层分离的客观现实, 监理企业若能有效介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不仅可以保证“三控两管一协调”顺利实施, 增加监理企业对施工方的综合监控能力, 而且对工程的顺利开展和计划的如期实现, 对增强监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振荣, 张程博.浅谈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在我国的发展[J].广东建材, 2009 (12) .
浅谈教师在区角活动中的有效介入 篇5
关键词:幼儿教师;区角活动;有效介入
区角活动是近年来我国幼教实践中迅速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方式,弥补了传统教育中以集体活动为主造成的局限性,旨在给幼儿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区角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游戏。它不是由教师事先设定教学程序,引导幼儿一步步按教师的思路完成活动,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中,由幼儿自己设定选择目标、规则、方法,在玩中学,自主地完成整个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已的设想,并鼓励幼儿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向自己挑战。然而很多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不考虑时机,随时介入幼儿的活动,反而影响了幼儿的活动。那么,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到底应该在何时介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介入,才能有助于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得到主动、充分的发展呢?
一、善于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实施有效介入
区角活动中,小班幼儿年龄小,介入次数及时间可相对频繁。他们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通常以妈妈、姐姐式的身份介入,会给幼儿以安全感,信任感。中班幼儿语言有了一定的发展,理解语意的能力由逐渐增强了。教师就要运用带有启发性、建议性的语言来指导引导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大班幼儿在理解分析问题上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在抛给孩子们的指导语要趋于理性,使幼儿从中能悟出一定的道理。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介入行为逐渐降低到最低限度,以朋友的身份介入,给幼儿以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善于根据幼儿活动表现实施有效介入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学习过程是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是通过幼儿和材料的不断作用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在幼儿区角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让他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善于捕捉最佳时间实施有效介入
幼儿进入区角开始活动,教师的角色是观察者,通过观察,达到了解。教师要相信孩子,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在幼儿区角活动的过程中,切勿随意地去干扰,这样会打断幼儿原有的思路,使原本富有创意的想法因为一个正确答案的告知而终结。当幼儿确实遇到超出其能力范围的困难时,教师应给予直接的帮助和支持。而当幼儿快失去信心时,要及时介入和帮助,重新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找到问题的突破点。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幼儿遇到的困难,根据幼儿的需要采用间接或直接的方式和幼儿一起解决困难,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探索火花,使活动得以延续下去。
四、善于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实施有效介入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遗传、环境、教育因素的影响,对象个体的差异构成多彩多样,互补的人群。就儿童而言,年龄趣小,差异越大。教师在指导区角活动时观察了解在先,介入指导在后,通过观察理解不同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不同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是因人施教的基本前提,教师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求,允许甚至鼓励他们与众不同,引导每个幼儿在发展方向、起点、速度及最终达到的缩短水平上的差异距离。耐心等待,善于引导是因人施教的根本保证,要给予适合个体差异的介入方式,指导行为。
五、善于以平行活动方式实施有效介入
平行活动的指导方式是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用相同的活动材料从事同样的活动,但不与儿童发生直接相互言行交往,不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过程,利用自身榜样示范的暗示作用,对幼儿的自由活动进行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往往用于幼儿的建构造型、科学探索、欣赏阅读、角色表演等活动现场中,效果较明显。
总之,区角活动这一学习方式正在被各幼儿园普遍接受并运用,成为一种幼儿进行特定学习的活动。它打破了传统的空间布置格局,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互通。因此我们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区角活动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介入幼儿的活动,真正体现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倾听者和欣赏者的作用,推动幼儿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施娟.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有效介入[J].广西教育.2008.Z1.
[2] 丁凤梅.浅析幼儿园区域活动教师的有效介入及评价[J].新课程.2014.08.
有效介入 篇6
关键词:课外语文,资源利用,教学
一、所谓“适时”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有效地 介入课外语文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深化感情
(1)在疑问生成时介入。《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诗句的教学片段———
生:老师,金沙江水流湍急,山崖高耸入云,应该让人望而生畏才对,为什么会有暖的感觉呢?师:你很会思考,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句诗文中有一对反义词。生:“暖”和“寒”。师:是啊,诗人为什么在这句诗中用了这一对反义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学生陷入思考……
(此时介入材料: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只剩下十三根铁索闪着寒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生1:原来金沙江一仗轻松取胜,大家心里喜洋洋的,所以觉得“暖”。而泸定桥一仗的胜利却是无数勇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大家心情沉重,所以觉得“寒”。
生2:金沙江一仗战士们智取获胜,心情舒畅,觉得暖洋洋的,而泸定桥一仗,敌人的险恶用心让人心“寒”。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学生生成疑问时,教师适当引导,有效点拨,学习问题借助于积极主动的探究迎刃而解。学生通过探究解疑答惑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这是语文学习的优良素质。
(2)在表象贫乏时介入。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但圆明园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太陌生了。仅凭课文的描述,学生很难想象出圆明园当年的建筑如何雄伟,收藏如何丰富,价值无法估量。此时教师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资料制成课件,随文展示给学生看,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搭建一个想象的平台,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圆明园的美,由一斑而窥全豹。只有充分感受到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才会有圆明园毁得让人心碎的痛楚,才会深刻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对我们来说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更记住了一段屈辱的历史。留给学生的是对圆明园美的追忆和惋惜,对侵略者丑恶行径的痛恨和深深的思考。有教师说,多媒体教学方式太杂乱,得不偿失,其实不然。讲究火候,瞧准时机的课件介入,是事半功倍的,大大拓展了课堂的空间。
(3)在升华情感时介入。以《慈母情深》为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挣钱的忙碌和艰辛。但母亲爱子的程度如何,通过文中微少的数字,学生无法真切体验。因为时代的发展,有时使学生对金钱的认识不知孰大不孰小,一元五角钱仅是现代学生的一份早餐而已。他们缺乏时代体验感,自然无法体验母子情深。对此,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在理解“女人为什么让妈别给我钱?”时,适当补充摘自作品《母亲》中的语段,帮助学生了解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 从而理解一元五毛钱对一个家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也能理解作者为什么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会想得失魂落魄。这样的资料介入正好补充了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人物的情感———挣钱不易,毅然给钱,慈母情深哪!此时学生对母亲的认识就不会只停留在瘦弱、贫苦、辛劳这个层面上,他们能够体会到这还是个通情达理、睿智、眼界高远的母亲,而这,恰是本课最主要的教学目的!
三维目标的体验,尤其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需要这样适时的引入课外资源。
二、所谓“适度”是指介入的课外语文资源要受课堂时空制约 和教学目标的限定,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控制,是为了凸现主旨、 服务教学。如果没把握好这个“度”,就会大大削弱教学效果
(1)切忌“喧宾夺主”。记得有一位老师在上《“东方之珠”》一课时,在检查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情况之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加了解香港地区,特意播了一段介绍香港的视频,里面非常详尽地介绍了香港的繁华和美丽。但这个视频整整播放了25分钟,之后时间所剩无几,教师只能匆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草草收场。
这个案例就能很好地说明引用学习资源内容过多,会分散学生对文本的注意力。如此开发教学资源,必然大量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那么学生能有多少时间来解读课文,赏析优美词句,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呢?如果视频能解决一切,那我们还需要书本干什么?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如何培养呢?
(2)切忌“画蛇添足”。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上《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很多老师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一个模式,上课伊始,便播放一段《汶川地震》的视频,然后在哀伤的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展示一幅幅疮痍满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危害,理解“废墟、瓦砾”等词语。在感受父亲历尽艰辛,执着救子的过程中又介入很多汶川地震中感人的事迹和人物语言。整堂课用足了资源,“汶川味”十足,《地震中的父与子》变成了《汶川中的父与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本意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体验这原本无可厚非,但老师有意无意地堆砌了过多“教学资源”,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这“过剩资源”中消耗掉,以致冲淡了对文本的感悟,势必会弄巧成拙,事半功倍。既偏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又无助于学生形成准确敏捷的语文思辨能力。
有效介入 篇7
一、写作文前的介入指导
写作前的介入指导, 主要是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大量阅读、仔细观察并进而产生写作的情绪与冲动。
(一) 积累写作素材, 处处留心皆学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 必须注意平时积累。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一篇小日记, 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的基础素材。我们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字词的运用, 如朱自清散文《春》, 在写初春的山、水、太阳时, 分别用了“朗润”“涨”“红”这三个动词, 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初春那种春光融融、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在教学这句话时就要引导学生品位这些词句的妙处, 积累这些精彩的语句。我在平时教学中还注意训练学生仿写句子, 当学生能够把课文用得好的句子仿写到自己文章中, 就能慢慢写出有自己风格的好句子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多读书, 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 我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各类健康的书籍, 让学生随身准备记录本, 遇到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 随时积累写作素材, 并想办法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二) 学会观察生活, 万事万物皆有情
我常常对学生说:“看”不等于“看到”, 观察一定要仔细, 要有目的的“看”。如, 有位同学写爷爷奶奶的时候, 发现爷爷看电视睡着了。奶奶在旁边嗔怪道:“这死老头子, 人家叫你也不睬。”从这个小细节, 小作者看到的是他们风烛残年的爱。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捕捉真情的瞬间, 细心的观察与感受人世间最美的真情画卷。
在现实生活中, 学生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为他们没有进入所要描绘的对象的状态之中, 也没有把他们的主观感受投射进去。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真正的观察, 就是让学生的情感与心灵融入观察对象, 是一种类似“无我”的超觉体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的奥妙: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入静, 我们会发现, 万事万物都有感情, 都会与我们对话。大树、小草、小鸟、小猫、小狗都会有自己的语言, 当你进入他们世界的时候, 他们都会与你认真对话。这样, 在写作中就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三) 酝酿写作情绪, 喜怒哀乐皆文章
情感和想象力是作文的生命。没有情感, 就不可能有写作的冲动, 就不可能写出或火热或滚烫或冰冷或愉悦的有喜怒哀乐情感的好文章。很多时候, 人的情绪是写在脸上的。例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 回到家里, 即使一言不发, 父母亲也能够感受到孩子的不快乐。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把不好的情绪写在作文中, 就可以化不利为有利。我常常对学生说, 喜怒哀乐是我们人生的常态, 我们要用我们的笔书写我们的内心。对于一些无可奈何的东西, 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变成一种幽默。如, 我上课碰到经常打瞌睡的学生。有的同学就送给他们一个对偶句:“睡到海枯石烂, 混到天长地久。”我常常对学生说, 要把愤怒和不快化作幽默的表达, 这样我们的人生会更有趣得多!这样, 不仅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 而且让学生情感的源泉在写作中汩汩流淌, 进而树立良好的心态。
通过写作素材的积累, 仔细的观察可以积累我们的写作知识和实践经验, 并进而产生写作的情绪与冲动。这种介入指导, 主要是为写作做充足的准备。
二、写作中的介入指导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 个性化也很强的工作。同样一个题目, 一百个作者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写法。就是同一个作者, 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不同的写法。因此, 写作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但写作也不是不能指导的, 它本质上是一种技能, 通过系统的学习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下面, 我以指导学生写《我们的班级》的开头为例, 说说如何介入指导学生解决作文开头难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多方思考, 形成了以下几种比较可行的开头。
(一) 环境描写式
我引导学生具体描写班级的布置, 如图书角、评比栏、名人名言、卫生情况等。学生写的是:这是一个宽敞明亮的教室。教室的前方是四块黑板, 中间两块可以往旁边移开, 移开后是学校新添置的体现高科技的“班班通”多媒体电脑。黑板上方有国旗, 旁边是四个大字“静”“敬”“竞”“净”。教室两旁的墙壁有班务栏、名人名言等。在教室的左边角落, 是我们班的图书角。教室后面有黑板报和卫生角。教室里坐着49 位同学。这就是我们的班级, 我们温暖的大家庭。
(二) 问答对话式
可以是自问自答, 也可以是人物对白, 还可以是讨论、争吵, 三人或者多人的对话片段等。这些对话都要用引号,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 指导学生这样写:“同学, 你是哪个班的?”“我么?是七年级2 班的。”“难怪你的语文这么棒!到底是阙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啊!”“呵呵, 说到我们七 (2) 班, 作文真的好哈, 都有同学的作文发表在杂志上了。你们哪个不佩服?哪个不羡慕?”
(三) 人物描写式
每个班级都有代表性的人物, 对他们的外貌、言行进行描写, 进而引导到整个班级。有的学生这样写:话说山中不可无老虎, 群龙不可无首。说到我们七 (2) 班呀!不能不说一个重要人物——班头。班头乃我班的班长郑坤婷。此人虽然说是女生, 但貌不惊人。可是其能力、其成绩那可真不是盖的。在她的带领下, 我们班正蒸蒸日上, 在学校各项评比中, 名列前茅!
(四) 提出问题式
开头的提问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 起到先声夺人、引出下文的作用。学生是这样问的:谁不为自己的班级自豪?谁不为自己编辑的成就而骄傲?谁不为自己班级的荣誉奋斗?即使是体育课爱装病的女生, 在校运动会上, 又有哪个会不在一旁大呼小叫地为班级加油鼓劲?即使是成绩最差的调皮鬼, 在我们班与其他班级产生矛盾时, 哪个会袖手旁观呢?
(五) 场面描写式
选择一件班级比较重要的活动, 对此进行引人注目的场面描写有的学生这样描述:大礼堂的舞台上整齐地站着两排同学, 他们笑意盈盈, 精神饱满, 服装整齐。一个高个子男生正充满激情地挥动手臂, 指挥大家高歌“大河向东流,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这就是我们的七 (2) 班。
(六) 想象回忆式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进入了老年时代, 想起自己的春春岁月, 蓦然回首, 感慨万千。学生这样写的:我的初中生活是在清流实验中学度过的, 虽然60 年过去了, 但那时我所在的七年级2 班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至今回想起来, 往事历历在目, 仿佛就在昨天……当然, 作文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开头难的问题。一篇优秀的作文一般要求:凤头、猪肚、豹尾。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笔者通过有效的介入分阶段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各个部分, 效果良好。
三、写作后的介入指导
写作后的介入指导主要是巩固和肯定学生的写作自信, 帮助学生通过修改和评价文章使自己的文章更加出色。
(一) 修饰写作语言, 指导细节描写
作文的语言表达是作文最重要的载体。古人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就是要求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文采, 才能流传久远。前面已经讲过字词的“推敲”了, 这里再探讨一下如何把文章写得具体的问题。如一位同学的作文:天空是蓝色的, 下面有几只小鸟飞来飞去, 远处的山模模糊糊的, 碧绿的田野中飘散着好闻的稻草的清香味。这里小作者以一种概括的描写方式, 描绘的是一幅没有重点的模糊场景。指导学生修改以后变成:天空是孩子们画中的那种天空, 彻头彻尾的深蓝色。绵延的山脉看上去就像恐龙的脊背, 人字形的大雁在头顶盘旋, 青翠欲滴的田野里散发出阵阵稻草的清香。这样的场景就变得生动而且富有诗意了。
(二) 利用各种渠道, 展示学生习作
让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块字, 这是每个学生的梦想。在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为学生寻找各种渠道, 展示学生的习作成果,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指导学生自编作文集, 让学生互相传阅, 积累写作经验, 提高写作水平。在每次习作后, 选出优秀的作品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展出, 在校报发表。在作品获得肯定的同时, 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孔子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觉得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时, 教师还会为教学生写作而长吁短叹吗?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有效介入, 是教师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 每个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与感悟。这里只是笔者在作文指导中所做的一些思考与尝试, 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引发大家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参考文献
[1]李美旋.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作文指导的有效性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 2011.
[2]俞愉.初中作文训练法新探[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有效介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的218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129例,女89例,年龄48~62岁,所有患者行PCI治疗后均发生心律失常,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测均显示异常,心肌梗死部位包括前壁、后壁、下壁及侧壁,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2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观察组117例,男69例,女48例,平均年龄(54.9±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6 h,平均(7.1±1.6)h,心肌梗死部位中前壁梗死40例,下壁梗死35例,后壁梗死26例,侧壁梗死16例,NYHA心功能等级中Ⅱ级21例,Ⅲ级64例,Ⅳ级32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19例,心房颤动8例,室性期前收缩11例,对照组101例,男60例,女41例,平均年龄(53.7±2.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4 h,平均时间(6.7±1.8)h,心肌梗死部位中前壁梗死39例,下壁梗死30例,后壁梗死21例,侧壁梗死11例,NYHA心功能等级中Ⅱ级18例,Ⅲ级60例,Ⅳ级23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14例,心房颤动6例,室性期前收缩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急性心梗患者有濒死感,因此患者会出现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而心理干预则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情绪[3],从而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配合治疗,期间可给予必要的镇静药物治疗,以进一步缓解患者紧张和恐惧情绪,由于急性心梗临床死亡率较高,术前既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指标,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急救医生,同时观测患者瞳孔和意识情况,为医生开展临床急救提供参考[4,5,6]。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患者行PCI介入手术前即可建立上下肢静脉通道,上肢静脉通道可静脉滴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以维持冠脉血容量促进心脏动脉有效灌注,下肢静脉通道则可滴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术中出现心律失常,上下肢静脉通道滴注药物速度应根据患者反应及心电图情况进行调整[7,8,9]。术中护理,密切观察PCI术中患者心电图情况,对于心室细颤患者可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促进细颤转变为粗颤,粗颤患者则可静脉注射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出现心室颤动患者也可配合进行心外按压或电流除颤[10]。术后护理,患者术后入住病房后仍要密切观测尿量、心电图指标及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的上下肢体尽量避免弯曲,同时观察有无红肿、渗血及疼痛情况,发现上述情况及时进行治疗,术后叮嘱患者多饮用温开水,在促进造影剂快速排出体外的基础上,又可避免血容量的降低,护理人员在患者进入病房前即应准备好急救物品,预防术后出现意外,住院期间可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讲授安全注意事项及用药知识[11,12,13]。并发症护理干预,术后按照医嘱按时、按量给予扩血管、防血栓及抗凝药物,病情好转患者可指导患者进行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定期清理穿刺点预防感染,患者出院前告知心梗防治知识,要求患者戒烟戒酒、按时服药[1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心率(HR)、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QTc)变化[15]。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调查量表分别从护理态度、差错率、操作技能等维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两组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临床急救成功113例,死亡4例,急救成功率为96.6%(113/117),对照组临床急救成功91例,死亡10例,急救成功率为90.0%(91/101),观察组临床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检测指标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心率及QT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QTc值则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有效介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于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53例孕囊未破解型异位妊娠患者, 患者年龄22~39岁, 平均 (32.1±1.2) 岁, 初次妊娠32例, 经产妇21例;患者中12例有流产史, 盆腔炎8例, 停经时间40~58 d, 平均 (48.9±2.1) d;患者入院治疗时伴有腹痛、阴道有不规则流血等症状, 尿h CG检测为阳性, 经超声诊断, 所有患者全部确诊为异位妊娠, 患者的血压、脉搏均为正常水平。根据患者的血清β-h CG值和妊娠囊大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26例 (有1例为肝药物性损害) , 观察组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的妊娠囊直径为16~55 mm, 平均 (32.16±18.04) mm, 血清β-h CG为1000~15 000 IU/L, 平均 (10 480±285) IU/L, 观察组患者的妊娠囊直径15~60 mm, 平均 (43.82±20.98) mm, 血清β-h CG为1500~20 000 IU/L, 平均 (23 097±479) IU/L。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次肌注甲氨蝶呤 (MTX) 50 mg+口服米非司酮4粒qd×5 d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进行引导, 联合甲氨蝶呤 (MTX) 进行治疗, 患者仰卧, 进行腹部超声检查, 扫查病变部位, 确认穿刺点[6]。采用仰卧位经腹部穿刺或膀胱截石位经阴道穿刺介入治疗, 表面麻醉或经腹部局部浸润麻醉, 尽力抽吸妊娠囊内液体, 注入甲氨蝶呤 (MTX) +口服米非司酮4粒×5 d进行治疗[7]。甲氨蝶呤的注入剂量视患者的血清β-h CG值和妊娠囊大小而定, 患者的妊娠囊大小在30 mm以下、血清β-h CG的值小于3000 IU/L时, 注入50 mg甲氨蝶呤, 患者的妊娠囊在30 mm以上、血清β-h CG值在10 000~20 000 IU/L时, 注入75 mg甲氨蝶呤。
1.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 并做好记录, 同时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主要包括妊娠囊大小和血清β-h CG的值, 将患者的治疗结果分为有效和无效, 患者妊娠囊缩小, 血清β-h CG值下降则表示有效, 患者妊娠囊且血清β-h CG值没有变化则视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算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含治愈和好转) ,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比较采取X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清β-h CG值较治疗之前均有所下降, 观察组患者下降到 (1121±592) IU/L, 对照组患者下降到 (812±329) IU/L;两组患者的妊娠囊均有所缩小, 对照组患者妊娠囊平均缩小到 (5.91±9.83) mm, 观察组患者妊娠囊平均缩小到 (12.91±3.15) mm,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治疗期间, 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恶心, 2例患者出现呕吐, 1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 观察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有效19例 (73.08%) , 观察组有效25例 (92.59%) ,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异位妊娠是女性常见病, 很多女性由于药物流产、人工流产或妇科疾病导致异位妊娠[8]。近年来, 随着超声等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 对异位妊娠囊未破裂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妊娠囊并注入一定剂量甲氨蝶呤 (MTX) 进行治疗, 使药物直接渗透细胞, 抑制胚胎生长、促使细胞坏死[9]。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较, 该治疗方法操作更为简单, 对患者的伤害更小[10]。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拮抗剂, 能够抑制双氢叶酸还原酶, 对滋养细胞有高度敏感性, 是控制滋养细胞的最佳药物选择[11,12]。甲氨蝶呤的使用有口服、肌注、静脉注射、腹腔给药, 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常有不良反应发生。在本次研究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主要是由于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 首先确定患者的妊娠囊位置, 然后进行穿刺, 同时, 根据患者的血清β-h CG值和妊娠囊大小确定给药计量。在治疗期间, 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不良反应情况, 这很可能是采用肌注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副作用较大所导致的。经过1个星期的治疗, 患者中仍有9例无效, 这可能是治疗时间较短所致, 患者经治疗后, 血清β-h CG值开始下降, 妊娠囊开始缩小。此次研究表明, 异位妊娠患者在治疗中, 应先确定妊娠囊位置, 根据患情进行给药[13,14,15]。
介入还是不介入等 篇10
有意义的重复工作Vs无意义的重复工作
幼儿常会选择一种工作材料重复操作,有时甚至持续一周以上,这种重复性包含有意义的重复和无意义的重复。
有的幼儿尽管也在重复,但操作规范,有一定的逻辑,并且神情专注、兴致勃勃,这种重复就是有意义的重复。这是幼儿内在需要的体现。在重复工作中,他们体验着“成功”,感受到“力量”。享受着“独立”,所以心情也很愉快。这时教师若贸然介入,阻止幼儿的重复行为,会干扰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感到痛苦,损伤其自信心和积极性。
相反,如果幼儿情绪低迷,懒洋洋地坐在桌前或半躺在地毯上重复简单的工作,外在干扰很容易分散他的注意。这种重复就是无意义的重复。这时,幼儿可能是对这项工作失去了兴趣,也可能是认为这项工作对他来说已不具挑战性。这时教师可介入指导,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或引导他进行其他工作。
游走学习Vs游离工作
有的幼儿刚开始工作就在教室中走动,有时工作到一半时开始走动。如果幼儿边走边不时地观看同伴的工作,这不一定是坏事。他可能是在旁观学习,也可能尚未决定要选什么工作。只要他不干扰别人,教师可允许他先观察一会儿。这也是他内在需要的体现,教师可以给予他最大限度的自由。
若幼儿一直东游西荡,与同伴交谈工作以外的话题,干扰同伴的工作,那么他可能处在游离于工作的状态。教师可以采用劝导或引领工作的方式介入,直至幼儿专注于一项工作后才走开。
偶尔消极Vs持续消极
若观察到幼儿忽然情绪低落,教师可以静静观察和等候,只要他不打扰别人就先不要去干预。允许他自己慢慢调节。若幼儿持续这种状态。教师就不能听之任之,而要帮助幼儿调整到积极的状态。
特殊爱好Vs逃避困难
如果发现有的幼儿近一两个月来一直选择某一类工作,比如只选择剪工、贴工、粘工等小肌肉动作发展类工作,而对其他区域漠不关心,那么他有可能是因为对动作发展类的工作特别感兴趣,也有可能是在逃避困难。如不愿挑战认知类工作。如果是后者,教师就需要介入,以帮助他树立信心,鼓励他迎接挑战,并和他一起工作。直至幼儿能专注工作并坚持下去。
积极试误Vs失败放弃
当幼儿遇到困难正在不断尝试时,教师不要急着干预,应为幼儿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当幼儿遇到困难即将放弃时,当幼儿接近成功时,教师的介入是对幼儿有力的支持,是帮助幼儿重树信心的有效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平时需要思考工作材料会给幼儿带来怎样的挑战,并对幼儿在哪一步可能遇到困难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教师的介入才能从容不迫。有的放矢。
僵化还是变化陈闽光
有效介入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在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1例, 女性9例, 年龄40~77岁, 平均年龄 (52.1±2.3) 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0例, 女性10例, 年龄42~79岁, 平均年龄 (54.2±2.0) 岁, 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用有效的介入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实行持续的心电监护[2]。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 进行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将注意事项以及患者的病情等提前告知于患者的家属, 同时, 护理人员还应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了解患者心中的真实感受, 并且要用合适的言语来安慰和鼓励患者, 使其消除不良情绪, 能够积极配合手术治疗。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包括帮助患者进行皮肤的清洁、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还要叮嘱患者在手术之前不宜进食以及饮水, 否则会引起不良的反应。护理人员应该提前告知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应该保持膀胱处于排空的状态。但是, 如果患者的意识不清醒的情况下, 护理人员应该利用导尿管, 帮助患者将膀胱排空。
其次, 术中护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 对于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该立即报告术者停止手术, 同时要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3]。
第三, 术后护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之后, 将其送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护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特殊的护理, 要对患者的尿量、心律、心率以及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观察, 如果发现不良情况, 应该及时报告医师, 然后配合医师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叮嘱患者多喝水, 提高一些药物的排泄速度。同时, 护理人员应该适当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减少患者的痛苦, 并且多给予患者积极鼓励的话语, 使患者消除不安情绪, 使患者积极配合术后护理, 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将鞘管拔出之后, 要对患者的伤口进行认真的检查, 主要是看有没有出现渗血或者是血肿的现象, 如果出现这些不良情况, 应该进行有效的止血, 要求护理人员按压穿刺点的时间维持30 min。如果患者接受治疗之后, 出现了并发症, 护理人员应该通知医师。除此之外,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按摩, 防止形成静脉血栓。同时, 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并且戒烟戒酒, 防止疾病复发。
1.3 判定标准:
通过对患者的各项指标的观察判断患者的临床效果。经过急救和护理之后, 患者的各项指标完全恢复, 则视为显效治疗;如果患者的各项指标有所好转, 则视为有效治疗;如果患者的各项指标没有改善反而恶化, 则为无效治疗。临床总有效率是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5.0来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并且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 P<0.05, 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5.0% (11/20) , 有效率为45.0% (9/20) ,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 (20/20) ;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0.0% (10/20) ;有效率为35.5% (7/20) , 临床总有效率为85.0% (17/20) ,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发病急促、病情严重, 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当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采取急诊介入治疗法。但是, 为了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需要施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4]。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急救同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5.0% (11/20) , 有效率为45.0% (9/20) ,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 (20/20) ;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0.0% (10/20) ;有效率为35.5% (7/20) , 临床总有效率为85.0% (17/20) , 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表明,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总而言之,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使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在介入治疗中出现心律失常, 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急救措施, 但是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0%,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越对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所以,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心律失常,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梁晓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中严重并发症的急救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10 (20) :11-14.
[2]李婷, 刘娜娜.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6 (22) 45-47.
[3]刘淑燕, 王爱媛, 张春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23 (6)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