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介入

2024-10-04

媒体介入(精选8篇)

媒体介入 篇1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知识,避免让学生在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如果学生在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相互讨论、交流,那么知识的接受效果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兴趣有着定向和产生动力的作用。因此,新课一开始,就以生动的图画、有趣的动画,配以教师具有激发性的言语,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被吸引了过来。

例如,我在教授牛津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的第一课时时,由于本课A部分主要围绕的是李老师在农场买水果这一活动,于是,我就结合当下学生的喜好,设计了一个QQ农场的情景,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都集中在了我的QQ农场中,词汇及句型的教学在这个时候也就显得更得心应手了。于是当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都进入最佳状态的时候,本课的难点也就解决了,从而为整堂课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使这些因素得到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保证了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这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授牛津英语3B Unit 8 I’m hungry时,重点是教授食物类和饮料类的单词,以及句型“Whatwould you like?”我既不把这些食物的英语意思直接告诉孩子们,也不是通过简单的问答来让他们认识,而是把B部分的内容改为一个食物超市,结合3A Unit 10Thank you中所学句 型“A: ...? B: Yes, please./No,thanks.”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们迅速领会掌握。由此,他们不但会说本课出现的新单词,还会运用以前学过的单词,如水果类单词,甚至会扩展到一些非食物类单词,如文具类单词等。

一节课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关系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而通过多媒体,能够营造出一个更为真实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3. 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优化单词教学

单词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达到该要求,学生不但能看着屏幕认识新单词,还能利用课件的特殊功能了解词音、词形、词义、例句等,既清楚又生动。信息反馈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生爱动不爱静,可以让他们边学单词、词组,边在电脑上输入或是在白板上书写,这种口、脑、手并用的教学过程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生会把由自己亲自操作而掌握知识的过程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

例如:在教各种动物类单词的时候,由于学生对小动物已有了解,故单一地出示小动物图片已经很难吸引他们极大的兴趣,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授牛津英语3A Unit 1 Hello中的一些关于动物的英语单词时,我就通过一些动物特有的声音、与动物有关的图片,以猜谜的方式让学生猜。首先使用猜谜的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然后,我通过让他们上台表演该种动物的形式,来教授新词,再通过朗朗上口的小儿歌,例如:“I’m a cat,miaow,miaow.”来简化学生单词记忆的方法。抓住学生对白板的好奇心这一特点,在单词教学的时候,我还让会拼写的学生上台,在白板上进行书写,这样一来,既调动了该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所有学生做好充分预习的动力,一举两得,单词教学也就不再那么枯燥了。

我利用江苏省电教馆配发的免费英语磁带,让学生每天坚持听读课文录音和儿童英语广播,把自己模拟的最得意之处录制下来,和同学一起欣赏或进行评比,选出“英语小能手”。并鼓励、培养学生阅读英语卡通故事书,看英语VCD,欣赏儿童英语歌曲。

原本枯燥的单词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以生动的图片、优美的声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以教师合理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单词,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了。

4. 利用丰富多彩的动画,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堂40分钟的课,确实很难始终如一,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在课临近结束时,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课堂效率也因此降低。因此,在一节课进入尾声时,教师可以通过歌曲、歌谣,使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

例如,我在教授牛津英语2B Unit1 Do you likewinter?时,由于本课贴合学生实际,讲述关于四季的内容,整节课学生都兴趣激昂。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上好这40分钟的课,在新授完句型“Do you like...? Yes,I do./No,I don’t.”后,我让学生听了本课的歌曲《Sea-son’s song》,歌曲曲调优美,难度又不高,学生的兴趣自然也就被保持得很好了。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自然也就能学得更好了。

适时、巧妙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这不仅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对话的情景,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表达情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交际能力,又强化了记忆。

媒体介入 篇2

一、住院病人常规护理同肿瘤内科护理常规

二、灌注化疗、栓塞术护理常规(TACI、TAE、TACE)

1、向入院病人进行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环境、主管医生、护士,协助病人完善术前的各种检查例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试验、B超或CT、穿刺活检取组织行病理检查等,做好检查前的宣教;

2、术前宣教,因人适宜,第一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要详细讲解介入治疗的目的、方法、途径、手术室的大致环境、术中配合、术前应做的准备,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应对措施、注意事项。多次行介入治疗的病人以询问、复述出以上内容为主;

3、指导术前病人进行胸式呼吸的锻炼,深吸气、憋气默数10秒,为术中造影做准备,练习床上大小便,术后需卧床24小时,患肢要制动,须在床上大小便,如适应不良易出现尿潴留和便秘;

4、碘过敏试验,术中需应用一定剂量的造影剂,预防出现过敏反应;

5、备皮,范围:脐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包括会阴部;

6、术前4~6小时禁食水,防止术中出现呕吐和误吸;

7、遵医嘱准备术中用药;

8、术日将病人带至介入治疗室,与其护士交接、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所用药物、术中所用片子;

9、术后将病人送回病房,意识清醒者,以协助指导为主,工作人员将转运床摇至与病床平齐,一手压迫患肢穿刺点,保持肢体平直,另一手托其肩背部,利用健侧下肢及双肘支撑,移动躯体完成体位的转移;年老体弱、肢体活动障碍者需由医务人员协助搬运,方法为平车与病床保持平行、平齐、固定,双人,一人托肩背部与腰,一人托腰臀及下肢,同时使力将病人送至床上,(位臵可站在平车侧,也可以站在病床对侧),搬运时注意动作不要过猛,10、24小时内检查穿刺肢体的足背动脉搏动,肢体的皮温及颜色,穿刺点压迫、包扎是否完整,有无绷带过松或移位、渗血、皮下血肿;

11、移至病床后,休息10分钟,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相应治疗,常规记录3天出入量,体温术日起连续监测3天,每日4次,正常后为每日1次;

12、术后饮食指导:术后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决定是否立即进食,如:有饥饿感,无疼痛、恶心、呕吐,可即刻进食以半流食为主如:面片汤、米粥、菜粥、等,少量多餐,温度适宜,不要吃太多的甜食及奶制品,以肠胀气;如果患者术后疼痛严重、有恶心、呕吐情况,建议不要立即进食,需先对症治疗,待症状缓解后1小时方可进食,饮食原则:术后3天以半流质、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3天后如无特殊不适转为普通饮食,但仍应避免辛辣、刺激、过咸、过硬的饮食;

13、术后活动指导:术后4~6小时后协助患者床上翻身,一手压住穿刺点,一手托患者肩背部,主要靠另侧肢体用力,可以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一般以术肢肢体不受压为宜,指导陪护人员按揉背部与腰部的肌肉。

14、术后12小时医生可拆除加压绷带,凝血功能异常者需压迫24小时,指导患者四肢伸展、双腿缓慢屈膝,然后再坐起,如无头晕不适,再下地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如:蹲位猛然站起,踢腿等,仍需观察穿刺点愈合情况;

15、卧床期间加强巡视、观察,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遵医嘱完成患者的治疗及术后相关检查,并给予相关指导;

16、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1)、恶心、呕吐:与化疗药物的副作用有关,要观察并记录呕吐的量、颜色、性质,及时清理呕吐物,协助患者漱口,保持空气新鲜,指压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位,有助于减轻呕吐;

(2)、发热、疼痛:为栓塞术后综合征,发热:肿瘤缺血坏死后产生的吸收热,疼痛:肿瘤缺血坏死内脏神经牵涉,按发热的护理常规、疼痛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17、心理护理:介入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方法对于初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还是陌生的,因此术前的宣教,和术后的护理尤为关键,尤其在术后出现多种综合征后,一定要耐心讲解,细心护理,使之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18、患者出院前详细做好出院指导,讲解注意事项、指导正确服药、定时进行复查、出现情况如何处理等。(详见介入科出院指导)

三、经皮肝穿胆汁引流术(PTCD)

1、同TACE护理常规;(常规护理);

2、术前观察记录黄疸、血胆红素指标;

3、术前抗生素预防感染;

4、备皮范围:右锁骨至脐上,右前正中线至右后正中线,包括腋下;

5、术前30分钟遵医嘱给予镇痛剂和镇静剂;

6、术后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导管位臵、深度,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7、密切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大便颜色;

8、术后患者避免进油腻饮食;

9、穿刺点无菌换药1次/周或根据情况,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冲洗胆管1次/日;

四、食道支架成形术

1、同TACE护理常规;

2、术前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确定狭窄部位、范围与程度;

3、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的吻合口狭窄,除钡餐透视外,还应进行内窥镜检查,以确定是否为肿瘤复发;

4、术前10分钟肌肉注射盐酸山莨菪碱10~20mg;

5、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止痛剂或静脉麻醉;

6、术后饮食指导:术后2~4小时禁食水,饮食原则先流食、后半流、再软食;

多咀嚼、忌过凉、过热,进食后适量饮水,目的为冲刷黏附在支架上的食物残渣;

7、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副反应主要有,支架部位疼痛、异物感,出血,多为少量,少数患者有轻度恶心、呕吐;

8、心理护理:支架术后,患者因为可以顺利进食感到高兴,但有时又会对支架所带来的上述副作用感到恐惧、焦虑,一定耐心讲解,上述症状会因身体的日益的适应有所缓解,症状严重时可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过程中安慰患者,缓解焦虑,顺利度过适应期;

神经外科疾病介入治疗护理常规 第一章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一、概述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是在计算机数字减影机的监视下,利用一定手法,经过患者经股动脉,将导管送到脑血管并将造影剂注入到动脉进行造影,使血管显影,快速连续摄片,根据血管显影的形态和部门来诊断脑血管病的方法。

二、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术前检查: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全脑血管造影的方式方法。

2.术前准备:备皮,脐下至大腿1/3,两侧腋中线,及双侧腹股沟区域。检查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前8h禁食水,如急诊可经麻醉师酌情适当缩短。3.术前用药:术前30min给予镇静药,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g。

(二)术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24小时。2.2kg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

3.测足背动脉搏动: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足背动脉位于足部第1、2跖骨之间,少数偏向内侧或外侧,与内、外踝经足背连线的中点相交),1次/2h,连续监测24小时,并记录。

4.穿刺点观察:穿刺部位加压包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双下肢末端皮肤温度、色泽情况,1次/2h,连续监测24小时,并记录。

5.体位:术后平卧8小时,穿刺侧下肢伸直制动12小时,卧床24小时。

媒体如何恰当地“介入”商业事件 篇3

首先, 这是社会民主意识日益发展的表现。几十年前, 媒体大都只注重反映现实, 比较被动, 难有大的作为。当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民大众的参与、人民大众也更加愿意和自觉参与的时候, 媒介作为民意的代表、民众的喉舌, 必然要发挥更主动积极的作用。于是, 媒体介入事件就顺理成章越来越多。

其次, 这是新闻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 新闻改革从坚持真实性到提倡新闻短快多, 提倡视觉新闻, 提倡深度报道和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再到舆论监督、媒介功能的多元化……一路走来, 从微观到宏观, 从业务到体制, 不断推进。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最初十多年, 新闻策划、舆论监督和媒体竞争大行其道, 致使许多媒体纷纷“介入”各种事件, 以博人眼球和发挥更大的能动作用。

当文艺界不少人抛弃“干预生活”的口号沉缅于戏说历史和娱乐至上的时候, 新闻出版界直面现实之风却大长特长。并且出现了不少好的报道和文章, 推动了社会走向民主、合理、公正、和谐。

当然,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真理向前跨进一步, 有时也会变成谬误。媒体“介入”事件也是这样。所以, 本文提倡媒体“介入”事件要得体有度。媒体介入商业事件, 亦应三思而行。因为商业有其自己的运作规律。媒体人习惯于从政治思想和道德、道义角度观察问题, 有时与商业运作不尽合拍。

茫茫商海, 风云变幻。商业突发事件多多。媒体在商业竞争中, 既不应充当积极的“战斗员”, 也不应充当权威的“裁判员”, 而应当充当一个理智的“观察员”, 并如实向公众报告观察到的情况。人们记忆犹新的腾讯与360之战, 当时媒体急于介入。凡是那一方面的高管发表哪怕是很出格的语言, 都被记者抓来当作博人眼球的“猛料”。其结果是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火上加油, 越弄越糟糕, 以后出现的蒙牛伊利之战, 国美苏宁之战等等, 一些媒介往往没有把新闻报道、信息传播与社会责任协调好, 常常使媒体失去公信力。其重要原因是, 常常被视作正义和良知化身的媒体, 没有净化自己的血液和提升自己的水平。

由商业活动、商业工作引发的突发事件, 媒体的“介入”, 亦大有讲究。

一年多前,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天津汽车司机许云鹤, 说自己因下车救助受伤的老太王秀芝, 被“污”为“肇事者”, 法院判他赔付10多万元不服而提出上诉。在庭审过程中, 因为“忘恩负义”受到公众声讨和围堵的王秀芝老人, 却讲述了这样的场景:当时她跨过护栏, 看到许云鹤的车向她驶来, 车速很快, 她还往后倒了几步, 但没能躲过, 被撞后先向前倒, 趴在车上, 随之又向后摔倒。然而习惯性思维和对人际矛盾的“刻板印象”导致公众“一边倒”地认为这是一个“助人为乐反被诬”案件, 同情都倾向于许云鹤。庭审当天王老太遭到绝大多数听审者的谴责, 甚至连出租车都拒载王老太及其家人, 网络上的各种质疑和批判更加厉害。新华社于2011年8月24日发表文章:《道德批判不宜过早进入许云鹤案》, 对此进行评说, 认为如此舆论可能会影响法院判决。媒体关注事件是应该的, 但不宜过早介入事件的处理。到底是许云鹤“好心助人反被诬陷”, 还是王秀芝遭遇车祸又蒙冤?事实真相尚待查清。媒体最好多观察, 少下定论。新华社这次“介入”事件的处理, 可谓得体有度。因为首先这是法院判决之前, 要舆论不要先入为主, 避免“媒体审判”;其次, 这正是网上舆论沸沸扬扬之时, 主流媒体及时出手, 让大家特别是网民冷静下来, 先还原事实真相, 以避免热点“发酵”, 进入误区, 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这样, 主流媒体抢占了舆论制高点, 以权威评论引导社会舆论, 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实践表明, 媒体介入新闻事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按照传统的新闻理念, 媒体和记者是第三者、旁观者, 事件发生了, 媒体和记者作客观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 媒体出现了新闻策划, 参与式报道, 介入式采访, 而且越来越热衷于推动新闻事件的发展。特别是某些介入、某种程度的介入取得好的效果时, 不少人迷信这些方式方法就是新闻改革。从电视的繁荣到互联网的普及, 传播媒介更强调互动, 于是媒体和记者就积极地大举介入各种新闻事件。有的就直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之一。

其结果是:一方面, 张扬正义、生动活泼、人性化的报道多了;一些事件会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大众的方向发展;记者、编辑的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的机会;受众的赞扬声也赢得不少。但另一方面, 往往由于介入过度, 使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受到一定损害;有些介入则影响、损害了实际工作, 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青年记者敏感、热情、大胆, 希望有所作为, 应予鼓励;但有时失之于简单、偏颇, 不够理性和成熟, 应予引导和把关。这后一方面, 传媒界的议论、反思比较少, 因此有必要议论一番, 以利于参与式、介入式采访报道的健康有序发展。

椐《新民晚报》2012年7月6日报道, 美国商业新闻网站“商业内幕网”布洛杰特原是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科技行业分析师, 在上世纪90年代IT产业繁荣时期卷人欺骗性哄抬股价的丑闻, 遭到终生禁止从事金融行业的处罚, 转而投入网络新闻领域。

商业内幕网目前每月有大约1500万人次点击量, 风格类似美国流行的综合新闻网站。

网站堪称“标题党”, 每篇总有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 比如《未来19小时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

该网站雇用了一批财经博客写手, 如韦森索尔等, 全天候关注全球经济市场风吹草动, 发表新鲜尖锐的博客文章, 介入许多经济事件, 有些个性化博客能被主流媒体所关注、引用和转载。这一类博客文章比较随性, 既不乏真知灼见, 也不乏片面、错误的见解。在现代新媒体传播无处不在、无远弗届、快捷神速的形势下, 就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媒体如何介入事件的问题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012年年底, 澳大利亚两名“2天调频”电台节目主持人, 出于吸引眼球的商业利益需求, 冒充英国女王和王子打电话到医院询问凯特王妃怀孕情况, 接电话的医院护士不知有诈作了回答, 后来竟自杀身亡, 引起世界震动, 这也是错误介入事件的一个教训。

有一个实例永远不能忘记。2010年, 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遇害事件, 震动了海内外。最后, 总统承担了主要责任。而相关报道均写明:绑匪从直播电视上看到弟弟被捕, 导致形势急转直下;而警方后来同意门多萨复职的决定, 无法打通手机告知本人, 那是一家电视台正在与当事人通电话呢!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媒体过度介入突发事件的典型实例。

现代社会, 媒体有着巨大的作用, 这是毫无疑问的。媒体工作者希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是可以理解的。媒体需要吸引眼球, 需要追求更多的收视率、收听率、阅读率, 也不能说有什么错。问题是媒体发挥作用到什么程度?吸引眼球的方式方法是否应有边界或应有一个底线。警方抢救人质, 是一场生死较量。这里需要勇气、智慧、策略、艺术、速度、效率。这一艰难复杂的斗争, 主要由警方来承担;社会各方要支持、协助、配合, 而不能干扰。要帮忙而不添乱, 媒体也不例外。记者在一线采访, 他 (她) 的任务是访问、观察, 记录报道;突发事件的处理, 主要由有关职能部门去做。少数记者本人的人身阅历、工作经验、斗争艺术非常有限, 以少插手、不插手事件历程为好。记者的职责并没有扩大到遇到任何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紧急事件都要插入表演一番的地步。不能认为记者、媒体什么事情都要插手, 都可以插手。比如抢救人质事件, 记者可以报道, 也应该报道, 但不等于要一五一十、原原本本把全部过程、每个细节呈现于社会一切人的面前。样样事情都来个直播, 粗看起来是满足受众知情权、履行记者和媒体报道权, 但实际上一个问题有许多方面。如果满足了“受众”、“媒体”, 却损害了警方的行动, 就不可取。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 究竟如何把握, 不能不慎之又慎。

有的记者在抢救人质的生死搏斗紧急时刻, 竟撇开警方直接与凶手打手机电话以挖掘猛料, 这种做法显然过度。试想, 当今媒体多多、记者多多, 如果他们都这样在紧急关头各行其是, 警方又如何能有序有效有力地处理突发事件?这究竟是帮忙还是添乱?我国有一些媒体记者, 在取得警方同意的前提下参与警方的某些行动, 能亲眼目睹事件过程, 只要明确自己的地位、职责, 不越位、不越权, 如何报道再征求警方意见, 这样对新闻报道是有利的。如果记者和媒体把握不好, 自以为是, 自行其是, 则是很危险的。所以, 这次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 不仅对事发国媒体、对我国媒体工作者也是一种极其深刻的警示。

我们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记者和媒体“介入”事件, 但“介入”事件不能漫无边际, 采访权、报道权不能没有一个边界或底线。这个边界和底线就是:一、不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二、不违反法律、法规;三、不影响和干扰职能部门的工作;四、媒体决不能无事生非或小事化大, 兴风作浪。我们说的媒体介入事件需得体有“度”, 包括题材的度、时机的度、场合的度、范围的度。总之, 媒介不能“介入过度”。

关于新闻采访与报道中的“参与式观察”, 西方新闻实务、经典教材、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布雷恩等教授编写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 提示参与式观察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新闻敏感很重要, 尤其是当你所要描写的人物境遇尴尬或职位可能保不住的时候。

不要过分参与到事件中以至于影响或改变事件的进程。

不要认为你所观察的人物的感觉会和你一样。

切记参与式观察是一个好用的工具, 但它的用处也很有限。只有将它作为对常规采访和处理资料的一个补充时, 才能发挥出参与式观察的最大作用。 (该书第440页, 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总之, 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必须尊重, 但这种权利也是有限的, 不是无限的;受众的知情权, 要不断扩大, 但也不是无限的;媒体的职责重大、作用重大, 但也不是漫无边际的。现在在一部分人中流行一些新闻理念, 其特点就是夸大记者和媒体的作用、职责, 很迷惑人, 应当有所醒悟。有的人宣扬记者是“包青天”, 能“包打天下”;有的人说现在没有新闻自由, 要重塑记者“无冕之王”的形象;有的人提出“媒治”概念, 认为“媒治是法治的排头兵”……不管其主观动机是好的, 还是不好的, 其客观效果都要打个问号, 容易误导社会、误导新闻界。因为这些说法, 在理论上都是站不住脚的。记者不是“无冕之王”, 媒体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媒体和记者把自己放在应有的恰当位置上, 不自卑、不张狂、不越位、不失语, 忠实地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和社会的瞭望哨、守门人, 在信息时代尤其重要。

媒体介入 篇4

“帮忙”节目的兴起

在中国电视快速发展这二十年的时间里,人们往往把一档标志性品牌节目的开播时间作为关键节点。2008年10月18日,安徽经视《帮女郎,帮你忙》的开播可以算开创了“帮忙”类节目的先河。时至今日,全国省级台、城市台中不同名称的“帮忙”类节目数十个。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节目虽没打出“帮忙”之名,但却以调解为明显标志的“近帮忙”节目也有相当数量。

“帮忙”类节目的本质特征

从表象上看,“帮忙”类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帮”,而“帮”的对象是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可以是群体,也可能是个体。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帮”。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当然也可能是媒体自身。不管谁来帮,也不管帮了谁, 媒体介入的痕迹显而易见。

在传统的新闻理论中,“客观、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客观”是看待事物的角度,“真实”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是新闻工作的铁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求媒体不参与、不干涉新闻事件的进展。反观“帮忙”类节目,由于打出了“帮”字大旗,就不可避免地介入到了新闻事件当中。在节目形态上,构成新闻报道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还有帮忙过程;在表现形式上,新闻报道的主线可能是新闻事件本身,也有可能是帮忙过程;在内容上,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除了矛盾双方,媒体以第三方的身份也会进入到新闻事件中来。客观的讲, “帮忙”类节目对新闻事件的影响更显性,媒体在新闻事件中的烙印更清晰, 对于新闻事件的推动作用更早、更强。

“帮忙”类节目产生的原由

1992年,南非摄影记者凯文仼卡特在苏丹拍摄了一张照片《秃鹫与小孩》。第二年,该照片获得了普利策奖,几个月后凯文仼卡特自杀。这张照片和凯文仼卡特的自杀事件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资料介绍,凯文仼卡特为了拍摄这张极具视角冲击力的照片,任凭已经散发出死亡气息的小女孩蹒跚爬行,等着秃鹫做出袭击的动作, 中间没有做任何帮助小女孩的事情,而是拍摄完照片后赶走了秃鹫。这个新闻史上有名的案例,提出了媒体在新闻事件面前是否应该介入和怎样介入的命题。“帮忙”类节目的产生,体现着媒体人的聪明睿智,也体现出时代和社会以及新闻理论实践发展的必然。

1.社会转型期,社会角色的需要

吉林市电视台的《帮忙女生组》就是一档主打“帮忙”的节目。栏目组在节目开办之初就取得了吉林市政府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的支持,由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牵头,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 一起帮助市民解决了各类问题数百件。市民通过帮忙热线反映上来的问题,栏目组第一时间上传给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督促相关单位处理问题的结果,则以信息反馈的形式在节目中告知观众;百姓需要了解的政策信息,“帮忙女生”以“包打听”的形式发布出去。在与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等部门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联络机制,为市民开辟了另外一个沟通政府的信息渠道。

2.人本社会、人文关怀的需要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人文关怀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媒体的职能也多元化为百姓视角、百姓情怀。“帮忙”类节目也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 的。单从字面上解释,“帮”一词的动作传递是单向的,它的受众是弱势群体或者说在矛盾中处于劣势的一方。帮助这些人,让他们充分享有普通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获得同等的社会尊重,甚至可能就此改变他们的命运。在“帮忙”类节目中,媒体的介入可以将人文关怀做得更加彻底。

27岁的小徐7岁时父母离异,跟着母亲租房居住时,户口签移证又在大火中烧掉。20年来,小徐一直没有户口,不能升学,甚至不能外出打工。帮忙女生介入后,查找原因,多方努力,不仅帮他落了户口,在父母再度相逢时又趁机调解,促成他们重归于好,一家三口再度团圆。

3.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

获得最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媒体不断追求的目标。保证和扩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手段千变万化,千差万别。在新闻实践中,媒体也尝试过早期介入新闻事件。而“帮忙”类节目不过是将先期介入更加显性化,常态化了,利用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把新闻事件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了。

“帮忙”类节目介入程度的把握和职业风险的防范

“帮忙”类节目产生之后会引发讨论,其实争议的实质就是媒体所掌握的公共权力的使用问题。虽然媒体不具有行政权、执法权,但作为社会公器凝聚的公共同权力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小觑。“帮忙”类节目之所以有能力“伸手相帮”,就是因为手中有公共权力, 而“一帮就成”凭借的也是这份公共权力。那么“帮忙”类节目的记者在使用这份权力的时候,度的把握就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1.遵循新闻报道规律

“帮忙”类节目从本质上说还是新闻性节目,新闻报道的规律必须遵循。首当其冲的同样是“客观、真实”,避免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看待事物所处角度不同时,当信息获取不对等时,就会闹出笑话,对于媒体来说,一旦有失偏颇就是新闻事故。

2.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政策要求

“帮忙”类节目帮忙的对象一般情况下都是普通百姓,但从广义上理解何尝不是帮助相关职能部门甚至是处于矛盾中的强势一方。最终的目标还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此过程中对于相关 的法律政策就应该有所掌握,维系媒体公信力与遵纪守法,两者并不悖离。

3.尝试其它手段

为了防范风险,有的“帮忙”类节目直接请来热心市民或法律工作者参与到“帮忙”过程中,而媒体则以影子的形式出现。有的“帮忙”类节目从个体事件逐渐转向群体事件、公共事件当中,更进一步发展了“帮忙”类节目。

从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电视开始繁荣至今,每一种节目形态引领时代风骚的周期一般不超过十年。严格来讲,“帮忙”类节目并不能算做一种独立的节目形态。即便如此,她也走过了大约五年的时间,下一个五年怎么走,期待着专家和媒体同仁有更多的创新。

媒体介入 篇5

导视系统的基本功能具有引导、指示、说明、提醒、警告或介绍, 它的目的是以便让人们很快熟悉和适应周围环境。随着国际间的交流的频繁, 城市导视系统的整体面貌成为促进了解的一个窗口, 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也普遍相应提高, 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导视系统在设计的观念、功能都与时俱进, 应与新的技术和艺术形式结合, 具备基本导向功能的导视设计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一、导视设计的功能演变

2005年以“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为主题的日本爱知县世博会, 主展馆的导视系统利用计算机影像技术将弯曲的树叶形态图形投射到地面道路上, 借此来引导人们前行的方向。这些发出绿色光芒的树叶形光影作为导视系统, 吻合了爱知世博会对环境关注的主题, 让与会的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行走乐趣的同时, 认识和理解了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导视系统的设计作为一种面向人的信息设计, 旨在向人们传达有效的方位信息, 传统的导视系统的设计是单纯的平面图形设计, 导视信息的设计定位比较模糊, 受众处于信息传达的被动接受位置, 人在认知层面上无法立即认同导视信息所要传达的意思。德国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施瑞茨在他的《从信息化设计到体验化设计》认为“现在我们要发展的不仅是一个“信息世界”, 还要是一个“体验世界”, 这就要求用面向体验的设计来对面向信息的设计进行补充”。实际上, 体验设计这个概念最初由谢佐夫提出, 他认为体验设计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 消费者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来最终认可产品。谢佐夫的体验设计理念是建立在产品体验消费基础上的, 强调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分析, 那么对于信息的体验设计应当更加强调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分析, 通过对信息设计过程的描述使人们在使用信息数据中消除心理障碍, 一方面, 能够提高人的认知效率, 达到的信息有效传达, 另一方面, 实现体验化设计, 让人和设计不再有距离。那么导视系统的设计在功能传达上就不能只局限在图标式设计模式, 它应当朝多元化发展, 最重要的是应让用户更加好的体验感受。所以应对导视系统设计建立新的认识, 它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视觉传达领域, 学科交叉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媒体艺术作为导视设计的一种应用手段

1.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是英文“New Media Art”的中文译文。新媒体艺术从一出现就与科技和艺术紧密联系。早期的新媒体艺术是以20年代合成材料为主的“活动艺术”和60年代以电视为媒介的“影像艺术”。科技的进步使新媒体艺术已经迈入数字艺术和人工生命艺术。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史来看, 新媒体艺术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一方面它紧紧依附着科技的发展而更新变化着, 另一方面它不断带给人的生理机能的扩展和心灵感知的升华, 彰显了丰富的人文价值。对于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陈玲教授的定义比较全面, 她认为:“新媒体艺术是指所有使用媒介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而这里的‘媒介’包含了各种技术和各种新的材料。但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 而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 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以综合性和跨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全新学科。” (1)

2. 新媒体艺术介入导视设计的优势

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个重要的论点, 即媒介是人的延伸, 他认为媒介是人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不同的媒介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状态, 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 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同时带来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进一步说, 任何一次媒介的革新, 带来最大的影响便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种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在获得信息的时候, 我们常会忽视了发送信息的媒介, 因此我们不自觉地就被媒介引入到它所设定好的语境中。新媒体艺术作为新的媒介艺术, 它的本质就是体验的艺术, 无论在艺术观念上, 还是从技术特点上都成为导视设计的最佳借鉴对象, 在视觉、听觉、感知等各方面都提升了人的思考模式, 有助于人的情感体验。人在面对导视信息的时候不再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 而是能够发掘自我的需求, 从而形成新的思维习惯。

三、新媒体艺术应用在导视设计的体验特点

1. 动态化

新媒体艺术下的导视系统动态化设计是基于信息体验和多维化的。传统导视系统中的视觉符号, 图形所承载的含义是不可替代的, 它能通过标准化的视觉图形符号来向人们传达必要的信息, 而新媒体艺术结合的导视设计可以依据人的行为习惯, 生理结构、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 尤其是心理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动态影像来传达信息。一方面, 动态影像的叙事功能要大大强于静态图形的叙事功能, 而且凭借其多感官的体验和真实感成为传播信息最终极的媒介, 它比任何其他形式的静态图片更吸引人, 同时给人以动态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受, 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人的感知产生三维结构。另一方面, 动态影像可以更好的促进用户对认知符号的强化。

2. 沉浸感

沉浸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心理状态, 产生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沉浸感是新媒体艺术特征之一。感官是人获取沉浸感途径, 对于人类从事活动和认识事物, 感官都起到重要作用, 人类认识事物都是通过不同的感官器官接受各种信息后, 经过分析和整理来最终识别信息。一般来说人的直接体验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以及平衡感来获取, 传统的导视设计主要照顾了人的视觉感官, 而忽略了人的其他感官感受, 新媒体艺术所带来的沉浸感不仅仅限于满足人的视觉体验, 而且满足了人的切肤之体验和情感之体验。2010上海世博会德国馆所设计的导视系统, 通过对科技元素的描绘, 让人在科学的隧道中前行。

3. 交互性

导视设计亦可以被看做人与信息交流的界面, 界面往往都是人与机器、人与系统的交流的窗口, 人是交流的主体, 其目标是促进设计, 执行和优化信息与通信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导视系统作为一个传达信息的载体, 应当符合界面的特性, 具体来说, 导视的设计应与用户互动, 应当更加智能化, 使用户与整项设计结合, 最终的目的让用户有愉悦的使用体验。由于用户具有知识、视听能力、智能、记忆能力、可学习性、动机等特性, 使得对用户的分类、分析和设计变得更加复杂化, 必须了解各类用户的习性, 技能、知识和经验, 以便预测不同类别的用户对导视界面有什么不同的需要与反应, 为导视系统的分析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使设计出的导视系统更适合于各类用户的使用。

结语

导视系统不仅仅是一个指示工具, 它承载着人与环境交流的功能, 这种功能应当寄予时代的特征, 展现时代文化的积淀。新媒体艺术在导视设计的应用虽然在技术手段、应用的观念和艺术设计化上, 还未能普及和走向成熟, 但是可以看到这将是导视设计的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体艺术?[J].美术观察, 2001年第10期, 第66页

[2][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第1版

[3]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4][法]卡特琳.格鲁著.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5]张艳.导向设计之新视角[D].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2008

媒体介入 篇6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公共危机管理指的是公共管理单位借助建设起危机应对模式, 并使用连续性的操作方式, 对危机进行防范或化解, 恢复社会的有效秩序, 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有效性, 保持社会稳定, 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指的是公共管理的一种特殊模式与特殊工作状态, 其主体属于政府和其他一些公共单位, 这个一般意义的公共管理主体无差别[1]。政府与其他的公共机构除了日常的管理工作外, 还要具备长远的思维形式, 积极的应对各项有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从这个角度分析, 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其实也属于公共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功能是防范于化解危机, 其不但要管理已经出现的公共危机事件, 开展好各项化解方式, 减少因为危机事件而潜在的损失, 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防范于未然, 积极做好各项防范工作。将可能出现的公共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所以公共危机管理的内容主要为消极的与有破坏性的。所以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最主要的任务是进行问题研究、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从危机防范、危机化解直到实现社会秩序维护, 其表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是一项全面、整体、系统的管理工作, 同样也是一个完整系统性的建设工程。公共危机事件管理存在的目的是恢复社会秩序, 确保人们生产与生活工作的稳定性, 促进社会朝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作用

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造成的积极作用是十分突出的, 一旦出现公共危机, 新闻媒体便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快速的反应, 其会借助各项最先进的技术信息方式, 例如电视、网络、广播等等进行公共危机的大众报道, 以督促大众实用积极有效的方式做防范应对[2]。政府属于消除公共危机的一项主体, 因此在出现公共危机之后, 政府单位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解决因为公共危机而造成的社会性问题, 甚至是社会灾难性问题。因为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特点, 其缺乏绝对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 同样也不能够对公共危机的危害性有正确的认知, 这对政府的决策制定与行动采取方式有巨大的影响, 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一般选择使用新闻媒体供应的信息当成行动的参照。所以当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具备信息的引导性作用。

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之后, 政府如果没能有快速的反应或是对公共危机的危害性缺乏全面的认知, 借助新闻媒体的大面积报道会为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而督促政府尽快做出行动决断以应付公共危机, 同时对于政府使用公共危机的方式合理性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有效性如何, 新闻媒体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回复[3]。这样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就存有监督与督导的作用, 并且对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各项消极与不合理方式, 有一定程度的改正效果。当下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正深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当中, 新媒体的出现, 实现了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双方交流的可行性, 此项现象也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存在差异的主要方面。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传播, 有效强化了社会公众对公共危机的认知意识, 能够有效的帮助政府及时使用有效的方式处理危机。例如马航客机失联事故, 因为网络媒体的盛行, 受到了全民监督, 此项事件的实施开展, 每天都在人们的关心下进行, 政府受到民众的监督, 在搜寻失联客机的时候也不敢有一丝懈怠, 全力进行失联客机的搜索。因此新闻媒体积极地加入到公共危机管理的过程中, 能够帮助公共危机的快速解决, 促使整个社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至最佳的模式。

结语

从本质上分析, 新闻媒体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要求新闻媒体从之前的官本位思想转变成民本位的思想, 对自身的权利与责任意识进行不断强化, 并且强化媒体的自律性, 有效提升危机信息的传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维.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新闻媒体参与机制[J].视听纵横, 2009, 03:23-25

[2]高洁.新闻媒体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媒体介入 篇7

积极的舆论监督具有“辅政亲民”的作用, 对医疗行业来说, 也会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患者权益的维护, 总体上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由于部分媒体片面、非客观的报道, 增加了医患双方的心理抵触情绪, 恶化了医患关系, 对医患纠纷的解决反而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一、当前媒体报道医患纠纷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 在医疗卫生这个民生领域, 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如医疗费用与人们经济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医方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医患之间信任度不高, 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低下, 民众素质不高以及相关法律对部分无理患者的处理不到位等, 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医患纠纷的增加①。就新闻报道而言, 又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受“同情弱者”的思想影响, 报道倾向性明显, 多数同情患者, 指责医院和医生。

由于医患双方在社会影响、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 患者及其家属往往被视作“弱者”、“弱势群体”。受同情“弱者”、伸张正义思想的影响, 记者很容易陷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 一旦听到医患纠纷, 就认定责任在医者一方, 报道倾向指责医院的占绝大多数②。

在采访过程中, 某些记者很难冷静地听取医院和医生的解释和表述, 而过多地倾听患者及家属的意见。不论谁是谁非, 先找患方采访, 再带着患者的观点, 逐条向院方核对质问, 不等事故鉴定结果和法庭判决出来, 就抢先在媒体上“曝光”, 不大考虑报道发表后有无失实的后患, 有无对院方造成伤害乃至使其蒙受巨大的信誉损失和经济损失, 只图一时之快。所以许多的医院、医师最怕的即是见报, 为求息事宁人, 尽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也由于此种心态, 也助长了以争吵、抗议代替协调, 媒体代替调查审判的风气。在社会舆论中, 医院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是被告, 不仅对当事医院, 而且整个医疗行业都笼罩着一种苦涩的压抑感③。

2. 部分报道夸大其词, 甚至严重失实, 具有新闻炒作嫌疑。

传媒对医患纠纷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姿态, 从道义角度来说, 传媒代表公民行使表达自由权, 并通过报道医患纠纷推动全社会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是其神圣天职;从功利角度来说, 相对一般新闻素材而言, 医患纠纷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象的特殊性, 医疗新闻素材特有的神秘性、刺激性、矛盾性和传奇性, 与传媒受众的信息获知取向和猎奇心理遥相暗合, 这是传媒特别关注医患纠纷的最直接的原因和动力。

当前的媒介竞争日趋激烈, 为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从而提高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 媒体往往把医患纠纷作为“新闻点”、“卖点”, 对发生在医患之间的某些不可避免的纠纷和矛盾连篇累牍地进行“曝光”。其中的一些报道不免夸大其词, 甚至严重失实, 带有恶意炒作的嫌疑。调查表明, 媒体报道医患纠纷以新闻炒作为主, 占到报道意图的八成以上, 不客观报道的超过六成, 报道严重失实的近两成④。一些媒体到医院根本不做调查研究, 企图制造轰动效应, 却全然不顾事实。如兰州市发生的所谓“碘中毒”事件, 当地报纸上炒得沸沸扬扬, 一时间人心惶惶, 最终调查结果表明没有一例是碘中毒, 纯属媒体以讹传讹。

3. 干扰法院审判和医院正常工作, “媒体审判”激化了医患矛盾。

统计显示, 医患纠纷报道中, 明显干扰法院审判的占17%;既干扰法院审判又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的占22%;激化矛盾, 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的占55%;未明显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的占6%。⑤不管媒体的目的如何, 这些举动绝非理性调解, 媒体多是医疗外行, 相关报道往往只是煽情, 客观上来讲, 并不能达到公平的效果⑥。

成为诉讼一方代言人的新闻机构丧失了客观公正的立场, 从“观察者”变为“参与者”, 损害自身形象, 招致“媒体审判”的批评。新闻媒体往往对一些医患纠纷不问青红皂白, 竞相转载, “集体审判”, 老百姓不明真相, 纷纷指责被报道的医院。这种报道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误导了社会舆论, 使群众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加重, 更激化了医患双方的矛盾。因为有舆论的支持, 一些患者及家属容易采取过激行为, 甚至极端手段严重干扰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一些“医生受到侵害后连名字都不敢透露, 主要是害怕报复和社会舆论的攻击。攻击医院、侵害医生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公害。”⑦

二、新闻媒体如何介入医患纠纷

在社会新闻报道医院医患纠纷的过程中, 确实出现了不少偏差, 有很多新问题冒出来, 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减少的。新闻媒体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介入医患纠纷:

1. 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保持报道的平衡, 充分反映医、患、法等各方的意见

所谓“平衡报道”, 是指给纠纷各方当事人 (包括进行司法调查、审判的法律机构) 以平等的陈述事实和表达观点的机会。

医疗行为不是一般消费, 有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正确理解医患关系, 客观对待医患纠纷, 媒体要给双方、给各个方面均等的发言机会, 不做诉讼一方的代言人, 不应指责诉讼参与人及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行为。

2. 深入调查研究, 避免报道失实, 提高记者的医学素养和科学知识

《南方日报》2002年曾就有关广州医院收费问题进行系列报道。报道称“大学生钱少难治胃病”做个胃镜三百元, 学生嫌贵, 不愿意做, 记者对此同情不已。但对胃病及其它有着相似症状的疾病有多少种, “胃病”做胃镜到底值不值等问题, 记者却未做调查与记载。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医学领域是一个专业性极强、风险极高的行业。一些错误的、失实的报道就是由于记者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 对疾病诊断的客观难度和风险、对病情的变化、并发症的出现不了解。在有关医疗质量和医患纠纷的报道中, 记者就应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 动脑筋从医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科学, 研究事件的成因, 摒弃一味渲染那些片面和表面所谓的“爆炸性新闻”, 以迎合社会上一些人猎奇、消遣和寻求刺激的心理。

3. 在司法审判前慎重报道, 不应做出定罪、定性的结论, 评论应在判决后进行。

一个医患纠纷案件进入司法程序之后, 是由法官审理案件而不是媒体在审案。媒体只是观察者和记录者, 而不是裁判者⑧。

新闻媒体显然不能在科学结论和法律裁决没有明确前就作做出“新闻判决”。

要避免媒体审判, 关键是要避免在法院判决前给案件定性, 如是否构成侵权、是否构成越权执法、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赔偿多少等等;同时要避免给被告人定罪, 或者使用贬义色彩鲜明的形容词。

4. 关注纠纷的发展, 进行连续报道。

医患纠纷常涉及专业性问题, 媒体涉及报道医患纠纷时, 一定要心怀谨慎的态度, 遵从医疗活动的一般原则和精神, 要连续报道, 给读者以完整真实的信息, 不要断章取义, 任意传播片面信息。媒体还应特别注意对舆论监督报道的下落追踪, 尽量报道有关部门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妥善解决医患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的情况。

5. 保持与医院的良性互动, 融洽医患关系, 加强医学科普、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

医疗界和新闻界不是对立面, 都是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媒体与卫生机构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始终坚持以有利于保障公民健康权,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前提, 二者之间应积极加强协调与沟通。

同时, 新闻媒体应与医院保持经常的接触, 把各种观众、读者来信、来电转入医院, 使医院的工作获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旦出现医患纠纷或医疗事故, 医院才可能坦诚地向媒体讲明情况, 使报道客观公正, 也有益于纠纷的解决。事实上, 有不少医患纠纷,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协调后, 引起了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 迅速得到了解决, 化解了许多可能进一步激化的矛盾。

三、医患纠纷报道中的新闻伦理问题

新闻媒体报道医患纠纷时, 坚持“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与人为善”的原则, 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立足点出发开展舆论监督。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 批判性报道应抱有解决纠纷、缓和矛盾的善意, 以人为本,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体贴人。这是医患纠纷报道应有的基本新闻伦理。

对医患纠纷中涉及的未成年人、妇女、老人和残疾人等的权益予以特别关切。医患纠纷往往涉及病患的个人隐私, 特别是电视采访报道患病的未成年人和某些特殊疾病的患者, 需进行画面处理, 应使之不可辨认, 避免搅扰患者及其家属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媒体进行医患纠纷报道, 绝不是要一棍子打死某一医院或者医生, 不是要“搞得他身败名裂”, 而应该是对事不对人, 借事教育人。医患纠纷报道, 应该使医疗卫生机构、患者或其家属都以实事求是、冷静负责的态度面对现实, 最大程度地以平等之心、平和之情、平明之理, 通过医患双方协商、卫生行政部门主持处理以及人民法院主持下调解或判决等途径使医患纠纷达到妥善处理, 从而体现出全社会的人文关怀, 更体现出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尊重。

注释

1 朱丽亚:《医患纠纷成10倍增长人大代表呼吁暂停“举证倒置”》, 载《中国青年报》2003年3月14日。

2 有统计表明, 在89例医患纠纷报道中, 倾向于指责医院、同情患者的62起, 占69%;倾向于指责患者的12起, 占14%;持中立态度的15起, 占17%。宋咏堂、项红兵等:《对社会媒体报道医院医患纠纷89例的分析研究》, 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3期, 157页。

3 周中行、程靓媛:《发挥新闻媒体在维护医院权益中的积极作用》, 载《中国医院管理》, 2000年11期, 56页。

4 在一次调查分析中, 媒体报道属明显新闻炒作的74起, 占83%;属一般报道的15起, 占17%。社会媒体报道医患纠纷的客观性情况分析, 属报道严重失实的15例, 占17%;属不客观报道的58例, 占65%;基本客观报道的16例, 占18%。宋咏堂、项红兵等:《对社会媒体报道医院医患纠纷89例的分析研究》, 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3期, 157页。

5 宋咏堂、项红兵等:《对社会媒体报道医院医患纠纷89例的分析研究》, 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年3期, 157页。

6 朱旭东:《医疗事故鉴定亟需“第三方力量”》, 载《新民晚报》2004年12月12日。

7 张晓中:《医患纠纷酿暴力四川医生上班须请保镖》, 载《泉州晚报》2004年7月13日。

媒体介入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展示性公共空间,介入及其重塑,观众信息表达,实体空间

一、新媒体艺术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整体应用

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展示活动逐渐的转换为有主体的公共空间展示活动。

在公共空间内部存在各种各样的传播性信息内容, 这些内容以图像、物品、文字等进行展现, 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纽带。随着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 展示空间逐渐脱离了实体展览建筑的范畴, 其实现了虚拟空间、商业空间等模式的结合, 实现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结合, 进行明确的功能界限的应用, 其由单纯的展览空间专向更加深刻的人文内涵, 是一种提供多元化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 让人们更加关注这个世界, 这涉及到社会关系、具体形象、生活方式等复制及其再现。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 也实现了人与现实社会的脱离。这个现实世界分为实体的世界及其虚拟的空间世界, 很多的活动内容、音频信息都进行了虚拟信息流的转换, 这意味着展示性公共空间的巨大变迁情况。

2.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 传播模式不断优化, 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不断得到更新。

在这个信息技术时代, 信息存储、整合、传输等环节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为了保证人们更加高效的进行信息互动, 进程新型传播方式的应用是必要的, 其伴随着新型传播理论进行应用, 其自身具备相关的规律。其成为我们研究新媒体技术与公共空间联系的重要工具。

二、新媒体艺术对展示性公共空间的介入及其重塑手段

1. 传播学所说的信息传播特点是进行信息的交流, 满足展览空间的需求。

总的来说, 传播学及其信息学新媒体技术对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功能强化起着非常必要的作用, 为了保证设计者及其受众的亲密性, 做好展示性公共空间的整体设计是必要的, 满足信息传播的需求, 进行设计要素及其设计过程的有效分析。比如进行环境信息传播及其展示性公共空间受众体验的分析。媒介的介入深刻的影响到空间的设计, 这需要进行展示性公共空间理论的分析, 进行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进行展示性公共空间的展示, 进行空间内部的环境信息的表达, 保证其传播者及其受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应用。

2. 新媒体技术对于展示性公共空间的介入, 也体现在展示性空间所附加的功能上, 其有利于设计者及其受众者的思想观念的传播, 进行传播要素的引入, 进行传统空间设计形式的更新, 保证展示性公共空间信息的有效传播。在这种应用趋势下, 为了保证受众者更加积极的进行展示空间的融入, 进行信息的积极传播及其反馈, 受众者与展示空间、受众者与传播者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交流及其互动。保证新型媒体的接入, 实现受众者的广泛参与, 保证展示性公共空间的良好设计,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保证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的公众服务理念的应用。

3. 在传播学的领域视角中, 展示空间的受众者需要做好空间信息的传达工作, 并且进行相关社会责任的承担。社会公众是展示空间的受众者, 其影响着空间的形态及其情态的发展, 其扮演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传播者的作用。在整个新媒体展示性空间介入过程中, 传播者及其受众者扮演者重要的传播作用, 通过对这两者的协调, 可以更好的推动传播活动的开展。在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 进行信息传播方案的分析是必要的, 进行传播学角度的分析, 做好展示性公共空间的讨论工作, 进行新方法的应用, 实现人与人及其人与空间关系的分析。整体上来说, 展示性公共空间设计是一个大的体系, 其综合性非常强,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有效渗透, 能够保证其有效完善, 保证其更高价值功能的实现, 这需要实现传播学及其建筑学的有效结合, 进行全新角度的分析, 进行建筑学的有效理解, 进行该领域的有效认识, 做好该学科的理解工作。

4. 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需要针对传统展示空间的设计弊端进行分析。

比如由于展示方式单一性, 导致其生产及其维护成本太高, 从而不利于其材料的有效回收, 从而出现了资源的大量浪费情况, 这都是客观因素的考虑。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更加关注自己意识形态上的需求, 也就是人们的自身精神需求的满足。这里就不得不说传统展示空间设计的失败之处, 传统的设计往往忽略了人的心理及其情感, 也不利于与受众者的精神共鸣, 实际上, 观众与设计者是需要相互回馈的角色。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 传统的枯燥式的视觉感知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感知需求了。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 做好传统展示空间的研究及其改造是必要的, 从而符合当下空间设计发展工作的要求, 提升经济技术的发展效益, 这需要我们进行新型通讯技术的分析, 进行新型媒介的有效应用, 保证艺术形式的不断优化, 做好相关的展示空间设计工作, 实现现阶段艺术特色的有效表达, 进行传统展示方式的转变。

结语

通过对新媒体技术及其展示性公共空间关系的协调, 更有利于适应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 从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哲婧.当代展示空间设计交互演绎趋势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13.

[2]唐涛.展示空间的互动性构成要素及应用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3.

上一篇: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下一篇:课外阅读课程化